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物理说课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物理 力作用 相互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苏科版教材物理8年级(下册)第八章力的第四节内容,是本章最后一节内容。本章教材首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展开对弹力、重力及摩擦力的学习,最后在三种力的基础上归纳出力的一般概念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牛顿第三定律)。教材一改传统的教学流程,而是从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关注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过程,使教学活动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亲切感。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本章教材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是本章的部分。学生在了解机械运动和物质的物理属性;从粒子到宇宙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本章内容,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理解抽象的力的概念――“力是联系宇宙万物的纽带,没有力的作用,宇宙间的万物都是孤立的,将会一盘散沙”,并为“压强和浮力”、“力与运动”、“简单机械功”等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更重要还在于培养学生观察、认知自然世界的一种科学思维方法,感悟物理的简洁之美。它是学生观察认识世界的思想基础,是学生科学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铺垫。
2.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力是个经典的,很哲学的课题。力对于学生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学生似乎耳熟能详,但学生对力的认识仅停留在经验之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句话看是很简单,很朴素,但是却好精炼,学生会感觉到很抽象、很困惑。初中思维比较感性,往往凭直觉和经验来处理问题,在进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教学时,学生存在思维定势,认为两个物体发生了的作用时,一定存在主动方和被动方,那么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就应该有先后之分,大小也不同,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难点的打破: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抓手,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视频,设置问题串,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矛盾冲突,迸发思维火花。最后让学生动手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等大与同时性。整个教学过程层层递进,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当成巩固和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过程,当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过程,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观察图片、视频,师生共同分析,初步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背景材料要简明直观,贴近学生的情感生活,便于设置问题,以期引发师生的情感共鸣。
2.学生对实例的讨论,认识到施力物体也是受力物体,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实例尽量来源于生活与体育、自然与科技,学生便于模拟。
3.通过“8.7物体在施力的同时是否受力”的教学活动,学生增强互助协作精神,并能提升社交和表述能力。教者准备气球、滑轮、小车、磁体等器材,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切身体会物理规律,在方面教者要舍得花时间,不要片面追求所谓的课堂容量,而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
4.学生能分析物体简单的受力情况,同时感悟到物理的简洁之美、对称之美。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课堂设计,教法与学法
课堂设计理念:物理来源与自然,来源于生活;尊重人的自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教学流程:
建立力的概念活动物体在施力的同时是否受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课堂感悟
编者的设计层层递进,学生从宏观的宇宙天体到微观的粒子世界,然后回归生活与体育、自然与科技,认识到人可以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自然界中任何物体之间都可以发生力的作用,力是联系万物的纽带;师生经历系列触手可及的活动,加深对力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物体受力分析能力,纠正原有的对力的片面认识。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逐步建立力的感念
[观察图片1](体育漫画),学生叙述图片中的运动员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并说出你判断的依据。
教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问学生这些力发生在哪两个物体之间,运动员是受力物体,那么施力物体是哪个物体?
[观察视频]――天体的运动
师:地球在不停地运转,为什么没有脱离太阳飞往太空呢?
生:太阳对地球有吸引力。
师:对,太阳公公有双“大手”,学生大笑。紧紧抓住地球。
师:带电体之间有电力作用;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磁性物体之间有磁力;天体之间存在力的作用。
师:什么叫力?请你给它下个定义。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难点: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学生会认为力有主动方和被动方,有先后之分。
师:你用手拍桌子,手会感到痛吗?
生:动手,议论。
师:用手拍桌子,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手感觉到痛,就这句话,施力物体是什么?
设计活动(1):两位同学穿旱冰鞋,面对面站立,两人双手一起发力推对方。
设计活动(2):两位同学穿旱冰鞋,其中一人推另一人的后背。
现象:两次活动,现象是两个同学都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通过两个实验的对比,打破了学生对力有主动方和被动方固有思维定势,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知道力的作用在两个物体之间同时发生,没有先后之分。
3.例题选讲
(1)运动员游泳时,使运动员前进的力的施力物体是(选填:水或手),若是水,那为什么手却用力的划?
(2)“以卵击石”,为什么坏的是鸡蛋呢?
(3)甲乙两辆汽车在公路上相撞,交通警察赶到现场,处理交通事故,经过实地勘察和取证。警察能否判定是哪一辆车先撞上对方?科学道理是什么?
若警察确定交通事故的肇事为甲车,而甲车驾驶员不服气地说,不错,我的车是撞了他的,但同时他的车也撞了我的车,对方也应该承担责任!请你谈谈甲车驾驶员的观点及警察是根据什么来判定肇事方的?
(4)马拉着车在水平路面上前进,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可知,马拉车的力等于车拉马的力,既然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那为什么车却向前而马去没有后退呢?
五、课堂顿悟
同学们静静地想一想,本节课进行了哪些活动,你学到了什么?力是联系宇宙万物的纽带!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六、布置课后作业(略)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人文内涵丰富的文章成为语文教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而本文又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
二、学情分析: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他们深受西洋和港台文化影响,缺乏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更加不知道如何欣赏传统文化。因此,面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现实,他们需要恰当适时的引导。
根据本单元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对本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能力目标】:1、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2、学习诵读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
【情感目标】: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习俗蕴涵的情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三、教法与学法:
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传统习俗文化呢?还是那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过节习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以“情趣”二字为切入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
与教学过程相照应,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教法:导入——阅读——拓展
学法:归纳复述——搜索整合——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
四、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首先向学生出示食物图片,让他们猜猜这些食品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一些传统节日的风味小吃。此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归纳复述知识的能力。
2、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2)谈谈你还知道哪些端午习俗?这些习俗的缘由是什么?
意图:问题一可以让学生广泛涉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分享课前查找的资料信息。
问题二让学生对端午的认识从粗浅了解转向探究根源,可以说是对文史地哲等知识的一个汇总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此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完整准确,语言生动地讲述见闻,完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3、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汪曾祺是语言风格的语句,反复朗读品味。
例如:1、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就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2、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
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文章的情趣呢?先让他们反复朗读,并抓住关键语句赏析。如“所食鸭蛋多矣”“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几处,或在平实的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古汉语,或大词小用,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处可以让学生模仿古人的口气朗读。
又如“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确实是好”,“我实在瞧不上。”等几处都较为明显地运用了江浙方言,显得非常生动亲切。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投影一段《胡同文化》里的文字,“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这是一段京味十足的语言,特别是一个“嘿”字,把北京人恬淡知足,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写得活灵活现。从而让学生真正领会汪曾祺的文章里运用方言的妙处。
可见,感悟文章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诵读。我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4、回归生活,分享体验
我们之前让学生回归课本,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传统习俗渗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乡土情结。现在再跳出课本,进行拓展延伸,说说传统节日中类似这样颇具情趣的小事。本环节教师先抛砖引玉,投影一段文字,再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抒己见,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分享体验,感悟生活,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5、创设情境,深刻反思
思考: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
“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祝祭活动。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韩国方面对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视,1967年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无形文化财产第13号,并拟于2005年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无形遗产”,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此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使他们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对文本进行赏析品味,最后跳出课本,关注社会,反思生活。
在文本阅读中,学生的搜索整合信息能力、归纳复述知识能力、诵读能力、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分析鉴别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整个教学设计围绕几个基本理念: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规律。
具有流动性的气体和液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是属于流体动力学的知识,该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较广泛的应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一知识点的内容较为抽象,一般不易看见。下面小编和大家分享高中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课程说课稿文章,提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原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一节,现在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十四章四节,《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介绍了具有流动性的气体和液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是属于流体动力学的知识,该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较广泛的应用。
教材选通过实验得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然后又通过实验并结合飞机机翼的横截面图分析飞机机翼产生升力的原因。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一知识点的内容较为抽象,我们一般不易看见,所以对于初中生学习起来就更为困难。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可适当让学生动手做些实验,来观察流体运动而产生的一些现象,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鸟类羽翼的观察和探究,认识升力
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气体的压强跟流速有关的现象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领略气体压强差异所产生现象的奥妙,获得对科学的热爱和亲近感
2、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随时关注周围的人和事以及有关现象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从教材的安排及教学目标的要求上看,它应是本节课的重点。
因该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较广泛的应用,而该知识本身较为抽象,所以教材中有关它的应用——机翼(鸟翼)升力产生的原因是本节的难点。
四、教学设计理念:
1、为了让学生自然轻松获得“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知识,我从学生前面所学的连通器原理导入,让学生自然地由旧知过渡到新知。
2、对“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个知识点的处理,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与液体类比的方法,运用“讨论·实验·探究·创造·反思”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提出问题——进行类比——形成假说——实验检验——得出结论——生活应用”为主线的思维程序让学生自己探究,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为了让学生的学习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在最后的创造活动中,学生活学活用,自行解决鸟翼(机翼)升力产生的原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教具和媒体
CAI课件、自制伯努利管、自制漏斗、气泵、乒乓球、烧杯、水、吸管、玻璃棒、电吹风、自制鸟翼模型、白纸、双面胶、玩具彩球、洗衣机的排水管、水槽、纸花。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简述
(一)展示学习目标
(二)情景引入(5分钟)
播放龙卷风VCD
导入:
在刚才的画面中,为什么龙卷风会轻而易举地掀开房顶呢?让我们一起学习§10.1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就可以揭开这个谜底。
(三)新授(25分钟)
1、伯努利原理(20分钟)
(1)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5分钟)
①教师演示实验——伯努利实验
②学生观察实验并讨论得出:
管子粗的部分的流速小,液体压强大;管子细的部分的流速大,液体压强小。
液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流动液体中的压强,流速较大的位置,压强较小;流速较小的位置,压强较大。
(2)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15分钟)
①引导学生类此猜想:既然液体的压强与流速有这样的关系,那么气体也有类似的关系吗?
②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器材(乒乓球、玻璃棒、纸条、吸管、烧杯、水、剪刀、双面胶)自行设计实验探究。
③教师演示自行设计实验“彩球跳舞”。
这个实验装置是自制教具,将矿泉水水桶的上端割下来(连桶口),然后将其接在气泵上,通过气泵送出很强的气流,当将玩具彩球置于自制漏斗下面,玩具彩球不会下落,而是在自制漏斗下面旋转。
④师生共同总结:气体的压强与流速有关。
⑤师生共同进一步总结得出:
伯努利原理——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向学生介绍这就是著名的伯努利原理,并讲述伯努利的生平简介,进行情感教育。
2、升力(5分钟)
(1)学生利用电吹风和自制鸟翼模型进行实验探究,鸟翼的升力究竟是怎样产生的。
这个自制鸟翼模型在课前经过上十次的改进和实验,最后用泡沫做成鸟翼模型。且模型与支架间用吸管连接,从而保证实验直观、成功率高。
(2)师生共同讨论总结:(并播放flash)
鸟翼上方空气流速快,压强小:鸟翼下方空气流速慢,压强大。因此在鸟的上下表面产生了压强差,由于压强差的存在,使产生了作用在鸟翼上的向上的升力。
(四)巩固与评价(10分钟)
1、说一说(观看飞机飞行表演,简述飞行升力产生原理)
2、找一找(观看一段录像,找出其中科学性错误)
3、想一想(课前引入VCD,龙卷风为什么能掀开房顶)
4、讲一讲(“香蕉球”为什么能沿弧线飞行)
5、做一做(“天女散花”)
(五)课后练习
【关键词】化学说课 教研 专业素养
近年来,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教学技术、教学手段的进步,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科研提升,“化学说课”越来越受到重视,并逐渐成为各学科衡量一个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尺度,甚至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招聘化学教师、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之一。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从下面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1.什么是化学说课
化学说课就是化学教师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在精心备课的基础,面对同行,主要用口头语言和有关教学辅助手段阐述化学课程或某一具体的教学设计,并与听课者一起就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流程的安排、重难点的把握以及教学效果与质量的评价等方面进行预测或反思,共同研究进一步改善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一种教研活动。
2.为什么要说课
2.1有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说课时,教师不但要说清“教”什么,还要说明为什么这样“教”和这样“教”的合理性、可行性、高效性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这必然要求老师熟悉新课标,具备课程意识,把握新课改精神和标准,以及拥有基本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和学科教学规律知识等,才能应用自如、融会贯通、游刃有余。这样就势必促进教师自觉学习教育理论,深入探究新课程标准教材或课程目标,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越,达到由理性认识向创造性认识升华的境界,从而提升教师专业化素养。
2.2有利于对课堂的聚焦探究。
在一般的教研活动中,通常形式就是首先听教师上课,然后对其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由于缺少了上课教师“说课”这一重要环节,上课教师往往处在一种完全“被动”的地位,由于千差万别的课堂走向和听课者视角和水平的各异,其教学构思和想法未必被听课者理解和接受,导致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和课堂评价者之间出现断层和差异。通过说课,授课教师运用语言的媒介作用让听课者明确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意图、自己教材处理的方法和目的,将课堂设计的全部思维过程表达出来,让听课者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这必将有助于听课者对上课教师的课堂设计有一个的整体理解和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从而使教研的主题更明确,重点更突出,实效更显著。 另外,同行通过倾听教师的阐述,从“根部”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诊断,说课人就能够更好地发现课堂设计中的优缺点,将可能的失误消灭在萌芽状态。通过对课堂不断聚焦的过程中,教师进行自我修正,使教学设计能够更深入、更细致、更科学。
2.3有利于对课堂多向度的观察。
说课是针对不可完全预知的学情,说课教师可能有好几个设想和猜想,教师斡旋于其中,像一个将军,排兵布阵,这就使得课堂的走向有了多种可能,有了丰富内涵,有了许多选择,有了诸多悬念,有了蓬勃生机。这就是个体说课中的多向度。另外,通过“说”,展示说课教师的设想,通过“评”,又使同行集体的智慧得以充分发挥。说课者要努力使自己设计得到同行的认同,同时获得指正,收获信心,评课者也要努力寻求说课教师的特色、成功之处和亮点,从说课中得到启迪和借鉴。说评双方围绕着共同的课题形成碰撞,撞出火花,达成共识,取长补短、优劣互补。说课者得到反馈,进而改进、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案;评课者从中得到比较、鉴别和借鉴,得到案例示范。从而营造了浓郁的教研氛围和取得了较好的教研效果。
3.说课说什么
说课,通俗地说就是在教师备课之后,由执教者说出自己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包括向听课教师讲述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及其理论依据,因而说课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3.1说教材。
所谓“说教材”是指说出本节课内容和结构、重点和难点,编者意图及本节课的地位,与其他章节的联系和作用等等。例如,“物质的量”在苏教版中是化学1专题1第一单元第二节内容,编者的想法就是让学生在掌握初中简单计算基础上,引入为了使宏观质量和微观微粒数联系起来的一个重要物理量,所以物质的量的概念以及它与质量和微粒数的相关计算是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物质的量作为桥梁在整个化学计算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为后面化学知识学习尤其是化学计算奠定重要基础。
3.2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对课堂设计提出了三维目标,它们分别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新课标下的说课必须结合具体内容说明如何从这三个维度去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说课时要做到用词恰当,表述具体。
3.3说教法和学法。
说课不仅要求教师说出怎样教,还要说出学生怎样学,每位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说出本节课要选出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说出本节课教给学生哪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哪些能力。例如,苏教版中化学1专题1第二单元第一节内容是“物质的分离与提纯”采用的主要方法:①学生实验教学法②掌握几种常见的物质分离提纯的方法③分析归纳根据物质性质不同而采取的相应物质提纯方法和操作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实验动手能力。
3.4说策略。
教学策略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它包括:教学程序、教的活动、学的活动及教学组织形式等。
(1)关于教学程序设计。依据教学三维目标,为强化能力的培养,推进学生素质的提高,教师可以不把教学课题直接告诉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以及有关线索,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并由学生自己收集材料,让学生从中有所发现。
(2)关于教与学的两种活动的设计。要说如何将教和学有机结合的安排和构想及其理论依据。如何做到学思结合、学问结合、学练结合、学用结合。
(3)关于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应说上课形式、典型环节、范例的设计及教学媒体的运用等。
3.5说程序。
(1)要说清本课题教学过程的总体框架 (例如新课导入、新课讲解、反馈练习、归纳总结等),以及各板块的时间分配。
(2)要说清在新课讲解中突破教学重点的主要环节的设计、化解教学难点的具体步骤以及学情依据。
3.6说板书。
说出板书设计的主体内容及其与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
4.如何把课说好
说课质量的高低不仅与个人素质能力相关,还需要教师作充分准备,要想说好一节课,我想至少作以下几方面准备:
4.1要“钻”,主要是教师一定要钻研教材,钻研课标,钻研考试说明。明确教材结构,课标要求,考试说明要求,把握好教学定位。
4.2要“解”,在钻的基础上,解读常见的问题或遇到的问题,解析学情,确定教学指导思想与基本教学法。
4.3要“定”,把握教材结构,课标要求、考试说明,确定教学方法后应根据说课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敲定说课讲稿。
4.4是“说”,说课讲稿定了之后,我们可以试讲,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说课稿进行修改和完善。
综上所述,说课是教师刻苦钻研教材,探讨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手段,不断提高 教育、教学业务素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后,教师进一步学习教育理论,用科学手段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科研水平,增强教学基本功训练的一项内在要求。通过“说课”这一平台,让教师们有机会经历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专业活动,从活动中发现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在交流中不断自我修正、自我突破、自我完善,提升自己的学科专业能力,使教师从教学经验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教师专业素养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 体验教学理论; 信息化教学; 教学活动设计
为了培养师范生的信息技术技能与信息化教学能力,西北师范大学从2009年开始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进行全新的改革,将其分解为“教师信息技术基础”和“信息化教学”两门必修课程。教学资源从单一的文本教材充实为以文本教材、光盘教材和网络课程为资源的立体化教材;教学内容从单一的总结性理论阐述扩充为具有丰富案例支撑的技能体系与方法体系;教学方法从单一的传统讲授转变为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的多样的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从传统的普通教室改变为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评价从单一的终结性期末笔试改进为客观题和主观题结合、过程性作品和终结性考评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经过两年的实践,从各方面的调研结果显示教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在“信息化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中,由于师范生没有教学经历,学生很难与教师达成共同经验,难以真正领会信息化教学的各种方法及其应用。
对于即将成为教师的师范生而言,“信息化教学”课程不仅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运用价值,还应具有信息化教学示范性的特点。那么如何使“信息化教学”的课堂体现信息化教学的理念?如何突显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实践价值?如何使“信息化教学”的学习更易让学生理解和应用?如何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充分利用开发的立体化教材资源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基于两年的实践,笔者认为体验教学理论在“信息化教学”课堂教学中的恰当运用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体验教学理论的内涵
体验教学是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情境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教学活动中的欢乐和愉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
体验教学的教育哲学及理论架构是整合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以及其他学者的理论而形成的学习框架。体验教学注重为学生提供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经验、感受并进行交流和分享,然后通过反思、总结并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应用到实践中。
在教学中,体验是一个过程,是学生亲身经历某一活动或情境的过程,是形成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产生新行动、新选择的过程,是学生心灵与外部世界沟通的一种张力。在体验中,学生主要通过感知、想象、移情、深思、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交融、撞击,激活已有认知,产生新的认知并内化为自我的感悟,再使感悟上升为个性化的知识经验。体验既是一种活动的过程,也是活动的结果。
二、基于体验教学理论的“信息化教学”教学活动的设计
体验是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经验和情感,是个体不可替代的意义建构的学习活动。“信息化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学科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即学生领会信息化教学方法并学会运用,涉及演播教学、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信息技术支持的自主学习、基于概念图的教学等常用的信息化教学方法与模式。将体验教学理论的思想和理念渗透到“信息化教学”课堂教学中,可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体验感觉阶段、体验知觉阶段、体验内化阶段和体验应用阶段。学生通过这四个阶段的活动,对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逐步达到明晰。
(一)体验感觉阶段的活动设计——在角色中感知方法
体验感觉阶段是学生亲身经历情境或活动,亲身感受扮演角色的过程。学习信息化教学方法时学生首先要在教师的引领下转变自身角色,从学科教师的角度阅读立体化教材资源中提供的案例与教学视频录像,比较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异同,思考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特点。这样的活动设计,学生不仅整体感知了信息化教学方法,而且在角色扮演中突显了主体地位。
比如演播教学法的教学资源中提供了语文学科案例“看云识天气”、历史学科案例“青铜器和甲骨文”、生物学科案例“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等不同学科的文字教案、电子教案及教学视频录像。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所学专业的学科教学案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选择语文案例“看云识天气”,然后进行角色扮演,以语文任课教师的身份阅读“看云识天气”课文原文,观摩课堂视频录像并思考“这节课的教学环节、教学媒体的呈现形式及媒体作用”等问题,并将自己的见解与小组其他语文“教师”分享,初步整体感知演播教学法。
这一阶段学生的核心任务是感知角色,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学科教师、转变身份——任课教师,带着“这节课我来教学”的任务和思考去观摩视频录像,否则学生会以学习者的角度去观看案例。由于知识内容在中学已经学过,学生根本不会有兴趣来观看整堂课,教学目标很难达成,即便案例设计得再有典型代表性也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二)体验知觉阶段的活动设计——在方法中感悟方法
体验知觉阶段是对感觉阶段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编码、储存、记忆、操作)和解释(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教学理念的认知过程。这个阶段是体验教学理论应用于“信息化教学”的核心阶段,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学生通过教师的示范来感悟信息化教学方法,即学习哪种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师就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这样的活动设计教师不仅示范了信息化教学方法的运用,而且体现了信息化教学理念的特色。
学习演播教学法时,教师可以运用演播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例如教学“演播教学的功能和应用方式”时,常见的演播教学方式有演播—讲解、演播—讨论、演播—操作及演播—设疑等,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演播方式讲解相应的“演播方式教学内容”。学习“演播—讲解”的方式时,教师用“演播—讲解”的方式讲解内容让学生体会;学习“演播—讨论”方式时,教师可以结合播放的案例,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并让学生体验;学习演播教学的功能时,用“演播—设疑”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视频案例中的不同功能,学生既可以体会演播教学的不同功能,又可以体验到“演播—设疑”方式的具体应用。
学习协作学习时,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协作学习形式开展课堂教学。例如设计辩论活动“协作学习的利与弊”,既让学生理解了协作学习的内涵,又体会了辩论这种协作学习的基本形式;设计分组讨论“协作小组的基本结构”的活动,既让学生理解了协作小组的不同结构,又体会了如何开展小组讨论以及如何在协作活动中进行问题分解。
学习探究学习时,教师可以设计探究学习活动开展课堂教学。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Webquest活动,学生通过活动的参与来体会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Webquest一般都由引言、任务、资源、过程、评价和结论六个模块组成。引言模块可以设计成真实的问题情境,比如中学教师请求帮助的电子邮件,请求大家帮助设计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方案。任务模块可以设计为分析型任务和设计型任务的综合,具体任务是为了及时给中学教师回信,引导学生分析“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有哪些主要模式,各模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哪些,如何设计这些不同的探究学习模式”等问题,然后分组选题并选择某一探究模式完成教学设计方案。资源主要是课程提供的立体化教材资源及因特网络资源。过程设计为小组分工、收集资料、汇总资料、完成作品等活动。评价可以从资料的收集、内容的分析、方案的设计及团队的协作等方面进行组内和组间的过程性评价。结论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分析这节课的教学方法,是Webquest活动设计的点睛之笔,一定要引导学生感悟出活动设计的方法是Webquest。另外,Webquest活动的任务设计一定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比如英语专业的学生设计任务的选题可以是广告英语的特点、中西文化差异探讨、圣诞节在中国、为什么“新概念”在英语教学中长盛不衰等,物理学专业的学生设计任务的选题可以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卫星发射基地的选址、从“石油文明”到“核文明”等。
学习基于概念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回顾复习已学信息化教学方法”的活动来开展教学,学生既可以梳理已学信息化教学方法知识,又可以体会基于概念图的教学方法。
这一阶段教师的核心任务是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方法的感知中悟出方法的应用。“信息化教学”文本教材对所涉及的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内涵、特征、功能、基本环节等相关内容都作了概述性的介绍,呈现形式多是文字性的描述,教学时如果教师采用PPT辅助讲解的方式,学生很难领会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真谛,在设计实践活动时也难以灵活运用。
(三)体验内化阶段的活动设计——在评说中内化方法
体验内化阶段是将知觉阶段认知的结果(概念、观念)与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内在的联系(同化、顺应),内化为行为准则的建构过程。这个阶段从三个方面完成信息化教学方法理念的内化。首先,学生通过研读教学设计方案、分析设计环节来内化;其次,学生通过阅读教师的说课稿、理解设计意图来内化;最后,学生通过再次观摩案例视频录像、依据评价量规评说教师对具体方法的运用情况来内化。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体现了学生分析、评价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且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的评价观。
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演播教学方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研读课程资源中提供的“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方案,分析教学环节的设计、演播教学的应用时机、媒体的应用形式、情境的创设与应用等,进一步理解演播教学方法;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方案的设计者——任课教师的说课稿,分析具体知识点运用演播教学的设计意图,更进一步内化演播教学方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观摩这节课的视频录像,观察任课教师运用演播教学的组织过程,之后借助课程资源中提供的演播教学评价量规,分小组评说这节课,深入内化演播教学方法。
(四)体验应用阶段的活动设计——在作品中应用方法
体验应用阶段是对已形成认知结构的结果进行检索、提取和使用,并对内化的行为准则通过外在行为进行呈现的过程。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所学学科选择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参阅案例设计一个信息化教学设计包件,并在小组或全班学生面前进行说课。这一过程既有学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呈现,又有信息化教学方法的体现;既有学科知识的显现,又有教学组织能力的表现,这是对信息化教学法知识、信息化学科知识及学科教学法知识的综合运用与融合,是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最高要求。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体现了学生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力,而且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在作品完成的过程中通过选题、设计、说课使学生亲身体验到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应用过程,体会到方法的应用要领,体味到方法的应用优势,也会提高学生主动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积极性。
三、设计“信息化教学”教学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一)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学有法
教学有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因为“信息化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核心必修课,这门课程的核心目标是理解信息化教学方法及其应用,主要教学内容是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介绍,那么课堂教学方法应该且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对于职前师范生不仅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说服性,而且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
(二)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教无定法
教无定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因为基于体验教学理论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尽管有它的优势,但未必对每位任课教师都适宜,也未必每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知识内容都适宜让学生体验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依据教学目标并结合教学对象的特点,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
(三)综合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贵在得法
贵在得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中要综合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因为任何一种信息化教学方法都有优势与不足,任课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这样可以弥补某种单一教学方法的不足。例如可以在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活动中设计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活动,只要教学设计的选题得当、活动得法、组织得体,也能很好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现代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对信息化教学方法知识的主动建构。
关键词: 农村师资队伍建设 轮训机制 层级研训 教研网络 学历进修
教师队伍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基石。近年来,东海县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大力促进了城乡一体化教育均衡发展,初步建立了一支素质良好、数量适当、分布均衡、结构合理、相对稳定、适应事业需要的教师队伍。东海教师进修学校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紧紧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一中心,坚持不断增强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和专业引领意识,在抓好全员培训,大力推进校本研修和基层教师岗位培训的同时,更加突出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发展,开创东海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一、创优轮训机制,扎实开展教师岗位培训
直面教师需求是落实有效培训的基础。针对农村基层学校教师素质偏低和学校、人数众多的现实,东海进修学校决定建立教师岗位轮训机制,面向基层学校薄弱学科教师,按年度有计划地分批分期搞好小学、初中英语、数学、语文三门学科,高中英语、数学、语文、物理、历史五门学科教师的轮训工作;面向农村学校班主任,分期分批组织培训班,并逐步形成资格培训、提高培训和研修培训层次培训形式,构建基本课程合格、实践能力提高和理论研修系列培训框架,有效提升农村学校班级管理规范化水平。
拥有优质师资是提高培训质量的保证。东海进修学校充分整合全县优质教育资源,选拔理论功底深厚、教学经验丰富、多次参加过国家和省市培训工作的优秀教师,组建一支由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的兼职培训队伍,成立“东海县名师工作组”,建立“师资信息库”,组织实施对乡镇薄弱学校、薄弱学科教师进行独创性的二级培训。授课教师用各具特色的风格、智慧诠释教学理论和实践,用自己的实际经验深入浅出地解读教材,以学员为中心探究教学过程。学员普遍反映:这种把新课标理念具体化,示范课与教材解读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很有实效,易于理解和运用;与一线教学骨干面对面交流更能解决实际教学中的困惑,利于提高教材驾驭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提高针对性才是抓住培训内容的关键。东海教师进修学校从受训教师实际出发,确定新课程标准培训、教材培训、教学方法等重点内容,突出解决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分学科组织优秀教师示范课、集体备课指导,用贴近教师岗位直接需求的培训形式,确保学员参训的效果。采取制度化的培训管理模式,纪律规定细致全面、过程管理严肃到位,对参训学员和授课教师的双向考试、考核严谨认真,真正做到管理出效益。
二、创建层级研训平台,构建教师成长立交桥
创建“一基地两论坛”,丰富专业发展载体,助推名师团队建设。东海教师进修学校搭建“中国教育学会东海教师发展基地”、“晶都校长论坛”等研训平台,依托“教师发展基地”,先后举办“教师幸福发展报告会”、“名师成长与名校打造”培训班、“教育系统干部培训班”、“青年干部培训班”等17场次,选拔培训骨干教师3000多人次,同时组织300多名优秀教师、教干赴北师大、华师大基地封闭集中培训;顾明远、钱源伟、郑金洲、李炳亭等30多位名家来东海面对面辅导教师,杜金山、张志敏等全国知名校长应邀作论坛主讲。实施“晶都名师培养工程”,遴选省、市、县不同层次培养对象1000余名,与“市333”人才工程同步推进,通过名家指导、项目资助、课题研究、专题研修等形式,建设不同层次教师发展梯队。
创建农村教师发展中心,打造学习培训载体,助推农村教师成长。在全市首家“农村教师培训中心”基础上,积极建设省级示范性县教师发展中心基地,以“提升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为目标,按照“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要求,投入5000万元建成占地210余亩的县级教师发展中心,整合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教科室、电教中心等培训资源,发挥岗位轮训、教师学历提升、高校合作办学等系列功能,构建“研修合一、四位一体”培训新模式,形成“省-市-县-校”四级师训网络的可靠载体,年培训教师达3万人次,其中集中培训超万人次。先后与全国名校共同体联合举办“高效课堂走进东海全国教学观摩会”,与中国教育学会共同举办“全国传统美德教育说课大赛”,与苏鲁豫皖创新教育联盟共同举办“全国多种风格语文教学展示会”,为全县教师展示才能、体验成功搭建舞台。
创建系列学科竞赛项目,提供展示交流载体,助推农村教师成功。组织两年一届全县“教师专业素养大赛”,安排高效课堂、主题班队会、现代教育技术、教师才艺等8个项目,涉及所有教师,覆盖所有学科,催生了一大批“全能教师”和后起新秀,发现和培养了大批年轻优秀教师。2013年的万名教师“走进新课改、展示新风采”教师专业素养大赛各项比赛正在进行中。全市首创了具有农村特色的教师全员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以考代训”项目,并形成了完善的管理机制,每年暑期组织万名教师专业素质测试、两千名骨干教师综合素质考核、700多名教干任职资格理论考试,集中培训和自主学习相结合,在加强教师业务学习引导和检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坚持“教书先读书、立业先立说”理念,创办“教师书屋”,创建“书香校园”,举办系列读书活动,引导教师读书学习。各类竞赛项目的创设,充分搭建教师展示才能、体验成功的宽广舞台,构建起骨干教师成长成才“立交桥”。
三、创建教研网络平台,助推教师提高专业素养
全面建成县级教育网络平台。借助教育现代化契机,全方位地推出网络教研活动,利用校园网和教育网的无缝衔接,有效提供扩大交流与资源共享载体,搭建中小学教师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使用网络资源实施教师全员培训,建设有效的个人教学网络资源库,帮助中青年教师找到提高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切入点,受到广大基层教师的欢迎,一批网络学习型教师在网络教研实践锻炼中脱颖而出,为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精心打造学科教研资源网站。2009年创建“东海数学教研网”,按一至九年级分别安排内容,分优秀教案、优秀课件、教研通讯等栏目,有针对性地选登经典试题、优秀说课稿等内容,并有计划分章节组织网上集体备课活动。经过科技的洗礼,网络教研实践的锻炼,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研工作中脱颖而出,2012年经个人申报和专家评审,评选出优秀版主和会员52名。目前“东海数学教研网”点击量已达50万次,有注册主站会员5000余人,论坛人员3000人。学科网站有力地帮助教师找到提高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切入点,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研训效果,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
四、支持学历进修,全面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外联高校在家门口培训教师。东海教师进修学校积极致力于提升在职教师的学历层次,先后与江苏师范大学、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联合,设立东海函授站,承办本专科函授进修,将进修提高学历的机会送到教师家门口,为在职教师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同时积极动员不断扩大办学规模,从开始的一个专业一个班40余人,发展成现在的九个专业二十个班1400余人的办学规模。预计在三到五年内,使全县所有在职中青年教师都具有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