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大自然的诗句范文

关于大自然的诗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大自然的诗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大自然的诗句

第1篇:关于大自然的诗句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24―0125―01

自古以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用来形容一个人知识渊博。地理知识与语文知识关系非常密切。学语文也在学地理。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写在前面”告诉学生语文与地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语文教学中可以学到许多地理知识。

一、古诗词中的地形描述

我国疆域辽阔,地形地貌丰富多样,描述各种地形的名家诗句数不胜数。比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是描写典型的山地地形的佳句,写出了庐山的雄奇秀丽。“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则生动描绘了阴山脚下河套平原的坦荡辽阔和牛羊肥壮、牧草茂盛的草原景观。“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则写出了四川盆地地形崎岖的地貌。“仰望山接天,俯视江如线,对面能说话,相会要一天”道出横断山区的山高谷深,交通不便。各种地形的成因也各有不同,有地壳运动的内力作用,也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就是对流水侵蚀地貌的描绘。

二、古诗词中的气候

我国的自然气候复杂多样,使得我国大江南北景观各异。比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春风”就描述的是影响我国的夏季风从东南沿海吹来,由于路途遥远,加之众多山脉阻隔,使之不能到达我国内陆西北地区。“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则反映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距离海洋较远而形成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冬冷夏热,温差大,降水少。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写出了山地景观的垂直变化。有时也可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来解释这种气候的垂直变化。“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三种降水类型中对对流雨的形象写照。“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表现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黄河自西向东流,也可解释海陆间的水循环规律,陆地径流入海,而海水只能通过大气输送到陆地上空,暗含水循环使得陆地上的水资源得以再生和补充。

三、古诗词中的水文知识

我国水能资源丰富,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L江、黄河、珠江、澜沧江和松花江的上游。水能资源的形成需要有三个最基本的条件即河道、落差和水量,而描写这方面的诗句也不少。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即是对庐山瀑布的描绘,又可以从中看到瀑布蕴藏着巨大的水能资源。“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向我们展示了奔腾不息的长江流经三峡时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壮观景象,我们在体会大江东去,奔流入海,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同时,也加深了对长江三峡水流湍急、水位落差大等特征的了解。“海潮岁月生,江水应春生”“绝岸愁倾履,轻舟故溯洄”等则展现了钱塘江汹涌澎湃卷潮而来的磅礴气势,潮汐能量巨大,若能开发利用必将造福人类。

四、古诗词与天体运动

关于天体运动,古诗词中也多有体现,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就能恰如其分的说明地球自转运动所引起的昼夜更替景象。“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则写出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物向东,天物向西的视运动。“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更是一句诗词言清四季变化,万物轮回。“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首诗把初冬的水文、植被和天气特点表现得优美如画。

五、古诗词中的人文地理

第2篇:关于大自然的诗句范文

《繁星·春水》这部让我们怀念和感动的书,是伟大的作家冰心老人写的。在她这些闪动着灵光和真情的小诗中,数量最多的就是歌颂自然、母爱、和童心了。自然是完美的,母爱是伟大的,而童心是,是纯洁的,是她将这些赞颂集于笔尖从而酝酿成了文字。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繁星春水的读后感,请您阅读。

繁星春水的读后感1从作者这些平时随便记下的“零零星星”的感想和回忆中,我看到了她对家庭生活小范围的爱以及对社会生活这大范围的恨,也许这是时代带给她的影响,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些曾经触动过当代青年的短小诗篇,看看我们从中能得到些什么。

“童年啊!是梦中的夏,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童年是最美好的,因而也最短暂,梦是虚幻的,而真实却赖以它而得以体现,一个人长大了就不可能再回到童年,而现实的残酷与黑暗却又不得不使他想起纯真的童年,思绪游离在现实与回忆之间,只有在梦境中再次拥有那一份已逝去的童真,这不正是我们此刻的悲哀?

那么究竟能不能把这种美的崇仰升华呢?一百一千个人会有一百一千种回答,作者告诉我们:只要你愿意,对真、善、美的追求就有了坚强的自信心与奋斗精神。

春何曾说话呢?但她那伟大潜隐的力量,已这般的温柔这世界了!这是歌咏自然的诗篇,在描绘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不施浓墨童彩,没有人为夸张与渲染,只是用清淡的笔墨将自然的本色美显示出来,崇尚自然的美学观和娴静温柔的性情也溢于言表了。

若再深入些,我发现这些小诗往往将中国古典诗词和外国文学的两种韵味调融在一起,有时还碰撞出哲理的火花。

诗篇表现出来的瞬间的情感,无不含蓄蕴藉,如作者一样清莹隽永,字里行间流淌着温婉的情韵、淡淡的哀愁,纯洁的思想,它们和冰心一起,形成了一片晶莹而又遥远的繁星,一条温暖绵长而又鲜活力气的春水,永远萦绕在你我的心头。

繁星春水的读后感2《繁星·春水》是一本非常朴实的诗集,并没有普通诗歌华丽的辞藻,却处处流露着冰心细腻的心思和情感。情感仿佛与文字糅合在了一起,仿佛本该就是如此。每一句都浑然天成,朦胧的诗意化作涓涓细流,流淌在我的心中,仿佛能感受到冰心写下每一个字时的心情。

翻开书,看到那一排排诗句,仔细的品味每一句话语中的诗意,我读到了许多的感悟。时而婉转细腻,时而又激情高昂的诗句,无处不在透露着冰心的别有用心。她在歌颂世上的爱,她歌颂母亲的伟大无私,为了孩子的不顾一切,歌颂小孩子纯洁无暇又天真无邪的心灵。

一句句朴实的诗句中,透露着深刻的意义,就像是美玉包裹在石中一般。冰心用不带任何修饰的亲切语句,娓娓道来对生活中的热爱,对世界上美好的爱的歌颂。那一句句诗,深入人心的最深处,将每一处污秽都清洗干净,用朴实的爱意来让每个人变得纯洁无暇,心湖透澈。读到冰心的诗歌的人,想必都会安静下来,看她用文字演绎的纯真哲理吧?心中宁静下来,慢慢的感悟着这世界中的美好,感受着美好的童心母爱吧?

还有一首叫《诗的女神》的诗。在最后一段中间冰心老人发自肺腑地说道:“量我怎配迎接你,诗的女神呵还求你这般的,经过无数深思的人的窗外。”冰心将诗拟为女神,展现了她对诗歌的尊重,她认为诗是一种很美的东西,冰心老人自嘘自己不配迎接她,充分写出了冰心老人的虚心,和暗示自己还须继续努力,才有可能达到巅峰。这一点,我并没有能做到。

我读到了冰心的爱母之情。那一句句诗,不含任何的虚假伪造,出自内心的感受,让我在今天都能够感受到她对母亲的爱。...

繁星春水的读后感3不知从何时起,心中有了一份对诗歌的神往,于是,带着一份少年特有的懵懂与痴狂,随风读起了这“零碎的思想”。繁星春水这本书是我头一次接触,看惯了白话文的我,一下子来看诗集,就觉得有点不适应,不过也别有一番滋味。

翻开书,首篇导读便吸引了我。讲到冰心是如何创作诗集,从小到长大,充分体现了冰心在写作方面的天赋。

她的诗主要以母爱,童真,自然着称。从《繁星》中“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可想而知,冰心的童年充满着梦,充满着童稚的幻想。“小弟弟呵,灵魂深处的孩呵。”更诠释冰心与兄弟姐妹之间那不可言喻的深情厚谊。这些是冰心充满童稚的渴望与幸福。

她后来出洋留学,一去便是多年,她便通过笔来叙述自己的思念,迫切希望能够早点回家。她幻想着与母亲见面,幻想着回家,她很快乐。但是一旦没了幻想,那么她就会变得更加的失落与失望。背井离乡,又离开了至亲的母亲,怎会没有思乡之情呢?“故乡的波浪呵!你那飞溅的浪花,从前是怎么一滴滴的敲我的盘石,现在也怎么一滴滴的敲我的心弦。”那波浪不断的拍打岸,我无动于衷,可是一旦离开了家乡。那一滴滴的波浪,无不在触动我内心的一根快要绷断的弦,思乡的弦。的确,世上只有妈妈好,母亲的爱是最伟大,母亲的爱是最纯洁。

冰心的短诗,给了我万千的感慨。她的诗不含丝毫的虚伪,全是出自内心的真实感受,能够感人至深,也可见冰心的童年幻想中度过的,她的幻想是那么美,那么引人入胜,那么富有童趣。但,她那深深的思念,思母心切是我们所不能企及的。母爱是那么圣洁,它是世界上任何一种爱,所不能企及的。冰心是母亲的代名词,通过冰心我读懂了母亲。

此时的我,心潮澎湃,无法平静,万千感受,无法溢于言表。一颗澄澈的冰心,正如繁星点点,春水东流。《繁星春水》这篇作品给我的启迪很大,她告诉我人类对爱的追求,告诉我母爱的伟大,告诉我要乐观地对待人生这些使我冰心奶奶这种伟大的精神和善良的品性所折服。

繁星春水的读后感4如果问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什么?那莫过于纯洁的母爱!对此,我国着名女作家冰心也唱出了对慈母的爱的赞歌《繁星春水》。

在灵魂的深处,有一种快乐在冥冥中跳跃。轻轻地拨动着我的心弦,在一次次静谧中的夜里滋润涸的新。感动,洗涤着我雀跃的灵魂,我安静的聆听。哦。我听到了童年银铃般的欢笑与父母慈爱的教诲。于是,我悄悄的将其谱写成童年与母爱的五线谱。在繁星闪烁下一遍又一遍的弹奏。

妈妈把我们带到这个美好的世界来,让我们去享受别人的爱护;妈妈是我们的第一位老师,辛苦地把我们抚养x;妈妈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总是支持着我们,鼓励着我们,当我们摔倒了流血,最痛的不是我们,是妈妈的心;当我们不听话,妈妈动手打我们,最痛的同样是妈妈,正所谓打在儿身痛在娘心。可是,当妈妈帮我们补衣服刺到手指,妈妈仍然会觉得开心,因为如果她的痛能够换来我们的快乐,就算是痛不欲生,对于妈妈来说也是值得的。这使我想起一首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吟》

妈妈对我们所付出的实在太多了,而这是我们做子女的一生也没办法报答的。

可怜天下父母心,妈妈真的真的是世界上最最最最伟大的人,而这怎么可以用三言两语表达出来呢?在这个地球里,每个人只有一个亲妈妈,我们必须争取在有限的时间中为妈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妈妈生日的时候送上最真挚的祝福,唱出《世上只有妈妈好》,就这么简单,妈妈也会觉的心满意足!

在《春水》中有一段诗:自然的微笑里,融化了人类的埋怨。我读懂了自然用它的微笑化解了人类的怨怒。还有它博大的胸怀容纳我们,让我们洗尽铅化,重获新生。这是对自然多么崇高的礼赞!人类的枯燥与冷漠和大自然的新鲜与热情,如此鲜明的对比!在广博、崇高的大自然面前,人类该是多么渺小啊!去爱自然吧!与自然融为一体。那该是何等美妙的境界啊!

书中这样写着:别了,春水。感谢你一春潺潺的细流,你带去我许多思绪。向你挥手了。缓缓地流到人间去吧,我要坐在泉边,静听回响。这让我浮想联翩:春天的山涧里,清凉潺潺的溪流。涓涓的流向田野、树庄,流向人间。它带来的信息向山泉天穹无尽的流响,其中既有春水的温柔和清冷,也有诗人冷暖不定的心情意绪诗人天意。流水有情,一幅交相融合的春溪图跃然纸上。

书中的诗歌情至深,语至美。以含蓄、温婉、典雅、美丽着称。还有淡淡的忧愁。每一首诗都如天空中的星星,荷叶上的露珠,晶莹剔透,有着特具的美术感。在岁月的轮回中,时间的枯叶永远无法将我的童年与母爱埋没。我在生命道途中采拮童年的朝花,拾起一片片童真的梦想与慈爱的教诲。朋友,我又拾起了多少甜蜜呵!

繁星春水的读后感5冰心以其特有的女性纤柔、清新秀丽的语言写成了《繁星》、《春水》两本诗集,语言清新淡雅而又晶莹明丽,明白通畅而又情韵悠长,并构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诗集《繁星》《春水》,为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以“自然”“童真”与“母爱”为主题,以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对自然的赞颂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为主要资料,表达了她对母亲的情感、对孩子的喜爱、对自然的赞叹及对人生的明白,被著名作家茅盾称为繁星格与春水体。

哲理性强是《繁星》和《春水》的一大艺术特点。《繁星》和《春水》中,有许多诗都是蕴涵着深刻思想的哲理诗。这些深刻的思想往往都是和诗中描绘的具体形象以及诗人深沉的思绪揉合在一齐的,因而仍然具备着诗的情绪,有着诗的美感。

其次,纤柔是冰心诗歌的另一个显著特色。冰心的诗,无处不表现出一种女性的纤柔。以她“满蕴着温柔,带着忧愁”的抒情风格,感情深沉浓烈地歌吟着纯真的爱,描绘着大自然的美;同时也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某些社会丑恶现象的谴责。

最后,文字轻柔雅丽,韵律浑然天成,意境优美清丽。《繁星》和《春水》中词句的运用,仿佛是信手拈来,处处透露着轻柔雅丽的风格。

《繁星》和《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将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集子里。总的来说,它们大致包括三方面的资料。

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冰心,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她一步入文坛,便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她认为,母爱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在《繁星》和《春水》中,她把母爱视为最重改最完美的东西,反复加以歌颂

第3篇:关于大自然的诗句范文

对于缔造了几千年中华文明的传统道德,我们不能草率地、盲目地与之决裂或全盘吸收,而应坚持的批判精神,结合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努力挖掘老祖先留给我们的灿烂遗产,吸取其中的精髓,不断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一、传统道德、社会主义道德的中心内容

(一)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

最初,道德并不是连用在一起的,而是分开的。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这里的“道”表示自然界与社会的发展、变化、运动规律;“德”即顺应自然的规律进行发展。后来荀子在《劝学》中将两字连用:“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我国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都包含了丰富的传统道德伦理思想,大体上,可以按五个方面来了解和掌握我国悠久的道德传统。

1.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讲究天人合一

古代儒家善的思想包含着对和谐的体现。他们认为因为自然生命是善的,而人类的生命又是大自然授予的,所以人也应该是本善的,而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更应该是善的[1]。人与自然在共同的性本善的蕴含中,达到了真正的合一与感应、协同与和谐。正如《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它体现了自然和谐的内在含义,顺应自然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和谐也可以被认为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终目的。即使是在对自然的改造方面,也表现为非功利性、非破坏性的。中国古典神话所传达的思想则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最好例证。如愚公移山是采用最朴实的体力方法去改造自然,在方便自己和后人的同时也友善地对待自然;同样大禹治水采用非强力而是适度的疏导的方法。还有中国的诗人、哲人无不喜欢寓情于景,这表明他们的喜怒哀乐已与大自然不自觉的融为一体,他们已将大自然的好坏视为自己情绪的晴雨表。于是乎在风光美好的古代,才会流传那么多赏心悦目的诗句,自然才会给予人类那么多的情感滋润,这已是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境界的最好印证。

2.重视人伦关系,强调仁爱孝悌

古人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们是连贯发展的,大凡仁人,先要苦心修身,然后才能齐家,最后才能治国平天下。古人的家庭道德规范是以慈、孝、贞、悌为核心的。传统家庭道德中的慈是指父母、前辈对子女应该慈祥有爱,呵护倍加,并循循教导,挖掘其才能,培养为有用之才。孝则是子女对父母的态度,特别是当他们年老体衰,失去劳作、生活的能力时,是否还能尊重父母,给予日常生活上的照料,而不是心存抱怨或抛弃不顾。贞则讲的是夫妻之间应该相互友爱,相互尊重,使整个家庭充满着爱的氛围。并且儒家把夫妻之间关系的影响看得很高,认为夫妻之间品质将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品质。所以古代便也有了妇女“始终如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家庭信念,特别重视妇女的守节。悌则是关于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古人视兄弟姐妹为掌心掌肉的关系,所以倡导他们要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尤其是困难的时候应相互救济。

3.宣扬集体主义精神,重视个人义务

中国的集体主义精神认为在个人与集体、小家与大家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每个人应该毫不犹豫地将个人利益让位于民族利益,哪怕是自身的性命受到了威胁。正是在这种集体本位主义的熏陶下,中华民族涌现出了一大批爱国志士:林则徐在禁烟过程中发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呐喊;徐锡麟“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感慨;陆游“送君远戍交河北,男儿自以身许国。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的咆哮。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忧心忧国。他们都将“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尽忠保国”、“先公后私”、“一心为公”视为道德人的首要要求,视为民族的灵魂。

第4篇:关于大自然的诗句范文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1883――1963)出生于新泽西州鲁瑟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1906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作为一名业余诗人,他经常利用病人就诊的间隙进行创作。对威廉斯的创作影响最大的是他的母亲,她在结婚前曾赴法国巴黎学习绘画三年。耳濡目染之下,威廉斯从小就迷恋上了绘画艺术,特别是自然景观和动植物的素描,对自然的热爱无形中已在他的心里扎下了根。

20世纪初,为了一战后经济的快速恢复,欧美各国都致力于对工业技术的发明和利用,对自然的开发和破坏也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人类的行径是否将把自身的生存环境送上绝路。而这种忧虑在威廉斯的诗作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威廉斯的诗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惠特曼的影响,他们共同的特点不仅仅是新式诗体的自由与解放,更有价值的是借用自然万物的主题,向世人展现“自然与人类社会是同一”这一概念,两者应当体现为一种“双向的、相互的渗透”的关系。例如威廉斯主张“诗歌应该向读者展现大自然纯真的一面”,并且认为“作者思想的自然流露,将会使自己置身于永恒的大自然当中。自然不是承载记录人类行为的‘油纸’,自然是不以这个前提而存在的,这也恰恰是自然的价值所在。”

在威廉斯众多的诗作中,《春天和一切》(Spring and All)是具有代表性的一首。作品这样开始:

去传染病院的路上

冷风――从东北方向

赶来蓝斑点点的汹涌层云。

远处,

一片泥泞的荒野

野草枯黄,有立有伏

一潭潭的死水

偶见几丛大树

沿路尽是灌木

小树,半紫半红

枝桠丛丛纠结

下面是枯黄的叶子

无叶的藤――

作者把该诗的背景放置于自己“去传染病医院的路上”。接着“冷风”“泥泞的荒野”“枯黄的野草”等意象迎面而来。继续前行,诗人看到的是水潭、树木,还有“枯黄的树叶”和“脱尽的藤蔓’,一切如冬天一样荒凉静僻。医院里人们正在经受病魔的煎熬,医院外又是毫无生机的严冬。一个是现实的人类世界,一个是非人类的自然世界,这正是威廉斯想向人们展现的“同一”:人类和自然一样都处于“最萧条”的状态。这里的“传染病院”只是人类世界的一个缩影,同样萧条的景观也是整个生态的缩影。自第一次科技革命以来,工业化的生产方式逐渐成为社会生产活动的主导,这股“革命的力量”给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无情地撕裂了人类关于未来的美好憧憬和梦想。自然环境的恶化正如威廉斯诗歌当中的严冬下的“荒野”“枯草”一样奄奄一息,了无生机。正如库柏(William Cowper)的《工作》(The Task)中的诗句:“God made the country,and man made the town.(上帝造了乡村,人类造了城市)”人类在建造城市的同时毁坏了自然,破坏了传统农业社会的根基。而威廉斯的诗歌代表了一种“前现代”意识的自我觉醒。他向人们展现的是关怀自然、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思想,并认为补救为时不晚,正如这首诗后三节写到的一样:

看来毫无生命,倦怠不堪

而莽撞的春天来临――

他们地进入新世界

全身冰凉,什么都不明白

只知道他们在进入春天。

而周围依然是熟悉的寒风――

瞧这些草,明天

野胡萝卜那坚挺的卷叶

一件一件清清楚楚――

越来越快:明晰,这叶子的轮廓

可是在此刻进入春天

依然那么艰难――然而深沉的变化

已经来到:它们扎住的根

往下紧攫,开始醒来

(赵毅衡译)

冬天的背后就是生机盎然的春天。作者只用“野胡萝卜那坚挺的卷叶”就把春天的生机盈盈表现得淋漓尽致。接着,他从想象中的春色重现进入对眼前景色的观察:“它们扎住的根往下紧攫,开始醒来。”最后一节既是强烈的感受,也是自然界的真实再现。在人们眼睛看不到的地方,野胡萝卜根已经开始了一个春天的生命之旅。这里的“春天”不仅仅指自然界的季节,而且是承载着整个生态和人类“复苏”的更深层意义的象征。其实人类与自然的矛盾自古有之。“自‘二希’文化合流的文艺复兴以后,人类普遍盲目自大地认为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形成了突出的人类中心观念,进而把古希腊开始的对自然的穷究发展为征服自然、主宰自然。在笛卡尔及其以后的西方哲学中,主客二分的关系模式,不仅仅是一般地指人与物的关系,而且是以‘我’为‘主’,以‘物’为对象、为‘客’的关系模式。在这一关系中,主客双方并非一种平等关系,而是一种‘主动―被动’的关系,是一种‘征服―被征服’的关系。”从威廉斯的诗作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主张人类要生存就必须遵循自然法则。虽然人类凭借科技力量的强大,不再需要像以前那样恐惧、敬畏自然,但人如果要达到内在宇宙、精神、心灵的平衡,就要与自然建立和谐、默契的关系。在《春天和一切》中的三对意象:“传染病医院”和“严冬局部特写”;“死气沉沉的冬天”和“生机盎然的春天”;题目“春天”和“一切”,都是威廉斯表现他自然观念的载体。第一对意象分别代表着生存环境恶化中的人类和正在遭受破坏的自然界;第二对意象中的“冬天”暗指人类和自然同时所处的消极状态――人类自身行径的后果使得自己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怀疑与迷惑甚至绝望,而“春天”则象征着两者还有希望;第三对意象中的“春天”代表着整个生态系统,而“一切”蕴含着世界万物,生态系统和世界万物同处于这个精密复杂的生命网之中。这三对意象正是威廉斯“同一”概念的写照。看来如果“生态批评”要追根溯源的话,威廉斯可以说是先驱者之一。

20世纪中后期开始,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工业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正如生态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所谓自然生态危机是相对人而言的,是人用生产方式从外部参与了自然的生态,造成了整体或类似整体的破坏,并反过来直接威胁到人的生存。”“文学的生态批评”也随着环境运动的兴起而蓬勃地发展起来。生物中心主义更是提出:“人是地球生物共同体中的一个成员,人类生存依赖于其他生物,这是人的存在的最基本特点;人与自然是各种相互依赖的整体;所有有机体是生命目的的中心。”以生态批评主义的视角重新细读威廉斯的诗作,追溯诗人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的心路历程,辨识其自然象征主义手法与多元表现方式的艺术特质,便能感悟到作者潜在的生态关怀意识。威廉斯这种“深绿色的意识”与当下的“绿色浪潮”即作为人类生存新主题的“环境与发展”不谋而合。威廉斯心中向往的“人诗意地栖居”意味着:“总由一死者栖居,是因为他们接纳本然的天。让太阳、月亮赶自己的路;让星星在自己轨道上运行;让季节自得其乐;不将黑夜变成白天或将白天变得躁动不安。”。

参考文献:

[1]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

[2]陶洁.美国文学选读[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5.

[3]鲁枢元.精神生态与生态精神[M].海口:南方出版社,2002年.

[4]赵毅衡.美国现代诗选[M].北京:北京外国文学社,1985年.

[5]余谋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6]曾思艺.外国文学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Jay Parini Brett C.Millier.The Columbia History of American Poetry,1993.

[8]Tapscott,Stephen,American Beauty:William Carlos Williams and Modernist Whitman,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4.

[9]Devall,Bill and Sessions,George,Deep Ecology,Layton:Gibbs M.Smith,inc.,1985.

[10]Garrand,Greg.Ecocriticism.New York:Routledge,2004.

[11]Bate Jonathan,The Song of the earth,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

[12]John McCormick,American & European Literary Imagination Transaction Publishers,New Brunswick,2000.

[13]William Cowper,The Task,Westminster Bridge,1785.

第5篇:关于大自然的诗句范文

    一文学特性之诉求

    面对各种对加拿大文学的质疑,以及被问及类似“加拿大有文学么?”等问题时,弗莱明确指出,加拿大文学虽然不及欧洲文学源远流长,与美国文学相比也缺少一些多样性和先锋性,但早在欧洲人到来之前,加拿大就已经存在着丰富的文学形式,并保存着自己独有的发展轨迹。如今,面对美国文学的蓬勃发展,加拿大文学更要通过不断强化自身的文学特性,才能免于被邻国强势文化吞没的命运。而作为一名真正的加拿大诗人不能仅限于创作美妙的诗句,更重要的是要怀有对自己祖国文学的认同感。面对众多加拿大本土作家因在国内经营惨淡而选择迁居欧美的做法,弗莱严厉地指出“如果加拿大诗人有意识地试图避免成为加拿大人,那他将无法成为任何人。这在音乐和绘画领域也许适用,但对于诗歌来说,他永远不可能成为世界公民:他被语言所限制,并只可能在一个国家内部繁荣发展。”[2]实际上,“文学批评并不是外在于‘文学’的,与‘文学’呈现为两个相互对立的实体,而是就在‘文学’之中,在生成‘文学’的过程之中。”[3]弗莱在担任《多伦多大学季刊》的“加拿大文学专栏”主编之后,对加拿大文学的批评有了更加深入的看法。弗莱立足于本国文学发展的实际情况,针对文学作品进行系统、中肯地分析,并始终孜孜不倦地寻找足以让加拿大文学在世界文坛站稳脚跟的“加拿大文学特性”问题。直到1971年,弗莱在《灌木丛———关于加拿大想象力的文章》前言中针对这一问题首次做出了全面解答。他首先提出,加拿大身份问题总是被人误解为可以诠释加拿大的特性,而实际上,“加拿大身份问题主要是对文化的或想象力方面提出的问题。而想象力总会是有根源的,总是会被严格的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的。”[4]

    因此,加拿大身份并不能真正代表并解决“加拿大文学特性”问题,而仅仅是一个地域问题。他认为,没有任何一个作家群体的身份(即相同性)可以简单地代替一个国家的特征,它仅可代表这个作家所处的环境。一名作家成长的环境局限了他一生的写作特点和观察事物的角度。生活在广阔无垠的原野,每天面对无限延伸的地平线的人,他的想象力必然会和日日穿梭于茂密森林和连绵起伏的山峰中的人迥然不同。而一个国家的特征是由来自不同地域作家的共同性集合而成的。因此,弗莱又提出了另一个名词———共同性(Unity),并将其与之前的身份一词,即相同性(identity)进行了辨析。他认为,一个国家公民的“共同性”和一个作家群体具有的“相同性”是不同的。“共同性”通常是从国家的角度出发,目的在于同其他国别相区分,是一个政治层面的名词,如加拿大共同性(CanadianUnity)是指加拿大公民区别于其他国家公民而潜存的一种共同的特质。而加拿大相同性(Canadianidentity),即所谓的加拿大身份,是一个在想象力方面本土化和区域化的名词,它从根本上是为文化服务的。一个人的想象力并不囿于某一个国家,就像两个不同国家也会在想象力方面存在相同之处一样。因此,加拿大相同性是加拿大不同地区人们的想象力相互结合的产物。而加拿大共同性和加拿大相同性是相互支撑的,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如果把前者转换成后者,将会产生一种地区性的独立,即现在所说的分裂主义;如果把后者转变为前者,则会产生空洞的文化爱国主义。由此看来,“政治意义上的共同性和想象力上的本土化之间产生的张力才是‘加拿大文学特性’的真正含义。”[5]

    二文学传统之功用

    在弗莱撰写的一百余篇对加拿大文学的评论文章中,多次提到了文学传统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对加拿大诗歌的产生起到的深远影响。实际上,弗莱关于文学传统功用的讨论,也是他更为宏大的理论体系中的一部分。弗莱始终认为,加拿大与欧洲宗主国之间的文化传承早已变得微乎其微。加拿大诗歌在经历了几个时期的转型之后,已经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文学传统。弗莱曾经提出,“文学会有生活、现实、自然和你想要加入的内容,但文学形式并不能存活于文学之外。就像奏鸣曲和赋格曲不能在音乐之外存活一样”[6]。由此可见,任何文学形式的产生都是不可能凌驾于文学传统之上的。当诗人经历一个新生活或新环境的时候,这些新鲜的东西也许会为诗歌创作注入一剂新鲜的血液,但这并不能改变这个诗歌的根本形式。诗歌的形式只能来源于其他诗歌。通常情况下,诗歌由两个重要部分组成,一是表面上显而易见的诗歌内容和题材,而另一个则是诗歌的形式,即传统结构。诗人在创作诗歌的时候,是通过寻求具有启示意义的意象来完成的。这种诗歌在形式上是原始的,有隐喻的,有些类似于谜语和咒语。因此,加拿大诗歌的形式同样也只能扎根于加拿大自身的传统之中,即在加拿大神话的原型中加以形成。当人们寻找加拿大诗歌的特质,阐释诗人对特殊环境的反应时,他们在寻找的实际上是神话的特质。既然加拿大早已中断了与欧洲文学的联系,那么加拿大的神话要从何而来呢?首先要弄清楚的是,“弗莱所理解的神话(Myth),实际上是故事、情节或者叙事,在人类社会抽象思维尚未形成之前,文化只有故事的形态,而最早的故事即是关于神祗的故事。”[7]

    因此,弗莱认为在加拿大,浪漫的十九世纪的诗歌传统具有一定代表性,因为那时的诗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在与印第安人的文化鸿沟间建起了一座桥梁。印第安人源远流长且包罗万象的神话传说正是加拿大诗歌发展的重要源头,并逐渐被加拿大诗人加以运用。比如,《希帕斯诗集》(Se-passPomes,1955)中所运用的创世纪和太阳神等都属于印第安人神话中的一部分。着名加拿大诗人伊莎贝拉?克劳福德(IsabellaCrawford)的长诗《马尔克姆的凯蒂》(Malcolm’sKa-tie,1987)是加拿大神话诗歌的典范。因对神话的成功书写,她被学者詹姆斯?里尼(JamesReaney)誉为深刻的神话时代的诗人,“因为她书写的是‘整个关于印第安人生活方方面面的神话,她没有时间和心思去考虑怎样把诗写的真实可信,而把诗写得可信只是些低俗层面上(即现实)的东西’”[8]。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弗莱真正关心的并非神话塑造诗歌的原则,而是每一个诗人自身具有的某种独特的想象力结构,就像他的字迹一样是无可替代的。通过对自身想象力的不断建构,诗人就会创造出以神话结构为中心的诗歌来。而这些诗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神话诗歌,也就是批评家们想要了解的其作品想象力的关键。由此可见,文学传统的功用一方面是要诗人在传统构架内部进行创作从而建立诗歌自身意义,另一方面也是要求诗人围绕核心结构,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更新,从而保持诗歌创作的流动性和传承性。应用到加拿大文学的发展中,就是要求每个加拿大诗人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对加拿大诗歌加以应用,创作出既传承加拿大文学传统,又不失时代性与先锋性的诗歌。

    三“屯田戍边”之文化心态

    加拿大幅员辽阔,而人口却十分稀少。80%的国民居住在不到十分之一的领土中,而其它国土则是由大片尚未开发的原始森林和浩瀚无际的原野覆盖。让人无奈的是,即使是这小部分适宜人类居住的栖息地也大部分被山川与河流分割成孤立的区域。分散的孤栖之地让通讯成为加拿大生产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地区与地区、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沟通方式成为加拿大人最为关心的话题。这一片片让人有些毛骨悚然的空旷地带在心理上和文化上都给加拿大人带来了巨大影响,同样也反映在了加拿大文学作品中。以加拿大着名诗人普拉特(EdwinJohnPratt)创作的诗歌为例,弗莱在《<加拿大文学史>(1965年首版)的结束语》中提到,“普拉特在其诗歌里,充分表述了各种交通工具、通讯手段对他的魅力,他最擅长描写的不仅有巨大的轮船和火车头,还包括通讯媒介、雷达、潜艇探测及无线电信号,在战争诗中,更追求豪言壮语对战士们的鼓舞力量。”[9]

第6篇:关于大自然的诗句范文

Abstract: Micro ecological landscape also known as bonsai art, which originated from China, with all types of natural plants and rocks as the substrate, after domestication and artificial carving in the square, small bowl, concentration, typic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nature of the magnificent appearance of god.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scape and bonsai ar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basic ecological landscape and landscape of miniature homologous, mainly studies the interactive miniature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and landscape aesthetic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iniature landscape and garden landscape art techniques.

P键词:山水微缩景观;园林造景;景观设计;文化表达

Key word: miniature landscape;garden landscaping;landscape design;cultural expression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3-0193-02

0 引言

中国园林景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精深的艺术造诣,在世界生态景观中独树一帜,被西方称之为“世界园林之母”。我国的造园艺术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殷周时期,其中的“一池三山”的形式成为后世造园艺术的范例。之后由山、水、植物等造园要素综合而成的景观,其重点也从模拟仙境的虚幻境界转化为现实题材的创作,更多的运用现实主义的造景方法设计出更贴近真实自然的景观。结合中国博大精深的造园艺术手法,浓缩设计出人与自然和谐,体现出自然的雄、险、奇、秀的风情,于潜移默化中受到大自然的陶冶和艺术熏染,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意境,是景观设计者们不懈的艺术追求。

1 生态山水微景观的基本定义

生态山水微景观也被称作山水盆景,要求以生态学的观点设计出具有营造健康,可持续性贴近自然的效果,以造园景观的观点来制作出端庄、含蓄、幽静、雅致的微缩景观作品。由“空间论”转向“环境论”进而发展到今天的“生态论”为指导思想。生态论要求山水盆景设计结合园艺学、美学、文学以及自然学科互相融合。使它:“虽为人作,却源于自然”。正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风景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教授麦克哈格(I.Mcharg)所提出的观点:“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是帮助居住在自然系统中或利用自然有限资源的人们找到一种最适宜生活和生产的途径(I.Mcharg 1969)。

2 生态山水微景观的意境与表达

山水盆景在中国有很悠久的历史,早在东汉就有记载,延续至今,形成五大流派,也有称流派,其发展趋势趋于融合,即综合各派的优点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制作出更能体现山水自然之美的生态山水盆景的作品来。

如何将黄山之雄、华岳之险、雁荡之奇、漓江之秀凝聚于盈尺之间呢?古人云“山有三远,自下而仰山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渺渺”。山水盆景要小中见大,以少胜多,高远可以表现出“忽乎太行,王屋起于前,而连连若不可掩的雄浑之势,深远可以描绘出重峦列峰,径路曲幽,水若有声的意境。平远则可表现出岗变逶迤,平坡一抹,小桥流水,茅亭竹树的幽淡情趣。

自然山水是美的典范,秦以后的造园范例和大量的山水诗画的出现,说明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把自然山水之美作为欣赏和临摹的对象,唐朝诗人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句描绘出山水自然的画卷和情趣。媚人的山水足可以使人“游日骋怀”它可引起人们丰富的遐想,陶冶心灵和情操,从而达到“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的意境和效果。

山水盆景的制作要以自然景观为蓝图,描绘和临摹出自然景观的雄奇和魅力。

3 生态山水微景观的制作与效果

3.1 石材的选择

中国的石材丰富多彩,种类繁多,每种石材都有它的个性和轮廓,景观必然要以石为山,石是景观之骨,所以选石要浓缩自然之美,石必:“漏、透、皱、瘦”才能藏情寓意,为盆景的以后创作奠定基础。由于室内山水盆景和室外景观有较大的区别,选石比较挑剔,经过筛选首选石种应该是是中国四大名石之一的昆石中的鸡骨峰。

昆石,因产于江苏昆山而得名,系石英脉在晶洞中长成的晶簇体,成网脉状,晶莹,玲珑剔透,质量是其他紧密型石材的1/3,既有观赏性又不沉重,少见大材,有十多个品种,分别按其形态特征命名为鸡骨峰、杨梅峰胡桃峰等等,其开采作为观赏石种在宋代的《云林石谱》中就有记载,其中的鸡骨峰系昆石中的上品,其纹由薄如鸡骨的石片纵横交错组成,因而得名,发育好的石质半透明轻且脆,石质坚硬,不易风化,表里一致,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其形态如国画中的乱柴皱,石表皱纹遍布,块状突兀,窍孔遍体,玲珑剔透,给人以坚韧钢劲之感,最宜表现特写山水,为历代文人墨客,达官贵人所钟爱和收藏,得石以后为石取名,吟诗作赋,宋代大诗人陆游就有:“雁山菖蒲昆山石,陈叟持来慰幽寂。寸根蹙密九节瘦,一拳突兀千金值”的诗句,元代诗人张雨写有:“昆邱尺壁惊人眼,眼底都无嵩华苍,孤根立雪依琴荐,小朵生云润笔床。”之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精神生活的意境渐浓,昆石也为大众所喜爱和收藏,如今高达尺余的的昆石已难觅,连二十厘米的昆石都很稀少,昆山市政府又下达了开采昆石的禁令,用昆石制作山水盆景既昂贵又稀少。

鉴于此,我们可以广辟石源,寻找可以替代的石种,经考证,早在宋代就记载了可以与昆石媲美的浙江石,《云林石谱》中写道:“至道初,杭州皋亭山后出石,与昆石无分毫之别。”而“至道”即995年至997年,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直至2005年之前几乎没有人注意到浙江也产昆石,除此之外还有福建石,戈壁鸡骨石,河北鸡骨石等等,被赏石界通称为类昆石或者新昆石,都可以作为昆石的替代和延续,其色泽和质地虽有区别,但是其主要成分,结构和轮廓基本相同,并且各有特点,其产量和价格和昆石比较却有天壤之别。

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如果认真寻找和考察,很可能还有质地更好,形态更佳的处女类昆石品种,因此,用类昆石制作山水盆景,既能表现出昆石的特点,创造出绝美的意境,又物美价廉,同时也能为山水盆景的普及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3.2 水系的设计

生态山水盆景有了石,必然要有水,明人文震亨认为:“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山石有了水就活了起来。水是自然美的灵魂。中国古代就有赞美水的诗画,如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南宋马远的《水图》被作为国宝收藏于故宫博物院。水生万物,流水之音清澈,委婉悠长,似琴似乐,声声入耳,涤荡心灵。

山水是自然美的典型,有了水更重要的是涵养水质,水质的涵养有化学方法、物理方法和生物方法,由于我们要制作的是生态山水盆景,其宗旨是自然,环保,健康,因此不可用化学的方法,包括山石的垒叠和粘接,水中如果养鱼虾,其粪便的分解物可以作为水生植物的营养,但是产生的氨(NH3)溶于水中,所生成的阳离子(NH4+)【铵】。气体氨有刺鼻的臭味。

根据以上特性,生物学家研究和培养出可以分解铵的硝化细菌,一般被称为“亚硝酸之氧化者”,这类细菌不需要摄取有机物也能生存和繁殖,因此,可以在盆景的水中置放硝化菌来控制氨在水中的浓度,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同时由于光照水盆中会长满青苔,使水变色影响观赏,可以在水中养殖金苔鼠或者黄金鼠等鱼类啃食青苔,如果水温较低,则可以养殖黑壳虾啃食青苔也有一定的效果。

3.3 植物的配置

在山石的适当位置设计栽植相应的植物,如苍松、虎耳草 、文竹人参榕等植物,也可栽植造型优美的盆景植物,配上护盆草之类的绿植,总之要以美学、园艺学、艺术设计学以及文学的观点,以山石为载体,点缀布置出高山流水,叠翠欲滴,达到“雨中上韬光,雾树相引,风烟披薄,飞流木末,江海悬挂”。幽栖景观妙悟的情趣。

3.4 配盆的艺术

传统的盆景以浅盆为主,表现的是单一的树木和山石景观特写,而我们研究的是具有活山、活水养殖生物的综合生态景观盆景,因此要配适合水循环,养殖水生植物和鱼虾的盆体,要求大而深,最好设计成成双层结构,上层放置山石,下层放置河泥沙石作为水生植物的载体,和营养来源,水生植物又能净化水质,中间隔层要有孔洞,以利于小型水生植物和水草类植物的生长,水泵高于河泥和沙石,使之达到既能使盆水循环又不至于把水搅混的目的。

水盆内养殖鱼虾和啃食青苔的鱼类,使之形成往复循环的自然生态系统。盆中加满水后通上电源,就可以达到“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的效果。和《湖山小记》作者萧士玮所追求的:“稍倦,时踞石而坐,时倚桌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研;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帷韬光道中能全有之。”的意境。

4 结论

生态山水微景观首先要以大自然为师,借鉴山水诗画的意境,形成构思,同时运用透视、构图、造型等艺术原理设计出“咫尺之内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寻之峻”的自然景观,优选造型雅致,便于加工和植物造型生长的的石料,根据石料的特点确定表现的主题,配石要达到高低错落,起伏多变,山水相间,有静有动,意境才能更加自然真切。其次,要对石料进行清洗雕凿和拼接,同时为了安装水泵和管路,要选择和石料大小功率、扬程相匹配的静音水泵,水泵最好置于山石之内,达到山水自然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国敏,陶瑞峰.盆景与园林造景手法及其特征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

[2]侯鑫琪,杜茜.盆景与园林造景手法及其特征比较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

[3]袁蜻.投资与创业盆景与园林造景手法及其特征分析,2012.

[4]韦金笙.论中国盆景园建设[D].北京:中国园林,2004.

第7篇:关于大自然的诗句范文

好课涉及的因素很多,课堂评价尺度也已走向多元——新课程标准是尺度,学生接受程度是尺度,动态生成的效果是尺度,听课教师的主观感受也是一个潜在的尺度。那么,透过这些表象的“尺度”,新课程理念关照下的语文课堂是否还应该具备某些本质性的价值追求?

没有“围场”的课堂

让我们看看周益民老师教学的《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片段。

师:想想,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绿色的呢?

生:因为大自然里有绿树、翠竹、碧草、青山,它们都是绿色的。

生:不对,大自然里也有红花、彩霞呀,并不完全是绿色的。

师:说得有道理!那么诗人为什么偏要说它是绿色的呢?想想,绿色是不是有着某种——

生:我明白了,绿色是生命的颜色,象征着活力。

师:好啊,正是人们常说的“生命之树常青”。

生:确实,在沙漠里,只要看到了绿洲,就等于获得了生命的希望。

生:因为绿色充满活力,像一个少年,朝气蓬勃,热力四射。

生: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运用被历代称颂呢!

生:绿色还是环保的同义语,现在人们要吃绿色食品,要住绿色住宅。

师:是的,有人甚至把充满温馨的课堂叫做绿色——(生:课堂)总不会说是到了植物研究室吧。(生笑)

生:我就不同意,难道其他颜色就不能代表大自然的色彩了?

师:好啊,那你说说看,你认为大自然是什么颜色的?

生:我认为大自然是红色的,红枫、红花、红云,万紫千红。红色代表着喜气洋洋,象征着红红火火。

师:红色的大自然,好!蕴藏着热烈,昭示着兴旺,传递着幸福。古诗中对“红”的吟咏也很多,像——

生:霜叶红于二月花。

生:人面桃花相映红。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

生: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我认为大自然是白色的。白色象征着圣洁、高雅,雪花就是那美的精灵。

师:不错,民间有谚语:瑞雪兆丰年。

生:我觉得大自然是彩色的,人们不是常说“绿树红花”“五颜六色”“五彩缤纷”“橙黄橘绿”吗?你们想,如果只是一种颜色那多单调啊!

师:大家说得可真好。不过我也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同一个大自然,怎么各人的体会就不一样呢?

生:肯定不是红绿色盲呗。(笑声)

生:是因为每个人的喜好不一样吧。

生:我想,是每个人对大自然体会的角度不同。

师:精辟!你的发言让我想起了坡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刚才我们的讨论是否就是现实的自然和心中的自然的关系?(生点头)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来体会他心中绿色的大自然吧。

以上流程朴素得不能再朴素——“描述、初读、感受、交流、读诵”。周老师却如一位底蕴深厚、谙熟规律的“指挥家”,启发引领、联想推演,用神奇的指挥棒经营自己的“乐队”——启程,抒情,转合,激荡。没有现代化辅助手段,完全是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正视学生的关注点,不是居高临下的告诉学生“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但其蕴涵的外延和内涵却很广,我们已经不能从“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方法是否先进”的技术层面审视。周教师没有把知识技能看成凝固不变的东西,而是合理承认其不确定性,通过它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并由此建构出新的意义。这样的教学过程就真正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探究本位”、“学生中心”的课程理念。于是,学生才探究出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唱出”了自己心中的色彩,获得了心灵的远航与飞扬。

由此,我想到了“牧羊人”。如果牧羊人圈定一块草地放羊,羊是不会膘肥体壮的。所以牧羊地是没有围场的——翠滴、鲜花点缀、蓝天白云映衬,好一块活力盎然的生态之地。周教师的课堂就是这没有围场的广袤的生态之地——教师挈领一句:“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绿色的?”学生就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不同的认识:“大自然有绿树、翠竹、碧草、青山”,所以大自然是绿色的;观照自己的主观感受:“因为绿色象征生命,象征活力”,所以大自然是绿色的;整理加工自己的语文积累:“认为大自然是红色的”、“白色的”,或索性走入自己内心“认为大自然是彩色的”。

这样的课堂才是生命的绿色课堂,才是原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课堂——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原来知识的意义被重新建构:“同一个大自然,各人的体会却可以不一样”,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学生学会了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然,用别人的态度来反观自己,用自己的情感去理解别人,用作者的诗情来体悟人生;也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学生的阅读心境一下子与文本的语境打通、连接甚而同化。对话的平台已经建起,对话的语流必将畅通无阻。正因为跟学生的个体生命体验相关,就避免了被动的强加,从而形成对话和个体感悟,实现了内在主动性驱动下的学习活动。这种不设“围场”的课堂其实就是追求一种不确定性、生成性,弥漫其中的思想和生命的气息将使课堂充满不可预料的魅力,使课堂成为一个思维激荡和灵感勃发的“场”。

可惜,关于小学语文教学,大多仍然陷在“围场”内的探索上——教程怎样设计,课件怎样制作,多媒体怎样应用,学生怎样调动……语文课已经被打扮得花枝招展。似乎现代化的教学就是按动鼠标和敲击键盘,似乎教师的作用只剩下了组织和引导——这实在是一种偏颇。不是吗,技术的先进并不代表理念的先进。从很大程度上讲,就人文教育而言,推动其前进的不是技术而是思想;不是那些精于弄巧、疏于深思的“工匠”,而是底蕴厚实的教师。

家常味的课堂

让我们再看看周益民老师教学的《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另一片段。

师:同学们读读课文,想想,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课本呢?

生:因为大自然里充满着知识,充满了科学的奥妙。牛顿就是从苹果落地受到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

师:哦,那就是说大自然是一本奇妙的科学课本了!啊,谢谢你,你打开了我的思路,我的脑中突然冒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咱们不妨来讨论讨论:大自然是本什么课本呢?

生:我认为大自然是本语文课本,当你看到树木的时候,就会想起“木”字。我们倚靠在大树旁,不就是“休”字吗?

生:我认为大自然是音乐课本。小燕子是音符。《燕子》中写道: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春天的歌。

生:我也认为是音乐课本。小蝌蚪才是音符呢,小河哗啦啦地往前跑,像在唱着一首古老的歌谣。空中,小鸟在赛歌,那是民族唱法,“自在娇莺恰恰啼”嘛;林间,野兽在狂吼,那都是摇滚。(生大笑)

生:我认为是美术课本。它色彩鲜明,线条多样,层次丰富。山川田野,鸟兽虫鱼,都是画上的景观。

师:好美呀,我又想起了一句诗:云是天空的画。

生:我不说课本了,我认为大自然是一本童话书,一本用绚丽色彩描绘成的童话书。一年四季,都在讲述着不同的故事。春天的童话是嫩嫩的,夏天的童话是碧绿的,秋天的童话是金色的,冬天的童话是雪白的。

师:好浪漫的想象啊!

师:同学们,大自然真是神奇而又美妙,打开它,你就会感受到它的魅力。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体会,它还会是数学课本、体育课本,甚至舞蹈课本等等。就像我们心中各有一种大自然的色彩一样,我们只要用心阅读,也同样会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大自然课本。

听着听着,突然有一种错觉:老师不是站在台上,甚至也不是在学生中间随意走动,而是和孩子们围坐一圈,闲闲地叙,淡淡地笑——漫谈,朗读,解句,拓展——于恬淡从容的氛围里,教学流程如一幅绿意浓浓的画卷,在谈话间次第展开。这节平常课是和孩子一起制作的家常菜,是真实朴素,平常普通的味道,然而却是一天也不能离开的真正有营养的米饭,而不是钙片、维生素之类的“补药”。这样的课堂就像每天的生活那样自然,教师是在为学生上课,而不是给听课的人表演。

“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课本?”又一句聊天式的问话,不自觉成了供学生进行反思、质疑、批判、创造的“抓手”。学生自我开掘,畅所欲言。诗中的声音、色彩,成了学生感受得到的声音、色彩;诗中的早晨、黄昏,成了学生曾经走过的早晨、黄昏;诗中满怀的豪情、宽广的胸襟,成了学生正在扬起的理想风采——“绿色”虽然还是“绿色”,“课本”虽然还是“课本”,但“山已不是原来那座山,水也不是原来那个水”。“绿色”、“课本”已经有了新的更深的含义,这是师生轻松愉快、自然而然得到的新义。

第8篇:关于大自然的诗句范文

这篇韵文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江南暮春时节早晨的静谧、和缓、自然的彩色图景――红绿交映、水雾弥漫,动静相宜,每一句都带给人不同的美感,但又十分和谐。

诗中首先揭示了整幅画面的时间:“五更天欲晓,三月春渐浓”;接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两岸的杨柳绿了,笼罩在淡淡的水雾之中;一园的杏花在细雨的滋润下更加娇艳;绿叶映衬红花,令人赏心悦目;接下去,诗人用燕子与小虫,赋予了这幅画面动态美。声色俱备,使得安静之中有了活力。最后放眼望去,“新荷浮水层层碧,小草漫坡片片青。”――把绿刻画得淋漓尽致。

设计理念:

识字教学中,遵循学生识字规律,从大语境到小语境,并且注重识字方法的指导。

根据诗歌的语言特点,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所谓“入境”,就是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入情”,即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真正走进文本。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

以读促想象。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读,想象文中描绘的美好情景,体会文章意境,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想象激发朗读。通过学生想象到的美景,来激发学生“喜爱”的情感,引领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让想象和朗读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教学目标:

正确认读本课三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其中的多音字“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感受课文大意,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美好情景。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本课生字;想象画面,诵读课文。

教学难点:

诵读课文,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美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

圈画生字;借助文中拼音初步朗读课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意;查阅有关春夏秋冬的诗歌句子。

2.导入新课。

(设计理念:从学生学过的古诗和学生的生活入手,唤起并建立自己头脑中春天的画面。看图猜古诗中既积累了古诗词,又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教师激励性的话语点燃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谈话引入:孩子们,听说你们背过很多有关春天的古诗,今天老师想和大家做个游戏,看图猜古诗

出示第一幅图片(柳树),看到这满目的垂柳,你想到了我们学过的哪首诗?出示第二幅图画,这桃花如此的娇艳美丽,你们又想到了哪首诗?一场春雨过后落花满地啊!你想到了那首诗?

学生猜到后背诵古诗。

古人用那优美的诗句写春天,你们眼中的春天什么样子呢?想用哪些词语来表现他?春天的美丽,无论用多少华丽的辞藻也无法把他的美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现代诗,再次来品味春天之美。

出示课题,齐读。并解题通过这个题目你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天的早晨。

3.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设计理念:二年级以识字为主,所以教学中遵循着从大语句到小语境的方法教学,放手让生自学生字词。“我和大家来分享”这个环节,学生通过换偏旁学会了很多字,不仅仅是学会了课本上的字,还认识了课外的形近字,增大了识字量。在学习“更”字的时候,因为它是理解的重点,利用钟表,直观的巧妙的给学生展示了其含义。)

同学们请你们轻轻的打开语文书,自己读一遍课文,争取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教师:现在请同桌两人检查读文,一人读一人听,发现同桌读错了,要帮他纠正,读不通顺的地方你就教他读一遍。读好之后马上坐好。

检查读文:谁来展示读文?读的同学要做到声音洪亮,语句通顺,字音准确。听的同学结合老师的要求进行评价。

去拼音读课文;读生词:自己读――一生领读――检查读;读字;同桌读――开火车读;分享字;更:多音字;漫:漫过,慢慢蔓延馒头。

4.品读感悟。

(设计理念:所谓“三分诗,七分读”,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因此,朗读是理解诗歌意境的最佳方式之一,所以我运用了很多形式的朗读,在读中,让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诗歌;在读中让学生渐入佳境,来表现对诗歌理解;在读中让学生互相感染、彼此激发,并产生探究诗歌情感美、意韵美的冲动,而这种冲动,是学习诗词最好的催化剂。)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地看一遍课文共有几句话。

下面就请你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最喜欢的诗句,仔细地读一读,边读边想像,在你的头脑中浮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再带着自己的感受美美的读一读。

小组交流:小组交流的时候要先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然后说说你想象到的美丽画面,还可以给你的小组同学读一读。别人说得时候要注意倾听,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汇报:同学们学得可真认真,谁愿意第一个与大家交流?

(1)“两岸轻烟杨柳绿,一园细雨杏花红。”学生想象画面:河两岸的杨柳抽了淡绿的叶子,淡淡的颜色相互掩映着,好似薄薄的烟雾。春雨过后满园的杏花开的更加娇艳了。

结合课件理解“轻烟”,杨柳抽出淡绿的叶子,她长长的枝条垂在水面,那淡淡的绿色相互掩映着,朦朦胧胧,好似薄薄的绿色的烟雾,,杨柳如烟啊,我们再来看看这满园的杏花课件展示图片,教师语言渲染:若置身于此,仿佛走进了花的世界,花的海洋,我们在走进杏花再来看一看。这杏花比赛似的开放着,有的花朵已经完全绽放了,有的只是舒展了他的一两片花瓣。火红的骨朵不甘落后啊,饱胀得马上就要裂开了。这样的杏花我们喜欢,古代诗人王涯赞美道: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叶绍翁也写过: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岸绿,一园红,交相辉映,美得耀眼,快来读一读。

(2)“堂前住燕子,篱下飞鸣虫。”学生想象画面:燕子在房前飞舞着,有的快乐的玩耍,有的寻找食物。篱笆下的小虫子吱吱的叫着,为这春天增加了生机。

教师指导朗读:你真是个想象力丰富的孩子这幅画面好生动啊。五更的时候天刚刚亮,周围一切静悄悄的,而燕子、鸣虫的飞舞则让这春天充满了活力充满了生机啊。谁来读一读

(3)“新荷浮水层层碧,小草漫坡片片青。”学生描述画面:新长出来的荷叶嫩嫩的绿绿的,层层叠叠的浮在水面上面。小草早已长满了山坡,远远望去就像穿上了绿色的外衣。

教师出示图片引导生体会“层层碧”的含义。指导朗读:一清一碧,真是绿意盎然啊,谁来读一读

(4)整体回味画面,有感情读诗。教师出示课件:孩子们,你们看,天刚刚亮,周围一切静悄悄的。一场春雨悄然过后,两岸烟柳如烟,一园杏花红艳,新荷小草葱茏多姿。这个春天美得无与伦比。如果说这是静静的美,那么燕子、鸣虫的飞舞则让这个春天变得热闹,生机勃勃,有动有静,也难怪作者说说三月春渐浓啊,如此生机勃勃的早晨,你们喜欢吗?(喜欢。)来读一读这首奇丽的小诗吧。(生练读。)

配乐朗读。

5.拓展。

(设计理念:以读引读,拓展更多的阅读资料)

朱自清的《春》片段;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关于四季景色描写的古诗、词语、句子。

6.作业。

第9篇:关于大自然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汉语课堂 多媒体 应用

随着新课改在进一步深入。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设备已经成为我们汉语课堂上不可缺少的工具,是同学们学习最得力的助手,假如没有了它,犹如炒菜不放盐,吃起来是那么淡然无味,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也显得如此苍白、无力,下面,我就个人对多媒体教学谈谈自已的认识。

一、多媒体的巧妙运用,使课前导入形式新颖

我觉得一堂课上,如有一个新鲜,与众不同的导入,可以将学生的视野吸引到课堂上来,将对整堂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特别注重课前导入的环节,如初中汉语第二册第二单元的课文是描写大自然迷人风光的,备课时,我就在网上收集许多关于四季的风景画,青山绿水、茫茫雪原,落日黄沙、百花齐放等等,上课伊始,我就将这些播放给学生欣赏,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在他们一阵阵惊叹声、欢呼声,在情不自禁地赞叹美丽的山水之时,就不着痕迹地将学生带入到第五课《春》中去,一改过去单调、乏味的说教式开场白。

二、巧用多媒体,能突破时空限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材中有很多内容距离现在年代久远,学生由于受到生活时空的限制,没有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光凭老师一张嘴的讲述,难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积极情感,而在此时,我们利用多媒体来弥补时空上的缺憾,将文本描绘的情景直观地在屏幕上展现出来,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去感受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美的情景,《望庐山瀑布》是诗人李白的豪迈大作,气势磅礴、景色壮观,他把美好的想象和现实交融在一起,而学生从来没有见到过真正的瀑布,更别说是庐山的瀑布,那如何让学生感受李白当时的激昂澎湃心情呢?于是。我让学生观看录像,瀑布从山顶一泻千里,水珠四溅,在阳光的照射下,一派迷茫的紫色,陡峭的山壁,垂挂的瀑布,飞溅的水珠,构成了壮丽的庐山瀑布,在观看的同时,学生不知不觉对“景、烟、挂”等词有了感性的理解,感受到了诗词的气势,感受到诗人当时听到瀑布的心情,体会到诗词的精练,激发了学生对中国诗句的热爱及兴趣。课后鼓励他们主动找一些描写自然风光的诗词来和同学们朗诵,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再现情景,突破知识的重难点,便于学生掌握

有一句话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两句话用来强调亲身实践的重要性,那么,要巧妙地突破课文的重难点,就要恰如其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如我们讲《田园诗情》时,为了让同学们理解“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就可以利用现代化的设备,给学生播放一段关于荷兰简介的视屏,让他们零距离领略一幅静谧诗意的田园美景。课文的重点是写荷兰这个牧场之国的诗情画意,在播放视屏时,我们就可以对牧场部分重复播放,加深学生的印象,以突出重难点。课文的重难点就迎刃而解了,我想我们合理运用多媒体,不仅能突破知识重难点,而且能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中增强学习的趣味。

四、让动漫走进课堂,激发学生让表达的欲望

在生活中,没有一个学生是不喜欢动画片的,而多媒体正好可以满足学生这方面的需求,利用多媒体制作动画或播放与课文有关的动画片,配以老师适当的讲解,创设出一个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勾起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纷纷发表自已的见解,在现在的教材中,口语表达一直是农牧区汉语教学中一个痛苦的环节,每次叫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总是会遭受冷场,很多学生不会用汉语准确表达心中的想法,老师的提问谁见了谁怕。但在上《熊告诉你什么》一文时让我印象深刻。我根据教学内容播放了一部动画片,在教学时逐步幅播放,同时根据动画内容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当画面播放到光头强倒在地上装死时,学生们就开始计论纷纷,有些学生还情不自禁地喊道:“光头强太聪明了,这种办法都想得到……”这时我趁机将画面停住,问道:“同学们,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接下来的场面可是我在课堂上从未见到过,他们把手举得一个比一个高,都争先恐后地想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利用多媒体,还可以加强汉语学科和各学科的联系

中学汉语内容广泛,教材大部分是节选名篇佳作,含有丰富的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的内容。与其他学科有丝丝缕缕的联系。

1、与音乐学科的联系。如七年级汉语第二册《藏族空姐》一文主要写十五名藏族姑娘克服了重重困难实现梦想:“漂亮的服装、美丽的容貌、亲切的微笑……”这段语言生动形象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迷人的空姐画面,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时,播放与课文相配套的录像,让学生仔细体验情境,跟着眼前的画面,随着老师的导语,进行朗读训练:(朗读)“有这样一首歌:在每一天太阳升起的地方,银色的神鹰来到了古老村庄,雪域之外的人们来自四面八方,……”随后,播放大家耳熟能详的音乐《向往神鹰》,让学生跟着节奏一起唱起来。在歌声中结束这节课,使他们有一种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的感觉,不由自主地喜欢汉语课堂。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