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文化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 引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提上了社会发展的议程,对改变“三农问题”的现状,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社区文化建设是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整个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社区活力,带动社区整体发展和进步具有深远影响。因此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中在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增强硬实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农村的文化建设,促进软实力的提高。
2 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探讨
2.1 发展成绩。 改革开放20 多年来,我国农村文化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以后,农村文化工作开始走出低谷,逐渐呈现出不断升温之势,农村的业余文化生活越来越活跃,对精神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农村文化建设曾经出现过两次: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乡镇文化中心建设,另一次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的创建文化先进县市、先进乡镇活动。在这两个时期,农村文化事业的载体明显增多。
2.2 地区文化差异。 东部沿海富裕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已经有了以下特征和趋势:富裕农民的生活模式已从生存型转向小康型,为他们的文化消费提供了广阔空间。西部地区农村文化事业的现状同城市文化相比较,农村文化的贫困和弱质表现得更为突出。
2.3 时期的对比性。 改革开放之初,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农村经济迅速好转,群众文化建设掀起热潮,乡镇文化站、文化室如雨后春笋普遍建立,同时还涌现出一批文化专业户,从而形成了以县文化馆为龙头,以乡镇文化站为枢纽,以村文化室(俱乐部)为基础,以文化专业户为补充的四级文化网络。
而在最近一些年内,与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总体要求相比,农村文化领域显露出了很多值得忧虑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费严重短缺现象,(2)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现象,(3)自我创收能力较低现象。
3 原因探讨
3.1 成因的级次探讨。 从官方的角度看:对农村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不能抓住群众的兴奋点;对农村文化市场监管措施不利;乡镇文化站的疲软无力。从村级组织角度来看:农村基层社区组织功能的弱化,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村级文化娱乐设施的形式主义。从农民自身的角度来看:重物质生活轻精神生活的现象比较严重,农民自身需求的层次性,农村文化土壤的板结化现象(人才流失)。
3.2 “二难困境”。 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征程中,农村文化的转型则陷入了一个二难困境。[1]
户籍制度的存在割裂了城乡文化交流的纽带。农民被人为的拒斥在城市之外,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难以实现。
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弱化了文化发展的动力。相比城市而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基础还非常薄弱。城乡文化的冲突滞缓了农村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4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4.1 官办文化与民办文化相结合。 官办文化(包括三下乡文化,文化站室的文化),应该和寻找出路的民办文化相互联手,共同打造新的农村文化局面。一是对文化站、文化室进行改革,促其向产业方向发展,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并引领农村文化发展方向。二是大力倡导民办文化产业。
4.2 促进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换。 中国传统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愚忠愚孝、三从四德、宗法等级观念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文化建设和当代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都是格格不入的,需要加以摒弃。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合理的成分,对我国农村文化建设有着较大的影响,并直接为我国当代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宜吸收的文化资源。
4.3 加强乡土文化的推进。 要充分利用农村的原生资源,发展特色文化,特别是要充分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民族民间传统节日的契机,推动和丰富农村文化活动,使农村文化建设充满生机与活力。把拥有共同文化传统的成员团结到一起,并产生巨大的亲和力与认同感,增加相互交融的浓厚情感,对促进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2]。
4.4 促进先进文化的发展。 与先进文化接触少,现代文明知识严重缺失,农民的精神文明领域出现了两种文化的争夺现象。当健康的文化生活缺位,一些内容低俗的娱乐活动便轻而易举地侵入了农村。
4.5 推行成本分摊。 农村文化事业筹资的主体当然应该主要是政府,但政府并不是惟一的筹资主体。为了农村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农村文化产品的及时生产和提供,就必须在明晰产权关系的基础上以政府筹资为主体,积极引导市场化筹资和社会捐赠等行为,建立起筹资主体多元化、筹资方式多样化、筹资机制市场化等具有农村特色的多渠道筹资模式。
4.6 树立问题 大文化观念。 树立农村“大文化”观念,保障和维护文化生活贫乏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所谓农村“大文化”, 就是公益性文体事业、市场文体事业和农民家庭文化的总和,它包括社会伦理思想、道德风尚、文化艺术、文教卫生、体育诸多方面, 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和时代性。在加快农村文化建设的大战略中,农村的文化建设应当跳出固有的、僵化的、封闭的“小文化室”、“小活动站”的思维, 确立建设农村“大文化”的思想。[3]
从改革开放的实践看,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发展道路,必须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包括文化在内的各项社会事业。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把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作为基本职责,让广大农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1] 陈玉华. 对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 科技创新导报,2010(6).
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促进我市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和全面小康建设,经局党组研究决定,就2010年全市农村文化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坚持“硬件”与“软件”并重的原则,继续巩固乡镇文化站达标建设和“农家书屋”(村文化室)建设的成果,进一步完善内部设施,形成覆盖全市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同时更加注重建成后文化阵地的使用与管理,努力提高运行质态,让文化阵地真正成为农民群众读书休闲、健身娱乐、科普培训的好场所。积极争取资金,加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我市的建设进度,加强与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结合,有条件的乡镇建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逐步实现基层服务点的全覆盖。
二、继续开展文化惠民工程。
继续做好“三送”和“三下乡”活动,全年计划送戏下乡80场,送图书19万元,送电影3000场以上,送文艺下乡4次以上,注重活动形式的创新和活动质量的提高,努力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
三、大力开展以“四特”为中心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坚持把文化工作的重心放在农村、放在基层,大力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在全市广泛开展“特色文化乡(镇)、特色文化团队、特色文化家庭、特色文化标兵”创建活动,研究制定具体的创建标准和评选命名办法,积极培育地方文化品牌,带动基层文化活动的整体推进。继续开展“优秀文化活动评选”,举办第五届农民艺术节和农村文艺新作调演,引导、示范、带动城乡文化活动。
四、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进一步加强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工作,研究制定高邮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长期保护规划。组织评审、命名第一批高邮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三阶段各项任务,组织好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申报等工作。
五、培育发展农村文化市场。
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的培育,多形式、多渠道地兴办农村文化经营活动点,提高农村文化娱乐消费的品位和档次;
另一方面严厉打击各类非法出版物,加强网吧、游戏厅监管力度,净化各类文化市场,有效遏止各种侵权盗版行为,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文化站是乡(镇)文化市场的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管理,促进农村文化市场朝着繁荣、活跃、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加强对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的业务指导与管理。文化局机关继续实行与基层挂钩联系点制度。市文化馆、图书馆做好业务人员与乡镇结对指导工作,帮助他们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培育农村基层文艺骨干。加强对农村文化工作的总结提高,适时组织开展农村文化经验交流活动。市文化局还将编印《20**、20**优秀文化活动评选获奖案例汇编》,供基层互相学习借鉴。
七、加快农村文化人才的培养。
根据市委关于学习实践活动第一阶段工作安排,我深入到高平市马村镇西牛庄村、野川镇文化站、西沟村、河西镇苏庄村,通过实地察看、入户访谈、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形式,就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深入联系点市教育局、兴高能源进行了调研。结合同全市文化界人士座谈讨论的情况,总的来讲,我市的农村文化建设成效比较明显,同时问题也较为突出,需要我们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一、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日益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关注农民,加大投入,改善服务,营造农村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培育乡村的文明风尚,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市有泽州县和阳城县2个全国文化先进县、城区和高平市2个省级文化先进县、50个市级文化先进乡镇、200个市级特色文化村。
第一,增加了农村公共文化资源。文化建设资金投入逐年增加,全市2007年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入9255万元,同比增长59.68%,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保障有了较大突破。连续多年组织开展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和三下乡、四进社区服务活动,缓解了农民群众看戏难、看图书难、看电影难、看电视难的问题。2008年10月份,正式启动文化低保工程,4个月来,市、县两级财政共支付160余万元,为300个贫困村送电影3600场,送戏104场,建立农民书屋35个;累计回收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购书补助卡29806张,为贫困村和最低生活保障对象送图书56000册,全市近20万群众开始受益。
第二,改善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目前,县级两馆建设初见成效,沁水县文化馆、图书馆和陵川县文化活动中心(两馆合一)主体工程已完工,阳城县图书馆已经立项,城区、泽州县的两馆建设均已列入重要议程。2008年,全市新建、改建乡镇综合文化站32个。全市40%的村建设有文化活动室。全市现有农家书屋300多个,藏书100余万册。同时,将村党支部活动室、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资源整合为一体,用于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提高了农村公共资源共享率和农村文化活动的集聚力。就高平市野川镇文化站和西牛庄村、西沟村、苏庄村来讲,文化氛围浓厚,基础设施较好,文化建设惠及到了全村百姓。
第三,拓展了农村文化活动形式。一是同节庆活动相结合,如陵川县的红叶节、泽州县的金秋小康文化旅游月、沁水县的柳宗元文化节、高平市的炎帝文化节、城区的白马禅寺祈福节等,打造了文化品牌。二是与传统节日相结合,每年春节、元宵节,市区和各县都要组织一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如阳城县的皇城相府杯民间艺术擂台赛、泽州县的八音会擂台赛、高平市西牛庄村、苏庄村、姬家山村的春节文艺演出等,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三是与文明创建相结合,在全市广大农村开展了创建十星级文明户活动,推动了乡风文明。西牛庄村创新十星级文明户的做法受到了中央文明委的肯定。
第四,发挥了农民文化主体作用。在送文化的同时,各级政府还十分重视种文化工作,利用传统和重大节日、集市、庙会等,开展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吸引群众参与。鼓励指导民间力量兴办了八音会、手工艺品、根雕、石艺、个体放映队、农民书屋等文艺团体。这些自办文化组织,大都以自我投资、自愿组合、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方式组建,为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帮助创建了一批文化示范户,开展了特色文化村评选,把广大农民组织到了文化建设当中,推动了农村文化发展。
二、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农村文化建设总体上呈现出了较好的发展局面,但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看待和衡量,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不相适应,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有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
第一,农民群众素质偏低。据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全市222万人口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一半,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3%,大专以上的只有不到4%。就农村来讲,受教育程度更低,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占到了90%以上,其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一半多。如何提高农民素质,这是农村文化建设中面临的最大课题。
第二,文化基础设施滞后。目前,全市六个县市区的文化馆、图书馆建设不平衡,城区只有190平方米,泽州县租借,高平市1800平方米,阳城县2031平方米,沁水县在建,陵川县400平方米;各县市区的图书馆,只有阳城县达到了国家最低评估标准。84个乡镇(办事处)的综合文化站,除2008年新建改建的32个外,其余的均不达省定标准,其中有一半文化站无法开展正常活动。全市2337个行政村(居委会),60%的村庄没有文化活动场所,已建成的文化活动室也有一半以上没有达标。无文化阵地,有阵地无器材,大部分器材十分陈旧的状况还普遍存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
第三,文化产品供应不足。大部分农村受场地、经费、人才的限制,文化活动手段简单、形式陈旧、内容单一,群众参与率不高。每年相关部门都要组织送戏、送图书、送电影下乡,但覆盖率不高,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仍然存在看电影难、看图书难、看戏难的现象。一些地方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对留守的老年人、妇女、儿童,如何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特别值得研究。
第四,农村文化队伍薄弱。一方面,农村文化工作人员不足。比如泽州县,17个乡镇中,综合文化站的在编在岗人员只有9名,而且大部分乡镇文化人员的主要精力放在乡镇布置的各项中心工作,真正做文化工作的不多,专干不专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另一方面,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乡镇综合文化站站长大多数没有经过文化主管部门的考核选任,而是由乡镇政府自行安排干部兼任,许多人员没有艺术专业特长,存在着专业不专、后继乏人的状况。
第五,农村文化发展失衡。县与县之间、乡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因资源条件不同,经济建设差异较大,文化建设也呈现出同样的发展趋势。总体上看,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文化建设相对较好;经济欠发达的地方,文化建设也处于相对的贫困状态。
第六,文化体制机制缺失。有的地方把不住四位一体的建设格局,没有把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作为发展目标,没有把保障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作为民生重点,文化设施被挤占、挪用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文化工作也总要让位于经济建设、重点工程、农村稳定等工作;有的地方对文化建设的战略、步骤、重点、项目、保障等环节,没有系统的、具体的指导意见和目标要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随意性、无序性的问题;有的地方对农村文化建设缺乏严格的考核标准,对农村文化投入缺乏规定性的制度保证,对农村文化发展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撑。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
三、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针对我市农村文化基础差、农村文化建设难、农民群众素质低、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的实际,当前,应重点抓好四项工作。可概括为四个一,即做好一个总体规划,建立一套体制机制,打造一支人才队伍,推进一项创建活动。
第一,做好一个总体规划。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相衔接,制定和实施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方法步骤,指导农村文化建设。总的目标要求,一是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二是加强文化阵地和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和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保证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三是坚持用文化熏陶人、感染人,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是发掘、保护、开发优秀的文化遗产,壮大农村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市场。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大局和方向。
第二,建立一套体制机制。一要加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农村文化活动经费正常增长的保障机制,设立农村文化发展资金,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提高文化经费用于乡村的比例,同时用好国家和省里的扶持政策,推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到2010年,县级两馆应全部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应全部达到省定目标,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应扩大数量、提升档次,有效扭转我市农村文化设施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应不足的局面。二要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力度,建立政策推动机制,实施文化低保工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解决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扩大有线电视覆盖面,确保农民群众既能听到中央和省委的声音,又能听到市委市政府的声音。三要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管理力度,建立农村文化建设考核评价机制,把文化投入、设施建设、活动开展、农民受惠、遗产保护、队伍建设等具体指标,列入各级领导干部的考核范围,把农村文化建设列入创建文明县城、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评价体系,激发出社会各界的文化自觉意识。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和要害。
第三,打造一支人才队伍。在政府职权范围内,深化农村文化队伍体制改革,创新农村文化队伍管理制度,理顺乡镇文化站及其人员的岗位职责、日常管理、机构编制、工资福利、学习培训等方面的关系和机制,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基本待遇,解决无人干事的问题。通过举办培训班、选送深造、骨干示范、专干下乡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批音乐、美术、书法、剪纸、文学等多门类的农村文艺人才,发展一批八音会、小剧团、秧歌队等群众性文艺组织,鼓励引导他们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建立一支永不离村的文艺队伍。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前提和保证。
乡镇文化站作为最前沿的文化阵地,其地位可谓举足轻重,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级领导的工作重点都放在发展经济与招商引资工作上,“文化”被视为软环境来抓。大部分乡镇文化站人员分散,文化活动无人抓,群众文化生活极度贫乏,基础文化阵地出现空白。为扭转这一局面,党的第十七次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口号,给文化事业带来了春天,国家投入了大量的物质和资金,但由于乡镇文化长期面临着机制不活,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服务、文化产品供给不足,文化活动贫乏等诸多困难与问题,造成文化工作非常被动的局面一时难以改观。要想打破这一僵局,乡镇文化站就必须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创新工作方式与方法,利用多方资源,从抓农村文化工作基础建设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农民的文化积极性、主动性与能动性,使其树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丰富并提升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满足其文化生活的需求,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努力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占领文化阵地。乡镇文化站一无资金,二无经费,开展活动,非常困难。只有坚持少花钱多办事,不花钱也办事的原则。这就要求文化站必须争取当地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帮助,提供必要的活动资金与师资力量,组织开展一些既省钱、又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文娱活动,真正丰富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了能全面掌握群众的文化意愿与喜好,乡镇文化站必须认清形势,立足本岗,进村入户详细调查了解群众的文化需求,掌握群众喜欢的文化活动内容,创编既符合当前形势,又适应群众口味的曲目;努力挖掘文化骨干、文体爱好者等乡土人才,建立文体人才储备库;普查各个活动站点,了解掌握其负责人、参与活动人员、活动开展情况等内容,确保正确指导并有效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升文化活动质量。所以,搞活文化,占领文化阵地,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争取当地党委政府与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至关重要。
文化阵地需要补充“营养”,回归自然。随着广大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数字电视的不断普及,宽带不断升级,3D电视的不断开发,这些只能说明文化技术的攀升,却满足不了广大群众的亲身参与的渴求,他们渴望走出家门,亲自参与,亲身体验,寻找真人真唱的感觉。特别是二炮文工团在吉林靖宇县建制百年“亲水靖宇,长白山城”集灯光舞美于一体的大型演出,对广大群众来说,真是百年不遇的一场难得的演出,万人空巷,把演出会场挤得水泄不通。透视这一景观,老百姓就是为了看潘长江,瞧庞龙吗?离得那么远,怎么能看清?再说每年一度的全县三节活动,特别是东北大秧歌汇演,年年照旧,可冒着严寒观看的群众却有增无减。这说明群众不仅需要富足的物质生活,更需要能亲身体验到的和谐的、文明的、丰富的自然的文化生活。所以,抓住群众的文化意愿与文化自觉性,不断给文化阵地补充新的血液与营养,充实和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非常关键。
努力挖掘培养文艺骨干,成立“业余文艺队”。没有专业的演职人员,搞次活动非常不容易,特别是在时间按排、节目编排、演出人员选择等情况极容易出现“撞车”现象。为解决这一难题,乡镇文化站应大胆尝试,成立自己的业余文艺队。通过应广泛征求意见,制定措施,积极吸纳有文艺专长的离退休老干部、机关干部、学生、社会上的文艺志愿者。这些文艺爱好者可在乡镇文化站的组织编导下,参加文艺演出。即使他们没有进过文艺校门,也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但他们会抓住机会表现自我,倾情献艺,用心唱,用心表演。在给他们创造一个锻炼的机会,提供一个演出平台的同时,帮他们实现了一个人生的夙愿,同时也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给广大群众带来了欢声笑语。
农村需要不拘一格的文化,活跃农民生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为新时代的农民唱响了新的序曲,赋予了他们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农民有了“求富、求知、求乐”的综合性、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乡村文化要想搞好,就非得在乡村搞不可。在农村,虽然没有城市的各种优越条件,但农村文化就应该有农村的气息,可不拘泥于形式,只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带来引人入胜的快乐的节目,哪管是清唱,甚至没有麦克,老百姓也从心底里欢迎,看得津津乐道。因为限于资金、人员、交通工具等情况,农村“三下乡”活动真正下到村的并不多,有的村已经好几年没有看到文艺演出了。农村文化不必拘泥于场地,很随便打个场子,便能让老百姓乐个够。这不,一个推销牛奶的宣传队,把活动演出场地设在一辆车厢内,放上几种乐器,站在车厢内为群众表演,把全村男女老少几代人都“请”出家门,来到并不宽阔的道路上看了好几个小时。这种大蓬车式的演出不就非常适合农村的特点吗?
现代农民非常渴望露天电影。如今的孩子,听到“露天电影”一词,感觉很稀奇。也难怪,电影在七八十年代倍受青睐。而如今,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注重抓经济,搞建设。文化活动逐渐职业化,电视取代电影,数字电视取代有线电视。孩子们只能在学校的组织下到电影院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根本体验不到露天的感觉。何况进电影院对农民来说也是一种奢侈。天长日久,人们开始追忆起露天电影的好来,一提到露天电影都饶有兴致,真想在找一找每人自带一个小板凳,大伙儿挤在一起跟随着电影情节大起大落,感受着时代风貌的场景。因此,加强农村电影放映工作,是新时代农村文化的需要,是新型农民的文化需求,更是乡镇文化站责无旁贷的责任。乡镇文化站应同电影公司直接挂钩,义务为农民放映可口的文化大片,以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
“农家书屋”利民惠民。为解决农民看书难、借书难、买书难等问题,乡镇文化站必须坚持贴近农村,方便农民,服务农业的原则,因地制宜,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整合利用现有村级文化资源,在各个村建起了“农家书屋”,实行免费借阅,无偿使用。在筹建过程中如遇到缺少图书、没有书柜等诸多问题,可采取向县图书馆争取配套图书,兄弟站所捐赠书柜,包保单位赞助等形式,克服困难,积极应对,创建起较有规模的农家书屋。在图书选配上根据农民的需求,配置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以及农村医疗、文化教育、法律常识等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书籍。
“农家书屋”的建立,不仅极大方便了农民读书用书,也改善了农村的文化环境,还提高了农民整体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
发展老年文体事业,实现健康老龄化。本着老年人文体康乐性质,各项活动体现和谐、健康、文明的社会理念及全心全意为老年人服务的方针,成立村老年文体协会,成员由镇领导、德高望重的老年文体爱好者、中层干部、文化工作者组成,诸事由文化站牵头、运行、解决,以确保为老年朋友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定期召开理事会,讨论通过并制定《老年文体协会章程》及活动规章制度,以保证各个活动队伍有序规范、高质量的开展文化活动。突出抓好老年体育的组织、活动和设施三大建设。根据老年人的爱好分别成立太极拳协会、腰鼓队、夕阳红健身队、秧歌队等活动组织。这些活动组织在搞好队伍建设的同时,实行有偿服务,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老年文体协会可根据老年群体的年龄结构、健康情况、文体爱好、锻炼程度不相同的实际情况,开展适合各个年龄段的锻炼项目,并在原有项目基础上,不断创新内容,增加新项目,可避免活动队伍松散、活动内容单调没有活力的现象。老年文体协会没有正规的老师,如何提高文艺节目的层次和品位?如何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好节目?乡镇文化站应立足现有资源,一方面凡是有特长的人都应委以重任,担任编辑或导演。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在不断探索太极拳、剑、扇新技法的同时,还创新了哪咤闹海、42套剑、36路拳新套路,改编创新传统的东北大秧歌,研究摸索出一套既稳定和谐又不过急过快、适合中老年人的体质和年龄的新型老年秧歌舞。另一方面可利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积极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大型文体活动,学习经验,吸取文化精髓;请县文化馆的老师亲临指导活动,做到每次活动都有新花样、新感觉。坚持骨干带会员,会员带周边,参与者则与日益俱增,为实现健康老龄化,推动老年人文体事业蓬勃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整体情况和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共享工程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十一五”期间,“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发展规划的重点在农村。李长春在贵州考察时也强调:“要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思想保证和文化支持。要加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让广大农民群众在文化上先得实惠。”本文就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和如何发挥作用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一、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共享工程)是由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举办的一项文化创新工程,它的宗旨是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等高科技手段,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各种类型的文化信息资源,选择其精华部分,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通过覆盖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人部分地(市)、县、乡镇(社区)的文化资源网络传输系统,把数字化文化信息送到城乡群众身边,从而实现优秀文化信息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共享工程的总体框架
共享工程在总体框架设计上分为四级:国家管理中心、省级中心、各级分中心及基层网点。国家管理中心是共享工程的信息资源加工、组织、管理和服务中心,通过互联网、卫星或光盘等多种形式向各级中心源源不断地发送信息。省级中心主要依托于省级图书馆,其职责是:接收和下载国家管理中心的资源;共享工程分中心和基层网点的建设;对本省的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收集、加工、整合并上传给国家中心。各级分中心多依托于各市、县、乡镇图书馆或文化馆(站),接收省级中心发送的资源并提供对基层网点或终端用户的服务。终端用户只需一台计算机,可通过互联网、分中心局域网、卫星、光盘等浏览丰富多彩的数字资源。部分资源也可通过VCD,DVD进行播放。
(二)文化信息资源的传输方式
文化信息资源的传输方式是多样的,主要的是地面宽带网、卫星和光盘。地面宽带既方便又快捷,但偏远的地区没有开通宽带的就无法以这种方式传输信息。卫星不受地形和距离的限制,特别适合农村地区,特别适合电影、电视等高速活动的图像传递。卫星组网快捷、方便,小站即装即用,建设周期短,价格低。通过邮寄光盘来传输信息资源是地面宽带和卫星传输的补充,即在不具备地面宽带和卫星传输的情况下所采用的传输方式。
(三)“共享工程”的特点
一是面向大众,服务对象是最广泛的公众群体,包括城市的社区、农村、边防哨所,但主要是广大的农村;二是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多媒体等最新技术成果,建立文化信息资源的网络传播通道;三是整合全国文化艺术资源,有计划地把文化精品用数字化方式永久地保存,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四是建立一个基于网络的、分布的、贴近用户的组织模式,有组织、有系统地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服务;五是免费提供各类信息,后续资源不断。
(四)“共享工程”的资源
“共享工程”的资源内容采用全新的信息资源组织模式进行整合,通过科学的分类及内容标引,初步建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信息资源总库。目前已经构建了由40多个多媒体资源库组成的文化信息资源库群,并专门设有“共享工程农村版”,其中较受农民喜欢的有:农事指南、医药顾问、科普知识、法律园地、地方戏曲等。
二、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践证明,知识的贫乏和文化的贫困必将导致物质贫困和经济贫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目前农村的文化建设明显滞后,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日益扩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投入严重不足
近几年,国家财政虽然加大了文化事业经费的投人,但与教育、广电、卫生等部门相比,文化事业经费投人明显偏少。而且就在这较少的投人中,城乡差距也很大,如2003年文化事业费在城市占71.9%,而农村文化只占28.1 %。这种状况已严重影响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许多农村的文化机构已无法正常运转。
(二)文化资源魔乏、现有资源质量不高
随着市场经济的推动,一方面农民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广泛,表现了“求富、求知、求乐”的综合性、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另一方面,文化资源在供应上却存在着巨大的缺口,而且现有文化资源的质量,传播方式、手段都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普遍存在图书陈旧、无钱订阅报刊杂志。由于没有必要的设备,先进的科技致富信息、文化信息以及农产品销售信息根本无法即时获得。与此同时,黄色、封建迷信、赌博等乘虚而人,给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功能日趋转化和弱化
在“七五”规划中,国家就提出了“县县有图书馆和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到“十五”结束,仍只基本实现“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许多乡镇还没有文化站。已有的文化站,其境况也令人堪忧:房屋年久失修、设施陈旧简陋、没有开展活动的经费,不能充分发挥文化阵地的作用,文化站名存实亡;而有新馆舍的文化站、图书室,也由于缺少活动经费和购书费,无法正常开展工作;还有部分文化站、图书室已改做它用。 (四)文化工作队伍素质普遍偏低
在农村,从事文化工作相对较清苦,各种优秀的人才很难留住,人员编制常被挤占挪用。这样致使专业的管理、技术、艺术人才日益匾乏;现有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观念陈旧落后,缺乏创新意识,难以适应新时期文化工作的需要。如某乡文化站获赠一套价值4万元的设备,将近一年也未打开使用,原因是没人会用。
三、共享工程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共享工程的实施,在提高农民文化素养、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形成互联网上中华文化信息资源的整体优势,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文化发展上的差距方面,以及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共享工程”的实施,将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因中央财政每年拨专款用于共享工程的建设,各地各级财政也将加大支持力度。“十一五”期间,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农村基层服务点建设为重点,主要支持边远贫穷地区乡镇、村基层服务点建设,提出了“县县有分中心、乡乡建有基层服务点、50%的行政村建有基层服务网点”的发展目标。
(二)“共享工程”的实施,将极大地改善农民的阅读环境和阅读质量。它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以方便快捷的信息平台、以较少的投人将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源源不断地送到千家万户,从而满足各层次农民朋友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共享工程”在农村的实施改变了农民的文化心理及生活方式,引发了农民的发展观、致富观、人才观等一系列观念的更新。社会发展不仅是经济层面的变革,更重要的是文化心理、生活方式等价值观的转换。而我国农民文化心理、生活方式等价值观的转换无疑将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共享工程”的实施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有利于农村的社会稳定。农村文化建设是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共享工程”不仅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阅读指导和智力支持,而且能为农村的深层次改革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另一方面,“共享工程”通过强化农民的道德意识,加强法制宣传,使农民在自律和他律中不断提升、规范自己的行为,进而自觉维护农村的稳定。
(五)“共享工程”从农民的实际文化需求出发,重点组织了一系列为农村经济建设和农民科技致富服务的信息,农民可根据需要随意点播。这大大提升了农村科技文化和智力水平,提高了农民的生存能力和生存质量,进而加快致富步伐,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群众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问题;对策
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的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没有到位。没有很好地摆正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位置,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现象在一些地方和单位普遍存在,有的地方甚至比较严重。在一些人的脑子里,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一项无足轻重、无关紧要的抽象的工作,不像经济建设那样容易出成果出政绩出典型,即使是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上不去,也不会影响到干部的使用和提拔。甚至有人认为“吹吹打打、唱唱跳跳”对“城市生活不可少,乡村可搞可不搞”。因此,在指导和实践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总是不能很好地把握工作的主题。
二是缺乏创新意识。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新世纪新阶段思想文化领域里的一场伟大革命。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差距,不少人对于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思路不宽,办法不多。新形势,新任务,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如何把握新的机遇,破解新的难题,迎接新的挑战,创造新的业绩,如何提升文化的品位,把文化当作一种产业来办,如何利用文化的优势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激活经济的增长,在这方面尚未取得成功的经验。
三是经费严重不足。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一项利国惠民的社会公益事业,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近年来,国家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方面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但与经济的发展和财政的增长仍然不相适应,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仍然是杯水车薪,缺口很大。
四是用人机制存在问题。县乡文化机构进人不是根据业务专长和岗位需要,而是照顾关系,随意调入,因人设岗。评职晋级存在着严重的论资排辈思想,重资历轻成果,重工龄轻业绩,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中青年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和谐文化建设需要有一个发展的平台,我们要把解决这个平台当作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逐步改变群众文化活动场地、设备、器材和现代传媒、网络等硬件设施严重不足的状况。要全面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实施。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具有本地特色的农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农村文化建设切实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刚性、长效投入机制,改变投入“随意”,工作“应景”状况。通过积极的政策措施鼓励、引导、扶持和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多渠道投入,加快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二)切实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顺应时展潮流,积极建立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在摸清当地文化产品需求趋势及热点的基础上,有目的的组织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要下决心抓好社会文化先进社区和乡镇“百强文化站”的创建工作。全面启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发掘、抢救、保护一批历史悠久、艺术生命力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项目,总结、推广、宣传、打造一批文化内涵丰富,地方特色鲜明的民族民间文化品牌。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突出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乡镇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着力解决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等问题。
(三)深入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农村文化三项活动是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项利国惠民的民生工程.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管理督查工作,确保专项资金不被挤占挪用。加强对活动内容的引导和调控,在确保活动数量的同时提高活动质量,让农民群众在多看戏的基础上看好戏,在多看电影的基础上看到更好的电影,在多开展文化活动的基础上开展更多对农民有启发、有帮助的文化活动。认真总结近年来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的经验教训,切实解决当前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把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建设成为农村和谐文化的品牌。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群众文化;三农问题
农村文化是农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在农村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上的基层文化形式,是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价值观、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的集中反映,但随着农业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民的钱包是越来越鼓了,生活是越来越富有了,但那些值得回忆和研究的农村文化却消失殆尽。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已迫在眉睫。
毫无疑问,农民,是农村文化的主体,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及劳动技能情况直接影响到农村生产力的高低。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农民提供尽可能多的受教育机会,让农民不但接受基础教育,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发达国家农业发达,关键就是有一批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这些国家的农民在完成基础教育之后,较普遍地接受了农业职业教育。建设新农村,我们不仅要在加强农民基础教育的投入和重视上布局,也应在加强农业实用技术教育、强化农民科学致富本领上着力。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会不断地有农民从土地脱离出来,要使丧失土地的农民不失去最后的生活屏障,就必须使他们有稳定的职业、稳定的生活来源,实现农业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为此,就必须进行就业教育,进行转岗培训。
农民也需要继续教育乃至终身教育,应把农村学校建设成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和就业创业的重要基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还必须注重对农民思想观念的教育和引导,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构建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价值观、开放观、市场观和竞争意识,让农民尊重科学、懂得科学,用科学的手段发展经济,同时培养农民的法制观念、平等观念及契约观念,使得农民渴望致富且懂得如何致富。
因此,必须注重农村文化内容、形式和手段的自觉创新,努力找准契合点,不断打造新亮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是要把农民致富奔小康作为实现文化自觉创新的原动力。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要主动适应广大农民“求富、求知、求乐”的综合性文化需求,在满足农民群众文化娱乐需求的同时,在活动中融入更多的科技、法律、市场知识,让农村群众从活动中学到更多致富本领。要积极引导、扶持农民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让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进程中真正尝到文化的甜头,真切体会到文化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要把特色文化建设作为农村文化自觉创新的最佳切入点。农村有着极其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这些民间文化最适合农民的认知方式和审美习惯,接触起来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亲切感。积极挖掘农村现有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或民族文化资源,在保持特色文化喜闻乐见的风格的同时,充实其内容,创新其形式,赋予时代性、教育性,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为农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和精神产品。三是要以队伍建设推动农村文化的自觉创新。要切实落实好农村文化工作者的相关政策,保障他们的工资、福利待遇,确保人员在编在岗,尽可能地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要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专职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不断增强其自主创新的能力;要大力加强农民业余文化队伍建设。
农民是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只有最大限度地把农民吸纳到文化队伍中来,才能更好地摸清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农村文化自觉创新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同时,农民业余文化队伍的建设,也有利于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关注并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中。
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兴农民,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1、发展农村经济
发展农村经济,是提高农民素质、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由于农村经济长期以来发展缓慢,城乡差距较大,农民的生活并不富裕。落后的经济条件无法彻底解决农村的教育问题,从而影响了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鉴于此,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发展农村经济。一方面要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农业问题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问题,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应注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改进农业生产技术,通过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知识来促进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由于其自身的优越性,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如积极促进农村信息、金融等行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可以开阔农民的视野,增加农民的收入,还可以引导农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更透彻和深入的理解,从而提高农民应对市场变化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只有发展农村经济,才能促进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
2、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把农村建设城为乡风文明的美好家园,必须切实改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条件,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要保障农村有专门的文化活动场所,另一方面要保证农村各种文化活动的设备、器材、道具和服装到位。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这就需要各级政府用时代的要求审视农村文化,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农村文化,用改革的精神推动农村文化,努力从理论和思想上、体制和机制上、方式和手段上不断改进、不断创新,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把农村文化工作做得更加具体、更加实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农村文化阵地。
3、稳步增加政府对文化建设的投入
这就要求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把文化体育经费和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规划,确保增幅不低于财政增长比例。为真题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应当以多种渠道加大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通过积极争取博物馆、体育馆、县级流动演出车、影剧院、乡镇(村)文化站等项目建设,力争为干部、群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提供基础性平台。要采取有效措施,建好、管好、用好县乡村宣传文化中心(站、室),并充分发挥好他们的作用。同时要抓好西新工程、东风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同时加强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加大教育力度,切实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地方政府应将农业教育列入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制定一系列实施科教兴国和科教兴农的战略。
4、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农村文化产业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主要有农村信息产业、娱乐产业、精神文化产业。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素质,推动新农村文化的发展。
第一,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并建立一条农村信息化“高速公路”,为农民素质的提高提供平台。目前,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绝大多数农民主要依靠农户之间的交流来获取信息,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通的农户之间的交流已不能满足他们获取信息的要求。这就要求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为农民提供多种获取信息的渠道,如通过科技杂志、农业书籍、网络、文化信息交流站等。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建立全国性的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加快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播和技术的普及,为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创造有利的条件。
第二,发展农村娱乐业,开阔农民的视野。利用当地的资源,发展娱乐产业,吸引各地人们前来参观旅游,对开阔本地农民的事业具有积极的作用。如浙江横店影视城,随着电影行业在该地区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餐饮业、住宿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给当地老百姓带来巨大的商机和经济利益。这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而且增加了农民见识,开阔了农民的视野,对农民的文化素质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当地不少农民学习外语接待外来游客。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管见
几年前,我省赣州市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念,并已取得了骄人成绩,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改善,村容更加靓丽了,人际也更加和谐了,到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中,赣州市新农村建设抓住“以人为本”的准绳,突出思想文化建设的核心,在全国取得了示范性成果。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思考,笔者认为,要实现新农村的发展要求,关键在于“人”的塑造,用先进文化去刷新“人” 的思想,把传统的农民改造成为具有现代意识的公民,这便是治本之举。因此积极有效的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当然,在技术操作上,我们仍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笔者想就此谈谈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些看法,以飨读者。
一、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文化建设能普及人的知识,更新人的观念。
塑造新农民,关键就是要用先进文化的理念去灌输人、武装人,去改造人们头脑中的劣根文化,去更新农民的旧观念、旧思想;就是要用法治的观念去替代权力的观念,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去替代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观,用产业化市场化的理念去替代小农经济意识;就是要敢于创新而不因循守旧,讲科学而不弄迷信,讲理性而不耍愚味。要达到上述目标,文化建设可不能通过单纯的行政命令,而要通过各种宣传、讲座、表演等形式,让人们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的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洗礼,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2.文化建设能调节人的情感,促进人际和谐
广大农村地处僻壤,人民生活如井底之蛙,孤弱寡闻,少见为怪。若使群众参加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一则能满足其自身的精神需求,二者能做到劳逸结合,把自身心理状态调控到一种平和的程度。这样便有利于人们消除疲劳,保持充沛精力和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这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3.文化建设能凝聚人心,让大家团结奋进
人们通过参与文化活动交流了感情,促进了理解,达到了对某种问题的谅解和心理认同,也就聚合力量,使某种意志和社会需求得到实现。这在以往许多重要历史时期都有先例,如战争岁月、抗击自然灾害和重大工程建设等重要关头,文化工作者通过带有思想倾向性的文化宣传使参加者情绪激动,斗志昂扬,为共同利益而团结凝聚起来,形成强大合力对付共同目标。在新农村建设中,文化活动的就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载体,引导、教育广大民众爱国爱乡,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用科学发展观来建设美好家园的时代洪流中去。
二、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许多问题和负面影响
1.对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投入偏低
尽管中央及省一级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文件,但对农村的文化投入比重仍然偏低。文化投入偏重城市,城乡差距日益扩大。有资料显示:二零零九年国家投入的文化事业费中城市占七成以上,农村文化不足三成;东部地区占八成以上,西部地区不足两成。部分的乡村领导也认为,经济建设能出实效、文化建设只是一种摆设,可有可无。这种不对称的观念,人为的将经济与文化割裂开来,使得两者不能同步发展而导致失衡。
2.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物质载体缺乏
在许多村级文化场所中,真正把乡村文化生活搞得红红火火的,所占的比例不高,多数村落说有文化场所,但顶多算是老年活动室,无非是几张桌凳、一台电视和几本书而已,连个藏书百册的小型图书室都难以找到。据笔者了解,不少农户几乎没有文化消费概念,他们工闲时聚在一起或玩牌搓麻将或三五成群的聊天、看电视,粗略调查显示:一个月下来能看本子书或写点子字或参与一次文化活动的人不到一成。由于文化生活和教育阵地的匮乏,思想、道德感召力在减弱,娱乐文化生活陶冶力在下降,世风有些变浊,宗教迷信在抬头,等赌博却盛行开来,这便败坏了社会风气,给农村的社会治安和经济发展带来困难。
3.农村文化管理不顺,文化队伍建设不齐。
近年来,在政府的重视和推动下,农村文化建设曾一度火热,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但其中也有部分村级文化阵地建设是为了应付上面的考核,软硬件设施东拼西凑,内部的管理不顺,队伍建设也不全,有的干脆“盖好庙后不纳和尚”,让其处于荒废状态。因此依托文化拉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效应并没有真正显示出来。于是负面影响接踵而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何谈和谐社会?
三、应当落实乡镇文化站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能
乡镇文化站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团结群众、教育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是繁荣新农村文化生活的前沿主阵地,在政策上应当竭尽其职能效力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营造新农村文化氛围
乡镇文化站要善于发挥文化的优势,将内容的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结合,寓教于乐,情理交融,传播先进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要在营造新农村文化氛围中起示范、导向作用:组织文艺宣传队送戏下村,在新农村撒播文化种子;发现文艺人才,及时培养人才;辅导民间艺人创作新农村文化题材的节目,力求潜移默化;以村落文化、节庆文化、校园文化为重点,带动群众性文体活动开展。如南康市赤土畲族乡文化站长期坚持“文化搭台,民营唱戏”,成功举办了多届农民艺术节、老人节等活动。
2.辅导文化艺术骨干,创建文化艺术队伍
乡镇文化站在辅导新农村文化艺术骨干和发展新农村文化艺术队伍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建立一支素质高、艺术精、讲奉献的新农村文化艺术队伍,是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乡镇文化站有条件也有责任做好这件事。如南康市唐江文化站就始终以辅导新农村文化艺术骨干队伍为重点,根据当地的特点和优势条件,举办了多期采茶戏学习班,培训了30多名采茶戏男女青年演员,在新农村文化活动中起着模范带头作用。还有龙岭的鲤鱼灯培训班,大坪和横寨乡的唱元宵龙船歌培训班,龙华的中老年秧歌培训班等等,只要文化站组织起来了便能发挥极大地推动作用。
3.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创建农村特色文化
乡镇文化站要在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和创建新农村特色文化方面起示范、主导的作用。地方性民间文艺的挖掘和传承利用是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需要,是弘扬民间文化艺术的需要,更是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需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农家故事会”、“鲤鱼灯贺新春”、“彩灯闹元宵”、“吹打乐演奏会”、“戏曲擂台赛”、“文艺大汇演”、“欢乐家庭”等活动应纳入日常工作中。去年,南康市文化馆牵头几个乡镇文化站在“非遗”工作中创建了龙岭的鲤鱼灯文化、大坪和横寨乡的元宵龙船歌文化、龙岭和浮石的天车文化等农村特色文化,成效卓著。
4.通过业务辅导,健全村级文化俱乐部建设
【关键词】农村精神文化 基层 地区差异 以人为本 就地取材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显著改善。但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却相当滞后,仍旧是一块短板。在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表现尤为突出。
在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大背景下,产生了大量以老人、妇女、孩子为主体的留守人群。大量人员外出务工和求学,使本就沉寂的乡村显得愈加冷清。劳作之余,电视和麻将是农村留守群众的主要休闲方式。
2008年“农家书屋”工程启动以来,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为每个村都配备了一个小型的农家书屋,为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农家书屋持续发挥作用的村却越来越少,有的村农家书屋甚至成了一种摆设。究其原因,留守在农村的人们大多为老年人,知识文化水平普遍偏低,阅读能力十分有限。读书对于这个很多连自己姓名都未必写得全的群体来说,显得十分吃力。在笔者所工作的乡镇,有村民直言:“坐下来读书比挖泥巴都要吃力。”由于缺乏读者的参与,农家书屋自然就门可罗雀了。
作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笔者认为,在向村民提供文化服务时,一定要摸清农村群众的口味。在内容上应选择通俗易懂的、富有乡土气息、接近农村生活的题材。记得有次某村放电影,村民们乘兴而来,但播放的某某大片,大家根本看不明白,还未放映到一半,村民就三三两两离场。
一、用什么来帮助农民群众开展精神文化生活
目前,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一些基层党委、政府全副精力投入经济建设,全副心思抓项目,抓资金,忽视精神文化建设这一板块。每个乡镇名义上都设有文化服务机构,却只是空挂了一块牌子而已。或者某些地方配备有从事文化服务工作的干部,却往往是兼职。基层工作事务繁杂,干部们很难腾出时间来顾及这一副业。没有专业工作人员、资金不到位、设施场地缺乏等问题制约着基层文化生活的开展。村级文化骨干队伍现状更是不容乐观。人才之困,绑住了文化发展的手脚。
没有健全的体系,文化建没就不具备载体和组织者;没有充盈的资金支持,文化建设就得不到物力保障,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没有专门的活动场地,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就没有阵地;没有人才,农村文化发展就没有活力,乡村已有的文化资源也不到挖掘和整合。
二、农民群众需要什么样的精神文化生活
农村文化的要繁荣、要活跃,需要我们对症下药,在创新工作方法和服务理念上下功夫。
一是以人为本,“投其所好”。东北二人转为什么哪样火?凤阳花鼓为何能传唱不衰?这是因为二人转和凤阳花鼓都有其独特的地方特色,深受当地老百姓的欢迎。如果将东北二人转推广到广东、将凤阳花鼓推广到新疆,其难度可想而知。所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定要接地气,不能脱离了农村、脱离了农民群众。只有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才能在农民群众中推广,才能得到农民群众真心的拥护。
我们推行文化惠民工程,服务的对象就是广大村民。只有弄清楚他们的文化生活需求,他们喜欢什么样的活动,喜爱什么样的题材,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如通过走访,我们得知在影视内容上,我区群众倾向于关于革命战争、家庭伦理、方言戏剧等题材。送文艺和电影下乡时,我们可“投其所好”,选择迎合村民“胃口”的内容。
二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利用好现成的设备和人才。笔者所在地区的各乡镇每个村(社区)一般都开通了广播,安装了党员远程教育设备。在丰富农村精神文化建设中,这些硬件设施都能派上用场。而各驻村的大学生村官也可发挥重要作用,他们知识丰富、见多识广、朝气蓬勃,有些还具备一定的文艺专长。农村文化建设,可为他们的特长发挥提供用武之地。
三是区分对象,量体裁衣。在以往的工作中,我们不注重区分服务对象,在提供文化服务时吃大锅饭,搞一刀切。搞厨艺比赛,各村、各镇都搞厨艺比赛,搞农业劳动比赛,各地又都搞农业劳动比赛。结果一窝蜂似的搞了一些活动,往往是虎头蛇尾,村民参与积极性也不高,收效甚微。后来我们针对不同人群,量体裁衣,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比如我们会同卫生院的同志,深入到村,为腿脚不便的老年人免费体检,宣讲养生保健知识。为在乡的中青年人举办创业培训班和农技推广班,提高他们的创业意识和生产技能。引入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到村(社区),对留守儿童进行功课辅导和心理疏导。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覆盖了不同类别的村民,彰显了人文关怀,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和好评。
四是以重要节庆为依托,举行各种文化活动。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使得留守在村的村民很少,难以组织成规模的文化活动。农村文化干部、主管部门可找准时间节点、依托重大节日做文章,广泛开展各项文化体育活动。如,我乡在春节期间,邀请上级文艺团体在场镇上开展新春川剧、方言喜剧表演,邀请书法家走进农家,为广大村民写春联送祝福;重阳节来临前夕,我乡在全乡范围内开展“十大好婆婆”、“十大好媳妇”的推选活动,宣扬中华民族的家庭传统美德等等。
依托重大节庆日开展文化活动,既能充分结合它们蕴含的意义,深入人心,又能动员更多的群众参与,寓教于乐,起到了很好的教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