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展专业范文

会展专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展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会展专业

第1篇:会展专业范文

目前在我国开办会展学历教育的119所学校,会展专业名称情况如下:

本科会展相关专业名称有:会展经济与管理、会展艺术和技术、专科为会展策划与管理、广告与会展。专业类别分别属于综合、工科、财经、语言、师范、农业六个大类。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专业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专科教育也在进行。此外,一些中职学校还设置了会展旅游等专业。

2004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开办 “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当时获得正式批准开办该专业的学校只有上海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和广西财经学院。与此同时,教育部批准在两家院校――上海大学和上海对外贸易学院设立“会展艺术和技术”本科专业。使会展专业名正言顺地出现在高校专业名录上。

二、高职会展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会展专业的名称主要是会展策划与管理、广告与会展。但根据高职的培养层次和特点,会展策划与管理这个专业名称是值得商榷的。高职会展人才培养定位的决定因素是市场需求,而专业名称是专业定位的直接体现。几年来陆续毕业的高校会展相关专业学生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供不应求。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同时并存,一是认为会展急需大量专业人才,另一种说法是会展教育存在泡沫。二种说法大相径庭,其关键的差别是对会展概念认识的差别。现在我国普通民众大都认为只有会议与展览是属于会展范畴,其中展览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为公众所关注,但实际上展览行业本身并不长期需要非常大量的从业人员,把目光紧盯展览,当然就无须如此大规模开展会展学历教育。然而,在我们看来,只有使用MICE的概念,即会展涵盖会议、展览、奖励旅游及节事活动,才能真正把会展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充分显示出来。而站在这个立场上看,会展专业毕业生的走向,就不仅仅是为会议或展览,应有更广泛的空间。

许多专家认为,会展人才可分为三个层次:核心人才、辅助人才、支持人才。第一类核心人才是专业的会议或展会策划组织人才、这部分人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运营能力,对会展有宏观把握能力,并具有创新精神,属会展业高端人才,要求高、需求量少。第二类会展辅助人才是指场馆管理人才和展位搭建等方面的人才;第三类支持人才是指服务性人才,如翻译、物流、广告、旅游和饭店人才等。

目前各个学校会展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各有不同,但“会展策划”是大多数院校人才培养的共同点。对于会展人才需求而言,策划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不过,此类人才在整个会展业犹如“金字塔”的塔尖,需求量极其有限。如果高校招生仅仅是为了满足展览策划公司的需要,则大可不必在高校开设太多的会展专业,设置太多培养会展高端人才的专业,高职院校更是如此。

会展业是一个综合性的行业,涉及到的专业非常之多。如果只是笼统地讲会展人才,专业设置过于宽泛,不利于学生掌握真正有用的知识。如果学校把专业锁定在会展的某个环节上,也可能限制学生的就业选择范围;全日制的学历教育就不同于短期培训。学生用3―4年时间学习,学生及家长的投入很大,如果导向错误难以就业,后果将十分严重。

许多考生与家长选择“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策划”二字起到一定作用。策划意味着高层次人才,仿佛都是舞动商场的帅才,然而这只是一种愿望与错觉。大型会展策划需要的知识与能力是专科层次的教育难以给予的,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专家认为,拥有本科或研究生学历的毕业生,至少需要有8―10年的磨砺,才有可能成为成熟的会展策划和管理人才。专家的话或有可商榷之处,但值得思考。

三、高职院校会展专业教育向事件管理发展的可行性

参考国外会展相关专业名称,以美国为例,根据培养方向不同而有所侧重,如在商学院设置的就是“事件管理Event Management”(美国普渡大学),在旅游学院或酒店管理学院设置,有内华达大学“旅游与会议管理系The Tourism and Convention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设会议管理专业( meeting and convention management)乔治华盛顿大学旅游管理设“事件与会议管理专业”(Event and Meeting Management)

事件管理涉及:

1、文化庆祝:节日,嘉年华,宗教事件,游行,文化遗产纪念

2、艺术/娱乐:音乐会,表演,艺术展,颁奖典礼

3、 商业/贸易:市场与销售,消费者贸易展,展销会,博览会,国际会议,公关事件,筹款会

4、体育竞赛:专业比赛,业余比赛

5、教育/科技:研讨会,学术会议,年会

6、休闲:游戏,娱乐性体育,喜剧类事件

7、政治/国家:就职典礼,名人到访,政治集会,授权仪式

8、私人事件:个人庆祝,包括周年庆典,家庭节日,成年仪式,婚礼;

9、社会事件,包括聚会,狂欢会,团聚会。

可见,事件管理所涉及的范围更广,社会需求更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愿意把私人聚会及各种活动交给专业人员打理,以免去临时的忙乱或是暂用物品的租用或购买的麻烦。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数年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大力的增大以及观念的改变,事件管理的服务需求会有迅速的增长,这正是一个学生走向社会后进行自主创业的好项目。因此,以“事件管理”作为专业名称,可以规避会展人才泡沫风险,并更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有更广泛的适应性。事件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是

为各种会议、商品交易会、重大事件、营销活动、沙龙、私人聚会等活动的组织培养跨学科的全能多面手。他们主要胜任于项目主管或销售主管等职位,能够从大局整体上管理和组织各类活动。课程应围绕事件类项目的组织和市场化管理这一内容传授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技巧。教学过程中要从活动发起、反应能力、技巧和安全设置等方面综合开发学生的组织能力和传播能力。在我国,事件管理人才目前是属于全面告缺人才,发展空间大,就业前景广阔。

以“事件管理”为专业名称的不利因素在于,最近几年,国人逐渐对“会展”有一定了解,对“事件管理”知之甚少,对专业的推广方面需要有一个过程。

第2篇:会展专业范文

北京市商务局教育中心会展团队负责人朱桂红

我认为,首先教师应具备实战能力,然后教师要知道怎么教,处理好通用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关系,通用知识贯穿专业教学之中,专业教学以实际会展工作过程为载体,模拟或实际参与其中。同时,主动寻找企业资源、信息资源,学生一入学就能从简单的现场服务做起,到后来的筹备服务、信息收集、招商招展、后续服务等逐步深入。定时邀请企业人士来校上课,用鲜活例子对学生进行培训指导讲解。校企结合抓好评价关,真实性评价,企业实战人士参与,以更实际地点评学生。

教师的教育理念要更新,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加强教师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加之配备合适的硬件设施,学生能够从基础知识的学习、策划、营销到后续服务都能随时搜集到实用信息,用ppt讲解自己的思路,用复印机、照相机、传真机和网络来辅助学习,达到和真实工作相似的环境。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鲁琳雯

会展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需要逐步完善实训基地建设,不断增强实训的针对性、系统性和有效性、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技能;不断提升师资团队水平。制订并落实专业教师到基地顶岗锻炼的长效机制,努力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从会展企业选聘高技能兼职教师指导实践教学,并将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进行团队化管理,通过相互取长补短实现专业教学团队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再则,强化构建了工学结合的柔性课程体系,以岗位核心能力为基础,整个课程体系分为职业基础能力、管理能力和专业核心业务能力三大模块,专业核心业务能力模块侧重与会展公司核心业务岗位能力的无缝对接,模块包含的课程是动态的,可根据行业发展和企业岗位能力需求随时调整,体现柔性的特点,旨在培养学生的定向职业岗位技能。

中州大学经济贸易学院会展专业教研室主任陈鲁梅

第3篇:会展专业范文

会展可简单地分为会展前、会展中、会展后三个阶段。会展前、会展中及会展后这三个阶段的影响力无不借助于传播主体的专业性、传播客体的针对性及传播效果的广泛性。会展前,一要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广而告之吸引尽可能多的参展商前来报名,比较正式的有新闻会、吹风会等;二要将展品信息通过传播媒体尽可能多地吸引采购商或专业观众前来参展,比较正式的形式有展会的官网等;三要将参展的各注意事项尽可能利用可用的传播媒体传达至受众,比较正式的形式有官网以及当地主流媒体的报道。会展中,一要将可能达成的展会意向抛出,以赚取足够的各界关注度及投资度,比较流行的方式有新闻类的专家访谈及预测等;二要时时与外界分享展会的实况,塑造展会品牌形象,这可通过当地电视、电台、官网、其他权威网站和媒体等进行实况转播;三要利用展厅内的传播介质,时时调配各展馆资源。会展后,一要将展会成果广而告之,扩大知名度,这时的传播通常会覆盖尽可能多的媒体;二要为下一次展会做品牌宣传等。由上可知,在会展业的发展过程中,传播学的影子无处不在,甚至对会展业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必不可少的作用。没有传播学,会展业将会是一潭死水。

二、传播学视野下会展专业教学的短板

短板一:会展专业课程设置未能因地制宜、紧随市场需求而变革目前,国内对于会展专业的设置大同小异,几乎囊括了会展业的方方面面,学生不仅需要学习与会展相关的展览实务、会议组织和管理、展示设计、会展设备管理、会展礼仪等,还需研习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营销学等课程,专业课程的权重不可避免地被降低,再加上实践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毕业生最后掌握的知识少之又少,理论知识学到最后还是还给了教师,真正到企业还得从头开始学。而企业在实际工作中的展台搭建、展品运输、公关宣传、客户服务等操作性、实用性人才岗位频频空缺,毕业生大多眼高手低、不愿从事这类又苦又累、收入不高的工作。会展业是一个综合性、实践性强的行业,一个拥有3年会展业相关工作经验的人才敢说稍微了解会展业,一个仅学习一年左右专业课程的毕业生,怎么能让企业愿意录取呢?企业不可能永远当毕业生的二次导师,高昂的培训费用也让企业望而却步。与此同时,校企之间沟通不畅也导致学校的课程设置未能有效地结合市场需求做出快速的调整。短板二:整体教育环境导致的教学方式较落后由于会展专业是近几年兴起的新学科,教师“半路出家”的多,而拥有行业从业经验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教师本身就缺乏会展实践经验,再加之教材不完善、更新速度慢等,对会展专业的教学方式带有其他学科的“教学思维惯性”,即先集中学习理论知识,再集中实践一段时间。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无可厚非的实践教学模式,在会展业并不适合。因此,在真正实践的过程中,学生遇到问题一样不会处理,课堂上教师的诸多案例、诸多知识点全然记不起来,这也不能一味地责怪学生不够努力、记忆力不强。而需要从实践教学本身找问题:如此安排实践教学,真的是最好的吗?是最适合学生发展的吗?还有没有更好的实践教学方式?答案是有的。国外对于会展业或者其他学科的实践教学方式就值得我们去学习并借鉴,他们的实践教学采取的是理论+实践的循环,三个月的理论学习+三个月的实践学习,如此反复。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同时也为上岗做了充足的准备,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均得益。短板三:针对学生,实践教学的精髓未传播到位学生由于自身的阅历不丰富,对学习与就业目标多数处于懵懂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点明要点,并尽可能地提供针对性解惑与指导。据了解,很多院校都未能做到这点。安排的实践教学,大多被学生们认为是“看一看”“玩一趟”,根本起不到实践教学的效果,更何况是实践教学的精髓了。而在实习过程中,多数学生抱怨:老师上课讲的没有用,遇到问题还是不会解决,完全不知道怎么处理,企业也没有专门人员手把手教。对于一些枯燥的电话招商工作,一个月二个月打下来没劲,学不到东西,就不想干了。传播学视野下会展专业教学实践的几点探讨

1.将传播学精髓融入会展专业课程中,紧随市场需求设置实践教学体系

任何一门课程,固步自封都是不可取的。在传播学视野中,任何一门课程均需要对外传播自己,一方面吸引外界的关注从而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则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在传播时代,学会营销自我才能站得更高。目前会展业大量岗位招不到合适人才,同时大量会展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大量毕业生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要解决这个深层次矛盾,须深化改革会展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需要改革会展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术业有专攻,三四年的学习时间,不可能方方面面都顾及。学校可以大量结合社会的现实需求,提升专业课的权重,同时提供多种选项,有能力的学生可以选修更多课程。其次,目前执行最多的“2+1”式实践教学已明显跟不上市场的需求,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可以从国外的先进经验中汲取精华,即上文提到的理论+实践的反复循环实践教学。这种教学体系已被证明是完全可行的。学生通过3个月的理论教学后,紧接着是相应的3个月实践阶段,在这期间,教师全程参与,随时答疑解惑,学生通过在实践中的摸索,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并带着新的问题继续3个月的理论+3个月的实践教学,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效果。同时,合作的单位在学生的大量实习考察中,更容易发现可塑造的苗子,同时节省了大量的招聘与培训成本,双方达到共赢。

2.落实政府扶持、企业参与、学校重视三位一体的教学实践模式

会展业的实践教学,需要学生深入当地的会展从业单位实地实习,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多数会展从业单位本身业务非常繁忙,加之高额的培训费用,往往不愿意作为实践教学的基地,对于企业而言,这是客观存在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及学校三者共同努力。对于政府而言,会展业的蓬勃发展,极快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给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并能快速提升城市品牌。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为了促进会展业的健康发展,当地政府应从政策及资金等方面对学校及会展业进行扶持。对于愿意成为实习基地的会展单位,政府可从当地税收优惠或减免、培训人头补助、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实质性的鼓励。对于企业而言,在解决了高额培训费用的基础上,大量实习生的加入,可使很多员工从基础工作中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挖掘更多项目。虽然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占用场地、增加培训人员,但是企业也可以在不断观察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人才,并进一步培养,节省大量的招聘成本。对于学校而言,在得到政府扶持并与企业建立合作的基础上,会展专业的就业率会不断攀升,同时意味着来年的招生将不存在问题。在会展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摸索成功后,可将其扩展至其他专业,带动其他专业的发展,最终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质量,形成品牌效应。

3.善于传播兼职需求,吸引更多的会展行业精英人士成为兼职教师

在传播学视野中,任何需求都离不开“传播”二字,需求传播不到位,结果将不如人意。会展专业的开设时间并不算很长,多数教师乃是“半路出家”,而前文已说明会展业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学校应善于利用传播工具,多途径多角度地兼职需求,广泛吸引更多的会展从业精英人士到校兼职,保证理论及实践教学的质量。多数的会展在职人员,其实也很乐意将自己摸爬滚打多年的经验与学生们分享,但是他们与学校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学校招不到合适的兼职教师,想要成为兼职教师的在职人员也找不到门路。合适的兼职教师将会在理论授课过程中,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深入浅出地带学生们进入模拟的工作环境中,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接受枯燥的理论知识。

4.灵活运用,与职业培训机构合作实践教学

第4篇:会展专业范文

关键词:会展业 ;高校;课程设置

一、我国会展业总体现状与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展业历经30余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分别以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成都、西安、昆明为会展中心城市组成的环渤海会展经济带、长三角会展经济带、珠三角会展经济带、东北会展经济带及中西部会展城市经济带等五大会展经济产业带框架,并逐渐走向全球化、品牌化、资本化、产业化、集群化、市场化、专业化和智能化。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政府政策的支持,我国会展业也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不断拓宽,带动性逐年增强,经济效益日益显著。

然而,目前我国会展业也遇到较多问题:一、会议主办者过多,市场主体混乱,缺乏凝聚力;二、场馆老化、盲目建造场馆、场馆运营不善;三、展会服务水平较低,客户满意度低;四、市场机制不全,会展企业良莠不齐;五、会展人才缺口较大,结构不合理,供需不衔接;六、会展组织管理模式落后,政府权责不明确,行业协会功能未完全发挥。

二、我国高校会展专业教育情况

2013年,本科“会展艺术与技术”专业被撤并,全国招收会展新生12966人,较上年增加5.4%。2013年,全国招收会展专业新生的高等院校达220所(未含大类招生)。2013年秋季全国会展专业在校生为37826人,较上年增加4135人,增长12.3%。其中本科生为10798人,我国会展专业本科在校生首次过万。今后几年全国会展专业本科和高职应届毕业生人数为: 2014年10297人、2015年11707人、2016年12523人。2013年, 以各城市会展专业在校生人数排名,上海居首,第2-10位依次为广州、杭州、重庆、天津、济南、合肥、武汉、北京、石家庄。10城市在校生为19,540人,占全国51.7% 其中本科7230人,占全国67.0%。

三、高校会展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本文分别从北京、上海、广州选择具有6个代表性的已经设立会展专业课程的高校,作为城市高校样本进行分析。

表1:代表高校会展专业课程开设目标及课程内容(略)

基本上,所有样本学校的课程都涵盖了工商管理类通识课程,而在专业课程上各个地区不同学校也各有侧重、各有特色。从上表也能够总结出,以下课程较为缺乏:政策法规类、场馆管理类、信息科技类以及实践实务类课程。

四、高校会展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问题总结

目前我国高校会展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有:

(一)与现实匹配度较低,无法为解决会展业问题而培养和供给人才,如欠缺政策法规课程、欠缺场馆管理课程。同时对比国外高校:乔治.华盛顿大学开设了法律与道德问题课程,内华达大学开设了会展设施管理课程,英国利兹城市大学则开设了节庆法律与法规、会展场地及其设施管理课程。

(二)缺乏对国际素质的培养,欠缺外语课程和外国文化、礼仪课程,不利于会展业走向国际化。

(三)课程过多重视策划、管理,忽视会展支持性业务的教学,不够脚踏实地。而会展业国际巨头德国的会展教育则专门划出展台施工模块的教学。

(四)会展业重实践,但会展专业课程理论偏多,缺乏实践机会,学生仅是纸上谈兵。新西兰、澳大利亚以及英国则采用体验式教学的方法(新西兰林肯大学的休闲与会展策划专业每年都会与基金会合作共同举办Rebel Kiwi运动会,由学生负责策划、组织、评估等各方面工作)。而德国更是在校三年,一年半学习理论知识,一年半参加实习。

五、高校会展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的设想

本文旨在通过把高校会展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目前会展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对比和匹配,从而挖掘出高校会展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并提出课程设置优化的设想方案。这些方案并非为了一蹴而就、完全解决目前我国及国内各地区会展业发展的问题,而是从课程设置的角度为长线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思路。本文提出以下关于我国高校会展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的设想:

(一)仔细分析、总结目前我国会展业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情况预测未来四年会展业的走向,重新整合设置会展专业课程。

(二)适当增设政策法规课程、场馆管理高校会展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研究

刘林艳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北京 100024

摘 要:随着我国会展业的蓬勃发展,会展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同时,经历了十年的发展,我国会展专业教育也逐步走向平稳时期。本文将抓住这一契机,研究我国高校会展专业课程设置与目前会展业的发展的匹配程度。在得出我国高校会展专业课程设置四大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四条关于课程设置优化的建议。

关键词:会展业 ;高校;课程设置展支持性业务的教学。而建议增设这些课程并非等同于依赖这些课程便可立刻培养出可以解决会展政策法规不完善或者场馆老化等问题的人才,而是希望通过这些课程增加学生对目前情况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在大环境内、行业内工作。

(三)高校间相互借鉴经验,同地区的高校尝试联合开设课程,共享资源,提高效率;亦可跨地区联合开设网络课程,教授政策法规、网络会展等课程。

(四)加强校企合作,大幅度增加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采用“体验式学习”,鼓励学生从实践中深入学习并总结经验。

参考文献:

[1]马勇.2013年中国会展发展新趋势[N].中国贸易报,2013-04-02007.

[2]焦微玲.我国会展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商业时代,2013,18:134-136.

[3]郭巍.高等院校会展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4]杨琳. 独立学院课程设置研究[D].扬州大学,2012.

[5]高耀松,王玲,戴桂麟,刘春章.后世博长三角会展业态发展研究[J].科学发展,2012,12:23-34.

[6]邬国梅.国际会展高等教育对我国的借鉴和启示[J].市场论坛,2007,05:13-16.

[7]徐红罡,罗秋菊.国际会展管理专业的教育模式及其启示[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2:304-308.

第5篇:会展专业范文

摘 要:本文从校企双方需求特点出发,从明确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校企合作互动协调机制、构建互利双赢机制、构建优势互补机制和构建运行管理机制等方面,为高职会展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高职教育 会展管理 校企合作 运行机制

本文系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工业会展特色课程群研究”(项目编号:2012JGA325)的研究成果之一。

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是由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特点所决定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为企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如何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充分利用学校和会展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让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是高职院校会展管理专业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一、明确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模式

选择适当的校企合作模式是会展专业构建校企合作机制的基础。目前,国内常见的校企合作模式有“订单式”模式、“工学交替”模式、“顶岗实习”模式、“厂校合作”模式等。而会展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集中在前三类。

“订单式”模式是指按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校企双方的合作以企业的订单为起点,双方共研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甚至对于一些专业核心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也需要共同研讨决定。“订单式”培养模式能极大地调动学校、学生和企业的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校企生的三方共赢。

“工学交替”模式是指在学生在学习阶段,采取“学工学工”交替形式,也就是由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多次循环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学生通过在校的学习,对会展行业和从事的职业有了一个初步的认知和了解,为下一阶段的企业实践以及最后的顶岗实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会展企业通过合作可以在旺季解决人员紧缺的问题,同时能赢得企业发展所需的智力支撑。

“顶岗实习”模式指学生在企业接受职业岗位的培训后直接上岗工作,这一阶段的时间一般是3至6个月不等。顶岗实习是会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通过顶岗实习,学生能够更好的强化会展专业技能的训练,提高会展专业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实践技能,实现学习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二、构建校企合作的互动协调机制

校企合作的互动协调机制是一种双向的沟通机制,而不是一方协同于另一方的机制,良好的互动协调机制应该是校企双方在观念上、培训上以及资源上的高度协调。以往会展企业在很多方面对高职会展教育缺乏了解,特别是对会展院校的课程设置情况不了解,而高职院校也往往因为不能与会展企业建立信息共享的沟通渠道,及时了解行业及职业的发展变化特点,使得教学内容与岗位的实际需求产生了错位。而校企合作的互动协调机制的构建重点,应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用协议的形式来规划合作的原则,用计划的形式来确定教学的内容,用项目合作的形式来规定合作的任务,通过这些合作形式的开展,确保校企互动的常态化和规范化,确保双方信息交流的及时和有效。

三、构建校企合作的利益双赢机制

校企合作要想能够长久而稳定的运行下去,就必须建立在双方共赢的基础之上。构建能够令双方都愿意主动开展合作的机制,需要校企双方的决策者能够着眼于长远利益,能够多进行换位思考,在己方力所能及的范围能给予对方帮助和支持。

会展行业是一个淡旺季分明的行业,因此,高职院校会展管理专业可以结合这样的行业特点,将课堂学习集中在淡季时段,在淡季邀请企业专业人员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研讨、核心课程标准修订、校本教材制定、专家讲座等形式参与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活动,而在旺季则根据企业的需要,采取“顶岗实习”模式、“工学交替”模式,或者派遣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派遣教师带领学生团队协助企业完成展会项目等形式,为企业解决旺季时人员紧缺的问题,也为专业学生和教师获得提高实践能力的机会。

四、构建校企合作的优势互补机制

校企合作力求“双赢”,是指以合作双方中一方的优势能为弱势的另一方所用。实践表明,优势互补是校企合作机制构建的前提,缺乏优势互补的校企合作注定是不会长久的。因此,高职院校会展管理专业在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时,应重点考虑如何明确双方的优势互补。

会展企业与会展院校分别在业务资源以及教育培训方面具有各自的优势。构建校企合作的优势互补机制,需要企业发挥其会展项目策划、实施及运营管理方面的实力,提高会展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而提升会展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需要会展院校发挥人才资源的优势,选拔优秀学生参与会展企业参展项目的策划、实施、运营管理等工作,选拔优秀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推荐优秀毕业生到企业工作,派遣专业教师为会展企业的展会项目提供智力支持。

五、构建校企合作的运行管理机制

高职院校会展管理专业开展校企合作还必须构建适应双方需求变化的运行管理机制。首先,在观念上要充分重视校企合作机制的重要性,认识到校企合作模式是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途径,到把校企合作当作高职会展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来抓。其次,在运作管理上要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方面要兼顾专业教学特点和企业经营特点,使工学结合与教学计划的设计做到互适性,兼顾双方的利益。再次,在运行保障上需要双方共研制定切实可行的保障制度。学校保障制度的制定要避免“重内轻外”,即要改变对校内教学高度重视而校外见习或实习轻描淡写、操作上走过场的状态;会展企业保障制度的制定要避免以往有指导而无评价,以及在实习岗位安排上有实施岗位无策划管理的状况,避免只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来对待。最后,在人员管理上,要借鉴国内外校企合作的先进管理理念,完善校企合作人员管理措施,制定学生毕业顶岗实习、学生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校企互派指导教师等管理制度,达到实习岗位对口、实习过程可控、实习管理规范的目标,做到周周有联系、月月有现场指导,切实保障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的形成与落实。

总之,在高职教育会展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要加强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践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无论是学校还是会展企业、甚至政府相关部门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不断探索,开拓创新,才能办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准的会展管理专业,提高会展教育的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会展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左家奇.“三重融合”模式下校企合作机制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03).

第6篇:会展专业范文

Abstract: Creative education thought is important especially among Mr. Tao Xingzhi rich education thought. The powerful driving role of innovation to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as exceeded any times in the past. Improving greatly innovative quality of the nation is a bare significant and urgent mission to everyone. It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for university education totrain innovative talents with team cooperation spirit. The educational worker wants to bear up the responsibility of training enterprising spirit and developing innovative ability. It is an urgent problem which was needed to be faced of exhibition profession that how to exert itself school-running features, improve education innovation, cultivate creative talents. Only realizing reform from the training mode, objectives, methods and curriculum setting can play up strengths and avoid weaknesses in a certain extent, playing advantages’ professional exhibition talents.

关键词: 陶行知;创新能力;创新教育;会展;团队合作

Key words: Tao Xingzhi;innovative ability;innovative education;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the team cooperation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3-0200-02

1陶行知创新教育思想

陶行知创新教育是行动的教育,是手脑并用的教育,是生活的教育,是教、学、做合一的教育。因为“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有知识才能创造,有创造才有热烈的兴趣”。“‘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所以创造教育“不但要教, 而且要学, 要做”;在这里, 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便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为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而“做的最高境界便是创造”。他指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创造学生,学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在这里,先生的“乐教”与学生的“乐学”在双方愉快的“做”的过程中产生出“创造”的结果。

陶行知指出,创造教育的目的“第一对于天然界,要使学生有利用他的能力”。在这里,陶行知讲明了创造教育的第一目的在培养人征服自然的能力。而任何一种高度发达的现代物质文明都是几代人努力奋斗的结果,创造物质文明自然更须要实际行动。指出创造教育的第二目的是“教育人创造富有的社会,不创造富的个人”。陶行知说,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是“创造富翁的工具”,他提倡的教育则“只要创造富的社会”,因为只要社会富了,个人就“自然而然的富了”。具体而言,教人创造富有的社会即是“教人创造合理的工业文明”,教人创造合理的工业文明又是“教人创造合理的机器文明”。而“科学是工业文明的母亲”,“要创造合理的工业文明”就必须有“驾驭自然的力量的科学”。很显然,陶行知所言“教人创造富有的社会”含有两层深意,其一,创造教育要实现的不是资本主义的个体文明,而是全社会共同富有的超资本主义的整体文明;其二,创造教育要通过教人掌握征服自然的生产工具实现经济的高效发展,而掌握征服自然生产工具的根本是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创造教育的第三目的是教人实现“川流不息”。要通过教育“使众人养成一种继续不断的共同求进的决心”,“活到老,做到老,学到老”。因为“时代是继续不断的前进,我们必须参加在现代生活里面,才能与时代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否则,再过几年又要成为落伍者了。因此,我们必须拿着现代文明的钥匙,才能继续不断地去开发现代文明的宝库,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化”。而且,还必须通过普及教育把“活用的文字”和“求进的科学方法”这个钥匙“从少数人手里拿出来交给大众”,以实现全民族川流不息的现代化。陶行知的上述思想含有十分深远的意义。这也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大的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见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陶行知“川流不息的现代化”的意指主要在教人不断探寻科学技术等现代生产工具,不断增强征服自然的能力,提高以取得物质资料为主要指标的现代化程度,尚未涉及如何保证征服对象永远可被征服,从而实现人类与自然永远共生共荣的问题。

2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

2.1 培养方向缺乏创新会展类专业培养人才应以运用型、实用型人才为主,培养纯理论研究人才的条件不具备,而目前很多院校的会展类专业人才培养偏向于简单应用型,不注重从市场的实际需求来培养人才,不从“生活”中培养人才,而且课程特色定位很难突破教育行政部门所规定的基本框架,结果造成有些院校的会展类专业的毕业生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培养方向不明确。教学计划中专业核心课程体现不出来,有的核心课程只是1~2门课,没有形成一定的课程群作为支撑;有的从教学计划来看有着可供学生选择的不同方向,但是仔细推定发现其实质是一个方向,虽然学生毕业后找到了工作,但是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却显得较弱,缺乏真正的创新能力。没有“创新的教育”是培养不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的,而且扩招后的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使得许多大学生不考虑自己的专业而慌乱择业。从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反映了解到,他们不喜欢自己通过重点培养的大学生很随意的就走掉。而且由于专业新(大多在 10~15 年之间),尚未形成大家普遍认同的专业特色与学科水平,这使得相当一部分专业面临着规模与水平的矛盾。

2.2 为创新人才培养而准备的师资不足陶行知先生说过:“一个好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习;教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而我国大部分会展类专业都是在 90年代纷纷建成的,有的隶属于各院校的人文院所,还有的是学校为求综合发展而新创立的,师资力量奇缺。往往 3-5 人就能成立一个专业或系。一名教师承担三门或者更多门次的专业课程屡见不鲜,有的则是“现学现卖”,教师疲于奔命完成教学工作量,无力无心从事教学法活动,更不用说从事科学研究。而且,大部分院校把学校规模扩大的重担压在经管类专业身上(因为他们的办学成本低),结果造成师资队伍缺乏与规模扩张之间的矛盾,而这种矛盾的直接受害者是学生和以学生为纽带的社会用人单位。

2.3 创新性实践环节薄弱会展类专业在传统上都比较注重实践环节,但是与国外会展类专业差距较大,实践教学投入却明显重视不够,有的甚至认为会展类专业不需要实验室,不要进行实验教学。陶行知先生所创导的“行动教育,是手脑并用的教育,是生活的教育,是教、学、做合一的教育”。在这些人看来只是一种摆设。而实验教学作为会展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的思维方法及严谨的工作作风等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高职院校大幅度扩招,使得为实践教学而作的准备工作跟不上,过去,一个人一台的操作平台,现在只能由一组学生共同操作,办学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实验实训条件、实习基地、教学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存在问题。

2.4 与企业互利共生的关系尚未真正形成,就业竞争力不明显

当前,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比较弱,产业及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缺乏良性互动、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而国外对于职业教育与企业的联系就较为紧密。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通过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双元制”中的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这种“双元制”模式针对性较强,重能力,能充分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在这种制度保证下,企业不仅会制订完善的培训规划,促进专业理论与职业实践相结合,强化技能培养,而且能提供充足的培训经费,使教学有足够的物质保证。

2.5 创新能力较弱,团队合作精神缺乏由于大多数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对学生进行培养的,学生很少有合作共事的机会,偶尔的案例比赛也具有个案性质,起不到锻炼大多数学生的目的,有的学生甚至认为会展类专业是属于“突击型”的专业,只要考前背背就能得高分,所以在课堂上看什么书的都有,有的选修课逃课现象较为严重,学生只是在教师考勤的时候才出现。由于学生在大学教育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的训练,让这些年轻人一进入社会就具备合作精神谈何容易。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创造学生,学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人就是真善美的人,真人就是德智体和谐发展的人,真人就是智仁勇俱全的人。如果按现有的方式进行培养则多数是“假人”。 而且,我们的教科书限制了学生博览相关知识自由,因为考试要从这本教材出题,没有指定教材的老师将会承担生评教不合格的风险(因为造成许多学生不及格,而给老师打低分)。有些课程的教育是教师讨好学生,学生为所欲为的课程,致使老师的主观创新思维由于课本的约束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教师与学生就是一种不合作方式,所以何来创新。

3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

陶行知先生在分析当时通行的小学常识与初中自然教科书时认为,中国的教科书是应试的书,专供书呆子读的书。这些书,最多只配称做“科学的识字书”,“科学的论文书”而已。这些教科书不教你在利用自然中去认识自然,也不教你试验,也不教你创造,“它们只能把您造成一个自然科学的书呆子”。陶行知对教学内容的总要求提出三条标准:第一,“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干了一个动作又要干一个动作的力量。”也就是说,教科书要有引导学生动手的力量,使儿童的手从仅仅起握笔的作用中解脱出来,成为“万能的手”,“开天辟地的手”。第二,“看它有没有引导思想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想了又想的力量。”一本好的教科书,要给人们以启发、以思考、以创造的作用,从而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目的。第三,“看它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产生新益求新的新价值的力量”。为此,我们认为,会展类专业培养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必须进行大胆地改革,要从培养模式、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法等方面实行改革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扬长补短,发挥会展专业培养经管类人才的优势。

3.1 加强校企合作,实行“订单”教育与培训的新模式学校应增强服务意识,积极满足企业需要;企业依托学校进行新职工的培养和在职职工的培训提高,与院校签订人才培养培训合同,优先录用合作院校的毕业生,并积极参与院校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在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评估等方面发挥先导作用。同时,建立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资格证书体系,来保证各职业资格相互间的认可。加强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完善学术资格与职业资格之间的转换;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学位证书并举的制度,增强两者之间互补的灵活性和渗透性。

3.2 教学方法上注重创新式教学“教学生学”是陶行知先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精辟论断。也是国内最早主张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的人,他反对以“教”为中心,主张“教学做合一”。但是,从现在的课堂教学来看,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现象较为普遍。陶行知认为:“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根据这个基本思想,陶行知提出教学方法改革的三条思路: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如何教会学生学呢?陶行知认为,一方面先生负指导的责任,另一方面学生负学习的责任。老师不要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把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思想告诉他。通俗地说,不要把现成的小鱼给小猫,而是要“授之以渔”,教会小猫钓鱼。不要把现成的金子给学生,而是要把点石成金的手指头交给学生。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学生怎样学,先生就怎样教。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建立在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学习特点的基础上。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也就是说,教师要不断自我进修:才可以做一个好教师,才可以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总之,教学方法一定要从以“教”为中心,转到以“学”为中心,让学生学会学习。为此,会展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面面俱到,必须重点突出,内容少而精。在处理教材时,在保证教学内容体系完整的情况下,加强基础内容,非基础内容可去粗取精。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和课程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尽量诱导学生开动脑筋,由被动思考变为主动思考,使其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对所提的问题作出适当的判断和决策。采用启发式教学,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强调双向交流,可使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思维同步,要善于制造“悬念”,改变学生依赖教师获得知识的不良习惯,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探索创新精神。

3.3 实现“教学做合一”,注重实践教学“教学做合一”有两种含义:一是方法,二是生活的说明。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处处都有“教学做合一”。所以,陶行知强调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不成教, 学也不成学……所以,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总之,教学做三者结合为统一的整体,三者紧密联系,并以“做”为中心。可以看出,“教学做合一”,实际上是知行合一,行是做,即实践,做是第一,知是第二。

3.4 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可实行院企挂钩、与市场结合的路子,内培外聘,多渠道、多方法,扩大“双师型”教师、实践性教师比例;设置专门培养高职教师的机构,或设置专门培养职教师资的师范院校,以解决目前“双师型”教师匮乏的现状。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制订方案,明确要求,为教师提供学习机会,对教师施加学习的压力,采用激励机制,增加教师学习的内驱力。青年教师更是实现可持续教育发展的重要源泉和动力。克服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为青年教师创造平等竞争的氛围,激发他们参与竞争的意识;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让有经验的老教师指导他们成长,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以“教学与实践两手抓”的模式培养青年教师,鼓励他们在教学实践、教书育人上多作贡献,充分施展聪明才智;完善培训制度,发挥政策和经济杠杆的作用,调动青年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全面提高素质。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一、二、三、四).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曾小彬.试论经济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1).

[3]胡晓风,陈廷湘.论陶行知以新教育推进中国现代化的思想[J].社会科学研究,2003,(2).

第7篇:会展专业范文

广阔的社会,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年轻的大学生们。找准自己的位置,激发对生活的热情,是人生的精髓所在。莘莘学子们将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以他们所拥有的理论知识和拼搏精神,去展示新世纪大学生开拓创新、不断进取的风采。

这次学校所组织的活动,要求我们专业去光大会展中心参观,正逢是有关国际影像和摄影器材的展览会。坐落于位于徐汇区腹地,周围也是交通便利,拥有众多重要场所的地区。附近也有饭店提供专业人员的吃住问题。在上海是颇具知名度的展览中心。

我们所参观的是西馆。西馆是一座三层标准展馆,25000平米展厅面积可容纳1200个标准摊位。展厅内中央空气压、给排水、电力、现代化通讯设施、国际互联网以及配合展览期间技术交流的会议室等设施设备一应俱全。

第一次踏进这么大规模的展览中心,首先进入我视线的展览馆,每间展览厅都被分隔成一家家所参展的公司或组织。每家公司都有着自己的特色,纷纷拿出自家的产品给顾客进行介绍与使用。相应的工作人员会对不同需求的顾客进行了解,同时也分发着广告,赠送的小礼品,对自己的品牌、产品进行宣传。在这些展品之中,我也所见到了不少我国国内的品牌,可见近几年来,我国的科技也在飞速的发展。展会间品牌与品牌的竞争,促进了国内外的交流,对产业也是最大的帮助。

这都使我大开了眼界,掌握了许多知识,了解了许多在课堂里学不到的东西。在他们的认真讲解之下,学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基本的社会经验。而我国的会展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应该跟着西方会展业发达的国家,学习别人的先进技术、缩小差距。

这次去暑期的个人社会实践,去了超市,做了两周的工作。一开始什么都是陌生的,什么都不会。但是万事开头难,什么事都要有尝试,都要开始,都要有经过,都要有失败。我经历了在超市的工作之后,懂得了许多道理。很多事情看起来很容易,但实际上与自己所想像的有很大的差距。一个小小的超市的经营也不容忽视,不但需要有细心,还要有谋划,策略,总之,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周全。

觉得自己这次在我们那边的超市实习,增加了自己的很多见识与方法。初次尝试经商的滋味,增加了自己的阅历。家长的平时养家赚钱都是不容易的,而自己已经是个成年人了,希望不久能为家里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虽然口头上说学习社会经验,其实还是想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应有的回报。

初次到超市工作其实很开心,学到的知识太多了,钱赚来真的很不容易,对于社会与人生,真的有太多无奈,可是我们没办法,就得努力。我们也必须牢记“八荣八耻”,只要自己肯踏实肯做,总会有回报的那一天。天真的以为五彩缤纷的世界原来是那么错综复杂。可以说自己这次实践还是挺顺利。

第8篇:会展专业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

1 会展行业对会展人才的需求

1.1 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宽泛的知识理论素养

任何职业都有与该职业特点相适应的行为准则或规范要求。作为会展人员要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以诚信为本,在维护本企业利益的同时,处理好与客户的关系。会展专业人才必须具备会展相关理论知识,如会展概论、会展行业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等等,除此之外作为会展专业人才还需要懂得关于技术方面的,艺术方面的知识等等。只有如此,会展专业人才才能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

1.2 良好沟通能力和语言能力

任何一个会展活动都是一个繁杂的项目,并且通常会处在十分复杂的环境中,因此对于会展人员来说,展前沟通、展台接待、展后联络、商务洽谈、合同签订等等方面都需要会展人员具备娴熟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能够做到在会展活动中通过与他人的有效沟通,减少不必要的麻烦,能够通过沟通为他人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使得会展活动的每个方面都能够考虑周全。优秀的会展人才能够准确的把握客户的心理变化,通过了解境内境外客户的文化差异、消费习惯、以及客户的爱好,从而尽量满足客户的要求,与客户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使合作顺利进行。

1.3 较强的应变能力和敏锐的观察力与创新能力

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会展工作中,突发状况会很多,需要会展人才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在变化中产生应对的创意和策略,能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及时解决突发性问题,使会展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

会展行业与政府政策、经济变化以及其他行业息息相关,因此会展人才要具备较强的洞察能力,需要抓住政府在会展行业推行的政策,国内国外的经济变化以及随时关注着本行业和其他行业的信息变化,会展行业的最新动态,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2 高职会展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现状

2.1 高校类型以高职院校为主,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且培养定位不准确

几年前,我国设有会展专业的院校比较少,其中多为高职院校。而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的学生从学习能力上来讲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导致会展行业中本科生很少,具备较高能力的人才也随之变少。大多数高职院校会展专业多设为会展管理类专业,所设置的课程也多与管理类有关,从而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动手、动脑、参与会展实践的课程所占比例小。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追求大而全,似乎有一定的合理性,可以让学生全面的了解会展,学习会展理论知识。但是,这种看似合理的办学思路却弱化了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使得会展教育不系统,缺乏就业岗位的指向性。

2.2 缺乏高水平的专业教师,教材建设滞后

部分院校的会展教师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且教师不专业也是很严重的问题。许多老师并非会展专业毕业,缺乏对会展专业的深入研究,再加上没有从事会展操作的实践经验,导致学生并不能从老师那里得到更多的关于会展行业的信息。由于中国会展行业起步比较晚,产业定位不清晰,相关的理论研究滞后,造成教材编写缺乏充足的理论支撑,从而导致相关的教材质量不高。

2.3 学生专业实践性活动参与少,综合能力欠缺

目前,会展教育大多停留在理论说教上,学生能够走出课堂,亲身参与实践性会展活动的机会很少,学生实践效果差。由于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实践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以至于许多企业抱怨高职会展专业的毕业生多半都是理论性知识很扎实,但是实践性操作很差,综合能力素质不理想。现在的学生所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都比较高,因此大多数学生自我意识强。即使在与他人沟通时,也缺少对他人的理解,不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也不会通过交流时对方给出的信息把握对方的心理变化。

2.4 学生个性发展,服务意识和团队意识薄弱

由于学生自己没有独立面对过问题,е伦陨淼挠Ρ淠芰Σ蛔悖在出现突况时不能做到沉着冷静的面对问题,在变化中产生应对的创意和策略的能力较弱,不能做到及时解决问题。现在的学生个性独立,不愿做自己不喜欢的事,不希望自己受委屈,因此现在的学生对他人的服务意识很弱,大多数学生不希望对他人进行服务,也不愿意听其他人差遣,这就导致许多学生在服务他人时会因为一点原因与他人产生口角,罢工不干等情况。其次,因为个人想法太强,不愿意让他人的想法替换自己的想法,也不愿意与他人讨论,因此现在的学生团队意识薄弱,不能做到相互帮忙、相互理解,不能做到团队合作完成任务。

3 高职会展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改进对策

3.1 树立创新教育观,转变教学形式

由于我国会展经济起步较晚,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机制不健全,会展教育和会展产业虽有合作但缺少深度,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受到传统的继承性教育观念的影响,注重传授教育,灌输稳定、单一的专业知识,侧重利用教材以及教学过程来实现知识的传输与积累,将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精准度作为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衡量标准。所以,导致学生的实践性能力难以适应当前产业的需求。有人曾指出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的两重性――写在典籍上的与在实际生活中流通的往往有极大距离。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自主研发教材

需要大力培养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教师队伍,除了让学生学习会展专业知识和参加实践性活动,还要创造条件让会展教师到企业一线观摩学习,以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组织教师统一进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学习和讨论,让教师多参加展会和会议,使老师整体教学水平得到同步提升。降低学历文凭门槛,向会展市场寻觅人才。

3.3 增加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增加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的课程,除此之外还应该合理增加展台搭建、展台设计等关于操作、设计类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的活动,更进一步的学习到会展专业的实践性知识,同时积累经验。不断完善会展专业实训场地建设,如打造会展多功能实训室、会展头脑风暴室、展台搭建室等等,以会展基本业务(营销、服务、设计、搭建等)为实训重点,同时配合着会展关联业务(信息管理、会展旅游、会展物流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正式的会展工作环境。

4 结论

会展行业与其他行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社会不断发展促使着会展行业的不断进步,未来的会展行业还会有更多的学生投入其中,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完善会展教育体系,提高会展专业学生的能力,各大院校也在通过改变课程设置、明确课程目标、提高师资水平、推广实践性活动等方式为会展专业的学生提供能力提升的保障。通过会展企业以及各大学院的共同努力,会展专业的学生能力得到尽快提高,为进入社会成为一名真正的会展人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会展企业提供符合会展行业需求的会展专业人才。

第9篇:会展专业范文

 

作为当代的一名大学生,促进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举措,是为了让自己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社会暑期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上了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到社会的大课堂上去经受风雨,见识世面,增长才干。

在今年奥运会的特殊时期,我们更要完备自己,融入社会之中,与时俱进,发扬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去感受这个社会所需,要为国家的强大而去做出自己的贡献。

广阔的社会,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年轻的大学生们。找准自己的位置,激发对生活的热情,是人生的精髓所在。莘莘学子们将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以他们所拥有的理论知识和拼搏精神,去展示新世纪大学生开拓创新、不断进取的风采。

电工工段实习报告

时光飞逝,自xx年4月进入***厂以来已经一年多了,这段时间我始终都是在专用管分厂进行实习的。在这里我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在领导的安排下我先是在电工工段实习,然后于今年3月份调入电气组。在这段时间里,我在老师傅的带领下,结合之前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对我厂的钢管生产基础理论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对生产工艺流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外围设备和基础电路也愈加熟悉了。

xx年4月,我正式进入无缝钢管厂专用管分厂,直接进入电工工段进行实习,由于刚进厂的时候对于设备和线路还不是很熟悉,所以主要是跟随师傅熟悉环境,了解外围的电路及电气设备,以及轧制的工艺流程的各个细节。在经过了长时间的实习之后,今年3月份我以优秀的表现进入了电气组继续我的工作和学习。在部门领导的关怀和带领下,也为了确保生产和提高效率,我们经常要做一些小的改造和创新。在参与这些项目的同时我也在不断的积累经验、增长见识。

比如说,穿孔p1操作台和操作室距离并不远,但是在生产过程中一线操作工经常要两边跑,就是因为p1操作台根本无法实施控制,而只能在操作室进行控制。为此我在部门领导的带领下,对p1操作台的故障进行了排查,最终发现是连接两端的网线被废弃轧制工具砸断了,正好仓库还没有这个型号的网线,于是我们尝试用红黑麻花网线替代它,最终实现了p1操作台的正常使用,保证了生产的效率。

再有,水压机操作台,停料处有料的时候被测料是不能翻料的,可是相反的结果出现了,只有停料处有料的时候才能翻料否则就不能翻料。测水压的过程是用plc和接近开关控制的,可是在程序上找不到任何毛病,于是我们便在接近开关处进行查找,最终我们发现翻料处有一个接近开关坏了,在更换了之后最终恢复正常。

assel作为轧制过程中最重要的步骤之一,与最终成品品质有着莫大的关系。所以我们在此处的改造也是比较多的,经常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最近的新产品219系列是以往我们从来都没有生产过的,在工艺组做出计划和改革方案之后,我们也对轧制过程做了细致的分析,我们一改往常的轧制速度,将轧制速度降低,避免速度过快造成毛管过弯而造成卡管现象,以保证钢管可以顺利的通过主机。在轧制出来之后,要用地滚把高温的钢管带到常化链床上,可是由于温度过高经常会对钢管造成创伤,影响管子的品质。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特别在assel主机的一侧加了两台风扇,轧制完成之后,稍加冷却后再将其用地滚拖出来,保证了管子的质量。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