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教育论文范文

农业教育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教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教育论文

第1篇:农业教育论文范文

1.师资力量

南京农业大学现有教职员工2726人,专任教师1501人,其中59.8%具有博士学位,57.3%具有高级职务,23.9%具有正高职称;45岁以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6.7%。2010年,埃格顿大学共招生10001人,其中纳库鲁校区1966人,主校区恩杰罗校区8035人。同年,埃格顿大学共有教职员工2165人,其中1-4级(中级以上职称)818人,5-10级(中级职称)610人,11-18级(讲师以上)737人。埃格顿大学能够胜任教学任务的教师数量不足,师生比数值偏低,势必会影响到教学效果,不利于培养合格的人才。学校有培训教师的学院,参加中非高校合作计划的中国高校也在师资、管理人员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援助和支持。南京农业大学自1994年起与埃格顿大学合作,包括学生、学术、师资的交流。师资力量差异也为两校开展进一步的合作与交流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2.藏书规模

2014年,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总馆馆藏书籍总数是埃格顿大学主图书馆书籍总数的18.2倍。埃格顿大学主图书馆大多数书籍由英美国家作者编写并出版,价格昂贵,还有一部分是由美国援助机构(USAID)等国外机构捐赠。书籍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以自然科学居多。也有肯尼亚出版(如macmillan)由肯尼亚作者编写的书籍,价格相对较低,但数量极少,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3.课程设置

中国农业院校学生在第一、二学年的基础阶段需修习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和政治理论等课程。南京农业大学的课程包括通识教育共4分(思想政治理论类14学分,英语类12学分,计算机类5学分,军事体育类7学分),专业基础课16.5学分,专业核心课16学分,综合性实验教学环节18学分,拓展教育26学分。英语是肯尼亚的官方语言,也是高等院校的教学语言,因此肯尼亚高校学生在低年级阶段无需花费大量时间学习英语。埃格顿大学与农业相关的学院有农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理学院等学院。学生要取得学士学位需完成4学年8个学期的课程,每学期6-10门课,每门课约3个学分,一学期修满18-25学分。以农业经济管理系本科课程为例,第一学年基础课和专业课并重,既要掌握数理化等理科基础知识,又要学习专业知识。从第二学年开始,以专业课程知识学习为主,所开设的课程与专业密切相关,而且非常重视实践,如田间实习、农场管理等。第三、四学年仍以专业知识为主,但逐渐设立论文写作等以研究为导向的科目。

南京农业大学与农业相关专业的课程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实验相结合。由于中国国土辽阔,各省地理条件差异大,动物类型多样,课程设置无法体现某一地区的特色。

埃格顿大学与农业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仅以专业知识为主,注重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而且呈现出本土化的趋势,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设具有当地特色的专业课程。如动物科学系开设的骆驼生产、马管理、养蜂、养蚕等课程与肯尼亚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相适应,而且分科细致,对于动物生产的知识细化到到奶牛、生猪、山羊等具体的动物。

4.评价体系

(1)考核方式多样化

学业评价是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南京农业大学的考核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实习、实验、学期论文和期末考试等,实验和期末考试所占比例较大。很多科目最终成绩包括平时10%,实验30%,期末考试60%。埃格顿大学各专业根据自身的特色制定不同的考核方式,以期末考试为主,注重平时表现,包括作业、实习、平时小测验、论文等。该校的主要专业实践性强,因此学业评价不仅遵守形成性评价原则,同时注重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和实践。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如植物学、园艺学、临床医学等专业,实践课、实验课考核占总分的比例有所提高。南京农业大学和埃格顿大学都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考核方式不拘一格,以平时表现、实习、论文、笔试等评价方式督促学生既能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

(2)笔试题型差异大

南京农业大学各学科的及格线均为60分。《埃格顿大学校规》第27条“学生事务”规定“一名学生在任何一个学期内超过两周未注册或未上课,则取消其考试资格。如果未能提交延期申请,则取消其学籍。”从制度上来看,该校对于具备参加考试资格的学生的要求尚属严格。该校规定,除了医学学位和文凭外,其他学士学位和文凭的考核总分为100分,考分高于(或等于)40分的即算合格。学校对于取得医学学位和文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于(或等于)50分的通过考试,低于50分的考生需重修该课程,而对于核心课程,如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所修的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化学等课程,如果有一门低于40分,则该学生作留级处理。南京农业大学各专业期末考试一般由主观题和客观题构成。例如,2014年“猪禽生产学”期末笔试分为猪生产学和禽生产学两部分,各占50分。猪生产学包括选择20分,判断10分,简答10分,问答10分。禽生产学包括名词解释15分,填空5分,简答15分,问答10分。由此可见,此份试卷客观题占总分的30%,主观题占70%。埃格顿大学各院系专业每一门科目的期末考试都只有主观题,以2013年1月的“植物病理学”期末笔试为例,在2小时内学生要完成5题名词解释,6道填空题,4道简答题,4道画图解释名词题,3道讨论题。为防止教师对学生有偏向,答卷上严禁书写学生姓名,仅有学号。两校的专业课主客观题所占总分比例差异较大,且合格线相差20分,但对于两校学生来说要在2小时内完成各自的期末笔试题并符合正确答案的要求并非易事。

二、结语

第2篇:农业教育论文范文

(一)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失衡

据报道:全国从事农业的50岁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占44.4%,江苏从事农业的60岁以上的劳动力占57.6%,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平均年龄已经超过58.2岁,其中女性占64%。而我县从事农业生产的60岁以上农村劳动力占58.5%,其中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平均年龄都已超过55岁,而且以女性居多。30岁以上50岁以下所占的比例很小,这一年龄结构的失衡状况将严重影响我县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

(二)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根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在逐年提高,但农民文化素质整体水平仍然普遍较低。以2012年为例,全县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约占总农村劳动力的70%,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10.2%,高中文化程度及中专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分别占总农村劳动力11%和3.2%。近两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的进一步加大,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选择了外出务工。农村现有劳动力呈现出两极趋势:一是年龄大、二是文化低。对此,如何进行教育培训,提高留守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

(三)农民的思想观念陈旧、科技知识落后

农民思想观念陈旧、科技知识落后,是阻碍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最大的障碍。从我县目前现有农村农动力状况来看,由于他们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受自然环境、资源因素、信息因素、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影响,加上农村传统的精神文化因素在他们意识中的根深蒂固,因而导致了有相当一部分从事农业生产的留守农民,他们总是喜欢安于现状,满足于现实,不愿意接受新观念,新知识,从而难以改变现有贫穷落后的现状。

(四)农民缺少足够的农业信息网络技能培训

多年来,我校一直坚持对各个乡镇的农技人员、村组干部、种植大户、在乡返乡农村青年等从事一线农业生产的人员进行有关农业信息网络技能方面的培训。早在2005年,我校就已开始组织实施由江苏省农林厅、财政厅、致公党江苏省委倡导发起的“致力扶农,教农民上网,为农民造福”的“致福工程”培训,后来从2012起改为农业信息技能培训。截止2012年,我校累计共培训学员4000多人。此外,我校还结合涉农中专教育,为初中毕业分流的一部分农村学生,专门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农业信息网络应用等方面的课程。通过一系列培训和系统的教育,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涌现了一批乡村致富带头人,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些相对于广大的农村来说,参加培训的人仍很少,受教育的面并不广。另一方面,在农业信息网络培训中,由于受到讲课教师的数量、培训经费的多少、参加培训人员的年龄、知识结构、辐射带动作用的强弱等多方面的制约,影响了培训的范围、效果和力度,从而导致农民缺少足够的农业信息网络技能培训。

二、农民亟需转变观念,普及科技知识,强化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和培训

通过以上调查显示,农民不仅对农业信息网络培训的需求量大,而且涉及面广,需要从短期培训和长期教育入手,不断强化。对此笔者认为,要想搞好这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农民亟需转换观念

在我国,由于时代的变迁,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传统农业文化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新科技的挑战。然而,农民因为受生活环境、信息因素、自然社会条件、资源禀赋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加上农村传统精神文化在农民思想意识中的根深蒂固,这些对农民思想观念造成了很大的束缚,从而导致农民很难接受新知识、新观念。对此,笔者认为要想使农民转换观念,首先必须要从思想根源入手,让农民看到经过培训之后,现实的效果和既得的利益。只有这样,农民才有可能认识到农业信息网络技术培训的重要性。其次,在各个乡镇,广大基层农技人员要积极利用广播、电视、标语、戗牌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让农民朋友知道政府部门开展农业信息网络技能培训的事实,同时能够了解这项培训对促进我县农村信息化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大意义。再次,要充分发挥科技带头人的引领示范作用,让广大农民看到身边发生的事实,感受到培训所带来的变化。从而转换观念,变被动为主动。

(二)农民亟需普及科技知识

伴随着电脑、手机、互联网等多媒体的推广应用,我县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正在变得越来越丰富。相对于过去而言,农民的科技意识有了一定的增强。但是从我县的整体状况来看,农民由于长期生活在农村,受到年龄因素、信息因素、文化因素、经济条件等多方面的影响,科技文化水平从总体上来说仍然比较弱后,亟需普及相关科技知识。对此,笔者认为可以首先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对广大农民进行集中宣传,普及科技知识,从而使广大农民对科技常识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其次,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形式向广大农民集中宣传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网络知识,让广大农民看到网络在现代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及其价值。再次,可以邀请有关计算机信息网络方面的专家、教授进行现场指导。

(三)农民亟需强化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和培训

我们不仅需要转变农民的观念、普及科技知识,更需要强化对农业信息网络的教育和培训。并且要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突出教育和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强调形式的多样性。扩大教育培训的范围,加大教育培训的力度,注重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对此,我们要想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必须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培训的对象应当具有广泛性

当前,从我县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和培训的对象来看,主要集中在涉农中专学生和来自各个乡镇的农技人员、村组干部等。这些相对于广大的农村来说,接受教育和培训的对象并不广,因此需要扩大教育培训的范围。特别是那些在农村有一定种植规模、养殖规模的大户,此外还应当包括那些怀揣创业梦想的农户,以及那些现在或者即将从事农业经营的个体工商户、村镇集体企业带头人等等。在他们当中,尽管有些人年龄偏大、文化较低,但他们同样有教育和培训的需求,除此之外,他们作为当地创业致富的带头人,对吸收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因此仍然应当将他们纳入培训的对象。另外,对于其他从事农业活动的农村劳动力,可以通过在当地建立农技学堂的形式,组织当地农技人员、村组干部、创业致富的典型来进行进行培训。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扩大教育培训的范围。

2、教育培训的内容应当务实,注重实效

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和培训的内容应当从学员现有文化水平状况出发,同时结合农村当地的实际情况,展开培训。另外,在教育培训的同时,应当强调针对性,突出实用性,确保学员能够学得会,用得上。此外,在教育培训的对象上,应当区别对待。根据不同的文化层次、年龄大小分别安排相应的培训。其中,对于具有初中文化程度,且年龄较小的农村学员,可以通过中专学历教育的形式,在农业信息网络方面进行系统的培训。而对于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并且在农村有一定种植、养殖规模的农户、基层农技人员、村组干部以及农村个体工商户、村镇集体企业带头人等等,可以进行分阶段的培训。另外,在内容的安排上也应有所区分。对于中专学历教育的对象应当侧重于互联网的认识和运用,电子邮件的收发、聊天工具的运用、下载以及如何通过网络获取网上农业信息、进行农产品的网上交易等等。而对于分阶段培训的学员,应当首先强调对网络基础知识的培训,其次应当结合各地不同的产业状况,通过现场培训、视频教学等方式引导学员如何通过上网获得有效的农产品信息、以及如何开通网上视频同农业专家进行沟通、防治农业病虫害、进行农产品网上销售等等。

3、教育培训的力度应当加大

对于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和培训而言,在力度上应当加大。对此,笔者认为:首先,应当统一认识,加大对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培训的力度。此外,还需加强领导,上下联动,以此确保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要精心组织,抓好落实,作出早期规划。不仅在教育培训的人数、规模上要有所扩大,而且在教育培训的质量上也要有相应的提高。再次,在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培训方面,需要根据教育培训的对象不同,分别作出不同的安排。其中,对于接受中专学历教育的学员来说,在农业信息网络教育方面需要增加课时,特别是在实践操作上,应该使广大中专学员能够学得会,其次在实际农业生产中能够用得上,从而为农业生产发展储备更多的后备人才。而对于接受农业信息网络培训的学员来说,由于他们并不像接受中专学历教育的学员一样,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全日制的系统学习,而只能分阶段、分批次的进行培训。因此,要想在信息网络培训方面取得实际效果,就必须在培训的次数上,要给予适当增加。此外,在时间上也应当有所保证,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农闲时间,加强培训。

4、教育培训的形式应当寻求多样化

在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和培训上,应当寻求形式多样化,而不能简单地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首先,就教师讲课的方式而言,应当根据教育和培训的对象不同,来加以区分。其中,对于接受中专学历教育的学员,应当根据教师上课的规范要求来进行讲课。而对于接受短期培训的学员来说,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讲课。比如说:教师除了用多媒体形式进行现场演示外,还可以邀请部分学员进行互动交流,从而发现不足,查缺补漏,以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此外,可采用优秀学员集中评比的方式,来充分调动他们参加信息网络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在教学地点的选择上,也可以寻求多样化。其中对于参加中专学习的学员来说,应当集中在我校进行学习。而对于分批次、分阶段接受培训的学员而言,由于他们流动性较大,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较多,因此在地点的选择上也就不同于接受中专教育的学员。对此,笔者认为可以根据时间需求,采用集中授课,村镇办班的形式,以此满足不同学员对上课地点多样化的需求。再次,在授课教师的选择上,除了正常教学的老师以外,还可以邀请部分成功人士讲授他们通过对信息网络知识的学习,取得了哪些成功经验,从而激发广大学员参加学习的积极性。

三、对我县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和培训的几点思考

针对我县目前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培训的现状,笔者认为强化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是关键,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根本,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才是最终的目的。对此,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我们在进行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培训的同时,应当结合各个乡镇主导产业的不同情况,将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培训的内容贯穿其中,同时引导广大农民学员通过对农业信息网络的学习,掌握现代科技知识,最终达到增收致富的目的。由此,笔者认为,在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培训方面,要想取得实际效果,达到最终目的,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一)以市场为导向,强化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和培训

广大农民朋友要想增收致富,就离不开市场。而要想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取得竞争优势,就离不开对市场信息的掌握和判断。而对市场信息的掌握和判断的前提就是要获得市场信息。而市场信息的获得仅仅靠市场调查、中间商来收集信息、政府管理部门信息、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传播信息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借助互联网平台来收集信息,判断真伪。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强化对农业信息网络的教育和培训。通过计算机、手机等网络工具,让广大农民学员掌握QQ、微信、手机飞信等聊天软件、以及网上搜索信息、网上视频、网上购物、网上销售农产品,网上农产品信息等等,让他们坐在家中就可以沟通国内、国际市场,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从而规避市场风险,为增收致富赢得先机。

(二)以产业为主导,强化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和培训

每个乡镇都有各自的主导产业,它对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就我县各乡镇主导产业而言,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加工业和农副产品经营业。对此,如何获得发展,树立品牌特色,笔者认为除了掌握有效的市场信息,充分挖掘当地的人力、物力资源进行科学的管理外,还需要强化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和培训,树立现代市场营销理念。从地方产业特色入手,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网络教育和培训。包括如何从网上寻找相应的特色产业的门户网站,以及原材料的采购、加工产品、农副产品的包装宣传、供货渠道、销售、售后服务等等。此外,还包括人员的招聘、营销方案的选择、内部策划管理等等这些都可以通过信息网络的平台来完成。因此,对于各乡镇集体企业负责人以及现在或即将从事加工业、农副产品经营的人员等在进行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和培训的同时,应当结合各乡镇产业特色来进行教育和培训。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支持地方产业发展、繁荣地方经济,另一方面对于解决当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以创业为契机,强化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和培训

对于那些怀揣创业梦想的农村劳动者,我们不仅要给予鼓励和支持,还要给予积极的引导,帮助他们走上创业致富的道路。对此,除了需要在农业创业方面,对他们进行有关国家减免优惠政策的宣传外,还要不断强化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和培训。通过信息网络教育和培训,以及创业成功和失败的典型案例分析,使他们掌握创业的技能,懂得经营管理的理念,同时帮他们选择合适的农业创业项目,制定合理的创业计划,规避农业创业所带来的风险,让他们尽可能的体验到农业创业所带来的成功喜悦,最终使他们走上创业致富的道路。

(四)以致富为目标,强化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和培训

如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将教育和培训转化为农民现实的利益,这已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们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对此,笔者认为在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和培训方面:首先,应当不断强化,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为根本。其次,要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从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和培训的内容入手,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更多的信息来源和技术支持,帮助他们转变致富观念,打开市场,从而为农民创业致富开辟广阔的天地。再次,要充分利用农业信息网络平台,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准确的信息,可靠的保障,进而尽可能的减少由于自然灾害、市场风险等方面原因所造成的损失,为农民增收致富保驾护航。

四、结束语

第3篇:农业教育论文范文

(一)职业农民宣传少,社会歧视思想顽固

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问题,从国家到地方政府已经很重视,党的十也特别提出要求。可是“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在社会民众中知名度很低。笔者通过网络进行“你对职业农民是怎样认识的?”的调查,只有2%的人能够正确回答。但是,在“你是否愿意做一名职业农民?”问题回答中,只有3.2%回答“愿意”。歧视务农的世俗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大量80后、90后远离农村家乡,不选择学习农口专业也不见怪了。如何从思想舆论上重视职业农民,我们的宣传教育部门任重道远。

(二)开放教育职业农民培育制度建设与模式创新有待加强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党的十提出的战略目标。在国内是个新生事物,因此,职业农民培育的研究刚起步,教学、管理模式有待探索。开放教育职业农民培育创新研究缺乏,教学、管理制度缺失、模式落后。

(三)开放教育职业农民数字化教学资源短缺

适合职业农民教育的开放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短缺,甚至是“零”起步。开放教育如何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高优质的学习支持服务已迫在眉睫。

(四)开放教育职业农民培育的实践基地建设和利用有待加强

如何利用开放教育现有的农民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和创业基地,为新型职业农民服务,需要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加以改革。

二、开放教育拓展职业农民培育业务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开放教育网络作用,做好职业农民重要意义的宣传

在电大网站开始专栏,广泛宣传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宣传新型职业农民的优越性和光荣感,特别是要宣传身边“新型职业农民”的成功案例,以榜样的力量吸引社会关注,消除传统轻农思想的影响,鼓励青年一代积极选择农口专业学习。

(二)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电大为平台的职业农民培育管理体系

在市(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领导小组,统筹各县(区)培育工作。电大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业务指导单位,负责制定指导性培训计划、师资统筹、督导评估、认定组织等工作。各县(区)落实培训单位,负责培训组织、教学管理、档案管理、认定材料申报等工作。

(三)创建适合职业农民特点的管理与教学模式

针对职业农民的特点,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形成组织高效、务实管用、农民欢迎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要顺应务农农民学习规律特点和生产生活实际,以方便农民和贴近生产为原则,电大要采用校社融合的模式,就地就近下乡进村办班,充分利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以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生产基地开展培训;紧密结合农时季节组织培训,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交替进行,促进学用结合和学习、生产“两不误”,避免不尊重农民意愿和脱离生产的远距离和走国场的培训。

(四)创建适合新型职业农民的数字化教育资源

一是开发“微课”形式的“通识”与“专业”课程。在“微课”设计的目标上要符合现代农业发展,培育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掌握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能力和技术,具有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生产经营理念,能够从事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在“微课”设计的内容上,包括农业“通识”与“专业”两个方面。“通识”一般包括现代农业和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农业政策与法规、农业生产标准化和农产品营销与品牌建设等等。“专业”要分类,一般分类为:蔬菜生产经营专业技术、果树生产经营专业技术、水产生产经营专业技术、茶叶生产经营专业技术和畜牧生产经营专业技术等等。二是创建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证考核的无纸化考试模拟试题库。三是在电大网站主页开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栏目。包括:农技资料、技术鉴定、三农信息、培训管理等。四是创建丰富的由教师团队统一制作培训辅导视频和农业专业技术讲座的微课视频资源。

(五)做实做新创业基地,培养示范型职业农民

第4篇:农业教育论文范文

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业增长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向现代的集约型转变,使农业的增长由依靠土地、资本、劳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主,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以促进全部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为主,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质的飞跃。

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核心是知识和技术的集约,关键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只有培养大量的科技与管理人才,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并研究、引进、开发和应用先进的生产与管理知识,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效益,才能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正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农村从业人员的素质状况要实现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必须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没有高素质的农业从业人员,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就不可能得到推广应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就无法普及,农业劳动生产率就难以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目前,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低,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只有39%,每年2000多项能应用的科技成果推广不到1/3,其根本原因是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差,大部分劳动力不能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仍然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方法从事生产,加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足,致使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难以推广。另外,我国建国以来培养的104万农业科技人才,目前只有50万左右尚留在农业战线,平均每万农业人口中科技人员仅6.6人。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农业劳动者素质极为低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严重不足,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实现。因此,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普遍提高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培养大量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人才的需求农业产业化以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促使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为基本特征,它注重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因而,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广泛,归纳起来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1.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操作技能,能运用新型农业机械从事农业生产,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农业生产者。

实现农业产业化,需要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效率,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来满足社会需要。它有赖于农业生产新技术和新型农机具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而这些应用离不开新型农业生产者。

2.能研究、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新技术,能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环节的技术指导与推广者。

我国农业生产基本上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规模较小,缺乏对新技术的研究、引进、开发和应用能力,而农业产业化注重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非常需要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产前、产中环节提供有效的服务,这就离不开大量的农业技术指导与推广人才。

3.具有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市场意识强,有开拓精神,懂经营、会管理的农业产业的经营者与管理者。

农业产业化强调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而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现状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生产和经营,不利于农产品的销售,也影响生产效益与生产者的积极性,因此,需要大量的经营管理人才去做好产后服务、开拓市场、促进销售,从而带动农业生产。

4.能不断开发和应用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与包装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农产品加工者。

实施农业产业化,要使农业产业由目前的低效益、弱质产业向着高效益产业转变,需要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以适应市场需求,这就需要进一步对农业初级产品进行保鲜、贮藏、加工和包装,而这些都需要农业职业教育为其培养大量的专门人才去完成。

搞好农业职业教育,适应农业产业化需要我国目前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较低、文化水平和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低,与现代农业相配套的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市场信息闭塞,农业生产管理落后,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广大农民,普遍缺乏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大量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应用,有限的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严重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农业职业教育应充分发挥本身优势,为发展农业产业化培养出大量的农业技术人才和经营人才,为提高农民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

1.明确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设置。

农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要适应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农业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应用型、创业型人才和新型农民。

农业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应围绕上述培养目标,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与优化,使之与农业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相联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从总体上保证人才培养的适销对路,以更好地为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服务。

2.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

农业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应以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打破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模式,逐步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观念,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有选择性地开设课程,注重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在传授给学生以先进的知识和实用的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自主选择能力,以提高其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本领。

3.加强实践教育,注重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动手能力的主要手段。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承担实习基地的生产、经营任务,产教结合,教师既传授知识,又作为师傅传授技能,实地指导生产与经营;学生既学习知识,又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增加感性认识,掌握生产技能,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既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又培养和提高了生产经营能力。因此,农业职业教育应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实验实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去培养和训练实践技能,并加强考核,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4.推动教师深造,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农业职业教育中的教师,不仅是理论教学的设计者与执行者,还是联系实际的实践者和指导者。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农业职业教育目标,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根本保证。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更新专业知识,树立素质教育新观念,积极探索和实践农业职业教育的新方法、新形式,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实践与专业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开展农业科研活动,密切关注教学与专业发展新动向;努力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学历和职业技能。

第5篇:农业教育论文范文

这样才能有利于自己的教学,才能有利于自己的专业发展。作为英语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本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文化修养。在农村小学像我这样被选入英语教师队伍的不在少数,我想应加强这部分教师的学习与培训,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提高专业化水平,使自己能够在英语教师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水平。另外,由于农村学校没有精力对自己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农村教师流失人数逐渐增加。农村优秀教师的流失对农村教育的师资力量起到一定的削弱作用。此外,由于农村教师工作条件差,给予他们的福利待遇不如城里教师,很难调动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除此之外,以往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的主要途径就是让农村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但是由于许多农村教师平时承担的教学任务比较多,很难抽出业余时间去参加继续教育。又因为继续教育比较注重理论考试,许多农村教师不愿意去学习或者被动参加继续教育,继续教育的意义不大。而由于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水平存在个人差异,要想提升专业水平,就不能采用以往的单一式、统一式的继续教育模式,应当及时调整继续教育的模式,使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可以在继续教育中获益,提高专业水平。

二、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要重视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水平的发展

光有理论指导是不够的,还必须与实践结合起来,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提高。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由于没有机会参与公开课、优质课的锻炼,教学教研水平很难提高。所以我想如果能够让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与城市英语名师、优秀教师结对,进行一对一的帮扶,这对他们的专业成长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很少有机会上公开课,即使上也没有名师指导,所以很难有大的提高。2014年春天,我参加了即墨市小学英语优质课比赛,通过参加这次活动,我明显感觉到与城市教师的差别。所以我希望能与城市的优秀教师多交流,城市的优秀教师能多搞一些送教下乡,或让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进行同课异构,让农村小学英语教师零距离接触城市的优秀教师,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使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迈上新台阶。

三、要想使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在专业领域获得更大的发展

就要想方设法将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差别,使很多农村教师想方设法往城里调,而甘于在农村从教的教师寥寥无几,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本无从谈起,更谈不上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因此,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想方设法将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专业水平有效地提高起来,要结合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和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子。此外,要想有效地促进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一定要使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觉得在农村教学有发展,这样才会使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安心教学,这样才能不断促进他们的专业化成长。

四、结语

第6篇:农业教育论文范文

2、新型城镇化下形成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形成与历史、地域有关。当年的农民工老辈随着城镇化的进城和工作经历,有许多已经蜕变成城里人,他们的子女也相应地成了城里人。当他们衣着光鲜地返回农村时即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榜样。较之老辈,新生代农民工的榜样力量鲜活,他们更渴求早日摆脱贫困成为城里人。江浙一带,本地的农民工较山东、河北少,而四川一带本地农民工则很多。

3、新生代农民工的理想其实并不遥远。随着我国每年0.6%的城镇化步伐,他们不久将成为城市的主人。但是,想成为城市的主人必须要有生存的手段,他们的要求,就是为了职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技术教育提供的广阔的舞台和发展的空间,能让他们在此有生存发展的能力。现在,社会有些现实是残酷的,许多大企业对大学生的关注度很低,相反对技能型人才却很是青睐。为此,职业教育和培训也就成为新的发展,尤其是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方向和发展前景来说,这无疑更加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4、充分认识到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背景,使职业教育内容因人而异。新生代农民工相对于老一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高一些,但是仍以初中左右的文化程度为主,职业技能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考虑到广大新生代农民工的接受能力,对于他们的职业教育,应以技术型和操作型为主,而不要过多涉及太复杂的理论知识,教学形式要直观、浅显;同时,职业教育培训者还必须提前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生活以及心理,针对他们的现实需求,辅以操作技术、安全、文化、社会、法律、心理等方面的现实教育。

5、充分认识到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结构,有针对性地调整职业教育内容。通过与政府、企业的多方联动,综合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协调力量。政府和培训机构都要深入实际,及时了解新生代农民工和市场的需求,使职业教育内容与各大企业、用人单位和就业市场直接挂钩,实现以需求定培训,以输出带培训,把培训教育工作做到市场需求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结合点上,学以致用,为企业培养有技能、有理想、能留得住的新型人才,需要的人才是巨大的,因材性培养,毕业即能上岗。

第7篇:农业教育论文范文

农业科技推广活动促进培训干部增强科技意识、加强科技知识学习,努力成为领先科技、率先致富的带头人

农村干部要增强科技意识,提高科技知识的学习,努力实现从传统的“管理型”到新形势下“服务型”的角色转变,实现从传统的“行政领导”到新形势下“示范指导”的职能转变,真正成为领先科技、率先致富的领头人,成为指导农民奔小康的行家里手。良种优法、科学养殖技术、植物高效栽培、无公害产业的生产贮藏加工技术等农业科技成为农村实施“科技兴村”的急需技术,而农业科技推广与干部培训的结合对此起到积极作用。科技推广人员将科研教育的新成果、新知识、新信息经过整理筛选,挑选出经过生产检验、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通过干部培训工作带入农村,增加农村干部的科技意识,开拓农村干部经济视野,为推动农村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农业科技推广活动展示新成果、新技术,增强农村干部学科技、用科技的信心

组织培训干部参观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与专家交流,参与农业科技培训,增强带头学科学用科学的信心,争当科技示范户,通过培训将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带回农村,进一步帮助群众学习科技用科技,帮助农民通过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来掌握商品生产、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广大农民增产增收。对农村干部在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新的需求,由科技推广人员收集汇总整理后反馈给科研部门,作为新课题进行研究,为科研方向的调整提供了依据,进一步促进学校产学研的经济结合。

第8篇:农业教育论文范文

 

我来帮你flash动画的歌曲MTV漫画的游戏设计的还有广告相册等等动画的设计有很多种可以选择的我们都做过了可以给你指导去百度文库怎样才可以找到免费的flashmtv的毕业论文??急用啊湖南商学院选修课Flash8动画设计教程与上机指导在哪个教室上课?急用.你们能告诉我哪里有flash的免费论文下载吗?急用如何免费下载flash动画设计教程求动画设计毕业论文急用

大学物理论文去哪下载

免费论文大全免费急求大学物理实验免费论文下载网址到哪里可以下载免费的大学物理论文啊,最好是能够复制的急用大学物理论文怎么写?有关物理知识在高端科技的应用大学物理论文求大学物理论文,论述汽车发动机与热力学的关系,2000字左右谢谢了hao.

第9篇:农业教育论文范文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农业大学2013年教学研究项目“新形势下蚕学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蚕学特色专业(项目编号:[2010]28)、蚕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编号:2012zy02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5-0091-02

蚕桑生产发源于中国,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蚕学专业是我国传统的老专业,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在新形势下蚕学专业面临着专业面过于狭窄、实践教育薄弱、服务方向单一以及招生就业较难等新问题。[1]如何改变或突破蚕学专业现状,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要求的需要,一直是蚕学教育者思考的问题。[2-4]

“蚕业资源综合利用”课程是蚕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之一,具有多学科交叉和侧重于应用技术的特点,与食品、医药、化工、饲料、环保等多个学科充分融合。“蚕业资源综合利用”学科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蚕学专业的认同感,蚕学专业不仅仅是栽桑养蚕,又可以为培养复合型多元化蚕学毕业生服务,因此,“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蚕业资源综合利用”学科在蚕学专业教育改革中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和拓宽专业领域促进多学科融合的作用,此学科教学的效果对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有重要促进作用。本文根据笔者在历届“蚕业资源综合利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观察与发现,结合安徽农业大学蚕学专业教育改革的目标及社会发展趋势,对该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提出自己的思考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实践,以期能够为培养出蚕学本科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服务。

一、更新教学理念,由灌输知识为引导思考

教育理念更新是不断摒弃旧观念,接收新观念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适应时展和学科发展的要求。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有些教师认为灌输学生知识是很重要的,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引导和培养。在以往“蚕业资源综合利用”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教学条件、教学方式等影响,多数都是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师通过详细讲授蚕、桑、茧等资源的综合利用方法、利用途径等知识,让学生们认识、理解或记住,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差,而努力学习或努力记忆的学生只获得了知识而没有获得学习方法,对个人的成才及发展很不利。正如爱因斯坦的教育论“教育就是忘记在学校所获得的知识后所剩下的”所提到的,教育就是要通过教学过程让学生学习到学习方法和学习兴趣,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具有能够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教育理念更新后,教师作为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应当积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管理体制、激励方法等方面改革,以探索完善相应的教育教学方法。在“蚕业资源综合利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牢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训练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动手能力,而不是单为了专业知识本身,这是笔者对“蚕业资源综合利用”教学理念的思考。笔者在“蚕业资源综合利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提出许多问题给同学们思考,与他们讨论,激发出他们原有的潜能,但并不给出具体答案,引导同学们自己去找到答案,并根据答案再做相关延伸思考。

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引入最新的科研成果

传统“蚕业资源综合利用”教学内容包括桑叶、桑枝、蚕沙、蚕蛹、缫丝下脚料、蚕蛾等的蚕业资源的特点,利用的价值和利用的方法途径等方面,其中蚕沙提取活性物质、蚕蛹加工蛹油等方面是主要介绍内容。但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蚕业资源综合利用的内容和方式都发生了许多改变。近些年来,蚕桑资源利用的研究不断推陈出新,许多新方法新技术都被利用到蚕桑综合利用上,大大加快了行业发展的进程。[5]在讲授原有知识内容时进行适当压缩,更新最新的研究方向及成果,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蚕桑资源利用行业的最新动态及发展趋势。例如,蚕沙提取叶绿素的应用由于能耗高,加上当今对食品药品安全的重视,应用非常少,而开发桑叶作为降血压、降血脂保健茶,缫丝厂废水的处理和利用,蚕体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蛋白药物等方面越来越热门。所以,在讲授内容方面要做出调整,及时缩减老旧知识点,更新增加最新内容,跟踪国际最新的研究进展及产业发展方向,更新重组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同学们掌握行业的最新动态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需要。

三、改变教学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传统教学方式是教师唱主角,学生参与少。在“蚕业资源综合利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被动学习的时候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经过借鉴好的教学方法和与学生交流,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组建学习兴趣小组的形式并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去查找文献资料,发现蚕业资源综合利用的状况,并依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及兴趣找准蚕业资源利用的一个点,总结出这个点的利用现状、利用的原理以及自己的利用前景预测,总结结果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现出来,并让同学们通过提问的方式参与讨论,以期培养学生们良好的沟通能力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加以引导和总结。学生们积极性非常高,都认真准备,积极参与讨论,既掌握了“蚕业资源综合利用”的知识内容,又使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主动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思维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在“蚕业资源综合利用”实验过程中,执行设计型实验思路,只给定一个实验目的,由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在理解实验原理的基础上通过查找阅读文献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实验活动,老师再帮其分析,启发、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使其更完善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设计型实验让学生不仅能“知其然”,而且还“知其所以然”,综合锻炼了学生实验能 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于一些操作性强而没有条件开设的实验内容,则采取相关视频讲解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获得生动的感官认识,加强理解。另外,在仪器说明、产品特性及仪器使用等方面都进行视频教学,使本来抽象的仪器及操作过程有了形象化的了解和认识,既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又方便了大家对知识的理解。[5]

四、考核方式中增加过程考核和学生互评

考核方式对学生学习过程及方式也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为了提高学生对“蚕业资源综合利用”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认真、严谨、协调等综合素质,应改变以往只以期末理论考核为主的考核模式,“蚕业资源综合利用”采用过程考核与理论考核相结合的模式,同时也让学生参与到考核评价体系中,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在过程考核过程中,参照教学方式的改革,将学生们分成兴趣小组,团队协作,通过查找文献,讨论并撰写蚕业资源综合利用相关的创业项目或实验设计,并将结果以口头汇报和文字呈现的方式在老师和同学们面前展示。同学们也参与到考核评价的过程中来,老师和同学们都对汇报人在学习态度、研究内容、研究结果等方面进行评分,并在考核中占较大的比例,补充期末理论考核。而期末理论考核方式也要做出适当调整,考核目标要与教学内容更新相一致,重点考核学生对“蚕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方向及行业的最新动态的认识,而不是考核对知识点具体内容的记忆。通过考核方式的改变,促进同学在“蚕业资源综合利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促进了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五、教师要适应角色转变

“蚕业资源综合利用”课程的改革主力军是教师,在当前我国高校考核方式中“重科研轻教学”的情况下,教师怎样合理分配精力,保证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教学改革中来,就要求教师理性思考,重塑教师角色。[6]首先要调整心态,正确认识变革所带来的压力与挑战,要善于自我调整,保持心理平衡,多交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其次,要努力学习,当今社会新知识新学科不断涌现,与“蚕业资源综合利用”课程相关的知识也不断出现,就要求改善知识结构,增加新知识,并保持知识不断更新以适应社会发展。最后,要加强“蚕业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的科学研究,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科研素质及教育教学能力。教学和科研工作是大学教师的主要任务,两者是统一的,并且科研对教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如果教师在讲授自己所研究领域时,就能够讲解得非常透彻,并且有很多的科研体会及科研经验穿插在其中,站在该领域的制高点,高屋建瓴,做到游刃有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之,若教师缺乏相关科研背景,则讲授知识时则显得空洞,很难保证教学质量。

我国家蚕生产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目前部分学生对蚕学专业不认同,以及当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高要求,引起了笔者对蚕学学科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法的思考。“蚕业资源综合利用”学科跨度大,涉及植物、昆虫、食品、微生物、纺织、医药、贸易等多个领域,对培养蚕学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很有重要作用。本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研究尝试从“蚕业资源综合利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及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况,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良性发展的平台,在参与中自主进行探索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参考文献:

[1]金佩华.新世纪蚕学本科专业的改革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

2001,(6):39-41.

[2]金佩华,顾国达.蚕学专业农工贸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蚕业,2001,22(3):48-50.

[3]徐世清,谈建中,朱晓,等.苏州大学蚕学本科专业“3+1”教学模式实践研究[J].常熟高专学报,2001,(6):83-85.

[4]张升祥,王彦文,刘训理,等.基于专业拓展的蚕学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研究——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1,(5):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