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红白喜事礼仪范文

红白喜事礼仪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红白喜事礼仪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红白喜事礼仪

第1篇:红白喜事礼仪范文

小娘惹陈盛最后是被黄天宝用刀砍死的,《小娘惹》通过一个大家庭几代人的恩怨情仇,融合娘惹文化精髓,讲述了善良女子月娘一生不屈不挠的奋斗史的故事,该剧于2020年6月5日在东方影视频道首播。

《小娘惹》是由郭靖宇任总导演,谢敏洋、黄光荣担任特邀导演,洪荣狄担任编剧,肖燕、寇家瑞、岳丽娜、戴向宇领衔主演,向云、何雨虹主演的年代剧。

该剧为了更好展现娘惹风情,剧组多次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看景,考察娘惹建筑与服装特色,该剧美术部门在摄影棚内搭建了剧中娘惹家族生活的场景,每个雕花和摆件都遵循娘惹生活的特点,该剧演员进组后,剧组也特地请来娘惹厨师和娘惹的礼仪指导,让演员跟他们学习制作娘惹菜和娘惹礼仪。

《小娘惹》蕴含着浓郁的二十世纪南洋风情,相比旧版,该剧加大了剧中的美食部分,剧中展示了多种娘惹菜,娘惹焖鸡、龙眼茶、阿喳等,都是娘惹菜中极具代表性的美食,而剧中人物的服装、饮食习惯,以及峇峇家族的红白喜事里也能看到不少中国的文化。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红白喜事礼仪范文

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地处湘西南边陲,古为南楚与百越相交之城,系“南楚极边”之苗疆, 早在4000年前,就有剽悍、智慧的苗族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走进这座小城,无论是县城小镇,还是村村寨寨,你都能品尝到当地苗族人民的特色饮食――油茶。

城步油茶最早始于三国时期。苗族先民的居住环境山高水冷,气候严寒,蛮烟瘴气和毒蛇蚊虫横行。在缺医少药的古代,为了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他们只好靠多饮茶、喝浓茶抵御蛮烟瘴气,防治疾病。但浓茶饮用过多反而引起身体不适。于是,他们试着在茶汤中加入苡米、红薯、苞谷等杂粮和调味品,既能预防疾病,又能充饥解渴,于是便形成“油茶”的雏形。到了明代已基本形成较正规的油茶。清光绪《靖州乡土志》载:苗人“以冻米杂盐豉煮之,谓之油茶”。还有“姜牙密饯满盘陈,风味油茶亦可人。绝忆头纲新焙出 ,二凉亭子雨前春”的诗句,描绘了油茶的独特风味。

城步油茶不仅是一种世代相沿的饮食习俗,而且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礼仪习尚和饮食文化。苗家打油茶、吃油茶尚有一定的茶规可循。来客打茶,苗家人热情好客,不管是远村近邻,还是生人熟客,只要你踏入苗家的大门,主人便立即丢下手头活计,打油茶相敬。这充分地体现了苗族同胞热情好客、以礼待人的优良传统,昭示了苗家人的美好心灵。

苗家人打油茶,一般分为5道工序。一是做阴米。先把糯米浸胀,然后用木甑蒸熟,晒干或凉干,用碓舂扁,即成阴米。二是做茶叶饼。每年春夏,待茶树吐出的新芽长到一指宽左右采摘,放在锅里煮一滚,舀出来浇上米汤水,一团一团捏成饼状,晒干即成。三是炒主料。炒阴米炒至略带焦黄、酥脆,将黄豆、花生、红薯片等原料炒熟用油炸脆,并备好煮熟或炸得松脆的糍粑、蕨粑。四是煮茶汤。将茶饼放置锅中加水煮沸,用瓢将茶叶捞出,用擂钵擂烂,再倒人锅中煮成浓茶汁,捞出渣残,加放油、盐,佐以擂碎的大蒜、生姜、辣椒等制成茶汤。五是撒茶料。按喝茶人数,在茶盘中摆好茶碗,将各种主料分放碗中,主料不宜太多,然后再冲入滚沸的茶汤,撒上葱花、胡椒粉等佐料、即成闻名遐迩的苗寨油茶。茶打好之后,主人会用苗家特制的木质茶盘将茶杯端到你面前,请你享用,茶杯上刻了号码,你端到哪杯,哪杯就是你的“专号”,吃完后再按顺序依次放回茶盘中,喝下一杯时你就不会端错。油茶具有香、咸、苦、辣、甘等味,清晨喝它可充饥解渴,晚上喝它可提精养神;炎夏喝它能消暑解热,严冬喝它能祛湿去寒;劳作前喝它可添劲耐劳,劳作中喝它可轻身松气,劳作后喝它可消除疲劳。凡到城步的客人,均以喝油茶为快,油茶因而声名远扬。

喝油茶也挺有讲究。一是敬老敬客,茶客当中,谁年龄最长,谁辈分最大,谁是远客稀客,就先敬谁。二是一般要连喝四杯,其意为“好事成双”、“四季发财”。若只吃一杯,他们称之为“跛脚茶”,是不吉利的象征,也称“单丝不成线,”意味着交往不长。吃三杯也不行,三杯称为“不三不四,四季不到头”。当然,如果四杯过后还嫌不过瘾,还可以继续喝,四杯以上,又有另外的说法,喝五碗寓示五谷丰登,喝六碗表示六畜兴旺,喝七碗象征七星高照,喝八碗有八面威风之赞,喝九碗当祝地久天长。三是油茶要顺着汤喝,包谷、黄豆、糍,如果先把汤喝光了,底料就得借助筷子才能吃下。所以第一次去苗寨喝茶的客人,苗家人都会很体贴的先奉上筷子或者瓷勺。而喝惯了油茶的人是不需要借助这些餐具的。四是油茶喝饱后要把茶杯叠起来或是倒扣在茶盘上,以示已吃饱了,否则女主人会继续给你散茶。五是如果你确实喝不惯,可以向主人家说明,不要不喝将油茶倒掉,那是苗家大忌,认为你不懂规矩,看不起主人,糟蹋粮食。

在苗寨,油茶不仅是人们的一种常用饮食,而且苗人们在各种红白喜事、重大节庆活动中都会以油茶来宴请宾客。每当乡间举行红白喜事时,那些足智多谋的姑娘大嫂们更显颖慧本色!在几十甚至上百的宾客前,她们能准确地记着客人们的吃茶顺序以及他们的特殊要求。茶盘里的杯子都规定放在一定位置,千万不能张冠李戴,如甲的茶杯被乙拿错了,客人就会嘲笑递茶的姑娘大嫂不能干。有时,在客人众多的场合,年轻的小伙子会不时地捉弄一下那些递油茶的年轻姑娘。于是,小伙子趁姑娘不注意,悄悄地把自己的茶杯转换一个位置,然后借题发飞,与姑娘争个面红耳赤。然后,姑娘们从来也不示弱,她们以自己惊人的记忆术,戳穿了小伙子的鬼把戏,使小伙子们不得不打心眼里佩服,这也体现了咱们苗家姑娘心灵手巧的一面。

油茶不但作为婚丧礼仪中主要的待客饮食方式,而且在祭祀礼仪中也显得尤为重要。生活在这里的苗、侗、瑶、壮各族人民每逢节日或家庭中谁的生日,往往在神龛前恭敬地用茶杯敬上油茶,以祭祀主先。如城步、绥宁一带们,苗族的"老人节"(每年农历七月十二日至十五日),各家各户必须在神龛面前摆上八仙桌和凳子,敬上十六杯油茶,敬完油茶后还要敬酒和饭,每日早、中、晚三餐都是如此。主人要先下跪祈\,祈求祖先保佑举家人丁康泰,事事平安。

苗族还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而我们的油茶跟山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苗家山寨歌如海,他们出门山歌在口,进屋也要润润喉嗓。尤其是当有远方客人来到苗家时,无论客人是男是女,苗家阿妹总要千方百计将村寨里的年轻人叫来“对歌”,以歌伴茶,与之同乐。她们一边打茶一边唱:“天上月光亮堂堂,水上莲花吐清香,清水当茶表心意,缺少油盐蒜和姜。”客人若是会唱歌的,必定以歌相答:“山高难比摩天岭,溪流难比大海深,人情系数苗家好,油茶味美醉人心。”如果客人不会唱歌,也可随口说些四言八句:“油茶打起喷喷香,又香油盐又香姜,歌声伴茶味更美,可惜我哥不会唱,请姑娘原谅,原谅。”苗家阿妹估计你不会唱歌,也自然会原谅你。如果你不声不响,毫无表示,就意味着你对他们冷淡

第3篇:红白喜事礼仪范文

英语文化教学涵盖方方面面,从最初的如何称呼别人,如何打招呼,到如何拜访、接客送客、约会、告别,还有致歉、用餐、助人、交朋友等等。这里我们举以下几个方面的例子来说明在中职英语教育中应注意哪些文化差异,从而在教学中渗透给学生相应的文化背景。

(一)寒暄(Greetings)寒暄不论在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中都是人与人交流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遇到熟人或陌生人我们都免不了跟别人寒暄,在中国文化中,我们经常用到的寒暄语是:“吃饭了吗?”“到哪里去呀?”这些都是很亲切、随意的问候而已,其实并不是等待对方真正回答问题。而英语文化中这几个寒暄语却意义不同。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说:“Haveyouhadyourmeal?”表示的是该男子对女子有意,想约她吃饭。至于“whereareyougoing?”这样的问候语在英语文化中会被认为是打探他人的隐私,这就是犯了文化错误(culturalmistake)了。英美人常用的寒暄语有: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Hello;Howareyoudoing?Howareyougettingon?回答可说:Verywell/Notbad/Fine.还要注意的是西方文化中,他们不仅会跟熟人打招呼,也会跟迎面而来的陌生人说一声Hi。笔者认为在当今社会,我们也不妨像这样给陌生人以问候。

(二)美与丑(Beautyvs.Ugliness)对于同一个东西,中西文化审美标准不同。Oneman’smeatisanother’spoison(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前面已经举过“狗”这个词的例子。下面我们来看“孔雀”。在汉语文化中,孔雀是“美丽”“吉祥”的象征,孔雀开屏更是寓意着大吉大利。而在英语文化里,孔雀(peacock)象征着“炫耀”“虚荣”等义,英语会说asproudasapeacock(骄傲得像孔雀一样),asvainasapeacock(虚荣得像孔雀一样)。其他的形象如“龙”、“喜鹊”、“老鹰”等在中西文化中都有不同含义。在具体教学中也应该注意区分。

(三)红与黑(Redvs.Black)对于一个不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的人来说,大抵会把blacktea翻译为黑茶而非红茶,把brownsugar翻译为棕糖而非红糖。再如翻译“青衣”和“青天”时,同是一个“青”字,英语要翻译成blackdress和bluesky。对颜色的喜好也反映在各自的生活习俗上。中国人的“红白喜事”中,“红”代表喜庆,而“白”指代的是葬礼,对应到英语文化中,就是“白黑喜事”了,因为他们结婚时多穿着白色婚纱,而参加葬礼时多穿黑色衣服。

二、中职英语教育中的文化渗透方法

1、教材与文化背景相结合。也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遇到相关的文化背景就要立即给学生补充;

2、定期给学生进行文化专题的补充。如每周末给学生进行一堂特定内容的文化讲座(茶文化、餐桌文化、礼仪文化);

3、用文化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利用放映有文化内涵的英文电影、播放英文歌曲等方式来起到让学生在放松之余又能了解文化的作用;

4、组织学生进行跟文化相关的活动如排演小话剧、做一个minilecture等方法,让学生亲自找话题并实践往往事半功倍;

第4篇:红白喜事礼仪范文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食,大若天地。我们生存的基本要素就是从食物中获取的,大地万物的生灵全部都要靠食物来补充能量,获取营养,维持生命。再看这部《闲话中国人》,开头第一炮便是在大谈“饮食”。中国的饮食文化早有上千年的历史,可算得上是传统文化了。由此可看出,饮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所占地位之重。

外国人重于情趣,中国人则重于饮食。中国人既然能以食为天,则“悠悠万事,唯此为大”,世界上还有比天大的吗?答案是肯定的。所以,中国人甚至认为“普天之下,莫非一吃”,认为不管任何事都能用“吃”来解决。这就是现代中国人对千百万年前的老祖宗流传下来的饮食文化的认识,这也是书中所说的“泛食主义”。

说到这“泛食主义”,它也包含在饮食文化内,只不过是口语上通过文字来表达的。就像是说人就叫“人口”;谋生就叫“糊口”;职业和工作就叫“饭碗”。干什么工作就吃什么饭,就像书中所说的:“修鞋补锅是吃手艺饭;说书卖唱是吃开口饭;当教书匠是吃粉笔灰;出租房屋是吃瓦片儿。”总而言之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切都与“吃”扯得上边。

饮食,说白了也就是吃饭。但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终于深刻的了解了中国人的“吃饭”文化。

何为“吃饭”文化,我想这也只能在中国才寻找得出答案。在中国人看来,食物乃生命之源。因此给人食物,请人吃饭,是一种很重的礼仪;而接受他人的食物,则是受了很大的恩惠,必须加以回报。这,便是中国文化中“吃饭”文化的基本准则。但在这一来一往,你一席我一顿的过程中,这“吃饭”文化渐渐的变了味儿。中国人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渐丰满的腰包也闲不住了,开始流行起“请客吃饭”,而“吃饭”文化的基本准则也渐渐成为中国人请客吃饭的正当理由。大家也习惯起这新一代的“吃饭”文化。像这逢年过节,红白喜事,老人做寿诞,小孩过生日,谁家不请,哪个不吃?如果升了职位,涨了工资,搬了新居,走出国门,三朋四友七大姑姨也都会堂而皇之地要求你请客吃饭。有人来了要“接风”,送人走了要“饯行”,有事要“撮一撮”,没事也要“聚一聚”。用书上的话总结:中国人恐怕是世界上最爱请客吃饭的民族。

这饮食饮食,说完了“食”,接着得说“饮”了。

既然说到“饮”,那么“茶”,便是不折不扣的中国文化。

中国人爱喝茶,西方人爱喝酒。“西人饮酒而取其汁,国人饮茶乃取其气”,这是书上的原话。西方人喝酒是为了身体,中国人品茶则是为了意境。

自古以来,茶就是文人雅士所热衷的“至清至雅之物”,它也往往用于陪衬一些山水美景,文雅之趣。所以,这喝茶不叫“喝茶”,得叫“品茶”,从这品茶中还能品出人生哲理,事物的启迪,从而自古产生那么多的伟大诗人来“颂”茶。就连这品茶中,还品出了茶术之道。

不单“食”能请,这“茶”也能请。比如这“吃早茶”,则是如今商场上用来谈生意的办法之一。吃早茶不过于排场,但也不过于寒酸,几叠小食,一杯清茶,既能解决早餐问题,也可以享受其中的一点“意境”。它也确实比请客吃饭少了一点铜臭味,少了一点利益和关系。

柴米油盐酱醋茶,厨房中的繁杂琐事,生活中的切切察察;

第5篇:红白喜事礼仪范文

关键词:壮族丧葬;丧葬仪式;响铜器;师公舞

死亡对于人类来说是没有办法避免的。苍茫宇宙之中,人们在这里诞生、成长,直到最后的死亡。几千年来人们形成了非常系统的丧葬仪式,既要让死者安息,也要让活人安宁。当一个人走完人生最后的旅途时,亲戚友人要哀悼、纪念、评价亡人,寄托哀思。丧葬仪式包括殓殡葬拜诵哭泣等一系列的仪礼。

1 广西壮族丧葬仪式

壮族人有各种各样的仪式,最为隆重肃穆是丧葬仪式。壮族的丧葬形式有岩葬、悬棺葬、火葬、土葬。自清明以来,逐渐流行土葬。到了现代,仍是以土葬为主。尽管现在政府大力倡导火葬,以节约耕地,减少浪费,但当地壮族仍然延续传统的土葬习俗。在广西壮族人们的观念里,葬礼既是对死者生前的追悼亦是对死者进入另一世界的祝福。壮族人们都信仰道(公)教、师(公)教,于是整个丧葬仪式基本上都是由道公、师公主持、完成。

壮族丧葬仪式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壮族特殊的民族风俗,研究广西壮族丧葬仪式可以更好地了解壮族风俗及其道公、师公的信仰。

响铜器作为壮族丧葬仪式最重要的道具,历来对其研究主要是从其所演奏的曲目出点,而忽略了其本身具备的社会功能。

广西壮族丧葬仪式主要有送终、报丧、入殓、封棺、停灵、出殡等流程。

2 广西壮族丧葬仪式流程

广西壮族人们的丧葬仪式复杂多样,既有社会礼仪的特点,又有人类处理死者的信仰行为。老人临终,家人尽可能陪伴在其身旁,以示最后的告别。而有的地方,人死后由孝男、孝女到河边或井边投钱币、烧香焚纸钱以“买水”浴尸,然后鸣枪、放炮、敲锣打鼓或嚎啕痛哭以向四方乡邻报丧。入殓时,一般要请师公或道公打斋超度亡灵,择吉时出殡、择风水宝地而葬的习俗也普遍流行。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壮族人们的丧葬观念有所转变,部分乡村的丧葬礼俗开始变得越来越简单,不过大体上还是保留了丧葬仪式里的重要流程。以下是壮族人们丧葬仪式里最为重要的流程:

2.1 送终

一般来讲,老人要死了,如果是在医院就医,医生都会提早提醒家人赶紧送回家,无法救治了,让家人早准备丧事。或者老人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会闹着出院,回家过世。在他们的意识里,一定要死在家里,不然下到地府,会成为孤魂野鬼,逢年过节的时候也收不到亲属在阳间寄化的纸钱或被请回来享用香火,会成为穷鬼,任恶鬼欺凌。在广西,还有一个普遍的认识,老人不能在床上断气,如果在床上断气,叫背床板,意思是没有后人接床了,也就意味着绝后了。所以,亲人会提前在众人祠堂铺好禾草,摆起纸钱、香烛鞭炮、寿衣、黑纱等物品。告诉近亲,让他们早做准备,或者及时回家给老人送终。

由此可见,老人必须要在家里去世,但是又不能在床上去世,家属把临去世的老人放置在祠堂的禾草上,然后家属跪在老人前面给老人送终。

2.2 报丧

当死者咽气之后,主人家放鞭炮或者敲丧锣来报信。用来敲丧的锣与一般的铜锣相似,只是尺寸更大。锣声沉重,曲调悲壮,充满煞气,“呔啦——呔啦——”这样的声音一次四下,重复多次,意思是告诉乡里乡亲“死啦——死啦——”这就是所谓的“丧锣”。在民间有“神三鬼四”的说法,即祭神或者红喜事,人民当敲锣“三”数,而丧礼是白喜事则用“四”数,在当地,“四”等于“死”的发音。

在向宗族兄弟报丧的时候,孝子会逐一到宗族兄弟住房很远的地方报告丧事,哭着请求兄弟帮忙处理丧事。对于别的亲属,主人家会打电话告知丧事,等到亲属来到自己村口的时候,要拿着利是出去迎接,也是亲属家里有多少人就会给多少个利是。

报丧结束后,主人家会在乡里乡亲的帮助下,第一时间请来师公为死者举办丧葬仪式。

2.3 入殓

入殓是先人家属最悲痛的时刻,一般都会大声痛哭,一旦盖上棺木,便再也见不到先人了。入殓时,孝子孝孙为先人换上新买的寿衣寿裤(寿衣是四件,寿裤是三条),修整遗容,之后就是对新人进行入殓。入殓是把先人从原来的禾草上放进棺木里,棺木里会铺上黄被子和百里红面锦被,寓意“铺金盖银”,希望先人在地下能够有金有银,不被穷鬼欺凌。

入殓时,会将死者的脚最先放进棺木,然后慢慢地将尸体平放进棺木内。棺内也会摆上先人的旧衣物或者先人的心爱之物。

大号声音低沉中带有很强的力量穿透力,没有旋律,只有声音强弱,起着制造悲伤气氛的作用,因此会一直伴随整个入殓活动。师公会唱念祭文,祭文的内容跟报户口是差不多的,报上先人的名字,出生年月日,何时死,哪里人,怎么死,同时还要指引亡灵进入地府,防止亡灵走错地方导致灰飞烟灭或者成为孤魂野鬼。

入殓结束之后,师公会带领先人的后辈,饶棺木走九圈,最后看先人一眼,最后三跪九拜,祈求先人亡灵得到超度,往登仙境。

2.4 封棺

在封棺的时候,孝子必须立在棺口用手拍打棺木九次,师公会口念法语“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生灭寂灭,双成双亡,相则生灭,性则绝对”。此时,众孝子跪立棺头,围着棺木大声痛哭。最后,孝子孝孙钉下棺材钉,又称“子孙钉”。也有等到出殡前才钉下棺材钉的。

2.5 停灵

先人遗体封棺之后到出殡之前,这段时间棺枢停在祠堂里,称为停灵阶段。停灵的时间,各地不一,一般是二、三天,有的七、八天,个别二十天以上。停灵期间的主要活动有守灵、做道场和亲友吊唁。道场的内容繁多,有的地方以道公为主,有的地方以师公为主。上林县新联、下江、洋渡一带,讲排场的要师、道、僧三教齐全。

2.6 出殡

出殡,俗称上山、送葬、发丧,就是把装有先人的棺材送到事先选好的坟地下葬。出殡时间多为早上的八点到十一点之间,极少有过午的。在出殡前,送丧人会在光天露地吃“送丧饭”(或叫“白喜酒”),菜谱必有豆腐,据说吃了豆腐,后代会托先人的阴德,会长命百岁。

只有孝子孝孙等少数亲属会送丧到达墓地,执挽联的人会在到达某一个地点(地点一般都是事先约定的)之后,扯下挽联,然后把竹竿扔掉,返回。其他亲属看到执挽联的人开始返回,马上会跟着返回,尤其是丧家女眷,基本上是不会送先人上山的,这是一些送丧的禁忌,当地人没有给出什么很好的解释,说是自古如此。在整个送丧的过程中,小孩子们会被大人一直提醒不能朝后看,一定要注意朝前看,否则会不吉利。

2.7 下葬

广西壮族的下葬习俗主要有一次葬葬和二次葬两种。一次葬是连棺埋下后一般不再移动,除非占卜说坟山风水不好,或葬后家里发生重大事故,才另外选择风水宝地进行迁葬。二次葬是连棺埋下三五年后,先人肉体基本腐化只剩骨头的时候,进行拾骨再葬,亦称“拾骨葬”。

整个丧葬仪式都体现了壮族人们对鬼神的崇拜和道公、师公信仰,在壮族人们的观念里,只有经过了这些道公、师公主持的仪式,死者的一生才算圆满。

3 广西壮族丧葬仪式的响铜器

在广西壮族丧葬仪式里,响铜器是最重要的道具,使用到的响铜乐器主要有唢呐,铜锣,铜镲等。各种乐器在丧葬过程中的用途如下:

唢呐:又名喇叭。响铜乐器之一。在木制的锥形管上开八孔(前七后一),管的上端装有细铜管,铜管上端套有双簧的苇哨,木管上端有一铜质的碗状扩音器。由于唢呐大小不同,其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最常见的有四个调:D调、降B调、C调、G调。在丧葬过程中,唢呐几乎贯穿整个仪式,最常听见的唢呐声是“滴嘟滴嘟哒”“滴嘟滴嘟哒哒哒”这样的重复音律。

镲:又名钹。响铜乐器之一。主要有大镲(钹)和小镲(钹),它们是由两个圆形的铜片(直径由15厘米到69厘米不等)互相撞击发声的。在丧葬仪式里,镲的节奏很简单,每一个强拍轻敲一下,不需要添加花样。也有乐手会根据当时的气氛,自然发挥,强弱拍都敲上一下的。

锣:响铜乐器之一。锣身为一个圆型弧面,多用铜锡合金制成,其四周以本身边框固定;锣棰为一木棰。锣身大小有多种规格,小型锣在演奏时用左手提锣身,右手拿棰击锣,大型锣则须悬挂于锣架上演奏。铜锣音响低沉、洪亮而强烈,余音悠长持久。在丧葬仪式里主要使用铜锣来表现一种紧张的气氛,具有十分独特的艺术效果。铜锣除了在一开始敲丧锣报信之外,也是与镲一起伴奏用的。节奏很简单。锣镲一起等待“滴嘟滴嘟哒”、“滴嘟滴嘟哒哒哒”之后,及时跟上,敲出相对应的“叉切当”“叉切当当当当”。

在整个丧葬仪式过程中,锣鼓有两个明确的用途:过场和伴奏。过场锣鼓主要用于师公唱诵曲目链接或者仪式中的衔接,体醒人们仪式的开始或者仪式的结束,起到仪式的渲染作用。而伴奏锣鼓多用于师公的唱诵法语的过程中,其音律根据唱诵内容不同,会有不同的伴奏。

常用的过场锣鼓经:

I 2/4 当叉 当当当|叉当当 当叉|当叉 当当当|叉当当 当当当|叉当当 当||

II 2/4 当叉 当当当|叉当叉 当 0|当当当当 叉当当|叉当叉 当 0|当当叉 当||

III 2/4 当当当 叉当当|叉当当当 叉当当|叉当当 叉当当|叉当当当 叉 ||

常用的伴奏型锣鼓经:

Ⅰ 2/4 ××××| ××××||

Ⅱ 2/4 ××× ××× |×××× ||

Ⅲ 2/4 ×× |××||

Ⅳ 2/4 ×× |××× |×0 ||

响铜乐器始终贯穿丧葬仪式,或为师公、道公念唱时伴奏,或提醒衔接流程,或为丧葬仪式营造气氛等,在丧葬仪式中发挥重要作用。

4 广西壮族丧葬仪式的响铜器功能

壮族人们的丧葬仪式始终离不开响铜器,离不开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场合、特定的人群以及特定的地理环境、人文背景,其价值可谓重大。响铜器作为整个丧葬仪式里重要的演奏乐器,具有特定的社会文化功能:

4.1 信号功能

临近村民在听到“呔啦——呔啦——”的锣鼓声之后,就会知道是有人去世了,村民会相互询问是哪家的老人去世。壮族有句俗语“婚姻槟榔,死丧咚锵”,意思是像结婚红喜事请客是有选择性的,主人家有槟榔请你,你才能前去祝贺;而白喜事(丧事)只要主人家击鼓敲锣,闻者必须不请自来,前去帮助发丧。在壮族红白喜事里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红喜事,到主人家帮忙的多是女性村民,而白喜事里,过去帮忙的则多是男性村民。

4.2 娱尸功能

娱尸,是一种南方民间常见的现象,与锣鼓乐紧密联系。虚岁满60岁的老人因病或年老而去世,都算寿终正寝,在壮族地区(其实应该可以说是整个广西地区)均可认为是“喜丧”,也就是平时说的“白喜事”。在丧葬仪式的过程中,响铜器的演奏不仅仅体现亲属的悲哀之情,还要体现一种喜庆之意,吹奏的乐曲也可以是很欢畅的。

对壮族人来说,死亡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意味着开始。先人在这个世界历经艰辛苦难或者享尽人间繁华之后离开了他的亲人,进入到另外一个世界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娱尸的精神基础来自于灵魂不灭的观念以及祖辈相传的守孝尽孝伦理。亲人远逝,悲痛之情无法抒发,呜咽而发悲歌,动容而舞之,让亲人在人间的最后一程能够看到后人的留恋与不舍,这是生命的悲歌,也是生命的欢歌。丧葬中的生之眷恋与死之恐惧同时占据了亲人的心理,远远超越了一直以来的生死观。丧葬仪式中的“喜庆”之意是对自己未来死亡的预见,反映了人类对死亡的恐惧与无奈,于是为自己构建了一个虚拟的世界,认为死亡会把人类带进一个新的世界,亡灵会在新的世界里幸福生活。

锣镲等响铜器作为丧葬仪式中的重要道具始终伴随整个娱尸活动,很好地表现了丧葬仪式过程中既悲戚又欢庆的气氛。

5 总结

民俗活动是民间音乐的重要载体。民俗活动生生不息,民间音乐自当源远流长,而响铜乐器作为民间音乐的重要器具也可以谋得生存空间。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这种情况就会挤压民俗活动的生存空间,使得民间音乐逐渐消失,响铜乐器在民俗活动的使用空间也在逐步缩小。通过记录响铜乐器在壮族人丧葬仪式中的运用情况,笔者不仅希望它成为民俗活动研究的基础资料,还希望它可以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成为学者、社会、政府关注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晋南丧葬锣鼓考述》[J],杨永兵,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02期,第57-65页

[2]《丧葬习俗与戏曲文化传播》[J],陈建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报,2012年第02期,第12页

[3]《壮族师公文化初探》[J],覃乃昌、潘其旭:《壮学论集》,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5年6月,第526—536页

第6篇:红白喜事礼仪范文

由于有了这个举动,在圣诞夜零时钟声敲响时,餐厅里的顾客认识与不认识的都互相亲吻互道圣诞快乐。这时老板和老板娘以及几个顾客向我走来,我有些迟疑,于是他们理解地向我笑笑,只与我碰了一下杯并互相祝福才避免了礼节性的亲吻。回家后我想,如果要与那么多的人一一亲吻,我当晚还不得背过气去,尤其是与那些酒气熏天的家伙和身上涂抹着让人头脑发晕的香水的女人。

时间一长才觉得,无论自己的文化背景怎样,要生活在另外的文化环境中,就必须适应那里的文化,否则不仅无法获得友情和帮助,也无法了解他们,融入他们之中。客居海外,我有不懂的问题就问,甚至连单词的发音也不耻下问,但惟独亲吻的事不好意思问。在我看来,外国人的亲吻不过是像我们见面握手一样,但还有个什么时候亲吻、对谁亲吻、怎样亲吻的问题。

既然不愿意问,就只能观察了。观察久了就发现亲吻的礼节也有章法,并非见到什么人都可乱吻一气。首先是在接吻的时机上,久别重逢、送别、过年过节、红白喜事、就职升迁升学、获得成就、宗教礼仪,甚至安慰人的时候,亲人、朋友、同事、同学等都有可能亲吻。其次,在亲吻的举动,即次数和轻重上,也得视关系的密切程度而定。一般关系的,亲吻一下,蜻蜓点水即可。关系亲密的,可以在左右脸颊各亲一次,而且要重重地亲,甚至发出声响。为了显示关系特别的亲密或表示深深的爱意,可以亲三下甚至四五下,而且要亲得让人听到嘴唇的响声。每到这时,你就不得不佩服,老外的嘴唇功能不一般。

另外在亲吻的主动方面,应该是男性主动亲吻女性,但也有例外的。还有年轻人应主动亲吻老人.以示尊重和祝福。当然也有年长者或老人主动吻年轻人的,那是因为老年人觉得这位年轻人特别可爱,是值得祝福的年轻生命。

但是,这些仅仅是自己的观察,有时实施起来也不免出乱子。我去参加一位外国同事的婚礼,见到了他的母亲,我以为应该是我主动亲吻同事的母亲,但是她却先亲吻了我。不过这一次我没有使他们难堪,老太太的头一动,嘴伸过来,我就自然地侧过脸迎了上去。后来这位同事说,你表现得很自如了,已经没有了刚来时的那种拘谨和惊恐。

我的房东姐姐从加拿大来探亲,与我们相伴住了两个星期。她只要一高兴就会亲吻人,我也是她常亲吻的对象。但我从不主动亲吻她。她显然不高兴。直到她要回加拿大了,这种不满才表露出来。她说:“我都要走了,你也不主动吻我一下吗?对一个老人主动祝福吧,goodboy”那一刻,我真地感到了自己的冷漠,尽管这要归咎于文化的差异。

第7篇:红白喜事礼仪范文

关键词:日本红包;习俗;形态;审美;设计

一、红包习俗

1、春节红包习俗

阳历1月1日至3日是日本新年,相当于中国的春节,长辈给小孩的压岁钱在日语里被称为“お年玉”。相传日本古代人们向神社捐钱后从中再领回一些以表示承蒙神的恩赐,受到神的庇护,所领回来的部分就是日本压岁钱的开端。长辈给压岁钱要考虑小孩年龄和自己的经济状况,一般孩子年龄越大,得到的压岁钱越多。压岁钱通常用崭新的钱,放在专门装压岁钱的信封(ポチ袋,发音为波季袋)里面,通常信封上会写一两句对孩子的祝福或新年寄语。如果没有波季袋,也不能直接把钱给孩子,一定要包起来以表示对孩子的尊重。给孩子压岁钱的时候要当着其父母的面,让对方父母也知道;家长应记下给压岁钱的人和金额,以便在今后的交往中作参考。

2、其他场合红包习俗

遇到红白喜事,如婚礼,满月礼,寿礼等则要用到更为正式的礼金袋(图4)。喜庆红事的袋子,叫着“祝仪袋”,一般为红白色,也有金银色的,右上角六角长形的图案表示干鲍鱼片,寓意吉祥,本来是实物后改用印刷。祝仪袋里面装的礼金一定要用新钱,表示对方的喜事期待已久。葬礼时一定要给旧钱,表示走得太突然,出乎意料。白事奠仪的袋子叫做“不祝仪袋”或“奠仪袋”,只有黑白色或灰白色。礼金袋分为两层,里面为一白色信封形纸袋,外面包裹精美的封套,不同用途应选用不同礼金袋,在商店出售时均有注明用途和适合放置的礼金数目。日本人挑选好适合的礼金袋后,在里层的信封正面写上金额,背面左下角写上住址和姓名,这样方便收礼人整理也防止发生误会。信封写好后放入崭新的钞票,再用外层的精美封套封好,在封套上写上出席人的姓名,套上水引绳便完成包装。需要注意的是礼金袋外层封套写法和折法,出席人数、关系影响具体写法及顺序;折礼金袋时把装钱的信封放在正中间,外层封套以左右上下的顺序折叠包裹住信封,下面往上折的时候一定要盖到上面折下来的部分,丧礼则相反。

二、日本红包的形态和特点

波季袋款式多样,图案题材范围广,分类细致,不同用途不同主题:春节多用樱花、招财猫等素材;盂兰盆节等有明显季节特点的节日常用季节代表性风物,如西瓜、蒲扇、螃蟹,给人清凉的感觉;用作奖励小孩子的波季袋则使用游泳、爬山等运动画面,寄语小孩子坚持锻炼学会承担责任。另外出现较多的图案有花草、动漫形象和传统节日风物如鲤鱼旗、人偶、风筝、月兔、宝船等。通常波季袋画面上的这些图案元素体量小,以细节见长;颜色偏素偏浅,明度低,纯度低;构图轻松,却有自在的节奏性;整体给人的感觉或是清新、“萌”,或是孤零、枯寂,带着季节的气息。

礼金袋考究的形态透出一种隆重感,纯白特种纸上通常印有楷体“寿”字,代表最高的敬意,如中国的“贺”和“喜”,纸袋上手工艺人编制的繁复难以解开的水引礼绳显得曼妙精致。日本人赠送礼物时喜欢在礼品信封或礼品盒上扎上用彩绳编织的装饰结,这种叫做“水引”的花纸绳习俗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形态各异的水引造型可以表达不同含义的祝福,仙鹤和神龟寓意健康长寿。礼金袋上的水引绳大致有蝴蝶结、同心平结和繁复形状的花结三种,有很多讲究:蝴蝶状活结可拆了重编,用于小孩出生礼、入学礼、岁末礼、奖品之类,寓意“这样的喜事多为好”;两个象征无限大的圆形平结代表希望与对方永远保持良好关系,喜事和丧事都可以用;但订婚、结婚等“重来”的涵义不好,则用礼绳扎成繁复形状的死结,寓意“一生一次,不离不弃”。用于祝贺结婚的祝仪袋水引绳是金银两色;一般性的贺礼,奖金,捐款等常用红白两色的礼绳;丧事的慰问金要装在黑白,黄白或银白色礼绳的不祝仪袋中。

三、日本红包反映的民族性格

红包作为日常生活用品,它的形态是日本民族性格和审美观的反映,体现日本人对自然、天地、人情的理解和感受。很多人认为波季袋的使用场合分类过于细致,礼金袋的讲究程度也令人觉得过度包装,这是因为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馈赠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日本人不重视礼物的贵贱,却很重视礼品的包装,常常包装数层,还要系上漂亮的纸绳和缎带,最后写上送礼目的。在礼物的包装上,日本人对“结”、“绊”有特殊情感,认为绳结之处有人的灵魂,代表送礼人的心意,日文里“绊”意为纽带,联系,也有“牵挂”的意思,所以礼金袋上的水引也是饱含送礼人祝福的。

日本本土传统信仰为神道教,认为山川草木是神的化身。日本人崇拜大自然,喜欢细细体会四季的变更和植物世界的变化,由此产生对美的感动,日本人称之为“哀”,而后由紫式部推动其向“物哀”演进,即“人心接触外部世界时的‘真情流露’,触景生情,感物生情,情景互相吻合一致的时候产生的和谐美感、优美、细腻、沉静、直观”。一位日本学者说:“日本文化形态是由植物的美学支撑的。”现今日本人对樱花的爱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樱花彻底的渗入日本文化,深深地影响了日本人的性格。茶道用语“一期一会”表示生命中的每个瞬间都不会重来,要珍视彼此相遇的机会。樱花花期短暂,来去大概一个星期,要是碰上一场雨,更加速樱花的凋落,那落花的一瞬,最能体现日本人的“物哀”之情。于是就自然景物的审美情趣而言,日本人认为纤小为美。难怪出现在红包上的花草纹如此之多,而且一般体积小,大面积留白,与中国红包表达花开富贵时的花团锦簇形成鲜明的对比。

色彩审美方面,日本人喜爱质朴自然的素色,纯度低,明度低,几乎全是调和的颜色。“神道认为凡是带色彩的都是不洁净的,只有白色是一种神仪的象征”,所以用于祝贺婚礼的红包实际是白包,婚礼上新娘的着装从内衣、和服、外套到白盖头和面纱都是纯白色,脸画得雪白,意味着新娘从精神到身体都归于“空白”,从此开始新的家庭生活。这种形式可以说代表着新娘“生是夫家人,死是夫家鬼”的觉悟。

在中国,红包图案多是以“福禄寿喜财”这五福为核心创作的传统吉祥图案,寄托了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憧憬;构图就像年画一样,追求正、大、方、圆,看上去饱满,富足,传达中国人对美满生活的期盼,同时体现着本民族所特有的传统习俗与文化内涵。而日本的波季袋构图跳跃,随意,似是模仿与感叹自然的无常,就像日本的俳句,闲寂、纤细,“不知其所始,也不知其所终,飘飘忽忽,袅袅婷婷”。有学者认为这是传自中国的禅宗思想与日本文化结合产生的结果,追求不完整的美体现了日本人天生的无常感。

但日本红包设计就如日本设计一样深受人们喜爱,近年中国出现一部分红包明显受到日本波季袋设计的影响,如招财猫、樱花、鲤鱼旗等元素的应用,颜色也出现偏浅的粉红色、蓝色和黄色。究其原因是波季袋透出一种平易近人的轻松感,毫无高不可攀的感觉,富有生活气息,体现人们热爱生活的精神面貌。

四、总结

日本民族受日本自然环境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独特的日本文化,反过来文化思想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日本民族性格,以致日本红包文化也呈现与中国截然不同的形态和习俗,处处体现日本人注重礼仪人情和考究细节的特点。中国红包文化历史悠久,当今给红包多数时候出于省事,对红包袋不甚讲究,借鉴日本的红包文化,也许花点心思在红包袋的选择或设计制作上,能回归红包的本义,代表送礼人的一番心意。

(作者单位:汕头大学)

参考文献:

[1][日]紫式部著,《源氏物语》,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2

[2]铁军主编,《中日色彩的文化解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第8篇:红白喜事礼仪范文

关键词:人情消费 礼尚往来 习俗

一、全县居民人情消费的四大特点

(一)人情消费逐年看涨增速较快

据临朐县城镇50户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显示,随着城镇居民收入快速增加,家庭人情消费(礼金)也跟着逐年看涨。从2009年开始到2013年,人均人情消费分别为488.6元、575.4元、657.2元、797.2元和1258.7元,五年时间,人均人情消费增长273.6%,年均增长30.2%,增长速度较快。

(二)人情消费花样多覆盖范围广

从人情消费的范围看,从过去较单一的婚、丧、嫁、娶、亲朋之间来往外,已发展到现在亲朋以外的同事、同学、邻里等之间互相行礼。如过生日、订婚、孩子升学和参军、工作安排、人事调动、职务升迁、开业庆典、乔迁新居等五花八门,反正只要能沾上一点边的都要摆上几桌,大操大办一回。名目五花八门:升官晋级,红白喜事,乔迁之喜、开张结业、升学等。机关干部、教师医生、企业工人、个体经营者、退休人员、失业人员和学生,基本都有过人情消费。从人情消费的方式看,消费内容越来越丰富。

(三)人情消费频率较高

居民人情消费频率较高,经济负担也相应较重。据调查显示,2013年城镇居民家庭每户每月至少有2次人情消费,其中2、5、9、10、11、12月份是人情消费的高峰期,其它月份相对较为平淡。其中8%家庭月捐赠(礼金)超5次,最多捐赠(礼金)7次。频繁的人情来往,无论是自愿的还是被动的,都浪费了财力,让人身心疲惫。

(四)人情消费标准逐步看涨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提高,人情消费不断升格,人情往来的礼金也水涨船高。现如今,100元已经不好意思出手,200元才够格,300-500元很平常,上千元礼金已经见怪不怪,200元及以上的礼金正逐步成为主流,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数据显示:2013年4%的家庭月捐赠支出(礼金)超过2000元,家庭月最多捐赠(礼金)额达3400元。

二、临朐县居民人情消费大幅上升的三个原因

(一)传统习俗影响是主因。中国是礼仪之邦,素来讲究“礼尚往来”和“来而不往非礼也”的处事准则,传统习俗影响了我们一辈又一辈人,从思想上助推了人情消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收入持续增加是人情消费上涨的基础。近年来,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客观上为人情消费升级奠定了基础,居民有条件拿出更多的钱来进行人情消费。

(三)从众攀比心理是城镇居民人情消费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部分居民总认为喜事不大办,难以形成喜庆;丧事不大办,不足以显示晚辈的孝心,总喜欢讲排场,以显示自己的价值。于是有些人甚至不顾自己家庭经济条件,逢事必参与,参与必送礼,你送了我二百,我就不能还你一百,互相攀比、彼此摆阔,无形中助长了大操大办不良风气;有些人尽管对愈演愈烈的人情债很反感,但为了争面子、留后路,只有违心地随波逐流,从而使许多原本不愿随礼的居民也不由自主地身陷其中。

三、过度人情消费给居民生活带来较大危害

(一)扰乱了青年人的生活规划。资料显示,2013年人情消费支出次数较多、金额较大的家庭都是年青人。青年人处于工作刚开始,生活才起步,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初级阶段,而结婚和生子这两件大事都要这个时期完成。年青人是人情消费的主力大军,赶上结婚旺季,工资大部分要耗在人情消费上,剩余少部分还要维持基本生活,根本没有多余的财力来进行生活规划的投资,生活规划只能往后一拖再拖。

(二)加重了低收入家庭的经济负担。逐年攀升的人情消费对收入水平较低、生活负担较重的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低收入户过高的人情消费,挤占了家庭基本的生活费用,而当节日以及升学高峰期来临时,部分低收入家庭不得不使用储蓄资金或借款加以应对,这给他们的生活增加了沉重经济压力。

(三)导致生活步入了消费误区。逐年增长的人情消费助长了大操大办、大吃大喝、铺张浪费之风。目前我县宴请招待,最普通标准每桌近500元,算上烟酒最低标准近千元,每位宾客消费额约100元。如果人情消费礼金按每人150元计算,那么70%的人情来往的礼金都消费在了酒店。烟酒稍微再上点档次,礼金几乎都用在宴请招待上了,况且酒席上的菜肴只有少部分被食用,大部分则被倒掉,高额宴请费用吞噬了居民本应增加的财富,造成不必要的消费。

四、引导居民形成合理人情消费观念的建议

(一)倡导健康消费观念,尤其是青年人。引导人们树立健康向上的人情消费新观念,大力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建立和谐、真情、文明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年青人在婚礼消费上走出人情消费链的误区,杜绝铺张现象,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发展经济和家庭投资上。

第9篇:红白喜事礼仪范文

关键词:邕宁 壮族八音 研究

中图分类号:J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a)-0247-02

八音一词最早出自上古时代,泛指音乐,至西周,人们把各种乐器按制作材质不同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是为“八音”,又称“八音分类法”。此外,当前遗存且广泛流行于民间的一种器乐合奏形式也称为“八音”,这两种八音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联系,学界目前还没有得出确切考证结论。本文所述“八音”是这种民间器乐合奏形式。

邕宁位于广西南宁东南部,2005年南宁市撤销邕宁县,成立南宁市邕宁区,下辖蒲庙镇、新江镇、那楼镇、百济乡、中和乡5个乡镇,总人口约32.39万人,壮族占其总人口的94.59%。[1]邕宁八音是广西壮族南路“八音”的典型代表,也是广西民间吹打乐的一个缩影,特别是申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民间艺人的积极推动下,正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1 历史源流之谜

邕宁八音乃至壮族八音的起源至今仍是个迷,目前学界有两种说法比较常见,一说是引用南宋周去非撰的《岭外代答》卷七·乐器门“平南乐”的记载:“广西诸郡人多能合乐,城郭村落,祭祀、婚嫁、丧葬,无一不用乐。虽耕田,亦必口乐相之,盖日闻鼓笛声也。每岁秋成,众招乐师教习子弟,听其音韵,鄙野无足听,唯浔州平南县,系古龚州,有旧教坊乐,甚整。异时有以教坊得官,乱离至平南,教土人合乐,至今能传其声。”[2]认为南宋时期从汉族地区传入的“鼓笛之声”是壮族八音的滥觞;另一说是根据八音艺人的回忆,认为壮族“八音”形成于清代,盛于清末民初。民初,蒲庙那路一带,在农村举办婚嫁、祝寿、新居落成、迎宾等喜庆活动时,大家都请“八音班”吹奏,因此,壮族八音就十分盛行,1915年左右,在蒲庙那路,以黄大纪等人为主的壮族七人八音班就很驰名(现还遗有该班直径近一米的大钹和一面16斤的大铜锣)[3],壮族八音起源于清代这一说法,卢克刚教授在其《广西少数民族“八音”考》中也从南路“八音”的主奏乐器唢呐传入广西的时间推理上得到了一定的理论支持。然而,无论哪种说法,目前都没有确凿证据给予强有力地支持,因此,壮族“八音”的起源仍需继续研究。

2 邕宁壮族八音的组织形式

2.1 乐队人员构成

笔者在田野调查中发现,最早的邕宁八音乐队主要由男性构成,而如今的人员构成十分丰富,男女老少皆有,特别最近几年很红火的女子八音队更是异军突起,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以笔者调查的那路女子八音队和新江娘子齐鸣八音队为例,两支女子八音队,各有40多人的规模,队员大多是农村妇女和小商人,最初的男队员已所剩无几,且主要从事教习、组织排练、管理宣传等工作。这两支女子八音队在第一、二届邕宁壮族八音文化艺术节比赛中,连续两年分获一二名的好成绩,并多次应邀参加区内外各种庆典活动,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攀升,中央电视台、广西电视台等分别对她们作了专题报道,她们演出的范围也从广西扩大到全国。此外,那路村还有“小学生女子八音队”,全部由2到4年级的少先队员组成,在各种比赛和演出活动中同样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2.2 乐队编制

邕宁壮族“八音”的乐队由大、小唢呐、鼓、锣、镲、钹、二胡、秦琴和壮族岳鼓等组成,为壮、汉乐器的结合。现在的八音乐队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八件乐器了,特别是近几年,乐队编制更趋向庞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唢呐数量的增加。一个40人的八音乐队,唢呐就有30余支,远远看去就像是一个唢呐队,再根据各乐队具体情况加上鼓1面、锣2面、镲2个、钹2个等。表演时,鼓作为指挥者,唢呐作为主奏乐器,锣鼓齐鸣演奏起来颇具声势。二是乐器种类的增加。除增加唢呐数量外,很多邕宁八音乐队还根据各自实力,在乐队中加入不同种类的乐器,如四人齐擂的大鼓、五孔笛(壮族乐器)、腰鼓、高胡等乐器,使得邕宁壮族八音的乐队编制更加丰富,规模更加庞大,远远超过最初的八音班。因此,与其它地方的八音乐队相比,邕宁八音的乐队不仅规模大,而且乐器更趋向大型化。

3 邕宁壮族八音的活动场合及表现形式

3.1 活动场合及功能

邕宁壮族八音最初是为民间的婚丧嫁娶、祝寿、新居落成、迎宾等活动服务的,如今,虽然民间的民俗活动还有八音参加助兴,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重视程度及邕宁八音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参加重大庆典表演、进行政策宣传与文化交流等已成为其新的活动阵地。笔者在采访中得知, 2010年,仅那路村女子八音队就参加各类演出22场,从参加“邕宁城区五周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汇演”到“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迎宾演出”再到“邕宁区民族文化、孝道文化宣传演出”都能看到其身影,现今的邕宁八音已大大拓宽了其活动范围、功能和社会影响。

3.2 表现形式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