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范文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

第1篇: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范文

今天,我观看了一部于丹老师专题讲座《中小学生感恩教育》,才恍然大悟,学习固然重要,可比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会感恩,学会做人!感恩你我他,将快乐装进口袋。

其实现在的我都莫以为然的接受了长辈那无限的爱,却忘记了自己因有的职责——感恩他人,早已把感恩从心灵深处挤走,把那无限的爱视为理所应当,当看了于丹老师专题讲座《中小学生感恩教育》才知道我错了,我在希望别人给予时,没有动自己的感恩之心,就像于丹老师说的故事一样“一个小女孩在看电视,她的妈妈手受伤了,拿给她看,她一手推开了妈妈,说;别打扰我看电视!”就这一个我们以为一个微乎其微的细节,却伤害了我们最爱的妈妈,其实完全可以换种方式,温柔得吹吹妈妈的伤口,问一问还疼不疼?其实这样的小动作还有很多,都发人深思。我们也曾有过许多这样的案例,妈妈的唠叨,爸爸的严厉,都是为了谁?在所有人心里都是严父慈母,我也不例外。妈妈总是顺着我的性子,那代表性的唠叨也尾随其后,当我难过时会安慰我,当我失败时会鼓励我,当我受伤妈妈比我更痛苦;爸爸不会跟妈妈一样嘘寒问暖,但那严厉的神情中流露出爱,至今我还记得那天,我被一个男生欺负了许多次,爸爸忍无可忍,星期五爸爸找到他和他的家长处理了这件事。以前我还以为他们不在乎我,甚至还发过脾气,现在想想真是可笑之极。我想感谢亲爱的爸爸妈妈,是你们生了我,抚养了我,呵护了我,没有你们就没有我。

我还有感谢教育过我的人,感谢帮助过我的人,感谢伤害过我的人……

感恩你我他,路漫漫,要经历的还有很多,先学会感恩再说。

第2篇: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范文

【关键词】感恩;弘扬;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中国的感恩文化源远流长,“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古训更是代代相传。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起码的修养,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是人之常情。

一、小学阶段实施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社会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各种思潮不断涌入,各种道德价值观念激烈碰撞,导致部分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出现明显的下滑趋势。此外,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多年,许多家长给予孩子过度的物质上的满足与精神上的溺爱,导致孩子形成自私自利、知恩不报甚至恩将仇报的不良品行,他们在校轻视同学情、师生情,在家漠视亲情,在社会蔑视公德。感恩教育是以一种合乎人类情感的方式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可使人类逐渐疏离的情感重新焕发生机,因此对小学生实施感恩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1.小学感恩教育的实施是德育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当前,感恩教育已经成为小学德育课程的基本内容之一,在新的德育课程设置的德目中,如: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等,都蕴含了丰富的感恩教育内容――要求学生拥有对父母、对他人、对自然、对一切生命的感恩情怀。要达此目的,就必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感恩教育。

2.感恩教育是弘扬我国传统美德的重要手段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感恩与报恩的民族,但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感恩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甚至出现了巨大的文化断层。面对蜂拥而至的现代文明,人们对物质欲望无限追求,更显露出我们在传统道德传承上的缺失。感恩教育是弥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裂痕的工具,是弘扬我国传统美德的重要途径。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感恩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也要与时俱进。

3.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建设和谐社会同样需要感恩教育。对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如果在儿童阶段没有产生感恩情怀,成人后也必将缺少感恩意识,缺少与社会、与伙伴的团结友爱,当然,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感恩情怀是现代社会公民的起码素质,只有每个人从小就接受感恩教育,为感恩情感的养成、感恩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使个人成为和谐的个人,进而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

4.感恩教育是促使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感恩情感的形成要经过一个自我认识与超越的过程。现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消费品,却没有提供充足的信仰与追求,古人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现代人说“穷得只剩下钱了”,都是对人们感恩情感缺失的真实写照。须知,人与动物的最大不同就在于,人有一个内在的、具备丰富潜能的心灵世界,而感恩教育正是充实学生心灵世界、提升学生人格修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阶段实施感恩教育的内容与阶段策略

一般来说,感恩教育包括三个层次。初始阶段是认知层次:受教者通过教育者的语言感化、实践示范、实例分析产生朴素的感恩情怀,建立基本的判断标准;中级阶段的情感层次:经过认知的升华,内化为受教者内心的一种情感,认识到施恩与报恩是一种自觉的意识,从而在做的过程中产生幸福感与满足感;实践层次的感恩教育阶段:感恩的行为已经内化个体的品质,外化为日常行为。这三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其中认知是基础,情感是动力,实践是目的。

感恩教育是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一项重要手段,把它作为德育的切入点,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使感恩意识在每个人心中传递。具备了感恩意识,学生才会自觉保护环境,自觉遵守校规校纪,自觉尊敬师长,因为他们对学校、对教师有深深的感恩之情;具备了发自内心的感恩意识,学生才会勤俭节约,因为他们已经知道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而不仅仅是语言来表达对父母的感恩;具备了良好的发自内心的感恩意识,学生会对社会的一切都充满美好向往,因为他们知道社会给予了他们很多。那么,在实践中该如何实施呢?

1.识恩、知恩教育。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无时无刻不受着别人的恩泽――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育之恩,朋友的知遇之恩,社会的提携之恩。如果没能认识到这些恩情,那么孩子将丧失对整个世界的爱。因此,感恩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识恩、知恩的教育。小学是人生第一个求学阶段,他们是任教师刻画的一张白纸,通过识恩、知恩教育,可引导小学生明白父母对他的挚爱、老师对他的关爱、同学对他的友爱、社会与国家对他的大爱,使其学会用自己实际的行动回报父母、师长和社会。

2.引导报恩教育。古人有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见知恩图报是人之常情。父母给了子女养育之恩,子女就应该尊敬和赡养父母;老师给了学生教育之恩,学生就应该刻苦学习,用取得的好成绩答谢老师;朋友给了自己深厚的友情,自己就应该为朋友信守承诺;社会给了个人各种公共资源,学生作为社会人自然就该讲公德、守秩序。如此等等,皆是报恩教育的重要内容。报恩的行动可以是物质上的回报,也可以是行为上的回报,还可以是精神上的回报。广义的报恩既可以是一声真诚的道谢,也可以是“涌泉以报”的物质回报。对小学生的主动报恩教育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如:为父母做点具体的事情,在学校主动承担帮助老师的工作,在社区主动帮助别人等等。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这种报恩并不是建立在交换的基础上的,否则极易让学生因美好道德情被物化而误入歧途。

第3篇: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范文

关键词: 小学 思想品德教学 感恩与责任意识 培养

感恩与责任意识是每一位公民都应该具有的基本的道德素质,因为一个人只有学会了感恩,拥有了责任意识,才能懂得尊重他人和关爱他人,才会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才能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心态,积极向上地生活。但是由于我国文化多元化地发展,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越来越淡薄,许多同学甚至变得越来越麻木,把家长的关爱和养育视为理所当然,对老师的教诲充耳不闻,对同学之间的情谊熟视无睹,对社会的救助冷艳旁观,这些都是非常可怕的现象。因此,对学生的感恩和责任意识的教育刻不容缓,必须从小抓起。那么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恩与责任意识呢?下面文章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论述。

一、从教材出发,让学生明白感恩与责任意识的内涵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新奇感。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课本出发,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感恩与责任意识,理解感恩与责任意识的内涵。那么什么是感恩意识呢?感恩意识就是要明白自己所得到的一切并不是理所当然就有的,不是天经地义就给你的。所谓的“恩”,从大的方面来说,比如大自然给的恩赐、良好的社会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祖国的培养;从小的方面来说,比如父母对自身的养育、师长的教诲、同学和朋友之间的互助及付出,这些都是不含任何功利的,这些都是“恩”。那么什么是责任意识呢?责任意识就是,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自己分内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并且可以自觉地、认真地做好。从大的方面来讲,有每个公民对于社会的责任意识、遵纪守法的责任意识;从小的方面来说,有作为子女要赡养父母的责任意识、作为学生要好好学习的责任意识、作为教室学生要值日的责任意识等。由此可以看出,感恩与责任意识,无论是从大的方面还是从小的方面来说,都需要学生从小就养成。因此,教师在小学思品教学中要充分地利用教材,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感恩与责任意识,为培养感恩与责任意识打下基础。

二、对于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

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意识,应该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开始做起,让学生从点点滴滴的生活中感悟感恩的重要性。在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他们现在生活的环境已经是很好的,他们拥有父母和家人的关爱,拥有老师的谆谆教诲,在世界的其他地方有许多孩子是不曾拥有这些的。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一些生活环境不是那么好的孩子的生活视频,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目前的生活是非常幸福的,让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要珍惜父母付出的一切。并且可以根据“爸爸妈妈我想对你们说,你们辛苦了”这个话题,让学生自由发言,让学生知道父母的辛苦,同时让学生回忆父母都曾为自己做过什么事,并且在放学回家后把课堂上的发言复述给爸爸妈妈。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父母为我们做了很多事情,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为父母做些什么?例如生活中不惹父母生气等。这样不仅可以开动学生的思维,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感恩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要感恩。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要感恩的人不只有父母,还有那些无私给你帮助的人,有你的老师、同学、朋友,甚至是陌生人。在他们为你不求回报的付出的时候,你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并且要学会像他们一样去帮助别人。

三、对于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责任心和感恩的心一样,都是非常宝贵的品质。如果一个人在社会上没有责任心,那么这个人在社会上将会寸步难行。对学生的责任心的培养,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克服未来遇到的困难,更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担当。只有学生拥有责任心,学会担当,在以后遇到困难险阻的时候才会无所畏惧。小学阶段,正是帮助学生培养责任意识的重要时期。因此,教师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重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责任意识。但是学生可能不太清楚什么行为是有责任意识的,什么行为是没有责任意识的,因此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应该结合生活中的事例来进行讲解。例如学生在考试中作弊、作弊被抓之后逃避责任的、和同学打架等,这些行为都是缺乏责任意识的表现,都是不被提倡的,给学生带来的后果都是不好的。在结合这些事例讲解的时候,教师要告诫学生,在这些事情发生后,一定要勇于承担责任,不能逃避责任,自己犯下的错误要有勇气去面对和解决。因为,勇敢地承担责任比胆怯地逃避责任更能体现自己的担当。一个优秀的学生就应该是有责任的,是人都会犯错,在犯错之后一定要学会自己去担当。这样可以更好地启发学生,让学生逐渐地树立责任意识,并且逐渐地学会自己去担当。

四、结语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感恩与责任意识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可以让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让学生从小就养成感恩他人,有责任心地去做事情的好习惯;可以让学生在感恩他人对自己的付出与帮助的同时学会去为他人付出,帮助他人;可以让学生从小就学会不逃避责任,勇于承担责任,有担当有责任心地去生活。因此,广大教育者应该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教学手法,加大对小学生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培养力度。

参考文献:

[1]宋淼.初中思品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恩与责任意识[J].考试周刊,2016.

第4篇: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范文

但是,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往往受制于条件,无法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应该渗透生命、生存和生活教育,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解决“为什么学”的问题。同时,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解决“怎么样学”的问题。不可否认,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普及极大的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密切了个人与社会的联系,使个体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与充实。但是,也要清楚地认识到,现代技术的广泛运用,也给中小学教育带来了挑战,尤其是给边疆中小学教育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因为,现代技术的普及给中小学教育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这些不良现象,直接影响到成长过程中的中小学生。具体表现在:第一,危及到学生的身体健康。据《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9年6月,我国网民网络游戏服务使用率为64.2%,其中,中小学生所占比例为73.8%。大量的中小学生沉湎于网络世界,不分昼夜地沉湎于虚拟世界,通宵达旦的投入到充斥着打斗、血腥的网络游戏中,这就必然导致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出现神经衰弱、视力下降、免疫力下滑等症状。第二,危及到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中小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并巩固的重要阶段,虚幻的网络世界必然会对这一时期的学生产生冲击。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能够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一些不法分子往往利用中小学生的无知与幼稚,输送非主流的文化形态,传递非主流的意识形态,扭曲学生的人性,使学生变得崇尚暴力、好斗和不相信他人,干扰中小学校的德育工作,扰乱学校代表社会提倡的价值观念,使学生无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正常发展。第三,危及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是一个需要花费时间的过程。长时间的上网必然占据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甚至有些学生为追求上网而逃避学习,再加上部分网络游戏开设了游戏角色装备的买卖交易,使学生产生了“玩游戏挣钱,挣钱玩游戏”的想法,颠倒了学习与游戏的位置,对游戏更加“乐此不疲、乐不思蜀”,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学习状态下滑,学习效果不如意。

计算机网络是现代信息技术工具,要使中小学生与其完全隔绝是不可能的,也不符合时展趋势,因此,“堵”不如“疏”,将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引入信息技术教学过程,采取恰当的手段和措施,把中小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转移到学校的教育活动当中,激发学生对正义、良知的理解、对生命的珍爱与尊重、对生存意志的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为此,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就应该采取一定的方法: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读书,是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许多文学著作和社会科学作品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渗透着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而绝大多数学生很少读课外书,要怎样引导学生热爱读书?在汉字录入教学时,应有意识的下载一些经典书籍的片段,如《论语》、《悲惨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平凡的世界》、《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等著作的语句,导入金山打字通,让学生在练习打字的过程中阅读这些优秀的作品。通过引导,让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学生就会从书籍中寻找到生活的榜样,得到心灵的净化。在网络“搜索引擎”的实践练习中,出具一些搜索的主题,如通过“汶川地震”图片搜索,教育学生“生命对于每一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命不仅仅属于你自己,而且属于所有关心你的人,珍爱生命是我们的权利,也是我们的义务”。通过“自然灾害”的搜索,学生会意识到“危险就在身边,防患于未然”。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了保护珍惜生态环境,关心社会和自然,强化了生存意志,提高了生存的适应能力。在讲述计算机病毒、电脑黑客等内容时,除了让学生理解它的概念和实质,还应让他们认识到编制计算机病毒程序和入侵他人网络的行为是不道德的,甚至可能构成犯罪。让学生建立起科学技术应用的道德准则和法律准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Flas设计教学中,结合国际禁毒日,可以给学生设计主题:“珍爱生命,拒绝”,让他们根据主题上网搜索资料,制作动画,以此设计创作评定期末考试成绩。

在设计过程中,学生掌握了“预防吸毒的关键还在于自己,只有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自律自爱,珍惜生命,远离,才能切实保护自己,不被危害。”其次,在组织信息技术课外活动中渗透三生教育。教育部、等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技能竞赛、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寓思想道德教育于校园文化活动中。”信息技术课外活动,不仅仅是课堂教学功能的延伸,也是学生素质在各个方面得以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和保证。为了改变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可以在动画设计教学中,以“文明校园”为主题让学生进行设计比赛,学生设计完成后,利用投影公开展示作品,使全校师生从中深切体会到绿色、文明、卫生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不乱丢纸屑、爱护校园一草一木的良好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素养。“我们要感恩父母,感恩教师,感恩社会”,“在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更要以感恩之心来爱世界,爱生活。”要让学生学会感恩,必须调节其行为。为此,可在教师节前组织学生用AdobePhotoshop制作贺卡,通过电子邮件给教师送去节日的祝福。在活动中,学生既学习了专业知识,又体验了感恩的意义。

第5篇: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范文

自1981年首次以来,一部学生守则曾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承载着学生时代的许多记忆。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负责人透露,我国《中小学生守则》已经启动修订工作。消息一出,引发媒体和各界热切关注。《守则》的修订,是有关学校道德教育、学生管理的一个重要事件。修订后的《守则》怎样体现教育根本任务的要求?怎样更科学、更适用、更“接地气”?不妨听一听三位一线教师的建议和希望。

现行《中小学生守则》及相应的《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于2004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守则》的修订与完善势在必行。

我想,作为面向2亿多中小学生的道德指导性文件,这次修订既不能全盘否定,违背和扭曲《守则》一贯的科学、严谨、精练等特点;也不能东拆西补,只在个别条目的文字等细枝末节上做改动,而应在继承中创新和发展,为适应和促进青少年学生道德及身心健康成长,进行系统、科学的修订完善。

首先,应尊重教育对象,吸纳中小学生的意见,体现开放性

从国家层面产生的《守则》,是我国中小学生都必须遵守的约束性文件,在制定过程中必须体现民主、开放的精神,考虑到学生的亲身感受,坚持民主集中制,充分让学生参与其中。因为无论成人怎么周密思考,也不能完全替代中小学生的意愿。如果青少年学生内心没有对完善自我的呼唤与认同,只用行政手段,通过教师、家长的伦理权威来规范、约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建议教育部组织专门人员调查研究,开设网站、信箱等专门的沟通渠道,举办学者、教师、学生等各种相关人群参与的研讨活动。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其科学性与适切性,也才能保证广大中小学生自觉自愿地执行。

其次,遵循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个性特点,体现包容性

制定《守则》虽然是为了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但是,这种“规范”不应是教育者的武断规训,必须以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前提,对学生的行为要多些包容、多些理解、多些换位思考,要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守则》既要起到教育的作用,又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教育的侧重点不同,因此我认为,《中学生守则》和《小学生守则》还是分开更好,更符合中小学生各阶段的心理特点。众所周知,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入学,到上完高中,需要跨越12年的时间。对于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理解《中小学生守则》中“热爱人民”、“有责任心”等内容,有些勉为其难。再如现行《守则》的第2条“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小学阶段学生很少接触过法律,还不太清楚什么是法律法规。对他们来说,增强法律意识过于抽象。而这一条对于中学生就非常适用,因为中学阶段已经开始接触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也是自我保护的有效途径。

第三,应与时俱进,贴近中小学生生活实际和成长需要,体现引导性

世易时移,我们的《守则》也应该与时俱进。以往我们很注重从大处着眼,却往往忽略了让孩子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和力所能及的点滴言行做起。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加强生活常识、生存和安全等基本技能的学习,突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更为迫切和现实的任务。现在学生的伤害事件越来越多,在《守则》中应加重安全问题的笔墨;面对纷繁复杂的媒体信息的冲击,许多学生滋生虚无和享乐等低俗思想,在《守则》中应该有所警示;学生沉迷网络和手机游戏带来的危害越来越严重,怎样引导中小学生文明上网,合理利用手机,在《守则》中也应体现和引导;针对独生子女凸显出来的自私、骄横等普遍问题,在《守则》中应该突出感恩、宽容等价值观……希望新《守则》能够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多从学生的行为、习惯、心理素养等方面去考虑,引导学生真正地去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好少年。

第四,内容应更具体明确,避免模糊空洞,体现可操作性

第6篇: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范文

按照区教育局普教科德育工作部署及学校工作安排,德育处继续以“德育 为首、安全为重、以人为本、注重实效”的德育工作理念为指导,以打造霍元甲 文武学校“以文睿智,以武养德”的思想教育为目标,以秩序校园建设为抓手, 做好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健康人格,不断创设有利于培 养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育人环境。

一.德育处的工作目标

1.加强年级组、班主任队伍建设。坚持“有布置,有检查,有反馈”的 “三 有”原则,创设“公正,公开,公平”的“三公”平台,加强年级组的团结协作, 进一步调动班主任班级管理及年级组工作的积极性, 落实 “让主动成为一种习惯, 让创新成为一种目标”管理。

2.规范“秩序校园”要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发挥班级督查,值勤老 师监督记载的作用,并用活动和实际体验,增强感恩思源、励志意识,逐步营造 “国际精品校”的创建氛围。

3.强化思想教育,提高学生文明素养,增强安全责任意识,落实安全工作责 任,提高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确保校园无责任事故发生。

4.加强小学部与家长的联系,争创让家长满意,让学校满意的文明,积极向 上的小学部,努力形成德育工作的强大合力。

5. 强化少先队工作,努力提高道德培养的实效。

二.德育处工作重点

(一)重视德育队伍建设,全面提升育人质量。

1、加强年级组、班主任队伍建设。树立年级组、班级先进典型,引导年级 组、班主任 “比、学、赶、超”,继续落实“爱、靠、严、细、实”五字方针。

继续细化班主任、班级常规工作考核。坚持有布置,有检查,有反馈的“三有原 则”及“干与不干,干好与干差”不一样的原则;创设更加公平、公正、公开的 “三公”考核平台,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推动了年级组、班 级各项工作、活动争相开展的良好局面的形成。

采取班主任例会、理论学习、经 验交流等多种形式, 重点做好校内培训的同时,努力为班主任争取走出去学习的 机会,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提高管理水平;规范落实主题班会课,继续坚持推 门听课、先周备课制度;根据区教育局普教科工作安排,引领全体教师参与课题 研究,深入研究学生、研究班级管理,营造一种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工作状态 下研究的良好育人氛围;做好班主任、学生成长档案管理工作;提高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使常规管理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

2.加强全员育人工作力度, 提高师德水准。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是推进德育 工作的根本保证。

结合教育局德育工作部署会提出的以科研推动德育教育,全体 老师要让主动成为一种习惯,让创新成为一种目标,参与到学生的教育中,我们 也将通过规范、引导、学习培训和考核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突出工作实效;引 导全体老师面向每一个学生,做到“思想上引导,学业上辅导,生活上指导,心 理上疏导”,体现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充分关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心理、生 活等各方面需要,营造 “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氛围,创建学生 健康成长的温馨和谐家园。

(二)以养成教育为重点,整体构建德育体系,切实提高德育实效性,打造平安和谐校园

1.细化学生习惯要求,抓实秩序校园建设;增强并激发学生感恩励志意识、 责任意识、自主意识。结合学校秩序校园建设,在上学期的基础之上,继续从卫 生、纪律、礼仪、安全、等几个方面细化各项常规要求。

通过细化处室人员、年 级组长和值勤老师监督任务, 发挥更大的督促作用; 引导全体老师树立大局意识, 全员参与,齐抓共管,使学生例规成习;通过宣传动员周、规范周、强化周、达 标周,逐步强化学生良好习惯形成。在主题活动教育中重言传身教,以爱换爱, 通过主题教育活动, 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 自主意识, 进而把崇尚良好行为习惯、 感恩一切, 善待帮助自己的人, 转化为自我励志行为, 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2.发挥校园小喇叭功效,表扬为主,批评为辅,每周实时播报,时时播报, 从学生的思想根本出发,鼓励学生多做好事,多做对的事,加强学生思想规范。

3.落实主题班会,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课堂是实施德育课程和完成德 育任务的主阵地、主渠道。一方面要加强学科课程的德育渗透,有意识地找准结 合点,在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教育。另一方面要上好国家课程《品德与生活》 、 《品德与社会》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4.在校园内开展“弘扬健康文明、争做阳光学生”的系列实践活动,帮助 学生讲究公共卫生、树立公共道德、规范公共行为。实践活动的重点是开展“讲 卫生、讲礼仪、讲道德”教育,通过教育传承中华民族“爱清洁、讲文明、重礼 仪”的传统美德。要求学生实现“三管住” 。即:管住自己的口,不随地吐痰; 管住自己的手,不乱扔垃圾;管住自己的脚,不践踏花草,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 习惯。

三.安全工作常抓不懈 大力开展法制安全教育。

学校将继续把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作为德育工 作长期坚持的重点。各班要把安全教育、法制教育贯穿到整个学期,常抓不懈, 充分利用班会,升旗活动进行教育,规范学生的课间活动,要求学生在校园内不 玩危险性的游戏,以杜绝不安全隐患。加强教师值日工作,要求值日教师提高责 任感,让学生在校园内进行安全活动。

四.完善三位一体网络体系,建立开放德育新体制

(1)、定期开展好家长与学校的联系工作,充分发挥家校通的对学校教育、 教学管理工作的监督、评价作用,推进民主管理的进程。 (2)、积极开展电话回访活动。每位班主任一学期的家访率力争 100%,并做 到“勤、诚、实” ,使电话回访真正起到沟通教师、家长、学生间的桥梁作用。

五.发挥少先队员的主力功效,培养优秀少先队员

1.加强和改进少先队员思想道德建设。

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载体,继续对少先队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 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在少先队员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让少先队员在活 动中产生民族自豪感。要通过板报、班队会、演讲、国旗下讲话等形式,开展革 命传统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 革命传统教育和法制教育, 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法制观念。让未成年人的思想 道德建设之路越走越宽广。

2.加强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开展《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形成讲文明、懂礼 貌、守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发挥少先队作用,加强队员们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 教育,严格各种规章制度,加强文明礼仪常规教育和安全、法制教育等,通过国 旗下讲话、班队会进行教育。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讲究卫生。开展如“使 用礼貌用语” 、 “给老师献上一杯水” 、 “学校是我家,卫生靠大家”等活动。适时 举行《守则规范记我心》演讲和班会活动。

3.推进少先队实践活动,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利用清明节、植树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六一国际儿童节、七一党的生日, 教师节,国庆节等节日,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深化 “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 。深化拓展“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 ,开展以学习自护 知识、培养自护能力为主题的体验活动。

4.加强少先队的基础建设。

(1)开展少先队员光荣感教育。以中队为单位,以“我是少先队员” 、 “我生活在少先队组织中” 、 “我为少先队添光彩”为主要内容、广泛开展少先队员光荣感教育。

(2)开展少先队辅导员责任感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开展以“做少年儿 童人生追求的引领者、实践体验的组织者、健康成长的服务者、合法权益的维护 者、良好成长氛围的营造者”为主要内容的责任感教育,全面提高辅导员的思想 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引导他们以自身优势在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独特 作用。

【2017德育处工作计划二】

一、工作思路:

提高人员素质,增强服务意识、责任意识、研究意识,加强对学校德育、体育工作的调研和指导,努力帮助解决学校实际问题,促进我县中小学德育、体育工作的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

二、工作重点:

1、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培训交流活动,提高人员素质:德育干部“新学校”岗位培训,读书交流;班主任培训、班主任素质大赛;体育会课及课标培训;合唱技巧培训等。

2、继续推进中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通过 “养成强化月”、专题研讨、经验交流等方式,不断提高师生对习惯养成重要意义的认识,努力探索中小学生习惯培养的有效方法、途径。

3、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创新研究,联系我县实际,初步探索发展性德育模式的构建,以新学校行动研究为切入点,逐步推动德育活动课程化,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

4、继续组织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进一步推进学校社团活动建设,继续加强校园文化场地和氛围建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艺术节,开展“奋发向上崇德向善”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国学经典进校园活动,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

5、继续组织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组织1-2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以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教师为师资基础,在全县教师中普及心理学知识,协助有条件的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

6、定期调研,及时掌握学校体育工作总体情况,继续协同相关股室工作,确保完成体育三年行动计划。

7、承办**市20xx年大、中学生田径运动会。

8、继续推进落实“校园一小时体育活动”。

(1)进一步加强体育工作的评价研究。充分利用《大课间活动及学校常规体育工作评

估标准》,通过评估进一步增强体育工作的实效性。

(2)组织优秀体育教师,对体育工作薄弱校、潜力校的进行帮扶,到学校体育课和大课间的现场实地指导。

(3)指导各校开好校级运动会。小学阶段组织和参加校级、乡镇级运动会,中学阶段组织和参加校级、县级运动会。指导各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身心特点确定比赛项目,个人项目和团体项目相结合,尽量扩大学生参与面;趣味性和竞技性相结合,小学阶段适当增强趣味性,中学阶段适当加强竞技性,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4)指导各校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各类小竞赛活动。

(5)组织举办各类体育赛事。

德育工作具体安排时间表:

(1)3月初中小学“养成教育强化月”,进行“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专题调研。

(2)3——7月份:全县中小学以“奋发向上,崇德向善”为主题组织开展读书教育活动、艺术节活动、庆 “六一”等系列活动。

通过主题班会、升旗活动、征文>演讲活动、办板报、合唱、文艺汇演等形式,学习榜样人物事迹,引导学生树立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理想信念,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国复兴梦做出贡献。

(3)4月中旬组织合唱技巧培训。

(4)3—5月份组织并指导首批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教师,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工作,选取个人兴趣点,继续深入学习研究,形成40分钟至3个小时的专题讲座,5月底前上交讲稿和PPT。

(5)暑期进行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发展心理学理论及实践的培训,德育干部和优秀班主任的业务培训。

(6)7—9月份开展班主任优秀工作案例征集活动。

(7)9月份结合中小学“养成教育强化月”活动,进行“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专题调研;征集德育工作创新案例;选取试点校,在北京专家指导下建设首批学校心理咨询室。

(8)10月下旬举办中小学班主任素质大赛。

(9)12月下旬组织德育工作交流会:专题1---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专题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题3----德育工作课程化(含社团活动的开展)

体育工作具体时间安排:

(1)3月中旬召开全县中小学学校体育工作会暨大课间操颁奖总结会,做好**年总结,布置2015年计划。

(2)3月份开展季节性疾病防治宣传教育活动和健康校园创建工作。

(3)3至6月份、9-11月份将不定期对全县中小学大课间操进行质量抽查,并将抽查情况纳入大课间操评估体系。

(4)4-5月份指导各中小学举办学校春季运动会,举办春季运动会的学校及时上报活动时间和方案,并注意留存影像资料备查(照片、视频均可)。

(5)4月上旬举办全县中小学生篮球赛,选派优胜学校参加市中小学生篮球比赛。

(6)4月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报名工作。5月上旬组织初中升学体育测试工作。

(7)5月选派优秀体育教师参加市体育优质课评比活动。

(8)“一校一品牌,一生三爱好”市级示范校申报工作。

(9)7月份组队参加市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

(10)9月上旬召开全县中小学体育工作会。

(11)9月承办**市大中学生田径运动会。

(12)9月中旬举办中学生异程长跑接力赛,组队参加市中学生异程长跑接力赛。

(13)10月做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测试工作,完成全县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及数据上报工作。

(14)10月举办全县第二届中小学生跳绳比赛,组队参加**市中小学生跳绳比赛。

(15)10月组织全县体育教师参加**市第二届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

(16)10月-11月份指导各中小学举办学校秋季运动会,举办秋季运动会的学校及时上报活动时间和方案,并注意留存影像资料备查(照片、视频均可)。

(17)11月迎市教育局关于“一校一品牌,一生三爱好”检查督导工作。11月迎市局督导检查各县(市、区)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

(18)11月下旬组织中小学大课间操评估活动。

(19)12月中旬举办全县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

(20)做好20xx年全县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和年度报告

第7篇: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育;中小学生;身心发展

中小学教育作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是一个人在孩童时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随着小学生年级的升高,他们的生理、心理逐渐地发育和发展;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的文化知识,他们的思维方式得到逐步扩展,在面对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以及升学等方面的抉择与思考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压力。“音乐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自身美化,塑造完美人格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中小学音乐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1音乐教育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隐性联系

音乐课是基础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重视实践、鼓励创造、强调学科综合等新的教学理念。从中可以发现,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兴趣爱好,开发创造力,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提供有效的助力。正如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先生曾说:“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刻意地培养少数伟大的所谓音乐天才,而是希望通过音乐教育把每个孩子都提升到拥有一颗高贵的心灵和完美的人格到优秀的程度”。

1.1音乐教育使学生精神成长,排除心理压力

音乐的本质就体现在人与音乐的审美关系中,音乐教育即是审美教育。“以审美为核心”,要求教师用音乐审美教育引领学生的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和谐发展,提升审美素质,理智地辨别真、善、美,包容他人的缺点与不足。学生用正确的思维指导自己的言行,从小加强道德品质的塑造,这种思维的成熟即是精神的成长。在升学考试中,音乐成绩不参与其他文化课的分数角逐,有音乐技能的学生会为个人的综合能力添彩,没有音乐技能的学生也不会在个人成绩上减分。因此,音乐课成为了一项“无压力”学科,通过多种教学内容,如音乐欣赏、合唱、音乐类游戏等引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受到学生的欢迎和追捧,教育学生会听音乐、能够理解和向往音乐表达的精神之美。教师为学生的精神成长掌舵,把学习和实践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在兴趣与爱好的推动下,主动接近音乐、喜欢音乐、学习音乐。如一首歌曲,学生作为业余爱好,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风格,改编出多种演唱或演奏方式,不需要遵循标准答案,也没有对错之分。而改编后的作品,也正是学生想象和创新能力的展现。

1.2音乐教育使学生人格健康,提高道德素养

每个人的行为与心理都有各自的特征,而这些特征的总和可以称作人格。人格特征的外在表现包括注意力集中,专注地成为一项活动的参与者;能够胜任自己承担的工作,对工作负责;对家人、朋友具有表现爱的能力。人格特征的内在表现包括能够客观地认识自己、看待社会及他人;具有一定的安全感;有坚定的价值观和道德心。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很大一部分学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在中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尤为重要。通过音乐审美教育,首先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不论学生文化课成绩高低,都会通过听觉在音响中感知音乐所传达的情感,使人在心理上与音响结构产生共鸣。如学生们可以通过新疆歌舞感受到新疆地区的美丽富饶和新疆人民的热情善良,不带着偏见对待新疆同学,通过音乐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平时“成绩垫底”的学生,可以通过音乐特长,在集体活动中崭露头角,找到自信。音乐教育不仅可以作为中小学课堂的教育学科,也可以在课堂之外发挥其提高学生道德素养的优越性。一部音乐作品的诞生,一定蕴含着作曲家的意志品质,学生们可以通过欣赏不同的音乐作品,在教师的讲解和引导下,感受到作品背后的精神召唤,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树立高尚的情操。如《义勇军进行曲》在中国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唤醒了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奋起抗敌的爱国精神。如今这首作品作为国歌,就是要时刻提醒新时代的学生铭记历史,曾经中华儿女的责任是要顶住敌人的炮火,而今的责任是要为国家的政治、科技、军事、经济等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国家强大,社会才能安定,我们的生活才会幸福。一部音乐作品,虽然不能直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会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因此,音乐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一个分支,要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自觉地运用道德观点、原则、信念来调节行为。学生们在正确道德观的引领下,会辨清善恶美丑,会确立理想目标,会坚定前行方向,会在身体和身心健康成长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2音乐教育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显性促进

音乐是情感和精神的音响表现,蕴藏了人类伟大的人格与智慧。学生可以通过音乐审美在音乐中体验到欢乐、悲伤、愤怒等不同情感,并与自我内心的情绪相“对位”。内心的欢乐会在音乐中无限放大;内心的悲伤、甚至愤怒也会在音乐审美过程中得到调节和宣泄。音乐教育是学生排解内心压力、养成良好性格的有效教育方法。赫伯特•齐佩尔博士曾说:“学习音乐不仅是为了艺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训练头脑、发展身心,在这方面,音乐是非常重要的。”

2.1音乐教育可以促进中小学生开朗(良好)性格的养成

开朗的性格表现在思维敏捷、为人乐观、自信,对人热情、喜欢与他人交流,愿意帮助他人,主动参加集体活动,具有较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等。音乐首先被学生们称之为“课余爱好”,与其他文化学科不同,不存在“要我学”,而是“我要学”。中小学生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如文艺汇演、才艺展示、合唱比赛、乐队表演、大型团体操等,大部分的活动都是以音乐为主体进行,因此,又可以称为音乐实践活动。学校积极地为学生提供特长展示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表现欲和创造欲,避免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学生带着兴趣参加活动能促进学生迈开主动与他人交流的第一步。学生的才艺展示会得到观众的支持与鼓励,从而增强了表演者的自信心和继续学习的热情,在得到他人肯定与赞扬的同时也会怀着感恩的心对其他表演者赋予“情感的回馈”。学生们通过音乐实践活动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学习、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音乐教育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通过音乐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的心态平和,参加音乐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勇敢交流,因此,音乐教育是对学生养成良好性格的积极促进。

2.2音乐教育可以促进中小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团队协作精神是社会各个阶层所需要的核心力量。目前,我国中小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从小较少养成与他人沟通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而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和发展,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快速适应环境的能力,就很难融入集体,适应工作岗位。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正是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品质、人格塑造的重要培养时期,也更适合加强对中小学生团结协作意识的培养。与音乐有关的任何社团组织或大型活动大多以集体为单位,如合唱团、军乐队等。每个团体中的一员,都要抓住和领会音乐中的每一个要素,如旋律、和声、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色等进行训练,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每位成员的配合和坚持。一部完美的音乐作品由多个声部组成,不论演唱或演奏,都需要参与人员在指挥的引领下做到音准一致、节奏一致、强弱一致、情感一致,不能突出也不能落后,每个人既是主角,也是配角。当完美的音响形成时,这种专注和配合会带给每个人满足和快乐,激发出每位学生享受集体力量的成就感与荣誉感。就像托尔斯泰曾说:“艺术的主要吸引力和性能就在于消除个人的离群和孤单之感,就在于使个人和其他的人融合在一起。”因此,音乐教育可以促进中小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使他们在共同合作中感受到自我存在感,且整个过程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快乐和满足。

3结语

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必修课,也是德育教育的一个分支。音乐教育有助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心理、智力和体力上的压力得到缓解和宣泄,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音乐可以激发、顺畅、平和人的内心情感世界,重视中小学音乐教育可以为提高国民的艺术素养、完善国民的文化素质结构、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做出贡献。如果说强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话,那么就像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曾说的:“科学与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发展音乐教育是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芦元新.论创新教育中艺术教育的价值及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120-121.

[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

[3]沈建军.音乐与科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

第8篇: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范文

今天,我们在这里热议关于感恩教育效能提升的问题,我也有新的感触跟大家共勉。

1、教育方式

教育有两种方式,言传或者身教,那么感恩教育一定是身教的范围,身教来自于同学的相互教育、来自于老师、来自于家长,来自于孩子成长的这个环境,没有感恩的环境,感恩教育很难取得持续的效果,因为感恩教育开展的效果如何,不仅取决于感恩教育的实施情况,更取决于一个班级有没有感恩的环境与氛围,一个学校有没有感恩的环境与氛围,一个家庭有没有感恩的环境与氛围,一个社会有没有感恩的环境与氛围,大的社会环境我们无法没有改变,但让一个家庭具有感恩的氛围与环境,需要我们做好家长的教育工作,但成人的教育难度更大。让我们的学校具有感恩的环境与氛围,让我们的班级具有感恩的环境与氛围却是我们能够努力做到的,只有当我们的学生时时处于一个感恩的环境与氛围中,让他在感恩的互动中体验正面的情感激励与感恩,感恩教育才会真正走进学生内心。没有感恩的环境,感恩教育就会像飘在空中的白云,很美丽,很好看,但没什么用。

2、行为习惯

新的中小学生守则的实施,其中中小学生守则第五条“孝亲尊师善待人”,就是感恩教育很好的体现,它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一部分,也是一种处世哲学、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其坐标的原点是“我”,一切的关系都是由主体“我”而发射。感恩是学会做人的支点、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3、形成体系

感恩教育需要理论支撑,课程引领,深入课堂,最终要成才体系化。

知恩、识恩、报恩、价值化(价值观的形成知恩报恩,施恩不图报)的逻辑路线,情景(创设教育情景)-认知(引导学生识恩、知恩)--情感(恩的意识已经形成、产生报恩的需要)--行动(情感冲动与行为动机)--价值(知恩报恩,施恩不图报)。

4、系列化、长效化

第9篇: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范文

【关键词】勤工俭学 品德教育

Work-study programme is the best chance for carrying through the moral-character education on students

Guo Yu

【Abstract】Launching the work-study programme activity not only can carry through the technological education on students but also can increase some income for the school and offset the deficiency of the education outlay. In addition, what is more important is it can carry through the moral-character education on students and lay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ir life, the function of which can not be measured.

【Keywords】Work-study programme Moral-character education

一年一度的勤工俭学活动,在农村中小学中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和经验。我们农村教育工作者通过几年的勤工俭学活动,认为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既能对学生进行劳动技术教育,又能为学校增加一定的收入,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可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为他们的人生历程打下坚实基础,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勤工俭学活动有以下几方面可取之处:

1.通过开展勤工俭学劳动活动可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对学生能进行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

2.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在以班级为单位的劳动教育中,为了完成和达到一定的劳动任务,师生总是想方设法要赛过别的班,总是不甘落后,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如在劳动过程中,学生能互帮互助,体质强的帮弱的,男同学帮女同学,小组互帮,班级之间的互相帮助,教师帮学生,学生关心老师,人人互相帮扶,互相进步,促进了班级的和谐。通过劳动教育,加深了师生情谊,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为形成良好的品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以德立国和促进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础。

3.体验劳动的艰辛,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在农村学校,学校结合农时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与父母家人共同参加劳动,干一样的活,吃一样的饭,喝一样的水,流一样的汗,从而使学生从小就体会到了父母劳动的艰辛,珍惜劳动成果,增强了对父母的爱和崇敬之情;同时在劳动之余,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活动交流,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在幼小的心灵中感受体验到父母对子女的养育之恩、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体会到在教室里学习的幸福,感谢社会给予了他们受教育的机会,自小树立感恩之心,热爱祖国,回报社会,孝敬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