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克服心理障碍范文

如何克服心理障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克服心理障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克服心理障碍

第1篇:如何克服心理障碍范文

1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1.1认知原因。我认为中长跑教学是意志磨练的过程。中长跑所要求的意志品质是和必须战胜肌肉长期紧张僵硬所造成的困难相联系的,在训练中,不管神经、肌肉如何紧张、疲劳、痛苦,甚至出现极点时,都应咬牙坚持,毫不松懈的跑到终点。因此,运动员必须具备自觉、主动、顽强等意志品质。而许多学生却对中长跑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认识不到其锻炼价值,缺乏意志力,不能经受考验导致半途而废。

1.2趣味原因。即通常所说的兴趣爱好。有的同学平时参与体育活动少,特别是对中长跑的练习平时接触少,觉得枯燥无味,缺乏热情和兴趣,因而在练习中表现出冷漠,不积极的态度,甚至逃避。

1.3学生素质原因: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素质比较好的学生在学习中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因此比较积极主动的参与训练下,而素质较差的学生对中长跑练习比较畏惧、胆怯,必然会导致两种不同的训练效果。

1.4教师自身原因。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结构缺乏全面的了解,教学方法不灵活,手段陈旧,对学生缺乏爱心,也是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1.5社会原因。目前一些家长,包括一些学校管理层只强化学生的文化素养,忽视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也是导致学生对中长跑学习不够重视和产生惰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2如何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

2.1深化认知理解。教师结合中长跑的历史、性质、特点等,采用提问、讨论、解释等方法,深化学生对中长跑的认识和理解。譬如在中长跑中产生胸闷、头昏、浑身无力、呼吸困难等现象,从学生心理、生理、意志品质等方面做细致入微的思想工作,让学生不仅从运动生理学角度对运动 “极点”的出现有了较深的认识,而且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中长跑的意志品质、锻炼价值的认识。认识问题解决了,学生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中长跑练习,并从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2.2灵活多样教学方法。教师设计轻松愉快的课堂,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去自觉学习。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环境设计新颖的课堂。也可以围绕教学目标让学生自主的设计课堂并实施。如利用学校的大斜坡、台阶、树桩、体操架等设计5分钟或10分钟跑;可以利用农村山区学校的优势开展登山比赛;乡间小道进行3公里、5公里的越野比赛;也可以进行1分钟、2分钟……,5分钟跳绳比赛等;在课堂上播放奥运会中长跑资料,让学生直观了解中长跑的技术并感受运动员的拼搏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习的兴趣。

2.3运用良好语言艺术:中长跑是一个长时间保持一定速度跑的练习,这就要求教师做到语言清晰准确,简明扼要,,同时富有艺术性、感染力和鼓动性,使学生在语言的刺激下产生良好的心理情绪和情感变化,始终兴致勃勃地处于强烈的求知欲和锻炼身体的积极状态。如集体跑时让学生高喊“锻炼身体,振兴中华”等口号,来提升士气,振奋精神。测验或者比赛,剩下几圈时对意志力差的同学可以激励他说:“只有几圈了,”而不能说“还有几圈。”对身体较差的同学可以鼓励他说“咬牙坚持,胜利在望。”这样使学生的心理上感觉到马上就完成,让学生感到老师平等待人,谦虚可敬,进而乐于教师的淳淳教诲,出色完成练习任务。富有爱心的教师,才能做到任何情况下都控制自己的情绪,善于忍耐,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以自己积极而饱满的情绪来感染学生,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反之,对于责骂、训斥、讽刺、挖苦,学生会处于一种被动,压抑不快的状态,既影响学习,又会产生心理障碍。

2.4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充分了解自身心理水平和运动技能,对自己进行合理的判断,以此制定合理训练计划。也可以自己进行试验,如在情绪高涨和低落两种状态进行学习,对产生的两种效果分析得出结论,据此明确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2.5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良好的环境是教师搞好中长跑教学工作的必要保证。这个环境包括教师关心和鼓励学生,学生轻松愉快学习的良好环境;同学互相学习的融洽环境;团队团结一致,努力奋进的积极向上的心态环境等。只有营造好健康积极向上的氛围,并长期熏陶,潜移默化地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的潜能。

总之我们在中长跑练习中时刻激发学生的潜能与练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时常注意对学生心理障碍现象的排除。只有这样才能克服与排除影响中长跑教学的心理障碍,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不畏困难积极努力地投入到练习中去。从而增强了学生体质,发展耐力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丁忠元.《体育心理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

[2]《运动心理学》.体育院.系教材编审委员会,1981年

第2篇:如何克服心理障碍范文

关键词: 消除; 心理; 障碍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4-0119-01

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是指影响、制约、阻碍中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数学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也即是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因"困惑"、"曲解"或"误会"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那么如何引导中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增强数学教学的吸引力?这是数学教法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坚持"四重、三到、八引导",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领悟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进而爱学、乐学、会学、学好。

“四重”,即重基储重实际、重过程、重方法。

1.重基础

就是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严格按照大纲提取知识点,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清楚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及其各自在结构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重实际

一是指教师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实际,包括学生学习、生活、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特长优势,学习策略和水平等等;

二是指数学教学内容要尽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三是要加强实践,使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初步体验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3.重过程

揭示数学过程,既是数学学科体系的要求也是人类认识规律的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利用数学过程来学习方法和训练技能,较之掌握知识本身更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要揭示数学问题的提出或产生过程;二是要揭示新旧知识的衔接、联系和区别;三是要揭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四是要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总之,要“以启发诱导为基幢”,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来揭示获取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进而达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

4.重方法

“数学方法是在数学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的具体途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所谓重方法,一是要重视教法研究,既要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又不包办代替,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掌握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过程,掌握解题方法;二是要重视学法指导,即重视数学方法教学。数学学法指导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它包括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审题答题,进行知识体系的概括总结,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评定,对解题过程和数学知识体系、技能训练进行回顾和反思,等等。

“三到”,即教师要做到心到、情到、人到。“能够真正做到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疑,想学生所难,想学生所错,想学生所忘,想学生所会,想学生所乐,从而以高度娴熟的教育技巧和机智,灵活自如、出神入化地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遨游,用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路,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意志调节学生的意志,用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使师生心心相印,肝胆相照。课堂步入一个相容而微妙的世界,教学成为一种赏心悦目、最富有创造性、最激动人心的精神解放运动”。

“八引导”,即学科价值引导、爱心引导、兴趣引导、目标引导、竞赛引导、环境引导、榜样引导、方法引导。

1.学科价值引导

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学科价值,懂得为什么要学习数学知识。

一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悠久历史;

二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与各门学科的关系,特别是它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在工农业生产、现代化建设和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地位和作用;四是要让学生明白当前的数学学习与自己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和能力增长的关系,使其增强克服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自觉性,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

2.爱心引导

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特别是对于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更应主动关心他们,征询他们的意见,想方设法让他们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向他们奉献一片挚诚的爱心。

3.兴趣引导

一是问题激趣。"问题具有相当难度,但并非高不可攀,经努力可以克服困难,但并非轻而易举;可以创造条件寻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但并非一蹴而就";

二是情景激趣,把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创设生动形象、直观典型的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有语言激趣、变式激趣、新异激趣、迁移激趣、活动激趣等等。

4.目标引导

数学教师要有一个教学目标体系,包括班级目标、小组目标、优等生目标和后进生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使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都有前进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其目标要既有长期性的又有短期性的,既有总体性的又有阶段性的,既有现实性的又有超前性的。对于学生个体,特别是后进生和尖子生,要努力通过"暗示"和"个别交谈"使他们明确目标,给他们加油鼓劲。

5.环境引导

加强校风、班风和学风建设,优化学习环境;开展“一帮一”、“互助互学”活动;加强家访,和家长经常保持联系,征求家长的意见和要求,使学生有一个“关心互助、理解、鼓励”的良好学习环境。

6.榜样引导

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自己心中的榜样,一是要在教学中适度地介绍国内外著名的数学家,引导学生向他们学习;二是要引导学生向班级中刻苦学习的同学学习,充分发挥榜样的“近体效应”;三是教师以身示范,以人育人。

7.竞争引导

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建立竞争机制,引导学生自觉抵制和排除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比、学、赶、帮争先进。

第3篇:如何克服心理障碍范文

【关键词】心理障碍 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从学生方面说,更是难点。学生对作文一般都存在畏惧心理,往往表现为对作文缺乏信心,一提起写作文,头脑一下子变得杂乱无章,甚至空白。这种作文心理障碍,从广义上讲从属于青少年心理障碍的范畴。从狭义上讲,从属于学习心理品质的范畴。它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写作乃至创造性的完成,制约了学生的认知与语言表达,思维与创造想象,学生处于写作的忧虑或挫折感中,终使其作文水平停滞不前。

形成学生作文心理障碍的原因,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教师在教学行为中的弱化,比如没有较好地教给学生作文思维的方法,语言表达、篇章结构安排的技巧等;二是学生在自身观察、思维、想象及语文基本素质与技能上存在显著问题,多重因素结合,必然影响学生构思及写作的整个过程;三是来自外部的干扰,如反问的深刻影响,教师的评价作文模式,生活素材的缺乏,同辈群体乃至班集体、个人生活的单调枯燥等。

纵观学生作文心理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枯竭心理

其主要表现为学生写记叙文时觉得没有题材可选择,生活源头里找不出文章所要求的素材;写议论文时,感到无话可说、无料可摆、无理可讲。因而这些学生常常抓耳挠腮,冥思苦想,最后常以胡编乱造,或者是搭空架子,浮皮掠影,交差了事。这是许多学生的通病,是学生作文心理障碍中最常见的一种。造成这种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学生生活范围狭小,学校、家庭、同辈群体生活单调,孤陋寡闻,平静而呆板的生活同时也制约了学生反映和认识生活的能力,“鱼无水而不能泳,炊无米而不能食”;另一种是学生本身对生活的敏感性较差,不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不愿作深入思考,虽然生活内容颇为丰富,然其观察的视角、思维活动始终麻木而迟钝,这实际上是一种假性“枯竭”。

鉴于“枯竭”心理的成因,我们只有丰富学生生活,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诸如参观访问、春游远足、夏令营、体育竞赛、读书看报、演讲辩论等,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串演生活中的各种角色,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使其“胸中有立壑”,然后才能“下笔如有神”。同时,教师也要教给学生观察、比较、联想、分析、综合的方法,分析生活中种种现象,提高学生感受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特别是初高中学生要进行相类、相似、相关的思路拓展训练。如向理性思路拓展,通向逻辑思维范畴,因本质属性的相同而由此及彼的联想、想象;相关性思路拓展则是通过时空等条件、因果关系对不同事物作联想、想象。几种训练分项或综合进行,可有效地打开思路,使可说之话,可用之料,可讲之理如泉涌鹊飞纷至沓来。这就能逐步摆脱“枯竭感”的烦恼。

二、从众心理

其主要表现为学生作文摆脱不出教师推崇的范文,印象深刻的阅读经验,以及生活中人们习惯的认识与看法等而引起的“思维定式”。这也是学生作文中较为普遍的一种心理障碍。有些老师指导学生作文时,一味强调模仿。学生由于大量的现成书本题材储存在大脑中,因而构思时不知不觉被其 “磁化”而归一到别人的经验中,写出来的作文始终逃不出“经验框框”的束缚,影响他对生活的个性理解和思考。

例如,材料作文,要求以《吸收和给予――绿树的启示》为题写讨论文。材料短小简明,“人们喜爱绿树,因为绿树使大地充满生机,为自然调节气候,给人类带来幸福。然而,绿树为了这一切,必须深深扎根于土壤中,不断吸收水分和养料,有人曾做过实验,一棵不大的白杨,一昼夜吸收的水分竟达五公斤之多。”这是一则隐喻性作文题,第一句讲绿树成材为人类造福,隐喻人才的重要;第二句讲绿树“为了这一切”而“不断地吸收水分和养料”,隐喻成就人才必须以大量吸收知识为根本;第三句讲科学实验证实了绿树吸收之多,可见“成才”必须以丰富的知识为前提。题目中的“吸收和给予”已经把相互关系提示得十分明确,不讲吸收知识,拿什么奉献?有些学生缺少认真审读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构思时想到以前学过的课文《松树的风格》,在作文中单一地讲无私奉献,雷锋精神,始终不涉及“吸收”这一根本性含义,舍本求末,偏离题意,因而造成审题失误,这就是受“思维定式”的影响。

如何消除这一心理障碍呢?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生活、分析事物的方法,既要从客观上分析社会世俗人情,更要从日常生活的“平淡”中寻找和发现生活的美。要教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多思、巧思、深思、静思。对学生的独到见解,老师要及时肯定、勉励。如果学生思考不周,理解肤浅,尚有缺陷,教师也不能泼冷水,横加指责;而应该满腔热情地诱导、启发,让其提高认识,自觉修正。

三、封闭性心理

由于中学生逐渐地脱离了儿童时代的天真、幻想心理,处于趋向成人心理阶段。他们思考问题和表达感情具有独立性的特点,自制力也得到提高,自我意识逐步形成,对于眼前事物和现象的把握往往出自理性的思考和判断而不轻易表达,而且对涉及自身的各种事情很敏感,自尊心增强了。有时教师的态度和教法的不妥,也会妨碍师生间的融洽相处,造成心理障碍。封闭性心理在初三和高中学生身上表现尤为突出,如上课不踊跃发言,讨论问题即使有真知灼见也不愿多说,完成作文时,只按形式拼凑。这样学生的真实思想感情长期处在压抑和封闭状态之中,势必造成作文的心理障碍。

第4篇:如何克服心理障碍范文

        英语学习困难的学生,往往智力因素与其他学生并没有显著的差异,他们大多表现为不大愿意学,甚至不想学,使得学生对英语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厌学情绪。由此,我们不难想象这些学生现实的状况,由于暂时的英语成绩跟不上,老师不喜欢他们,同学看不起他们,家长对他们失望,令他们产生较强烈的自卑感,久而久之,英语学习中不懂的东西越积越多,从而使他们对英语学习提不起兴趣,产生厌学情绪和对立情绪。

        对待他们,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工作。

        一、相信学生并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教好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说过:“学校学习中的许多个别差异是人为的、偶然的,而不是个体所固有的。只要提供适当的先前与现时的条件,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在世上所能学会的东西。”因此,作为教师,即使面对成绩、表现均差的学生也不能“轻言放弃”。教师的职责和工作的重点应主要体现在对数量最多、智力条件一般的学生的教育上。如果能持之以恒地对学生施以严格的训练和正确的鼓励,他们当中有很多会取得突出的成绩。

        二、多与学生接触,进行感情交流。

        古语说:“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跟任课教师有很大的关系。他们喜欢一位英语教师,也往往喜欢听他的英语课,并能主动接受这位老师所传授的英语知识。因此,教师应把微笑带进课堂,将欢乐带给学生,做学生们的良师益友,使他们真正地喜欢自己,爱上自己的英语课,从而能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为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应当精心设计作业,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及时为后进生补缺,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都能克服胆怯、自卑心理,善于发现自身的长处。

        三、善于捕捉闪光点,适时恰当地进行赏识教育。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有心人,加强对学困生的观察、引导和帮助,要善于捕捉其闪光点,适时恰当地进行赏识教育。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小的成功或有点滴进步时,应适时提出真切的鼓励,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四、 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

        建立正常的师生关系的关键,是教师的模范作用,也是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环节。在目前的情况下,这个问题显得尤其重要。“教师有权威性,学生有向师性,这两种心理状态决定了教师对学生有重大的影响”。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有些学生对一门学科的学习感兴趣,往往源于对任课教师的人格、学识等方面的热爱和崇敬。这种“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现象,在当今的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教师应该坚持以表扬鼓励为主,不讽刺或讥笑差生;要求学生运用纵向的眼光,把自己的现在和自己的过去比;努力创造条件使得各种不同才能的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

      五、要加大学习兴趣的培养,使学生热爱自己所任教的学科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产生学习自觉性最好的动力。当学生自觉主动学习时,才能取得最佳效果。现代教育心理学非常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和能力的发展。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志,也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杠杆:既是教改的重点,也是备课的重点。教师应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过程能够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持久的兴趣,帮助学生从“学会”逐步转变到“会学”。要达到这种目的,我们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改进教学方法。

        1.加强备课,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和文化因素,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许多和我们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我们知道:“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是否把语言因素和文化因素结合起来学习,英语教材是否有趣。”因此,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和文化因素对培养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充分满足学生渴望获得“成就感”的心理特点。在没有学习英语之前,我们只能使用汉语与别人交流。开始学习英语之后,我们就可以尝试使用英语来进行交流,如:good morning! ... can i help you? ...thank you! ... my pleasure!...从学习的第一天开始,我们就能说英语,而且随着学习的进展,我们会说的英语句子越来越多,直到把英语当成自己的第二语言。这个过程自然充满乐趣!当他们真的感到英语有“用武之地”、有成效时,就会更主动自觉地学习。随着学习自信心的增强,学习效果也就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负担逐渐减轻,学习速度不断加快,学习兴趣也就自然能得以持久。

第5篇:如何克服心理障碍范文

论文摘要:健身健美操运动能够缓解精神压力,释放负担情绪;塑造完美体型,增强自信心理,对性格较男性而也更为内向的女大学生来说,克服心理障碍,有着得天独厚的作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人们时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愈加激烈,知识更新迅猛,人际关系更加复杂,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因素因而越来越多,心理失调与心理障碍的现象在人们生活中也越来越普遍,并已构成对人类健康的重大的威胁、。特别是刚离开父母即将独身闯世界的在校大学生,心理状况更令人担忧:目前大学校园里,休学、退学、自杀、犯罪等现象屡见不鲜,有心理障碍的人数在逐年增多,在南京召开的大陆、香港、台湾三地21世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术研讨会上有关报告说,在我国,80年代中期,23. 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 %,近年来已达到30%。这些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人格的发展和完善。而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否是关系到我国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教育目标的实现的大问题。因此如何防治大学生心理疾病,克服心理障碍,已成为高校的重点工作。为此国家教育部已于2002年4月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纲要”在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中,提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所谓心理障碍,就是影响个体正常行为和活动效能的心理因素及心理状态。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有:焦虑、麻木和冷漠逆向心理,狭隘和抑郁,神经过敏,闭锁心理等。目前,高校大学生中,由于女大学生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从性格和开放程度较男性大学生来说,本身就较为保守,高校的现状是女大学生心理疾病更难预防、更难疏导,更何况目前高校在校生男女比例已接近I:1,因此,作为高校的工作者,更应注重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克服。

对此,笔者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工作中体会到,对性格较男性而言更为内向的女大学生来说,积极参加健身、健美操运动,是女大学生及时释放负性情绪,树立自信心和增进健康美的最佳方法。健身健美操运动对帮助女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作用:

一、缓解精神压力、释放负性情绪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在享受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舒适生活和各种便利的同时,受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精神压力。研究证明,长期的精神压力不仅会引起各种心理疾患,而且许多躯体疾病也与精神压力有关,如高血压、心脏病、癌症等。体育运动可缓解精神压力,预防各种疾病的产生是科学研究已证实的事实,而健美操作为一项体育运动,以其动作优美、协调、全面锻炼身体,同时有节奏强烈的音乐伴奏而著称,是缓解精神压力的一剂良方。特别是随着健美操的发展,有氧搏击健美操和瑜咖健美操的出现,搏击健美操的拳击格斗性,非常适合宣泄心理障碍中的抑郁和压抑以及对他人的不满,及时释放负性情绪;瑜咖健美操的修身养性的特点,则非常适合克服烦躁、焦虑的心理障碍,能有效地提高女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可以说在强劲有力,旋律优美的音乐伴奏下的健美操锻炼,能使有心理障碍的女大学生,其注意力从烦恼的事情上转移开,忘掉失意与压抑,尽情享受健美操运动所带来的欢乐,得到内心的安宁,从而缓解精神压力,使人具有更强的活力和最佳的心态。 二、塑造完美体型,增强自信心理

一个具有心理障碍的女性,特别是因失恋、单相思等原因产生的心理障碍的女大学生,往往在受到恋爱挫折后,其行为出现自锁性、心理出现悲观失望等现象,给人一种暗无天日的状态,其姿态、气质、体型都将受到极大影响,久而久之,不仅失去了女性的魅力,而且还会进一步挫伤其自信心。

健身健美操是一项有氧运动,实践证明它对体型肥胖者具有分解脂肪的减肥的功效;对身体虚弱者具有强身健体,特别是通过一些力量性的训练,如哑铃健美操和轻器械训练,在健身的同时具有塑造体型的功能;它对姿态、气质欠佳者,通过形体健美操等训练,能改善不良的身体姿态、形成优美体态,从而表现出良好的气质和修养,给人以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感觉。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女性,良好的身体姿态和形体是形成一个人的气质、风度的重要因素。对具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特别是因失恋产生心理障碍的,通过健美操训练,其姿态、气质和体形一旦得到恢复和改善,它不仅能克服萎靡不振的现象,而且能帮助她们重新焕发朝气,找回失去的自信心。

三、增进社会交往、消除孤僻心理

第6篇:如何克服心理障碍范文

一、青少年摔跤运动员比赛中容易出现的心理障碍

在青少年摔跤运动员比赛中容易出现的心理障碍有竞赛动机障碍、比赛情绪障碍、心理仰制障碍、注意障碍、恐惧障碍、心理激活障碍和疲劳障碍等。这些心理障碍对高水平运动技能的发挥有较大的不良影响。要通过改善运动训练内容和提高心理训练的比例,来消除青少年摔跤运动员的心理障碍。

二、消除心理障碍的对策

1.消除心理障碍的心理训练

(1)恢复体力和脑力的心理训练。运动员在激烈的比赛过程中体力和脑力消耗巨大,必须通过心理学方法转移运动员的注意力,消除提早出现的紧张情绪。如教练员可以通过轻松的交谈和一些娱乐活动缓解运动员紧张的情绪,这样不仅可以使运动员的肌肉和神经得到放松,还可以提高运动员的睡眠质量,减少心理能量消耗,排除杂念,充分地恢复体力和脑力。

(2)消除紧张情绪的心理训练。通过参加竞赛和模拟比赛获得实战经验,使运动员逐渐适应比赛时的紧张情绪,能够自我调节情绪。比赛或是模拟比赛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以提高运动员控制和消除比赛紧张情绪为训练目的,以便在正式比赛中运用。模拟比赛分为实景模拟和语言图像模拟。实景模拟是设置比赛的情景和条件对运动员进行训练,包括模拟对手的技术、战术、模拟比赛场地、模拟观众行为或裁判处罚等;语言图像模拟是利用语言或图像描述比赛的情景,想象比赛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和自己的策略,以便使运动员对比赛情景形成先期适应。在模拟比赛训练时,严格要求运动员按计划完成,训练后及时进行反馈。这样能提高各运动员所需要的个性心理特征,缓解比赛时的紧张情绪,提高在不利环境下进行自我调整的能力。

(3)消除焦虑和恐惧的心理训练。通过系统脱敏心理训练对运动员消除心理障碍进行指导。具体内容是要求运动员想象引起焦虑或恐惧的特定场面,并保持放松状态。其理论依据是当运动员对产生焦虑或恐惧的刺激能处于放松状态时,刺激也就失去其效力。另外,可以通过娱乐调整训练使焦虑分散和转移,松弛紧张的情绪,使人从困厄和冥思苦想中解脱出来,清除脑细胞的代谢产物,使部分疲劳的脑细胞得到休息。

2.回忆技术动作的心理训练

可采用回忆技术动作的心理训练方法,亦即念动训练或表象训练。其主要特点是:回忆学过的技术动作,形成清晰的运动表象和概念,加深对关键技术动作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提高运动技能的目的。目的是使技术动作要领,形成正确的肌肉感知,促进动力定型。在回忆中还需唤起相应的肌肉、关节系统的兴奋活动以强化动力定型。

3.集中注意力的训练

在训练中培养集中注意力的方法有以下两种:一是练习视觉守点、听觉守音的集中能力。如看钟表的走动,目光始终不离开秒针;晚上听表的走动声,默默记数,反复练习,不断提高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二是训练比赛中我们不必考虑对手如何,只需将精力集中注意在自己正在进行的运动技术上。同时我们必须立即放弃对任何一种突发事件的注意,迅速排除干扰,注意力集中在下一轮次或下一个动作的技术思维上;当一个轮次失误时,就应分析判断出症结所在,以预防相同错误的出现。

4.树立信心的心理训练

提高信心的训练是一种借助于自身内部力量激励信心的方法。引导运动员回忆表现优秀的时刻,回忆每次以作动作时候身体细致的力量感觉,使他们重新认识自己的优势以及克服阻力的成功感,激发比赛的欲望,增强竞赛信心。

5.心理疏导训练

这是一种常用的心理疗法,其特点在于使运动员认识所存在的心理障碍,调动自我治疗的能动性和自信心,恢复乐观情绪,提高记忆力。

6.采用现代化的科学仪器设备增强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第7篇:如何克服心理障碍范文

关键词:心理障碍;教学方法;鱼跃前滚翻

一、学生在学习鱼跃前滚翻过程中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1)学生对鱼跃前滚翻动作的认识不足。学生对于该动作基本理论知识的认知不全面,从而在学习中会觉得动作复杂,不自信的意识导致其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条件,继而产生心理障碍,害怕进行动作。

(2)保护措施不够充分。在动作教学过程中,能够提供有效全面的安全保护措施,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进行学习,也帮助学生正确地掌握动作。同时,能够增强学生的信心。但由于鱼跃前滚翻这个动作本身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同时提供全方位的保护,难度是相当大的。面对存在的保护措施不够到位等问题,学生心里不可避免地产生害怕等心理障碍。

(3)教师严格的教学要求。在教学上一些教师往往片面地提升要求,对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另外,教师一味地要求学生加快完成其教学要求,忽略了某些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从而导致教学要求超出了部分学生承受范围,致使他们出现负面情绪,并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因基础功不牢固,不能顺利衔接动作,进而对动作的学习产生抵触、害怕等心理障碍。

二、有效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

(1)掌握鱼跃前滚翻基础理论知识。进行鱼跃前滚翻的教学前,教师要做好详细的教学备案,把动作进行合理的分解。针对每一个分解动作,教师要进行全面、形象的讲解,从易到难,腾空的动作从低层次到高层次,逐步指导学生掌握好动作的要诀,让学生不断进行练习,熟练掌握每一个基础动作,最后完成整个动作。动作分解教学具体可分为如下步骤:①让学生在原地上练习垂直向上的动作,从最简单的动作来放松学生的情绪。②让学生练习双臂远撑前滚翻,练习的同时让学生相互之间讲述体会,并将要注意的问题提出来,进行交流。③腾空动作的练习由低位向高位逐步推进,以帮助学生克服腾空产生的恐惧心理。④让学生在教师指定的教学场所上练习起跳动作,使身心逐渐适应动作要求。⑤在教师的保护下完整进行鱼跃前滚翻动作,找出完成该动作的难点在哪里,以便教师帮助克服解决。⑥教师给学生讲解保护措施、注意事项,然后进行分组好练习动作。不仅有效营造了团结互助、互相关心的和谐氛围,而且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应从传统的鱼跃前滚翻教学认知里脱离出来,改变思路。通过改变环境条件(利用一些垫子作为障碍物),比如撤掉障碍物等,引导学生跃过障碍把前翻滚的动作完成到位。同时,利用这种创新型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认识到鱼跃前滚翻并不是特定的、竞技的规则化动作,以此逐步推进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有效激发学生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动向,通过表扬、鼓励等方式暗示学生,增强其自信心,保证整个学习氛围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还要大力营造学生之间团结互助、相互关心的和谐氛围。

三、结语

鱼跃前翻滚教学的重难点就是如何让学生克服内心的恐惧。这要求教师以全新的视角,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教学思路。教师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再让学生对教师设定好的基本动作不断进行练习,熟练掌握每一个基本动作。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地运用教学技巧,引导学生学习,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 彬.浅析体操教学中学生的心理障碍成因及解决方法[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2,(4):25―26.

第8篇:如何克服心理障碍范文

【摘 要】在高中体育教学跨栏教学中,高中女生存在不同的心理生理特点。学生在学习中要克服许多存在的心理障碍。造成心理障碍的因素除了女生生理心理特点,还有对运动项目的不了解和对学习跨栏的身体素质条件准备不足,以致造成不爱学习和学习困难。【关键词】跨栏

高中女生

心理障碍

预防心理障碍 从事跨栏跑运动能有效的发展速度、灵敏、柔韧和协调等身体素质,培养勇敢、果断、顽强、拼搏的精神。跨栏跑主要是由过栏和栏间跑技术组成。它要求运动员有良好的平跑速度、快速合理的过栏技术与栏间跑节奏的协调配合能力,在最短的时间完成最大强度的工作。因此跑与跨、跨与跑衔接的连贯,是跨栏的技术关键。在田径项目中,跨栏跑还有它特定的心理要求。由于跨栏跑在快速奔跑中连续跨越多个有一定高度的障碍物,因此它具有较高的难度,危险性的危险的连续周期性,对学生也较容易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这样势必影响到运动员的动作学习、练习的效果和比赛的成绩。此外高中女生还有她们特定的心理障碍。造成心理障碍的因素具体有如下几点:一、女生学习动机不明确。高中女生对学习跨栏跑缺乏足够的认识,学习主观愿望不强,觉得是种负担,特别是因为练习难度大,而产生畏惧心理。二、女生生理、心理特点。高中生从年龄阶段来看已进入了青春期,身体形态、机能、生理代谢功能等发展日趋完善成熟,自我意识较强,平时喜爱雅静,惰性大。上课时对跨栏跑学习没兴趣,容易产生下述心理:1. 害羞、怕丑心理。由于女生处于青春期,在大庭广众之下不好意思做练习,特别是难度大的。没有接触过跨栏动作,怕做不好,别人笑。2. 自卑心理。由于学生生理、心理、身体素质几个方面存在差异,加上身体运动能力偏差,因此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轻视自己,消极地评价自己的能力。3. 胆怯、恐惧心理。女生胆子小,跨栏跑有较高难度,容易出现观忘、犹豫、恐惧、信心不足等现象。4. 跨栏跑对女生心理的影响。栏架在高度、宽度上有一定规定。女生学习过程中容易受伤、摔跤,这些因素都会引起女生的心理不良反应。预防心理障碍的手段与方法:一、激发学生参加运动的意识。首先,教师应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任务,诱发学生活动的动机,用优势动机引起学生活动的动机。根据女生的身心发展的实际生理、心理上的承受能力以及身体素质的个体差异,制定相应绝大多数女生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教法上鼓励诱导提高学生兴趣增强信心。二、正确、娴熟的示范,唤起女生美的感受。女生的韵律感强,柔韧性好,对美的感受特别强,教师要安排一些技术、身体素质和心理稳定的女生带头练习,以良性影响鼓励和激发学生。消除和淡化惧怕心理,提高学生的信心。三、用诱导练习,促进跨栏跑的掌握。跨栏跑技术掌握得好坏和心理因素密切联系,也与身体素质高低密不可分,女生柔韧性、协调性方面有先天优势,可通过栏跑专门诱导练习,促进技术动作的掌握,同时对克服女生的心理障碍十分有效。四、分析讲解产生伤害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伤害事故的产生,去除学生的后顾之忧。学生产生受伤的原因主要是碰伤和摔伤。碰伤是由于学生不合理的上栏动作,导致攻栏腿踢栏小腿受伤以及起跨腿小腿勾踢栏架导致伤害事故的产生。摔伤是由于起跨后身体失去平衡,以致腿勾踢栏架,特别是勾住栏架而跌倒引起的伤害,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控制平衡和防止勾踢跨栏架尤为重要。此外,一些跨栏者的身体素质也是造成勾踢栏架的重要原因。五、利用诱导刺激,转移动作失败情绪。在学习动作的泛化阶段,有时会出现想不到的危险动作,使学生产生惧怕心理,这是在跨栏跑中常见的。此时,教师可让学生暂时停止学习,等情绪稳定后再练习。切不可指责学生,给学生施加压力。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原理,树立继续学习的信心,也可将采用变换练习,消除失败后的心理障碍。六、运用“错觉”克服恐惧心理。栏架的高度对女生学习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教学之初可以沿跑道内外沿平行钉入两根木桩,用一条橡皮筋标准高拴在两根木桩上。桩和栏的宽度增加会使学生的视觉造成了“错觉”,似乎栏架高降低的错觉。同时,橡皮筋代替了栏架横板,学生没有碰板的后顾之忧。这样有利于消除学生恐惧心理。七、身体素质的不足引起的心理障碍。有些女生跑速过慢,起跨无力,柔韧性不足,动作不协调造成心理的障碍。预防心理障碍的方法:1. 在跨栏跑教学前打好短跑基础。2. 多进行斜坡上坡跑,要求快速有力,以加强跨栏起跨力量。3. 多做有关跨栏跑的柔韧练习。4. 经常练习快速高抬腿,可以有效地帮助跨栏时攻栏腿的起跨速度。总之,在教学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在教学中要符合跨栏跑的一般规律。同时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克服学生不必要的心理恐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信心,明确学习的目的任务,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参考文献】[1]王天生等. 体育运动心理学. 广州体育学院,1986. [2]车文博等. 心理学原理.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3]体育运动学校试用教材. 田径. 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第9篇:如何克服心理障碍范文

论文摘要:通过查阅文献、座谈讨论,对高师院校大学生悼育教学中的心理库碍进行了研究分析.体育教学与健康具有探刻的内在联系,高师体育教学改革要突出“健康第一”的思想,通过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1问题的提出

21世纪的人才竞争,不单纯是智力的竞争,而是包括体力、心理等各种非智力因素在内的竞争,健康与体育的结合成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体育教学与大学生健康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这是因为,通过体育教学不仅能够发展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而且还能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改善学生心理健康.可见体育教学对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不稳定性和可塑性,尤其是心理状态.极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若处理不当,易产生心理障碍.所谓心理障碍是指影响个体正常行为的心理因素或心理状态,其实质是一种影响人的潜能发挥,使人对外界刺激无法在最佳状态下作出应答反应的心理阻滞因素.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心理障碍对教学活动具有明显的消极减力作用.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利于高师院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发展.

2体育教学中学生常见心理障碍

2.1厌倦心理

部分高师院校大学生由于动机不强或受到挫折而厌倦体育学习.大学生刚入校时,由于压力原因,学习体育较认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学习动力消失,在体育学习中表现出精神疲乏、懈怠,甚至干脆弃而不学。

2.2焦虑心理

焦虑是伴随某种不确定因素而产生的模糊的、令人不偷快的情绪‘焦虑水平的高低对学习、训练的影响不同,焦虑水平过高会起副面作用.部分学生由于人学时体育素质较差,当学习遇到挫折、测验成绩不理想时,其成就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心理压力,形成紧张、不安、焦急、优虑甚至恐惧的心态.

2.3麻木与冷漠心理

这是个体对挫折的一种自我保护性或防御性反应一如部分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倍感吃力,运动能力下降、水平停滞不前,因而失去学习的信心与勇气.2.4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主体由于环境事物的刺激而产生的一种与常态性质相反的逆向反应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少数学生对一些正规的教学活动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偏激态度,不配合、不协作,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是逆反心理的表现.

3高师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经过查阅文献和座谈讨论表明,高师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主客观两个方面.

3.1主观原因

部分高师院校大学生对体育锻炼兴趣淡薄、动机不强、情绪自控能力差、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孤僻、自我封闭、人际关系紧张、缺乏进取心等,这些是高师院校大学生体育教学诸多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之一

3.2客观原因

高师体育教学中除教学条件、教学环境等因素外,现行的高师体育课程还存在着不能完全适应时展的问题,体育观念落后,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规定得过多过细,教学内容过于强调运动技能和知识的系统化,教学评价过分注重运动成绩的评价,这些都不利于更好地培养高师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4高师体育教学在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高师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存在,表明他们的心理素质鱼待提高,高师生作为准教师,角色职责要求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更要具有较高的,心理素质.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学会科学的健身方法,同时提高对身体和健康的认知水平; 在如何对待困难和挫折,如何对待成功与失败,如何对待个人与集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如何调整自己心态等方面,体育教学过程都表现得极其生动、具体和真实,其应答的效应,又表现得非常鲜明、及时.这种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和即时反馈正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特征.通过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培养学生自尊自信、坚忍不拔、沉着果敢、开拓进取与自律能力等心理品质,都具有特殊的作用,通过体育教学可以提高高师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更有效地保证了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5纠正方法

5.1思想品德教育

这是指在体育教学中,结合不同体育项目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以增强克服心理障碍的精神力量.

5.2教学优化组台

这是指在体有教学中,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科学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恰当地安排运动负荷,抑制外界的不良刺激,活跃课堂气氛,以激发学生参加各项运动的热情,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5.3培养“自我效能”信念

首先形成融洽的教学气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建立良好的心理定势;其次,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循循善诱,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产生多练几次的渴望心理;最后,根据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或用激将法,鼓励学生克服困难,或运用心理暗示法,增强学生“自我效能”信念,使之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5.4创设良好的情境

创设良好的情境方法是多样的,如语言描述情境、围绕问题设置情境一良好的学习环境可引发强烈的体育运动动机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情绪,就必须激发他们的需要,通过对目的、意义、用途的讲解,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动作有一个整体的感觉、从而形成学习的意向.

5.5自我调节

采用自我调节情绪训练,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自我,去除歪曲、夸大或缩小的成份,正确对待自己的优缺点,扬长避短.

5.6发展能力和素质

改变体育教学方法,教师通过体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理念,进行心理干预,避免或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生,培养学生自控能力、运动能力和自我锻炼的能力,并在教学中有针一对性地安排素质练习,使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