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空乘实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1-0072-02
航空服务业对空乘专业毕业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需求,要求提高高职空乘专业学生的急救能力。为了满足航空服务业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了空中乘务专业。然而,虽然各院校空乘专业毕业生日益增多,但大部分高职院校培养的空乘专业的毕业生却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只好改行另谋出路。造成这种劳动力素质与用人单位需求不相适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毕业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不高,而急救能力不强则是较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一、空乘专业学生急救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空乘专业急救实训的目的,在于通过课堂训练,使学生掌握较多的急救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急救能力和应变能力,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为旅客服务。因为,空中乘务服务的环境是在飞行中的飞机客舱,如果遇到旅客突发急病、意外损伤和飞行事故,很难得到地面专业人员的帮助,因此,空乘人员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对病人、伤员或事故进行恰当有效的处理,否则就不能保证安全飞行。从某种意义上说,空中乘务人员是服务员,也是保安,同时也是医生。
二、空乘专业学生急救实训的目标、要求
空乘专业急救实训是在理论指导下培养学生急救能力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急救技能和应变能力训练,要求学生掌握航空飞行中常见疾病的预防知识,掌握机上乘客突发疾病与客舱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理原则、求生措施与急救手段[1],掌握自然灾害、野外求生的基本技能与手段,具有较强的安全防护意识、应变能力、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空乘专业学生急救实训方法的探索
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在课堂中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程度如何,直接影响急救实训教学的质量。所以,在急救实训教学中,围绕实训目标,精心设计、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最为关键。因此,为了鼓励学生参与教学,笔者精心设计、优化实训教学过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分析案例,引起重视,增强参与的主动性,让学生想参与。首先,让学生了解急救的重要性,如让他们了解一些人突发疾病、意外伤害时,因没有得到及时救护而丧失生命的例子,让他们在震撼之余,生发一种学习的欲望和冲动,达到跃跃欲试的状态。
2.提供示范,树立信心,解除参与的顾虑,让学生敢参与。其次,让学生认识到急救是一种技能,只要努力谁都可以掌握。同时让他们了解一些身边的老师、学生成功救人的实例,鼓励他们,解除他们的顾虑,如不敢动手,担心做错等。
3.营造环境,提供机会,使急救贴近生活,让学生真参与。然后,设置一些工作、生活场景,让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如学生中暑、小刀割伤等,训练学生的急救技巧等,让学生手脑结合,印象深刻。因为这些内容大家都很熟悉,学生没有压力,可以自如地发挥。也能让学生很快找到成功的感觉,增强自信心,为后面复杂的训练提供经验。
4.明确目标,由易到难,设置课堂训练项目,让学生爱参与。最后,设置课堂训练项目,让学生结合考试、按模块、先易后难地进行系统的急救实训,从而掌握技术、积累经验。
(1)用旅客突发疾病或客舱事故的场景进行疾病、事故处理训练。针对空乘专业的特点,设定客舱服务的环境,进行简单的突发疾病、事故处理训练,如预防飞机上升时耳鸣、飞机俯冲时防冲击,以及旅客高血压、心绞痛、癫痫发作处理等,让学生紧急处理,然后大家讨论补充。以此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疾病急救能力、事故处理能力、临场反应能力。
(2)用火灾的场景进行火灾逃生与烧烫伤急救训练。可以设定火灾的场景,进行火灾逃生和烧烫伤急救训练,要求做到遇事不慌,逃生方法正确,急救技术娴熟。先让学生进行逃生训练,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纠正。如遇事慌乱、选错方向、撤离时没捂住口鼻等。然后进行烧烫伤急救训练。要求学生能区别伤情,不同对待,并能用身边现有的材料进行烧烫伤处理和包扎。
(3)用水灾的场景进行洪水逃生与溺水急救训练。可以设定水灾的场景,针对水灾逃生时的准备工作、逃生方向、逃生方法、求救方法、溺水急救等内容进行洪水逃生与溺水急救训练,如,逃生前关闭电源、煤气、门窗,带上水、干粮、药品、手电、漂浮工具等,遇见溺水者先打捞上岸,再清理口鼻、空出脏水等。特别注意的是打捞落水者时的方法。要做到镇定从容、方法正确、技术娴熟,从而掌握洪水逃生与溺水急救的方法。另外,知识拓展可以增加学生游泳安全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游泳安全教育,增强实用性。
(4)用地震的场景进行地震逃生与骨折固定训练。可以设定地震的场景,让学生进行地震逃生与骨折固定训练。要求做到遇事不慌,方法正确、技术熟练。首先设定地震的场景进行地震逃生训练,让学生知道地震时如何逃生。如地震时在野外怎样逃生,在楼房怎样逃生,在废墟怎样保全生命等,要做到遇事不慌,逃生方法正确,永不放弃。然后师生点评。点评要以优点为主,同时指出方法上的不足。最后进行骨折固定、搬运,培养学生的骨折急救能力,同时训练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心理素质。
(5)用交通事故的场景进行止血包扎训练。设定交通事故的场景,让学生进行止血包扎训练。要求学生首先做到遇事冷静判断,然后迅速对伤员进行正确有效的止血包扎急救。技术上要求方法要正确、适当,止血要迅速、有效,包扎要牢固、美观,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急救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变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关心旅客、敬畏生命的服务意识。首先,让学生了解包扎止血的基本知识、注意事项。如,血管的分布、具置,包扎的手法、力度,放血的时间、方法等[2],同时播放一些录像,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然后,创设交通事故的情境,让学生现场急救,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思维。然后让学生互评、教师总结。这样做既便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又可以训练学生的急救能力,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一举三得。
(6)用旅客触电猝死的场景进行心肺复苏术训练。首先,让学生了解排除险情的方法和心肺复苏的程序和手法,要求知识全面,重点突出,程序正确、方法得当。然后,设定旅客触电猝死的场景,让学生进行模拟排除险情和心肺复苏训练。要求能正确排除险情、正确判断呼吸和心跳、能打通气道,能进行有效的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3]。要特别注意训练学生处变不惊的心理素质、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过硬的急救技术。如,发现病人,不能慌乱,判断周围的环境,用关闭电闸或挑开电线的方法消除危险,然后正确掌握判断呼吸心跳的时间、按压的位置、力度等,要次序井然,一丝不苟。以此来练习胆量、技术,积累经验。最后,教师点评,学生互评,指出优缺点,进行完善。
急救实训是获得急救知识和能力的关键。在急救实训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系统的急救实训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急救的技巧,培养高度的责任心和学习兴趣,积累成功的经验,从而提高他们的急救能力、心理素质、防范意识,为他们将来在空乘服务的岗位上创造安全的环境,更好地为旅客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姚红光,李程.航空卫生保健与急救[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0.
[2] 湛明,潘应平.实用航空医学知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3] 陈晓松,刘建华.现场急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收稿日期:2013-07-19
关键词:空乘;职业规划;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028-02
我国目前有20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空中乘务方向的本科教育,亚洲之外鲜有高校设立空中乘务专业。因此有关空中乘务方向的人才培养的研究主要出现在国内期刊上。黄晨[1]运用SWOT分析,对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给出了设计方案,对如何落实新兴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师资建设、课程体系、实习实训等方面相应的对策建议。常静[2]从民航人才需求与学校教学实际出发提出“3―3―4”人才培养模式,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行业导向下的专业实践为特征,实行3个培养阶段和3个发展阶段,坚持语言学习、传统文化学习、身体形象训练、艺术特长发展等4年不断线。但是,由于目前我国民航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行业对空中乘务人员的需求逐年上升,因此空中乘务方向的学生就业率在近些年都处于较高的水平。这就导致了相关院校几乎没有考虑该专业学生在未来职业转型的问题。同时,国内外对空乘人员职业转型与高校所受教育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也几乎是空白的。本研究将从长期职业规划的角度,结合用人单位和空乘人员的视角,对空中乘务方向的本科教育的课程设计进行完善。
一、我国空中乘务方向的本科教育的发展现状
伴随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商务、旅游等出行需求迅速增长,国际交流也越来越频繁。根据民航业的强国发展战略目标,本世纪的前20年是我国民航发展的重要时期。现代民航的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专门人才,空中乘务人员也是必不可少的《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欢迎各种力量参与兴办与民航相关的教育事业,鼓励各类普通高校开设民航专业,支持建设与民航实习实训有关的培训基地。
我国很多院校首先创办的是专科层次的空中乘务专业。随着民航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整个行业对从业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3年,南昌航空大学音乐学院创办了全国首个设置于表演专业之下的空中乘务方向的本科教育。2004年,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首次在旅游管理专业下开设了空中乘务方向。2006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首次在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下开设了空中乘务方向。2009年,贵州民族学院人文科技学院在音乐专业下开设了空中乘务方向。
二、开展职业规划的必要性
199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制订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大纲》,大纲为各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指导依据。2007年国家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从加强领导、列入教学计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落实经费保障五个方面[3],为实施职业规划教学做了充分的制度保障。目前很多高校的就业工作还仅仅停留在就业指导阶段,其中大部分就业指导课程是在毕业生找工作之前开展,引导大学生准确看待形势,客观评价自己,建立准确的择业观。
在空乘方向学生的在校培养过程中,相关院校的教学工作主要围绕的是如何使这些学生掌握航空服务的技能,理解并接受航空服务的理念。不管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高校都还未能将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的长期职业规划纳入学科建设之中――课程设计和培养目标仅仅指向作为唯一职业选择的空中乘务。从目前的就业情况来看,空中乘务方向的学生实际就业率远高于所在院校的平均水平,在乐观的就业环境下,教育者容易忽视对空中乘务方向学生长期职业规划的考虑[4]。
三、课程设置的完善
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大潮中,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怎样有步骤地提高个人综合素质,适应并满足社会需求,就需要重视职业规划教育,尤其是学生自我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学生需要在充分认识职业生涯发展的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基础上,拟定为了实现每个阶段的目标而设置的学习计划或行动方案,包括认识自己、认识环境、确定目标、制订计划这四个环节的不断循环。依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下文简称为《意见》),关于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中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5]。
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缺乏一定的系统性。高校应该认识到职业规划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绝不是毕业前的几次就业辅导可以完成的。相关院校的首要任务是构建起完整的关于职业规划的课程体系。同时,传统的就业指导教学以课堂老师讲授为主,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高校应该注重调动大学生探究的“内省”过程。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下,以师生互动交流为主,通过小组讨论、团体活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环节,促进学生自我职业规划能力的提升。因此,以《意见》精神为指导,以学生长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为导向,空中乘务方向的本科教学课程的设置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1.从学生入校时就逐步开展职业规划教育,首先向学生介绍有关职业规划的相关概念,帮助学生尽早了解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以及学校关于职业规划的整体教学计划。通过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职业规划的意义,及时建立起职业规划的意识。接着,应该帮助学生开展自我认知,一般包括认识自己的性格特征、优势和劣势、价值观等方面。自我认知是进行职业规划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学生才有可能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择业倾向和职业目标等。
2.除了认识自己,还需要认识环境,一般包括对了解所学的专业、了解未来可能从事的行业、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等。特别需要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正确地认识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可以通过增加相关的讲座,邀请行业内的相关人员来介绍有关民航运输的发展近况、航空服务的职业要求等。
3.在了解了自己将会从本专业中学习到什么以及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之后,学生需要尽快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安排后续的在校学习。很多学校都为大二的学生提供了辅修第二专业的机会,因此,建议相关院校将关于职业规划教育的以上三个环节安排在学生大一阶段完成。
4.在学生树立了职业规划的意识,明确了长期职业发展的目标之后,学生就要制订行动计划。不论想要从事何种职业,都需要充分利用在校时间,积累与之相关的知识。除了辅修机会,学校还应该提供覆盖众多领域的选修课,鼓励学生更多地选择不同专业的课程,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在制订学习计划的阶段,学校应该更加重视对计划的反馈与评价工作,协助学生不断地修正计划。
根据以上分析,针对空中乘务分向的本科教育,全新的职业规划课程体系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建立职业规划的意识;二是掌握职业规划的方法。具体课程设计见表1。当然,完整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还应该包括对个别学生的单独辅导和交流。
四、结语
中国的高等教育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思想引领下,不断融入国际先进办学理念,并结合中国实际探索出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概括起来就是以文化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职业规划教育入手,帮助学生了解职业规划、建立自我规划的意识、提升自我规划的能力,使得空中乘务方向的本科教育有别于专科教育,使得学生的就业选择更加丰富、就业过程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
[1]黄晨.天津交通职业学院空乘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常静.本科艺术类空乘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4):98-101.
[3]Gonyea J.C.(1995).The on―line job search companion[M].New York:McGraw-Hill,Inc.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应用
一、引言
行为导向教学方法是一种全新的职业教学模式,是指按照具体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制定一个合适、科学、严谨的教学计划,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及教学角色,以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开展各项教学工作,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同时,还能进一步激发中职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及自主性。
二、行榈枷蚪萄Х椒
(一)模拟教学法
模拟教学法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人为地创造一种和社交场景类似的教学场所,并将其当作教学区,或是采用相似的形式所组织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置身于实训基地情境中,能够真实地感受学习环境及学习氛围,进而较好地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及技能。而且,有效运用模拟教学方法,可为人们提供更加真实的感受,同时还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训的机会,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主要指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借助与教学内容相符的例子来进行教学,并确保例子的真实性,对学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在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对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找出案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并从中获取相应的知识,最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升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项目教学法
在项目教学中,必须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这对于提升学生今后的职业认知能力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同时可在充分发挥不同产品运用价值的基础之上,保证项目能够全面开展。在此种背景下,项目开展各环节均应加强专业知识、基础知识间的联系,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强化其团队意识,提升其操作能力,以真正实现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组织协调技能的目的。
(四)角色扮演教学法
角色扮演教学法是指设定一定的情境,指导相应的人员扮演不同的角色,以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对于加强学生和实践生活方面的联系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并且学生通过扮演各种角色,可更加全面地了解学校、社会等方面的信息,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学习环境,同时还能提升其职业技能及职业素养,从而帮助学生全面成长[1]。
三、中职语文教学中行为导向教学方法的有效应用
(一)模拟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模拟教学法分为模拟设备教学和模拟情境教学两个方面。其中,模拟设备教学方法属于中职语文专业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之一。若教师较好地使用此种教学手段,则可有效提升语文教学效果。
例如,中职语文教师在为空乘专业学生讲解“听说读写”这部分内容时,可为学生创建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教师在此情境中为学生讲解空乘工作中需注意的用语,并把其运用到实践中,以强化中职学生的实践技能。
在行为导向教学中,教师主要根据语文教学内容设计各种模拟情境,以强化中职学生的直观感受。例如,中职语文教师为学生讲解“文书写作”方面的内容时,以求职信、招聘启事、用人合同等作为讲解对象,组织学生来模拟一个小型的招聘会,让学生书写招聘所需的相关材料,并按照标准格式书写,所设置的招聘会场、单位、岗位等均和实际相符,模拟招聘过程。经模拟练习后,可进一步规范学生对文书的书写规范性,对于学生之后的学习会有很大帮助。
(二)案例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设置某一个问题或某一个情境,将案例教学方法运用到其中,不仅能提升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进一步提高其综合技能。当前,案例教学方法在中职语文课程教学中,在专业性的教学或是非专业性的教学中,均得到较好的应用。
中职教师在开展一些专业性的教学时,通过总结相应的教学经验,多加了解各个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情况,以较好地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以不断创新中职语文教学方法。例如,中职语文教师为学生讲解“听说模块――讲解”这章节内容时,可将招聘内容作为首选案例,若为旅游专业的学生讲解语文知识,则可按照学生学习内容选取和景区、旅途方面相关的教学案例;若讲解对象是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则可收集一些会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方面的案例;若对象是英语专业学生,则可应用公司中与翻译相关的案例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经利用此种教学方法,可让学生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其中,对于学生之后的职业指导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2]。
中职教师对学生开展非专业性的语文课程教学时,可从企业、社会及校园中收集与教学知识相关的案例进行讲解,进一步提升学生认知水平。例如,教师可组织学生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开展知识研讨会,将诚信、团结作为讨论主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其中,这样不仅能培养其良好的学习品质,还能培养其基本素质,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中职院校将项目教学方法运用到语文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开展各种教学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提升中职学生的社交、组织及协调能力,以强化中职学生的团队意识、集体意识。在改革教育愈发深入的背景下,项目教学方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可在相同专业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或是在不同的专业开展,这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均具有积极作用[3]。例如,中职语文教师在讲解“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这部分内容时,可在同一个专业内开展与写作相关的活动,如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让学生在互相比对、互相竞争的环境下,不断提升写作水平;或者安排学生撰写调查报告时,教师告知学生应多调查了解各专业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制定有效的调查计划、调查项目,保证任务准时完成。
(四)角色扮演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中职语文教学中,角色扮演法主要包括课本剧型与虚拟情景型两种。其中,课本剧型指的是在语文教材当中,部分文章是通过长时间筛选且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对此,教师可按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对其中的部分篇目改编成表演”荆并融入相应的音乐、美术及舞蹈等,然后让学生扮演相应的角色。
例如,中职语文教师为学生讲解《茶馆》这篇文章时,可摘取某一个片段将其改编成剧本,先组织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熟悉,然后根据学生的爱好来分配角色,如扮演服务员、茶馆老板、掌柜、茶客甲、茶客乙等,让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较好地理解各种人物形象及所要表达的思想,从而较好地理解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学生经此种方式学习之后,可进一步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还能提升语言运用及表达能力。而且,扮演者在排演时,需集中投入表演,这就需对所扮演的角色有一个较好的定位,同时对剧本的整体结构、人物关系、故事背景、社会背景及人物关系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中职语文教师将角色扮演方法运用于整个课程教学中,其中一个重要的角色扮演即虚拟情景,此种方法重点是模拟某一个情境中的角色或是人物,以便于学习相应的知识。例如,教师在进行语文课程教学时,利用法庭模拟的方式,让学生模拟实际法庭中的一些特殊人物(检察官、审判员、辩护律师、原告、被告、审判长),并告知学生在模拟的过程中,需将书本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模拟中,自己陈述相应的意见且展开辩论。学生经模拟角色后,对法律文书书写规范有一定的认识,同时还能强化法律意识,培养学习、组织及文字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有效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同时融入其他教学模式,能够从整体上提升中职语文教学质量及教学水平,并且确保中职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期间,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以进一步强化其实践能力,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付学佳.浅谈如何有效整合中职语文教学和职业核心能力[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3(06):111-112.
关键词:交通高职;集团化办学;管理体制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向着“以就业为导向”方向的深入发展,整个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已成为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近年来,不少高职院校积极进行集团化办学的探索和研究,为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获取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本文以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上海交通学院”)为例,从集团化办学的主要特点、初步成效和集团化办学的几点启示等方面,分析和总结高职集团化办学之经验,旨在为上海乃至全国高职教育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创新提供借鉴,同时为上海“十一五”期间组建十大职教集团,包括组建“上海交通物流职教集团”奠定基础。
一、上海交通高职集团化办学的主要特点
1.交通高职集团化办学概述
(1)组建模式。学院是由4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实体组成的联合体,本身属于组织结构较为紧密的职业教育集团模式。学院把上海市交通行业原有的不同归属的教育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以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形式,合并转型成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这是上海市高教改革、行业办学以及集团化管理的一大探索与实践。
(2)管理体制。学院针对校区教育资源不同归属,以及多种体制并存的实际,实施“在市教委和行业上级主管部门指导下、学院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学院董事会由学院各组建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党政领导和组建学校领导7至11人组成。现学院行政领导班子共5人,其中院长 1人、副院长4人。学院内部机构设11个教学系(部、室)、 10个党政管理部门。
(3)管理原则。学院采用本部与校区两级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方式。第一,在学院内部与校区之间,采取“三个不变”、“两个统一”的原则,即隶属关系、经费渠道、人员编制三个不变,学院管理制度(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办学标准(专业开设、人才规格、招生计划、场地设备、师资条件、教学环节、毕业发证)两个统一。第二,对师资、设备、设施等教育资源的使用,做到优先、优惠、有偿使用,既实现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也体现公平、互利的原则。第三,学院根据“合理、必须、节约”的经费使用原则,采用内部各校区资金划转的形式,建立了“上海交通学院共同经费”,主要用于学院行政、教务、科研、招生、宣传、会务等方面的开支。为加强共同经费的统一核算与管理,学院制定并实施了“共同经费使用暂行办法”,充分发挥共同经费的使用效益。
2.交通高职集团化办学的主要特点
(1)多种体制并存。学院各组建单位分属于本市交通行业不同的主管局和集团公司。学院作为一个整体,四个校区内部既有事业办学,又有行业办学和企业办学。这种“校区教育资源不同归属,多种体制并存”的办学实体,既带来了政府扶植、行业支撑和资源共享等综合优势,也连带出诸如制度的统一性、管理的规范性、分配的公平性等管理的难点,成为集团化办学必须面对并予以解决的重要课题。
(2)多层次办学。学院各组建单位内部除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外,还设有其他不同层次的机构,如中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企业培训等机构,形成以校区为单位,中高职教育共存,职前职后并举,校企合作互动的局面。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依据职业教育办学的规律、特点和方法,学院采取分类、分层,以及分类与分层相结合和相区别的方式进行管理。学院与中职学校、成人高校和各类培训机构之间编织的职业教育链,使各校区成为一个办学层次较为完整的、多功能的交通职业教育的培训实体。
(3)多校区管理。多种体制并存的办学模式,使学院形成了独特的两级管理、分级负责制度,即本部对校区行使领导和指导的职责,校区对人、财、物的管理权保持相对独立。本部的职能部门主要从事招生、专业设置的协调配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审核、基础课统考、学生学籍管理、规章制度的执行和监督、教学经验交流、学生毕业证书的签发等工作;校区依据学院的制度与标准,负责学生的日常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和大纲,以及学生的毕业推荐等工作;本部与校区的教学资源共享,实行内部有偿服务制度。这种创新的管理制度,明确了学院本部与校区、校区与校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使责、权、利得到了统一。
二、上海交通离职集团化办学的初步成效
1.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明显提高
“十五”期间,学院在原有基础上共自筹6 800多万元资金投入基础设施、教学设备的建设与改造。短短几年,整个学院的占地面积特别是教学用房面积有较大增加。以自筹资金为主、政府和上级主管单位参与投资的多项“实训中心”开发工程相继启动或竣工,专业实验、实习场所的条件和环境得到优化。为创建安全文明校园,学院增加安全防范设施和装备的资金投入,安装了安全监控预警系统,制订安全应急预案,建立报警点和报警指挥中心,全面实施校园24小时巡逻制。为有效地加强对校区的统一管理,加强校区与校区之间的联系,并最有效地缩短校区间的距离,保持第一时间管理信息的畅通,学院构筑了本部与各校区、校区与校区之间(内网与外网)互相联网的教育信息平台,同时安装了“视频电话会议系统”。2005年8月,学院还完成了学院本部所有教室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安装。
2.综合办学优势不断增强
联合办学不仅提高了学院内部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配置效率,多种体制并存的办学模式更形成了学院特有的综合办学优势。政府和上级主管单位对事业、行业、企业的扶植与投资,使学院享受到了多渠道的政策优惠;广阔的行业背景给学院带来了全方位的信息资源。学院已与交通行业的200多家大中型优秀企业建立了较密切的合作关系,与其中60多家企业签订了产学合作协议书,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同时,学院还与美国通用、日本丰田、浦东机场等大企业开展联合办学。行业与企业的参与,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学院积极推行双证书及订单式、模块式教育,提高了人才的就业质量与数量,也提高了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学院建立了较完善的职后培训、考核和职业资格鉴定体系,每年职后培训约2.5万人次。学院成人高教开设的 (业余斑)综合交通类专业5个,每年招收学员约300人。学院是“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培训基地”、上海唯一具有汽车维修技师(高级技师)鉴定资质的培训考核单位、“上海市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点)管理网络核心组成员单位”、“上海市高校学生物流管理类职业技能鉴定所”、“上海市高校学生交通营运管理类和集装箱运输管理类职业技能鉴定所”的筹建单位、国际航空协会认证(全球统考、通用)LATA/UFTAA证书的培训机构、“上海市教育考试院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大学英语PET、四、六级考试考点”、“上海通用(SGM)和日本丰田(TOYOTA)汽车维修服务技能校企合作项目指定教学院校”等。多层次、多种类的办学与培训,促进了职业教育的横向沟通与纵向衔接。
3.产学研结合促进校企双赢
学院以联合办学、岗位培训、共建实训基地等形式搭建的产学合作平台,有效推进了校企之间产学研的合作,使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更为宽广。学院在实施T-TEP 的经验介绍。几年来,学院在各级各类核心刊物上发表了《长三角交通高职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思路》、《高职院校技能培养与行业合作模式研究》、《产学合作、校企双赢》等产学研结合方面的论文与文章20多篇,其中《搭建职业教育为企业服务的平台、构筑与汽车维修业同步发展的桥梁——我校与本市汽车维修业实施‘产教结合’的实践与思考》,正式发表于“2006上海汽车维修行业发展论坛”上。
4.开设的专业广受社会欢迎
学院坚持交通高职为交通服务的思想,根据市场需求与布局,办特色院校,创品牌专业,重点建设骨干专业,开拓创建新兴专业,主动调整短线专业,先后开设的21个专业(含专业方向)85%以上被社会认可、被家长看好、被学生接受。其中,集装箱运输管理、汽车运用技术、报关与国际货运等国家和市级教改试点专业,航空乘务、物流管理(口岸物流网络管理)等热门专业,汽车保险与理赔、外轮理货与港口业务等新设专业备受考生青睐,招生形势日趋“火爆”,办学规模合理增大。学院高职学生报考数与计划数之比已连续三年排在上海市高职高专院校前列,2006年更是一跃而为全市第二。学院毕业生就业牢始终保持在95%以上,在上海市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排行榜上处于前列,
三、上海交通高职集团化办学的几点启示
1.政府关心是集团化办学的有力依靠
高职集团化办学,政府部门的作用至关重要。上海市政府和市教委领导对组建交通荠、统的职业技术院校一直给予极大的关心和有力的支持。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
始,上海市政府和市教委始终将本市交通行业的职业教育推在改革的前列,指导交通职业院校进行了高职教育的一系列改革与实践。
在学院两年多的筹建过程中,始终得到市教委领导和原上海市人民政府交通办公室领导,以及专家们的具体指导和帮助。从办学模式到运行机制,从董事会章程到教学管理细则,都经过了各级领导和专家们仔细的推敲和反复的论证。学院成立六年来,政府部门给予学院多项扶植高职发展的优惠政策,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包括近期又投入了200万元专项资金,帮助学院建成了“上海高校学生报关与货运公共实训中心”;另外,由政府参与投资的“物流实训中心”完成了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安装;总面积为4 000平方米的“汽车专业实训中心”楼层即将破土动工;政府投资350万元、总面积为5 400平方米的“上海航空服务开放实训中心”项目正式立项。
政府的宏观决策、统筹协调和投资扶植对学院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有效调控,使集团化办学机制良性运转;政府对集团化办学的投资、评估和指导,使集团办学更具有方向性,引导着集团化办学的发展方向。
2.行业支持是集团化办学的坚强后盾
学院各组建单位所属的中国民用航空华东管理局、上海铁路局、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交运 (集团)公司是上海交通运输行业的主要支柱以及未来交通运输发展的主流。民航、铁路、港口、交运行业所属的众多企业,成为学生理想的校外实习基地和就业场所。有强大的交通行业作后盾,使学院目标定位更为准确,校企合作更为紧密,学生就业前景更为广阔。
多年来,各主管局和集团公司在人力、财力和物力上给予学院全方位的支持。例如:2003年,上海交运(集团)公司投资500万元的L型教学楼落成启用;2005年,上海国际港务(集团)公司投资87万元,建成港口机械专业变频实训室;2006年,民航总局审核通过并投资1 847万元,建造上海航空服务开放实训中心。近年来,学院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始终处于较领先的地位,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逐年增强,得益于上级主管单位对职业教育的关心、重视和全力资助。
3.班子合力是集团化办学的可靠保证
要达到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共赢的目的,其前提是紧密的联合、高度的统一和规范的管理,这也是确保集团化办学良性运作的基础。对于管理这把双刃剑而言,集团化办学既有利也有弊,同样具有双重性。利的方面,集团化办学这一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可以使学院获取最大化的效益;弊的方面,如果各个校区都强调自己的个性、忽视全局的话,就会影响管理的规范和政令的畅通,从而使效益大打折扣。
学院重视班子合力,强化班子建设。一是确立校长负责制,二是加强班子的集体领导,三是增强班子成员的全局观和整体观,努力营造一个务实、高效、精干的决策系统。董事会全力支持学院领导班子在行政事务上的独立决策权,并通过董事会会议和院务会议形式对一些重大决策寻求共识,以达到认知和决策的高度一致。事实说明,一个团结一致又深谙管理艺术的领导班子是集团化办学最可靠的保证。
4.创新务实是集团化办学发展的根本
职业教育要完成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任务,除了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外,探索走集团化办学之路是一种发展方向。它既是上海交通高职根据国家的政策导向、行业发展需求,以及自身的客观现实做出的改革创新,也是上海交通高职集团化办学发展的根本。
其中,正确处理改革创新与求真务实的关系,是职业教育探索走集团化办学发展之路成败的关键。因为,在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进程中,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过程,既是一个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求真务实的过程。上海交通高职的改革创新,不仅是办学体制的改革创新、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也是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和专业设置的改革创新。求真务实,不仅是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的求真务实、产学结合和校企双赢的求真务实,也是学院内涵建设和软硬件建设的求真务实。
在改革创新与求真务实这个过程中,改革创新是落实集团化办学的保证。如果不坚持改革创新,缺乏创造性,就很难取得集团化办学的效果。实践证明,改革创新是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的有效途径,也必然是落实集团化办学的有力保证。在坚持改革创新的同时,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对于落实集团化办学是十分重要的。落实集团化办学是一项实打实的工作,只有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同心同德、同舟共济,集团化办学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改革创新不能脱离求真务实,求真务实也不能脱离改革创新,求真务实是含有改革创新的求真务实。因此,在改革创新中做到求真务实,在求真务实中坚持改革创新,把改革创新与求真务实统一起来,上海交通高职的人才培养任务才能得到真正落实。
参考文献:
[1]陈嵩.论职业教育的集团化发展田.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6).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基层基础深化年”活动,深化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大力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强化风险预控和安全应急管理;坚持依法依规生产经营,加强安全监管与执法检查,强化安全生产管理综合评估、安全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巩固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的大好局面,为实现全市煤炭工业又快又好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奋斗目标
1.安全生产控制目标:原煤生产百万吨死亡率控制在省、市下达指标以内,有效控制零星事故,杜绝两人以上事故,力争实现安全年。
2.原煤生产控制目标:全市煤矿严格按核定生产能力组织生产,原煤产量控制在397万吨以内。
3.“三项”建设目标:官桥、井亭煤矿达到二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和市级“双基”建设矿井,其他矿井达到一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和省级“双基”建设先进矿井,煤矿保持国家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综合评估达到A级,其他矿井安全评估达到B级;煤矿继续保持现代化矿井成果,、煤矿实现机械化采煤,其他矿井实现掘进机械化运输。
4.职业化队伍建设目标:煤矿建成职业化队伍示范矿井。
三、工作思路
总体围绕“一、二、三、四、五”的工作思路,即:实现一个目标:实现全年安全生产。落实两个责任:局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搞好三项建设:“双基”、安全质量标准化、现代化矿井建设。突出四项重点:技术管理、现场管理、安监队伍建设、职业化水平提升。抓好五个关键:领导干部配置及任职资格、矿领导下井带班值班、区队班组建设、安全生产管理综合评估、矿井可持续发展。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安全监督管理,落实矿井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1.严格依法组织生产。加强对生产现场监督检查,保证安全责任落实进头面,从严查处“三超”、“三违”及超层越界盗采等非法违法生产行为。加强煤炭生产许可证动态管理,严禁无证开采、生产许可证过期失效等非法行为。
2.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下井带班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企业主要负责人(包括实际控制人)和领导班子成员下井带班制度,加大监督考核力度,对每月下井带班的次数、在井下工作时间、下井带班的任务和职责权限、以及考核奖惩办法等认真督查。
3.定期召开安全生产形势分析会议。深入分析研究安全生产形势,着力解决安全工作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找准工作重点,强化预防安全事故各项保障措施落实,严防各类事故发生。
4.实行安全生产管理综合评估。修订完善综合评估标准,坚持严格、严肃、公平、公正考核,将考核结果在全系统通报,并上报上级领导和部门,根据考核结果挂牌管理,并作为年终评先树优的依据。
5.强化安全目标管理。完善安全生产绩效考核评价体系,逐级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继续完善安全奖励基金和安全责任保证金制度,全面落实安全目标考核办法和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度,形成“月度考核量化,季度评比总结”的安全考核机制,实行考核结果与年薪挂钩,对成绩突出的表彰奖励,凡完不成安全控制指标的,坚持“一票否决”,取消一切“评先树优”资格。
6.加强煤矿安全监管执法和技术指导。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大安全执法检查的频度、广度和力度,严厉查处所属煤矿的非法违法生产行为。特别是在春节、“五一”、“十一”等重大节日和重要活动期间,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矿井拉网式检查力度,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加大技术指导力度,对煤矿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技术难题,引入专家支持机制,组织专家力量进行技术论证和现场会诊,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技术服务到位。
7.严格责任追究。严肃事故报告制度,严禁隐瞒、谎报、延报、拒报。对于思想不重视、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到位,疏于防范、疏于管理、疏于监督等失职渎职行为,安全生产状况持续被动、重大隐患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理的煤矿主要负责人和驻矿安全稽查站长实施约谈和问责,并给予罚款、暂扣资格证书等行政处罚;对于出现安全生产重大隐患导致煤矿安全事故的,将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从严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8.加强社会监督。充分发挥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的作用,依法维护和落实煤矿职工对安全生产的参与权与监督权,鼓励职工监督举报各类安全隐患,对举报者予以奖励。要进一步畅通安全生产的社会监督渠道,设立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接受人民群众的公开监督。
(二)加强技术基础管理,落实矿井安全生产技术责任
9.健全以总工程师为核心的技术管理体系。总工程师对“一通三防”、防治水和冲击地压防治等技术工作全面负责。集团公司、各煤矿要严格按照上级有关文件要求配齐各级技术管理人员,各类煤矿工程技术人员占企业生产定员总数均不少于5%。集团公司对技术管理部门负责人、各矿总工程师的任命,要征得集团公司总工程师的同意;煤矿企业对总工程师等副职的任命,要征求上一级煤炭管理部门的意见。
10.严格落实总工程师的技术决策和指挥权。矿井的开拓方案,采掘部局,生产系统调整,技术规范、标准、措施的制定,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等主要技术问题由总工程师负责决策,总工程师做出的决策,其他副职不得否定。对重大技术问题要按规定经主要负责人审定或上级管理部门批准后组织实施,凡涉及“三下”开采等特殊开采,要严格按有关规定履行报批手续,组织技术“会诊”,经批准同意后方可组织生产。要坚持优化矿井开拓布局,合理集中生产,减少工作面数量,提高工作面单产单进水平。
11.加强安全生产专业技术服务管理。矿井不能独立完成或必须委托的技术管理工作,如:安全生产评价、宣传教育、安全培训、检测检验等,必须委托具有依法取得相关资质的机构完成。
(三)加强安全基础管理,不断提升安全质量标准化水平
12.加强区队班组建设。以提高班组长素质,建立科学高效班组管理制度推进班组建设工作,提高班组长待遇,赋予班组长必要权利,最大限度的调动班组长管理的积极性,积极做好金牌班组及班组长、优秀班组及班组长的评选表彰等工作,切实提升区队班组管理水平。、要总结全国金牌班组和全省优秀班组的经验,在全系统进行推广,通过典型引路的方式推动区队班组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
13.严格落实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立足于“查大系统、治大隐患、防大事故”,突出“一通三防”、防治水和冲击地压三个重点,以及易由自然灾害引发事故灾难的隐患点等,充分发挥专家技术人才作用,从严从深从细排查安全隐患,做到不留死角。坚持完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实行挂牌督办(A、B级市局挂牌督办,要专人负责定期报市局备案,C级矿长挂牌督办),严格执行安全隐患治理措施、责任、资金、期限、应急预案和监控“六落实”。
14.建立以安全生产专业人员为主导的隐患整改效果评价制度。每月进行一次安全生产隐患整改效果评价并上报备案。积极调研实施安全隐患信息管理软件,建立隐患管理数据库,确保隐患排查治理闭环管理到位。
15.深入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达标活动。要严格执行《省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评级办法》和《省煤矿安全生产调度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评级办法》,以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为载体,深入开展达标创建活动,全面提升煤矿井上下安全质量管理和调度质量管理水平。此项工作作为全年的工作重点,局将进行季度考核验收。凡考核不达标的煤矿,当年煤炭生产许可证年检不合格;考核为三级的矿井,当年煤炭生产许可证年检定为基本合格;经整顿逾期仍未达标的,依法予以关闭。
(四)加大安全科技投入,提升矿井技术装备水平
16.加强煤矿开采装备建设。重点推进采煤、掘进、运输装备的技术改造与技术提升,坚持“能上综采上综采、不能上综采上普采、严格控制炮采”的原则,努力提高煤炭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实现减人提效保安。中型矿井要在大力提高装备现代化水平基础上,重点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主要生产系统的可视、可控和无人值守,提高系统自动化、监控化水平。小煤矿要在提高正规办矿水平基础上,以提高采掘机械化水平为重点,加大系统装备升级改造力度,提高煤炭生产集中度和技术装备水平。严格控制炮采,凡是有条件采用机械化开采的,要坚决采用机械化开采。小型煤矿杜绝掘进人力推车,积极推广掘进装载运输机械化(扒皮机)。要大力加强采掘机械装备的综合管理水平,使装备与管理同步提升。
17.强化煤矿“六大系统”管理。制定煤矿已装备的“五大系统”年度完善升级计划,完善相关制度,加强日常管理,确保“五大系统”正常稳定工作。积极调研并装备紧急避险系统。开采3层煤、存在自燃发火危险、受水害威胁的矿井(八一、井亭),2012年6月底前必须完成紧急避险系统建设;国家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2012年底前必须完成紧急避险系统建设;其他矿井到2013年6月底前完成紧急避险系统建设。
18.坚持加大安全投入。按照上级文件规定,据实足额提取安全费用和维简费。制定安全费用、维简费提取和使用计划,专款用于安全技术措施和隐患治理。各单位要加强对煤炭安全费用、维简费提取和使用情况的检查,建立完善煤炭安全费用、维简费和科研费用提取使用情况年度报告制度。
19.坚决淘汰禁用和落后技术装备。按照国家规定,强制淘汰国家明令禁用设备和超过使用年限的老旧杂设备。把好设备进入关和维修关,保证按标准要求使用和维修设备,坚决杜绝伪劣机电产品、无煤安标志产品、非防爆产品。
20.严格执行煤矿设备安全管理制度。要健全完善矿井设备采购供应管理、入井检验、安装交接验收、巡回检查、定期检测检验、维护保养、检修以及报废淘汰等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尤其加强对架空乘人装置的管理。完善设备管理台账和技术资料档案,加强设备维修检查和运行状况动态管理,各类设备完好率要达到95%及以上。凡发现设备安全管理不到位,检查、维护、更新不及时的,要立即责令整改。
(五)完善应急管理机制,提高矿井安全生产应急处置能力
21.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监测监控及预警预报体系。积极学习借鉴岱庄煤矿风险预控管理法,制定出一套适合矿井自身需要的危险源辨识方案,每月进行一次安全生产风险分析,发现重大安全隐患或事故征兆要立即预警信息,落实防范和应急处置措施。
22.健全完善预报预警预防机制。加强与气象、防汛等部门联系,签订预报、预警协议,健全防范自然灾害预报预警预防处置机制。突出抓好“调度员10项应急处置权”和“三分钟通知到井下所有人员”落实,严格执行大雨暴雨和易威胁矿井安全生产(如暴风、强雷电等)等灾害性天气停产撤人规定,以及停产撤人情况的逐级上报制度。凡该停产撤人而没有停产撤人或因撤离不及时导致人身伤亡事故的,从严从重追究企业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23.强化应急处置联动机制。不断修订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并按规定做好评审备案,局将在5月底之前对应急预案进行评审,各矿每年至少要组织一次应急预案演练,每半年组织一次现场处置方案演练,其中一次须在5月底前完成。重点加强东西部相邻矿井区域联防,定期交换作业图纸,及时互通生产情况,建立完善预警信息快速传递和共享机制。不断充实八一、两个应急物资储备中心的物资储备,充分发挥其应急救援作用。
24.加强监测监控系统联网管理。生产矿井要不断对监测监控系统进行升级和改造,各煤炭企业要在现有基础上,加强监测监控系统运行管理,各煤矿要把调度规范化和信息化管理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确保系统正常运行,提高矿井保障能力。
25.建立完善全市煤矿矿情及应急管理基础信息库。组织编制《全市煤矿矿情及应急管理基础信息库》,建立全市煤矿基本矿情、应急管理、矿井图纸等档案库,分级管理,定期更新,为紧急情况下应急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着力加强对灾害威胁严重矿井的重点监控,切实提高煤矿生产安全应急管理水平。
(六)严格职业资格准入,推进矿井职业化队伍建设
26.严格从业人员资格准入管理。各煤矿要严格执行上级各部门关于从业人员准入制度的有关规定。对于已上岗达不到资质要求的,要制定计划,采取措施,抓紧整改,凡新任命的矿长、总工程师、从事安全生产的副矿长、副总工程师、科区长、工程技术人员必须达到任职资格。要采取自学、脱产学习、集中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上述人员的资质水平,确保任职资格符合有关规定。
27.充分发挥煤矿专业人才作用。加快煤矿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和生产一线急需技能型人才培养。完善激励考核办法,建立“首席技师”制度,设立“科技创新专项奖励基金”,开展评选“革新创意能手”活动等,培养一批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难题的创新团队。进一步提高采矿、地质、通防、机电、矿建、特殊工种、技术工种等关键人员待遇,形成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性机制。要通过“派出去、请进来”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方式,培养煤炭系统高级经营管理人员、业务骨干和国际化复合型人才,逐步形成煤炭企业人才培养和管理用人的长效机制。
28.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认真总结矿井安全管理和企业管理经验,精心提炼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安全文化、企业管理理念、企业美好愿景和未来发展蓝图,通过企业电视、报纸、网站、板报等安全专栏,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弘扬培育企业文化,使之成为引领企业发展的职业精神。组织开展好安全生产月和安全警示教育活动,及时宣传推广企业先进经验和有效做法,深入开展安全诚信企业建设活动,把安全发展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个企业、职工和岗位中,推动安全工作纵深发展。
29.加强队伍的职业保障。要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从制度上维护职工的权力、地位,确保队伍的稳定性。要依法规范劳动用工管理,优先录用受过相应职业教育的人员,按照劳动合同法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改革创新用人和分配机制,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使职工享受到企业发展的成果。强化工会群监协管作用,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建立和完善职业安全健康体系,如实申报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情况,研究采取防治井下粉尘、有害气体、高温、噪声等危害的有效措施,不断改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积极开展职业病防治。
(七)强化安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30.加强管理,夯实三级培训体系。按照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抓培训的工作要求,继续完善局(培训中心)、煤矿、区队班组三级培训体系。各煤矿要建全培训机构,完善培训网络,保证培训投入,认真实施年度培训计划,保证参培率和持证上岗率。区队班组要按照有关要求,抓好日常培训,利用班前会每日学一题、每周分析一案例、每月一考等多种形式,组织职工坚持日常学习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31.突出实训,强化职工技能培训。按照各级关于培训工作的要求,今年重点在强化职工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上下功夫,学员经安培机构培训合格回矿后在煤矿实训基地进一步实践、巩固和提高,各煤矿要建立至少能满足2个工种实践操作的教学实训基地,可以利用机修厂和井下废弃巷道建立。
32.跟踪问效,加大抽考工作力度。继续坚持“半年抽考”、“年度总考”考试制度。鼓励煤矿三项岗位人员和一般从业人员加强日常培训,实现“要我学习”向“我要学习”的转变,营造浓厚的自觉学习氛围。
33.强化执法,确保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加大对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制度及计划的制定落实情况,教育和培训活动的记录、档案,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和持证上岗情况执法检查力度,凡未经培训即下井作业、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管理干部漏培的,将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对于不按要求整改的矿井,坚决停产整顿。
34.抓好短训,培养煤矿急需人才。充分发挥煤炭大讲堂的作用,根据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实际,适时举办煤矿急需课程培训班。2013年计划举办调度监测监控培训班、采区设计培训班、图纸绘制培训班、验收员培训班、应急预案编制培训班等,加速培养专业技术人员,为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智力保障。
(八)以煤为主多元发展,积极探索矿井可持续发展之路
35.转方式、调结构,拉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煤化工、煤建材、煤机制造、港口、铁路物流业、生态旅游等产业。改变粗放式管理,引导矿井向生产、经营并重观念转变,改善煤质,提高煤炭附加值。充分利用京杭运河航运优势,以港为平台,兼并整合已有航运资源,打造沿运河经济带。实现洗选、仓储、配煤、运输物流、服务一条龙产业链,激发煤炭市场活力。
36.发展循环经济。按照“产业循环组合、产品循环生产、资源循环利用”的原则,制定达标标准和考核办法,综合开发利用煤矸石、矿井水、煤泥、粉煤灰等与煤共伴生资源和煤矿废弃物,实现煤矿固体、气体、液体废弃物零排放。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力争做到生产加工量与废弃资源利用量基本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