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范文

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第1篇: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古诗词 类别 鉴赏方法

诗词鉴赏是高考必考题目,分值为8分。对于很多考生来说,这类题目很不容易把握,得分率很低。究其原因是很多学生缺乏鉴赏的技巧,读不懂其中的意蕴,不能领悟作者的情感。

要读懂古诗应遵循一定的规律。古典诗歌从题材和内容上可分为很多类型 ,我们可以借助类型知识来把握诗歌的题材,从而确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我们熟悉了诗歌的这些知识就如同拿着一把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的帮助。

1.咏物诗

自然界的万物大到山川河岳,小到花草虫鱼都是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诗人往往借此表达情感,抒写自己的志向。咏物诗一般有三个特点:①题目有“咏”字②意象主要有“柳”“竹”“松”“梅”等③手法多为托物言志、比喻、象征、拟人、对比。鉴赏这类诗歌应抓住所咏之物的特征,透过所咏之物把握诗人的情感,做到“不即不离”。

2.边塞诗

描写边塞风光及反映边疆将士奋勇杀敌,誓死报国,思念家乡等思想感情为基本内容。这类诗歌的主要意象有:边塞、大漠、长城、楼兰等。例如王昌龄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首诗的意象有:雪山、孤城、玉门关、楼兰,找出这些意象再结合最后两句话分析出该诗的思想感情为戍边战士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3.送别诗

这类诗歌主要抒发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坦陈心志的送告白。这类诗歌常用的意象有:柳、长短亭、南浦、灞桥等。且题目中有“送”、“赠”、“别”等字眼。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的是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激励和劝勉。

4.思乡诗

封建社会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抱负很多人不得不离开家乡,这一去山高水阔不知何时才能回家,敏感的诗人身处他乡无处不起故园情。这类诗歌的标志性特征是〔1〕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念亲,日暮思归。〔2〕托物意象:明月、大雁、杨柳等。〔3〕因梦寄情:如,“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4〕触景生情:如“何事因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5.怀古诗

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抒发诗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壮志难酬的感叹,揭批统治者昏庸荒,以此借古讽今。怀古诗常用意象有“六朝”“金陵”“赤壁”“秦淮”等和历史相关的名城、事件或人物。常用对比、借景抒情、渲染烘托等手法。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身临古赤壁追忆周瑜抒发自己被贬有才无处施展的感慨。姜夔的《扬州慢》运用对比手法描写扬州今昔不同的景色,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

6. 山水田园诗

第2篇: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范文

1.看标题

诗歌的标题,往往具有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的功能,如《题李凝幽居》《邯郸冬至夜思家》《书愤》《春夜喜雨》《哀江头》。

2.看作者

了解作者生平,做到知人论世。

3.看题材

①别离诗(去国、离家、别人):通过景物渲染离别时的凄凉氛围,抒发依依不舍(眷恋)或别后思念或安慰劝勉之情。

②山水田园诗:通过描写自然山水或田园风光,创造出一种静谧优美的意境或宁静平和的田园牧歌式生活图景,或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厌恶,淡泊名利,寄情山水,追求恬淡悠闲的隐逸生活;或表达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激情。

③边塞诗:通过对边塞景象或军旅生活的描写,或表现边塞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现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或表现舍身杀敌的英勇无畏,或表现将士凯旋的豪迈,或表现将士对亲人、故乡的思念,或表现对战争的厌恶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④写景咏物诗:或表达对景物的喜爱之情,或表达韶光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慨,或表达不媚俗、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感,或表达自己远大的志向。

⑤羁旅行役诗:或表现游子异乡生活的孤寂凄凉,或表现漂泊无依、归途艰难的愁绪,或表现对家乡、亲友的思念,或抒发不被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幽怨愤慨。

⑥咏史怀古诗:通过史事人物、历史遗迹的追述、评价,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愿望;或抒发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表达忧国伤时的情怀。

⑦闺怨诗:写闺房女子或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和独居闺中的孤独,或对远在边塞征戍夫君的思念,或对战争的厌恶,对统治者发动战争的控诉。

4.看意象

根据意向既定的意义来揣摩诗歌的思想情感。

5.看写景的“冷”“暖”色调

如杜甫《水槛遣心二首》,诗人先用“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写出开阔而优美的草堂四周环境,再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诗人通过描绘“暖”色之景,抒发了历经战乱之后暂得安身的闲适而喜悦的心情。

6.看关键词句

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一个“愁”字表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句,是全诗的诗眼。

7.看所用典故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用典,表现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一句化用前人诗句,表现出怀古伤今的思想感情。

第3篇: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思想感情;鉴赏能力;方法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属于文学范畴。前人对文学和诗的表述是“文学是人学,诗学是情学”。文要写出人来,诗要写出情来,无人不成文学,无情不成诗学。因此,诗歌最核心的内容是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什么是思想感情呢?思想,主要是指作品所反映的立场、人生态度、好恶等,情感,主要是指作品所反映的向往、感慨、思绪等。我们读诗、赏诗,首先要领悟作者在诗中蕴含的情感,这是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基础,也是读诗的根本。

鉴赏古诗的思想感情,首先要学会把握诗歌的题材,也就是要搞清楚“是什么”的问题。古诗,如果以其表现内容和表达方式为标准,可将其题材做以下分类:边塞征战诗,这类诗歌的特征在意象上表现为边关、羌笛、胡马、长城、明月等,这类诗的情感一般要紧扣“反映将士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豪情,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战士对妻儿、故乡的思念,边塞风光”等方面的内容来分析。例如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咏物言志诗也是在诗歌鉴赏过程中常见的一类题材。这类诗在意象上表现为松、竹、梅、菊、蝉等,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质。比如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中一首以凤凰自喻,或比兴,或象征,借物抒怀,抒写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咏史怀古诗在意象上表现为历史事件、古人古迹,往往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借古讽今、盛衰无常、物是人非、壮志未酬、感时伤怀的目的。种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除此外,还有田园山水诗、送别诗、爱情诗、羁旅诗、闺怨诗等。

由此看来,准确把握诗歌的题材,对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有很大的帮助。怎样才能知道一首诗的题材呢?一是看题目,题目当中往往有暗示,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可知这首词应为咏史怀古诗,又如李白《赠汪伦》,由题目可知此诗为送别诗,那在情感的表达上也应该是离情别恨、深情友谊、激励劝勉等。二是捕捉文章其他信息,如意象、物象等,如果意象为柳、酒、歌、船、长亭、灞桥、南浦等,那这类诗很可能就是送别诗,如果意象上是高山、流水、明月、清风、农家风光、山间盛景,这首诗很可能就是一首田园山水诗,常常表达宁静、闲适、恬淡、隐逸情怀等。

明白了一首诗的题材,只能对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形成一个初步的感悟。要完成对一首诗的鉴赏,还需要思考这首诗具体写了什么内容,也就是“写什么”的问题这是鉴赏的基础。

诗歌和其他的文学样式一样,从它的构成来讲,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内容层面,一个是形式层面。内容层面指的是诗歌的构成要素,包括意象、意境、语言、思想感情。形式层面主要指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抒情手法等。如果把诗歌比作一道菜,那诗歌的意象就是这道菜需要的材料,意境就是不同材料搭配的效果,而表达技巧则是炒菜的方法,思想感情就是这道菜的味道。品诗和品菜是一样的,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些“食材”的特性,掌握了炒菜的方法,才能做出美味的菜肴。之于诗歌,就是要明白意象、意境、语言与思想感情之间的系,即要找准意象,进而分析意象的特征,准确把握意境,最终明确思想感情。具体来说,意象指的是打上了作者感彩烙印的物象。生活中的许多物象,一旦进入诗歌就成了意象。“春水”本是物象,但在李煜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这里的“春水”就是意象。在我们牙牙学语的时候,就会背诵李白的《静夜思》,在这首诗中,诗人望月怀远,通过“明月”寄托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这里的月亮就是意象。而意境是指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它包括情和景两种因素,情景交融构成意境,而不同的艺术境界又往往表现为不同的基调、氛围。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没有诗的味道,主要看意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蕴,则主要看意境。因此,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鉴赏的起点是意象、意境,终点是思想感情。

我们知道,意象和意境都是情景交融的产物,同样一个意象,在不同诗人笔下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为什么呢?这和作者“炒菜”的方法和“炒菜”时的心情有关系。也就是说,鉴赏一首诗的思想感情,我们还需要明白对于这些内容,作者是怎样去写的,即“怎样写”的问题。同时,我们还要分析作者之所以这样写而不那样写的原因,即“为什么”的问题。

第4篇: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范文

——《山亭夏日》

这是唐末诗人高骈写的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被选入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快乐读书屋”中。全诗中以“水精帘动微风起”最为含蓄精巧、耐人玩味。“水精”,还是“水晶”,让教师在教学中颇感疑惑。

水晶的英文名称为crysta,是根据希腊文Krystallos演变而来的,其含义为“洁白的冰”,形象地刻画了水晶清亮、透彻的外观。“水晶”一名,外国最初见于印度佛经,后汉支曜翻译的《具光明定意经》说:“其所行道,色如水精”。后来,佛经汉译的创始人安世高翻译的阿那分邸化《七子经》中,水精被列为四大宝藏之一,支娄迦谶译成的《平等觉经》称,水精为七宝之一。

水晶在我国最古老的叫法是“水玉”,最早出于《山海经·山经》第一卷《南山经》:“又东三百里,日堂庭之山,金梭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黄金”,意谓似水之玉;在《山海经》山经·第四卷《东山经》中,水晶又被称为“水碧”:“又南三百里,日耿山,无草木,多水碧,无大蛇”(郭璞注:“亦水玉类”)。水晶也有称之为“水精”。宋·洪迈《夷坚支志丁·灵山水精》:“水精出于信州灵山之下,唯以大为贵,及其中现花竹象者。”在《广雅》这本书有巧解:“水之精灵也”;李时珍则说: “莹结晶光,如水之精英”。佛书中则称莹洁晶光的水晶为“水之精灵”,佛家弟子认为水晶会闪烁神奇的灵光,可普度众生,尊称水晶为“菩萨石,形六棱而锐首,色莹而明彻,若泰山狼牙上饶水晶之类”,有的将其加工成念珠,《庶手异名疏》中说:“水精出大泰国,一名黎难”。这些解释蕴含着浓厚的民族宗教意味。

古代诗词中“水晶”又名“水精”,在《辞海》中“精”的解释也有同“晶”之意,指星星。唐·韦应物《咏水精》: “映物随颜色,含空无表里。持来向明月,的喋愁咸水。”唐·严维《奉试水精环》“王室符长庆,环中得水精。”宋·杨万里《初食太原葡萄时十二月二日》:“太原清霜熬绛饧,甘露冻作紫水精。”唐·李朝威《柳毅传》:“柱以水璧,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精。”

第5篇: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范文

第一节 如何把握古诗的意象

技术点拨

“意象”中的“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感,“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就是蕴涵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诗歌的意象,包括三个方面:人物意象、物象、景象。

一、人物意象

人物意象指蕴涵诗人情感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鉴赏人物意象要注意以下几点: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知人论世”主要指要了解诗人的阅历、情趣、心境乃至创作风格,了解诗人创作诗歌时的时代特点。“知人论世”应注意两点:

(1)单项思考。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有利于掌握他的写作意图,或别有所指,或言在此而意在彼。同时,还可以联系诗人的创作风格,如苏轼的豪放旷达,杜甫的沉郁顿挫,李清照的柔婉幽深等。

(2)双向联系。就是要把诗人笔下的“客观对象”与他的“主观情志”联系起来,两者之间总有某种联系,或命运不济,或遭受打击,或不被重用,写物实则写人,物不过是诗人的“代言人”。常用手法为暗喻、象征、烘托。

2.抓人物形象的语言、肖像、动作、心理和细节描写。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诗歌也不例外。古诗中的人物形象不如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完整,它通常描述的只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如刘禹锡的诗句“何处深春好,春深稚子家。争骑一竿竹,偷折四邻花”,诗人写道:哪里的深春景色最好?最美的春色原来是在儿童嬉戏的庭院里。你看他们正争着骑一竿竹马,悄悄地去邻居家折花。诗人用典型的动作“争骑”“偷折”写出儿童好动、淘气的天性,惟妙惟肖,极具情趣。用“竹”“花”写孩子的,暗示他们将如竹、如花一样地茁壮成长。

3.关注对人物描写的侧面烘托。侧面描写是不直接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描写、刻画,而是描写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或通过其他人物的评价来表现描写对象。通过侧面烘托、映衬,含蓄地表现出描写对象的特征,给读者以特殊的美感。如李白的《子夜吴歌》一诗:“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镜湖方圆三百里到处都是盛开的荷花。五月里,西施到这里来采莲。若是在若耶溪,来看西施的人就要把若耶溪挤得水泄不通了。诗人用婉曲的手法从侧面渲染了西施的美貌绝伦。全诗只字未写西施的外貌,但是这种婉转表意的手法却言已尽而意无穷,足见其艺术感染力的深远。

二、物象

物象,即饱含诗人主观情感的事物形象。一般来说,物象所蕴涵的情感是有一定的习惯性的。简要举几例:冰雪的晶莹象征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月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梧桐、杜鹃是凄凉悲伤的象征;鹧鸪鸟是离愁别绪的象征;鸿雁象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梅兰竹菊松和蝉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因此,在古诗阅读中,学生应抓物象的内涵。

当然也不可一概而论。比如同是《卜算子咏梅》,在笔下,梅是不畏严寒、凌霜美丽的形象,表达了他的赞美与喜爱之情;但在陆游笔下则是孤高清绝的形象,寄托了词人的悲怜与同情。

三、景象

写景诗中的景象最集中,鉴赏时学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来说,除了诗人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外,大多数的写景诗寄寓着诗人各种各样的情怀。有的借眼前景物的壮丽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有的借山水寄托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还有的在大自然的奇伟瑰丽中感悟人生哲理。当然穷山恶水也会引发诗人凄凉的身世之感,异地山水会让人有思乡之念。中国诗人历来有伤春悲秋的情结,见流水落花而感伤,悲叹的诗篇不在少数。有些诗人因为仕途不得志被迫隐居,景物之乐,虽然能感受到,但诗人志不在此,美景徒增诗人对现实的不满。这种情感以南宋诗人居多,学生鉴赏这些诗歌时应结合诗人生活的朝代知人论世。

2.关注诗人写景时的表现手法。大致说来有几下几种:

(1)对比衬托。如唐求的诗句“岩间松桂秋烟白,江上楼台晚日红”中“秋烟白”与“晚日红”色彩对比鲜明,如一幅加彩的水墨画。

(2)动静结合。如孟浩然的诗句“天开斜景遍,山出晚云低。余湿犹沾草,残流尚入溪”,“天开”“出山”是静景,意象开阔;“斜景遍”“晚云低”颇具动感,给人以清新、明。

(3)虚实结合,即将写实与想象结合在一起。如李贺的诗句“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诗人写实中融入自己的想象,将星空描绘得美妙多姿。尤其后一句,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为画面加进了醉人的声响。

(4)渲染色彩。如杜甫的诗句“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青”“红”二色,令人觉得花红欲燃,柳青如碧。

(5)观察角度的变化。①远近高低变化角度。如杜甫的诗句“河汉不改色,关山空自寒。庭前有白露,暗满团”,描绘的是月隐云端后的景象。银河不因月出月隐而改变其明暗,关山也如往常一样空寂冷峻。院前有白露,在不知不觉中挂满了露珠。河汉、关山写远景,庭露、言近景,远景近景相映成趣,描绘出月隐云端后的一幅朦胧夜景图。②东西南北中、前后左右上下的变化。如晏殊的诗句“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栏干影入凉波”,描写的是一处安静闲适的居住环境,流露出词人闲适自得的孤高情趣。古雅的小阁楼,低垂的层层帘幕,轻盈的娇燕在堂间来回穿梭。片片落红飘洒在庭院中,犹如散在绿毯上的朵朵彩花,分外鲜艳。夕阳晚照,栏影斜映于凉池之中,随波荡漾,这是多么悠闲深静的环境呀。词中画面是依据时间的先后,采用视转景移的方法,从内向外,由上而下,从室中到水面的空间顺序进行着墨的。③调动各种感官综合感受。如杜甫的《绝句》一诗:“日出篱东水,云生舍北泥。竹高鸣翡翠,沙僻舞鸡。”这四句诗描绘了山间村院雨过天晴之后清新明快的景象。诗人调动各种感官综合感受,使诗显得错落有致,情趣盎然。

(6)侧面烘托。如王勃的诗句“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声喧”,诗人写山中春兰茂盛,遮掩了小路;城外的庄园中桃李争艳,绚丽多彩。面对这样的美妙春光,一切人间俗事都不愿过问,内心无比宁静,就连鸟的吵叫,也没发觉。诗人正是用侧面衬托的方法,描绘出醉人的风光。

3.掌握写景诗常用的修辞手法。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做另一种事物或情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能够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2)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能够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

第6篇: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范文

落景馀清辉,

轻桡弄溪渚。

泓澄爱水物,

临泛何容与。

白首垂钓翁,

新妆浣纱女。

相看似相识,

脉脉不得语。

耶溪,即若耶溪。《清一统志・浙江》:“若耶溪在会稽县南二十里若耶山下,北流入镜湖。”会稽即浙江绍兴,若耶溪又名浣纱溪,相传西施曾浣纱于此。若耶溪风光旖旎,许多文人为此而写下了描绘若耶溪美丽风光的诗篇,如南朝梁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静幽之至,令人神往;但唐代孟浩然写的这首《耶溪泛舟》更是景美情浓。

诗的前四句着重写景。“落景”即“落日”,夕阳西下,金辉满地,山上、树上、溪上都洒满了金色余辉,富丽而堂皇,宁静而隽雅。在这样一个让人入梦让人痴的丽境中,诗人披着满溪鳞光,依着小舟,溶入这人间的仙境。着一“轻”字,细腻地刻画了诗人对美的疼爱,生怕打破了这里的宁静;而一“弄”字,则又表现出诗人轻摇桨橹之怡然情态。“弄”字与“轻”字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互为情趣。虽“轻”却有“声”,虽“弄”却有“情”。

“泓澄爱水物,临泛何容与”。溪水清澈,碧绿见底,亦有“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吴均《与朱元思书》)之同工。两岸树色可餐,水溪清澈见底,水草、砂石、游鱼历历可见,看了真让人陶醉,也许诗人此时真想自己也变成一条小鱼,去畅游畅游清溪。“爱”字明白晓畅地表达出了诗人的由衷之情,“何容与”在这样清澈空明的世界里,人的心地似乎也得到这景韵的洗礼,变得思绪幽远,心胸澄明。诗人通过对若耶溪如此美景的描绘,体现了诗人淡泊闲适的心境。

第7篇: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 古诗教学 诵读与绘画 诗的觉醒 审美的世界

我国是诗歌王国,假如对中西文学稍加比较的话,能与西方的史诗、戏剧分庭抗礼并且最能代表中国文学传统的无疑是诗。

古诗词是我国宝贵的文化历史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有《诗经》的幽幽古风,有《楚辞》的浪漫抒情;有陶渊明的自然归真,有李白的恣纵倜傥,有杜甫的忧国忧民……它们语言凝练,发人深省。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阶段要在课内外学会150首左右的古诗,可见在高呼素质教育的今天古诗词学习的重要性。古诗对一个人的文学修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生从小诵读古诗词,不仅有利于发展语言,积淀知识,而且能培养文学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然而,由于古诗词字句凝练,委婉含蓄,并且距离小学生的生活遥远,再加上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欠缺,因此不管对于老师教,还是对于学生学,都有一定的难度。

低年级古诗教学要顺应儿童喜读好背、记忆力强的特点,鼓励学生多读、多背,教学重点放在读、背和识字、写字上。本文主要探讨如何提升古诗诵读的层次,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音韵美,并且在绘画中,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在读与画中得到美的享受,丰富心灵,启迪智慧。

一、激发意趣,熟读成诵

诗歌有着无与伦比的魅力,古人对她推崇备至,为她呕心沥血,终成流传千古的锦绣诗篇,今人能感受到她凝练背后的强大生命力,含蓄深处的奔放激越,平淡之处的华美优雅,让人无不为她的魅力所倾倒。

以诗歌魅力为后盾,兴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投入情,才能感悟情。以《村居》为例,一、二两句描写了春天的景色,三、四两句描绘了天真活泼的儿童放学后放风筝的画面。在教学前,可设计情境导入,问他们放过风筝没有,什么时节放的,心情怎样,那个季节的风景如何?放风筝这件有趣的活动,使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融入教师的问题中,投入课堂中,学生畅所欲言,所谈所想所感,均来自于自己的生活体验。再引出诗歌便水到渠成,学生便满怀兴趣地读:古人是怎样写春天?怎样写放风筝的?

一读之下便觉朗朗上口,易于记诵,再与自己及同学们描绘的春景比较,不同立刻就出现了,《村居》一诗只用寥寥四句七言就让早春的大好风光尽现于眼前,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态那么生动自然。学生对诗歌的佩服之情油然而生,对诗歌的兴趣更浓厚了,争相一睹诗歌的风貌。此时,不用老师要求,他们便会自觉地诵读,自觉地想要找到诗歌的奇特之处和独特的美,这种愿望虽然很朦胧,但对于以后的学习至关重要。

在初读时,教者应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妨让学生多读几遍,提醒他们注意“草长莺飞”、“拂堤”、“醉”、“纸鸢”等的读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让学生读熟练,注意断句及停顿,如“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学生要多读多练,这样才能感受到中国语言的韵律美,尤其是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中国的古典诗歌,注重格律,讲究对仗、押韵,学生年纪小,讲解这方面的知识还不合宜,只有通过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才能让诗歌美妙的种子在学生的心田发芽。背诵是熟读诗歌后自然到达的境界,美丽的东西人人都爱欣赏,对于诗歌,学生都充满兴趣,从心底爱着,对于喜爱的东西,怎么留住呢?当然是背诵,记于心间,让诗歌的美丽馨香充溢其中。

因为古诗本身的魅力,学生感兴趣;因为古诗自有的浑然天成,学生感兴趣;因为古诗的天然芬芳,学生感兴趣;因为感兴趣,就更喜爱古诗,也就更能体会古诗的美丽,从而更感兴趣。

二、疏通诗句,读出己思

古诗的语句凝练,含义颇深,加之年代久远,学生理解时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时需要教学字义,疏通诗句。

古诗的字义教学一方面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诗文排除障碍,另一方面为有朝一日学生能自学古诗打好基础。比如《草》的教学是在激趣导入读诗文后,先理解“离、原、岁、枯、荣、尽、生等字,然后进行诗句理解。字义教学前,出示诗文,字义教学时,引导学生将意思与相关的字联系起来,老师随手标上序码,如:

白居易

离离①原②上草,

一岁③一枯④荣⑤。

野火烧不尽⑥,

春风吹又生。

①草木茂盛的样子;②草原;③年;④干枯、枯萎;⑤茂盛;⑥完。

这样加深了学生对字义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这是学生将来会看注释的“启蒙”教育,为今后学生借助注释自学古诗打下基础。

学生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可以疏通整句诗乃至整首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读诗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理解,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有相同的见解,而要让他们的独特之处显露出来,为他们的个人成长铺路。所以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诗,是要让学生读出自己的见解,这一部分主要让他们自主诵读,曼歌轻吟,浅吟低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属于自己的诗歌。

三、诗画结合,相映成趣

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不分家。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者是山水画,或者是田园风光,或者是历史画卷等,无一不是风光独特,虚虚实实,浓淡有致,充分展示了中国画的特点。之前列举的两首诗都是代表作,现在另举《江南》为例,“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在讲解过“田田”的意思后,学生知道江南的荷田莲叶接天,水面铺满荷叶,在学生的脑中就有了这样一幅强烈的画面:水面一片碧绿的荷叶,粉红的荷花高出水面,亭亭玉立。“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是一幅极具动感的画面,教者可运用多媒体,播放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的情态,一忽儿西,一忽儿东,有时又藏在水下不出恚这是一幅多么生动活泼的画。

W生在理解诗句、观看挂图、观赏动画之后,脑中就有了极强的画面感,那一句句诗就变成了一幅幅画,那一幅幅画就是一句句诗。诗画结合,情韵悠长,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诗句就活起来,读诗就更有趣了,仿佛自己就是水中那一尾小鱼,在水中、在莲叶间嬉戏游玩,自由自在。

读是领悟诗意的一种手段,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自由想象,落笔成画,画出诗中人、诗中物,诉说诗中情,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就有了新的突破。画一画《村居》,春之美景就在眼前,放风筝的儿童就是自己。勾画那一棵棵《草》,那生命力顽强的小草就是自己。泛着小舟,悠游《江南》,那水中自在的鱼儿就是自己,和鱼儿一起感受江南水乡的迷人风光,感受江南的富庶与丰饶。

诗美在韵律,还美在画面,用色的映衬渲染,着墨的浓淡疏致,运笔的轻重缓急,勾勒出一幅幅散发独特韵味的画。在朗读前,画一画诗中景,能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与诗人心灵相通,收获独特的体悟。

四、碰撞心灵,美育树人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诗也要追求“破”读,也就是要读透彻,读出自己的理解,不拘于原有的见解。

名人、名诗、名句是一个整体。赏析名句,能明白诗意,能领悟作者寄予的深刻含义,从中受到教益。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其中一句。诗句通俗,寓意却深刻。这寓意不应是老师教授的,而应是自主理解体悟得到的。诗言志,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是古诗词的传统,诗人常常借此咏怀抒怀。浅显的诗句后是深刻的意蕴,寥寥数行诗句后是难以言说的高远志向,明快的山水画后是诗人沉郁的胸怀。我们今天让孩子读诗,不求他们跟诗人心心相印,但求他们读出自己的感受,碰撞出心灵的火花。

教学中,先让学生感知画面,体会这首诗的壮阔,黄河、大海,气势磅礴,还要体会作者胸襟的宽广。朗读时,学生个个声情并茂,声势壮阔,溢于言表。此刻,老师顺水推舟:如果人想要看得远那么应该怎样?“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延伸:“更上一层楼”之后,这个人会有什么变化?再延伸:如果一个人要取得更高的成就必须怎样做?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对自己要有更高的要求,更大的目标,把学生的思维、激情推向。自此,学生想到王之涣,就会想到古诗《登鹳雀楼》,想到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陶醉于积极向上的意境之中。日久天长,潜移默化,学生向上的品格、不屈的精神自然养成。

诗与学生心灵碰撞后,心就与诗交融了,在此基础上,才会真正爱诗、欣赏诗,从而有独到的见解,领悟诗的内涵,把诗内蕴为自己的东西,不知不觉间完成美的熏陶、诗的教化。

浅吟低唱,妙笔生花,让诗美、诗情、诗韵在教学中展现,袅袅古韵中生成一颗颗玲珑向美之心。

参考文献:

[1]谢斯燕q低年级古诗教学初探[J].小学教学参考,2011(1):45.

第8篇: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古诗 画 情 乐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1-0195-01

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它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古诗结构工整,篇幅短小字字珠玑,非常适合幼儿诵读。而幼儿时期又是一个人记忆力最强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选择适合幼儿诵读的古诗,可以有效的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丰富幼儿的知识,启迪孩子的智慧。我园开展古诗教学以来,我们通过多种形式让幼儿读古诗、品古诗,欣赏古诗中的画、感悟古诗中的情、体会古诗中的乐。

1 诗中有画

古诗是精选出的名篇更是流光溢彩的宝石,它字字珠玑,章章锦绣,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优美画。很多古诗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幼儿园的孩子主要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古诗教学的中过程中,通过图片、录像引导孩子去观察、欣赏,在观察中理解古诗的画面,在欣赏中体会古诗的美。

1.1景物美

很多经典的古诗中有描绘大自然美丽的景色,诗人通过景物的描写展现美好的风光,优美的景物,一首古诗就是一副山水画、田园画……在古诗教学中让孩子去读画,以画来理解古诗、体会古诗。如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在活动中我们为孩子展现了一幅美丽柳树图,春风下,柳树轻轻飘动,让孩子体会到了“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美丽景色。看着图、品着诗,更是让幼儿体会到了柳树的美、春天的美。又如杜甫的《绝句》,一株青青杨柳的梢头上两只黄鹂鸟正在你一句,我一句的唱着歌,水边有一行白鹭展翅起飞,向高高的蓝天忘记翩翩而去……,画面生机勃勃,让孩子在古诗中体会到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丽景物。

1.2意境美

古人云:“有境界自成格”,就是对诗歌意境创造的高度概括。古诗教学中除了孩子诵读外,还要让幼儿走进古诗的意境中,理解古诗的意境美。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优美的诗句中令我们仿佛看得见美丽的南山,闻的见空气中的味道,感觉到空气中的湿润……,在学习古诗《春晓》的过程中,我们让孩子去郊外踏春,感受春风的柔和,去聆听小鸟的欢快的叫声,观察春雨过后,桃花、梨花飘落一地的画面,在观察中体会古诗的意境,感受春天的柔和、欢畅、和风细雨,去体会诗歌中春天的情景、意境的美。

2 诗中有情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古诗精炼、含蓄、形象,魅力无穷。古诗不仅体现诗人对社会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认识,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思想结晶,还有丰富的寓意,在古诗教学中挖掘适合古诗的本身的教育意义,引领幼儿领会作品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让孩子通过古诗培养幼儿良好的审美能力,陶冶幼儿的情操,启迪幼儿的心智,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

2.1陶冶情操

“诗言志,诗传情”,诗歌往往以情取胜,以情夺人,通过古诗来提高幼儿的审美,陶冶情操。如在学习了《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感受妈妈对孩子的爱,由古诗引发到了孩子自己,妈妈是如何爱我们的?我们应该怎样回报妈妈?如古诗《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中”让孩子体会了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也让孩子知道了朋友之间更是应该互相帮助……不同体裁的诗句,给了孩子新的启发,像一泓甜美的清泉净化幼儿的心灵。

2.2培养品德

在幼儿园的古诗教学中,不仅仅关注古诗的学习,更是让孩子通过古诗明白事理,并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让他们受益终生。如学习“锄禾日当午,谁知盘中餐”的古诗,让幼儿体验到了农民伯伯钟田的辛苦,教育了孩子要珍惜粮食,珍惜现在的生活。学习《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竹子扎根破岩中,不管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由此孩子想到了,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更要坚强,坚持不懈,不轻易放弃的品质……从古诗中感悟做人的品质,让幼儿珍惜新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幼儿的思想道德素质,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3 诗中有乐

兴趣是每个孩子学习的动力和源泉。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最让他们乐此不疲的事情。在古诗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孩子的兴趣培养,在玩中学,学中玩,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通过多种方法,让孩子体验学习古诗的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古诗。

3.1表演诵读

古诗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感强。表演诵读法是教师在幼儿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让他们用动作、表情等方式来表现内容,既可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又可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且能加深幼儿对古诗的理解。如学习了古诗《咏鹅》,让孩子进行表演,配上好听的音乐,进行诵读。此外,我们还用白色的皱纸扮演鹅的翅膀,用绿色的绸布装扮波浪,让孩子在水中表演鹅的欢歌,体会“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的姿态;学习了《蜂》,幼儿扮演高山、小草、小花,蜂,去体会“不论平地与山,无限风光尽被占。”……不同形式的表演诵读,大大增强了孩子的学习热情,体验了古诗的新乐趣。

3.2亲子共读

第9篇: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范文

高中语文新教材中,古诗词占有一定的比重。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由于其创作年代离我们较远,古诗词本身所蕴涵的独特意境、优美的韵味和深刻的寓意,很难被学生感悟。于漪老师说过:语文教学是“传之以情,以情激情”。作为当代语文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引导者,要千方百计帮助学生发掘出古诗词的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内驱力,从而提高古诗词教学的质量。

肖川博士也提出:“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和交往的过程,还是一个审美过程,教学过程的审美特征体现于具有理智挑战的认知过程,体现于师生平等、融洽、和谐的交往之中,体现于师生的心灵对晤中,体现于充满愉悦和成功的体验之中。” 多媒体教学能较好地实现这一审美过程,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促使学生投入到古诗词所描绘的特定的情趣氛围中去,以声传情,在影像中传情,寓教于乐,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定能开创古诗词鉴赏新天地,共同演绎古诗词鉴赏的课堂精彩。笔者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去探索实践。

一.通过音乐及影像导入传情,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

(一)创设情境,音乐导入传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在诗词鉴赏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教材情感的个性,通过创设情境,以情感作为敲门砖,去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苗,以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由于古诗词和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古诗词本身就是千古绝唱,音乐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开启作者情感匣子的钥匙。在教学中把诗人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结合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词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音律,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波澜,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深入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

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与朋友的离愁别绪完全寓于水天一色的景色之中。在教学中我选用古筝乐曲《阳关三叠》,那舒缓、轻悠的旋律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波澜,唤起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到了长江之滨、黄鹤楼下,仿佛看到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握手话别后,依然伫立江边,直到船帆的影子消失在水天之际的图景。音乐是最美的听觉语言,用音乐来诠释古诗,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音乐美、词句美、意境美,又丰富了情感。

又如:柳永的《雨霖铃》,是首送别词,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词人跟情人难舍难分的感情。教学时,可让学生欣常乐曲《送别》,利用饱含依依惜别之情的乐曲将学生不知不觉带回到一千多年前,他们仿佛看到词人与情人依依惜别的情景。这样,学生的心弦被拨动了,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音乐确实很容易把人带入一种特定的情境,通过特定的音乐创设情境,激起学生情感波澜,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

(二)巧用多媒体,影像导入传情

古诗词是十分重视形象描绘的,它经常通过具像来构筑一种意境,然后借助高度精辟的语言文字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这样就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地感知诗词,体会作者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

《山居秋暝》这首诗,描写的是一幅秋天雨后清新自然的山中景色,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学习这一课前,我制作了课件:一座雨后青松如盖的高山,一轮皎洁如镜的圆月,一条弯弯曲曲、洁白如练的小溪,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踏着月色笑逐着归来,一片片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边披分,一艘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向远方摇去……整首诗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非常直观的清新秀丽的山水画。让学生轻松走入诗的意境中,在诗的意境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去思考这一首诗表达的情感,那就显得轻而易举了。

又如在讲解《望海潮》这首诗词时,就可以这样安排教学程序:先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展示杭州风光,音乐配画面,然后指着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杭州的秀美风光,然后,把“望海潮”来个特写,并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以其湖光山色之美令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千古传诵的名篇,读后令人心旷神怡,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柳永的《望海潮》一起游杭州,感受词人笔下的美妙景色!到此,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可在教完《望海潮》后,再播放一段杭州海潮美景的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杭州海潮的雄伟气势,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样,学生对这首词的气势和内涵通过影像资料的介入得到了更深刻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