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移动实习工作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您好!来公司实习已经有快一个月了,时间虽然不长,但是从我个人角度来讲,在思想上似乎已经经历了很多次反复的琢磨、修正和重新定位,一名it管理实习生20XX年工作计划书。
上周五下午我看了两位就要通过转正的PLC工作部员工的工作报告,触动了我写下今天的这份文稿,其中小杨写道:“在这几个月里,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上,……,因为对工作目标的不明确,所以在工作上存在一些失误,因为工作分工的不明确,所以对工作很迷茫,不知道究竟做什么,加上工作比较辛苦,所以工作态度不太认真,缺少了开始的那种责任感。……”我觉得这段话跟我有一段时间的感觉出奇的相似,所以如果我不想碌碌无为的混下去,想要做出点成绩来,我就必须好好计划一下。同时也是想做一些工作,以此来尽量避免今年4月份新员工到公司以后还会出现同类问题。
通过跟您的多次详谈和我自己长时间的思考,同时也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我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我想初步做出以下的一些20XX年工作计划和职责定位。
总的来讲,工作岗位还是定在总经理工作部,同时工作方向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同时也是我20XX年的工作目标:
1、人力资源:主要是员工招聘、培训,以及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部分工作,同时也可以兼顾一些别的相关工作
2、行政管理:在这方面我有很多东西要学习,这也是我选择做行政工作的原因之一,我会先从行政管理的理论上学习,明确行政管理的工作范围、目标、职责等等,然后再跟您学习、请教
3、行业研究:这是我这些天工作经验的体会,公司既然要做大作强,没有前瞻性的中、下层管理和业务干部根本就不可能将公司的大厦支撑起来,这也就是老总们整天忙活不行了的原因,工作计划范文《一名it管理实习生20XX年工作计划书》。很多的信息都集中在了高层,也就是说公司高级管理层和下级员工缺乏良好的沟通,普通员工的视角太狭窄,没有良好的全局观,必然影响个人的成长,集聚起来就将影响公司的成长。目前,我看电信、联通、网通、移动等大型电信运营商都已经深刻的意识到这个问题,但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的,所以我想在我得工作中加入行业研究这一项,定期提交报告,可能刚开始,甚至1、2年很多东西都不是自己的观点,但是我相信经过1、2年的看、写,每周就算拿出2片稿子,一年下来也有100多,对于个人成长肯定有帮助。从公司的角度来讲,我的这些东西不是针对公司领导的,而是作为中下级员工学习,浏览的,同时也是给社会公众看得,这需要一个网页,可以丰富公司的网站内容和层次,也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4、建立自己的网页,可以是总经理工作部的工作网站,也可以是我的个人网站,这是受您上次跟我讲的做策划的启发,这项工作将跟任务3联系在一起。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抽出时间来学习网页设计和制作,具体操作我将做好计划
5、建立一个公司的书库。这一点我问过小罗,公司的藏书实在是太少了,想要学点东西都没有资料,每年公司都有专款用于买书,但是使用不到位,关键是没有周详的计划和专人督促,所以我想在明年新人入司之前建立一个较目前更好一些的书库,包括管理类当然主要是技术类的,象我们要学的书籍就可以包括office2000系列,网页制作三剑客等等。筹建方式我建议我们可以采取两种渠道,一种是公司出钱;另外一种是号召全公司员工捐书,我想我们公司大部分员工都是名牌大学毕业,本科以上,手头没人肯定都会有很多藏书,有相当一部分其实作为个人都不会再看的了,比如以前的教科书等等,但是作为别人可能就刚好需要,因为没看过,同理,每人都捐一点,自然就多起来了。这里不光是节约钱的事,同时也是培养员工想公司所想,急公司所急,以实际行动回报公司的机会,这个活动一开展,也可以成为今年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当然相应的还有奖励政策,这又跟员工考评联系起来了。这些东西都应该上网的。
上周五下午我看了两位就要通过转正的PLC工作部员工的工作报告,触动了我写下今天的这份文稿,其中小杨写道:“在这几个月里,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上,……,因为对工作目标的不明确,所以在工作上存在一些失误,因为工作分工的不明确,所以对工作很迷茫,不知道究竟做什么,加上工作比较辛苦,所以工作态度不太认真,缺少了开始的那种责任感。……”我觉得这段话跟我有一段时间的感觉出奇的相似,所以如果我不想碌碌无为的混下去,想要做出点成绩来,我就必须好好计划一下。同时也是想做一些工作,以此来尽量避免今年4月份新员工到公司以后还会出现同类问题。
通过跟您的多次详谈和我自己长时间的思考,同时也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我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我想初步做出以下的一些年工作计划和职责定位。
总的来讲,工作岗位还是定在总经理工作部,同时工作方向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同时也是我年的工作目标:
1、人力资源:主要是员工招聘、培训,以及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部分工作,同时也可以兼顾一些别的相关工作
2、行政管理:在这方面我有很多东西要学习,这也是我选择做行政工作的原因之一,我会先从行政管理的理论上学习,明确行政管理的工作范围、目标、职责等等,然后再跟您学习、请教
3、行业研究:这是我这些天工作经验的体会,公司既然要做大作强,没有前瞻性的中、下层管理和业务干部根本就不可能将公司的大厦支撑起来,这也就是老总们整天忙活不行了的原因。很多的信息都集中在了高层,也就是说公司高级管理层和下级员工缺乏良好的沟通,普通员工的视角太狭窄,没有良好的全局观,必然影响个人的成长,集聚起来就将影响公司的成长。目前,我看电信、联通、网通、移动等大型电信运营商都已经深刻的意识到这个问题,但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的,所以我想在我得工作中加入行业研究这一项,定期提交报告,可能刚开始,甚至1、2年很多东西都不是自己的观点,但是我相信经过1、2年的看、写,每周就算拿出2片稿子,一年下来也有100多,对于个人成长肯定有帮助。从公司的角度来讲,我的这些东西不是针对公司领导的,而是作为中下级员工学习,浏览的,同时也是给社会公众看得,这需要一个网页,可以丰富公司的网站内容和层次,也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4、建立自己的网页,可以是总经理工作部的工作网站,也可以是我的个人网站,这是受您上次跟我讲的做策划的启发,这项工作将跟任务3联系在一起。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抽出时间来学习网页设计和制作,具体操作我将做好计划
【关键词】“互联网+” 高职院校 会计专业 教学体系
一、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迎来“互联网+”时代
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从此“互联网+”成为了最为热门的新名词。“互联网+”的概念是指用互联网思维,借助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时下潮流技术对传统行业进行改造升级,形成新的行业形态,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创新发展。在教育领域,“互联网+”带来的变革让教育不再局限于实体的课堂和教室、教师,更多的开放式课程让学习者可以足不出户就可以学习任何自己想学习的内容。
在“互联网+”时代下,传统的会计业务在发生改变,企业对会计人才的职业需求也在发生改变,因此,掌握互联网思维、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手段指导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发展迫在眉睫。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教师的转型升级、学生的实训及就业等方面都应该与“互联网+”新理念更好地融合,高职院校要与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努力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为社会培养符合未来社会需求的“互联网+”会计专业人才。
二、“互联网+”时代下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脱节。“互联网+”时代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面临一系列问题,其中许多都与培养目标有着直接关系。当前,学校和社会之间存在严重脱节,学校不了解企业真正需要的会计人才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到底是什么,而对于“互联网+”会计这样的行业变革和企业需求更是不甚了解,所以很多时候就会出现定位过低趋同于中职院校或定位过高趋同于本科院校。因此,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显得十分重要。
(二)教学内容未能做到与时俱进。近年来,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在教学模式、教材建设方面却始终停滞不前。大部分教材的内容未能紧跟互联网、信息化发展步伐,完全与现实严重脱节,根本无法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色。同时,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又过于强调对理论知识的教学,而没有对当前该专业的市场需求进行调查与了解,在此情况下,学生所学知识根本无法满足现实岗位的工作需求。
(三)教师普遍缺乏互联网思维。从“互联网+”的概念本身来看,一方面要求掌握互联网思维,另一方面要求能够运用时下热门的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从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的实际情况来看,青年教师比较热衷于运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手段与学生开展交流互动,例如QQ、微信、微博等,并能够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开发微课与慕课、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等。由于青年教师所占教师队伍比重小,大多数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愿意进行改变,甚至认为运用新技术手段会取代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缺乏互联网思维就会导致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缺乏互联网思维,无法满足未来就业需求。
(四) 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是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均存在的一个问题。黑板加PPT课件这类教学方式,仅适用于部分课程,对于会计专业这一类涉及到大量数据、需要应用到表格分析的课程,不借助互联网、信息化技术是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于多数高职院校缺乏互联网意识,对“互联网+”信息化技术不够重视,相关软件、硬件投入匮乏。目前仅在课堂教学环节略有运用,而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实训实习以及教师培训等方面还未拓展。另一方面,由于教学内容过于繁琐复杂,部分教师为赶进度,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根本没有给学生预留消化所学知识的时间,在结束一个课时的学习后立刻开始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
(五)政府部门、行业企业严重缺位。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政府部门在顶层设计上对职业技能和职业需求未作出积极指导、也没有相应的优惠政策,行业企业也不愿意花高昂的人力、财力、物力成本配合高职院校开展有效的校企合作。在“互联网+”时代下,如果不能运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手段开展有效的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多方合作,那么未来“互联网+”会计人才缺口将会越来越大。这将导致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难以跟上互联网时展的需求,造成极大的教学和资源浪费,降低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互联网+”时代下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创新
(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互联网+”时代下,会计不仅仅要会做账还要能跟踪业务环节,这就使得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能力要求提高,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发生了改变。未来将运用“云技术”在网上实时做账、实时报账、实时审账、这些便捷的会计核算处理方法都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对企业加强调研,结合“互联网+”的信息技术手段,全方位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确立未来以“互联网+”会计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及时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力求使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与企业的需求相符合。
根据上述观点,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以“互联网+”时代下的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根本,培养具有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熟练掌握日常会计核算、会计信息化、网上报税等会计专业技能,能够胜任企业不同会计岗位的应用型人才。
(二)建立数字化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要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原有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在专业课程中广泛使用移动互联网教学、数字化实训等技术,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与职业要求相适应的信息技术素养。增加一些与时俱进的会计课程,如会计信息化、网上报税、职业技能拓展等。另外要积极建设网络课程,每一门网络课程应该设置多个功能模块,如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电子教案、ppt课件、案例库、习题库、作业布置与答疑、BBS 论坛、相关网站等。
(三)依托“互联网+”创新教学模式。由于学生在学校所接触的原始凭证都是影印件,很多学生在刚参加实际工作时无法适应岗位需求,因此,各个会计岗位的招聘要求大多要求会计专业要有一至两年的工作经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只能通过购买实训教学软件来加强练习而已,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在线教育的发展,慕课的兴起都对传统的教育起到了很大的冲击,教学理念由以“教”为本转化为以“学”为本。移动互联网条件下,教育的规模变大、开放程度变高、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且具有可重复性,但是其核心的要求在于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因些要设计一些自主学习性强的会计实践课程,如会计电算化模式实训等以就业为导向的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项目作为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实训课中要突出自主学习的理念,在教学内容、课程设计中要强调让学生自主来完成任务的思想。
(四)依托“互联网+”开发移动立体化会计教材。移动立体化会计教材,以多媒体资源库、会计试题库、知识库为基础,通过二维码使每本教材都具有唯一身份编码,围绕该教材的内容以及进度从不同的角度形成一系列便于理解、巩固、评测的碎片化会计多媒体教学及试题资源,且该碎片化资源是和纸书对应进度相关联,可被识别并且存放在云端。通过预置在教材图书中可被识别的编码(例如二维码),学生就可以利用智能手机等终端在会计课程学习的不同阶段、不同地域准确快速地从移动互联网获取所需的多媒体资源及试题资源,更好地辅助对教材的学习理解。高职会计专业开发移动立体化教材为学生提供一种综合性的教学资源,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需求,推进教学改革。开发移动立体化教材,可以克服以往教材形式的单一,提高其适应性,满足高职学生个性化、自主性和实践性的要求,为会计教学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五)发挥政府积极指导作用,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行业企业主动参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来形成良性循环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流程。吸引不同行业中成千上万家企业参与提供会计职业需求报告,通过技术分析、系统筛选找出会计职业需求的职业技能(技术)和职业素养。学校针对企业提供的职业需求报告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制定,学校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实训体系,同时根据企业提供的用人标准对学生进行学习情况检测,出具真实公正的学生个人学习档案,最终方便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准确识别所需人才。整个人才培养过程还将吸收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编写教材、用人标准的制定、考核标准的制定等,从而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孙铃,赵建梅. “互联网+”时代下改进高职会计专业教学
的几点思考[J].科教导刊,2015(11)
[2]杜君.论互联网+时代高职会计专业适用性教学体系构建
关键词:新创业时代;本科人才培养;复合培养
2013年,美国作家迈克尔・塞勒的著作《移动浪潮:移动智能如何改变世界》从信息技术发展的角度指出,技术专家创造了5次信息处理的浪潮,依次为大型电脑、小型电脑、台式电脑、互联网个人电脑、移动互联网,而移动技术和社交网络的合力将不断增强,并将最终改变商业、工业以及整个经济的形态。如今,迈克尔・塞勒书中未来移动世界的全景画面已徐徐展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快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金融与产业相结合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健康发展”。
面对移动智能浪潮,肩负着人才培养任务的高校自然责无旁贷。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要求,高等教育要“努力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笔者对国内39所“985”高校进行调研发现,部分高校已开始探索、实践并创新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先后创办了各类交叉学科的学院(实验班)。目前形成较大影响力的实验班有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清华大学的“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学院,四川大学的吴玉章学院,武汉大学的数理经济与金融实验班等,但这些学院(实验班)中没有应用跨学科大类交叉的复合培养模式。
2008年,在国内工科院校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趋同、管理和技术复合型人才稀缺的现实背景下,电子科技大学顺应信息时展的要求,依托3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四川省重点学科,在教育部和财政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管理与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实验区”的支持下,构建了具有工科院校鲜明特色的管理和电子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即“管理-电子工程复合培养实验班”。这一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横跨管、工两大学科,被《高校招生》杂志单列为一类实验班(总计12类)。
通过8年的实践,“管理-电子工程复合培养实验班”已有5届学生毕业,人才培养初见成效。本文将全面梳理该实验班的人才培养实践情况,并提出完善该模式的若干思考。希望本研究能对其他理工科高校开展复合型人才培养带来参考价值。
一、管理-电子工程复合人才培养实践情况
1.人才培养的目标、思路
“管理-子工程复合培养实验班”是电子科技大学在本科教学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次重要探索。在整合经济管理和电子工程学科优质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学校明确将“具备复合型知识、能力、思维及国际视野,具有到国内外一流大学继续深造实力的、信息技术专业素质和经济管理才能兼备的未来领军人才”作为复合实验班的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强化学生“前瞻、创新、广博、领导”的意识,树立学生“大气、大为”的志向,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学院探索并厘清了复合实验班培养的两大思路:一是构建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确定培养目标,包括构建课堂教学模块、素质培养模块、能力培养模块及经济管理和电子信息技术融合的平台,并以两阶段、多层次、全过程的导师制为纽带,分层次、系统性培养学生的复合型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复合型能力结构和思维方式;二是构建完善的保障体系,确保培养体系的实施,包括建设跨学科、复合型、国际化的师资队伍以及组织、制度和经费保障体系。
2.人才培养的主要举措与特色
(1)构建3大模块、1个平台以及以导师制为纽带的人才培养体系。
复合型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各方面都有高标准和新要求。因此,建立科学合理、适合复合型人才特点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见表1)显得尤为重要。
①构建有融合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块。建设由通识课程、学科核心课程和跨学科融合性课程组成的3级课程结构,注重教学内容的交互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启迪性,培养复合型知识结构。3级课程结构包括:通识课程;管理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打破专业壁垒和原有课程的界限及框架开设的跨学科融合性课程。教学内容的交互化是指在电子信息技术类专业课程中强化经济管理思维,在管理类专业课程中加入信息技术背景,实现双专业学科主体知识的相互支撑和合理渗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启迪性是通过案例教学法、游戏教学、角色扮演、讨论教学、自我认知、专项训练和企业互动等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对复合型知识的掌握,并培养其研究和实践的兴趣及能力。
②构建内外兼修的素质培养模块。通过英语夏令营、国际交流、人文讲座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国际视野。英语夏令营为学生营造国际交流的环境,搭建英语学习平台;通过多元化的国际交流项目选拔优秀学生到境外大学进行访问交流和学习,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通过人文讲座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和学者开设文化、历史和艺术等方面的讲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实现内外兼修,为知识的积累和融合创造更好的条件,也为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③构建研究和实践并重的能力培养模块。以前沿讲座和暑期学校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建立以大学生科研培训计划(SRT计划)为核心、以创新基地为平台、以各级经费为支撑的研究能力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构建以企业家讲坛为引导、以团队素质训练为手段、以企业实习和社会实践基地为平台的复合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④搭建“技术与创业管理”课程平台(见表2)。以项目为载体,以系列讲座为手段,使学生具备产品需求文档开发、商业计划书和产品营销方案开发等能力。依托“技术与创业管理”,围绕技术开发项目和技术企业创业项目,由具有复合能力的教师和业界成功人士围绕项目开展系列讲座,将课堂学习和综合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组队参加技术项目的开发团队,并鼓励学生参加技术创业大赛,使学生具备产品需求文档开发、产业技术开发、商业计划书和产品营销方案开发能力以及管理技术企业的能力。
⑤实施两阶段、多层次和全过程的导师制。在学习和研究实践两个阶段,构建覆盖学习、研究、实践和心理四个层次的导师队伍,融入3个模块、1个平台,全过程参与学生培养。低年级学生配备不同学科的教师担任学习导师,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规划;高年级学生通过与导师的双向选择,由教授及其团队担任研究导师,指导学生在管理、电子工程学科以及跨学科领域进行研究。另外,由包括上市公司董事长在内的成功人士担任业界导师,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由具有心理咨询资格的教师担任心理导师,在培养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学生的知识学习、研究和实践能力培养以及全面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条件。
(2)完善支撑保障体系。通过跨学科选拔、跨学科研究和实践、国际访学、国内外引进等方式建设师资队伍;建立实验班管理委员会,完善规章制度;拓宽资金来源,提供组织、制度和经费保障。
①跨学科、复合型、国际化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具备复合型人才的必要条件。一方面从经济与管理学院和电子工程学院中遴选教风优良、专业技术扎实的教师,共同建设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高水平跨学科师资队伍;另一方面鼓励教师进行跨学科研究、实践以及国际访学,同时在国内外引进具备复合型能力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担任教学、教务工作者和教学科研管理者,培养、引进复合型、国际化教师。
②建立包含战略研究、专业建设、导师管理、专项工作等工作组和综合协调办公室在内的实验班管理委员会,为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提供组织保障;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教学质量提高制度,教风建设制度,师资引进、培训、激励与管理政策等,为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提供制度保障;拓宽经费来源渠道,积极争取社会资金参与,为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提供经费保障。
二、管理-电子工程复合人才培养的初步成效
目前,复合实验班开办近8年,毕业学生人数557人,在读学生人数394人。学生的复合优势不断显现,创新意识明显提高,国际化视野得到拓展,复合背景受到社会认可,学生对培养体系给予了较高评价,复合人才培养的品牌效应已初步显现。
1.学生的创新意识明显增强,研究和实践成果体现复合优势
学生全部参与了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研究成果中有6篇发表于《天津财经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另有多篇被国际学术会议录用。从学生的研究选题可以看出,学生不仅能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还涉及其他专业理论及分析工具,体现出学科交叉培养的效果。学生获得包括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奖项26项,省级奖项19项,校级奖项103项,充分说明复合实验班学生已养成了在管理和信息技术交叉领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走出去”和“引M来”的规模不断扩大、深度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
复合实验班已建成暑期企业实习和文化交流项目6个,短期交流项目3个,“2+2”联合培养项目2个,交换学习项目2个,成建制赴国外学习课程项目1个;具有出国(境)学习访问经历的学生比例累计超过35%,远高于其他专业学生的出国交流比例。外方学校对复合培养班学生的好评不断增加,许多学生都收到了交流学校发出的继续深造的邀请。通过对外交流,学生的国际视野得以扩展,学习英语的兴趣得到激发,各年级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均居电子科技大学全校前列。此外,复合班举办的暑期英语夏令营吸引了哈佛大学、加州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全球著名高校的学生参加,参与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3.学生的复合价值得到认可,出国深造和考研比例明显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实现“双高”
复合班学生的管理与电子信息技术复合型背景引起了国外大学(特别是工科背景大学)的高度关注,30余所国际知名学府向学生发出了深造邀请,出国深造比例不断上升。自2014年起,毕业年级出国深造比例超过20%,考研比例突破30%。毕业生就业岗位从传统的经管类岗位向技术类、复合类岗位延伸,45%以上的学生前往世界500强和中国电子信息100强企业就职,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5%,学生就业满意度高。根据麦可思的《电子科技大学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在最能体现毕业生质量市场价值的“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指标方面,“管理-电子工程复合培养实验班”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为5820元,高居我校毕业生收入水平前列。
4.毕业生对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认可度高
为考查复合实验班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效果,毕业生均填写了复合实验班综合素质培养体系问卷。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学生对“复合”的概念高度认同,达到了工程素养与管理意识互相补充的效果,其自身思维的严谨性和发散性、数理分析能力和软件应用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及市场意识均得到了提升。结果还显示,素质提升、研究能力、实践能力3个模块平均得分都在4分以上,表明学生对培养体系高度认可,其中,野外团队素质训练、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企业实习与社区服务、国际交流等环节得分较高。作为连接各个培养模块的纽带,导师制获得了学生最高的评价,92.1%的学生认为在学习生涯规划、认识专业、选择专业、研究训练计划等方面,导师发挥了突出的指导作用。
5.管理-工科复合的品牌形象不断提升
《高考招生》杂志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全国著名高校开办的实验班分为12类,其中“管理-电子工程复合培养实验班”以其横跨管、工两个学科的复合性被单列为一类,只有电子科技大学对此进行了实践。该文被新浪教育、高考频道、天涯等多家知名网站转载,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复合培养班的学生及其家长均对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高度认可。经过多年的探索和8年多的实践,复合实验班已形成了规模稳定、培养体系和保障体系完善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我校前往厦门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进行了宣讲,引起了与会师生的强烈兴趣。近几年,佐治亚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10余所国内外高校先后到电子科技大学进行调研和学习,希望结合其学校特色进行推广。
三、管理-电子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再探索
1.进一步优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将“基于全面发展的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贯穿复合型人才培养全过程
在评估“管理-电子工程复合培养实验班”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包含3大模块和1个平台,并以导师制为纽带”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课堂教学模块,要启动核心课程改革工作,进一步实现双专业学科主体知识的相互支撑和合理渗透,通过一系列机制创新实现学生的学习自由。一是对部分经管类的课程实施改革试点,探索小课堂多教师、探究式、体验式、案例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术思维能力;二是在管理类专业课程中加大信息技术背景的比例,提高学生的复合认同感;三是以学生为中心,实行弹性学制,让学生享有最大限度的自,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个性优势与潜力。
在能力培养模块,要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环节,加强创新基地的建设,拓展现有的创新和创业平台。一是进一步构建递进式复合模式,整合经管、电工及校内外多方资源,逐步建立和完善实验班人才培养体系中“知识整合+专业融合+能力复合”的递进式复合模式;二是提供经费,保证学生参与电工综合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复合路径;三是加强学生的实践和实习环节,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形成包括竞赛参与、、科技成果、科研活动、课外实验、社会实践等在内的创新实践学分体系;四是开拓全新的实践路径,除了加大教育教学中开展课外实践教学的投入,还要实现产、学、研的无缝对接,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技术与管理相融合的复合型人才,从而实现企业、用户、学生、学校、社会的多方共赢。
2.进一步探索管理-电子信息技术大学科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考虑到“互联网+”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日渐加深,本科人才的培养应密切结合不同学科领域相互交叉和相互交融的发展趋势,紧紧抓住电子信息技术,特别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信息技术与管理相融合的云计算、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分析,进一步探索管理-电子信息技术大学科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生命医学、电子信息、软件工程、经济、管理等学科进行深度整合,建立大学科创新平台。在这一平台上,学术带头人、首席教授交叉组队开展本科复合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学科与学科之间打破专业壁垒和原有课程的界限及框架,开设跨学科融合性课程,培养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迈克尔・塞勒.移动浪潮:移动智能如何改变世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2]杨晓慧.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
[3]陈煜,汤智.创新人才培养:美国比照下的反思与变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8(4).
[4]刘冠华,东晓明.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国内外比较及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J].黑龙江教育,2007(1).
[5]张海燕,吴风庆.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解析[J].教育探索,2008(2).
[6]李祖超,利勤.美日产学研协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路径比较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3(3).
[7]董泽芳,袁川.国外高校成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经验与启示――以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和东京大学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2014(4).
人事行政是行政机关的人事管理。它为行政管理活动提供了组织保障。为提高行政效率,行政管理领域引进了许多企业管理的方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人事行政转正申请工作总结,供您参考。
人事行政转正申请工作总结范文一时光荏苒,转眼间来__实习已经五个月了,短暂的实习生活,除了工作经验和知识上的丰硕外,最大的收获莫过于“转变”二字——从校园思维模式到职场思维模式的转变,为今后尽快适应融入职场生涯奠定了基础。
说到从校园思维模式到职场思维模式的转变,就不得不提到角色定位。从进入公司伊始,就要求自己以职场人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能将学生
行为带到工作环境中,但是在学习新的问题时依旧要像学生那样保持谦虚的态度。
(一)项目工作总结
一路走来,从开始的懵懵懂懂,到逐渐理出思路,目标逐步明朗。期间不仅熟悉了工作环境以及公司运作基本流程,更是学到了很多专业技能。
初始接触的是某移动传媒公司的项目。该项目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制作公司制度全案;一是制作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及体系,包括薪酬制度方案,绩效管理手册。
在制作绩效管理手册中绩效考评指标一部分时,前期准备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1对媒体行业概况及公司的背景信息做详细深入的调查
2熟悉公司的基本工作流程及组织结构
3熟练掌握绩效管理制度及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方法论
在制作绩效考核指标中也遇到了很多难题:
1制定部门kpi时,部门负责人的对抗,基于此我们与其上级领导进行沟通,使考核指标与目标值的确定更加趋于客观化合理化。
2由于媒介工作的特殊属性,使得对节目制作编播人员的考核成为难点。对此我们将节目编播制作人员的绩效考核指标分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定性指标另行订立奖惩办法进行考核,这样就避免了一些影响较大的指标设置到kpi中分得的权重较小,体现不出激励作用。
3由于对工作流程不熟悉,影响kpi推导过程的准确把握。对此我通过各种途径熟悉理解各部门工作的内涵和流程。例如像财务部门,综合处的工作内容和流程同其他行业有很多共性,所以学习起来难度相对小些,对于业务部门有其独特性,则需要认真分析总结。
(二)培训课件制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培训课程就是培训师手中的利器,因此培训课程的设计成为整个培训系统的关键环节之一。在培训课件制作过程中,我逐步总结出其基本流程。
1前期准备
在制作课件前首先要调研客户需求,即要弄清楚学员是谁;他们需要什么;希望通过此次培训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解决什么问题等,弄清这些问题才能做到有的放失。
了解以上信息后就需要确定培训的主题。
2设计具体内容
首先搭建课程框架,然后填充内容,最后对课程润色,最后形成标准化课程。
3注意事项
前期准备工作中要尽量使自己关于某方面的知识完善,形成逻辑严密的系统;课件制作中的案例要丰富,多增加互动游戏,使课程不枯燥,生动有趣,生活中很多例子都可以成为素材,例如三鹿奶粉事件可以成为危机公关很好的案例;注意整个ppt的格式统一和标题美化。如客户开发换成客户开发的七大武器更加夺人眼球。
(三)关于工作方法的问题
在公司实习期间除了工作内容的学习外,我还掌握了几点工作的方法,以此来提高工作质量和增加工作效率。
如联想三问,即领导分派任务时要充分了解领导的目的,了解的越详细,工作实施起来才会更加到位和顺利。明白了为什么之后在做一个详尽规划,最后才去实施。这样就可以避免很很多无效劳动和重复工作。
二八原则:80%的产出来自20%最至关重要的行动,所以每天首先要做的就是当日工作计划,哪些工作是重要紧急的,哪些是重要不紧急的,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合理安排时间。
会议的基本程序:open(开场白)clarify(澄清观点)develop(展开讨论)facilitate(推动达成一致)close(总结)
要勇于承担工作任务,不懂得地方尽快学习,边工作边学习,不断的遇到新问题去面对和解决,才会迅速成长。
还有很多工作的方式和方法自己做的都不够到位,比如如何与上级汇报工作和沟通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力求做到更好。
尽管在几个月的实习中我收获了很多,但是还是非常不成熟,需要继续在今后的工作中慢慢磨练。由于选择了跨专业的方向,所以还要补充大量的专业知识,除了人力资源的3p核心要拓实基础外,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学的分支,所以管理学的知识不得不学,还要注意管理思维的培养;其次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门以“人”和“群体”为对象的学科,那么研究人和群体心理行为的组织行为学心理学也要学好;对于组织的其他功能如市场营销生产管理组织结构的设计流程功能等都要深入了解,只有如此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不畏浮云遮望眼”,才能做到目标明确。
路漫漫其修远,职业生涯刚刚开始,我还需加倍努力,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人事行政转正申请工作总结范文二大学毕业至今已经有半年时间了,在毕业之后我并没有感受到找工作的难处,可能是机缘巧合吧,我顺利的找到的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现在的我已经很顺利的在公司工作半年时间了,感觉还是不错的。我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可以做的更好,只是现在我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在不断的发展中,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度鞥为明确的认识,我相信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会走的更加的顺利。
今年7月,我通过人才招聘,在___公司得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带着对事业的激情和对新生活懵懂的情愫,我走上了公司行政人事部的工作岗位。作为一名刚走出大学校门、专业并不十分对口,且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大学生来讲,一切都是陌生而新鲜的。工作中,我一直虚心求教,恪尽职守,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在过去的一年里,虽没有轰轰烈烈的战果,但也算经历了一段不平凡的考验和磨砺,对于每一个追求进步的人来说,都免不了会在年终岁未对自己进行一番“盘点”,也算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
一、行政工作方面
1、汇总石油价格,整理能源报道信息,进行月终、年终价格趋势分析。
我始终没有将这项工作单纯地列为一项涉及业务的工作而划分在行政事务部的工作之外,因为每个人都有为公司发展贡献智慧和能力的机会,因为行政工作归根到底是服务于公司发展的。也许我的想法毫无创意,也许我的方法欠妥,也许我的能力甚微,甚至在无人问津时,这只不过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毕竟这项简单的工作不会像专业的网站和资讯___公司做得那样完善和权威,但当有一天业务需要其中的某个数据时,它却是及时而必需的——这就是积累的价值,也许每天只坚持做一点点,一定会有为此收获的时候。
2、办理企业营业执照年审及工商备案资料变更等相关事宜
和办理社保、公积金、人才等人事工作一样,办理与企业有关的工商行政事务也是与政府打交道的一项工作。然而,工商行政办公大厅的设置虽然人性化,但其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实在不敢恭维。这对于“初来乍到”的我来讲,在工作之初的确造成了不少困难。好在___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其他负责行政同仁的鼎力协助,才让我有机会在一次次锻炼中逐渐成熟,办事效率也越来越高。现在我已经可以独自完成企业变更的全部流程,并能积极配合财务部、业务部等其他部门办理与工商有关的行政事宜。
3、为公司领导办理出国签证
领导们常因业务需要办理出国签证,从刚接手这项工作开始的一头雾水,到成为公司其他行政工作人员为领导办理签证的“顾问”,这里凝聚了广大同事们对我的悉心指教与自己的勤奋努力。在她们的提点下,我先后为领导们办理赴新加坡、英国、美国等国签证近十份。填表、翻译原始文件、准备照片及费用、备份资料、递交资料、验证指纹、面试、领取签证……每个国家都有着不同的申请条件和政策、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申请表格和申请程序;相同的是,完成这项工作需要良好的英语基础和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在为领导们办理签证的过程中,我学习了很多相关的知识,认识到学习英语和尽可能涉猎更广泛领域常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因此,也只有永不倦怠地提高自己,才能胜任看似简单的行政事务工作。
4、其他行政工作
行政工作是繁琐的,小到复印、扫描、传真、订餐、租花、发快件、印制名片、续订网站、订阅报刊杂志、车辆文件的保管、简单的计算机维护,大到结算、订房、订机票、办理员工报销、与装修公司就办公家具协商价格、协助领导为希望工程捐款、采购办公用品及对其领用情况进行备案……每一项工作的完成都是对责任心和工作能力的考验,如何化繁为简而又能保证万无一失,如何以最小的成本换得最高的效率,这已经不单纯是对现代企业从事业务工作人员的要求了,对行政工作人员也同时适用。
二、人事管理方面
1、招聘新员工
根据业务部的实际需要,人事部在8月伊始有针对性地、合理地进行了员工招聘工作。回想起半年前的求职经历,我认为自己有义务尊重每一位求职者,以公司的利益和需要为出发点,以公开、公平、公正为选拔原则,把好公司引进人才、择优录用的第一关。我能够做到对每一位应聘者的简历进行认真的筛选,对每一位有机会前来面试的应聘者报以最热情的对待,为公司领导进一步择优录用新职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制定并落实相关人事管理制度
初到公司,适逢结构重组,___结合自身环境制定了与公司发展及执行相匹配的一系列人事管理制度,并由我负责公司的考勤统计工作。在执行过程中,我能够尽快适应公司的政策安排,尽可能做到实事求是地统计考勤,每月初以统计数据为依据,及时为员工饭卡进行充值,为大家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3、归档人事档案
我知道,及时更新各兄弟公司及相关往来单位的通讯资料对于公司的业务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从未把人事档案详尽、准确的归档整理工作当成一般的人事工作来对待。我能够做到分别以纸板和电子版备份,严格审查全体员工档案,对资料不齐全的一律补齐,并及时将最新的信息复印并分发给___公司各位领导及办事员备查使用。
4、为员工缴纳社保费及住房公积金,管理人才、社保及公积金帐户
由于我本人也是刚刚参加工作,对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以及人事局人才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政策和执行程序可以说完全不熟悉。面对每个月的报表和一年里频繁的人事增减变动,我知道只有做到勤问、勤学、勤动脑、勤动手才能胜任这项工作。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和人事档案工作完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每一位员工切身利益的得失,关系到企业信誉的优劣以及企业与员工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否。公司领导将这样举足轻重的工作交给我,是对我工作能力的信任和考验。为了不辜负这份信任,我大胆工作,不懂就问,得到了多位负责人事管理工作和财务管理工作前辈们的指导和帮助。此外,我自己也常常浏览政府服务部门的官方网站或通过现场请教政府办事员的方式学习提高,得以进一步开展工作。如今,我已经能独立并熟练地完成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和人才这三部分人事任务的常规性工作。这是与每位同事地积极配合和热心帮助分不开的。
作为行政人事部的工作人员,我充分认识到自己既是一个管理者,更是一个执行者。正所谓“天下难事始于易,天下大事始于细”。要想协调好一个团队每一件琐碎的小事以保证业务的正常有序发展,首先要抱以一个正确的心态,踏踏实实、任劳任怨地完成上级交派的工作;其次,要不断提高自己、抓住每一次让自己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在业余时间善于发现与工作有关的新事物新知识;最后,以主人翁的姿态发挥所长,为公司分担更多力所能及的工作。
感谢各位领导能够提供给我这份工作,使我有机会和大家共同提高、共同进步;感谢每位同事在这一年来对我工作的热情帮助和悉心关照。虽然我还有很多经验上的不足和能力上的欠缺,但我相信,勤能补拙,只要我们彼此多份理解、多份沟通,加上自己的不懈努力,相信___公司明天会更好。
以后的道路我将会自己勇敢的走下去,公司的工作比较适合自己,我真的相信自己能够做好。总之自己还是感受到了自己将来的潜力,我相信自己可以做好。能够有一个比较好的未来,对每个人都是很有诱惑力的,我坚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走的更加的顺利,我能够走好。其实现在有很多的事情都是不可预测的,我的未来我也不知道,我会在以后的道路上继续努力下去!
人事行政转正申请工作总结范文三一、七月工作开展情况
本月我部在认真总结上半年工作和思考下半年工作计划的同时,全力以赴确保“国资委专项审计”、“董事会组织、协调和接待工作”、“办公楼租赁方案”、“岗位招聘”、“新办公楼装璜设计投标”“新办公楼租赁地点的比选”等重要工作顺利完成,通过我部一直来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强化主动性与执行力,目前部门内部职责清晰、沟通顺畅、团结一心,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完成较好。现将七月份各项工作总结如下:
(一)人事工作
1、按照集团批准的__年海天编制规划,全面展开各招聘岗位的招聘工作,重点跟进“行政主管、企管部经理、企管专员(审计)”三个岗位的招聘工作;本月“企管部经理助理”已正式到岗为企管部补充了新鲜血液;
2、策划组织全员参加的专题培训、基层经理参加的新任主管培训、部门经理参加的领导力提升培训;落实全员压力管理培训及非人力资源的人力资源管理培训,批准后组织实施;
3、完成中层干部续聘前各项工作与360度考核结合;
4、编制__年海天公司各部门职责与岗位职位说明书;
5、完成6月绩效考核评定工作,以及6月人力资源动态报告;
6、完成三位员工的续聘及竞升考核工作;
(二)行政管理
1、做好日常行政管理、行政协调、后勤保障、信息平台公文流转等工作;
2、迎接国资委审计组进驻海天公司协调、接待及薪酬解释方面的工作;
3、完成公司一届五次董事会组织协调和接待工作,并提交董事会会务组织工作报告;
4、确定办公楼租赁方案,支付国际航运大厦保证金,全力跟进租赁合同的审核和谈判,并与小业主协商租赁合同事宜并达成初步意向,租赁合同已报集团公司审核同意并具出书面意见;
5、新办公楼设计招标,最终从三家投标装修设计公司确定dms为入围者,修改办公楼设计方案;
6、与浦东政府落实5号地文件审批进度,跟进盖办公楼地点的选址;
7、完成新车购买和拍牌相关手续;
8、《人事行政手册》相关制度进一步修订完善,并上信息平台报批;
9、上报6月份中国航油集团海天公司任务分解表完成情况;
10、参加季度经营分析会,汇报人事行政部第二季度工作;
11、完成第二季度预算差异分析及第三季度预算分解,并且将第三季度部门预算分解到费用管控者;
12、六月份员工考勤报表、分机话费、办公用品台帐等数据统计分析;
13、做好网络设备日常维护,保证安全、正常使用。
(三)完成其他工作
出差天津配合海鑫公司组织落实“海鑫油603”轮首航仪式;
(四)未完成工作及说明
1、“《三大手册》定稿、排版、印刷工作”,由于《三大手册》一直未通过公司总办会审核,此项工作将予以顺延,待审定后排版印刷;
2、“福利方案下发执行”,由于最近公司领导出差或外出公干频繁,此方案一直未上总办会研究,待八月份公司领导研究通过后下发执行。
(五)改进措施:
无
二、八月主要工作计划:
人事方面:
1、人事招聘工作重点跟进“安全监察、国际货运主管、财务主管、企管部经理”四个关键岗位及“行政主管”等岗位的人才筛选工作;
2、组织落实“非人力资源经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培训”,策划组织八月份的“压力管理培训”;
3、福利方案的审定下发;
4、月份绩效考核工作并完成7月人力资源动态报告。
5、完成实习鉴定考核、续签考核;
6、随员居住证的办理;
7、办理新员工(王恒)入职相关手续。
行政管理方面:
1、持续做好日常行政管理、行政协调、后勤保障、信息平台公文流转等工作;
2、及时跟进国际航运(小业主)租赁合同签订事宜;
3、积极跟进新办公楼装修设计方案,合同审定,弱点工程公司的比较和方案提出,互联网接入等事宜的落实工作;
4、组织召开公司上半年工作汇报会;
5、上报集团公司任务分解表7月海天公司完成情况;
6、7月份考勤、办公用品、低值易耗品等数据的统计上报;
7、完成部门、个人7月份工作小结;
[关键词]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高等教育;“双创”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01-0109-05
大学生创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以创业带动就业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及广大大学生的共识。在互联网时代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创业的方向转向互联网平台,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转变。当前,“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了全社会的热点话题,“互联网+创业”也备受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具备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的大学生跃跃欲试,想要借助互联网平台展现自己,实现自身价值。但值得注意的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互网+”时代的到来固然给大学生更多的创新创业选择机会,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1“互联网+”的概念和内涵
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时代逐渐向我们走来。2016年5月,教育部与国家语委联合《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6)》,其中“互联网+”入选中国十大新词和十大流行语,一时之间,“互联网+”词汇家喻户晓。那么,什么是“互联网+”呢?
要想深刻把握“互联网+”的内涵,首先需要弄清楚“互联网+”的含义。所谓互联网,顾名思义,指的是采用通用协议串联而成的覆盖全世界的庞大网络。而“互联网+”则指的是发挥互联网优化配置生产要素的重要作用,将互联网创新成果与社会各个领域进行深度融合。需要注意的是,“互联网+”并不意味着互联网与其他领域的简单相加,而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平台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形成一种新的发展形态[1]。例如互联网+传统集市创新出了淘宝网,互联网+传统百货卖场创新出了京东商城,互联网+传统媒人创新出了百合网。尤其在经济新常态下,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给传统行业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促进了传统生产方式的转变和革新。
2“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机遇
2.1“互联网+”是创新创业的新引擎
近年来,我国提出要以“互联网+”为抓手,着力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突破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创造新业态,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开拓新兴产业的发展空间,以此促进整个中国经济社会的优化转型。尤其在经济新常态下,互联网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互联网+”成为了创新创业的新引擎,在这一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也就面临着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2.2“互联网+”为各行各业带来了发展机遇
以移动互联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及物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人类经济社会的影响必然是巨大而又深远的[2]。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促进了传统行业的转型和升级,例如传统工业转型为工业互联网,传统农业转变为农业互联网。可以说,互联网与其他领域的融合都是对其他领域的一种优化和升级,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给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
2.3“互联网+”背景下,政府出台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
以创业带动就业已经取得了全社会及广大大学生的共识,各级政府也积极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尤其在“互联网+”背景下,政府出台了大量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例如高校毕业生申请个体经营或申办私营企业,可以通过工商部门“绿色通道”优先注册,同时政府减免大学生创业各类行政管理费用,可分期支付注册资金,申请贷款时享受一定利率优惠。此外,部分地方政府提供免费的大学生创业培训服务,在社保、档案管理、落户等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的政策支持。
2.4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大力推广
美国早在1947年就开展创业教育,许多欧洲国家都在高校开设创业课程,众多教师和学生参与创业实践。相较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前景和势头良好,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深受高校及广大高校教师的认可,职业生涯规划、创业管理、企业管理等与创新创业息息相关的课程在许多高校均有开设,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3]。尤其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利用“互联网+”思维来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为大学生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对于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挑战
机遇与挑战并存。“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面临着更多的机会,但同时也存有严峻的困难和挑战,具体说有以下几点:
3.1创业资金少。资金是创业的基础,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纵然在“互联网+”环境下存在各种各样的机遇,但创业资金的匮乏如同大学生与创新创业之间的一道鸿沟。就目前来看,大学生创业资金来源主要为自筹,学校及社会的资金支持较少,虽然政府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但小额贷款、学校资金支持等资金来源程序十分繁琐,审批环节众多,且有着额度小和门槛高的特点,大学生很难获取大量的创业启动资金[4]。尤其在“互联网+”背景下,许多创业项目对资金数量要求较高,在项目起步阶段,很可能处于亏损状态,少量的资金往往难以为继,使得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胎死腹中,这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天然劣势所在。
3.2创业环境差。我国虽然发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但整体而言,创新创业环境还不够优良,从全球创业观察数据来看,我国创新创业环境处于中下水平,缺乏完善的政策法规保护,在知识产权保护、企业审批、政策扶持等各个方面都存在不足,企业制度、融资制度等方面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支持力度不够。“互联网+”属于新生事物,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一些新的商业模式还处于开发中,这也给大学生创新创业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3.3技术难度大。对于大学生来说,在创新创业项目中,选择“互联网+”相关项目就必须具备技术优势和服务意识,这也给大学生创新创业带来了较大困难。虽然许多高校充分利用团队优势,积极优化创新创业人才队伍结构,通过技术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的优势互补来开展创业项目,开发核心技术,但在创业初期,许多大学生受到经验匮乏和核心技术壁垒不高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受到同类型企业的挤压,很容易被模仿和超越,往往淹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3.4创业经验匮乏。创业经验匮乏是大学生创新创业面临最现实的问题,市场环境风云变幻,一旦判断错误,很容易导致产品和服务定位失准,再加上管理上缺乏长远眼光,缺乏风险意识,往往导致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屡屡碰壁。此外,一些高校创新创业实习基地和孵化基地建设不够完善,学校、企业及社会三方联系不足,大学生在高校内的创新创业实践往往与市场实际脱节,从而难以积累到创业经验。
4“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之对策
4.1增加投入,完善配套O施。上文中提到,我国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十分重视,也出台了相关支持政策,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和学校也应当积极发挥作用,加大资金投入,促进资金支持与发展的对接,积极完善创业基地和孵化基地等配套设施建设。高校应当做好顶层设计,成立创新创业领导小组来探索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和产学研合作模式,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师培训,完善相关课程建设,为大学生创业创业提供坚实的基础[5]。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例如贷款程序简化、税费减免等。创业基地和孵化基地则应当提供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和资金保证等支持。为了保证大学生创新创业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高校可以实行“弹性学籍”制度,以此来解决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后顾之忧,让大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创新创业项目中。
4.2搭建平台,拓展创业空间。社会和高校应当积极为大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完善创业实验室、SYB课程等硬件平台建设,积极开展创新创业竞赛,建立就业创业论坛,形成新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此外,应当积极充分利用“互联网+”相关比赛和“三创”比赛,与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相结合,为大学生到企业学习实践提供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切身了解互联网+企业的运营管理模式,为创新创业积累经验。此外,高校可以邀请创业成功的专家和校友在校内开展创业讲座,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指导,分享经验。
4.3钻研技术,保证公平竞争。我国互联网市场起步较晚,政策法规不够完善,互联网监管有待加强,竞争环境有待优化。互联网商人有着自我监督成本高、能力弱的特点,一些不诚实、无信用的不良网商不利于互联网环境的健康发展。对于大学生来说,应当积极攻克核心技术和服务,学习计算机、法律及经营管理等相关专业知识,组成创业团队,稳固技术基础,为创新创业迈出坚实的一步[6]。此外,政府应当加强对互联网市场环境的监管,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促进互联网市场的健康发展,为“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4.4积累经验,整合有效资源。经验不足是大学生创新创业面临的重要挑战,高校应当积极培养大学生“互联网+”环境下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方式,引导大学生合理的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建立立体化、多元化的合作模式,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机会,分享创业经验,促进大学生与企业间之间的交流,扩大同商家与用户的沟通渠道,以此来创新营销策略,优化整合各方面资源,从而弥补大学生创新创业经验方面的不足,让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和错路。
结论:综上所述,我国已经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提升到战略高度,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互联网+”环境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但经验少、环境差、资金少等问题仍然存在,这就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全社会及大学生自身各方共同努力,迎接挑战,改善环境,以此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刘 刚.“大众创业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养成[A]. 中国武汉决策信息研究开发中心,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决策论坛――系统科学在工程决策中的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中国武汉决策信息研究开发中心,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5:2.
[2]牛冰非.浅议“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模式[J]. 亚太教育,2016,(02).
[3]冯艳娟,梁 鹏.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业问题浅析[J].商,2016,(22).
[4]张 檬,罗 欣,张馨心.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业困境及策略[J].商业故事,2015,(28).
[5]刘丽燕.“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科技经济导刊,2016,(18).
智能制造的欧美版本
在“中国制造2025”出台以前,智能制造在国际已经有多种版本,其中最主要的是欧美三国的版本,即德国的“工业4.0”、英国的“高值制造”、美国的“先进制造”。
德国的“工业4.0”。“工业4.0”是德国面向2020年的高技术战略,核心内容是智能化生产系统,即在系统或产品的生命周期内,相关信息通过网络化实时传给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随时通过数据优化价值创造流。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概论》作者乌尔里希·森德勒的观点,理解“工业4.0”有四个要点,即第四次产业革命、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物与服务联网(IOTS)、机器对机器的通信(M2M)。
“工业4.0”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被称为“工业1.0”,其标志是蒸汽机和机械生产设备;第二次工业革命被称为“工业2.0”,其标志是电动机和大规模生产线;第三次工业革命被称为“工业3.0”,其标志是电子、信息技术和高度自动化生产;第四次工业革命被称为“工业4.0”,其标志是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和智能化生产。简而言之,“工业1.0”是机械化时代,“工业2.0”是电气化时代,“工业3.0”是信息化时代,“工业4.0”是智能化时代。
信息物理融合系统是互联网发展的新阶段。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也称之为智能技术系统,它不是独立设备的集合,也不是单纯的互联网,而是由具备物理输入输出功能且可相互作用的元件组成的网络。互联网原来只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计算机,现在则是具备万维网接口的任意设备。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基础是数字通信技术,主要包括传感器、执行器以及网络化的智能组件技术。智能工厂就是把若干信息物理融合系统整合起来,形成更大的系统。
物与服务联网是物联网发展的新阶段。物与服务联网,就是所有的产品和服务都配备一个IP地址,通过标准协议彼此联网,同时也和人联网。物与服务的联网,实质是基于数字技术的智能化服务。
机器对机器通信是指终端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机器与机器之间的通信在电缆和传统电器中早就存在,在“工业4.0”中,主要是增加了由无线服务和标准协议所建立的网络。
根据德国《“工业4.0”白皮书》,实现上述内容需要解决五个方面的问题:价值创造网的水平整合,全生命周期内工程学的一致性,垂直整合和网络化的生产体系,新的工作基础设施,跨领域技术。①
英国的“高值制造”。英国政府面向未来的战略是“高值制造”。“高值”是从价值形态上说的,“高值制造”就是高附加值的制造。“高值制造”是一场制造业的革命,它的产业形态是按需制造、分布式制造和产品服务化,它的技术形态是新兴技术群、数据网和智能基础设施。根据英国政府科学办公室前瞻水平扫描中心的定义:“这场革命由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材料驱动,同时伴之以基于三维打印技术的本地化定制生产,走向产品加服务的商业模式——‘产品服务化’。”②
“高值制造”战略的主题是资源效率、制造工艺、材料集成、制造系统、企业模式。在主题之下,又分为若干新兴技术群和产业领域。新技术、新工具、新方法、新材料使制造形态和商业模式发生变革。
数据网是第二次互联网革命的主要内容。互联网是第一步,数据网是第二步。数据网为数据和网络文本添加结构和意义,基于通用互联网协议实现各种数据、物体的互联,同时把互联网分成专属的“网络分区”,从而改变网络的价值。
智能基础设施与互联网革命密切相关。互联网是在现有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固定电话网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互联网的革命将深刻改变基础设施,不仅是数据传输基础设施,还包括数据处理、数据储存和电力供应,主要是智能电网、传感器网络的推广和应用,以及对现有基础设施的“拆拼再利用”。
美国的“先进制造”。美国面向未来的战略是高端制造。根据美国科技顾问委员会的定义,“先进制造系指一组活动,它们依赖于信息、自动化、计算、软件、传感和网络等的采用与协调,并运用物理学和生物学开发的前沿材料和新兴能力,例如纳米技术、化学和生物学。它既包括以新颖方式来生产已经有的产品,也包括制造基于新兴前沿技术的新产品”。③简言之,“先进制造”是指采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并利用新材料等新兴技术生产新产品的系列活动。
“先进制造”与数字革命相联系。美国工程院认为当前正在发生的数字革命有三个特征:计算能力的持续增长,通信和分析能力快速提高,机器人技术和控制系统的进步。数字革命使高速计算机、先进传感技术和先进材料不断进入生产过程,这必将变革价值创造方式和就业格局,极大地提高生产率。美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建议支持“数字驱动型创新”,包括数据收集、存储、处理、分析、使用和传播等技术研发。
据中国专家的实地调研,美国正在进入“新硬件”时代。“新硬件时代,是以美国强大的软件技术、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为基础,由极客和创客为主要参与群体,以硬件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新产业形态。这里说的新硬件,不是主板、显示器、键盘这些计算机硬件,而是指一切物理上存在的,在过去的生产和生活中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造事物。”
上述智能制造的三种版本,“工业4.0”最优。各个版本虽然表述、重点有所不同,但我们由此可以得出三点基本结论:
第一,人类正在发生产业革命,这场革命不是把互联网简单应用到传统产业领域,而是互联网、物联网、传统产业三位一体的革命,智能制造是这场革命的典型表现。
第二,此次产业革命的根本特征是智能化,即原子世界与比特世界全面融合,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服务、物与物、物与服务全面链接,基础设施、生产过程和价值构成重新整合。
第三,数字技术是智能化的使能技术(或关键技术)。数字技术使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新应用、智能工厂、机器人、增材制造和软件设计等众多新技术成为可能,而众多新技术的突破又反过来为进一步数字化提供物理和生物基础。
智能制造与新产业革命
一段时间以来,智能制造成为热词,但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被简单化。很多人以为只要把互联网引入传统产业,智能制造就实现了。这是从传统发展方式理解的智能制造,而不是从新产业革命的意义上理解的智能制造。作为新产业革命的主要部分,智能制造不是偶然的、孤立的,而是与新产业革命的三个要件不可分割的。这三个要件,也可以说是智能制造的三大支柱,就是劳动力知识密集化、劳动工具数字化、劳动对象服务化。
劳动力知识密集化。所谓劳动力知识密集化,是指劳动力不仅接受过专业教育,而且还具有即时学习的能力,从而使专业知识交叉融合、知识与操作交叉融合。
在传统工业化的发展方式中,研发、设计、销售、服务等知识密集环节与制造环节相对分离,学科之间、理论与实操之间线性接续,互不交叉,因而需要的是专业型的员工。智能制造产业链是非线性的、矩阵式的,各个环节平行运行、交互作用、协同优化,生产系统的复杂性增强;由于分布式制造和产品服务化,产业链已不仅限于企业内部,而是跨企业、跨地域的。这就要求劳动力既要具有专业知识,同时又要有跨学科知识;既要有理论知识,又要有实际操作能力。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的复合型、主动型人才成为主要需求。这种新型的劳动力既是设计者、研发者,又是协调者、操作者;既懂软件和硬件技术,又懂机械和制造技术。与自动化相适应的是专业化的人才,与智能化相适应的是复合型人才和能力型人才。
需要说明的是,智能制造并不取消专业性,而是在专业性的基础上要求全面性,能够融会贯通,理解全局。这种全面性之所以可能,是由于互联网使海量知识资源能够即时共享,只要愿意,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所需的知识。E学习、APP学习、微信学习、游戏学习等新型学习、教育方式,为劳动力知识密集化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机遇,据《欧洲产业和企业数字转型》报告,E学习市场在未来十年间将增加15倍,占全部教育市场的30%。
劳动力知识密集化在就业结构上体现明显。据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一份报告,美国高端产业雇佣了全美80%的工程师。美国由“从事科学和工程学、建筑与设计、教育、艺术、音乐和娱乐的人们”构成的“创意阶层人士”,2000年已经占到就业人口的近1/3,欧洲平均也在25%~30%。美国创意产业的薪酬占到全美所有产业薪酬的将近一半,相当于制造业和服务薪酬的总和。⑤2011年,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美国为61%,俄罗斯为54%,日本为41%。可以说,科学家、工程师等专业人员在就业结构中已经居于主导地位。
生产工具数字化。所谓生产工具的数字化,是指数字程序控制的生产工具和生产工具的虚拟化,以及生产工具与虚拟生产工具之间的交互结构。例如,数控机床就是生产工具由数字程序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CAD)就是生产工具的虚拟化。
工业文明的生产工具是大机器,而且是自动化的机器,生产装置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自动运行,从而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有害的环境中解放出来。
这种情况在新产业革命中改变了。按照IBM工业研究院哈德·鲍姆的观点,智能制造或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基础是五种技术创新,即移动计算技术、社会化媒体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分析和优化技术。它们相互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增值、商业模式和产业形态,也改变了生产工具的形态。机器装备等劳动工具普遍使用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形成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包括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柔性制造系统等。数字化工具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和生活的全部过程,实时感知、分析、处理和控制,相互交流并与周围环境交流,自动更改配置并存储信息,分布式地自我组织,提供和执行全流程最优化方案。
生产工具的数字化使软件具有了战略意义,软件的研发成本也占据了重要份额。西门子公司软件研发的支出占了整个集团研发预算的大约40%,达到了40亿欧元。据国外专家估计,当前纯工业软件的世界市场份额已达180亿欧元,预测未来每年还将上升8%;工业型软件在有关物流、安全和能源管理领域的额度已超过1000亿欧元。⑥
生产工具的数字化也使生态文明成为可能。数字化使技术体系能够通过提高单位资源效率的方法来增加产品总量,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全部经济、社会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对废物进行资源化和再利用,把物质消耗和环境污染维持在自然界自我修复能力的范围以内。
劳动对象服务化。所谓劳动对象的服务化,是指劳动对象特别是劳动产品从物质单体变成从物质单体诞生直至回收的系统,而服务是该系统的主要部分。
工业化发展方式中的劳动对象,从动力上看,是大规模的化石能源特别是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从原材料上看,是大规模的钢铁、水泥等矿物质材料;从最终产品上看,是大规模的实物商品,所有产品都是物质实体,从研发、设计开始,在制造终端完成。
而在新产业革命中,产品变成与服务一体化的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实体产品,以及围绕实体产品的服务。据陕汽公司提供的数据,目前平均一辆卡车的售价为30万元人民币,但卡车使用以后产生的成本是500万,在卡车整个生命周期内,服务的价值占绝大部分。所谓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系统从产品设计、研发开始,经过制造、售后,直至回收再制造的全过程。
产品系统中的服务,主要包括单体产品服务——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等,以及单体产品衍生服务——服务是主体,单体产品是载体或工具,还包括无产品服务——与单体产品无关、但经济上有关的结构。其中单体产品服务是最核心的服务,产前服务是指产品的研发和设计,这是一个以产品为核心,制造商、供应商、用户、创新者、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参加的设计、研发圈;产中服务主要是厂内和社会的相关生产;产后服务则是从产品诞生直到实体产品消失为止的服务“长尾”。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一份报告,发达经济体制造业服务类投入占到制造业产出的20%~25%,制造业岗位中30%~55%具有服务性职能,若加上外包服务,美国制造业服务类岗位已超过生产类岗位。据笔者实地调研,2014年,中国智能制造走在前列的陕西汽车股份公司,利润的44%来自于产品服务。2005年世界著名传统制造公司利润的50%以上来源于服务活动,全球500强企业中56%的公司从事服务业。而且制造业企业的生产,越来越依靠金融、电信、物流等服务性企业,据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一份研究报告,美国高端产业每个工人每年从其他商业服务中采购23.6万美元的商品和服务,而其他产业的采购仅为6.7万美元。
智能制造与中国机会
以智能制造为重要内容的产业革命,向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国家都敞开了窗口。同时,向中国敞开的还有另外两个窗口,一个是巨大的经济存量的转型,另一个是工业化和城市化中后期带来的经济增量。如果说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与前期刺激性政策消化期在同一时间重合出现,是老的三期叠加,那么,新产业革命的发生期、新发展方式的形成期、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期同时重合出现,则是新的三期叠加。如果说老三期叠加困难不少,那么新三期叠加则是机遇大于挑战。
新发展方式形成期提供的第二窗口。新发展方式形成期的机遇首先是大规模实体经济提供的载体空间。我国具有世界最大规模的实体经济,面临转变发展方式。物质消耗和环境容量已经走到临界区域;低端外部需求已经接近极限;单纯以廉价劳动力、廉价商品和薄利多销为内容的向下竞争,已经走到尽头,加速形成新的发展方式上升为刚性需求。巨大的经济存量要求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从以物质资源投入为主转变为以人力和知识资源投入为主,即用无形资本替代有形资本,真正转型为一个知识型、创新型、服务型的经济体,实现智能型增长。
其次是大规模城市化提供的增量空间。2014年我国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4%。如果按照每年转移1000万农村劳动力的速度计算,10年后还会有1亿人口城市化。城市化必然引起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经济总量的巨大增长,也必然引起我国消费规模的巨大增长和消费水平的大规模升级,相应地也将对智能制造产生巨大需求。我国的城市化是在发达国家城市化完成以后开始的,又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有条件不重复、也不应该重复先发国家传统城市化的老路,即先污染后治理、先粗放后集约、先发展后转移的道路,而必须一开始就以智能制造、生态经济支撑。
全面小康社会建成期提供的第三窗口。我国已经度过了温饱阶段,实现了整体小康,正在建设全面小康。2012年的统计公报反映,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都在下降,而且两个数值越来越接近。从经济规律来看,在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阶段,人们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生活资料领域,生产和消费水平比较粗放;而在温饱问题解决以后,人们的物质消费不仅有较大的增长,而且会出现重大的升级,同时人们的非物质性消费也大幅度增长、升级。这就为智能制造、高端服务开辟了新的领先市场。
新三期叠加放大了智能制造的机会窗口。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制造业整体水平处于中低端,发展很不平衡,存在大量“工业2.0”产业,因此,中国智能制造只能分两路走。一路是大多数弱势产业,必须循序渐进,从“工业2.0”上升到“工业3.0”,然后到“工业4.0”;另一路,是少数优势产业,有可能直接从“工业3.0”进入“工业4.0”。
除了上述两路大军以外,还有一路大军,他们已经处于智能制造阶段,虽然水平不一定是世界最高的。如华为、中兴、陕汽、海尔,等等,他们是我国智能制造的第一方阵。
处于“工业2.0”阶段的产业,以及城市化形成的增量产业,不一定按部就班地从“工业2.0”到“工业3.0”再到“工业4.0”,虽然也有这种可能性。由于新三期叠加,放大了智能制造的机会窗口,出现了“毕其功于一役”的现实可能性,即三路大军几乎同时进入智能制造阶段。我们既要看到老的三期叠加,同时又要看到新的三期叠加,而且我国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处于新的历史起点:整体上已经渡过温饱阶段,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后期,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带来的科技人力资源红利正在显现,只要战略选择得当,经过扎实工作,三路大军完全可以平行实现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的中国战略
新三期叠加的窗口已经打开,必须采取必要的战略,为智能制造准备充分而必要的条件,否则也可能丧失机遇。
人力资源超增长战略。人力资源超增长战略,就是在从2016年到2025年10年左右的时间内,通过投入和优化结构,急速使我国新增劳动人口普及高中阶段教育,55%达到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如果持续使新增劳动人口的55%达到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就要求高等教育入学率,即在校大学生占该年龄段人口的比例,必须达到55%。国际上通常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毛入学率在15%~50%,普及化阶段的毛入学率在5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的国家,全球有54个;⑦经合组织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5%。
人力资源超增长战略具有现实可能性。一是由于新增劳动人口的减少,中国劳动适龄人口已经处于一个加速减少的时期。据专家预测,中国劳动适龄人口在2015年达到峰值,此后将开始减少,2020年后减少甚至会加速。实际上,从2012年开始,我国劳动适龄人口已经连续3年减少,分别减少了345万、244万、371万。新增劳动人口的减少是个劣势,但又是个优势,即缩小了受教育人口的基数。二是我国具有适当扩大教育规模的公共财力和社会资本。新增劳动人口的减少和教育规模的适度扩大,使较大幅度提升入学率成为可能。
2013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86.0%。十一五期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平均每年增加近6个百分点,十二五前三年增速放缓,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强。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20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在此基础上,经过努力工作,每年增加2个百分点,到2025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可以做到的。
2013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4.5%,与全球平均水平(2012年为32%)⑧相当。从2014年开始,全国本专科招生总规模已达到当年年满18岁人口的46%。如果全国本专科招生人数每年保持在700万,那么到2020年,全国本专科招生总规模占当年年满18岁人口的比例将超过55%,当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将超过50%。十二五前三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平均每年增加近3个百分点。2020年以后,若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到2025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可以达到55%。
人力资源超增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不仅可以使我国获得自主创新所需的人力和社会基础,而且还能够使这种基础从此长期延续。当新增劳动力资源50%受到大专以上教育以后,即使全社会劳动力走出减少期、再度进入增长期,新增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仍将保持在50%以上的高位水平,不会降低。这种社会遗传机制,是人类文明进步规律之一。
实施人力资源超增长战略的主要政策包括:
第一,实行中等专业学校义务教育。凡中等专业学校教育一律免费,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实行12年义务教育。
第二,发展多层次应用型大学。除211等高校按研究型大学重点支持外,其他普通高校和大量高职高专院校都应向应用型大学转变。吸引社会资金特别是企业参加兴办多种所有制的高等职业和高等专业技术学校。应用型大学对人才的培养和科研活动经费少部分来自财政拨款,绝大部分是市场化的,根据企业订单培养人才,根据企业合同开展设计、研发等创新服务。
第三,建立全民即时学习平台。依托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整合大学、中学、小学和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建立全民素质教育平台,普遍开展学历和非学历的自学教育,随时随地向全体公民开放,三网融合,免费学习,知识共享,最大限度增强科学文化的正外部性,使一切有学习意愿的人,特别是广大农民、工人、战士、老少边穷地区人民、低收入人群能够与条件优越的人群一样拥有优质教育机会。
第四,建立复合型人才教育模式。中学教育废除文理分科,大学教育、科研、实习采取矩阵模式,学生可以跨专业、跨学科选课,也可以跨院系参加科研项目,跨领域参加生产实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大学依托企业建立教学、科研、实习基地,企业依托大学建立人才培养基地。社会教育、职业教育学用结合,以用为主,为制造业源源不断地输送适用人才。
轻资产优先增长战略。轻资产优先增长战略,就是把知识性、技术性资产置于经济发展的首位,优先投资,优先形成生产能力,优先市场准入,使创新型企业在设计、研发、专利、版权、标准、品牌、培训、服务等方面的轻资产投资超过设备、材料等重资产投资。
轻资产优先增长,是国际经济转型的基本趋势。在制造业产业链中,重资产已经下沉到低端,而轻资产则上升到高端,而且以轻资产为核心的无形资产投资占比超过有形资产。据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2014》显示,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占GDP的比例,美国高达40%,欧盟、加拿大、日本和韩国等主要发达经济体为30%左右,而我国仅为20%左右。据英国学者的一份研究报告,2007年,英国私营部门无形资本投资为1330亿英镑,而有形资本投资为950亿英镑,无形资本投资占比58%,物质资本投资占比42%,前者高出16个百分点。2000年至2007年,英国私人部门生产率增长的2/3来源于无形资本投入。
我国具有轻资产优先增长的知识和技术资源。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经超过7000万,世界第一;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超过13000亿人民币,居世界第二;高等学校2500多个,科研机构3600多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30000多个;2014年受理发明专利申请92.8件,连续4年位居世界首位;PCT专利申请量增长强劲,位居世界第三,占全球总量的11.9%;2004年至2014年(截至2014年9月)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国际论文136.98万篇,位居世界第2位。
我国已经具有充裕的公共财力和社会资本。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2014年财政收入11140亿元,外汇储备38430亿美元;24个省市的地方总产值过万亿。此外,还有庞大的民间资本。
实施轻资产优先增长战略的主要政策包括:
第一,发展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制造业。围绕新产业革命开展国家计划项目、地方计划项目布局,特别是开展科研体系、科技人才和基础设施的布局,引导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和其他社会力量,积极投入轻资产,把科技要素转化为生产性、创新性资产。
在保证研发投入稳定增长的同时,大力激发全社会非研发的创新投入,包括创意设计、技术转移、技术改造、知识服务、人员培训、品牌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投入。特别是鼓励制造与服务的融合,支持按需制造、分布式制造、产品服务化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支持基于知识的管理模式、商业模式创新。
第二,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特别是创新服务业。所谓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就是通过服务的科技化和科技的服务化而形成的服务业,包括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电子商务服务业等。其中创新服务业是知识最为密集的服务业,包括设计研发服务业、技术转移服务(转移、转化、孵化)业、技术改造服务(节能、环保、信息化等)业、知识服务(云计算、检验检测、质量认证、战略咨询等)业等。
创新服务业无论是内资外资、国有民营,都是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技术、高效益的行业,可以吸收大量的科技人力资源就业,具有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大量的传统产业、中小企业、本土企业以及落后地区的产业,技术落后、生产粗放,是转变生产方式的短板,而且在这些领域市场往往失灵,特别需要创新服务业提供支持。
第三,以知识和技术密集产业带动城市化。城市化必须注意转变发展方式,避免走产业外延扩张、城市集中建设的老路。城市化每走一步,绿色产业、新兴产业就扩大一步,步步为营,扎实推进。发展以生物资源为原料、生态化生产为特征的绿色产业,包括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生物质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包括生产质能、太阳能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等;发展循环经济,在企业内部各生产单元之间、上下游企业之间、园区关联产业之间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广使用新能源交通工具,兴建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住宅,推行垃圾分类回收和低碳消费模式,建设绿色社区。大力发展商业、旅游、养老等第三产业,形成持续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
政企合作的创新战略。政企合作的创新战略,或公私合作(PPP)创新战略,就是以企业为主体,发挥政府与企业两个积极性,项目来源于企业用户的有效需求,公开征集、公开招标;招标成功后立项,政府与企业根据项目合同共同投资、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共同完成国家也即企业的具体创新目标。
政企合作之所以是重大创新战略,是由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我国的优势是政府动员能力、组织能力、执行能力强大,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其他国家无法做到的;劣势是企业主体能力不强,科技与经济脱节,很多科技成果不能应用。政企合作能够扬长避短,放大我国的优势,克服我国的劣势。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反对把政府与市场对立起来的机械论观点,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与企业协同创新。
政企合作模式在发达国家的实践已经取得了成功经验。由于政企合作模式提高了公共资金使用效率,有效化解和分散了创新风险,增加了社会对创新的投资,既实现了社会效益最大化,又保证了企业和社会资本有利可图,许多国家称之为公共项目管理的最佳模式。
传统科技计划项目的目标是单维的技术目标,而政企合作项目的目标则是三维的工程目标,涵盖研发、生产、经营整个创新过程,既包括技术目标,也包括产品性能、市场占有和行业能力等经济目标,以及综合目标和总体解决方案。传统的科技计划项目往往是科研导向,而政企合作项目则是企业用户导向,项目则来源于企业用户的具体需求,一开始就在需求中研发,研发完成之日就是技术应用之时,也是国家目标实现之时。传统科技计划项目是政府投入、企业配套,而政企合作项目则是企业投入、政府配套,还有大量社会资本进入,投入结构多元化。传统科技计划项目重立项、轻结果,而政企合作项目则重视商业成功,共同投资、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实施政企合作创新战略的主要政策包括:
第一,在科技创新类计划项目中实施。除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外,在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等各类技术创新计划中,如果项目数额较大,均应采取政企合作模式。
第二,探索多种政企合作创新形式。对于竞争前技术(战略前沿技术),政府与大中型企业合作。由政府根据国家需要征集技术创新项目,在此基础上通过招标、邀标等方式,与某个大型企业,或分别与一些大型企业签订创新项目合同。对于关键共性技术,政府与企业伙伴合作。先由若干企业用户按照共同需求,签定协同创新合同,结成创新伙伴关系。政府根据国家需求向企业伙伴征集技术创新项目,在此基础上通过招标、邀标等方式与这些企业伙伴总体签订项目合同。对于技术转移,政府与转移伙伴合作,先由中小企业与大学或研究机构签定研发、设计、许可等技术转移合同,然后政府向转移伙伴征集技术创新项目,通过入门遴选等方式与转移伙伴签订项目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