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二年级数学结总结范文

小学二年级数学结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二年级数学结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二年级数学结总结

第1篇:小学二年级数学结总结范文

二年级的学生应把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思维方式作为一个长期学习的重点,而这个习惯都是从小就开始注重培养起来的。对于二年级上册数学的学习,大家有什么好方法呢?小编为大家整理归纳了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整理

1.长度单位:是指丈量空间距离上的基本单元,是人类为了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单位。其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常用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等等。长度单位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2.米: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标准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

3.分米:分米(dm)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4.厘米:厘米,长度单位。简写(符号)为:cm.

有关厘米的单位转换: 1厘米=10毫米=0.1分米=0.01米=0.00001千米。

5.毫米:英文缩写MM(或mm、㎜)

进率关:1毫米=0.1厘米;

6.进位:加法运算中,每一数位上的数等于基数时向前一位数进一。

以个位向十位进位为例:基数为10(2进制的基数是2,类推),个位这个数位上的数量达到了10的情况下,则个位向前一位进1,成为一个十。

在十进制的算法中,个位满十,在十位中加1;十位满十,在百位中加一。

7.不退位减:减法运算中不用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例:56-22=34。6能够减去2,所以不用向高位5借位。

8.退位减:减法运算中必须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例:51-22=39.

1不能够减去2,所以必须向高位的5借位。

9.连加:多个数字连续相加叫做连加。例如:28+24+23=85.

10.连减:多个数字连续相减叫做连减。例如:85-40-26=19.

11.加减混合:在运算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例如:67-25+28=70。

12.角: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不重合的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符号 :∠

13.乘法算式中各数的名称:是指将相同的数加法起来的快捷方式。其运算结果称为积。

“×”是乘号,乘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做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叫做积。

10(因数) ×(乘号) 200(因数) =(等于号) 2000(积)

1.角的动态定义

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叫做角。所旋转射线的端点叫做角的顶点,开始位置的射线叫做角的始边,终止位置的射线叫做角的终边

2.角的种类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决定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程度,张开的越大,角就越大,相反,张开的越小,角则越小。在动态定义中,取决于旋转的方向与角度。角可以分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负角、正角、优角、劣角、0角这10种。以度、分、秒为单位的角的度量制称为角度制。此外,还有密位制、弧度制等。

锐角:大于0°,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

直角:等于90°的角叫做直角。

钝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

负角:按照顺时针方向旋转而成的角叫做负角。

正角:逆时针旋转的角为正角。

0角:等于零度的角。

余角和补角:两角之和为90°则两角互为余角,两角之和为180°则两角互为补角。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

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后所得的只有一个公共顶点且两个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互为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构成两对对顶角。互为对顶角的两个角相等。

还有许多种角的关系,如内错角,同位角,同旁内角(三线八角中,主要用来判断平行)!

3.乘法的运算定律

整数的乘法运算满足:交换律,结合律, 分配律,消去律。

随着数学的发展, 运算的对象从整数发展为更一般群。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学习方法与技巧

一、在常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习惯意识

1、预习与复习的习惯。

以往,有的老师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新课上完后,学生才知道学习了什么,这样无准备的学习,是不可能取得最佳效果的。预习好比火力侦察,能是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重难点在那里,带者疑问上课,从而可以提课堂学习效率。教学时间表明,课堂上学生学会了的东西,课后还会忘记,这是大脑遗忘规律的表现。因此,只有即使复习,才能降低遗忘率,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把平时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弥补学生知识的缺陷。

2、课前准备习惯

课前准备是良好课堂秩序的一种保障,学生每次上完课后及时收拾好上节课学习用品并准备好下节课用品如课本、工具书、练习本、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并要按一定顺序摆放。这样既避免了课堂上杂乱无章的现象,又节省了课堂时间。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

1、培养良好的坐姿习惯

小学生的骨骼正处于发育阶段,柔韧性非常好,但同时也非常容易受到“冲击”。小学生在读写时如果坐姿不正确,久而久之,将养成不良的坐姿习惯,很有可能造成骨骼的变形,不利于身体保持平衡,出现驼背或肌肉疲劳等症状。为了改变这种不良习惯,我们在课堂上经常要用一句话来提示学生,“坐如钟”一句简短的语言,能提醒学生及时改变不良的坐姿。我还经常告诉学生坐姿与自己的视力也密切相关。不正确的坐姿会造成眼睛的疲劳、使眼睫状肌长期处于紧张状态,长期以往,势必导致视力的下降。不良坐姿也会影响自己将来身体美,不良坐姿还会影响将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相信正确地引导培养,学生均能逐渐养成良好的坐姿习惯。

2、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首先,重视学生书写的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我们来分析为什么有的学生书写不规范,而且书写质量很差,这跟书写习惯养成有密切关系,那么我们必须重视学生书写姿势的培养。严格要求,反复强化。良好习惯的形成是通过训练不断强化的结果。如:坐时要端正,腰杆挺直,要求眼睛视线与水平面接近直角,距离在1厘米左右,这样既保证了脊椎正常发育,又做到了用眼卫生,书写时不要求多,也不要求快,一定要让学生形成严谨认真的书写习惯。除严格之外,还有一个反复强化持久要求的问题,只有反复不断地强化练习,才能使学生逐渐适应,最终才能养成习惯。所以书写习惯的培养就成为我们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在课堂上只要是提笔书写,我就让学生想口诀:书写要做到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书桌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这样学生通过简单的儿歌来强化记忆书写的正确姿势。长此以往,一旦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就能使学生建立起稳定有效的学习模式,使其受益终身;然而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也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我们坚信,只要锲而不舍,良好的书写习惯就必然会逐步形成。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对于计算题,有的学生提笔就算,加上计算比较单调枯燥,可能引起心理疲劳,遇上相似或相近的数字、符号,往往出现运算顺序错误,抄错符号或抄错数据。还缺乏良好的计算习惯,尤其是学生学习了混合运算之后,先后顺序搞不清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认真读题,抓住关键字眼,找出已知条件,认真分析,每道题至少读两遍,达到题意弄明白方可解答。

要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应用题的解答需要一定的思考时间,因此我们教师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培养学生学会认真思考。认真检查的习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往往不愿意检查,也不会检查。既然学生在这一方面有欠缺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学习中,多指导、多引导,教给学生正确的检查方法,在检查中使学生意识到认真检查的重要性,从而能坚持认真去做。

认真验算的习惯,很多学生以为验算可有可无,每次写完题之后就感觉万事大吉,大功告成了,为此以往很多老师采取批评的态度,但结果没有太大的改进。验算不仅能保证计算正确无误,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对学习一丝不苟的态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教育学生正确的方法,对题目中的数字、运算符号等书写清楚规范,竖式要写清楚,排列整齐,以便检查。培养学生学会认真审题的能力不是一日之功,它需要教师平时多引导、多检查、多表扬、多鼓励。让学生逐步养成。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重点难点解析

1、计算要过关: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最先碰到的问题就是计算问题,计算问题是重点也是难点。根据学校数学的学习情况,孩子还没有学习乘除法的列竖式,尤其是乘法的列竖式在二年级数学的学习中要求的比较多,比如数学课本下册第三讲速算与巧算中就多次用到了乘法,另外一些应用题中也会有所应用。

2、枚举是难点: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序思维和抽象思维是比较困难的,对于问题,二年级的学生更多的愿意以凑数来尝试解答问题。而枚举法的问题需要的就是孩子的有序思维,比如数学课本上册几枚硬币凑钱的方法,下册的整数拆分都属于枚举法的问题。这类问题不仅要求孩子要有序,同时直观性不强,对于孩子理解有一定困难。建议家长可以比较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第2篇:小学二年级数学结总结范文

一、以课堂为阵地,以教学为核心。

二年级数学采用的是全新的教材,而且本人从未带过低年级数学所以学期初,我认真阅读了《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着重进行了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

在课堂上我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觉得愉快,注意精神,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加强课堂教学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例如:班上的等王竞悦、吴昊杰、王艺锦、姚宇齐、王振等学生,上课时积极发言,动口动手动脑,学得轻松愉快,(他们的成绩也很好)。又如杨修帅、裴炫、胡俣彤、周昱含等学生,上课时精神不集中,学习成绩偏后,针对这样参差不齐的学生,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让他们都有作为,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针对不同的练习错误进行面批,指出个性问题,集体订正共性问题。批改作业时,点出错题,不指明错处,让学生自己查找错误,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学生订正后,给予好的评价,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分析练习产生错误的原因,改进教学,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对学困生进行分层次要求。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习,注重学习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

二、结合基础知识,加强各种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重视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例如:教学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时,先引导学生观察所比较的数的数位是不同的还是相同的,再根据位数的多少或最高位上的数的大小来判断所比较的数的大小。教学数的读,写法时,在举几个例子后,引导学生总结读法,写数的法则,这个过程本身体现了归纳推理。

三、勤与家长沟通,实现共同教育。

第3篇:小学二年级数学结总结范文

关键词:计算能力;口算;笔算;估算

中图分类号:G4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57-03

一、调研目的

通过对小学生计算能力现状的调查分析和影响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归因分析,找到致使小学生计算能力存在一些问题的具体原因,提出一些方法策略,并希望借此能够帮助他们提高计算能力。

二、调研过程

1.调研时间:2011年12月

2.调研对象:徐州市光荣巷小学二年级学生、徐州市三十四中附小二年级学生、徐州市青年路小学二年级学生

3.调研方法:为深入了解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现状,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笔者拟从口算、笔算、估算三个方面进行调查。调查采取随机取样的方法进行,采用测验法和访谈法,并在其基础上同时采用观察法来帮助研究。

4.调研内容:调研内容以测验题的形式呈现,测试卷来源于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材,由口算、笔算、估算三部分组成。其中口算部分有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为直接写出口算值,如:1000-400=(?摇),第二种形式为:(?摇)内最大填几,如:4×(?摇)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

计算能力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笔算。笔算具有一定的竖式规则和固定的运算程序,掌握基本的程序(计算方法)后,只要按部就班地操作就可得出结果。[1]

2.口算。汪发隆指出口算是不借助于任何工具,不用书面表达计算过程而直接通过思维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具有花时少、速度快等特点,是训练思维敏捷性的良好手段。[2]

3.估算。张德勤、易天章在自己的研究中指出估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之中,根据具体条件和有关知识对事物的数量或计算结果做出估计或大概的判断的一种计算方式。[3]本次调查的情况统计分别就笔算、口算和估算三方面进行,并且从学生计算用时和正确率两方面进行数据统计,学生的计算用时情况见表一,计算正确的人数百分比见表二。此次调查的是三个学校随机抽取的二年级某一个班的学生,因此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从计算正确的百分率可以看出,小学生计算正确率不高。从计算速度看,大部分小孩的计算速度一般,有个别小孩计算速度较快,还有一部分小孩计算速度较慢。同时根据做题时的情况来看,小孩做完普遍不愿意检验。将各种计算方式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计算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中笔算最强,估算能力最弱。然而口算能力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笔算、简算和估算的基础。口算的速度与正确率直接影响着计算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口算练习,从根本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4]但从学生实际情况来看,口算成绩并不好,是计算能力中急需加强提高的方面。在学生的口算错误中,类似将700+300的结果写成100或400,660-600的结果写成600,40+300写成700等情况较多,将“+”看成“-”、“×”看成“÷”、多“0”少“0”、数字看错等错误在题中都有所反映。小孩口算容易错,大多原因是其对数字的敏感性不高,往往是看到的和头脑中所想的不同,想到的和自己所写的不同,而这些不同从根本上讲是学生思考过程的暂时性消失或中断,从而造成错误。在学生的笔算错误中,错误类型相对集中,往往是忘记进位退位、将数字看错、竖式正确但横式漏写或误写、计算时字迹不清以导致错位而算错等。笔算需要学生细心,但小学二年级学生一般七八岁,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要提醒与鼓励,不断地激发他们的兴趣来保持做题的积极性。

对于估算题而言,有的学生掌握较好,有的学生则稍差。在估算题中学生往往都知道是运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若是单独让学生说出每个数接近几百或者是将整百数相加,学生做对的可能性较大,但对二者都有要求时,学生就会经常不能兼顾。例如599+297,有学生会估计成600+200而导致错误,也有学生估计正确却在计算600+300时出错。总体说来,学生的估算错误并不是很多,估算这部分知识学生掌握起来并不是很难,计算要求也并不是很高,但能否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在测试题中则无法表现出来,因此对这一点存在遗憾。

总观口算、笔算、估算这三类计算,其错误原因归类起来可以分为混淆型、错写漏写型、干扰性三类,并且粗心情况较多。[5]计算中存在的错误原因我想有以下几方面:看错符号或数字,没有掌握方法;缺乏一丝不苟的心态,甚至无草稿纸;书写习惯差,书写工具不齐,写字潦草,0、6不分,1、7不分;多数学生没有检查的习惯,有的也只是草草扫视一遍,无法发现错误。

从学生的综合情况分析,影响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感知粗略,即感知事物笼统、不具体,看不清事物特征,头脑中的印象无整体性;表象模糊,小学生的口算从直观感知过渡表象运算,再到抽象运算,其思维具有很强的具体形象性,表象常成为思维的凭借物。低年级小孩因口算方法的表象不清晰而产生差错;强信息干扰,往往同数相减得0等这种强信息映入眼帘,容易掩盖其他信息;思维定式,即容易按照比较固定的方式思考或解决问题;情绪不稳定,不同情绪状态直接影响计算过程,往往急于求成之心使得错误百出,并且通常因算式简单而轻视。

同时在统计错误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几个学生的测试题成绩较好,计算能力较强,因此又单独对这些学生及其家长做了访谈调查,并注意对这些学生的平时情况进行了观察,同时采取了作业分析法的形式对他们的作业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总结,发现这几个学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例如:家长重视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经常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喜欢数学课,爱回答问题,爱动脑筋;学习习惯好,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每天能够坚持做数学课外练习……从他们的作业中,我发现他们书写都很认真,字迹清楚,并且作业错误率低,有错的地方他们都能及时订正。

四、对策与建议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从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诸因素入手。二年级学生年纪较小,发展空间较大,而计算能力并非一时一日可以提高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根据调查与资料分析,我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计算能力的大小不仅与年龄有关,也与学生自身状况有关,因此在巩固计算时需要分情况而论,依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状况来定标准。

2.学生的能力是按阶段提升的,因此不可舍近求远,需要从小将基础打牢才行。

3.计算能力的提高必须经过多练习。二年级学生虽处于好玩阶段,但必须保证基本的练习量,达到锻炼的效果。

4.对于学习方面,需要学生、家长、学校三方面共同努力。虽然一直在强调家校互动,但实行起来效果并不好,同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学生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切不可以偏概全,也不能因为学生成绩不好就放弃对其的管理与教导。二年级的学生尚小,许多地方都还不懂,对于那些反应慢些的孩子,家长和教师要给予足够的耐心与鼓励,给予更多重视。

参考文献:

[1]顾志能.谈“比算式的口算”[J].小学数学教师,2007,(7,8):37-39.

[2]汪发隆.小学数学教学口算训练三法[J].青海教育,2004,(4):18-19.

[3]张德勤,易天章.小学数学估算略谈[J].小学教学研究,1996,(7):22-24.

第4篇:小学二年级数学结总结范文

二年级数学在整个小学阶段占有一定重要的位置。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等。着眼于发展学生数学能力,通过让学生多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和用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备教材要“懂、透、化”

对教材的研究,要达到“懂、透、化”的目标。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 “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新授课,练习课更加讲究方法。新授课中,我们可以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地位,象朋友一样讨论教学内容,走进小朋友的心里,使他们消除心理障碍和压力,使“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在练习课上,利用多种多样的练习形式完成练习。可以请小朋友当小老师来判断其他正确;或者通过比赛形式来完成。对于胜出的小组给予红花或星星等作为奖品,这样促进学生。

二、设计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实践活动

二年级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不算多,接触社会的范围也比较窄。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方向与位置”这部分时,我让学生通过判断学校的方向,再来判断教室的方向,最后再判断自己的位置方向,这样一次次、一层层地认识,加深对着部分知识的理解。多让他们实践,就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是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在小学二年级数学中,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

1、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

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为了使学生会提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比如,二年级教材学习了“角的认识”,对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些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答道“没问题”。真的没问题了吗?“那我来问个问题”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角的大小为什么与边的长短无关呢?”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角的边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决定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

第5篇:小学二年级数学结总结范文

以小学数学为例我是这样做的。我首先做到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上,感悟和体验,并亲历数学知识“再创造”的过程,即探究的过程,在使学生得到知识的同时,捕捉知识、探索知识。

一、发现数学

作为一门古老的基础学科的数学,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方法和规律,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让学生寻找数学,感到数学是那样的熟悉亲切,即神奇又深奥,教师可引领学生走进数学殿堂,并从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被数学所吸引。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最终爱上数学,真正成为数学的主人。

如:我在班上开展了“寻找身边的数学活动”于是学生们就找来自己喜欢的游戏。如:拍球比赛的数学、跳绳比赛的数学、寻找东西花钱的数学等等,学生深深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

二、在操作中学数学。

我们常说:理论来源于实践,而实践又指导理论,学生的学习也不例外,特别是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由表象到抽象的一种渐进过程,学生在操作中能够获得亲身体验,又在体验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数学的学习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背景上的活动,只有亲自动手操作才能知真伪,才能让猜想和假想转化为真理。正如数学家皮亚杰指出: “传说的数学缺美,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的。”的确,传统的数学有违儿童的认知能力,故此,作为课堂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研究者的教师,课上能动手操作的就一定让学生动手操作。如:小学低年级数学,通过摆一摆、数一数等活动进行数的认识与计算,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领悟,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源于生活,通过做一做让学生运用实物或模型进行试验,边动手边动脑,教师引领学生,探究发现建构新知识。如:教学4的乘法口诀时,我就是采用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教学方法,这样学生很快就写出了算式,并归纳出4的乘法口诀。所以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看,只有注重学生的操作,才能有自己的切身体验,才能对事物有一种直观地认识,进而体现出努力活动源于实践操作的这一基础思想。

三、观察与归纳数学

操作的目的是为了便于观察和比较,进而归纳出学生所学的知识。心理学中所说:小学生的思维是以直观表象思维为主,他们在思考问题时,是以自己已有的感情经验为基础进行的。我在教学中凡是能够通过观察可以获得知识的,我都会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规律,找出结论。如在教学二年级认识角的大小时,通过让学生自己转动活动的角在小组交流。然后提问:你发现了什么?结果学生都能顺利说出自己的发现,然后引导学生转出一样大小的角,我有意选择两个边长不一样而角的大小相等的角来前面展示,让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两个角哪地方相同?”生答:“角的大小相同。”“哪地方不同?”a、颜色不同。b、边的长短不同。师在进一步引导的同时总结出结论: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

四、在合作交流中学数学。

由上不难看出,学生所获得某些结论,单靠个别学生难以完成,从某种意义上说应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还需要通过学生合作交流。教师和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之间由于存在年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只要教师尽力接近于学生间的距离,深入了解学生的经历、经验和能力,就容易交流产生共鸣。特别是学生之间他们具有相同的年龄知识结构和相近的生活经历,他们之间的交流就更容易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营造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互帮互学,合作学习,增强学生间的学习信息的传递交流,才能真正实现课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团结协作,形成优势互动,资源共享。这样就能更有力地拓展学生的思路,开阔视野,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如:教学小学二年级数学两位数加两位数时,我问:35+18可以怎样算?有的同学说可以用竖式算。我又问:还有别的算法吗?于是引导学生先在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再集中汇报,汇报时有的学生说:可以用口算:先算36+10=46再算46+8=54。有的说:先算30+10=40再算6+8=14,最后算40+14=54还有的说先算:36+20=56,再算562=54等,我将学生所说的这些算法一一板书在黑板上。但我不满足于此,于是我就让学生对这些算法进行比较,问哪种好?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喜欢?并及时给与评价,当这节课将要结束时,学生再汇报其收获:我学会了用竖式计算;我学会了用口算的方法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

第6篇:小学二年级数学结总结范文

【关键词】创设条件合作学习发展能力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合作学习。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能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单一化、模式化、教条化、静态化的弊病。特别是农村小学的数学教学,更是缺乏合作学习意识和合作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通常只注重知识的传授,采用反复机械的练习,让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能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灵活应用于与他人的合作、互动之中。

合作学习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技能,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几年课改实验,我对低年级数学课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有了一定的认识。现以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中《测量》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组织小学低年级数学的合作学习。

一、激发兴趣,创设合作平台

兴趣、动机、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同智力因素一样,是决定学习活动成败的重要因素。农村小学的学生对于学习数学一般来说都有不良的倾向,常常只是上课听老师讲解,课后做练习,背公式、背概念,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算是完成任务了,已经学会了。由于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与学生具体形象为主的思维和生动活泼的特点反差较大,所以在数学课的教学中,创设情境尤为重要。创设情境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联系,同时还应是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数学的学习活动之中。例如:我在教学《测量》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知道自己已经长得多高了吗?你知道自己每天用的笔、尺子、文具盒等学习用品有多长吗?你知道我们的课桌椅有多长?我们的教室有多长?门有多高吗?”这些问题就在学生的身边,又是学生想了解的,而且要解决这些问题似乎也很容易,这时,课堂的气氛立刻活跃起来了,同学们都跃跃欲试,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当然,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有的单靠自己一个人是不行的,必须要有人协助,这就为合作学习创设了一个平台。

二、双边互动,训练合作能力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的、活泼的、积极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合作学习倡导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多边的互动,是对现代教学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对课堂教学互动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把自己置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的地位,为学习活动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机会,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投入到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全过程。《测量》一课的教学,当学生的求知欲被充分激发后,为了能弄清自己的身高,教室的长度和宽度、门的高度、甚至学校篮球场的长度和宽度等等,必须与同学合作才能完成时,再根据实际情况,把班级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让他们通过动手操作,互量身高,合作量量学习用品的长度,课桌椅的长度,教室的长度和宽度,门的高度,黑板的长度等,并记下这些数据,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厘米、分米、米的实际长度,知道表示长度的单位可以用厘米、分米、米等。学生在具体操作中,相互讨论、相互质疑,进行思想与观点的交锋,引发思维的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认识。这样,人人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很兴趣又很自然便投入到自主探索之中,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掌握测量的最佳方法,并能正确使用长度单位。

三、信息交流,增进合作意识

小组汇报,交流是合作学习的延伸。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中的操作、实践、讨论和争议,同学之间互帮互学,以优带差,激发新的灵感。教师在活动中扮演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必须及时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反馈合作学习的信息,并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有效的总结提炼成数学模型。

合作学习信息的交流,为学生创设了辩论的机会,使之在辩论中训练思维的敏捷性,增进认识,还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在小组汇报时,我先让各个小组代表汇报本组的测量结果和测量方法,再让全班同学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把它归纳成如下表格:

测量对象

测量结果

测量方法

我的意见或建议

接着,我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对米、分米、厘米三者之间的关系上。如:测量身高,同一个人,李荫测出是130厘米,佳凤测出是13分米,森明测量的结果是l米30厘米。为什么数据会相差这么多呢?难道这个人有伸缩功?在学生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后,我总结说,这三个同学测量的结果都是正确,之所以数字不一样是因为他们所采用的长度单位不一样,并不是这个人的身高突然变化或他们量错了,从而进一步让学生明确: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l米=100厘米。

第7篇:小学二年级数学结总结范文

一、创设教学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构建在网络环境之下的小学数学探究学习,需要创设一定的教学问题情境,这是有效开展探究教学的基础条件。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是从问题开始起步的,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再向学生提出进一步问题的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在网络环境中,我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进入模拟情境中,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例如在小学二年级数学“时、分、秒”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成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在网络中搜集信息,利用Flash手法设计制作教学课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动画片最感兴趣的特点,采用动画演示手段与“龟兔赛跑”的设计理念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件演示中,一只呆头呆脑的小乌龟与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白兔进行赛跑,在相同的时间里,小白兔沿着圆形跑道跑完了一圈12个大格,小乌龟正好跑了1个大格。通过这样的生动演示,学生就像看动画片一样,兴趣非常浓厚。此时,钟表的框架格局已经基本上呈现在学生眼前,教师可以相机对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对于钟表的认识,让学生在学习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开展探究,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学生在观看课件的过程中产生了探索与求知的欲望,激发了学习积极性。

二、利用网络资源,充分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学资源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充分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服务于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在当前网络环境下,与学生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源有许多,但是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实际而创编的内容并不是很多,利用网上现成的教学资源,效果往往并不是非常明显,需要教师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创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针对教学工作实际,在校园局域网中建立一些模拟学习网站,将相关学习内容有机安排在课件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教学“时、分、秒”内容时,教师可以在局域网中建立模拟专题学习网站,网站目录可以设计成观摩栏、知识栏、技能栏、总结栏等四个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点击相关的学习栏目开展学习,结合需要安排一定的学习顺序。在观摩栏中,学生只要进入网站,就可以观察到各种各样的计时工具,有现代样式的手表,也有古老原始的钟表,形式多样,在观察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数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并基本了解了钟面的构成。在知识栏里,有专门向学生介绍钟面结构知识的内容,有如何开展计时的课件演示,有揭示时分秒之间关系的演示内容。在技能栏里,有对学生开展认识时间训练的具体情境以及训练、评判的双边活动。在总结栏里,教师主要为学生创设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懂的问题留在上面,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与学习要求等。在此过程中,教师没有将教材知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通过创设一定教学情境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取知识。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点拨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创新思维与数学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在网络条件下,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创新,发挥开发网络教学手段在活化教学形式、增强教学成效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1.利用多媒体开展现实模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行程问题一直是学生学习的老大难问题,教师在这个问题的教学上,往往时间与精力花费了不少,但是实际成效非常有限。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小学数学行程问题中具有一些复杂的相互关系,而学生的思维方式还是以直观形象性思维为主,对于处理行程问题这样的复杂关系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讲授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将网络教学手段充分运用起来,对现实情境进行模拟,例如可以选取学生居住地与某一城镇之间的距离作为基础材料,设计一些交通工具,并规定速度,将设计好的课件演示给学生观察。学生对直观演示的课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同时对交通工具之间的复杂关系具有清晰的认识与理解,便于学生正确、深刻领悟行程问题之间复杂的数量关系,有效降低教学难度,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思维能力。

2.利用多媒体开展学习互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一些课堂巩固训练设计成课件,引导学生开展思考、回答,当学生回答正确时,电脑声控系统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表扬,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教师还可以在一些数学竞赛活动中运用网络课件,例如组织学生开展心算比赛,可以在多媒体教室组织进行,显示相同数量的题目,以人机对话的形式开展比赛,学生正确率与使用时间一目了然,可以训练学生的心算能力与反映敏捷程度。

第8篇:小学二年级数学结总结范文

关键词:创设 情趣 小学数学课堂

一、问题的提出

从教20多年来,上了很多节数学课,也听评了很多节一线教师的数学课,和青年教师一起设计了很多节课例,也观摩了很多节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名家的成功课例,比如北京吴正宪老师的《平均数》、华应龙老师的《圆的认识》、江苏黄爱华老师的《数的大小比较》等等,和这些成功的课例相比,总感觉我们的课堂教学缺少点什么。于是我们苦苦思索。2007年我们参加九原区学科带头人送教活动,给定的教学内容是六年级数学上册《纳税》,这节课编者的设计意图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纳税以及纳税的意义,利用百分数的知识学会解决简单的纳税数学问题。在苦思冥想怎样设计的时候,突然我们想到了观摩过的一节小学语文课例,江苏于永正老师给小学二年级学生上古诗《春晓》,最后一个环节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古诗理解,于老师设计了一个情景剧对话,自己扮演老奶奶,学生扮演小孙子,小孙子把新学的这首古诗讲给老奶奶听。在讲的过程中于老师提出了很多“可笑”而又关键的问题,让小孙子一一解答,最后学生不仅彻底弄懂了这首诗,而且背会了这首诗。于是仿照于老师的设计,我们设计了一段现场情景剧表演。我扮演一名农民工老王,学生扮演公司经理,从农民工老王领到工资发现被扣税少发了一些,就来找经理质问开始,在这个现场情景剧表演过程中,学生不仅现场真实解释了什么是纳税,而且结合身边的实例解释了纳税的意义作用等等,注意力集中,兴趣高昂,这节课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后反思的时候苦苦思索,学生为什么喜欢这节课,这节课的设计和以前的课堂设计相比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取得这么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呢?带着这些问题和学生进行了交流,终于找到了原因,用学生的话说就是这样设计很有意思,很有情趣。

纵观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即使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数学课堂在立足儿童化,关注“社会化”和“生活化”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现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国际先进教学理念,但是我认为还没有从根本上走出应试中考、高考的阴影,我们的教学最关注的还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关注学生如何在考试中考出好成绩,这个理念在我们老师的潜意识中,不自觉中已经根深蒂固。我们的教学忽视学生,特别是忽视学生学习的情趣。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缺乏情趣性问题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教学理念问题。陶行知为他的师范学生曾演示过这样生动的一幕:先生抓一只鸡走进教室,在讲台上撒下米粒,随后向下按着鸡头强迫鸡吃米,鸡拧着脖子坚决不从;先生又扒开鸡嘴往里面硬灌米粒,鸡还是昂着头,挣扎不吃;先生松开了手,只见鸡在讲台上甩甩头、抖抖毛,自由活动了一会儿便悠闲自得地开始吃米。一个深刻的教育理念,被先生浅显而生动的、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南宋大儒、理学大师朱熹讲:“中心喜悦,其进自不能已矣。”肖川教授在他的著作《教育的情趣与艺术》中写道:“良好的教育不仅是充满智慧魅力的,也是充满情趣和艺术的。”苏霍姆林斯基在《育人三部曲》中提出一个重要的教学思想:教学活动要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首先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然后才能走进学生的思维世界。我国多年来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经验证明:成功的教学活动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智力因素,更要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而关注非智力因素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

学习本身是学生自身的需要,是学生的本能,课堂本应是一个宽松的、开放的、动态的、生机勃勃的“智慧场”,可是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按着吃米、强迫灌米”,只不过原来是老师“灌”今天改为用先进的教育手段“灌”,致使我们的课堂缺乏情趣而效率低下,影响学生富有个性地全面发展。

致使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缺乏情趣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我们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材料的问题。例如两位数减两位数,有一个版本的教材提供的教学情境是北京申奥成功的场景,激动人心的场面,而且为学生提供的是真实的数据,可以引出两位数范围内减法的各种情况。就是这个从成人来看无论形式、无论内容画面、无论思想教育都堪称典范的教材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却无动于衷。原因是这个事件脱离了学生实际,这个情境的内涵已经超越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所以引不起学生的情趣。

三、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趣性的建议

首先,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教学情感与态度,包括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对教育工作的情感态度,即用一个什么样的情感态度来面对我们繁重的工作,来面对懵懂无知的小学生和他们滑稽可笑的言行举止以及不断发生的小错误,如果一位教师对学生对工作缺乏真情,那么她的心态是偏激的、消极的、压抑的,首先这位教师就感受不到工作的情趣,感受到的往往是不愉快、烦闷、忧愁、忧郁,甚至会发生歇斯底里。如果是一位对学生、对工作充满真情的教师,她的心态一定是乐观的、积极的,那么她就会相信和尊重每一位学生,真诚面对每一位学生,包容学生发生的错误,严厉而又充满爱意地善待每一位学生,这位教师就会感受到无限的童趣,就会感受到工作的快乐,就会产生工作的情趣。一位一年级调皮学生打碎一只同学的杯子。一位缺乏情感的教师,往往会采用简单的严厉批评的办法,最后责令学生赔偿;如果是积极心态的教师,就会蹲下来拍拍孩子的头,和学生交流谈话,“告诉老师,你怎么打碎这只杯子的?”学生告诉老师:“我看到他的杯子里有一只小蚂蚁,我怕他喝到肚子里肚子疼,我想把它弄出来,可是不小心把杯子打碎了。”老师用双手把学生搂在了怀里。

只有富有教育教学情趣的教师,才有可能创设出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首先要从学习习惯的培养抓起。要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正确书写的习惯、认真倾听的习惯、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遵守作息安排的习惯、阅读教材的习惯、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合作交流的习惯等等。

其次要掌握基本的学习数学方法,比如如何发现和提出问题,如何在独立解决问题过程中主动寻找老师和学生帮助,如何与同学交流,在倾听过程中如何质疑,如何总结学习方法等等。

三是要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成功感。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完成不同的作业,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方法来学习,允许学生出错,善于及时表扬学生,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也要公平、公正地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善意地甚至是严厉地指出学生存在的错误,注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激励学生努力探索,刻苦钻研,让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二)增加教学内容的童趣和童真

所谓“童趣”,不是幼稚的笑话,更不是空洞的滑稽,强调的是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材料、学习情境要符合儿童认知心理和年龄特征。

所谓“童真”,不是指儿童的天真可爱,不是指现实的逼真,而是指我们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材料和学习情境要符合儿童认知世界。

例如人教版教材一年级第二单元《比一比》,教材为学生提供的情境是根据学生喜欢和熟悉的动画片《三只小猪》改编的,很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引发学生的联想。

国外教材在体现“童趣、童真”方面值得我们借鉴,比如有人介绍德国教材:在呈现“百数顺序图”的时候,整个教材页面按“弓”字型排列,最前面有一只顽皮的小猫踩脏了几个空格,有一个小朋友正在把它擦干净。小猫的淘气,小朋友和小动物的共处体现浓浓的童趣。

(三)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让课堂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交流、讨论和研究数学的过程

围绕这个观点,我们做了一定的探索和尝试。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2008年,在九原区创设富有情趣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主题教研活动中,我为九原区全体小学数学教师做了一节观摩课,课题是五年级上册概率领域的内容《游戏的公平性》,编者意图是学生在已经认识了事件的可能性以及可能性大小的基础上,今天学习用分数来表示游戏结果的可能性的大小以及判断游戏的公平性。这节课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个把全班学生分成黄白两队摸乒乓球比赛的游戏,整节课围绕这个游戏展开。首先出示游戏规则,让学生阅读规则并提出看不懂的问题,一个学生就提出“后面一个同学摸球时为什么还要把前一个同学摸出的球放回去并摇一摇再摸?”,我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引发学生来讨论解答,经过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学生明白了只有这样做才能保证游戏公平。然后我故意往盒子里放了两个白球和三个黄球,学生立刻提出抗议“不公平”。我故弄玄虚,“怎么就不公平了,请你讲明白”。引发学生讨论,引出可能性以及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假如你是王老师应该怎样放球才能保证公平呢?摸到白球和黄球的可能性又分别是多少呢?”……这节课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