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幼儿课程范文

幼儿课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儿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幼儿课程

第1篇:幼儿课程范文

一、主题游戏审议,着力课程引领

多元阳刚助学的载体之一是“球样百出”主题游戏的开发与实施。我们首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发了“玩球素材库”,从中选择契合幼儿经验水平的内容,串联成具有情境性、趣味性的游戏主题。游戏开发的过程要关注几点:一是活动设计的开放性。活动内容要依据幼儿经验进行选择性整合以及活动方式的多样性融合。各班在设计主题游戏时关注幼儿的已有经验,小班重在激发幼儿拍球的兴趣,多提供拍球玩球的机会,帮助他们在提高拍球技能的基础上逐步丰富玩球的方式;中、大班关注幼儿玩球经验的连续性和递进性,设置一定的挑战性,以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可能的发展目标为依据,在素材库中选择合适的内容整合成具有情境性、趣味性的游戏主题。二是活动设计和活动实施的交融性。活动的设计过程与幼儿的活动过程同步并进,相互依赖,相互补充,使设计、调整过程伴随整个活动进行。在这些要求的引领下,老师们进行了主题游戏的开发,并通过主题游戏审议,获得了一些突破。

1.关注主题游戏的课程品味,让课程从儿童中走来

“球样百出”主题游戏作为“多元阳刚助学课程”的代表性活动,应该承载起互动型课程的基本主张,体现出较高的课程品位。老师们努力践行“让课程从儿童中走来”的课程理念,在游戏开发之初,针对各班开发的游戏雏形,开展了“主题游戏方案的审议”活动,分别从“课程”“儿童”“让”这三个关键词出发,着力审视三个方面:课程的游戏化彰显在哪里?幼儿的主体性体现在哪里?教师的支持策略表现在哪里?帮助教师聚焦游戏开发的核心要素,强化幼儿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唤醒教师的主导意识。

2.拓展主题游戏的发展价值――从一种可能走向多种可能

期初开发的主题游戏,呈现的只是一种不太完善的初始状态。如果把游戏开发的历程比作一场旅行的话,那充其量不过是旅行中的第一站。随着游戏的深入开展,下一站将走向哪里?会遇见怎样的风景?在主题游戏的审议过程中,我们以大(2)班开发的游戏为例,引导大家思考:在情境设置和游戏进行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哪些生成?因什么而生成?这些生成体现了哪些多元互动?蕴含了哪些发展价值?在审议的过程中,老师们针对大(2)班来自幼儿的各种单个玩法,通过玩法的组合、情境的赋予,畅想了游戏之旅的种种可能,并借用他人的经验,形成了个性化的游戏之旅的操作路径:发现和引导发现、迁移和引导迁移、生成和引导生成。“发现”“迁移”“生成”都是从儿童的角度来谈的,“引导发现”“引导迁移”“引导生成”则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让”,彰显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主题游戏开发、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倡导老师们放慢前进的步伐,适当将自己隐于幕后,期待幼儿的主动发现、主动迁移、主动生成。同时,我们也鼓励教师们在适当的时候能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发现、引导幼儿迁移、引导幼儿生成。这两种角色的转换,需要一定的预设,有了充分的预设,教师才能在互动中不失时机地抓住幼儿瞬间的灵感,才能更有底气地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更从容地给予积极的回应,从而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

二、图示意义增值,分享课程价值

游戏图示最初的制作者是教师,更多的是为了记录“球样百出主题游戏”的玩法,让其他人(成人或者幼儿)能快速直接地了解游戏的玩法。因此,开始时老师们是用蝌蚪人的方式进行简单而又清晰的记录。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大家更多地通过图示的分享进行意义的增值。图示从以老师为主导渐渐演变为以幼儿为主体,通过图示推动课程的发展,给幼儿提供多样化发展的可能。各班的图示专栏成为幼儿、教师、家长积极互动的交流平台,成为幼儿创意玩球的生长点。我们更希望通过努力,彰显图示在游戏产生、发展过程中的课程评价功能,发现幼儿在游戏中的困难与不足,分析原因,捕捉幼儿的灵感,吸纳幼儿的创意,听到他们的声音,让游戏真正成为他们自己的游戏。在审议与分享的过程中,图示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调整,评价意义也在不断增值。

1.从图示中看到了课程的生发过程,记录了课程的发展轨迹,呈现了课程动态发展的精彩

大(2)班的游戏,从最初的寻找材料,到探索玩法再到深入研究,课程呈现了散点开发,到适当聚焦,再到深度探索的发展轨迹,适当的留白预示着课程还将继续延展。最后以小组为单位的图示集,记录了幼儿对游戏持续发展的各种思考与创意。课程的开发历程在图示中都有迹可循,图示呈现了“球样百出”课程动态发展的精彩。

2.从图示中看到了幼儿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幼儿在课程开发中的真实参与和深度学习的样态,彰显了幼儿主动发展的精彩

大(2)班最初的寻找材料阶段的图示,其玩法大都基于幼儿的经验和兴趣,而且是不同幼儿的经验和兴趣。第二阶段则聚焦到绳子与球的组合玩法,也是源于幼儿的投票决定。第三阶段的深入探索,还是来自幼儿的灵感。而游戏“愤怒的小鸟”玩的过程中不断生成的科学探究活动,都不是教师强加给幼儿的,而是幼儿在游戏中因需求的变化而主动生成的,从面到点,再到持续的深入探索,彰显了幼儿主动发展的精彩。

3.从图示中看到了教师的有效支持,彰显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精彩

大(2)班的游戏,从最初“寻找材料”阶段的各种材料的组合玩法,到第二阶段聚焦绳子与球的组合玩法,再到后续深入研究中拓展出更多不同的玩法,这个过程看似来源于孩子,但整个游戏历程尤其是第二、三阶段的玩法聚焦和深度开发,一部分在教师的预料之中,是在游戏聚焦之初就预想到的种种可能之一,还有一部分却是意料之外的惊喜。高结构设计,在设计之初预想种种可能,低结构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观察还有多少种可能会出现,便及时捕捉意外的惊喜。当幼儿在“愤怒的小鸟”的游戏过程中发生困难时,教师则及时加以引领,既激发了幼儿持续游戏的兴趣,又给了他们必要的技术支持。这样的课程实施策略,进一步彰显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精彩。

三、教育叙事指导,共赴课程行旅

课程领导的要义之一是打造团体内成员的共同愿景,在共同信念和信息的情景下,反思并赋予工作以更多的意义,从而促进行动上的有效落实。为提高研究的效度,彰显“球样百出主题游戏”的课程意义,引领教师在日常的课程实施中以更专业的眼光发现幼儿的学习,看到幼儿的潜能,给他们以更得力的支持,我们以“教育叙事指导”为载体,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演绎、总结提炼、叙事分享四个方面,提升教师的研究与表达能力。

1.学习与借鉴

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学习故事”走进了我们的视野。我们首先自主学习了《学习故事是什么》《“哇时刻”就在这里――“学习故事”背后的课程观给中国幼教工作者的启示》等文章。“学习故事”来自新西兰,是一种学习评价的手段,更是一种理念,一种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师与儿童一起工作的方式。“学习故事”给教师们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引领着大家更多地从专业的角度关注和剖析孩子在游戏、学习中的典型行为与心理特征,诠释幼儿行为表现背后的支撑,更好地“读懂孩子”,并给予有效的支持。它的核心理念“教与学是一个编织的过程”更是和我们的互动型课程的基本理念特别吻合。而“学习故事”的叙事性观察记录的方式,也和我们的课程故事本质是一致的,都要求我们走近孩子,了解孩子,发现孩子并支持孩子的发展。当然,任何外来经验都不应该脱离具体的实践,要结合本土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已有的经验来理解。因此,我们还向老师们推荐了《学前教育》杂志上的“借鉴‘学习故事’”系列案例《大吊车转起来》和《爱心满满的石榴树》等等。这些在借鉴“学习故事”的理念和方法基础上的本土创造的案例更给了老师们许多的启示,“学习故事”中的“注意―识别―回应”的不同演绎,也让大家进一步明白:支持幼儿的发展,首先要观察他们的兴趣表现,还要看他们学习的过程,做了什么,怀着怎么样的情感去做,还可能会有哪些发展,老师能给予什么样的帮助等等。

2.实践与演绎

第2篇:幼儿课程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课程游戏化;乡土材料

在2012年9月新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曾明确指出: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需要将游戏作为幼儿园基本活动的基本思想,并进一步明确了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地位。随后在各地召开的全国幼儿游戏与课程、教学关系研讨会都对学前教育课程游戏化做了阐述并形成相关报告。至此,幼儿园教学与幼儿园游戏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幼教界工作人员的普遍关注。但是,现阶段的学前教育仍旧存在重理论学习、轻游戏的现象。在这种现象下,游戏在学前教育中大多时候充当着“配角”的角色,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处于边缘地带,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一、学前教育教学游戏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1.幼儿园环境中游戏因素的缺失

在杜威提出的“活动课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经验是机体与环境,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学前儿童而言,依赖于感知器官是他们认知周围环境的主要方式。目前,很多幼儿园在课程设置和空间布置方面还没有完全注意到需要给孩子们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和广阔的游戏空间,这就严重制约了游戏教学活动的开展。

2.教师自身素质问题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积累了不少的教学经验,但是在这种教学制度的影响下,教师习惯于扮演“领导者”的角色。而游戏教学要求教师教学方式的灵活化,需要具备随机应变能力,要关注每一位幼儿的兴趣和个性差异,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在调查中我发现受以上因素的影响,幼儿教师虽然基本上都具备扎实的基本教学功底,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缺乏将游戏化思想转化为实践的技能。

二、实现游戏化教学的策略

1.创设魅力十足的游戏化环境

幼儿园环境主要是幼儿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的一个整体的感知背景,这一背景为幼儿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提供了直观的感官刺激。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这一点,为幼儿创设出富有教育性与游戏性的学习环境。我园是江苏省优质幼儿园,在课程游戏化改革的春风吹拂下,我们做了很多的尝试,包括创设适宜的游戏化环境,合理地安排游戏化课程……我园还多次就游戏化课程和环境向姐妹园开放,这也是我园的办园特色。近日,我园把《乡土材料在户外活动中的开发与利用》作为十三五课题的研究方向。首先,我园充分利用幼儿园原有环境创设出一个安全、舒适的教学环境。只有安全,教师才能放心大胆地开设各种游戏;只有舒适,孩子们才能投入到游戏之中。接着,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幼儿游戏材料少成为教育游戏化的一大限制,我们就想方设法挖掘身边的乡土材料,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游戏材料。在游戏材料准备过程中,我们可以做到就地取材。比如,我们利用汽修厂的废旧轮胎,上色后放置于操场,既美观又实用。孩子们在户外游戏时,自由取放,可以滚、攀登,或可以用作孩子玩乐后休息用的板凳;我园就利用废旧课桌椅和报废的滑梯做成了沙池,供孩子自由玩耍,体验快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常常根据孩子的学习需要带领他们一起到户外去收集一些常见的材料,比如利用远足参观活动,我们搜集花瓣、麦穗、树叶等,然后,孩子将收集到的材料通过自己的想象动手制作出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样不仅可以增添游戏材料,还可以提高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

2.完善教师专业化教学技能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加入游戏因素。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观念,完善专业化教学技能。而且在开展游戏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将孩子带出教室,带到室外组织活动。比如,我园在开展园本化课程时,常常会利用本地稻草来创设名为“稻草之家”的活动区。在不同活动区内,我组织孩子们利用常见的稻草来进行不同的游戏教育。例如,在手工区内可以用稻草来进行编制活动;在体育区内可以利用稻草编制长绳、飞环等,并利用这些劳动成果来进行体育锻炼……在这种活动中,我们不仅可以为孩子营造和谐有趣的教学氛围,锻炼自己的教学组织能力,更可以在实践中充分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实践我们还在路上,对如何使幼儿园的园本课程更贴近生活,更生动、有趣,如何充分调动幼儿的自主能动性,使幼儿园的游戏化教学更深入,我园会不断地做更多的深入研究,并付诸行动。

参考文献:

第3篇:幼儿课程范文

[关键词] 幼儿园教育 课程 发展 方法

早在1829年,福禄培尔就明确表示必须为3-7岁的儿童建立专门的教育机构,协助家庭更好地教育孩子。他把幼儿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补充”而非“代替”,强调幼儿园是家庭生活的继续和扩展。两者的一致性,乃至完善教育的首要条件。福禄培尔的幼儿园采取半日制,正是这样的思想的体现。福禄培尔指出,幼儿园的工作和任务是通过各种游戏和活动,培养儿童的社会态度和名族美德,使得他们认识自然与人类,发展他们的智力与体力以及做事或者生产的技能和技巧,尤其是运用知识与实践的能力,从而为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做好准备。此外,幼儿园还应该担负起训练幼儿园教师、推广幼儿园教育经验的任务。我就幼儿园的教育方法,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幼儿园教育方法

1、“自我活动”是前提

幼儿园教育方法的基本原理是自我活动或者自动性。自我活动是一切生命的最基本的特征,也是人类生长的基本原则,就像孩子天生会吮吸,会哭闹等,通过这些自我活动,来帮助孩子个体认识自然,认识人类,最终认识这个世界。例如孩子刚来幼儿园接触的新环境、新朋友、新老师,这些即使是新的,也能通过孩子的自我活动展现出来。孩子会交流会适应,会在集体中慢慢表现自己。自我活动能表现出儿童的个体发展不同水平和程度,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兴趣和注意,鼓励自信与自尊,并引导儿童了解各种知识很本领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作为教师,一位教育者,我们要重视孩子的亲身观察,要有意识地把有关联性的事物呈现在孩子面前,是孩子能容易而正确的觉察到这些事物并形成观念。

2.游戏是“自我活动”的主要形式

我们应把游戏看作孩子内在本质向外的自发表现,是人在这一阶段上最纯洁的精神产物。游戏可能是一种外部活动,但是它更多的是儿童表现形式,里面包含这语言能力、心理状态、成长进步等等因素。它带给孩子们的更多欢乐、自由和满足,同时又能培养儿童的意志力和自我牺牲精神。我们经常在小班年龄段的班级开设娃娃家,孩子兴趣也很高,针对娃娃家,里面就要有角色扮演,分别是妈妈、爸爸、宝宝。妈妈要负责照顾宝宝,而爸爸就要负责烧菜做饭。可是烧菜做饭的材料哪里来?必须有购物地点,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开设超市、商店提供给娃娃家的服务。当然,还有一系列相关的游戏环节,也是针对同一个主题,通过有效的游戏创设,才能提供给孩子更好的观察,掌握更准备的知识和教育。

因此,我们还主张在幼儿园内建立公共的游戏场所,让孩子们在一个共同的环境中参与游戏。一方面可以创设出一个社会大家庭的环境氛围,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更好的可以培养孩子社会的民族美德,包括孩子的行为道德等等。所谓的玩中学、游戏中成长就是这个道理。

3.“社会参与”是必要的能力训练

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我们都能深切感受到孩子之间社会关系的重要性,他们只有通过与人的交往,才能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何相处;遇到困难,如何解决,进而认识人性。如今我们幼儿园教育中,也把“社会参与”作为重要的幼儿园教育方法,要求教育幼儿使孩子能充分适应小组生活,重视家庭和邻里之间的生活。很多西方教育学家都认为,福禄培尔为儿童个性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社会合作、互助和参与,是福禄培尔的重要教育原理和他对教育不朽的贡献。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教育理念,带到我们中国的教育中,让我们潜移默化受到了影响,为了更好促进孩子的成长和心理健康,我们的幼儿园教育也逐渐重视对孩子自我活动和自动性的教育。比如在幼儿园创设的活动区域中,引导孩子能自我探索和发现,鼓励孩子大胆说,勇敢做,从起初的老师帮助慢慢转为放手让孩子们主动去尝试,这也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我们也把幼儿园的生活转移到社区、社会、家庭,从小环境转换到大环境,让孩子不断接触各种社会的人事物,培养较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而从孩子本身能力来说,也将由懵懂转变为成熟。

二、幼儿园课程

1.课程设置的原则

幼儿园课程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组织安排的全部教育活动,其设计应该注意几个问题。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教育观和儿童观的正确与否,两者摆布的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课程设计的质量,影响保教水平,教师应更新观念,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组织实施对幼儿的普遍化、特点化的教育,完成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其次,要注重教育目标的制定和实施。教育目标规定了课程的内容和进展是课程设计的基点,教师应准确地把高一层次目标转化为低一层次的目标,保证教育目标具体落实到每个幼儿的身上。

第三,课程设计要有兴趣性、连续性、活动性、多样性、差异性和灵活性,使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而成为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过程。

幼儿园课程是指为实现教育目标而组织安排的全部教育活动,是教师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儿童的身心发展的结合点,也是教育观、儿童观综合成的教育实践和把教育实践转换成儿童发展的落脚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规定了幼儿教育的目标,活动内容,指导要点。要求教师合理地综合各方面的教育内容,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之中,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冲破过去幼儿园课程六门学科的桎梏,根据幼儿不同时期的能力、兴趣实施对幼儿的普遍化,特点化的综合教育,完成幼儿体、智、德、美等全面发展的目标。教育目标能使教育活动中的各个因素都围绕一个中心目的发挥作用,使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有序地进行,因此教育目标规定了课程的内容和进展,是课程设计应遵循的基点。同时课程设计过程中应明确教育目标的层次及在课程中的作用,达到逐步量化的目的。

2.课程目标的确定

如何保证幼儿园教育目标具体落实到每个幼儿的身上,关键问题是如何把高一层次目标准确地转化为低一层次的目标,目标制定的越小越具体、目标的完成也就越容易。教师应清楚地把握和了解幼儿园教育总目标与各领域层次目标的内涵及相互关系,从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统一考虑,形成一条清晰的落实方案。

3.课程内容的选定

我们的活动和游戏并非都具有教育上的意义,所以在幼儿园教育的同时,我们必须对儿童活动与游戏的内容和材料加以选择和指导。我们经常选用的材料也包括游戏、歌谣、手工、运动、自然、歌唱和艺术等等。我看过一本书,就是福禄培尔编写的1843年出版的《母亲与儿歌》,这本书奠定了他的教育原则的基本思想,如母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自然教育、活动与游戏教育、博爱情感的激发以及自我意识的唤起等等。母亲对待孩子的方式方法,同样用来作为激励和指导幼儿园孩子的手段,应该也可以事半功倍。

第4篇:幼儿课程范文

一、幼儿文学课程的定位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师范院校的幼儿文学课程都大同小异:从任教者角度来看,大多由中文专业的教师来承担教学;从课程内容来看,大多从文学的视野来构建文体论、创作论、鉴赏论等几个板块。虽然教材也结合一些审美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但总体而言仍在这些文学范畴之内;从教学形式上看,以知识的传授与鉴赏分析、创作改编能力的培养为主。由于幼儿文学课程主要由中文专业的教师来承担教学任务,这就使得这门课程基本上沿袭了中文专业的儿童文学课程模式。这种模式对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者更对路一些,但对教育专业的学习者则不适合,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

近些年,课程改革昭示我们课程必须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来定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今后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幼儿文学课程应该把“幼儿文学”与促进“幼儿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只有定位在这一点上,幼儿文学这门课程才能真正找准自己在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而精准定位的前提就是要突破囿于“文学”视野的局限,任教者和学习者要始终以“幼儿文学和幼儿发展”为主线,以幼儿文学的文本和幼儿发展的规律为情境脉络,从多样的幼儿文学作品中去吸取丰富的学习“给养”,教师、学生、学习内容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关系,构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从而把幼儿文学作品演化为实用的教师技能。

二、幼儿文学课程的实施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展尚处于很幼稚的阶段,缺乏知识和生活经验,他们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注意力持续时间短、自控能力较差,这些都决定了学前教育只是启蒙教育,它要求幼儿教师是通晓人文、自然知识,在音、体、美等方面具有一定特长的综合性、全能性人才。因此,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现在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任教者应改变自己在课堂中单纯的讲解者身份,变身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积极合作、主动探索、发现幼儿文学的文体规律,从而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通过对作品的诵读、剖析,让学生领悟幼儿文学创作和鉴赏的范式;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多种服务,使他们把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再把实践结果反馈到理论中进行检测,从而更好地消化理论知识,同时创作出贴近生活、质量较高的好作品。这样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再回到理论的过程,既让学生乐于接受,又能提高教学效果。

2.作品与技能相结合

现在很多幼儿文学的教材在编写时,都是以婴幼儿文学和婴幼儿心理学理论知识为基础,由基本理论学习到作品阅读欣赏,再到婴幼儿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改编。它们以理论基础为指导,以作品鉴赏为基础,以写作训练为提升,三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以及这门专业基础课的特色。

对教材中大量的幼儿文学作品,教师应引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鉴赏和运用。在指导学生鉴赏作品时,教师不能单纯地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去分析情节、语言、写作技巧等,而应该从实用出发,让学生学会吟诵、讲述、编排、表演。比如幼儿童话和幼儿生活故事,要求用幼儿喜欢的、能接受的语气、语调,借助一些肢体语言,声情并茂地讲述5~10则;教师推荐一些经典的、受幼儿喜欢的绘本,让学生阅读并讲述出来,在学生已有的美术基础上创编绘本;让学生创作和改编幼儿戏剧,以小组、班级为单位,进行不同规模的表演。通过这样的技能训练,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幼儿文学的兴趣,在学会鉴赏、创编的同时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加强了幼儿文学课程的实用性,锻炼了学生音乐、舞蹈、美术、表演等方面的技能。

3.训练和实用相结合

首先,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必要的组织和指导,让学生带着明确的训练目的和要求完成训练,教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要进行检查。

其次,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所学的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园教学法、音乐、美术、舞蹈等相关知识和技能。

另外,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把训练和实用结合起来。比如利用学生到幼儿园进行周见习、月实习的机会,让学生观察幼儿的语言运用方法和习惯,进行作品的创作和改编,在幼儿园带班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请幼儿听、赏、观、看,然后再不断对作品进行修改,从而高质量地完成训练任务。

第5篇:幼儿课程范文

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

1.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石 ,课程内容与儿童生活及社会现实紧密联系。 幼儿园课程在考虑课程的儿童适应性的同时,也要强调课程的社会相关性。由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独特性,学前课程内容不可能像学校课程内容那样有严密的学科逻辑体系, 学前教育也不可能像学校教育那样“急切”、“高位”地回应社会需求。它更多的是培养幼儿的素质基础,重点在于促进幼儿发展。社会对幼儿的要求应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相呼应,并与对学龄儿童的要求区别开来。从这一意义出发,学前课程应尽可能的同儿童生活和社会现实相联系,应促使儿童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培养儿童对社会的关爱。

2.顺应综合化发展的时代主流 ,课程的理论研究走向多学科的整合。现代课程论强调整合的原则,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者相统一的基础上,将知识课程与情意课程整合,这为我们进行学前课程的综合改革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学前课程以促进儿童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为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将儿童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建立综合课程正是实现这一结合的有效途径。这种综合,就是课程的目标、内容和实施途径进行整合的过程。

3.强调儿童的个性化发展 ,课程计划与实施中注意发挥儿童、家长及社区的积极参与作用。学前课程应注重吸收儿童和社区积极参与课程计划及方案的制订,特别是发挥儿童的主体参与作用。由于参与的每个儿童可能处在不同的需要层次,他们的能力和兴趣也不一样,因此不能强求课程的一致性,即学前课程应该是个性化的。在课程的实施上,要求积极推进小组学习,组织幼儿互相学习,提倡师幼及同伴之间的合作,努力为儿童提供多种接触教师的机会,包括家长和社会人士。实际上,学前课程论打破了传统学前教育的局限,体现了大教育的观念。

二、从传统的教师转型为符合时代需求的教师

1.引导型教师。 作为儿童认识世界的支持者,幼儿教师是鼓励儿童“士气 ”、帮助儿童克服困难并在关键时刻给予有力援助的“后盾”。 每一个儿童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和弱势智力领域,这两个领域应该得到同等的发展。对于成人来说, 要发展自己的弱势领域尚且需要克服重重困难并付出巨大的努力。因此作为认识世界的支持者,幼儿教师必须要积极鼓励并支持儿童克服重重困难, 帮助儿童将优势智力领域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智力特点和意志品质迁移到弱势智力领域。 同时在儿童完成了需要自己克服重重困难并付出巨大的意志努力的任务后,幼儿教师要及时肯定、赞扬儿童,并在适应的时机提出需要儿童进一步发展的任务,从而巩固儿童取得的成绩,并促进儿童持续向前发展。

2.创造型教师。 首先树立创造是幼儿教师职业基本要求的信念, 把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并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当成自己最起码的职责,当作是职业对自己的基本要求。其次,幼儿教师要树立每个儿童都具有创造力的信念,让具有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发展类型的儿童的创造能力都能够自由发展,让每一个儿童都能够创造性地生活和学习。第三,幼儿教师要树立创造力是可以培养的信念,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工作为儿童提供一个宽容、愉快、向上的有利于激发儿童创造的环境,并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为儿童提供一个创造的榜样和赶超的目标,促进他们创造意识的萌发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第6篇:幼儿课程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学;游戏化;实践探析

长期以来,幼儿园教育深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幼儿园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由于无法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使得幼儿教学逐渐向小学教学、成人教学方向发展,幼儿的天性也随之被泯灭,这种教学方式不但与幼儿教学的要求不相符,也完全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无法让幼儿对学习保持高度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幼儿教学过程中必须通过游戏化教学,幼儿才能够真正实现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一、幼儿课程游戏化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没有真正认识游戏和教学

游戏化教学开展的目标既要让幼儿学习到基本知识,又要让幼儿体验到学习的快乐。然而,在实际的幼儿课程游戏化过程中,部分幼儿教师存在两个方面的极端。一部分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游戏化教学过于排斥,使游戏化教学在乎更多的是知识方面的内容;另一部分幼儿教师则相反,认为课程游戏化就是让幼儿完全融入游戏中,忽视了学习的目的。这两种极端的态度的存在,正是因为没有认清课程游戏化中教学和游戏的关系。

2.游戏组织方式合理性不足

课程游戏化过程中,部分幼儿教师并没有进行合理有效的组织。一方面,有些幼儿教师给幼儿的发挥空间太小,无论幼儿做出任何行为或者举动都持保守的态度,对幼儿实施一定的控制。另一方面,有些幼儿教师则在幼儿进行游戏活动的时候采取放任的态度,对幼儿的行为不进行引导,认为游戏完全是幼儿自主的活动,没有必要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干涉。两种情况交织在一起,使幼儿在游戏的时候无法深入,幼儿课程游戏化也就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幼儿课程游戏化如何有效开展

1.树立正确的课程游戏化观念

课程游戏化的主体是幼儿,课程游戏化的最终目的是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幼儿是课程游戏化的中心。所以,幼儿教师在课程游戏化过程中一定要实现幼儿课程和游戏的完美结合,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则要求幼儿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课程游戏化观念,即正确的课程观、正确的幼儿观以及正确的发展观。首先,课程游戏化的前提是游戏的开展必须紧紧围绕课程要求进行,体现幼儿发展的整体价值取向。其次,幼儿作为课程游戏化的主体,幼儿教师不能出现“教师游戏幼儿”的情况,而是通过合理的引导,让幼儿能够主动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最后,课程游戏化要着眼于幼儿的发展,为幼儿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注重幼儿的游戏体验

爱玩是幼儿的天性。有关研究表明,在幼儿教学中,游戏性越强的幼儿,其综合素质就越强。在传统的幼儿教学中,教师深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根据教学要求,按部就班地M行教学,严重制约了幼儿的发展。课程游戏化的开展,一定要改变这种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内容的教学形式,让幼儿真正去体验游戏活动。在实际的游戏化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性语言组织能怪活动、假相方式,给予幼儿充分的机会自己去设计游戏道具,增强幼儿参与游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愿望,提升幼儿课程游戏化的教学效率。

3.完善课程游戏化的教学评价

以往游戏结束后,教师的任务也就完成了。但是课程游戏化教学在结束之后还需要进行必要的归纳和总结,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价。所以,在游戏结束之后,教师应当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幼儿行为以及教师行为四个层面出发,对课程游戏化教学进行评价。将关注点放在游戏的方式和内容设计是否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幼儿是否从中获得足够的情感体验、本次游戏活动的开展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本人是否充当了游戏的引导者等内容方面。在借鉴以往教学评价的优缺点基础上,通过对教学评价的完善,能够很快地发现课程游戏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使幼儿教师能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课程游戏化的教学效率,使幼儿能在自由、快乐的氛围中收获更多的知识技能,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这对幼儿今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总之,课程教学的游戏化的意义重大,不仅能够让幼儿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还可以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改善课程游戏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幼儿课程游戏化能够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7篇:幼儿课程范文

关键词: 幼儿园 课程 游戏化 策略

一、幼儿园中游戏与教育之间的联系和意义

1.游戏与教育的联系。

学龄前儿童的特点是比较活跃,在接受知识上比较缓慢和薄弱,如果幼儿园课程是枯燥乏味的,那么就泯灭了小孩活跃的精神,难以对他们的潜能进行开发,难以将知识和实践相结合,阻碍孩子发展。但是,精心设计的游戏课程不仅能激发学生创造力和好奇心,还能提高孩子学习兴趣,并且在游戏中身体得到一定的锻炼。游戏与教育之间存在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适当地把游戏与教育结合,可以使孩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游戏在教育中的意义。

首先,游戏与课程的结合,体现了孩子的主要地位,在游戏中老师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决定,使孩子在游戏中释放自己的情绪,培养表达能力。其次,学龄前儿童在游戏中学习时,可以使学生放下压力和负担在游戏中全身心地学习,毕竟对学龄前儿童来说,学习的东西都是基础的,在游戏中完全可以融入学习知识。在游戏教学中顺应孩子自身发展方向,适应时展。

二、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实施方案

孩子的学习方式是比较直接的,老师、家长、孩子之间的语言、行为等成为孩子直接学习的内容,他们通过积累经验、获取认知学习。虽然很多幼儿园已经引入了不少游戏,但是这些游戏大多很普遍,并且孩子在其中并不能学到什么东西,比如:唱歌游戏、大型的自主游戏、敲鼓游戏,或者模仿视频中的儿童跳舞、表演等,这些游戏不仅次序很乱,并且在游戏中会遇到很多口角导致游戏混乱,更别说在游戏中学习到东西。根据这些现状,如何组织游戏、如何开展游戏课程成为一大难题,下面就是本文提出的一些实施策略:

1.关注幼儿教育,生成新课程。

老师在平时教育中应该时刻关注孩子的兴趣,然后根据这些兴趣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新型的游戏,如在课间的时候,总听见学生提到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故事,有些学生还会扮演灰太狼和小羊互相追逐,还拿着书本摆着造型呐喊着:小羊别跑,我一定会吃了你们。老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兴趣设计一个“喜羊羊与灰太狼”游戏,在游戏中,把学生分为几组,每组5-8人,另外找一个学生扮演灰太狼,终点为灰太狼,起点为小羊,中间摆一些拼图,当灰太狼背对着喊“123不准动”孩子不能动,当灰太狼转过身时,孩子就需要把拼图努力拼好,当一组的拼图拼好之后,拍到灰太狼的肩膀就算赢,其中灰太狼说出“狼来了”的时候,就会转身抓小羊。在这个游戏中,不仅有孩子喜欢的元素,还培养孩子反应能力,并且游戏中的拼图起到学习的作用,同时在一个组中,孩子还可以通过合作完成得更好。

2.让幼儿自行的设计游戏道具或者材料。

幼儿@在组织游戏时往往会为孩子准备需要的材料或者道具,但是很多幼儿园的游戏设备一成不变,或者道具老旧没有更新,学生喜欢新奇的东西。学生自己制作道具就能解决这些问题,并且孩子对自己制作的玩具情有独钟。如要举办一次小型的文艺表演,老师要求学生有走秀、舞龙两个表演,这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学校提供的塑料、纸板、布条、彩纸等材料制作道具,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加上自己的创造可以制作出不一样的作品,这样,在表演中,学生对自己创作的东西别有一番感情,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3.利用比赛形式组织学习。

比赛式活动不仅能激发孩子积极性,还能够激发学生竞争力。在孩子的校园生活中,老师可以组织一些比赛,如睡午觉后,看谁折铺盖比较整齐,并且速度最快,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在平时跑步、走路等基本活动中,老师可以利用一些道具障碍路段,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接力赛,看谁的速度最快。在幼儿园中把这些基本活动进行创意改造,激发学生活动的积极性。

三、总结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不仅是社会的需要,更是孩子发展的需要。课程游戏化实施幼儿得到发展。因此,让游戏渗透于课程中,在课程中融入游戏,把幼儿园课程变为动态的教育,使孩子不仅有效学习,还有快乐的童年记忆。

参考文献:

第8篇:幼儿课程范文

A园隶属哈尔滨某开发公司领导,是一所历经几十年发展与变迁的企办园。该园实行园长负责的自主经营,自主发展的办园机制,现有教职工63人,全园共设13个教学班共有幼儿500多人。在现有教师中,本科学历15人,大专学历17人,中专学历9人。据幼儿园相关文件材料记载,A幼儿园的课程改革成果主要体现在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创设上。该园于1997年起陆续开展了一系列课程内容和实施方式的改革和创新,主要包括承担省级课题“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以及本园内的“亲子园开发与创设”等多项课题,提出了相应的指导思想和改革具体的实施方案。

二、A园幼儿教师课程权力现状分析

(一)课程设计的分析

在课程设计层面中,幼儿教师的课程权力主要包括:教材的选择,活动目标和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设计和环境材料的准备等方面,本文着重从教材选择、活动目标设计和活动内容设计三方面进行分析。

1、教材的选择

由于我国幼儿园一直没有国家统一的课程标准,相应的也没有统一编写的教材,因此,幼儿园对教材的选择一般包括地方教材、幼儿园自编教材及其它教材。在幼儿园中有机会参与教材选择的人员主要分为两个层级:一是园长一级的管理人员;二是普通一线幼儿教师,其中一线教师是教材主要的实施者,而且最了解幼儿发展的实际情况,应是教材选择中关键的决定者。从访谈中得知,幼儿教师自身对于“教师是否应该自由选择教材”持认同态度,但对于目前教师不能自已选择教材的现状,大部分接受访谈的教师一方面觉得比较无奈,另一方面也表示理解。在笔者访谈的过程中,教师们不止一次的谈到过“太忙”“没有时间”或类似这样的字眼,当问及“都忙些什么的时候”,他们又大多说不出具体的事情,幼儿园的工作性质就决定了教师注定要每日忙碌在一些琐事当中,对于选择教材这样的“大事”,教师们也表示自己的能力有限,使用不好这样的权力。A幼儿园所使用的教材都是由市教育局、区教育局来决定的,教师并不具备选择教材的权力,只是在教材的操作层面具有一定的调适权力。教师在面对教材的态度不一,大部分教师认为现有教材使用起来不是很顺手,而且教材相对比较陈旧,有很多内容已经不适合孩子的发展水平。园领导认为教师受自身专业能力限制,如果不为其规定教材和教学内容的话,教师就会无所适从,甚至会“应付”了事。教师们则认为对教材尤其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最应该拥有的权力,因为只有本班教师最了解自己班的孩子,应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教材和教学内容。但事实上,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对教材的选择并不具备相应的权力。

2、课程目标的设计

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在特定课程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课程设计的起点,制约着课程设计的方向,规定着课程内容的构成和学习活动方式的性质。同时,课程目标也是评价和检验教学效果的基本依据,因此,明确课程目标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幼儿园的课程目标大致可分为四个层级:领域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幼儿园层面的主要是学期目标和活动目标的制定,幼儿教师是将课程目标付诸实践者,因此,每一位幼儿教师都应参与这两级课程目标的制定。但是在A园学期目标一般是在开学初制定完成,主要是在集体(园长、教学主任、班组长)备课的基础上,初步确定总体目标,并以此为依据来对目标再次细化,再进行其他方面的课程准备工作。通过分析访谈记录也发现,普通幼儿教师较少有机会参与学期目标的制定,即使是活动目标也是园长一级制定好的,幼儿教师很难根据其所在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对目标做改动。由于教育对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幼儿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已经感受到之前由少数人研究制定的目标之不尽合理之处,但是,由于大多数教师没有机会参与目标制定,所以他们的声音并没有引起目标制定者的重视。另一方面,幼儿园的管理者往往认为教师精力有限,希望通过集体决定来减轻老师的压力,事实上,不能积极参与到目标的选择和制定中反而容易降低教师的职业热情和专业责任感。

3、课程内容的设计

课程内容是幼儿园课程的主体部分,它要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幼儿园课程内容包括选择性内容和生成性内容,主要有三种取向:教材取向、学习活动取向、儿童经验取向。其中教材取向关注的是内容的知识性;学习活动取向关注的是与儿童实际生活的联系;儿童经验取向则关注的是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因此,幼儿教师在选择和设计课程内容时,既应依据教材设计活动方案,更应该注重幼儿生活性和兴趣性知识的选择。在调查中发现,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幼儿教师们对于给幼儿的应该是符合幼儿兴趣需要的和生活化的课程内容持认同态度,认为幼儿园课程内容就应该体现出联系幼儿生活经验、舍弃分科观念的特征。但是,由于受家长的要求等外在因素的影响,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设计基本上是依照教材进行的,可以自由设计的权限非常小。其实,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没有固定的模式,能联系幼儿的生活世界,着眼于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的课程内容都可以纳入课程内容体系当中来。但是值得庆幸的是,幼儿教师们在有限的权力范围之内也努力的通过“利用更多的课程资源”或“用更丰富的活动形式”来增强课程内容对幼儿的吸引,可以说是一种进步。

(二)课程实施的分析

课程实施层面课程权力的实现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师在师幼互动中实施策略的运用情况,本文主要通过师幼互动中教师教的策略和幼儿学的策略两方面进行分析。

1、师幼互动中教师教的策略

根据纲要中对幼儿教师课程角色的界定,本文将师幼互动中教师教的策略分为支持性策略、合作性策略和引导性策略。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注意力容易分散且自我控制力差,所以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突发事件”,因此本部分重点关注的是幼儿教师在面对应激事件时引导性策略的运用情况。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幼儿教师课程权力的实现更多的体现在对幼儿兴趣的关注度上。由于教师们在课程设计上拥有的权力非常有限,所以,负责任的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当中,会相当用心地斟酌课程内容,力图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课程内容做最合理的演绎,使孩子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

2、师幼互动中幼儿学的策略

幼儿学的策略即幼儿将外在经验内化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和手段。幼儿园一日活动包括游戏活动、日常生活活动和学习活动,本文主要关注幼儿学习活动中的策略。在学习活动中,幼儿可以通过复述和练习的方式学习,也通过质疑、参与、探索和发现的方式解决问题,因此,幼儿教师要能够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明确幼儿所需要的学习策略,并关注策略运用困难的幼儿,为其提供相应的帮助。从访谈分析发现,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过程赋予了教师较宽松的权力实现空间,幼儿教师已经认识并关注到幼儿学习策略和教师教的策略是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教师们纷纷表示,自己在课程实施阶段是个“多面手”,在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以后,教师的每一次方式方法的改革和实施策略的运用都会考虑幼儿的兴趣经验和策略需要,最后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但是这种实施策略和方法的运用由于受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影响,并不是在每一位幼儿教师身上都能很好的体现。

(三)课程评价的分析

幼儿教师课程评价主要针对幼儿的发展、幼儿园课程及其相互关系的评价。具体包括:选择评价方式、制定评价内容和标准三个方面,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确定主要由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和课程观所决定。对评价方式的选择是幼儿教师日常主要工作之一,因此本文从幼儿发展状况和课程运行状态两方面,着重从评价方式角度,对幼儿教师课程权力状况进行分析。

1、对幼儿发展的评价

对幼儿发展的评价方式主要有口头评价、档案袋评价和借助网络资源进行评价等等,幼儿教师应根据评价目的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对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如,评价幼儿发展状况的目的是与家长进行交流,常采用口头评价和网络评价方式;如果教师评价目的在于记录幼儿的发展状况,主要通过档案袋评价的方式。幼儿教师在对幼儿的评价上拥有较宽松的权限范围,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对幼儿进行评价,不仅仅局限于“口头评价”上了,而且能积极运用档案袋评价,有的老师还会通过网络聊天的方式和家长交流,这也是对幼儿发展情况的一种比较进步的评价方式。

2、对课程运行状态的评价

幼儿教师作为课程的评价主体,对课程运行状态的评价包括前评价、活动过程中评价和后评价等,其中前评价和活动中评价本文在课程研究层面将加以讨论,幼儿教师针对课程运行状态的后评价主要是通过反思的方式来进行的,因此,本部分主要从课程运行状态后评价即课程反思角度来考察课程权力的实现状况。从反思日记中发现,教师们认为活动反思是自己进步的非常重要的方面。从反思中也可以看出教师在活动中更加关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而且根据幼儿行为表现来适时的调整教学策略,对其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通过对幼儿教师反思资料的整理发现,幼儿教师在反思中更多的关注的是幼儿的表现,而对课程本身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部分则关注较少,这也是教师反思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四)课程研究的分析

对研究层面教师课程权力是教师在整个课程运行过程中发现、反思并深入研究课程问题的权力。包括教师对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中存在的课程问题的发现和研究。其中课程评价研究在上文已经分析,这里不再赘述,本部分主要从课程设计研究和课程实施研究两个方面分析课程研究层面的幼儿教师课程权力实现状况。

1、课程设计研究

幼儿园课程设计研究主要是通过集体教研的方式实现的,集体教研活动是一种人力资源的共享,集体教研应该让每个教师参与其中,并且发挥作用,实现其在课程设计中的话语权。对于“集体教研在工作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的问题,教师们反应不一,一部分教师(尤其是新教师)认为集体教研可以节省时间,对自己很有帮助;另一部分教师认为,集体教研往往不是针对课程本身进行的,所以意义不大。通过对集体备课活动的观察记录也发现了类似的问题,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会拿到教研时候来讨论,但对于讨论的结果却往往得不到重视,也就是这种讨论似乎是“为了谈论而讨论”,最终也未能达成一致。集体教研本身对幼儿教师课程权力的实现是有利的,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教师们共同研究教学中的一般问题,从而保证教学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最终实现教学效益的最优化,其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对于经验不足的新老师。但是在A园,集体教研的价值显然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笔者认为,造成这样一种现象的原因并不仅仅在于组织者,集体教研是在个人认真准备的基础上进行的共同研讨,其价值的实现需要每一位教师真正的参与其中,发挥作用。因此,要想通过集体教研深入挖掘课程深层次的内涵,力图最大化的实现其价值的话,一方面在于教研的内容要是那些教师关心的和真正有价值的“议题”而不是空泛的讨论某一个“理念”或“思想”;另一方面,每个参与集体教研的教师都要作为参与者存在,充分准备、积极思考、大胆提问,这样才能最大化的实现集体教研价值。

2、课程实施研究

幼儿园课程实施研究包括对教师教学过程和幼儿学习过程的研究,是课程研究的核心部分。幼儿教师对课程实施的研究应该以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为目的,比如,课程实施中材料投放和教学策略的运用是否合理、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是否达到预期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从访谈中可以发现,幼儿教师个人的课程研究权力意识是非常清醒的,对课程研究的重要意义和对幼儿的影响普遍持认同态度,认为课程实施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意识到教师应该有相应的课程研究权,这对于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能发现问题并且及时做出调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具体的课程研究过程中还会遇到“研究容易操作难”和研究方式方法的问题,这使得研究权力在实现遇到了瓶颈。

三、研究结论

第9篇:幼儿课程范文

关键词:大课程观;幼儿园;游戏课程

一、大课程观视野下的游戏课程在幼儿园内的开设

幼儿园内开展的课程与一般课程的设置目的是一样的,在大课程观的背景下,幼儿园在设置课程的时候应当秉持“课程即经验”“课程即活动”的课程观念,在设置课程的时候帮助幼儿获取丰富的教学经验,促进幼儿的身心能够全面发展。

在设置游戏活动的时候,幼儿教师应当认真区分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区别。基于传统的教学理念,幼儿教师对于课程的理解是学习,对于游戏的理解是玩耍,但是在新课程观的视野下,课程与游戏活动在内容、形式、目的以及手段方面都有所联系,因此,在设计游戏课程的时候,幼儿教师应当从经验的角度出发,将游戏当作幼儿获取有益经验的重要途径,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取一类学习经验,这样将幼儿园内的游戏活动当作课程来重视。

将幼儿园内的游戏活动当作日常的课程,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游戏活动与学前课程相适应,主要是因为在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时候,锻炼自身的创造力,完善自身的性格,在游戏过程中默默积蓄幼儿的发展价值,而不是一味学习汉字以及算术等学前课程,这样不仅束缚了幼儿的思维发展,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也形成了一定的阻碍。

倘若在幼儿生活中没有游戏活动的丰富,不仅断送了幼儿天真的童年生活,还间接导致幼儿不能实现全面的人格发展。为了有效避免这类现象的发生,幼儿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游戏价值观念,将游戏当作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将游戏当作幼儿发展的需要,而不是用游戏来丰富幼儿的学习生活,因此,幼儿教师在设计游戏课程的时候应当从游戏课程内容以及途径的角度出发,真正发挥幼儿游戏的作用。

二、幼儿园游戏课程的取向

游戏在幼儿园的课程教育中是双重的身份,将游戏当作幼儿园的课程,更正了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地位,同时也保障了游戏在幼儿园生活中的地位,使得幼儿在日常幼儿园生活中有充足的自由时间来保障个性的自我发展以及成长,但是同时,游戏在幼儿园的地位并不是非常稳固的,幼儿教师只是将其当作一种放松的方式,在设计游戏形式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幼儿的成长实际,只是沿用了一些传统游戏的形式,在短短的课间时间内组织幼儿锻炼身体,因此为了保障游戏在幼儿园生活中的地位,确保幼儿在幼儿园生活中享有基本的游戏权利,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教师应当确定幼儿园游戏课程的正确地位,充分重视游戏课程的教育理念,在设计游戏课程的时候丰富游戏课程的功能,从大课程观的角度去诠释幼儿园游戏课程的设计以及完善,在游戏设计的时候借助全新的教育理念,并结合幼儿在幼儿园的实际生活情况,充分尊重幼儿的地位,适当询问幼儿对于游戏的观点,这样使幼儿在幼儿园内的游戏化课程内体验到更具有针对性的课程。

首先,幼儿教师应当明确游戏化课程的定位,游戏化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在游戏过程中组织幼儿进行学习,也就是“游戏化学习”,幼儿教师在大课程观的教学视野下,幼儿教师将游戏化的课程教育形式当作主要的教学形式,采取恰当的游戏形式促进幼儿早期教育的发展以及学习效果的提高。

其次,幼儿教师在设置游戏课程的时候要坚持游戏课程的整体化、教材的生活化以及教学活动的活动化,也就是在组织游戏课程的时候采用游戏的形式强化师生间的互动,给予幼儿充足的发展空间,促进幼儿的自主发展,并在游戏化的课程内渲染人性化的教育氛围,形成温暖、接纳、信任以及互相鼓励的游戏化课程进展氛围。

最后,幼儿教师在实施游戏化课程的进程中,注意关注幼儿自主发展的本质性,充分肯定幼儿以及幼儿教师之间的互动重要性,在游戏化的课程中创设恰当的游戏氛围,同时增强幼儿教师自身教育素质的发展,将游戏化的教学课程理念与课堂的教学实际联系起来,不仅要将游戏课程化当作一个教学的手段,而且要在实际的幼儿园生活中充分运用这一教训方案。

同时,在设计游戏化课程教学方案的时候,幼儿教师可以在教室内设置游戏区域、游戏活动室,在组织幼儿参与幼儿活动的时候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以及“教的怎样”等问题,在这样的反思以及探究过程中,幼儿教师能够从更系统的角度进行游戏化课程的教学研究,使得幼儿园游戏课程更加具有实践操作的意义。

为了给幼儿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社会大众对于幼儿园生活以及学习效果和教学形式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大课程观的背景下,幼儿教师应当针对游戏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在幼儿园的课程中应用游戏课程的教学方式,把日常的游戏活动与课程教育放置在同等的地位,在游戏进展的过程中开展学习活动,促进幼儿在游戏活动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