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思维能力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据初步研究,小学生在岁左右开始萌发辨证思维。因此在小学不宜过早地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一项教学目的,但是可以结合某些数学内容的教学渗透一些辩证观点的因素,为发展辩证思维积累一些感性材料。例如,通用教材第一册出现,可以使学生初步地直观地知道第二个加数变化了,得数也随着变化了。到中年级课本中还出现一些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被乘数(或被除数)变化,积(或商)是怎样跟着变化的。这就为以后认识事物是相互联系、变化的思想积累一些感性材料。
二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怎样体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三)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先把和加在一起再同相加,与先把和加在一起再同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中去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至于解应用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这里不再赘述。 []
三 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理智 理性 数学教育 语文教育
梁漱溟先生认为古人长于理性而短于理智。古代生活重心在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养成了理性的思维模式,而理智不足;在现代小学数学教育上也有一定的“承袭”古人的意味。但小学数学教育是一门理智的学科,它是理智教育的起点,影响学生的思维模式,对后期高等理智学科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小学数学要抓好理智教育。[1]
一、何谓理智与理性
生物的进化,与其生活方式是有很大关系的。依靠自身本能就足够生活,是最低层次的生活方法的运用者;本能不足够使其生活下去,就得依赖于后天的学习,这种生活便是理智的生活;当人类在理智生活的进程中,他在满足了基本层次的生存需求后, 便会产生高层次的情感需求,这便有了理性。因此,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在于:人是有心思作用的。理智和理性为心思作用的两面:知的一面为理智,情的一面为理性。[2]
二、理性教育与理智教育之别
1.小学语文教育:理性教育之起点
人之出生,到受教育之前,是依本能而生活,是最低层次的生活;而后随着年龄增长,本能已不足以使其生活,于是小孩被父母送到了学校学习。所以如何把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成为了小学教育的起点。而语言的最原始的功能便是沟通与记录,因此语文教育必然深深的烙上一个国家传统文化的烙印。传统文化是真善美的积累,而不会仅仅是历史性的的记录,它必然包含着“理性”。此外,在入学之前,父母们已经向小孩灌输“是非善恶”观念。因此,小学语文教育必然是关于理性教育的一门学科。
从课程体系设置来说,小学语文课程的设置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目标,“识字”与“知理”。语言是沟通的桥梁,也是生活的倚仗,因此小学语文教育首先教会学生识字,在此基础上,才试图让学生“明理”。种种语文课外读物为了就是让学生长出理性:激发学生内心的真善美。[3]
在思维模式上,小学语文教育也是以人具有记忆性和社会性为基点,利用记忆的天性,让学生记住书本内容,而让社会生活对小学生进行再教育,使其在生活中理解他在课本里记忆的真善美。
2.小学数学教育:理智教育之起点
小学数学却完全不同于语文教育,它的教育是单刀直入式,而无生活的铺垫,因其离小学生生活还是比较远的一门学科。 它要求学生一开始死记数字,硬背乘法口诀表。老师无法解释为什么“一竖”这个符号就是1,学生也无法理解,这在生活上无原形,因此这门学科一开始对学生而言完全就是一门陌生的全新的学科。它所教会学生的是不带情感因素的一些客观定律,放之四海而皆准,无国度限制,帮助学生为了生活而生活,让其不致与缺乏基本的客观生活技能而被社会淘汰。与之相反,语文教育教会学生的是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生活的更好。因此,小学数学教育需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它是理智教育的起点也是理智思维能力培养的起点。[4]
三、小学数学教育误区:理性式授课方式
“读书明理”,光明“理性”是不够的,还得有“理智”。“理智”是我们的短处,但是很多老师在作为理智教育起点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却往往采用记忆与背诵式的方法教学,认为学生最能接受的授课方式便是记忆,在认识数字后,便进行加减运算教育,在加减教育阶段还可以运用生活道具来形象化数学教育;但到了乘除,老师们便比较难使其形象化了,大部分老师采用乘法口诀表方式进行乘法教育,然后再乘法的基础上进行除法教育。一环都没理解透,下一环又铺面而来。所以很多学生到了小学高年级的教育后,面对混合运算、应用题、几何等内容时显得无可奈何,“实在太难”。[5]
“理性”式的教学方式,虽一时能让具有记忆能力强的特点的小学生们获得好成绩,但是却把其“理智”的思维能力扼杀在了摇篮,不利于学生的长远教育。数学只是基础,提供一种思维模式,后期高等教育的物理、化学教育必须建立在理智思维的基础上,因此把好“理智教育”这一关关键在于小学数学教育。[6]
如何走出教学误区,培养学生的“理智”思维能力,笔者认为有两个方式实现这一目标:
1.理性的描述现象,理智地阐述原理
既然小学数学需要抽象能力,而小学生又不擅长抽象只擅长于接受与理解贴近生活的事物,老师们可以在课堂上以贴近生活实例的方法描述现象,然后从中归纳数学原理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门理智的、需要抽象能力的课程,最忌讳“纸上谈兵”。所以小学数学教育的最好方式还是实验,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们亲自理解数学的原理。
“理智”教育从小抓起,小学数学教育作为“理智”教育的入门,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孩子的理智之门开启,是每个数学老师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2]李志红.全球背景下小学教育的特质和目标[J].淄博师专学报,2006(04)
[3]王维花、王永红.对小学数学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J].课程教程教法.2002(07)
[4]黄峰.农村小学教育软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研究方法;研究结果
一、研究背景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创新能力的核心部分,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钱学森世纪之问把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问题提到教育界和公众视界之中。有关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在外语教育领域兴起于1990年代以后,而我国外语界的批判性思维研究则始于21世纪初。自2008年以来,以文秋芳为代表的教学团队关于批判性思维在外语学科方面的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但从总体来说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还是比较薄弱。本文基于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对我国批判性思维在英语学科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以期为相关研究者开展后续研究提供方向和启示。
二、研究方法
笔者以“批判性思维(能力)/思辨能力”为主题,并包含“英语”在CNKI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范围从2001―2012年,得到符合要求的文献共83篇,其中核心期刊52篇,优秀硕士论文29篇,博士学位论文2篇。从研究成果的时间分布、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的统计情况来看,该主题的研究主要反映出三个特点:
1.研究成果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纵观12年间英语学科批判性思维研究成果,可以发现,虽然期间也曾出现反复,但研究数量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从图中可以看出,2009年以来,近四年内,英语学科批判性思维的研究进入了活跃的发展期,研究成果急剧增长,自2009年以来共发表相关文章59篇,超过了2009年之前文献数量的总和。
以上现象说明,由于英语学科人文性学科的定位逐渐受到重视,我国英语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已经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国内的研究者也已经越来越重视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
2.研究对象分布不均衡,主要以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为主
在83篇文献中,以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的占76.25%,而以其他为研究对象的占25%,没有针对某类对象研究的占10%。表明在高等教育领域,批判性思维受到更多的重视。
3.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主要是对阅读、写作等单一语言技能的研究
83篇文章中有关阅读与写作的研究占大多数,尤以对阅读技能的研究比重最大,超过75%。而综合语言技能研究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则占少数,仅有2篇。
三、对研究结果的思考
从上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过去12年间,国内有关英语学科“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其中依然存在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1.研究对象集中且分布的领域不平衡
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研究对象大多数集中在大学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群体中,而较少针对中学生,尤其对于初中生、小学生的研究几乎无人关注。然而,中小学是我国国民教育的基础所在,大多数中小学也都开设了英语课程,在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进行培养应该更具有效性。
2.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
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阅读和写作等单一语言技能的层面上,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虽然阅读和写作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所提高,但必然存在局限性,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思维水平,也会导致教师忽视对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此外,在研究内容的广度方面,要突破当今英语学科重语言的工具性轻人文性的现状,扩大研究领域,有效促进批判性思维研究的发展。
四、发展趋势展望
通过上述对国内英语学科“批判性思维”研究的分析,我们可以预见,批判性思维在外语学科方面的研究将会呈现如下几个发展趋势:
1.研究对象的多元化
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在更早的阶段才有意义。中小学生正处于英语学习的关键期,如果在学习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注重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将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语法及语音意识,这将有益于他们在英语学习道路上的顺利前进。
2.研究内容的全面化
我国外语学习者的“哑巴英语”、只注重应试、重语言的工具性的现状呼吁外语方面的专家、学者及教育工作者对外语学科的教学应注重英语学科的人文性,除语言技能的其他技能应更广泛地被应用到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研究中,这样才能拓展该领域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1]李善良.怎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美国中小学教材考察报告[J].教育科学研究,2012(3):69-75.
音乐欣赏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因此培养小学生音乐欣赏的兴趣,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还可以唤起学生的美感共鸣,提高音乐素养。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情感体验;教学方法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教学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音乐欣赏课的学习,可以开发孩子智力、陶冶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培养他们良好气质修养等;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感情,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音乐是表现情感的艺术, 欣赏者必须用自己曾经历过的生活知识、体验所听到的音乐感知。可是心理学研究表明, 小学生尚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这是上好音乐欣赏课的又一大难题。
做好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不仅要丰富小学生音乐基础知识,更要加强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感受。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随着时间流逝而流动,那么,在音乐欣赏课中,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抓住这瞬息即逝去的音乐,激发起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呢?针对这一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小学音乐欣赏兴趣谈一些浅显的看法。
1 丰富的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是感知音乐的基础。这对音乐美的感受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小学生由于年龄小、阅历浅、缺乏生活经验,因此初始阶段的情感内容比较单薄。小学低年级学生只适宜演唱一些轻快活泼、悠扬优美的歌曲。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情感不断丰富.可以逐步演唱雄壮的、优美的、抒情的歌曲。以后扩展到欣赏情感有变化、较复杂的乐曲。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把自身的生活体验与情感表达结合起来,使他们能逐渐从现实生活的情感体验中,储存各种情感.丰富音乐心理的“内在图式”。例如知道上行音调多表现兴奋昂扬的情绪,而下行的音调则常与悲哀、痛苦相联系等。这些音乐的表现形式的把握,必须依赖丰富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1.1 选择学生喜欢的音乐
一些教师认为教材上的曲目都是精选的经典作品。学生没有理由不喜欢。但事实上“100%的学生喜欢音乐,而80%的学生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绝大多数学生喜欢唱歌,但很少喜欢唱教材中的歌”。面对这种现象,我们要困势利导,积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他们喜欢的音乐。如果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把一些学生喜爱的、优秀的通俗音乐引进课堂,并且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引导,逐步丰富他们的欣赏知识。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就一定能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欣赏习惯。
1.2 选择学生喜欢的教法
传统的音乐欣赏大致分为以下四步:(1)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及思想内容;(2)初听作品,有整体印象;(3)曲式结构分析.讲解作品;(4)复听作品。逐步欣赏音乐……教师在向学生讲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及进行德育渗透时.忽视了音乐的艺术性、审美性。雷默指出:“当艺术被看作是艺术,而不是社会或政治评说,不是一桩买卖。不是为任何非艺术的目的时。那么它就首先是作为一种审美特征的承受者而存在的,虽然艺术也为非艺术目的服务。但审美教育首先关心的应当是艺术的审美作用。”我们与其向学生肢解示范歌曲,不如渲染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氛围中自己诠释作品。教师要以自身炽热、强烈的感情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焰。
1.3 尊重学生的理解
阅读一本科学著作、学习一个科学原理,人们绝对不能随意加以发挥,但欣赏音乐恰恰相反.“欣赏者必须调动自己整个心灵通过审美再创作达到对艺术作品的超越.使艺术欣赏活动成为个人欣赏活动”。这也就是说欣赏音乐时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部作品都有特定的历史性。比如在欣赏《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时。有的学生提出异议:歌词没有时代气息。面对这样的观点.我们是顾及自己的面子一棒子打死,还是鼓励他们继续和自己“作对”呢?这值得我们深思。
2 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唱。学生跟着一句句学唱,现在需要我们小学音乐教师和学生达成一片,共同的学习新的知识,体现一种综合课型。在课堂上,学生以身体作为一种“乐器”,随着音乐自由的运动。每个学生都会对所听到的音乐做出不同的反应,这样充分的发挥了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动性。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有得“优”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快乐!在欣赏《采茶舞曲扩时,通过学生的初步感受,引导学生用歌舞、晃身,点头,拍手等各种形式参与进来。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老师可以问一些较难的问题;对于平时不喜欢回答问题的同学可以问一些简单的问题。一旦发现学生能够正确表达乐曲的意思,老师要立刻送给学生一个激励性的动作或肯定的语言。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既可以使学生系统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和神奇,体验音乐的情绪,了解和熟悉音乐语言,领会和感悟音乐作品的内容,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浓厚兴趣,获得美好的音乐享受是音乐欣赏的首要目标。
结语:
欣赏教学是学校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陶冶情操、提高音乐鉴赏力的重要途径与手段。欣赏就是为了怀着由衷的欣喜、热爱之情自动追求从音乐中获得自我满足和自我发展的实践过程。”传统的欣赏教学一般为先介绍作品基本情况、创作背景、作曲家情况,然后进行欣赏,而这种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造成的结果是教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学生在下面不知所云.使学生不喜欢音乐欣赏课.也丧失了学习音乐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祖萍萍 小学音乐欣赏课的视听结合[期刊论文]-商情2009(29)
[2] 张瑞 论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期刊论文]-成功(教育版)下半月2011(2)
[3] 蔡淼 从"审美"着眼进行小学音乐教学[期刊论文]-科技咨询导报2007(19)
[4] 李林.郑文珍自制教具对落实科学新课标的价值分析[期刊论文]-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4,14(6)
[5] 朱志红 浅谈小学音乐的欣赏教学[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10(19)
[6] 周媛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之我见[期刊论文]-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1(4)
[7] 戴建芳 小学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探索[期刊论文]-音乐天地2008(10)
8. 谭玉凤 我校自制教具的实践与探索[期刊论文]-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3)
【关键词】 小学美术教育 方法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1-039-01
目前,“为创造而教,为创造而学”的思想已成为教学发展的趋势。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创造的灵感和动手欲望,使学生能够仔细观察周围世界,认识更多的事物,发现创造价值,不断进取。创新,即不墨守陈规,而且推陈出新。而创造性思维指人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通过创造思维,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绘画像一条红线贯穿其中,从原始的岩画到现代小学生画,述说了一个永恒的真理,作为新一代的美术从业人员要有自己对美的欣赏,对美的理解,这样才能符合时代的发展,符合美的要求,才能创造出最美的东西。对于美术,我们要善于发现身边的美,对身边的一切都要联想,同时要吸取前车之鉴,创造一个与众不同的美。现在人们对美的追求越来越重视,对美的欣赏也越来越独特,人们已经把美用在不同的领域了。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是一个重要的任务了。
1. 美术教育需要给学生设计创造思维能力的情境
实践性强是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要特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创作的源泉,学生新奇的想法来源于实践,创造思维的萌发,更取决于学生头脑中接触过的。熟悉的事物,多感才能多知。如教五年级美术画围墙一课,让学生来写生,校园内极普通的宣传栏,屋前堆放许多木头砖块,如完全写实照搬画面肯定不好看,因此,在写生中是要引导学生观察的。
2. 小学美术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1小学生美术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可行性
小学生绘画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讲也是艺术。在我们学校教育中,从幼儿园开始就设立了美育课程,那么美术可教不可教已不是问题。关键在于怎么教,教和学是否具有创造性。凭着一位园丁的智慧、洞察力和判断力,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予以及时的帮助。教师既要教给学生绘画的技能、技巧,也要把学生自主发展。全身心投入和自由探索融入教育全过程,克服把美术教育作为单向灌输,束缚学生能动性的弊端;把美术教育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融入教育全过程,实现教育过程的个性化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2.2保护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是对新异事物探索的一种心理倾向。美术教育中,小学生好奇心的激发,能够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美术一般可以分为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等等。
2.3教学者如何对待学生的美术创作所体现的个性
在看学生的创作作品时,教学者应需要建立起美术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把是否体现创造性,体现小学生个性作为重要标准,贯穿于美术教学过程中。在美术教学评价时,必须考虑到学生与教学者自己的标准。有许多的绘画技巧虽然很熟练,但并不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而有些学生技法虽不熟练,却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他们谁更具有创造性,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呢?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需要他们用熟练的技巧来达到创新的目的,而是需要他们具备创新的潜能,保持自己的个性不被泯灭。而对任何创造形式而言,应该有某种程度的感情自由,学生们在自由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展示自己的艺术个性,发展自己的美术特长。
2.4 转变教育观念,走出传统的旧模式
创新性教学就是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与氛围,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它既是一种教学思想,又是一种教学方式。
2.5鼓励多方联想,发展学生想象能力
学会了画麻雀就可以掌握类似麻雀的许多鸟的画法。又如在教学竹的画法时掌握画竹叶难在组织,如何将竹叶作为基本功,很好地理解其叶安排。通过联想,在一节课中画窄长形的植物叶如批杷叶、荔枝叶、桃叶等等,就容易入门,由联想升发到创造性的想象,学习的进步就更快。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发展他们的创造力。
2.6 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可以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如《骆驼和羊》这篇寓言,按照常规理解揭示了这样一个寓意:要全面看问题,对自己不能只看长处,对别人不能只看短处。当学生通过学习理解了这一寓意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假设:如果院子里只有从高高的围墙外伸出的茂盛枝叶,骆驼会怎样?羊会怎样?如果院子里只有草,而围墙上只有一个又窄又矮的门,骆驼会怎样?羊会怎样?学生迫不及待的说:羊会饿死;骆驼会饿死;还有的说:如果他们互相帮助都不会饿死。最后我总结出:人要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才能在竞争中取得胜利;人还要互相帮助,才能共同战胜困境走向光明。
3. 总结
社会的巨大变化必定会引发人们认识和观念上的变化。人们将以一种新的眼光审视一切事物,并逐渐认识到美术教育价值的独特性,这使得其他任何教育门类和活动都难以取代美术教育。在美术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思考、探索各种艺术表现手法,从而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美术教育同科学技术、物质生产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同时,与社会文明进程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着相互强化的关系。
[ 参 考 文 献 ]
[1] 司绍喜.浅谈“愉快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A].中国当
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
[C],2011年.
一、玩中说,培养表述兴趣
数学知识在教材上的表述总是比较抽象、中规中矩、严密精确。长期以来小学数学论文,教师又偏差地对待和处理教材,使数学语言变的枯燥、乏味、单调。其实数学知识也有很多趣味可以挖掘。如“快乐数学”,“趣味数学”,新理念提倡“玩中学,学中玩”,变“苦学为乐学”,“学会为会学”。我们可以通过“玩”来调节学生的身心活动,让学生体验,感悟数学的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设计“求平均数应用题”教学时,让学生进行“投骰子、抽纸牌、跳绳、拍皮球、猜拳”等自选活动,利用这一游戏活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探究学习,注意搜集数学信息,用数与形来描述数学事实,汇报活动情况。使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述能力在充满欢乐的游戏中得到锻炼,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学中说,发展表述技能
通过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的本质、算理、思路、操作过程、特征等知识,开拓思维的发展,培养创新意识。
1、说概念本质
在概念学习中进行数学语言表达技能的训练能增强思维的逻辑性,是数学知识由直观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的桥梁。各种定义、定理、公式、法则和性质等都是通过数学语言表述的小论文。离开了数学语言,数学知识就成了“水中月,镜中花”。如果学生对概念本质说不清楚小学数学论文,词不达意,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不能很好的合作交流表达意见。因此,概念教学必须重视学生说出概念的本质,让学生不但能说出概念的具体内容,更要说出关键词句,还会用不同的方法叙述,并说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和混淆之处。这样,不但丰富了数学语言的表述,而且对性质的理解、归纳、总结、记忆,就成了水到渠成印象深刻。
2、说计算算理
加强计算算理教学,重视说的过程,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计算方法,又能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计算教学中必须重视数学语言的培养,让学生说计算算理,介绍多种算法。同时对计算中的错误,还要说出错误的原因及看法。计算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法则。学生对计算算理听听似乎明白,真正理解与否,还要看他能否清楚地表达出来。如教学:38+24= 学生通过操作学具,讨论分析后口述算理:先算个位上8加4得12,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个位写2;再算十位上3加2再加1得6,所以38加24得62。通过口述算理小学数学论文,学生能准确进行计算,掌握两位数计算法则: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加起,3、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通过口述算理,还能帮助学生检查计算过程中的错误,提高计算能力。经过训练,学生清晰而又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数学语言的表述技巧得到了深化和提炼。
3、说解题思路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语言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应用题的结构,便于分析数量关系,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学习应用题时,有些学生会解题,却不能用语言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这就要从语言表述训练入手,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图画应用题”。让学生观察小鸡图,再说出图意:原来有4只小鸡,又来了3只小鸡,求一共有几只小鸡。通过反复的口头数学语言表达练习,学生在头脑中有了一个大体的数量关系:要把原来有4只小鸡,又添上3只。用什么方法?为什么用加法?(因为要求一共有几只鸡,要把原来的4只小鸡和又来的3只小鸡合并起来。)通过表述想法,在头脑中逐步建立了数量关系:要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鸡,要把已知的两部分合并起来,最后让学生列出算式,并说出“4、3、7”各表示什么意思。这样帮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小学数学论文,分析解答方法。学生通过这样有条理的分析数量关系和数学语言表述的训练,把分析过程用一段连贯而完整的话表达出来。形成表达流利、准确、科学的习惯,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说操作过程
通过操作等活动来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述,不仅可以训练语言的条理性和准确性,同时进一步把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这节课时,首先布置操作活动,课前自制学具: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不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课中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实验,去发现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把操作过程中的看与说、想与说、做与说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小组汇报小论文。强化数学语言表述的严密、简洁、准确的特征。
5、说几何特征
几何形体的学习重在说其特征及联系,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学习《圆柱的认识》时,我出示圆柱模型及圆柱形实物,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同桌相互说一说初步感受,再让学生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像出一个圆柱体的形状,采用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讨论说出圆柱体的特征。上下底同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有一个面是侧面,侧面展开是个长方形。学生通过自己说、同桌说、小组说、能得到“说”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说”的教学过程中。
三、用中说,提高表述能力
1.我们要注重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例如:我在教学《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一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3+3+3+3+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3+3+3+3+2=3×5-1=3×4+2=2×7……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角,当提到墙角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如何认识呢?我让学生带着这个“谜”学完了角的概念后,再来讨论认识墙角的“角”可从几个方向来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
2. 我们要注重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如189-7可以连续减多少个7?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这道题可以看作189里包含几个7,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如:进行语言叙述的变式训练,即让学生依据一句话改变叙述形式为几句话。逆向思维的变式训练则更为重要。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将有利于学生不囿于已有的思维定势。
3. 我们要注重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4. 我们要注重训练思维的联想性。
联想思维是一种表现想象力的思维,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联想思维的过程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通过广阔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广度,而通过联想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深度。例如有些题目,从叙述的事情上看,不是工程问题,但题目特点确与工程问题相同,因此可用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去分析、解答。让学生进行多种解题思路的讨论时,有的解法需要学生用数学转化思想,才能使解题思路简捷,既达到一题多解的效果,又训练了思路转化的思想。“转化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应用题解题中,用转化方法,迁移深化,由此及彼,有利于学生联想思维的训练。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从这句话当中,我们不难理解想象的重要性,多年的实践经验同样告诉我们:小学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创新教育中最常用、最普遍、最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英语 单词教学 问题 方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英语越来越受重视,孩子从小学就开始学英语。随着新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颁布,全国小学英语教学更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而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单词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小学生天性好动,遗忘性大,思维能力有限,加之缺少一定的语言环境,记住一个单词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有时好不容易记住一个单词,可是过几天又忘了。如此反复,必然大大影响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背单词成为令他们头痛的一件事,他们也就不愿意再花费过多的精力在单词的记忆上。
一 小学生在英语单词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单词遗忘率较高
教育部制定的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规定,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单词总量应有600―700个单词。然而,大量事实表明,小学生学英语是学得快忘得更快。[1]
2.认读单词能力不高
由于受母语的负迁移的影响,小学生在模仿单词读音、利用拼读规则和构词规则去领会英语单词的音、形、义之间的联系上存在相当大的难度,觉得单词的拼读方法与拼读技巧难以掌握。[1]
3.学习方式单一
在小学英语单词教学中,学生由于受到某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又缺乏学习策略,经常孤立地、机械地去学习、记忆单词;再者由于中国学生学英语,缺乏熟练掌握该单词的语言环境,学生在现实生活交往中或模拟情景中难以真正理解和运用已学过的单词。[1]
4.没有对英语学习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 目前小学英语教师在单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单词教学在整个英语教学中何等的重要,目前小学英语教师在单词教学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1.未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和认知规律
小学生学习英语,易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心理因素对英语学习成绩的影响极大。
2.未充分培养学生的语音意识
有些教师在进行单词教学时,还停留在带读几遍或让学生跟着录音读几遍,让学生课上或课后死记硬背。
3.未传授有效的学习策略和科学的单词记忆
4.课堂教学方法比较简单,课外延伸不足
5.为完成任务而教学下进行学习。
三、探究有效的小学英语单词教学方法
1.许多国家采用了一些比较好的小学英语单词教学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1) 三文治故事教学法
三文治故事教学法是一种以母语夹着外语的方式通过讲故事教授外语的方法。它解决了教材内容趣味性和儿童初学者英语水平低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减少儿童的心理压力;它是学生从双语混合阶段过渡到全英语阶段的桥梁。[2]
(2) 美国单词墙教学法
单词墙就是把语言教学中出现的常用单词展示在教室的墙壁或教室内其他醒目的物体上,并在教学中加以使用。其常见的活动有:
单词练习 自主阅读 自由写作 交际互动
(3)直接拼读法
直接拼读法是目前国际流行的英语教学方法。它是指在没有掌握和不借助国际音标的前提下,利用英语字母或字母组合的规律,直接把所学的英语单词准确地拼读和拼写出来。[4]
2.国内适用的小学英语单词教学法
针对中国小学生的情况,以下一些小学英语单词教学方法比较适用于我国的小学英语教学。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教学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经过多年的研究并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最终提出“多元智能理论”。教师要尝试用多元智能理论来指导小学英语单词教学,以不同的方式来激活学生不同的智能潜能,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抽象枯燥的单调变得具体可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7]
利用情景来开发语言智能 创设情境,如讲故事、对话表演、角色扮演、描述物品、单词教室的布置和造句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
利用趣味数学来开发数理逻辑智能。
利用绘画来开发视觉空间智能。
利用歌曲来开发视觉音乐智能以此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智能。
利用动手实践和表演来发挥身体运动智能的运用。
利用小组合作来开发人际关系智能。
利用教学内容来开发自我认知智能。
利用户外活动来开发自然观察者智能
3.单词教学要结合字母、音标教学进行,以培养学生的语音意识
无论听还是说都离不开语音,语音是培养听、说、读、写“四会”能力的基础。语音与单词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4.利用游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单词的兴趣
游戏是孩子生活中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容易产生乐趣的部分。
5.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也成为外语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多媒体所提供的复杂多样的学习环境,其中包括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等多种教学手段,可以弥补以往教学中教学手段单一的不足。
四、结语
小学英语单词教学应符合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实际,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记忆特点和英语学习关系,利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如可通过听、说、认、读、唱、游戏、表演、画画等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和对语言的敏感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初步形成较好的语音、语调基础,并使其具备用所学英语进行简单交际的初级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开发学生的学习智力,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并且适当对学生进行记忆策略的指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记忆习惯,提高记忆效果,为学生进一步的英语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泰益锋,蒋健妹。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问题与讨论[J]《小学教学设计》2005,(2):50~52
[2] 纪玉华,许其潮。母语在儿童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三文治故事教学方法[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9):20~22
[3] 李兆增。词汇墙教学方法简介[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6,(9)11~13
[4] 李广平。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新探[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优秀论文,49~51
[5] 国家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10
一、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首先,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对创新的“趣”。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主体对阅读要有兴趣。兴趣产生了,自然会有阅读的激情(冲动),以激情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导语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导语是一节课的起点,精彩的导语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因而,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识水平、教材特点等,巧设导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早地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样学生对枯燥的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带着学习兴趣进入到求知探索过程。其次,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创新的“奇”。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亚里斯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目标激励、语言情感激励等,以“情”制胜。通过启发性语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使学生因问题生“疑”,因“疑”生奇,因奇生趣,积极地去探究、创新。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势,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
二、在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吐故纳新的过程,需要反复尝试,深入探究。小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通过其内因的作用,获得了一定的知识,初步养成乐于学习的习惯和创新的精神,这样在运用中不至于一味地操练和模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练习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练习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对课堂学习知识的巩固。但是以往的练习只是对知识点的单纯的操练、识记,学生的练习只是课堂知识的重现,使学生的思维停留在复现、巩固阶段,不能做出对知识点的进一步深入理解和领悟。因此,我们要精心筛选和设计练习内容,并注意适度的深化才能达到使学生学会学习、创造、创新的目的。
三、在总结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过这样的论断“: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需要感到自浅谈引导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博白县博白镇第三小学刘丽萍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总结评价时,要突出做好学生有创新表现的总结评价,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对“创新”的实现者要恰当地给予表扬和鼓励,用鼓励性的语言,或热烈的掌声,或赞许的目光,使学生充分品尝获得成功的快乐。同时,还要根据“创新”的不同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另一方面要及时给予画龙点睛般的指点,帮助他们达到成功的彼岸。对那些与创新无缘的学生,不能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在教学中要从他们错误的回答甚至是荒唐的回答和思维中寻找出一定的思路和新意,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以保护这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学习的自尊心,使其获得“我还行”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进取、创新的动力。总之,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采取多种措施使学生形成创新的意识、习惯,使学生坚定创造必定能成功的信念,形成爱学习、爱创新的习惯。引导学生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下面结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学科的教学实验,谈谈我是如何引导想象,培养一年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
1、学习寓言,展开想象。许多优秀的中外寓言故事,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学习课本的寓言故事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例如,教学《乌鸦喝水》这则寓言故事,先让学生懂得聪明的乌鸦动脑筋想出一个好办法喝着瓶子里的水;接着问“你们能帮助乌鸦想出其他的办法吗?”让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去考虑问题,扩大了想象空间。学生们思维活跃,讨论热烈,争着发言,很快地就说出一些有创意的办法:乌鸦找来一支吸管,把吸管瓶子里,就能喝到水了;乌鸦把瓶子放倒,让水流出来;乌鸦找来一个小杯子,把水倒进杯里。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观察图画,进行想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中的一年级课本图文并茂,为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要充分发挥图的潜在魅力,让学生在领会图意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由静到动,由形到声,想象画面外的情境,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如教《锄禾》一文,我先指导学生看农民伯伯种田这幅图,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讲出图意。再让学生观察图画里的小插图,仔细观察妈妈和小男孩神态、动作,想象妈妈和小男孩说了些什么话。根据妈妈和小男孩的神态、动作,学生有的说“:妈妈问小男孩这些饭是怎么来的?”有的说:“妈妈在给小男孩讲《锄禾》的故事。”有的说“:小男孩在背《锄禾》这首诗给妈妈听。”有的说“:小男孩告诉妈妈,农民伯伯种田很辛苦,要爱惜粮食,我长大了要设计一种机器,让农民伯伯在家里遥控种田。”学生通过观察图画进行想象,发展了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