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品德论文范文

小学品德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品德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品德论文

第1篇:小学品德论文范文

在《试析<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一文中曾经强调:“对《品德与生活》课堂教育的深入实践,通过安排实践性活动以突出目的性,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边玩边实践。”这一论述充分表明,将思想品德教育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角色的转变中去学习知识的便捷性和重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将课本上的角色移植到生活中去,在生活实践中体会这种角色的变化和意义,在体验中理解文本所要传达的内容和意义,成了我们驾驭《品德与生活》课的重要手段。例如: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我的角色与责任”,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我是谁”“我的角色”“我能做好”。这一单元相关的内容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接触的,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很多小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就是简单的一句话“我就是我,我就是一个名小学生。”为了让学生更全面更直接地理清自己的角色,在教学中,我们就通过设置各种生活场景或者直接到生活场景中去体验。很多学生在体验中就会意识到:在家里,我是爸爸妈妈的孩子;在学校里,我是一名学生;在商场购物的过程中,我是一名顾客;在法律知识宣传的过程中,我是一名宣传志愿者……还有一些角色是学生所不能意识到的,如“在庄严的五星红旗下,国歌响起的时候,我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通过制作PPT,设置个性场景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不同场景中的角色定义。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成长的快乐与烦恼”,这一单元主要告诉学生要积极乐观应对挫折和困难。而实际上,在学生的生活中,很少有能称得上是挫折的问题,他们所谓的“挫折”不过是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小烦恼,自己解决不了的一些小问题而已,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采用班级讨论会的形式进行学习和教育。这一堂课主要围绕“我成长过程中的快乐与烦恼”这个主题,让学生通过讲故事,讲生活中遇到的小问题,然后其他同学进行谈论,寻找解决这些小问题的策略,化解心中郁结的手段等等。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即兴演讲的形式,告诉大家,面对成长中遇到的小烦恼,我们应该怎么积极勇敢地去面对等等。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但谈论热烈,学到了该学的知识,树立了一种积极地面对生活的态度,并且从此喜欢上了这种学习的形式。

二、将课本中的理论实践化小学《品德与生活》

更多的内容是让学生通过一些简单的生活中的实例来明白一些小道理,学到一些小知识。但这并非课本的全部内容,还有一些内容相对来说理论化比较强,那么,对于这一部分内容的处理,我们采用了情景模拟的形式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应该掌握的理论知识,并为自己所用。例如:小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寻路与行路”,在学习这一单元的时候,我们通过场景设置的方式进行。将学生带到凤凰公园中去,首先跟他们讲明白这一堂课这样学习的目标和规则,然后借助公园里的迷宫,进行一个分组小游戏,学生通过走迷宫的过程,就逐渐掌握了寻找路线的要领和方法———会看路线平面图,识记东、西、南、北的方向,注意路线上的标志物,在行路的过程中注意做好标记,并且要注意避开路上的危险地等等。一堂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可,让他们在快乐的学习和实践中收获了很多。另外,在讲授“做一个诚信的小公民”的时候,让学生搜集与之相关的小故事进行讲述,并且还通过现场情境模拟的方式:如一次课堂小测验结束了,有的孩子取得了比较优秀的成绩,有的孩子成绩不是太理想,老师要求将检测结果回家反馈给家长,有一些检测成绩不太理想的孩子碍于自尊心的表现,不想告诉家长真实的检测成绩,面对这样的情景,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选择结果统计出来之后,老师进行点评,学生在反复思考的过程中,逐渐完成了思想教育的升华。

三、将课本中的活动课外化让学生更好地内化品德课的内容

第2篇:小学品德论文范文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机械照搬教材,只是原封不动地阅读教材,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脱离,这样势必会陷入枯燥的说教式教学,而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材是最主要的教学资源,但并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是强化学生理解的重要基础。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年龄特征来收集与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思考,以为实现预定的道德认知目标做铺垫。如在学习《我长大了》一课时,我让学生做这样的准备。1.收集自己刚出生时,上幼儿园与小学这三个阶段的照片。2.收集一些小时候所用过的物品,以及成长故事。3.谈谈自己的成长感受。这样引导学生将教材所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就可以以主体身份走进教材,更加利于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可以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父母在抚养与教育子女过程所付出的艰辛,感受到父母对女子深深的爱。

二、体验生活,激感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成功的关键。可以说“情”是通向“理”的桥梁,“情”和“理”又是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纽带。而情感是在特定的生活之中产生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有更多的亲身体验生活的机会,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带情入境,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明理。

(一)利用表演再现教材中的生活场景

教材在编排上非常重视生活素材的选入,为了实现学生对教材的真正对话,带领学生走进教材,以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教师可以让学生来表演教材中的情境,将静止的文字教材直观而动态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入情入境,这样更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与感受,从而“快!快!不能再快点吗?”让学生与教材进行直接对话,在表演中将之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更可以让学生对“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有更深的体会与感悟。

(二)用角色表演来展现真实的生活

思想品德是一门植根于生活的学科,通过角色表演让学生将学科学习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用表演来再现生活,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亲身体会,自主探究。如在学习《尊敬老人》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假期走进敬老院来帮助老人,并让学生将这些生活片断进行整理以表演的形式来展现出来。这样通过学生扮演老人等可以让学生对其行为的动机与结果有更深刻的认知,并能表现在具体的行动之中。

三、评析生活,升华认识

思想品德教材所选取的素材具有典型性与一般性,虽然在编排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但毕竟具有相对的局限性与滞后性,只是反映学生的一般性,无法兼顾学生的差异;并不能将社会的时事热点话题及时编入教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生活素材,尤其是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社会时事热点话题,引导学生展开评析,从而使学生明理更深刻,行为取向更具有生活意义和社会效应。如“碰瓷”现象,如果你遇到这类问题,你会如何解决。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升华学生的认知,这样就不会是学生机械的记忆,却无法用于指导行为实践,而是将理论与行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分析中提升与内化,从而形成自身的自觉行为。四、拓展生活,规范实践知行统一是教学的最高目标,也就是说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将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这也是新课改的重要教学理念,也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理念的重要方面。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运用生活来辅助学生的认知,加强学生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向生活,走进社会,让学生在生活行为中自觉规范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开展我为妈妈(爸爸)做件事等感恩父母活动,让学生尽自己所能来帮家长做事,如给爸爸妈妈倒水,洗衣服,做饭等,让学生从中了解到父母为女子所付出的,从而让学生在这些小事中感受父母对自己爱的深沉与无私,从而会更加地关心与孝敬父母。这些都是学生在课堂中所无法体会与感受到的。生活化教学从生活入手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同时又回归生活,让学生将所学用于指导行为实践,这样的学习过程遵循了学生由形象到抽象再到形象的认知规律,更能促进学生道德准则的内化。为了提高生活化教学的实效性,在运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生活化教学并不等于生活素材的简单堆砌

生活化教学是重视教学与生活的关系,用生活来引导学生认知,规范学生行为,但并不是盲目地生活的堆砌。而是要采取与具体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的生活素材,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素材中进行信息的提取与分析,进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

以学生为中心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在生活化教学的实施中也要体现学生的中心地位。要从学生的视角来审视生活与教材,在二者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来引入新知的学习。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积极的互动,在互动探究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让传统的教堂成为学生的学堂。

(三)与其他教学手段穿插运用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但并不是唯一的教学手段,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问艺术等来将生活与教学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为学生营造愉悦而开放的教学氛围,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

四、结语

第3篇:小学品德论文范文

    小学思想品德课目标教学是随教学目标分类学的研究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思想。它以美国心理学家布鲁 姆关于“为掌握而学习”、“为发展而学习”的理论为基础,强调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有强烈的目标意 识,围绕着教材的总目标,设计教学结构,选择教学方法和采取教学手段,并按“总目标(揭示)--分目标 (感知、论证、巩固)--总目标(强化)”的过程,把围绕总目标而分解出来的分目标附于课堂教学的各个 环节之中,从而克服课堂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

    笔者在思品课教学中,围绕着思品课一般的课堂结构,采用“目标教学”方法来设计教学过程,取得了良 好的效果。

    一、在激趣引课中,揭示总目标

    这一环节是实施目标的开端。它要求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处 于心理上的最佳状态,然后揭示出总目标。例如:《什么是真正的勇敢行为》一课目标的揭示就可以分以下步 骤:1、让学生听自读课文《谁勇敢》的录音故事。2、当学生明白了故事的大概情节之后,提出思考题:① “小松敢捅马蜂窝,人们为什么不称赞他勇敢?”②“小勇不敢捅马蜂窝,并且被马蜂蜇了以后还哭了,而人 们为什么称他最勇敢?”3、让学生充分讨论并发表意见之后,教师顺势揭示目标:以上这些问题,就是我们 今天要学的内容--《什么是真正的勇敢行为》,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要懂得判断勇敢行为的方法,还 要能够判断我们以前所做的事哪些是真正的勇敢行为,哪些不是。

    这样不但很好地引出了课题,并且揭示了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总的教学目标),同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 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为分目标的实施打下了基础。

    二、在学习课文中,感知分目标

    思想品德课课文一般都以故事蕴含基本的道德观点,学生是在以事寓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道德形象、 道德行为、道德动机、道德效果及道德评价的具体感知,而逐步树立起道德观点的,因此,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感知分目标,是实施总目标的关键,是目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例如:《爱惜粮食》一课,总目标 是教育学生爱惜粮食,从小要养成爱惜粮食的好习惯。课文也正是围绕着总目标,以8幅图和课后习题来分解 目标并实现总目标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内容 分目标 总目标  图1 一家人吃饭 揭示 总述 所以 图2-7 粮食的生产过程-粮食来得不容易 要 图8 粮食的用途--粮食是个宝 爱惜

    习题二:看图说说--节约粮食作用大 粮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在联系判断中,论证分目标

    在学生对目标有所感知,初步掌握了道德概念、知识和有了道德认识之后,如何对已学的知识进一步论证 和巩固,并通过对各种事物的评价使教学目标得到巩固?这就需要在联系判断中论证分目标。如《学会全面看 问题》,在学生初步掌握了“为什么要全面看问题?”和“怎么样学会全面看问题?”这两个分目标之后,通 过联系“自己以前所做的事情中哪些是全面看问题?哪些不是全面看问题?并得到怎样的结果?”的讨论、比 较,学生用刚刚学到的观念来判断、评价,使各个目标活学活用,同时教师从学生讨论、评价当中获得反馈的 信息,了解学生目标的达成情况,及时地根据目标来进行评价和矫正,促使学生实现由目标的感知到目标的巩 固。

第4篇:小学品德论文范文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是现代道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理念,《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课程“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而以人为本主要是针对道德教育中“无人”的状况提出的,即教育不是从人出发按照人的方式来进行的以成人为目的的活动,教育可能是生产、是加工、是按物的方式进行的把人变成非人的活动。比如:

在价值观上,无人的道德教育不是注重人自身的存在、人本身的发展和完善,而是仅以工具性的眼光来看待道德教育的价值;在培养目标上,它要培养的是那种失去自尊和自主理性的奴性人格,强调人对神圣不可侵犯的道德规则的无条件顺从,以听话和服从为目的;教育的内容则多是一些冰冷生硬的、脱离人的实际生活和现实人性基础的呆板的教条;在道德教育的方式上,不是按照对待人的方式来进行的,缺乏对学生人格尊严的尊重和对学生的兴趣、需要及身心发展规律、特点的遵循,强调道德灌输,以种种对待物的或其他非人的东西的方式来对待学生。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在学校教育中,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首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的身心发展应是教育最直接的目的,也应构成教育实施过程中最根本的出发点,这是教育的本体,是实现其他功能的基础。其次,应以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本。教育应着眼于全体学生,这是基础教育的使命,尤其是小学,教育是普及的、大众的而不是选拔教育或精英教育。发展应是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尽可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是教育的最佳境界。不能以少数人的发展牺牲多数人的发展或以多数人的发展牺牲少数人的发展,不以某一种素质或某几种素质的发展牺牲其他素质的发展。每一个学生都应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人而受到尊重,得到全面的培养,获得全面的发展。再次,以学生为本还意味着尊重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为本。

二、主体性教育理念

主体性的教育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把学生当作主体来看待、来尊重,以发挥、提高学生学习和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为己任,以培养主体性素质为主要目标。之所以在道德教育中提出主体性教育理念主要是基于:

首先,道德在本质上是主体的,道德的主体性本质决定了道德教育必须是主体性的教育。道德的主体性本质主要体现为道德与主体的不可分性,即没有主体便没有道德,即使有了主体,如果主体不服膺道德,不信服道德,也没有道德。也就是说,没有主体的自觉自愿地接受道德的约束,道德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规范和约束功能。其次,主体性教育观的提出,既体现了道德的本质要求,也符合现实社会的客观要求。现实社会的状况是什么?这就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以及随着经济全球化而出现的信息化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在一个价值多元、冲突的社会,以往的教会听话、教会顺从的教育已不合时宜,对教师来说,不能像过去再以简单地肯定一些价值而否定其他一切价值的做法教育学生,不能再把一些固定不变的东西硬塞给我们的学生。取而代之的应是教会学生如何面对冲突和矛盾作出自己的选择。再次,主体性道德原则的提出,也是符合儿童道德发展规律的。儿童的道德并非先天预设的,也不是单纯由外在塑造决定的,儿童道德的发展是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的过程。

在道德教育中贯彻主体性教育理念,其一,要破除传统的以听话和服从为基本价值追求的观念和做法。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种教育模式一方面不能培养有独立个性、创新能力的个体,另一方面,这种教育也不能造就负责任的公民。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有个性的富有创造精神的公民。而强迫式的教育不能承诺这一使命,因为它的最大特点是统一意志、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学校教育成了加工标件的标件厂,这就扼杀了儿童的个性的和谐发展,导致了目前学校无特色,学生无个性。同时,要使学生负责,就必须考虑自由的问题,责任与自由或选择可能性有关。自由的度与责任的量成正比。没有自由就没有责任,强迫、行政命令式的教育由于从根本上剥夺了儿童选择的可能性或选择的权利,也就取消了人负责任的内在根据。其二,要指导学生学会如何进行道德选择。从道德本身的特点看,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就在于教会学生在各种价值冲突当中、各种利益冲突当中进行选择,确立合理的价值观。从一般意义上讲,道德发展、品格发展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选择的过程,人正是在不断的选择中塑造、成就自己的。道德问题就是个选择问题,真正的道德问题正是那些有激烈的道德冲突的问题。

三、实践性教育理念

之所以强调道德教育的实践性特征,一方面是基于道德的实践本质,另一方面是基于实践、活动对道德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第三是基于单纯以说理、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道德教育有其致命弱点。

首先,道德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中国古代道德的学问被称为“做人的学问”,在西方,伦理就是实践哲学。通过行动履行道德的要求是道德的最高境界,人格的磨炼、落实在人生或现实生活。对于道德,知性化教育是重要的,但躬行实践更是不可缺。其次,实践、活动对道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活动是个体道德形成、发展的根源与动力,同时,在协作和交往中,可以培养、发展真正的责任意识和义务感;活动还是学生自我教育的真正基础。再次,强调道德教育的实践性特征,还是基于单纯认知主义的不足。单纯的认知主义道德教育是片面的,认知之于道德既非惟一的,亦非最终的因素。认知、推理并非道德的全部甚至不是道德的本质成分,道德教育的目的归根结底是行为的改善而非推理的改善。

实践性教育理念的要求是:实践性教育观要求道德教育以培养儿童实践道德生活的能力和行为方式为己任,即学校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实践并能在实践中不断改善自己的道德生活,在于使学生形成一种善善、恶恶的行为方式;实践性教育观主张实践性或活动性课程应当成为道德教育课程的主导性课程;实践性教育观还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促进学生自律道德的发展:在指导思想上,应始终把学生当作教育过程的主体、当作选择、决策、行动的主体,当作活动、教育的参与者和责任主体来看待。

四、生活性教育理念

生活性教育理念的提出首先是针对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严重脱离儿童生活现实的状况,其次是基于道德和道德教育的生活性特质。

学校道德教育脱离儿童的现实生活是当前道德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它主要表现为道德教育的科学化和理想化,同时,道德教育的泛政治化色彩也较为浓重。道德教育的科学化是在本质上把道德教育过程纯粹视为一种机械的冷冰冰的自然界的加工过程,对学生进行道德思维的训练或者仅是让学生记忆大量的道德知识,而不顾道德的生活情景,最后通过量化的方式来考察学生的水平。道德教育的理想化则是指道德教育脱离生活现实,高高在上,用一些虚无飘渺的可望不可及的东西教育学生,最终只能是无效的,道德顶多是停留在口头上和书本中。道德教育的泛政治化是指基本上甚至完全以政治教育来取代道德教育,把生活中与政治无关的伦理也归结到政治方面,这种试图以政治上的要求完全来“纯化”丰富的生活的做法同样也只能招致失败。正是由于道德教育对生活的脱离,才引起了人们对其“假大空”、“书本化、教条化”等的批评,道德教育的实效才不尽人意。

道德的生活性本质,主要是指道德源于生活、为了生活且道德在生活之中。道德源于生活是指生活使道德得以产生、是道德之为道德的最终依据;道德为了生活是指道德存在的意义在于满足生活的需要,人的生活是道德存在的目的,而不是相反;道德在生活之中是指道德在存在方式上始终不能离开实际的生活过程,它就存在于现实的人际交往之中;同时,道德在生活之中也使道德的价值得以实现。道德教育的生活性特质主要表现于道德教育和生活不可分离,生活既是道德教育的目的同时也是道德教育的手段。说生活是道德教育的目的,是指道德教育本身不是目的,其真正目的在于使人过上道德的生活;说生活是道德教育的手段,是指不能在生活之外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生活本身的直接现实性、实践性、情境性、整体性等是任何一种在生活之外的教育方式都无法替代的,书本化、知识化的道德教育恰恰违反了这一点。只有在笑中才能学会笑、在哭中才能知道哭,只有通过实际的富有道德意义的生活体验才能学会如何过一种道德的生活。

这样,生活性教育理念对道德教育的要求必然就是:道德教育的课程要以培养热爱生活、负责任地生活的个体为基本的目标指向;从儿童的生活中取材,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点,以生活的逻辑而不是以学科知识的逻辑来设计、建构新的德育课程;并且,道德教育的课程内容要围绕生活的主题来展开,主题的呈现要反映生活的现实;通过指导、设计儿童的生活,通过健康的道德的生活进行道德的教育。

五、民主参与观念

第5篇:小学品德论文范文

1. 逆向式深读品悟 逆向式深读品悟也就是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对文本的概念、词句等反过来看,以从正反面的比较中,促使学生产生“头脑风暴”,加深对课文从不同侧面的理解。在这样的过程中,师、生、教材之间通过充分交流,“悟”得深刻,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学生体验,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推理能力。

如,笔者在上《我的战友》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的无产阶级精神和大无畏的勇气,我抓住文中“纹丝不动”一词,启发学生从“动”的角度品悟文本。师问:在烈火焚烧中的忍着身体之痛纹丝不动,那么当时有哪些在动的部位吗?这样的问题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推动了学生的思考。学生纷纷说:牙齿肯定在动,眼睛也动,拳头动,思维也动等。然后我趁势引导孩子们深入领悟:那又是怎么动的呢?他的心里可能会在想些什么呢?这样的问题一下子打开了孩子们思维的大门,通过正反面的比较突出了的英雄气概,领会到他身上那无比坚强的革命精神。

2. 入情式深读品悟 “作者胸有境,汝境始与亲”。要想深入理解文本的深刻内涵,就要求教师通过情境教学法,使学生在情境的体验中获得直观的体验,入情感悟文本之美,与作者获得情感的交流。学生通过入情式的品读,不仅获得阅读的审美体验,又能促进阅读的水平、增强语感,培养阅读的兴趣。

如在上《大瀑布的葬礼》一课时,教师先出示瀑布的真实情境,通过比较大瀑布前后的景象,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然后创造角色扮演情境,让学生进入相应的角色,体验相应的情境。比如今天如果我们随着旅行团来到这个大瀑布的前面,你将看到什么?作为参观者,你想导游给你介绍些什么?要是你作为导游,你又会向大家怎么说呢?通过情境设计,让同学们入境入情,在与文本的充分交流中,形成自己的感悟,提高阅读的深度。在这样的过程中,同学们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创造力,不断提高阅读的广度。

3. 想像式深读品悟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发挥想像的作用,发散思维,与文本同喜、同乐,达到“共情”。在阅读教学中,要发挥学生想像力,走进文本读懂文本,感受文本之美;走出文本不受课文之局限,在自由的天空神思飞越。这就要求我们要抓住文本中的关键点,为引发学生发散想像力提供平台。

如笔者在上《小摄影师》这篇文章时,创设了以下问题:小朋友们,请你们想一想,文中的孩子会返回来完成拍照吗?如果会来,将是怎么样的一种情况呢?高尔基先生又会说些什么呢?学生围绕着这样的主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同时也深刻地认识了文中主人翁的情感,也使文章中人物的描写变得更加的丰富化、个性化。

4. 赏析式深读品悟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多是大家之作,内涵具有丰富性,有很强的可读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章的精彩之处,以关键的字、词、句为品读的“点”,引导学生深入揣摩、细细品味,悟出文本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6篇:小学品德论文范文

学校是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场所,中职学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才的重要任务。中职学校不仅要向学生传递学科知识,让学生具有社会谋生的本领。更要引导学生建立起健康完善的人格,在思想与物质上做好适应社会的准备。当前,中职学校的思想教育方式比较单一,教学重视度不足。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互动环节明显缺少,教师仍然利用灌输式的方式进行正确思想品德观点的传递,不利于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

二、中职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发展方法

1.加强中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体制的完善

要促进中职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需要从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与健全开始做起。国家应当关注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试图与中职思想品德教育相协调,从而帮助中职学校建立起有利于中职学生全面成长的思想品德教育体系。中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体制的完善,需要从教师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思想品德教育规范以及学生的在校以及社会行为准则等多个方面的健全做起。只有思想品德教育体制完善了,才能让教师关注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明确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点。除此之外,教育局以及财政局、中职学校本身,应当在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投入更多的经费,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预算,从而让各项活动可以得到有效地实施。

2.开发更多科学的中职思想品德教育载体

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不是随意开展的,要让更多的中职学生接受正确的思想品德观点,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据教学需求开发更多的思想品德教育载体。只有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载体明确了,才能让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道德观念得到有效的培养。中职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很有可能会出现法制观念不健全、是非观不明确的问题,教师要通过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具有正确的善恶观,明确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在中职学校中,学校可以利用校园氛围作为一个思想品德教育的载体,从而促进学生业余生活的丰富,让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中形成健康的品格与个性。学校可以利用校园社团开展一些思想品德类的活动,加强正确思想品德观念的宣传,从而促进学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加强对自身行为的管理,让学生的心灵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美化。寻找科学有效的载体,能够让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效率更高。

3.从学生特点出发开发具有针对性的方法

中职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具有针对性。从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点以及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能够让学生认可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中职学校更要将思想品德教育落实到学校的实践活动中,加强思想品德实践培训与学习。中职学生,对于新的社会思潮比较感兴趣,也正是因为如此,会受到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教师要紧追时代的步伐,接触新的社会思潮,像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这些思想内容,教师需要去学习,找到教育的突破点,引导学生一起发现这些思想的不合理性。另外,学校更要组织老师定期与学生进行互动,发现有价值的思想品德教学主题,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需求,从而让教学内容更加科学,让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像讨论活动、实践调研活动都可以成为中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学习需求的满足。

三、结语

第7篇:小学品德论文范文

在当前的教育要求下,小学生需要在一年级的时候便要全面掌握对拼音的认识,而只有学好了拼音,才能够为将来的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虽然很多小学生在经过了幼儿园的学习后,已经对拼音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基础相对仍然薄弱,学习的困难依然存在,从而很难对拼音的学习提起足够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小学生的拼音学习兴趣,以打造出高效的趣味课堂,因此,本文即是结合该种背景和自身教学实践,分别从“学”、“写”、“读”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将趣味教学法应用到小学拼音教学中。

一、小学语文拼音的趣味“学”教学法

(一)引导小学生在观察中学习。一年级的学生处于身心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对待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记忆力很强,但是对不熟悉的事物或者不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力的持续时间就很短。根据有关的数据显示,学生在一节课堂中能够集中精力听课的时间在20分钟左右,要想有效提升他们的注意力,就务必需要有吸引他们注意力的事物存在。基于该种现象,就可以在拼音教学中多插入生活中常见的相关图片,使学生通过与自我生活相关联进行主动学习,由此对汉语拼音的字母进行识记,培养其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继而提升其学习效率。

因此,我通常会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图像进行教学。例如,在学习单韵a的四声时,可以借助配图进行教学,配图显示出一座连绵起伏的山,平地上出示第一声ā,爬坡时为第二声á,下山又上山为第三声ǎ,下山为第四声à,通过观察图片上四声的位置,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四种声调的发音方式,从而能够更好地掌握他们的音形,此外,读的时候还可以把小手当作小汽车,让学生能够活动起来,既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又能使课堂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情境学习模式。伴随着教育的改革,我们发现,课堂上教师讲,学生被动地听的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我们对教育的需求,更不能调动小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拼音的兴趣,因此,应该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改进,以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对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情境教学法,以故事导入,与生活相连,让孩子们展开想象,发挥其固有的特长,提升其学习小学语文拼音的效率。比如,在学习复韵母ai ei ui时,先讲一个故事:在一座美丽的城堡里住着几个单韵母宝宝,他们分别是a o e i u ü,他们虽然都住在同一座城堡里,但是他们互相都还不熟,还不是好朋友。他们中的小i(出示i)觉得非常孤单,很想找到几个好朋友。正当这个时候,她看到了前方不远处的小a(出示a)。于是她就走上前去跟小a说:“小a,我想和你做好朋友,我想和你‘ai’一起!”当小a和小i挨在一起的时候就变成了复韵母ai。接着教授儿歌:“小a小i ai一起”。学生被这样的故事吸引,仿佛身临其境,进入了拼音王国,在教授书写的时候,我继续讲故事:小i对小a说:“我想和你ai一起。”说着就跟小a挨得很近,小a轻轻地将小i推开说道:“我们是好朋友,但是就算是好朋友也不能挨太近,不然就不舒服了。由此提醒同学们,书写复韵母ai的时候要注意两个字母之间的距离要适当。低年级儿童喜欢听故事,将故事融入到课堂中,更能使课堂变得有趣、有效。

(三)让学生在游戏中快乐学习。小学生由于其生理特征使然,在一年级的时候往往都是处于好动以及好玩的性格,而且上文中也提过,在这个阶段中他们的注意力也相对不够集中,若向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到课堂学习之中,也可以考虑在课堂教学中加入适当的游戏活动,通过“学讲计划”来加深他们对小学语文拼音的学习。比如,教师可以出示一组拼音字母,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照字母,模仿出相应的动作,在这种带有游戏化的教学形式下,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就能够被吸引过来,并做出字母拼音的表演,从而让小学生对课堂的拼音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继而提升学习语文的自主性。

二、小学语文拼音的趣味“写”教学法

让小学生具备拼音写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为日后更加复杂汉字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在目前的很多小学语文拼音教学中,教师往往都习惯于让小学生对拼音进行抄写,虽然该种方式短时间内会加强学生的记忆,但是在抄写的过程中,学生的情绪很容易烦躁,注意力也难以集中,整体来说,抄写的效果仍然是不够理想的。当然,如果能够将这种模式进行改进,便能够收到不一样的效果。比如,可以让学生先观察拼音字母的形,然后用橡皮泥或者是软陶泥等工具捏出所观察字母的形状,这样不仅能够使得低年级的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动手能力,同时可以让他们在课堂上动起来,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

三、小学语文拼音的趣味“读”教学法

(一)多学习拼音歌曲。教师在将拼音的各个部分单独教学完成之后,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拼音之间的联系,同时为了保证他们能够学好普通话,就应该掌握拼音学习的所有内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学习汉语拼音歌是非常好的决定。小学生的记忆力很好的,通过优美的旋律,更能够让他们“深陷其中”,从而进一步加快对拼音记忆的速度。同时,这种教学方式还能够大大增强小学生对拼音学习的兴趣,兴趣提高了,拼音的学习效果也会显著提升。同时,也为日后的汉字、阅读和写作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拼音诗歌的编写。一年级的学生喜欢有趣的课堂,他们较难接受枯燥无味的讲解性知识,基于他们的学习特点,为了能够更好方便他们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我通常会找到拼音之间的相关点,并将它们编制成为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学生进行在朗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形成记忆。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不仅能够明显提升自己对拼音的发音,而且也能够加深对这些拼音之间联系的认知。举例来说,比如,教师在教授声母与韵母之间存在的联系时,最为常用的诗歌便是“小ü见到j、q、x,擦掉眼泪笑嘻嘻”。类似这种儿歌形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不仅能够快速掌握需要学习的内容,还能够在学习中进一步加强对拼音字母组合的规律形成一定的认识,从而在口诀的学习中对拼音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8篇:小学品德论文范文

关键词: 高校大语文 合作品行 培养策略

“大语文”教育观最早是由南京师范大学朱晓进教授2006年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召开的大学语文教材研讨会上公开提出来的。大语文教育,实际上是语文的素质教育,即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改善学生思维品格、培养学生创造力及完善学生人格的教育。它主张语文教育的社会化,力主打破封闭单一的语文教学系统,建立开放式、多渠道、全方位的大语文教学体系,做到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结合,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开辟广阔的时空领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以实现全方位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目标。

中国传统教育中,文学、历史、哲学、政治、伦理学等是不分家的,这实质上就是一种“大语文教育”。在这种“大语文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合作教育思想。早在两千多年前,儒家大师在教育实践中已重视合作并将之运用于教学情境中。我国古典教育名著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就指出:“相观而善谓之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倡导学习过程中要互相切磋,彼此交流学习经验,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以提高学习效率。“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的人在教别人的活动中能够发现自己的困惑,发现了困惑,然后加强自己,可见,在教与学的交往中,不仅是学习者,甚至教育者也增长了学识,超越了自我,这是合作学习的价值。《诗经・卫风》说:“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是学习要相互商讨、相互切磋,共同提高。《论语》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1932年曾提出“小先生制”的构想,并将之付诸实践。他提出儿童一边当学生,一边当“先生”,“即知即传人”,把学到的知识随时传给周围同伴。这些观念和实践都带有合作学习的色彩。

一、“大语文”实施合作教育的优势

1.工具性。

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语文首先要教给学生运用语言与外界交流的能力。列宁早就指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1]斯大林也说:“语言是手段、工具,人们利用它来彼此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的程度。”[2]从人类历史看,自从远古原始社会起,人们就凭借语言进行交际、交流与协作,共同劳动去征服自然,求得人类社会的发展。随着人类的进步,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显现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个人的一生就是与语言相始相终的一生。凭借语言,发挥语言的优势,我们可以更好地与周围人共处,培养自身的合作品质,提高自身合作能力。同时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也得凭借语言,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更是须臾离不开语言,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教师的言语――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3]作为听、说、读、写等人类生活、生存的基本技能,语言在人类相互合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者应在语言各种训练中融入合作教育的内涵。

2.人文性。

特级教师于漪认为:“语文是民族之根,无声地记载着本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记载着民族文化的地质层。”[4]追根溯源,在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中,无论是弘扬儒家思想的“四书五经”,还是幼儿启蒙的《千字文》、《三字经》、《千家诗》等,无不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价值、人格修养与意志品质的文化精粹。尤其是其中蕴藏的以“群体”价值观为核心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要求个人“敬业乐群”,以群处为乐事,以合群为美德;在成才教育上,提出从“修身”做起,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为最高理想。综观现代语文教材选入的作品,大多是古今中外名家名篇,这些作品无一不是围绕着爱国主义、怎样做人、合作精神、奋斗精神、审美教育等内容进行的,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强烈的思想感情,用这样的语言材料教学生,焉能没有人文性?老师在讲解、分析、评价文章中带有的思想感情势必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在品读过程中也能受到做人的诸多启发,反映在说写之中不可能对人生漠不关心,不可能没有爱憎好恶、喜怒哀乐。在这种深厚人文精神的熏陶下,学生受到的人格影响必定非常显著,合作品质在无形中得以培养。

3.开放性。

在大语文观下,语文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学校环境,而是广泛存在于家庭、社会等各种教育环境中,具有弹性的存在空间。所以,与一般课程相比,语文课程涉及的范围更广,具有开放性、社会性的突出特点。语文课程的开放性决定了教育主体的广泛性,也决定了语文教材的多样性。就教育主体而言,不仅语文教师,其他教师、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家庭、社会有关人员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教育者。就语文教材而言,学校内外显性与隐性、动态与静态的所有文化要素都可纳入语文教材建设的范畴。

4.实践性。

语言是一种重要的交际交流工具,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本质上都是为着交际交流的目的服务的,所以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这就是说,生活和教育原本是没有界限的,应该是一个统一体。从生活教育理论出发,陶行知先生认为学习语文是为了“向前向上”的生活。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把语文教育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学习语文首先要培养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能力,合作能力作为生活中必不可少能力之一种,语文的实践性理所当然成为其培养的主要途径。在高校语文教育中,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强调语文教育的实践性,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培养创造精神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

二、高校学生合作品行培养的重要性

1.时代的需要。

我国现在正快步迈进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革命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生活的节奏和面貌。而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各门学科互相渗透、相互交叉,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高度综合。以前科学发明创造与新的发现往往是一两个人研究的结果,现在不少科技研究则是由几人合作发展到几十、几百、甚至成千上万人共同研究,其间愈益需要团队合作、团队精神。高校培养的是未来人才,未来人才更应具有较强适应力,特别是在复杂环境下与人相处的能力。随着教育的越来越国际化,我们甚至需要培养越来越多的具有国际交往能力的人。应该看到在国际化社会里,每一点新鲜见识均得益于全球知识渊博的学者之间的有效合作。

2.个人成才的需要。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认为,参与现代社会中的人际交往活动,改善自己的心理素质,促进与周边人的和谐已成为不可忽视的个人品质。可见,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一项调查表明,企业需要的理想人才应具有的素质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团队合作精神”、“实践工作经历”、“受教育程度”,其中要求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呼声最高,达到55%。可见,只有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才能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并获得主动。

三、“大语文”观下大学生合作品行的培养途径

1.加强合作教育,通过相关课程和讲座传授拓展学生合作知识与技能。

不少高校设置了关于人际关系的课程,如人际关系学、形象设计、社交礼仪、公共关系等。在语文教学中,也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和课程设置通过相关教学内容或专题形式将合作知识融注其中,如自我形象设计、自我介绍、社交口才艺术等。从中学生可以知道如何保持自己的独特魅力、个人风格,如何与人接近、与人应酬,如何交友与恋爱等。这些知识的传授对学生合作品质培养、人际关系处理是大有必要的,对学生的人生能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2.在语文教学中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品行。

在高校语文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建立师生、生生平等的和谐关系,最好的办法是采用适合学生特点、培养学生合作品行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问答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问答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把握,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使学生合作品质培养成为可能。讨论法是在教师精心运筹下,以集体组织形式,围绕某一教学要点或专题,展开议论甚至争辩,从而获得知识、开发智力、学会合作的一种教学方法。语文教学中,在学生读了一部分作品或学习了某篇课文之后,可汇聚大家的思考或疑问集中或分散进行讨论,畅所欲言,重视“和而不同”,鼓励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小组合作学习法的运用则既与语文学科特点紧密相关,又能更为直接和有效地培养学生合作品行。主要在于语文材料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很强的启发性,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材料完全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尤其是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意蕴,甚至本身的意义就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因此,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有必要采取合作小组形式,先让不同学生依据不同经验和认识独立解读文本,然后组内学生将各自解读所得交流、探讨,产生新的理解,引起自身内部知识的重新构建,从而使大家对文本的理解更为全面、深刻和准确。在本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神活动中加入相互切磋,加深了个人对作品的领悟,促进了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无形中合作品质与合作能力也得到了有效培养。

3.课程教学中打通语文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的通道。

语文是一门综合了其他学科诸多内容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刻意将语文单独列为一个科目,而忽视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可以充分利用学科之间存在的关联性、协调性和融合性,有效整合资源,运用不同学科的优势和功能为教学服务。

在笔者任教的旅游管理专业中,专业性质和以后的职场需求决定了学生合作品行的培养有必要渗透在课程教学中,语文因为有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实施合作教育的广阔舞台。主要体现在:部分专业课教学与语文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是语文课程中的内容成为其他专业课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旅游文学名篇学习有利于学生了解景区景点的人文底蕴,有些甚至已经成为景区景点介绍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桃花源景区就是依据《桃花源记》的内容而设计,《岳阳楼记》和岳阳楼相关诗句与对联也成了岳阳楼景点介绍的核心内容。二是语文能力成为其他课程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如在《旅游线路的设计与开发》中,先由学生分组设计旅游线路,每组推荐代表在课堂上用幻灯片的形式向全班同学展示,师生评分,小组成绩即为组内每个组员的成绩,作业完成全过程中除了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外,小组成员合作能力的强弱、语文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作业完成优劣。其他如分组考察景区景点后写作导游词,在课堂上进行导游词讲解等,除了需要学生专业知识功底外,组内合作分工的合理与否、成员的责任心和凝聚力是作业完成情况的直接反映,成果展示的优劣与《旅游应用文》中导游词的写作及语言表达能力强弱有着重要关系。

4.打通与课外实践生活的通道。

“大语文教育”之“大”,突出表现在语文学习环境之广和语文学习资源之多,“语文即生活”,有效利用生活实践中的语文学习资源,开展“大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合作品行的重要途径。就社会层面来说,报纸杂志、电影电视、电台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内容,各种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馆藏知识,以及标牌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有关知识,甚至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品行的资源。就学校环境来说,无论是校园里的播音服务,还是讲解介绍,都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此外,高校还可有计划地定期开展诸如语文知识大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戏剧表演、辩论会、主持人大赛等活动,从各方面促进学生相应能力包括合作能力提高,使之成为辅助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

另外,学生校外的见习实习实训、调查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参观访问等都是培养学生良好合作品行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列宁.论民族自决权.列宁选集.第二卷第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08.

[2]斯大林.和语言学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6.

[3][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32.

[4]陈玉秋.语义课程与教学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1.

第9篇:小学品德论文范文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它是将班级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成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的任务式学习活动。以学习目标和任务为导向,以设疑、尝试、引导、体验、比较、探究为基本方式。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成效,并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提供帮助。在一年多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分组是关键

我分组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如遇辩论赛等特殊情况也可随时调整,把观点一致的学生临时分为一组。分组以每组6人为宜,每个成员依据兴趣爱好等有不同任务,如资料搜集员、整理员、联络员、记录员等。也可设一个小组长,一个记录员。小组长协调本组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发动成员畅所欲言,组织解决合作交流中遇到的问题。记录员记录好本组成员讨论形成的意见。角色定期轮换,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这样做让学生认识到了各个角色的责任及存在的意义,体会到要想成功就得团结协作的道理。

二、小组操作是重点

(一)要注意学生在小组内的参与度。

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是政治课堂的任务之一。新编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改变了过去严谨有余、活泼不足的编排风格,从实际事例入手,调动情感因素,内容引人入胜,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注意利用这些素材创设现实生活情景,启发、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人、关心身边事,使课堂生活化,提高学生参与度。

(二)小组成员要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再合作。

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没有独立思考的过程就直接进入小组讨论,会使学生显得不知所措。学生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前,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原有认知作为基础,只有在学生的独立思考之后再展开讨论,才有可能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出现茅塞顿开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对立和正面交锋,而在组员通过讨论、协调,建设性解决了矛盾才是真正达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

(三)教师是小组合作的引导者与促进者。

小组合作前,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使他们有一种合作的欲望,并给予学生知识上的指导和学法上的指导。小组合作学习阶段,小组长组织本小组成员进行资料筛选、提取、策划等分工合作工作,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从自己的特长出发选择活动形式,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必要时可进行干预,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然后引导学生带着他们调查到的资料、调查后形成的认识和感受,结合课本知识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思维和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四)教师要有选择性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性地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对于一些思维容量较小或者通过个体的独立思考完全能够解决的问题就没有必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思想品德课中类似的简单问题是很多的,如:“学校为我们开设了哪些课?你喜欢上这些课吗?”“你被别人打扰过吗?当时是什么心情?”等等,这些问题都没必要采取合作学习,用了反而画蛇添足,收效甚微。对那些或思维容量大或程序较为复杂或有流水线作业性质或通过合作能互相提高的问题进行合作学习。这样,小组成员之间就必须得相互配合、依赖,相互启发才能顺利完成任务,并在合作的过程中感受成功与喜悦。

三、小组评价是难点

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发展性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思想政治学科自身的特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更应该与时俱进,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评价时,应把主要权力还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让更多的小组及其成员展示其成果,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及时地用赞赏性的语言评价他们的发言,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尊重和认可。

事实上,在思想品德课学习中,我们要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给予激励性评价,以发挥学生自己多面的潜能,帮助学生拥有自信,从而提高学生能力。这个尺度的把握还需进一步探讨。

此外,小组合作学习还要重视反思。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还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召开座谈会、找学生个别谈话、与家长沟通和与其他学科教师联系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和不足之处,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这样慢慢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