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范文

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第1篇: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范文

关键词:碳生产率;转变生活方式;低碳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4

低碳发展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而且意味着要引导公众反思那些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习惯,从而充分发掘消费和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低碳的生活方式比单纯减少碳排放更重要,相比于生产性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减少生活性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更具有本源的意义,是推进低碳发展的关键。因此,低碳生活方式是低碳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推进低碳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碳生产率概述

低碳发展的本质应为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要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充分实现经济对于二氧化碳的脱钩发展。碳生产率的提出将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有机地联系起来。碳生产率是指一段时期内GDP数量与同期二氧化碳排放量之比,刻画的是单位二氧化碳排放产生的经济效益的大小,也反映了经济发展占用碳排放空间大小。该概念由Kaya和Yokobori在1993年提出。用公式表示为:

碳生产率=GDP/二氧化碳排放量

低碳发展的核心在于提高碳生产率。首先,低碳发展是以低碳为特征的发展模式,低碳要求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反映在碳生产率的概念中就是要使分母尽可能小。其次,低碳发展的目标是发展,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反映在碳生产率的概念中就是要使分子尽可能大。碳生产率指标实际上也是碳排放强度(单位GDP的碳排放)指标的倒数,碳排放强度可以分解为单位GDP能耗(能源效率)和碳能源强度(单位能源的碳排放)两个指标。因此可以说,碳生产率综合反映了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两个方面的因素。

二、转变生活方式与低碳发展的关系

根据“碳生产率=总效益/碳排放量”的公式,生活方式的转变不仅能够推动经济总效益(分子)的提升,而且能够大大降低碳排放量(分母),从而达到提高碳生产率,推动低碳发展的目的。有必要对转变生活方式与低碳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

(一)转变生活方式

本文所提出的生活方式是在继承传统生活方式内涵要义的基础上,适应全球低碳发展的客观要求,融入当前影响人们生活方式转变的关键性高级要素,形成的一种全新的低碳生活方式,其本质是在提高碳生产率的基础上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优化人们的生活环境,改善人们的生存条件。这种生活方式代表着一种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的生活,也是一种符合时代潮流的生活方式。与通常定义的生活方式具体涵义的主要区别如表1所示。

由通常定义的生活方式向本文定义的生活方式需要实现物质资料消费方式和精神道德生活方式的两个转变。第一,转变物质资料消费方式。促进人们在物质资料消费过程中实现由“高碳消费方式”向“低碳消费方式”的转变。具体来说,就是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尽量减少,从而降低碳排放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尽量减少使用消耗能源多的产品,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实现低碳生活。第二,转变精神道德生活方式。引导居民改变以往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在生活行为方式中全面树立低碳发展理念,坚持文明理性消费和绿色生活模式,实现全新的以低碳发展为目标的精神道德生活方式

(二)转变生活方式与低碳发展的关系

现实生活中,影响生活方式转变的因素很多,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低碳技术、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建筑、交通和消费方式等等。其中,低碳技术、产业结构、空间布局三大因素对提高碳生产率分子——经济效率有直接关系,低碳技术则能够革新生产技术、降低低碳产品生产成本,直接推动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产业结构升级能够带来大量产品技术的换代升级从而直接推动产业效率提高,空间布局优化能够从空间上优化人们的空间出行距离,既能降低无效的碳排放量也能大大加强集聚效应,而建筑、交通、消费方式的低碳化则能够大大降低碳排放量,有助于降低碳生产率的分母值,这些主导因素综合起来就能全面提升碳生产率。

制度设计则是影响碳生产率的最根本、最深层次的因素,它不仅深刻地作用于经济效益,而且也深刻影响着碳排放量多少。这些制度包括金融制度、财政制度、税收制度、土地制度等全方位的制度安排设计。没有合理的制度保障,低碳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力水平便无法得到持续的革新,低碳发展也可能被延迟或终止。因此,合理的制度能够大幅度提高碳生产率,进而促进低碳发展。生活方式转变与低碳发展在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如图1所示。

三、我国转变生活方式推进低碳的发展与问题分析

本文提出了与传统生活方式不同的新的低碳生活的理念,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而针对理念,有必要对从交通、建筑、消费与生活的意识形态方面对我国目前转变生活方式推进低碳的发展与问题进行辩证分析。

(一)推进低碳的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我国已经注意到低碳生活的问题,并对推进低碳生活方式采取了一些措施,并取得了一些进展,具体表现如下。

1.低碳交通正逐步建立

交通运输已经成为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特别是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后期,私人汽车这类耐用消费品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这也意味着若任其发展,石油消费将会大幅度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将会急剧增加,据估算,2015年我国交通运输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达到5.22亿吨,2030年则会达到11.08亿吨。这将对我国实现哥本哈根会议二氧化碳排放目标带来很大压力。因此,我国政府已深刻认识到交通运输对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重要性,并着力全面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一是低碳交通技术已得到进一步发展。低碳交通运输关键技术包括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高效的生物燃料等。近年来,我国对这类低碳交通技术进行了大力投资,新能源汽车因此也得到快速发展。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将为中国汽车产业开辟非常规快速发展之路。二是以轨道交通为主的低碳化交通运输体系逐步建立。近年来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出现了的趋势。在城市交通方面,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的机遇加快了城市公共交通的轨道化发展,这对于改善城市交通拥堵和向低碳交通转变发挥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低碳建筑已得到广泛重视

由于建筑能耗占全社会能耗比重很高,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为发达国家新建建筑的3倍以上,能源浪费惊人。我国政府早已意识到建筑节能的重要性,特别是哥本哈根会议以后,更是从政策上加以快速推进低碳建筑发展。近年来,我国低碳建筑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一是绿色建筑节能显著。近年来,发展绿色建筑促进建筑节能已作为中国节能减排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有了长足的发展,到2009年底,绿色建筑面积累计达到2000多万平方米,完成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以及节能改造1亿平方米,形成了每年节约75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200万吨的能力。二是绿色建筑政策不断出台。2006年,我国出台了首个《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这是第一次从住宅和公共建筑全寿命周期出发,多目标、多层次地对绿色建筑进行综合性评价的推荐性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设计技术指南》、《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绿色施工导则》、《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等标准规范、技术指南也相继编制完成。三是住宅低碳技术成果显著。近年来,我国低碳住宅技术不断在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包括节能建筑体系、新型节能墙体及屋面保温材料、密闭节能保温门窗、供热采暖系统等许多方面均有了较大突破。

3.消费方式不断向低碳化发展

CO2排放不仅来自生产领域,也来自消费领域。我国来自消费领域的CO2排放占30%,比发达国家CO2排放2/3来自消费领域的占比要低得多。即使如此,近年来,我国政府正通过宣传教育、政策措施等各种手段,不断引导消费模式向低碳化发展。政府从各个方面引导民众进行低碳消费。一是政府大力倡导鼓励低碳消费。政府正通过多种媒体手段、多种途径,积极制造舆论,引导大家合理消费,养成低碳化、低能耗的消费模式和习惯,反对和限制盲目消费、过度消费、奢侈浪费。二是政府积极通过减免税费、提供财政补贴等政策措施规范引导低碳消费。国家正在逐步出台政策,比如鼓励引导消费者购买小排量汽车,推广太阳能等新能源项目,通过财政补贴方式推广节能灯,支持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试点等;为促进节能减排,鼓励汽车、家电“以旧换新”,还有通过财政补贴推广高效节能空调等。总之,人们的低碳消费意识正在形成。在政府的大力宣传引导下和政策的约束下,一些市民开始形成了低碳消费意识,并身体力行,贯穿于生活细节的方方面面,虽然一些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模式在短时期内很难彻底改变,但只要加以正确引导,低碳消费首先从一种态度,到一种习惯,然后最终形成一种价值观。

(二)高碳排放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方面已经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

1.交通仍是我国高碳排放的主要源头

一是低碳交通技术仍以中低端为主,缺乏自主创新。低碳交通运输关键技术包括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高效的生物燃料等,但这些技术仍需要大幅度提升。以新能源汽车为例,我国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研发与生产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到目前为止,新能源汽车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尚不高。二是低碳交通运输比重仍较低。铁路在节能减排降耗上相对于其他运输方式优势明显,铁路每公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是飞机、汽车的1/6、1/3~1/20,然而,我国铁路货运周转量所占比例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这就大大增加了我国碳排放的强度。三是交通能源利用技术水平低。当前我国交通行业能源利用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明显偏低,平均油耗要比国外先进水平高10%~25%,货车百公里油耗更是高30%左右,内河运输船舶油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20%以上,我国交通运输业能源利用率目前总体上仍比美国低7.2%,比日本低近10%。与此同时,虽然政府一直倡导公共交通出行,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私人小汽车保有量正呈急剧增长状态,近年来,我国私人小汽车保有量年增长率均在20%以上, 2009年年增长率则达到33.8%。日益增长的私人小汽车,无疑将会大幅度增加碳排放量。

2.低碳建筑仍未能得到广泛应用

一是建筑能耗居高不下。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现在建筑的能耗标准是每平方米75瓦,而欧洲的现行标准则为25瓦,相差3倍;我国现行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为发达国家的3倍。特别是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建筑面积将不断增加,预计在未来25年内,中国所有建筑总面积将翻一番,如果能耗不相应降低的话,后果会很严重。二是低碳建筑技术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目前低碳住宅的亮点主要集中在新风系统、地源热泵、节能墙体、节能窗、外遮阳、节能屋顶等建筑节能材料、设备的应用上,更为重要的建筑设计节能技术就显得相对落后,与发达国家利用计算机和利用自然环境进行建筑节能方案优化设计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三是低碳建筑仍未能真正在房地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低碳建筑概念更多停留在口号层面。对于很多开发企业而言,低碳目前或许还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没有投入应用,或者仅仅依靠低碳概念来炒作楼盘,真正意义上建成的低碳建筑还在少数。四是国家低碳政策的滞后以及机制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低碳建筑的发展。目前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家有关发展低碳经济、低碳建筑的政策与机制尚处于构想和试点之中,政府也尚未制订发展低碳建筑相关政策,对建筑能耗大户的碳排放量也没有采取相应的强制性措施和统一的标准,亦缺少对低碳排放企业的激励性政策,节能减排工作多靠企业自觉。

3.高碳消费方式仍未有所改观

低碳消费虽然在理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不少学术界人士的推崇,并被学术界公认为最佳的消费方式之一,但想要取得长足发展,完全取代旧的消费方式,为整个低碳经济的推进及其成功贡献其应有的力量,使中国最终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却还面临不少问题。一是低碳消费环境需进一步提升。中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高耗能、高投入的粗放式增长模式,甚至到现在,不少地区仍未有大的改观。二是低碳产品开发能力不足。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还有不少未完善之处,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不长,企业就愈发注重短期利益,再加上国家金融信贷资金往制造业的倾斜不够,许多企业用于研发的资金较少,因此更加不愿意为了一个前景不甚明朗的低碳消费市场而大举投入,客观上阻碍了低碳消费的推广。三是低碳消费观念有待加强。中国很多消费者对低碳消费等健康消费方式认识不够,认为环保是政府该去负责的事,自己只要花钱了就应该满足自我的消费需求,追求的是个人享受与满足,不健康的消费行为大量存在。

(三)高碳排放的根源

通过对我国转变生活方式推进低碳发展的现状与问题调研,我国生活方式中还存在高碳排放的问题,对于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分析如下。

1.制度设计缺失,直接导致了低碳发展众多问题的存在

我国在转变生活方式推进低碳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众多问题,政府也正千方百计的解决这些问题,以促进低碳发展,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对低碳发展的促进仍然是以政策为主,制度建设则相对滞后,也正是制度设计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当前低碳生活发展的诸多弊病。

从制度经济学层面看,低碳发展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一种新的制度安排。低碳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模式要求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温室气体减排三者之间的协调。低碳经济这种全新的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可能自动破除制度障碍,自动实践。现有制度缺陷主要表现在:第一,国家财政、金融体制对低碳产业扶持不足,也直接造成我国低碳产品的价格相对较高。第二,与低碳消费有关的标准及市场准入制度建设不完善。我国有关碳足迹的计算及碳标识制度还未建立起来,而现有对绿色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的标志管理也比较混乱,消费者的认知度和信赖度比较低。第三,监督机制不健全,使得参差不齐的低碳产品充斥市场。大量商品打着“低碳”的旗号,提高商品价格,致使低碳消费市场混乱,直接导致真正低碳产品丧失竞争力。

2.尚未形成的低碳文化是导致问题出现的另一根源

低碳文化是低碳经济时代全方位的文化,它不仅是要淘汰高能耗的产能,不仅是要改变能耗结构,加快无碳或低碳技术革命、能源革命,而且是人类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消费方式的变革,因此,需要培育低碳消费文化,要有低碳消费意识,形成低碳消费习惯,养成绿色生活方式。当前,我国正式由于缺乏这种以低碳消费为主的文化意识形态,致使人们在生活方式转变与推进低碳发展出现了众多矛盾。未来低碳文化的构建不仅仅只停留在碳消费概念文化、碳消费节约文化、碳消费环保文化等在内的碳消费文化,而且也应该加强碳生产率文化、碳浓度文化、碳强度文化等在内的碳核心文化和碳交易文化。

四、我国转变生活方式、推进低碳发展的思路与途径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意识转型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对高碳产品能源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生活质量提升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目标。

(一)大力发展低碳建筑,推进低碳发展

低碳建筑的实现必须建立在以低碳技术为基础,以有效明晰的国家低碳建筑规范标准为保障、以低碳建筑社区为重要载体,通过建筑合理布局、产业不断升级等途径实现低碳发展。

大力发展低碳建筑核心技术。在发展低碳建筑过程中,应集中力量开发一批低碳建筑所需的核心技术,如太阳能技术、小型风力发电技术、生物质能系统、高效冷却技术、地热系统、水资源再生利用及水生态修复技术等,并积极推进这些建筑技术与建筑的融合,率先在大型公共建筑和政府办公建筑中建设示范项目。其次,加强低碳建筑材料的开发,在设计时应尽量采用低碳建材、建造中大量应用低碳技术、就地取材减少运输中碳排放。第三,加强低碳建筑材料的应用,比如在建筑采暖方面,采用入户取暖热水(气)分户计量收费、补贴窗户双层玻璃改造、纤维板装修内保温、太阳能蓄热、地热取暖等方法进行改良当前建筑形态可取得明显效果。

加强低碳建筑的市场引导和供给。通过各种措施,积极引导房地产市场加强对低碳建筑的开发和供给。一是加强建筑本身的低碳化设计,如加强水循环设计以及太阳能、照明系统和遮阳系统的利用,以降低建筑本身对碳的消耗。二是加强合理建筑户型设计,降低建筑面积需求。对住宅建筑而言,重点发展二、三居室套型为主的中小套型住房,通过合理的户型设计,达到有效节约建筑材料的目的,进而降低碳消耗。三是加强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依靠现代科技将大量的建筑垃圾进行资源化再利用,尽量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使其资源化。

积极完善并严格执行低碳建筑国家标准。为了更广泛地实行建筑节能减排,我国政府应继续加强对低碳建筑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同时,应制定低碳建筑推广应用的经济激励政策。从供应端看,对低碳建筑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生产和使用,应研究和制定财政补贴或信贷、税收优惠政策。从需求端看,对购买符合标准的低碳住宅,应在国家住宅消费政策中加以考虑和引导。

优化建筑实体功能空间布局。在建筑布局设计中,为避免居住与就业空间错位导致的大量交通出行造成的碳排放,应尽量使就业、居住、娱乐、购物等多种功能集聚于同一区域,形成地域多功能综合体,这样就能通过合理空间布局实现降低碳排放的目标。

(二)积极构筑低碳交通体系,降低交通碳排放

大力发展低碳交通运输技术。围绕低碳交通关键技术,如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高效的生物燃料等技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重点研发。大力发展绿色交通运输,加强高效环保、气候友好的交通运输技术研究和推广,推动新能源和清洁车辆的开发应用。鼓励发展技术先进、经济安全、环保节能的运输装备,加快淘汰技术落后、污染严重、效能低下的运输装备,促进智能交通发展。

积极控制私人小汽车无节制增长。通过大幅度提高小汽车停放的收费标准或征收停车位税费,征收小汽车燃油附加费,按照道路的拥堵程度来收取不同费率的道路使用费等途径来实现。

建立有效的低碳交通体系。通过调整交通方式,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高速铁路,形成立体化的城市交通体系,有条件的城市都应鼓励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主要实现途径包括:一是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高公共交通的分担率。二是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高速铁路,形成立体化的城市交通体系,200万人口以上有条件的城市都应鼓励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三是通过不断提高强制性的汽车燃油效率标准,促进改善汽车燃油效率,并大力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四是规划、建设和改善非机动车专用道。五是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改善融资机制,建立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专项资金,确保公共交通成为优先发展领域。

实施紧凑型城市空间规划,减少交通需求量。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和交通规划将影响居民出行行为,紧凑型城市空间可积极引导人们选择公共交通,降低小汽车出行,会大大降低碳排放。紧凑型城市空间的实施路径具体表现在:在城市层面,引导大城市空间组团化、中小城市空间集聚化、沿交通走廊发展;在城市组团层面,通过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设施布局,引导城市空间向综合交通枢纽集中,避免城市组团规模的过度扩张和功能单一化;在社区层面,强调混合功能和高密度地区开发,引导人们生活在工作地和日常设施附近,减少交通出行,降低必要的出行距离。

(三)逐步实现由“高碳消费”向“低碳消费”的生活方式转变

积极完善低碳产品市场,夯实低碳消费方式形成基础。逐步形成市场主导的低碳产品定价机制和竞争机制,客观上要求政府加强低碳产品市场的培育和完善,政府要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大局出发,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通过宣传教育、舆论引导、政府监督等措施,建立健全市场法规,积极培育正常的市场秩序,以便使价格真正成为市场信号,直接反映市场活动状况,并对市场活动发挥内在的调节和制约作用,约束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使低碳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成为市场的主流。

积极营造低碳生活环境,引导人们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政府部门应制订涉及各个行业的绿色标准、对产品授予低碳标志,让居民在消费选择时有据可依;城市社区可向居民印发低碳生活手册,引导市民进入低碳的生活方式;企业生产应提倡消费本地资源,生产的产品以满足当地市场为主,以减少资源和商品在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机关等办公事务较多的部门,应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多用电子邮件、MSN等即时通讯工具,少用打印机、复印机和传真机。

(四)积极培育低碳意识,促进低碳发展

舆论应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引导大家做到适度消费、低碳消费。在全社会大力提倡低碳生活,使大家从自己的生活习惯做起,控制或者注意个人的碳排量;反对和限制盲目消费、过度消费、奢侈浪费和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进一步弘扬节约是美德的观念,彻底改变与节能减排背道而驰的陋习。一方面要大力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建立居民衣、食、住、行、用各方面的低碳消费模式。结合发展经济水平和消费需求,确立低碳消费模式。这就需要增强宣传力度,增强居民节约资源和低碳意识,树立低碳消费观念;鼓励单位和个人使用节能环保低碳型产品;引导居民选择低能耗的出行方式;采取适当的经济手段引导资源节约,惩罚浪费行为;建立生活物质循环利用网络,创建低碳消费和生活环境。

大力促进社会观念转型。首先要从传统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实现建设观念由传统城市向低碳城市转型。大力宣传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帮助人们学习和掌握碳源、碳汇、碳排放、碳交易、碳捕捉、碳生产力、碳封存、低碳发展、低碳生活、低碳生产、低碳路径等与低碳城市建设密切相关的新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具体决策和工作中。同时,广泛开展低碳宣传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等活动,让广大市民充分认识传统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城市发展模式的危害,进而了解、认同和接受低碳社会的发展观念。

积极促进生活方式转型。倡导人们在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尽量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就是要在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尽量减少,从而降低碳排放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量。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市民认识到低碳生活不仅是符合时代潮流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道德选择、一种负责任的生活态度,从而积极投身低碳行动,开展低碳消费,践行低碳生活。具体行动中,需要引导人们在衣、食、住、行、用各方面从传统高碳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减少“面子消费”、“奢侈消费”;广泛开展低碳机关、低碳企业、低碳社区、低碳宾馆等低碳创建活动,提升公众的低碳生活意识。

参考文献:

[1] 付允等.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

[2]张一鹏.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J].中外能源,2009,(14).

[3]赵黛青.低碳建筑的发展路径研究[J].建筑经济,2010,(2).

[4]王可达.建设低碳城市路径研究[J].开放导报,2010,(4).

[5] 黄焕山.论低碳文化[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0,(4).

[6]徐建闽.我国低碳交通分析及推进措施[J].城市观察,2010,(4).

[7]杨婷.低碳经济背景下实现我国居民低碳生活的思路[J].菏泽学院学报,2010,(5).

[8]王淑新等.低碳经济时代中国消费模式的转型[J].软科学,2010,(7).

[9]徐匡迪.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低碳经济[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

[10]马晓芸.低碳城市建设的发展途径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北方经济,2010,(8).

[11]于小强.低碳消费方式实现路径分析[J].消费经济,2010,(8).

[12]王斌等.试论实现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9).

[13]付德全.转变生活方式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举措[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

[14]唐姨军.我国低碳消费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18).

[15]张陶新. 中国城市低碳交通建设的现状与途径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1,(1).

第2篇: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 生态文明 生态伦理

“世界的形象既不是一个有待挖掘的资源库,也不是一个避之不及的荒原,而是一个有待照料、关心、收获并爱护的大花园。”[1]世界的非可再生资源是有限的,既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又节约自然资源,我们必须改变以往的发展观,增强民众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理念,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环保的发展之路。

一、低碳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低碳经济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经济模式

马克思指出:“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人如果要生存就不能脱离自然而存在,人的发展离不开自然。人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又在积极的改造自然,由于不尊重自然规律,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导致了生态的失衡。因而,我们必须要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在攫取自然资源的同时又要保持生态的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十七大报告中,主席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尊重自然规律,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低碳经济要求在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尽最大的可能性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采用较少污染或不污染环境的新能源(风能、生物质能等)取代煤炭等旧能源。低碳经济不仅能保护自然而且能缓和人与自然的矛盾,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由此说明,低碳经济是一种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经济模式。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低碳经济则符合其要求

工业革命之后,传统的物质资料生产采取的是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高产出资源消耗型的生产方式,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过程,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未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破坏生态的平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要求我们转变粗放型的生产方式,采用绿色的有利于生态环境的生产方式。低碳经济的本质是全方位、系统性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等手段实现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优化,建设生态文明。在生产发展环节,实行低碳经济能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开发利用新能源,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在资源的消耗环节,实行低碳经济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废气、废物、废渣的排放,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这种生态化的生产方式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要求。

一个人在生活中对能源的消耗和废气的排放微乎其微,但一旦乘以13亿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倡导全国人民实行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每一个公民要自觉增强环保意识,从生活的点滴做起,绿色生活。低碳经济顺应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提倡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积极倡导社会成员在生活中使用低碳产品,过低碳生活。低碳生活既要社会成员思想观念上具有低碳意识,又要从实际生活中绿色消费,降低碳排量。

二、低碳经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现实的路径

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保护生态环境,则必须从源头上抓起,减少破坏生态环境的污染源,才能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固发展。低碳经济提倡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经济发展模式,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稳定为基础,以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全面协调为目标,在根本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和目标是一致的,能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低碳经济有效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缓气候变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的经济模式,在实践的过程中,从生产、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减少高碳能源的使用,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短期来看,低碳经济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开发绿色清洁能源取代传统能源,有效地减少了非可再生资源的浪费。从长期来看,生活中绿色消费的低碳经济能促进社会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能有效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发展低碳经济能有效地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低碳经济促使社会成员增强低碳意识,树立生态文明观。低碳经济让低碳意识融入到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中,促使社会成员认识到自然资源的短缺,认识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并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资源,减少资源的浪费,为后代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与此同时,低碳经济还积极要求技术创新,不断培育企业的低碳意识和生态文明理念,绿色生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低碳经济积极引导人们向可持续消费方式转变,改变以往的高消费、高浪费的不良生活方式,适度消费,营造低碳生活的氛围。低碳经济从人们的衣食住行着手,积极引导人们使用节能环保的产品,低碳环保,绿色出行。

参考文献:

[1] 大卫·格里芬编.后现代科学[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121).

第3篇: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范文

关键词:倡导;绿色;可持续发展

一、切实树立绿色思维方式

绿色思维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资源约束,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问题日趋严重,人们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环境承载上限,生态环境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和瓶颈制约。

这是我们过分强调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而忽视与自然和谐的结果。现在我们强调绿色发展,不仅仅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而是从内在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延伸到外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社会管理的深刻变革,而思维方式的转变首当其冲。因此,一定要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用绿色思维谋划和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用绿色理念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活方式转变,努力让人民群众在享受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发展成果的同时,共享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持续发展。

二、着力构建绿色产业结构

产业是发展的基础支撑。推进绿色发展,首要任务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绿色转型。一是优化三次产业比重。巩固农业比重,大幅提高绿色、有机、生态农业项目比例;减轻工业比重,强化环境准入、环境标准硬约束,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排放行业发展;扩大三产比重,大力发展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生态旅游和金融保险、信息会展等现代服务业。

二是促进传统产业绿色改造。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契机,制定煤、焦、铁、电力、水泥等重污染行业绿色改造方案和规划,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创新、引进和应用,推动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建设,淘汰行业落后产能,提升产业集中度。

三是大力发展绿色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信息通信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战略性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建立引导绿色产业发展激励机制。建立绿色产业政策导向,设立绿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政策引导和公共财政投资激励,激发市场活力,促进产业结构绿色化。

三、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生活消费是生产的终点,也是生产的起点。生活消费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对于带动生产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具有导向性的意义。因此,要通过多方面、多渠道的引导,增强全民环境意识、节约意识、生态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低碳生活、绿色消费的良好风尚。一是弘扬低碳节约的价值理念。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导向作用,广泛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普及绿色生活知识,让勤俭节约、低碳绿色、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公众的自觉行为。

二是大力倡导绿色消费。积极推广绿色服装、引导绿色饮食、鼓励绿色居住、普及绿色出行、发展绿色休闲等,营造绿色消费良好氛围。三是建立绿色生活方式引导机制。实行居民用水、用气等阶梯价格制度,优先发展绿色交通和城市公共交通,鼓励民众购买使用节能产品,大力推广绿色节能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建筑等。四是开展全民绿色生活行动。引导公众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少抽一支烟、节约一度电、少开一天车、珍惜一粒米等,通过不同的环保公益行动,让节约、绿色理念固化为公众的自觉行为。

四、努力打造绿色生态环境

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推进绿色发展,当前非常迫切的一项任务就是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着力解决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突出环境污染问题,为人民群众创造山青水秀天蓝的生活环境。一是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建设。调整优化空间结构,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应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区域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发展方向,细化相关政策,形成市场统一规范、要素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持续的区域发展机制。

二是深入开展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治理行动。以雾霾治理为重点,加强细颗粒物监测和区域联防联控,加快城市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推动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有效预防重污染天气。加强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突出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保障水源地安全;实施重点行业废水深度处理,加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力度,减少城市黑臭水体和工矿区、农村黑臭水体。强化土壤污染治理,实施工矿废弃地综合整治和复垦利用。

三是加大农村环境治理力度。针对农村生态环境实际,推进以垃圾无害化处理和污水处理为重点的农村环境整治,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统筹农村饮水安全、改水改厕、垃圾处理,创造良好农村生态环境。

总之,绿色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锲而不舍、水滴石穿的精神,主动作为,久久为功,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融入到我们的各项事业之中。

参考文献:

[1]沙之杰.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中国节能减排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第4篇: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范文

[关键词] 碳循环 低碳经济 生活方式 全方位思考 可持续发展

1.引言

近十年里,人类遭受的自然灾害90%与气候变化有关,这些灾难是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发生的,是大气中二氧化碳、臭氧、甲烷、氧化亚氮等气体浓度的增加,造成温室效应引起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为什么会不断增高呢?目前全世界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高达50亿吨[1]。有专家估算如果将地球上的所有矿物燃烧耗尽,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将达到2000ppm。[2]这些二氧化碳主要是由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燃烧产生的。当然,人类活动使地球上利用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数量急剧减少也是促使二氧化碳急剧增加的重要原因。

下面先来了解碳循环过程。碳是构成有机化合物的基础元素,碳元素的分布非常广泛。所有的有机物都含有碳元素。碳以它独特的方式,在它的生物库和非生物库中循环流动,构成了地球上的“碳循环”(见下图)。 [3]

2.低碳经济模式和低碳生活方式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7-8]。它通过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规模使用可再生能源与低碳能源,大范围研发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建设低碳社会,维护生态平衡。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既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国家权益和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革命,又是全球经济不得不从高碳能源转向低碳能源的一个必然选择。发展低碳经济,必须采取低碳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方式是和高碳生活方式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它是一种简约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生活习惯。它还是一种自然而然地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从而养成低碳生活方式。它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的生活。

3.实现低碳生活方式的途径及方式[8-9]

实现低碳生活方式,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改善碳循环,延缓地球变暖的速度,可以人类提升生活生存质量,实现生态平衡,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碳循环功能图,针对碳循环的轨迹、路线,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现低碳生活方式。

3.1大力培养低碳方面的人才,加强教育,树立低碳理念,培养低碳生活和消费模式

实现低碳生活方式,人才是关键,而且有赖于创新人才的成批涌现。加强对各类人才的教育培养,使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目标,加强国际合作,实现低碳世界,这都依赖于一批高素质人才去实现这一目标。在人才的教育和培养过程中,是始终牢固树立低碳理念,实现观念创新。广泛宣传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措施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全面推行低碳经济,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层次的提升,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4]。在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人类必须改变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的所谓体面生活,废止过度消费、超前消费和奢侈消费,提倡适度消费、绿色消费,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价值理念。

3.2建立合理的国际低碳发展新秩序,实现国际和国内良好互动低碳发展新约束机制。

自从1992年在巴西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0多个国家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国际社会努力应对气候变化挑战、进行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制定了一个总体框架,得到了全球绝大多数国家的支持。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具有法律约束力。它为近40个发达国家及欧盟设立了强制性减排温室气体的目标。经历了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和墨西哥坎昆峰会之后,最近召开的德班大会被各界誉为是人类为拯救地球达成共识的的最后一次机会,虽然坎昆气候峰会取得了阶段性的一个进展,,但是作为最后核心的《京都议定书》第二期承诺期的谈判还远未结束,所以能否签署正式的国际公约。如果各方相互关照彼此关切,达成能为各方接受的国际公约,就能为建立国际低碳发展新秩序奠定法律框架。另外,中国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无论国际社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中国政府始终会坚持我们既定的方针、政策。首先是对人类的生存和长远发展负责,另外就中国自己国内资源、能源、环境的要求来说,坚持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也完全符合中国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需要。

3.3优化能源结构,重视技术创新,开发适合各国国情的低碳能源体系

要把能源结构调整与能源效率提高结合起来,在提高煤炭等化石能源效率基础上,着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构建低碳能源供应体系。高度重视技术创新,促进形成低碳技术优势。节能减排、降低碳强度、低碳能源的开发和低碳产业的形成,都最终依赖于低碳技术的开发应用。要高度重视低碳技术创新,要加大对低碳和零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投入,大力推动相关技术创新。

3.4采取积极保护森林的措施,并着力推进低碳产业发展,保护生态平衡

今日以热带雨林为生的全球森林,正在遭到人为持续不断的急剧破坏。有效的因应对策,便是赶快停止这种毫无节制的森林破坏,另一方面实施大规模的造林工作,努力促进森林再生。发展低碳产业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节能减排和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着力构建一、二、三产并重的低碳产业体系,改善生态环境,切实保护生态平衡。

总之,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将成为减缓气候变化与实现可持续发展、迈向生态文明的最重要途径,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地球人口超过70亿的今天,环境压力巨大的今天,只有摈弃传统增长模式,用创新技术和创新机制,世界各国节能减排,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的社会。

参 考 文 献

[1]mlr.省略/wskt/zykx/201004/t20100427_147155.htm

[2]吴晓江,转向低碳经济的生活方式,社会观察,2008,6:19-22

[3]张佳华.碳循环及对气候变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气象科学, 200626(3):350-354

[4]单宝.解读低碳经济.内蒙古社会科学,2009,30(6):75-78

[5]王军.发展中国特色低碳经济的思考与建议理论学刊.2010,192(2):41-43

[6]李元.低碳经济时代”的挑战与未来思考模式的变革,研究 ,2010,1:57-63

[7]Sam Nader. Paths to a low-carbon economy the Masdar example. Energy Procedia, 2009,1 :39513958

第5篇: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范文

Abstract: In post-industrial era, Energy-sav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will become a new theme. In the global situation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the low-carbon lifestyle tour of this new type of tourism is gradually accepted by us. Tourism enterpris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will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rough enhancing tourism services, designing product and improving the tourist reception facilities, tourism and other means, the tourism enterprises guide tourists' action into the way of low-carbon tourism.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旅游;旅游产品设计;绿色饭店

Key words: low-carbon economy; low- carbon travel; design of the tourist products; green hotel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4-0031-01

1低碳旅游的概念

低碳旅游是一种降低“碳”的旅游,也就是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行,倡导在旅行中尽量减少碳足迹与二氧化碳的排放,也是环保旅游的深层次表现。其中包含了政府与旅游企业推出的相关环保低碳政策与低碳旅游产品与服务。

低碳旅游,实际上是一种低碳生活方式。要将低碳旅游转化为旅游者的行动,旅游企业要抓住三个要点:一是转变现有旅游模式,倡导公共交通和混合动力汽车、电动车、自行车等低碳或无碳方式,同时也丰富旅游生活,增加旅游项目。二是扭转奢华浪费之风,强化清洁、方便、舒适的功能性,提升文化的品牌性。三是加强旅游智能化发展,提高运行效率,同时及时全面引进节能减排技术,降低碳消耗,最终形成全产业链的循环经济模式。

2低碳旅游的现状分析

(1)在政府层面,国务院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就是在减排的大背景下,国家为配合低碳经济发展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信号,而旅游业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行业。和其他行业相比,旅游业很早就有了“无烟工业”的美称,本身属于服务行业,占用资源少,卖的又是环境和文化,而这恰恰与节能减排的目标相吻合。

(2)在企业层面,旅游景区是最早倡导低碳旅游的。多年前,在九寨沟等旅游景区,禁止机动车进入,改以电瓶车代替,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九寨沟能够多年一直保持清澈见底的水,与其采用统一的环保大巴不无关系;旅行社服务机构目前也在积极推进低碳旅游的新型旅游模式,旅游产品设计上将徒步,自行车旅游等内容加入旅游行程中;饭店在创办绿色饭店的理念下,逐渐改善设备设施,节能减排,倡导新的住店消费模式。

(3)在旅游者层面,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开始不自觉地把低碳作为旅游的新内涵,出行时多采用公共交通工具;自驾外出时,尽可能地多采取拼车的方式;在旅游目的地,多采取步行和骑自行车的游玩方式;在旅途中,自带必备生活物品,选择最简约的低碳旅游方式,住的时候选择不提供一次性用品的酒店等。

3旅游企业的低碳举措

(1)旅行社企业应通过旅游产品设计引导旅游者低碳消费。随着国家对旅游企业经营准入的进一步开放,旅行社企业的竞争将越来越大,而旅行社企业的竞争关键在于产品的竞争。因此旅游产品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至关重要。引导一种新的旅游方式是旅游产品设计的最高境界。低碳旅游时一种低碳生活方式,在旅游产品设计中把握低碳消费原则,引入低碳生活方式将是旅行社产品设计的基本思想。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①引入“碳足迹”计算,加大低碳旅游的宣传。低碳旅游是环保旅游的深层次表现,是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倡导低碳旅游必须加大对低碳旅游理念的宣传,让旅游者积极行动起来成为低碳旅游消费中的一员。旅行社企业可以对旅游接待人员进行低碳旅游理念培训,引入“碳足迹”计算,帮助旅游者选择环保方式参加旅游。一方面,旅游企业可以减低费用,增强产品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树立旅游企业良好的企业形象。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三效合一。

②加大低碳旅游项目设计。在吃、住、行、游等要素设计中引入低碳消费理念,加大低碳旅游项目设计。饮食服务上,调整旅游者的饮食结构,动物食品和植物食品合理搭配,既保证旅游者身体健康,也有助于减少碳排放;住宿服务上,在选择目的地酒店时要多考虑小规模酒店或便捷旅馆,虽然这类酒店仅提供最基本的设施,但这意味着可以最少量的消耗能源;在交通工具选择上,不过度追求奢华。拒绝私人飞机、游艇等极度舒适却以高污染高排放为代价的旅游方式,寻求简单惬意,回归自然的出游行为,才是减碳的根本所在;在游览活动中,多设计自行车、徒步、骑马等游览等旅游体验项目,减少机动车、缆车等游览项目的设计。

第6篇: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范文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在这放飞梦想的季节里,我们在这里举行“低碳家庭.时尚生活”主题活动启动仪式。首先我代表省妇联向各位领导和家庭代表们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一直以来给予妇女工作关怀和支持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刚才,各个家庭代表进行了开展“低碳家庭.时尚生活”的宣誓仪式,很让我感动。我们大家都知道,生态环境问题关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气候变化”已成为深刻影响21世纪全球发展的一个重大国际问题,“低碳生活”已不仅仅是一句时髦的词语,而是我们每个人和每个家庭必须立刻开始的一种生活态度和方式。今天我们省妇联、哈尔滨市妇联联合省文明办和省发改委在这里举办“低碳家庭.时尚生活”主题活动启动仪式,主要目的是通过在全省广大妇女和家庭中开展系列低碳活动,大力宣传倡导广大家庭实行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低代价的低碳生活方式,引导广大家庭成员从自己做起、从家庭做起、从点滴做起,为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理念、消费模式,为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贡献力量。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省委、省政府特别关注家庭这个领域,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省妇联长期以来致力于组织动员广大妇女和家庭积极投身环境保护以及“绿色家庭”创建工作。从开展,按照全国妇联的总体部署,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社区家庭行动”,倡导广大妇女和家庭做好“家庭节能六件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次活动是节能减排家庭社区行动的进一步深化,它将通过大力倡导家庭低碳生活,充分交流总结家庭节能减排的有益经验,不断提高家庭成员的环境意识,着力改变当前家庭生活中存在的过度消费、过多排放等与低碳经济不相适应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弘扬科学文明健康的家庭生活方式和环境文化,促进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环境道德风尚。这次几家联合开展的活动从月至10月共历时7个月,启动仪式结束后,还要开展低碳、绿色、环保家庭小创造、小发明征集·集锦、“低碳家庭·时尚生活”讲座、“低碳家庭·时尚生活”读书征文和知识竞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在全省广大妇女和家庭中发起、实施“家庭低碳计划十五件事”的新热潮。

第7篇: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范文

关键词:低碳生活;低碳意识;绿色环保

一 调研背景

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当前,全球资源紧张、气候变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日趋严重,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对人类的发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近年来,"节能减排"、"绿色环保"、"低碳生活"等词语不断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但是如何真正做到"低碳环保",任重道远。

为了更好地了解绍兴市民对环境的认识和态度,以及大家的环保理念,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分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队就"绿色环保,低碳生活"这一课题走访了越城区一些社区,就普通家庭的低碳生活状况进行调查。

二 调查分析

2013年6月28日至7月10日,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分院暑期社会实践队对绍兴市越城区不同社区的居民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的主题为"绿色环保,低碳生活",共发放问卷100份,实际收回问卷100份,回收率为100%。通过走访和问卷调查,我们得出了以下调查结果:

1.社区居民对低碳生活的了解情况。

从调查结果看,"低碳经济,绿色生活"的生活观念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了解、接受和推崇,认为"低碳经济"、"节能减排"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大部分人也愿意支持"低碳生活"。以调查问卷为例,在"是否听说过并了解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等"选项中,有69%的居民表示听说过,有22%的居民听说过该类名词,有7%的居民只是偶尔看到或者听说过,只有2%的居民表示不知道。在"你认同低碳经济,绿色生活这个观点吗"中,有93%的居民表示认同并大力提倡这种观点;有4%的居民持中立态度,不认同也不反对;不过尚有3%的居民不认同这一观点。

"在居民们的眼中,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到底是否重要"的调查显示,69%的居民认为这是政府为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所提出的一项民生工程,并且和自身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他们已经开始行动并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26%的居民表示十分关心这方面的情况,并且准备在必要的时候响应并采取行动;仅有1%的居民则认为这与我们的生活是基本不沾边。在"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对我国的各项发展的帮助"上,83%的居民都认为帮助很大;10%的居民认为有点帮助;但仍有6%的居民则是持否定态度。

上述数据表明,随着全球气候、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也越来越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低碳逐渐成为了社会的流行语,而低碳生活也开始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和倡导。

2.社区居民践行低碳生活情况。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还是能较好地将"低碳环保"行为与生活习惯相结合起来。在"居民平常对空调温度的定位" 中显示,31%的居民一般将家中或办公室的空调定位在28度或以上;58%的居民将空调温度定位在20~27度;6%的居民会将空调定位到16~19度;还有5%的居民会视情况而定。另外,有85%的居民表示有"随手关灯"、"一水多用"等环保习惯;11%的居民正在养成这些习惯。

从上面几个问题可以看出,居民有不少良好的生活习惯。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高科技产品也逐步向"低碳环保"靠拢。当我们在购买产品时,往往会有一些能效标识,标识分为1、2、3、4、5共5个等级,等级1表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最节电,即耗能最低,以此类推,等级5是市场准入指标,低于该等级要求的产品不允许生产和销售。经调查,有67%的居民都会注意到家电上的能效标识,但都不太清楚它们真正的意思;有22%的居民没有注意到过家电上的能效标识。那么,对于"低碳环保"的产品人们又是怎么看待的呢?在购买产品时是否会优先考虑这些产品呢?调查显示有81%的居民会优先考虑购买绿色低碳环保产品;有15%的居民优先考虑价格高低而非绿色环保低碳。

此外,我们在调查访谈中还发现,尽管居民低碳生活意识越来越强,也已经有一些很好的生活习惯了,但是,他们所谓的好习惯主要是考虑怕浪费。如"你们冰箱中存放食物一般占容积的多少",73%的居民选择80%;20%的居民选择存放50%。看似比例很高,但是访谈中很多人表示"放太满了很费电,电费太贵";还有人表示"随手关灯"、"一水多用"的习惯仅仅体现在家里,在单位很少这么做;电脑在单位很少关机;夏天在单位开空调几乎都是一整天。在"当绿色环保和自身利益相冲突时如何选择"这一问题上,59%的居民选择了绿色环保;27%的居民选择了自身利益。可见,居民虽然想过"低碳生活",但是当低碳生活影响生活质量,或者给生活增添麻烦时,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放弃低碳。

三 调研体会

通过这次调研活动,我们对"低碳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更进一步了解了社区居民对低碳生活的态度和实行的情况。

"低碳生活(low carbon living)",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不断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所以,将低碳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从目前的调查来看,人们对"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等词较为熟悉,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居民节约能源的意识还不是太高,实施的人群相对较少,不过一些较好的生活习惯还是值得推崇和赞扬的,并且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低碳"生活的倡导和推广。

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细节都与节能减排有关。如节约用电,目前我们使用的电能以水电、火电为主,因而节约用电有助于节约火力发电,减少煤炭用量,从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其他如节约用水、自备购物袋、光盘行动等,都可以达到减少碳排放的效果。积水成流,聚沙成塔,如果每一个人都从细微处做起,小到每个人,大到一个国家,整个地球,其集聚效果何等可观。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以身作则,积极践行"低碳生活",不仅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更要向社会做宣传,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这支队伍中来,为节能、环保尽一份力,共建我们美好的家园。

低碳生活是一种经济、健康、幸福的生活方式,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它不会降低人们的幸福指数,相反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低碳生活意味着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它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通过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我们都深刻地感受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绝对不能够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坚持政府、社会、群众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的步入低碳生活。

参考文献

[1] 杨婷.低碳经济背景下实现我国居民低碳生活的思路,2010年5月第32卷第3期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全民节能减排手册[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7-09-01

[3] 闻道.节能减排与我们的生活方式[J].视点走笔,2008(9)

第8篇: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范文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在社会生产实践中,运用低碳经济理论组织经济活动,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低碳型的新经济模式,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高三低)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陕西省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能源消耗量巨大,能源结构相对单一,尚未形成清洁能源(核能、生物质能)、绿色能源(风能、太阳能)等多种模式构成的能源生产体系,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艰巨。同时,陕西也是全国用煤大省之一,自1978年以来,煤炭消费量所占比重一直稳定在70%以上。根据统计资料,2007年全省工业原煤消费7400万吨,保守估计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1.66亿吨,人均排放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近1.6倍。因此,探索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对于陕西省建设低碳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从低碳产业、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生活和碳汇建设等方面探讨了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一、低碳产业发展模式

低碳产业发展模式就是按照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对传统产业进行调整和改造,建立低碳化的产业发展模式。

1.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具有低碳特征的环保产业发展模式。一是以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为依托,研发低碳技术、节能技术和减排技术,有选择的淘汰一批能耗高、污染大的粗放型化石能源密集型产业。二是结合产业链建立起资源高效利用的循环经济园区。在政策层面以财税、征地等方式引导、限制和淘汰高碳能源、高碳产业和高碳工业,鼓励企业进行低碳化改造或投资低碳产业。三是在陕北资源富足地区打造煤电载能工业产业链、煤制油产业链、煤盐化工产业链和油气化工产业链等循环产业链。在西安市高新技术开发区、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杨凌示范区和渭北生态农业区以及煤炭、钢铁、石油三个行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并由点到面逐步推广。

2.建立低碳技术体系,形成以技术进步为主体的低碳产业发展模式。如电子装备制造业是陕西省经济的先导和支撑产业,通过自主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对电子装备制造业进行技术改造,使其具有捕捉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又如,对煤电厂进行技术改造,要求煤电厂具有捕捉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再如,汽车产业中的生物能源汽车、电动汽车等,也可以作为低碳化的典型案例加以研究。

3.发展以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为主体的低碳产业发展模式。陕西省可以在现有科技资源的基础上,利用自身的科教资源优势,建立信息、电子等智力、技术密集型的低碳产业科技示范园区,如电子信息产业园、科技开发圆、软硬件开发园区等,先进行试点示范,然后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应用于实践。

二、低碳农业发展模式

1.有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注重从农业生产的投入端对农业发展进行低碳化设计,实现农产品生产与温室气体排放的“脱钩”发展,走有机生态农业之路。如使用粪肥和堆肥替代化肥使用,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通过秸秆还田、作物残茬及覆盖在地表的秸秆,增加土壤养分,防止土壤风蚀和水蚀,提高土壤生产力;采用深耕作物与中耕作物轮作,引入蚯蚓、微生物共同熟化探层土壤,扩大作物根系的营养能力。

2.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该模式着重建立农业生产中的生态共生网络,有利于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农业污染的减少。可以借鉴杨凌高新农业示范区在农业方面进行循环经济试点的经验,积极推广“农作物秸秆+畜禽粪+食用菌+沼气+肥料”的循环经济模式,实现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有机融合。在规模化畜牧业养殖中,推广沼气技术,可以利用畜牧粪便开发沼气,获得生物质能,沼气供农民使用,沼渣可作为肥料返田,沼液可用来喂猪、浸种等;利用牛粪、秸秆可进行食用菌生产等。

3.清洁型农业发展模式。即农业生产要符合清洁生产和绿色产品标准,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三品”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陕西省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发展绿色农产品提供了基础,陕北高原的玉米、小米、红枣、荞麦、苹果、沙棘、枸杞、豆类等久负盛名;关中平原地区的玉米、小麦、苹果、辣椒、大葱等盛名远扬;陕南山区的大米、黑米、黑木耳、甘薯、核桃、板栗、葡萄、茶叶、生姜、魔芋等名扬中外。但陕西省的绿色农产品品种少,规模小,具有较大的开发空间和发展潜力。因此,应该有针对性地按特色、分区域建立清洁型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按清洁型农产品生产标准进行经营,使绿色农产品品种不断增多,质量不断提高,形成具有陕西特色的绿色农业生产模式,增强陕西省低碳农业的竞争力。

三、低碳工业发展模式

1.提高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在工业能源消耗中的比重。陕南地区水力资源丰富,地质基础稳定,是发展水电、核能的优势区域;陕北地区风能、光伏能等绿色资源丰富,可以投资建设风力发电厂;在陕北和渭北地区可以建设荒漠太阳能并网光伏电站,推进太阳能屋顶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光电建筑一体化及光热应用,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产业,将陕北地区建成半导体照明器件、太阳能电池生产和硅材料生产的重要基地,试点建设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的精细化工产品项目。利用北部邻省内蒙古的风电资源,不断提高风力发电的总装机容量,提高风力发电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

2.发展生物能源。关中、陕南农作物秸秆和油科植物资源丰富,是发展沼气、生物柴油等替代能源的理想原料地,可以利用丰富的秸秆资源,在农村地区建设以秸秆为原料的生物发电厂,由点到面逐步推广。

3.鼓励生产低碳产品。以政策引导方式鼓励企业生产低碳产品,限制和淘汰高碳产业和高碳产品,从产品消费环节拟制碳排放的增加。

4.打造“低碳西安”城市品牌。大力发展以先进制造业、工业设计、能源化工产业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低碳产业、后现代农业。对城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模式、政府管理等进行低碳化改造,让西安成为最适宜的创业环境,居民能喝上清洁的水,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吃到放心的食品。

四、低碳生活模式

1.建筑设计和运行的低碳化。根据陕西省四季分明、冬季寒冷的特点,借鉴成都、德州、扬州、广元等地的经验,在建筑设计上提倡选用隔热保温的建筑材料和节能取暖系统,合理设计通风采光系统,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在运行过程中,倡导居住空间的低碳化装饰,向居民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家用电器,鼓励使用高效节能的厨房系统。对于大型公共建筑,可以借鉴深圳、上海等地的方法,建立城市公共建筑单元二氧化碳排放的动态监测评价系统。建筑采暖可采用太阳能蓄热、地热取暖,生物质纤维作为保暖材料节能等方法。#p#分页标题#e#

2.交通工具的低碳化。一是倡导发展低排放和零排放温室气体的交通工具。如混合燃料汽车、轻质柴油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生物乙醇燃料汽车、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低碳交通工具。二是启动低碳化城市交通体系工程。在西安、延安、咸阳等大中型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和快速轨道系统。三是大力发展以步代行和自行车为主的慢速交通系统,设立自行车专用通道。四是提倡有节制的使用私家车。

3.生活方式的低碳化。一是增强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对广大居民进行节能、绿色消费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二是结合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良好机遇,倡导全民自觉参与低碳行动。使居民合理设计空调温度,使用太阳能供热取暖,步行交通,自行车上、下班等。三是借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个人低碳生活方式的具体指导意见。对于洗好的衣服任其自然晾干,不用洗衣机甩干;洗浴喷头使用节水型沐浴喷头,不使用电子式闹钟,在休息时关闭电脑及显示器,减少在跑步机上的锻炼时间等。四是借鉴英国驻华联合《北京青年报》和搜狐网等多家媒体在中国公众中开展的“体验小变化,持续好生活”的环保活动中,提出的十种绿色生活方式,即尽量不使用塑料袋,做个回收专家,购物先算碳排放,提倡一水多用,电器关闭不待机,拒绝一次性用品,不必要时不开车等。

4.休闲旅游方式低碳化。以陕西省现有休闲旅游资源为基础,在发展中注入低碳旅游的新内容,可以在旅游景点建立低碳农庄,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推广低碳绿色消费品,倡导自然、绿色的休闲旅游模式。

五、碳汇技术减碳

第9篇: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范文

困惑一:实现低碳生活是不是意味着

降低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

一些市民认为从节约资源能源,环保以及减少碳排放等角度看,实现低碳生活不仅是件大事,也是件好事。但从低碳生活的要求看,可能会降低人们好不容易提升起来的生活水平。比如人们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希望通过购买汽车或者排量大,性能更好的汽车来改善自己的出行条件,希望购买较大的住房来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这些显然与低碳生活格格不入。

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王宪恩等专家则认为,全面实现低碳生活与保持或提高市民生活水平之间并不冲突,它们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和条件,其中的关键是要找到一个结合点,探索一种低碳的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在维持高标准生活的同时尽量减少使用消费能源多的产品,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

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益生说,低碳生活不是一个落后的生活模式,搞低碳经济并不一定会降低我们的生活品质。在低碳经济状态下,交通便利,房屋舒适宽敞是可以得到保证的,可以采取低碳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如城市中可以利用中水浇灌绿地,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进行照明和日常使用,利用煤层气等清洁能源作为汽车的燃料,利用污水源,浅层水源,深层高温地下水源,土壤源等可再生能源热泵技术解决建筑的供热等。

在山西省朔州市的恢河公园,使用的路灯,地埋灯,庭院灯,草坪灯都是有太阳能提供电源,而且所有的灯具中加入智能控制,实现了白天自动熄灯,晚上自动亮灯,每年可节约用电80万度左右。当地市民在享受城市建设带来的身心愉悦的同时,无形中节约了能源资源,减少了碳排放。

困惑二:低碳生活离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太过遥远,

普通市民是否会"心有余而力不足"

一些市民受访时认为,低碳生活只是一种理论上的设想,对他们来说犹如"遥不可及"的梦想,与他们的日常生活距离太远;也有市民认为,低碳生活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依靠市民自身力量难以实现,与其这样,还不如按日常的生活方式"得过且过"。

一些专家认为,城市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模式,在短时期内确实难以改变。在这种惯性生活模式下,推行低碳生活也可能会带来不便。但这些并不能成为市民拒绝低碳生活的理由,只要人们从细节入手,有改变的决心和愿望,低碳生活完全可以实现。

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春项目办公室工作人员罗星碧说,在阻止全球变暖的行动中,不仅政府,企业需要制定有效的对策,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从身边的点滴做起,减少个人碳足迹,在生活中培养低碳的生活方式,这不仅是当前社会的潮流,更是个人社会责任的体现。

"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生存环境,因此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践行低碳的生活方式,为保护环境献一份力。从我们每个人做起,从社区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做起。实现低碳生活,市民能做的有很多,包括减少高碳能源消耗,绿色出行,垃圾物再利用等。"环境与发展研究所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高级项目官员张蕙莲说:"低碳生活其实做起来很简单,洗澡水温度调低1度,每次洗澡可减少二氧化碳35克;做完饭随手关掉抽油烟机,每天少转10分钟,一年能省12度电。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曾对个人"低碳生活方式"提出了几项小建议,如把在电动跑步机上45分钟的锻炼改为到附近公园慢跑,可以减少将近10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用洗衣机甩干衣服,而是让衣服自然晾干,可以减少23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休息时和下班后关闭电脑及显示器,除省电外还可以将这些电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1/3等等。

困惑三:低碳生活是城市居民自己的事,

政府及相关部门能否当"甩手掌柜"

一些城市的政府及相关部门领导在谈及低碳生活时认为,低碳生活主要集中于市民的生活领域,是城市居民自己的事,主要靠市民自己转变观念,加以践行,政府及相关部门一方面无权干涉,另一方面对市民日常生活方式的转变也甚感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