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有机化学课件范文

有机化学课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有机化学课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有机化学课件

第1篇:有机化学课件范文

关键词:Web3D;有机化学;虚拟仿真;教学效果

有机化学是认识微观世界和研究生命科学的基础。在药学本科专业教育中,有机化学是后期生物化学、分析化学、药物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等课程的基础。因此,有机化学的教学一直受到各医药高等院校的重视[1-2]。但是,有机化学教学内容中所讲授的结构、立体化学和反应历程等往往都是立体的、抽象的和动态的,传统教学中的教学模型、图片均无法清晰、明确地表达有机化学中这些动态的和立体的内容。有些院校自己开发了一些模拟小软件,但这些软件是以平面的形式展示,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动态和立体的问题,但对于有机化学的立体结构和电子的变化仍然无法形象展示。以上这些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导致有机化学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都存在讲解和理解双方面的困难,成为教师最难教和学生最为难学的课程之一。随着网络技术和3D技术的迅猛发展,基于网络的3D虚拟现实技术(Web3D)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教学当中,并受到许多院校的重视[3-6]。Web3D是一种互联网上的计算机可视化技术,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其中X3D是Web3D一种重要延伸,它采用构件化的设计思想,具有很强的可扩展性,数据编码格式严格的一致性等,是一种开放的、可扩展的、可交互的和有统一应用程序模型界面的标准[7]。目前,许多院校都开发了基于Web的网络化学课程[8-9],但是3D交互的有机化学课件仍然处于空白状态。Web3D的技术和性能特点,非常适合用于开发和制作有机化学中的分子结构、反应历程、立体化学等的3D交互虚拟动画。而且,目前许多专业编辑软件可以用来编辑Web3D内容,如Java3D、Culture3D和3dMax等。基于此,笔者尝试开发了一些基于Web3D的交互式有机分子结构和有机化学反应历程的3D虚拟仿真模型,这些模型可以达到与真实分子结构相近的逼真效果。那些在微观领域或肉眼观察不到的现象也可以通过Web3D技术实现可视化,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并给予学生多重认知刺激,使其对知识的接受与记忆更加容易。笔者将制作3D虚拟仿真结构应用于本科教学中,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就这些模型的制作(以杂化轨道模型为例)及其使用效果作一概述。

1基于Web3D的有机分子结构虚拟仿真模型制作

笔者以碳原子杂化轨道的3D虚拟仿真模型制作为例,介绍基于Web3D的交互式3D虚拟仿真分子的制作过程。1.1碳原子杂化轨道3D模型的制作碳原子杂化轨道3D模型的制作首先要建模。三维建模是制作复杂场景动画的第一步,是虚拟现实开发的基础。完整的三维建模一般要经过建模、材质赋予、动画制作、渲染输出等过程。利用Web3D的X3D标准制作,在建模过程中省去了动画制作过程笔者采用3DSMAX的建模软件。3DSMAX中提供了多种建模方法。常用的建模方法有多边形建模、面片建模、Nurbs建模等。结合有机分子结构的特点,可采用多边形建模方法。考虑到网络传输的速率,需限定多边形的数量。多边形的边数量越多,占用的内存资源也越大,通常不要超过三万个面,并设置了模型表面的不透明度、自发光等材质属性。以碳的sp2杂化轨道制作为例(图2),其模型包含三个杂化了的sp2轨道,它们的对称轴在同一平面上,彼此间的夹角为120°,和一条未参与杂化的p轨道。未参与杂化的p轨道与三个sp2杂化轨道对称轴的平面垂直。首先,建立p轨道模型。由于p轨道是对称的而且建模后还要涉及交互部分的操作,故只建立p轨道的半边模型作为开发单位。以3DSMAX2011编辑软件,为3DSMAX定制统一的单位厘米建模。将建好的轨道模型进行导出,经3DMAX导出后的虚拟场景文件格式为.wrl。再利用X3DEditor3.2开发工具进行二次转换,即把.wrl文件转换成.x3d文件,转换后的文件名为p.x3d。其次,将创建好的.x3d文件在X3DEditor编辑软件中利用X3D的<Inline>内联节点和<Trans-form>节点进行引用组合,形成最终的p轨道模型。最后,创建sp2杂化轨道模型。在X3D程序设计中,编写X3D源程序时,由于创建的节点造型复杂,使X3D源程序过长或过大,给程序编写和调试带来诸多不便,因此,X3D标准中引入了<Inline>内联节点,将一个很大的X3D源程序拆成几个小程序,整个程序框架更加结构化、模块化。使用内联节点引入到X3D编辑环境后,再利用<Transform>节点的位移、缩放等属性对原型进行修改,可通过编写代码实现。此外,在建模过程中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①在建立模型之前,要注意相关资料和素材的收集,包括有关实验的文字叙述、实验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实物模型等;②在建模过程中,要与专家沟通以保证建立的虚拟仿真结构的科学性;③建模过程要符合规范,如建模单位及坐标系的设置,对象模型的命名要规范等;④建模需考虑占用系统内存的问题,在保证效果的基础上尽量减少模型的内存占用率,以提高建模效率;⑤注重模型资源的二次开发,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积件”的思想,可以对已经开发出的虚拟场景、对象模型进行分类整理,为其建立相应的模型库来存放。当进行新的模型开发时如果再用到类似的模型部件,可以对模型稍加修改后重新利用。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建模中的重复操作,提高开发效率。1.2虚拟仿真动画的交互实现虚拟仿真动画交互的实现是Web3D中的一项重要功能。笔者主要通过Script脚本节点编写程序来实现交互功能的扩展,可以利用JavaScript和Java语言等提供扩展交互的支持。笔者仍以sp2杂化轨道模型中电子云仿真的实现为例,简介Web3D的交互实现。电子云是形象化描述电子在核外出现的概率密度。电子云的形状与原子轨道类似,也就是说,设计电子云的仿真时既要满足电子云的密度分布又要满足电子云的总体形状。为了达到此效果,可同时设置N个电子。当点击开始触发器时,这N个电子同时运动,当点击停按钮时,设置N-1个电子的透明度为100%,只保留单个电子的不透明属性。本场景中设置了15个电子,这样在视觉上即达到了电子云的效果,在逻辑上又不违背科学性原则。电子的运动是不规则的,简单地利用X3D位置插补器来预先设定运动路径的话需要人工设置成百上千个三维坐标,这样不仅会给开发进度造成时间上的浪费而且也会造成整个文件的数据量偏大从而影响在网络上的传输效果。利用X3D的新特性SAI交互机制,在<script>节点中设置一段应用程序,让计算机根据时间触发器的运行机制随机产生三维坐标。在程序中设置Y轴方向上电子的运动情况,不仅实现了上述功能而且保证了电子云的整体形状跟杂化轨道形状一致。其他轨道上电子的运动算法基本类似,只需改变程序中的个别参数即可。考虑到电子云效果而又不过多影响内存资源的情况,本场景中在每个p轨道上设置了15个电子,1s、2s轨道上各设置了2个电子,每个电子的运动都是随机的。至此,电子云的交互效果制作过程就此完成,每个电子都能实现各自轨道上电子云的效果。交互按钮功能的实现采用X3D为<TouchSen-sor>检测器节点提供的isActive属性,当单击或移动鼠标时发送事件。按下鼠标左键并保持该状态时,isActive=true,放开时,isActive=false。利用这一属性当用户单击开始触发器后,若观察电子云状态时,不可能使鼠标一直处于选取状态,再设计一个开关程序就很有必要。这样就可以实现控制电子的运动与停止功能。

2Web3D交互式有机化学虚拟仿真模型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使用

一直以来在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面对抽象的概念、原理只能用文字、图片、二维图形或动画进行描述,无法向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感性认识,致使知识的表达和理解困难。采用Web3D技术制作的虚拟有机结构和有机反应历程恰恰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这些交互式虚拟仿真模型,既可以在网络教学如慕课中应用,还可以单机版使用。学生或教师可以在计算机上通过鼠标拖动、旋转来选择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原子、分子或反应过程的立体结构、电子运动和转移等。结合多年的有机化学教学经验,笔者制作了基于Web3D技术sp3、sp2、sp杂化,乙烯、乙烷分子等结构,以及乙烯与Br2的亲电加成等反应历程的交互式3D虚拟仿真模型。以碳原子sp2杂化结构和乙烯分子的形成为例,在sp2杂化碳原子虚拟仿真结构中,可以通过点击触发点来激活sp2杂化轨道中的电子运动,清晰的观察到电子运动的范围。与传统的教科书中图片式模型相比,直观逼真,动态展示。通过观察电子运动的范围,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sp2杂化碳原子在形成双键时的成键方式和成键特点,有助于理解有机化学的重要思想:结构决定性质。笔者将这些Web3D虚拟仿真有机结构应用到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对2011~2015连续五个年级的临床、药学和生物技术等专业的1035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030份。问卷内容包括对虚拟现实技术的了解情况、使用Web3D虚拟有机模型的教学效果调查两大部分,主要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其中对于“是否对本课题开发的Web3D虚拟仿真有机结构模型和有机反应机理模拟感兴趣”的情况调查中,85%学生选择了感兴趣,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开发的仿真模型和反应机理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对于“Web3D虚拟仿真动画是否有助于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有机化学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调查中,91%选择了效果较好;4%选择了效果一般,说明大多数学生对本课题开发的Web3D虚拟仿真对加深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持肯定态度;对于“是否有助于理解有机化学反应中的核心部分:电子的转移”调查中,95%的学生选择了“是”,3%的学生选择了“一般”,说明Web3D虚拟仿真对于加深对有机化学核心知识的理解是非常有帮助的。

3结语

综上可知,本文所述的交互式3D虚拟仿真有机原子或分子结构以及有机反应历程,将抽象的分子式形象化,由平面变为立体,由静止变为运动,使重要的有机化学枯燥抽象的知识点变得具体形象,解决了有机化学教学中存在的讲解和理解双方面的困难,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质量。这些基于Web3D的交互式3D虚拟仿真结构,可以应用于互联网,作为网络课程、慕课等网络教学形式重要的辅助教学手段,拓展了其应用的潜力。

参考文献

[1]张大志,金永生,赵靖霞.教学助理制度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实践[J].药学教育,2007,23(4),38-40.

[2]任琴会,韦复华,杨莉莉.提高有机化学教学方法的探究[J].广州化工,2016,44(1),208-209.

[3]卞敏捷,高珏,高洪皓.Web3D可视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5,25(6),141-143.

[4]刘锴,WEB3D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J].无线互联科技,2012,7,239.

[5]廖瑞华,李勇帆.基于情感计算和Web3D技术的虚拟学习环境实现的关键技术研究[J].计算机系统,2011,2,82-85.

[6]李伟群.虚拟现实技术在新一轮高职教改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3):85-86.

[7]林冬梅.X3D新一代WEH交互式三维图形规范[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4,(10):23-25.

第2篇:有机化学课件范文

关键词:“学案”教学;优化;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27-2

在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今天,课堂教学中实施“学案”教学已被许多学校所采用,而对“学案”功能和设计的认识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试从“学案”教学的功能角度,浅谈其在优化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一、“学案”教学的概念与特征

所谓“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教学就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为主体,教师的指导或辅导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1]。“学案”教学的特征是:①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等新课程理念;②教学重心由只重视教法研究转变为突出学法研究,课堂教学方式由讲授式转变为问题式、过程式、体验式、点拨式等多种方式的复合式。

二、发挥“学案”教学功能,优化课堂教学

1.整合重组教材,优化教学内容。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是新课改对一线教师的要求之一。如果说教材是对课标的一次创造,那么“学案”就应是对教材的一次再创造,再创造的过程是一个利用和整合教材,拓展和开发教材,内化和活化教材的过程。教师在设计“学案”时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教学内容的连续性、递进性进行编制。

2.重视学法指导,优化教学过程。“学案”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不是简单的提供教学流程和相关参考资料,强迫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是要着力引领学生培养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方法和学习习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套“五步三维一体化”学案教学模式,“三维一体化”是指教师、学生、学案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三大要素(维度)。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通过学案的设计,帮助学生设定任务,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给予必要的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结合学案主动去发现、探究、理解和掌握研究内容所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以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最终实现知识的建构;学案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能够提供学习目标、思路和需要让学生了解学习内容的有关背景等。学生了解了这些内容,形成自己理解的学习活动方案,作为学习主体主动地学习才会有可能。教师、学生、学案三者的有机结合是实施该模式教学的基础和关键。

五步教学流程具体如下图所示。

(1)个人预习――自学。“学案”在设计时应体现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深入挖掘知识点的能力价值,这样学生在提前拿到学案预习时就能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有更为清晰的了解,在预习自学时就能解决一部分问题,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就可以集中有限的精力来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

(2)小组合作――互学。这一环节主要是解决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疑问。讨论交流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只须一带而过,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而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教师点拨环节中帮助学生解决。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学案,针对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避免草草了事或形式主义,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教师点拨――导学。教师点拨是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精讲精析,突出点拨导学的特点。精讲在内容上要具有针对性,切忌面面俱到,应根据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展开。在方法上应具有启发性,学生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达标训练――助学。“学案”设计了一定的达标练习,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练习的设计应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练习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让学生通过练习既能消化、巩固知识,又能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以便其及时发现练习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正,做出正确的评价。讲评时应把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5)反思领悟――会学。作为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内容、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反思。教师可提示学生:想一想,本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主要探究了哪些问题?通过本课学习得到哪些启示,还有哪些疑问?可将启示、疑问在学案上写下来,或者当堂交流,或者在课后请教老师、咨询同学。长期坚持这样做,能够逐步引领学生形成反思性学习的良好习惯。

3.发挥主导优势,优化教学方法。设计学案时应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方法,以确定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方向和策略;研究知识规律,特别是知识点的衔接,以确定知识流通线、学法指导线和能力培养线;研究知识运用范围,特别是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面,以确定学生训练的方向与内容。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确保学生学习中主体地位的落实,实现学生学习的最大效益,最大限度地实施师生的“互动―探究”。

学案应该是一份引导型的自学提纲。而设计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索求知的重要手段,是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依据学情,精心构建问题。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要通俗明白而准确,还要具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要设置坡度,循循善诱,拾级而上。在学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轻松地探索并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三、关于“学案”教学的几点思考

1.从“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这个角度考虑,“学案”在设计时应该符合学生主体性学习的需要和规律。具体地说,学案应能促进学生理解学习的任务,弄清需要解决的问题,明确学习目标;应能引发学生对学习思路和学习过程的思考,按照一定顺序提示如何展开主体性学习活动,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从而建立新型的“教”“学”关系,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2.学案是以纸质的形式印发给学生,便于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整体设计,便于引领学生阅读、思考、交流、表达,便于学生总结反思,保存资料。但是,学案容量小,也缺乏形象、直观、动态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与其他教学手段结合应用。如可以应用挂图、投影、录像、模型等呈现直观形象的教学情景,可以应用小黑板、投影仪等开展一些变式训练,可以应用实验仪器等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可以应用实物投影等展示、交流学生的学习成果,从而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3.在进行“学案”教学时,教师应避免对“学案”教学功能的认识功利化,以学案代替教学,以学案代替作业,致使学案过分详细化和形式化,补充大量知识点,这无疑会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学生的课业负担。由此,我们在编制学案时要充分考虑课标要求、学生特征(需要)、教材内容、教学环境等方面问题,合理、高效、有选择地开展“学案”教学。

4.在进行“学案”教学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重视学案的整理和保存。精心设计的学案,既有指向学习目标的知识要点、围绕重点内容的问题探究,又有学生对学习过程与结果的总结反思,是很有价值的学习材料。要指导学生依次整理、保存好每堂课使用的学案,并作为重要学习资料,在后续学习、考试复习时充分利用,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案的价值,重视学案的使用。

教学实践表明:运用“学案”教学,转变了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学力”,优化了课堂教学,顺应了新课改要求。因此,有理由相信“学案”教学在优化课堂教学实践中将会得到更广泛地应用。

[参考文献]

[1]房宏.实施学案导学 实现增效减负.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11).

第3篇:有机化学课件范文

【关键词】练习 数学 教材 有效性 针对性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数学练习起着形成和发展数学认知结构的作用。优化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中一个值得认真深入研究的课题。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既要整体考虑练习方式,又要考虑练习的具体内容,把握好练习的度和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小学数学练习不应该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应该是学生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自觉的学习需要。面对新的教学要求,笔者在数学教学中积极尝试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数学练习课教学,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练习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要素。数学教学的目标一定要着眼于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规定学生在一节课结束后要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使哪些情感与态度得到发展。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起点,全面了解课程标准对学段的目标,并在客观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在设计练习之前,一要深入钻研课标,确定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二要深入研究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在设计练习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确定练习内容。如教学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后,首先要安排巩固性练习;然后是发展性练习,扩展知识的应用范围,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是综合练习,沟通新知与其他知识的纵横联系,促进知识网络的形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练习设计应与教材习题紧密结合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关注学生,造性地用教材。教材只是教师教学的一个凭借,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加工、改造,充分有效地利用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从而增强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是很有意义的,而且是必需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自身就要有创新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结束后一般都有以巩固和反馈为目的的巩固性练习,如计算题、基本应用题、简单图形题等,以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而在复习课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条理化的整理,也往往会用归纳要点、列表总结、对比辨析等方式设计巩固性练习。相对新授课的巩固性练习,复习课的巩固性练习涉及的知识点更多,知识内容更系统化,也更具拓展性。在设计巩固性练习时,必须要注意紧扣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知识点清晰,形式活泼多样,切忌出现大量机械性的、重复性的练习。

三、精心设计练习,拓宽探究空间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巩固新知,形成技能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数学练习必须精心设计与安排,因为学生通过练习不仅可以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要充分发挥数学练习的功能,设计练习时除了由浅入深、难易适当、逐步提高、突出重点和关键、注意题型搭配外,还应强化习题的趣味性和开放性。因为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克服厌倦心理,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而开放性的练习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成功的机会,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发展。数学练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充分发挥各种练习的独特作用,力求活而不难,易中求深,使各种练习相互协调,从而产生正向效应。在讲究练习的质与量的同时,还要采取恰当的练习形式,通过最优化的设计使学生保持高效、持久的学习动力。例如,在教学表内乘法口诀时,我们要求学生能熟练地进行计算,即看到或听到“几乘几”的算式,就能不假思索地说出结果,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反复练习;如果只是机械地反复背诵,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所以练习的形式应多样化。

四、练习要有针对性和灵活性

第4篇:有机化学课件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教学改革;思考

一、教师的观念应由化学教学向化学教育转化

高中化学新教材学科难度明显下降,知识面和新科技的介绍有大幅度的增加,课时大幅下降。新课标所赋予化学教学的任务明确指出:化学教学的第一任务,就是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为此承担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要从注重具体的化学学科知识点的严谨性、深刻性转变为进行化学教育的大教育。化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并能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不能只注重化学学科本身的知识结构,而要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使学生可以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的贡献,学会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治理污染、合理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使化学教学更清醒,充分体现化学教育的功能。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具体的化学知识点,而更是可以与具体化学背景联系的实际问题或思考方法。

二、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进行不断更新

化学学科本身有自己的优势。化学现象的千变万化、化学产品的丰富多彩、实验手段的多样性……而学生本身就生活在充满化学产品的时代,新的化学科技产品不断出现……这一切作为进行化学教学的材料和内容很容易激起学习化学的兴趣,也可以成为化学问题的探究对象。化学教学中应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化学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1.课堂形式多样化。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和不同知识内容的特点,化学课的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检测方法多样化。为了巩固和检测课堂效果,考试和作业是必不可少的形式。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同学听见考试就头疼,作业抄袭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为了转变这种现象,教师应该多动脑筋,尽量使作业和检测改变过去单一呆板的模式。

3.化学实验功能的多样性。化学教学中学生获取化学知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实验,实验能力对于一个人终身的发展意义重大,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新教材中增加了很多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在教学可多发挥实验的功能,不仅做好新课标要求的实验,还可以包括活动与探究中的探究实验和需要探究的实验。

三、完善教学手段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赋予化学课堂教学更广阔的空间。模拟微观世界中分了、原子、电子的运动已成为可能,通过模拟实验过程使学生获得仿真操作的技能和体验,使教学活动更形象、更直观、更生动。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也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如果教师仍然采用老办法,不但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同时也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也只会事倍功半。

第5篇:有机化学课件范文

【关键词】优化 参与 开放 多媒体 实效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意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和应用的过程,是课程目标内容,也是课程学习内容。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当通过优化的课堂设计,使学生获得“数学化”“再创造”的过程经历,从而真正提高数学学习的成效。

一、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提高课堂参与度

职高学生由于数学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但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活动过程,成为科学知识内化为学生精神财富的过程。知识的获得与内化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对知识进行自主性地构建。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体验、感受知识的存在,指导学生应用知识,增强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帮助学生回归知识。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头脑并非一片空白,他们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形形的知识经验。这些原有的知识经验是学生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而且还是学习新知识的出发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利用先前体验所形成的概念,感受知识的存在,体验知识就在身边。有了这样的体验,学生就会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二、运用教学的开放策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开放性教学是相对封闭式教学而言,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指导下的新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再主宰课堂,而是让学生来做主角。教师的注意力集中到创设情景,设计问题,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不对学生预先设置任何框框。既有学生独立思考的个体活动,又有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讨论、交流的群体活动,在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中促进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因此,开放性的数学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思维。

1.体现建构观的教学思想

建构观认为学习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信息,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去发现一个独立于他们之外的知识世界,而是重新组织自己的经验世界,去建构一个新的认知结构,学生需要投入全部思维和经验,组织起相应的原材料,去接受问题的挑战,自己提出问题,选择方法和探索经验,并进行表达、交流、修正,从而有效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由于学生个体的认知结构不同,从而决定了数学学习过程中思维方式以及学习结果也具有多样性和个体差异。在开放性数学教学中,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而且开放性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有较强的刺激因素,能形成强烈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开放性问题涉及的知识是学生已经具备的,但解题策略是非常规的,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要求学生构建他们自己的思路与策略,而不是选择一个简单的答案。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活动,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把原来的知识、技能重新组合,已形成解决目前问题的一种整体技能,或者对原来的技能进行修正以解决目前的问题。这样可提高学生的建构能力,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侧重于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侧重于思考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答案。在教学中,学生充分地展现自我,人人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2.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开放性教学讲究师生平等,教师对学生的思维预先设置的限制减少,符合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心理特征,便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为学生提供了具有开放性和选择性的发展空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当前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健康发展。开放性教学给学生提供了更多数学交流的机会,不仅鼓励学生读书,写作业,而且让学生去听去讲,把自己的数学认识以实物、口头语或书面语或数学符号化的形式表达出来并进行交流,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语言、个性全面发展。

这样的数学训练活动,不但可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而且可以通过培养他们的数学感,使学生能应对不同的问题能够选用较佳的数学解决方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借助多媒体的合理运用,改善数学教学的认知环境

教育教学过程是传播教育信息的过程,是传者(教师)借助一定的渠道(媒体)向受者(学生)传送一定的教育信息,从而引起学生思想、行为的变化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现代教育正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师――黑板――教科书――学生”的教学模式。为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及教育发展的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了多种多样的技术手段,如幻灯、投影、电视、录像等视听媒体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教学技术。这些现代信息技术在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也为教学创设了良好的认知环境,其中,多媒体技术更是被广泛地运用在日常教学中,成为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常用辅助手段。

如果脱离了多媒体的演示,可能讲解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运用了直观的演示帮助学生摆脱了畏难心理,提高了解题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越来越多的媒体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的今天,只要我们能够摆正学生――教师――多媒体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地位,恰当使用多媒体,就会让课堂教学进行得精彩,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6篇:有机化学课件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 精彩课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6-004-001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单调。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将文字、图形、动画、声音、色彩等巧妙地结合起来,制作精彩的多媒体课件,把抽象的讲解、说教变成动态的图像,成功地应用于教学,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更让学生爱学、乐学,提高教学效率,实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的新理念,可以说,精彩的课件给教学带来了全新的境界,有力地促进了教学双赢目标的实现。

然而一个先进的教育平台还并不等于先进的教学,要挖掘它在教育中的潜力和作用,必须很好地解决它与教材、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的整合问题,这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条重要理念。

在实践中,更多实践者并没有认真地重视和处理这个问题。他们的观念是,似乎不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就是保守,就是观念不先进,跟不上形势,仅此而已。为此,讲课老师不惜花费一周甚至数周的时间精心制作课件,尤其是开公开课和比赛时,总让人觉得为制作而制作,可结果往往并不理想,有的课件不过是课本搬家,只是起了代替小黑板的作用;有的教师把界面搞得五彩缤纷,花里胡哨,以为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结果适得其反,学生的注意力被鲜艳的色彩所吸引,反而忽略了课堂教学中应掌握的知识;有的教师因为有了多媒体,干脆不再写板书,一节课下来,听课者大饱眼福,可黑板上没有任何痕迹;有的课件因制作粗糙,链接不好,搞得讲课老师手足无措,致使课件成了累赘。以上事实说明,课件要用在点子上,要注重实效,新技术不代表新的教学思想。

因此,我们运用多媒体课件优化数学教学,首先要突出主动因素的人的地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结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融合。

运用多媒体课件优化课堂教学,要通过学生来实现,要关注学生兴趣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的特殊作用,将教学内容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再现于课堂,使教学内容更形象、更生动,进而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能充分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发展。如有一次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当课已接近尾声,学生普遍比较疲惫时,我提出问题:“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说明汽车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吗?”在学生思考和讨论后,我演示课件,屏幕上出现一片绿地,一只小猴子坐在一辆方形车轮的车上,在音乐的伴奏下前进。看到小猴子被车颠得一上一下,学生们开怀大笑。这时,引导学生讨论:小猴子为什么会感到颠簸?有的学生回答:因为车轮是方的,有棱有角。我再问:“难道坐在车轮没棱没角的车上就不会感到颠簸了吗?”继续演示课件,屏幕上出现小猴子坐在椭圆形车轮的车上,伴着音乐声向前进的画面,仍见小猴子随着车轮的转动上下颠簸。“这又是为什么呢?”我继续提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运用所学的知识做出了正确的回答。通过演示,启迪了思维,加深了学生对圆的进一步认识,使学生趋于低落的兴趣又被激发起来,学习欲望又被调动起来。

运用多媒体课件优化课堂教学,要关注教学效益,它要求教师有时间观念和效益观念,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不能只追求形式和摆花架子,而不考虑对教学效果的追求,多媒体课件要运用于适当的地方,发挥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既要起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作用,又要起到促进学生认知水平和学科能力发展的作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比较抽象、难懂的知识,如果只是简单、枯燥的讲述,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采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图像演示,不仅能化难为易,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而且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和难点内容的突破。

我们运用多媒体课件优化数学教学,其次要用新的角度审视教学内容。以新的视角,把握信息技术与教材的契合点,第一,不仅关注着眼于如何突出教材的重点,突破教材的难点,更重要的是要关注是否有利于学生思维训练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和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要关注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做深层次的挖掘和总结,建构知识网络,创造更深刻、更丰富、更实用的教学资源。数学知识前后联系紧密,逻辑性强,在复习整理时,适时使用多媒体课件,化静为动,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把散装的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系统中,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完善认知结构。

第7篇:有机化学课件范文

【关键词】 中学化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化学科学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基础科学。[1]新课改的全称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世纪末,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如何反映化学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根据学生的认识发展特点,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化学教育改革应关心的问题。化学学科课程改革的目的在于构建一个开放式的、多样化的、具有选择性、主动性的课程体系。化学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基础性、社会性、人文性和发展性。化学课程改革的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知识能力的全面性,学生素质发展的差异性。在教学实践中要求注重如下方面的转变。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课程改革后的高中化学教材难度降低,关于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的介绍有大幅度的增加,课时大幅下降。课改后的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3]因此,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发生转变,要从注重具体的化学学科知识转变为进行全方面的化学教育。

二、教学方式的更新

1.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化学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化学课堂教学可以采取的教学方法很多,如:探究——讨论式教学法、启发——讨论式教学法、程序教学法、单元结构式教学法、发现法、自学辅导法、实验探究法等。多种形式并用可以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进一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并且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里应该注意根据教学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做到教学形式为教学内容服务,并且要保证学生的能动作用,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使教学形式多样、教学内容新颖,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教学评价多元化

为巩固和检测课堂效果,作业与考试是必不可少的形式。在日常教学中,学生会对考试产生抵触心理,抄袭作业的现象也经常发生。为了转变这种不良现象,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评价方法。例如,采取课前十分钟测验、化学小组竞赛、化学实验竞赛等使学生对化学学习感兴趣,增长知识面,同时自觉地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这样学得既愉快又轻松,在学习中掌握了学习化学知识的方法,为今后更好的学习奠定基础。

3.化学实验功能的多样性

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和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扎实的化学实验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课程改革后的化学教科书中增加了许多学生实验和演示试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不仅要做好课程标准要求的实验,而且要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可以对实验现象展开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动手实验,检验结论的正确或错误;可以改进实验装置,使现象更加明显或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等。总之实验可在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所以应当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教学作用。

4.学习内容的丰富性

化学教学不但要完成化学知识的教学,更要将化学知识溶于学生日常生活的背景中,使学科知识成为为生活服务的手段和方法、为此要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新版化学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教师要在此基础上,最前沿的科学技术信息,将具有时代气息的化学知识传递给学生。同时还要注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增强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完善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赋予了化学课堂教学更广阔的空间。通过模拟化学反应过程可以使学生获得仿真操作的体验,使抽象的化学教学更形象、更直观。从而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也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

1.重视教学的直观性

在讲授有机化学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等内容时,如果只用语言讲述既费时又费力,学生还觉得抽象难理解。在讲授这类抽象的教学内容时,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使物质的微观结构跃然于荧屏之上,并且可以将化学反应实际的过程用生动形象的动画表示出来,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同时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透彻。对于讲授有关工业生产、环境污染、自然现象等与生活相联系的内容时,可以放映相应的影视资料,或是带领学生到室外亲自体验相关的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2.重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与实际生产和生活相联系的学科。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日益完善,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化学课堂教学。[4]多媒体教学方法有很多,比如自制或利用现有的化学课件、截取电视相关资料,利用录像、投影等,还可建立习题库、实验录像、课件库等。作为化学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拓宽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方法,从而使化学课堂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四、结语

新形势下的化学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思路,使教师从思想上进行转变,用行动上跟随教育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中学化学教师转变观念、拓宽思路、改变方法,以全新的思路、投入到化学新课程教学中。

参考文献

[1]刘晓萍.浅谈新课改下高中化学的改革[J].考试(教研版),2013,01:189.

[2]邓阳,王后雄.论新课程下化学“双基”教育价值的新内涵[J].化学教育,2013,02:6-9.

第8篇:有机化学课件范文

一、教师要注重两个转变

1.工作重心的转变。新教材摒弃传统教材的弊端,更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在知识传授上重视以“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等形式出现,强调了学生主体性,注重了实践和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转变。我将工作重点放在五个方面:一是研究课程标准,二是研究教法,三是研究学法,四是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五是研究对学生的评价。

2.教师评价方式的转变。由于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注重情感的体验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掌握,改变了过去教学单一的以分数评价学生的局面,因此化学教师要侧重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注重每个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评价,并注意从学习态度和情感方面去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化学学习的主人

化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是《化学课标》提倡的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注重知识的生活性和实践性。化学课题生活化,问题引入情境化是化学新课程的特色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设置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从情境中获取信息,用化学思考方法去建立模型,然后进行解释,应用和拓展。要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化学活动,经历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科学探究与合作学习。要注意培养学生倾听他人的发言,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勇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当不同见解难以统一时,应学会各自保留自己的见解。在进行科学探究与合作学习时,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有秩序地发表意见,不影响他人的讨论。如果分小组活动,人员的组合要采取轮换制,使每个人接触面广泛。小组成员可以轮流代表小组发言,小组之间可以随机交流帮助。

三、准确把握知识的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

教师头脑中要有三个阶段的知识,整合核心知识,提高教学时效:清楚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的内容和程度,知道学习在必修模块中要掌握的程度,了解在选修模块还有需要哪些进一步的延伸。

四、分析栏目功能,合理运用教材中各种栏目

教材中栏目的设置,蕴含着教与学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了解、借鉴教材倡导的教学基本方法,选取素材创设学习情境、设计学习活动,考虑教学设计要点,有助于教师驾驭教学过程。

五、创设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活动

多样化活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调查参观、资料收集加工、自学、文献探究、网络查询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每种学习方式各有长处和短处,运用得好都会发挥其他学习方式不能代替的特殊功效。

六、正确处理STS知识,改变教学策略

知识情境化:“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从自然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应用”。两大好处: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能力,体会知识的价值;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转变教学策略,强调“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研究一种物质―看组成元素―看物质类别―判断物质性质―研究不同类别物质之间的关系。

七、重视化学实验

实验是实现中学化学教学目的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贯穿于中学化学的全过程。实验是一种探究性活动,是有效实施中学化学教学目标的重要而必要的前提条件,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在以往教学中,为了节约时间,有时实验是“黑板上讲”,“黑板上做”,很少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在新课程下,教师应认识到实验不仅是一种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的直观手段,而且是使学生激发兴趣,掌握知识、技能和科学方法的重要途径。更强调实验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把学习过程看作是一种科学的探究过程,在对问题的探究中不断地获取知识,同时使学生切身体验科学家的科学探究过程。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实验教学的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实验探究提供条件,注意启发引导,做学生的引导者、鼓励者、支持者。

八、教学手段的不断完善

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赋予了化学课堂教学更广阔的空间。如果教师仍然采用老办法,不但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反而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也会事倍功半。应该按照以下方法不断完善教学手段。

第9篇:有机化学课件范文

摘 要:本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中职有机化学教学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提出构建与中职学校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密切校企协作,探索具有中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中职 有机化学 教学改革

医药产业一直是国家和苏州市规划发展的重点产业。2013年的统计报告显示,医药产业已成为苏州市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重要的经济支撑。医药产业的蓬勃发展必然带来人才需求的增长。为了与经济建设的发展相适应,同时与苏州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相适应,笔者在学院的领导下,在有机化学教学实践中,在课程体系、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课程改革起步阶段存在的问题

中职药剂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药剂专业技术,具有从事医药工程岗位工作的操作能力,能够适应生产、经营、管理一线要求的技能型、操作型初级专业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的主要问题有三个。

一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课程改革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理实一体化教学工作还不够成熟,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改进。二是实验、实训条件与生产企业有一定差距,设备类型及先进性均需进一步完善。三是该专业师资不足,专业教师职称结构失衡,青年教师中具备生产实践经验的较少,双师型教师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二、有机化学专业课改措施

从2013年至今,笔者学校对有机化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采取了以下六点改进措施,力求通过课程改革,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1.以“够用”为度,增加实用的教学内容,减少不必要的理论知识

笔者学校根据课改“16字方针”(德育为先、因材施教、贴近企业、突出能力),在专业课程大纲、教学目标及专业课校本教材的选用上首先进行改革。专业课程大纲设置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委员会的作用,通过广泛调研,使开设的课程能满足企业岗位知识、技能的要求,又使学生具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经过两年的摸索,将有机化学课程内容分为四大块:基础内容,专业相关内容,人文和社会科学相关内容,实验及实践内容。

教材是组织教学的基本依据,没有创新的教材,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会困难重重。传统教材有严重本科化的痕迹,对技校学生来说知识太难、太深,内容太多。学生拿着厚厚的教材一筹莫展,严重影响了学习的兴趣,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在课程改革中,笔者学校对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够用”为度,减少不必要的理论知识,将学习内容更为实用作为目标。在实践中,通过校本教材逐步实现这一目标。校本教材中精简和更新了教学内容,进行了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整合,按照内容少而精、增加学生自主性的原则,根据课程的特点,在精、新、易懂上做文章。还以实施实验选修和设计为切入点,推动教学改革,完善以技能培养为主线的课程结构。

2.增加实践性课程,减少理论授课时间

实验室对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笔者学校加大了对专业实验室教学设备的硬件投入,使实验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在教学计划上,增加了实验的时间,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培训。同时建立开放型实验室,增加学生在时间上的自由度,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学生“以我为主”,在教师引导下积极进行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制订方案、动手设计或实验、分析总结等,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增加企业实践的机会,减小学生和企业的距离

课改的方向是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其中专业岗位技能是学生应当具备的关键能力之一,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就业,也关系到企业对学校培养对象的认同和社会对学校的认同。笔者所在专业的学生主要安排在市内的医药生产和销售等单位进行生产实习。企业实习让学生认识药剂专业的行业概况,初步了解处理流程,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扩大知识视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习期间感受企业氛围,处理好人际关系,为学生踏入社会奠定基础。

4.增加考核的方式,避免“一卷定终身”

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突出“以能力为本位”的教改思路。改变传统评价方式,对学生考核采取以能力为主的多方位综合评价。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培养机制和考核体系,采取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方式。

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中职生,其教育应是就业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所以笔者认为考试不应该把考查学生的记忆力作为重点,而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际应用能力为指向。针对学生考试搞突击的局面,笔者学校在课改过程中将考核形式多样化,用开卷考、口试、实验操作考试、调查报告或小论文代替传统考试。多样的考试形式可以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方法,让他们真正理解、掌握、运用书中的知识;同时便于老师在命题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试题的灵活性,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

5.增强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将传授知识与创造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教师的教学方法应根据对象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等。这些方法的实质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突破惯性思维的束缚,启发学生自觉运用创造性思维等思维方式去探索新的理论和形成新的概念。

笔者学校积极探索项目课程下的理实一体化、模块化教学工作。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把形象性与生动性、科学性与启发性有机结合,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学生通过教学环节,形象、直观地理解所学到的课程知识,拉近与知识的距离,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

6.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是课程改革与建设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网络时代,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是课程建设现代化的标志。笔者学校教师改变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合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例如多媒体等教学课件,增强教学内容的形象化和直观化,克服时空限制,因材施教,使知识、信息迅速传播,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在指导学生完成作业的同时,教师还可向学生介绍校内外相关的网络资源,作为该课程教学的参考资料,包括电子书籍等,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学生的实验环节中,笔者学校充分运用视频影像,把学生的操作拍成视频,让学生观看,查找自己的不足,加深印象,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小结

两年来,笔者学校以教师能力提升、课程设置、校本教材编写、课程评价体系构建、实训实验能力提升、学生能力培养为重点,夯实专业发展基础,使人才的培养既具有鲜明特色,又方向明确。为了更好地推进教学改革,今后笔者学校还将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

一是采用多种形式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真正建立一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是今后教学建设的核心内容。二是以有机化学项目为模式,开发技术实训项目,增加仿真的实训场所,使学生在学校就能见到技术现场情景,摸到技术现场设备。三是在由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以建设精品课程为目标进行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高红武,王资,王宜明等.高职高专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

[2]李金成.环境工程专业实习改革初探[J].中国冶金教育,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