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闻报道稿范文

新闻报道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闻报道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闻报道稿

第1篇:新闻报道稿范文

这事听起来不可思议,然而的确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真实故事。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们的新闻媒体才可以刊登广告。即使是在改革开放后最初的10年里,在人们的眼里,新闻媒体几乎等同于政府。即使到现在,很多消费者依然认为传统的新闻媒体上的信息可信度最高。所以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史玉柱的脑白金广告如此恶俗,脑白金的销量却如此好。这是因为,广告的存在是一种信心支撑。特别是在中国,媒体广告无形之中有一种权威的意味。

因此,在中国,受众对媒体的信任指数向来是非常高的,尽管这种信任度正在下降。1989年,刚刚创业的史玉柱靠赊来的5000元钱做广告,订单居然像雪片一样飞来了,他也就从此开始了他的行销生涯。直到现在,那些在中央电视台打广告的人还以此赢得经销商的信任――我们是在中央电视台做广告,你怎么能对市场没信心?!

但随着人们对广告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广告资讯的过度泛滥,广告的可信度开始急剧下降。这时企业想到了公关。而在中国,公关的核心则是媒体。因此,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才有了一批记者出身的策划人游走“江湖”,王力策划的亚细亚现象红遍全国,王志纲帮助企业做策划制造轰动性新闻……

在整个90年代,企业在策划公关活动时十分注重发挥新闻的扩散效应,像苏宁电器在1993年与南京国有商场对阵就令其声名大振,1996年长虹发动价格闪电战极大地刺激了新闻媒体的神经,还有秦池做标王、爱多实施A计划、金正的“苹果”熟了……那时虽然没有互联网(互联网真正出现是在1998年,活跃是在2000年以后),但这些企业借助新闻公关大肆炒作,博得了天下闻名。这个时候公关的作用可以与广告相媲美,虽然与国外学者所说的“公关第一、广告第二”含义有所不同,但也殊途同归。

家电业的繁荣催生了报纸的家电版,媒体开始以“新闻+软文+广告”的方式深度服务家电企业。但企业的公关人员知道,这种增值服务远不如在报纸的经济版上发新闻值钱,所以,他们千方百计地设法在经济版上刊发企业新闻。

如今,又是几年过去了。繁荣的产业不断变化着,新经济和汽车产业开始成为亮点,而企业公关的手段似乎也在与时俱进。在公关公司的大力协助下,在一些媒体人员的“策划”下,企业对媒体投入广告的欲望日渐减弱,它们更愿意邀请记者“发表新闻报道”,其潜台词是不能刊发对企业不利的负面评价和报道,甚至连一些跨国公关公司也加入到这一行列中。

当“新闻报道”取代广告成为一种“潮流”时,我们不能不担心,因为这股暗流损害的不仅是媒体的公信力,更会殃及企业自身。因为,这种方式已经超越了某条红线,不再是一种营销观念与方式,而是把公关带入到一个病态的灰色地带。

第2篇:新闻报道稿范文

《焦点时刻》是湖北电台的一档老牌节目,年年被评为、国家广电总局“青年文明号”,经常有记者获得各类奖项,不少新闻作品也获得全国性的大奖,所以,虽然没有去成新华社,但能在焦点这样的节目实习,也是相当有幸的。

早在大三上学期的时候,湖北电台新闻频道编播部副主任、焦点的老监制、我校96级的刘征师兄就给我们上过课。上课期间,刘老师就有意识的请电台的一些记者、领导过来讲课,而《焦点时刻》栏目的大部分记者,也都和我们见过面,陈建国和沈维维甚至在去年寒假,就在焦点这边实习了一段时间,所以,这边的人头相对比较熟。

因为我们几个都有媒体实习的经历,也都在学校媒体做过,而且又刚学过广播编辑软件,所以,上手还是很快。我们6月2号到台里报道,马上就开始找选题,联系采访。很快,我这个以前都没怎么接触过广播的人,就熟悉了焦点的采访、写作、录制、编辑以及节目上线的各项流程。办公室的几位老师看似都还不错,对人也很好。我们几个去的时候问这问那的,黄文老师居然还很认真的问了我们的qq号,答应有采访就带我们去。甚至去电台的第二天,何瑛老师去编稿子的时候,就特意带我们几个去播音间,教我们一些电台编辑软件最基本的常识,虽然以前我们在学校都已熟练掌握了,但还是获益匪浅。

在焦点实习的一个半月时间里,我们几个不依靠老师,自己独立找选题、联系采访、写稿、编辑、上线,基本对电台的节目制作流程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掌握。一个半月的实习,我做了限塑令(2篇)、电子垃圾(2篇)、选号费、创建文明城市(2篇)、电子处方(2篇)等五个选题,9篇稿子,两万多字。期间,经历了多次暗访,几次被人发现(看来咱采访的水平还是有待提高);采访了叶青、李荣建、向柏松等知名学者;通过操作多篇调查性报道,大大提高自己的新闻业务水平和独立操作深度报道的能力;了解了广播节目的制作流程,学会了使用专业的广播编辑软件编稿子,学会了进行电话连线。不过,最主要的,还是在焦点这样优秀的节目实习的经历,有幸和焦点的几位老师合作,向她们学习。

7月中旬,很偶然的情况下,我看到了腾讯*大楚网招聘实习生的新闻。腾讯*大楚网是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和腾讯公司联系创办的湖北省综合性门户网站。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投出了我的第一份简历,经过严格的面试,我有幸被招聘到了大楚网。忙完了电台的节目,和电台的老师们和朋友们告别之后,我开始了大楚网的实习,转入网络媒体“作战”。在大楚网的一个半月时间里,大部分时间是伴随着奥运的脚步度过的。非常感谢大楚网能给实习生这么好的一个锻炼机会,放心的把实习生放到奥运报道的第一线,使我们切身体会到了网络媒体的运作、运营、竞争之道,熟练掌握了腾讯新闻系统3.0版的各项操作,学会了作为网络编辑最基本的一些技能,这可算是我实习中最出彩的一段经历了,当然,这首先得归功于奥运会。

第3篇:新闻报道稿范文

您好,我小我私家的上一份条约已经于20xx年8月份到期,在此,我怀着巨大的心情做出了一个艰巨的决定,禁绝备再续签下一份条约。盼望公司能答应我在两到三周内离职。

我于xx年年从学校毕业就来到了公司,在此期间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也积聚了肯定的履历。在此,我对在公司得到的统统资助和进步深表谢谢!

转眼三年多已往了,我不停很喜好公司的条件和氛围,也很爱惜同事之间的交情。但是如今,由于我小我私家的一些缘故起因,我不得不怀着巨大的心情下定刻意,预备离开公司。大概一个新的环境可以或许让我在上更进一步,也大概我如今的学识程度不敷以到达更高的平台,我必要再次到学校寻求深造。

总之,以如今我手上的和公司的状态来看,如今离职,如今对我和公司来说,大概都是一个比力的好的机遇。

盼望公司领导能都细致思量我的申请并同意。

此致

第4篇:新闻报道稿范文

关键词:新闻;深度报道;专家;作用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12-0111-02

一、新闻深入报道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仅仅在数十年前,记者的工作还主要局限于将他们认为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通过媒体呈现给人们。尤其是电视媒体,记者有时只需将新闻画面展现给观众,而并不需要对其做过多的描述。随着新闻媒体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媒体平台出现,人们对于新闻媒体变得具有更多选择性。在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媒体仅仅展现给人们记者的所看及所听,是很难吸引观众(听众或读者)的,他们还需要对新闻事件进行解释。而这需求,在报纸这种平面媒体尤为显著。在缺少画面效果支持的条件下,要与其它类型媒体相竞争,就要尽可能的将新闻做的更加深入,从而吸引读者[1]。而近年来互联网的出现,使人们(尤其是青年人)获得新闻信息的途径以及习惯发生了改变,并对传统的新闻业造成了冲击。互联网在新闻报道的时效上更加迅速,几乎可以做到与新闻事件的发生同步;它同样能够呈现新闻事件的声音和画面,这使得电视媒体不再具有优势;其标题式的选择性浏览方式,满足了当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下“快餐式”的新闻获取需求。因此,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时代要想保持其活力和竞争力,对新闻事件的更深层次的报道则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以往,新闻事件本身是新闻报道的主角,记者的工作主要是描述事件,其中最主要的报道形式是告诉受众新闻当事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随着新闻报道更深层次的要求,记者的报道向解释性的方向出现了转变。现阶段,一名合格的记者需要扮演好两个角色:一方面,记者需要作为一名出色的观察者,对新闻进行描述;另一方面,记者还需要充当分析家的角色,对新闻进行分析。而好的新闻形式,不仅仅包括新闻事件本身的描述,还要求对新闻故事进行不同角度的勾勒,对背景进行说明,解释其重要性,并对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件进行估计。另一方面,新闻报道同样需要“冲突”,通过正反两方面进行报道。如何让人们选择并接受这条新闻报道是新闻工作者的首要任务。缺少对新闻事件/当事人的尖锐问题及其解释的报道,只能使新闻当事人满意,但对观众吸引力则大打折扣。正如前NBC新闻总裁Reuven Frank在他的书中所指出的:“新闻报道应该在不牺牲事件的真实性和新闻人责任的基础上,要展现出一种戏剧的特点。它应该有结构和争论,问题和结局,和低谷,开始、中间以及结尾。要让新闻报道变成新闻故事。”只有这样的报道,才是成功的、吸引人的新闻[2]。

二、专家参与报道的原因

由于对新闻报道深度的追求,记者对专业知识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但是大多记者所涉及采访的范围相对较广,很难做到对各个领域的了解。即便是只针对某领域的记者以及所谓的专家型记者,其专业背景知识以及深邃的专业洞察力也很难与从事该领域研究多年的专家相比。因此,我们可以发现,现在专家的言论较以前更为频繁地出现在每天的新闻报道之中。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记者希望通过专家的言论,使新闻报道更加具有权威性。新闻报道对观众的吸引力以及观众对于新闻内容的接纳程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新闻内容的是否具有权威性。而新闻中应用专家的言论,由于更加具有丰富的相关知识以及良好的背景(如:经历、头衔、社会影响力等),即便与记者表达同样的内容和观点,却要比记者的叙述更加具有权威性,从而更加能够取得观众的信任,被受众接受[3]。

第二,记者需要专家对他们的新闻稿的结构以及结论进行确认、支持。现在新闻源多种多样,涉及各个专业领域。有时记者对于某专业领域相关新闻稿虽然能够形成自己的解释及结论,但有时候并不十分确定,这时他们会寻找专家参与到新闻的制作中,以寻求对自己的支持。另一方面,一个吸引人的新闻稿件有时需要制造“冲突”(即相互对立的观点),而记者又很难接受将自己可能肤浅的对立观点带到新闻稿中,这个时候专家的引入,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第三,现在新闻报道的解释性、研究性的转变,迫使记者需要专家的帮助、咨询来解释说明新闻。虽然记者在新闻报道的制作以及通过各种技术锐化新闻方面具有优势,但是他们仍然需要专家来发展新闻故事并使新闻具有足够的深度和宽度。而且,由于现阶段信息更加便捷,更多的新闻事件层出不穷,记者也要不断应对新的新闻事件,这使得记者根本没有时间去对新闻进行深入研究。因此专家的咨询可以快速地提供相关背景知识,并能够使原本简单的陈述提高一个层次。

三、专家参与新闻报道的形式

一般情况下,专家参与到新闻报道中与记者之间的互动存在以下两种模式:

第一种常发生于记者为了能够更好的了解、解释并说明新闻事件而咨询专家时。客观性是记者的职业要求,因此,有时记者不便在新闻报道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就需要将一个在新闻冲突中保持中立的人(独立的权威人士或专家)带到新闻中充当仲裁者或评论者。这时记者会同专家进行沟通,以期获得对他们已形成的框架或结论的支持,或通过专家来表述他们的观点。但这种形式的交流常存在一种现象,那就是记者在沟通中可能会通过提问等方式对专家进行诱导,以使其朝向他们已有的结论方向进行,而这种交流在记者达到其目的后,同专家的交流也就停止。

另一种形式是由于新闻背景及相关知识的复杂性,记者需要咨询专家来解释、说明,并帮助其理解新闻事件。记者与专家的沟通内容随着对新闻的解释的增进,以及记者的理解深入,其对专家咨询的需求也不断改变。这样可逐步增进记者及观众对新闻的关注度。而这种交流的方式,通常以新闻报道时间或篇幅的终点而结束。在这种形式的交流时,记者和专家有着良好的沟通,记者根据新闻的内容和框架有自己的看法理解。显然,这种形式的交流要比第一种形式更加具有互动性。

四、现阶段专家参与新闻中的不足

虽然专家经常出现在现在的新闻报道之中,提升了新闻的专业性,但是仍有许多地方存在着不足。

首先,专家对于新闻报道的咨询范围应该再扩展。现阶段,一个事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一般是由记者做出判断,而很少有专家参与其中。而记者判断出发点是其是否对观众具有吸引力,这虽然代表了人们对新闻的偏好,但缺乏专业的指导,有时会对事件的新闻价值做出误判。由于新闻所具有的对观众的教育、引导的特性,这种误判可能会传递给人们一种错误的信息,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而且还可能对新闻当事方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而决定对该事件报道后再由专家引入,虽然可能会对先前的新闻价值判定做出直接或间接指正,但是这样可能会对新闻媒体的公众信誉产生影响。比如曾几何时,某媒体报道某速冻食品检测出某细菌,并在报道中对该食品公司进行间接的批判。但在随后的报道中,专家指出媒体的错误,虽然还了新闻当事者的清白,但在事件的过程中,食品公司和媒体均为受害者,他们的形象和信誉都受到了损害。因此,专家对于新闻的参与,不应仅仅局限在对新闻的解释和分析上,而且在新闻制作的源头参与其中,从而根本上提高新闻的质量,充分发挥新闻对人民群众的意识形态的引导、教育作用。

其次,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专家基于其客观性,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模糊、不确定的回答或者期望之外的回答。而这些回答,有时并不是记者或观众所期待的。因此,在记者与专家的交流过程中,可能会存在诱导或间接要求专家提供准确回答或期望之中回答的现象[4]。但事实上,这种包含不确定、预期之外回答的新闻报道才是一种真实的新闻,才能传递给人们真实准确地信息。记者在交流过程中应该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

再次,虽然专家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可靠性,但是专家通过新闻所呈现的只是他们的个人意见。这些研究结果或者结论有时并没有通过同行们的广泛了解和认可。这些意见虽然是基于他们个人或深或浅的洞察力而获得的专业判断,但是专家的个人偏好及经历在这其中会起到一定的影响。比如有专家在媒体上称,板蓝根能够预防H7N9禽流感的发生,随后又有别的专家予以否认。这发生的过程中,既有新闻媒体因出于对疾病预防方法迫切需求,而对专家提出诱导其表达个人观点的提问,也有学者在面对媒体时,并未完全转换其个人角色的观点的表达。在我们这个民主的社会,专家作为一个普通人,他们有权表达他们的观点。虽然专家观点和其作为普通人的观点之间并没有十分清晰的界限,但是,由于新闻的播散性和导向性,当专家、学者在新闻中出现时,其已经不能作为一个普通人随意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样,记者也有责任、义务来保持专家的真实可靠,从而使新闻中的评估真实、专业,而并非普通人的个人观点[5]。

总之,新闻的多样化表达展现和专业权威的树立,新闻媒体竞争力的加强,除了新闻本身的魅力之外,记者和专家的密切合作不可或缺。专家答疑解惑、专家弥补记者知识面的缺憾,专家让新闻更有权威性,同时,记者本身也应做好新闻把关人的角色,不应为了吸引受众而夸大事实,偏离新闻真实性这一关键。更不要一知半解,误导受众对新闻事实的了解和分析。再者对于请入新闻事件分析的专家学者更不能诱导其朝记者的意识之路上行走,一定要最大空间的让专家发挥其专业性的分析,让新闻事件更饱满,更有新闻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刘全亮.新闻报道的『深度探寻[J].新闻爱好者(上半月),2011(4).

Albaek 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xperts and journalists in news journalism[J]. Journalism,2011 (3).

何愿.新闻受众接受新闻时的影响流分析[J].科技传播,2010 (14).

第5篇:新闻报道稿范文

关键词:电视新闻记者;现场报道;新闻质量

所谓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主要指新闻记者针对新闻事件的产生原因以及发展过程等进行的现场报道。该报道形式通过镜头展示出现场的环境与动态,新闻记者的现场采访报道能够最大程度地体现新闻的现实感,让新闻报道的内容更有深度,更加准确、生动和丰满。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核心是新闻记者,因此,要求新闻记者必须全面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质、完善新闻采访的技巧及专业知识,从而确保达到现场报道的质量。

一、电视新闻记者现场报道的作用及意义

电视新闻采取现场报道这种形式,可以最大程度地体现电视新闻媒体的优势特点,有效拉近电视新闻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和关系,其作用和意义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现场报道,能够充分体现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针对电视新闻现场报道而言,新闻记者可以现场直接面对观众(摄像机)叙述具体的新闻事件,电视画面可以选择恰当时机展示新闻现场的场景,并紧随记者一起对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者、当事人以及相关人员进行现场采访报道,受众通过电视屏幕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新闻现场的情景以及正在发生的一切,有效地拉近了新闻媒介与受众之间的情感距离,充分体现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同时也增强了新闻传播的效果。

2、通过现场报道,能够全面展现新闻报道的现场感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过程中,新闻记者通常就是新闻事实的目击者和见证人,有时甚至还是参与者。新闻记者置身新闻事件之中进行的现场观察与报道,能够有效地引导受众听到、看到新闻事件最真实的一面,如同受众也身临其境一样,全面展现新闻报道的现场感,也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信度与视觉冲击力。

3、通过现场报道,能够有效增强新闻报道的深度

新闻记者在新闻现场针对新闻事件的目击者、见证人等相关人士进行采访,可以通过被采访者的叙述让表面上看似抽象的话题得以发展,迅速有效地深入到采访主题之中。另外,还可以通过适当的同期声语言深层次地分析新闻事件,有效增强新闻报道的深度,从而让新闻事件内容吸引受众,引起受众的关注,并进而探究新闻事件的深层次意义。

二、电视新闻记者提高现场报道质量的具体措施

1、做好现场采访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电视新闻媒体若想取得较好的现场新闻报道效果,新闻记者必须在进行现场新闻采访之前充分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这是现场报道成功的基础。具体的准备工作既包括对访者对象的选择与深入了解,还包括采访提问的内容设计、提问顺序以及针对访者对象不同回答的应对方案等。并且,现场采访报道以前,新闻记者还应根据具体的新闻报道内容,准备好新闻报道过程中可能使用的动作、语文、神态以及语调等。

除此之外,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在进行前期准备工作时,还必须注意更为关键的一个环节,那就是现场新闻记者是否具备深刻的观察力以及敏锐的视角,新闻记者要能够在纷繁复杂的新闻报道中准确、迅速地发现新闻线索,识别新闻价值。进行现场报道以前应该把握好新闻的实质,分析好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在现场报道过程中抓住关键问题,选择恰当的视角,以小见大,见微知著,针对新闻现象的本质展开深入的报道分析,从而使新闻报道的延续性得以增强。

2、采访过程中需要充分投入情感

每个人对于客观事物或者对象所产生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喜悦、悲伤、愉快、忧愁、喜爱、厌恶等等。针对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来说,其是心灵碰撞与互动的过程,需要情感的交流。因此,现场采访报道过程中,记者应对受众情感的需求予以充分满足,以真情实感打动受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一般情况下,新闻记者进入新闻现场,特别是重大事件的新闻现场时,由于感受到现场的人物、事件的情形、声音等,心情可能无法平静,激动、亢奋也在所难免。这种情况下,能够以平常心态对新闻事件开展客观、真实地表达显得至关重要。

作为电视新闻记者,要求其情感丰富、品德高尚。只有这样才能够言行一致,坚持正义和真理,发掘并报道出真正的感人事物,从而真正打动受众的心,才能使访者对象以及受众产生信任感。这就要求新闻记者进行现场采访时,必须投入真挚的感情,有效拉近与采访对象之间的距离,消除采访对象的紧张心理和陌生感,使之能够敞开心扉沟通交流,发掘出新闻事件中感人至深的情感,呈现给受众所喜爱的新闻。

3、注意现场采访报道的语言技巧

首先,新闻现场报道过程中,采访提问时要直奔主题。确定了新闻现场报道的选题以后,就要明确向受众传递什么信息,即新闻采访报道的主题。新闻记者要紧紧围绕该主题进行提问,对于问题是否尖锐等不要忌讳,如此才能达到现场采访报道的目的。所以,新闻记者必须全方位地了解新闻事件的真像,避免采访报道的内容偏差或者失实,根据确定的报道主题实施提问,从而达到预期报道的目的。

其次,新闻现场报道过程中,新闻采访的语言要有逻辑性和艺术感。进行现场报道时,具体的组织者就是新闻记者,其必须明确新闻报道的主题,同时还要根据现场具体情况随机应变,尤其是随着事件的发展,需要利用新闻现场吸引受众的关注度,这也是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提高收视率的关键环节所在。就新闻记者来说,能够在新闻现场发挥自身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中的画龙点晴之笔,直接决定了报道的质量与精彩程度。换而言之,新闻记者在报道现场必须与受众紧密联系起来,不能给人以与画面无关之感。新闻记者在摄像机前面对电视机前的广大受众,手持话筒采访新闻事件的当事人,要透过镜头让受众感受到现场的环境,告知他们想要了解的内容,给受众以亲历新闻现场之感。因此要求新闻记者在报道采访过程中,必须注重逻辑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利用电视的空间特点,报道偶发性、动态性的新闻事件,从而最大程度地刺激受众参与交流的欲望,使新闻报道充满人的情感与智慧,同时让报道语言自由地流淌。

再次,新闻现场报道过程中,还要表现画面不易传达和理解的内容。现场报道不仅是对新闻现场的简单描述,还应该向受众传达画面不易传达和理解的内容。向受众传递新闻事实只是一个方面,此外还要充分表达人们对该事件的立场和观点。通过新闻记者的采访报道语言,将新闻事件内在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及新闻背景清晰地呈现给受众。

还有,新闻现场报道过程中,应以现在进行时强调新闻事件的动感。现场报道通常与新闻事件同步发生与发展。因此,新闻记者在进行解说时应尽量使用现在进行时态,如此才能反映出现场即兴报道的特点,这对于增强新闻报道的现场感、真实性和视觉冲击力都具有积极意义。(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胡鑫;如何做好新闻现场报道[J];记者摇篮;2011年01期

[2]韩月;做好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J];新闻传播;2010年11期

第6篇:新闻报道稿范文

关键词 新闻报道 记者 角色 转换 介入性 动因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 A

Transforming of The Journalist in News Reporting

Zhou Weihong Xu Haibin

( Colleg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16)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the market-oriented economy of evening city newspaper, journalist’s role has changed, and appears a new tendency. They not only record the happened event, but also explore material that can be news. The difference of the editor and the journalist is not obvious. The new journalism idea is a reason for the transforming and for making themaximum profit of the press or the individua. There are some advantage and hidden trouble in the transforming.

Key words news reportingjournalistroletransforminginterveneagent

新闻报道的内涵和外延具有时代性,尽管其核心的东西,如一些对新闻价值的规定有着很强的稳定外,新闻报道的理论和实践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今天,晚报、都市报类报纸新闻报道的理念就不同于党报和机关报,记者的角色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本文试图就晚报、都市报类报纸新闻报道中记者角色转变相关问题做一探讨。

一、介入性和多重角色是记者角色的新倾向

新闻记者作为一种职业是社会赋予其一定属性的结果。在社会职业这个大系统中,它因有着区别于其他职业的属性而具有自身的价值。通俗讲,记者职业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角色。作为社会群体或组织构成的基础,“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①具体到记者的角色,其主要功能在于信息的采集与传播。然而在采集传播信息的大前提下,记者的角色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1.从其行为看,记者报道过程中的介入性增强

新闻报道要求客观公正,这既是新闻本身的要求,也是对记者的道德要求。由此出发,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就要求记者用第三者的视角来审视所发生的事件,然后依照新闻价值的标准以及自己选取新闻的经验进行报道。总地来说,记者是以一种超然的态度,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非介入式地报道新闻。换句话说,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应该身处事件之外,只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触转述给未在场的受众。再结合的“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的认识,传统新闻主要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或者是即将发生的事情的报道。而这些事情都是客观存在的。当然,对已经发生的事情和即将发生的是事情进行报道的时候在内容的侧重上是有区别的的,前者更主要的是在于发生的事件本身,而后者主要在于未来事件发生前的一些背景情况。

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新闻报道的理论和实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多见于晚报、都市报中的由媒体或记者自身促成某些事情发生的新闻报道就是变化中的一种。这种变化一改传统新闻报道中媒体、记者旁观者的姿态,而是积极地介入促使事件发生、发展。由过去的身处其外转向身处其中。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不再单纯地等待新闻事件的发生,而是主动促成新闻事件的形成和发展。具体表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主动策划新闻事件的发生

现在,一些晚报和都市报的记者在遵从传统要求的同时,还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的形式。他们依照新闻价值的标准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情形进行衡量和开掘,使它们见诸报端,或者记者亲自参与到事件活动中去,从而将策划、报道和组织集于一身。也就是由单纯的角色向多重的角色转变。 (2)充分发掘新闻题材,把新闻做大

当前的新闻许多报道选题,如果依照传统的理念和报道惯例进行报道也就是一个篇幅很短的单篇新闻报道。但现在很多记者确能够将这些选题做成历时时间长、篇幅巨大的系列报道。例如前两年众多媒体热炒的“杨丽娟事件”就是这种做法的典型代表。实际上,“杨丽娟事件”本不应该成为舆论的焦点,可一些记者却将杨丽娟去香港见刘德华前前后后的过程以及中间杨所做的诸多事情详细地报道出来,从而形成了舆论,达到了把新闻做大的目的。类似的新闻报道还有很多。

在上述两点中,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发挥了主动性,不在单一地等待报道已经发生的事情和即将发生的事情。他们还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可能发生的事情变为现实,将小的报道变成大的报道。

2.从其身份看,由单纯角色向多重角色转变

按照传统的分类,编辑和记者是新闻报道过程中负责新闻生成了两个分工。目前在一些大的报社中,尤其是党报和机关报的报社内,这两种分工依然存在。编辑和记者在工作中有着明确的界限,其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完全不同的。

编辑主要负责选题的确定,指导记者如何按照既有的报道风格思路进行写作和报道,同时还负责对新闻稿件的修改。记者的主要工作是根据编辑部的安排采集、撰写稿件。如果依照编辑和记者工作时身处的环境来区分他们分工的话,前者主要的工作主要在室内完成,后者的工作比较复杂,它往往是内外和室内的一个综合体。

作为后起的晚报和都市报,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编辑记者合二为一的采编一体化的倾向。也就是说,记者兼有了编辑的身份,其身份由单纯走向多重。

在角色的转变过程中,记者所从事的工作或者说记者的行为也发生了变化。正如前面谈记者主动性增强中谈到那样,记者不再单纯地从事新闻报道中的采写工作,他还承担起了选题、策划等原来编辑所承担的工作。这样一来,也恰恰在增强记者在新闻报道过程中的主动性上产生了促进的作用。可以说身份转变带来了行为上的改变。

二、新的新闻理念的出现和利益最大化的目的成为记者角色转变的动因

记者角色的转变为什么主要发生在一些晚报和都市报的报社中?对新的新闻理念的尝试和报社、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与之密切相关。

1.新的新闻理念是角色转变的学理动因

对于新闻理念的探讨和实践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众多的新闻理念中,“公共新闻”、“民生新闻”的理念为晚报、都市报记者所推崇。这两种新闻理念与晚报、都市报联姻并非巧合,因为这两种新闻理念的内涵与晚报、都市报的读者定位是一致的。

晚报、都市报作为面向所在地广大市民的报纸,它们把广大的市民作为主要受众。在选题报道中,所报道的事件往往与广大的市民相关或者为他们所关心。“接近性”在新闻报道的选题中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尺度。

“公共新闻”(public journalism)“是指大众传媒以组织者、行动者的身份参与社区事务,倾听市民心声,寻找共同关心的问题并发起讨论,以各种方法吸引公众广泛参与,同时进行高强度、大规模的报道,争取对社会各界产生最大程度的影响,以实现某个良好的愿望或解决某个社会问题的媒体行为。”②“公共新闻”“要求新闻业在报道中要体现公众的参与,促进公众的民主素质提高和促进社区问题解决。”③从这两个对“公共新闻”的诠释中可以看出来,“公共新闻”是以服务当地市民或者社区内民众为主要追求的,新闻选题的“接近性”和读者的定位与晚报都市报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民生新闻”是国内新闻理念和实践的探索与尝试,它的受众定位是普通人。报道要关注这些普通人的生活状态。“民生新闻缘于社会新闻,但它不同于社会新闻,主要体现在它一新闻的泛娱乐化倾向,不以提供娱乐、消遣、迎合人们猎奇心理为目的,而是以关注民生为立足点,以体现社会主义媒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让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成为版面的主角,表现出强烈的亲民色彩。”④

从新闻价值角度出发,尽管“接近性”是新闻事件的一个重要标准,可从操作的实际看,普通的市民很难成为被报道的主角。可是通过记者角色的转变,由被动记录重大的事件,到主动发掘具有“接近性”和“人情味”的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事情,普通的人和事也就成为被报道的对象。因此说,这些理论在于晚报、都市报受众定位契合的同时,也促使着记者角色发生转变。

2.谋求利益最大化是角色转变的经济动因

记者角色的转变原因还缘自于报社和记者个人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1)报社利益最大化的需求是角色转变的一个经济动因

众所周知,广告是报社的收入的最主要的来源。广告商则要根据自己产品的特点以及报纸发行在市场上所占份额等标准来最终确定广告的投放。

为了吸引读者的订阅,报社除了对订阅者给以各种优惠外,最重要的还是对自己的另一个商品――报纸内容的质量进行提高。可以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竞争的结果导致了报纸所报道内容趋同或者重复,这个特点在同城报纸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如何在这种背景下抓住读者的眼球,于是“求异性”的新闻报道进入到了记者的视野。而新闻报道的“求异性”主要表现为内容上的“独家性”。而记者积极主动发掘那些可能性的“新闻”,并最终将它们变成新闻的做法就符合了“求异性”的要求,因为所发掘的对象一般而言都是“独家的”。

报社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做法还表现在采编一体化的做法上。一般来说,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分工的细化。在生产的流程中,每一道工序由专门的负责,这样可以提高生效率。对于报社而言,从理论上讲,将编辑和记者分开,各自从事自己的工作也会提高新闻报道的效率。但这个理论只适合于大的媒体,对于晚报、都市报这些规模比较小的媒体而言不但不能提高新闻报道的效率,反而会因为各种中间沟通交流的环节降低新闻报道的效率。所以当下很多晚报、都市报的报社都采用了采编一体化的做法,其目的也是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2)记者本人追求利益是角色转变的另一经济动因

企业化运作的报社通过按发稿质量、数量和质量与数量相结合的方式衡量一个记者的工作并发放相应的报酬。尽管有人士对这种做法提出了相左的看法,但在讲求效率和公平的晚报、都市报中也不失为一个公平合理的办法,它体现了“按劳取酬”的分配原则。

正是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记者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争相发掘与广大市民相关的新闻题材并把它发展为“独家”报道和就一个选题发一串的系列报道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记者角色新倾向存在的潜在隐患及应对策略

不容否认,这种新倾向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新闻报道实践的有益尝试,的确在增强报社竞争力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不能因为它积极的意义就对这种转变所蕴涵的隐患视而不见。而所存在的隐患主要是因为“把关人”的相对集中造成的。

1.“把关人”的相对集中给新闻的准确性带来了隐患

准确是新闻最基本的要素,如果报报社对报道中所出现的错误视而不见就会降低报纸的公信力。这样的结果也会导致该报纸在市场中所占的份额。然而在编辑和记者一体化的报社内,出现错误的几率在理论上要比编辑记者分开的报社高。原因就在于编辑记者一体化导致了新闻报道中“把关人”的相对集中。在党报、机关报等一些大的报社中,编辑和记者都是新闻报道的“把关人”,他们都对新闻报道的准确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多一道工序也就在降低新闻报道不准确性上发挥一层作用。采编一体化后,不仅减少了“把关人”的数量和把关的次数,还减少了发现错误改正错误的可能。因此说,“把关人”的相对集中为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埋下了隐患。

针对“不准确性”的隐患,记者就应该在新闻报道过程加倍认真,不能因为“把关人”和把关数量的减少而忽略新闻的准确性。在报道过程,要认真核实每个新闻细节,不能存在懒惰的心理和侥幸的心理。要跳出新闻报道之外,从读者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新闻报道,查漏补缺,尽可能地消灭“不准确性”。

2.“把关人”的相对集中还给记者在选题时带来主观性的隐患

新闻报道强调客观公正。新闻报道的选题也是如此。这就要求记者选题时保持客观冷静的心态,切忌主观性的判断。可由于采编合一,尽管记者在选题时是按照新闻价值的标准进行选题,但选择的主观性不可避免。由于“把关人”相对集中,个人的判断往往就成了最终的判断,而这个判断往往带有主观性。而大家集思广益之后的选择就客观得多。

避免选题的主观性,首先要求记者全面细致地理解新闻价值所要求的选题标准,在此基础上不要想当然,认为自己的判断就是正确的。要向他人请教,认真听取他人的看法,不要一意孤行。

3.“把关人”的相对集中还会给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带来隐患

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有些记者就会通过改变所报道事件的某些细节或者编造新闻的做法造成新闻报道的轰动效应,从而使报道成为现实。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最典型的一个当属北京电视台的“纸馅包子”事件。尽管这个例子不是报纸的例子,但同样适合。

在按照发稿质量和数量以及二者相结合的方法给记者发酬金的分配体制下,利益地驱动势必会使某些记者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去改造新闻捏造新闻。“把关人”的相对集中降低了“把关人”监督防范虚假新闻产生所应发挥的作用。

防范虚假新闻的产生是记者的最大的职业道德。所以记者要加强自己的职业道德的修养,在利益面前遵守最大的职业道德,养成抗拒诱惑的能力,按照准确+平衡+完整+独立+道德=公平的原则进行报道,消除新闻报道中的不真实性。

注释

1 程世寿,胡继明:《新闻社会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年第59页。

2 李青藜:《美国的公民新闻事业》[J],《国际新闻界》,2004年第第1期。

第7篇:新闻报道稿范文

关键词:一般心理问题;焦虑;填报志愿失误;贝克雷米认知疗法

基本资料:宋某,女,20岁,身高1.60米,体态正常,高职一年级学生,分析与检验专业。独生女,现与同班同学住所在学院学生宿舍。来自县城,父母为一般职员,家庭经济条件一般。自幼身体健康,未患过严重疾病;听话,在大人眼中是个好孩子,没有什么过错让父母担心,很受父母疼爱;性格较为内向,爱面子,争强好胜;社会交往范围较窄,娱乐活动较少。

心理测量结果:

1、焦虑自评量表(SAS):56

2、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心理测验结果显示:

SAS量表:焦虑分数56分高于平均常模50分,属于轻度焦虑;

SCL-90量表:其他、焦虑的因子分高于常模,总分166大于160分,阳性项目数46,超过43项,可考虑筛选阳性。

1 评估分析与诊断

1、病因分析。

(1)生理原因:该求助者20岁,女性,学习问题是该年龄段的主要问题。

(2)心理原因

1、认知方面错误。她的高考分数已经达到内心期望的学校分数线,但由于没敢报考那所学校而导致的内心后悔并觉得不上本科就没有前途的灾难化认知

2、缺乏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自己选择错误,就不知道该怎样去解决

3、被焦虑情绪困扰,不能自己解决。

4、人格特征:性格内向、自尊心比较强,自信心相对弱。

(3)社会原因:

1、存在负性生活事件:他失去了在理想的学校上学的机会

2、家庭教育中,父母对他要求高,对他的教育也不准确、客观。

3、人际关系方面与同学交往少,缺乏沟通与交流,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

根据学生的症状是由现实刺激引发,持续时间一个多月,痛苦程度和社会功能程度受损程度轻微,符合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要点据此,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2 咨询方案的制定

咨询方法:本例采用认知行为疗法中的贝克雷米认知疗法。

3 具体咨询过程:使用摄入性会谈话法,心理测验法

咨询过程对话节选:

咨询师:你小学初中高中同学中真的只有你一个人没考上本科吗?

求助者:那也不是,他们有些人上本科了,有些人上专科了,有些人初中毕业就工作了。

咨询师:噢,那也不是所有人都能上本科了吗?上专科和初中毕业就工作的人他们都如何生活的?

求助者:他们有的在参加自学考试,有的参加工作了。

咨询师:嗯,你的基本情况我已经了解了这几天我要给你布置两个家庭作业你试着完成一下怎么样?

方法:利用认知疗法(提问,自我审查技术),进行摄入性谈话,启发、引导求助者自由表达当时的个人情感,接受自己的感受。集中求助者的注意力于那些求助者所忽略的问题和实事上。

咨询师:这周过得怎样啊?

求助者:嗯,似乎好了一点。我和同学们还是挺有共同话题的。

咨询师:都聊了些什么啊?

求助者:就是跟与我处境类似的同学聊聊感受啊,就是作业啊。

咨询师:看来完成得不错嘛。那他们的感受是怎样的啊?

求助者:有些同学想法和我一样,有点失落吧,但是他们大多数不像我这么担忧,认为在这里也能学到知识,那些初中毕业的同学也都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生活,我有个同学还边工作边参加自学考试呢,我觉得自己真没用,什么都不如人家,是个真正的失败者

咨询师:刚才你说你是一个失败者,你为什么会这样说,能解释一下吗? (运用提问技术)

求助者:我觉得我是一个失败的人,我只考上了专科,我的人生肯定会失败的(自动化思维)(绝对化思维)上专科就意味着我的人生彻底完了,无意义了?

咨询师:再没有什么让你觉得有意义或很重要的事情了吗?(去灾难化,质疑绝对化)(运用自我审查)

求助者:那到不是,我的父母是重要的,他们是爱我的我要报答他们

咨询师:上专科就失败吗,你知道童话大王郑渊洁吧,他小学都没毕业但是你能说他是失败的人吗,中国在事业上很成功但学历水平不高的人还有很多呢?

求助者:(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

咨询师:接下来的时间里,让我们了解一下一个人成功与否的主要 决定因素。(咨询师打开电脑,找到很多高考失败但最后很有成就的人。)

咨询师:其实,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不是学历,学历是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是吗?

求助者:好像是的。(沉默)

咨询师:再给你布置一个家庭作业,上次完成的很好,希望你这次也能很好的完成它。

家庭作业:

读一下戴尔·卡耐基所著的《人性的弱点》

方法:会谈法、语义分析技术。

过程:

(1)、介绍语义分析技术

(2)、对其错误的自我概念进行纠正

(3)、并给其布置一个家庭作业

咨询过程对话节选:

咨询师:下面让我们来看下以前你说的自我评价:“我是失败者”现 在你还这样认为吗?

求助者:现在不这样认为了。

咨询师:我们是否可以把“我是一个失败者”换成 “我的这次高考失败了?”(语义分析)

求助者:嗯,可以。

向求助者介绍语义分析技术的原理与方法

咨询师:试着写下二十个关于自己的类似句子,学会用语义分析技术更客观准确的评价自己

求助者:好

咨询师:恩,非常好!,其实你一直很优秀的!相信你在新的环境下面临新的机遇挑战,你会更优秀。

家庭作业:阅读《青少年心理卫生》

4 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自我评估:愿意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心情很好,对未来的学习生活很自信。

(2)求助者社会功能恢复情况良好

(3)同学反应(他评):不再觉得学校离家远了,和同学主动交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对未来的生活很有信心。

(4)前后心理测量结果比较:观察求助者,其情绪状态良好,人也十分开朗自信,测量结果正常,达到了咨询目的,完成了咨询目标。

1、焦虑自评量表(SAS):45

咨询前:总分:166 阳性项目数:46 可筛选阳性

咨询后:总分: 110阳性项目数:39各项因子分小于2.0 。减分率:=(166-110)/166=33%

焦虑自评量表(SAS)前测:56,高于标准分50分

焦虑自评量表(SAS)后测:45,低于标准分50分

结论:心理咨询有效,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已基本得到了解决。

参考文献

[1]金瑜、《心理测量》、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2

[1]钱铭怡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25

第8篇:新闻报道稿范文

电视时政新闻节目一直是电视台新闻报道的核心内容,是国家和地区政党方针、领导工作事物、党政宣传和党政解读的重要平台,也是社会大众了解地区、国内和国际时政动态的重要窗口。大量实效性强的新闻消息,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展示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是我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但是,在县级电视台时政新闻节目制作过程中,新闻内容长期受到计划经济时代新闻报道思想影响,时政新闻报报道程式化、表面化和概念化,时政新闻的时效性和新闻价值大大受到影响,降低了时政新闻可看、可读性。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县级电视台时政新闻节目存在的不足,并进行大胆改革,实现时政新闻报道转型发展。

一、县级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存在问题分析

1.时政新闻解读和提炼不精

县级电视台新闻工作者由于自身新闻敏感性较低,新闻报道内容的挖掘不够深入,浅入浅出,很多时政新闻报道都停留在表面,不能真正挖掘出新闻内在的新闻价值。时政新闻记者在写作新闻稿件过程中,往往都是摘抄文件或者罗列各种成果,并没有将新闻事件中的内容真是反应出来,对各种材料和内容的提炼程度不够,将新闻各个要素罗列在各种新闻材料中,观众在观看新闻过程中,需要自己去寻找新闻信息。由于县级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过程中,记者不能做到在各种材料中挖掘和发现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内容概括程度不高,很难吸引广大受众。

2.时政新闻报道内容和形式程式化

在县级电视台时政新闻节目中,往往都存在大量形式化新闻报道,机械而无实质性的新闻内容。很多时候为了平衡领导和部门之间的关系,时政新闻报道成为歌功颂德、展现领导业绩和成果的平台。并且一些部门交给电视台的新闻通稿,要求记者不能随意进行改动,时政新闻报道逐渐成为各个部门之间传达明亮的传声筒,而广大群众根本看不懂和听不懂。时政新闻报道内容往往都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哪位领导讲了什么话,很少介绍活动的内容,这样的时政新闻报道很难提起受众的观看兴趣。时政新闻报道内容和形式程式化,造成观众审美疲劳,逐渐就会对时政新闻节目丧失观看兴趣。

3.时政新闻报到缺乏客观性

不管是那种形式的新闻报道,都应该客观、真实,记者必须站在中立角度去分析问题和看待问题,避免新闻报道失实。但是,在县级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过程中,报道的角度常常站在政府和政党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和看待问题,很少会站在群众角度去看待问题,从而使得电视台的时政新闻报道得不到老百姓的认可和理解,一些惠及广大群众的事件,通过时政新闻报道变成了政党部门的歌功颂德,老百姓不买账。此外,时政新闻报道语言使用也存在很多问题,在报道中常常用大量形容词和语言手法,融入记者对新闻内容的感情,常常导致新闻报道内容缺乏客观性,无法真正体现出真正的新闻价值。

二、县级电视台时政新闻节目转型路径分析

1.增加信息容量,扩大受众群体

时政新闻?目是县级电视台等传统主流媒体发挥政治优势,突出权威和提高公信力,增强媒体竞争力的重要平台。面对新形势,时政新闻节目存在的多种问题,需要我们及时拓展时政新闻节目信息内容,充实新闻报道形式,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受众关注。对于一个地区的主流媒体来说,时政新闻报道主要是对党和非国家政治活动和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趋势等重大事件的报道。对于县级电视台来说,时政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是当地政党部门重要决策和领导活动,经济发展的典型事件等。但是,在长期新闻报道过程中,县级电视台时政新闻节目都是以领导为主,传播主体是各个机关的工作人员,没有顾忌到受众的感受,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增加电视时政新闻节目的有效信息,丰富新闻类型和新闻内容。

具体新闻报道过程中,除了集中报道领导活动和政党会议政策挚爱,还应该增加其他类型的报道,关注和政治发展密切相关的方方面民,如果在电视时政新闻节目增加经济新闻,民生新闻、社会新闻、文体新闻等内容,通过对多个方面的报道,深刻揭示地区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让电视时政新闻节目成为新闻内容的汇集地,逐渐淡化电视时政新闻节目的宣传形象。电视受众群体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复杂群体,由于受众年龄、职业、受教育层次、兴趣爱好、价值观面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存在差异性,对新闻信息取向和信息需求也存在很大差异性,为了更好的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新闻信息需求,就需要将电视时政新闻节目做成一个综合性的新闻节目。而要达到这项要求就需要切实增加电视时政新闻节目的信息容量,实现电视时政新闻节目资讯化。

2.借助民生新闻手法,去解读电视时政新闻

长期以来,县级电视台的时政新闻节目主要是以宣传为主,报道视角集中在政党群体中,内容刻板枯燥,形式化十分严重,观众和电视时政新闻节目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和隔阂,电视时政新闻节目深入群众力度不足。最近几年,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和民主化进程不断推进,各级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民生和关注民生,基于这种背景下,电视时政新闻节目应该从民生角度出发,用民生新闻报道手法去解读电视时政新闻节目,真正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群体中。虽然电视时政新闻节目有其自身的规范性,但是,并不是说让记者不能创新。民生视角是一种站在老百姓立场上去报道新闻和观察问题,发现全新新闻视角。很多时政类新闻题材和人民群众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粮食补贴政策实施、城镇户口制度改革、房价调控等内容,如果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去报道,群众还是比较喜欢收看的。用民生视角去解读电视时政新闻就要求广大记者多层面和多角度的去关注民生,如从大众角度去分析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形式、民主制度建设、国家政策实施执行,通过电视时政新闻节目反应老百姓的意愿,通过转换报道视角将电视时政新闻节目民生化。

3.丰富节目形态,提升电视时政新闻节目的影响力

第9篇:新闻报道稿范文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或者说现象呢?据笔者观察分析,并不是记者缺乏新理念、不谙新文风,而是风气和机制问题。当下,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人们说话做事要看风头,这个风头不是来自老百姓,而是来自领导机关甚至某些领导。不论领导参加什么活动或是调研,都要发长篇报道,好像不长不足以显示分量。而这种报道往往都是些模式化、官样化的文章,是空话、套话的堆砌。作为党委机关报对此类报道虽属无奈,但慢慢地也习惯于这样的定式,于是报纸上这样的模式化、官样化的文章多了,一旦见怪不怪,自然就会有人跟风,上行下效。为了图省事,记者泡机关、听报告、看材料写稿子慢慢成了风气。“萝卜快了不洗泥”,这样写出的稿子必然粗糙浅薄,人云亦云。

关于机制。报社大都建立有对业务部门工作质与量的考评机制。它起着制约、激励和引领作用,不但要奖勤罚懒,更重要的是奖优罚劣。对那些贴近实际、事实鲜活、短小丰满、实用价值高的稿件应敢于奖,而且敢于重奖;对那些大而全、工作总结性、不活不实陈列式以及官样化的应景之作不仅不能奖,而且要坚决堵或罚。有了好的机制,还要靠正确的执行力发挥作用。如果这种好的机制执行时走了样,使那些言之无物、华而不实、极尽赞美的表面文章见诸报端,再给予“优稿”奖励,无异于助长了这种不良文风的泛滥。这样,久而久之不但会使我们的报纸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而且最终会导致报纸的发展停滞不前。

河南日报编辑部这几年推出的“百姓身边人和事”栏目,很好地落实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譬如:2009年年末的几期,如“我们需要放心早餐”、“低碳生活,我拥有我快乐”等,每期围绕一个贴近百姓生活或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密切的主题,策划组织3至5篇事实报道,从不同侧面的事物变化和人物感受,讲述社会的进步和百姓的诉求。这些主题报道用生动的事实说话,以其短小鲜活、实际实用、富有感染力而赢得了广泛好评。

“百姓身边人和事”栏目之所以得到受众的青睐,其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些报道均来自第一手材料,它看得见摸得着,是真实的、鲜活的、有用的,是老百姓最关心的正在发生着的事实的报道。也就是说,记者深入一线,倾听百姓诉求,亲身感受事物变化,是写好新闻报道的前提。

其实,记者如果利用跑机关、听会议、借阅材料作为收集新闻线索的重要途径,并与深入了解掌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有机结合,从而发现新生事物的点,做到心中有数、有目标地深入一线进行新闻采写,是一个很好的发现挖掘新闻的方式方法。如果仅仅靠听会议、看材料或者电话上问问写新闻,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是数字加套话,落入“数字化、模式化、官样化”的窠臼,苍白无力。我们的报纸“数字化、模式化、官样化”的报道之所以多,就是记者片面追求发稿量,图省力省时而不做深入采访造成的。因此记者要俯下身子深入采访,在新闻报道的“实”上下工夫。

信息传播是媒体的基本功能,也是纸媒的重要功能。虽然新兴媒体传播信息的速度和量都远远超过纸媒,但纸媒的优势在于对信息挖掘具体、有深度、高质量,这在现阶段是毋庸置疑的。如果我们的记者在写新闻时局限于就事论事,就淡化了纸媒记者的责任,忽视了报纸应发挥的优势。譬如:介绍粮油、肉蛋、蔬菜的价格只说是降是涨,只是抄抄材料罗列数字而已,很少说为什么,不关注买卖双方的相关因素,根本不理会受众是如何认知的。其实,信息新闻一样需要“以人为本”,如果缺失了人文关怀,新闻就不丰满、不亲切,显得干巴巴的。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就做得比较好,他们在预报寒流袭来的同时,不忘提醒人们加衣防病,提醒菜农为蔬菜大棚保温(因为这个时候蔬菜供应会紧张,大家都很关心),这让人听了非常亲切。这里再举一则消息也很能说明问题:《郑州黄河公铁两用桥主桥钢梁合龙》,这是一个重大新闻题材。记者提交的稿子更多地关注了该桥的技术含量,通篇是具有世界先进水准的技术术语的罗列,艰涩难懂,可普通人关注的东西很少。这种稿子的见报充其量是个重要信息,缺乏可读性。经编辑解释和提醒,这位记者当即心领神会,又做了深入采访,重新改写了稿子,着重写了此桥的重要作用、桥的长度、设计时速、通车时间等,而将其技术工艺在最后作了精练概括,其新闻价值得到充分放大。因此,材料只能作为线索,不能就材料写稿子,能否挖掘有价值的新闻还要靠记者深研细品,抓取鲜活的视角切入采写。

做党报记者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即与党委、政府及其部门联系紧密,总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时政信息。然而记者必须明白,报纸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并具有桥梁和纽带作用,但报纸不是党委政府的工作简报,更不是某某单位或个人的传声筒。报纸是大众媒体,它肩负的首要任务是传播有用、有价值的信息,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报道的生命线。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民情、民意以及自然社会现象,都应通过新闻报道反映,报道事实要鲜活,内容也必须新颖、真实、贴近生活、符合实际,能够为受众所用。报纸只有通过这样的新闻报道才能使其具有权威性、公信力,富有吸引力、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