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综合布线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工程实际,就综合布线设计和施工过程的一些疑难问题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综合布线系统是智能化大厦的硬件基础,工程的组织施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论文关键词]综合布线系统;设计;施工
0引言
综合布线系统是伴随着智能大厦而崛起的,作为智能大厦的中枢神经,综合布线显得越来越重要。目前综合布线系统主要满足传送语音、数据、文字和图像及自动控制信号等各种信息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综合布线系统的适用场合、应用范围、服务对象和通信内容都会逐步扩大和增加。笔者结合近年来在综合布线系统施工过程中的施工经验和碰到的相关问题,对综合布线系统的一些疑难问题进行简单的阐述。
1系统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1.1线缆的选择
在综合布线系统中,水平线缆使用双胶线是比较普遍的,按照电气性能的不同,双绞线可分为三类、五类、超五类、六类和七类双绞线。不同类别的双绞线价格相差较大,应用范围也大不相同。
在结构化综合布线中,语音和数据的互换已广泛应用,所以目前市场上综合布线的线缆以超五类和六类线为主。六类线虽然价格较高,但由于与超五类布线系统具有非常好的兼容性,且能够非常好地支持1000Base-T,所以正逐步取代超五类线。七类线由于是一种全新的布线系统,虽然性能优异,但由于价格昂贵且施工复杂,可选择的产品较少,因此很少在布线工程中采用。根据综合布线国际标准ISO11801,综合布线系统的使用寿命至少为10年,作为一种长期的基础投资,同时减少日后网络升级带来的问题,综合布线应当充分考虑网络的潜在需求和布线系统的发展,因此,在资金允许的条件下,建议选择六类产品构建布线系统。
在室外线缆的选择中应尽可能使用单模光缆,因为单模光缆只能以一种模态传输,避免了模态的色散,使得传输频带宽,传输容量大,是未来光纤通信和光波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此外,目前大型建筑和高层建筑越来越多,水平系统布线时,传统的双胶线受到有效距离的限制,则也可考虑使用光缆来解决。
1.2信息插座的设置
信息插座的设置看似很简单,其余很重要。信息插座的位置及数量对于今后的使用,以及办公区域的美观影响很大。
对于信息插座的数量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确定,并保留一定的余量。如果暂不能确定今后使用的数量,亦可根据建筑的实际空间来估算信息插座的数量,可分为基本型和增强型。基本型是按实际使用面积每9㎡~10㎡安装1个双孔信息插座;增强型是每9㎡~10㎡安装2个双孔信息插座。
其次是信息插座安装的位置,办公室桌椅的摆放通常是避门放置,信息插座的放置应跟随桌椅就近设置。如果办公室使用实木地板,那么在综合布线设计时,就考虑将信息插座设置为地插,放置在办公桌下面,避免办公室到处是线,显得较为整洁。信息插座安装的高度正常是离地面30㎝,亦可根据实际情况做相应的改变。
特别要注意的一点是,综合布线是属于弱电项目的一部分,通常是由土建设计单位进行了设计后再由弱电设计单位进行深化设计,在深化设计设置新的信息点位置时,需注意信息点旁是否有强电插座,如果没有还需要增加强电插座。
1.3预埋线管的管径
预埋线管的管径可参考如下的标准:1~2根双绞线穿管15mm~20mm线管;3~4根双绞线穿管20mm~25mm线管;5~8根双绞线穿管25mm~32mm线管;8根以上双绞线最好走线槽;单根32mm线管可由2根20mm线管代替。
在线管预埋时应注意尽可能少走S弯,否则会增加现场穿线的难度。
2系统施工中的几个问题
2.1水平线缆敷设的相关问题
(1)需考虑线缆的余量
为了便于今后的维护,水平布线子系统的线缆端接时,应预留一定的冗余长度,以满足上述的需要,正常的端接冗余为5m~10m。
(2)线缆避免束得过紧
在有束缚和捆绑线缆时,位于的线缆受到的压力比线束里面的大。压力过大,会使线缆内的双绞线对变形,从而影响线缆的性能。如有多处的束缚和捆绑,就会将回损的影响积累起来,最后都表现在总损耗上。在配线柜里也要特别注意这点,因为配线柜里面的线缆较多,为了保持线缆整齐,有可能会把线缆束得太紧。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是使用理线环,这样就不会压迫线缆。
(3)水平线缆用量的估算
布线前要估算一下线缆的用量,可采用以下的公式进行计算。
平均电缆长度=(L+S)/2
总电缆长度=平均电缆长度/2+备用部分(平均电缆长度的10%)+端接冗余(5m~10m)
L为配线架连接最远信息点的距离;S为配线架连接最近信息点的距离;
这个公式只算出一个点的总线缆的长度,还后乘上此楼层的信息点数再除以305(有余数进1),即可得到此楼层所需线缆的箱数。
(4)制作布线标记[1]
线缆的标记系统要遵循TIA-606标准,标记要有十年以上的保用期。传统的标记是采用普通标签纸,然后由施工人员用圆珠笔或钢笔书写。普通标签使用期很短,粘性消失后即会脱落。此外,施工人员书写习惯等原因会造成书写的字体不正规,字迹潦草,甚至无法辨认,不利于后期维护工作的开展。所以,施工单位应采用正规的标签机打印标签纸,保证标签的寿命,便于今后对布线系统维护工作的进行。
3电气保护
综合布线系统与附近可能产生高电平电磁干扰的电动机、电力变压器等电气设备之间应保持必要的间距。综合布线系统与干扰源的间距应符合表1的要求。[2]
表1综合布线与干扰源的间距表
其他干扰源与综合布线接近状况最小间距(mm)
380V以下电力电缆<2kV·A与缆线平行敷设130
有一方在接地的线槽中70
双方都在接地的线槽中10
380V以下电力电缆<2kV·A~5kV·A与缆线平行敷设300
有一方在接地的线槽中150
双方都在接地的线槽中80
380V以下电力电缆>5kV·A与缆线平行敷设600
有一方在接地的线槽中300
双方都在接地的线槽中150
综合布线电缆、光缆及管线与其他管线的间距应符合如表2所示的规定。
表2墙上铺设的综合布线电缆、光缆及管线与其他管线的间距
其他管线最小平行净距(mm)最小交叉净距(mm)
电缆、光缆或管线电缆、光缆或管线
避雷引下线1000300
保护地线5020
给水管15020
压缩空气管15020
热力管(不包封)500500
热力管(包封)300300
煤气管30020
4.系统测试[3]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施工完成之后要对各信息点进行测试。目前比较多的是采用FLUKE专用仪器进行测试。根据各信息点的标记图进行一一测试,若发现问题则可先做记录,等全部测完之后对有问题的地方进行再检查。测试的同时做好标号的检查工作,检查各点标号在信息点及配线架处是否一致,以便今后对系统进行管理及维护。进行测试时一般是两头发现问题,这可能是配线架没做好,也可能是模块没打好。全部测试完成之后把平面图进行调整,最后做出完全正确的标号图和竣工验收图,以备查用。
5结束语
综合布线系统是一门技术要求很高的学科,不仅要求施工人员自身业务水平高,而且需要与土建、装潢等各方相互配合,只有通过紧密的配合、严谨的施工,才能保质保量的完成综合布线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宋超.浅谈综合布线系统施工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7(2):68-69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
明确中高职教育在职业教育中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一致性,同时也要体现职业教育不同层次的差别。在终生教育的理念下设计每个阶段的培养目标。参考国家职业资格的五个级别和企业岗位级别的设置,将不同级别的职业资格作为每个阶段的能力测试。中职培养目标主要体现在岗位的适应能力,以应知应会的专业基础知识为主进行组合。具体描述为:能适应地域专业发展要求,从事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中等技术应用人才。了解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动态,熟悉计算机的组成、能进行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的维护和管理,能从事网站的建设和管理、熟悉广域网的常用技术和网络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高职培养目标主要体现在岗位的发展能力,以全面的专业知识和现行的应用技术为进行组合。具体描述为:能适应企事业单位网络管理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掌握计算机网络系统的集成、网络管理和应用、网站建设的理论和技术,具有网络设计、设备调试、综合布线、网络管理、小型企业网站开发的能力。
(二)人才培养规格衔接
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后,要根据实际教学任务明确中高职各阶段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1.中职人才培养规格(1)素质要求。基本的公民道德、遵纪守法的意识和文明礼貌的意识;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基本的人文知识、科学素质、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正确的就业观念,吃苦耐劳、积极肯干的意识;良好的职业素质,较强的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安全意识。(2)知识要求。①具备中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必备的数学、外语和其他科技文化知识;②具备一定的美工基础知识;掌握动画制作、图像处理等媒体处理技术的基础知识;③具备一定的数据库原理基本知识;④具备一定的网络和网络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⑤掌握网页的制作基本知识,掌握流行的开发工具;⑥具备一定的编程理论,了解程序设计的开发工具;⑦掌握网站服务器规划与设计的基本方法;⑧具备动态网页程序设计的知识,了解WEB应用程序设计;⑨具备局域网和广域网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网络的管理和维护;⑩具有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策略。(3)能力要求。①具有较强的媒体制作和处理能力;②具有数据库应用和维护的能力;③具有局域网布线、管理和维护的能力;④具有网络服务器暗转、使用、维护的能力;⑤具有一定的网站规划、设计、管理、维护的能力;⑥具有基本的英语翻译和日常交流的能力;⑦具有一定的自我学习、掌握新技术、新设备和新系统的能力;⑧具有完成工作任务、团队合作、良好沟通的能力。2.高职人才培养规格(1)素质要求。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素质,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文明礼貌;良好的公民道德与职业道德素质,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敬业意识;健康的身心素质,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一定的人文、科学素质、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心;产品竞争意识和工程意识;奉献意识和创业意识;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2)知识要求。①具备高等技术人才必备的高等数学、大学外语和其他科技文化知识;②具备美工知识;掌握动画制作、图像处理等媒体处理技术的相关知识;③具备数据库的理论知识;④掌握网络操作系统的相关知识;⑤掌握网站、网页设计的相关知识和开发工具;⑥具备一定的编程理论知识和项目化程序开发知识;⑦具备局域网和广域网的相关知识;⑧掌握动态网页程序设计的相关知识;⑨具备网络安全的知识和相关维护策略。(3)能力要求。①具有较强的媒体制作和处理能力;②具有利用各种开发工具编写面向过程和面向对象程序的能力;③具有利用各种开发工具编写WEB程序的能力;④具有数据库规划、设计、应用和维护的能力;⑤具有局域网规划、设计、规划和组建的能力;⑥具有网站和网页设计、规划、管理和维护的能力;⑦具有一定的英语翻译、会话能力和专业英语的阅读能力;⑧具有自我学习新知识的能力;⑨具有完成工作任务、团队合作、良好沟通的能力;⑩具有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三)学制的衔接
按照教育部的规定中高职学生都有半年至一年的定岗实习教学任务的要求,目前中职教育普遍实行2+1的模式,高职普遍实行2.5+0.5的模式。其中,中职教育的第三年定岗实习时间长、学生流动性大,是中高职衔接中的重要阻碍。因此在参考多方建议和中高职升学考试现行机制的前提下,提出中职教育实行1+0.5+1+0.5的学制,第一个“0.5”为第三学期,按照教育部规定实行三个月至六个月的工学结合,完成工学结合科目的教学任务。第二个“0.5”为第六学期(最后一个学期),按照学生毕业意向调整:欲就业学生实行工学结合、欲考大专学生实行高职预科。这样既能保证教学计划的顺利进行,又能为欲升学学生提供充分的指导和帮助。
(四)课程开发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及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针对如何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改进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的方法,并对其实践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
1、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特点
计算机网络基础是计算机网络等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高职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重点课程。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课程教学中集中了大量的概念,并且教学内容大多是后续课程学习的基础。
“计算机网络”课程要求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对于涉及的概念,既要理解其内容和实质,又要建立起理论和实践应用中的联系。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的关系,要让学生除了掌握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实践动手能力。
2、改进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思考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课堂理论教学。教学的内容以课本为主,往往需要讲解大量的概念,并且还要以概念来讲解概念。这些理论不好理解,增大了授课的难度。当深受这种“填鸭式”教学之害的学生疑难问题越积越多时,他们就会因为“听不懂”而失去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出现“不愿学”和“害怕学”的情绪,有的甚至学了后面忘了前面。同时由于讲课时没有结合实例,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不高,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每个章节都会出现大量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些内容,对于课堂教学的改进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2.1 类比法
OSI体系结构是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对于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学生普遍反映很抽象。所以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可以采用类比法,将邮政管理体系和OSI体系结构做一个比较。如果我们要寄信,过程如下:写信人要把写好的信放入信封中,信封上写明收信人的地址和邮政编码,并贴上邮票,投入到邮筒里。邮局工作人员从邮筒里取信,盖上邮戳,并将发往同一地点的信件分拣好,装袋。已经装袋的信件被运送到火车站、飞机场等运输部门,封装为大包等待运输。运送到达目的地的信件被拉到目的地邮局进行拆包。并在目的地邮局盖上信件到达的邮戳,并由邮递员送至收信人。收信人收到信件后,拆开信封,可以读取信件。从这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
1)整个过程的参与者寄信人、收信人、寄信和收信的邮局、运输信件的交通工具等构成了三层结构的邮政管理体系。通过和OSI七层体系进行比较,使学生对层次的概念有个形象的认识。
2)要寄信必须要把信件放入信封内,并且必须要写上收信人地址和贴上邮票,说明信件的封装有明确的格式要求,并且在发信的过程中必须要经过封装的过程。在收信时则表现为拆封(拆信)的过程。这和OSI七层体系结构中数据的封装/拆封有相似之处。
3)信件在寄信人/收信人层表现形式为一封信;在邮局表现形式为目的地为相同地点的装袋的状态;在运输部门表现为打成大包的状态。所以说,数据(信件)在不同层次,信的表现形态也不相同,而在同一层,表现的形态是一样的。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协议数据单元的概念。
4)在邮政三层体系结构中,寄信人/收信人层为该体系的上层,运输层为该体系的下层,可以看出寄信人/收信人使用的是邮局的服务,邮局使用的是运输部门的服务。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OSI七层模型中上下层之间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这样,学生对OSI体系结构便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能从基本上掌握分层的原理和特点。 转贴于
2.2 理论联系实际
对于理论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点的原理,更要懂得某些原理在实践中是如何应用的,因此在理论讲解的同时,也介绍一下实际运用的知识,对于理论知识点的理解能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1)讲述MAC地址的时候,介绍了MAC地址的定义为计算机的硬件地址,可以延伸介绍下MAC地址过滤在上网管理时的应用。例如,使用无线路由器时经常会碰到“蹭网”的现象,这时使用MAC地址过滤,仅允许某一个或者某几个MAC地址访问,就可以解决此问题。
2)在讲述传输介质时,除了讲述几种常用的传输介质的主要特性之外,各种线材的特性也决定了他们的应用范围不同,比如长距离埋地或者架空的布线一般选用光缆,而室内的布线就应选择价格比较便宜的双绞线。同是也可以将网络综合布线系统中的知识也介绍一下。
3)在讲述TCP和UDP两个协议时,需要重点介绍两个协议的特点,以及他们的对比。根据他们的原理特性的不用,也决定了他们的应用。比如文件传输等需要可靠传输的网络应用,在传输层一般选择TCP,而像实时视频传输,一般则选择UDP。还有些网络应用是需要两个协议都是用的,比如说网络监控系统,监控的实时画面的传输,对时效性要求较高,所以选择UDP。而监控的画面需要保存起来以备后续查看,对画面的质量要求较高,可以选择TCP。
3、结语
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不仅要促进教学内容、教材形式的改变,更是教育思想、观念向现代化改进。通过案例的讲解,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体会到学习的极大乐趣,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同时,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应用也是日新月异,因此,在设计教学案例时,更要体现时展的特点,只有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取得更高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孙连云;;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有效教学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7年11期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7-0136-02
1 专业培养模式的建设
近年来,各中等职业学校不断改革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工学学结合、校企合作为主的办学机制,人才培养水平稳步提高,将中等职业教育由学校拓展到社会和企业,由课堂延伸到生产、流通、服务等各行各业,使学生真正融入到社会实践的真实环境中,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零距离”对接。在“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实践能力培养”办学理念的指引下,重视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强化素质养成,并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依据社会对计算机网络人才需求,不断深化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的改革,优化专业培养模式等将成为今后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建设的主要方向。
中职学校应从分析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和岗位能力入手,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进行岗位能力的确定和分解,明确核心课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将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同时为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立以能力考核为重点的工学结合考核方法和建立以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安全为重心的监控体系,由企业人员和实习指导教师共同评定学生实习成绩。
学校应在课程设置中,采用理实一体的课程设置方式,鼓励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融为一体的课程形式。并要求学生要取得有关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以使学生在毕业时确实具备相应的上岗能力。
另外,学校还应该加强了校企合作,使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通过“三个能力”的培养(基础素养和专业素养的训练形成学生的基本能力,校内外的专业技能训练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顶岗实习强化学生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企业岗位要求相符。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本人探索并总结出了“234”(2:二个融合即理论与实践融合,学校与企业融合;3:三项能力即基本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能力;4:四项保障(即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校本教材、教师团队)的专业培养模式,并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教学方法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分析与探索。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的计算机网络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还不完善、不彻底,例如工学结合的教学效果还不明显、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有待加强、相关教学软硬件设施还不够完善等,这还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去进行建设和完善。
2 专业课程的建设
以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在教学改革中注重调动企业、行业积极性,深入企业调研,吸纳企业、行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组成“专业学习领域”、“基础学习领域”、“素质拓展学习领域”三大模块,着力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构建“理实一体化、校内仿真实训、顶岗实习”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依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开发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使之符合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突出职业能力,以职业活动课程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组建课程改革教师团队,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对各专业课程进行职业调研、课程分析和课程计划制定、课程改革,根据岗位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要求设置课程内容,使课程改革与岗位需求互动,对教学内容进行多元整合和动态优化,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新岗位的要求。
将职业资格证书纳入专业人才培养中,使职业资格标准与专业课程标准相衔接。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加强核心课程建设,建成一批能体现岗位技能要求、职业经历、工作过程、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特色教材,采取专业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结合、与行业发展相结合以及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在《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实训教材,以精品课带动优质核心课程建设,达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建成并完善两门专业核心课程。对应主干课程形成一套自编的校本实训教材。形成一套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板,对《网络技术基础》、《网络综合布线》、《局域网组网》课程,从内容上、学时上、理论与实践的比例上做了内容的整合,全面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确保授课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相符,为教学实施环节中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提供了依据。
课程设计应具有开放性,包括内容的开放和技术的开放,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课程设计要留有必要的技术接口以备以后的技术升级。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标准,改革人才质量和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内评”与“外评”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突出学生职业素质与实践能力的评价。
3 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团队应由校内专任教师、企业兼职教师组成,学校应在“专业带头人为主导,骨干教师为主体,双师培养为重点,从专业带头人培养、骨干教师培养与引进、专业教师培养、兼职教师库建设等方面进行师资建设,通过校外考查、企业锻炼、行业培训等途径全方位实施,采用走出去请进来、挂职学习、参与教学研讨等方式,培养“双师型、行业专家型”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加强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培养的组织领导,积极支持他们参加各类学习、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鼓励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研发,继续贯彻老教师帮新教师的制度,加强对新教师的培养,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努力培养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并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聘请企业专家到我校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的技能训练。
确立校本培训为主的教师培养的长效机制,每年寒、暑假期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组织全体教师、班主任分别进行专业素养、师德师风、教学方法和管理技巧等方面培训,注重实践培养,规定专业教师每年到企业、用人单位参加实践,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分期分批到兄弟学校对口支教等活动一个月 ,加强教师理实一体化教学能力培养。此外,学校应鼓励教师撰写学术论文和教材、教参编写,不断提高教师教学业务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通过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教师下企业实践,吸纳企业能工巧匠,“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4 专业教学条件的建设
根据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特点,应建设相应的校内实训室,实训室建设紧紧围绕课程建设,通过校企合作,引入模仿真实工作环境。突出“工学结合”,强化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一批知名企事业单位合作,让企业参与到学校建设、教学计划审定、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中,并协助毕业生就业。
校内实训室应包含计算机基本技能实训室、网络实训室,组装与维护实训室、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网页制作实训室、图形图像处理实训室、音频视频实训室等,实训室中所有计算机均联互联网。同时,在软件配置方面应尽可能满足该专业的教学需要,安装相应的教学、管理软件。
中职学校应与校企合作企业共同建立一定数量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外实训基地,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建成区域内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基地。可以开展区域内职业资格的培训与鉴定服务,为本地区岗前人员培训,再就业人员的上岗及转岗培训,为企业提供专业领域的技术服务。
5 招生就业保障措施
本专业定位于面向社会各类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部门和IT行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熟悉网络技术相关国际通用标准,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相关实践技能,能从事企业网络构建、网络维护管理、网络技术支持以及网上信息的技能型人才,各中职学校应高度重视招生就业工作,实行全员招生与推荐就业制度,始终把招生宣传和就业指导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以就业带动招生,以招生促进就业,为此,应制定以下措施:
1)建立完善的组织机制。以校领导挂帅,招生就业指导办公室牵头,计算机网络专业所属教研室负责具体实施的一套完整的就业服务体制。
2)制定完善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评价主体由用人单位、毕业生二方组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研究,提出整改方案,以此推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逐步提高。
3)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跟踪管理体系,做好学生就业后的服务及指导。及时向企业和毕业生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协调,妥善解决。
4)搭建完善的就业服务平台。组织多场大、中型“双选会”,建立稳定的毕业生就业渠道。
5)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引导毕业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开设就业指导系列课程、专刊、讲座,举办了毕业生就业教育动员会。还根据学生意愿,提供周到的咨询服务,帮助联系落实单位,使其顺利实现从学校到走入职场的转变。
6)不定期地深入企业开展调查和指导,全面掌握毕业生的情况,为学校来年的教学及指导提供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6 小结
对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建设的探讨能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理论水平,探索出一条该专业建设的发展道路,并将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建设思路引入到专业群的建设中,制定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并将具有优势的硬件资源共享,带动专业群的共同发展。这将对专业群的专业定位和新专业的建立具有指导意义,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的培养起到示范作用,师资队伍的业务将更加精湛、双师素质更加优良,实训基地功能更加强大,也更加强化了职业技能的训练,这样,就能造就出一流的计算机网络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许金普,徐鹏民,孙晓梅, 等.“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18(7):25-28.
[2] 程立,张浩军,王晓松.计算机网络技术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27-30.
1前言
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中高职衔接是指按照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系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特别是高端技能型人才。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中高职衔接是关键。
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系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当前需在十个方面重点做好衔接工作,即适应区域产业需求,明晰人才培养目标;紧贴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和教材;强化学生素质培养,改进教育教学过程;改造提升传统教学,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拓宽人才成长途径;坚持以能力为核心,推进评价模式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师培养培训;推进产教合作对接,强化行业指导作用;发挥职教集团作用,促进校企深度合作等。
明确定位中高职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依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修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做好专业设置的衔接,专业目录中应明确体现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性,这是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础。近几年,我国关于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采取了如“2+3”“3+3”“4+2”“五年一贯制”等模式,但是实施几年发现不管是高职还是中职,都把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仅仅是学历的高低,没有本质的不同,就彻底失去了“衔接”的基础。本文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对中高职衔接培养计算机类高端技能型人才进行探讨。
2借助互联网高速发展,按照企业用人标准,建立层次性的人才培养方案随着4G时代的来临,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企业对高技能水平的新型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平均每年增长712%,预计今后5年将达到60万~100万人,而现有符合新型网络技术人才要求的专业人员还不足20万。据信息产业部统计,全国90%的企业网络技术人员属于传统网络管理人员,由于技能单一、专业知识更新速度滞后,不能满足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计算机网络发展呈现规模大、功能强、变化快三大特征。因此,要保证网络能够正常运行提供服务,必须依靠高技能型的网络人才,要求新型计算机网络人才的知识体系能够涵盖网络管理的各个方面,并掌握网络系统的实施、维护、管理、安全防护和营运等多方面技能。传统概念的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由于技能单一、知识面狭窄、更新速度滞后,已经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高职和中职都姓“职”,是同一种类型的教育,但高职“高”在哪里,中职“中”的含义必须弄清楚,必须在培养目标上分出层次。日本的职业教育,实行多层次办学体制,职业高中培养初级技术工人和熟练技术工人,大学培养工程师,高等专门学校学制5年,招收初中毕业生,培养具有较深的专门科技知识和技能,以及从事职业所必需的工作能力的中级技术人才;英国通过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明确了职业教育各个层次(包括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各专业在职业知识、技能和能力上应达到的标准和程度,规定了证书等级与对应的职业能力等级和职业教育层次之间的关系;德国专科高中在培养要求上是普通理论教育与专业理论教育并重,因为它与高等专科学校直接衔接,是为了便于学生将来升入高等专科学校做准备。国际上较为公认的“职业带”理论把社会人才结构简化为:“技术工人―技术员―工程师”三个层次。中高职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上存在着诸如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层次性等共同特点,但也存在着对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要求在程度上不同的差异。而高职的目标定位应该表现出高层次性、高技能性,强调培养一线应用型、管理型和高技能型人才,要比中职教育有更深更广的专业理论,更新更高的技术水平,以及广泛的适应性,特别是要有更强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根据网络技术建立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
3建立有效的单招考试制度
对于中等职业学生来说,继续教育的途径主要是普通的高等学校和高等职业教育,通过高考分数选取。但是在普通高考竞争中,中职学生处于劣势,并且更多的学生直接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很少一部分学生继续教育。为了鼓励学生继续学习高技能,要建立相应的考试、选拔和录取制度。近几年各个学校开展了单招考试,学校可以在高考前单独组织考试并且面试,双向选择。特别是建立了中高职衔接的学校可以定向培养,采用保送模式等途径批量招收中职学生。
4按工作岗位构建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
在广泛了解与深入分析计算机网络专业相关岗位工作内容的基础上,按照信息系统建设、网络系统管理和网络应用开发工作过程,确定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归纳相关岗位所需职业素质及专业能力,全面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以网络建设、管理和应用的实际工作过程和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低级到高级的知识进阶规律,设置“网络建设”“网络管理”“网站应用开发”三大模块,构建“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课程体系。具体如图2所示。图2中高职衔接专业课程体系图
为保障实践性教学环节,从第三学期开始,每学期要求学生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或综合设计制作实践活动,并提交相应的文档材料,如调查报告、软件市场分析、应用程序设计方案、实用程序设计作品、数据库应用设计、软件技术网站、软件技术应用研究论文等,以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文字表达能力。第五学期最后三周时间为毕业设计阶段,要求学生根据要求做毕业设计,提交设计报告并参与毕业答辩。第六学期为顶岗实习,要求学生到企事业单位第一线岗位参加实践锻炼,并提交实习报告。
5改革高职教学,建立有序的课程内容
高职必须以培养高级应用型的技术操作人才为目的,专业设置应与职业岗位紧密挂钩,根据职业资格条件和岗位发展需求设立课程和开展教学。可以按照特定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标准来设计教学阶梯,逐步达到高级技工至技师的水平。总之,高职的专业技术教学应该在中职教学水平的基础上予以提高或深化,而不仅是外延拓展。鄙薄原理和理论学习当然是错误的,但当前高职教学更需解决的问题是片面强调理论提高而忽视技术技能的提高,这就要求高职教学必须作根本性改革,而不能再沿袭传统高专的老路。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中高职衔接中职课程有网页设计与制作,图形图像处理,局域网组建与维护,网络操作系统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高职课程有网站前端开发,Web应用开发,ASP.NET网站开发,网络设备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网络系统管理,网络系统集成,网络综合布线,Linux服务器管理,无线网络技术。课程内容将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网络工程专业;多维实践平台;实践教学;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01-0033-04
中图分类号:G642
计算机网络的理论发展和应用水映了一个国家高新技术的发展水平,同时也体现了国家的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为适应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实现中国网络工程技术人才的跨越式发展,中国部分高校从2001年开始增设本科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有着关键的作用。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贯穿于实践教学全过程的长期任务,既要通过潜移默化和大量实践训练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又需要为创新实践创造条件。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综合实践和创新能力,我们近年来对网络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了研究探索与改革实践,创建了多维实践平台,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真正落实到实践教学的各环节中,大大提升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1 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琼州学院是一所新升格的地方本科院校,定位于应用型本科,主校区位于海南省三亚市。1997年,海南省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信息智能岛”的发展目标,推动了全省信息化的发展。此外,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也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其战略发展规划中也提出了要加大信息化的建设。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无论是从自身基础还是从社会需求来看,琼州学院网络工程专业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作为主要培养目标是一种理想的选择。琼州学院于2007年开设了网络工程专业,参考《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结合上述实际情况,制定其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的,能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和网络工程的实用技术,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知识面较宽、综合素质较高的高级网络技术应用型人才;能够从事网络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网络工程的规划设计与实施、网络管理与维护和经营管理等工作。学生毕业后可在科研、教育、企事业(包括酒店行业)、技术和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计算机网络工程方面的应用研究与规划设计、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等工作。
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根据制定的培养目标,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放在首位,重视实践教学。融合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工程教育理念,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多维实践平台,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以实践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训练,以完备的实践教学资源和虚实结合多层次的实践环境,保障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 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组成实践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通过对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实践环节的合理配置,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结构和功能最优化的教学内容体系。
理念是教学的指导思想,理念决定了教学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甚至整个教学体系,还决定了教学的改革方向。
以CDIO创新教学理念为指导,根据琼州学院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按照“双主线、三层面、多维平台”的原则,构建网络工程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各项实践内容前后衔接,各个环节紧密融合。“双主线”是指重点围绕网络规划设计等工程建设能力和网络应用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坚持网络工程实践不断线、Web程序设计不断线的原则,每门专业课程都安排实验,每年都开设实践课。“三层面”是指通识教育实践技能、学科专业实践技能、综合素质拓展实践技能三个层面。“多维平台”是指通过实验教材、E-learning平台、实验室、虚实结合的实验环境、实训平台和实习基地等实践环境来实现四年本科实践教学不断线。
3 网络工程专业多维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
多维实践教学平台的要素包括实践教学环境、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环节、项目和教学团队等。网络工程专业多维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提供了开放的多维实践教学空间,如图1所示。在实践教学环境的支撑下,通过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实训实习与毕业设计、创新实验三位一体,来培养学生三个层面的实践技能。
多维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工程素质和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以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探究性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结果,做到实践教学体系的模块化和多层次、实践教学类型的多样化,实践教学内容能体现工程项目应用特色,与社会需求保持紧密联系,与学科专业技术发展保持同步。
3.1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
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是必修的实践环节。每门课程都设置大量的课程实验,课内实验与课外实验相结合。课程实验主要涵盖前两个层面的实践技能训练,初步涉及第三层面的实践技能训练。对课程实验的设置要注重层次性和实用性,应有针对性的设计从基础实验、设计性实验过渡到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这三个层次,层次间要具有良好的衔接与交错,保障各层次实验的有机统一。通过不同层次的实验内容的设计,既实现全面培养的基本要求,又实现个性化培养的目标。实验内容的设计要充分体现出项目设计的思想,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程设计主要有数据库课程设计、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和Web开发技术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紧紧围绕着“双主线”。其中数据库课程设计主要是综合训练学科专业基础实践技能,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和Web开发技术课程设计主要训练学科专业技能,初步涉及综合素质拓展实践技能,同时为毕业设计作铺垫。课程设计的目标是通过项目驱动让学生以团队方式完成项目规划设计和开发,以加深学生对相关课程群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及逻辑连贯性和知识紧凑性的理解;初步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与应用开发能力以及查阅技术文献和编写技术文档的能力。在以工程项目为线索进行的工程实践中,项目的成就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3.2实训实习与毕业设计
实训实习与毕业设计也是必修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网络综合布线和网络应用及Web开发等方面的实训、专业见习、毕业设计与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包括校园网络施工和配置及维护实习等)、毕业实习。这几年恰逢琼州学院在三亚建设主校区,分期建设校园网,从2009年起,每年都安排网络工程专业三年级的学生参与校园网络的施工和配置实习。
专业见习一般安排在第五个学期期末的半个月时间里。通过见习,增强学生对相关单位网络建设及应用等实际工作环境和内容的了解,学习基本技能,积累与专业相关的规划设计、管理或生产工艺等方面的感性知识,加深学生对专业的理解。
毕业设计是大学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第六个学期期末学校开始部署安排,一直到第七学期结束。其任务是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并撰写毕业论文。在毕业设计环节,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综合运用所掌握基本理论独立完成一个小型项目的设计和开发,并将工程项目贯穿于整个毕业过程中,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引导学生对相关的内容进行多形式调研,然后针对某个应用场景围绕各自的工程项目进程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同时鼓励教师将科研融入教学,让学生紧跟社会的发展和学科的前沿。甚至可以在更早的时候(如第四学期)尝试通过开发与创新实践让部分学生尽可能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中,使该部分学生提前进入毕业设计阶段,通过真正的项目进行演练,通过老师的科研团队和科研过程,达到更好地锻炼综合素质、拓展实践技能的目的。
毕业实习教学是加强网络专业知识教育,增加学生对网络工程和应用技术的感性认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综合性训练环节,这一环节放在第八学期进行。目的是为学生毕业后就业进行一些必要的准备。
3.3创新实验
创新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包括大学生科技或学科竞赛(例如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电子设计大赛、软件设计大赛、安利杯计算机作品赛、信息技术应用大赛、移动互联网应用大赛等)、创业创意项目或自主创新命题、科技开发和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等,采取开放实验的形式进行。对于网络新兴技术领域的内容和属于能力外延扩展或深度提高的内容,采用基于创新项目的课外开放实验。
3.4实践教学环境
实践教学环境是实践教学的保障,立体化的实验教材或实践内容、实验硬件及软件资源是基础,创新型实践教学团队是关键,E-learning平台是根本。实践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建设要体现一切以学生为本,从学科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方案、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效益等多方面全方位考虑,为网络工程实践教学提供优良的软、硬件环境。主要包括立体化的实验/实践教材(纸质教材、电子教材等)、E-learning平台(含教学网站和Blog应用)、实验室、虚拟实验平台(充分利用各类相关软件搭建虚拟实验环境)、实训平台、实习基地、校外云培训实习实践基地等。网络工程专业所建的两个主要的E-learning平台的网址为http:///network/和http:///sjk/。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和上海高端IT教育机构上海央邦计算机科技公司合作建立校外云培训实习实践基地,网站为:http:///qzuyb。创新地利用新技术建设实践教学基地,采取“云培训”模式即“实训基地+远程教育+在线服务”三位一体覆盖培训模式,拓展实践教学的时空,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实践性教学和技能培养,大力培养网络工程技术人才。
3.5实践教学的实施
经过网络工程专业教学团队长期的探讨,为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采取了系列措施。例如,组建创新实践教学团队、采用混合学习模式、成立科技创新小组、开放实验室等。
1)组建创新型实践教学团队。
创新型实践教学团队是实践教学的关键,以课程群为小组组建实践教学团队,任命实践经验丰富的教授/副教授为组长,由理论教师和实验室专职实践教师及网络中心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组成,根据条件适当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注重教学团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定期召开教研会议讨论实践教学问题,交流教学心得。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定期对教师进行加强培训:一方面派出专业老师到公司、企业学习最新的知识,加强教师网络工程和网络应用系统开发方面的能力,了解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请外面的专家到学院进行授课或举办讲座,全面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还可以与企业共同设计实验项目。实践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更像是一位工程项目经理。
2)改革实验课教学方法。
精讲与演示相结合,优秀学生共同参与辅导。实验前要求学生先阅读实验指导书,上实验课时,老师采用精讲和适当演示的方法,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实验,老师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实验过程的指导。实验采取分组小班授课,分组指定组长(由动手能力和组织能力强的优秀学生担任),组织组内学生讨论,互相监督、评价,协助老师指导。
3)采用混合学习模式。
混合学习是将面对面的课堂学习和数字化学习(E-learning)有机整合,目的在于融合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优势,从而更加有效地方便学生学习。事先将实践教学的相关内容放到E-learning教学网站上,对于较难的实验内容以视频或Flas展示,学生可以通过该平台自学或进行交流。同时还将Blog(博客)技术融合到E-learning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4)虚拟软件先行法。
根据不同的实验内容,我们要求学生利用虚拟环境先进行实验。在每门课程授课前,教师都将相关的虚拟软件和软件工具及使用说明文档等放在E-learning平台中,要求学生自学,并让学生明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例如“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对于利用交换机、路由器进行的实验,要求学生先通过Packet Tracer等模拟软件进行实验,熟悉后再到网络实验室利用真实设备进行实验,提高实验效率。这样可以将实践环境进行延伸,使学生能随时随地进行实验,不仅激发学生实验的热情,更能拓展实验的空间和时间,节约办学成本。
5)成立科技创新小组。
为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实践兴趣,学校成立科技创新小组,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吸收学生加入其中。小组宣传活动与新生人学的专业教育相结合,鼓励新生报名,经过严格审核吸收有兴趣且勤奋的同学加入,从大一开始培养。科技创新小组积极申报科技创新项目,同时也参加老师的科研项目。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成员通过完成项目,掌握了工程项目开发的一些方法,提高了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毕业设计、就业和深造打下夯实的基础。
6)开放实验室。
加大实验室的开放和管理,保证实践教学顺利进行。除开放实验室外,虚拟实验平台让学生宿舍也成为实验场所。这样可将实验室的功能延伸到宿舍,构建出更宽松的实验环境。
7)建立多元化的实践考核评价方式。
对实验课、课程设计、实训、创新实验、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制定不同的考核评价方法,分类进行考核。
此外,还包括将科研融入教学,举办网络工程师讲座,鼓励学生参与各类认证考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