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钱的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韩信没有别人可以依靠,只好每天到河边去钓鱼,用鱼来充饥。有一天,韩信碰到一个老婆婆。老婆婆见他饿得骨瘦如柴,面无血色,便把自己的饭分一些给他吃。一连几天,这位老婆婆每天都给韩信饭吃,韩信十分感激,便对老婆婆说:“您这样照顾我,将来我一定要好好报答您。”老婆婆说:“我不要你报答。只希望你要努力自立啊!”韩信满脸羞愧。从此,他认真读兵书,练习武艺,决心做个有用的人。
3、乡里有一个恶少,在街上碰到了韩信,就大声对他说:“看你整天舞枪弄棒,像个有胆量的人。来来来,你敢拿剑刺我吗?要是不敢,你就从我这胯下爬过去!”韩信心想:“如果我拿剑刺他,岂不犯了杀人罪?日后还有什么前途呢?不如宁受眼前之辱也不逞一时之勇为好。”于是,他伏在地上,从那个恶少的胯下爬了过去。周围看热闹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4、后来,韩信投奔到汉王刘邦门下,受到重用,拜为大将,并授以调兵遣将、行军布阵的大权。韩信经过认真训练兵马,率领汉军东征西讨,终于打败了最强大的对手项羽,协助刘邦建立了汉朝。
金沙遗址本身的重大考古意义不言而喻,而太阳神鸟以它绚丽和精湛的造型,成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识和成都市城市形象标识,金沙文化也成为成都的重要名片。金沙遗址博物馆2007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
文物虽不能言语,却是开启历史的钥匙。完整的遗址现场展示、大量的精美文物、以及用现代声、光、影各种手段描绘的远古文明画卷,这些都会带你穿越3000年的时空,去和这片大地上的先人们对话。
沉睡三千年 一醒惊天下
李白在《蜀道难》中写到:“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蚕丛、鱼凫是古代蜀王的名称,大意是即使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古蜀的神秘和遥远,以及历史资料的稀少,都使人们对于古蜀国的历史非常不了解,因此才有了“开国何茫然”的感叹。
上世纪80年代,三星堆的发现,让人们找到了一处与现今蜀地文化没有直接承继关系的文化存在的确实证据,成都平原失落的古文明再度焕发出光彩的同时,也更加神秘了。
金沙遗址的发现,以及从其文物特征和年代来看与三星堆文化之间的不可置疑的相似性和传承性,不仅把人类对古蜀文明的研究历史延展到了距今4800年前,也显示出古巴蜀地区很可能是黄河流域殷商文明之外的又一类中华古文明的起源地。
金沙遗址已发现的重要遗迹有大型建筑基址、祭祀区、居住区、大型墓地等,重要文物有金器、铜器、玉器、石器、象牙器、漆器等共5000余件,此外还有成千上万的陶片、数以吨计的象牙、数以千计的野猪獠牙和鹿角,堪称世界范围内出土金器、玉器、象牙器等珍贵文物最密集的遗址。
目前,对这些文物的初步鉴定显示,其制造时间绝大部分约为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公元前1250年至前650年),少部分为春秋时期。而三星堆文物则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到商末周初(公元前2800年至前800年),因此,可以说是金沙文化延续了三星堆文化的辉煌,专家推测:金沙文明是三星堆文明衰落后,在成都平原兴起的又一个政治、经济、文化集成的文明中心。成都筑城有确切纪年之始是公元前311年,战国晚期张仪灭蜀,蜀守张若仿咸阳建制兴筑成都城,金沙遗址的发现将成都市建城史从公元前311年提前到了公元前611年,超过苏州(建于前514年),成为中国未变遗址最长久的城市。
但也有专家认为,金沙文化与黄河文明之间存在联系,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就认为:金沙遗址出土的玉戈、玉瑗表明,金沙文化不是孤立的,它与黄河流域文化和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有深刻的内在联系。
扑朔迷离的祭祀之谜
金沙遗址博物馆由遗迹馆、陈列馆、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金沙剧场、园林区等部分组成。摸底河自西向东从馆内流过,馆区两大主体建筑遗迹馆和陈列馆分列两侧。遗迹馆为近圆形,陈列馆为方形,一圆一方象征着中国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两者都采用了斜坡的方式,喻示着金沙遗址的冉冉升起。
从东大门进入馆区,可看到遗迹馆。这里展示的是一处大型祭祀场所的发掘现场,3000年前古蜀王国就是在这里进行祭祀活动。通过遗址上修建的木质步道可以深入其中。巨型榕树根、腐朽的乌木,象牙、野猪獠牙堆积的痕迹证实着这片地区曾经水草丰茂,物种繁盛。当年的祭台,只剩下地基和木桩腐烂留下的柱洞。据推测,古蜀人最初很可能是在河岸上进行祭祀,仪式结束后将祭品埋在河滩上,用土进行敷盖。下次祭祀仪式后又将祭品掩埋,层层垒叠,从商代晚期直至春秋早期,经历了长约500年的漫长岁月。
在不同的阶段,甚至同一个阶段里所使用的祭祀用品还有较大的差别。象牙作为祭祀品,贯穿出土文物的全部周期,但数量和方式有所不同,有的是体量巨大完整的象牙极有规律、整齐的朝着一个方向摆放;有的象牙被切成饼状,还有的被加工成圆柱状或棍状的;也有取象牙尖来祭祀的,这些都是值得探索的历史之谜。有说法是,成都平原在修建都江堰之前,河流长期泛滥,象牙有镇杀水怪的作用。
探秘古蜀王都的社会生活
在陈列馆,有关古蜀的社会生活和灿烂文明的画卷徐徐拉开。借助现代技术,我们可以更为直观的看到如今的历史研究者推向和重现的3000多年前先人们的社会生活形态。在利用声光电技术完成的20余米长的180度画卷中,我们看到那时的成都平原水草丰美,祖先们与山林中的各种野兽共存并斗争着。场景复原技术为我们还原了先蜀人民居住的房屋,幻影呈现技术则再现了古蜀王国制造玉器的全过程。
大量精美的器物充分显示出金沙时期的手工业技术已经相当发达,社会行业已有了明确的分工。从金沙遗址已发现的房屋情况,可以看出平民之家,王者之居,已是井然有序。从有无随葬品及随葬品的规模来看,当时社会已出现明显的社会分层和贫富分化现象。
至于遗址中发现的十节玉琮,从形制、纹饰、琢刻工艺上看是典型浙江良渚文化晚期玉琮的风格,它是如何从长江下游来到中游,并跨越千年的历史长河,有待考古学家和史学者进一步研究。
四鸟绕日讴歌太阳神
“太阳神鸟”金箔是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如今已经成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永久性标志和成都城市精神的象征。
太阳神鸟金箔厚度仅为0.02厘米,代表了古蜀国高超的黄金工艺。器物外廓呈圆形,图案分内外两层,采用镂空方式表现。内层为一圆圈,周围等距分布有十二条旋转的齿状光芒,像是旋转的火球或太阳;外层图案围绕在内层图案周围,由四只相同的逆时针飞行的鸟组成。四只鸟首足前后相接,朝同一方向飞行,与内层漩涡旋转方向相反,形成了“四鸟饶日”的情形。
其中四鸟和十二道光环则代表一年四季和十二个月或者一天之中十二个时辰,这说明古蜀人已经掌握了岁、时、月的概念以及形成的规律和原因。外层飞行的神鸟和内层旋转着的太阳,表现的正是古蜀人对太阳神鸟和太阳神的崇拜和讴歌。
史前时代,先人信奉万物有灵,太阳是地球上光和热的源泉,昼夜变化,四季更替都与其有关,先人们对太阳的力量有着最直观的感受,太阳崇拜代表了对他们自然的敬重和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美好的愿想。
链接
音乐剧《金沙》
有感于金沙飘渺神秘宽容大气的远古文化,音乐剧《金沙》诞生。古蜀公主“金”和考古学家“沙”之间展开了一场延续3000年的凄美爱恋。在剧中金沙遗址的精美文物得以复活,变幻为舞台上美轮美奂的场景。太阳神鸟贯穿其中,见证了“金”和“沙”一次次的悲欢离合与生离死别。《金沙》是世界首部在考古遗址原址上演的音乐剧。身在金沙遗址,却已回到了三千年年繁华的金沙王都。
音乐剧《金沙》已经和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并称为成都第一文化名片。
地址:成都市金沙遗址路2号
电话:028-87303522
开放时间:8:00 ―18:00
售票时间:8:00―17:30
门票价格: 80元/人
4D影院门票价格:20元/张
注: 网络购票及节假日期间有优惠,可进行团体票预订
音乐剧《金沙》演出信息
固定演出时间:每周至周日晚8:00
演出地点: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金沙剧场(金博路9号)
演出票价:VIP票580元、特票380元、甲票280元、乙票180元
日前,我国股票市场不断地壮大,股票市场日臻活跃。但在股票市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涌现出了诸多问题,上市公司募股资金的使用就是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出现了募股资金随意变更投向、资金闲置严重、募股资金使用效益低下等问题,本文将探索募股资金使用存在问题的成因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二、我国上市公司募股资金使用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发行制度的缺陷。自2001年开始,核准制替代了审批制成为了我国新股发行的体制,但在这以前,发行对象还是偏向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其虽然有政府和大型国有银行的支持,但是其公司运行效率低下也使得在进行核准制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使得核准制带着强烈的行政色彩。另外一个,目前国内也未形成健全的以业绩和公司的发展前景来进行股票的发行审核。
(二)筹资成本低廉,融资条件宽松。上市公司的再融资门槛很低,这给上市公司轻易再融资提供了便利。另外,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特殊性,其融资偏好也不同于其他国家。从“啄食顺序”理论角度出发,上市公司在融资的时候第一要考虑的是内源融资,第二是债务融资,最后才进行考虑的是股票融资。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内源融资的比例占总需求资金的1/2以上,其次是向银行、保险等机构贷款,最后才进行股票融资。而在我国,这正好同国外相反:上市公司以内部融资方式获取的资金很少,融资比例占得最大的是股权融资,其相当于公司总融资的3/4以上。鉴于我国目前上市公司制度和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在股票融资相对于债权融资还没有支付利息的压力,这就造成了上市公司利用股票再融资进行套现,而在资金进入到上市公司内部的时候却又不按照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目标进行财务活动,造成了当前上市公司存在的募股资金使用不当的局面。
(三)监管缺乏有效管理机制。中国股票市场的监管机构――中国证监会。其性质是国务院直属的正部级事业单位。但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证监会不但在证券市场的规章制度方面拥有制定权,另外还行使着审核审批的权利、核准权利、甚至处罚的权利。一个机构居然拥有在一个股票市场几乎所有的权利,在股票市场中几乎是证监会操纵着“游戏规则”。这在国外是很难见到的,在中国市场却让我们见到了,证监会的权利过大,必然在运行的过程中会产生腐败、信息泄露、权利利用泛滥等不利于股票市场的现象发生。另外,也没有一个第三方的机构对证监会自身进行监督,这样使得当证监会在监管失灵时不能马上产生替代的监管机构,使得市场反应时滞。
(四)公司披露制度欠妥、会计信息质量有待提高。目前国内普遍存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及时、不真实、不充分等现象,而对募股资金使用的披露更是在财务报表中少之又少,一些上市公司仅仅披露募股资金的一个余额、而对募股资金的具体使用用途、因募股资金而产生的相应费用、利润等详细信息在上市公司却很难见到,更不用说那么利用募股资金进行一些隐性的项目而无法衡量其带来的损益的使用情况。现在普遍存在披露不及时不充分和不真实的情况。
另外,国内也有学者研究发现,国内CPA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监督力度非常有限,并且审计效果也很差、效率低、真实性也难以达到完全相信。可是,国家审计却很很有效地反映上市公司的财务情况,但国家审计因为其具有一定的时滞效应,信息来得不是很及时,对投资的利用效率也很低。
三、完善上市公司募股资金使用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合理的股票发行体制。当前,我国上市公司的新股发行体制已经由审批制改为了核准制,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衡量上市公司的发行条件上还难以建立完全依靠业绩好坏和发展前景为基础的审核制度。笔者建议在国内股票市场成熟之际,改变当前的增量发行方式,建立多条发行的制度,这样就可以防止国内上市公司利用单一的增量发行方式来进行圈钱,并达到上市公司的资源能更合理地利用起来,资源达到优化,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二)加强融资环节管理,提高公司融资成本。
证监会应该对上市公司制定的融资方案进行全面地审核,尤其是以股本扩张为目的的融资方案,一定要充分考虑上市公司募集资金规模与公司自身资产的规模、公司的主营方向和利润水平,以及会计核算水平的相对关系。对上市公司募股融资的可行性应有充分论证依据。
对上市公司募股的成本进行提高,加强对上市公司的融资成本进行核算,对需要进行融资的上市公司加大审核费用、审批费用和其他费用的支出力度,防止上市公司利用廉价的融资成本进行圈钱。
(三)加大对募股资金存放账户的监督。
对上市公司募股资金实行独立核算和专款专用的制度,定期对账户进行审核,落实每一笔支出与收入的来源与缘由。防止募股资金账户与上市公司自身账户的混合利用,加强对募股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控制,对上市公司大额利用募股资金的需要董事会、股东大会的同意方能进行募股资金的使用,并定期对募股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汇报。
对利用募股资金进行投资或者产品研发等发生的直接或者间接之处应落实到具体的负责人,金额巨大的,需要召开股东大会,董事会对项目作出合理的风险评估报告,并有监事会和独立董事的签字方能进行审批利用,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资金使用的负债人需要定期进行资金的中期、后期、总结报告。
(四)完善财务信息披露与证券市场监督制度
只有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能真实客观地披露募股资金的使用情况,股票投资者才能放心地将资金投入到上市公司中去,中国的股票市场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善,不管是对于募股资金的使用情况监督或者是其他资金、上市公司的行为进行监督,完善财务信息的披露制度,已经成为当前中国股票市场的一个首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监督制度的完善对于股票市场的稳定与繁荣也有着重要的作用,证监会在自身保持良好的执法作风的同时,笔者建议应当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使得政府监督、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三位一体,中国的股票市场方能体现得更为公正、廉洁、效率,中国的经济才能走向更加繁荣的美好明天。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北京 102206)
参考文献
1.1编制目的
规范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应急管理和应急响应程序,及时有效地实施应急救援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等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下列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应对工作:
(1)造成30人以上死亡(含失踪),或危及30人以上生命安全,或者100人以上中毒(重伤),或者需要紧急转移安置10万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特别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灾难。
(2)超出省(区、市)人民政府应急处置能力,或者跨省级行政区、跨多个领域(行业和部门)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
(3)需要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务院安委会)处置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
1.4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灾难造成的人员伤亡作为首要任务。切实加强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专业救援力量的骨干作用和人民群众的基础作用。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国务院统一领导和国务院安委会组织协调下,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和权限,负责有关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企业要认真履行安全生产责任主体的职责,建立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和应急机制。
(3)条块结合,属地为主。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现场应急处置的领导和指挥以地方人民政府为主,实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有关部门应当与地方人民政府密切配合,充分发挥指导和协调作用。
(4)依靠科学,依法规范。采用先进技术,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实行科学民主决策。采用先进的救援装备和技术,增强应急救援能力。依法规范应急救援工作,确保应急预案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5)预防为主,平战结合。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事故灾难应急与预防工作相结合。做好预防、预测、预警和预报工作,做好常态下的风险评估、物资储备、队伍建设、完善装备、预案演练等工作。
2组织体系及相关机构职责
2.1组织体系
全国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救援组织体系由国务院安委会、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领导机构、综合协调指挥机构、专业协调指挥机构、应急支持保障部门、应急救援队伍和生产经营单位组成。
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领导机构为国务院安委会,综合协调指挥机构为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具体承担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管理工作,专业协调指挥机构为国务院有关部门管理的专业领域应急救援指挥机构。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机构由地方政府确定。
应急救援队伍主要包括消防部队、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救援队伍、社会力量、志愿者队伍及有关国际救援力量等。
国务院安委会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履行本部门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救援和保障方面的职责,负责制订、管理并实施有关应急预案。
2.2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及职责
现场应急救援指挥以属地为主,事发地省(区、市)人民政府成立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指挥所有参与应急救援的队伍和人员,及时向国务院报告事故灾难事态发展及救援情况,同时抄送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
涉及多个领域、跨省级行政区或影响特别重大的事故灾难,根据需要由国务院安委会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成立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应急救援协调指挥工作。
3预警预防机制
3.1事故灾难监控与信息报告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区、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对可能引发特别重大事故的险情,或者其他灾害、灾难可能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重要信息应及时上报。
特别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告单位负责人,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中央企业在上报当地政府的同时应当上报企业总部。当地人民政府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报告上级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单位、中央企业和事故灾难发生地的省(区、市)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国务院报告,同时抄送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
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方面的突发事件可能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信息,有关各级、各类应急指挥机构均应及时通报同级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应当及时分析处理,并按照分级管理的程序逐级上报,紧急情况下,可越级上报。
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有关部门、单位要及时、主动向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国务院有关部门提供与事故应急救援有关的资料。事故灾难发生地安全监管部门提供事故前监督检查的有关资料,为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国务院有关部门研究制订救援方案提供参考。
3.2预警行动
各级、各部门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机构接到可能导致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信息后,按照应急预案及时研究确定应对方案,并通知有关部门、单位采取相应行动预防事故发生。
4应急响应
4.1分级响应
Ⅰ级应急响应行动(具体标准见1.3)由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或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当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或国务院有关部门进行Ⅰ级应急响应行动时,事发地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相应的预案全力以赴组织救援,并及时向国务院及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国务院有关部门报告救援工作进展情况。
Ⅱ级及以下应急响应行动的组织实施由省级人民政府决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事故灾难或险情的严重程度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超出其应急救援处置能力时,及时报请上一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启动上一级应急预案实施救援。
4.1.1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响应
Ⅰ级响应时,国务院有关部门启动并实施本部门相关的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救援,并及时向国务院及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报告救援工作进展情况。需要其他部门应急力量支援时,及时提出请求。
根据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类别,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其职责和预案进行响应。
4.1.2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的响应
(1)及时向国务院报告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基本情况、事态发展和救援进展情况。
(2)开通与事故灾难发生地的省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相关专业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的通信联系,随时掌握事态发展情况。
(3)根据有关部门和专家的建议,通知相关应急救援指挥机构随时待命,为地方或专业应急救援指挥机构提供技术支持。
(4)派出有关人员和专家赶赴现场参加、指导现场应急救援,必要时协调专业应急力量增援。
(5)对可能或者已经引发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突发事件的,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要及时上报国务院,同时负责通报相关领域的应急救援指挥机构。
(6)组织协调特别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救援工作。
(7)协调落实其他有关事项。
4.2指挥和协调
进入Ⅰ级响应后,国务院有关部门及其专业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立即按照预案组织相关应急救援力量,配合地方政府组织实施应急救援。
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根据事故灾难的情况开展应急救援协调工作。通知有关部门及其应急机构、救援队伍和事发地毗邻省(区、市)人民政府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相关机构按照各自应急预案提供增援或保障。有关应急队伍在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统一指挥下,密切配合,共同实施抢险救援和紧急处置行动。
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现场应急救援的指挥,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成立前,事发单位和先期到达的应急救援队伍必须迅速、有效地实施先期处置,事故灾难发生地人民政府负责协调,全力控制事故灾难发展态势,防止次生、衍生和耦合事故(事件)发生,果断控制或切断事故灾害链。
中央企业发生事故灾难时,其总部应全力调动相关资源,有效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4.3紧急处置
现场处置主要依靠本行政区域内的应急处置力量。事故灾难发生后,发生事故的单位和当地人民政府按照应急预案迅速采取措施。
根据事态发展变化情况,出现急剧恶化的特殊险情时,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在充分考虑专家和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依法及时采取紧急处置措施。
4.4医疗卫生救助
事发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开展紧急医疗救护和现场卫生处置工作。
卫生部或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根据地方人民政府的请求,及时协调有关专业医疗救护机构和专科医院派出有关专家、提供特种药品和特种救治装备进行支援。
事故灾难发生地疾病控制中心根据事故类型,按照专业规程进行现场防疫工作。
4.5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
现场应急救援人员应根据需要携带相应的专业防护装备,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严格执行应急救援人员进入和离开事故现场的相关规定。
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根据需要具体协调、调集相应的安全防护装备。
4.6群众的安全防护
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组织群众的安全防护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1)企业应当与当地政府、社区建立应急互动机制,确定保护群众安全需要采取的防护措施。
(2)决定应急状态下群众疏散、转移和安置的方式、范围、路线、程序。
(3)指定有关部门负责实施疏散、转移。
(4)启用应急避难场所。
(5)开展医疗防疫和疾病控制工作。
(6)负责治安管理。
4.7社会力量的动员与参与
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组织调动本行政区域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工作。
超出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处置能力时,省级人民政府向国务院申请本行政区域外的社会力量支援,国务院办公厅协调有关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社会力量进行支援。
4.8现场检测与评估
根据需要,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成立事故现场检测、鉴定与评估小组,综合分析和评价检测数据,查找事故原因,评估事故发展趋势,预测事故后果,为制订现场抢救方案和事故调查提供参考。检测与评估报告要及时上报。
4.9信息
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具体负责特别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灾难信息的工作。
4.10应急结束
当遇险人员全部得救,事故现场得以控制,环境符合有关标准,导致次生、衍生事故隐患消除后,经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确认和批准,现场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应急救援队伍撤离现场。由事故发生地省级人民政府宣布应急结束。
5后期处置
5.1善后处置
省级人民政府会同相关部门(单位)负责组织特别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善后处置工作,包括人员安置、补偿,征用物资补偿,灾后重建,污染物收集、清理与处理等事项。尽快消除事故影响,妥善安置和慰问受害及受影响人员,保证社会稳定,尽快恢复正常秩序。
5.2保险
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发生后,保险机构及时开展应急救援人员保险受理和受灾人员保险理赔工作。
5.3事故灾难调查报告、经验教训总结及改进建议
特别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由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组成调查组进行调查;必要时,国务院直接组成调查组或者授权有关部门组成调查组。
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善后处置工作结束后,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分析总结应急救援经验教训,提出改进应急救援工作的建议,完成应急救援总结报告并及时上报。
6保障措施
6.1通信与信息保障
建立健全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救援综合信息网络系统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灾难信息报告系统;建立完善救援力量和资源信息数据库;规范信息获取、分析、、报送格式和程序,保证应急机构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为应急决策提供相关信息支持。
有关部门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和省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负责本部门、本地区相关信息收集、分析和处理,定期向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报送有关信息,重要信息和变更信息要及时报送,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负责收集、分析和处理全国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救援有关信息。
6.2应急支援与保障
6.2.1救援装备保障
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和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装备。专业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应当掌握本专业的特种救援装备情况,各专业队伍按规程配备救援装备。
6.2.2应急队伍保障
矿山、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等行业或领域的企业应当依法组建和完善救援队伍。各级、各行业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机构负责检查并掌握相关应急救援力量的建设和准备情况。
6.2.3交通运输保障
发生特别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后,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或有关部门根据救援需要及时协调民航、交通和铁路等行政主管部门提供交通运输保障。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对事故现场进行道路交通管制,根据需要开设应急救援特别通道,道路受损时应迅速组织抢修,确保救灾物资、器材和人员运送及时到位,满足应急处置工作需要。
6.2.4医疗卫生保障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急救医疗服务网络的建设,配备相应的医疗救治药物、技术、设备和人员,提高医疗卫生机构应对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救治能力。
6.2.5物资保障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企业,应当建立应急救援设施、设备、救治药品和医疗器械等储备制度,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和装备。
各专业应急救援机构根据实际情况,负责监督应急物资的储备情况、掌握应急物资的生产加工能力储备情况。
6.2.6资金保障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做好事故应急救援必要的资金准备。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救援资金首先由事故责任单位承担,事故责任单位暂时无力承担的,由当地政府协调解决。国家处置安全生产事故灾难所需工作经费按照《财政应急保障预案》的规定解决。
6.2.7社会动员保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应急救援。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协调调用事发地以外的有关社会应急力量参与增援时,地方人民政府要为其提供各种必要保障。
6.2.8应急避难场所保障
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大城市人民政府负责提供特别重大事故灾难发生时人员避难需要的场所。
6.3技术储备与保障
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成立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救援专家组,为应急救援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要充分利用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的专家和机构,研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重大问题,开发应急技术和装备。
6.4宣传、培训和演习
6.4.1公众信息交流
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和有关部门组织应急法律法规和事故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常识的宣传工作,各种媒体提供相关支持。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结合本地实际,负责本地相关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民的危机意识。
企业与所在地政府、社区建立互动机制,向周边群众宣传相关应急知识。
6.4.2培训
有关部门组织各级应急管理机构以及专业救援队伍的相关人员进行上岗前培训和业务培训。
有关部门、单位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好兼职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积极组织社会志愿者的培训,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内容列入行政干部培训的课程。
6.4.3演习
各专业应急机构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救援演习。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每两年至少组织一次联合演习。各企事业单位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定期组织本单位的应急救援演习。演习结束后应及时进行总结。
6.5监督检查
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对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
7附则
7.1预案管理与更新
随着应急救援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和完善,部门职责或应急资源发生变化,以及实施过程中发现存在问题或出现新的情况,应及时修订完善本预案。超级秘书网
本预案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7.2奖励与责任追究
7.2.1奖励
在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救援工作中有下列表现之一的单位和个人,应依据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1)出色完成应急处置任务,成绩显著的。
(2)防止或抢救事故灾难有功,使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的财产免受损失或者减少损失的。
(3)对应急救援工作提出重大建议,实施效果显著的。
(4)有其他特殊贡献的。
7.2.2责任追究
在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救援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对有关责任人员视情节和危害后果,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其中,对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分别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不按照规定制订事故应急预案,拒绝履行应急准备义务的。
(2)不按照规定报告、通报事故灾难真实情况的。
(3)拒不执行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不服从命令和指挥,或者在应急响应时临阵脱逃的。
(4)盗窃、挪用、贪污应急工作资金或者物资的。
(5)阻碍应急工作人员依法执行任务或者进行破坏活动的。
(6)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的。
(7)有其他危害应急工作行为的。
7.3国际沟通与协作
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和有关部门积极建立与国际应急机构的联系,组织参加国际救援活动,开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1.股权集中度对证卷市场现金股的影响
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和公司现金股利的支付水平是正相关系,这种正相关系中的上市公司投利高,那么大股东的股利转移资金动机即强,控制股利支付率强。其次的股利支付率股东公司,对控制公司股利支付率就低。在整个控制权的结构中,股利支付率和控股股东不是一种线性关系。
2.政府持股对证卷市场现金股的影响
也许是出于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政底控股的上市公司比起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更倾向发放现金股利。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宏观来看,明显体现着上市公司的股权和现金股利发放的关系。同时可以看出社会法人控股企业的现金股利支付能力低于国有法人控股企业的支付能力。虽然在均值上分析不难看到社会法人股股派现水平高于国有法人股股东,国有法人股股东,又显明高出国家股股东的不同现金股利支付水平。
3.政策导向对证卷市场现金股的影响
中国的证卷市场现金股利分红在证监会的大力扶持政策下得到了大幅上升。经过证卷行业者的多方面分析发现,政策导向对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取到很大的作用。然而中国的证卷市场还处于成长期,对其研究范围比较小,研究者对政策导向带来的影响存在较多的偏面矛盾性,而且没有得出全面实实的影响因素,所在对于政策导向对证卷市场现金股的影响还是个谜。
二、如何促进资本市场走向成熟
经过以上浅析,基本了解影响证券市场现金股的因素,由于中国的证券市场还处于成长期,相比国外的股利政策还不够成熟稳定,同时也没能经过全面的研究结果,没有得出影响证券市场现金股的准备因素。但是不难看出股权的集中度、政府持股与政策导向有关。就这几个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中国证券市场现金股利如何促进资本市场走向成熟。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从股权分置改革的前后来看中国证卷市场的现金股利,股权分置的改革更大程度地为大股东的股份提高了优势,甚至成为流通股。不管是在二级市场上,还是股权上,都提升了上市公司的分红派现与股权的分散化。股权分置前后不难看到一种国有股和法人的绝对地位现象,中国上市公司的最大股东都是国有股和法人股,其股权分置在改革前后都处于绝对的控股地位,从没有改变过它们的股利政策形势。其优势不仅对公司的控制很强,而且对其它中小股东抑制和利益分占。可见,我国证券政策的措施务必在对治理结构和内部治理、外部法理的制度健全与规范。在控股股东及经理人监控和成本方面,务必严格和尽最大度程地减低成本来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2、转变投资者投资理念,引导理性投资
重视投机而忽略回报成为投资者的误区,同时给上市公司采取合理股利政策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转变投资投资理念,引导理性投资是让这类投资者走出误区的重要方法。这类投资者往往在现金回报问题上不顾及公司业绩和股利分配,投资引导没有很好地把股价与公司业绩和股利分配联系起来。想要改变这种投资者观念,只有把投资者现金回报与公司业绩这些问题紧紧联系起来,使这类投资者关注整体股利回报与股利分配。只有这样才能减少这种误区投资行为,促进公司整理盈利和更好地发展。只有让这类投资者从风险投资上培养意识,提高整体盈利投资理念,才能改观公司的经营发展前景。抑制只顾投机投资行业,制定健全的股利政策。
3、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资本市场走向成熟
中国证卷市场相比国外的证券市场机制并不成熟,就投资者回报机制上并没有能切实可用的规定措施。在这种并未成熟与缺少投资者回报机制下,上市公司对股东回报的意识显为谈薄。只有强制性地对上市公司股利分配行为进行约束的同时,把回报投者理念作为推动投资者行为的自觉性,从这种自觉性提取更具有可操作性办法来完善股利分配的政策规定。在此过程中借鉴国外股利分配方式,更完全地结合各方面优利发展政策,加强可行性制度促进公司机制,在保护中小型股东股利分配下让中国证券市场中走向成熟。
九曲黄河第一镇
傍晚,从吕梁县城坐了几个小时的车,在一个漆黑的深夜抵达碛口古镇。下车时借着天上月亮的反光,我看到母亲河黄河,在我下车时的路旁静静地流淌着,一切是那么的幽深与宁静。旅途劳累产生的困乏,让我到达镇上先前已联系好的一户老夫妇家里后,进屋后仰头倒下很快就进入梦乡里。有关碛口所有的一切,只有等待灿烂的黎明到来时,再撩开它神秘的面纱吧。清晨,阳光将强烈的光影,透过窗栏洒上我昨晚所睡的床铺,我这才发现,我昨晚是住在窑洞里,睡在温暖的炕上面,难怪睡得如此之香。赶紧起床,提起拍摄家伙,离开我住的窑洞,迅速窜进古朴的巷道里。一下子仿佛进入时光隧道,印入我眼帘里的一切,让我迅速进入亢奋状态,神思一下子迷离起来。
赭红色的石块垒起高高的墙体,形成多处狭窄的巷道。古朴的石板铺就的道路,蜿蜒一直向前延伸着,道路左右呼应着的是应该有百年的老店铺,在它们的周边存在着几处不怎么和谐丑陋的现代风格的建筑。随地势参差罗列、错落有致矗立在那里,尽管临街那些可以活动装卸的门板多半紧闭着,但从门前宽敞的前廊檐下,及门前石板路面上被各种车轮碾压出的沟辙,不难看出这里曾经拥有过的辉煌。在一处深墙大院的巷道外的墙壁上,依次排列着不下二十个石刻拴马石眼,尽管在经历那场浩劫,让不懂事的孩童给敲断,但从这些残存的拴马石眼,还是可以想象出这里曾经有过的辉煌。这些讲究的房屋一边紧挨陡峭的卧虎山递增着向上发展着,在它宽敞的后院依山势而建起多达三至四层的窑洞,每层并列着有十几个窑洞,就和现在的汤豪斯联排别墅一般,听院里现在的主人讲,那都是昔日作为仓库与货栈用的。当然它也可以作为旅店接待南来北往客商而用。而在它对面临河的一边的店铺,随着递增的房屋向河旁延伸,是巷道的尽头。现今,流淌着的是静静的黄河,它是那么的安详与平缓。昔日,它们曾是临河的水陆运输中转码头,据当地老百姓说,河道繁忙拥挤时,运输的货船并列平行排列于岸边绵延数里,这一景象即使在今天想象起来也依旧是蔚为壮观的。渐渐上升的太阳将光辉抛撒向巷道内,空荡无人的巷道仅留下自己那双沉重军靴空洞的回响,让你无可想象昔日这里曾是人声鼎沸、熙熙攘攘水陆中转的大码头。
在我离开我所居住的西市街,接近破败的中街沿缓坡而上,一座华丽辉煌的宫殿,忽地一下子矗立在我的眼前。它与我刚刚所看到的那些有些雷同单调屋子相比,让我无比的惊诧。身旁放羊的一老汉告诉我,那是祭拜河伯神与财神的黑龙庙。楼阁式的山门左右矗立着两个四面亭,亭子下面一面悬挂着的是口铸铁大钟,一面是牛皮面红漆大鼓。这是庙宇常见的钟鼓楼。气派的山门仅洞开中间的门,门楣上有“神宫宝界”石刻门匾,吸引我注意的是它左右门边的楹联,一边为“物阜民熙小都会,”另一边为“河声岳色大文章”。落款为邑人崔炳文,这幅对联生动概括有关碛口的人文地理与历史特色。
碛口由于它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造就了它形成天然良港的条件。黄河在这里由四五百米宽的河道骤然收缩到不足百米,这成为黄河水运的天堑。作为黄河支流的湫水河是临县境内最长的一条河流,也是进出吕梁山极其重要的一条黄金通道。碛口所处的地理位置是昔日晋商最活跃的地区,北端联系大西北内蒙包头通往关外,南端通陕西潼关、风陵渡,促进秦晋两地经济互补,是联系富足的晋中太原最短的一条路,从碛口北可上京津,南可下郑州,东达济南。它将到此的货物中转,成为清代及民国初年联系西北与华北地区经济往来的重要商埠。在鼎盛时期,这里云集了三百八十余家大小商号,当时在碛口商号主要经营粮食、麻油、盐碱、皮毛、药材、钱庄六大行业,各类物资源源不断地从西北产地沿黄河顺流而下,到碛口后再由骡马、骆驼转运至吴城、晋中、京津、汉口等地,而丝绸、茶叶、烟酒等日用品则从这里起运销往西北。这些都为晋商的崛起走向繁盛提供保障,将这里说成是晋商商业文化的发源地,一点也不为过。所以碛口也就有了“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誉。
黑龙庙与骡马店
黑龙庙的山门左右两旁是一对雕刻精湛的石狮子,它们憨态可掬护佑着进出的人们。此刻,在我所处的头顶上面均为华丽的木斗拱,放眼看过去,滔滔黄河就在正前面,对岸就是陕西省的吴堡县。在我近则的左手旁是静静曲流的湫水河。这座建于明代的黑龙庙坐落在卧虎山腰上。碛口镇昔日的繁华起源于黄河的航运,但黄河与湫水时常会泛滥造成灾害,民间百姓为了保求平安,自然要想到祈求龙王爷的保佑。所以,这才有了眼前的黑龙庙。
关键词:供电局;事故应急管理;认识不足;改进
中图分类号:G644.5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大多数的供电部门对于事故的应急管理都有一个认识的误区,以及对事故发生后的恢复工作,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事故根源。其实,真正的事故应急管理包括事故发生前、事发、事中、事后,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具体有应急预防、应急准备工作、应急响应以及应急恢复这四个方面。部分电力企业对应急预防与应急准备的认识存在不足,因此,必须加强对企业应急预防和应急准备的管理工作,以至达到改进的良好效果。
一、供电局对事故应急预防的认识不足与改进
1 应急预防的概念
所谓应急预防是指在事故未发生前,加强对企业安全管理与安全技术的管理,尽可能的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比如,在假定事故未发生前,预先对其进行预防措施,以此达到降低或着是减轻事故对供电企业造成的影响。
2 通过实际案例,进一步认识到应急预防的重要性
本文根据某110V变电站自动化改造为例,在对变电站进行综合自动化改造时,由于其存在隐患的原因较多,一是工作任务急、工作量大,在施工期间忽略了对于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重要性的认识,二是该变电站当时管理和安装技术不完善,站内后台监控系统常会误发信号。比如该站运行的一台主变为110V侧的开关发出故障信号,但是检修人员只是粗略的做了检查工作,然后将之判断为是由于下雨天的原因导致了监控系统误发信号的信息,但最终经过值班人员的仔细检查发现主变110V的开关线断线。假设该线路一旦出现故障,就会发生越级跳闸现象,造成该110V电站与其他变电站失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及时的消除安全隐患,就会避免更大的事故。经过这一问题之后,电力企业意识到了该问题的严重性,在以后的工作管理上加强了管理制度的不断改进,在工作中加强了对职工安全教育的培训力度,加大了值班人员的巡查力度,有效的防止了事故的发生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提高职工的预防意识,做好预防管理工作,是防止事故发生和降低事故的关键。
二、供电局对事故应急准备的认识不足与改进
1 应急准备的概念
所谓应急准备是指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对其采取了有效地预先准备工作,其主要包括建立应急体系,相关部门人员的落实情况、准备工作的预案编制以及应急队伍的建设,还有应急设备的准备与维护、预案演练等等,这些准备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在重大事故发生后能够直到应急求援,目前,大部分的供电部门在预案编制和应急设备准备方面的工作认识还存在着严重不足。
2 关于应急预案编制的不足与改进
在预案编制时片面编写、照抄照搬,应付了事,对于可能造成发生重大事故和扩大事故的编制预案直接遗漏。有的单位在预案编制时还照抄照搬,比如,在前几年某基层电力公司,在预案设置时照抄照搬,只是做个形式,根据总公司的的预案设置规定损失1亿元,该基层公司也照抄,也将损失规定为1亿元,总公司应急预案要报国家安监总局,该基层供电也报国家安监总,其时该基层供电公司应急预案报当地安全生产部门就可以。这种形式预案根本起不到防止应急预案的作用,相反还会造成应急处理不当,带来更大的事故。因此,根据上述存在的不足现象,我们在以后的预案编写工作中,要让单位的全体人员参与其中,加强其培训,使所有与事故相关的工作人员,都要掌握危险来临时的应急方案,提高工作人员应急处理能力。另外,还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企业进行风险分析、应急能力评估的编制,根据其他单位的资料做为参考,进行编制预案。
3 关于应急设备与物资准备以及维护的不足与改进
保证应急设备和物资准备的充足是做好应急处理的关键,它直接关系着应急处理的成败,目前,很多预案编在制后,便将之放在一边,对于应急设备也不去维护,致使应急设备在应急处置时不能发挥就有的作用。比如,某电站对灭火器没有定期检查卡,致使有的灭火器压力失效的情况下也没有进行更换,这种现象一旦发生了火灾,不但不能起到灭火的作用还会耗费人力,同时,延长了灭火的时间,造成火灾事故的扩大,如果其中还有易燃爆炸物品,还有可能引起单位爆炸事故的发生。因此,根据上述描述,我们一定要对起不足做出更好的改进,在单位进行整改时,对于现场的处置方案要进行及时更改与修订,在管理制度上要不断完善与落实,加强对应急物资的维护工作,不断更新应急设备,以此更好的适宜供电部门的发展。
4 关于应急预案的培训与演练的不足与改进
目前,部分电力企业对于应急预案的培训与演练工作开展不到位,在突发事故来临时,相关人员根本就没有处置事故的能力,不但没有减轻事故,反而让事故更加扩大。比如,在前几年某个供电站,在进行模拟灭火学习时,模拟现场就地选取了一些树枝,然后将之点燃,这时火焰开始加大,灭火人员开始拿灭火器进行救火,直接喷射火焰的中部,而没有喷射火焰的根部,用了四瓶灭火器才将火扑灭,在此2人还受了轻伤。因此,这件事表明,该供电单位的应急预案和培训演练存在严重不足的现象,应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术还远远不够,单位一旦发生火灾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在平常的工作中,提前做好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演练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另外,模拟演练不能设在容易引发事故的地方,保证不能对演练人员造成伤害,加强对职工的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的培训、学习和改进,制定有效的应急演练,然后在不断的演练中发现不足,并立刻进行评审和改进,增强职工的事故处理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按照电网总公司的要求,我们为建立科学、长效的管理系统就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对于所发生的事故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并紧密结合各供电部门按照专业化、科学规范、统一的标准要求,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应急机制,提高电力设备质量、电力设施,让网架结构建设更加合理,以此来进一步提高供电局应急处理事故的能力,同时,推进电网建设的发展。
张亚男,(1988.6-),性别:女,籍贯:山东省菏泽市,单位:青岛科技大学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当今,我国人口对土地的压力越来越大,土地利用所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面对此现状,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古代农农业垦荒的思想与措施,总结我国古代农业垦荒的经验教训,在充分吸取我国古代农业垦荒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最后探讨了古代农业垦荒对当今土地利用的启示。
关键词:古代农业;垦荒;土地利用
垦荒是指对未被利用的土地进行垦殖,使之转变为农业田地进行耕种的过程。中国古代的农业垦荒始于炎帝神农氏时代的黄河流域。先民们利用黄河流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充分利用大自然的恩赐,在黄河流域创造了令后人深感骄傲的辉煌。《周易》有云:“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一、古代农业垦荒的思想与措施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以农为本的思想源远流长,农业的兴旺是富民富国的重点。先民们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各个环节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土地开垦思想。这些思想不仅促进了当时农业的发展,对当下我国农业的发展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尽地力思想
中国古代在开垦农田,利用土地过程中最基本的指导思想是要充分利用土地,做到“地无遗利”,即“尽地力思想”。早在战国时期,土地的开垦和利用就已成为政治家、思想家们极为关心的问题,并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尽地力思想包含扩大耕地面积和提高单产量两方面的含义。
1、增加可耕地面积
扩大耕地面积是增加粮食产量的一个重要途径。我国古代先民充分利用大自然资源,积极开垦土地,形成了“向山争地”、“向水夺田”的开垦模式,并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高峰。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已有了增加可耕地面积的思想。《管子》是学习我国先秦文化思想的重要书籍,汇编了先秦时期各学派的言论观点。在该书中土地面积的增加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开垦无人种植的荒地。《管子》有云:“地之不辟者,非吾地也。”①因为,在农业社会荒地如果不加以开垦、耕种,就难以发挥其经济效益。“地不辟,则六畜不育。六畜不育,则国贫而用不足。”②如果一国积极开垦荒地,不断扩大种植面积,便可以生产出更多的粮食,解决民众的吃饭问题,稳定社会,使社会有序发展,从而获得更多的财富。正如书中所说:“实扩虚,垦田畴,修墙屋,则国家富。”③“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④第二,通过战争夺取土地。
此外,我国劳动人民,在开垦利用土地的过程中还采用了“向山争地”和“向水夺田”的方法。“向山争地”的具体方法有修建山田、梯田等。我国在周代就已经开始了在山地丘陵上开垦种植,“阪田”是最先使用的开垦方式。在“坂田”的耕种过程中,由于技术的落后和种植、管理的粗放,一块地种二三年就无法再利用,只得抛荒。这种垦荒方式严重破坏了山上的天然植被,极易导致水土流失,先民们吸取教训不断探索,终于找到了更加合理的开垦方式即梯田的发明。“向水夺田”的主要方式有好田、沙田和涂田等。南方好田的修筑在唐末五代时期就已有了相当的基础。宋展的柜田、架田等,虽然面积小、数量少,但它们的存在确实说明先人们是在想尽一切办法开垦土地,以求多收粮食。
2、提高土地利用率
尽地力思想的另外一种体现就是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战国时期发明了土地连种的方式,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到了前汉时期,土地连种制在华北地区得到了普及,并且创新出了轮作复种制,间作和混作也在这一时期开始萌芽。轮作复种制在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隋唐五代乃至宋元明清时期,间作套种制广泛发展起来,并与土地连种制、轮作复种制密切结合,形成了相当完整的用地体系。
在周代,先民们开垦荒地采用的还是落后的轮荒农作制。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土地连种制,这一时期,生产技术提高,生产经验也逐渐丰富。铁农具被发明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们也逐渐的掌握了牛耕技术;开始认识到肥料的作用,诸子著作中提到“多粪肥田”,认为人工施肥能够补偿地力的消耗。这些技术和方法上的进步为连种制的发明和应用提供了物质前提。公元前五世纪,魏国政治家李愧提出“尽地力”之教,提倡人们采用连种模式。战国末《荀子・富国》中提到“人善治之”可以“一岁而再获之”⑤,充分说明这一时期连种制已经开始实行。到了东汉时期我们从经学大师郑玄的《周礼》“稻人”注中可以得知,这一时期已经流行二年三熟制,“任禾下麦”、“麦下种禾、豆”。南方雨量充沛气候温暖,在南阳一带已经有稻、麦轮作复种的一年二熟制。“一岁再种”、“双季稻”等出现在了公元一世纪《异物志》的记载中。十一世纪《吴郡图经续记》中说道:“刘麦种禾,一岁再熟,”⑥雨水和温度适宜的岭南地区水稻可以一年两熟甚至是三熟。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记载,钦州等地水稻一年可收三次。
(二)用养结合思想
我国传统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形成了尽地力的思想,充分利用土地,而且还形成了用养结合的思想,积极养地、护地,保证“地力常新”。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先人们先后积累了休闲耕作、人工施肥恢复土壤肥力等比较有效的养地方式。
第一、休闲耕作。神农氏时期的黄河流域,先民们最先进行开垦时所采用的方式是生荒耕作。生荒耕作是指,在原始的土地上砍倒树林烧掉野草,在开垦出来的土地上进行播种。粮食的生长要靠土地本身的肥力,由于管理的粗放和技术的落后,长时间耕作的土地由于地力的消耗,产量下降,先民们就会转向其他未开垦的土地。这些被开垦出来又被抛荒的土地,经过一段时间,随着自然能源的投入,土地肥力又渐渐恢复,就形成了熟荒地。先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在熟荒地上进行开垦比直接开发生荒地要省力,就渐渐的形成了熟荒农作模式。西汉农学家赵过倡行“代田法”,以田垅隔年代换的方式交替利用地面,使土地轮换休闲以得到养护。
第二,人工施肥恢复土壤肥力。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有了施肥的概念。《周礼》中认为人工施肥能使土地熟化。《礼记・月令》有云:“仲夏之月,土壤褥暑,大雨时行,烧落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⑦可见那时人们已经开始懂得合理利用大自然的力量来制作肥料,提高土地肥力。到了战国后期,思想家荀况将“多粪肥田”视为农夫的一项重要任务。⑧西晋郭义恭作书《广志》提倡绿肥美田、施肥改土,并总结了绿肥和水稻轮作复种的经验。陈剪认为“熟土壤而肥沃之”的基本方法是将轮作、耕作、施肥等措施综合运用。元代王祯在《农书》中专辟粪壤篇,讲述施肥改善土壤的理论与方法。他认为:“岁岁种之,土敝气衰,生物不遂,为农者必储粪朽以粪之,则地力常新壮而收获不减”。清代《知本提纲》指出,“地虽瘩薄,常加粪沃,皆可化为良田”,并总结说“产频气衰,生物之性不遂;粪沃肥滋,大地之力常新”。⑨进一步认识到多施肥料是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的有效方法。
二、古代农业垦荒对当今土地利用的启示
以史为鉴,当今我国农业在巨大的人口压力之下,必须形成低度消耗资源和高量产出的发展模式,同时土地利用要坚持保护土地与环境的基本战略。
(一)以史为鉴,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应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不能只注重经济效益。土地利用的生态思想,我国自古就有。战国时期荀子指出土地利用应当以自然规律为依据,使万物相协调。即《天论》中所说的“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当今土地在规划利用的过程中,政府部门不仅要考虑到土地的经济效益,同时要对土地利用所带来的影响进行环境评估。土地利用的规划方案不仅要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还要充分考虑到本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方案的设定要在本地区生态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工程建设项目的审批要慎之又慎,充分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土地生态脆弱区要制定专项规划,重点关注。对农村土地的利用,要有全局的观念,不能只考虑到现在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而要充分考虑到土地生态系统内外部的平衡,使农村土地利用得到永续发展。
(二)因地制宜,分区指导
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土地的利用策略必须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而定。我国先民们在开垦土地的过程中已总结出来了“三宜”原则,并将其作为农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当今土地的利用要继承这一优良传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到适宜。东北平原,土地肥沃,地广人稀,还有部分可耕荒地。现今开垦出来的荒地,在农产量上还有进一步提高的可能。在这一地区,土地政策的制定一定要加大对未垦荒地的保护,努力提高科学技术,引进先进科技,提高农产量。东北林区山地是我国传统林区,森林茂密,木材蓄积量占到了全国的三分之一。但目前该地区对森林不合理的采伐,使树木的生长量远远低于采伐的数量。在该地区应控制采伐,并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华北地区的黄淮海平原可耕种面积较广,已开垦出来的土地占我国耕地面积的18.1%,但因水资源缺乏,土壤盐碱化该地产量并不理想,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在该地区大力推广节水农业,建立完善的排灌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应大力植树造林恢复植被以稳固水土。长江和珠江中下游平原水热充足,自然条件较好,应不断创新耕种技术,提高复种指数。华中华南山区耕地生产水平低,水土流失严重,要努力恢复植被,注重农业生态环境建设。西北地区存在的问题是土地沙漠化和草原退化,在该地区要加大防护林体系的建设,积极建设人工草场。青藏高原地区因自然条件严酷,土地利用率不高,该地区应随着科技的进步而逐渐开垦。
(三)加强法制建设
法律制度在土地开垦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封建制度下的农业经济具有很强的自发性,缺乏法律的约束,人民的开垦具有很强的盲目性和短视性,不加约束的开发,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不仅对当时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有些地方还形成了荒漠,至今不能恢复。当今土地的利用应加强法制建设。如创建破坏生态用地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加大罚款力度,加大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整体配合的力度。目前我国生态用地形势严峻,应当加大对土地犯罪行为的处罚力度。因生态林地、生态草地、湿地等具有特殊生态价值且被破坏后不易恢复,可增设破坏林地罪、破坏草地罪和破坏湿地罪等。另外,制定法律法规时应注意与相关法律的配合和呼应。(作者单位:1.山东曹县第一中学;2.青岛科技大学)
注解
① 《管子・权修》
② 《管子・七法》
③ 《管子・五辅》
④ 《管子・治国》
⑤ 《荀子・富国》
⑥ 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3
⑦ 《礼记・月令》
⑧ 《荀子・富国》
⑨ 杨灿:《知本提纲》,卷8
参考文献:
[1] 吕不韦.吕氏春秋[M].中华书局,1954.
[2] 范楚玉,苟萃华.悠久的中国农业[M].农业出版社,1983.
[3] 郭文韬.中国传统农业思想研究[M].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
[关键词] 道学;魏晋南北朝;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 J20-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2-013-2
古往今来,任何一门艺术都必然会与哲学思想发生密不可分的联系,相互交融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散发着独特的光芒。书法与道学思想便是其中一例。
自曹丕代汉之黄初元年至杨坚灭陈之祯明三年(220―589)史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中华文明史中继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年)以来最长久的一段政权分裂时期。前自汉末动乱而三国鼎立,中有西晋短暂统一继五胡十六国之纷争,后为南北相对稳定但朝代跟迭频繁的南北朝对峙,使得这一段时期成为汉唐两个统一盛世之间的巨大历史漩涡,这是政治的断层,然而却是艺术的黄金期。就是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与中国的另一“特产”――书法产生了密切的联系。
追溯书法理论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真正意义上的书法理论,是形成于书法艺术独立、自觉并发展到顶峰的魏晋时代。此前的历史阶段都没有这一时期所具备的那种种条件。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书法理论的出现,也是书法艺术自觉的一种标志。魏晋时期的书法大家,之所以在书法史上有崇高的地位,成为万世景仰的不祧之宗,除了因为他们进行了伟大的革新进取的创作实践,因为他们留下来大量的艺术珍宝外,还因为他们本身又是一些不断探索的理论家,对魏晋书法理论的建设和繁荣作出了自己不朽的贡献。随着魏晋书法艺术的独立与自觉,随着社会书法活动的高涨和整体水平的提高,以光辉灿烂的书法艺术创作活动为背景,书法家们对他们所认知的前代书法历史和献身其中的当代书法大潮,进行了总结、研究、评析和探索。于是众多的书法理论著作纷纷涌现出来。
道学思想主要是指由《易经》开始经由老子、庄子发展而成的哲学思想,它不同于儒家学说。在汉末魏晋战乱不断,王朝更替的情况下,人们对以往的信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发生了动摇,转而开始关注自身的发展,特别是在自然与自我方面追求一种超脱世俗,自由闲适,不拘任何礼节约束的精神高度自由的生活。这与以“天人合一”为内核的道学思想不谋而合。“道法自然”其本质是认为人与大自然原本是一个高度统一和谐的生命体,这就是人与大自然之间原本存在着深邃的根源关系的“天人合一”的观念。这一时期的艺术观由两汉时期的“载道”转变为“缘情”,在与大自然的同呼吸共命运中感悟、理解,认识大自然本原的“众美从之”的道德精神的品质和境界,从而扩张人们高尚而完美的心灵世界。艺术观的转变反映到书法艺术实践中则是妍美流便、清朗俊逸书风的形成。
仔细分析两者(道教与书法)的关系,似乎至少可以发现三处较为明显的影响:
其一是崇尚自然。在历代关于东晋时期名家书风的众多评述中不难发现类似于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唐、李嗣真评王羲之语)、“若溪涧含冰,岗峦被雪,虽甚清肃,而寡于风味”(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评王僧虔的字)“师宜官书如鹏翔未息,翩翩而自逝”等与客观自然相关的论述。除此而外,还有诸如“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袁昂《古今书评》论王羲之字)、“师祖钟王,采取骨气”(张怀《书断》评陶弦景的字)等关于神、气的主观自然的论述。
道学思想是认识和把握大自然本原即道德精神的根本。在这里,“自然”被认为是道德精神的最本质之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道德精神、谷神气质、众妙之门、宇宙万物、天地人世、人生人性人格等等,这些精神的、气质的、形体的东西,统统都是“自然”的现象。也就是倡导世人关注自身精神、气质、形体等方面。仅以王羲之为例,据《晋书.王羲之传》记载,王羲之与著名的道士徐迈相从甚密,二人时常共修服食。《道学传》亦记载:徐迈博学,亦善属文,与王羲之父子为世外至交,羲之亦辞荣养生,每造游,即终日忘归。书家与道徒的双重身份集于一身,这也就不难想象其书迹与道学思想认识论的核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间的必然联系了。
其二是追求个性或者更为明确的说是“人性”的追求。列子曾在《皇帝》篇中表明了“性”的观念,列子云:“秉生之质,谓之性。”又云:“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列子认为,“性”就是道德这个生命母体禀赋给生命的精神气质,即宇宙万物生命的形体千差万别、各式各样,其根本原因乃是精神气质不同。又由于精神气质的各异,因而也就各显出内在的个性。魏晋时期书坛名家辈出,各具特色,争奇斗胜,变态百出,所谓“尺牍书疏,千里面目也。”(《颜氏家训.杂艺》)虽然这一时期王氏父子的影响掩盖了其他书家,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这一时期产生了众多的书法家。据唐窦蒙《述书赋》载历代书法家:晋六十三人、宋二十五人、齐十五人、梁二十一人、陈二十一人。其中名家如刘宋谢灵运、羊欣、徐爰等;南齐徐孝嗣、王僧虔、顾宝光等;梁萧衍、王褒、任P、陶弦景等;南陈智勇、顾野王等。书坛面貌的迥异是对“个性”即“人性”追求最为显著的反映,也是追求个性的必然结果。
其三是与“纯真、朴素”相联系。在道学家看来,宇宙本源具有无名、无欲、无为、虚无、恬淡、寂静、纯真、朴素、和平、坦荡、永恒、广大、自然、浑厚等等最为纯洁真实可信的精神品格。纯真是美的本质,朴素是美的崇高境界。也就是说,应该露出事物的本来面目。庄子在《天道》篇中云:“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结合到魏晋时期的书风的改变,书家对于自身的关注,并极力形成自己独特的面貌风格,这与道学中所提倡的“真”恰恰是不谋而合,更为确切的说是相一致的。此外,这一时期的书法艺术表现出对时代和社会的真实反映,是个人人生观的自然流露,正如赵宦光《寒山帚谈》所说的,晋人的书风“以无意得之”,具“不知然而然”的特征,较之前人是质朴真实的反映,使书法从装饰性向实用性迈出了一大步。这或许不能说与道学思想中的“纯真”、“朴素”无关。
魏晋书论中多见"意"字,然而“意”之义大矣。指书法的技巧、技法之意。“意在笔先”之“意”是指考虑、安排,指下笔创作之前的头脑之中的预先设想。还有一种“意”,与上述第二种“意”义有些关系,不能完全割裂为二,但也略有不同。这种“意”指的是“心意”、“意趣”、“情感”乃至“精神”。都是体现出自由的理想人格的追求,是思想精神的空前解放,与道学的“道法自然”不谋而合。书法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艺术创作。王羲之在《论书》中云:“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这是强调人的精神、意趣、情绪不仅仅贯穿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而且这种人的“意”要转化为“书”之“意”,深入到创作的“事事”之中,点画之间,使点画之中都有一种爽爽可见的意趣、精神,书法作品中处处皆见“言所不尽”的人意之存在。这样的作品才能达到神妙的地步。这种“以意为主”、以人的“意”、“情”、“趣”、“气”为灵魂的艺术思想,早在钟繇时代就已经出现。如钟繇云:“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非凡庸所知。”(冯武《书法正传》)认为点画笔迹,只能构成形似的外在形式;要使作品有精神,还得注入“人”,即人的思想、感情、情绪、意趣等。只不过钟繇所言简赅,而且当时一般人并不知道,做不到这一点。这就是为什么要说魏晋书法是自觉的书法艺术,它不再是完成公文式的文字抄录和记载事件式的径直书写,而是有意识、有目的、有思想地去表现某种意志、某种精神的艺术创作。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的自觉直接反映为艺术的自觉,而艺术风格的独立形成又是艺术自觉的重要标志。在这其中,道学思想的影响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它渗透在这个时代的血脉之中,对于书法以及其他艺术方面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直接影响,从某种程度上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参考文献:
[1]李福顺.中国美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张炬.以艺进道[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