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政治社会学范文

政治社会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政治社会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政治社会学范文

关键词:政治社会学;学生主体性;教学方法;考试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243-02

一、政治社会学教学中课堂主体性的内容

教学过程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实践活动,同时有一定的模式可以遵循,教学模式又是教学理论到教学实践的一个中间环节,教学实践活动要在科学的教学模式指导下进行,科学的教学模式有以下几个环节: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教学程序,辅助条件以及评价标准。政治社会学作为高校文科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或者公选课程,有抽象、空洞、不贴近学生生活、枯燥乏味等特点,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提高课堂的主体性,既是现代教学的要求也是进行政治社会学课程教学的题中之义。探究性、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是自主性课堂的精髓。提高政治社会学课堂主体性的理论基础呼唤改变以往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为主的模式,注重教学互动,关注学生的潜能开发、个性发展,从而形成一套以学生为主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基础,这在政治社会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学目的则是提升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得学生在人格成长过程中形成比较完善的人格和综合素质;教学程序可以根据讲授内容的不同有不同的设定,一般遵循诱导――尝试――变式――归纳――回授――调节这样的程序,比较符合政治社会学这门课程;辅助条件是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评价标准则可以从内在和外在来分,内在的评价标准有自己对教学状况的评估、反思,总结、提高,外在的评价则有同行评教、听课、学生评教等,都可以从侧面反映教学的状况和质量,是评价的重要指标。

二、政治社会学教学中主体性方式的实现

(一)政治社会学的概念和理论实际化

以政治社会学为例,这一类型的文科课程一般都比较抽象、空洞,如若在讲授过程中仍然按照书中的概念进行概念式分析,学生很难提起兴趣更难以理解掌握,在讲解概念的过程中,可以运用牵引式教学将社会中发生的鲜活的例子引入,跟时事政治结合起来,学生很容易引起接受的兴趣,同时也会提高他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例如,在讲授政治参与这个概念的时候,如果引用他的概念:政治参与就是一定的政治主体从事政治的活动。政治参与的一般意义就是普通的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定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这样的解释往往是抽象的、不具体的,但是如果我们引入生活中各种例子,比如对每年召开的两会、比如我们到了法定年龄18岁以后就可以参加选举,再比如新出台的各种政策政府举行的听证会,网上爆出的城管执法中殴打民众的照片,公民可以通过政务网、微博等各种形式对政策进行进言献策、发表观点、影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等等都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行为,其实这些行为都是我们的日常行为,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如此讲解,再配以图片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学生便有兴趣参与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了。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增加学生课堂的参与度,这是实现课堂主体性的核心部分

1.可以采用行为导向式教学,比如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分析、案例研究,这些方法是目前文科教学中运用最广泛的方法,首先是角色扮演,通常给出的案例中有一些不同的角色代表不同的立场或者利益派别,通过对同一问题的分析探讨得出相应的结论,可能结论是五花八门的,但这正是文科教学启发学生潜能激发他们头脑风暴,形成各种见地的重要手段;模拟分析也是一样的道理,让学生模拟某些情境去作为某些角色做出决策,比如在政治参与一章中,讲到决策系统,可以让学生模拟汶川地震当时的决策系统,让学生分组并体验3分钟的情况下,决策组织6名成员要对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进行汇总并做出各方面的安排和部署,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政治过程。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往往更能理解一些政策的制定的原因以及他呈现出来的结果,在此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应变和统筹安排等各方面的能力;案例分析也是很多老师常运用的一种方法,相比较角色扮演和模拟分析,案例分析教学方法更为丰富、局限性更小、开放度更大。但是案例分析这种教学方式需要老师积极地准备和课堂组织。教师首先需要选择编写好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案例,并提前一周左右将材料发给学生,学生需要提前阅读材料,并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教师可以提前将案例分析的具体要求,如所提问题,分组的规模,讨论时间、发言时间、分析报告的形式和上交时间以及评阅标准等附在案例后面,这样学生会对课堂有更好的准备。在课堂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发言、并进行点评,需要注意的是,老师要从一个解惑者转变为一个组织、参与和协调者,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并在小组代表发言后进行各方面的点评并给予指导建议,如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所学专业的运用能力、逻辑能力、说服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通过不断的头脑风暴、质疑、争辩这样的过程,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自信心和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主体性。

2.专题性教学方式,专题教学方式采用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专题,教师在每节课都给出下节课的小专题,让学生在课前积极准备一些资料,在课堂上让他们进行展示,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专题性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差别在于专题性教学着重于学生在课下的自学和课堂的学习成果的展示,设有探讨分析、争辩、说服、达到统一意见等这样的环节,相比之下专题性教学对团队性合作的要求没有那么高,案例分析相对来说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更有优越性,但对于教师的要求就相对要高些,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也会有一定的紧迫感,让教师在这种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组织协调以及点评能力,真正能显示教学相长。

3.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等辅助条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实现学生课堂主体性。在人类获得的各种信息中,有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而剩下的6%的信息则来自其他感官,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中,多媒体的出现和综合运用无疑为课堂带来了革命性的效果,改变了以往学生单调的视觉接受知识的情况,更有PPT等教学软件的出现,使得学生可以在图文结合中、动画中轻松学习各种知识,教师也可以将所教授的内容以文字、图片、图形或者视频、动画等多种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加强学生的感官体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加快教学的节奏并且丰富教学的内容;也利于教学互动,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同时,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有示范的作用,以身作则是最基本也是最原始的一种教学理念,教师与时俱进更新教学手段、认真负责,学生必定模仿老师的理念和行为。教师最根本的一种教育方式便是影响。

4.转变考核考试方式。政治社会学课堂的主体性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课堂的呈现和课堂效果只是其中的核心和主要方面,除此之外,如果将课程作为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课程的设置、课程的性质、课程的检查、课程的教学、课程的考核等方面都可以进行改革,尤其是课程的考试。考试题目的设定可以摒弃以往的闭卷考查方式,逐渐向开卷考试转变。闭卷考查要求学生不断记忆很多基础知识,必然分散了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兴趣和时间,很多学生考试完了就将所有知识弃之脑后,必然达不到教学应有的效果,政治社会学这门课的课程目标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和意识、达到政治社会化应有的水平、旨在提高社会的政治文明程度,对政治常识的认识仅仅是一个方面,所以就课程的目的而言,无需花费很大力气去考查学生的识记情况,需要顺应创新教育以及人才培养的要求,侧重考查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实践能力,从这一方面讲,开卷考试以考查的方式、开放的题型,可以拓展学生的认知空间和思维领域,激发学生求职的兴趣和欲望;可以提高学生知、情、意和谐统一发展。这样的考查方式也更适合时政性强、信息量大、综合性突出的人文社会学科。作为教师,在开放性试题的命题方面,需要注意;题目的设计需要开放、不能封闭,答案要有多重可能性,给学生发散思维的可能和条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从自己的角度去认识思考回答问题,既不是完全脱离了所学,又不会显得答案整齐划一、正确答案只有一种;评分标准要灵活,创新要加分,鼓励学生创新。

5.除此之外,一些不适合运用案例和专题等教学方式的章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问题式教学,即用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路,教师要把握好,教学不是简单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开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系列能力,这种教学方式的实质在于它建立在对“问题”的追问中,通过提出问题、发现知识,最后提出见解。教师需要不断地运用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去思维,形成一种矛盾思维和矛盾的认知结构,最终要设法让学生在已知和未知、在答案和问题的转换中发现,任何一种所谓结论性的知识结论都具有暂时性,让学生形成一种“矛盾意识”,不能一成不变地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三、结语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方式的改革必须以提高学生的主体性为目标,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中心,布鲁纳、皮亚杰等都强调教学活动应该更多地起到激发学生去主动求取知识、组织知识和构建知识体系的作用。尤其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学科。以政治社会学为例,政治社会学作为一门专业性、理论性都很强的学科,如果仅仅按照传统方式授课、考试,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在教学中,必须与时俱进,积极采用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式、新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中心和主体,充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并通过一定的考查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所学、所思、所想,不断帮助学生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方是教学改革应有的效果和归宿。

参考文献:

[1]余斌.评审指标视角下高职院校教研教改管理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9,(17).

[2]何小平.高校教研教改项目管理功能论[J].高等教育研究,2006,(12).

[3]方月君.主体性课堂教学的再延伸探讨―政治社会学科开放性试题及应对策略浅谈[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6).

第2篇:政治社会学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政治社会化 特征 价值

政治社会化的内涵

对政治社会化专门而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如今,政治社会化已经成为现代政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在政治社会化研究过程中,政治社会化的内涵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从认识论的观点出发,政治社会化的定义可以表述为:“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①

在上述定义中,包含关于政治社会化六个层面的内涵:政治社会化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是“特定政治关系”的社会化;政治社会化的主体是“特定政治关系”中的人;政治社会化的客体是特定政治系统中的“政治知识和能力”;政治社会化的目标是“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即形成健全的政治人格、正确的政治态度和稳定的政治情感,进而提高政治行为能力,有序参与政治生活;政治社会化的媒介是“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是人的能动的而非被动的过程,是在特定的政治关系和政治互动中,能动地形成特定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过程。

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涵义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指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习得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知识和能力,形成正确的政治认知、理性的政治态度、良好的政治情感的互动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健全大学生的政治人格,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凝聚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维护政治社会秩序与安全,提高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政治行为能力,有序参与社会主义政治生活与政治实践活动。

因此,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实质是两个方面互动统一的过程。一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和造就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也就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必须的政治人才与合格公民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大学生能动地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知识,传承政治文化,稳定政治心理,提高政治能力,从“自然人”逐渐成长为成熟的“政治人”的个人习得的过程。这两个过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统一于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

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主要特征

大学生政治意识的不成熟与可塑性。大学时期是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稳定时期。政治社会化是其在政治领域的社会化,是其成长的必经阶段,也是其一生中政治观和政治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总体来看,由于受自身发展特点和时代特征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政治意识还显得非常不成熟。于此同时,大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此时的大学生虽然已经初步具备了选择政治社会化方向和内容的能力,但还存在很多迷茫,政治理性还不成熟,政治情感还不稳定,政治态度还不坚定,政治信念还不坚决,政治方向还不完全确定。这就使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呈现出很强的变动性与可塑性的特点。

大学生政治教育的灌输性与能动性。政治教育是引导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方式,也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不是自发地、自然而然地进行的,灌输是引导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必要手段。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人们的利益意识逐渐觉醒,主体性要求越来越强烈。面对各种思潮的涌入,大学生被推向了各种思潮交锋的最前沿。大学生已不再简单而被动地接受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思想和观点,因此,高校要认真研究新时期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新特点,尊重并利用大学生能动性的发展规律,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在满足大学生的政治发展需求、激励大学生主动接受政治教育和自觉进行自我政治教育上下工夫。

主导价值一元性与价值取向多元性。一方面,在教育引导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要坚持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这一根本原则。另一方面,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也为不同社会意识和不同价值取向的存在提供了客观的物质基础,多元价值取向的并存不可避免。因此,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要尊重大学生不同价值取向的客观事实,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更要加强教育和引导,用主流的意识形态主导和塑造大学生的政治观念,唯有如此,方可完善大学生的政治人格,并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媒介的多元特性与目标的高预期性。政治社会化是通过各种传递政治文化的媒介完成的。概括来说,影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各种媒介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大众传媒、政治实践等。家庭是人的政治社会化的第一个途径。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引导孩子初步学习和了解社会政治生活,对孩子的政治观念、政治态度、政治情感的形成产生最初、最深层和最持续的影响。学校是最具系统性的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它可以灌输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知识,培养理性的政治认知能力,强化大学生的政治情感,提升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完善大学生的政治行为。大众传媒包括广播、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宣传传播工具,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政治实践是“客观政治世界达之于人们主观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最重要的桥梁,比起政治社会化的其他媒介来,它更具有根本的意义”。②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③这也是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目标的定性描述。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大学生“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定性描述突显了社会对大学生的较高的政治期望,也表明了大学生在未来的政治生活中必将承担更多的政治责任。

第3篇:政治社会学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学 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6-0070-01

大学时期的政治教学已经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即教学工作、教学活动的开展不能仅仅限于课堂和校园范围,而是应该扩展到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尤其在新时期,研讨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政治教学中的作用,还是很有必要的。

一 社会实践活动从各个方面丰富了大学政治教学,提升了教学效果

所谓的政治教学中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指以思想政治为主题的各类有益的实践教学,其社会性、公益性、教育性的特征尤为明显。在大学思想政治教学进程中,广大教师要深刻认识到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性,并做好学校与学生两方面的工作。首先,广大教师要争取学校的支持和帮助,为开展政治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前提;其次,教师必须让学生们认识到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只有做到这些,社会实践活动才有可能顺利开展,同时也可以提高大学政治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因为在社会实践中,学生的能力可以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另一方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对大学政治教学内容、形式、手法及模式的丰富,也是一种极大的创新。例如,教师们组织大学生开展一次“关爱孤寡老人”的社会公益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到敬老院、养老院甚至社区中探访、关爱孤寡老人,了解他们的生活与情感状况。类似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经常开展,可着重设定特定的主题,以培养学生们的爱国爱民、热心公益、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总而言之,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主线,将政治教学推向深层次,无疑是新时期大学政治教师开展教学的有效选择。

二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能够不断进步,学生素质也得以全面提升

大学思想政治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思想素质过硬、综合能力突出,具备社会实践能力的合格大学生,这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目标不谋而合。所以,将社会实践活动看作是对大学生一次很好的历练与培育,是十分合适的。可以看到,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大学生已经在扮演社会中的某个角色,已经在或多或少地参与社会事务,也已经真正地开始成为一个“社会人”,而这一切恰恰是大学政治教学的核心诉求。一方面,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与实践意识,同时提升自己动手、实践与团队协作的能力;另一方面,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历练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爱国爱民情操与综合素养,都会有一个很大的进步。

例如,教师们在组织开展以“关注留守儿童”为主题的政治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以要求学生每人着重关注一名儿童,并且掌握孩子的各类情况。在整个活动中,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学习与家庭状况,并且提升自己照料与帮助别人的能力,也在无形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类似的关爱活动,无疑可以激发起大学生的情感和情绪,让他们更加珍惜自己的大好时光,同时更加充满对社会、民族的热爱。在活动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都会有一个质的提升,这也是政治教师们所乐见的。

三 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政治教学的进步

教师也是大学政治教学的重要参与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发展与方向。因此,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离不开教师素质的进步。具体来说,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很好地帮助教师再次成长、不断进步,从而为教学的发展提供更大的能量。一方面,社会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另一方面,社会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施教能力。要积累社会实践教学所需的创造性理论知识,思想政治教师就必须掌握有效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技能和技术,即对教材和各种教育素材的加工、吸收和精选的能力,组织教学过程的能力,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将精选后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的能力等。

因此,必须协调好学生与教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位置,让教师紧密地参与到政治实践活动中来,从而切实提升业务素质、教学能力、思想道德品质与全面修养,为推进大学政治教学的全部发展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大学思想政治教学离不开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因为社会实践活动对于提升大学生、教师的综合素质都大有裨益,也是教学工作的“催化剂”。

参考文献

[1]朱云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9(6)

[2]陈历.构建从课堂教学通往生活世界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视角[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

第4篇:政治社会学范文

前段时间,教育部下发了有关防止和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通知,赢得了各界的一片掌声。确实,现在的孩子太累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家长们不得不忍痛牺牲孩子快乐的童年,让孩子从出生,甚至是从胎儿开始就进行各种学习。这就是所谓的“赢在起跑线上!”

让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是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心愿。但,要完成这一心愿,单凭教育部的这种规范性通知就能达到吗?我想,幼儿教育小学化只是其表象,它还有更深层次的内在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 要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杯水车薪。

1 幼小衔接的连续性够不够?

进入小学一年级,孩子的生活环境由熟悉的游戏乐园(幼儿园)转变为一个完全陌生的学习场所(小学),在问题处理上由事事依赖父母或老师逐渐过渡到事事独立完成。能否在心理上适应新的生活,对孩子来说是一个考验。 这就要求幼儿在入学前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有渴望成为小学生的强烈愿望;具有较强的基本自理能力;能控制冲动,友好地与同伴相处;有一定的集体观念等良好道德品质。

就这一点而言,正规的幼儿园一般都做得比较好。当孩子进入幼儿园后,从小班起,老师就会逐步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教会他们正确的与同伴相处的方法,教会其保管自己的物品,并懂得一些自我保护的常识。到了大班,还会带领幼儿参观小学,让幼儿熟悉小学,并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幼儿求知欲和渴望入学的愿望,使幼儿从思想上、感情上都做好了入学准备,让幼儿的情感态度很自然的就与小学相连续。

但,幼小衔接光是做好情感态度的连续就够了吗?我想,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它一定少不了知识的衔接与连续。

我国幼儿园与小学知识的衔接一般是从大班开始的。在教学内容方面主要还是以幼儿园的教材为主,另外再辅上一些园本文化教育内容,其重点主要在于引导幼儿探索发现周围的人、事、物和一些简单的科学现象。在情感上重点是培养幼儿对学习的兴趣。这些做法从宏观上来说是符合幼儿终身教育理念的,而且对孩子今后的发展也非常有益。但,它的弊端也客观存在:

拿语文来说,进小学后将要求孩子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所有拼音的拼读和规范书写。这都是孩子在幼儿园时期从未接触过的,这些要求对孩子来说会不会太高?会不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呢?这是否符合《纲要》中教育活动内容选择应遵循的原则,即: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然是幼儿从未接触过的,那又何来的现有水平呢?既然连现有水平都没有,那又怎么去迎接挑战呢?虽然,孩子已经进入小学,似乎已不应再参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但如果是这样,教育的的连续性又从何体现呢?

再说数学,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一年级的题对他们来说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关键在于他们不会识字,即便是会做的题他们也不明白这道题要求他们做什么?放学回家后,即便做完了别的作业也只好等到家长下班再为其读数学题,之后再做。这样一来,似乎不利于孩子独立完成作业这一良好习惯的养成,而且也大大降低了学习的效率。

继而再看英语。很多幼儿园现在都是双语教学,孩子在幼儿园已经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进入小学第一学期,在幼儿园基础之上似乎没有什么新的知识点,感觉是在重复学习。时间长了,孩子的注意力还会集中吗?这又是否有利于孩子良好听课习惯的培养?

2 目前的生源大战是否尚欠妥当?

生源,是一所幼儿园赖以生存的根源,确保生源的稳定,必是幼儿园的首要问题。即便是公立园所,也不例外。一直以来,公立园都抵制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并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理念,但其效果并不理想。或许,大家会认为,公立园的生源一直很好,很多家长为了能把孩子送入公立园,提前很久就开始报名排队。但他们的排队报名并非完全认同公立园的教育理念,若问及报名根源,答案应该是:公立园收费相对低廉,老师综合素质与同等收费标准的私立园相比要整齐化一些,孩子的福利相对好一些。而高端的私立园收费则很是昂贵。所以,工薪阶层们还是愿意把孩子送到公立园。而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家庭则更愿意把孩子送到“能学会更多知识”的高端私立园所。再看那些公立园的幼儿家长们,他们也并非没有“让孩子学得更多”的需求。于是,各种园外特长班、兴趣班应运而生。 公立园幼儿家长们再利用休息时间为孩子们补上一课,以确保孩子的“起跑线地位”。

3 是什么促使了幼儿教育小学化?

幼儿教育小学化,现在已经不是个别现象,它已经极具普遍性了。那究竟是什么促使了幼儿教育小学化呢?让我们来看一位妈妈和孩子的对白,或许会有答案。

孩:“为什么幼儿园要让我学小学的内容?”

妈:“为了小学学习顺利。”

孩:“小学为什么要提前铺垫初中内容?”

妈:“ 为了初中学习能更上一层楼。”

孩:“ 初中为什么要提前学习高中内容? ”

妈:“为了能考一所好的高中。”

孩:“我已经上了好高中,为什么还要补习?”

妈:“因为你还没有进入好的大学。”

看了上面的对话,你会发现,其实孩子的压力是逐层压下来的,最上面的大学层层下压,直至幼儿园。再好比奥数,教育部也是三令五申的禁止,但为什么越禁越火呢?这就是因为学过奥数的人考试容易得高分,没有学过的反之。这样一来,大家当然蜂拥而至了。倘若,学与不学在分数上没有区分,那哪个家长愿意把孩子搞得那么累呢?所以,要想让幼儿园的教育不向小学化倾斜,那还得先从上层解决根源问题。也或许,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

我们可否将幼儿教育与小学低年级教育结合或合并为一个教育阶段来考虑,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的课程内容合二为一,小学低年级课程幼儿园化。幼小衔接的过程不是要幼儿园培养与小学特定学科内容直接连续的东西,而是为了减缓儿童上小学的知识坡度,让孩子的求知欲和对学习的兴趣能持续发展,仅此而已。

综上所述,要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光靠幼儿园、小学,乃至整个教育系统是不行的,它还需要家长转变观念,同时还需要私立幼儿园业主提高认识。所以,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需要整个社会的努力。让我们齐呼吁:“给孩子减减负,还给孩子快乐的童年!”

参考文献

第5篇:政治社会学范文

初中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培养初中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做一个敢于担当、为社会所需、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立足于初中政治教学现状,重点分析了“怎样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一问题。

关键词:

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社会责任感;策略

初中作为学生人格塑造与成长的重要阶段,承担着树立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重任,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一、初中政治教学中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概述

1.社会责任感内涵

社会责任感是一个人对社会承担责任的意识,体现在对自我的责任感,对他人的责任感,对家庭的责任感以及对国家的责任感等多个方面。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人在社会中交往,共同生活,没有独立存在不与他人交往的个人,抽象意义的个人不存在。个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是个人的有机载体,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个人,两者相辅相成,密切相关,不可分离。所以,我们要对社会负责。

2.初中政治教学中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原因

(1)初中政治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大部分城镇初中也已开设政治课程,政治课程的教学已普及。但是,由于学校、老师、家长对分数的过分追求,学校对升学率的过分重视,分数较高的语文、数学、英语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重中之重,而作为分数相对较低的政治课程,由于很多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与引导,学生对该门课程认识不足,即使是课堂上也可能存在开小差的行为,甚至学习其他科目,学校在课程安排上也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使该门课程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未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产生足够效果。

(2)初中政治教学未能充分发挥教师应有的作用作为初中政治老师,未能对课堂教学目标有充分而深刻的认识,备课与讲课过程均较为死板、机械,仅仅为了完成课堂教学而教学,不能很好地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对学生素质提高、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予以正确有效的引导。

二、初中政治教学中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策略

1.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若想改变初中政治课堂的困境,首先要提高初中政治教师的综合素质,增强政治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应秉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对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进行深入而正确的理解,挖掘课本背后的知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对课堂教学敷衍了事。只有老师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才会在课堂中对学生加以正确方向的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老师在课堂中的辅助教学手段也在不断改变,多媒体教学已在大多数初中校园得到普及。多媒体教学综合了图像、声音等多元素,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也可以很好地对课堂教学内容予以理解与吸收,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以致用到生活中。如,在湘教版《对社会负责》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有社会责任感与无社会责任感的人的行为对他人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的两段小视频进行对比,让学生认识到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初中政治教学中对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对学生思想道德、综合素质培养过程的一部分,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需要教师在课堂内外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引与教导,需要和家长、学校共同努力,以期将学生培养为敢于担当、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栋梁之材。

作者:何炯 单位:重庆市酉阳县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第6篇:政治社会学范文

一、政治现代性的价值观主张

政治现代性是政治在现时代显示出来的精神气质,现代性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地获取更多的普遍意义,政治现代性也一样。政治现代性的头顶顶着一个个光环,平等、自由、人权、正义和博爱等,但这些光环终究是虚幻的,因为这一系列价值许诺在西方从来没有彻底实现过,其虚幻性的原因很复杂。在对抗教权的过程中,世俗的王权在开辟政治现代性时曾设想以理性来实现这一美好规划,然而变幻不定的主体根本无力完成,而理性也并非如革命者设定的那般强大。在启蒙辩证法的作用下,理性走向了工具理性,主体不仅没有实现政治现代性的美好承诺,反倒日益被真实的政治所驯服。在政治现代性的规划中,政治精英认为每一个人都会启蒙发育成一个主体,但庞大的社会没有重现古希腊时期的公民政治,人最终选择进入一个个集团之中。集团作为一个政治主体顺从地协助社会规训作为主体的人。集团总是以代表公意的面目出现,而公意本来就是类似于“经济”人作为经济学理论前提假设一样,是一种政治理论的普遍假设。在卢梭看来如果没有保证,这种公意及在公意假设之上的平等与自由等政治诉求就仅仅是观念上的虚幻,在公共意志与个人意志的关系上,谁也无法保证公意的代表者不会以公共意志之名行私人意志之实。

政治哲学期待伦理政治,政治现代性的实现在将伦理政治转向政治科学的同时也为政治问题找到了一个新的出口,即技术路径,政治依赖于精英治国,政治理性被转化成技术理性。西方社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政治问题高度依赖于法律,政治问题常常被转化为法律问题,而向政治技术路径的转换可谓是一个巨大转折。施特劳斯认为政治与道德的分离不是政治不再关涉道德,而是道德的内涵发生了变化,道德与权力相结合成为利益冲突的一种解决工具。[1]以关注日常生活为主旨的生存政治成为现代政治的主流之后,政治伦理游离了古典政治哲学的语境,道德价值等需要在政治现代性的语境中才能获得意义,尼采就指出现代社会道德是建立在互惠性基础之上。追求善业的伦理政治目标在现代社会被抛之脑后,以大学这一现代社会组织为代表的大大小小的群体已经遗忘了这一源头,它们在缺少反思性的生活中蓄养着自己的道德惰性。卢梭认为,意志之间紧张关系的政治解决方案需要一个条件,即赋予群体以道德人格。大学等一切集团在卢梭那里都可以被当作小型化的政府,当作一个政治共同体来赋予道德人格去弥合集体意志与个人意志之间的紧张。政治共同体的道德人格就是他的假设。卢梭群体道德假设的虚幻性不在于其有无,而在于过分拔高。

二、政治现代性中的大学价值观的异化

现代社会的惯例强烈地依赖于各种社会组织,政治的实现也借助于各种组织,社会控制与管理借助于嵌入现代人生活之中的政治、法律、商业等各种组织方式来实现,“用来管理这样一个社会的各种政治的、法律的以及商业的官僚机构相应得到发展,这种发展和大众传媒一道坚持不懈地把个体裹挟到社会组织中各种日益复杂化的罗网之中”。[2]大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事业分布之广泛已经使人难以在政治、商业、教育等各种组织之间对大学做出明确的一元性的身份界定,它周旋于政治、商业和传媒等各种现代社会组织之间。

当现代政治合法性普遍地诉诸于现实需要,而不再依赖于伦理的时候,其后果就是一切具有政治维度的共同体美德的衰落。大学以其数字化的服务社会的科研成果来获得进步的幻觉,这种服务对象无论是国家、地方、企业或者个人都被“社会”概括进去。现代性规划中的一个焦点就是正当性或者说合法性,大学为维持一种合法性,不断地去迎合现代性。“现代性政治暴露出强烈的实用性、功利色彩和人自身在政治生活中的意义的丧失。”[3]政治的这一现代特征已经深深溶于大学之中,大学陷入功利主义之中,大学饱受现代性之痛。合法性论证这样一种不再单纯依赖于天然正当性的方式,同时也可能使一些非正当行为正当化,大学借助于政治现代性的合法性平台开辟了自己的合法性论证方式,一种事实的合法性是排他的,它排斥应然的正当性,大学自圆其说的合法性诉说在其光荣的中世纪排斥了其他路径的合法性可能。现代大学对政治合法性与权威的依赖使其被牢牢地束缚于现代政治之中。大学曾经以世界作为自己的胸怀,而今大学世界观的萎缩是大学精神世界荒芜的表现,大学不再收藏和不遗余力地复兴为社会所冷落或遗弃的价值,也失去了以价值引导政治国家的魄力。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社会存在形式,大学在与教会和皇权的斗争中确立的自由与自治传统是大学对权力的自我表达。学术自由与学术自治是大学基本的德性,学术权力的保护亦是现代社会政治现代性早期的政治伦理对于大学美德的保护,而今大学在自由的呐喊中变得越来越不自由,正如弗洛姆指出现代人在逃避自由一样,患上众多社会病的大学甚至也逃避自由。民族政治的强盛在现代社会造成的后果之一是文化的衰落,这不仅反映在社会与国家等宏大的文化体上,一切小型集团、共同体的主观文化[4]也走向低迷,公司文化、大学文化等时髦的话语折射的不是集团文化的兴盛,而是集团文化的饥渴。“有一种力量正在篡文化的权,夺文化的位,也就是说,把文化从现代阶段中排挤出去。这种力量就是政治化这种力量,它往往把所有文化现象都看成是由政治动机驱动的,其中主要具有政治的蕴涵。”[5]现代性政治看似强硬,其实在作为现代性理论先驱之一的马克思那里早就已经指出,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中,政治已经遭到异化,政治的话语与实践受制于经济事实。

公共与私人领域的区分古已有之,在西方古典政治中城邦与家庭分别代表这两个领域,而在政治的现代性谋划中,以卢梭为代表的公意与契约等概念的提出是现代公私领域张力系统的关键设计。而这一发明在政治现代性的发育中被一切天然具有政治性的集团学会了。在集团政治生活中,民主表决、协议和合同等成为政治现代性在集团中的影子。大学中的事务被赋予公共的面貌,它们在各种委员会中形成共同意见,一切紧迫的事务都要达成共识,大学的事务事无巨细地在大学各个不同角落中的政治现代性法庭上辨明,而事实则是规训与控制作为政治现代性的价值后果统辖着大学。大学在现代社会是一个权利集合体,在大学现代性发育强烈的日本与欧美等国家中,为了便于大学声张权利,大学被以法人化的形式确立起政治主体的地位。在阿伦特看来,在最标准的政治现代性形式即极权主义中实现对人的完全控制,“首先是通过剥夺各种权利和公民权毁灭法人,然后是通过创造人的良心不再能起作用的种种条件毁灭道德人”。[6]现代社会,权利成了人与集团的口头禅,社会成了分配权利的上帝。在众多的欲望需求以权利的面目出现,种种集团利益乔装成权利形式的情况下,社会控制不再是仅仅依靠剥夺权利的形式,而是靠刺激人与集团的权利意识,诱发一系列符合政治现代性目的的权利需求,塑造被权利控制的法人与主体,同时政治现代性的制度规划正在使许多制度与良心之间出现隔阂甚至于互不相认。道德萎缩的制度引起了现代人持续的公共意识的批判。所以,政治现代性卖力地回避着这一潜在的危险,企图用把制度与良心划出界限的生活来淹没没有道德的人与群体。大学以社会服务作为其公共性的外观,私下里“遮人耳目”地拼命追逐集团利益,而集团利益并不能代替公共利益,集团利益在根本上也是私利。公共性正是在集团利益的频繁置换之中被侵蚀,公共性价值的失落在政治现代性的时代里日益突出。“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7]这是马克思对19世纪西方社会的现代性的描述和批判,这种失控的现代性在今天仍在侵扰与控制着西方社会和大学。

三、大学道德理想的失落

现代性的历史也是一部现代性内部纷争史,一种现代性势力不断地向另一种现代性势力发起挑战,这种争夺在现代性工程的大幕拉开过程中变得日趋激烈,一种现代性刚一登场就迅速被指控,以至于波德莱尔说现代性就是短暂、过渡和偶然。在政治维度,中世纪的神学政治被击退之后,政治现代性的争斗一波接着一波。启蒙之中拉开的现代性政治话语争夺中,自由主义最终占得上风,以至于在西方政治现代性中自由主义几乎成了标志性成果。自由主义生成的自由与民主等政治价值观使大学的古典自由观遭遇认同危机。自由主义“它的实践形态是工业资本主义”。[8]而工业资本主义建立的庞大的经济基础持续地生成着自由主义的上层建筑,于是西方政治现代性中的自由规划始终是附着在资本意志主导着的工业资本主义上,这种状况使大学德性精神时刻遭遇资本之痛。政治现代性的主体性张扬带来了大学自我意识的膨胀,这种自我意识由利益等支撑起来,政治现代性的理性异化成了工具理性,大学以工具化方式陷入计算理性之中。

政治现代性无法清除等级和差异,于是以新的形式创造了新等级和差异,大学正在这一差异的等级系统之中寻找生存空间。在大学等组织场域中,组织强烈的不容置疑的忠诚诉求使“员工”这一狭小的政治空间身份遮蔽了“公民”,在价值层面员工明显低于公民,因为员工对组织的价值认同只是基于一个组织的目标与责任的承诺,而公民是对国家的价值约定。个体对群体的依赖后果是多方面的,个体对群体不加反思的认同成了个体的现实,过于单一的认同来源使得群体成为个体的道德保证人,于是“那些未曾经过各种制度性的和集体的关联谆谆教诲和精雕细琢的个体更加不再备受信任和尊敬”。[9]一个情形就可以说明这一点,教授在发表自己的成果时,如果没有清楚的作者单位,其作品被接受的难度往往要大得多。生活世界被大学殖民的大学人的生活意义正出现危机。社会化的人具有强烈的公共性冲动,群体利益在满足人公共性需要时的无力使人的生活陷入私人化,生活领域私人化的后果是无声冲突的蔓延、冷漠之风的袭击和社会理性的失落。大学、跨国公司等形形的利益集团在现代政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它们究竟是未来可能带来政治灾难的现代政治的祸根,还是现代政治的必然伴生物?西方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对这一困惑的讨论中,并形成了针锋相对的观点。一个立场主张大学不应该自降身份,陷入利益漩涡之中,大学从一诞生就不纯粹是国家教育机构,它应该担负起批判和反思的角色,大学与社会不应该零距离并陷入社会怀抱中任其安抚,大学在政治现代性力量较量中应主动作为力量之一极,这种力量应该担负起谨慎反思之职责,防止政治现代性陷入泥坑。另一立场则主张大学应该积极适应社会现实,融入现代性浪潮之中,大学不应该沉睡在中世纪“美好年代”等睡梦中。西方现代性政治建构中,以政治科学面貌出现的政治躲避崇高,脱离伦理,中立化政治逐渐在现代社会出现并蔓延。“实际上,务实地处理国家事务,建构现代性政治的法治平台,而不是单纯抢占道德制高点,是有效地处理国家治理问题的关键。”[10]在政治哲学传统中,国家理应占据道德高地,而“抢占”是否透露出国家已经失去了道德制高点。

第7篇:政治社会学范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是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一环,社会实践能够促进大学生对社会、国情的了解,锻炼其毅力,培养其品格,增长其才干,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更好地为社会奉献。本文结合当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了浅要分析。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社会实践活动逐渐成为了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平台,推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但目前,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是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

一、简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社会实践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大学生既可以通过和社会的接触,增加对社会和国情的了解,培养社会责任感,又可以在社会实践活动当中增长才干,锻炼出坚韧的毅力,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有助于良好品格的形成,更好地为社会做奉献。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蕴涵在大学生实践活动每一个环节当中,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线。[1]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摆正社会实践活动的行进方向和目标,使社会实践活动始终符合教育教学要求,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果满足教育教学需求,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起到导向的作用。其次,可以统一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的目标,将二者团结到一起,向同一个目标迈进。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热情激发出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保持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为其注入活力和奋斗的激情,更好地融入到社会实践活动当中,得到更好的锻炼和提高。

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好处

(一)参与度更高大学其实有设置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但没有切实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效果,学生在课堂上自由、散漫,对老师的说教不以为意,充耳不闻,甚至觉得无聊。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进行反应、应对和调整,在参与过程中将这些意识吸收并内化,从而形成自己的认知、习惯,对自身行为进行自我约束,使其符合思想道德要求,一改以往一味接受灌输的被动状态,而是在实践中不自觉自主进行理解和吸收。

(二)教育渗透性更强如上文所说,如果只是对大学生进行单一、枯燥的说教,很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厌烦、抵触的心理,让思想政治教育失去实际意义。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巧妙地、不动声色地融入到社会实践活动当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将思想政治教育从呆板的课堂灌输延伸至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样的活动中,既有趣又有效。

(三)增强教育影响力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但渗透到了整个实践活动当中,使参与者受益良多,对参与者的影响力还延伸到结束后的生活、学习、工作当中。此外,一方面,后续开展的一些总结、宣传活动还会将影响辐射到其他没有参与实践的学生身上,一方面通过参与不同社会实践活动,经历不同思想政治熏染的学生与学生间的沟通交流、体会、总结,是可以使学生将不同的收获融合在一起,碰撞出新的火花,使影响更有深度和广度。

三、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部分高校对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清晰认识和足够重视,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合理的规划,实践活动的设计上没有将策划、发起、实施、总结、宣传进行有效衔接,使这项工作变得形式化。[2]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渗透到每个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各个学科、各种活动当中,每一个部分都可以找准时机、找出合适切入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实际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达到那么广泛的覆盖范围。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行应该有其相应的目的,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锻炼和教育,然而现在很多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都是盲目跟风,追求形式,没有实际意义和价值。此外,针对不同学生群体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保证教育效果。

四、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首先教育者要树立起实践育人的教学理念,并通过参与、反思、探索逐渐完善实践育人的教育体系,增强其实际育人的效用。其次,扩大社会实践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范围并保证实效性。学校应加大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投资力度,避免因交通费、食宿费等经济问题影响到社会实践活动的选择和限制参与人数。最后,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能力和特长来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目标、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

五、结束语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提高、相互配合的关系。一方面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扩展思想政治教育深度和广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又能够让社会实践活动为社会服务、弘扬精神、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增强竞争力。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将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段树斌.浅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新校园(上旬刊),2015(03):55.

第8篇:政治社会学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生 特点 社会竞争力

教育先驱黄元培指出:“职业教育应该是面向人人的教育,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使更多的人能够找到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从而使教育事业关注人人成为可能。”由此可知,中等职业教育的宗旨和本质就在于通过对被教育者进行有职业针对性的知识、技术、技能以及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培训,培养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人才,从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种需求。

一、中职生特点分析

中职学生一般15岁~17岁,正处于青春期,大多是中考落榜生。他们的心理状态大致可以归纳以下几点。

一是思想、行为方面放任,法律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难辨是非,缺乏自制、自控能力。

二是学习缺乏主动性,上课注意力分散,厌学情绪严重。

三是有些还存在心理方面障碍,对周围的教师和同学有恐惧心理和对立情绪,他们的意志比较薄弱,自制力较差。

四是中职学生的优点:充满朝气,有活力,思维敏捷,活泼,喜欢参与式活动,发展潜力巨大,有很大的可塑性。

针对现状,如何培养他们,是一项极为耗费时力的工作,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和汗水。

二、根据学生情况,开展成功教育

这个时期的学生,他们虽有梦想,却不知道自己未来的方向是什么,充满了茫然和无措。这就需要我们职业教育的组织和实施者,给他们开展这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告诉学生,现阶段应该做什么,需要做准备什么,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如何规划,如何确立自己的职业定位。

三、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是我们当今社会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首要条件。一般而言有四种人:有德有才的人、有德无才的人、无德有才的人、无德无才的人。企业会选择哪种人?当然都希望是第一种人,不但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还要有过硬的技术能力。退而求其次,就是第二种,虽然才能稍有不足,但是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企业就可以不断地去培养。所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就要放在职业教育的首要位置。只有这样,中职学生在社会中才能正确的定位自己,发挥自身的特点,提升职业竞争力。

四、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积极寻求适应学生、企业和社会的教学模式

在小学和初中,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就是灌输式的教学,我们也称为“应试教育”。过去,中职教育也没有走出这样的圈子。现在,我们就是需要打破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实践教学放在首要位置,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充分体现技术、技能在中职学生教育中的地位,一改过去老师在黑板上讲,学生在下面听的状态,真正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五、积极寻求合理的实习机制,提升学生的企业适应能力

在职业学校的教学中,我们要把素质培养与企业一线人才要求对接,要把学生放到企业中,充分利用企业工作现场和最新的生产技术,对学生进行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通过这样的途径,学生在企业接触到生产实践或工程项目,进而对现代化生产工艺熟悉了,并通过学习运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进一步充实了学生的实际操作经验,使教育、训练、应用三者有机结合。此外,到企业实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培养学生做人的本领,因为企业实习是学生走向就业、走向社会的实习基地,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职业道德、诚信品质和团队精神。

六、改革学生评价机制,体现公平公正

在中职学校教育评估体系中,实践动手能力是一个重要的评估内容。对学生评价过程,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淡化期中、期末的评价,深化学习过程评价。

第一,将传统的百分制改为相对模糊的优、良、及格、不及格几个等级,这种评价方法可减少学生对于考试分数的过分重视。

第二,对学生的课程理论、实践操作、态度以及学习过程小组合作等方面的情况综合打分,形成“综合成绩”。“综合成绩”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习状况,能够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

第9篇:政治社会学范文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等专业学校必修的一门德育课,课程体现了新时期的新要求,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强调了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着重将思想道德教育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未来的职业发展以及社会服务等环节相融合,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对社会现象的辨析能力以及参加社会生活的能力。

 

1.勇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中专“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学原则。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未真正地以中专生的思想心理特征为出发点开展教学活动,也未能考虑到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需求。

 

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学习者的内心理解,中专生面对德育课没有多大的压力和动力,要上好“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课,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用心思考,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多关注学生关注的问题。

 

在讲授到“价格与价值规律”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到餐厅、菜市场调查商品价格以及供求情况的任务,通过合理的比算,看看学校餐厅饭菜的价格到底贵不贵。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增强他们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2.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很多学生看来,德育课都是枯燥无味的。究其原因,无非是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经济政治与社会”虽然对教材进行了改革,使其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但是如果教师不能够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光靠教材的革新是不够的,因此教师应积极改革教学方法。

 

笔者在教学中就非常重视结合专业特色进行教学。比如,在讲授“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这一章节时,我就让我所在的班级按照不同专业,在学校内分别走访本专业的教师,调查自己所在的专业取得了哪些成就?

 

通过调查总结,会计专业的学生说,伴随着改革开放,会计专业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说,我们最大的成就,就是保证我们的学生在上计算机课时一人一机,而且电脑的配置都是最新的,这在以前是根本做不到的;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生说,我们最大的成就就是实验室建设,特别是新采购的机床,功能完备,设备齐全,能够做各种磨具,真是太方便了。通过调查,学生能体会到我们身边的巨大成就,而且在学校内分专业调查,容易操作,保证安全,而且还促使学生更加热爱本专业,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

 

“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课的很多章节都和当今世界的一些热点问题紧密相连,比如,“个人的收入理财”“关注国际社会,维护国家利益”等章节,因为教材不可能随时变化,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果断地摒弃一些陈旧、过时的内容,及时将正在发生的历史融入教材。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而且还能使学生对当今世界的变化发展有所了解。

 

3.如何评价学生

 

中专“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如果还是延续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极大地束缚了教师创新的手脚。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一门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这就要求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查,应重点突出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在评价过程中应对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予以保护。评价应从对学生成绩的关注转变为对其综合素质的关注。在实际评价过程中,教师应遵循全面辩证的原则,从学生的日常行为以及课堂表现等多个方面来考查课程所要求的各方面的素质,特别是要突出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笔者在实践总结了一些评价方法。①基础知识评价:占总评价的40%。主要采用试卷测试,从德育课教学情况出发,采用单向选择、多项选择、判断对错、材料分析等形式进行开放式考核。②过程性评价:占总评价的40%。其构成要素为学生学习态度、课前预习、课堂笔记、课堂提问成绩、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③活动性评价:占总评价的20%。主要结合课后练习,调查、收集有关材料,采用一个小组完成一个课题的方式,形成调查报告、小论文等书面作业。

 

中专生的德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反复、渐进地进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的教学更需要教师具有耐心和信心,不懈地创新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