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中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初中生来说,动作思维仍然占优势。操作活动是展开想象的基础,想象是操作的进一步延伸,通过操作活动,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概念,发展空间观念,建立起数和形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安排学生动手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等操作活动。如在教学“圆锥的侧面积”一节内容时,刚开始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个三角形。于是,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活动细节:让学生各自拿出一张三角形的纸,试着去卷一卷。学生很快便在操作中感知并否定了自己的想法。我又让他们剪下一个扇形,再去卷一卷,结果学生很快成功地做出了一个个小圆锥。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圆锥的侧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和能力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教学细节是可以设计,也需要设计的,教学细节是动态生成的,恰当灵活地运用它,可以使课堂教学取得很好的效果。但在农村中学,有许多教师对一些教学细节常常是熟视无睹、忽略不计,或对细节处理不当,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1.重知识传授,缺人文关怀细节
一位教师教学“有理数的乘方”一课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表情一直较亲和,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他也面带微笑地给予肯定,但当学生回答错误时,他的语气马上变得很生硬,脸色很阴沉,他第二次质问时,其他学生只能支支吾吾,不敢回答,再提问其他学生时,学生也吞吞吐吐,生怕出错。评课时,各位教师对他的这个细节都做了否定。我认为这位教师在细节上对学生缺少尊重和宽容,对学生劳动不加评价甚至指责很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也很容易打击学生参与教学互动的热情。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对学生心理素养、思想品质和社会能力的形成,对教师工作的成败得失,对实现预期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等有着很大的影响。本案例中,教师对出错的学生完全没必要大声呵斥,可以把学生的错误作为教学资源,让其他学生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结论,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目标,也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师生都会以愉悦的心情完成教学任务。
2.重知识讲解,忽视语言细节
我校有一位教师课讲得很好,但上课时总说口头禅“是吧”,起初学生并不在意。有一次,一个平时比较调皮的学生说要数一下这位教师一节课能说几个“是吧”,这一下调动了好多学生的好奇心,于是,他们上课时专心数教师的口头禅,下课后比谁数得更多。试想,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会好吗?在有些教师眼中,口头禅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但正是在教师不知情下,口头禅损坏了教师的形象,成为学生的笑柄。可见,教师的课堂语言要生动化、形象化、亲切化、幽默化,并且要带有激励性的评价。
二、结语
近年来,虽然国家在中学教育上加大了投入力度,使得教育水平整体上得到长足的发展,但是受到政策导向性和城乡经济发展的较大差异影响,农村中学化学教学设施和用具相对于城市中学而言仍然比较简陋。例如,当新的化学教学用具开发出来以后,城市的初中由于具有足够的财力支持,可以轻松得到,而农村中学则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此外,由于化学药品的采购需要经各级部门的逐级审批,导致学校对教学所必需的化学药品的采购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不仅如此,从数量上看,农村初中化学科目的教学设施也明显不足,大部分只能由老师一人操作来进行实验的演示。
二、教学者与管理者的素质参差不齐
如果说教学设施的相对简陋和缺乏是由于教育经费的问题,那么比这个问题更加严重的是教学者与管理者的素质问题。研究表明,农村初中教育的管理在经费的使用合理程度上与城市中学有着明显差别,显得更加不透明和利用率低。由于农村中学的相关待遇问题,往往一些高级的人才是不愿留到农村当教师的,高素质化学老师的缺乏成为农村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大缺陷。农村初中化学老师往往不能够第一时间掌握最新和最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业务和责任心也相对不足。因此在历次的中考中,来自农村的学生往往从整体上与城市学生有明显差距,与此有着莫大的关系。
三、缺乏竞争是农村初中化学发展的弊端
首先,很多学生表现出自负失落心理、自卑孤僻心理、贪图享乐心理、过分依赖心理、任性自私心理、虚荣嫉妒心理、盲目从众心理、沉迷网络心理等。这些负性心理严重阻碍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有的会形成人格障碍!
其次,师资薄弱。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技能。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师资薄弱。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它需要有心理学知识和经验的教师。在农村中学,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理论知识和强烈责任感的教师和领导屈指可数,个别学校甚至近乎为零。
再次,家庭教育的缺失。纵观农村的家庭教育现状,我们不难发现近一半以上的家庭存在这种现象,很多年轻的父母只管生不管养,在孩子刚刚蹒跚走路时,年轻的父母便把孩子推给年迈的爷爷奶奶,自己则到地里干农活或者出去打工挣钱等忙其他的事情,而等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孩子和爷爷奶奶同吃同住,甚至经济条件好的家庭,直接把孩子送到当地的县城或者城市读书,孩子吃住都在学校。孩子跟随着爷爷奶奶,老人们大多非常溺爱孩子。孩子住在学校,大多是进行集体活动。这两种现象,都谈不上什么家庭教育,甚至不少孩子因长时间不和父母在一起,和父母的感情有很大距离。
二、走出农村中学心理健康困境
首先,积极引进专业教师和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工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和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因此,学校积极引进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同时结合实际,有计划、分步骤、有条不紊地开展教师培训工作,专家下乡指导、短期培训、教师自我进修相结合,使农村学校的教师尽早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并能灵活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的工作方法。
其次,组织编写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教学指导用书和有关心理健康课外读物。编写适合农村学生的身心发展的教材,编写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的课外读物;教材与读物要需具有可读性,富有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教材编写应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每一课题可以有启发性的事例或故事引入,以供学生讨论、选择、思考、提出理由、形成结论,以达到助人自助相效果,再以正确的观点来分析自己和周围的事物,把趣味性与科学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再次,帮助家长掌握相应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往往在幼儿期就开始体验到心理困惑。这些心理困惑的缓解有待于父母抚慰。倘若缺乏这种感情,幼小的心灵就会忧伤,被孤独感笼罩,易形成孤僻的个性。如果孩子在小时候心理障碍就潜伏下来,在长大以后遇到困难时,就无法正确克服,甚至走上邪路。现在许多农村家长还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普遍认为孩子没病就是健康,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要通过多种渠道来帮助家长提高认识,帮助家长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首先,要重视每学期一次的家长会,把家长会变成专题教育讲座,班主任可利用家长会的机会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也可以请一些专家、教师到会为家长们上课。其次,学校通过多渠道,让家长更多地知道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了农村也能克服学生住家比较分散,召集家长不易的不足。班主任通过家访与家长进行沟通,与家长一起共同商定、共同采取措施来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还可以通过写书信或电话联系的方法,与家长进行更多的交流,及时地把学生有关情况反映给家长,取得家长支持,共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指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也包括一部分高中后职业培训,其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完善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不仅中心财政拨出专款大力支持,而且也引起了各界专家学者的关注和讨论。然而笔者认为,单纯发展以九年义务教育后为指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并不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当前,在我国农村初级中学中大力开展中等职业教育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紧迫。
一、在我国农村初级中学开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1.有利于降低农村初中辍学率,增加农村教育吸引力。
辍学是中国农村教育的一个痼疾,已严重影响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和农村教育的发展,也势必影响新一代农民素质的提高,阻碍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004年,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探究所对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6省14县的17所农村初级中学进行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摘要:我国农村初中生实际辍学率远高于国家控制的3%的标准,学生平均辍学率超过40%。新华网记者随机对河北省一个“普九达标县”进行的调查发现摘要:该县每年初一入学学生保持在1万多人,在初三中考时只剩下4000来人,三年内学生流失率高达60%,其中辍学的学生主要集中在乡镇中学。
引起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现行农村初中学校课程和农村学生生活经验相疏远,偏重书本知识,忽视实践和技能操作,普通教育的内容和职业教育内容未能沟通和相互渗透,引不起学生学习喜好和积极性,从而导致学生“厌学”,而家长也失去送孩子上学的积极性,认为“读书无用”。“农村教育的实质是农村职业教育”,有必要在农村初级中学开展职业教育,增强农村初中普教内容和职业教育内容的相互渗透性,这也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向之一。要把普通文化课程的教学和学生未来职业联系起来,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适当开展职业技术教育,使学生能在心理和技能上适应就业的要求,从而增加学校和教育对农村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降低农村初中学生的辍学率。
2.有利于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就业观念。
长期以来支配人们头脑的“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儒家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我国农民供子女读书的最大心愿仍是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考上大学,“跳出农门”,从而“光宗耀祖”,而职业教育学校似乎只是“差生”的“收容所”。所以,大部分家长不去考虑让子女接受职业教育,中途辍学以及毕业没升入普通高中的农村学生大多是直接进入社会谋求就业。另外,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在导向上也存在误区,普通中学更受青睐,地方行政部门给予的各种政策支持也更多。所以造成了一个希奇的现象摘要:一方面,劳动力市场对职业教育存在巨大的需求;另一方面,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却“等米下锅”,农村职业教育严重不足。因此,有必要在初中阶段纳入职业教育内容,使学生及早受到职业生涯的指导和教育,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发展观,从而改变人们传统的教育观和就业观,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向着良性、健康的状态发展。
3.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对于大多数辍学或初中毕业即中断学业的农村孩子来说出路无非有两条摘要:一是在家务农;二是进城打工。而进城打工是他们最理想的选择,但文化和技能的缺失,使他们只能从事一些诸如运输、建筑等体力活儿,他们始终是游走于城市边缘的人群。尽管在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八条中就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在就业前或者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的制度。”可现实的政策落实情况并不理想,现在的外出打工者大多持有初中毕业证书,极少一部分经过职业技术培训,绝大部分还处于盲目和自发状态,如亲属介绍、老乡推荐等方式实现进城务工。
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农业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比例差距很大。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现有4.8亿农村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70%,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有4.2亿,占87.8%。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3.6%,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而美国、加拿大、荷兰、德国、日本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都在70%以上。1997~1999年“回流”民工23%的“回流”原因是素质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和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80%以上的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出现生存危机。根据目前我国农村教育目前状况,要想从根源上解决现存的矛盾单靠大力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后的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不够的,解决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之前的环节——农村初级中学职业教育缺失的新问题亦十分必要。
二、农村初级中学职业教育发展策略探究
1.转变农村初级中学的教育观念和农村职业教育的观念。
尽管初级中学仍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其根本指导思想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练习。但是鉴于目前我国农村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必须要转变原有的初中单纯实施普通教育的思想,树立起职业教育的观念。另外,要摆脱以农为“笼”的思想束缚,针对农村学生的职业教育要大胆跳出“农门”,不再局限于传授种植、养殖技能。2001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产业的比例为49.9%,转移到第三产业的比例为44.6%,转移到外地仍然从事农业的仅占5.5%。可见,劳动力迫切需要的是第二、第三产业的专业技能,农村的职业教育应该适应这种需要。在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有关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等有关精神的前提下,应把农业技术、进城务工、经营、管理等内容纳入到农村初级中学的教育内容中,从而形成农村职业教育的新型模式。
2.在农村初级中学尝试采取不同的形式,纳入中等职业教育内容。
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和当地经济建设和农民致富的需要出发,结合各地经济结构和产业调整,在“学生自愿、家长同意”原则的基础上,在农村初级中学尝试采取不同的形式,纳入中等职业教育的内容。例如我国新疆地区2007年开始实行的“职业教育分流班”制度。
初中职业教育分流班仍属于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性质,其课程坚持按基础文化课和职业技术课并重的要求设置。分流班的学生和其他学生一样同等享受义务教育的各项优惠政策。具体的模式有“3+1”和“3+2”式。“3+1”式即在初中二年级进入初中三年级时,在学生自愿和家长同意的基础上,组织一部分学生,单独编班举办职业技术教育班,调整普通文化课的学习要求,纳入为期一年的部分职业教育课程,初三毕业后再完全接受一年的职业教育、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或者二、三产业的相关技能培训。“3+2”式是针对初中毕业不能继续升学的学生开展两年职业技术教育。通过以上三种形式,使学生毕业后对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具有初步的熟悉和规划,树立起自信心,做到“升学有基础、务农有技术、进城有本领”。需要注重的是,要切实抓好职业技术教育班的学生教育教学工作,防止“隐性辍学”现象。
3.课程设置坚持基础文化课和职业技术课并重的原则。
初级中学职业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有关职业生涯和职业发展理念的教育,可以作为课余或课外知识教给学生,也可以专门提供技能学习和实践机会。但是,基础文化知识学习仍是他们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在设置课程时应重视文化基础课的比重,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削减或调整课程门类和课时,利用节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职业生涯、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教育。选择以职业教育为主的学生的基础文化课缩减幅度可稍微大一点,但要保证其职业发展所需基础知识的学习,专业课程科目应多于基础文化课程科目,突出其“职业教育”性。
4.经费、师资和设备保障。
在农村初级中学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应当由当地教育部门介入并指导此项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在经费、师资和设备的保障方面。由于发展职业教育所需经费相对较多,各地教育管理部门在分配基础教育经费的时候应建立农村初级中学职业教育专项拨款机制,以提供资金保障。还可从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中抽出一部分用以资助农村初级中学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基础文化课教学借助现有普通初中的文化课师资,专业课教师可以借助各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和职业教育学校,也可将当地富有实践经验的农艺师、技师、能工巧匠或者个体户、企业家引进校园。对于职业教育的设备新问题,除了可以根据各地和各校开设课程及专业所需购买一些设备外,也可和当地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开展合作,共享设备,节约资金。
5.实行“双资格”制,建立初级中学职业教育同其他类别教育的沟通和联系的机制和平台。
建立“双资格”认定制度,给主要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初中学生颁发两种毕业证书摘要:一是普通初中毕业证,表明学生已经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文化知识和技能;二是职业教育资格证书,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把握的职业技能程度颁发职业教育资格证书。“双资格”制,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升学或就业双重选择机会。根据学生的意愿,既可以申请参加普通高级中学的入学考试,也可以申请参加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入学考试,而且还可以凭借职业教育资格证书或职业技术资格证书到社会谋求就业。“双重身份”、多重选择,不但可以实现农村学生个体发展的有效分流,还会大大缓解学生们的求学压力,增强初级中学的吸引力,有利于缓解辍学新问题,促进教育普及。
参考文献摘要:
[117所农村初中调查显示初二学生辍学率超过40%[EB/OL.,2008-1-4.
[4李水山.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新问题和发展策略[J].教育和职业,2004,(21).
[5马戎,龙山.中国农村教育新问题探究[M].福州摘要: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本文在大量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发现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在课程设计上存在的问题凸显在五个方面:
1.在教学理念方面,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性质理解不透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有些教师存在着“学科化”的倾向,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小科、副科来进行教学,以掌握知识为目的,按照心理学学科知识体系来设计课程;有些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成了思想教育课,强调灌输和说教;还有些教师,简单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让学生高兴,因此,追求课堂的娱乐而导致形式化现象,缺乏应有的教育。我们多次进行的“农村中学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定位”调查中,大部分教师对其课程性质的理解都存在偏颇、误解、肤浅等问题。
2.在教学目标方面,注重为“升学教育”服务并能关注学生的兴趣,但因缺乏整体考虑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
教师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时,能够提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积极发展”的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在具体操作时就变成了一种单一的口号,更注重为“升学教育”服务的目标,忽视了学生在中学阶段综合能力的积极培养。这种目标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围绕着“应试”,为提高学生考试成绩而设定的,与绝大多数中学生的主观需求不一致,尽管也能考虑学生的兴趣,但是远远脱离学生的心理实际,也明显忽视了中学生其他心理方面的发展。
3.在教学内容方面,选取与“升学教育”有关的内容,忽视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完成
有些农村中学教师的发展观念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仍然选取与“升学教育”有关的内容,明显体现出“不浪费学生的时间做与升学无关的事情”。特别关注学生中存在的升学压力带来的心理问题及解决,忽视学生“发展性目标”的达成,因此,选择的内容存在着和目标达成不一致的现象。由于存在着“学科化”倾向,很多农村中学的心理教师都是采取单一的课程方面的知识传授。例如,教育的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那体现在课程上的内容往往是教师去讲解什么是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具体方法是什么?这种以传授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为主的方式并不适合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也直接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4.在教学方法方面,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追求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形式上的多样化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选择上,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从自己主观愿望出发,过分追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形式化。比如,有的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的生动形象性,大段的教学时间都让学生观赏,事后只是非常简单地让学生说说看后的感想,很不利于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充分交流;有些教师还“为了活动而活动”,有些课形式上很热闹,但是效果不好,并未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还有的教师为了公开课展示成果的需要,精心排练,心理健康教育课成了学生在教师编导下的表演课等等。这些看似丰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的“活动”,除了追求形式的多样化,还明显带有强迫学生接受的成分,由于缺少内在的积极思维、探究活动的支撑而显得空洞和肤浅,没有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
5.在教学效果方面,重视内容的完成,忽视过程和学生的体验与生成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存在着“学科化”倾向的教师特别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结果,他们关注一节课下来,学生们获得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增长了哪些方面的见识等。因此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总是把内容安排得满满的,课堂容量很大,然后按照课堂时间把设计的内容一一落实,只注重自身教学进度的完成,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深刻体验。因此,课堂虽热闹,但往往是昙花一现。由于缺乏深刻的体验,学生除了接受,很难有深入的思考和体验后的生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不佳。
二、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问题的原因分析
1.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重视相对不足,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缺乏学习与研究的动力
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足,大家普遍认为它没有应试学科重要,有些学校领导至今也没有真正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导致对此项工作重视不够,抓得不紧,配备的教师能力不足,甚至仅仅为了应付各级工作检查,临时安排教师做些应付性的工作,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有效开展。因此,教师学习和研究的动力明显不足。缺乏真正懂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一定会成为制约工作开展的瓶颈,也必然会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存在问题。
2.农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人员少,专职人员少,缺少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支撑,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存在诸多问题
我们在对长春地区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调查中发现:专业人员少,专业构成较为复杂;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而且不稳定。这样就导致了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较低,大部分现职心理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养和专业训练。为了开展工作,有些教师参加一些短期培训或者通过自学获得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但是,这种学习往往很不系统,难以达到专业训练的要求。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他们自己认为都很低,有六成以上教师认为自己理论知识匮乏,有七成以上教师认为自己实践技能较差。多数教师由于自己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专业技能,所以工作中常常按照以往的思路教育学生,过去学科教学的思维定势还起着很大作用。因此,一些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成了学科课,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还有些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做。
3.农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彼此间缺少交流和沟通,在课程设计方面相互切磋、学习、研究的氛围不浓,导致课程设计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通过对教学研讨氛围的调查,我们发现由于各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太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往往在身边找不到能够交流和研讨的伙伴;加之校际之间的交流活动不多,使学校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缺少同专业教师之间的相互切磋和学习,彼此经验交流的机会太少,有“孤军奋战、摸着石头过河”的感受,从而使工作和学习陷入盲目,专业发展进程变得缓慢。由于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较少,县区级督导不到位,在工作中遇到困惑的时候找不到上一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工作中体现出盲目性较大、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同时,这支队伍兼职人员较多,兼职心理工作的教师往往也没有时间去思考心理学领域的学术问题等,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成长过程缓慢,在课程设计方面相互切磋、学习、研究的氛围不浓,导致课程设计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三、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明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本质的、鲜明的学科特点,解决教师教学理念的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学科课程,它有自己本质的、鲜明的学科特点:第一,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是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这类知识的获得,主要不是靠教育者的灌输和说教,而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二,体验性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特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取决于主体是否产生真切的体验以及体验的程度。第三,学生本位性贯穿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始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在学生高度自主的前提下进行的,强调学生是课程的中心。课程实施必须从学生自己的经验出发,通过建立一定的情景来开展小组合作活动,促进他们的原有经验发生转化和新的理解的生成。第四,生成性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核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学习看作是主体对自身的心理结构的主动建构过程,主体的发展就体现在建构过程之中,体现在不断前进的过程中。第五,心理健康教育以互助、自助为机制。心理辅导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是一种积极的人际互动过程,在活动中学生既是受助者,又是助人者。这种互助可以增进学生对自信自尊的体验,从而达到自助。第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在生活世界中选择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典型活动为主题,在具有生活化的活动情境中通过学生活动、体验、反省来提升心理品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发端于生活世界又依附于生活世界的一种新型课程,其课程内容并不求文本的知识性、学术性和结构性,而是注重心理生活场景的设计和情境的渲染,旨在呈现具有生活气息的心理空间。
(二)设计与学生成长密切相关、得到学生认可、具体明确的教育目标,解决目标设计方面的问题
教学目标是课堂的灵魂和核心,一节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必须有明确和清晰的目标,而且目标要适应时代需要,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状况,目标要具体和有层次,切口要小,并贯穿整节课的全过程,这样才能在短短的45分钟内得以贯彻和达成。目标设计切忌笼统抽象,如果目标过大过空,就会导致一节课无中心、无主题。如“调适不良情绪”,这句话太含糊,如果改为“认识不良情绪对自己生活、学习所带来的危害,寻找缓解和消除不良情绪的几种方法,增强对情绪的调控能力”,这样目标就很具体,目标越具体,就越容易在行动上实践。教师在设计目标时,要考虑学生的主体性,要得到学生的认同,因此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他们希望从集体活动中学到什么?想解决什么问题?在此基础上,与学生一起磋商可能形成和达到的目标,大家探讨出来的目标,更容易被学生看作是“自己的”目标,也就更容易主动去达成该目标。
(三)设计有针对性、即时性、有效性的系列教学内容以达成目标
教学内容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而教学内容是要围绕教学目标而进行选择的。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意适应性、针对性、即时性和有效性。具体来说,适应性是指选材要紧扣主题,要有明显的时代特点,适合时展的要求;针对性是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并能为学生所理解和把握;即时性是指要关注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需求和现象,选择学生当前迫切需要了解的内容和解决的问题;有效性是指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亲近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有兴趣参与,并且设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成长有密切关系的或能引起学生普遍关注的内容,这样就会活跃思维,讨论热烈,提高实效。内容设计的具体要求包括:内容与目标的一致性;防止学科化倾向和课程化倾向;组合系列内容(围绕着主要问题、主要矛盾设计系列内容);选择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课程内容,满足学生需求,提高内容的适切性。
(四)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求教学过程更有实效
教学方法应服从教学内容的需要并为教学内容服务。教学方法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全员参与和真情表露,但又不能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只追求设计的形式、步骤和具体环节的丰富多彩,使之越热闹越好、越离奇越好。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究竟选用哪些方法为佳,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例如,活动专题的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校和班级的条件、时间场所的许可等;初中生对辩论、竞赛、角色扮演等较感兴趣;高中生对自我测试、理性分析、讨论等较感兴趣。在选择方法时,要注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吻合学生的需求和喜好。强调全员性参与和体验性学习,体现生生之间的平等和谐,让学生在轻松活跃、欢声笑语中,获得体验和感悟,得到互助、自助和提高。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教学的方法和形式要有一定的变化,注意动静相宜和应用灵活,以免学生因单调而感到乏味,但也不是多多益善,而要根据主题的需要,把握好节奏和手段的变化;教学媒体的制作和选择要恰当,并为教学内容服务。为此应做到:讲求实效,不搞花架子;从学生实际出发,不超越学生现有水平;面向全体学生,不忽略学生的个别差异;发挥多媒体辅助作用,不“喧宾夺主”;完善教学环节,突出实效性。
(五)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进取心,注重学生的体验与生成——解决评价问题
(一)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多农村的化学老师由于长时间的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所以很难有新的突破,把新课改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理解成小组讨论,虽然有的化学老师在课堂上做了试验推广,一些小组建设也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学生们所探讨的问题也是老师或者教材提出的问题,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比较少,或者可以说老师不太重视学生自己进行提问的环节.因为现在的物价在不断攀升,不同地区的教育经费也是不同的,所以就造成了城乡之间老师们的待遇会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这也造成了很多的农村学校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积极性.还有就是农村会有老师缺乏的现象,所以有时候会出现一个老师兼多个课程和带多个班级的现象.
(二)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一点就是经费比较缺乏.在“一费制”实施之后,农村学校的经费本来就比较的单一,这一变化更给办学带来了困难,不管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教师的福利问题,农村教师和城镇教师的差距都比较的大.因为仪器和药品的缺乏,所以化学课中的很多实验只是讲讲,不能进行实际的操作.现在的社会对于一些中学的评价只是关注学生的中考成绩,并不关心学生的其他方面的发展,更不关心他们的潜能有没有被充分的挖掘.这也主要是因为老师和学校都受升学率的压力,所以没有太多的心思去思考教育改革.
(三)教材方面的问题现在的教材和农村的生活脱离了.新的课程改革同时也有了新的教材,那些进行教材编写的专家大多数是一些来自城市的老师,所以他们并不了解农村的教学情况,所以很多的教材内容和农村生活并不贴切,有的还会把农村的一些素材改编成了城市的素材.虽然新课改提倡的是多样化的教材内容,但是在教材中还没有完全是给农村教育写的教材.现在农村的信息网络并不健全,老师和学生也没有条件上网查阅资料,这就制约了很多教学活动的开展.所以,农村的老师在改革的过程中并不是很顺利.
二、如何推动农村初中化学的新课改
(一)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面对现在老师对于教育改革和教育理念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楚,所以农村的教师需要进行培训,可以参照老师们现在的教学水平,有针对性的对老师进行培训,真正的掌握好教学内容.课程改革的主要实施点就是课堂,老师们最想知道的就是如何把新课改更好地实施在课堂中.在对老师进行培训的时候,可以借助课堂来进行,在实际的临摹和实践中不断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改变学校管理机制,创造良好环境学校要适当的改变他们的管理模式,不断地加强宣传,在老师的评价上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制度,而不是把升学率作为评价标准,真正走进化学课堂中去,在不断地模仿和实践中来提高化学课的教学水平.让学生和家长对于化学的教学模式有一定的认识,可以给老师打造一种好的教学环境.不断地宣传新课改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的作用,改变家长片面的思想,他们有的觉得化学课并不重要.在课堂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化学教学农村学生的素质和城市的学生是有所不同的,新课改的出现就是不断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让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有所发展,所以可以在化学课的上课过程中,以实际作为出发点,可以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到课堂中来.教师要带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在课堂上给孩子足够的学习空间,而不是仅仅是把自己的观点告诉学生,要在课堂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
三、总结
教师在教学音标时,应把音标单独提出来让学生系统、集中地学习,而不应把音标教学分散在各个单元,因为分散学习,学生容易学了后面的忘记前面的,使音标教学的过程变得很长。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是有能力集中进行系统的音标学习的,我采取一对一帮扶的方式,让会读的教不会读的,一个星期后我亲自检测学生学习音标的情况,让学生一个个地读给我听,结果出乎意料的好。由于在教学时我强调了元音的发音,检查时我发现学生对元音的发音很理想,这让我感到很欣慰。初中生已有好几年的英语学习经历了,由于小学英语教学对音标学习的关注不够,很多学生都是鹦鹉学舌一般跟着教师读,发音的准确率不高。虽然小学阶段零散地也进行了音标教学,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初中阶段尤其是七年级是学习音标的最佳时期,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对学习也有足够的信心,此时进行音标教学,往往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为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基础。
二、应反复强化对音标的学习
当学生学会了音标,能用音标拼读简单的单词后,很多教师松了一口气,开始准备进行英语的阅读、语法教学了,殊不知,应不断强化音标教学,否则如果长期不接触音标,过了一段时间后,学生对音标的驾驭能力就会下降。那么,如何强化音标训练呢?
1.制作音标卡。在课堂上用2-3分钟时间让学生认读音标卡,或者将音标卡贴在教室的墙壁上,让学生时时刻刻看得见,加强记忆效果。
2.强化模仿训练,让学生多听国际音标磁带的发音,教师讲解发音的要领、口型、舌齿的位置,学生边听边读边体会。
3.充分利用早读课的时间,多读多拼单词,朗读音标不要一次花费很长时间,反复机械地读,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而应高频率、多次数地带读。
4.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音标的热情,将原本枯燥的变得生动有趣,可采取记忆游戏、比赛拼读生词等方式。对于拼读能力强的学生,我们要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要关注拼读能力弱的学生,多鼓励,多指导,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音标的信心。
三、音标教学可以结合汉语拼音
由于英语音标和汉语拼音在形式上比较相似,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已掌握牢固的拼音来帮助他们学习音标。音标是一个字母或字母组合在具体单词中的发音,而拼音字母的发音就是它在词语中的发音,很多拼音的读音和音标十分相似如:“bird”中“b”的发音和拼音“b”一样,“study”中“s”的发音和拼音“s”一样,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找出很多。因此,我们不妨利用已学习的拼音知识学习英语。
关键词:农村中学;英语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6-168-01
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在中学阶段,各个学校都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但从全国的英语教学整体水平上看,还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体现得更为突出。
一、当前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受农村生存环境的影响,近年来从外地读完师范大学的学生回到家乡任教的很少,导致有些教师教学任务重,既当班主任,又同教几个班,还有中考压力,一天忙于教学等事务之中,时间一长,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
2、英语教师上课停留在原始的教学状态中,没有语音室,没有幻灯片,没有电脑等现代化的手段来辅助教学,甚至连录音机都少用,从始至终都只靠教师讲述,根本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很多教师也不注重听说训练,学生满脑子装的全是语法、句型和条条框框,听说能力很差。
3、农村中学有些英语教师在上课时滔滔不绝,黑板写得满满的,学生不停地记笔记。这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带来很多弊病。教师讲得过多,他所能提供给学生独立掌握知识、主动训练能力的机会就越少,讲得过多,重点不突出,学生掌握不了要领,课堂气氛也沉闷,学生客易产生疲劳。
二、当前制约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客观因素
1、对英语学习重视程度不够
农村缺乏英语学习的环境,相对于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英语被逐边缘化,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尴尬状态,比如在课时的安排上达不到应有的要求,本来应该有教学活动得不到有效落实,大多数活动的开展往往流于形式,教学考核也不够规范,对于英语教学效果未形成有效的评价与考核。这种轻视英语教学的态度也直接影响了农村英语教学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
2、师资力量不足,师资层次不高
师资力量不足,师资层次不高是农村英语教学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经过调查农村英语教师中,英语专业教师占到60%左右,与城市学校相比,明显差距很大。在农村,英语本科学历教师占25%左右,英语专科学历教师占35%左右。使得农村学生在刚刚接触英语时,就没有良好的教育。导致很多农村初中学生考入高中时,要重新学习英语发音。上述现象在农村英语教学中比较普遍,显然又影响农村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3、学习条件差,基本学习得不到保证
农村中学办学条件差,基础设备得不到有效保障。近年来,我国农村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但还存在着投入不足、设施设备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农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很多农村中学只有教材与练习册,没有配套的教学指导书、阅读材料,更别说多媒体的资源,因此导致课堂中教学只是围绕课本,学生所学知识得不到扩展,体会不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同时,农村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低,进行个别辅导,教学负担太重,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解决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中学的投入,给予政策倾斜
各级政府必须加强重视,加大财政投入,狠抓基础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确保农村中学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政府必须积极支持农村教育事业,帮助农村中学改善办学条件。加大对农村中学的投入力度,要把人、才、物等资源向农村中学倾斜,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快发展步伐。同时,要鼓励学校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挖掘内部潜力,精打细算,节约开支。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调控作用,整合教育资源,努力实现强弱联合,让教师流动吐故纳新,以帮助和带动农村中学的快速发展。另外,每年至少要举办一期农村中学学科骨干教师研修班,通过研修班,向教师展示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无限魅力,提高农村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的能力,推动农村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2、思想上高度重视,把英语教学摆到突出的位置上
提升农村英语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英语。要让学生深刻理解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学好英语是发展的需要。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要狠抓农村英语教学,确保课时的安排上达到要求,健全教学考核规范,对英语教学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价与考核。另外,英语教学工作要紧跟时代的脚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为目标,学生不仅要会考试,同时也要会读、会说、会看、会写。
3、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课堂是我们老师传授知识的重要阵地。因此,必须狠抓课堂教学,必须让40分钟效益最大化,必须调动每一位学生学习积极性。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在认真钻研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在教学中,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法、分组讨论法,任务驱动法等有效的方法。实践证明,有经验的老师总能把课上得轻松、自如,总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有条有理,重知识传授,重能力培养,重习惯养成,师生配合默契,教学效果好。
4、积极创设英语学习环境
[关键词]农村中学作文资源整合措施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人们关注的目光似乎都停留在城市中学作文教学改革的成果上,多媒体作文教学的确让作文教学有声有色,鲜活生动,但对于物质条件相对薄弱的农村中学来说,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辅助作文教学不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因此,农村中学在作文教学改革的时候,除了学习城市中学先进的作文教学经验,更要注重因地制宜,活学活用,在新的作文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挖掘农村丰富独特的教学资源,通过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整合,让农村中学作文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道路。
一、农村中学作文教学资源整合的意义
(一)资源整合的内涵
“资源”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如地下资源、水力资源、旅游资源……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里,可以得知,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而农村作文教学资源跟语文课程资源比较,除了与语文课程资源有某些共同的内容,农村教学资源则更侧重体现资源的乡土性。乡土资源,是指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它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这是狭义的理解。广义的乡土资源还包括学生所在学校的校园环境、师资状况、校风学风、学生特长以及学生的家庭环境、家庭生活等。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下,乡土资源应该作为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利用的重点。而充分挖掘和利用农村教学资源,是促进农村中学作文教学,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整合”一词最早是由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赛(Her2bert Spencer)1862年在《第一原理》中提出来的,他认为:从哲学的意义上说,整合是指由系统整体性及系统核心的统摄、凝聚作用而导致的使若干相关部分或因素合成一个新的统一整体的建构、序化过程。1969年劳仁斯(LawrenceP.R.)和罗斯(Lorsch J.w.)在《组织与环境》中,从组织行为角度对整合加以阐述,认为整合是一个组织内不同部门之间用来协调其活动所采取的行为和所使用的结构。
对于什么是教学资源整合,笔者查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认为可以这样来论定教学资源整合:
教学资源整合不是简单的整理合并,而是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一个崭新的领域,它具有有效的“收敛吸引子”,有足够的影响力和发展前景,边界明晰,有丰富的研究内涵。
教学资源整合是一种创新,它不是各构件简单的叠加,也不是物理意义上的简单合成,而是一个非线性的系统优化的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整合可以产生各构件都不具有的新性质、新功能、新效果和新效益。
(二)农村中学作文教学资源整合的实践意义
1、使作文教学能朝着“民族化”、“特色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更好地完成“母语教育”的任务。
2、有利于引导学生发扬勇于创造的优良传统,发挥“乡土特色”作文独特的育人功能。
3、为作文教学联系生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提供了“土壤”。
4、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搜集材料的同时也是学习的过程,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养成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5、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统一的课程设置,难以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要。从当地经济、文化特色,学校、教师、家长的实际出发,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优化作文教学,有利于凸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很大,一本教科书不可能全国适用。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开发和利用好本地资源。由此可知,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改革结合农村资源进行整合具有特殊的意义。
二、农村中学作文教学资源整合的措施
(一)发挥地域优势,开发农村资源
写作文,写的是生活,应当是有什么写什么,熟悉什么写什么,亲身经历的事情,直接接触的人,亲自去过的地方,稍加回忆就历历在目,容易写得具体生动。而不应该把作文内容定位在“新奇”、“难得”或“洋气”之上。只要我们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去观察农村、体验农村生活,我们就会发现,农村确实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学生写作文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素材。虽然农村中的作文题材丰富多彩,但农村学生长时间与之打交道,无意注意使得他们久居“庐山”却不识“庐山”面目。因此,结合作文训练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他们观察和再现周围的人事景物,适时适量进行各种形式的练笔,对学生选择和组织写作材料,丰富作文内容是大有裨益的。学生对作文的内容有亲身的感受,写出的作文就不会空洞无物,枯燥乏味。笔者认为结合农村教学资源优势进行的作文教学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
1、结合学生日常生活,指导学生进行作文创作。
“宝库就在身边,我们却视而不见,这是他们误以为面包和盐不是什么精金美玉,就不值得去拾取和收藏的缘故。”这句话真是一语道破天机。写自己的衣服,城里学生漂亮华丽的名牌固然可写,或许农村学生所穿的母亲用一针一线缝就的“布衣”更值得去描述;写自己的情感体验,城里学生父母无微不至的宠爱固然让人温暖,或许农村学生父母那种苦口婆心、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曲折体现的真情更让我们为之感动。
农村特有的环境,有时创造了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和经历。如养小鸟、种花草、摸鱼虾、捉蚂蚱、粘鸣蝉、扑蝴蝶、斗蟋蟀、捉迷藏等都可以为作文的内容。
2、结合农村自然景色,指导学生进行作文创作。
农村的自然风光可以成为学生作文的独特而又美妙的题材。让学生走出家门,走出校门,融入大自然,捕捉美丽的自然风光带来的瞬间心灵感受,既可以让学生从自然风光中了解到家乡的美丽多姿,又能积累写作素材,一举两得。
农村小学生从小就频繁地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感情。他们周围有绿树青山、清泉飞瀑、河塘渠堰、茂林翠竹、瓜蔓花草、村落炊烟等自然景观。这些都能作为第一感性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后获得,给学生美的熏陶,为他们描绘田园生活
提供了写作源泉,奠定了抒写自然美的基础。如此美丽的农村自然风光,必定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而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也就有真情实感。
3、结合农村民俗风情,指导学生进行作文创作。
农村都流传着一些荡人情怀的民俗风情,如婚俗、礼俗等等都各不相同。它们都反映着浓郁的地方特色。研究家乡的民俗风情,学生会深切感受到家乡昔日的风韵和情调,甚至能触摸到先人们遥而可及的生活脉搏。农村的民俗风情特别多,如能加以积极开发,将是一个巨大的习作资源库。如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等等。这些民俗的来源,都是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典故的。纯真的乡情,更为学生增添了想像的羽翼,补充了写作的营养。
农村民风古朴,人们喜欢热闹。庙会、集市、夏夜纳凉,人们聚集谈天时,农村的生活琐事,以及邻里纠纷、市井吵闹、邻里亲情、大院清晨……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真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4、结合农村劳动实践,指导学生进行作文创作。
农村孩子虽然生活在农村,但是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他们对劳动是越来越陌生了,缺乏真实的劳动体验。如果在节假日,可以鼓励学生帮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农活,这正是他们体验农村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大好机会。因此,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做家务、干农活的过程写下来,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录下来,并且写出真情实感。老师可以指导学生讨论,唤醒学生对劳动独特的体会,那样写出来的文章就自然有血有肉,这样的做法既学到农技知识,又扩大了写作范围。
5、结合农村社会变化,指导学生进行作文创作。
随着经济的发展,不仅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农村更是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城镇化,这些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很大的写作空间,以农村社会变化为依托,进行作文题材的开发是可取的。如现在有的农村进行房屋改造,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观察农村的新貌,从而写出对政府房改政策的感想。此外,新的家用电器不断进入寻常百姓家庭,用手机,装空调,甚至不少家庭建起了小洋房,开起了小汽车。新鲜的事物不断涌现,也为学生习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除了对农村发展的赞叹,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比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农村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化肥、农药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在教学中我们可指导学生对这些现象进行调查、研究、访问,从中指导学生作文,扩展学生写作题材,学生在作文中真切地感受到了环保的重要性。如果我们将这些农村日新月异的新变化关注起来,就可以想像到我们农村人的生活水平,那写出来的文章也就能真实鲜活了。
(二)结合具体教学,利用农村资源
教师的作用是巨大的,对生活在闭塞的农村的中学生而言,教师的作用更是不可估量。学生潜在的能力需要教师去唤醒,学生对生活感知的敏感度需要教师帮助增强。尽管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但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该不断更新思想观念,认识到作文教学水平提高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如何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整合农村资源,这是作文教学改革是否取得成效必须回答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一次作文教学的过程包括命题、指导、批改、讲评几个步骤。下面就从命题、立意、选择材料、组织材料这些方面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整合农村资源的一点体会:
1、命题方面。
长期以来,中学作文教学存在着较为普遍的一个问题,即重视作文的技能技巧训练,而忽视了学生作文的心理需求。在设计作文题目的时候,如果教师只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虚拟一个题目,或者沿用教材的题目。这其中有的题目对学生来说,根本没有那种感受、体验。这样的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作文课,就会给学生造成了惧怕写作心理,再加上农村学生知识面、生活接触面相对狭窄,那样就会导致学生更加厌恶作文。因此,教师在作文命题时,要提高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其中一条措施就是把作文题目命在学生的心坎上,拨动学生的心弦,让他们一拿到题目就有一种表达欲望,写作冲动,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而在农村,则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特色,紧扣“农”字出一些实在的题目,让学生写出具有农村特色的美文。教师可以从作文教学目标,结合农村实际指导学生命题。如通过比较,让农村学生写“乡村小道”,会比写“立交桥”来得容易,同是写道路交通,但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来写,收到的效果却大不一样。作文的命题还应该应景应情而出,在考虑学生能够接受并可以自由发挥的题目之前,还得酝酿如何营造一个和谐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灵感,让学生拿起笔一气呵成,才不至于浪费一个好的作文题。
2、立意方面。
重视“学生作文心理需求”不能理解为一味地迎合,学生的生活圈子狭窄,作文应有利于引导他们观察体验生活,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审美情趣。如“养小鸟”这种作文,老师该引导学生从“养小鸟”的经历中得出一些正确有益的思想观念,告诉学生“养小鸟”虽然乐趣很多,但另一方面,“养小鸟”是不可取的,因为小鸟需要在大自然里自由的成长、飞翔,我们要保护小动物,爱护自然生态等等,让学生在写作中去感受美,理解美,丰富生活,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好和真情实感,都要求学生写正面的、积极的、高尚的东西,绝不允许学生有一点所谓的不健康的东西。教育家叶圣陶在《作文论》中就提出:“我们作文,必须写出真实的自己的话。”
作文的立意要真实深刻透彻,首先就要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提高对生活中人、事、物的感受能力。而农村中学的学生,就需要关注农村发展,关注农民的生存状态。面对农村真实的生活,敢于“说真话”、“表真情”,如写农村的父母对孩子那种苦口婆心、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在立意方面若稍加点拨,文章的意境便可提高。也许学生一开始对这样的话题会反感,认为那只是农村父母的无知与冲动做出伤害自己的行为,甚至由此怨恨自己的父母,但如果老师引导学生从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里面挖掘父母的用心良苦,那饱含深情的教育,或许学生就会更加理解农村的父母,不仅在作文的立意方面有所觉悟,还可以改善父子、母子间的关系。
3、选材方面。
题材是写作者摄入文章用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材料。了解学生熟悉哪些题材领域,了解他们作文材料的来源,对我们的命题及作文指导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老师在指导学生选材的时候,无论是什么体裁的作文,对选材的基本要求除了要紧扣中心,还应该包括选用的材料要真实可靠,然后才是要求选材要新颖。新颖的材料,指新鲜、活泼、独特,使人耳目一新,有感受有收获的材料。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新鲜材料,而不要老讲“老故事”,说“旧事”,逐渐学会走自己的路,写有个性的作文。许多同学认为学校生活“四周高墙隔绝”、“三点一线”,没有“新鲜”可言。其实,同学们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此外,要指导学生注意选材的典型性,典型的材料就是选择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本质、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选择那些最能突出人物思想品质和鲜明地反映事物精神面貌的材料,这样作文才有意义。
4、组材方面。
选择恰当的习作材料之后,怎样精心安排材料,使文章言之有序,条理清楚,中心突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人认为老师的点拨应该适可而止,过多的限制只会阻碍学生灵感的发挥。在点拨方面,可以从引导学生如何安排叙述顺序、如何选择好开头与结尾、列出作文提纲这几个方面进行。
此外、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客观地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如农村学生缺乏良好的早期教育和恰当的家庭辅导,单家独户的孩子早期语言交流少。由于农村地处偏僻,不少地方贫穷落后,信息较为闭塞,学生所见所闻多是身边事,对很多新兴事物都不太了解,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要使农村学生张开心灵的翅膀,在作文世界里自由翱翔,就必须开拓他们的眼界,丰富他们的知识。
课外书是一个无尽的宝藏,教师可以推荐一些好的书籍给学生阅读,从天文、地理到科技、人文,都应有所涉及。如条件有限,教师可组建“读书角”让每一个没钱买书的孩子都可以看书,或鼓励家长尽可能为学生多订课外阅读资料。另外还可以利用早读课、故事会、朗读比赛、演讲比赛等机会促使学生读课外书,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书本了解外面广阔的世界。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适当参加有关社会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见识。
通过以上方式,可以激起农村孩子对外面世界的强烈探索欲望,使许多东西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他们的潜意识,在写作时也常会灵感进发,好的词句就会自然地流泻于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