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孩子的逆反心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很多母亲找我咨询,苦恼于自己的孩子与自己成了死对头,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真拿孩子没办法。也有一些青少年找我咨询和给我来信求助,诉说自己的父母如何霸道,真想离家出走云云。
孩子进入中学阶段,逆反心理会越来越强烈,他们总嫌父母不理解自己,对自己要求越来越苛刻,完全是他们说了算,自己非常反感。孩子的逆反心理具有普遍性,做父母应该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
1、采用温暖原则。父母不要因为孩子是自己的,想打就打,想骂就骂,这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这就错了,往往会适得其反。教育孩子,处理突发事件,父母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孩子一时半会想不通,要留给他们思考的时间。
2、家长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处理孩子的问题,父母要主动,要用商量的口气与孩子进行交流,父母不要有老子就老子,老子说了算的霸气思想,这只会招致孩子的对抗、反感,甚至逃避,用沉默和出走来回答父母粗暴态度。
关键词:青少年;逆反心理;叛逆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实际上是其成长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反对心态,这与其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密切相关。当他接受的教育或者指导与他的认知相悖时,就会触发疑惑或者反感等情感因素,从而做出一些怠慢甚至是作对的行为。有时候对于这种对立的情绪和行为处理不好的话,就容易造成教育伤害。
一、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的主客观因素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既有主观的因素,如生理和心理因素;也有客观的因素,如家庭、社会、同龄人和社会大众文化等。了解这些因素,有利于更好地了解逆反心理。
(一)青少年a生逆反心理的主观因素
1.青少年的大脑发育逐步健全,其思维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稳定提高,已经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对于一些事情,能够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进行分析和解读,甚至还学会了逆向思维的方式,这就为其产生逆反心理提供了心理基础。
2.青少年的性意识和性特征慢慢成熟,这种成熟又会导致其独立人格意识发展,他们渴望展示自己的个性,希望从心理上更加独立,而不是完全被家长和老师牵着走。面对家长和教师的管理,他们很容易产生一种由压抑转而反抗的情绪,这就是逆反心理。
3.青少年虽然身心已经开始成熟,但是其身心成熟度还远远不够,加上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他们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局限性,很容易对事物产生偏激和固执的看法,在这种状态下,他们很难听进劝告,过度强调自尊和个性而忽视了理性要求。
(二)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的客观因素
1.不良的家庭因素可能会导致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家庭作为青少年最重要的生活空间,其不良因素对其逆反心理的产生有着非常直接的作用。比如说,若是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和能力水平,一味要求孩子搞好学习,取得好成绩,自然就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当这种压力无法排遣并过度积压时,就很容易转化为不满情绪,久而久之就形成逆反心理。
2.不良的校园因素可能会造成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青少年基本上都在学校里接受教育,然而由于一些学校和教师过于追求成绩,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存在不少问题,不考虑学生的个性与实际水平,一味提高要求,过于严格。对学生的心理关怀不够,导致学生很容易在情感与心理上与教师甚至学校对立,这也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3.社会大众文化和同龄人的不良因素也会造成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现在社会大众文化传播时,一些关于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现象被美化,使一些本来就有逆反心理苗头的青少年就被这些大众文化所影响,从而以逆反为荣。至于同龄人因素,那就更直接了,青少年天天与同龄人一起学习生活,其影响是最直接的,若是周围同龄人有逆反心理的人多,长期在一起玩的话,即使没有逆反心理,也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4.心理上的需要
孩子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越是不让知道的事情,越想知道。这是人们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由于孩子理智程度较差,这种欲望也更强烈。例如,一些不健康的文艺作品,越是受批评,人们越是想看,想方设法要弄到手,一睹为快。这些都是由于好奇心的缘故。任凭你苦口婆心,千言万语,他却无动于衷,认为你是虚情假意,吹毛求疵。
二、解决青少年逆反心理问题的对策
在分析和认识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教育者要敢于面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并且积极探索,找到对策,帮助青少年解决逆反心理问题,使其身心健康成长。
(一)尊重
对具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来说,他们最需要的就是被尊重,这会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独立性得到承认的体验。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抑或是社会上的人,对于青少年都应该具备基本的尊重意识,让他们在得到尊重的前提下,敢于承担责任,勇于反省。若是一味训斥加强制,肯定是无法消除逆反心理的,甚至还有可能逆向加强其逆反心理,某些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恶劣后果。孩子逐渐长大,需要独立的判断和思维,教师要给孩子一片天空,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保护其自我意识,相信孩子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并尽力提供帮助和支持。
(二)爱
任何时候都不要忽视爱的力量。不少青少年之所以产生逆反心理,就是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爱,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与重视。在教育中有一个很明显的现象,那就是学生再有逆反心理,只要是面对自己喜欢的老师,或者是对他特别好的老师,都会更加热情,而不会非得故意拧着性子对着干。当然,这种爱,可以简单,但是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和感受,不能把自己认为的所谓的“爱”用一种粗暴的方式强加于青少年,那样的话,不仅起不到好效果,反而会起到恶化作用。父母不仅要从成人的视角,更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培养与孩子的“同理心”。遇到分歧,父母要多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多参与孩子的各项活动,带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人际交流活动,让孩子体验成长快乐,感悟人生真谛。
(三)文化引导
既然青少年喜欢模仿社会大众流行文化,那就应该从文化的角度来予以引导,多引导青少年看一些正能量的书籍和影视剧,帮助他们建立基本的是非意识,协助他们构建一个相对完整和正确的世界观。尤其是对于他们的同龄人圈子,一定要给予高度关注,发现不良文化现象要及时制止,对于好的文化现象则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做好了这件工作的话,其逆反心理就会消除不少。我们要相信世上没有沟通不了的事。形成民主和谐的家风是有效沟通的前提,父母要创设情境,打开孩子的心门,陪伴孩子成长,多鼓励多欣赏,分享他们的快乐,分担他们的忧愁。
(四)敢于直面但讲究策略
对于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很多人都采取回避的态度,认为把一切交给时间,随着青少年的逐步成长,这种逆反心理自然会消失。这种态度是不对的,因为逆反心理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并且随时可能带来一些不良后果。面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应该敢于直面,但并非说是要硬碰硬去强制解决,那样的话,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导致逆反心理更加恶化,一定要讲究策略,采用柔性和理性的手段,逐步化解对立情绪,从而慢慢消除逆反心理产生的基础。父母要鼓励孩子结交正能量的朋友,借助小伙伴现身说法、旁侧导引。但切记不要拿孩子的弱项与伙伴比较、在孩子“伤口”上撒盐,否则可能会导致孩子疏远玩伴。独生子女相对封闭,喜欢面对虚拟。当孩子非常激动暴躁时,父母要学会“冷处理”,放一放,让时间淡化冲突,平缓情绪,随后再用一封信、一张纸条等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与孩子讲道理谈建议,还可以要求回信,锻炼孩子的写作能力。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很常见,这是这个特殊的年龄阶段有一种心理特征,通常情况下并不会直接产生恶劣影响,但是任其发展的话,则有可能造成一些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隐患。面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应该找出原因,对症下药,调适他们的心态,让他们呈现一种身心健康成长的状态。逆反是青少年成长的一个重要心理过程,在这个阶段,家长要正确疏导、及时调适,给予孩子更多的心理关怀和成长指导,努力做好孩子成长的心理保健医生。
参考文献:
[1]方华.学生逆反心理表现与疏导例谈[J].河北教育(综合版),2007(1).
[2]刘倩倩.浅谈青春期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类型、产生原因和化解对策[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7(2).
中学生在这青春期表现出的这一特殊的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强调独立性,对他人提出的要求,安排的任务是采取一种相反或对抗及抵触的态度和言语的一种心理状态。你对问题的看法,他完全不赞同,总之在他们眼里你的所有想法都不对。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产生的因素:
一是青少年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青少年处于青春发育阶段,生理的成熟度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不同步,引发出的冲突。在这个阶段,他们独立活动愿望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希望得到做“大人”的尊重和理解,但同时,他们对家庭的依赖依然很强烈,大人眼里他们仍是小孩,仍需管教。在这种渴望独立和被当作“小孩”的冲突中,逆反心理自然而然就显露出,加剧两代人之间的冲突。
二是家庭教育管理上,父母的思想观念上。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以前认为二十年为一代逐步演变为十年甚或五年为一代,不同时代的人生活经历、接受的教育、由此产生的思想观念是不同的,对生活的憧憬,对理想的追求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大人们用他们生活的年代遭受的境遇来要求孩子怎样做,该有什么想法是,完全不理解孩子现在所处的环境是,青少年的理想和追求不但大人们不认可,反而限制,逆反心理也就产生了。还有就是现在有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使孩子在成长自傲、自负,听不见批评意见,一旦父母指责或批评时,就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另就有的父母管理孩子简单粗暴,对孩子正常需求漠不关心,盲目给孩子加压。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的孩子得不到家庭温暖,容易放任自我,容易和父母关系紧张,最终产生逆反心理。
三是体现在当代学校教育上,教师教育方法不恰当,教育管理陈腐守旧,教师思想保守,学校仍用应试教育方式来进行教育教学常规管理,都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还有就是个别教师为了树立所谓的威信,过分强调学生须尊师,却从来不爱生,更不关心学生的发展与需求,也从来不尊重学生的个性,这也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青少年一旦产生逆反心理,对其成长和学习都是不利的。因此,需要对这一心理危险期进行必要的矫治:
一、理解孩子在这一时期的心理反应
不要强加于孩子某些事情,也不要将自己经历,生活经验强加给孩子,不要强行在孩子身上烙上自己的影子。而是要倾听孩子的心声,分析他们感受,根据时代的不同来正确对待孩子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只须做一个倾听者,一个引导者,一个守护者的角色,让孩子的成长和时代同步。
二、以平等角色与孩子坦诚交流
孩子在这个阶段就自认为是太人,有主见。因此,以平等角色去沟通、交流,多听听孩子的心声,多和孩子以探讨的形式表达对某问题的看法,让孩子感觉到被尊重,被重视,从而改变对抗的态度,消除逆反心理。
三、要相信孩子,让孩子有机会锻炼自己
支持孩子独立自主地处理问题,应对危机,即使孩子遇到挫折,也要给孩子信心和鼓励,这样也有利于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
四、家长、教师也要尊重孩子隐私,让孩子有一个心灵的空间
关键词:青少年;逆反心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90-02
作为一名班主任,在我与家长探讨孩子的成长问题时,常听到一些家长感叹:“唉!我们这孩子不知怎么回事,升入初中后变得不爱学习了,也不听话了。”“我们家孩子成天关在自己的房间里,什么话都不愿和我们讲。”“我们家孩子不知何时迷上打游戏,连作业都不写,甚至彻夜不归,我们管都管不住。”“现在的孩子怎么管?我们教育他,他竟敢回嘴,我们真拿他没办法。”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现象?难道真的是学生变坏了吗?我们真的就无计可施吗?以上学生的种种表现,究其原因,都是他们的逆反心理在作怪。
一、逆反心理的表现
逆反心理现象在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发生,具体表现为“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你说这个好,我非说那个好;让我相信这个,我非相信那个”。我们应探明其成因,因势利导,使青少年健康成长。
二、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由于青少年生活、学习的环境不同,因此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客观原因。①社会原因。当今社会环境相当复杂,而青少年的社会阅历较浅,辨别能力不强,加上受各种宣传媒体的影响,很容易被社会中的金钱崇拜、腐败现象、封建迷信等引得躁动不安,似乎与学校的教育相差甚远,从而产生逆反心理。②家庭原因。有些家长没有认识到孩子青春期的变化,过分限制孩子的行为,伤害他们的自尊,使孩子产生不满和反感的情绪;有些家长观念上存在误区,还认为棍棒下出人才,对孩子实行打骂式教育,还有些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要求过严等。这些都无形中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了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而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2)主观原因。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与青少年时期特殊的心理发展有紧密联系。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有了自己的思想,开始独立行事,渴望从家长那里拿到“解放证书”,出现了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感,可在认识过程中,青少年的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不够成熟,加之经验不足,认知的偏差性较大,看问题易偏激,固执已见。他们对教师、家长的教育、劝说,看成是吹毛求疵,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因此把自己放在教育者的对立面,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三、逆反心理的正确看待
一提到逆反心理,很多人会认为它是消极的,甚至认为是一种变态心理,这些看法显然是错误的,因为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成员都可能产生这种反应。在家庭、学校教育中施教者也难免有误区,青少年的有些反抗不无道理,因此,对于逆反心理,要辩证地分析,不能一概说是错的。
四、逆反心理的危害
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是青少年思维活跃、自立自主意识增强的表现,但其强烈的逆反性和对抗性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疏导,青少年容易做出过激行为,对他们的心理发育、日常学习和生活都是有害的,而且也会伤害到自己最亲近的人,甚至危害家庭、学校及社会,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和防治其发生。
五、逆反心理的克服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可以克服和矫正的,我认为应从学校和家庭两方面共同进行。
1.学校教育。(1)正确认识,科学疏导。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逆反心理要有正确的认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存在非常正常,是每个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必要过程。因此,即便是不能接受青少年的观点,我们也要冷静地面对,用理解、豁达、包容的心来对待。对于青少年的这种盲拒或盲从,教师首先应深入细致地了解情况,然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关键的是要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和个性特点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2)投入真情,融洽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消除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有效途径之一。“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令而行,行其所服”,教师应学会理解学生,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做到与学生心相印、情相容。师生感情越深,青少年的逆反心理越小。(3)改进方法,正确对待。教师要改进对青少年教育的方式方法,针对不同青少年的不同特点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坚决克服简单、粗暴,甚至挖苦、讽刺、体罚青少年的做法;学校和教师要根据青少年的实际,对他们提出实事求是的目标要求,避免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对青少年要以表扬、鼓励为主,充分肯定他们取得的成绩,有策略性地指出他们的不足,以增强青少年的自信心。(4)注重学习,与时俱进。教师应加强自身学习,避免由于知识不足、认识片面、视野狭隘造成自身认识错误,造成与青少年的对抗心理。同时,要真正融入青少年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克服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大有裨益。
2.家庭教育。作为家长应积极地帮助孩子平稳度过逆反期,与他们一同寻找释放逆反心理的有效方式。家长自身应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学习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心理知识;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也不要让孩子习惯于靠撒娇、索要或哀求等手段达到目的,要让他们学会“碰钉子”;家长也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应首先做到;要注意配合学校,达到学校教育的要求。
总之,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并非不可解的疑难问题,经过合理调适、疏导,会得到有效的矫正,会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作为施教者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并用真诚的爱心感化他们,用恰当的方法教育他们。转变青少年的不良心理,使之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一个良好的心态会使一个人受益终生,心态的培养,靠教师、家长等多方面的配合,靠外界的良好条件,更靠自身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沈贵鹏,扈文华,等.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关键词: 中职生 逆反心理 疏导对策
中等职业学校是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其教育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
中职学生由于其文化基础知识普遍较差,入学前在义务教育过程中的落差和受歧视、受排挤及入学后面临社会、家庭的压力,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逆反心理、自卑心理等。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中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逆反心理,在心理学上叫控制心理,是指行为主体按照特定的标准或社会规范对人们进行引导和控制时,行为客体产生的反向心理活动,也可以说是人们由于受某种原因的影响而产生对某事物持对立、抵触、反对态度的心理状态。
一、中职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
中职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方面
中职学生的家庭情况比较复杂,许多家庭中的不良因素成为学生逆反心理的一大诱因。例如: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在家庭中得不到温暖和鼓励,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有些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专断,家长很少与学生交流,且期望过高,容易给中职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心理又不成熟的中职学生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便引发逆反心理。
2.学生方面
首先,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学生生理上的发育逐渐成熟,他们认为自己长大成人了,应该具有与成人同样的权利。但他们并不具备履行成人义务的能力。他们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社会经验等都处于半成熟状态,于是就出现了自己认为的心理发展水平与现实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落差,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其次,自卑感会导致中职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自卑感较强的学生,自尊心也很强,神经极为敏感和脆弱,这样的学生爱指责别人,批评别人,喜欢用各种方式吸引他人的注意。例如,有的学生会采取说反话、出洋相、打断老师的讲话等方式来反抗老师和家长,以此显示特殊性或者用这种方式让老师记住自己。
3.教师方面
教师道德品质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言行能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不良的言行会在学生中产生不良影响。例如:部分教师将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不满情绪在课堂教学中加以渲染,导致中职学生对社会现实更加不满;个别教师不良的行为使学生对教师整体的尊敬度、信任度、亲和度下降,这些也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之一。
有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方式不当,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这样会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二、对中职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方法
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会给学生带来沉重心理压力,引起心理障碍。因此,家长、教师有责任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教育疏导。
1.家长般的关爱
家长要顺应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逐步改变教育方法,首先,家长对子女应给予适度的爱。爱的缺乏和过度的爱都会对子女的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和后果。其次,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要适中。家长应该面对现实,合理地调整对子女的期望水平,这样才有利于子女的成长。最后,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尊重孩子的独立性,给他们一定的自利,与孩子谈话应用平等商讨的语气,耐心教育。
2.教师的教育疏导
首先,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学生之所以在学习上产生厌倦情绪并对老师的教育有抵触,除了内因外,与师长的教育方法陈旧单调和简单粗暴也有关系。教师要注重及时了解中学生的心态,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捕捉教育时机,对症下药,以优良的教育艺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以防止和克服中学生消极逆反心理的产生。教师也要向学生讲清逆反心理的实质及科学转化的方法,便于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从而消除对抗心理。
其次,教师应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是调整师生关系根本的方法,是克服学生逆反心理的一剂良药。谁伤害了我的尊严,谁就是我的敌人,这是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原则。逆反心理强的学生经常受到教师的斥责、惩罚,一般都比较敏感,会对教师怀有戒心敌意。为此,要使学生解除顾虑、摆脱消极的态度定势,就要尊重学生,真心关爱学生,帮助学生。学生也是正常的人,教师应改变过去严厉而单一的批评式,对学生和蔼可亲、态度诚恳、多与学生交流、让这些“特殊”的学生觉得老师真心实意地对他们友好,消除他们的敌意和戒备心理。
最后,合理利用逆反心理的积极效应,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多方面鼓励,大胆利用学生逆反心理的积极因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增强他们学好文化知识的坚定信念。
总之,我们要针对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做到教育与学生的心理相匹配。还要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情况下,对症下药,进行正确疏导,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使学生的不良心理得到控制,进而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促进中职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形成,使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逆反心理产生的危害很大,它直接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情趣,导致他们走向苦闷、烦恼甚至颓废,给教育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形成了一定的障碍,不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
第一,年龄与生理因素。
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时期表现最突出,这主要是青少年的希望和需要与家长、老师对他们的期待发生激烈冲突所致,同时也和青少年知识经验不足以及思维的片面性有关。当人进入青春期后,生理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出现了第二性征,各种生理机能基本发育成熟。随着成人感的产生,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要求成年人把他们当大人看待,理解他们,尊重他们。而许多家长、教师的观念还来不及或不愿转变,仍把他们当成孩子看待,对于青少年的烦恼、要求不能充分地理解和给予积极引导。于是,青少年因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自然产生了很强的逆反心理。
第二,家庭环境的因素。
家庭环境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有的父母对孩子提出的物质需求尽量满足,而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高,对孩子来说往往是一种被强加的、不正常的无形的压力,引起了他们的烦恼和苦闷,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家长提出要求的方式也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有的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方式是居高临下的、粗暴的、命令式的,摆出封建家长式的威风,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屈服,不给孩子自主的空间。这样,孩子长大以后,就会对这种教育方式反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第三,学校教育的因素。
如果教师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也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有的教师比较偏爱某些成绩好、听话的学生,当好学生犯了错误也会很容易地原谅他,即使批评也是和颜悦色、和风细雨式的。而听说一些成绩不好、喜欢调皮捣蛋的学生犯了错误时,教师的表现是疾言厉色、大声训斥,即使学生没有明显的过错或根本没有过错时,教师也不道歉。结果是这个学生不喜欢这个教师,甚至恨这个教师,上他的课故意捣乱与教师作对。即使理智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在感情上,他仍然不能接受这个教师,这样就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由于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之转化。
采取的措施:
第一,正确对待,积极引导。
我们要认识到青少年逆反心理是一种正常心理现象,对于青少年中出现的逆反心理应泰然处之,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情况下对症下药,采取多种方法,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使学生的不良心理得到控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实践证明,在青春期常见的逆反心理经过合理的引导,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形成健康心理。
第二,家校配合,调整方式。
在我班内有一男生,经常独来独往,与班内同学格格不入,有时课间大吼一声,借此发泄心中的郁闷,偶尔与任课老师顶撞几句,学习时好时坏,极不稳定,对其说教几次,未见效果。我进行了家访,了解到这个孩子自五年级时家里添了小弟弟后,性情大变,父母批评几句就拍桌摔门,从未给过弟弟好脸色,父母为此经常闹心。了解情况后,我与其父母商讨,分析其变化的根源在于排斥弟弟,以为弟弟取代了自己的位置,并且父母总是偏心,爱挑他的毛病。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尝试着使他逐渐接受小弟弟,老师与家长平时多抽时间与他交流,逐渐改变他待人接物的态度。经过多方面做工作,一个阶段后,这个孩子不再讨厌弟弟,有时还领弟弟到公园玩,在校与同学关系有所缓和,开始融入班集体中。
第三,尊重学生,改善关系。
在心理学中,逆反心理指的是一种比校稳定的,对客观事物表现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逆反心理过重,又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就会带来心理压力,引起心理障碍。学生逆反心理还容易造成感情失控,与家长、教师感情疏远,关系僵化,甚至对立。
初二是初中生非常重要的心理变化阶段。初一刚进校,学生还带有小学生的痕迹,稚气未脱,面对突然增大的课业压力,手忙脚乱;初二处于中学阶段的承上启下阶段,学生的是非观刚建立,生理发育正处于青春期,最直接的心理行为问题全体现在他们所特有的青春期逆反心理中,情绪起伏躁动,不仅直接影响学习,而且强烈的逆反心理对其正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很强的危害性。如果不及时给予帮助和安抚,将会极大地困扰学生,耽误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成绩。因此,班主任如能重视初二阶段的学生青春期心理,引导学生在产生逆反心理时,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将精力转移到学习上,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不只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塑造健全的人格。
要想帮助初二学生处理好青春期逆反心理,首先要清楚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一是受青春期心理特点的影响。进入青春期以后,由于活动领域的逐渐扩大和交际圈的不断拓宽,孩子更愿意跟朋友在一起。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他们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罗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二是受家庭的因素的影响。如果父母对孩子给予的心理和物质的照顾过多,尤其是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多,超过了孩子所能耐受相容忍的程度,易于产生逆反心理。而且家长提出要求的方式也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父母不和也会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三是受学校教育的影响。如果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也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另外,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位置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有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他们在班级中没有知心朋友,他们中不少人也向往集体生活,想与同龄人交往,希望在班级里取得一定的地位,试图用各种手段吸引同学们的注意,甚至不惜用与常态相反的行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
作为教师,我们对初二学生的青春期逆反心理有着很清醒的认识,可是学生和家长对逆反心理却不一定能科学认识对待。所以要想帮助初二学生处理好青春期逆反心理的第二步就是未雨绸缪,宣传到位。即提前对家长学生进行沟通宣传,早作准备,正确看待青春期逆反心理。
在初二开始的班会上,我会和学生坐在一起探讨青春期逆反心理的话题。现在的城市学生信息获取的渠道很广泛,可以由他们自己去查找有关青春期逆反心理的资料。学生很快从资料以及自身的行为表现中,感受到自己的生理变化带来的行为心理变化,意识到如果任逆反心理发展,只是不分是非、不分善恶,一味地排斥、一味地反对,实际上是头脑简单、幼稚、不够成熟的表现。与家长和教师产生矛盾时,应该正确对待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分清是非,有选择地接受或者排斥。首先要明确他们是长辈,学识和经验比较丰富,而且教育青少年都是从良好的愿望出发,目的是教育、关心和帮助青少年,而不会是故意找茬。也许长辈的态度不太友好,方式方法简单粗暴,但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再次我作为班主任,教育教学中努力做到尊重学生,尽力调整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班主任工作中,我很少用严厉而单一的批评式的语态,尽量对学生和蔼可亲、态度诚恳、多与学生交流、谈心聊天。这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就会觉得老师是真心实意地对他友好,他们的敌意和戒备心就消除了。我还和任课老师协调,适当降低对逆反心理严重的学生的要求,尽可能多地鼓励、表扬而尽可能少地批评、指责,应对他们进行细致的观察、善于发现这些孩子身上的优点,并寻找时机让他发现自己的长处,表现自己,改变他在老师和同学中的形象。
另外用排座位、轮换活动负责人,为学生日益扩展交往范围、建立多样的生活联系、形成丰富的责任依从关系提供充分的条件,从而使他们逐步深入到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去,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充实和美好。针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的特点,我组织了帮教小组,给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行为习惯等方面予以特别的关心和帮助,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善意,他们会逐渐消除对立情绪,乐于接受大家,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并从中得到教益。
【关键词】初中生;逆反心理;初探
The contemporary junior high pupil at the beginning of rebellious attitude searches
Tan Yongxue
【Abstract】The rebellious attitude is refers to between people each other is the maintenance self-respect, but has the opposite manner and the words and deeds one kind of psychology to opposite party request.The psychology thought the rebellious attitude is the performance for consciousness and the behavior tendency which repels to all external forces.
【Key words】Junior high pupil; Rebellious attitude; Initially searches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学认为逆反心理是表现为对一切外力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教育心理学家把逆反心理描述为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的观念定势与特定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矛盾,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
初中时期是一个人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是一个人的个性心理、性格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认真研究初中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找积极的疏导方法,不仅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下面就本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探索到初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一些成因及教育的策略阐述如下:
1 逆反心理的成因
逆反心理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现象对初中生的健康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讲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为此,我对历届所教班级的学生的逆反心理进行了跟踪研究,发现它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
1.1 客观因素
(1)对孩子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他们希望孩子在学校学习成绩拔尖,每门功课考试都名列前茅。这种期望一但与孩子自身的实际水平不相适应,与孩子的发展潜能不相一致,那么随着期望值的不断攀升,实现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小。当孩子已经努力也达不到家长要求时,于是便出现厌学情绪,对抗家长的期望值,产生逆反心理。
(2)对孩子的限制过多。家长与教师对孩子都有自己的设想,他们往往从自己的设想出发,给孩子的学习与生活做出了详尽的规划。在父母和教师划定的条条框框里,孩子处于被动屈从的地位,他们自由活动的空间狭窄,对于加在自己身上的过多限定深为反感,于是他们便用犯错这种方式来换回本该属于自己的自由。这种行为也是初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一种表现。
(3)对孩子的关爱不够。当今社会关注的教育对象——留守儿童,因缺乏亲情,管理缺位,孩子无法享受完整家庭正常的教育和关爱,得不到家庭中应有的温暖和鼓励,基于这种情况,孩子出现了不良习气、行为偏差、性格扭曲等现象,形成怪僻的个性,与正常家庭儿童相比有一定的抑郁心理,往往容易出现逆反心理。
1.2 主观因素
(1)好奇心浓,探究欲旺。初中生对任何事情都想探个究竟,无论遇到什么事,都想去试一试,特别是家长和教师明令禁止的事情更是兴趣倍增,非要试试逾越雷池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这也是逆反心理的一种表现。
(2)自尊心强,猜疑心重。有些孩子看问题易走极端,喜欢钻牛角尖,固执己见,自尊心很强。但有时又不能正确地维护自己的尊严,尤其当他们屡遭挫折失败后便会一蹶不振,自暴自弃。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家长、老师和同学的帮助置之不理,甚至猜疑。有时还会把教育者的劝说、告诫看成是对自己的“管、卡、压”,看成是吹毛求疵,看成是嘲弄自己,看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于是就把自己放在教育者的对立面,继而产生逆反心理。
(3)主观性强,虚荣心大。初中生随着生理、心理的逐渐成熟,他们活动的范围逐渐扩大,活动的能力逐渐增强,于是他们要求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甚至出现攀比的虚荣心理,他们对是非的判断只凭主观意识,未能做到客观公正。如果不了解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一味地强求,也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1.3 教育不当
(1)处理方法不得当。比如:教师在处理问题时不从实际出发,只凭主观臆测就作处理,对不同的学生采取相类似的教育方法,甚至未经深思熟虑,不问青红皂白,不辨是非曲直,采取过激的措施,这种处理方法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容易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2)教学方法不合理。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陈旧,不能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久而久之,往往导致基础差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对自身不进行分析,对学生不加以引导,就会使学生产生对立,形成逆反心理。
(3)教师言行不一致。教师把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教给学生,就其本身来说应做到言传身教。如果在学生出现问题的情况下,自己说的是一套,行的又是另一套,这就很难发挥教育的积极作用。出现这种矛盾会大大降低教师的威信,也会使学生反感,导致学生对一些正面教育产生对立。
2 疏导方法
初中生的逆反心理具有双重性,作为教育者,不作简单的指责与否定,既要看到它积极的一面,又要千方百计化解其消极因素。只要我们措施得力,处理恰当,采取疏导的方法就能抑弊兴利,转消极为积极,从而改变初中生的逆反心理。
2.1 正面教育,正确引导:正面教育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正面运用积极的手段和正确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以肯定为主的心理诱导,从而消除学生狂妄、悲观、错误的思想和态度,以激发学生学习、创造的欲望,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情感,使学生身心获得健康成长的教育。教育的工作要坚持说服,反对压服,即使学生一时想不通,坚持错误看法,也不要急躁,而要耐心地教育和等待,正面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认知,提高是非判断能力,给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去思考,想通了自然会转变,自然而然消除逆反心理。
2.2 培养自尊,树立自信:自尊是学生进步的动力,自信是学生成功的法宝。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地虚拟成功的机会,让有自卑心理的学生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当中来,享受成功的快乐;如果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没有把事情做好,老师就不要加以指责,更不要挖苦讽刺,应该注意并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鼓励表扬,培养自尊,树立自信,避免产生对立情绪。
2.3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面对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训责呵斥,反而会更加拉大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犯了错误的学生大多数都想得到潜藏在教师内心深处的信任和尊重。那么面对犯错误的学生教师不应该当众点名批评,而应采取个别劝告的方式,用鼓励的语言去评价,持和蔼的态度去亲近,主动和他们谈心,向其讲清道理,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其心悦诚服。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能使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听从告诫,化解对立。
2.4 施以宽容,给以师爱:宽容是一种教育机智,爱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得到教师的宽容和,是初中生普遍的心理需求。宽容能起到“以柔克刚”、“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能使教师与学生达到感情相通,心理相容的人际关系。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施以宽容,给以师爱,对有逆反心理的学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家长教养方式 青春期逆反
一、问题提出
青春期逆反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比较普遍的现象,这一现象受到家长及学校的重视,很多研究对青春期逆反产生的原因,逆反的影响因素,逆反的应对等进行探索。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青春期是人们心理成熟的关键期,青少年在这个时期主要任务是建立自我统一性1。此时,他们会遇到各种成长的心理困惑,表现出各种防御行为,逆反心理就是其中一种2。
现代教育报(2016年3月30日)指出,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基础,家庭教育影响着学生自我发展的方方面面,从生活习惯到思维方式等等,现代教育报(2016年9月12日)讲到温暖的家庭正能量对孩子形成积极的人格有重要的作用,其中周国平讲到家庭环境对孩子有着巨大的影响,一在给孩子打生命的底色,二在让孩子健康成长。
叶一舵 白丽英(2002)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并将影响他们以后形成的各层次的人际关系。李宏亮(2010)研究表明,家长的教养态度对少年儿童的个性发展具有直接作用和重要影响。少儿的个性是依靠后天的教育与和谐的环境形成的,我们不能忽略了家长对少儿个性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是儿童对立违抗障碍最主要的预测因素,青少年在家庭中的自主程度越低,其逆反心理就越强烈。那么,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孩子青春期逆反是否有影响?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青春期逆反界定
丁淑婧等3从我国青少年逆反心理表现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已有逆反心理的理论及其研究,通过对中学生的访谈,结合文献对逆反心理种类和表现的介绍,将青春期逆反心理定义为: 青春期的学生感知到他们的自受到他人限制时,所表现出来的不认同、敌对情绪和反抗的行为倾向。从此定义中可以看出,青春期逆反心理的表现,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
本研究中采用丁淑婧等将对青春期逆反心理的定义: 青春期的学生感知到他们的自受到他人限制时,所表现出来的不认同、敌对情绪和反抗的行为倾向。青春期逆反心理的表现,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本研究从认知逆反、情绪逆反和行为逆反三个维度测量。
(二)家长教养方式界定
关于父母教养方式,不同的研究者往往有不同的理解。Frances(2003)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指一种与教养有关的稳定态度和信念的综合体。川沙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景的变化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亲子交往的实质。曾琦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日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形象,是其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陈陈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的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王志梅(2003)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王数青(2006)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态度、观念和行为以及非言语表达的综合,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候东辉(2008)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传达给青少年的态度以及父母的行为所表达出的情感气氛的集合体。
研究者对父母的教养方式划分为也有很多维度,比如情感温暖一敌意和依恋一干涉两个维度;爱一敌意和自主一控制两个维度。
本研究把父母教养方式界定为在父母教育、抚养子女过程中,一种相对稳定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以及对子女情感表现的组合方式。取黄希庭研究中理解交流和控制干涉两个维度来了解学生父母的教养方式,理解交流是作为初中生亲子关系的第一要素,而青春逆反的孩子身心发展不平衡,自我意识强烈,对控制干涉有强烈的感知。
三、研究方法:文献法、问卷调查法。
四、研究对象:北京市一所重点中学初二年级全体学生及其家长。
五、研究过程
(一)被试
采取整年级取样法,选取北京市一所重点中学初二年级全体学生及其家长为被试,最后获得有效统计样本159名。
(二)工具
1、青春期逆反心理问卷
本量表该得到 Donnell 等关于逆反心理产生模型的支持。采用里克特 5点积分的形式,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合,依次记 1-5 分,本量表共20个条目,其中:认知逆反7个条目、情绪逆反8个条目、行为逆反5个条目。
2、初中生亲子关系特性量表
借鉴西南大学黄希庭教授的《初中生亲子关系特性量表》,问卷题目从“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合”的五点记分法进行评定。问卷中的初中生亲子关系主要由理解交流、控制干涉、尊重喜爱、耐心宽容四个因子构成。该问卷关注于亲子关系质量,可检测初中生亲子关系,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本研究选取理解交流、控制干涉两个因子,理解交流是作为初中生亲子关系的第一要素,而青春逆反的孩子身心发展不平衡,自我意识强烈,对控制干涉有强烈的感知。
3、数据处理
问卷回收后采用Excell进行数据的录入,SPSS19.0进行管理和分析。
六、研究结果
为了考察家长教养方式的不同因子对逆反各维度及逆反总体的影响,采用相关的统计方法,结果见表一。
(一)理解交流与逆反各维度
1、 理解交流与认知逆反呈0.05水平显著负相关;
2、 理解交流与情绪逆反呈0.05水平显著负相关;
3、 理解交流与行为逆反呈0.05水平显著负相关;
4、 理解交流与逆反总体呈0.01水平显著负相关;
(二)控制干涉与逆反各维度
控制干涉与逆反各维度及逆反总体无显著相关。
七、研究讨论
(一)理解交流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学生青春期学生逆反有重要影响,家长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越能理解交流孩子越不易逆反,家长的理解交流可以降低孩子各个维度的逆反:认知逆反、情绪逆反和行为逆反。
家庭教育理论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个体成长、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中学生从一个基本依靠本能生活的婴儿发展成一个合乎社会角色要求的、被社会环境认可和接纳的社会人,家庭教育起了重要的塑造和影响作用。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子女的榜样,中学生从出生就开始接受家庭教育。在家庭中,中学生学会了社会规范,完成自身的社会化过程。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揭示,青少年的个性形成并非由父母某个行为决定的,而要受到父母整个行为模式的影响。
以往研究中,父母教养方式在青少年人格的形成、发展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情感理解的教养方式对七个人格维度有积极的影响作用,父母惩罚、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对某些人格维度有负性的影响作用。王中会研究显示,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对青少年的外倾性、宜人性、责任心有积极作用,父亲的惩罚和母亲的拒绝否认对青少年的宜人性、人际关系有消极作用。父母采取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则不仅直接降低中学生的社会责任心水平,而且也会对内、外倾、责任和独立等人格特征产生不利的影响,进而降低中学生的社会责任心水平。
那么,家长理解交流的教养方式是通过什么机制影响到学生青春期逆反,是否通过了学生人格的中介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控制干涉的作用
在本研究的结果中,家长教养方式中的控制干涉因子对学生青春期逆反并未呈F显著相关。值得探讨,在已有研究中,在中国的文化里,子女对父母的严格会解读为关心,相对于忽视,严格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因此,在中国的文化里孩子对家长的控制干涉有着怎样的感知和解读也是需要进一步探知的。
八、研究结论
家长的教养方式中理解交流因子和孩子青春期逆反呈现显著负相关,因此,家长对孩子的理解交流将有助于降低孩子青春期的逆反。
参考文献:
[1]李荐中.初中生青春期逆反心理发生率与健康关系[J]中国全科医学,2006,1
[2]肖姝琦. 初二年级学生自主性两方面对逆反心理影响的实验研究.2014.6:10-12
[3]刘野.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疏导.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
[4]李重阳.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及其应对策略.怀化学院学报,2006
[5]王维勋.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特征.中国临床康复,2005
[6]赵正铭.论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问题教育的对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