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爱国教育范文

爱国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爱国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爱国教育

第1篇:爱国教育范文

一、体育技巧讲解时渗透爱国案例,培育学生爱国情感

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占有绝对的比重,是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因此,可以在进行体育技巧的讲解与分析时结合爱国案例,联系爱国事迹,将爱国教育与体育教学自然而然联系起来,这样就不会让学生们觉得太过生硬与刻意。同时,还可以在体育训练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寻找共同的爱国话题,激发学生们内心的爱国情感,为爱国主义教育寻找最切合实际的平台。

在备课小学四年级体育“小足球――脚内侧传球”时,笔者考虑到,足球是一项以团队合作为主的体育活动,因而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集体荣誉感会有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分解传球动作时,笔者邀请班级体育委员作为传球对象,重点演示“推、送”等传球动作,帮助学生建立脚内侧传球的技术概念。在讲解相关技巧时,笔者结合2010年世界杯主题曲《旗开得胜》,希望通过歌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他们对于足球的热情。然后再播放相关视频,让他们感受到国人对足球事业的所给予的希望,进而引导他们树立认真训练,积极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

二、体育训练过程中渗透爱国名言,增强学生爱国情感

小学生活泼好动,缺乏稳定的注意力与明确的指向性,因此,在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中,对他们进行长篇大论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不适用也不实际的。笔者以为,只有将爱国主义教育以隐性的方式融入丰富多彩的体育训练活动中,才能在实践过程中,增强学生们的爱国情感,使学生自觉地接受爱国教育,积极地融入以爱国主义为背景的体育训练活动中。

在小学五年级的体育教学设计中,笔者考虑到五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认知水平与运动能力都达到了一定程度,因而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传播传统体育文化的黄金时期。由于这一时期的学生会喜欢一些较具挑战性、刺激性的体育活动,因此,笔者在教学设计中,加入了“快乐武术”这一教学内容。在教学导入环节,笔者用音频播放了蛇年春晚《少年中国说》节目音频,在“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盛则国盛,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自由则中国自由。”的励志名言中,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导入“中国武术”这一教学主题。在随后的拓展训练中,笔者又将所学内容加以编排,并以这段音频为背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造性地进行表演。在表演中,有的小组边诵读边练拳,诵读之声与动作一样铿锵有力;有的小组在打拳之外,还加入了腿部的动作,使得表演更加气势恢宏。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相关体育技能,还强化了爱国意识,总之,整节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体育游戏设计中融入爱国因素,养成学生爱国自觉

体育游戏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重头戏,它既能有效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激发学生们体验创造的实践性,对于体育教学有着很好的调剂作用与探究意义,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学习方式。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发挥游戏的特殊教学功能,在游戏中适时融入爱国因素,使得游戏多元化、多样化,以丰富游戏内涵,帮助学生形成高度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觉的爱国意识。

教学小学三年级体育“往返跑”这个项目时,笔者发现,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目的性不强,兴趣也不高。因而为了有效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们在“跑”的过程中,树立高度的责任感意识和爱国情感,笔者设计了一个“抗洪救险,保护堤坝”的教学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们都竭尽全力,完成所布置的任务。这样,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极为理想,圆满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第2篇:爱国教育范文

首先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结合政治课程的文本内容,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我国的国情教育。教师在政治教学中要通过我国特殊的国情让学生充分认识和热爱自己的祖国。在课堂上,政治教师除了重视把握文本的基本观点、思想方法、知识结构及其内在联系外,更应注意让学生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层意义,让他们通过比较挖掘知识深层含义,增强对本国国家制度的理解,增强其爱国热情。各国的国情是由该国的历史、民族、人民以及疆域和民族风情等方面因素组合而成的。

2 民族历史和精神教育。在政治教学中要善于融入民族历史的教育。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有着传统文化的民族。中华民族以和为核心、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其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充满了辉煌与苦难、成就与挫折。这一切,不仅深刻地联系着每个中国人的心,决定着他们的思想感情,而且影响着众多其他外国民族和异域文化的发展进程。我们的民族史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争史,在抗争的历史中涌现了无数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为了民族的解放、繁荣和富强,付出了鲜血和生命。正是这些英雄,用英勇顽强、不屈不饶的精神,才使得中华民族在经历一个又一个的磨难之后仍能屹立于世界东方。应该说,中华民族历史和精神既是海内外中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也是历史、现代和未来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在政治课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精神,才能激发他们的自豪感,从而形成强烈的爱国情感。

3 民族传统教育。中华民族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在这里各民族人民安守故土,勤奋劳作,协调团结,谦和包容,和睦相处,尊老爱幼,孝敬长辈。正是这些传统文化的影响进而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形成了作为整体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政治教学就是要结合政治课本的知识点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敬意和情感。

4 祖国河山教育。中华大地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山川秀丽。它有举世无双的万里长城,有独一无二的珠穆朗玛,有富饶的华北平原,有高高的大兴安岭……总之,在中华大地上有人们赖以生存的各种资源,正是这样一个美丽而富饶的地方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学生只有对自己国家、自己民族的锦绣山河有深刻的了解,才能增强他们的爱国意识。

政治课程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应该是灵活多变的。

1 讲故事。课堂中运用一些生动的“英雄事例”进行教育,可以用一个个为国捐躯、英雄献身的先烈们可歌可泣的事迹来激励学生。比如为他们讲述不畏大漠风沙守疆保土的卫青和霍去病及大汉将士,告诉他们这些故事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他们充满着爱国主义精神,他们肯为国家民族舍弃小家,他们身上包含着千年不变的爱国主义精神。

2 资料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课后通过网络、影视、报刊杂志、文本资料以及走访老一辈革命家等等方式去收集有关爱国主义思想或精神的故事、名言警句、文章,一起汇集到班上进行交流,用板报或手抄报的方式向全班同学进行展示,以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 知识竞赛。用知识竞赛的方法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用英雄事迹、历史人物、祖国山河、民族文化、风土人情等内容,通过抢答、书面回答等形式进一步了解历史、了解文化、了解民俗,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意识。

第3篇:爱国教育范文

教堂里。周日礼拜过程有一个固定环节是让孩子们走上前台。主持牧师问他们:“你们知道明天是什么日子吗?”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是阵亡将士纪念日。”牧师说:“我们请信众中退伍或现役的军人站起来好吗?”两名老人自豪地站了起来。

牧师又说:“我们请家里有孩子服现役的家庭站起来好吗?”

又有数十人陆陆续续地站了起来。

牧师再说:“我们请父母或亲友是退伍或现役军人的家庭站起来好吗?”

全场80%的人都站了起来。

牧师对孩子们说:“你们看,明天记得是向为我们的自由和安全而付出的亲友们致敬啊!”

没有宣讲大道理,没有搞仪式,简单而庄重,牧师就这样向孩子做了一场爱国主义教育:军人、卫国、自由等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与每个家庭息息相关,为国家做出的牺牲让个人和家庭都引以为豪。

这一幕在许多公众集会的场合反复上演,尤其在华盛顿首都和各个军事基地集中的地方,庆祝的活动更加热烈。华盛顿每年的纪念日都在市中心举行大型的游行,其中最著名的是由各地摩托车组成的“滚雷”游行。

“滚雷”其实是同名的民间组织发起的,其目的是纪念战俘和筹款寻找战争中的失踪人员:几十万辆摩托车轰隆隆地列队经过华盛顿和周边的城区,震耳欲聋,场面蔚为壮观。沿途所有的天桥上有的停靠了消防车,有的挤满了观礼的群众,无一例外通通挥舞悬挂着巨大的国旗,欢呼沸腾,美国人感情外露的一面完完全全表达出来,感染过路人,让我们都停下来好好思量前人的牺牲。

所以,身穿制服的军人,经常在机场等公众场合被陌生人拦住,就为了说一声“谢谢你的服务”。

美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比较自行其是,并无国家教育部的严格统筹,对学校的教材也没有硬性规定,可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是自发自觉的。但凡大型活动前,包括运动会和毕业典礼。所有的教育机构都会自觉唱国歌。美国有句俗话“自由并非免费”,谁都知道打仗军备需要的真金白银全部都出自老百姓身上。但是要让那么多美国人放弃养尊处优的生活到军营里去实实在在地受苦,没有理想和爱国主义精神还是比较困难的。

第4篇:爱国教育范文

“在任何一个独立自主的民族国家里,爱国主义都被看作是一项首要的公民美德。”[1]爱国主义是一种本能,也是一种需要通过教育激发的情感和能力。当前,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成果有不少,但从情感教育视角切入的还不多。本文立足于情感教育的视角,对爱国主义教育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面临诸多困境。第一,全球化时代带来了理性与情感、个人权利与国家利益、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张力等诸多矛盾。朱小蔓教授指出,“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引发的价值冲突对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严峻挑战”[2]。如何协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困扰当代青少年的重要伦理问题之一。小学生会问:中国人代表外国乒乓球队打中国队,他们这是不爱国吗?中学生会问:如果国货质量不好,我为了爱国买国货,那不是一种纵容吗?对此,很多教师无言以对,因为他们也说不明白。第二,爱国主义教育中缺失理性情感。在直接的爱国主义教育中,缺少恰当巧妙的方法,思维方式简单而两极化,加之中华民族百年苦难战争的民族情绪占据重要地位,导致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多是情绪化的反映,易产生悲情和愤怒,而缺少知识基础和理性分析。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对屈辱的历史感到愤怒,然而仅有情绪上的反映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的是更加全面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这就需要从情感培育入手探索更适合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策略。

一、基础性情感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的前提

情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石,人的情感具有原发性和基础性,因此可以从培育人的良好情感入手,培育爱国主义情感。现代社会的民族国家都是想象的共同体,需要坚实、深刻的理由,才能在人们之间形成强有力的情感联结。情感有助于让我们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有助于建立同情性理解,情感为人提供做出正确行动的动力。

情感与人的生存发展的关系是多方面的,人的情绪机制参与人的对象化活动的一切领域和全部过程。无论是婴幼儿还是成人,情绪情感机制都能够最先接收道德信息。当我们把活动概念作为全部教育理论的逻辑起点时,情感教育显然是一个辐射教育活动全域、全程的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3]它既不与德智体美劳诸育中的某一育相对应,也不是五育之外的单独一育,而是作为教育意识、教育思想渗透于诸育之中,发挥黏合剂的作用,使原有的相互分割的诸育实现功能性的统一。

颇多的基础性情感与人的品德形成具有密切联系,对爱国主义具有支撑性作用。20世纪初,俄罗斯哲学家索洛维约夫对原始部落进行文化人类学考察,发现原始人有羞耻、怜悯、敬畏等三种基本情感,并称它们为道德的原始材料。[4]这三种原发性的情感是道德情感中最为核心和基础的部分。除此之外,移情、分享、倾听、利他感、满足感、有力感、自尊感、友谊、正义感等情感,有些本身就是道德情感,有些对于品德形成具有积极的支持作用。这些情感是品德形成的内在基础,良好的品德都是在健康的情感基础上生长出来的。因此,我们必须要珍视人的情感,引导它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以尊严感为例,尊严感与自我意识发展息息相关。尊严是个人对自我存在的社会价值的自我意识。谈到尊严感,就不可避免地会谈到羞愧感。自我感以尊严感为正向内容,以羞愧感为负向内容。在我国的社会关系格局中,如果个体在伦理关系中有一定的位置,个体就会感到有尊严,就会受到伦理格局的制约,遵守伦理规则。反之,就有可能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不尊重自己和他人,而没有尊严感的个人是不足取的。另外,从知觉主体来划分,尊严感可以分为:个人尊严感――与自我感、权利观念密切相关;他人的尊严――与正义感紧密相连;国家的尊严――涉及到个人的爱国情感等。尊严与个人美德相关,具有相对个体性,是个体宽容的底线。尊严同时受到社会文化、法律、个人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个人的尊严与社会、他人、公共生活是不可分割的。每个公民都应该过有尊严的公共生活,在行为上表现出公共生活的基础性品德――尊重。

二、根据认知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源自于血缘和地缘,同时也需要理性的支撑,例如对本国历史的明晰掌握,从而实现本能情感的理性化。

义务教育阶段,应根据学生不同阶段认知发展和道德推理发展的律,引导学生学习关于国家的知识并进行爱国主义实践,促进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发展。如果把爱国主义当作一种道德学习,那么就不仅需要坚实的历史知识作为基础,更需要缄默知识、实践性知识和道德实践。魏尔等人研究了二百多名四五岁至十四五岁的儿童关于祖国及其与他国关系的相关观念的发展,研究表明:四五岁至十一二岁的儿童对家庭、本族语言、生长的地方十分敏感,对国籍、公民、理想等抽象概念则无法产生道德情感;七至十二岁的儿童对国家的观念与情感需要借助具体事物来获得;而十一二岁以上的儿童借助形式思维,可以抽象地理解国家、爱国主义等观念。我国学者陈会昌研究过348名中小学生的爱国观念和情感,其结论为:中小学生对祖国山河、领土的热爱,最初是在具体形象水平上的;从小学末期起,这种热爱逐渐加进了自豪感、依恋感等情感色彩,中学生则能把爱祖国的山河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为祖国忘我劳动等爱国主义精神相联系。[5]由此可见,情感的发展包括爱国情感的发展都离不开认知水平的发展,认知发展是孕育情感的基础。[6]然而,情感不同于生理发育,情感不会自我成熟,因此才需要教育使其逐渐理性化。

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基于学生认知发展的水平及特征,即6岁至15岁学生可以从较多整体、直观、浪漫的学习逐渐走向可以精确、抽象、结构化的学习,就道德学习而言,也从正面的、模仿的、信奉的姿态向善于推理、对话、批判和独立思考过渡。”[7]也就是说,小学阶段多采用正面积极的方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语文、道德与法治等课程中,以及班会、传统文化活动中,都应呈现更好的中国故事,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国家强盛能够为公民提供和平安稳的生活,国家的命运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学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在积极正面的导向基础上需要呈现困境、冲突与矛盾,尤其要面对现实社会中易使学生困惑的问题。通过让学生动手查找资料、动脑分析探索,加之教师的正面引导,帮助学生学会全面、辩证地看待和思考问题,从而获得认知和情感的双重发展。

知识学习的过程总是弥漫着情感,学习者的情感便成为其价值好恶的标识器。知识中镶嵌着价值观,呈现何种知识就是进行何种价值观教育。人在知识学习过程中会有一系列情感性特征,正面情感包括学习兴趣、学习热情、重要感体验、创造冲动等,同时也有冷漠、倦怠、无助、焦虑,甚至恐惧等负性情感。这些特征会直接或投射性地表达出来。对于学生的这些情绪情感,教师应该有能力察觉并且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因此,教师要以充满情感的、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建构对学生有意义的、丰富的情感事件。正如马克斯・范梅南所言,“一位真正的科学课教师是一位反思着科学,探索着科学的自然属性和自然界的科学的人――一个真正的科学课教师是一个体现了科学,身体力行的人,从一个强烈意义上说他就是科学”。[8]爱国主义教育更是如此,如果教师真挚而深沉的热爱祖国,学生也能够感受并习得这种情感。

三、让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成为学生的“难忘体验”

情感的发展和成熟需要教育,教育促进人的发展,而这种发展可以是渐变的和突变的。德国教育家博尔诺夫认为,个体生命过程中的非连续性成分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在孩子个体生活经验的非连续性发展中,教师要走进孩子的心灵,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唤醒他们潜在的、沉睡的生命自觉意识和道德信念。

创设“难忘体验”的爱国主义活动可以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活动就是生活经验的改组和改造,是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相统一的过程。学校可以开展震撼心灵的爱国教育活动。例如,在纪念遇难同胞的活动中,引导学生认识到三十万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它代表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这是对个人生命价值的尊重,也是最直观的历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我国当代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建构以情感认同为基础的公民身份”[9]。人们的共通情感是维系民族、国家共同体的基本纽带,对国家的认同感是人类的高级情感,是一种对共同体的理性情感。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基本的社会性情感使彼此相联结,形成一个共同体,那么个人就无法生存。

学生参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设计本身也是一种难忘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设计过程应遵从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活动设计需要教师具有相应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教育专业素养;第二,学生应当成为学校各项德育活动的设计者之一,体验自己当主人的快乐与艰辛,学会当主人、逐渐完善主体性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以更多地组织实践类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参与,从而带给学生直接的道德感体验。在只有部分学生能参加的情况下,学校也可以通过让参与活动的学生分享体验的方式,使其他学生获得替代性体验。

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还需要让学生表达个体经验。表达是让学生把自身隐性的生活经验显性化,它对于有不同生活经验的学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意义。同时,表达与分享是不可分离的,个体的表达对于群体而言同样是分享,个体经验的分享具有增值原则,可以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此外,日常生活中的节日、仪式和弥散性的环境熏陶也十分重要。例如:群体性的大型文体活动,尤其是涉及国家荣誉的国际赛事,更能唤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国家荣誉感,这是爱国主义情感中重要的一部分。升旗仪式本身就是一项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国旗是国家的标识之一,升旗仪式在学校应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尊重。道德教育甚至是整个教育都具有弥散性,良好的家庭、学校环境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样具有重要的熏陶作用。

雅斯贝尔斯指出,“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10]对生命、民族和国家的爱,都应该成为教育的信仰。好的爱国主义教育不是培B具有狭隘民族主义的人,而应培养能够屹立于世界的现代中国人:人格独立、自尊自信,却不自大自狂,有允许批评的风度、直面缺点的勇气、不断进取的信心,以及强烈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参考文献:

[1]万俊人.爱国主义是首要的公民美德[J].道德与文明,2009(5):4-5.

[2]朱小蔓.破解青少年儿童成长的时代难题[N].光明日报,2015-7-24(7).

[3]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

[4]朱小蔓.情感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5.

[5]陈会昌.中小学生爱祖国观念的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7(1):10-18.

[6]梅仲荪.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形成过程的研究[J].教育科学,1993(1):38-43.

[7]朱小蔓,王慧.关于大中小学德育课程衔接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4(1):44-49.

[8]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61.

[9]王慧.权责一致基础上的国家认同教育――来自美国公民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5(20):3-6.

第5篇:爱国教育范文

一、指导学生“赏美”,欣赏艺术美

1.语言美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可见,精美的语言多么重要。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语言都朴实清新,精美生动,读来令人陶醉其中,余味无穷。发掘文中的语言美还要关注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因为这也是使文章语言更见活力、情趣盎然的重要因素。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就运用了许多精彩动人的修辞手法,他笔下淡淡的月光、田田的荷叶、脉脉的流水、袅娜的荷花、漂浮的轻雾,笔墨不多,而光、影、声、色俱在眼前,绘出了一幅空灵的荷塘月色图。可见,只要充分发掘文中的语言美,就能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音乐美

法国杰出的文学家雨果曾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字、一把是音符。柏拉图也曾说过:灵魂应该用音乐进行教育。音乐,被人们称之为心灵的语言!,就是因为音乐更容易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利用音乐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能够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陶冶他们的性情,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促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3.绘画美

语文文本中充满了诗情画意,常常引起我们美的遐思。孙犁的荷花淀在开头部分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优美动人的月夜荷香图;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生动、细腻地描绘了雨中泰山别具一格的自然风光;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冬天之美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勃勃生机与活力、有着缤纷迷人色彩的乡村冬天之美!把美的内容溶入到语文教学中,把学生引进美的境界中去,让他们张开理想之帆,驰骋在美的海洋之中,去发现美、创造美。因为惟有审美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的素质。

二、引导学生“辨丑”,鉴赏形象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美是在个别的活生生的事物而不在抽象的思想。”美和形象联系在一起,离开了形象就谈不上美和美感,如窦娥冤中窦娥等悲剧人物形象,由于完善地表现人类灵魂的伟大,从而在我们内心激起一种温情的赞赏,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喜悦,我们的勇气得到鼓舞,我们的灵魂受到深深的感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海伦凯勒,她的勇气震撼了世界《巴黎圣母院》那个外貌奇丑的打钟人,由于他的心灵洁白无暇,他的形象在人的心目中却永远是美的。

但是,是否文学作品中的丑角就没有欣赏的价值,就不美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她的外表是恍若神妃仙子,但内心歹毒,阴险狡猾!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无恶不作,有谁说她美呢?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等喜剧人物形象会让读者怒目痛斥,说不出他们形象的美,然而,尽管他们是丑恶的!但在艺术美中也可以转化为肯定性的审美价值!正如果戈里说的“难道对卑鄙的人入木三分的刻画,不也就在描绘诚实的人的形象吗,在一个天才的手中,一切都可以成为达到美的工具!如果只要善于驾驭服务于美的高尚思想的话。”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评鉴文章中的形象,特别是人物形象,体会他们的形象美,领悟作者美的艺术手法,就能启迪学生美好的心灵,使之受到美的教育。

三、带领学生“入境”,体验情感美

美育是心灵的体操,美的典型具有榜样的力量和诱导的魅力。艺术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优美的文学作品包含着浓烈的审美情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力求创造传情的感染气氛陶冶学生,让作品所展示的真实、感人的形象去打开他们心灵的大门,在沁人心腑的美的熏染中感化学生,爱作者之所爱,憎作者之所憎,达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如围绕爱国主义的旋律谱写的不少感人肺腑的赞歌,就是极好的教学范文。我国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不少诗文,慷慨悲壮,充满抗战的激情。他的《“指南录”后序》追叙了作者在国家危急关头,出身抗敌,舌战群魔的英雄气概,以及逃归中备受艰辛,九死一生的顽强斗志,深厚的爱国激情贯穿全篇。例如课文中的第四段按时间顺序历数十八次自以当死竟不死的“非人世所堪”,一连串排比句语气紧迫,真切地概括了一个接着一个“层见错出”的危恶境界。这十八个镜头淋漓尽致地显示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坚贞不屈的斗争意志和无所畏惧的牺牲精神。读罢这篇《后序》,再齐声背诵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真是回肠荡气,不禁掩卷长叹,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从而达到了净化心灵、纯正情感、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的目的。

四、指导学生“悟神”,领略意蕴美

第6篇:爱国教育范文

        一、加强爱国知识的教育

        热爱祖国并立志献身于祖国和民族,是每个公民应有的政治素质,是树立远大理想和确立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思想基础,也是每个学生为祖国、为人民刻苦学习的思想基础和基本动力。学校应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重要的阵地,在学校教学活动中除了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外,还必须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教育因素,使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存于教学与活动之中。应该看到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涉及育人方向的“大题”,然而,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从身边的、具体的“小题”做起,给学生以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启蒙到形成“主义”的教育过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教师的天职,学核应该以高度事业心、责任感把爱国主义的种子播在学生的心田。近年来我们学校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将“两史一情”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让学生懂得过去,热爱今天,去追求祖国美好的未来。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有组织的专题教育,将这一专题教育分解到每月思想教育的工作重点中去贯彻,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年级、班队去抓。其次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中,发掘各科教材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最后是利用读书、影视、歌曲、社会实践等课外活动形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激发他们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发奋学习,积极进取。前几年,我校通过这三种教育途径,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在实践中,我体会到加深爱国主义教育是学生理想教育的起点,社会主义教育的基础,将来成才的精神动力。

        二、努力激发爱国的情感

        爱国主义是民族自强的巨大精神力量,尤其在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中,更需要有为国效劳、为国献身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必须从青少年抓起,从小学生抓起。其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渗透”。渗透在日常教学之中,渗透在各项活动之中,渗透在人际交往之中。而这种“渗透”的基本途径,有赖于努力激发学生爱国的情感。 

爱国是一种情感,要善于运用一切可激发学生爱国之情的因素,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浸润。要充分发挥我们这五千年文明古国所提供的爱国教材的作用。更要善于运用社会主义祖国的无数光辉事例、英雄人物去感染学生,培育爱国情感。爱国情感的培育,光靠一、二次活动是难以成功的,学校的责任在于有强烈的教育意识,有明确的教育计划,且能适时地、因地制宜地、经常地进行讲求实效的教育,只有教师具有真实的爱国情感,才能激起学生的真情。

       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要充实、形式要活、感情要真,充分运用现有的各种教育基地及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的生动材料,让学生看得见、感受得到,要充分发挥班队作用,组织多种有成效的活动,从低层次到高层次,努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积极引导爱国的行为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既要务虚,又要务实。知与行必须和谐统一,爱国行为的引导是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学生人人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爱国主义教育是项常抓不懈的德育工程,积极引导学生爱国的行为,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抓好系统性、层次性、传统性、制度性、机遇性、多样性。抓住系统性,就要通过各学科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因素,系统全面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注意层次性,就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选取不同的教育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力求生动、形象、具体,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突出传统性,就要抓好重大的纪念日教育、传统节日教育、英雄名人的诞辰纪念,抓好春秋游、夏令营等活动。坚持制度性,就是要重视每周的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红领巾广播台、班团墙报的评比,并重视各种系列活动的开展。抓住机遇性,就应抓住教育的一切机遇,更好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如在汶川抗震救灾中,让学生亲眼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学生中开展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活动;如开展的观看“百部爱国主义影片”的活动,使学生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力求多样性,就是要做到专题教育与渗透教育相结合、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这样,才能使活动丰富多彩、有声有色,以达到积极引导学生爱国行为的目的。

第7篇:爱国教育范文

这种结果,是令教育者非常心痛和失望的。但是反思一下,这无不和我们长期的单方面,一厢情愿的做法和教育方法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对这种跟不上时代和潮流的爱国主义教育已经产生疲劳、茫然,甚至抵触情绪。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延续和继承自己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是对国民进行政治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是一种神圣的、崇高的教育。所以,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如果不注意方式和方法,光凭主观的愿望实施枯燥的理论说教,那么学生就会陷入单方面的被动和空前的乏味中,过于条理化,条文化的大道理就无法真正植入学生的脑海中。

在如今,由于各种理论和思想的漫延和侵蚀,学校那种规律化、英雄化的爱国主义说教,根本就让学生无法理解爱国的理由。怎么才算爱国,爱国是不是就要牺牲自己?爱国是不是就要光讲奉献,不求索取和回报……等等。这些问题面对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没有形成和成熟的学生群体而言,这些问题太难为他们了。

因此,进行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学校应在如下几个方面,着重发掘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成就他们的爱国思想,让爱国主义教育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

第一,热爱祖国,就要从热爱自己,孝敬父母开始做起

这是爱国主义教育中最基本、最起码,也是最具体的起点。它是可行的、实际的、摸得着的环节,是真正的明理、明志爱国教育基础。爱国主义教育需要从具体的细微的事情做起。可以想象,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一个不知道孝敬父母的人,是不可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爱国。爱自己就要珍惜自己,尊重自己,信任自己,激励自己。包括尊重别人,帮助别人,修炼自己,提高素质等;爱父母就是要孝敬父母,尊重父母,理解父母,体贴父母,积极、主动为父母分担困难。报答父母,积极努力向上等。从这些具体、切身的小事做起,才有可能培养出学生的神圣、崇高的爱国情感。为此,学校要不时组织一些社会活动:例如,走访五好家庭、成功人士、逆境中与命运抗争的青少年等。

第二,热爱祖国,就要热爱校园、尊重教师,培养认爱知爱的感情

作为一名学生,如果不认识爱、不知道情,不会感恩,面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无动于衷,不加热爱和呵护,那么他的情感世界是不健全的,是单调和狭隘的。他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的相处就会呈现障碍,无法和谐,那么他长大后与环境的适应会十分困难,从而影响他的生活和工作。由于孤独、落寂,甚至变成没有爱心的人;所以,在校的学生,要通过热爱校园,热爱教师教育活动,从而丰富和延伸学生的爱国情感。学校可以通过植树活动,美化校园,教师节慰

问等活动,完成这一过程。

第三,热爱祖国,就要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山河

通过各学科知识的学习,特别是要对历史、地理及艺术人文方面的学习和了解,熏陶形成学生的家乡观念意识,热爱本民族、本故土,热爱自己祖国的壮丽河山。因此爱家乡、爱山河,应是一切培养爱国思想和情感教育的起点,让学生明白“我”的一切都是祖国山河所赐。人就像一棵禾苗,祖国就是河山、土地。人离开土地就会死去。所以热爱祖国,不仅要热爱家乡的一草一木,而且还更要热爱祖国的壮美河山。山河、土地这是我们生存的根基。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访寨寻古,民间艺术采风等活动来完成学生对生存的根基认识和理解。

第四,热爱祖国,就要爱护国民,做百姓的公仆

实质上国民应该只是一个概念,是一个没有阶级成份的名词。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就要先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勤劳、勇敢的人民百姓。教育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和罗列民族的优点和文明,造就学生荣誉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学校团委、少先队,可以公益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校园国旗下的讲话等形式来进行培养学生的爱国爱民,乐于公益奉献的精神。

第五,热爱祖国,就要热爱祖国文化,弘扬民族文明

第8篇:爱国教育范文

画面:“站住!别跑!我是奥特曼”这是孩子们在自由时间玩奥特曼的游戏。

从以上的画面观察,不可无视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尽管他们对信息的感知和处理、判断都还稚嫩,但他们已初步懂得善的胜利和恶的消灭,也已经拥有自己的小圈子,在这个圈子里通用一种语言、行为的规则。教育孩子爱祖国、爱家乡是《幼儿园品德教育纲要》提出的内容之一。陈鹤琴先生认为教育首先要教人做人。他说:“小时候有爱人的行为,到了成年也就会爱人民、爱祖国。爱国主义是民族自强的巨大精神力量,尤其在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中,更需要有为国效劳,为国献身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必须从幼儿抓起,从孩子抓起。热爱祖国,这是每个公民应有的政治素质,是树立远大理想和确立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思想基础,也是每个孩子为祖国、为人民刻苦学习的思想基础和基本动力。今天,二十一世纪正在向我们招手,我们培养的孩子将面对祖国、面对世界,面对二十一世纪,只有从小以爱国行为严格要求孩子,长大后才能以赤诚之心热爱祖国并立志献身于祖国和民族。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启蒙教育,把爱国主义教育变为一个综合的、全方位的系列活动,以提高教育效果。

1 重视升旗仪式

国旗是我们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象征,人人都要对国旗崇敬和热爱。升旗仪式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最直接、最生动的教育形式。为了使师生树立“心中有国旗、心中有祖国”的爱国主义思想,我园在星期一、重大节日或纪念日举行升旗仪式,严格按照“出旗、升旗、奏、唱国歌和国旗下讲话”等程序进行。从“争当光荣的升旗手”人手,搞好升旗教育。国旗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国旗教育重点要抓好升旗教育,升旗时要做到两齐,队伍齐、队礼齐。队礼不仅表示少先队员对祖国的尊敬,而且表示少先队员要永远记住人民利益第一、祖国利益第一。同时让小小指挥员随音乐节奏分明有力地指挥,感知国歌的雄壮有力。让孩子懂得国歌的意义,了解社会主义祖国的诞生史,教育队员要继承革命先辈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传统,教会孩子严肃激昂地唱国歌,这样听到国歌时心中便会油然产生一种庄严、自豪、神圣的感情。国旗下的讲话,从内容、时间、要求到主讲人都作了统筹具体的安排,而且国旗下讲话的内容非常丰富,国旗、国歌、国徽、神州六号飞船、爱警察(与警察零距离的在国旗下互动)、礼貌星(每周各班选出一及二个礼貌星在国旗下授奖)、爱心行动(捐款给灾区的实际行动)优良传统、民族气节等,形成了一套由浅入深的爱国主义教育。这种国旗下的讲话,使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抓好在各科教学中的渗透

勿庸置疑,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科教学,在各科教材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爱国主义素材,犹如粒粒闪光的珍珠,但要串成带有强烈感彩的美丽项链,决不是教师在课堂上面无表情地喊几声“伟大、崇高、优秀”之类的言辞可以办到的。爱国主义情感的渗透是一种心与心的呼唤,心与心的感应,心与心的碰撞,硬性灌输是难以奏效的。这要求教师必须透彻钻研教材,饱含真情,用富有磁性的语言和极具感染力的表情,创设一种情境,制造一种氛围,如和风细雨地感染孩子的情绪。例大班的听说活动“漂亮的贺卡”体验同伴之间互相关心的情感。讲述活动“写给灾区小朋友的一封信”动画片讲述“小黄鼠狼的故事”儿歌“孙悟空打妖怪”“好孩子”歌曲“祖国祖国多美丽”等让孩子懂得关心灾区的孩子,做个正直、勇敢、乐于助人、爱祖国的好孩子。中班的“快乐的一家”“假如我是爸爸(妈妈)故事“一条香路”歌曲“多愉快”儿歌“我是三军总司令”等让孩子懂得爱家,爱亲人,爱祖国,乐意助人的情感。小班的儿歌“真正好”童话剧“小白兔懂礼貌”社会“我的家”“交通警察”歌曲“五星红旗我爱你”游戏“小兔生病了”等初步让孩子懂得爱家、爱国、相互关心的情感。

3 有序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

爱国是一种情感,要善于运用一切可激发孩子爱国之情的因素,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浸润,要充分发挥我们这五千年文明古国所提供的爱国教材的作用,更要善于运用社会主义祖国的无数光辉事例、英雄人物去感染孩子,培育爱国情感。活动就是种符合孩子心理、性格特征的渗透教育。我园结合清明节、“五一”、“六一”、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开展主题鲜明的活动,如早操,采用了一系列的民族音乐,让孩子们从中感受祖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开展“我是中国人”主题活动“我们爱祖国”“了不起的中国人”“民族大团结”通过布置环境,让孩子自己设计、画我是中国人的主墙饰进行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孩子感受祖国美丽的山河、悠久的文化、了解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感知中国版图之大。认识首都北京,知道了自己是中国人,知道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日,激发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情感,了解祖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感受多元文化,更突出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组织观看《英雄战斗》爱国主义教育碟片,并开展碟片的讲述活动,初步了解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宣传栏、黑板报、走廊、教室墙壁等),操场的五星红旗、操场围栏的北京天安门、阳光广场、我爱我家;楼梯墙饰上的康乐球中心、草庵恃、五里桥、泉州东西塔、敏月公园等家乡风景。充分运用直观鲜明的艺术形象拨动孩子的心弦。又有大班的主题活动“我们爱地球”紧扣“爱护我们的家园”“我们喜欢清新的空气”“我们爱听的声音”“变废为宝”这五大块让孩子知道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亲近大自然,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增强保护周围环境的意识,培养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情感;并利用爱国启蒙教育读本《爱国爱家》,进一步强化孩子的爱国意识。这些活动寓意深刻,寓情于景,寓教于乐,使孩子耳濡目染,动心动情,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在各项活动之中,渗透在人际交往之中。这种“渗透”的基本途径,有赖于努力激发孩子爱国的情感。不过爱国情感的培育,光靠一、二次活动是难以成功的,责任在于有强烈的教育意识,有明确的教育计划,能适时地、因地制宜地、经常地进行讲求实效的教育。

4 利用大自然运用形象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孩子形象思维发达,易于接受具体、直观的事物,爱国主义教育应从生动、具体、形象化教育人手,避免枯燥乏味的说教。例如,从认识家乡开始。家乡是祖国的一角,通过参观、访问、春、秋游等活动,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以家乡发生了那些变化,带孩子参观、讨论家乡的变化,如“飞机场、世纪公园、世纪大道、电力大厦、祖昌体育馆等,让孩子懂得了人民群众创造了那些辉煌成就等,从认识和了解中,使孩子们对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产生挚爱情感。

5 开展各种活动,培养爱国行为习惯

仅仅有了爱国情感和意识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开展多样化教育活动,促进孩子爱国主义行为习惯的形成。只有引导孩子参加爱国主义实践活动,把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实际行动联系起来,才能加深对祖国的热爱。我园通过开展“环保小卫士”、“绿化校园和爱家乡”等活动,使孩子的爱国情感与具体行动统一起来,在爱国实践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深化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

6 进行形势教育

第9篇:爱国教育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育;爱国教育;民族自豪感;集体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品德养成

数学作为中学阶段的基础学科,在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发

展数学能力的同时,还应担负起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中学数学要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对学生施加品德熏陶。

一、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数学知识,闪烁着许多数学家智慧和光芒,通过向学生介绍古今数学家所取得的光辉成就以及用他们为国争光的爱国热情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让学生从小树立起为国家富强、为民族振兴而发奋读书、顽强拼搏、积极奉献的责任感。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如:祖氏公理的发现早于世界其他国家1100多年;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其他国家400多年;祖冲之对圆周率π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州早1000多年。早在公元前两千年,我国的治水英雄大禹,为了解决在治水中的地势测量问题,就巧妙地利用了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了不少治水工程的难题,要早于西方三角术的研究达两千年之多。现代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努力学习的进取精神。

应用题教学中,要注意发掘作业题中的内容,适时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如:我国领土辽阔,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东西相距的千米数是南北相距的十一分之十,东西相距约多少千米?题中都牵涉到我国的疆域。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使学生了解我们的祖国疆域辽阔、物产丰富等特点,从而体验到祖国之美、祖国之伟大。

为了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给学生针对性地布置了一些实习作业,如:自己制作测角器、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等。培养爱国意识,创造条件参与爱国活动。节约分分角角,存入“小银行”,支援国家建设;向希望小学捐献图书、文具等活动。以此为主题,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统计图表的实践作业,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使学生直接感受到爱国光荣,为国分忧,匹夫有责。

二、利用数学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数学包含着许多美学因素。比如: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它的完美不仅在于它的完全对称性(轴对称、中心对称),而且在于它体现着一种伟大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因为圆本身就是把无数零散的点有秩序地、对称地、和谐地、按统一的规律(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排列而成的封闭图形,就像一个和美的大家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同时也遵循着集体的纪律。由此可启迪学生,个人就像圆上一个个孤立的点,班集体乃至于整个社会就好比一个圆,集体的形象与荣誉与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若个人不遵守集体的纪律,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就会像不在圆上的点一样,游离于集体之外,也就得不到集体的温暖。这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集体主义教育自然渗透到学生的心中。

三、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辩证思想,它较其他学科更为具体和广泛,这是数学学科的一大特点。如:角的推广、函数的定义、轨迹的概念等都是运动和变化的思想在数学中的具体体现;数的对立统一(正和负、整与分、有理与无理、实与虚)、运算法则的对立统一(加与减、乘与除、乘方与开方)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反映;一些定理、定义、公式、法则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依赖,都反映了普遍联系的规律;还有反证法的思想,实际上是矛盾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体现。在讲授相应新课的同时,适时地、恰当地渗透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数学方法的熟炼掌握,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

四、结合数学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