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考诗歌鉴赏范文

高考诗歌鉴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考诗歌鉴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考诗歌鉴赏

第1篇:高考诗歌鉴赏范文

关键词:诗词;高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098-01

古代诗歌作为一门常青的艺术,我们的学生是喜欢的,但对于高考诗歌这种鉴赏形式却是不喜欢的,毕竟高考诗歌鉴赏的最高能力层级为E级,难度太大,但怎样化险为夷,把诗歌从神龛上请下来,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和情感世界,既能意会,又能言传,还是值得思考的。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古诗文"鉴赏评价"的要求主要有两点:一是能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能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和评价这两种能力,鉴赏是基础,是对诗歌基本内容的赏析,如果没有对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就谈不上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所以,鉴赏和评价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属于阅读能力的最高层次,它直接表现出一个人的审美认识和语言表达水平,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

一、高考诗歌鉴赏题特点分析

1、试题考查勾连课本

诗歌鉴赏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能力,这种考查是以识记为基础,重点考查考生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陌生的考查内容看似与课本无关,但仔细分析,高考题目的设置都是课本知识的延伸,充分体现了高考试题“花在墙外,根在墙内”的特点。

2、选材特色鲜明

从选材上看,相对比较固定,唐宋诗词是主流。2013年高考全国1卷考查宋词一首,全国2卷考查宋诗一首;2014年高考新课标2卷考查唐诗一首和宋诗一首进行比较阅读。同时,诗歌篇幅相对较短,完全符合《高中语文考试大纲》要求。

3、命题设问指向明确

高考试题,往往在考生的研读范围、思维走向、答题方法和数量上予以限制和暗示。比如2014年全国高考新课标2卷考题,第一问“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这道题的题干给考生明确了如下几个要求:首先要眼于诗歌整体,其次要指出手法,最后一定要结合内容来分析,落脚点必须是抒发的具体情感。

二、高考诗歌鉴赏题动向分析

1、文本材料体现浅易

近三年高考题选择文本篇幅相对较短,便于考生理解诗意。对于诗句含义比较晦涩的内容一般会附上必要的注释,避免出现考生大面积失分的现象,提高了试题的有效性。

2、考点覆盖稳中求变

近三年考题,呈现出考点轮换的趋势。这种变化的目的是与上一年形成考点互补,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诗歌鉴赏的要领,从而提升考生的整体阅读能力。

3、更加重视文本内容的理解考查

2012年和2013年均有直接考查诗歌文本内容的试题,2014年直接考查文本内容的题目明显增加。其实不管考查的形式和指向有怎样的变化,最终的作答都必须建立在对诗句内容的深入理解上。因此,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备考重心必须放在提高学生对诗歌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上。

4、更加开放

今后,新课标高考仍将以主观题的形式呈现,但是会更加开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开放性题目可供考生选择的角度会更多,赏析更能体现出考生的个性化。

三、高考诗歌鉴赏题复习策略

1、注重文化积累,扩大知识储备

朱熹有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提升,特别是诗句内容理解能力的提升没有任何捷径,唯有在平时阅读中积累,在积累中运用,在运用中提升。因此,诗词文化的积累在我们的备考策略中成为重中之重。

2、授之以渔,教给鉴赏方法

在学生有了一定量的文化积累之后,便要注意教给学生鉴赏的方法。

(1)从宏观上把握整首诗词的思想意蕴和感情基调。是送别,是念远,是伤怀,是爱国,还是怀乡都要弄清楚;是爱慕,是幽思,是感慨,是喜悦,还是悲伤,这些也得大体了解。只有这样,对诗词才有较明确的认识。

(2)注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解析它们的深层含义和隐含信息。关键词句往往透露着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流露出作者的情感体验,是理解诗歌内容的切入点。

(3)平时要多看诗词鉴赏性的文章,并对鉴赏性的文章进行鉴赏。自己动手写写鉴赏小文章,不断积累鉴赏方面的知识。

(4)从微观上教给学生考场作答的方法和技巧。不管考生理解到什么程度,总要通过具体的文字在答题卡上表述出来,在复习中要针对不同的题型教给学生具体的作答方法和得分技巧。现在是网上阅卷,答题的规范性是十分重要的,在高考中“表述重于理解”并非全无依据。

3、强化分解训练,培养鉴赏能力

高考强调考能力,如何通过训练来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这也是我们在备考别强调的策略。我们知道:能力不是讲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只能让学生在鉴赏古诗词的练习过程中获得。因此,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在第一轮复习时我们要注意加强对学生诗歌鉴赏的分解训练。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分解训练从内容和形式两大方面进行,具体分解为鉴赏语言、鉴赏形象、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四个方面。

4、规范书面表达,养成良好习惯

第2篇:高考诗歌鉴赏范文

无论是全国的《考试大纲》,还是江苏的《考试大纲》(本人是江苏人),对诗歌鉴赏这一考点,均要求达到:(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而无论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还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都必须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下,即读懂诗歌内容。本人仔细研究了一下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的诗歌鉴赏题目,略有所得,大略整理了一下,发现要想读懂诗歌内容,就要做到“二抓三看”。

一、“二抓”

要读懂诗歌内容,必须学会抓住诗歌的意象、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

古代诗歌特别重视意象,我们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内容,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领会诗歌的主旨。如:李白《送友人》中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两句,我们抓住这两句中的“浮云”和“落日”这两个意象。根据日常生活的积累,我们知道“浮云”行踪不定,让人联想到漂泊。“落日”徐徐落下,让人联想到对朋友的依恋。如此,我们也就能理解这首诗中诗人的情感了。

再如:2008年全国新课标卷蔡肇的《题李世南画扇》,第1小题要求“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要解答这个问题,就要抓住这首诗的意象,即诗中所描述的野水(小溪)、山涧、落叶、人、瓮、寺庙等景物。通过这些景物所组成的画面,我们可以感知到一种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又如:2008年江苏卷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第1小题要求“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我们读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就要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二、“三看”

要读懂诗歌内容,除了抓诗歌的意象或关键词,还要做到“三看”。

一是看题目。诗歌的题目,包含着时间、地点、人物、事物、事件以及诗歌的类型等诸多信息,它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基本内容,确定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通过题目我们可以提炼出三点信息:时间是春日,地点是秦国,事件是怀古,由此可以推知这是一首怀古诗,进而可以推知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怀古伤今之情。而我们的推论由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及尾联一句“不堪回首思秦原”可以得到证实。

再如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晏几道的《思远人》,从题目上我们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怀人之作,由此“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这个问题就可以得到解答了。

二是看作者。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经历和风格,把诗歌和作者结合,知人论世,有利于我们读懂诗歌。看到李白,我们应该想到他诗歌的飘逸洒脱;看到杜甫,我们应该想到他诗歌的沉郁顿挫;看到苏轼,我们应该想到他诗歌的旷达豪迈;看到辛弃疾,我们应该想到他诗歌的气势雄壮。遇到我们比较熟悉的诗人的作品,我们就可以借助我们对诗人生平遭遇和思想性格的了解,以及我们对这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的了解,进而设身处地地揣摩诗人的心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技巧。

如:2011年安徽卷欧阳修的《琅琊溪》,如果我们仅看到小注内容,就会认为是表达被贬后的失意之情。但是,欧阳修是“唐宋家”之一,我们对他比较熟悉,尤其是我们学过他的《丰乐亭记》、《醉翁亭记》,都是他写于被贬滁州期间。而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这里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他所写的关于滁州的诗文,对滁州山水之美作了极其生动、实在的描绘。因此,我们在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个问题时就要稍微谨慎一点,而我们从诗歌内容上来看,这首诗也确实是描绘的琅琊溪的美景以及作者对这种美景的喜爱。

再如:2010年安徽卷杜甫的《岁暮》,第1小题问“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杜甫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位诗人,他的诗作大多表现出忧国忧民思想,由此我们可以推知诗人发出如此感慨,还是源于忧患之情。再根据诗歌内容与注释,我们就可以具体回答这个问题了。

又如:2008年江苏卷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第2小题要求回答“‘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我们结合诗人的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三是看注释。诗下注释往往交待了一些和诗歌有关的文化常识,文学典故,或写作背景。因此从诗歌注释中捕捉信息,对我们分析诗歌具有很大的帮助。

如:2009年全国卷Ⅱ严武的《军城早秋》,第1题问“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回答第一问,则需抓住诗的前两句中的意象,描绘景象,而回答第二问,则一定要注意注释“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的提示作用。

再如:2010年全国卷Ⅰ刘孝绰的《咏素蝶诗》,要回答第二问“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注释,便可知诗人托物言志,表达自己跟素蝶一般,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的愤慨之情。

又如:2010年安徽卷杜甫的《岁暮》,回答第1题“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时,除了知人论世答出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感外,诗下注释也能提醒我们还应答出“诗人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之感”,从而答得更全面。

第3篇:高考诗歌鉴赏范文

一、对于“炼字型”试题的训练方法

“炼字型”试题意在考查学生对“诗眼”的掌握能力,一般此类题型的题干为:“在这一联中最为生动和传神的字是什么?为什么?请分析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下面我们来介绍寻找“字眼”和“诗眼”的方法与技巧:“字眼”是一首诗中最为关键和精彩的字,由于炼字是为了写诗,而这个字又是诗句中最出彩的某一个字或某几个字,那么所炼成的字就成了一首诗的“诗眼”,抓住文章的诗眼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清楚地感受整首诗的情感世界。那么应如何判断诗眼所在呢?从诗歌位置来看,诗眼一般位于诗歌的后两句,因为诗人的写作顺序一般是:先写景后抒情,最后两句诗往往才是诗歌主旨所在,也就是诗眼所在。从诗歌体裁来看,“五言诗”所炼的字一般是第二个字、第三个字、第五个字,“七言诗”所炼的字一般是第三个字和第四个字。从汉语言词汇的特征来看,“炼字”在汉语中的实际含义就是“炼词”,因为大多数汉语词汇都是单音节词,主要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部分,所以炼字就分为“炼实词”和“炼虚词”两大类。所谓“实词”指的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是有所指的汉语词汇,所以在寻找“诗眼”时,应注意诗歌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这里的动词指的是能够生成灵动意境的词。所谓“虚词”主要是指副词和连词等“无所指、有含义”的词。在古代诗歌中,“炼虚词”的字讲究句子和句子之间的起承转合,以及情感思想的承接转变。但在高考试题中,对“炼实词”的考查居多,虚词少有涉及。主要的解题方法如下:①找出所炼的字是哪个字,表明自己的看法,指出“字眼”在句子中的内在含义;②将这一字放入诗句中,想象其描述的景象;③该字眼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对于诗歌中“艺术手法”的训练方法

很多学生对于诗歌“艺术手法”的考题不知所措,甚至感到一片茫然,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这就要求学生首先明确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内容及其内在关系,表达技巧指的是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三个部分,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偶、设问、排比、反复、反问等八种方法;表达方式主要包括描写、记叙、抒情、议论等四种方式;而表现手法主要包括铺垫、象征、托物言志、白描、扬抑、借景抒情、悬念、伏笔、联想、想象、开门见山、衬托、渲染、动静结合、照应、正面、侧面等手法。只有扎实地掌握以上基础知识,才能真正做好“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这里的“大处”指的是表达方式,即找出诗歌中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如果采用的是描写,就看它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如动作、语言、心理、肖像、细节、正面、侧面等;如果采用的是抒情法,则看它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应该体会是托物言志还是借景抒情。例如,在教学北宋诗人吴激的《题宗之家初序潇湘图》时,诗歌内容如下:“江南春水碧如酒,客子往来船是家。忽见画图疑是梦,而今鞍马老风沙。”从这首诗来看,从大处着眼:表现手法采用的是描写法,从小处入手:采用虚实衬托,以表达作者凄凉感伤的情怀。诗人用虚实衬托的方式,虚写了潇湘山的水画意境,实写了现实生活中的“鞍马老风沙”,用故乡的美景来反衬关外的疾苦生活,体现了作者忧郁无奈的感伤之情。

三、通过诗中意象揣摩诗歌的象征意义

第4篇:高考诗歌鉴赏范文

1.理解诗句的内涵。诗歌鉴赏首先要读懂诗歌,理解诗句是读懂诗歌的前提。这种题型难度不大,但要注意一般让考生理解的诗句往往具有深刻内涵,我们要透过诗歌字面的意思,结合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挖掘其深层的意蕴。

2.分析原因。这是变相地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针对某个问题找出其中的原因,分析时一定要全面把握,不能遗漏相关的要素,必要时可参照分值进行考虑。

3.简述故事情节。古代诗歌除了大多抒情言志之外,还有一部分写人叙事的,像同学们学过的《卖炭翁》、《石壕吏》、《兵车行》、《琵琶行》、《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叙事诗。叙事诗往往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在理解内容的考查上,常常要考生将故事情节进行复述或概括。简述时可抓住起因――经过――结果,或开端――发展――――结局的脉络进行。

(2013年高考重庆卷)

鹧鸪天・酬孝峙①

【清】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署,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

解读此句时,除了要抓住“折腰”的典故外,还要注意命题人给出的注释中“入清不仕”的信息。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此处“折腰”即做官的意思。此句意为我做官久了,要我再出任官职,则以没有能力为借口来推辞,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

(2013年高考广东卷)

鹧 鸪 天

【宋】张 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边设祭。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

虽然全词都在表明作者的思乡之情,但这道题目答题的区间在下片。我们可结合下片中的时间(节令)――“修禊近”,“卖饧时”,地点――“江头”,动作――“折柳”,背景――“故乡惟有梦相随”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不是苏堤也皱眉”的原因:清明来临,自己漂泊他乡陡增愁绪;夜不成眠,漫步江头,折一枝新柳以寄思乡之意,虽不是故乡“苏堤”的杨柳,却也倍添思乡的愁苦。

(三)手法类

诗歌表现手法的考查一般分定向考查和不定向考查两种。定向考查即命题人给出某种表现手法,要求考生结合诗歌分析其作用或运用,这种考查方式难度较小。不定向考查要求考生根据诗歌的内容自己确定表现手法,再进行分析,虽然答案可能是唯一的,但如果考生判断失误,则该题很难得分,故其难度相对较大。

其一:定向考查。

1.分析指定手法的作用。

2.分析指定诗句手法的运用。

3.赏析某种手法的妙处(特点)。此类题目与上述分析题不同的是在分析的基础上,还要指出这种手法的运用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赏析时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同样是对比,有的要从内容上分析,有的则要从结构上分析,答题时可用总―分―总结构。

其二:不定向考查。

1.指出诗歌的手法。此类题目要求考生直接指出诗歌相关内容所用的表现手法。

2.分析诗歌的手法。此类题目要求考生不但指出诗歌所用的表现手法,还要依据文本对此加以分析。

(2013年高考浙江卷)

秦中吟・歌舞

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

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

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

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

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

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

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注】阌乡,旧县名。

赏析这首诗中对比艺术的特色。

此题可从结构上分析。(1)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14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糜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妙。(2)从艺术效果看,前14句通过层层倒叙、渲染,为结尾一幕做艺术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

(2013年高考天津卷)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

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苎: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虚实相生是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一般想象、回忆、梦中、未来、异地之景为虚,现实、眼前所见所闻之景为实。此词中“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的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试者良好的祝愿。

(2013年高考辽宁卷)

竹轩诗兴

柴门风卷却吹工,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第二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述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手法(拟人),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

(四)形象类

1.指出形象的特点。此类题目要求考生根据诗歌的内容指出某个形象的特点。

2.概括形象的内涵。此类题目要求考生根据诗歌的内容概括某些形象的内涵,概括时一般要求提取不同意象的共同要素。

3.分析诗人的形象。此类题目不但要求考生将形象的特点概括出来,而且要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答题时可采用“总―分”的思路进行。

(2013年高考江西卷)

水调歌头

辛弃疾

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第5篇:高考诗歌鉴赏范文

一、题干在思考、组织答案中的作用

身处一线的教师都深有体会,平时批改学生试卷,大多数同学的诗歌鉴赏题做得乱七八糟,甚至会出现一些很低级的错误,这些低级错误只要再读一遍题目就可避免。这个时候,我们恨不得把这些学生一个一个拉到面前,让他们当面重答这些题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没注重审读题干,不能抓住题干提示的答题信息。这就要求学生在高考备考中增强审题意识,敏锐觉察到题干提示的答题信息。具体说来,题干可能承载以下信息:

1.答题的区域

题干中命题者往往明示了答题的区域,就答题区域的信息去思考,是答准答全题目的前提。如2010年江苏卷诗歌鉴赏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题干分析:

题干(1)中,“诗中”“柳永《雨霖铃》”都给我们提供了答案所在的区域。

题干(2)中,点明了一、二两句的“醉别”“江风引雨”为答题区域,只要挖掘其中蕴含的感情就行了。

题干(3)中,点明了三、四句为答题区域,抓住“代为之思”,解释这两句,找出使用的表现手法,阐述表达效果。

答案印证:

(1)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心情。

(3)由眼前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2.思考的方向

细读题干,往往会抓准思考的方向。如2013年江苏卷诗歌鉴赏题:

醉眠

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1)(2)略。

(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分)

题干分析:

细读题干,我们很敏锐地抓住“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这句话,这句话引导我们思考:诗歌平淡的是什么?蕴藏了什么激烈的情感?而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本题的答案要点。所以,题干提示了答题的方向。

答案印证:

“门掩世味” “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3.答案的组织

答案的组织,是指心中有了答案时,该怎么组织语言进行书面表达。包括表达的顺序、表达的详略、句式的选用等。如2012年江苏卷诗歌鉴赏题: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1)略。

(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题干分析:

本题干“三、四两句”提示了答题区域,“简要分析”提供了答题方法,即先根据三、四句内容简笔描述主人公外在形象,再概括其内在情感形象。

答案印证:

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具体题目中,题干还会起到具体的作用,只要考生在平时训练时细心审题,仔细揣摩,必定会有新的发现。

二、分值在判断答案要点中的作用

诗歌鉴赏主观题制卷时按“点”赋分,“点”即要点。阅卷时,要根据要点来给分。因此,组织答案时要有“踩点“意识,要估分值按点来答,否则就会遗漏要点,拱手丢分。那么,考生该如何去踩点呢?除了全面思考问题之外,还有一个非知识能力的因素,即根据分值去推测答案要点的个数。当然,分值只是提示,语境才最终决定要点个数,但得了分值的提示之后,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去分析语境,从语境中尽可能找出要点与分值的合理关系,从而答全要点。下面我们以2011年江苏卷诗歌鉴赏题为例探讨分值与答案要点之间的关系。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

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根据分值推测各题答案要点:

(1):本小题3分,题干中有关键词“三个方面”,当然一点一分,且不必展开,直接作答。

(2):本小题两问4分,每一问都很单纯,推测一问2分,而情感类的答案模式是原因+情感类型,所以第一问的答案有两个得分点,第二问题干中有“何种”一词,可知答案只有一点,占2分。

(3):本题3分,而构思题答题模式往往是开头―中间―结尾,所以推测答案要点包括三点,每点1分。

分析完毕,再拿答案印证:

(1)①诗坛地位:无人可比;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歌风格:清新、俊逸。

(2)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3)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第6篇:高考诗歌鉴赏范文

关键词: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241-02

综观近三年的高考试题,有两个特点非常明显:一是试题切入角度小,但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基础,且离不开景、情;二是文字浅易,抒发的是人之常情,如山水情、故园情、别离情、报国情等。考生一般对考点比较熟悉,能比较轻松地读懂诗歌,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

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就古诗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归纳出六种问答模式,每种都要让考生掌握方法、要领,并反复训练。

一、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美感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双音节词,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又生机勃勃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二、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和即事抒情。

描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以动静衬,以声寂衬,以乐景衬哀情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3)白描,特点是语言质朴,简练,不事藻饰。(4)细节描写。此外还有动态描写、静态描写、侧面描写、叠词、点面结合等。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2)比喻。 (3)拟人。(4)夸张。“飞流直下三千尺”;(5)双关。(6)用典。(7)互文。(8)对比。(9)对偶。(10)铺排。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早行》,陈与义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深(步骤三)。

三、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答题示例: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春怨》,金昌绪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

四、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需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精当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南浦别》,白居易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头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头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依依不舍和万般酸楚(步骤三)。

五、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六、观点不同型

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提问变体:有人认为某字用得好,有人认为另一字用得好,你认为呢?

解答分析:依据原诗作答,一定要从原诗词中找到原因、理由。

答题步骤:找到原句中的关键几点,分条作答,用美妙、贴切的散文化语句回答。

答题示例: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蝶恋花》,苏轼

第7篇:高考诗歌鉴赏范文

一、赏析诗歌语言

(一)赏析语言

诗歌语言是文学语言中的金子,它含蓄、委婉,或激情奔放,或纯朴淡雅,令人回味无穷,只有品味好诗歌语言,才能真正领悟诗歌美的意蕴。

赏析诗歌语言,重在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加以品味分析,领悟其中的韵味,古人写诗大多十分含蓄、凝练,因此在鉴赏时要认真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中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写法,品味诗歌表现手法上的妙处。

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境界全出,它要比“浓”、“暖”、“多”等强的好多,通过联想,能感觉出红杏枝头,蝴蝶翻飞,蜜蜂嗡嗡叫的大好春色,也联想到整个春天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扬州慢》姜夔)

一个“仍”字,让人联想过去,“二十四桥明月夜”时,歌女在桥上吹箫,红男绿女,歌舞升平,扬州十分繁华。今昔对比,令人感慨万分。一个“冷”用了移就的修辞手法,烘托了人物心境的凄凉。

(二)赏析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在高考中重点考查抒情。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感情奔放,间接抒情委婉含蓄,各有其妙。

①直接抒情:

如《上邪》“上邪,我欲与君长相知,长命无衰绝,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乃敢与君绝。”这首诗表现了怀春少女对爱情的大胆表白,可谓热情奔放,毫无矫饰之情。

②间接抒情,一般包括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托物言志等。

如杜甫的“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借美景难留诗人,表现诗人思念家乡心切的感情,正如王国维说:“用乐景写哀情,或用哀景写乐情,一倍增其哀乐。”

再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写了诗人登高所见,表现了诗人在晚年四处漂泊,贫病交加,但仍不忘忧国忧民的可敬又可悲的感情。用了触景生情的表现方法。

2.表现手法,常用的有起兴、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用典、烘托、对比、白描等。

①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李白的《将进酒》中开头“君不见黄可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运用了起兴手法,使文章雄浑奔放,气势不凡,同时引出下文所要抒写的不满之情。

②虚实结合,如柳永的《雨霖铃》中,上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都门帐饮无绪”等是送别的实景;下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晓风残月”等是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这样实景重渲染作者悲凉的心境,而虚写着意写诗人的孤寂之感,虚实结合相得益彰。

③烘托,烘托也叫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如苏轼的《赤壁怀古》开头“大江东去浪滔尽,千古风流人物”。用气势不凡的景象来反衬周瑜这个英雄人物。为英雄人物出场作好了铺垫。还如李白的《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正面衬托诗人与汪伦深厚的友谊,形象生动。

④对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中“赵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通过今昔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⑤用典,如姜夔的《杨州慢》中“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运用了王勃的“豆蔻稍头的月初”、“赢得青楼薄幸名”两句诗,表现了扬州如今的衰败不堪。

⑥白描:绘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画,不加彩色渲染。是艺术上不加渲染烘托的写法,聂夷中的《田家》:“父耕原上田,子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几句就写出农民的艰辛和官家的贪婪。

⑦动和静: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中“明月”是静景,“泉流”是动景。动静结合,风景优美。

表达技巧还包括修辞手法,而古代诗歌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对偶、拟人、对比、夸张等。

二、赏析诗歌思想感情

故人云:“诗言志”。古人在写诗时,一般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因事而发,也有直抒胸臆意,表达自己情感,所以把握诗歌情感时,一定要抓住意象来分析诗人情感,同时注意作者本人,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了解作者身世遭遇,进而推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通过意象把握情感

如“十里楼台依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崖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文中有“楼台”、“杜鹃啼”两个典型意象,这两个意象都是表现思念的,抒写主人公思念亲人和难以把握自己命运的无奈。

(二)借事抒怀

如杜甫的《咏怀五百字》作者在“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中表现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看着自己小儿子被饿死,自己也辗转漂泊,于是发出“朱门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感叹,其中含有诗人多少激愤之情!

(三)知人论世推情感

第8篇:高考诗歌鉴赏范文

一、目前本地区普遍采用的高考诗歌鉴赏复习方略

目前供高考一、二轮复习的资料繁多,综合各地编纂的复习资料,诗歌鉴赏这一考点的特点如下:

(一)体系

这部分内容的编纂通常以高考题型为线索,将诗歌鉴赏分为六部分:概述、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古代诗歌鉴赏技巧等。每一部分中,先以近两年的高考题为例,分析考点、命题指向,总结一些规律方法;再以高考题为真题示例,主要注重答案的规范性;最后再以练习题强化技能。复习中,教师也按照这一体系逐个进行。

(二)技巧

在此复习方略中,技巧是宗旨,技巧即答题技巧。如炼字类题型,分析某一字、段表达效果时,可从修辞手法、词性等角度入手,先将这一字放入句中分析,再放入诗中分析等,这样的技巧既好掌握,又有很好的效果。另外,教师还会归纳一些答题的术语让学生记忆,哪一类型题用哪些术语,都有一个大概的分类,目的是让学生答题规范化,在考试中扣紧采分点,提高得分率。

二、对方略的几点思考

(一)方略的特征

1.更多讲究技巧。如在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这一部分里,资料会以表格或其他方式列出诗歌创作常见技巧,如对比、虚实、情景关系等,目的是以理论统领实践。学生掌握了一些技巧的理论,再运用到训练的实践中。很明显,这样的方法对于基础积累较好的学生是很有效的,但对于积累相对贫乏或悟性差的学生却有些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只得生拉硬套,最后即使能够写出答案也是词不达意。

2.设计点着眼于提高高考得分率。方略的设计者们有着明确的方向性、目的性,他们的设计着眼点就是提高高考得分率,这一设计合乎目前高考的规律和特点。

(二)方略的前提

方略有一个很重要的设计前提,即技能的培养应建立在积累和理解的基础上,如果这个前提铺垫得不很扎实,学生就很难掌握这些技能,或者就会出现一些学生只会背名词术语,见了诗歌就一股脑套上去,张冠李戴。这个前提就是日常古典诗歌教学。

(三)方略的效果

如何让此方略有最好的效果,恐怕还得回归到对日常古典诗歌教学的反思上来。

三、日常古典诗歌教学与高考复习教学的区别

日常古典诗歌教学与高考复习教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二者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上有一致的地方,如对学生进行练习题训练是二者都有的方法,只是进行的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是二者共同的目标等。日常古典诗歌教学必须为高考复习教学做好铺垫,这也是评判日常教学是否有效或高效的标准之一。二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

(一)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同

日常教学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由“无知”到“知”再到“深知”,或者说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而高考复习教学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由“总结”到“回顾”再到“强化”,进而达到掌握技能的目标,或者说是一个由理性到感性再到理性的过程。所以,抓住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教学才是符合实际的。日常偏重于感性,高考偏重于理性。

(二)教学目标不同

日常教学应有直接目标和间接目标。其中直接目标与高考复习时不同。日常教学的直接目标应是大量积累,其次是体悟能力的培养,而高考复习的直接目标指向较单一,就是掌握各类诗歌的答题技能,抓住采分点,高考时得到应有分数。日常重量,高考重技。

(三)教学重点不同

日常教学重点设计与高考复习时不同。日常教学中可根据诗歌的个性特点酌情设置一到两个重点,不可面面俱到,而高考复习的重点则由方略中的内容决定,或者欣赏语言,或者鉴赏技巧,而且重点的突破通常建立在对一首诗歌由意象到感情,由语言到技巧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故日常教学是化整为零,高考复习是化零为整。

(四)教学方法不同

日常教学中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方法应尽量多样化,如合理使用多媒体进行展示、译诗练习、仿写练习等;高考复习方法较单一,教师讲解例题总结规律,学生拿着规律进行实践练习以强化技能,是一个由例题到规律再由规律到练习的过程。日常重引导,高考重训练。

四、对日常古典诗歌教学的几点建议

鉴于上述二者的联系和区别,就日常教学如何为高考复习打好扎实的基础,实现二者的共同目标,既能提高得分率,又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我有几点思考:

(一)积累是日常教学的立足点

我国一向有利用诗词陶冶性灵、提高人品的传统。要达到这一目标,积累是前提,只有具备了“量”的积淀,才能保证“质”的体悟。当学生可以由感性到理性,由兴趣到自觉体悟诗歌时,审美情趣自然浸润其间,陶冶性灵便也水到渠成。积累的方法要多样化。背诵、默写是最基本的方法。学习古典诗歌,第一方法是背诵、默写,这也是理解内化诗歌的好方法。我国民间三岁孩童即可诵读“床前明月光”、“锄禾日当午”,虽然孩子们不能理解诗歌的内涵,但这并不妨碍诗歌成为他们有限知识中的一部分。古典诗歌的背诵不一定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反而大多数情况下是背诵到脱口而出之时,蓦然发现已是理解之日。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落实背诵、默写是第一要务,要想尽各种办法将“背诵”进行到底。

迁移是积累的又一种方法,同时迁移也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或补充新知识,如以同一诗人、同一内容为迁移点,“温故而知新”,或以诗歌内容情感为迁移点调动学生个人的生活经验、人生阅历等拓展补充。

第9篇:高考诗歌鉴赏范文

关键词:信息;意象;规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041-01

古代诗歌鉴赏是高考必考的题型之一,虽然分值不大,但对考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要求较高,很多考生因为缺乏必要的答题技巧,盲目答题,造成失分。本文围绕读懂诗意、体悟意境、紧扣考题三个方面谈谈高考古代诗歌的解题技巧。

1.捕捉信息、读懂诗意

读懂诗意,是解答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的基本要求。下面,我谈谈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三种信息:

1.1捕捉标题信息:古代诗歌的标题往往是全诗的眼睛,标题可能揭示季节或时令特征,或者直接点明其涉及的主体或重点,甚至是直接点明诗歌的情感,对理解全诗有指向作用。

1.2捕捉作者信息:臧克家说过:"生活是诗歌的土壤,诗歌是我的生命。"因此,了解诗人生平、思想、创作的时代背景、创作风格等,有助于考生的理解和把握,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之一。

1.3捕捉注释信息:命题人往往有意识地添加注释,有时交代了诗人的相关情况,暗示了本诗作的写作风格、时代背景,或者诗人的思想感情等等,答题指向十分明确。

2.研读意象、体悟意境

意象就是诗歌作品中凝聚着作者主观情感的形象,即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如"人物形象、自然形象、音乐曲调形象等。

而诗歌的意境,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相契合,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简而言之,体悟意境就是要体悟作者在诗歌中所营造的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的境界。

意境的概念比意象大,它由意象构成,意象包含在意境之中,但意象又不等于意境,二者是两个不同的而又密切联系的概念。在鉴赏古代诗歌时,我们要认真研读诗歌中的意象,进而把握诗歌的意境,以窥见作品的意旨以及作者的情感。

具体到分析鉴赏某一首古诗歌,大致可以有这么几步:①多读全诗,"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先对全诗有个总体印象;②找出诗中的写景、写物、写人的名词,当然更重要的是融入情感的形象(意象),弄清全诗写了什么;③找出这些名词或前或后的动词或形容词(如惜、怨、悲、空、独等),弄清全诗所营造的意境;④结合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信息作总体分析鉴赏。

3.扣紧考题、规范答题

读懂了诗意,研读了意象,体悟了意境,文字的表述就该"粉墨登场"了,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高考阅卷老师对于这类题型,是着眼于各个得分点给分的。这就要求我们考生答题时要讲究解题的规范性。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3.1审清题干要求:任何时候都不能小视题干中的细微要求,审清题干要求可以让我们避免答非所问,造成失分,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命题人给我们答题的指向,继而找到答题的切入口,针对问题作答,提高得分率。

3.2运用鉴赏术语:平时的复习训练中,我们应该积累必要的鉴赏术语,这样在答题时才能展现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风格方面:清新自然、简洁明快、准确凝练、含蓄委婉、悲慨沉郁、朴实无华、华美绚丽、雄浑豪放、明白晓畅……

思想感情方面:哀怨忧愁、激愤憎恶、欣喜欢快、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坚守节操、忧国忧民……

表达技巧方面:卒章显志、托物言志、象征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描写、虚实相生、以动写静、想象联想……

意象意境方面: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娴静、雄伟壮阔、明快高旷、深化意境、意境深远……

积累了这些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古代诗歌鉴赏术语,我们在答题时应用它们,就可以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

3.3掌握表述方式:古诗歌鉴赏考题,我们大致可以作以下六大分类:托物(人)言志类、炼字类、意境类、语言鉴赏类、关键词类、表现手法类等。不管哪一类,一般来说,在表述答案时,我们都尽量采用总分或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表现手法类"为例,答题步骤要分为三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此种手法;此手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怎么样的情感。

高考湖北卷:《华清宫》,吴融;《过华清宫》,李约。

考题①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②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