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习会计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会计论文的写作程序与要求:
完成会计论文的准备工作后,开始动手撰写论文,会计论文写作程序一般包括确定论文题目,草拟论文提纲,写出初稿,反复修改直至定稿等内容。
(一)选定论题范围
选定论题范围简称选题,是论文写作的起点,即要选择确定所要研究论证的学术问题,或在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本着将客观上的需要和主观上的可能相结合的科学的选题态度。
论题不同于论文题目,论文题目是论文的标题,是从论题范围中选择出来的,研究的范围比论题小。选择论题范围不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因为论题范围一般比较大,比较广,是就某一领域、某一方面加以研究、探讨。作者在写作之前,应该先确定论文论题的范围,具体的论文题目可以在整理、加工资料后再加以明确。
1.论题的来源。正确恰当地选择论题范围与论题的来源是密不可分的。论题可以从理论研讨和社会实践两方面得来:
一方面,来自社会实践中出现的新现象、新业务、新问题。
财会人员在实务工作中常常遇到各种各样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对此进行研究,进行探讨,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新办法。比如,企业的存货大量积压,从而造成会计报告中的存货的信息严重失真。再如,随着企业股份制改造力度的加大,原有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需要进行改革。这样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解决,由此围绕着“会计信息失真”、“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现代企业制度下会计人员的职责”、“企业股份制改造”等展开了讨论。
随着会计环境的不断变化,一些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比如,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股票期权业务的开展,以知识资本进行的投资,资产重组概念的提出,通货膨胀的加剧等等,这些都对原有的会计理论、会计实务提出了挑战,也迫切要求有新的理论去指导实践。
另一方面,来自科研领域中出现的新观点、新问题。
人们在了解、研究已有的研究成果时,又发现了新问题,从而需要使原有的理论更加完善或扩展。例如,在探讨研究受托责任会计时,财会人员往往只重视提供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而忽视了对企业现金流量的反映,于是在1999年出台了具体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该准则实施后,在理论界和实务界都掀起了一场关于现金流量表研究讨论的热潮,而《现金流量表》准则,也在2001年进行了修订。由此可以看到,一些新问题需要研究、探讨,形成比较成熟的理论,然后以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去实现它。
除此之外,我国良好有序的市场经济正在逐步建立,而且我国也已经加入了WTO,全球经济一体化,要求我们的财会工作也要和世界接轨,接踵而来的一些新的经济业务、经济关系势必要求我们的会计理论先行一步。比如,跨国企业会计、海外投资业务处理、金融保险会计、战略管理会计等问题,都值得探讨、研究。
2.选题的一般原则。客观上讲,要选择有科学价值、有现实意义的论题;主观上讲,要选择自己感兴趣,有利于展开研究,自己可以驾驭完成的论题。
这里所说选择有科学价值的、有现实意义的论题,主要是指:其一是要有理论价值,就是指那些对本专业、本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能起先导、开拓作用,对各项工作起重要指导、推动作用的重大理论问题。其二是实用价值,就是指那些经济发展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即选题应该着重考虑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和人们关注的热点、争论的焦点问题。
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创造性原则。即在财会专业的研究中、业务工作上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选择会计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或会计工作实务中的新问题来研讨。因为每一项新的发现、新的方法,都将使该领域科学的发展、改革、业务工作向前迈进一步。
(2)现实可行性原则。就是要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兴趣爱好,并考虑基本的实际研究能力、资料积累,以及可能争取到的指导、协调等条件去选题。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该在自己熟悉或有浓厚兴趣的业务领域内选题。
(3)补充性原则。可以去选择那些在财会学科的研究中、工作实践中被忽视的领域和被忽视的环节,经过研究提出见解,填补空白。
(4)前瞻性原则。根据个人的能力,尽量去选择那些尚无人问津,或是前人研究的成果或经验,在未来经济的发展中不再适用的问题,经过研究,将其发展、完善,使之更为丰富、完整。
3.选题的方法
(1)观察事物,寻找问题,发现矛盾,探讨解决方法。论文选题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即从会计实务中选题、从会计理论中选题及从会计实务和会计理论发展形势中选题。在选题中寻找问题,发现矛盾,如从新事实与旧理论的矛盾中,从不同的观点和流派的争鸣中,从别人失败的经验中,从前人的不足、缺陷或漏洞中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选择自己研究的课题。
(2)多方面探索和一方面选择相结合。选题要将横向空间考察和纵向时间考察相结合。根据财务会计专业的特点,所谓横向空间考察,就是说要树立科学的整体观念,寻找与会计学科相交叉的学科领域,如会计学与管理学、会计学与其他经济管理类学科、会计学与数学等,研究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找出学科结合部,探索用别的学科理论和方法去研究财务会计,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财务会计学科领域。所谓纵向时间考察,就是要认识财务会计知识的层次性和不断抽象上升到新的具体会计理论和实务水平的无穷性,树立不断开拓和追求新知识的科学态度,不断提出财务会计新的研究课题。
(3)想象、联想、直觉选择的方法。直觉是科学上重大发现的先导,是经验事项通向概念或假设的桥梁,研究重大课题大都是通过直觉选择出来的代表创造成果的概念或初步假设。直觉是创造之母。爱因斯坦的科学创造原理模式为:经验──直觉──概念或假设──逻辑──理论。
4.选题注意事项
(1)虚实结合,以实为主,既要有理论分析,又要有业务方法的探讨。拟定的选题,必须结合实际,针对现实,以第一手资料为基础,必须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最好是自己在学习上、工作中、生活里经常关心的问题,或是时常思考的问题,这十有八九会成功。
(2)难度适中,量力而行,即要探索新问题,又要考虑自己的专业基础。
选题切忌过大、过难、过旧。选题过大,一是难以完成,二是不好驾驭。要选与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地位角度、业务专长相吻合的题目。选题难度过大,会受到时间、精力和资料的限制,是很难写好写完的,若无可奈何,临时换题,时间更紧迫,不可能写好,所以要选与自己的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相一致,或者是相关相近的题目。选题过旧,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还会让人觉得有被抄袭之嫌。
选题最好是略有点难度,难易适中,选择具有时代感的题目。总之,选自己熟悉、有兴趣,经常关心研究,有思想准备的题目。
(3)要有自己的见解,中心明确,避免综合论述,拼凑成章。
选题时,要掌握前人和今人的研究成果,要了解该选题研究的现状以及发展的趋势。若是他人已解决了的问题,可以不必花力气重复进行研究。另外,不要人云亦云,凑热闹找“热门”,要经过深入研究,冷静地考虑,确有新见。
此外,还要考虑个人的时间、资料和研究能力。盲目选择论题,一般说来是不会成功的。选择自己获取信息、寻找图书资料方便的题目,考虑自己能利用哪些社会关系,到哪些单位调查研究,获取哪方面的文书档案、统计报表、数据资料比较方便,这样有助于资料运用起来得心应手,有助于写作的成功。
选题只要是自己有浓厚的兴趣,结合工作实践,能发挥业务专长,有占有资料的条件,能得到指导,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总之,写财会论文,首先要找资料,看文章,了解别人已有的观点、目前存在的问题,启发自己思考。关注并了解财务会计学科领域的学科带头人,著名的理论著作及最新研究成果,对于论文的写作必不可少;其次,对各种材料必须消化吸收、融会贯通,针对实际工作中的矛盾和经验,重点研究,形成自己的观点,提出独到的见解。看材料、写文章,犹如春蚕吐丝,先吃进桑叶,经过咀嚼、消化,排除废物,然后吐出蚕丝,做成美丽的蚕茧,进而织成五光十色的锦缎,切忌搞大拼盘,进行简单的组合装配。
本书第三部分列示了关于财会论文的一些选题,可供参考。
(二)草拟论文提纲
提纲是文章的骨架,体现作者的总体思路,以及全文的逻辑性和结构框架。通过草拟提纲,可以规划基本内容,搭好基本框架,使自己的思想明确、条理清晰,还可以发现构思的缺陷、材料的不足、论据的不充分、思路的不清晰,使论文写作少走弯路。论文提纲一般应包括文章的基本论点和主要论据,反映文章的体系结构。简单地说,提纲要列出一级题目、二级题目,如有需要,再作一些说明。有的人不习惯于写提纲,提起笔来就写初稿,结果由于构思不成熟,往往费时更多。
提纲写好后,要不断修改、推敲。一是推敲题目是否恰当,是否适合;二是推敲提纲的结构,是否能阐明中心论点或说明主要议题;三是检查划分的部分、层次、段落是否合乎逻辑;四是验证材料是否充分说明问题。这些工作完成后,再开始动笔写初稿也不迟。
1.结构层次安排方法
(1)并列法。即表现为几个观点或几个问题、几类事情或若干事件并列在一起,形式上彼此独立,内容上共同为说明主题服务。这些内容(任务、原因、措施、成绩、经验、体会)没有谁先谁后,谁主谁次的区分,但须注意的是,各层次之间必须有内在的联系,不能互相矛盾、重复、包容,分类的标准、角度要一致。
(2)递进法。说明主题(问题)的各个层次的内容,或者是按照事情发展过程的先后次序,或者是按照事理逐层深入的关系来安排层次。用递进法安排层次,有明显的逻辑上的严密性,人们容易理解和接受。要注意的是,事情和整理的先后顺序必须是确实存在的,而且是实质性的,否则,也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
(3)因果法。任何问题的发生总有其原因,任何做法、事态的发展总有其结果。层次的安排可结果在前原因在后,也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
2.论文提纲的形式
论文提纲按照详略程度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标题式提纲。用简要的词语概括内容,以标题的形式列出。在正文中一般可以作为主线、大的框框来处理。这种写法简明扼要,一目了然。
(2)句子式提纲。用一个能够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概括内容,该句子可以带有标点。
(3)段落提纲。是句子提纲的扩充,常用来编写详细提纲,故又称详细提纲。有时,当论文逻辑构成单位的内容不能用一个句子概括时,就写成一段话来进行表述。
上述三种形式可以综合运用。论文写作者可根据内容和篇幅的需要加以选择,只要用起来得心应手即可。
3.编写提纲的方法与步骤
(1)先拟标题。拟定标题时,力求简单、具体、醒目,或揭示论点,或揭示论题。需注意的是,编写提纲的标题一般是最后确定的标题。
(2)用主题句子列出全文的基本论点,以明确论文中心,统领全纲。
(3)合理安排论文各大部分的逻辑顺序,用标题或主题句的形式列出,设计出论文的结构和框架。
(4)对于论文中的各大部分,逐层展开,扩展深化,设制细项目,结合搜集使用的材料,进一步构思层次,形成近似论文概要的详细提纲。
(5)对于每个层次分成各个段落,写出每个段落的论点句子,并依次整理出需要参考的资料,如卡片、笔记等,标上序号,排列备用。
(6)检查整个论文提纲,作出必要的修改,即增加、删除、调整等。
(三)编写初稿与定稿
俗话说:“七分材料三分写”。会计论文执笔前重要的准备工作,为论文执笔成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何把会计领域中好的研究成果,形成创造性的见解和观点,落实在书面篇章中,这是会计论文写作的关键环节。
1.起草初稿。根据编写的论文提纲,撰写论文初稿。初稿撰写有两种方法:一是从头到尾、不间断、不停顿,一气呵成写完初稿,然后再从头仔细推敲加工修改;二是根据文章的层次结构,一部分一部分地撰写、推敲、加工修订,全文分部分写完后,再合并起来通读、统稿完成。
财会专业的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时,在搜集材料充分的前提下,撰写论文初稿应适度掌握论文写作速度,不宜求快,应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敏捷的思维,做到纲举目张,顺理成章,井然有序,详略得当。
2.文稿修订。一般说来,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论文初稿完成后,往往存在不成熟、疏漏、重复、有误、用词不当等问题,需要反复推敲修改。修改前,应重新阅读有关参考文献和资料,虚心听取论文指导教师的意见。修改论文,也是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学风的难得机会,因此要认真、严肃、不厌其烦地反复修改。修改要注意精炼,简明。
关键词:市场有效性事件研究收益预测性检验
市场有效性检验的问题提出
通常将有效的市场理解为“股价完全反映了所有可获得的信息”的市场。学术界和实务界的会计师和学者以及准则制定者都比较关注市场有效性研究。
市场有效性对于会计执业具有重要意义。例如,通过基本面分析获得的超额回报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会减小;一项会计方法的变更如果不产生直接的现金流影响、信号影响或激励后果,它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上就不会对股价产生影响。
市场有效性检验的问题是一个基础性研究问题,20世纪70年代有关市场效率的检验发现了很多支持有效市场假设的证据。在20世纪80到90年代,研究者通常假设有效市场,而对于那些和有效市场理论冲突的证据,则采用其他的解释。到20世纪90年代前,越来越多的证据不支持有效市场假设,并认为投资者也非完全理性,并从行为金融学研究中寻求支持。最近建立在有效市场假设基础上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为:其一,公司的会计行为可以影响资本市场,投资者能够将贷款损失分解为可操纵的部分和不可操纵的部分,这两部分定价是有差异的;其二,管理层可以通过盈余平滑提高盈余的续持性和预测能力,或做为传递某种信息,市场对可操纵应计可以定价;其三,通过对公司实质性赎回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支持市场有效性的证据。
从事件研究中得出的有关推论
事件研究检验市场有效性,是检验市场对一个事件的反应的影响、速度和无偏性。在一个有效资本市场中,可以预期股票价格对一个事件作出迅速反应,并且之后的股票价格变动同这一事件的反应或之前的盈利无关。事件研究方法分为两种:短窗口事件研究和长窗口事件研究。
短窗口事件研究提供相对清洁的市场有效性检验,尤其当样本公司经历的事件时间并不集中时,由短窗口事件研究得出的结论一般同市场有效性一致。利用由少于一天、每日和每周收益得到的证据,到长时间范围的事件,例如公布盈利、会计方法变更、合并和发放股利得到的证据表明,市场迅速对得到的信息作出反应,在某些情况下,反应表现不同且差异很大,这同市场有效性假设不符。
长窗口事件研究检验对一个公司样本而言,对市场新信息可能做出过度反应或者反应不足,这是由于持续的明显的非理或者市场摩擦导致,然而进行估错和纠错都需要较长的时间。过度反应或者反应不足的根源是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人的主观判断或行为偏好。行为偏好存在系统性的组成部分。因此总体来说股价仍受偏好的影响,但是偏好对股价的影响将表现在对股价基本面分析得到的价格之间的系统性偏差上。最近财务和会计学做的一些研究表明,在例如公开募股、季度性套利和分析师的长期预测结论等充分公布的事件之后,在未来几年内存在巨大、明显的超额收益。这些研究的结论对市场有效性假设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收益预测性的横截面检验
收益预测性的横截面检验至少在两个方面不同于事件研究。其一,公司并不需要经历像稀释权益那样的事件发生。其二,一般是分析每年中普通的某一天的具有特殊特点的股票组合的收益。关于市场有效性的横截面收益性检验总是检验长期收益,因此有四个问题必须值得重视。其一,在长期检验中,期望收益的错误测量可能很严重;其二,研究者主要关注表现出极端特点的股票,这些极端特点与以往的异常业绩有关。因此,期望收益决定因素的变化可能与这组投资形成的过程相关;其三,内生性偏差和数据问题可能很严重,尤其是当研究者分析具有极端业绩表现的股票时;其四,因为存在时间上很好的集中性,未控制交互相关的检验可能高估了结果的显著性。
会计领域经常进行两种收益预测的横截面检验:在市场错误定价的一元指示变量基础上业绩的预测性检验,以及估计多元指示变量检验。这两种检验都以有力的证据对市场有效性提出挑战,错误定价的一元指示变量和多元指示变量在一个投资组合形成后一到三年的期间内可能产生大量的异常业绩。
利用错误定价的一元指示变量研究收益预测性,尽管很多变量表明了市场的过度反应,但同时使用现金流和盈余收益作为市场定价错误的指示变量则表明市场的反应不足。利用错误定价的多元指示变量是研究收益预测性。经常使用一种被称为Pr的复合盈余变化可能性测量方法。一般通过对一系列财务比率进行数据处理获得Pr值。Pr表示正的或负的盈余变化的可能性,基于Pr的价值投资策略能获得正的异常回报。后来有人拓展了多元指数基本面分析,来估计股票的基本价值和投资于由基本价值得到的错误定价的股票,并使用剩余收益模型和分析师的预测来估计基本价值,并证明可以赚取超常收益。
参考文献:
1.Abarbanell,J.,Bushee,B.1998Abnormalreturnstoafundamentalanalysisstrategy.TheAccountingReview73,6~48
高校作为非营利性组织,其资金的主要来源是财政性资金,即中央财政拨款或地方财政拨款。根据委托理论,委托人指定雇佣人对象为其服务,同时授予人一定的决策权力,并根据人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委托理论倡导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委托人保留剩余索取权,经营权则让渡给人。从这一角度来看,我国高校中存在两层委托关系。第一层是以政府为代表的投资者、以校友为代表的捐赠者等与高校之间形成的委托关系。在这一关系中,以政府为代表的多元化投资者为委托人,高校为人。委托人提供资金,要求人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中为民理财、科学理财、平安理财。第二层关系是高校与内部各基层的委托关系。学校是委托人,各基层是人,学校将从政府取得的财政拨款下拨到各基层,各基层履行其职责使用资金。本文主要分析第一层关系中的高校与政府之间的委托关系。在委托关系中,政府用于教育投资的资金来源于纳税人的税金,并将资金托付给高校。政府追求的是资金的有效使用,但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资金的使用效益是否达到要求,这种无法考核的现实也成为人存在“侥幸”心理的重要原因。对于人高校而言,在“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影响下,高校在面对经济决策时都是理性的,即所追求的目标都是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在履行职能的同时,在国家利益与学校利益的考量中,可能通过“三重一大”的倾向性决策保护学校利益,牺牲国家利益;个别高校还可能通过套取捐赠配比、虚列人员数量来增加收入;资金使用中的挪用专项,超预算支付,虚报冒领等问题也会时有发生。为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应该采取财务信息公开的方法,要求高校必须要向以政府为代表的投资人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描述资金的来源和去向及相关财务决策。另外,为使高校出具的会计信息质量得到保障,必须加入第三方,即注册会计师来对高校出具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以增强除高校之外的预期使用者对财务报告的信赖程度。因此,通过建立会计信息披露机制,可以唤起社会的公共权力监督意识,强化社会监督作用;提高高校经费使用管理的透明度;维护投资人依法获取高校信息的合法权益。
二、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规避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高校在与其利益相关者信息不对称的状态中,高校处于信息的优势方,而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却处于获取、掌握信息的劣势方。高校存在利用这一优势为自身谋求利益的可能,从而产生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高校掌握着大量有关自身财务治理模式、资产总量及其分布状况、资金来源及其构成情况、财务风险及其应对策略,有关收入总量及其分类、支出结构及其合理性、结转结余资金情况,以及预算执行情况。这些信息如不公开,外界很少清楚其真实情况,高校与外界的利益相关者就会产生信息不对称现象。逆向选择问题主要发生在高校与政府建立关系之前。高校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促使政府签订对高校有利的协定,而政府由于信息的缺乏则可能做出错误的决策。就目前高校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来看,主要包括招生规模与收费标准、教育部直属高校的预决算报告等。这些信息无中介机构的鉴证报告,透明度及质量可能存在问题。另外试编的财务报告尚未披露,无法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与检查。这表明高校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不够、质量不到位,使投资者处于无法获得高校真实财务数据与管理结构的状态。同时,在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方面,存在依据各高校上报的数据拨付款项,易导致资金低效率配置的风险。高校在披露会计信息时不可能顾及所有投资者决策依据的侧重点,所以有公开会计信息反而导致投资人减少投资的可能。这样一来,就产生了高校为获得投资做出“逆向选择”的问题,其直接后果就是资源的低效分配和使用。目前,教育部直属高校已连续3年公布了部门预决算报告,同时设立独立的信息公开栏目,不仅为公众监督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更是为高校试编财务报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道德风险方面存在于高校与政府之间的委托关系产生之后。一旦政府无法接触到高校完整真实的会计信息,同时监督的成本又过高,高校便有可能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利用这一契机通过粉饰财务信息、隐瞒或夸大真实的财务数据,以套取人员经费、骗取捐赠配比等手段谋取私利,从而牺牲国家利益。另外,高校管理者的任期并不算长,虽然有离任审计,但大部分高校都采用“先离任、后审计”的审计模式。这种审计模式达不到“边审边改”的效果,发现问题时已无法督促高校整改。因此干部往往为了应付上级考核,夸大个人业绩,搞个人“形象工程”。通过推行高校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建立信息公开平台,公开部门预决算报告,落实高校财务报告编制工作,并由会计师事务所对高校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提供鉴证服务,提交审计报告,可以有效地避免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现象的发生。高校会计信息披露不仅是落实“高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规定的要求,也是建设诚信高校的重要渠道,是高校提升自身实力的重要平台。
三、兼顾高校与投资人双方的利益,实现双赢
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会产生不同的利益关系,不同的利益关系之间会形成博弈。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在决策各方相互作用情况下如何进行决策及有关决策均衡问题的理论。目前,高校资金的来源包括财政性资金和非财政性资金。前者主要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拨款,后者主要包括学费收入、宿费收入、校办产业收入、个人或社会组织的捐款、银行贷款、其他自筹经费等形式。高校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必将使其经济利益相关者群体也越来越多样化。从目前状况来看,高校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高校的内部人员,包括教职员工和学生;政府部门;银行等金融机构;捐赠者、校友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笔者以高校为主体,分析以政府为代表的投资者与高校之间的博弈及捐赠者与高校之间的博弈,揭示会计信息披露的意义。
(一)以政府为代表的投资者与高校之间的博弈分析
高校作为非营利组织,在委托关系成立之后,必然会衍生出委托人与人利益目标不一致的现象。政府将大量的财政拨款下拨到高校,希望高校能够充分利用这些社会资源,为社会培养大量优秀人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而高校则希望在履行高校功能的同时将自身利益最大化,如高校的社会地位、声誉或者其他利益。在没有强制要求的情况下,高校缺乏披露会计信息的动力,会将会计信息“隐形”,而这种“隐形”也就成为高校腐败频发的根源。国家要根治腐败现象,必须从根源抓起,阳光财务就是遏制高校腐败现象的一剂良药。强制要求高校披露会计信息,不仅可以减少高校腐败现象,还高校一片“净土”,也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有力措施。
(二)校友捐赠者与高校之间的博弈分析
之所以将校友捐赠者与以政府为代表的投资主体分开分析,是基于这一群体捐赠行为的特殊性———捐赠者对高校进行资金捐赠投入是不图回报的,完全出于捐赠者对高校的感情因素。正是因为这一投资主体的利益出发点与其他投资主体不同,在会计信息披露的博弈中,高校希望校友增加捐赠资金,而捐赠者则希望高校高效率使用捐赠资金。为实现最佳博弈效果,高校必须公开披露会计信息,尤其要披露完整的捐赠收入及使用状况,并要在高校的信息平台进行公示。这不仅可以方便捐赠者及社会公众监督资金的使用,更能体现出高校对捐赠者的尊重,进而塑造高校的新形象,提升其软实力。推行高校会计信息披露机制,有利于推动高校依法办学、阳光办学,从根源上抑制,遏制高校腐败现象。同时,这也是落实责任主体的需要,避免信息者各自为政或主体责任缺失。
四、保障师生与社会公众的权益,发挥公共产品的最大效用
影响会计的环境因素有很多,其中经济环境对会计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会计的职能主要是反映,会计必须要适应一个时代经济发展的要求。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的最大变化就是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经济领域的趋同必然导致会计准则和会计惯例的趋同。为适应经济发展国际化的要求,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了新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标志着我国会计改革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新准则的与施行,对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质量,规范上市公司资本运作,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促进资本合理流动,提升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经济地位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一项好的政策制度的出台,不仅需要有完善配套的实施,更需要领导的重视及广大从业人员的深刻领会和贯彻执行。本次新准则的出台,涉及的面广、内容多,相关标准与国际准则具有实质性的趋同,这对于学习准则、应用准则的人员来讲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因此,在学习新准则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深入领会新准则的精神实质
新准则通过进一步规范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列报与披露,以提供对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相关各方有用的、高质量的信息,进而引导企业从关注当前利益向重视长远利益的可持续发展方面转化,限制企业短期行为。因此,要求企业在确认、计量和财务报表结构方面树立资产负债表观,提升资产负债表信息质量,企业只有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即净资产增加了才能表明企业的价值增加了,突破了传统的单纯利润考核;其次,新准则着眼向投资者提供更加与价值相关的信息,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方面,强调了会计信息应当真实与公允兼具,使企业的财务报表反映企业所有重大交易与事项,以有助于财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作出科学的评价和合理的预测;为了保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在信息披露方面,新准则突出了充分披露原则,要求企业必须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附注,附注应当提供充分、详细、及时的补充信息等。
二、与原准则对比学习,掌握新准则的相应变化
新准则不仅有原准则相关内容的延用,更有许多新的突破点。笔者认为,学习中采用与原准则对比学习的方法,把握新旧准则之间的差异,会加深对新准则内容的理解,并从中感受到新准则创新的目的及其合理性。
(一)基本准则的主要变化
第一,对会计目标进行了修改。原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目标的表述为“企业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新准则强调会计的目标是通过财务会计报告“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同时新准则指出,“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与原准则相比,新准则对会计目标的表述更加明确,而且将会计服务的对象由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需要及企业内部经营管理需求向主要为企业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方的转化。
第二,完善了会计一般原则。将原来的基本准则第二章“一般原则”中的12项原则修订为新准则第二章的8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符合近年来国际惯例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第三,新增了会计计量属性。原有会计准则在会计计量方面主要使用历史成本(也称实际成本),并且是作为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提出的,没有对其他计量属性做出相应规范要求。新准则在基本准则第九章明确规定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及公允价值等5项内容,同时强调指出,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其他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既体现了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标准趋同的实质性进展,也满足了我国经济发展对会计信息计量属性多样化的现实需求,体现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日益成熟,更是会计准则在资本市场中发挥作用的必然要求。
第四,对会计要素的定义进行了重大调整,主要原因是2000年国务院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中,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六大会计要素进行了重新定义,取代了原来基本准则中关于会计要素定义的规定。基本准则按照《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规定进行了修订,这也是本次基本准则修改的重要内容。新准则对各会计要素定义集中强调的核心问题是经济利益。每一项要素都强调定义、确认、列报等问题。而原准则主要强调的是分类。除修改了六大会计要素的定义之外,还吸收了国际准则中的合理内容,比如在“利润”要素中引入国际准则中的“利得”和“损失”的概念。
第五,对财务报告的名称和内涵作了修改。原有基本准则第九章为“财务报告”,其中规定财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构成。本次修订取消了财务情况说明书,将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表述为“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报表”。
(二)具体准则的主要变化
具体准则与原企业会计准则相比,其变化体现在1—38号准则中。对于广大的会计从业人员来讲,首先从中提炼出其主要变化内容,并与原准则进行对比,理解新准则变化背后的深层含义,这样才有助于真正贯彻落实新准则。具体准则与原准则相比,变化较大的主要有:
第一,在第一号存货准则中,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并将预计经过长时间生产经营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或可销售状态的存货的借款费用计入存货成本,扩大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
第二,在第四号固定资产准则中,重新定义了预计净残值;规定了特殊行业弃置费的处理;取消了后续支出的确认原则;取消了固定资产的减值转回。
第三,在第六号无形资产准则中,修订了无形资产的定义及适用范围,排除了商誉;对研究开发费用的费用化和资本化作了规定;资产减值一旦提取便不允许转回。
第四,在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新准则借鉴国际准则的经验规定,在一定条件下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
第五,在第8号资产减值准则中,新准则的变化较大。与原准则相比,实施范围有所不同,新准则适用于第8号的主要有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子公司、联营公司和合营的长期股权投资等;可能发生减值资产的认定与原准则不同;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不同;部分资产的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引入了“资产组”的概念并规定对商誉“减值测试”。
第六,在第12号准则债务重组中,在定义中,缩小了债务重组的范围;新准则重新引入公允价值,进而产生资产转让收益。
第七,在第18号准则所得税中,会计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即从利润表观转变为资产负债表观。
第八,在第20号企业合并准则中,引入了同一控制下的合并与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并规定了不同的会计处理。
第九,第22、23、24及37号相关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报告准则,是新准则新增内容,对金融企业会计处理具有较大影响。
第十,在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中,新准则的合并范围以控制为基础,纳入合并报表的不仅以控股比例为标准,而且运用了实体理论更关注“实质性”控制,将企业的少数股权也纳入了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
三、整体把握新准则体系,规范施行并及时总结经验
新准则体系是由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及其相关应用指南构成的完整体系。基本准则是“纲”,是基础,是具体准则的“准则”,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驭”作用,主要规范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方法、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原则等;具体准则包括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38项准则,主要规范企业发生的具体交易或者事项的会计处理,为企业处理会计实务问题提供具体而统一的标准,38项具体准则之间又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应用指南是在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的基础上制定的,是对会计实务中的一些要点、重点和难点进行的规范说明,属于操作范围的规定,旨在对会计准则进行全面、系统的诠释,为企业执行会计准则提供操作性规范。以上准则体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完整统一体。因此,在学习中,应整体把握,从全局出发,树立全新的观念,因为新会计准则所带来的很多理念和做法与我国目前的会计规定和实务有很大差异,有的甚至是根本性的改变,特别是有许多的会计处理完全分割在不同的准则中进行规范,如果仅从一个准则去判断处理,就难以体现新准则的精神实质。因此,上市公司要在一年之内实施所有新准则,确实需要企业上下协力,在短时间内进行调整,尽快全面理解并掌握新准则的相关内容。
新准则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执行,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准则的实施,不仅需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企业财务负责人的层层把关,更需要广大财务一线人员对新准则的深入理解与切实贯彻,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重新设置和调整会计科目、账务系统和财务报表编制系统;建立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法和系统,对于活跃市场的报价进行信息收集、建立计算机模型、聘请专业评估人员等;对于存在多种经营或跨地区经营的企业,按照新准则的要求,确定业务分部和地区分部,收集分部信息;建立系统来追踪金融衍生工具等,并在工作中及时总结经验,反馈信息。
一、在理论与实践课中融入会计诚信教育,并开设相关的诚信教育课程
从中职学校的会计课程设置来看,诸多的专业没有设置与职业道德有关的课程。从教师的授课来看,只讲授会计理论知识,很少涉及会计的职业道德。大部分人都认为会计是一门专业,一门学科,是跟数字打交道的,所以比较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教育,只要专业课学好了,就不愁找不到好工作。岂不知对于一个称职的会计人员而言,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本领,还同样需要诚实守信的工作态度,才能更好地立足于会计行业。对于中等专业学校的会计专业,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要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应该融入会计诚信的内容,正面教育学生,使学生懂得诚实守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德行。对于中职的财会专业课程设置,除开设会计专业课外,还应开设《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课程,通过系统规范学习,使学生树立做人要诚实、讲信用的观念,并真正领会诚信理念是“会计执业机构和会计人员安身立命之本”。在课堂中,应突出案例的研究和分析,用郑百文、琼民源、东方锅炉、银广厦等因失信造假的案例,以案说法,采取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诚信教育,要让学生懂得在面对利益诱惑时如何自我控制、自我约束,培养学生自控和自律的意识和能力,自觉地养成诚信的品质。
二、在会计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将诚信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在会计学科课程的设置上,我国是以专业课为改革的主要内容,陆续增设了大量的专业课程,而会计职业教育与诚信素质教育一直未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纳入会计学科体系。这样严重削弱了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诚信素质意识,从而大大影响了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修养,使会计人员的执业水平与职业诚信素质水平出现下降的趋势。那么如何将诚信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课堂呢?首先,要在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方式。例如,存货计价方法,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例如,一公司存货成本一直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但是单位负责人为了少缴企业所得税,在未经税务机关批准的情况下,公司会计擅自改变存货计价方法而采用了后进先出法,则虚增了利润和资产,导致会计信息失实。又如,某公司于2003年12月份预付下年度保险费15000元,其账务处理时将15000元全额计入当月管理费用,则会虚增当期费用,低估当期收益,从而引起偷税漏税。案例中公司会计的行为就违背了会计的诚信原则,通过案例的讲解,学生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且也提高了职业道德水平。其次,教师还应及时利用各种新闻媒体报道的真实案例,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来弥补教材的不足,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身边的有关信息,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会如何识别和判断虚假会计信息,才能更好地提高职业判断力,更好地做到诚实守信。
三、开展有关会计诚信专题的讨论,加深学生对会计诚信的理解
在会计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有关会计诚信案例的讨论,会计案例讨论旨在说明会计案例,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措施。学生通过这种形式积极参与到会计知识的主动学习和思考中,尤其是对当前社会发生的各种案例,他们会不遗余力地查找资料,从不同角度来剖析同一会计案例,阐述自己的看法,相互辩论,形成热烈讨论问题的气氛。教师则努力把握和指导好案例讨论,让学生成为案例讨论的主角,并注意掌握案例讨论的方向,使学生紧紧围绕着案例的主题,但要注意老师只是在必要时起指导作用。例如,组织学生讨论著名的美国安然事件。安然公司自1985年成立以来,一直在能源领域从事相关工作,到1999年已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能源交易商,并吸引了大量的投资,1997年到2000年之间在纽约上市的安然公司股价翻了两番。但在2001年10月,安然震动了整个华尔街,它突然宣布第三季度的亏损达到了6亿美元。三个星期后,安然重新公布了1997年至2000年的财务报表,结果显示累积利润比原来减少了5.91亿美元,债务却增加了6.38亿美元。其审计师安达信解释称:这是因为安然在股权交易过程中将公司发行的股权换取了应收票据,这些应收票据在公司的账簿中记录为资产,发行的股票则被记录为股东权益,并承认自己确实判断失误,以至纵容了安然在会计方面进行的一些违规操作。安达信真的是职业判断失误还是违背职业道德作假?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比教师直接告诉结果要深刻得多。超级秘书网
四、加强校园的诚信教育建设,优化诚信教育的环境
学校是学生最主要的生活学习环境。要加强校园道德氛围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诚信教育活动,使学生思想上受到启迪,情操上得以陶冶,诚信品质得到升华。可以通过诚信专题讲座、诚信演讲比赛、诚信签名活动、诚信主题班会等形式,赞颂诚信新风,鞭挞失信现象,激励学生从自我做起,塑造个人诚实形象,从现在做起,倡导校园诚信新风尚。要通过倡导、赞扬、鼓励坚持诚信的行为,贬抑、鞭挞、谴责查处会计造假等不良行为,将有助于人们分清是非,形成良好的风气,使学生处于一种良好的氛围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同化。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来看待社会上某些诚信缺失的现象,使学生坚信诚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会计人员的必备素质。在学校生活中,诚信教育必须贯彻始终。要从学生进校起,就对他们普及诚信教育,要教育他们从作业不抄袭、考试不作弊、按时交学费等身边的小事做起,让诚信教育真正融入学习生活,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诚信基础,让他们以诚信的姿态和品质步入社会。
论文中不可或缺就是论文致谢了,是学术语篇中作者向曾經给予学术和情感帮助的人们和机构表达谢意重要的也是唯一的渠道。尽管致谢如此重要,但是学术界并未给予相应的重视。今天我要好好跟大家分享这篇会计论文致谢,欢迎阅读!
衷心感谢我的导师,感谢老师在百忙中对我的学习和生活所给予的无私关怀、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在会计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无论是选题,构架的设计,还是论文观点的表述,都得到了老师的悉心指导,给予我很大的启发。老师的认真负责和严格要求的治学态度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老师以自己宽广的视野和独到的见解为我指出了论文写作中的许多问题,使我受益匪浅。老师教育我为人处世的道理,在我困惑时给予我指导,生活上对我倍加关心,老师平易近人的态度使我倍感亲人般的温暖。
在长春工大学习的过程中,我很庆幸自己遇到这么多关心我帮助我的老师和同学,从他们身上我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恩师对我的教导是我最大的收获。
最后感谢与我朝夕相处的同学们,感谢给予我无私帮助的朋友们,感谢在论文写作阶段对我关怀无微不至的父母。你们的关怀和支持,是我前进的不竭动力。
关键词: 中职学校 《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化及按需培养体系 实践性问题
一、问题提出
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教育,要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提升为人力资源优势,使我国经济建设切实转化到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如何“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将成为一个时期内衡量中职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及发展趋势。中职学校基础课程《体育与健康》如何顺应时代要求创新与发展实施可持续性模块化课程改革,构建按需培养体系呢?本文就两年来对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化教学大纲及按需培养体系的实践性问题与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好这一问题对优化学校乃至区域性《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环境,改变《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盲目随意性现状,改善学生的体质状况,提升学生运动的能力和岗前适应能力,实现按社会的需要构建人材培养体系将是一非常有利于中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事情。
二、有关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化及按需培养体系实践性问题的讨论
(一)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化结构及按需培养体系的实践内涵
1. 课程模块
由《体育与健康》模块式培养目标及方案,《体育与健康》模块式教学大纲,《体育与健康》模块式校本参考教材(电子版),《体育与健康》模块式教学法,《体育与健康》模块式教学课件或模块式教案(电子版)构成。
2.教学监督与效果评价模块
由学生运动成绩量化标准、学生《岗前体能等级标准》、医务监督及运动处方构成。
3. 管理模块
由《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教学信息的更新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教学教研信息的讨论、《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教学教研信息平台的维护、《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教学教研及教学资料分析统计上报等日常管理构成。
(二)有关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式教学大纲模块比例分配问题的讨论
注:拓展模块文、理科教学时数的安排:第一学期14学时,第二学期14学时,第三学期18学时,第四学期20学时。
(3)选修模块。选修模块系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身体状况开设。含①田径:有氧运动、无氧运动。②球类:羽毛球、乒乓球、足球。③体育休闲:体育舞蹈、健美操。④武术:武术少年拳、武术初级套路、(一、二年级总课时12课时,分布在各学期进行)。
(三)有关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式教学方法的认知与实践
何谓《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式教学方法,就体育基本理论而言,目前尚无统一的定论。但其基本思想实质是围绕健康和体能素质,实施在教法上强调知能一体,在学法上强调知行一致,集中开展《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术按学生个体的需要,以模块的方式、方法、方案进行同步式一体化或非同步式个体化及小群体施以情景、启发、讨论、合作、发现、研究式的教与学,以此突破教学中的难点与重点问题,改善学生健康及体能状况,最终实现培养学生以健壮的体魄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工作,增强学生对未来就业岗位能力的适应性。这种集聚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为一体全新的模块理念,使得当代《体育与健康》课程变得更加生动活泼而富有朝气。因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具有灵活多变、针对性强、便于操作等特点,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而且能有效地解决学生就业因体能不足而引发的对未来工作岗位不适应性问题。
三、结语
历时两年的湘南郴州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化及按需培养体系的研究,在即将结题时恰逢国家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并明确指出:“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办学模式改革,积极开展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试点;开展工学结合、弹性学制、模块化教学等试点。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从根本上促进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如果说《教育发展纲要》的出台为当前中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的话,那么,湘南郴州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化及按需培养体系的研究课题组全体同仁,将以此为契机,更进一步完善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化及按需培养体系内容,更加努力探索模块化教学方式,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使其以强健的体魄投身和谐社会建设之中。
参考文献:
[1]陈龙,刘秋良.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现状调查及模块化教学培养体系构想的研究.新闻天地,2009,(63).
[2]刘秋良,曹万江,曹云,陈龙,黄小江.湘南郴州中职学校学生身体素质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第的研究.中国科技教育,2009,(07).
[3]刘秋良,曹万江,黄小江,陈海波,曹云.湘南郴州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化实践问题的理论探讨与研究.考试周刊,2009,(37).
[4]刘秋良,曹万江,黄小江,陈海波,袁利长,曹云.湘南郴州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考试评价方法、手段与途径的研究.考试周刊,2009,(48).
[5]刘秋良,曹万江,黄小江,陈海波,袁利长,曹云.湘南郴州.中职学校学生岗前体能量化及等级标准.的研究.考试周刊,2009,(49).
会计实践性教学是指通过会计模拟实验或到单位实习等手段,将会计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教学形式。目标是使学生体验会计工作环境,从中得到技能的培养和对理论的进一步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与能动性,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服务。会计实践性教学包括课内实验教学、模拟综合实训、校外专业实习、撰写论文等,教师应结合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形式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结合我校会计系的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作者认为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建设可从以下几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完善着手。
一、课内实验教学
课内实验教学是指通过实验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务,教师将实践技能传授给学生的教与学过程,它融合在日常专业课的教学之中,其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和了解技能,并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素质。课内实验教学是实践和理论联系最紧的交汇点,这一环节是实践教学的开始,也是实践教学的关键一环。
在课内实验阶段应大力提倡案例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围绕某教学案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并通过课堂讨论等学生主动参与的方式,使学生获得实际动手能力,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同时案例教学又能包含尽可能多的信息,激发学生发散式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案例教学应融入各专业课的学习中,一般在会计实务操作的有关理论、程序内容结束,都应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财务案例。例如在成本会计学课程的教学中,可结合成本核算方法的介绍,穿插企业的案例,使学生理解方法的实际运用,并了解企业的成本管理状况。
二、模拟综合实训
会计模拟综合实训是让学生在模拟的会计工作环境下,运用会计实务的操作方法对虚拟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处理的实践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将教与学、学与用紧密结合起来,学生不但能获得对会计学的感性认识,还能从中掌握会计人员进行实际操作的技巧。模拟综合实训是建立在掌握基本理论方法之上的技能训练,是通过较集中的训练使学生达到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目的,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模拟综合实训包括会计综合业务实训、会计软件应用实训、成本会计业务训练、公司理财技能训练、管理会计业务训练、审计业务训练等会计专业技能训练。教师在此阶段,主要起提示作用,向学生介绍模拟实习的目的、要求和任务,解说实习的操作过程。
为了较好的开展会计模拟综合实训,应该在校内建立会计的模拟实验室。会计模拟实验室的硬件构建要尽量做到仿真,包括实验室的布局、实验数据贴近实际。应建立以企业生产经营基本业务为基础的核算体系,通过一整套真实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模拟企业会计实务处理以及相关的财务管理、审计等实务流程。同时软件建设要尽量做到突出会计流程中各岗位操作要领与技巧,而不是企业财务软件的流程演示。使学生在模拟实验过程中,如同置身企业的真实业务环境中,达到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实战应用能力的目的。
三、校外专业实习
校外专业实习是一种直接让学生到企业单位参加会计实务工作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校外专业实习属于综合性实习,其实习内容涉及广,包括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审计、税收等诸方面的业务,实习目的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锻炼和培养。具体做法是由学校统一制订实纲和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持学校介绍信联系实习单位,完成大纲要求的实习任务,回校后提交有关实习材料及实习报告,由学校组织统一考核确定成绩。为了保证校外专业实习的质量,高校应挖掘潜力,广泛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聘请企业相关人员担任实习导师,全程督导学生的实习过程,保障实习效果。
我校会计系安排了三次校外专业实习,分别在第一、二、三学年后的小学期进行,由于不同阶段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程度不同,对各阶段的实习要求也不一样。例如第一阶段学生刚初步接触了基础会计学知识,因此这一阶段的实习目的是使学生在了解实习单位组织形式、经营特点、生产规模等内容的基础上,侧重了解会计主体各个职能部门与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之间的关系。第二阶段的实习是学生在学习了相关会计理论及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目的在于通过实习了解会计理论与方法在实际工作单位的应用,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动手能力。第三阶段的实习是在学生已经基本学完会计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因此要求学生通过实习对所学的专业课程有一个完整的实践认识,在实践中锻炼会计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业务素质,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以及毕业论文写作奠定实践基础。
四、撰写论文
一、引言
大学教育的使命是文化的传授、专业教学、进行科学研究和培养未来的科学研究人员(奥尔特加·加赛特,2001)。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就需要推进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而研究性教学是高校教学改革的趋势,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学专业也得到长足的发展,正所谓“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然而在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专业培养方案雷同、课程体系设置相近问题。近几年来,随着会计本科教学改革的深入,各高校已经逐渐意识到在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过多偏重于会计实务的教学,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传授,各高校纷纷采取措施来增加会计理论课程的开设。据笔者不完全统计,70%左右设有会计学专业的本科高校现在已经开设了会计理论课程,但课程名称并不统一,大致可归纳为三类名称:第一类称为会计理论,第二类称为会计理论专题,第三类称为会计理论基础。尽管名称不统一,但是其教学内容有共同之处,那就是都涉及会计基本理论的讲授。根据笔者近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在开设会计理论课程的高校中,有些教师仍然像会计实务课程一样,采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我们可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研究性课程的形式来开展教学活动。
二、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
(一)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性质
会计理论课程主要是面向高年级会计学本科专业学生开设,重点介绍会计理论的发展历史、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准则理论、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财务报告理论、会计前沿理论、管理会计理论等内容,旨在培养学生较为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探索研究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毕业论文写作以及升学深造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它一般设置为选修课,也有高校设置为必修课。通常一周安排2—3课时。
(二)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教学目标设置
对本科生而言,学习专业知识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学习会计理论有助于其对会计实务的理解、分析,并对会计实务进行合理的预测,从而加深对会计实务的掌握,因此开设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不但能向学生传授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和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根据这一思路,可将本课程教学目标设置为以下几方面:
1.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巩固已学会计实务知识。学生前期所学的专业课程大多数是实务性课程,包括会计基础、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通过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得学生学习到系统的会计基本理论,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先实务后理论,先简后难,不断拓展实务的范围,启发学生探究在其他可能情况下该如何处理类似问题,总结提升理论知识,使学生具有更高的应用会计基本知识的能力和处理现实会计实务的能力。亨德里克森(1992)指出,会计理论是一套逻辑严密的原则,能够使实务工作者、投资者和债务人、经理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当前的会计实务,提供评估当前会计实务的概念框架,指导新的实务和程序的建立。可见会计理论对于提升学生专业理论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2.训练学生文献资料的搜集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会计研究方法。在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设计上,可以围绕某一理论专题进行课堂研讨。由教师布置研讨专题内容,再由学生搜集和整理文献资料,利用课堂时间由学生来展示其研究成果或观点并展开讨论,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可以结合文献资料向学生介绍会计的主要研究方法,比如规范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使得学生在掌握文献资料搜集方法的同时了解会计研究方法,这为今后学生进一步深造或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一定的研究基础。
3.提升学生逻辑思辨能力和实务处理能力。会计理论课程的内容之间逻辑性是非常强的,比如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理论就是一个理论较为严密的逻辑体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得理论与实务之间有了一个联系的桥梁,据笔者多年观察发现,在学生学习会计理论课程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变得清晰了,特别是遇到较为新颖的业务,学生能够运用一定的理论来进行解答。学生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其专业课程成绩也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三、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材选取
(一)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教学内容
会计理论的内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会计理论主要是指财务会计理论,广义的会计理论包括财务会计理论、审计理论、管理会计理论。作为研究性课程的教学,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可将会计理论按照内容划分为会计基本理论、会计应用理论和会计理论前沿三个部分。
1.会计基本理论。这部分主要是围绕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的内容,包括会计目标的内涵及主要观点、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F)内涵及国际比较。这部分内容是会计理论的主体内容,也是比较重要的内容。
2.会计应用理论。这部分主要是有关会计准则理论的内容,包括会计准则产生的背景和历史渊源、各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会计准则的制定导向问题、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评定标准问题。这部分内容与现在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与协调密切相关,也是各国规范会计实务的主要依据,与当前实际联系紧密。
3.会计理论前沿研究。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涌现出的新的会计问题和热点问题,会计理论需要对其做出解释,比如会计行为理论、社会责任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碳会计等,这一部分内容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作一定灵活的安排,也可以学术报告的形式来开展教学与研究。
(二)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教材选取
教材作为高等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参考,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必要的依据,尤其对本科生来讲,选择合适的教材对他们的专业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综观国内高校会计本科会计理论课程的教材,下面选择以下几本有影响力的著作:
1.《会计理论》,葛家澍、杜兴强著,复旦大学出版社。该著作较早地引进了西方会计理论,并且注重结合中国会计的实际和作者自身的观点来撰写,创新发展了我国的会计理论,是一本会计理论的经典著作,其主要内容如上页表1所示。
2.《会计理论》,汤云为、钱逢胜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该著作引用、吸收了美国亨德里克森《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依照西方会计理论内容和结构撰写,侧重于财务会计理论,其主要内容如表2所示。
3.《会计理论》(第四版),魏明海、龚凯颂编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该著作按照财务会计理论、成本控制理论和管理会计理论三部分进行撰写,其特点是内容由浅入深,教材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够做到及时更新。其主要内容如表3所示。
根据对三部教材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当前的会计理论相关著作既存在相同或相近的内容,也存在不同之处,作为研究性课程,我们在选择教材时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其中一部作为教材,其他相关著作作为教学参考,博采众长,使得学生既能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又能关注当前理论前沿的动态和中国特色会计理论的发展。
四、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教学方法
会计理论是对会计实践的一种理性认识,它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会计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并不断发展。鉴于在讲授会计理论时,学生已经学习完了会计基础、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实务性课程,因此在讲授会计理论课程时要突出其理论性与研究性,一方面要系统介绍会计基础理论,另一方面又不能拘泥于现有的会计实务,笔者认为可以通过综合运用以下几种研究性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来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
(一)案例导入式教学方法
在每一章节讲授理论之前,给出简短的案例来引导、启发学生。例如通过安然事件,引出高质量会计准则问题。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得学生以问题导向来学习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有更为广泛的知识面。
(二)合作互动式教学方式
现代教学不应该是教师一个人讲到底的单项信息传递,而应是师生间、学生间的双向交流与多向交流活动。教师可以提前布置需要讨论的专题,由班级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研讨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归纳总结凝练成为研讨小组的观点,到课堂上进行讲解、展示。例如在讲授会计准则国际比较这一专题内容时,笔者就把授课班级分成10个小组,每一小组负责某一国家会计准则制定情况资料的搜集,然后制作成PPT在课堂上进行演示,教师在他们讲解的基础上对不正确的地方给予纠正,接着再进行国际比较分析,这样使得学生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都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同时对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与协调也会有更深的理解。合作互动式的教学达到了师生互动、合作学习、共享学习成果的效果。
(三)名作名篇评析课堂
教师先向学生介绍精品力作或专业权威期刊最新的名作名篇,比如《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会计研究》等杂志上发表的会计类论文,由学生事先进行仔细阅读,并且撰写读书笔记,教师再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进行一定的评析,主要围绕论文的选题、论点以及论证方法等几方面展开,这样使得学生对会计论文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感性认识,同时也使学生了解到了最新的理论前沿动态和创新观点,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为今后学生的论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结语
会计理论课程以研究性课程形式来进行教学是一次尝试,也是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会计实务的变化,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会有所变化,因此我们在其课程教学中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注重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传授,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举一反三,从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实现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