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林区建设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遵循自然式的设计原则,在园林建筑的分布上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园林建筑在园林中的分布遵循着这一原则,一般根据实际的园林景观进行变化,建筑的功能和类型也根据园林景观整体的布局进行选择,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统一。西方园林建筑的分布,遵循对比的原则。园林建筑一般处于园林景观的中线或者视线的节点上,园林建筑之间相对独立,园林建筑与园林其他景观之间也处于独立的状态。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同时具有美学功能和使用功能两个功能,具体的体现在美学功能、使用功能、生态功能和空间的组织功能四个方面。园林建筑本身的造型和设计发挥其美学功能,其居住、休息、宴会等作用是园林建筑使用功能的发挥。此外,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还可以起到对园林的空间进行分割、组合的作用,如墙在园林建筑中的作用,增加了中国园林的空间感。西方古典园林的园林建筑,除亭、桥等具有使用功能外,其他的园林建筑一般不具有使用功能,仅仅是作为人工景观对园林起到点缀作用,美学意义大于实用功能。在空间上,西方建筑不具有分割、组合空间的作用,在园林景观中独立的存在。
东西方园林建筑之间存在差异性的首要原因,就是东西方历史文化氛围的不同,即文化观念的不同直接导致的对园林艺术审美要求的不同。中国文化追求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状态。在园林设计中较多采用曲线设计来反应自然景观的不规则性变化,以曲线为美,园林建筑的设计包含了中国人对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最高追求。在西方,西方文化追求人改变自然的观念,在园林的设计中多采用直线的设计,以直线代表着人的意志,对自然景观进行征服,在园林建筑的设计中以对称、直线和几何图形为美。
西方园林建筑起源于古罗马建筑,建筑材料的选择以石头为主。中国园林建筑受到传统的自然环境和传统木式建筑的影响,园林建筑以土木为主。西方建筑以石料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在园林建筑上也是这样。以罗马万神庙最为代表的拱式建筑是西方建筑的代表,以石料砌筑,墙壁较厚,窗洞较小是其建筑因材料带来的特点。西方园林建筑强调体积美感,建筑的尺寸和重量等以追求宗教氛围的营造为主,不以实际的使用需要为主。雕塑作为西方建筑的主要装饰方式,追求雕塑与建筑的统一,也是以以石料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决定的。中国的古典园林建筑以土木作为建筑的主要材料,以抬梁式作为建筑的主要结构。抬梁式结构实现了中国园林建筑可以单间或者多间组合,还可以实现三角、六角、圆形、田字等多种平面结构建筑。塔最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代表,既是在以较轻的土木为材料,以抬梁式为主要工艺的基础上实现的。
[关键词] 多样地貌 森林防火 问题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 S7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2-0115-01
所谓多样地貌是指在同一区域内分布有不同面积的各种地形,也就是由平原到丘陵再由浅山到深山的过渡带。由于国家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林业发展进入快车道,随之而来地形的多样化,林下植被的多层性,导致森林火险级别不断攀升,高火险天气逐年增多,严重威胁到林区生态系统安全,现就多样地貌森林防火工作提出对策。
1 问题分析
1.1 火情处置不力。主要原因:
1.1.1 从不同地貌来看:高海拔深山区是森林资源主要集中区,地形复杂,随着林区生态游不断升温,林区游人倍增,管控难度大,加上林下枯枝落叶较厚,上有杂灌覆盖,一旦发生森林火情,不易发现。丘陵浅山区则是树木稀疏,杂草丛生 ,新增造林面积逐年增加,到了冬季天干风大,遇火就燃,火势蔓延迅速,难以控制。平原到丘陵再到浅山的过渡带则是小道众多,生产活动频繁,极易发生火情。
1.1.2 从巡护人员来看:一是林区管护人员有限,主要以公益林护林员为主,参加的管护人员普遍老龄化,森林面积大,管护人员少,往往存在顾此失彼的现象。 二是招聘的护林员大多为就近农民,农忙、节日时段防火巡护出现脱节现象。
1.1.3 从巡护责任来看:公益林护林员报酬低,工作条件艰苦,缺乏工作积极性;其他管护人员,大部分由政府人员兼职,到了防火期临时拼凑,责任心不强,防火意识淡薄。
1.2 扑火能力有限。 一是缺乏扑火经验。基层护林员缺少专门系统的扑火训练,遇到火情,不知所措,很容易酿成事故。二是扑火人员行动迟缓。林区居住人员分散,发生火情扑火不及时。三是基层扑火力量薄弱。发生火情主要靠基层力量,其他防火力量远水不解近渴,贻误战机,往往小火酿成大灾。
1.3 防火基础设施差。其主要原因:一是林区消防通道建设不到位,不能很好利用交通工具及时到达火情现场。二是通讯设备设施不健全,无法准确掌握火场动态,判断不清,形不成合力。三是缺少开挖必要的防火隔离带,特别是在农田与林地交接处的防火隔离带,因农作物秸秆堆积,最容易引发山火。
2 产生的原因
2.1 客观原因
2.1.1 森林火灾预见难。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地域广、蔓延快、处置难的自然灾害,森林火灾的发生预见性差,无法提前有效预防。
2.1.2 气候异常。近年来,全球气温升高,降雨量减少,高温干旱天气成常态,由此造成了森林火灾的多发频发。
2.1.3 火源管控难。林区群众农时用火、节日祭祖等传统行为没变,增加了野外火源管理难度。
2.1.4 森林火灾案件查办难。一是林区吸烟乱丢烟头引起的火灾。因烟头着火得需一段时间,就连行为人自己也不知道是咋引起的,再加上没有监控设施,很难判定肇事者。二是故意纵火。肇事者有预谋的放火,案件侦破难度大。三是森林火灾案件立案标准高,受害有林面积2公顷方可立案,稀疏林地或新造幼林地一旦过火,但受害森林面积小,达不到立案要求就无法立案,打击不力。四是惩处对象的特殊性。放火对象十分贫穷或者是痴、呆、傻人员造成的森林火灾,不好依法处理。
2.2 主观原因
2.2.1 防范不力。一是防火宣传教育不力。防火宣传图形式,不全面,不深入,不能做到全覆盖。二是领导不力。领导重视不够,职能和责任不明确。三是督办不力。督办人员不能依法依规办事,发现问题不能及时处置。
2.2.2 扑火不到位。一是专业扑火队伍不健全,缺乏高素质专业扑火队伍,扑火力量跟不上。二是扑火队员缺乏专业知识培训。不能熟练掌握扑火技能,扑起火来没计划、没步骤。三是扑火队员缺少体能训练。扑火时队员体能跟不上,上山扑火动作迟缓,不能一战到底。
2.2.3 责任追究不严。一是不能完全按照防火目标责任书去认真落实。二是领导干部追究责任制执行不严格。三是对着火单位处罚不严厉。
3 防火工作对策
抓好多样地貌森林防火工作,领导重视是关键,应加大资金投入,在基础建设、宣传教育、队伍培训、引进现代装备和信息技术上下功夫,重点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3.1 建立联防体系。县与县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等,应建立联防工作机制,实行不定期情况通报,并实行“肇事者赔偿”“所有者支付”原则。
3.2 强化专职队伍建设。针对特殊的地形地貌,应做到村村建立专职巡护队伍,各个乡镇建立专业扑火队伍,人员根据管护面积确定。
3.3 落实宣传教育台账。要制定年度宣传教育方案,分时段、分批次、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宣传教育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活动。
3.4 建立完善责任制度。不断完善森林防火预案、应急预案,森林防火目标责任书要签订到村、组、护林人员,实行防火责任与报酬挂钩制。
3.5 森林防火运行机制。建立各项防火运行机制,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森林防火运行机制。
3.6 履行奖惩机制。对森林防火扑火工作中的有功人员,一定要从物质或精神上给以奖励,对在防火工作中失职渎人员要严惩不贷,绝不姑息。
参考文献
【关键词】林业 建设
随着“退耕还林”、“天保”、“三北”等林业重点建设的实施以及经济林基地的建设,营林建设的种类逐渐增多,据统计,我国的营林面积以每年年均面积10000 hm2左右上升,占总森林资源面积的3.1%,且有害生物的种类和发生面积每年均呈上升趋势,对造林绿化、生态建设发展造成较大影响。为此,强化林业建设迫在眉睫。
一、林业建设现状
(一)基础建设薄弱
在林业建设中,缺乏全面的和可操作性的林业建设规范,一些基层领导和干部存在统计不严肃甚至弄虚作假,严重挫伤了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另外,林业建设中忽视了以基础建设为主的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缺乏对地质环境的了解,基础设施薄弱、林业科技支撑能力不足、消防资金不到位,制约着林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加之林业建设起步较晚,各部门往往不从整体出发,基础建设缺少全局性和科学性。在春季防火中,表现为基础设施不足,缺乏仪器设备和交通通讯工具等。各林业管理部门之间缺乏协调缺乏统一的预防机制,使得安全工作难以开展。大家都在疲于奔命于防范却疏于管理。在法律条文上没有可操作性的条款和技术规范,致使造成树势衰弱和生物多样性差等问题的出现。
(二)工作管理不到位,力量投入较小
资金投入是整体提高林区建设的重要基础。但很多地方存在缺乏必要的测报、检疫、防治仪器设备和交通工具等问题,加上防治新技术的技含量不高。又由于偏远地区的水源缺乏,造成林区建设处于束手无策的被动局面。
(三)没有统一的防护机构
目前我国对林区防护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行业垂直管理。 这种管理体制在现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显示出较多的弊端和缺陷。长期处于分散运作下的各种防护,需要多方合作和各种资源协同应对灾害的复杂局面。如:分散的指挥中心和救援力量的维持费用较高,灾害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灾害管理的要求。诸多因素导致不能形成有效配置并发挥有限的社会资源,特别是对一些发生概率较低的灾种更是如此。
(四)缺少规范的规划信息披露制度
长期以来在公布安全隐患的问题上采取了传统的思维方式,总是将规划信息控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这种情况下林区建设的传播就往往有失真性、放大性和快速性。不能适应现代政府信息公开和公民最起码的知情权,也失去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二、加强林业建设的有效对策
(一)更新理念,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营林工作已经进入关键期,林改工作要推动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因此,要 “建好工作班子”、“开好动员大会”、“搞好培训”。要根据建设现状,成立“安全”工作指导小组,做好营林技术指导以及检查验收工作;各有关部门确保各项工作如期完成。同时,要切实立足丰富资源这一核心,加讲查研究,加大基础设施组织建设,全面推进林改政策。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林业规划体系
林去规划必须遵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因地因时按照生态健康原理来恢复受灾森林的健康。从社会角度来看,林业系统是自然系统、人造系统、概念系统、动态系统的组合,具有林业系统的所有特征,同时也必须运用系统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技术进行科学管理,从而实现林业安全管理的可持续控制。
首先是政府部门应正确引导和基于社会发展的、长远的投资规划以及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和制度作支撑。其次是严格执行《林业建设保护法》等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和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构建科学合理的林业规划体系,依法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加快提高林业建设水平的步伐。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依据地域性特点,使开发、防护、产业并驾齐驱,促进林业资源总量的持续增长。
(三)完善防护组织
林业发展不仅需要森林资源作保障基础,更需要人力资源作支撑。林业建设工作是一项面向基层的工作,只要把队伍建设好才能把工作做好。因此,要进一步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树立良好的林业形象。林业主管部门要按照“理顺林场体制,促进林场发展”的目标,建立集森林消防、公益林管护为一体的森林资源保护队伍,使林业建设在我们的精心管护下,更加安全。同时要深化林业改革,针对当前林业管理人员老化和技术力量薄弱现状,实行“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管理模式,根据需要选派年轻有为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基层第一线,切实加强管理力量,为搞好林业建设工作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四)加大规划信息的披露制度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宣传《林区建设整体规划条例》,局属各单位统一行动,出板报、贴标语等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同时在入山不易控制的地方进行重点宣传教育,积极营造有利于农改林的舆论氛围,使林业建设在思想认识上取得统一,得到保证。同时还要参照国外经验,林业安全管理工作基本上都是由所在森林经营管理站负责调查私有林和集体林,通过专家座谈与咨询的方式向私有林场主或森林经营者建设方案。
总之,林业建设工作是扩大我国物质资源的基础,林业主管部门要转变思想,统筹兼顾,加强监测检疫工作,完善建设系统,优化基础设施建O,重点发挥营林工作的实效性,促进林业建设稳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沛.林业建设战略 [J].北京农业,2011.
[2]张雄.浅谈林业规划及其可持续发展[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
[3]张骅.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林业管理及可持续发展[J].防护林科技;2013.
论文关键词:龙泉市,公益林,建设成效,评价,研究
1概况
龙泉市位于浙江西南,是我国南方48个重点林区县(市)之一。全市土地总面积30.39万hm²,其中林业用地面积26.56万hm²,占87.17%。全市森林覆盖率84.2%,林木绿化率84.2%,活立木森林总蓄积量1456万m³。索有“浙南林海”之称。
龙泉位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春早夏长、温暖湿润。境内地形复杂,海拔高低悬殊(186~1929米);土壤肥沃,又未受第四期冰川严重影响,适宜各种林木生长,植物资料极其丰富。龙泉市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共有高等植物1800余种,其中木本植物103科357属1105种,全省3/4以上的种类有分布。野生动物有6大类1261种。国家级凤阳山自然保护区享有“华东地区古老植物摇篮”的美誉。
龙泉市是瓯江、钱塘江、闽江的源头。主要溪流为瓯江上游的龙泉溪,钱塘江水系的住溪、碧龙溪,闽江水系的宝溪。流域总面积2854.28㎞²,河道总长度455.1㎞,多年平均流量1476m³/s。境内有凤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库容量13.93亿m³的紧水滩水库和三条国防公路,龙泉市森林植被和生态环境的好
坏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浙西南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
1999年龙泉市根据林业分类经营的要求,制定了《龙泉市森林生态环境总体规划》,2000年龙泉市百万亩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正式启动。通过2001年的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和2003年、2004年的区划界定完善工作。在全市生态功能脆弱的三大片(即城镇周围风景林区、凤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仙宫湖沿岸)、六条公路、十二条溪流两侧及17个省级自然保护小区等共建设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75825hm²,其中国家级62855hm²,省级12970hm²。
成立龙泉市生态公益林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生态公益林建设的日常管理机构。制订了《龙泉市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龙泉市生态公益林建设考核办法》等规章制度;科学规划的近、中、远期建设发展目标;建立了比较完善全面的生态公益林检查考核奖惩机制;配备生态公益林护林人员324名,建成了市林业部门、乡(镇)林业工作站、行政村护林小组、生态公益林护林员四级护林网络体系;对重点生态公益林予以政策性损失补偿。通过多年的严格管理和封山育林,目前龙泉的生态林区的林相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全市的重点生态公益林的建设规模、布局基本形成,生态效益正在得到发挥。
2研究方法
2.1技术标准
界定、森林资源调查执行《浙江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操作细则》(浙江省林业厅2004)。
2.2调查方法
小班因子调查。小班因子调查采用目测和实测相结合,目测为深入林内,辅助简单工具测定调查因子,在“小班调查记载卡”上逐项记载;实测采用标准地(段)、角规、样园等方法。
2.3研究方法
利用重点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时的“小班调查记载卡”,建成龙泉市重点生态公益林小班数据库。
在2007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时,将重点生态公益林小班界线事先转绘到外业调查底图上,小班的林分因子按二类调查技术规定重新调查,图形数据重新录入,在龙泉市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系统中另建龙泉市重点生态公益林小班数据库。
对两个数据库中的6277个小班,75825hm²重点生态公益林的林分因子进行比对分析。
3结果与分析
通过区划界定,实行森林分类区经营,加强了森林生态建设,在加强重点生态公益林管护的同时,近年来开展了重点生态公益林定向封育、生态择伐、阔叶化改造、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等项目。从2000年以来,全市累计完成长防林工程建设6253hm²、阔叶林发展工程706hm²、其中新造阔叶混交林1935hm²、补植改造(包括封育改造)4954hm²;退耕还林930hm²;绿色通道工程造林87km;营造或改建生物防火林带235km;龙泉市的森林蓄积量和森林覆盖率得到明显提高,森林生态进一步得到优化。
3.1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
从全市森林覆盖率分析,1999年为74%,2004年提高到79.9%,2007年达到84.2%。重点生态公益林通过采取严格的封山育(护)林和积极开展造林补植及退耕还林,对全市的森林覆盖率提高起到积极作用。
3.2重点生态公益林郁闭度快速增长
重点生态公益林郁闭度结构明显得到优化,2001年平均为0.53,2007年平均为0.72,平均增加0.19,增长了35.8%。见图一。
图一
从图一可以看出,低郁闭度的公益林面积在减少,高郁闭度的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在增加。用各郁闭度面积所占同期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比例进行比较,郁闭度0.7的重点生态公益林提高了7.22%,郁闭度0.8的重点生态公益林提高了15.87%,郁闭度0.9的重点生态公益林提高了17.47%。
3.3森林蓄积量快速增长
重点生态公益林蓄积量从2001年的269.58万m³,提高到2007年426.38万m³,增加了156.80万m³,提高了58.16%。乔木林分蓄积量2001年平均37.5m³/hm²,提高到2007年的61.5m³/hm²,平均增长24m³/hm²,提高了64%。林分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3.4重点生态公益林树种结构变化
通过阔叶树种造林、补植和树种结构调整,阔叶林面积和混交林面积提高明显。阔叶林比例提高了8.98%,在针叶林里,针叶纯林减少了10.84%。见图二。
图二
用各树种组面积所占同期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比例进行比较,纯针叶树种的面积比例减少了13.54%,7阔3针的面积比例增加1.08%,8阔2针的面积比例增加1.76%,9阔1针的面积比例增加1.72%。通过建设,重点生态公益林的阔叶树种的比例开始改变,逐步向混交林和阔叶林演替。据报道,马尾松林(30a生)林冠对降水的截流量为20.3%,常绿阔叶林(30a生)为26.89%。在已郁闭的香樟、杉木林里,地表径流只有全年降水量的1.7%和4.5%,供对照的裸地为13.1%,林内的径流少,说明蓄水能力的增强,水源涵养的功能进一步提高。
4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分析
林分质量明显得到提高,重点生态公益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步开始显现。
4.1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资金的投入
龙泉市自2001年至2007年共投入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资金6498万元。其中上级财政拨款4296万元,本市配套2202万元。
4.2经济效益
根据有关部门测算,2007年龙泉市75825hm²重点生态公益林的总生物量为521.37万吨。通过近7年的建设,龙泉市重点生态公益林增加森林蓄积量154.42万m³,新增木材价值60223.8万元。新增立竹339.75万株,新增毛竹价值为4416.75万元。
4.3生态效益
根据2007年《浙江省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与效益公报》推算,75825hm²重点生态公益林年生态效益见表一。
表一龙泉市重点生态公益林年生态效益
项目
水源涵养
调蓄水
固土保肥
固碳
释氧
储存能量
年度效益
2007年效能/万吨
63694.40
8569.17
274.11
65.51
47.66
790759.15
2007年效益/亿元
4.20
4.29
3.76
7.86
5.24
0.75
26.10
为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年投入资金的相比,投入产出比为1︰153。另据2007年测定,龙泉市75825hm²重点生态公益林生态总价值已达211亿元。同时,通过重点生态公益林的建设,提高森林资源,增加和保护了野生植物数量,进一步改善龙泉市的森林环境,丰富了生态旅游资源,促进了龙泉市生态旅游业的发展。2004年由国家环境监测总站公布的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排名中,龙泉市名列全国2348个县(市、区)中的第八位,被誉为“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生态环境状况平安,地表水环境质量满足或优于相应的水环境功能要求,其中:Ⅰ、Ⅱ级水质断面为98.8%,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以上天数为358天,其中:一级标准以上天数为169天。2008年4月,被授予“中国生态旅游最具魅力城市”。
5、讨论与建议
龙泉市的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取得可喜成效。江河源头及上游、大型库区、城市饮用水源区的水源涵养、公路两侧的水土保持、城镇周围的美化绿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进一步得到提高,生态旅游的品味进一步得到提升。为龙泉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力推动了龙泉市的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的发展战略。为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和浙西南地区构建了重要的生态屏障,进一步促进了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
生态公益林主要发挥生态社会功能,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天然绿色屏障,体现着明显的社会公益性。虽然建立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浙江省补偿标准为255元/hm²·a,高于全国标准,但对造林管护投入或对林农不能砍伐林木造成经济收入的损失的补偿而言,目前的补偿标准远低于实际经营林木的经济收入。因此,要建立科学的森林生态效益测评体系,使生态林经营者的经济投入得到合理补偿并且有利可图,形成一种新兴产业---生态经济,实现生态公益林建设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1 柴锡周等.森林植被对防治洪水灾害的作用分析[J].浙江农业学报,1995,7(2)︰97-100.
2 董林根等.低丘生态脆弱区植被恢复与经济开发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1998,18(3)︰1-7.
3 周子贵等.浙江省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及发展对策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2008,28(5)︰80-85.
4 吴智敏.论龙泉市生态公益林建设的重要性[J].浙江林业科技,2001.21(4)︰55-58.
5 浙江省林业厅.浙江省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成效与效益公报[Z].2007.
论文摘 要林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是一项利国利民、影响深远的重大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干秋。本文简要介绍了林业资源的概念,分析了制约林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并据此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林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主要措施。
林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是林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合理开发和利用林业资源,使之与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统一起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1林业资源的概念
林业资源包括林地资源和森林资源。林地资源主要指用于生产和再生产森林资源的土地,是林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而森林资源是以林地资源为载体,它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不仅是指林木资源,也包含着林区的天上、林间、水中、地下各种丰富的资源,是林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以及林区范围内其它动植物、微生物等群体的总称。
2制约林业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的主要因素
2.1管护难度较大,公众对林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认识缺乏
林业资源包含生物种类丰富,管护内容繁多,管护范围广,而且目前林业资源的管护总体上力量比较单薄,森林管护实际投入较低,管护条件艰苦。很多林区居住有大量农户,林农、林牧、国有林与集体林之间纵横交错,国家、集体、个人之间,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之间,矛盾突出,形成管护上的复杂局面。
2.2科技专业人员相对较少,林业资源开发与利用科技含量低
长期以来,林业科技专业人员相对数量少,尤其是高级技术人员太少,科技基础条件差,科技力量薄弱,科技项目投资与林业的地位及任务极不相称,林业科技支撑力度明显不足。这种状况制约了林业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成效,使得林业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不能通过科技手段更好地发挥出来。
2.3林业资源产业化水平较低,机制不够健全
由于实施天然林保护,以生产木材为主的森工企业、木材加工企业相继转产或停产,林业产业开始转向生态林业和经济林建设。在林业资源开发利用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但由于产业化水平较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不能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配套经济格局,没有形成真正的市场,缺乏品牌效应,成就不够显着。林业产业产值总量太低,总体上仍然处于艰难转型和探索的阶段。另外,一些林业资源所有权、投资权、经营权等还不够明晰,机制不够健全,也制约了林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3林业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措施
3.1加大改革力度,大力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
要进一步放宽林业政策,不断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创造有利于林业合理开发利用的政策环境。坚持谁开发谁所有,在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的继承、转让、使用等方面进一步探索改革,保障林业资源开发利用者的合法权益。大力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从根本上找到加快林业发展的成功办法。明晰所有权、开放投资权,搞活经营权,真正实现了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确立林农在经营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广大林农参与林业发展的积极性,激活生产要素,促进林业和林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要努力营造“社会办林”的良好氛围,保护好、鼓励好、发挥好全社会投入林业的各种积极因素,通过深化改革、政策激励、全方位开放,努力形成更大范围的“社会办林”热潮,推进林业的高速发展。
3.2坚持科技兴林,做大做强林业产业
要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做大做强林业产业。林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要紧紧依靠林业科技,大力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的林业新技术、新成果,坚持科技兴林,提高科技含量,按照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的原则,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的林业综合开发试验示范区,以点带面,整体推进。要通过加大资源培植的科技支撑力度,加快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加大资源深度开发的科技支撑力度,开发出符合市场需要的新产品,创造高的附加值,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经济优势,充分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把产业做大做强。要注重对林业人力资源的开发,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确立林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地位,实施林业人才战略;着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林业人才队伍;积极开展教育培训工作,提升林业从业人员素质,鼓励和组织科技人员到林业生产第一线。
3.3立体开发林业资源,发展林区多元经济产业
我们除了开发利用林区丰富的木材林业资源,更要重视非木材林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如:林地资源、林果资源、野生动物、野生植物资源、草资源、水资源、景观风光资源、人文地理资源等,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采集加工业、森林旅游业等多种形式、多种结构的产业。从资源的深度开发着手,从高附加值的产品着手,杜绝资源消耗型、低附加值的粗加工,实现以高科技为先导的开发利用。同时要注重开发林业生态文化,宣传林业生态文化,促进生态文明。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突出生态保护为主的原则,拓宽多种发展形式,探索适合林区经济发展、适合改善人民生存生活、适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之路。
3.4加强组织领导,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合理开发利用林业资源是一项涉及面广、情况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具有艰巨性、长期性的特点。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加 强组织领导,统筹安排,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林业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作为振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战略措施来抓。林业、计划、科技、农业、外贸、招商等部门应加强有机协调,大力协作配合,形成合力,才能全力促进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应坚持政府和企业、社会并重的原则,以政府引导为主,充分发挥政府引导的主渠道作用,允许国家、集体、个体、私营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投资实行市场化运作,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措开发资金,实行政府主导下的政策性引导、扶持机制,从资金、物资、政策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以加快林业资源开发利用进程。
3.5实行内外结合,开发利用境外林业资源
我国森林资源数量不足,整体质量较差,而且国内对木材及林产品需求量大,致使国内森林资源面临巨大压力。我们在抓好发展国内森林资源建设和进口国外木材的途径之外,还应当投资开发境外森林资源,寻求林业发展外向空间,探索林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一方面我们可以在国外购买森林资源,逐步形成一定的商品材生产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以我们的技术、设备、材料和劳务等作为投资,通过出口作为资本 投入,换回林产品供给国内市场,互利互惠;也可以在国外设立公司、企业,投资购买林地、耕地等资源,自主经营,从而实现境外林业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
林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是一项利国利民、影响深远的重大工程。我们应该立足当前,考虑长远,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保护林业资源为主旨,维护良好的生态平衡,在保护中开发利用,在开发利用中加强保护,实行保护、培育、开发、利用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步发展,求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杨荣喜.攀枝花市林业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J].攀枝花科技与信息,2008,33(1):11-23.
关键词:吉林省;林业资源;问题;对策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民众生活水平、文化水平的提升,国家与社会越来越关注环境地保护、生态建设,也更加重视林业资源管理。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中部,是我国林业资源大省,森林覆盖率达43.4%,部分地区甚至达70%以上,也是我国重点国有林区林木产品的生产基地,但其林业资源管理及林业经济效益却存在较多问题。
1 吉林省林业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超额采伐 目前,全国大多林区经营森林主要以盈利为目的,只追求眼前利益,缺乏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意思,缺少规划性的采伐,引起水土大面积流失,降低了地方对洪涝灾害的抵抗力。
1.2 林业资源质量逐年下降 由于逐年采伐,相关部门或盈利企业在补充树苗育种方面未能因地制宜,按照需求给予补充,导致林地资源质量下降,而相关依据林地而生长的野生植物和动物资源的也在不断减少,造成大多数林业资源质量急剧
下降。
1.3 林业资源管理不健全 林业资源管理集调查、统计、规划、设计、管理、监测、采伐一体,由于大多数林业资源管理技术体系不健全,导致相关森林产权不清晰,易引起纷争,同时科学管理手段落后,导致管理者对林业资源的了解半知
不解。
1.4 缺乏管理的执法人员 林业资源的管理离不开执法人员,只有加强建立执法队伍,才能加强林业资源的监督体系建设。仅依靠资源管理技术,不能对违法人员执行相应惩罚,故建立执法队伍,可与管理技术体系结合,更好的管理林业
资源。
2 林业资源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欠缺对采伐限额的规划管理,大规模的滥伐树伤林;缺少对林业资源的科学管理体系,造成林业资源管理不到位,使得相关林业资源的监督体系落后,不能及时监督,及时上报恶意事件,导致林业资源的丢失和浪费;执法队伍建设不健全,尤其是基层执法队伍不足,需要及时给以补充,完善执法体系建设;林业经营者对资源保护的意识薄弱,并且相关林业资源的政策法规不完善,导致大多企业专研政策漏洞,违法违纪;林业人才培养不足,林业科研能力落后,相关技术引进不足,并且基层科研技术推广存在较大困难;林业资源项目建设由于地方经济财政支持不足,导致项目无法进行,对林业产业的发展具有阻碍。
3 加强林业资源管理的措施
3.1 长期造林与短期采伐相结合 限制采伐,避免林业资源过度采伐,建立长远发展规划,并在采伐后,适时补充树种,维护生态平衡。同时因地制宜,根据环境气候,栽培相应的具有一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树种,减少林业资源流失。
3.2 完善管理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执法队伍 完善森林资源监测体系,保证林业资源的开采更加有序。根据现有的科学技术,可引进相关林业资源管理技术,建立相关资源数据库,如代码库、地理空间数据库、专业模块数据库等,收集相关林业资源信息,实现调查、统计、规划、设计、管理、监测、采伐一体化,提高林业资源管理的效益。同时加强林业资源监督体系建设,并完善森林资源监测体系,依法治林,加强基层执法队伍的建设,对毁林开荒和乱战林地的行为进行严惩,减少林业资源的损失。
3.3 创新对林业企业的管理 健全林业资源管理体系后,落实对森林资源产权管理,创新林业资源管理股份,要求林业经营单位编制可行的森林经营方案,确定森林采伐限额。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技术,科学编制林业经营方案,实行分类经营,并积极探索适合地方的林业资源管理方法和开展可持续发展经营理念。
3.4 重视林业资源相关知识宣传 一是加强宣传,并要求相关宣传部门,定期定点到基层宣传林业资源管理及保护等知识,提高民众意识。二是抓好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的宣传报道工作,广泛宣传林权改革的试点经验、林权制度改革的先进典型,对破坏林改和森林资源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度报道。三是建立相关专项资金,用于林业资源的宣传,并在要求基层乡村干部配合宣传林业资源保护。四是抓好林业重点工程的宣传报道工作,如森林防火信息系统建设工程、防沙治沙工程和土地沙化治理情况等。五是抓好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及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报道工作,宣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3.5 加强林业人才队伍的培养 加强林业人才培养,重视林业科技推广人员的业务素质培养,加大业务培训的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对其进行技术培训、理论培训,并引进相关高层次人才到基层工作,建设及管理林业。同时依托产学研、林科教,通过鼓励合作、入股、联营等多种方式,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校为依托、政策法规为保障的科技创新体系。
3.6 加强林业先进技术推广 建立健全乡镇林业推广体系,大力建立林业科技推广站,健全科学管理方式,落实县镇推广机构的事业经费和专项科技推广经费,逐步提高推广服务机构和工作条件。引起林业先进技术,落实到各基层林业管理相关部门和科研院所,同时重视林业科学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推广,加大科技经费的投入,鼓励研究开发林业实用技术,倡导乡镇地区使用现代化技术和科技成果,强化基层林业推广站的实用技术推广智能。加快林业信息中心建设,创新服务方法,建立专项咨询服务人才库和科技信息数据库。
3.7 落实林业资源项目 认证研究林业政策,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加强项目监督管理水平,建立相关项目管理制度,确保林业项目管理落实到位。林业资源管理中主要项目有农防造林改造工程;提高生态草产业化水平,推进速生丰产林建设工程;扩大采育林建设规模,开展中幼林抚育工程;启动生物能源开发利用工程;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等。根据这些项目,建设林业资源,发展林业产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并实现生态绿色森林产业。
3.8 加强防火管理 首先要大力宣传森林防火知识,通过电视、广播与新闻广告等方式宣传,加强其防火意识,减少火灾的发生。其次,在林区必须设置各类宣传口号、防火警示牌等,不断向林区群众灌输森林防火安全意识。第三,完善森林防火机制,建立应急预案,启动零报告制度,建立统一指挥的森林防火运行机制;第四,加强森林巡查,护林人员必须每天定时定期进行巡查,及时发现火情,减少火灾事故。
参考文献
[1] 孙建. 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和政策取向[J]. 林业经济. 2008(01)
[2] 杨长峰. 东北国有林区林产工业产业重构及其投融资问题[J]. 绿色财会. 2007(07)
本刊特约通讯员(以下称“通讯员”):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小学是一所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现代化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条件优越,科研氛围浓厚。近几年,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校本资源库的建设,为学校的现代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请您介绍一下目前学校整个资源库的建设状况。
雷玲校长(以下称“雷玲”):教育资源库具有“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信息交流、网上教学和远程教育”等功能,打破了传统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受的限制,它能使分布在不同地方的每一所学校和每一个家庭都能得到丰富的教育教学信息,能使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受益。大量的、优秀的教育教学软件和丰富的各学科教育教学资源库对于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我校于2002年2月参与了西安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十五”立项课题――《交大附小校本资源库的研究》,通过几年的努力建设已顺利结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整个资源库建设的主要来源有三个:一是搜集、整理互联网上大量的免费资源;二是购置K12、中教育星等教育软件公司的商品资源;三是我校自主构建的资源,包括本校教师和学生自主构建的资源,注重实用,汇集了我校师生的教育智慧。主要自主构建的资源平台包括:课件、教案下载资源,包括各学科教学课件、各学科优秀教学设计等;网络教研资源平台;教师博客资源系统;vod视频点播资源系统;电教资源管理系统;学生成绩统计管理平台;学生博客资源系统;学生作品资源库,包括学生电脑动漫作品、学生电子板报作品、学生个人网页作品。
通讯员:资源库的建设与具体的教学教研是怎样进行结合的呢?
雷玲:学校将资源库的建设与具体的学校教育科研业务紧密结合,做到在建设中使用和在使用中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化。如:组织教师利用学校网络教研平台进行教研活动;使用vod视频点播资源库及电教资源库,观摩优秀教师课堂实录及专家报告;利用教师博客进行讨论研究,撰写相关研究的教育作品。为了更好地将教研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学校每年还分学科开展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整合课程与专题资源库及特色网站的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师生与网络的多边交流沟通机制,使教学信息在师生心灵“碰撞”中迅捷传播。
通讯员:众所周知,资源库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优质的软硬件基础,而且要求教科研各方也要均衡发展。从全国范围来看,西安交大附小地处我国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请问,学校花巨资建设网络环境的校本资源库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雷玲:为了顺应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要求,学校投资建设这样的网络环境资源库的目的出于以下四种考虑:
(1)实现校内的教育资源共享,进行基于资源库和网络支撑平台为课堂教学服务校本教学体系的研究。
(2)西安地区的学校目前也正积极地努力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影响造成有的教师对电教媒体的理解和运用的机械化、简单化。有些学科虽然运用了教学资源,但教学效果还不够理想,而自主开发的课件资源更是离教学精品课程资源还有一定的差距。为此,学校作为西安示范小学,深觉有责任、有必要推进网络资源,推进教师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学生的数字化学习。
(3)希望能探索一条网络多媒体资源库建设与学校网络教研相结合的创新之路。通过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提高教学效率,进一步发挥我校在中西部地区的辐射作用。
(4)希望资源库的建设能为日后西安交大附小网校的建成奠定基础,以最优质资源面向西北地区乃至全国推广。
通讯员:校本资源库单靠学校教师开发,存在开发资源的条件和时间制约。今后,学校将采取哪些措施保障优质资源的动态更新?对于下一步的校本资源库的发展有何打算?
雷玲:今后我们将一方面通过校际交流、网络下载、购买、组织教师开发等多种途径,继续扩充校本资源库的积件数目和增加教学优质资源的数量。另一方面会继续通过采取一定的管理、评价机制来保障学校老师们对优质资源的动态更新,在不断提高教师自身信息技术素养的同时更进一步地提高资源利用率。
伴随着全球人口的快速增加,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由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使用能源所引发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限制碳排放已逐渐成为全球性共识。林业与生俱来的“绿色”、“清洁”性质,无论是从森林的碳汇作用和功能的角度,还是从生产生活中的低污染低排放特征的角度,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自从2003年英国提出发展低碳经济以来,国内外学者关于怎样发展低碳经济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见解:RamakrishnanRamanathan采用DEA方法同时分析了GDP、能源消耗、碳排放量之间的联系[1];SalvadorEnriquePuliafito采用Lotka-Volterra模型进一步分析了人口、GDP、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量的相互关系[2];MichaelDalton采用PET模型验证了人口结构对碳排放量的影响[3];UgurSoytas采用VAR模型研究了美国能源消耗、GDP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因果关系[4];任福兵按照低碳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建立了三层次多指标的低碳经济统计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利用得尔斐法确定了各层次相关指标的权重,综合评价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5];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在《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设计了一套由5个等级45个指数构成的低碳经济统计考量指标体系[6];李晓燕和邓玲构建了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4个直辖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7]。由此可见,研究国有林区低碳经济的论文还很少,建立相应的评价模型综合评估低碳经济发展现状的定量研究更为少见。因此,以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为研究对象,构建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发展低碳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进一步的研究,并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对其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发展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已经形成了以森林资源为基础的独立的甚至有些封闭的区域,其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森林资源展开的,形成了特殊的林业经济系统和林区社会系统。国有林区是经济、生态、社会3个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而构成的紧密联系的复杂系统。生态子系统是基础,经济子系统是主导,社会子系统是载体,三者协调发展从而保障了国有林区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国有林区发展低碳经济的特殊性在于减少和控制森林成为新的碳排放源,增强森林的碳汇功能,使林区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发展相互协调,平衡当前和长远的利益,满足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并且真正实现森林生态效益、林业经济效益和林区社会效益的统一。为了更好的推进国有林区低碳经济的发展,有必要建立一套设计合理、操作简便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因此,以黑龙江省为例,建立国有林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以便及时发现国有林区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国有林区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管理及决策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
1.1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发展低碳经济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是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所构成的一个整体,用以说明研究对象各指标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全面的反映研究对象的整体状况。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发展低碳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既是对系统进行科学准确评价的基础和保证,也是对系统的发展方向进行正确引导的重要手段。为了科学准确地评价国有林区低碳经济发展的真实状况,在研究和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遵循系统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和层次性原则。首先,要把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的经济、生态、社会视为一个整体系统,研究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稳定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与数量界限;其次,指标体系的建立应充分考虑指标量化的难易程度,而且指标是容易获得的;再次,这个复杂系统包含若干个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作用关联,为了便于分析研究,应依据这种关联性程度将其划分为若干层次。
1.2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发展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国有林区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涉及各个方面、综合性非常强的系统工程。结合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的实际情况和现有的数据统计资料,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操作简便的评价国有林区发展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地评价国有林区低碳经济的发展状况,不仅可以为国有林区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数据支持,而且可以帮助政府完善统计制度,也可以指导国有林区制定低碳发展规划。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是一个结构复杂的大系统,在这个复杂的大系统中又包含众多相互联系的子系统,系统的发展变化是林区内各个子系统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各个子系统科学的组合以求得系统整体效应的最优化结果。鉴于此,在设计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发展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时,对经济、生态、社会三大体系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将“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作为总目标系统,分为经济、生态、社会3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中又包括多个指标,在此共设定了27个评价指标。
2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低碳经济发展现状评价研究
权重的确定过程是综合评价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核心环节,不同的赋权方法会导致具体的评价得分不同。根据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低碳经济统计指标体系(表1)和实际数据的特点,在对其低碳经济发展现状进行评价时,选择因子分析和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赋权。首先用因子分析方法计算出各子系统的得分函数,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子系统的相对权重,对3个子系统进行加权综合,最终求出描述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具体数据。在运用综合评价方法之前,由于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量纲不同、指向相异,各指标值的大小不能直接反映林区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不能客观地评价林区的发展状况,为此要对各指标的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和一致化处理。
2.1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2003年-2010年由国家林业局编制,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林业统计年鉴》,2003年-2010年由黑龙江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编制,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黑龙江统计年鉴》,2003年-2010年由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司编制,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经整理汇总后的具体的数据如表2所示。本文采用正规化方法对各指标的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和一致化处理。#p#分页标题#e#
2.2采用因子分析法确定各子系统得分
因子分析的实质就是用几个潜在的、不可观测的、互不相关的随机变量去描述许多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或者协方差关系),这些随机变量被称为公共因子。因子分析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原有变量中信息重叠的部分提取彼此间互不相关的综合因子,实现减少变量个数的目的。
2.2.1经济子系统的因子求解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标准化后的数据提取因子;分析后可以得出特征根、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
2.2.2生态子系统的因子求解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标准化后的数据提取因子,分析后得出特征根、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计算结果表明:只需选择4个因子即可充分反映这14个指标的信息。
2.2.3社会子系统的因子求解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标准化后的数据提取因子,分析后得出特征根、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
2.3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子系统权重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路是先分解后综合,整理和综合人们的主观判断,使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实现定量化决策[9]。根据系统之间的层次结构,邀请相关专家进行探讨研究,给出各指标对于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的比例关系,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应用MCEv1.0软件计算出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最终得出的运算结果,即为各子系统的权重。
2.4综合评价得分
根据综合因子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得到的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低碳经济复合系统的综合得分函数,分别计算出2003~2009年各子系统的综合评价得分。
3黑龙江国有林区发展低碳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黑龙江国有林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得分,表明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上处于上升的趋势。经济子系统得分表明其处于下降的趋势,究其原因可能是受天保工程的影响。由于连年大幅度调减木材产量,主财源收入大幅度减少,导致国有林区经济发展处于下降的趋势。生态子系统得分表明其在2003~2005年之间生态效益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在2006年后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但整体上仍处于向上发展的趋势。社会子系统在2003~2005年间基本上没有明显的发展变化,但在2006年之后又呈现较快的向上发展的趋势。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的黑龙江国有林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只是一个纵向比较,并不能反映出真实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结合彭非和智冬晓在《中国发展指数与低碳经济测度》中的研究结果,可以得出黑龙江地区低碳竞争力的综合排名在全国各省市中处于中上游水平,属于中碳地区[10]。国有林区作为黑龙江地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也可以据此得出类似的结论。所以,通过横向与纵向的比较结果表明,黑龙江国有林区发展低碳经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且正逐步向好的方面发展。这说明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及措施正在逐步收到成效。国有林区作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一类特殊地域空间,虽然其发展低碳经济有森林资源作为碳汇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通过子系统之间的横向比较,经济子系统的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其他两个子系统的发展速度。国有林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一直很缓慢,除了受天保工程影响外,究其原因就是经济基础薄弱,木材生产仍占据主导地位,林产工业不发达,未形成相应的深加工产业链,多种经营规模不足,非木森林资源为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国有林区的经济发展。
第二,生态子系统的得分虽然在逐年递增,但在2006~2009年间增幅缓慢,较2004年的增幅19.1%有较大差距。说明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生态子系统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虽然在逐年提高,但仍有较大发展潜力可以挖掘,从而可以从整体上提高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
第三,社会子系统中2003~2005年得分增长缓慢,2005年之后有较大的增幅。人作为社会子系统的主导,说明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人对国有林区发展低碳经济的看法及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国有林区中政府对低碳经济的宣传力度不够,公民对低碳经济的认识不足,低碳意识不够强烈。
历史
煤气罐最早的设计是1892年的国际竞赛的产物,那次竞赛的获奖者是一位来自柏林的姓Schimming工程师。1896年Theodor Herrmann获聘作为煤气工程的技术顾问参与这个项目的设计。维也纳市政工程部从1896年十月底到1899年7月完成建设。同年10月31日开幕。
建成后的煤气罐是4个容量分别为9万m3左右的圆柱体煤气贮藏罐,底部被置于水中,外包红色砖墙,高70m直径约60m。体量列欧洲之首。1978年起,煤气罐被列为历史地标。
煤气罐原来存储英国洲际煤气组织(ICGA)供给的民用煤气和焦炉煤气。焦炉煤气是从煤炭中干馏得到的,在输送到市政煤气管道之前先贮藏于此。民用煤气最初只用于燃点街灯,1910年以后开始被引入家庭,用于做饭和取暖。与ICGA的合同终止后,市府决定建设新的燃气设施以满足需求。维也纳由民用煤气和焦炉煤气改成天然气加上新的煤气罐建造技术的出现,煤气可以储存于地下或者在比传统煤气罐压力高而体积小的现代高压煤气球里,煤气罐于1984年退休。
在被闲置的那些年间,煤气罐被改做它用,包括拍摄一集007电影《黎明杀机》(The Livig Daylights 1987)的外景地,以及煤气罐舞会。乐音在巨大的环绕结构中反复混响,呈现出大受舞客们欢迎的特别回声,“煤气罐”一词因此在此圈中格外响亮。
维也纳决定重塑和复苏此保护建筑,1995年开始征集煤气罐再利用的新方案。获选方案分别来自四位建筑师:Jean Nouvel(罐A),Coop Himmelblau(罐B),ManfredWehdorn(罐c)和Wilhehn Holzbauer(罐D),并先后在1999――2001年间完成。
煤气罐改造过程中煤气罐被掏空,只有外墙和部分屋顶得到保留。每个罐子被分成几个区域:居住(顶部
几层做公寓)、办公(中间层做写字楼),娱乐和购物中心(底层商场),各个煤气罐的商场层被天桥连通。原来的外墙得到保护。在否决掉的种种提案中,有一个是ManfredWehdorn提出的。他提议为筹划中的维也纳和布达佩斯博览会建造酒店及配套设施。
2001年10月30日,维也纳市长出席了盛大的煤气罐官方开幕仪式,实际那年5月人们就开始陆续搬进来住了。
今日煤气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