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秋思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秋游》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学内容,主要目的是通过具体的情境,体验“改商”的过程,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接下来是为大家带来的语文秋游教学反思,望大家喜欢。
语文秋游教学反思范文一前不久,执教了《秋游》这一课,颇有感悟,现总结如下:
一、提供动口的平台
让孩子兴致勃勃地说,让孩子一吐为快,让孩子能说会道,这是孩子的需要,是语文教学培养的一项目标,也是主动学习的一个标志。本节课通过想象填空:天上的白云有时像( ),有时像( )。看图填空:同学们有的( ),有的( ),有的( )。等一系列形式,唤醒孩子的思维意识,拓展孩子的想象、说话空间。
二、创设动手的条件
“动脑又动手,才能有创造”。让孩子充分动手,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感悟。本节课为了增强孩子对秋天“色彩斑斓”这一认识,我采用了让孩子为简笔画“稻子”、“棉花”、“高粱”配色;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填空等方式,在发挥孩子主动性的同时使其创造性也得以展现。
三、拓宽动脑的空间
“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语文学习中要让孩子多动脑、能动脑、爱动脑,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学有所得。本节课中,我进行了如下设计:(1)运用“蚂蚱”图片,直观感知,鼓励其多方查找资料,增长知识。(2)让孩子在读词中释词,在释词中感悟,在感悟中理解。(3)初步教给默读的方法,学会集中注意力默读。……
四、营造宽松的环境
低年级孩子因年龄限制,注意力易分散,针对这一特点,我结合课文意境,采用了吟诵“秋”诗,放声唱“秋”,配乐读“秋”等手段,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和谐、优美的意境中好学、乐学、善学。
语文秋游教学反思范文二《秋游》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学内容,主要目的是通过具体的情境,体验“改商”的过程,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优缺点:
一、创设生活情境能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数学情境,把那些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的情境中去,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欲望。本课我以秋游图片欣赏为引子引出情景图,让学生发现信息,解决问题,激起孩子们的求知欲。
二、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在教学中,我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来探索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调商的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学会调商的过程,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新课标提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所以我根据本课教学重点、难点的突出,从而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方面能够抓住重点,层次分明,不至于让学生走入误区,从而浪费学生更多地宝贵的精力。
四、在练习的安排上也比较有层次,由浅入深,学习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有二点:
一、我在本节课也有点拘束,不能做到“收”“放”自由,对学生的思维“收”得太紧,也太快了,感觉她们好像是把知识强加给学生的一样,我应该相信学生,应该再“放”开些。
二、在交流算法过程中,虽然我抓住了“调商”这一教学重点,但没有让学生能有足够的时间充分的发言,也没有达到强化、巩固的效果,好像走了一个过场,没有深入。
1.有效反思需“思之有的”。反思的目的是解决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以提高教师自身业务能力。
教学反思不是简单地回顾教学情况,而是教师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的理性思考。教学反思强调,教师不仅应清醒地了解自己的教学行为,而且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从理性的层面上多问几个“为什么”。这种“追问”的习惯,可以促使教师增强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发现新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与解决办法,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有效反思需“思之有物”。教学反思,“思”之要有物。这里的“物”,特指教学实践的过程。经历教学实践后,教师总会产生一些难忘的感知,或多或少,或“得”或“失”。
一思:特色是什么?教学特色是指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独具特色的教学,给人的感受是别样的,给人的回味是无穷的。它蕴含于诸多要素之中,在教学理念上,看主体地位的突出,主导作用的发挥;在教材处理上,看教材特点的把握,知识联系的沟通:在教学方法上,看教学层次的呈现,实践活动的安排;在教学方式上,看学生参与的程度,知识获取的过程;在教学效果上,看教学目标的落实,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思:“精彩”在哪里?精彩的教学片段依附于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如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别有风味的氛围营造,得心应手的教具应用,新颖别致的难点突破,别具一格的智能开发,出神入化的学法指导,画龙点睛的诱导评价,留有悬念的课尾总结等。
三思:“偶得”有哪些?教学的偶得是指教学过程的意外收获。意外收获往往来自对课堂意外事件的处理:面对学生异想天开的“发问”,教师如何应付;面对学生的歪答,教师如何引导等。意外的收获往往来自学生思维火花的捕捉:学生发现问题的独特渠道;提出问题的独特途径:分析问题的独特思路;解决问题的独特见解,等等。
四思:“缺失”在何处?上完一节课后,教师总会感慨课堂上有这样或那样的缺失。哪些内容处理不当;哪个环节安排不合理;哪一重点突出不明显;哪一问题设计不科学:哪一合作落实不到位;哪一交流时间不充分;哪一语言评价不得体等。
五思:“效果”如何?每一节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预案的实施情况。通过本节课教学,教学的目标是否达成,教学的效果是否良好,教学的组织是否科学,活动的安排是否合理。教学之后,应及时撰写教学反思,为今后再教学这一内容提供借鉴。
3.有效反思需“思之有据”。教学反思有价值还需要思之有“据”。这里的“据”是优质教育的要求。教学反思的目的是改进教学,实现自我发展,实现优质教育。优质教育是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优质教育来源于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教师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可以为教学反思提供“据”的主要的来源可以包括三个方面:
一据: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是现在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的基本依据。教学资源、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离开了这一点,教学活动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二据:学生发展。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是否有所收获并得到发展是我们始终要关注的问题,离开了这一点,教学活动就会成为“无本之木”。
小学四年级语文《初秋行圃》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诗中的圃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
2.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大意。
3.培养学生的古诗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
小组讨论,借助工具书自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中初秋的景色美丽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秋天渐渐来了,说说初秋时节,你都见到过哪些景色?
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描写初秋的诗,板书课题及作者,请生谈谈对作者了解多少。
二、自学古诗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 读准字音
2.指句朗读,正音
3.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古诗的学习有哪些方法?
4.各小组自学古诗,老师辅导
5.小组汇报结果:古诗大意:这是初秋的一天傍晚,诗人在园子里散步,这时,太阳西下,漫天五彩晚霞,要说这快落下的太阳,真是又是无情,又是有情,园里树上的蝉,正趁着太阳落下的短暂时间,拼命的高声歌唱,园子里一片蝉叫声。蝉的叫声好像就在身边,可是你却无法找到他们,因为,当你找到它跟前的时候,它好像知道你来了,鸣叫声立即停止了。
三、创设情境,自主朗读
小组比赛读,读出诗的节奏和意境
四、板书:
初 秋 行 圃
(宋)杨万里
落 日 无 情 最 有 情,
偏 催 万 树 暮 蝉 鸣。
听 来 咫 尺 无 寻 处,
寻 到 旁 边 不 作 声。
小学四年级语文《初秋行圃》教案二
教材解读:
《初秋行圃》是以儿童的生活为题材的古诗。它以描写蝉为目的,诗人杨万里写落日催暮蝉,蝉鸣声此起彼伏的情景,也写了闻蝉寻声,蝉儿闭口的情形,整首诗通俗易懂、真切传神、趣味横生。虽是即景写景,却亦具有一番清新别致的情趣。
教学理念:
1、以读为主,读中体验。
不管是领会诗的涵义,还是体味其美的意境,都离不开朗读。朗读能激发想象,强化积累,培养语感,所以,朗读必须贯穿于古诗学习的全过程。
2、创设情境,体会情感。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体会情感是古诗教学的灵魂。在学习“近在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不作声”时,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从情感的体验出发,首先在读中感悟、品味,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找不到蝉到的遗憾,然后引导学生再读,再一次交流情感,体会到深藏在作者内心的对秋天美景、对秋蝉的赞美、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诗中的“圃”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全诗。
2、借助注释,在读中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句所描写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美丽景色;
难点:体会作者蕴含在诗句中的欣喜、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1、课前复习作者杨万里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收集他写的其他诗歌。
2、课前布置学生观察初秋的美景。
教学时间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预设: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同学们,三年级我们学习了杨万里写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还知道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生齐背后交流)
2、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与秋天有关的古诗。板书课题。
二、读题解题,初读古诗
1、指名学生读诗题。
2、通过预习,谁能说说题目“初秋行圃”的意思?
(教师提示:加进去适当的词语把话说完整。)
3、现在正值初秋,在你们眼中,初秋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学生交流自己在身边看到、感受到的初秋美景。
4、师:那诗人杨万里在这首诗中又描写了什么景色?他什么时候在花园里散步,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做了些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三、自读自悟,感知诗意
1、教师范读古诗。
2、师:下面老师给大家五分钟时间,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会生字。
3、指名朗读,正音。学习生字“圃”。
4、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习古诗弄懂诗句的方法。
(如,、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与同学交流等。)
5、师:下面老师再给大家八分钟时间,小组合作学习,大家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学古诗,读了这首诗,你知道诗句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要求:先自学,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然后在小组内交流。需要老师帮助的同学或小组,可以举手告诉老师,老师会很快来到你的身边和你们一起学习。
四、集体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学习结果,
师:看到大家学得这样认真,相信大家已经有成果了,哪个小组愿意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们学习的成果?
2、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读诗的感悟,教师帮助学生梳理古诗大意。
(古诗大意:这是初秋的一天傍晚,诗人在园子里散步,这时,太阳西下,漫天五彩晚霞,要说这快落下的太阳,真是又是无情,又是有情,园里树上的蝉,正趁着太阳落下的短暂时间,拼命的高声歌唱,园子里一片蝉叫声。蝉的叫声好像就在身边,可是你却无法找到他们,因为,当你找到它跟前的时候,它好像知道你来了,鸣叫声立即停止了。)
五、读中品味,体会意境
师:刚才,大家了解了诗意,相信大家再读,一定会读得更美,更投入。谁读第一句?
1、从这句哪些词语看出作者写的是黄昏时候的景象?
抓住“落日”和“暮蝉”加以体会。
2、你觉得哪些字能体现落日的有情?
引导学生品味“偏、催”二字。深入体会作者对眼前美景的喜爱之情,一“偏”一“催”把落日当成了有灵性的人。就是这两个字赋予了“落日”的情意——“有情”,使初秋傍晚的景色充满了勃勃的生机,给读者留下无限遐思。
3、引导学生想象落日的“有情”。
“落日无情最有情”究竟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根据诗句谁能想象出这幅画面?(提示:夕阳、晚霞、地面景物、蝉鸣声……)
4、谁能读出落日的这份“真情”?
预设:(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评价,逐步让学生读出情,读出形,读出味。)
生读(没有激情)。
师:你这快落山的太阳,怎么这样无情?从你的读中,老师感觉不到漫天五彩晚霞的瑰丽。谁再来读。
生读。
师:老师从你的读中感觉到你是重情谊的夕阳,可我从你的读中没听到满园此起彼伏的蝉鸣声。谁再读?
生读。
师:哦!多美的景致!多热闹的黄昏!老师好象看到了夕阳西下时的灿烂晚霞,听到了园子里嘹亮的“黄昏大合唱”。来,让所有的蝉儿都唱起来,全班齐读。)
师过渡语:
初秋的傍晚,诗人独自在园中散步,抬头望着西边的天空,一轮红日即将落山,夕阳将天边抹上了瑰丽的色彩,为大地披上了五彩的外衣……多美的景致啊!听,众多秋蝉也不甘寂寞,趁着这美丽的时刻,放开清亮的歌喉,开始了“黄昏大合唱”——“真美,服了;真美,服了……”
学生齐读前两句。
5、听到这美妙的“合唱”,你会心动吗?是否想找到这些“歌唱家”,赶快行动——
(1)可诗人找到了蝉没有?
引读:近在咫尺——,寻到旁边——。没看见蝉,心中会是什么滋味?
指导学生带着遗憾的语气来读。
(2)作者心中只有遗憾吗?再看,这漫天的五彩晚霞;再听,这此起彼伏的蝉鸣声,真有遗憾?那又怎样读?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心中的欣喜、赞美之情。
(3)师小结:
看到天边美丽的晚霞,听到园中这悦耳的“大合唱”,作者兴致大增,虽然没有寻到“演唱家”的踪影,可这情、这景足矣!这一样也能让作者诗兴大发——
(学生带着赞美之情齐读全诗,边读边想象意境。)
六、赏读全诗,熟读成诵。
1、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表现自己对《初秋行圃》的理解。
师:请大家用最擅长或最喜欢的方式来展示这首诗表达的意境。想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读一读;想唱的,可以把诗句改成自己喜欢歌曲的歌词,试着唱一唱……
2、学生分组练习、展示、评价。
五、总结拓展,课外延伸
1、引导学生总结刚才学诗的方法。
读:读通、读顺诗句。
译:结合注释、或、或结合插图、猜读理解词语、诗句的意思。
悟:品读、感悟,想象、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诵:声情并茂地朗读古诗。
2、用自己学到的古诗学习法,自学唐朝诗人虞世南的《蝉》。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意即可,无须对作者托物言志写法进行深究。(虞世南的《蝉》附后)
3、课外找找杨万里的其他写景诗读一读。
板书设计:
初 秋 行 圃
(宋)杨万里
落日无情最有情,
偏催万树暮蝉鸣。
近在咫尺无寻处,
寻到旁边不作声。
附:
蝉
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緌(ruí):结冠(帽)的两条带子叫缨,缨在颔(hàn)下打结,余下的两段叫緌。因为緌是下垂的,所以诗中称“垂緌”。
饮清露:古人以为蝉是饮露为生的(其实它吸树汁)。
小学四年级语文《初秋行圃》反思
开课时,我抓住诗题中的“行”字切入,让学生辨析“行”为“散步”之意,其设想是由此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引导他们走进诗人所在的园中漫步,与诗人一起看日落,听蝉鸣,寻蝉踪,在与作者漫步的过程中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准备不充分,纰漏百出,与课前设想的效果相距甚远,我总结有这样几大硬伤。
1、读得不充分。
学习古诗,不管是领会诗的含义,还是体味诗的意境,都离不开朗读。本节课,主要是采取了生自由读,指名读和齐读三种形式,对朗读的方法,读中感悟指导不力,所以看似注重了读,实是浅尝则止,没有读进去,读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2、难点没突破。
“无情”与“最有情”是一对矛盾,如何引导学生来体会?课中我虽提出这对矛盾让学生探究,通过引发学生想象,想象落日赐予园子美丽的景象来体会落日的有情,又因落日离去而“无情”,但学生体会更多的是作者为日落而悲伤,这是因为引导的侧重点不对所致。
3、预设不充分。
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因此每节课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充分的预设,才可能对课堂上生成的东西进行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引导。今天课堂上出现的一个生成是我没有想到的。“秋天来了,蝉就要死了”,孩子们的认识是蝉只能生活在夏天,天气变寒冷了蝉就要死了,而日落就成了罪魁祸首,又怎么可以说“最有情”?这可是我没有想到的,面对孩子们“秋天来了,蝉就要死了”这样的感叹,突然间我不知道该如何引导。现在想起来,孩子们感受不到“偏催蝉鸣”中所包含的“最有情”是因为孩子们站在了蝉的角度,而不是诗人的角度。如果引导孩子们从诗人的角度来体会,如:正是因为蝉在枝头的寿命很短暂,所以落日催促它尽情鸣唱,落日多善解人意呀!这不是“最有情”吗?这样利用意外的生成有效的引导也是可以突破难点的。如果课前预设充分些,面对孩子们这样的“感叹”,我也就不会迂回反复而不得解了。
4、对学法的指导不力。
在朗读的时候应指导明确,而不能对四年级的孩子提出“你为什么这样读”的问题,在引导学生感悟想象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从本课的学习中习得方法,发展能力。
总的来说,这节课留下这些硬伤的主要原因是课前备得不充分,今后教学特别要注意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设计的环节要符合学生心理。有了充分的准备,课堂上才能很好的把握和调控。
相关文章:
1.小学四年级语文《井底之娃》经典教案及反思
2.小学四年级语文《水乡行》教案及反思
3.小学四年级语文《荒岛日记》教案及反思
关键词: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大学英语课堂 教学 反思
一、新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题型较以往之变化
英语四、六级考试调整有五大方面。
(一)听力部分的复合式听写部分由以往的八个单词和三句话的题型要求,改为考查十个单词或短语的要求;短文长度及难度不变。改革后的新题型,考生需要听的内容多了,写的内容大大减少,难度降低,但对学生整段听力的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快速阅读部分变成段落信息匹配题,其中四级考试需要看十个左右的段落,匹配十个信息点;六级是十五个段落,匹配十五个信息点。从之前的考试情况看,占据超过四百分的阅读题目,是考生的得分重点。新题型不但要求考生对文章全篇能够有所理解,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的一些细节有所把握,对学生的宏观分析篇章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则上升为更高的要求,学生需将所学知识转换运用,不仅要读懂,还要对所掌握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三)完形填空题被取消。之前的大学英语四、六级完形填空题重点考查学生对篇章的理解能力,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和运用,对语法的运用等技能。从多年的考试得分情况看来,完形填空是整个试卷中失分率较高的题目,被取消是利大于弊。对于一些想在完形填空中投机的学生,蒙选项的可能性则将不再存在,这要求考生必须回到翻译上踏实钻研。
(四)翻译部分由原来的句子翻译改为篇章翻译,汉译英;整段翻译要求学生有更强的文章理解能力。这改变了单句翻译看重语法理解运用及词组使用的传统模式,是英语综合能力运用的一个很好的实践。
(五)考试时间从过去的120分钟延长到130分钟。
二、针对新考试要求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反思
以往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在加强学生英语基本功的前提下,重点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然而新的大学英语四、六级题型的转变,揭示出以往课堂教学的诸多弊端,值得反思。
(一)之前的大学英语课堂常以四、六级考试作为指挥棒,侧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比如词组搭配、单词拼写、语法的掌握和运用等。听力中复合式听写要求的改变,完形填空题的取消及快速阅读题型的改变,都向我们暗示,今后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要更加侧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能从篇章的层面上宏观把握文章的内容。
教师以往讲授课文的方法是先解决词汇问题,然后给学生时间快速阅读文章以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或者回答问题等方式检查学生快速阅读的效果。文章的整体理解和细节内容的把握还是依靠教师课堂上的精讲完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只停留在文章的快速阅读层面,没有真正让学生深入地把握课文的思想和结构,这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新四、六级翻译题型难度加大、比重增加,使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有了一定的改变。在以往的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很少注重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教材没有系统讲解翻译理论运用方法。教师只能在讲解课文时提出重点句型让学生进行翻译练习,或者在讲解单词词组的过程中让学生口头造句,再进行课后练习题中的翻译练习。没有理论支撑的翻译实践自然不会成功,学生的翻译能力仅仅停留于句子翻译,从未涉及段落理解和篇章的翻译。教师从未注意过学生对篇章的理解和翻译。
(三)尽管阅读理解题依然存在,但是教师和学生对于此类试题已经麻木,没有认真思考过如何真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技巧的问题。学生能够获得的阅读训练仅限于课文和课后的练习题,阅读量少自然经验不足,阅读题在四、六级所占比重一直很大,而且阅读能力会影响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把握。因此,教师应该仔细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四、六级成绩。
三、针对新四、六级的要求改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建议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题型模式的改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和内容自然要随之调整变化。
(一)大学英语教师应该仔细研究新四、六级考试的题型和能力考点,有的放矢地开展课堂教学。传统的大学英语四、六级比较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对细节的把握,完形填空题包罗万象,既考查学生的语法知识,又考查学生对词语搭配、句式用法等微观层面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新改革后的大学英语四、六级,只有在复合式听写时涉及单词拼写和词语搭配,其他试题基本上都是要求学生对篇章段落的理解和把握,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具有一定的语言分析运用能力,从宏观的角度上考查学生方方面面的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把一些细节知识,如单词的学习、词组的搭配、句型的运用等内容交给学生自学,可以把相关教学资料发送到学生信箱,也可以把重点单词词组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查字典自主学习。
(二)加大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内容的难度。教师可以将有关阅读资料发送到学生信箱,也可以列出阅读书目,让学生查找阅读,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等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
对于教材上的课文,教师可以找出部分内容简单的课文,让学生模拟老师进行授课,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词]全球化 双语教学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7-0006-02
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显著潮流和特征,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尤其需要精通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和文化的高端人才。2006年,教育部确定把双语教学的实施情况作为高校评估的指标之一,这一举措更促使双语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在各高校广泛而深入地开展。近年来,各高校双语教学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也招致了很多非议,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拟对双语教学的利弊得失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反思,以期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一、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逐步加快,世界各国均加强了在经济、科技、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的竞争、合作与交流,而英语是国际交流的重要媒介,其优势无可替代。在全球化背景下掌握英语不仅是国际竞争的需要,也是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双语教学改革是时展的要求,是培育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符合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发展趋势,也符合我国的教育发展战略。双语人才较多的国家和地区, 接受国际前沿知识的速度会大大提高,有利于先进技术的引进及本国技术的革新。作为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高校必须具有全球化的眼光,按照国际合作、全球竞争的标准和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双语人才。
双语教学能极大地促进专业教学内容的更新、课程体系的完善及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从目前情况来看,各校开设的双语教学课程基本上都是本校的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有的还是校级、省部级,甚至国家级精品课程。同时,双语教学的开展也有助于提高师资队伍的业务素质。为适应时展和与国际接轨的双重要求,会涌现一批兼顾专业知识且语言应用能力强的高素质双语教师。
此外,中国在融入国际潮流、树立大国形象方面,更需要培养能够汇通中西之学,具有高雅文化品位的人。双语教学强调英语学习与专业学科的相互渗透和促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对双语教学的反思
(一)对教学方式的反思
双语教学可以分为三个不同层面:第一层面是简单渗透,教师在上课时列出重要原理、专业术语和一些关键词对应的英语表达方式,学生在增加词汇量的同时能够掌握专业知识;第二层面是相互融合,即教师在课堂上交替使用汉语和英语,加深学生的理解,拓展学生接触英语的渠道;最后是双语思维,即学生能够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在两种思维间自由转换,并能自如地用母语和英语来思考并解答问题。双语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英语,还有专业的核心知识和理论,所以中国的双语教学环境决定了双语教学要中英文并重,不能绝对排除汉语,要避免由于语言滞后造成学生的理解障碍。在开展双语教学的初级阶段,不宜全英文授课,等学生熟悉关键词汇后再慢慢减少汉语的使用。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根据情况灵活处理,确保学生掌握,保证教学效果。教师备课的环节也非常重要,即使教师有良好的英语语言基础,但要胜任双语教学的工作也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对学生则要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尽量多用英语,努力增加英语语言的有效输入并强化记忆。
此外,双语教学最好采取多媒体授课的形式,课件的制作应遵循兼容中外、融会贯通的原则,帮助学生把握前沿的专业技术和先进的学术思想。双语课件对语言的要求比较高,不但要求课件能科学、准确地表达课程内容,还要符合科技英语的习惯及要求。科技英语在用词上要求更加正式、规范,在表述上更加直接、准确,在句型使用上更加复杂、完整。比如科技英语多用无生命的第三人称、被动语态、抽象名词以达到客观性、科学性和规律性。总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接受能力,遵循“适时引入――循序渐进――融会贯通――协调发展”的教学流程,从易到难,使学生逐步达到双语思维的层次。
(二)对师资建设的反思
双语教学不仅对学生来说是新事物,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教师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高低不齐,备课、组织教学、批改作业的工作量很大。十报告指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因此,对教师的培训要落到实处,改变教学量大、任务重、科研时间少、培训走过场等长期困扰大学教师的尴尬现象。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说,学校要舍得花本钱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并加强对现有师资队伍的外语培训。也可以把教师送出国学习,既能使教师学到本学科最新学术成就,掌握前沿动态,又能快速、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外语水平,为回国从事双语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教师的个人角度来说,要有压力和紧迫感,要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今时代,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各种新知识、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如果我们不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知识素养,不自觉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不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那就难以增强本领,也就没有办法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可见,每个人都要与时俱进,有忧患意识,高校教师更要不断努力,勤于钻研,创新发展,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外语水平。
(三)文化反思
英语的全球化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加强了不同国家人民的交流与沟通,另一方面也对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构成了冲击。一般说来,全球化会带来两种不同结果: 一种是趋同,即朝着全球化的目标扩展, 这是学习借鉴先进的东西被同化的结果;另一种是离散,即背离全球化浪潮,向民族性目标发展, 这是在被同化的过程中民族意识的复苏与觉醒。[1] 在全球化初级阶段,往往是“趋同”占优势,双语教学的开展进一步在主观上提高了英语、英美社会文化的价值,客观上使母语和本民族文化处于被压制的地位。学生因长期接触英语和英美文化,容易对英美文化的认同超越对我国文化的认同,会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如果对这一现象缺乏认识和防范, 外语就会使本族语言和文化逐渐居于弱势,终至灭绝。语言灭绝会导致一个民族的消亡或转化,也能使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消失。[2]
而“离散”现象的出现则意味着民族意识的觉醒。双语课堂虽然注重外语知识和外国文化的学习,但不能仅限于此。要以此为契机,进行中外文化对比,让学生汲取不同文化中的精华。以英语国家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强调以个人为本位,以法治为中心,崇尚竞争和个人独立。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突出人文主义精神,以家庭为本位,以伦理为中心,强调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勤俭节约、慎独自爱、中庸和谐、安土乐天。双语教学要遵循“汇通中西之学,培育博雅之士”的原则,一方面使学生熟悉西方国家的法律、商业规则、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从容应对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文化冲突与摩擦,跨越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形成的障碍。另一方面,要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民族文化和生活实际,对人生意义与价值做出判断和思考,形成对不同文化的尊重、理解和包容,成长为既不,亦不自大,具有大度的人文情感的人。
三、结论与启示
经济的持续发展、国家利益的维护、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需要一批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人才,高校开展双语教学是大势所趋。虽然双语教学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困难和问题在所难免;只要坚持不懈,循序渐进,就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同时我们还需清醒地认识到:双语教学是承载重任的探索,因为语言的习得是日积月累的结果,要避免急于求成,要稳步开展。检验双语教改成败的唯一标准是实践,是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素质是否提高;所有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做法在表面上可能会取得暂时的轰动效果,但如果不对此持以理性的认识,不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的话,双语教学只会是昙花一现;还须潜心研习,多实践,多思索,进一步探明一套行之有效的分阶段、分层次的教学策略,为教育决策和教育实践提供一些具有价值的帮助。[3]
[ 参 考 文 献 ]
[1] 张绍杰.全球化背景下的外语教学-行动与反思[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1):9-12.
论文关键词:有效教学,价值追求
我们可以先从一种常见的现象开始讨论:如果“教师为组织教学花费一定时间,尽管它与本课的教学任务无直接关系,但它保证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这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有效教学的有效标准究竟是什么?好课堂、好教学除了有效外,还应有什么标准?有效教学所追求的价值是什么?
一、有效教学的有效与价值
有效教学强调课堂教学教学效益、教学效率和教学结果,这无可非议。但有些教学行为从表面上看来与教学任务的完成没有直接的关系,也耗费了教学时间,似乎是无效的,但却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把这样的教学行为排除在教学目标之外,排除在有效之外,显然是不妥的。如此看来,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有效是标准之一,但不是唯一标准,更不是主要标准。有效教学有可能是“好教学”,但绝不能与“好教学”划上绝对等号。我们应当在有效外,寻找并确立“好教学”的核心标准。
有效的是有价值的,问题在于如何对待有效与价值的关系。其一,不能以有效取代价值。我国当前课堂教学的问题正在于过度关注了有效,而轻慢了甚至忽略了价值。其二,不能把有效等同于有用,更不能让有用遮蔽价值。有效的可能是有用的,但两者不能等同。价值具有有用性,但对人的发展的价值绝不能仅从有用性来理解。如果将有效等同于有用,进而又让有用遮蔽价值判断,将使我们滑入工具理性的窄洞,只重结果而不问过程,只重效益而忽略动机,只重效率而不讲科学规律,最终导致教学的功利主义、浮躁心态,以至为追求所谓的最好结果而走上与教育相悖的道路。其三,少数教师在有效教学中,把有效偏向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这既有认识上的偏差,又有评价制度层面的缺失,加之知识、技能的评价相对容易量化,把教学的有效聚焦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上,致使有效教学知识化、技能化、工具化。
二、价值追求的实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以价值关怀为起点,以价值关怀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因此价值追求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第一、从背景与理念看有效教学的价值追求。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有效教学在注重教学艺术的同时还应注意教学的科学性。艺术性与科学性的结合,就是把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个性与共性结合起来。我们应重新认识:有效教学的核心价值是对教学的整体建构及其完整意义的追求。有效教学的关注的焦点不在规定的时间和规定的内容,而是在规定时间、规定内容对学生发展所起的作用。这种价值指向才是有效教学的宗旨,也才是有效教学原本的价值追求。当然我们不能把经济学意义上和日常用语意义上的价值用在有效教学上,否则就会使教学技术化、物质化、商品化。
第二、从教学的价值意义上理解。教学知识可以分为有效知识和无效知识。有效教学追求的是有效知识的价值。“知识并不是靠教师传递的,而是学习者自身建构的”。有效教学追求新的知识观和学习观,追求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积极建构,这样的教学才具有价值意义。
有效教学的有效,应当是学生进入自觉状态下的了解,而非教师的传递、灌输,也非学生不加思考的接受。心智的变化、情感的丰富、学习愿望的增强、意志力得到锻炼,是有效教学的根本价值追求。创造应当是有效教学的魂灵,创造性教学活动应当是有效教学的主要的基本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有效教学的根本价值之所在。以学生创造性学习为核心价值取向的课堂,才可能成为学生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的精神家园,才可能成为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平等、尊重、合作的学习方式,这不仅是价值教育的理念,其本身也是价值之所在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有效程度和水平。
第三、从对教学的理解看有效教学的价值追求。有效教学不能离开价值观的教育,教学在价值观的引领下完成教学任务,才能体现自己的真正价值。这里有两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其一,价值不仅指向学生的现实性,更指向学生的可能性。这种教学要从学生的不确定性、可能性与未来着眼,不拘囿于现实中的一得一失;不仅要完成预设任务,更要关注教学的生成与发展。应该具有远视野、深谋略、大智慧。其二,对有效教学“有效”的判断。当下对有效教学的评价不可避免地陷入细节、技术的优劣评判中。尽管我们对教学的细节和技术的关注、研究得还不够,但是对细节和技术的评判不能脱离价值意义、价值导向。
有效教学的第一起点,应当是充分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及他们的基础、兴趣,从这些需求出发,如果学生发展内在尺度,学生往往处在不主动、不积极、不自觉的状态之中。长此以往,即使教师再辛苦,教学也只能是低效的、无效的。我们甚至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对学生基础、兴趣、需要的了解的有效性,决定着教学的有效水平与程度。
第一: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
一直以来,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师可以借助所拥有的知识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方式来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在学生面前是权威,居高临下,学生只要跟着老师的脚步走就行。但我认为,新教材更加注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及学生的学习兴趣。新知识的引入借助实例,不仅有助于学生认识化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通过对新教材的研究,来改变教师脑海中原有模式,发现新问题,采取新方法、新策略,打破旧框框,找到更加合理的授课方法。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内容大大超出了课堂教学、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的范围,老师们对有些问题不能解答,这样可能会导致师生关系发生微妙的变化。以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居高临下的感觉,一切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是绝对的服从。但现在,教师应该放下架子,与学生打成一片,方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指导效果。因为这时教师不再是权威,教师的话不一定具有说服力,教师应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共同探讨有关问题。的确,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处于同一条起跑线上,师生之间的界限趋于淡化,教与学的互换日趋频繁。谁先占有知识和学问,谁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谁就首先获得发言的主动权。
第二:教师从个体走向团体合作。
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专业。可以独立地完成教学工作,可以基本上不和其他学科的教师有业务上的交往。但在研究性学习中,围绕课题研究,教师指导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知识、科研方法、各种专业知识:结题报告写作、数据处理等各方面的知识。因此对我们教师而言,几乎很难独自从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的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联合起来对学生课题进行进行指导。这对教师来讲,是一种工作方式的根本改变。我们必须与个学科建立联系,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它相关学科,从习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一起合作完成对学生的指导工作。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自己学会合作。这是老师面临的又一个挑战。
第三、化学教学课堂导语设计。
课堂导语是一节课的开头语,它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学习内容,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教材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心理要求,应用实验或直观的教具或生动的讲述、巧妙的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引起他们的注意。大家都知道一节课都有重点和难点,而这恰恰是老师上一堂课的关键环节,如果老师在上新课时能从重点和难点入手,设计好导语,这对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和难点非常重要。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
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思考如何去理解。例如在讲氢气的性质时,由于已经学过了氧气性质了,因此可以直接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和盘托出。我在这里作了如下讲述:“我们已经学过了氧气的性质,今天我们学习氢气的性质,今天这节课重点讲氢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难点是氢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与氢气用途之间的关系。下面我们就来讲这一节课”。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心中有数,又便于教师讲述,起到统领全课的作用。课堂导语,是教师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它在一节课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导语的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能使学生开动脑筋,就会有积极的效果。
第四、化学教学疑问设计。
一堂成功的化学课,都由设疑、引导、定位、反馈、应用这几个环节组成,设疑是这些环节中的第一环,设疑的目的是创设疑问和悬念,激发学生的思维。设疑有助于创设课堂情绪,因为教学效益的优劣,直接受课堂情绪的影响。不仅在教学中重视教学学生学会,更注重教学生怎样去学,正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设疑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学生终生受益。所谓课堂情绪是指在课堂教学情境作用下,学生心理需求上所产生的情感,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往往比知识给予的信息交流更快更强烈,因此,理想的设疑是成功教学的先导。
第五、化学教学过程设计。
1. 熟悉大纲。不要随意拔高知识,对课本上的知识点,不要用以前高考的眼光来对待,而随意挖深、拓展知识点,否则可能会造成书本知识无法上完的局.由于新课程没有现成经验可以遵循,而我们所教授的知识,有多少是高考会考到的,我们不清楚,这样在哪里要多讲,哪里要少讲,哪里要精讲,都不清楚而有关新课程及高考的消息漫天飞,哪一个可靠我们也不清楚,这将给我们教学方向的选择带来很大的困难,所以在上课过程中自始至终要熟悉大纲。
2. 教学目标明确,吃透教材。
如果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可以以讲授为主;如果要求学生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仅作语言讲授是不够的,必须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如果要求学生形成某种动作技能,则必须作恰当的动作示范,选择教学方法时考虑方法能否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备教材,就是要尽可能全面、深刻地熟悉教材,并且注意课的前后联系,而不是仅仅孤立地备本节课,要灵活而富有创造性地运用教法,才不会指木为林或见林失木。
3. 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
[关键词]教学 总结 反思 进步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162-01
歌德曾说过“疑惑随着知识而增长”,克雷洛夫也说过“伟大不只在事业上惊天动地,他时常不声不响地深思熟虑”。教学相长,反思的意义不仅在于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调整以适应不断成长变化的学生,期望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也在于通过反思可以更好地完善自我。结合前段时间阅读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对自己在教学中还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一些思考所得与大家分享。
一、重视知识的衔接
首先,要想让学生在高一阶段取得较好的成绩,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与初中旧知识的衔接,教师要尽量帮助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知识,对相关的知识要及时补充和拓展。“温故”方能“知新”,当我们给学生做好了这些铺垫性的工作之后,学生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反而会更容易、更快些,效果也更好些,因为由浅入深,前后知识的衔接和联系都利于学生知识框架的建立。
二、努力改变教学方法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而波莉亚则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所以我认为改变的出发点就是要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去,充分体现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要尽可能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与讨论,提高学生的能力。课堂上要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及时调整问题的难度和教学策略。也就是说教法更要灵活多变,要彻底抛弃一讲到底、一练到底的教学形式,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式、过程式的教学。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课堂上用好白板,既能解决大容量的课堂教学内容,又能充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而把教案、学案、练案有机结合在一起,合理分配课堂40分钟,更好地实施211三案引学模式,就更易打造高效课堂。
然而要想完成上述任务,教师首要任务就是要熟悉学生,了解学生,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生物兴趣为出发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注意列举的事例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热点相联系,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用爱贯穿教育的始终
有人调侃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但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一定要按这“神”的标准去要求自己,要爱那些“别人的孩子”,尤其要更多去关注那些学习较差的学生,使差生能够在学习中找回自信。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体现在教学中就要进行分层次教学,不要丢下每一位学生。课堂上要关注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去。
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创造性思维。高尔基说“懒于思索,不愿意钻研和深入理解,自满或满足于微不足道的知识,都是智力贫乏的原因”,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进行的。在教学中,教师应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知识水平出发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激起探索的热情,使学生积极地参加思维活动。
五、将高考动向渗入到平时教学中
1.通过反叙的比较两个数的多少的应用问题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较关系基本应用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并渗透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的辩证思想。
3.培养学生认真分析数量关系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反叙的比较两个数的多少的应用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理解题目中反叙的"比......多(少)几"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1.游戏引入
小朋友,咱们来玩个拍手游戏,好吗?
老师拍5下,请你比我多拍2下......,老师拍5下,请你比我少拍2下......。
2.新课展开
请小朋友看大屏幕:
(1)说一说
①男生有25人,男生比女生多5人。
请一个小朋友读一读这句话,其他小朋友想一想这句话是谁和谁在比?谁多谁少?
②红花有48朵,红花比黄花少17朵。
师读,那从这句话里,你知道是谁和谁在比呢?谁多谁少?
③白兔有36只,比黑兔少6只。
小朋友们说得真好,那这句,你们也会说吗?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哪位小朋友愿意来试一试?这是他的说法,有不同的吗?都同意?你们从哪看出?
(2)填一填
如果现在老师想用线段图来表示白兔和黑兔的只数,你能填完整吗?
(3)算一算
通过刚才的分析,现在想知道黑兔的只数,你会计算吗?请你们赶紧在草稿本上列出算式。(查找错例)
生板演--说思路(结合图)为什么用加法计算?--看看正确人数,表扬。
(4)试一试
①妈妈买来水果糖50颗,比奶糖多14颗。奶糖有多少颗?(先填图再列式)
②妈妈买来水果糖50颗,比奶糖少14颗。奶糖有多少颗?(先填空再列式)
学生练习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问题及时纠正,并请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说明算理。
思考:比较这两题,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都是水果糖和奶糖比,知道水果糖求奶糖。不同的是前面一题奶糖是少的,所以用减法计算,而第二题奶糖成多的了,所以用加法计算)
生板演--说思路(你是怎么想的?)--看看正确人数,表扬。
(5)归纳小结
解题时要注意什么呢?(解题时要弄清谁和谁比,谁多、谁少,再根据问题确定解答方法。不能见多就加,见少就减)
3.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又有了哪些新的收获?
4.巩固后测
①学校有红皮球25只,花皮球比红皮球多17只,花皮球有多少只?
②学校有花皮球42只,比红皮球多17只,红皮球有多少只?
③母鸡有52只,比公鸡少2只。公鸡有多少只?
④停车场有小车55辆,客车比小车少15辆,客车有多少辆?
五、课后思考
比较关系的应用问题是所有应用问题中学生认为最难的题目,在这比较两个数的多少的教学中,除了增补了这一课以外,在课堂上,我们还利用了以下几招:
1.数形结合,提供"脚手架"。
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很弱,从文字--图画--算式,有这样一个形象的过程,学生解题的正确率大大提高。在教学中,我们运用直观的示意图、线段图,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借助图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特别是在感知差比关系时,从图形直观和实际操作中,通过对散乱排列的实物图或图形的整理,使学生认识两种物品在比多少时,能一一对应它的量是相等的,即"同样多",如果不能一一对应就产生了"多"或"少",形成了"差"的概念。如"花皮球有42只,比红皮球多17只,红皮球有多少只?"我们先让学生根据题意把线段图补充完整,通过图形结合,比较谁多谁少,再选择合适的方法列式计算。有了这样一个"拐棍",学生就不会盲目根据题目中的"多"、"少"来随意解题了。
2.加强说题训练,理清思路。
说题就是把自己脑子里想的转化为语言表达出来。然而很多学生说不出题目的意思,或者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那么在平时训练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说题的训练。如:比较关系的题目,不断地让学生说说谁和谁比,谁多谁少等等,在说的过程中理清数量关系,明晰解题思路。应用题包含的知识比较丰富,在指导学生说题时,一般要求学生把简单部分说具体;把省略部分说全面;把"含糊 "部分说清楚;把倒叙部分正向说;把后置条件先前说等等。
如"说一说:①男生有25人,男生比女生多5人。
师:请一个小朋友读一读这句话,其他小朋友想一想这句话是谁和谁在比?谁多谁少?
②红花有48朵,红花比黄花少17朵。
师:从这句话里,你知道是谁和谁在比呢?谁多谁少?
③白兔有36只,比黑兔少6只。
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好,那这句,你们也会说吗?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哪位小朋友愿意来试一试?这是他的说法,有不同的吗?都同意?你们从哪看出?掌声送给他。
让学生充分去说,谁和谁比,谁多谁少。可采取自己说、同桌说、小组说。这样反复的说,头脑里就能理解题意,比较容易出现解题的思路,列式解答就轻而易举了。
3.题组比较,建构题型。
比较对于低年级学生认识应用题的本质特征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加强题组训练,让学生在比较中理解,建构题型。如:
① 排球有70个,排球比足球少20个,足球有多少个?
排球有70个,比足球少20个,足球有多少个?
② 花毛巾有8条,白毛巾是花毛巾的4倍。白毛巾有多少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