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滕王阁序范文

滕王阁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滕王阁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滕王阁序范文

我们呼唤着“回归传统”,然而我们似乎离经典越来越远。黄元斌的这篇(书后》在众多文章中独树…帜,让我们在这些五彩斑澜的文字之外体会到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典雅之美。

余抱病闲居久。一日细诵《滕王阁序》,惟古昔以怀今,因为赋,尽怀中之郁愤。书生笔稚,不入名家法眼,以搏一笑云尔。

落霞分明,滕王高阁临江渚;孤骛斜飞,王朗文才夸翘楚。舟舳来时,栖身如云胜友,浮云一去,婴绕羽化紫雾。帝子长洲,饱览彭蠡胜状;仙人旧馆,痛遗灼目诗赋。漫挥笔毫,驾驭朝云暮雨;幽怀山水,寻访西山南浦。裂破古今,慷慨悲歌;长吟天下,从容阔步。唯耽佳句,才绝俗世;独撑苍天,鲸横若湖。聚时人之目于不尽,引来者之叹于无数。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一桩逸闻浮眼底,数载忧伤到心头。方宅草屋,朝阳哺乳之童;青嶂翠畴,长虹倾吐之心。讷口寡言,不约频来之客;幽居高卧,独捧未读之文。质贵金玉,神喻日星。性僻自难谐俗,身闲且不属人。卷帘东风,吹皱池水;生树杂花,乍现瓦亭。岂道无涯学海,稚儿逸群;始信大干世界,才子云生。骨效墨梅存仰面花红,心比修竹有低头叶青。长坐灯残,且听壶漏;久读眼枯,更隐书馨。呜蝉催暑,神似九天妙物;骤雨润土,恍如仙源曼景。貌原愚钝,岂尽世务;人本孤僻,何娴辞令。民俗精深,不闻礼须吐哺;纸上肤浅,方知事要躬行。既碰壁于衽席,复受挫以膏盲。卧床有疾,怨胜紫塞;求知无路,惨超雁门。桌凳残暖,昨我犹坐;学堂留空,今倩谁名?万叶秋声,雨荒深院之菊;千家夜色,霜沉牛池之萍。

月无贫富,夜夜银光遍浴;燕不炎凉,年年软语轻呜。饱夏雨之磨砺,沐秋风之凄清。憔悴不堪墙草,履敝褴褛;冷眼十白谈鲲鹏,绿泛青衿。蓬山远而青鸟疏,霁月空而壮志泯。征程望断,蒙高天之云翳;西风卷破,仰阳德之光明,千古奇才,徒羡子安华彩;一身朽骨,空嗟倏身顽冥。慕宗悫之长风,无能投笔;等终军之弱冠,怎堪请缨?智力颓而龙门危,风情绝而忧愁生。杨意若逢,觅凌云于何处?钟期既遇,闻他人奏流水。病人心碎,诚百年之苦罪;男儿目伟,抛万里之浊泪。

经雨桃花,郁郁芬芳犹在;焚后芳草,幽幽意态自宁。细数坎坷,子规声里念潇湘;是处茫茫,潦倒境中望天庭。满目江山,早非吾之所有;一腔碧血,时欲香浸汗青。子美西逐,翰墨漾《黍离》之沧桑;易安南渡,词录溢后主之余韵。身无长物,自可纵情半刻;胸怀龙泉,岂甘空了此生?私情不萦梦寐,贞志只傲寒冰。多圣贤之磨难,况吾辈之零丁。心高词陋,岂矜王郎笔健;身穷志坚,敢叫马迁名轻。他乡作客,不坠青云之志;歧路失槎,宁移白首之心?铜琵铁板,高唱大江东去;寻常巷陌,追效铁马金戈。青钱万选,泥封几时方至?破浪长风,蛟龙旧地重游。志与日月齐辉,意共天堑长流。曾经眼空四海,今日心绕九洲。

蝉蜕浊秽,日旭天鸡。逝东隅而弥桑榆,怀瑾瑜而搏北极。卧薪尝胆,勾践复会稽之雠;执匕逼王,曹沫血三败之耻。学海无涯,志气是岸;青云有路,勤奋为梯。始不垂翅,终能奋翼。鹏飞九万里,冰心铁骨伴取山间磐石;云凌五千寻,青山绿水留得风中豪气。斩白蛇,驱熊罴,展鸿图,猎伟奇。执象笏于凤池,归故里以锦衣。举薄洒而寄狂,吟短诗以奋蹄。

星斗满天乐不疲,清风如水引衣缁,

马蹄远去馨香在,燕子归来闲怨驰(注)。

明月慵开有益卷,盏灯醉诵无痕诗,

第2篇:滕王阁序范文

公元675年为庆祝滕王阁新修成,阎公于九月九日大会宾客,让其婿吴子章作序以彰其名,不料在假意谦让时,王勃却提笔就作。阎公初以“更衣”为名,愤然离席,专会人伺其下笔。初闻“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公觉得“亦是老生常谈”;接下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及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

关于《滕王阁序》的创作时间有两种说法。其一为唐末五代时人王定保的《唐摭言》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那时,王勃的父亲可能任六合县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又这篇序文中有“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之语,也可佐证。其二为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认为《滕王阁序》是上元二年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所作。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滕王阁序范文

一、文学风貌从绮艳到雄壮的除弊

南北朝骈文作家们曾在骈文艺术技巧的探索上倾注大量精力,“竟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在句式和句子结构的变换组合、典故的化用与反用等方面积累了许多艺术经验。可惜由于当时历史环境和时代精神的制约,他们难以利用这些技巧写出惊天动地的千古杰作,反而因为过于沉迷这些技巧,而招致形式主义之讥。及至初唐,王勃等人一方面继承南北朝骈文创作的艺术经验,另一方面又将富有时代气息的主体精神灌注于骈文之中,有如将华丽精致的外衣穿在强壮挺拔的身躯之上,达到了精美的骈文艺术形式与充实健康的思想内容的完美结合。

于是,骈文至初唐四杰,一洗南北朝骈赋的绮靡豪奢之风气,形成阳刚雄壮之气,于六朝骈文柔婉绮艳之外,别开高格、宏伟之生面,其中便以王勃为典范。陆时雍谓曰:“王勃高华。”虽是就诗而论,却也可在其骈文创作特色中略窥一二。内在的气韵上却由六朝之阴柔转而化为初唐之阳刚。

二、文学母题的发展与突围

1.士不遇

士不遇的愁绪诗文不胜枚举,从《离骚》《九辩》开始,韩非子有《说难》,董仲舒有《士不遇赋》,司马迁有《悲士不遇赋》……但是感情有层次地变动,最后从怨天尤人和消极遁世的消沉中突围出来,则非《滕王阁序》不可。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写尽古往今来不遇之士的群像。“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李广二典,有才却不能通达,是才子的孤愤自诩。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贾谊、梁鸿二典,是说命运蹉跎而不怨天尤人,是君子的温柔敦厚。于是乎只能等待机遇,乐天知命,是隐士的出落飘逸。

到此为止无甚稀奇,大多士不遇的终局无非就是从入世到出世的徘徊。而接下来的转笔却让人精神陡然一振,细思感动,以至热泪盈眶。

面对“时运不齐,命途多舛”这样的千古疑案,不怨尤不乞求,从容对以“君子见机,达人知命”的淡然自信,这正是其气象所在。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正是逆境中的进取。“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贪泉、涸辙二典就是对前两句的具体说明。“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这是对自己的宽慰和激励。

直到这里,似乎王勃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但最后两句感情一下爆发了,“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东汉孟尝以廉洁著称,但空有报国之情而不见用。阮籍魏晋名士,以蔑视礼教著称,但是如果阮籍真的是自由放诞,又哪里会“穷途恸哭”?

几抑几扬,让读者的情绪随无数典故而跳跃浮想,而其中表达的“见机知命”,真是对士不遇最温柔的慰藉。

2.宴集酬唱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一句话点出了文学史上最有名最繁盛的几次宴饮集会。《滕王阁序》跳出了“死生亦大矣”这个圈圉,虽然也一直再感慨“不常”与“难再”,感叹“物转星移几度秋”“槛外长江空自流”,但这时他可以很从容地通达生与死、遇与不遇了,所以能堂皇地写道:“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自此,集会也从南朝思想徘徊不安的局促中突围,让人生积极了起来,启示了后来唐宋文学集会结社的思想风貌,别成一番气象。

3.秋景

《滕王阁序》的秋景描写可谓别开生面。色彩明丽、尽除颓气。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有“渔歌唱晚”,有“逸兴遄飞”,有“爽籁清风”,明艳非常,这是真正摒弃了常见的完整的秋天。采尽珠玑辞藻、万千意象,自水而山,登霄临殿,以水和山的开阔意象为支点,把气聚到一起抬起来了,虽然笔下是楼,整个视角已经升腾在了楼顶,仰之不及,最高点在“披绣闼”,然后开始“俯雕甍”。之后视角由上而下了,非借山水而拔擢气势,铺展气象。远望有“钟鸣鼎食之家”,这其实是故意把气势降了一个格调,为的就是再升上去,显得更空灵。果然下一句“云销雨霁,彩彻区明”。“云销雨霁”四个字一出,“披云翳而洞石扉”,豁然中开。一个“彻”字,一个“明”字,这种开阔已经不是某种意象、某些文字赋予的,而是让人从心底自然生发出来的。至此,“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句历来为人所传唱,不是这一句美,而是因为这一句是气韵的顶峰。

第4篇:滕王阁序范文

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⒊萍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⒋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第5篇:滕王阁序范文

1、“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出自唐朝王勃所作《滕王阁序》。

2、作者以落霞、孤鹜、秋水和长天四个景象勾勒出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历来被奉为写景的精妙之句,广为传唱。

3、《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亦名《滕王阁诗序》,骈文名篇。(唐) 代诗人王勃作。滕王阁在今江西省南昌市,赣江滨。(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公元653年)始建,后阎伯屿为洪州牧,宴群僚于阁上,王勃省父过此,即席而作。文中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了作者“无路请缨”之感慨。对仗工整,言语华丽。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滕王阁序范文

临江建楼,倚山建亭,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大特色,它与周围美景融为一体,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渐渐地,这些时常出现在文人笔下的楼阁浸染上了人文气息,形成独特的文化,使我们在登楼远眺欣赏美景时,感悟到其独特的魅力。

滕王阁遐思

贺清华

滕王阁为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创建。李元婴出生于帝王之家,受宫廷生活熏陶,“工书画、妙音律、喜蝴蝶,选芳渚游、乘青雀舸,极亭榭歌舞之盛。”永徽三年,李元婴迁苏州刺史,调任洪州都督时,从苏州带来一班歌舞乐伎,终日在都督府里盛宴歌舞。后来又临江建此楼阁为别居,实乃歌舞之地。因李元婴在贞观年间曾被封为滕王,故此阁以“滕王”一名冠之。

屹立于赣水之滨的这座历史名阁,在1300多年的历史中,它先后被毁过28次之多。如今的滕王阁已不是过去的滕王阁,它是1989年重建的。整个阁楼全部应用当代的建筑材料,水泥、花岗岩、电梯和空调,还有川流不息的人流,充满阁内的每一层大厅、回廊和楼梯。

站在阁楼下面,就感受到了来自阁楼的震撼力。主楼高高耸立在眼前,仰望它,就感到一种壮丽和神奇,敬畏之情油然而生。滕王阁主体建筑净高57.5米,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其下部为象征古城墙的12米高台座,分为两级。台座以上的主阁取“明三暗七”格式,即从外面看是三层带回廊建筑,而内部却有七层,就是三个明层、三个暗层,加屋顶的设备层。

步入阁内,走进大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汉白玉浮雕――《时来风送滕王阁》。这是根据明朝冯梦龙所著《醒世恒言》中的名篇《马当神风送滕王阁》的故事而创作的。浮雕主体部分,王勃昂首立于船头,周围波翻浪涌,表现王勃藉神力日趋七百里赶赴洪都的英姿。画面右部为王勃被风浪所阻,幸得中源水君相助的情景;左部为王勃赴滕王阁挥毫作序的场景。整个构图采用时空合成的现代观念,将不同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融合在同一个画面中,以传统雕塑手法,并通过朦胧灯光的处理,把观众带入幽远迷人的意境中。

站在北面的回廊里,放眼望去,几乎能看到整个南昌市的全貌,只见高楼如林、大桥如虹,公路如织、人车如流,一派城市繁荣景象。南昌市不大,滕王阁则正好坐落正中,如一座机关的中枢,控制着整套系统。绕着栏杆走到侧面,展现在眼前的是辽阔的赣江,江面上渔帆点点,江心的红谷滩、凤凰州尽收眼底。漫步回廊,但见江水苍茫、西山叠翠、南浦飞云、章江晓渡、山水之美,尽收眼底。游目四望,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或许王勃登阁见到如此瑰丽的景色,才使他诗情喷发,写下传世的佳作。此时,王勃的《滕王阁序》在笔者脑中浮现出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阁中帝子今安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等。当年王勃作序的场景在笔者脑中渐渐清晰起来:一个意气风发的文人,面朝赣江,俯首沉思,左手伏案,右手持笔,洋洋洒洒一挥而就。当他掷笔归案的那一刻,空气骤然窒息,唯有丝丝清风缭绕着他……

(选自《锦州晚报》,有删改)

【赏析】

本文是作者游览滕王阁所记,作者以游览者的身份介绍了滕王阁的起源、历史、结构,介绍主楼时按照由下到上,由外及里的顺序,层次清晰。作者还用在滕王阁所见的南昌风物来烘托滕王阁,用王勃的《滕王阁序》的名句衬托滕王阁。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观赏,滕王阁都以浑然天成的姿态面对世人,举目远眺,怎不叫人流连忘返?

黄鹤楼胜景

杨宝祥

黄鹤楼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之首,地处武汉三镇之武昌蛇山之巅,传说三国时期,孙吴政权于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始建,兼扼守要塞和t望军情之用。成为游览名胜大概应自唐代开始,又因唐代诗人崔颢的题诗而声名远播,此后经历数次毁于兵火,屡废屡建,最后一次在清代光绪十年即1884年被一场大火烧尽。黄鹤楼顶楼有楹联云:“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它表达了对名楼历史的慨叹!

历代建的黄鹤楼各有特色,但不论哪个年代所建,黄鹤楼都显得形体巍峨、建构俊伟。现时的黄鹤楼移离了长江边100米,主楼以清代同治年间复建的为蓝本。黄鹤楼主景由主楼、黄鹤铜像、两座配亭和廊院等组成,51.4米高的主楼矗立崇台上,占地1200平方米,为钢筋水泥仿砖木结构,有72根砥柱支撑。外观5层,内为10层,飞檐翘角,上饰屋脊鱼尾,下饰角梁龙头,前端皆挂铜铃,风起叮当作响。整座楼层檐飞展,凌空托起,气势雄伟。楼顶中央有攒尖挺拔,上置葫芦形宝瓶和红色明珠,瑰丽醒目。顶层的四面檐下,各悬大幅匾额,正面题“黄鹤楼”,其余三面分别题“楚天极目”“北斗平临”“南维高拱”。各层屋面都盖以黄色琉璃瓦,在蓝天白云下,在红花绿树中,黄鹤楼滴翠流丹,溢光耀彩,尽显华贵璀璨、壮丽辉煌。

迈步登楼,迳上五层,我们由上而下参观。这里可极目楚天风光,景色美不胜收。想起李白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于今已不再“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诗句)了!因为长江第一大桥就在近处笑卧洪波之上,天堑早已变作通途;对岸汉阳龟山上直刺苍穹的电视塔,展示出江城武汉现代化城市建筑的高标。四楼仿似文艺殿堂,悬挂许多名人书画,游人至此,浸润在浓厚的中华文化氛围中,会得到一种典雅清逸的感受。三楼陈设别出心裁,有三幅长卷绣像画,组合成《人文荟萃》画廊,绘画了李白、王维、崔颢、孟浩然等十三位诗人,他们身高好像真人,神情栩栩如生,人像旁边注上了姓名及相关诗句;游客到此,仿佛与古人集聚此间,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同游于千载黄鹤名楼,倾听那百家争鸣声音。二楼展示由唐代至现代黄鹤楼的模型,精巧的模型特色各异,反映出黄鹤楼的历史轨迹。一楼大厅巨幅彩瓷壁画《白云黄鹤楼》高9米、宽6米,画中一位老人悠然吹箫,驾着仙鹤腾云飞去,其下,瑰伟的黄鹤楼耸于青山绿树丛中,美若仙景。黄鹤楼不仅引来历代迁客骚人为它赋诗撰文,而且在民间还流传不少美丽的神话传说,使名楼历史在苍凉的古意中平添几分神秘的色彩。总体而言,每层都有一些诗联、书画,让文采与建筑相映生辉。

黄鹤楼是在1985年重新落成的,兴废之间,一晃百年;这一百年,浓缩了中华民族的兴衰史。一百年后重建的黄鹤楼,可视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一个标志,也是改革开放带来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硕果。

(选自《番禺日报》,有删改)

第7篇:滕王阁序范文

滕王阁感怀

邱明强

当我置身于滕王阁上,面对天风浩荡、烟波浩渺,不禁思接千载,“梦飞唐朝”。遥想当年,也正是这个时节,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的王勃应邀前来这里,在胜友如云、高朋满座的聚会上,才情横溢地留下了《滕王阁序》名篇,留下了“落霞”“秋水”名句。

我慨叹王勃的不幸,他27岁那年在渡海省亲途中溺水而死,一颗俊采之星过早地消逝在历史的天空;我赞叹王勃的有幸,他的名序名句,使他的生命获得了不朽;我感慕历史的垂青,时势造就了生在初唐、长在北方的王勃,机遇安排了渔舟唱晚、雁阵惊寒的江南滕王阁,让多情的王勃面对多娇的江山,写出了气象万千、如梦如幻的唐代大景致,写出了初唐人的雍容放达和雄浑豪迈,写出了那个时代的少年壮志和青春之歌!

我怀着追思王勃“而今安在哉”的苍茫心境,若有所失地步出滕王阁,回眸滕王阁的刹那间,仿佛有天籁之音在耳际响起:何须上下寻求,应懂“实”中含“虚”与“无”中拥“有”。我蓦然醒悟――滕王阁,不正是王勃的化身;王勃,不就是滕王阁的象征!是啊,自从王勃欣然命笔、展纸写序的那一刻起,历史就把他与滕王阁定格在一起,千百年来何曾分离!

世上许多胜迹,包括滕王阁,历尽沧桑,屡经废兴,其匾额、楹联等如能传承有序,虽经风雨岁月或后代重制,只要用心去感应,我们的目光依然能穿越时空的漫漫隧道,触觉到古人的心迹和手泽。遗憾的是,在滕王阁、在中国文学和书法的历史长河中,王勃没有留下点滴笔迹。倘若有的话,以书法和笔迹学的独特视角,一定能感觉到从历史深处传来的回响、从逝去的遥远岁月中透来的气息。

王勃之后,历他名篇名句的文学家、书法家大都留下了墨迹。也许是“江山异代不同时”和“时过境迁”的缘故吧,我总感到墨迹中缺少点什么。哪怕名家圣手也不例外。现今滕王阁中,悬挂着宋代大文豪、书法家坡书写的《滕王阁序》,可以看得出,他当时是怀着恭敬的心情写就的。但那字里行间,内敛紧结有余、放怀拓张不足,很难说是表达了“落霞”“秋水”的壮阔之美和王勃序中所折射出的朗朗英气。明代大书法家文徵明,也曾写过《滕王阁序》,其求工求稳、放不开的心态同样显而易见。我不敢妄评历史上的名家书写王勃序句之得失,只是想,自唐以来许多名家的作品,从表象直观,似乎多重法轻意。而往深层探究,所缺的大概正是光射牛斗、气贯长虹、昂扬勃发的精神。

沉思中,我把目光投向滕王阁硕大的楹联柱,心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楹柱上镌刻着挥写“落霞”“秋水”名句的手迹,那放怀畅达、横空出世的浪漫轨迹,大处落笔、神完意酣的蓬勃气格,仿佛在不经意间包容了天地。王勃的这一名句,能真正读出性情特别是写出性情的,古往今来,恐怕只有!

遥想千年往事,眺望眼前胜景,正是阁因文享誉,文因书增辉。王勃的诗意、的笔意,是滕王阁之瑰宝,是中华文化之瑰宝。它们的宝光,横贯于古今时空;它们的灵气,散漫于秋水长天……

物华天宝中的滕王阁,单拥有这一古一新“两宝”,就足以让世间的景仰延续千秋、传颂万代!

(选自《湄州日报》2002年11月14日,有删改)

阅读上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一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后文中的哪一句与此相照应?

答:

2.文中说:“何须上下寻求,应懂‘实’中含‘虚’与‘无’中拥‘有’”, 结合文意,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答:

3.文中说宋代大文豪、书法家坡和明代大书法家文徵明都书写过《滕王阁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选文2

重游兰亭

王琪森

绍兴兰亭,是个景色秀美、人文丰泽、诗意弥漫之地。春秋时越王勾践曾种兰于此,东汉时建有驿亭,兰亭之名由此而得。东晋时,书圣王羲之在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暮春,邀请了友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此修禊雅集,曲水流觞,诗文唱和。王羲之在酒酣神畅之时,以鼠须笔、蚕茧纸写下了被尊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从此,兰亭成为名闻遐迩的书法圣地。那幽幽的兰馨和淳淳的墨香,一直拂郁在历代文人墨客的记忆之中。由此孕育了独特的兰亭文化,传递了雅集的笔会精神。

如今,又到了“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的光景,我重游兰亭,倍觉亲切。经过这20多年的发展,整个兰亭景区已是今非昔比,呈现了精致、博雅、空灵的特征,集山水风光与园林景观为一色,融史绪艺脉与书香诗文为一体,形成了“一序、三碑、十一景”的格局。而在当年,来自全国的20多位书画家相聚兰亭时,这里仅修复了鹅池碑、曲水流觞、王右军祠等几个景点,透过茂林修竹,清流激湍,还可看见“”后留下的残碑断垣。

当我和友人来到曲水流觞处时,见一位穿着汉服的姑娘正在为客人们漂放流觞,那醇厚的酒香洇润着往事:记得那时也就在这条婉约清亮的曲水边,沙孟海、陆俨少、田桓、钱君、费新我、程十发、冯亦摩等老书画家列坐其次,大家兴致盎然,畅叙幽怀。是啊,这些中国当代书画界的大师们,曾从“万家墨面没蒿莱”中走出,劫后余生,枯木逢春,今又得到挥毫从艺的权利,重又获得泼墨赋诗的雅兴,怎不“漫卷诗书喜欲狂”。他们那爽朗的笑声和舒展的神情,融入了千年兰亭和畅的惠风和清逸的景色,昭示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史已翻开了亮丽的一页。

在古朴雅致、飞檐翘角的“流觞亭”内,挂着一幅扇形的“曲水流觞图”,向游人生动地演绎了王羲之和友人曲水流觞的场景。

迈过翠竹掩映、绿水相拥的一座石桥,便是整个兰亭的主体建筑王右军祠。池内清波荡漾,锦鲤戏水。池中建有一座小巧玲珑的墨华亭,亭旁连桥,与环廊相接。廊壁上镶有历代名家临写的《兰亭集序》刻石,廊阶上供着清香四溢的惠兰,如此浓郁的书香雅韵,涵养着悠长的古意。记得当年初次兰亭书会的开笔处就设在这里,沙老首先挥毫,他以酣畅的气势、雄健的笔力写下了“清响似丝竹,真契齐古今”。钱君以潇洒的笔调写了“惠日朗虚室,清风怀古人”的狂草对联。左笔书法大家费新我以奇崛的笔势写了“名山重秀,书圣千秋”。而程十发则别出心裁,即兴画了一幅《汉姑流觞图》。一时笔歌墨舞、书意飞扬,真是信可乐也。从此,兰亭历届书法节的开幕式和书艺笔会也就都在王右军祠内举行。兰亭,成了中国书法的精神家园。

(选自《王琪森散文随笔精选》)

阅读上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二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方法,其用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

2.“这些中国当代书画界的大师们,曾从‘万家墨面没蒿莱’中走出,劫后余生,枯木逢春”,你对这句话怎样理解?

答:

3.最后一自然段作者通过回忆叙述了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选文3

爱晚亭怀古

杜思高

橘红色的夕阳在天边云层里踯躅徘徊,胭脂般的阳光洒在岳麓山浓林遮蔽的山坡上,爱晚亭旁那株高大的枫树以及远处那一层层枫叶,如一团团跳跃的火焰,热烈燃烧。这是冬日的一个黄昏,整个清风峡谷,寂静而空旷。寂静得只听得见风爬过树叶的沙沙声,那是时光蹑手蹑脚行走的声音;空旷得只有林木溪流和云朵,那是诗意在历史上空飞翔的翅膀。爱晚亭上独坐的一代诗人杜牧,那个用一支笔而使这座山扬名的前辈,可曾想到,在1200年后,仍有人铭记他、拜访他。

山脚下,一条窄窄的斜路,沿着曲折蜿蜒、清水潺潺的涧流伸向树木茂密的山林,岩突兀的山峰显得峻奇磅礴。半山腰处,爱晚亭巍然屹立。飞檐斗拱,琉璃卷瓦,大气凝重;石桌石凳,苍褐厚实;廊柱护栏,古朴典雅。登栏远眺,清澈的池塘,起伏的山林,洁白的云朵,远处的人家,无限风光,尽收眼底。这就是爱晚亭,一个造就千古名句的地方,本身就是这样诗意浓浓。

他来了,山道上,一辆马车驮着诗人,载着他满腹的诗书才华,缓缓地行走着,马蹄笃笃,佩铃丁当。寂寞落魄,这个诗书等身的唐代诗人四处寻找着实现理想的机会。这―次,他是来岳麓山拜访他的朋友的。岳麓山优美的风景让他陶醉不已。至爱晚亭旁,他令书童停车,下车沿着青石小径,攀上爱晚亭小憩。一杯清茶,一樽老酒,此时此刻,这个满腔抱负的诗人,是这样的惬意自在。

一阵晚风,吹动他的缤纷思绪。几盏米酒下肚,他胸中的诗意如同燃烧的红叶一样,飞扬奔涌起来。这个写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晚唐著名诗人高大魁梧的身影被夕阳拉得斜长,满脸被翻飞的诗情烧得通红。他捋了一下俊美的髭须,拿出笔亳,在亭壁上笔走龙蛇,“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写毕,悄然离去。

时光流逝了1200年,如今,石凳依然古朴,石桌依然苍褐,爱晚亭畔的两株老树也已合抱有余,青苔布身,可诗人却不见了,他的马匹、他的杯盏都不见了。徐徐微风里,不禁令人欷叹息。我曾想,何不在这爱晚亭旁塑一尊杜牧的雕像,供后人瞻仰?及至后来参观了岳麓书院,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始知湖南人是何等的聪颖。法乎自然,文学的精神已经浸润到人们的骨子里,他们不会去做表面文章。把文学的精神,当做粮食,滋养人们的灵魂,不是更好吗?在以后的日子里,有多少人沐浴着这自然的灵光。当年,与曾在这里韬光养晦,孕育出一生的蓬勃精神。在漫漫的历史长河里,诗人的诗歌依然璀璨夺目。如此,诗人仍然活着,诗人的诗歌,不仅属于岳麓山,更属于世人!

与几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一起,拜谒爱晚亭。沿着台阶,弯下腰去,欣喜地捡拾起一片红叶。挥手作别,霞光万道,那该是诗人燃烧的诗情吧!

(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08年12月24日)

阅读上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爱晚亭位于湖南省岳麓山下清风峡中,名字取杜牧的《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诗意。

B.作者从巍然屹立的爱晚亭联想到晚唐著名诗人杜牧,从描写眼前的实景转向对历史的回顾。

C.飞檐斗拱,琉璃卷瓦,石桌石凳,廊柱护栏,形象地点染出爱晚亭的秀美、迷人。

D.本文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叠音叠词的使用,使语言生动形象,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节奏的美感。

E.本文想象丰富,感情真挚,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对满腹诗书才华的杜牧的缅怀之情,也流露出对爱晚亭旁没有一尊杜牧雕像的惋惜和感叹。

2.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文章第一自然段中画横线的两处句子加以赏析。

答:

3.第三和第四自然段,作者用了什么方法,为我们描绘了一位怎样的诗人?

第8篇:滕王阁序范文

佳话主人公自是王勃。王勃26岁,省父,途经南昌故郡,恰逢诗人盛会,洪都新府设诗歌擂台,举征文大赛,参赛人当场试笔,组办方当场亮分,王勃脱颖而出,撰就千古名篇《滕王阁序》,夺得魁首。

糗事主人公呢,是洪都新府都督,叫阎伯屿。

都督阎公待滕王阁落成,起风雅之议,举诗坛之赛,这诗赛程序设置算是合理的,不分童叟,不论新老,诗坛宿将与文学新人,都在一个起点上,有才是举,无才退出。都督阎公就是这么将参赛规矩往外公布的。

条件公开,就等于赛事公平?肯定不能划等号。萝卜招聘与内部早定,也多着呢。比如这次诗赛,都督阎公早就内定了的,“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为之,已宿构矣。”题目已经泄露给自家女婿,女婿文章早已写好,只待开赛那天,剪红绸,勒碑铭,戴红花,领奖金。

程序正义不能必然保证实质正义,然实质正义必须有程序正义为保证。王勃参加这次大赛,最终获得实质正义,起自程序正义,若没有公开征文,公开评比,当场亮分,当场评定,王勃连参赛资格都没有,哪会有雄文面世?

才气不是数学题,不是先得题目就能得先机的。王勃看到征文大赛,参赛来了。

其他人老成世故,以为这是陪太子考,假意谦虚,而王勃却是初生牛犊,自认有金刚钻,就敢揽瓷器活――“及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

老实说,都督阎公私心是不轻的,他将这次出头机会内定给了其女婿,有人来抢抓机遇,他心里甚恼恨,“公大怒,拂衣而起”。但规则是他定的,他还是得按规则办。怒归怒,笔还得给王勃,这就是程序正义之正义所在。借助这一程序正义,王勃也就不顾权力之爱与怒,当仁不让,做起《滕王阁序》来。

都督阎公“专令人伺其下笔”,安排专人,看王勃笑话。

王勃笔力,并非先声夺人,而是起笔平常,渐入佳境。

“第一报云:‘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公听了,只是冷笑,“亦是老生常谈”;第二批报信的来了,“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公不做声了;第三批报信来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听到此处,阎公“矍然而起”,不得不大夸王勃:“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最后是将桂冠给王勃戴,将奖金给王勃兜。

都督阎公偷鸡不成蚀把米,那份名利给女婿的私心落了空,徒增笑耳,阎公从此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脸上涂白粉,做了丑角。

阎公真那么让人觉得可笑吗?也是未必。

在这事上,阎公先是可笑,可恼;后呢,是可爱,也可敬。

与高大全的圣人比,阎公还真是没法比,他不曾“狠斗私字一闪念”,他那份私心之念闪闪亮亮,自提议赛事始,到赛事开始,到赛事进行到中途,阎公私心都是在闪啊闪,闪了很久的。但后来呢,他私心之火熄灭了,公心压服私心,看到王勃诗文真的杰出,比女婿高明,他并不将王勃分数死低死低地打,而是亮出了最高分,运用自己的最后决定权,拍板王勃胜出,夸王勃为天才,将不朽之名颁发给王勃,“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这与那些丝毫没有公心底线者比,阎公不也算得上高义了?很多私心一路黑到底者,不但敢当众将别人分数压低,而且敢分数已定,也用自己最后决定权篡改名单,使他人之能者下,让自家之庸者上,这类角色不在少数。

给落成的滕王阁做碑铭,本来也可以暗箱操作的,要公开征文与公开招考干甚?直接拿自家女婿的文章刻石以铭,别人也没甚么说,但阎公要人才公试,这是值得首赞的。自然,其公心里掺杂了私意,只是公心掺杂私意,也不是太大罪过,这是基本人性,绝大多数人,都是带私心的,谁不想让自己过得好?谁不想让自己子女事业成功?建立在人性基础上的“领导也是人”,确实没甚可笑,那也是得容许存在的。我们承认私心,我们不认可私心,我们容许私字一闪念,我们不许私念闪到底。

若说阎公私心略重,那也是。阎公搞公试,让其女婿参赛,这一点不值得非议,但阎公事先叫其女婿写好文章,这就该挨板子。好在阎公徇私不曾枉法,摆在桌面上之后,他还是守着起码的贤愚标准,未曾将基本准则践踏,踩入地下九层。

第9篇:滕王阁序范文

唐代文学家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首,他的文章《滕王阁序》古今流传,享誉文坛。传说王勃在为滕王阁作序的时候,与中药豆豉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唐上元三年间,南昌都督阎某在重阳节为重修滕王阁完成而大宴宾客。这天,“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恰好路过洪州,也被邀请而来。席间,阎都督展宣纸备笔墨,请文人学士为滕王阁作序。年少气盛的王勃欣然命笔,一气呵成,阎都督不由为其拍案称绝。第二天,他又为王勃专门设宴。连日宴请,阎都督贪杯又感外邪,只觉得浑身发冷、无汗、骨节酸痛、咳喘不已、胸中烦闷、夜不得寐。请来了当时十多位名医诊治,众医都主张以麻黄为君药。谁知这个阎都督对中医略知一二,认为麻黄太过峻利,不适合自己这个年老的人使用。医生们一筹莫展:不用麻黄,症候难解,药效不佳,这可怎么办呢?

正在这时,王勃前来告辞。他听说此事后,不觉想起几天前自己在河旁遇见一位老农用麻黄浓煎取汁用以浸泡大豆,再煮熟发酵,做成豆豉的情景。王勃见众医束手无策,便提出用麻黄汁浸泡过的豆豉代替麻黄当作主要药物来治疗阎都督的疾病,众名医听后讪笑,连阎都督都直摇头,认为当地土民小菜,怎么能当药呢?王勃劝阎都督说不妨一试,况且豆豉不过食物,无妨身体。于是阎都督连服三天,果真见效:汗出喘止,胸闷顿减,能安然入睡。几天后阎都督痊愈。从此,豆豉不仅在南昌流传,而且行销大江南北,至今不衰。

豆豉,又名淡豆豉,是用豆科植物黄豆或黑豆作原料,经过蒸煮,冷却后加入曲菌发酵,盐渍,最后晒干而成。豆豉一直广泛使用于我国烹调之中。用豆豉与豆腐、茄子、芋头、萝卜等烹制菜肴别有风味;著名的“麻婆豆腐”、“炒回锅肉”等均少不了用豆豉作调料。豆豉在我国自古入药,历代医书均有记载,处方名淡豆豉、香豆豉等。中医认为,豆豉性味辛、甘、微苦、寒,入肺、胃经,有解表除烦之功,适用于风寒、风热感冒,邪热郁于胸中之心胸烦闷、虚烦不眠等,且有健脾胃、助消化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日常大家常吃到的用豆豉作调料的菜肴大多偏咸偏辣,因此,切不可为了多吃豆豉而过多地摄入盐分,以免影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