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描写竹的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怎样写好状物文章?归根结底,就是要善于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所谓“特点”,其一,是指事物外在的直观的表象特征,其二,是指事物内在的本质或规律。而怎样才能抓住事物的特点?以下几点是我长期教学实践的探索。
一、选择恰当的描述对象
恰当的描述对象,首先应该是自己熟悉的事物。所谓熟悉,就是它与自己有较密切的接触,不仅了解它的外部特征,而且了解它的内在本质,也就是必须做到胸有成竹。例如,《燕子》一课写燕子的外形:“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孩子们对燕子是熟悉的,他们可从以上描写中抓住燕子外形的特点,并模仿着描写出自己喜爱的其他鸟类,写起来也得心应手。
其次,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事物。这样的文章,选材较为独特,内容比较新颖,具有新鲜感,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喜爱。例如,《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这段话突出小艇长、窄、深,两头上翘、轻快灵活的特点,非常有特色,可引导学生以此类推:在现实生活中,有哪种交通工具、玩具、用具等在外形构造上也具有类似别具一格的特点?把它写一写。这样的联系是很有启发性的。
二、相同的事物学会对比着写
学生在选材时遇到相同的题材是很常见的,当出现题材“撞车”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相同事物上发现彼此不同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观察,写出相同事物的不同个性来。
《白鹅》与《白公鹅》是不同作家写同一种事物的代表作。前者刻画了白鹅“高傲、架子十足”的特点,后者则刻画了白公鹅“毫无顾忌、耀武扬威”的个性,这两篇文章,让学生对比着读,对培养学生形成自己的写作特色是大有裨益的。
三、在观察与分析中发现事物的特点
事物的特点主要是通过观察来获得。但在观察的过程中必须进行一些分析和思考。因此,分析和思考的角度必须根据文章的中心作出选择。可从物体的外部形态、物体的外部气质、物体的内部特点等方面去分析与思考。例如,《索溪峪的“野”》,作者游览美丽的索溪峪,感受到的是一个字——“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作者写山“野”,描写出山具有“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特点:……旁逸斜出,崛起巍巍“斜山”;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写水“野”:……索溪像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堵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作者把索溪想象成“野孩子”,形象传神地写出了索溪的“野”给读者留下了活泼、灵动之感……
四、要恰当描述物体所处的环境
环境是指物体所在的位置、所占的空间、所处的背景等。不少写物的文章都对物体所处的环境进行描写,因为物体不是孤立存在的,必定处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而环境又对物体起一定的烘托作用。所以,恰当描述物体所处的环境,能给读者以完整和深刻的印象。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对物体进行一些环境描写,必须恰当。首先要让所描写的物体有密切联系。其次,要把握环境描写与状物的关系,主次要分明。
五、要写好物体的静态
写好物体的静态,能使物体的特点形象鲜明,使人如见其物。要写好物体的静态,也就是要写出物体处于静态所显示出来的特点,很重要的是善于分解物体和选好描述的角度。所谓分解,就是把组成物体的各部分分解开来,做有顺序的依次观察,发现物体的各部分特征,然后进行归纳。例如,“这是一架多么漂亮的小钢琴呀!琴身是粉红色的,上面画着四朵竞相开放的紫、蓝、黄、白牡丹花,这些花在绿叶映衬下是那样的美丽、娇艳。花的四周还用五线谱纺织成五彩带子,钢琴的上部呈波浪形,底部由三条小腿支撑着。多么雅致的小钢琴呀!”这段文字描写了静态中的小钢琴,作者对它分解观察,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小钢琴各部分的特征。
六、要写好物体的动态
动态,是指事物的变化和行为。无生命的物,在一定的情况下有它的动态。有生命的物更有它的千姿百态。写物体的动态可与物体静态结合起来写,在具体写作中,可写静态再写动态,也可写动态再写静态,把物体处于静态与动态时的特征和谐完整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例如,《威尼斯的小艇》最后一自然段:“半夜,戏院散场了,一大群人涌出来,走上了各自雇定的小艇。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这一静一动的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衬托出小艇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写物体的动态,通过写物体的变化进行,要注意写得有顺序,有连贯,不能颠来倒去,因为物体的变化总是有连贯的。写得有顺序,有连贯,才能使文章脉络清楚,事物的形象清晰可见。
关键词: 篮球教学;投篮;瞄准点;辅助器械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187-02
1投篮瞄准点的确定
投篮是进攻队员为将球投入篮圈而采用的专门动作方法,它是篮球运动最重要的进攻技术,是篮球比赛中得分的唯一手段[1]。一切技战术运用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投篮得分机会,而得分的多少又关系着一场比赛的胜负。所以投篮技术是组成全队进攻的中心环节和决定胜利的重要保证。掌握正确的投篮技术,努力提高投篮命中率,是各级球队贯彻训练始终的一项重要工作。
投篮瞄准点对投篮技术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决定投篮用力大小、速度和角度的重要因素。投篮瞄准点的确定一直存在着争论,到目前为止没有达成共识。“投篮瞄准点在篮圈前沿中点距离投篮者最近的一点[2]”这种方法被多年的教学和实践所应用。
瞄准点指的是一个点,篮球是一个直径为24cm左右的球体。球命中瞄准点的定义为:在投篮出手后,篮球在合理的运行轨迹和入篮角度范围内,运行轨迹最前沿的点命中投篮瞄准点为球命中瞄准点。
依据球命中瞄准点的理论,如果瞄准“篮圈前沿点”投篮,根据球体在空中飞行的抛物线轨迹和球体碰触篮圈会出现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用力较小,球没有触及篮圈前沿;第二种是球正好碰触篮圈前沿的前面一点,那么球就向篮圈的前上方弹出;第三种情况是球碰触到篮圈前沿的后面一点球弹向篮圈的后方而落入篮圈。根据瞄准点在“篮圈前沿一点”和球命中瞄准点理论,投篮3次只有1次命中机会。
球命中篮圈和球命中瞄准点的区别在于:无论是球空心入篮还是球碰触篮圈入篮,我们都可以称之为球命中篮圈;而球命中瞄准点指的是球在合理的运行轨迹和角度范围内篮球的最前沿一点命中瞄准点。从理论上分析球命中瞄准点比球命中篮圈在投篮技术的要求更高。
依据球命中瞄准点的理论,可以认为篮圈的中点为最理想的投篮命中瞄准点。从运动生物力学的观点解释,如果球直接命中篮圈中心就会空心入篮,球命中篮圈的中心也不会受到篮圈的反弹作用力,大大的增加了球入篮圈的机会。
“瞄准点为篮圈中点”这种方法投篮,在合理的飞行轨迹和入篮角度范围内,球投到这一点,就会使球直接命中。实践证明是理想的选择,理论是准确的。篮圈的中心点是一个想象的点,没有实物参考。如果我们在篮圈的中点加一标志物,视觉和手对球支配的本体感觉目标相一致,手眼相适有利于直接投篮命中。练习时首先要凝视标志物,球出手的速度,入篮角度要合理,球就会投进。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建立动力定型,真正提高投篮技术。
2实验对象与实验方法
2.1 实验对象以陕西科技大学2010级参加篮球选修课的学生(男生)100人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50人)和对照组B组(50人)。实验前对实验对象进行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没有显著性的差异(表1)。
2.2 实验方法用橡皮筋把一直径为3cm的红色小球(红色区别于篮圈的橙色)在练习前固定于篮圈的中心,要求实验组的学生投篮时把小球作为瞄准点。实验前和实验后对学生进行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测试。每人在罚球线后投篮10次,统计投中次数。每人测试2次,取最好成绩。
教学过程中对照组采用篮圈中心瞄准点,没有辅助器械作为参照物;实验组采用篮圈中心的小球为瞄准点。在每次课结束前15分钟进行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练习。在经过15周的教学课后,对实验对象的投篮技术进行再测试。
3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结果从表2可以看出,经过15周的单手肩上投篮技术教学与训练后,无论实验组还是对照组投篮命中次数都有了非常显著性的变化(P<0.01),说明通过投篮教学都提高了学生的投篮水平,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由表3可知,在实验后进行的假设检验表明实验组较对照组的投篮命中次数有非常显著性变化(P<0.01),这说明了应用辅助器械确定篮圈中心为投篮瞄准点的教学效果优于篮圈前沿为中心的教学效果,为使用辅助器械确定篮圈中心为投篮瞄准点在实践上提供了依据。
3.2 实验结果分析
3.2.1 辅助器械的使用有利于建立正确的立体视觉准确明晰的立体视知觉对篮球运动员的投篮技术具有重要意义。瞄准点在篮圈中心的确立只是理论上的研究,实际上在比赛中投篮时看到的是整个篮圈,辅助器械的使用为发展运动员的空间立体视觉提供了条件。投篮动作技能形成的不同时期立体视觉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在动作技能形成的初期,视觉起主导作用,动作肌肉感觉和其他感觉相比具有模糊的特点。前苏联学者华西里耶娃在实验中发现“球类技术有缺点的运动员除了训练不够外,和空间立体视觉有缺陷也有关。球类运动员如果立体视觉不够完善,降低了判断空间位置和距离的能力,就会使运动技术动作不够准确”。
辅助器械的使用加强了实验对象的立体视知觉,使想象中的瞄准点变成了有实物参照的事物。投篮时眼睛注视标志物,能够精确的目测投篮的方向、距离,从而决定投篮出手的用力大小、速度的快慢及球飞行弧度的大小。经过长时间使用辅助器的训练,使立体视觉练习处于意识的控制之中,最后立体视觉得到发展和提高。
3.2.2 从心理学和生理学的观点分析辅助器的使用有利于动力定型根据心理学的特点,人们的心理活动具有注意的选择性,因而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经常有下列的表现:人们越是集中或专注于某一事物,那一事物就被反映的越清晰、深入。在学习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过程中,实验组的学生因为受到辅助器的视觉刺激,注意力集中在瞄准辅助器上,投篮时出手速度和出手角度就会相应的得到加强。没有辅助器械做参照,篮圈的中心只是一个实际上不存在的事物,学生的注意力得不到集中,相应的投篮技术也得不到加强。借助辅助器械使视觉和本体感觉建立更强的联系,头脑中有一个正确的动作要求,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再经过反复练习逐步消除错误动作,形成技术的肌肉感觉和记忆痕迹,建立皮层内抑制,完成分化抑制,实现动力定型。
3.2.3 辅助器的使用大大的增加了投篮的难度辅助器械的使用使得投篮瞄准点有了实际的参照物,在投篮时瞄准的是辅助器械,要求投篮时球要命中辅助器械,这样就会大大的增加了投篮技术的难度。经过长时间的难度大于原来的训练水平的技术练习,技术素养就会得到更大的提高。我们也可以称这种训练方法为增加难度的强化训练法。
4结论与建议
4.1 投篮瞄准点位于篮圈中心理论的建立,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了证实。改变了瞄准点位于篮圈前沿中心距离投篮者最近的一点的传统观念。
4.2 球命中瞄准点的定义为球在合理的运行轨迹和入篮角度范围内最前沿的点命中瞄准点为球命中瞄准点。
4.3 以篮圈中心为投篮瞄准点进行投篮教学,应用辅助器械的教学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建议在投篮技术教学与训练中灵活应用简单辅助器械。
参考文献:
[1]叶国雄,陈树华.篮球运动研究必读[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李明礼,陈仙芳.投篮瞄准(篮)点调查研究[J].体育科技,1988,(2).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露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描写冬天的诗句)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雪
刘长卿柳宗元
日暮苍山远,千山鸟飞绝,
天寒白屋贫。万径人踪灭。
柴门闻犬吠,孤舟蓑笠翁,
风雪夜归人。独钓寒江雪。
雨雪dd,见曰消
dd:雪盛的样子;一说犹“飘飘”。;太阳的热气。曰:语助词,无实义。
《诗经·小雅·角弓》
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汉·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凄凄:寒凉。翳翳:阴暗。希:少。在目:眼睛所见。皓:白。
晋·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晋·谢道蕴《咏雪联句》:“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朔风:北风。劲:猛烈。哀:凄厉。
南朝宋·谢灵运《岁暮》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牖:窗户。风惊竹: 风中带雪,打在竹上,发出沙沙的响声。
唐·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庭霰:落在庭院里的雪花。
唐·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
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
唐·刘长卿《酬张夏雪夜赴州访别途中苦寒作》
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唐·李白《冬日归旧山》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唐·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轩辕台:相传为黄帝擒蚩尤之处。
唐·李白《北风行》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回风:回旋的风。
唐·杜甫《对雪》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
指直:手指僵直。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云晴鸥更舞,风逆雁无行
无行:不成行列。
唐·杜甫《冬晚送长孙渐舍人归州》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唐·杜甫《公安县怀古》
斜阳疏竹上,残雪乱山中
唐·韩《褚主簿宅会毕庶子钱员外郎使君》(一作张继诗)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
唐·韩愈《李花二首》:“当春天地争奢华,洛阳园苑尤纷。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
肃杀:严酷萧瑟的样子。
唐·吕温《孟冬蒲津关河亭作》
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
叫:风声如吼。
唐·孟郊《苦寒吟》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
唐·元稹《南秦雪》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六出:雪花呈六角形,故以“六出”称雪花。琼枝:竹枝因雪覆盖面似白玉一般。
唐·高骈《对雪》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唐·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
两句写雪花纷飞的景象。
唐·李商隐《对雪二首》
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
咽:泉水因冰冻而流动不畅,因以呜咽来形容。吟:歌吟。
唐·刘驾《苦寒吟》:“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玉龙:形容飞雪。败鳞残甲:形容雪片乱舞如鳞甲之片纷纷坠落。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四引《西清诗话》载张元作《雪》诗
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
玉:喻白雪。
元·黄庚《雪》
在组织教学时,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而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应力争通过一些诗歌的常识和浅易的诗歌让学生亲近诗歌,喜爱诗歌,让他们从中获得愉悦,认识到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的不同,消除他们对诗歌的陌生感和隔阂感。为此,我们不妨做以下一些尝试。
一、介绍诗歌的起源
我国的诗歌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炎黄时期,名字叫《弹歌》,最早见于《吴越春秋》,其中记载了越国国君勾践向楚国的射箭能手陈音询问弓弹的道理,陈音在回答中引用了《弹歌》。它只有四句,八个词:“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意思是说,打猎之前,制作工具砍伐野竹,然后连接野竹,再写打猎的时候,使弹丸飞出,最后是追逐受伤的野兽,抓获猎物。这首诗很可能在当时的民间已口头流传了很久,后经人写定保留下来,文笔非常朴素。它非常简单地记录了当时的人们从制作工具到进行狩猎的全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诗歌的类型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艺术成就越来越高,具有了很高的审美情趣。
二、诗歌的特性和独特的魅力
1.诗歌的概括性
概括性也就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集中地反映现实生活和诗人独特感受。教师可以学生都熟悉的杜牧的诗《清明》为例,作形象的解释。“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的前两句描绘是整体的画面,它既写出了当时的天气状况,又描绘了人事活动和当时人们的心情。后两句则是一个特写画面,其中一问一答的情形跃然纸上。它对现实的描写是凝练的、概括的,可以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随后,我们可以给学生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诗显然是写景抒怀的,如果我们不用诗歌这种样式,而改用散文来描写同样的情境,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效果呢?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最后形成了这样一种表达:这一天正值清明佳节,人们多么希望是一个柳绿花明、风和日丽的日子啊,可天公不作美,竟然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依照民间的习俗,本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扫墓祭祖的时刻,而如今却是游子孤身赶路,春衫尽湿,触目伤怀,内心是多么的伤感凄迷啊!唉,还是找个小酒店,避避雨,喝点酒,解解忧,去去愁吧。可哪有酒店啊?唉,那边不是来了一个骑牛的小牧童吗?我何不问问他呢?……
这样的片断,用散文来描写,情境也是非常的优美,很符合现代人的写作和阅读习惯。对于散文这种文体,我们会感觉很亲切,容易接受它,这是因为我们平日里对散文接触得多了,也就感觉熟悉了的缘故。但这两种文体描绘的都是同一内容,表达了同样的情感。只是散文的形式灵活,更便于表达,字面篇幅也很大;诗歌则极为凝练,格式也有特定的要求。正因为是这样,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就要依其本性,需要借助于联想和想象,将诗歌的意象和表达的意境加以合理的扩展,使其表现的内容情感得以充实和丰富,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诗人的表达意图。
2.诗歌的形象性
在众多的文学体裁中,除了小说、散文、戏剧等作品可以塑造人物形象以外,诗歌在塑形象方面的反映面则更为广泛。在平时的测试和高考的考查中,常常以主观题的形式要求学生就某一诗歌概括其形象,许多学生因为对诗歌形象感知模糊,甚至不知道什么是诗歌形象,以致回答得一塌糊涂,根本就不着调,就连阅卷教师都倍感遗憾。我们应该告诉学生,所谓的诗歌形象,大概包括如下三种情况:诗歌中所描绘的诗人的自我形象,诗歌中所描绘的外物形象和诗歌中所描绘的他人的形象。其中,诗人的自我形象常常包括一些肖像、行动、神态、心理以及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诗歌的外物形象主要是借助于各种自然景物的描写来反映诗人情感的一种方式。诗歌中所描绘的他人形象,是指诗人借助诗中寄托的形象,来曲折言志的一种表现手法。诗人在其中,大多以旁观者的姿态出现,借此来寓含哲理,寄托情感,反映现实。这类的形象大多表现为思妇思念征夫、游子的,或戍边战士思乡的,或百姓生活艰难的,或借写他人述说己志的等。
3.诗歌的抒情性
诗歌是具有强烈的抒情性的,诗人可以借助诗歌充分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联想。就诗歌的抒情性而言,大致可以有以下几个类型。
(1)思乡之情。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以及高适的《塞上听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等。
(2)恋旧之情。如杜甫的《天末怀李白》(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等。
(3)惜别之情。即抒写离愁别绪,对友人的留恋劝慰之情。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黍离之情。这类多抒发感时伤世,物是人非之感。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类作品均是表达物是人非的无限惋惜、悲叹之情。
(5)怀古之情。这类诗歌很多,且大多借怀念古人,或述古迹,而言己志。如杜牧的《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6)报国之情。这类诗歌大多直接或委婉地抒写自己的爱国之情,或报国无门的苦闷之情。如王翰的《凉州词》(醉卧疆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昌龄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
(7)讽喻社会、同情百姓生活的。此类诗多揭示当时社会的黑暗,反映下层百姓的苦难生活,寄寓了诗人的无奈与同情之感。如《诗经》中的《硕鼠》《伐檀》,杜甫的《咏怀五百字》,白居易的《观刈麦》《卖炭翁》,李绅的《悯农》,杜荀鹤的《山中寡妇》等。
(8)咏叹自然,寄情山水田园的。这类诗歌多描绘自然风光的优美,田园生活的惬意,或抒写诗人渴望归隐之情。如陶渊明的《饮酒》《归园田居》,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王维的《山居秋暝》等。
当然,这些只是一个大致的分类,并不是绝对的,就某一首诗而言,它抒发的情感很可能是多方面的,领会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诗歌的音乐性
诗歌是一种非常优美的文学表现样式,其音乐节奏感,是最独特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如《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中的节奏感是显而易见的。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同学们在学习中有意识地积累古诗文。所谓“积累”就是指在诵读古诗文时要有意识地牢记所学的古诗文。
近年来的中考基本上是将《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背诵的80篇优秀古诗文作为默写出题的范围,所默写的诗文名句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代表某种物象或描写景物的占诗文名句。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雪”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写“鸟”的名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抒发感情的古诗文名句。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发忧民之情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表达心志的古诗文名句。如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表达诗人胸襟的名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试题演练
一、在下列各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
1.不愤不启_____。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2.采菊东篱下,_______。(陶渊明《饮酒》)
3._______,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4.居高声自远,_________。(虞世南《蝉》)
5.______,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
6.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7.______,在河之洲。(《诗经》)
8.______,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9.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0.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崔颢《黄鹤楼》)
11.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12.小大之狱,_____,_____。(《曹刿论战》)
13._____,_____。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14.______,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15.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杜牧《赤壁》)
16.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17.感时花溅泪,______。(杜甫《春望》)
18.明月松间照,_______。(王维《山居秋暝》)
19._____,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己亥杂诗》)
20.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1.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22.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3.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______?______。(朱熹《观书有感》)
二、根据题目的提示,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
1.王国维在《人间同话》中提到了治学的三种境界,其中第三境引用了辛弃疾《青玉案》中的句子:“______,蓦然回首,那人却在_______ 。”
2.为人处世要洁身自好,高雅庄重,应像《爱莲说》中的“莲”那样“_______,_______”。
3.在古诗文中,“萧”常表示萧索、萧条之意,如“______,洪波涌起”;“箫”则指一种乐器,如“_________,衣冠简朴占风存_________”。
4.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描写月映水中、云霞飘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5.诗人总能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中得到启发:朱熹面对一池碧水,感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龚自珍凝视一地花瓣,顿悟__________,__________。
6.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雪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7.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表明作者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杜甫在《春望》中表达思亲人、盼音讯的心情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出师表》中表明诸葛亮淡泊名利的性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忧国忧民情感和寄托美好愿望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以落花为喻、表明心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王湾《次北固山下》中以“一帆”小景,写出大江直流、平野开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14.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真挚而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国势危急和个人命运坎坷的诗句是:“______,_____”
三、根据题目的要求。写出相关的诗文名句。
1.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______,______。”
2.“树”是文人雅士笔下的爱物,请任意写出古诗词曲中带有“树”字的两个连贯的句子:“______,______。”
3.诗言志。从李白“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的诗句中,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客居洛阳的思乡之情:从杜甫“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中,我们能领悟到诗人身处茅屋却心怀苍生的济世情怀。
4.月亮的圆缺象征人间的离聚。白居易在《望月有感》中,发出“共看明月应垂泪,______。”的悲苦慨叹;而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吟唱“______,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借月抒怀,尽显洒脱旷达。
5.古诗常以景寄情。同是秋景,刘禹锡笔下“自古逢秋悲寂寥,______”充满了豪迈乐观之情:而范仲淹诗句“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流露出淡淡的忧伤之感。
6.乡村美景,总是令文人墨客流连忘返。请写出古诗词中描写乡村美景的句子(连续的两句1:“______,______。”
解析指导
在古诗文积累考查中,最常见的失误表现为写错别字。写错别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误解诗文的意思而写错别字,如将“何当共剪两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烛”写成“竹”,将“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中的“行”写成“形”。
2.没有准确理解诗文意思而用同音字替代。如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尽”写成“进”;将“人生自古准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的“汗”写成“汉”。
3.没有准确理解诗文的意思而与形近字混淆。如将“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中的“冽”写成“洌”,将“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中的“掣”写成“擎”。
诗歌中所描绘的意象(或曰形象),即景、物、人(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它们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包孕着作者的情感,是诗歌中最基本、最关键的要素,是我们鉴赏诗歌的一把“万能钥匙”;所以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内涵,才能应对各类试题。
下面我们就谈谈鉴赏诗歌意象及意境的基本技法。
一.抓好切入点,巧解意象
经岁月磨洗流传下来的诗歌,其中的意象大多成为诗人的感情寄托,有了固定的象征意义,掌握这些象征意义对我们的鉴赏会有很大帮助。例如:“松”象征着刚强挺拔、不畏,“梅”象征着高洁、孤傲,“月”是思乡、怀亲的寄托,而“柳”则寄寓着依依不舍的别离之情,等等。
不过,掌握了这些关于意象的必要知识之外,我们还要学会从另一个角度巧妙切入,即学会解读意象本身的形、色、声、态,进而理解意象内涵。
让我们从文本中熟悉的诗词入手去做一些相应的分析。
例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解读意象的形:这首小令被誉为“百代秋思之祖”,是与诗人描绘的特定意象分不开的:老无生机的树,干枯的藤,黄昏时分的乌鸦,嶙峋的瘦马,“枯”“老”“昏”“瘦”等字彰显意象之“形”,让人感受到其苍凉、萧索的基调;再加之荒凉的古道、萧飒的西风,“断肠人”的羁旅愁思溢于言表。
例2: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解读意象的色:红胜火的江花,绿如蓝的春水,这色彩鲜艳、赏心悦目的美景给人以温馨美好之感,抓住了它也就理解了诗人对江南的热爱之情。
例3: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解读意象的声:“杜鹃啼血猿哀鸣”,此处地势荒僻,环境恶劣,“谪居卧病”的诗人本已心境愁苦,再听到杜鹃与猿猱一声声凄厉的哀鸣,更是悲从心生,不由得随着琵琶女的弹奏泪湿襟袖。
例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解读意象的动态:“穿空”“拍岸”“卷起”,这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惊心动魄: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似将天空穿破;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这些极具动态的描写把读者带进一个万马奔腾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抓住了此处描写也就抓住了词人豪放、澎湃的情感。
二.唱好“四步曲”,妙析意境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要素,这些基本要素与诗人的主观情感融合在一起,便构成了情景交融、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意境。意境是衡量诗歌艺术高低的标志,当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题的热门考点之一。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08高考天津卷】
山居即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如何在解读意象的基础上赏析意境?我们以上面的高考题为例分步解析。
第一步:寻找意象(人、物、景):诗中的意象有落晖、鹤、松、嫩竹、红莲、烟火、采菱人等。
第二步:分析描述(抓意象的形、色、声、态等):“落晖”为西下的夕阳,为诗人推门举头所见,于山色苍茫中笼罩大地,我们不难看出此夕阳应显柔和之态,并非马致远笔下的惨淡斜阳;“遍”为松、鹤的特点,极言松茂鹤多;“含新粉”的嫩竹、“落故衣”的红莲应是嫩绿、粉红,色彩鲜明,且均展示出清新可爱的姿态;渡头炊烟袅袅升起,(形)采菱人纷纷归来。
第三步:概括画面(或温馨美好或闲适恬淡或凄凉萧瑟或清冷孤寂等):通过对以上意象的分析,再加上大家对王维的了解我们可以归结出,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闲适恬淡的山野暮归图。
第四步:赏析情感(常见的情感有:忧愁、寂寞、哀怨、激愤、欢快、恬淡、高洁、忧国忧民、壮志难酬、坚守节操等):有了前三步的分析,答案(作者闲适恬淡的心情)的得出便水到渠成了。
古典诗词大多可运用这“四步曲”进行分析,如此,我们便能相对轻松地领略到诗中情景交融、和谐统一的境界,进而从容答题。
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两句词描写的是( )
A 冬夜景色 B 夏夜景色 C 秋夜景色 D 春夜景色
2.“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描写的是( ) 。
A 风 B 雨 C 雪 D 竹
3.“大漠孤烟直”的下一句是 ( ) 。
A 更上一层楼 B 长河落日圆 C 出没风波里 D 复照青苔上
4.《赠王伦的作者》是( )。
A 白居易 B 杜甫 C 李白 D 苏轼
二、按要求填写词语,将诗句补充完整
1.在( )里填写表示颜色的词语。
两个( )鹂鸣( )柳,一行( )鹭上( )天。
日出江花( )胜火,春来江水( )如( )。
( )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 )丝绦。
( )日依山尽,( )河入海流。
接天莲叶无穷( ),映日荷花别样( )。
( )毛浮( )水,( )掌拨清波。
2.在()里填写动物的名称。
两岸( )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 )。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 )立上头。
绿遍山原白满川,( )声里雨如烟。
两个( )鸣翠柳,一行( )上青天。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 ( )。
江上往来人,但爱( )美。
泥融飞( ),沙暖睡( )。
三、请你填写古诗诗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夜半钟声到客船。
2.谁言寸草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旧时王谢堂前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清明时节雨纷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天街小雨润如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桃花潭水深千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不识庐山真面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欲把西湖比西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读一读下面的诗句,照样子写出诗句所描绘的内容
例: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风)
1.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2.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3.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
4.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5.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五、按要求默写古诗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根据古诗所描绘的内容或者是表达情感,给古诗分类,比如有边塞诗、思乡诗、送别诗,等等。请你回忆学过的古诗,然后按下面的要求分别默写一首,注意把字写工整。
六、古诗应用题
引用古诗名句,常常能使表达效果增强,根据有说服力。 想想当遇到下列情景,用上哪一句古诗最为恰当呢?
(1)看到有的同学浪费粮食,你的脑海里一定会想这句古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歌颂天下的母亲,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游子吟》中那脍炙人口的诗句:
【关键词】题画诗 鉴赏 策略
题画诗就是指题在画作上的诗歌或吟咏画作的诗歌,题画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朵奇葩,题画诗把有形的的画和含蓄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使画意与诗情互相弥补、互相延伸、互相丰富,达到“诗画一体”的艺术境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为视觉的艺术,诗为语言的艺术,二者结合使诗画意境更加深远。
题画诗的共同特点大致有三种:一、化静为动,二、变无为有,三、借题发挥。题画诗的鉴赏试题,也大致是从这几个方面设计问题,下面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谈一下题画诗鉴赏的答题策略。
第一,化静为动类试题。所谓化静为动就是运用联想将画面上静止的景物人物写活写动,画中景物、人物如在读者眼前,即使没见过画的人也能想象得到画面的图景。
如2006年全国卷Ⅰ的诗歌鉴赏题:
题 竹 石 牧 牛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如果去掉这首诗的题目和序言,简直就是一首描绘牧童骑牛场景的诗,郊野、石块、竹林,构成一副由远及近富有层次的画面,“峥嵘”写出了郊野的形,“绿”写出了郊野的色,“倚”、“御”更是写出了画面景物的动作,赋予画面以动感,诗人以诙谐的笔调把画中景物写得活灵活现,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后四句活画出诗人既怜石又爱竹的心理,让人忍俊不禁。所以第一问可以答为:(1)这首诗的内容可分为二层,前四句为一层,高度概括了画的内容――石、竹、牧童、牛;后四句为第二层,是诗人对画的内容的想象发挥,把画中的内容当成了眼前的现实,将景物写得生动有趣。
再如2008年宁夏卷蔡肇的《题李世南画扇》:“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诗的首颔两联把“野水”写得有声(“潺潺”)能动(“落涧”),把“秋风”写的有声(“瑟瑟”)能动(“吹林”)。
鉴赏策略。这类试题就是考察题画诗化静为动的特点,所以在回答问题时要答:这首诗运用联想化静为动,使画面上的景物、动物、人物活动起来,使画面更具生命力,使画面富有动感,生动有趣或生动形象,便于渲染气氛表达情感。
第二,变无为有类试题,画面由于受画幅的限制,不可能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现所画对象的内容,所以绘画的很多内容需要我们面对画面,展开想象,想象出画面应有而没有的景物。而题画诗恰好弥补了绘画的这一不足,题画诗不仅写画面上有的景物,而且写画面上没有的景物。如2008年宁夏卷高考题:
题李世南画扇
蔡 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低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实际上,这道题的第一问的是画面上有什么景物,第二问问的是画面上没有而诗中却有的景物。很显然,扇面应有野水、山间、树林、村人抱瓮,而水声、风声、村庄、寺庙则是诗人根据画面内容想象出来的。但是,这种想象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合情合理的艺术发挥。又如苏轼的《春江晓景》:“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有画面实景,又有想象之景。
鉴赏策略。回答这类问题,首先要弄清哪些是画中之景,那些是画外之景。回答这类问题时要答:这些景外之景的描写运用了想象手法,使画面上的景物活动起来,变得有声有色,体现了画外之景和画外之趣,拓展了画面内容,使画面内容丰富多彩,便于诗人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
第三,借题发挥是题画诗的最大特点。诗歌就是来抒发思想情感的,当然,题画诗也不例外。不否认有个别题画诗的作者悟透了画作的意蕴,用诗歌来表达画作的思想情感。大部分的题画诗还是作者借题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也就是借题发挥。抒发自己的感情,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深沉的感慨,或是宣泄内心的不满。
如明人徐渭自题《墨葡萄》:“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人买,闲抛闲掷野藤中。”自己题自己的画作,当然,诗意与画意浑然一体。作者把自己一生的怀才不遇、人生的不平、郁勃之气,通过笔墨宣泄出来。读完此诗,再看画作,那点点撒落的,不知是墨还是泪。元诗人王冕自题《墨梅》诗:“吾家池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人借诗表达了淡泊名利的高洁志气。
再如:
白 鹭 图
刘 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花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作者看似在写白鹭,实在写人,写自己。四句诗塑造了一个孤独、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这首诗看似在题画作,实则是在借画抒情。
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秋愁: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
秋兴:西风吹叶满湖边,初换秋衣独慨然。
秋怀: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
秋梦: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
秋忆: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
秋悟: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