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范文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范文

一、老师要保持恒久强健的学习力。这点,从我们教学楼一楼入口处的墙上有八个大字,“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相信大家也一定知道它的涵义。我曾就这一句请教过我们班比较优秀的学生,她告诉我: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是学生勤奋学习而不满足,老师教导别人而不倦怠。不能不说她回答得很好,简直是太棒了,作为一个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完美的答案。如果一个学校能达到那样的一个境界——学生和老师各得其所、各尽其职,那无疑是一所完美的学校!

可从语文老师咬文嚼字的角度来看,我觉得那个答案还有所欠缺。论语原句:“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翻译成现代文的意思大概是“孔子说:‘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学而不厌”与“诲人不倦”是同一个主语,是我们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自我审视和自我肯定,这无疑也可以成为我们这些后来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学习的标杆。于是,我们不难明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一个连贯性的动作,“学而不厌”排在“诲人不倦”的前面,说明“学而不厌”是“诲人不倦”的前提,想“诲人不倦”先得“学而不厌”,否则就成了“毁人不倦”。老师们,你们觉得是不是这样?一个停止学习的老师,可能一个不小心,就把自己的某个错误放大了几十倍,这是一种潜在的病毒呀。

通过以上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疑与析,我们可以明了,学习对一个老师的重要性。有一句很著名的教育名言:“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我们老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保证自己永远是满满的一桶水,而不会因为岁月的挥发而成为八分水,甚至成了半桶水。我们教师通过学习,不仅可以保障自己一桶水的份量,同时也可以保证自己那桶水的质量。“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老师的不断学习,有力地保障了水源的活性与清澈;我们老师的不断学习,可以让我们的“水”与时代接轨,为学生们所喜闻乐见;我们老师的不断学习,可以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可以更新我们的教学理念,可以提高我们的教学手段。我想,只有我们老师保持永久强健的学习力,才能更游刃有余地驾驭好课堂。

第2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范文

2、诲人不倦:诲:教导。 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出处:《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不吝赐教:吝:吝惜;赐:赏予;教:教导,教诲。不吝惜自己的意见,希望给予指导。请人指教的客气话。出处:鲁迅《两地书》五:“但我相信倘有请益的时候,先生是一定不吝赐教的。”

4、诲而不倦:诲:教导。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第3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范文

孔子塑造的教师形象由两个基本内容构成。第一个是“学而不厌”。“学”是教师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以“乐道”、“不厌”的敬业精神,通过“时习”、“自省”和“无常师”等形式进行严格的教学能力训练。“时习”、“自省”也就是自我进修。这是孔子教师形象中无休止地自我进修的重要特征。

为师的进修特点不在“无师”,而在“无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入太庙,每事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接受来自学生的启发,“起予者商也”;“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无所不悦”。这一“起予”和“助我”的思想到〈〈学记〉〉发展成为“教学相长”的概念,揭示了教育教学中的一条重要规律。

孔子把“乐道”看作是比“不厌”更高的要求。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能如此“乐道”,才能有不懈的“时习”、深刻的“自省”和广泛的“无常师”。由“不厌”达到“乐道”,由“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自身”上升为忘却得失,操心弟子学业,这就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

第二个内容是“诲人不倦”。它所强调的是教师忠诚教育事业的精神。“学而不厌”重在以“乐道”的态度修己,“诲人不倦”重在以同样的态度教人。这就从两个方面将教师的教育能力和对教育工作的态度统一起来。

第4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范文

关键词:论语;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教育,顾名恩义即教书育人。孔子是我国古代第一个在民间私人讲学的老师,他是中国第一个平民教育家,将文化学术普及到民间。让老百姓受教育,他的言论多收集在《论语》一书中。书中包含的许多教育思想可供我们今天的教师与学生们学习,下面就让我们看看书中光辉灿烂的思想精华吧!

一、“学而时习之”。论学习的重要性

《论语・学而》中载,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第一句意思就是“人要学习。学了以后还要反复实践。人只有学习人生大道,并实践于人生中,真正的受用,才有内心的喜悦”。这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人要学习,并要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对于学生来说要正确对待学习,尤其是对成绩差的学生来说,学习并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怎样才能好学、乐学?孔子善于开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技能用于实践,将学习和实践当作开心快乐的事情来看待,这对于我们今天的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孔子重点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古人尚且如此,今天作为学生的我们就更应该去学,如果我们能把书本中的知识学好并能运用到生活中去,和同学融洽相处,尊敬师长、父母,乐于助人,这就达到了学习的目标。那么,怎样去学习呢?

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教与学

在《论语・述而》中,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这一句话说得好,既论述了学生的学,又论述了教师的教。作为教师要诲人不倦,作为学生要学而不厌。教与学要结合起来即教学相长。在《学记》中,“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例如对教师来说,在上课时通过学生的质疑和回答得到一些新的启示,这样课后回去再研究、学习,重新再讲一遍,就会发现学生更容易听懂,也愿学、乐学。这样课堂教学效果就会明显提高。由此可见,教书也是有方法的,那么学生学习有没有方法呢?

在《论语・为政》中,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一句按邓球柏先生的解释为,在复习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发现新问题,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作为学生来说,虽然课堂上经过老师讲解后内容能理解,但不能和其他知识点融会贯通起来。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要经常做到温故而知新。那么除此之外还要做到什么呢?第二句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受蒙蔽,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遭受危险,学与思,思与学的关系是统一的,可以相互促进。所以思和学二者缺―不可,既要思又要学,既要学又要思,学与思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三、“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

在《论语・卫灵公》中,子日:“有教无类”,孔子说,教育是不分种类的。类是指贵的、贱的,穷的、富的、善的、恶的、好的、坏的、美的、丑的等,教育不分哪一类,如果你分类的话,比如穷的,贱的你不教,你这个教育就是不平等的。恶人你不教,有坏习气的人你不教,那么你就是失败的教育者。现在在我们的学校中,有些教师只喜欢一些成绩好、表现好的学生,给这些学生的机会要比其他差同学要多,特别是对班上的一些困难生、后进生们,要么听之任之,要么大声呵斥批评,给这些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从此恶性循环,有的学生甚至逃课不愿上学。我们的教师应该好好学学孔子的这种“有教无类”思想。 孔子一方面提出“有教无类”,教育的公平性。另一方面提倡“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孔子善于根据学生特点进行不同的教育。

1.树立典型。颜回是孔子最满意的学生,书中多次提到并赞扬颜回,就像在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中老师经常通过表扬一个学生以激起班上其他学生效仿、学习。

2.学习能力不同,教法也不同。就像我们今天的课堂上,即使同一个班的学生,但各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对此老师在提问和出题时就应采用不同的教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扮演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把主要精力放在与学生的沟通以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方面。

曾流传有这样一句话: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作为今天的教师和学生来说,我们不求治天下,但求用《论语》这本国学来提高国人的素质和修养。

第5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范文

2、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3、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4、圣境之下,调心养神。

5、失之桑榆,收之东隅。

6、矢志向学,敢于胜利。

7、谈泊明志,宁静致远。

8、头雁先飞,群雁齐追。

9、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6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范文

孔子曰: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曰:因材施教。

第7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范文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6、饭可一日不吃,觉可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

7、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8、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

9、志当存高远。

第8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范文

关键词孔子 德育思想 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孔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聚众讲学和著经之中。他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德育思想,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对于培养现代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职业学校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

1 对待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要关心热爱,做到无隐无私

孔子主张教师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他说:“爱之,能忽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弟子伯牛生病,孔子亲往探视。弟子颜回病死,孔子痛声大哭:“无丧予!无丧予!”(《论语・先进》)。由于孔子身体力行,故孔门师生关系融洽和谐,为后世尊师爱生之美德的形成,开创了先河。

孔子对待学生的另一个特点是无隐无私,他曾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论语・述而》)。孔子对学生一视同仁,不亲亲疏疏。他对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出身、不同年龄的学生,都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原则,不歧视不偏爱,同样要求和对待,就是自己的儿子孔鲤也不例外。孔子本主张“亲亲”,对孔鲤应与他人不同,但在师生关系上,他没有这样做,他对学生如同亲生儿子一样的教育,使孔子的教育思想建立在一个较高的基础之上。

孔子对学生的热爱和真诚,赢得了学生的信赖和尊敬,师生感情亲密无间,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现代教学中,教师更要有一颗关爱的心。教师关心热爱学生,可以产生巨大的感染力,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也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的根本保证;能激励教师千方百计地去教育好学生,以更大的耐心和韧劲克服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障碍,挖掘出自身最大潜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了这种爱,学生才会把教师当成亲人、知心朋友,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感情,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仰慕心理,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之渴望获得知识,主动模仿教师所教授的动作,提高教学效果。如果教师缺乏这种爱,对学生冷漠无情,甚至对他们感到厌烦,动不动就严加训斥,学生就会紧闭心灵的大门,势必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使教育活动受阻甚至中断,给学生造成心灵上的创伤,最终导致教学的失败。

2 对待教学内容与教学态度,应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教师应当勤奋学习,精通业务。在教学业务方面,孔子认为教师应主持一种“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的态度,并提出了“学而不厌”(《论语・述而》)这一流传至今的重要主张。“学而不厌”反映在教师的业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则是不厌其“博”,不厌其“精”。 为了加宽加深教师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孔子十分重视教师的知识更新。他认为,教师既要时时温习原有的学问,更要不断了解和学习新的知识,如此才堪为人师,即“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学而不厌”反映在教师的学习态度上,一是要刻苦发愤,二要虚心好学。孔子认为,学习定要不畏艰苦,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述而》)。孔子还提倡教师要虚心好学,要注意向他人学习,包括向自己的学生学习,以不断提高自己。他曾说道:“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述而》)。他还说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教师不仅在于教,更在于学,并且要时刻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教育,诲人不倦的重点是“人”。古代教育家不是把学生视为收受知识的“容器”或等待加工的“毛胚”,而是活生生的健全的有个性有主动精神的人。正是确立了这个基本前提,才提出了启发诱导、因材施教、以身作则、教学相长等既科学又人文的教育原则,才建立起情同骨肉、感人至深的师生关系。诲人不倦的难点是“不倦”。不倦的动力既来自对学生的爱,也来自对教育的信念。只有建立起对教育力量深信不疑的信念,才能形成“不倦”的情感与意志。

“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前者是自觉,旨在自我解放;后者是觉人,旨在解放他人。以自觉觉人,在觉人中深化自觉,亦即教学相长。为了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应精通自己所授的专业理论知识,学而不厌,锲而不舍,精益求精,以科学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去探索教育教学规律;要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最新的学科知识和信息,使自己成为知识广博、经验丰富的理论知识型教师。

3 对教师自身的道德品质,应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则

在教师自身的道德品质问题上,孔子十分重视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他认为,教师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人格感化作用,以身作则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为此,孔子要求教师注重自身的修养,他提倡“见贤思齐”, 孔子提出,教师应诚实,心口如一,言行一致,他赞成“主忠信”, (《论语・学而》)。孔子还提出,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要“躬身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在个人道德修养上,孔子本人便是一个表率。他崇尚道德仁爱礼义,从不谈怪异、强力、暴乱、鬼神。即“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子不信怪、力、乱、神。”(《论语・述而》)。他为人认真诚实,“言而有信”。他主张实事求是,曾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论语・述而》)。他严以律已,勇于承认错误,乐于听取意见,他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论语・述而》)。正因为如此,孔子在其学生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他的高尚人格,受到众弟子的高度钦仰。他们将孔子崇之如日月,爱之如父母,敬之过于尧舜,对他的学说,“仰之称高,钻之弥坚”。 (《论语・雍也》)。至于后世,则更是尊其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感人至深,由兹可见。

成才德为首,树德先树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格的力量更是无言的召唤。职业学校的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已初步形成,做事有自己的主见,看问题有自己的观点,但对一些社会诟病深恶痛疾,甚至偏激,有超出常理的反应。在这种复杂多变的现实社会里,作为教师的言谈举止、精神面貌、教学态度、道德情操以及思想作风都会影响学生,对学生的成才极为重要。所以,教师的言传身教起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作用,也许一句话就会让学生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甚至会影响着学生的一生。教师的道德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社会风气,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稳步发展。因此,当代教师应该全方位地进行包装自己,用渊博的学识、谦恭的为人,幽默睿智的谈吐,健康稳定的心态,丰富、深邃、独特的思想见解,善良、真诚、宽容、正直、富有爱心的人格品质的外在表现,给学生以启迪、教育、影响并使之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

中国作为具有数千年教育传统的国家,在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的经史子籍中随处可见而又弥足珍惜的德育思想,形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以种种形式规范着现代教育。孔子在其40年的教学生涯中,对德育作了较系统全面的论述,形成了其博大精深的德育思想。其德育思想中就有着众多至今仍颇有价值的深刻的教学理论,在现代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去认真研究其德育思想,吸取其中的精华,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才能真正做到“身正为师,德高为范”,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出具有高尚情操和人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郭齐家.中国教育思想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

[2] 蔡良德.论孔子教育思想的时代意义[J].台北:孔孟月刊,1981.

第9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范文

(1)、作家作者:

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后期齐国人,著有《孙子》,一名《孙子兵法》,13篇,古代称为"兵经"是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孟子,名轲,字子舆,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其核心思想是"仁义",强调"民贵君轻",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著有《孟子》一书。

(2)、文学作品: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2、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徽子》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4、三军可夺帅也,皮肤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5、学而不思则妄,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6、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7、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述而》

8、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