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新年寄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尊敬的学生家长:
XX年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棂洒满全屋、照亮周身,冬日里温暖的阳光让我们真切感觉到:新的一年开始了。XX年已经悄然过去,感谢您的信任,将孩子送到我校就读,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四个月的学校工作井然有序,实现了良好的开端。
承载您的期待和厚望,在一所交通不便、尘土飞扬、建设旷日持久的新校,全体老师共怀教育理想,心系一处,情倾一校,精诚团结,吃苦耐劳,齐心推动学校的发展,第一次食堂就餐、第一次广播操、第一节教研课、第一个入队仪式、第一场疏散演练、第一场全校家长会、第一次集体实践行、第一届趣味运动会……每个第一,我们精心组织、悉心关爱,全心为了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我们自信地开创着学校的发展历程;家校合力齐育人,告家长书、校讯通短信、全体家长会、班主任电话联系……一切只为筑牢孩子成长家校平台,呵护孩子成长美好时空;我们见证了校园的第一片石、第一条道、第一株树、第一颗草……每个第一,让校园变得更美好。在深深浅浅的时光年轮里我们涂好底色、筑牢基础、系好孩子成长的第一颗纽扣。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XX年随着校园硬化、绿化、操场标准化、功能室建设完成,我校校园配套和发展前景无比美好,让我们家校携手,凝心聚力,团结一心,不断描绘着孩子快乐成长的美好画卷。期待您为了学校发展、孩子成长,一如既往的信任、理解和支持!祝您身体健康、阖家幸福、新年快乐!
关键词 六年级学生 心理特点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六年级是小学学习的最高、最后阶段,他们处于由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关键时刻,在这一阶段,他们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明显增强,成长中各种烦恼和焦虑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如学习压力、同伴关系等都带给他们很多烦恼。由此,作为老师,我们需要了解六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心理需求,以及做好相关的教育措施。
1 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1.1 学习方面
六年级学生,随着对小学教育的不断适应,这一时期的学生无论是在生理以及心理上都比初入学的儿童稳定,但是由于生理上的变化和抽象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自我意识随之迅速发展起来,他们不再唯老师之命是听,对枯燥的说教和单一的训练方式都不感兴趣,注意力也比较难于集中到学习上来。这个时期,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方面,六年级学生中普遍存在学习焦虑的问题,他们的思维基本特征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的逻辑思维,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在学习方法上,小学生的学习多数是由老师手把手地教,所以面对新的学习任务,在心理上有不同程度的压力。因此,很多学生都会感到学习不适应,自信心受到打击,甚至出现迷茫、焦虑、厌学的情绪。
另一方面,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学习更加广泛,内容增加、难度加大,这样以来就可能出现以下情况:一部分同学求知欲增强,对知识十分渴求,总有一股生怕落后的不服输思想,学习很自觉;而有一部分同学则出现惰性,怕辛苦,或因为知识的掉坎而自信心丧失,破罐子破摔,成绩出现较大滑坡;也有一部分同学协调不好不同学科的学习,学习出现偏科现象。
1.2 生活方面
六年级学生在这个阶段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除了学习任务繁重、学习压力较大之外,在生活方面他们也有很大的变化。他们已经在各种生活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周围的事物逐渐形成了一种稳定的评价,这一阶段他们既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对各种人和事物比较敏感,但是也缺乏自我分析和缓解情绪及压力的能力。
同时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生理逐渐发生变化,很大一部分进入青春期,对于身体的变化,很多孩子紧张、焦虑、害怕,羞涩之中又希望有人能帮助自己得以舒缓。这种情况下,很多事他们都处于好奇阶段,似懂非懂,开始有独立性,自尊心逐渐增强。表现在男女同学交往之间,对异性有些朦胧的好感,但是又不清晰,希望异性关注自己并受到异性喜爱,喜欢和异性在一起,或者表现为对异性本能的排斥等现象。
2 家庭教育措施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儿童发展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好坏,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由于高年级小学生的独立意识大大增强,他们对父母的要求不再一味顺从,对父母过多的“看管”常常表示抗拒,因此,父母跟孩子之间的代沟明显加大,相互理解和沟通明显减少。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父母应该时刻关注孩子的思想动态,及时和孩子进行沟通。
六年级学生产生学习焦虑属于普遍、客观的现象,并且可能需要经历一段的时间才能适应。在这一适应期,作为家长,首先需要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培养孩子应对困难的信心;其次,调整学习成绩的定位,尤其是对曾经在小学时成绩较好的孩子,更需要重新看待孩子的进步,可以制定具体、短期的目标引导孩子不断进步。
同时,六年级学生即将面临小升初考试,这将意味着更多的竞争,但从孩子全面、长远发展的角度思考,每一次的考试是在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是某一阶段学习过程的反馈和检验。在考试中,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分数,更多的是孩子的发展情况,包括心理的应对情况。因此,家长在与孩子分析考试情况时,一方面了解分数,更重要的是了解以下这些情况:比如考试前的复习情况、考试过程中孩子的心理情况、考试后孩子自己的心理状态等,家长应该与孩子共同理解“考试”的含义,善待考试。
3 学校教育措施
相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的威望在这一阶段已开始逐渐下降,也就是说学生的“向师性”的心理发生了变化,学生对教师不再像过去那样崇拜,甚他们可能更多地去关注老师是怎么做的。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搞好教学之外,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学生尤其到了六年级下学期,心理变化很大,比如说一些平时成绩比较好的同学考试成绩开始变得不那么理想,或者在家庭作业的完成上,不再那么认真,课堂上发呆、做小动作等。又比如,男女同学之间有书信往来,而且有同学风言风语,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老师在接管六年级学生时,多观察学生,及时发现问题,作好学生的心理档案,平等对话和学生多交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克服学习上的坏毛病,并及时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导向,疏通学生心理上的一些问题或障碍,而不是去强制性地杜绝和堵塞。
总的来说,小学六年级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发育期,这一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打下的教育基础,将影响学生的一生。小学六年级学生的个性还没有定型,还有很大的可塑性,由于教育水平的限制或家庭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小学六年级学生在个性发展上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甚至倒退,因而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心理及教育问题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关键词:学分制背景;高校学生;管理内容;管理方法
实施学分制教学的管理制度,突破了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这导致其管理工作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现如今,在我国的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应用十分广泛,为培养高校学生的个性化,促进其个性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作为高校学生的管理者,我们必须结合新时期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要求,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理念和新思路进行积极的探索,以促进高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要目标。
一、学分制下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创新实施的必要性
学分制是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实施的一种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它以学分为主要的计算和衡量高校学生学习量的标准,以取得最低的必要学分作为高校学生的毕业标准。实施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创新十分必要。
1.管理内容的创新
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主要以教育管理为重心,然而,在学分制实施的背景下,对高校学生的培养需要遵循个性化的发展原则,所以我们必须对其管理内容进行创新,做好选课制和弹性学制的学生咨询指导工作,即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就业指导和择业帮助,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有目的地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以及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等,最终使以教育和管理为主的高校教学转向以指导和服务为主的人才培养。
2.管理模式的创新
学分制背景下的高校学生管理没有对班级的组织性及其行动的一致性进行强调,在此背景下,高校学生可以自由选课,使其管理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能动性。因此,我们必须进行管理模式的创新,推动高校学生创新管理工作的进步和发展。
3.管理方法的创新
在学分制背景下,高校学生的主体意识更强,其价值观念也更加多元化,教育更加重视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要求,使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得到落实,全面提高了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实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管理方法的创新十分迫切。
二、学分制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创新的内容
1.管理理念的创新性
管理理念的创新性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的核心内容。在学分制背景下,我们必须“因材施教”,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此外,我们还要结合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实践过程中所出现的新问题以及高校学生的发展要求和发展方向,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高校学生管理体系。
2.管理理念的科学性
只有科学的管理理念,才能确保制度化的管理工作、程序化的管理过程和科学化的管理措施,也才能确保高校学生管理创新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有效实施。因此,我们要结合高校学生基本信息差异较大和变化较快的特点,利用信息科学技术和各种管理软件来确保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高效性和公平性。
3.理念的系统性
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更加重视高校学生个性化且多样化的发展要求,导致对其管理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树立具有系统性的管理理念,使管理工作的分工和配合更加明确,促进高校学生管理的创新。
三、学分制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创新的重要途径
1.明确高校学生管理的属性和本质
高校学生管理是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具有一定的教育属性,同时它的本质是采用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只有明确了高校学生管理的工作属性和本质,才能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引导,实现学分制背景下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创新。
2.提高学生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
学生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非常关键,我们要加强对高校学生管理者的素质拓展和培训工作,坚定他们的政治信念,提高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对高校学生进行创新的管理和良好的教育引导。
3.完善高校学生的管理制度
基于学分制背景下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创新工作具有巨大的风险,让高校学生管理者对其改革创新心生畏惧。因此,我们要保持解放传统思想、转变传统观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合高校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人才培养要求,进一步促进高校学生管理理念的创新。
对基于学分制背景下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创新进行分析,不仅能提高高校学生管理的管理绩效、管理质量和管理效果,还能促进学分制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理念的创新发展。我们必须做好学分制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创新的各方面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校林.关于学分制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创新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7(29):165-166.
[2]廖西琳.论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创新与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8(8):45-46.
摘 要:掌握“核心概念”是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高中生在学习时,不能很好地构建起生物学知识体系,课堂效率低下。结合对核心概念的理解,根据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材,尝试提出高中生物学核心概念教学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核心概念;有效教学
一、高中生物学核心概念教学的必要性
高中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通过教学,学生可“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1.以“核心概念”为引导进行教学的迫切性
在课堂教学中困惑较多,比如:师生如何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进行教与学?一节课中如何落实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在人教版教材中,将知识划分为各个模块,每个模块有若干主题,每个主题由具体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组成。由具体内容标准规定了本课程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活动建议,列举了有利于学习目标达成的观察、调查、资料的搜集和分析、讨论、实验、探究等活动。
2.学生在学习中以“核心概念”为主线,学习更有效
高中生学习科目多,难度大,学习中只有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学好各科知识。如果学生不能站在一定高度去认识教材,很难将教材中的基础概念、基本实验技能内化成自己的。
二、以“核心概念”为指引的有效教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容易出现的偏差是对有关生物学现象的事实性知识内容丰富度下了很大功夫,而对一般性概念的形成和核心概念的基本理解常常忽视,从而导致教学有效性降低。虽然核心概念的教学目标一般很难在一节课内完成,但每节课应从不同维度指向核心概念,确立以其为中心进行有效教学。下面以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为例,简要说明基于核心概念进行有效教学的一些优势。
1.确定出“核心概念”,能准确选出一节课的有效学科信息
高中生物学的核心概念是教师或学生对生物学核心问题(生命实质问题)的相对本质的认识或看法,这里的“概念”实际上就是认识或看法或解释,这里的“核心”是指生物学的核心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在备课时就确定好核心概念,然后围绕其选择备课内容,就会选择出生物学概念,理解有效的学科信息。本章的核心概念为“细胞所需能量中ATP主要来自于细胞呼吸”,本节的核心概念为“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进而选择出本节有效信息为:酵母菌的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当我们筛选出有效信息时,本节课的主导知识就顺其自然地展现出来,在教学中就会有的放矢。
2.整理出核心概念,能够使零散的知识结构化
教材中各个小节的知识可能是零散的,缺乏条理性。通过细致的梳理事实性知识概念图或者思维导图,能够使零散的知识结构化、条理化,学生在学习后能够及时发现知识的关联性,能够理清知识间的关系,更能及时查找出自己知识的漏洞。这既可以使众多的事实性知识形散而神聚,又可以使整节课的教学由浅入深,层次分明,脉络清晰,重点突出。本节教学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蒸馒头和酿酒入手,切入酵母菌的细胞呼吸这个主题,引导学生探究它的呼吸方式(表1)。
3.聚焦核心概念,有利于达到教学目标,使教学流程更为顺畅
教学目标是围绕核心概念而设定的。保证学生能够通过课堂构建核心概念,需要教师借助身边可见的事实,情景化导入,再引入一般概念,然后使其形成知识体系。从知识体系的一个节点开始,设定恰当的思维流程,完成知识体系的架构,有利于学生掌握核心概念,达到学习目标。根据本章的核心概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可设定为: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掌握对比试验的设置。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可设计如下:(1)以发面时需要敞口,酿酒时需要密封导入,引入酵母菌作为单细胞生物采取何种方式进行细胞呼吸;(2)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的产物是什么;(2)在实验中如何控制实验条件,检测实验结果,如何设计对照实验。当以上问题明确后,学生探究的过程就会成为探究学习细胞呼吸概念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和建立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4.整理出核心概念后,有利于选择合适的检测点,评价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检测往往是从学生所学的知识中随机抽取几个有关的检测点编制成试题,难以检测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围绕核心概念进行的教学设计,能在检测环节设置合适的检测点,特别是对核心概念形成的关键点,预设学生知识内化后应该发生的外显行为,这样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外显行为检测学生对核心概念理解达成的程度。
综上所述,围绕核心概念进行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形成生物学知识体系。围绕核心概念使知识进一步结构化,教学目标更易达成,在实际教学中也易体现出知识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张颖之,刘恩山.核心概念在理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记忆事实向理解概念的转变[J].教育学报,2010,6(1):57-61.
2.丁志光.教师要正确面对新教材[J].湖北教育,2005(3):56-57.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创建;中学生物;有效课堂;探索【中图分类号】G633.91
引言:生物课的教学注重把生物学的知识紧密的联系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到生物知识理论,而且更重要的在于让他们培养出动手实践的操作能力,建立有效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生物课教学存在很多弊端,并没有真正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教授生物课程呆板枯燥,课堂气氛不活跃,更没有将生物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生物成绩直线下降,为此,在新课改下,中学生物老师采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创新生物教学方法,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课程,积极与学生沟通,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的接受能力,做好教学备课的方案,创建和谐、有效的生物课堂,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生物,更是实施新课改的重要保障。为此,生物新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应该如下:
(一)更新教学理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育教学比较单一,课堂气氛单板,课堂内容只是单一式的课本教学,并没有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使学生产生了对生物学习的厌学心理,为此,教师要实施新课程目标,更新教学理念,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构建一个与新课改相符的备课策略,及时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通过几个生物老师的教学经验共同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把每节课堂的教学重点放在知识理论、能力培养、情感态度等方面,多注意学生的课堂反映,适时采取应变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提问题的方式串联整个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生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二)依据新课改的课堂教学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生物课在新课改的影响下要站在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全局下,丰富生物课堂的教学内容,全面提高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能力,摒弃传统的课本教程,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在课堂上要加强学生和教师的沟通,达成合作探究生物知识,共同发展对生物的学习。教师在课前要深入研究生物教材,明确把握教训编写的目标,并跟进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做出适时的调整,把教材内容转变的更为人性化,通俗易通,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如在生物课讲授生物变异的时候,教师应该带动学生通过探讨,激活课堂气氛,从而到达提高课堂效率的效果。
(三)生物知识与教训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生物新课改重点在于不仅要把生物教材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操作能力,全面提供其综合素质,生物知识本是比较抽象的理论,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方式上突显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学习过程,在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如在教师讲授生物解剖学的时候,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动生物实验室,采用活体解剖鱼的方式,让学生充分理解解剖学的过程,可以通过解剖鱼,把解剖学这一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学生通过具体实物获得对生物知识的准确把握。
(四)利用多媒体,丰富教学方式
传统的课本教学方式单一,对于生物知识的表达不能全面,仅靠教师的口语描述,在一定程度上无法让学生真正的了解生物知识,从而导致学生在上课时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厌学乏味的现象,为此,教师在备课时,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利用多媒体的教学工具,把教学方式的传输更为丰富化,在生物新课标的指引下,把文字、图片、讨论、资料、实验等多媒体融合到生物课堂的教学上,如当教师在教授生物起源的时候,可以生物在不同时期的进化过程做出图片形式,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放映给学生看,利用图片形象生物知识,同时在图片的设计上还可以加小动画,以增强教学动感,活跃课堂气氛。
结语:有效的提高中学生物知识的传授,把课堂教学充分的与多媒体及其更多的隐性资源相融化,才能调动中学生学习生物的主动性,真正做到参与到生物学习中。在新课改下,教师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步伐,及时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建立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邹蓁;正确理解生物新课标创建生物新课堂;《教学月刊(中学版)》;2005年第10期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学生;心理特点;体育课堂;效率
对于正处于身体以及智力快速发育阶段的小学中年级学生,体育课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我们要根据这个阶段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体育教学。
一、我国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
1.小学中年级学生注意力短暂,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小学中年级学生通常容易接受新事物,兴趣爱好广泛,活泼好动。但是与此同时,这个阶段的小学生无意注意占主体,虽然已经初步接受了学校教育模式,但毕竟是智力以及身体尚待发育、性格不定型、注意力不集中的小孩子,容易对单调、重复的体育活动产生厌倦感,甚至是抵触情绪,而周围环境中新奇的事物能够很容易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2.小学中年级学生对各种有趣的事物都能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也就是说兴趣是他们积极主动进行某种活动的主要动力。只有让他们认为某项活动好玩、有趣,他们就会很容易地全身心投入其中,乐此不疲。
二、基于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体育课堂效率的几点措施
1.体育课堂教学方法要游戏化、趣味化。体育教师应该依据教材内容要求,将简单的体育活动改编成各种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的游戏模式,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不认为是在进行上课,而只是玩游戏而已,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
2.灵活运用教学多媒体,丰富课堂内容。信息时代的小学生对于数字多媒体教学更加有兴趣。所以在体育教学课堂中,不妨借助各种数字媒体,吸引学生去学习。
3.教师要做到和蔼可亲。小学中年级学生爱憎分明,只要教师对他好,他就认定教师是好朋友,反之,则会起到很差的效果。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积极、宽松的课堂氛围的营造,提高体育课堂效率。
作为小学中年级体育课堂教师,要针对学生心理特点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体育课堂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赵新.小学中年级学生体育课学习兴趣的培养[J].教学园地,2010(9).
[2]赵启龙.把握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体育课效率[J].教法研究,2012(5).
一、搞好“任务型”教学的关键是教师理念的更新
“任务型”教学的结构有6项基本内容是必须注意的:①任务目标。②构成任务的输入材料。③活动。④教师角色。⑤学生角色。⑥任务环境。这六项内容中,最主要的是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处理,过去,我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了“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原则。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加强操练、开展活动”这十六字上。简要地说就是:“The teachers say, the students do”。由于新课程标准的推行,给英语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在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重新讨论“一堂好课的标准”。广大教师认识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进行彻底转变,才能适应新的课改要求,特别是在教师的角色转换中必须更新观念,牢固树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改革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切入口,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学校课改小组制订了衡量一堂好课的四条标准:
1.教学目标是非明确?是否留有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
2.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符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是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拓展思维。
3.教学方法运用是否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4.教学评价是否富于激励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这四条标准的引导下,湖塘桥中心小学的英语教师从去年9月份起推起了课改,最大限度地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和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学生普遍反映,英语课我们的活动空间大了,学习的效果明显提高了。
二、搞好教材的选择和整合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在教材的使用上,教育行政部门已经明确指出,允许学校根据学校的师资和教改要求可以自由选择,可选用多种教材,包括自行编写“校本教材”。经过近一年的实验,英语教改班由于教师上课采用形体语言教学方法,学生听说每句话都伴有动作,从一开始就用英语施教,虽然教材内容是3A教材的一倍多,但由于教材涉及的生活面广,童话故事多,学生容易学。学生喜闻乐见,老师在整合教材时又穿插了一些关于天气,家庭、购物等日常话题,目前,学生全部掌握了48个音标和正在向用音标学读单词方面过度。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每学期学七首英语歌曲。观看10小时以上动画片,童话故事课文还排出了课本剧。本学期我们组织了一次对一二年级学生口语的测试表明,陈雷英语教学班的学生,在朗读课文,拼读音标,英语和日常用语会话四项要求成绩比3A班领先了10分左右。
对五、六年级,我们除了按照新课程标准在语音技能的读写方面按照二级要求,进行教学外,重点对语言和二级要求的16个话题进行人人过关。我们把“数字、颜色、时间、天气、食品、服装、玩具、动植物、身体、个人情况、家庭、学校、朋友、文体活动、节日”16个话题制成大型喷绘在英语广场和英语角展示,让学生利用一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和课外活动时间逐一对每个话题进行十句对话练习。要求学生在小学毕业前用抽签的方式对话题进行测试,人人要求达标,为他们进入初中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家长普遍反映,现在湖塘桥中心小学的英语不再是哑巴英语了。
三、“任务型”教学的关键是教师有没有激发学生的思维
1.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主要标志是什么?是“课堂上学生有没有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他们的思维能力有没有提高?教师有没有激活学生的思维,特别是有没有批判思维的出现”这是我们衡量教师有无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标志。至于用什么方式提问?提多少问题?创设什么情景?怎样安排活动?这是老师的教学风格问题,大可不必拘泥于一种风格。
2.我们课堂教学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我们认为是学生说“没有问题”。课堂上听不到学生提问,这说明思维没有得到拓展,至少是不要复习,学生思维围绕老师的思维而跳不出这种定势狭益的思维,是一种新形势下奴隶学习方式。我们强调高年级学生和教改班的学生在课间学习上要自己查词典,教师是把多音节中重音做出解释。这样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又把课堂的时间省下来,用在创设情景和活用在理解课文和灵活应用举一反之。
3.课后要给学生留下一些问题去思考。
过去,我们的老师在下课前3分钟,往往是为急于完成任务而草草收场。现在我们要求教师在下课前要留下3--5分钟对本课的难点、重点作小结,而且要提出课后和下节课的发展性思考问题。养成他们下课后自觉复习题目的习惯,养成他们善于质疑的习惯,我们要让学生带着成功学完一课的喜悦心情下课,还有让学生悬念,带着思考走近教室,把课内的思维活动延伸到课外。
四、搞好课外活动是任务型教学的有力延伸
活动课程也是教学内容之一,活动课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可以对课内所学的知识起到巩固作用。因此,决不能将活动课流于形式,我们做到有组织、有内容、有固定场所、有考核评价。充分利用情景教学点和学校的各个场景,在实地用实物开展活动。美术、音乐教师要也与各年级的英语课外活动,在设计上给以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具体活动内容可根据各年级的教学特点进行选择。一般有:
1.单词默写比赛、听力比赛、英语作文比赛、英语综合比赛。
2.英语情景会话竞赛,课文朗诵比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诗歌朗诵会等等。
3.英语独唱、合唱、英语小短剧,英语课本剧与汇演活动。
4.英语角活动和外教联谊活动。
5.圣诞节、国庆节、五一节,结合庆祝节日活动开展英语娱乐活动。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干预
一、背景
夸美纽斯(J?A?Comenius)曾经指出:“一个人的整个生活既全以儿童时期所受的教导为转移,所以,除非每个人的心在小时候得到培养,能去应付人生的一切意外,否则任何机会都会错过。”高年级小学生处于身心迅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发展具有一些显著特点,如处于思维和道德发展的关键阶段,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个性品质逐步完善,社会交往范围更为广阔,学习责任感进一步增加,开始出现第二性征等等。随着竞争的加剧,随着身体的发育和心理的发展,以及社会阅历的扩展和思维方式的变化,高年级小学生面临的内外压力普遍增加,他们在学习、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可能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压力和困惑,这些压力如果超过他们所能负荷的程度,则会引起心理困扰和适应不良,容易形成某些不健康的心态,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因此,认真调查和了解小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研究父母、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探讨提高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干预对策的研究,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赣榆县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研究
(一)调查对象的确定
笔者对连云港市赣榆县随机抽取5所小学,在所抽取的学校中,5—6年级每个年级随机抽取2个班共15个班级810名学生参加了测评。被试学生平均年龄为11.2岁。其中男生420人(51.8%);女生390人(48.2%)。
(二)调查研究方法及相关结论
我们将采用Rutter儿童行为量表、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P) 、小学生学习适应性量表作为评定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工具。调查以问卷为主,辅以个别交谈的形式进行。操作过程,实际向学生发放问卷810份,收回805份,有效应答率为99.3%。本文的相关结论都以此调查为依据。
根据目前学术界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界定,本研究从情绪、人际关系、自我、人格、学习适应性几个维度考察赣榆县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出以下结论:
1.大部分赣榆县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存在问题较多的方面是学习焦虑。
2.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在性别差异方面,除孤独倾向和恐怖倾向两个因子外,其他因子和总分无性别差异:在年级差异上,五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六年级学生。
3.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父亲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SCL-90总均分与小学生心理健康总分存在显著正相关。母亲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SCL-90总均分、消极情感与小学生心理健康总分存在显著正相关。
4.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与教师心理健康密切相关。教师的躯体化、抑郁、敌对、偏执、SCL-90总均分与小学生心理健康总分存在显著正相关。
5.教师的强迫、躯体化、生活满意度、消极情感对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有显著预测作用。
三、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干预的对策
针对赣榆县小学高年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那么如何使父母和教师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我认为这需要父母、教师、学校的共同努力。
1.父母方面
众所周知,父母对儿童的影响无法估量,从教育学的角度讲,父母对子女实施的教育既是一种启蒙教育,又是一种终生教育。父母自身素质的高低影响着整个教育的进行。现代文明社会中的每一位家长,都有必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父母一方面要从自身做起,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树立主动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要不断加强自我修养,逐步完善自身性格,积极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努力保持良好心态,为孩子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家庭氛围,确立积极的人格导向。另一方面,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基本权利,关注他们的心理需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从根本上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要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用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引导他们,使他们形成并保持良好的行为方式,进而养成良好习惯,从而造就他们健康的人格。
2.教师方面
首先,教师要意识到自身心理健康对自己和学生的重要性,主动掌握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寻求解决各种心理问题的策略,提高自身的心理保健能力,以积极乐观的情绪、宽容豁达的心态、健康高尚的人格投入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第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差异,在了解、信任、理解学生的基础上真诚热情地关心每一位学生,创设尊重和自由的教育气氛,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采用积极的评价方式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善于运用支持、指导、鼓励等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使每位学生在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得到健康发展。第三,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教育能力为基础,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心理困惑和问题,及时帮助学生排解各种困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为学生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人本管理;中职;学生管理;创新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当前的社会大背景下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也是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所应遵循的指针和工作不断深化发展的力量源泉。探索基于人本管理理念的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模式和手段,意义重大。
一、人本管理理念内涵及中职学校学生特点研究
人本管理理念,归根结底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和思想,是人本原理在管理实践中的体现和应用。“以人为本”,最早源自于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提出的一种哲学思想,他在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和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人文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内核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人本主义”的哲学口号。而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就明确提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就反映了人本的思想内容。
就中职学校而已,以人为本,首先是以广大的中职学生为本,深切把握学生基本的特点及需求,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尊重学生生命成长的规律和合理的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不仅要为学生的求学需要,同时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不仅要让他们学的好,还要让他们活的好,健康成长,使他们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诚实守信,友爱互助,正确的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的利益关系;其次,是以广大的学生管理工作者为本,既要把学生管理工作纳入到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中去,从各个层面给予学生管理者一定的关怀、支持,赋予其一定的职责和权利,同时又要处理好长期目标与近期和中期目标的关系,使学生管理得到循序渐进的发展,逐步实现管理目标,真正做到管理为学生服务、管理为学生做实事。
近年来,由于受生源素质的影响,作为中职学校人本管理重点的整个学生群体越来越呈现出学习能力、自控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降低的趋势,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也明显降低。呈现出“一差、一低、一多”(即行为习惯差、学习热情低、违纪现象多)等多种普遍现象。若想真正地担当起中职学校培养合格技能人才的目标,真正把学生的成长当做教育的终极目的,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首先必须深刻把握学生的行为特征,并根据学生行为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和手段。笔者在中职学校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多年,在具体实践中深刻认识到现阶段的中职学生至少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行为特点:一是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目标不明确的心理特征。来到中职学校的学生,95%以上的学生都是因为成绩较差无法考上重点高中而不得已做出的一种选择,在他们的心目中,来到中职学校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而已,心里充满失落与自责。在社会上对目前的中职学生有一种蔑视和瞧不起,认为中职学生素质低下,没有出息,导致了部分学生极端地自卑,自暴自弃甚至中途放弃学习;二是热衷于新鲜事物,容易随波逐流。由于中职学校学生正处于十四五岁这个容易叛逆的年龄,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容易受外界环境的诱惑,来自于不同地方的学生集聚在一起,有一种因“同病相怜”的感觉,他们喜欢迷恋网络、追逐明星,对学习缺乏兴趣;三是这一群体比较敏感,自我意识不够健全。现阶段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环境优越,部分学生从小娇生惯养,养尊处优,缺乏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意志薄弱,学习惰性强,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无法正确对自己做出评价,思想观念相对弱化,做事处世急于求成,对社会回报期望值明显偏高;四是这一群体思维敏捷,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这批学生虽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习成绩不太理想,但他们思想敏捷,动手能力较强,对新事物、新观念容易接受,适应性强,同时由于在中学阶段学业方面的因素导致自身自卑和压抑,在一个新的环境容易将这种压抑宣泄出来,通过自我的努力寻找机会表现自己,往往能充分展示出应试教育之外的各类素质和潜能。
二、基于人本管理理念的中职学校学生管理的基本内涵
在深刻了解中职学校学生行为特点的基础上,结合中职学校的具体实际,笔者认为,基于人本管理理念的中职学校学生管理的基本内涵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思想观念要以学生为本
对于学校和学生管理工作者来说,应把每一个学生看成人格独立、地位平等的人,深刻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爱好习惯、个性特点、学习目标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明白并时刻想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搞不好管理。在管理中要赋予学生以关爱,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与信任学生,考虑学生的根本利益,顾及他们经济上、思想上、心理上、情感上的承受能力。
2.方法手段要以人为本
对于中职学生的管理应该结合这一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及行为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并且能为学生所接受的方式方法。方式方法的选择既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容易让学生理解心理接受并且自觉自愿地去遵照执行;同时选择的方式方法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努力做到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人际实际、学习实际,全面地把握好学生的真情实感,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3.校园文化建设以学生为本
在学校营造良好的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广播、宣传栏、板报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向学生宣传正面的典型。要合理组织各类社团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体现高雅和健康的精神面貌,让学生在学习之余,感受校园文化的生动活泼,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最终促进整个学校精神文明建设,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和心理,真正做到文化育人、环境育人。
4.德育建设以学生为本
加大对广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三观”教育,形成为一种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为广大的学生提供正能量,真正让学生在校园文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教育学生树立对党和学校感恩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增强热爱学习的源动力;帮助学生努力实现自身价值,维护学生的合理权益,针对学生提出的合理需要尽量解决和满足,通过构建良好的德育教育平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5.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为本
作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及个人喜好,对于学校和专业的选择也千差万别。要认可并尊重每个学生各方面才能的展示。理解并尊重学生兴趣爱好以及家庭、性别、年龄、成长环境、生活经历和受教育等的个性差异。“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承认并尊重学生中存在的这种个体差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三、基于人本管理的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
1.管理观念创新——牢固树立“人本管理”和“依法管理”的理念
学生是学校之本,没有学生就没有学校的一切,学生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主体,也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主体。因此,树立人本管理(即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是相当重要的。一是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在学生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中努力学会重视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发展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爱,努力提升和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二是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一方面,既要努力把握学生的整体特质及心理行为特征并针对群体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同时更应该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中,了解学生个体的心理感受,真正做到对每个学生负责,对每个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另一方面,无论在课堂还是平时的课余生活过程中,学生管理人员既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良好的形象感染学生及通过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坚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注重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因材施教,同时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平等待人而不高高在上,解决学生问题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听从学生的合理化建议;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和谈心,充分维护学生的人格尊严;三是学校应努力制定出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并能激发学生潜能的规章制度,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效果和质量进行合理的跟踪和评估,优化服务及管理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管理和制度的制定之中,体现学生为本的原则,真正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和空间。
2.管理手段的创新——创造丰富、活跃的校园文化
首先应建立一个集学生、学校、系部为一体的服务管理网络。学校在其中提供政策的指导和管理的全盘主导,系部成为学生管理的主力,根据实际探索切合学生实际需求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学生成为管理的核心,自觉自愿接受学校及系部的管理,但管理所要达到的目的不是为管理而管理,而是要让学生在管理中成长和提高;学校和系部要努力为学生提供学习培训、技能实践、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维权助困等多方面的信息资源,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
其次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通讯手段,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等先进通讯工具的大规模使用,促成了学生管理方式和手段的大幅度形式多样化。学生管理人员要充分借助于先进的通讯媒体,灵活机动地掌握先进的工具和手段,通过网络平台、手机平台等,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联系,在一个相对不受约束的虚拟空间中聆听学生最真实的声音,努力实现对学生的无缝关怀和关注,引导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辩证关系,教会学生学会先做人后做事,做人做事相统一。
第三学校要加大投入,尽力发掘整合学校优秀的文化资源,并加以提炼和充实完善并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多样的方式在学生中加以推广和普及,通过认真办好学院的广播,橱窗,刊物等教育阵地积极弘扬主流文化,向广大学生传递正能量;同时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或创建学生自我管理的组织、团队、协会、兴趣小组等并定期组织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丰富活跃学校文化,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风貌的空间和平台,真正能让其张扬个性,释放亮点,燃烧激情,从中认识自己潜在的能力价值。
3.管理目标的创新——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
一是要充分调动学生自身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学生处于完全的从属和被动地位,对老师言听计从,缺失了自己的思想和想法,很难充分激发出学生的主动性及创造性,老师填鸭式的教育和管理,不但没有收到良好的管理效果,甚至还让学生有很多的反感和反抗,因而学生管理工作经常出现监管不到位和管理滞后的现象,甚至在学生出了问题才强化管理,无法避免的形成了教师与学生的对立情绪。学生若能主动参与管理,即自我管理,将在很大程度上动摇其从属和被动地位,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仅把自己看作是受安排、挨管理的被动求学者,达到他们“跳出自身”管自己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制能力,使他们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锻炼了自己,既学到了“立业之本”,又学会了“做人之道”,主体意识和责任感也明显增强,为日后的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修改针对学生的总体素质评价体系。评价学生的方式要不断进行改革,衡量一个学生的优劣,不仅要关注他的学业成绩,更应该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努力做到科学公正、宽严适度,真正把一个学生的全面整体素质作为衡量的最终结果,要鼓励学生各项才能的激发,为学生的发展创设轻松的环境和氛围,中职学校尤其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更应看重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的提升。
4.管理内容的创新——在学生管理的全过程渗透德育教育
一是新生入学教育。对新生进行初步的专业思想、集体主义、组织纪律性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初步熟知学校及专业的相关情况,努力形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追求,明确学院的管理制度和体系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理应遵守的行为和准则;
二是学习中的养成教育。努力挖掘文化课和专业课程内在的德育内容,通过多种丰富多彩的方式和手段,结合课堂知识的传授以及课外活动,反复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纪律,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教育,在学校学习的两年时间内,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学与德的提升;
三是实习期的自我教育。重点培养学生劳动观念、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职业纪律、职业责任感及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能力。通过亲身体验未来将要从事的专业工作,让学生自觉进行相关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反污染、拒腐蚀的学习,并在实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和习惯;
四是毕业前的职业观教育。通过职业辅导或相关的职业规划课程,采取集中讲授与个别交流的方式,与学生深入交流实习心得,分析就业环境,指导学生勇于面对现实,直面就业竞争并能实事求是的认识和评价自己,做好由学生到职场人员的思想准备;
五是就业后的跟踪教育。通过建立起毕业生跟踪长效机制,及时跟踪了解学生的工作情况及专业动态,并给予学生相关专业及业务上的联系和指导,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同时通过信息反馈获取企业及专业供需状况,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朱萍.关于加强高职学生管理的几点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