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活中来范文

生活中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活中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活中来

第1篇:生活中来范文

八月(31天)

九月(30天)

十月(31天)

丁欢家

共用电150度

共用电130度

平均每天用电3度

郑媛媛家

平均每天用电4度

共用电65度

共用电50度

程章家

平均每天用电8度

共用电210度

平均每天用电6度

 

 师:你能根据上面提供的数据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生1:三户人家八月份共用电多少度?  师:你能自己解决该问题吗?  生1:能。150+4×31+8×31=522度  生2:丁欢家3个月平均每天用电多少度?  生3:……  生4:三户人家八月份平均每天用电多少度?  生5:……  (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整理如下:)  条件: 问题:  a、 丁欢家  b、郑媛媛家 三个月中平均每天用电多少度?  c、程章家  d、八月  e、九月 三户家庭平均每天用电多少度?  f、十月    师:小组合作,选择一至两个问题进行研究,列出算式,算出得数,准备汇报。(学生小组合作,利用计算器辅助计算进行探究)  生1:我们选择问题a,计算方法是(150+130+3×31)÷(31+30+31)≈4.1(度)  师:能解释一下吗?  生1:我们先求出丁欢家三个月共用电多少度,再除以三个月的总天数。  生2:我们选择问题b,……  生3:我们选择问题e,……  (师逐一板书如下:)  a(150+130+3×31)÷(31+30+31)≈4.1(度)  b(4×31+65+50)÷(31+30+31)≈2.6(度)  c(8×31+210+6×31)÷(31+30+31)=7(度)  d(150+4×31+8×31)÷31≈16.8(度)  e(130+65+210)÷30=13.5(度)  f(31×3+50+6×31)÷31≈10.6(度)  师:看了a、b、c三个问题的得数,想对这三个同学说什么吗?  生1:我认为程章家应节约用电,太浪费了。  生2:……  师:比较问题d、e、f的得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1:平均每天用电量在逐月减少。  生2:这是因为天气逐月转凉,空调、电扇等用的少了,所以平均每天用电量也就逐月减少了。  生3:我想到了这三个月的平均每天用水量也是肯定是逐月减少。  师:对,大家想的很有道理,对自己身边的事非常关心,天气越是炎热,用水、用电量就会出现高峰,看来通过求平均数能反映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师:今天我们是怎样求平均数的呢?  生:先求出总数,再除以总的份数,就能求出平均数。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课始就创设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汇报自己搜集来的家中用电或用水情况,并根据这些数据自己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来尝试解决这些问题,最后通过对得数的观察、比较联系生活实际,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的教学过程设计,能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日常生活"数学化"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工具的价值在于应用,在应用中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与客观世界的联系,体验数学的意义,树立将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的意识,打下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的基础,它是小学数学教学不可削弱、只可加强的目标之一。  例如:学习了《统计初步认识》后,引导学生课后去观察校门口的车流辆,收集数据,并用数学方法对这些原始数据加以整理。  ××路口车辆(5分钟)统计表  车辆总数

合 摩托车

拖拉机

卡 客 轿 辆  

 

 

 

 

 

 

 

 从统计表提供的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把车流量、车速、车子经过校门口的时间与学生上学进校门、放学出校门的时间加以联系,设计“安全过马路方案”通过讨论提出三种方案(架天桥、设信号灯、画斑马线),最后对方案进行全班举手表决,把投票结果进行统计,评出全班最佳方案。  ××路口安全设计方案统计表 方案种类

合 计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人   数

 

 

 

 

第2篇:生活中来范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影响着一个人智力的发挥,而课堂教学更是兴趣培养的主阵地。如果在一堂语文课的导入、品悟与拓展阶段施以一定的设疑激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定会让一个个枯燥的文字符号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形象和信息载体。

【关键词】

激趣导入 激趣设疑 激趣拓展

陶行知曾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研究: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事,他的全部才能可能发挥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做不感兴趣的事,只能发挥到百分之二十。小学语文教学尤其如此,教师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事倍功半。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一、激趣导入,激发探知欲望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好比是小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一样,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如能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整堂课的效果。

1.问题导入。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这就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平淡中找出新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如:在执教《我不是最弱小的》这一课时,在板书完课题后,让学生先齐读一遍,教师示范读三遍,对“我”“不是”“最弱小的”这几个词语分别加以重读。读完后,让学生说说从中听出了什么?由此产生了三个问题,带着这三个问题回到文本中去品读,从而拨动了学生求知的心弦,点燃了思维的火花,引发探索问题的热情。

2.情境导入。情境导入是指教师在教学伊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识规律及课文的特点,以直观形象手段,为学生创设出和谐美好的情境。情境创设有许多种,如:图画描绘情境,多媒体图形课件呈现情境,制作必要的实物等道具,还有老师生动的语言描述和表演等。语文教学情境导入,学生只有在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的情况下,对课文才会产生想了解、想去读、想去学的念头,才会入情入境,融入到文本中去,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如在执教《草原》这篇课文时,教师利用多媒件课件出示一张张优美的草原图片,配以《美丽的草原》这首歌,巧妙地将学生引入到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之中,在优美的视听享受中,己经感悟到了课文的意蕴,从而为下面的教学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真正达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地。

二、激趣设疑,激起思维火花

语文课要想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课堂设疑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课堂设疑是开启学生心智,激发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到达知识彼岸的一种有效方法。“疑”设得好、设得精、设得巧、设到点子上,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一些平时不善发言的学生不是不会发言,而是老师未能拨动他们的心弦。只要“疑”设到学生的“动情点”“兴奋点”上,他们便会不由而发,不能不发,发而后快,在这一思维流程中,求异、创新的思维火花也会随之迸发。

例如:公开课教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一片断时,学生初读课文只能从外表上感受到凤辣子有钱,是个贵妇,穿着讲究等;从语言上只能感受到凤辣子热情、豪爽、大方等。为了深入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学意境之美。我首先让学生画出凤辣子的语言,指导朗读,最后从凤辣子发出的一连串的问题入手,问学生为什么这个片断的结尾处没有问题的答案。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红楼梦》原著的后面有答案,有的说……我告诉学生,其实你把原著看完也找不到答案,为什么呢?进而引导学生感悟凤辣子不是真的关心林黛玉,因为她不想知道所问的那些问题的答案,只是为了讨好贾母,炫耀自己的权力。然后小结:其实凤辣子自始自终一直在讨好贾母,炫耀自己的权力,再让学生回到文本,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感悟人物形象。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想不让他说那都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进行了心灵对话,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领会了文意,领会了文本意蕴,深刻的感悟了人物的形象。

三、激趣拓展,激悟文本价值

如果说一堂语文课是一部微型电影,那语文老师就是导演,用他对剧本的深入透彻的理解,用他那富有激情的语言和动作,将演员们带入到预设的境界,进而挖掘出剧本的内涵,展现出剧本的价值特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语文教学的拓展阶段,如果教师抛一质疑的火花,引导学生去细究文本的价值观,就会使学生的思维受到碰撞,从中得到人生的启迪。如:在执教《金子》这一课时,课文的结尾处,彼得不无骄傲地对人说“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我问学生:“彼得取得了成功,你认为彼得在这里所说的‘真金’究竟指的是什么?”学生一致认为是“勤奋”。别的淘金者也都付出了许多劳动,也可以说他们很勤奋,可他们为什么没有找到真金呢?经这一问,细心的同学从文本中找到了彼德成功的另外一些因素:真金就是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去浇灌花朵,真金就是在一条路走不通时学会尝试走另外一条路,真金就是确定目标后,坚持不懈地走下去。这样的拓展,不但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生成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也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结 语】

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虽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只要每位教师都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不断去探索、创新与实践,我相信,所有的孩子都会展开成功的翅膀,在色彩斑斓、广阔无垠的语文林海中翱翔,一颗颗渴望学习语文的种子定会生根、发芽、开花,并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吴静钰.语文课堂激趣小招儿【J】.吉林教育,2012(11)

第3篇:生活中来范文

一、对教学目标的确定

吴老师在本课教学中紧紧抓住电功、电功率的概念和通过电能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个核心,重点突出,目标明确,通过一系列的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围绕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这一主线展开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探究讨论,通过师生互动,结合功能转换、灯光明暗变化影响因素的根源揭示等,充分掌握电功、电功率等基本概念,理解并学会区分额定电压和实际电压、额定电功率和实际功率。

二、对教学设计的评价

让生活走向科学,让科学走向社会是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吴老师的教学设计正是依据这一基本理念,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和现有的经验,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给人印象特别深的四个地方:

1.课题引入生活化

一上课,吴老师就拿出一个台灯,接通电源后打开开关,并逐渐调亮这一情景,让学生画出这盏台灯的工作电路。台灯是学生生活中的常用品,教师通过台灯的工作引入新课,让学生觉得熟悉、亲切,一下子就带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用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来解决课堂难点

在这一节的学习中,学生对于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理解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分不清什么是实际功率,什么是额定功率。而吴老师通过一个实例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即以汽车的额定载客量和实际载客量来类比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浅显易懂,很好地用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解决了本堂课的难点――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3.用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学生印象

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大小不一,学生一般也不太注意,而许多练习中经常会出现让学生判断额定功率大小的问题。吴老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先是出示了一个普通白炽灯,请一个学生来找灯泡的额定功率,因为平时学生不太注意用电器的铭牌,学生费了不少时间才找到,其间学生因为着急而抓头皮,而其他学生则哄堂大笑。吴老师在介绍了用电器的铭牌以后,又将事先准备好的写有用电器名称的纸条呈现在黑板上,有电风扇、电饭锅、电视机、空调等。然后让学生讨论这些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大约有多少?在学生讨论了之后,又让学生回答。在学生回答过程中,面对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吴老师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确实,学生在实际生活过程中经常用到这些用电器,但对它们的额定功率到底有多大,大部分学生都表示不太清楚。在学生回答完后,吴老师让班长将它们的额定功率根据公牛插座上的说明书给出答案,一方面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这些科学知识和科学量,另一方面,通过自身的这一行动,给学生做了很好的榜样。

4.定性与定量分析的自如转化,顺利得出电功率的计算公式

我们感受到零碎的科学知识如何得到理性升华和定量表达的途径,经过一路的探究,学生既知道也明确了家用电器的实际电功率既随电流的增大而增大,也随电压的增大而增大;而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吴老师简单地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坐标,让学生来表达,学生画出了一条通过原点的斜直线,这时,吴老师在直线上任意通过这个点向两坐标轴画直线形成一个长方形,说这个长方形所围的面积就是这时候用电器的实际电功率,从而得出电功率的计算公式。这样的处理,顺理成章,一气呵成。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定性描述的基础上,将这些知识汇聚成了一个简单的计算公式,充分展示了吴老师扎实的教学技能。

三、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1.实例展示,导入新课

上课一开始,吴老师就出示了生活中常见的用电器――可调亮度的台灯,并演示台灯由关到开,并逐渐变亮的过程。通过活动直接进入新课,简洁而有效。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如,“画出台灯工作的简单电路图”“设计控制电压一定,研究电功率跟电流大小关系的电路图”。有讨论交流,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如,“讨论一下下列常见用电器的额定功率有多少?”有教师演示实验,如,“电功率大小与电压、电流的关系”。通过环环相扣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或合作完成,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3.注重三维目标的达成

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主动、负责、开拓、创新的个性特征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将科学转化为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得到了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新课标精神。

第4篇:生活中来范文

一、让数学从生活中来

(一)捕捉生活现象,感知数学问题

在学生的眼中,数学是一些符号与文字的结合,是抽象的、枯燥的,而生活却是丰富多彩、充满情趣的,是他们天天要经历的。他们对生活充满着具体的、感性的认识。因此,教师应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及时地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由于长方体各部分间存在着“相对”和“相交”的位置关系,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两种位置关系呢?我从学生的鼓掌入手,用两只手分别做了“上下相对”“左右相对”“前后相对”“十字相交”等动作,学生很快便掌握了这两种位置关系。

(二)创设生活情景,探究数学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新教材提供了大量的富有情趣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情景。如教学“数一数”时,教材创设了儿童乐园情景,学生通过看图观察,有序地“数数”,便能体会到生活中随时都在用数字。再如,教学“统计”时,教师可利用“大象过生日”这一情景引导学生学习“统计”,之后让学生统计出小组成员的年龄、喜欢吃的水果等,并让他们在家里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统计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三)再现生活场景,领略数学魅力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伺机再现“生活场景”,让学生模拟生活,使抽象的概念实际化、生活化。如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时”,教师课件演示“学生借书”的情境后,不妨利用教室的图书角,把它设置成“图书室”,请一位学生来当图书管理员,再由几位学生扮演成借阅者,引导学生计算“60-35=?”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学生通过表演、讨论、思考等活动,充分体验和感知了所学知识,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师生在情趣与理趣的交融中让课堂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二、让数学到生活中去

(一)联系生活实际,提炼数学知识

对学生来说,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一部分,而他们大部分的生活经验,以及对世界的认识皆来自现实生活。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现实中寻找学生学习的素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周围的世界。如教学“统计”,新教材中出现了很多生活化的内容,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内容,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分别到家庭、商场、公园、车站等处去采撷生活资源,用一双观察生活的双眼去学习数学;“打折”是学生很熟悉的内容,教学时可以创设不同商场打折出售商品的情境。如一个商场全部商品七折出售,另一个商场满100送20元,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前提下进行探究:如果自己是顾客,应选择哪家商场购物最实惠?再如学习“植树问题”时,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手指和指缝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手指=指缝+1”这个数量关系,进而引出植树问题的几种情况。

(二)开展课外活动,深化所学知识

第5篇:生活中来范文

一、和学生一起走进生活,初步认识数学。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用多媒体演示三个小动物骑着不同形状轮胎(圆形、方形、椭圆形)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同学们兴趣十足地猜着谁能拿第一,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争论达成共识。学生从鲜活的生活化情境中,得出圆的中心就是圆心。而在学习了小数乘法后,我设计了一个“上街购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家长,有50元人民币,到街上应怎样购买物品?要从哪些方面考虑购买呢?学生在探讨的时候,发现了生活中的交通,物品的品牌、价格等,也考虑到家中的实际需要等。这些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真实再现了现实生活,较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增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幅度提高。生活是数学的源头活水。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鲜活的生活情景,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事物入手,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在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知识。

二、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应用意识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2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 1 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1个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数学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只有走生活化道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才能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在“课内向课外延伸,课外向课内汇集”这样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感受数学中的生活,进行情感的熏陶。

数学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学生在主动探求数学问题的同时就在感受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应热情的牵着孩子们的手,正确引导孩子体会数学所展示的奇妙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从中受到情感熏陶,达到优化生活,热爱生活的目的。正如吴正宪老师所说:数学如同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处处充满着美。

在教学对乘法分配律的探索时,我首先出示情境图:小华家新买了一套房子,准备装修,请你帮助小华算一算他家要买多少块瓷砖?然后让学生估一估大约需要多少块瓷砖,再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估计是否正确。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发现不同方法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那么这个发现是否适用于不同的数据呢,我又让学生举例进行验证。在验证前,我先指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再让学生举符合要求的例子。学生在独立举例后,全班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及其字母表示的方法,并从中使学生体会到探究数学规律的方法,享受探究规律的乐趣,树立了探究数学规律的信心。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来自生活、回归生活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要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让学生在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数学能力,并发展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做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那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而且能较好的提高数学课的效果。

第6篇:生活中来范文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生活;研究

我在Go for it!八年级(上)Unit 8 Section A Period 1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所学的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真实的语言,使英语教学贴近生活、回归生活,更富有真实生动的生活气息,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实现最佳的学习效果。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句型”What did you do on your day-off?”并利用该句型谈论过去所做的事情,重点是对行为动词过去式的理解和掌握。

一、教学片段展示

T: Boys and girls, you did a very good job just now. What did you do on your day-off? Did you enjoy your day-off? Would you like to share your happiness with your parents?Now let’s begin.

(学生兴趣盎然地拿出准备好的图片、照片,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遇到生词或请教同伴,或举手向老师询问。记录员在认真地做记录,我在全班巡视,给学生提供指导、帮助)

T: Boys and girls, are you ready to share your ideas in class? I’m sure you can give us great happiness. Which group would like to try first ?(教师以期盼的眼神注视全班)

Xu Fei(学优生)from Group 1(拿着一张已填好的表格走上来,在幻灯机上展示出来,并自信地介绍起来):There are four students in our group. We all did something interesting .Yang Liqin went to the zoo, she saw many interesting animals. Chundie went to Nanxi River and took lots of photos. Look, here are some of them .How beautiful ! Yang Wei went to the Gift Shop and bought many gifts . I helped my parents do some housework .

T: I’m glad to hear that you helped your parents!A good girl!Well done . Thank you very much!Just now Xu Fei said something interesting and other group would like to try?

Xiangxiang(学困生): Let me try .Yizhou played football. Yifan went to see her grandparents. I did some reading and watched TV.

T: I’m very happy to hear that you did some reading. I think you can do better in English than before. Yifan went to see her grandparents . Did you go to see your grandparents?

Xiangxiang: Oh, I didn’t . I’m going to see them on my next day-off.

T: What a kind girl!I agree with you. We must be kind to the old.

在以上的教学片段中,我把大部分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听、说、读、写,自己去交流、感悟,去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结果,课堂气氛很活跃,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基本上能读准、说对、听懂和写出目标语言,并进行得体的合作交流。

二、成功之处

1.提供创新的机会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本教学片段中,教师巧设一些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开放性问题,学生要通过丰富的想象才能合理地给予答案,且答案的不唯一为学生探索创新提供了更大的思维空间。

2.开放创新的时空

在本教学片段中,教师并不要求学生立即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想一想、议一议,遇到生词可借用书本或其他学习工具,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此外还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从而发挥其优势,相互激励、相互补充,开阔思路,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3.激励创新的动机

在本教学片段中,学生都是在谈论身边的人和事,他们所接触的、运用的语言都与其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与其说是在上一节语法课,还不如说是在做一次交流,在聊愉快的假期。因此,学生会觉得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尤其在四人小组交流的时候,他们更是兴趣高涨,很想知道其他人做了什么,感觉怎样,同时也乐于向同伴表达自己的活动和其中的快乐。

4.创设创新的环境

创新不仅是“优等生”的专利,其他学生也有创新的潜能。在这个过程中,我始终把自己定位在一个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的角色上,认真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当他们有疑惑时,我提供帮助;当有的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状态不积极时,我走过去加以提醒并给予指导;当学生讨论完毕安静下来的时候,我引导他们在全班交流,并给每一位学生以激励,使学生在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想说、敢说、乐说。

三、亟待改进之处

1.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的任务设置要有层次性,让每个学生都能从做中学、学中用。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让学生广思、深思,同时教师也要把握好时间。

3.在小组活动中,鼓励学生用英语思考、用英语交流,同时教师适度地指导和监控多组学生,并帮助他们克服语言障碍。

英语教学“生活化”的实现,可以满足学生“有趣”的需求,静态的语言因生活之水的注入多了几分生机,平淡的生活也在语言转换中生出了几分谐趣;可以满足学生“有用”的需求,生活使学生领略了英语的魅力,英语开拓了学生的生活空间;还可以满足学生“有成”的需求,生活强化了学生英语学习的成功感,英语扬起了学生追求生活的激情。虽然英语与生活的距离似乎相对遥远些,但只要我们能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在英语学习的“生活化”上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参考文献:

[1]王海霞.对构建中学英语课堂互动模式的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6).

第7篇:生活中来范文

作品多次在北京、江苏、深圳等地展出,部分作品被国内以及澳大利亚、日本、德国等机构、公司和私人收藏。

作品发表于《金陵晚报》《艺术与拍卖》等报刊,有作品集《当代中青年画家・相磊卷》《中国书画名家―相磊》。现为北京画院谢永增工作室画家、石齐艺术研究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北京涉外经济学院客座教授。

相磊是江苏的一位青年画家,他来我工作室学习,还带来了很多作品让我看看,他的画中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为进一步表达我的看法,我以自己的艺术体悟,并联系史上诸多前辈大家的艺术创作与艺术思想,同他进行了坦诚的交流。他悟性很高,此后进步很快,当然这也得益于他少年时期对传统绘画的用心学习和现在所具有的多方面的修养。

一种文化的生长发展总是有其根脉的,中国画更是如此。有成就的中国画家都会深入地研究传统。当然更应创新,然而创新不能脱离生活,有成就的画家,都是在此合一的状态下,把现实生活中的美,主要的、有特点的事物按美的形式表现在画面上。而且这还必须经过画家的取舍,经过更深层的艺术提炼才能达到升华。

写生是画家从事艺术创作的生活源泉,是画家吸收营养完善自我,以物言志的重要途径。

多年来我常常带领学生深入生活,深入自然、饱游饫看,体味着大自然中的真山真水,体味着生活中不同的民风、民情,这种生活体悟能让自己把自然景象和丰富的切身感受纳入笔墨结构中。纵观我国山水画史,很多优秀的画作无不渗透着强烈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深刻感悟。“搜尽奇峰打草稿”是清代画家石涛的艺术主张,实质上就是在强调艺术创作不能脱离现实生活。中国画传统中注重“外师造化”的艺术思想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非凡的积极意义。

第8篇:生活中来范文

关键词:初中英语;作业设计;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098

据调查,乐于完成作业的学生占30%,视作业为沉重的负担的占65%,另有5%的学生不能完成作业。为什么会这样?作业量大,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缺少情趣,使学生产生惰性,激不起学习兴趣,从而导致英语教学低效甚至无效。英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兴趣,创新地进行作业设计,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训练,使学生在做作业中体验到学习英语的乐趣,不但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和主动性,而且对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从而达到提高学习英语的效率。那么,如何科学有效地设计英语作业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呢?笔者认为教师应巧妙地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让英语走进生活,让生活再现英语,让我们的英语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实际教学中,笔者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搜集资料类

《英语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现实生活中鲜活的英语学习资源,拓展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所以,作业设计应注重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英语、积累英语,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积极收集贴近生活的英语素材,亲身去感受生活、体验语言。因为生活中处处有英语,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英语教育资源。搜集资料也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必不可少的学习过程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英语素养的形成。它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

26个字母的教学在整个英语教学中是基础的,也是枯燥的。如何把它们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呢?课前,笔者建议学生搜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英文广告、商标等,让他们初步体会到英语就在他们身边。学生呼声很高,收集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如CCTV,WC,CLOSE,Made in China,Coffee,hamburger,Walkman,Nike等。课堂上,笔者利用学生搜集的这些资料进行字母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不仅快速地掌握了26个字母的发音和书写,而且知道了CCTV、 WC、 Nike等的含义。当然,教师要避免让搜集资料成为负担的代名词,失去了应有的魅力和作用。

二、设计制作类

现代外语教育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课堂教学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生活既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语言只有融入生活,才会绽放光彩。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设计制作类作业恰好能促使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创造性设计,逐步形成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爱好。

七年级入学时,学生多数彼此不识。而且他们都酷爱手工制作,能从中找到无穷的乐趣和自信。为了便于师生、生生间相互认识,在学了外研版七年级“预备级(Starter)Module 1 My teacher and my friends中的句型What’s your name?以及拓展的句型How old are you?后,笔者发给学生一张自己的英文名片,然后要求学生课后也给自己设计一张个性化名片。第二天检查“名片作业”时,笔者惊奇地发现学生的设计是如此精美,如:

除介绍年龄和姓名外,学生还介绍了自己的爱好、联系方式等,这完全出乎预料。

在学了外研版七年级下Module2 Spring Festival后,笔者让学生自制特色节日贺卡送给自己的老师和朋友,而且用英语介绍相关节日。学完了外研版七年级上Module7 “What time is it? It is...o’clock.”,笔者让学生对现行的作息时间表和课程进行讨论,指出它的合理性以及不足之处,用英语制作出他们自认为更合理的时间表。除此之外,笔者还让学生设计自己的教室和食谱,编抄报。在设计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相关词汇和表达。遇问题时,他们还学会了向教师、同学、字典、互联网寻求帮助。

这些丰富多彩的设计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它能把课本上的规范的死的内容融于生活,实时营造语言环境,加强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性认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也促使他们具备了用英语做事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从而达到了英语生活化的目的。

三、调查分析类

记得沟通式教学法的倡导者之一Brumfit说过:“好的老师总是关心学生是否能迅速地使用到他所学的。”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已有经验,创造性地设计一些调查项目,可以培养学生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体现了“让语言教学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为生活而用”的教学理念。

调查主要在班级或家庭内部进行,如在学了七年级上外研版Module 2 Me, my parents and my friends中职业名称的单词后,调查统计班内同学父母的职业。笔者设计了以下表格:

这样不仅操练了询问职业的句型,巩固了单词,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在随意、轻松、愉悦的交际氛围中,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将所学知识内化了,形成了在真实环境中使用英语进行活动的积极性。

又如在学了外研版Module 3 Colours, things and food 中What’s your favourit food? My favourit food is ...句型后,让学生设计表格,调查家庭成员及亲戚朋友喜欢的食物,区分出健康饮食和不健康饮食,写调查报告,并向班级汇报。这体现了英语是为生活服务的。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的确,五彩缤纷的生活是语言的源头,又是运用语言的沃土。将英语作业同鲜活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创设一个自主、自信、自强的愉快作业环境,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孩子们必然会在不断的锻炼中,眼睛日趋明亮,思维日趋灵活,学习兴趣日趋提高,英语作业定会在生活中“活”起来,绽放魅力。

参考文献:

[1] 陈 琳,王 蔷,程晓堂.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范钟灵.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作业设计[J].英语教师,2008(4).

[3] 石培军.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设计[J].教育艺术,2006(10).

[4]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9篇:生活中来范文

1.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程资源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品德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如教学《家长关爱我成长》一课时:课前,我先把班上一名学生婴儿时、幼儿园时、小学时的三张照片做成课件,再布置学生准备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上课时,我用课件展示三张照片,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成长中的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一件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并讲一讲有关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学生带了大大小小十多双手套,都是他妈妈一针一线亲手勾出来的。这位疼爱孩子的母亲打动了很多人的心。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学生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油然升起对家长的爱。

由于我的教学设计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2.教学方式生活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可以在各种活动中实现。

2.1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与文本对话。

课本剧的角色扮演旨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融入文本之中,让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他们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并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参与辨析。如教学《寸今难买寸光阴》,在“快!快!不能快点吗?”这一环节,我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几个事例,结合平时的实际进行演出。这些事例有很大一部分是班上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表演起来入情入境,对学生的触动较大。这样的角色扮演,不仅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获得体验,而且还为师生、生生对话搭建了舞台。表演之后,学生对“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

2.2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进行价值引导。

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