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一生物范文

初一生物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一生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一生物

第1篇:初一生物范文

关键词:初一生物;直观教学;实践

初一生刚踏入中学大门,会接触一些陌生的学科,生物则是其一。初一学生学习生物时,通常有较大的好奇心。初一生物知识较为浅薄,大多数简单的叙述、插图。让学生在直观观察中了解各种生物知识,这样启发性的教学对于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通过“看图”来培养学生的兴趣

初一生非常热衷于“看图”,图片能够简单直观的介绍事物,生物老师想要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就必须迎合初一生的心理特征,进而为学习生物提供有力保障。为了能够使学生感兴趣,将定量的插图插入到教材中,这些插图就好像沙漠中的绿洲,给枯燥的生物课点缀了色彩。而怎么充分利用这些插图进行直观教学就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运用各种指导性插图来引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启发学生从插图中获取新知识。教科书中内容可以由插图直观的呈现出来。在对插图展开学习时,当看到插图的第一眼,就知道接下来要学习学习什么知识;第二是对插图的整体进行直观的观察,引发其兴趣,对整个插图的内容进行总括,获取插图的整个轮廓。第三,对插图中的每个符号、文字叙述等进行仔仔细细的观察,进而能够在插图中获取相关的知识,通过看图就可以直观形象的把应当学习的内容印到脑海中。例如在对《周围的生物世界》这一节课展开教学时,看到标题后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个不一样的生物世界,插图上有鸟、蝴蝶飞舞、草木丛生、鱼在河中畅游等画面展现给学生,学生就会将这些画面引入到脑中,并且掌握了生物的概念。

二、通过“一看二想”来培育学生的思维和观察力

作为有较强实践性的生物学科,其中的知识大部分是从观察整个自然世界而得出的,因此学好生物就需要学生有一项基本功即观察自然界的生物现象。初一生有较高的求知欲,非常向往自然界,这对于老师展开观察实物课有非常大的帮助,在课后的“想一想”往往会依据本章节所学的知识,将很多自然界实物列出来,让学生指出这是什么?在观看时到底要怎样观看,应当观看哪个位置?等这些问题一提出来,就会引发学生的联想,使学生发散思维,在老师的指引下积极主动的展开思索,进而使思维发散能力提高。例如上《叶的结构》这一节课时,按着课后的“想一想”专栏中的题目,老师号召同学们去采集一段与茎相连接的叶子带入到课堂中,并提出以下要求:①对叶片的形态进行观察;②仔细观测叶片有哪几部分组成;③哪个部位是叶子的主干;④在太阳下,将叶片拿起来放在朝着太阳的头上来仔细观察叶子的分布。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给出正确的观察结论。其中一位学生说道:“老师,我采集到的叶片,叶子是扁平的很宽,叶子包含叶柄和叶片两部分,有的叶子中还附有小型的托叶,整个叶子是以叶片为主,通过在太阳底下观察可以看到叶脉像蜘蛛网。”有一位同学站起来又说到:“老师我所收集的叶子与他的叶子有所不同,叶脉接行,且这个叶子也没有托叶。”老师很赞同的点了点头,然后就提问道:“为什么整个叶的主要部分是叶片?”其中站起来一个同学说:“老师,因为叶子平而且宽,整个叶中就是它面积最大。”在讨论重学生获取了很多关与叶的知识,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而且也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最后老师做了总结,并指出:大部分单子叶植物的叶片是平行脉,而大部分双子叶的植物叶片是网状脉,并且叶都是由叶柄、叶片和托叶三部分组成,不过不是所有的叶子这三个部分都齐全。

总之,初一生想要学习好生物这门课程,必须要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基础,使他们感受到生物不是枯燥、乏味的一门课程,而是充满趣味性的学科,所以运用直观教学法让学生能够通过直观的看图、看实物来体会到学习生物的乐趣,为学生深入学习生物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第2篇:初一生物范文

    我要含情脉脉地向您递交我的这篇生物考试检讨书。我这次生物考试取得了90分,虽说不是很低,但有些错误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我知道自己这次不是满分,归根结底的原因是自己平时不注意认真学习生物。诚然,我在平时真的是没有花多少时间与精力在生物科目的学习上,这才最终导致我的生物成绩不是很好。

    其次,这次考试的失利也有原因在我的考试态度上。考试当中我存在马虎大意的情况,就连一些很基础的题目也没有做对,这就很说不过去了。身为一名学生,我竟然没有把握好生物的基础知识,我知道自己犯了错误。这次考试我如此失利,在我个人心头上也是非常懊恼的。我恰恰是败给了自己,假如我平时多注意巩固一下生物知识,这次考试也不会如此糟糕。

    可是我坚信:“一次失利不会永久失利”。请老师相信我,我一定要从此次错误当中吸取经验教训,今后努力学习一定要在生物科目上取得优良学习成绩。

第3篇:初一生物范文

一、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农学、医学、林学、环境科学等科学的基础。

二、生物科学的新成就:

1、试管婴儿;2、杂交水稻;3、克隆技术;4、基因工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生物技术强国之一。

三、环境问题:

1、森林正在减少,乱砍滥伐。森林火灾的此起彼伏,大面积毁林。

2、工厂排放的废水,海洋、河流、湖泊受到污染。

3、沙尘暴

初一上册生物知识点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维持生存。

2、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还具有其他特征。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二、判断下列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

机器人 钟乳石 珊瑚 珊瑚虫 太阳 水 树 人 动物

第二节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一、调查的一般方法:

1、明确调查目的。2、选择材料用具。3、方法步骤:

(1)选择调查范围。(2)分组。(3)设计调查路线。(4)调查记录。(5)归类整理分析。

二、生物的分类。

1、按形态结构分:植物、动物、其他生物;2、按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3、按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一节 生物圈

一、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有生命活动的领域及其居住环境的整体,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一个家。

二、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三、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一、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分两类:1、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2、生物因素。

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所有生物的生活都会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当环境中一个或几个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影响生物的生活,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三、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

四、探究实验的步骤:

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

五、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方法是:对照实验。

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如:蚯蚓松土。沙地植物防风固沙等。

三、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影响着生物的生存,生物在生存和发展中不断地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在不断改变;生物也在不断进化,适应环境。生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第四节 生态系统

一、定义: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

1、生物成分: 消费者(主要指动物) 2、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水等。

分解者(主要指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

构成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

三、食物链的定义: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称为食物链。

四、食物网的定义:一个生态系统中,多条食物链交错连接,构成了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有毒物质能够沿食物链积累。

五、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保持相对的稳定,但是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该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第五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1、森林生态系统2、草原生态系统3、海洋生态系统4、淡水生态系统5、湿地生态系统6、农田生态系统7、城市生态系统8、河流生态系统等。

二、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1、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由于地域相隔,表面看来好像毫不相干,但实际上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2、整个生物圈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整体,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3、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

初一上册生物知识点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第一章 观察细胞的结构

第一节 练习使用显微镜

一、显微镜的构造。

二、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步骤:1、取镜和安放2、对光3、观察

三、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就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越大,看到的细胞数量越少。

第二节 观察植物细胞

一、玻片标本。

1、 种类:切片、涂片、装片

2、 制作:需要载玻片和盖玻片

二、植物细胞的结构。

1、 模式图。细胞主要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细胞质内含有液泡、叶绿体

2、细胞壁的作用:起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

3、西瓜甘甜可口主要是因为西瓜的细胞液中含有大量的糖分。

4、植物细胞的各种结构分别具有各自的功能,它们协调配合,共同完成细胞的生命活动。

第三节 观察动物细胞

一、人和动物的细胞形态不同,基本结构是一样的。

动物细胞模式图。主要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

二、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在结构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是: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不同点是: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植物细胞有液泡,动物细胞没有液泡;植物细胞有叶绿体,动物细胞没有叶绿体。

第二章 细胞的生活

第一节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一、细胞中含有两类物质。

1、 无机物:水和无机盐 2、有机物:糖、脂类、蛋白质、核酸

二、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膜能够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把其他物质挡在细胞外面,同时把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

三、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

1、 叶绿体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2、 细胞都含有线粒体,线粒体将有机物与氧结合,经过复杂的过程,将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3、 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是细胞中的能理转换器。

第二节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一、遗传信息的定义:上一代能把控制生长发育的信息传给下一代,这样的信息就叫做遗传信息。

二、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由克隆羊的故事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三、细胞核中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是——DNA

1、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一种叫做DNA的有机物。DNA存在于细胞核中。

2、DNA的每个片段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这些片段叫基因。

四、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

1、每一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的数量是一定的。如人体细胞内含有23对染色体。水稻有12对。

2、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3、DNA上的遗传信息是指导和控制细胞中物质和能量变化的一系列指令,也是生物体建造自己生命大厦的蓝图。

第三节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一、生物体由小长大,是与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分不开的。

二、细胞的生长:新产生的细胞体积很小,通过不断地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增大。

三、细胞的分裂:一个分成两个,两个分成四个。新细胞和原细胞所含有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

第三章 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第一节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1、 在发育过程中,某些细胞各自具有了不同功能,它们在形态、结构上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2、 组织的定义: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3、 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

肌肉组织:由肌细胞构成,具有收缩、舒张功能。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构成,能够产生和传导兴奋。

结缔组织: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

二、组织进一步形成器官。

1、 器官的定义: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例如:大脑、胃、心脏、肝、肺、肾、眼、耳等。

三、器官构成系统和人体

1、 系统的定义: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

2、 人体的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这系统协调配合,使人体内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能够正常进行。

第二节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植物体是由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最终形成植物体。

二、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1、 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三、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

1、 分生组织:位于根尖的分生区就是分生组织。

2、 另外几种: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

第三节 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一、单细胞生物:身体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大多数生活在水里,有些生活在我们身上。

二、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生活。

以草履虫为例:如图。草履虫的结构和生活。

三、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有利的一面:1、多数浮游生物是鱼类的天然饵料。

2、 草履虫对污水净化有一定作用。

有害的一面:1、人体内寄生虫危害人类健康。如:疟原虫、痢疾内变形虫等。

2、单细胞生物大量繁殖造成赤潮,危害渔业。

第四章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

一、病毒的种类。

1、根据它们寄生的细胞不同,可以将病毒分为三大类:

一类是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里的动物病毒,如流感病毒。

一类是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里的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

一类是专门寄生在细菌内的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如大肠杆菌噬菌体。

二、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1、病毒的结构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的。没有细胞结构。

2、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的细胞里。离开了活细胞会变成结晶体。一有机会侵入活细胞就会重新开始生命活动。

三、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病毒靠寄生生活,给人类、饲养动物、栽培植物带来了极大危害。

如:流行性感冒、肝炎、艾滋病、口蹄疫、鸡瘟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疫苗预防疾病。疫苗是经过人工处理的减毒病毒。

单元小结

1、 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 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是绝大多数细胞共有的基本结构。

3、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细胞核内含有遗传信息。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第4篇:初一生物范文

1 有效备课是前提基础

1.1 有效备课要求教学目标明晰、具体、精确。传统备课中常用了解、掌握、理解等动词描述的教学目标,学生因太抽象而不知所措。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标已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大纲,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三维目标”应达到怎样的“度”,需要准确了解。备课时应尽量用知道、说出这样的动词。

1.2 有效备课要求对学生学情进行把握,考虑学生的求知热情。学生并不只是一张白纸,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有效备课更要强调“如何让学生对学习这些知识保持热情”。因为学生的学习状态并不限于知识水平,而在于求知热情。

1.3 有效备课要求对教材有效利用,并“再度开发”。教材是众多学者、专家心血的结晶,是经过精挑细选、反复洗练的。教师必须给予重视,充分利用教材,进行教学设计。但传统的备教材中,教师一般主要是分析本节内容在本章中的地位,教材重难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等。而有效备课应更强调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情绪状态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即对教材内容重新选择、组织和排序,也就是说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2 有效讲授

2.1 有效讲授要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讲授首先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方法一是创设情境,方法二是把教学目标告诉学生。在传统的讲授中,教师一般不会将教学目标告诉学生,而有效讲授要求教师告诉学生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因为学生只有知道自己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

2.2 有效讲授要求给学生指明学习的重难点。在传统的讲授中,教师只有讲到重难点内容时,才会提醒一下。但由于目前的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式多样化可能会造成学生只关注形式的热闹和参与的开心,却抓不住核心内容,所以有必要在课堂教学的开始时,进行中和结束时给学生指明学习的重难点。

2.3 有效讲授要求保持一定的节奏。好的讲授总是保持一定的节奏,保持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这种节奏既能使教师的“讲授”变得轻松,又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暗示效应而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知识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例如:在讲授重点内容时,故意稍作停顿,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或使学生有时间进行思考,但教师必须尽量避免在不重要的地方作长时间的停留,还要避免离题太远,与教学主题无关的叙述。

2.4 有效讲授要求控制教学过渡。当教师在改变话题、活动时出现的教学过渡,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课程的顺利进行,不好的过渡会极大地妨碍教学时间的有效使用。因此,教师应保证过渡有条理、简洁,并且要预先准备好与过渡有关的材料。

3 有效提问

3.1 有效提问要求问题保持大众性。提问能引起大多数同学的思维共鸣,学生跃跃欲试,争先恐后要求回答,课堂气氛可立即活跃,提问要向全体学生发问,抽答面要广,这就要求所提问题必须具有大众性。提问之后要留有时间给学生思考,在适当的时候(如课堂气氛活跃时),可以适当增加提问的难度,但难度不可过高。教师可以相应进行引导。

第5篇:初一生物范文

一、构建生活化的学习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生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并加强师生间的互动流和学习,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以为讲课,而学生一味地听和做笔记的学习模式。因为教学是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事,所以需要两者有进一步的学习交流,因此这就需要一个互相尊重、融洽的一个课堂学习氛围。而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是需要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沉闷气氛,从而营造出一种较为宽松、愉悦的课堂学习环境,这样有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和技能。而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校教学要更加注重课堂教学中的生活体验,加强日常生活与学科教学中的实际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有效利用这些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从而使初中的生物课堂教学充满着无尽的生活气息。

二、设置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部分理论学者认为,学生对属于自身知识的构建是建立在自身实际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当学生走出课堂学习之后,并不是对周围的事情一无所知,而是通过日常的学习、生活以及各种社会活动而逐渐形成了对不同社会现象的个人看法和理解。由此可见,学习不仅仅是由外部向内部的一种知识传递和转移,更是一种对自身经验知识的主动性构建的过程,也就是说是一种对自身生活经验和自身已有知识的一种相互间的作用,进而不断丰富着自身的经验知识。所以,教师一定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对生活处处留心,并收集到对教学有价值意义的信息资料,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对教材有深入的分析,设置更贴近,现实生活的课堂学习情境,这样就可以将物理学习中的问题有笑容如到教学实践当中,让物理的课堂教学更加富有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资源丰富课程资源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学校教学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对学科教材进行二次架构的系统性工程,再加上学生的实际情况也不尽相同,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科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是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另外,教师还要注重对教材进行相关生活素材的补充,但这种内容的补充不能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应该是起到丰富学生物理知识的引导作用。例如,在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时,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性的引导,让他们真生体会到大自然的真实现象,也可以让学生在进行体温调节时让他们真实感受到室外的寒冷和室内的温暖,并发现和察觉自身身体的真实变化。可见,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有意识感受生活中的生物知识,充分利用好学校中的教学资源,例如图书馆、实验室以及绿地等资源,让学生会主动将课堂中的学习到的知识有效地运用到现实的生活实践当中。只有这样,生活化的教学才会更好地接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工作,进而可以有效实现教师对学生课文阅读进行反复性的学习引导,让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在课文阅读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真正得到生活的感悟。

四、实现生物作业的生活化

第6篇:初一生物范文

关键词 富营养化;污水;聚磷菌;生物除磷

中图分类号 X5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1-0292-04

Mechanism and Processes of 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

OU YANG Zi-min

(Hefei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for Coal Industry,Hefei Anhui 230041)

Abstract The phosphorus is the limited nutrient in eutrophication of the waterbody,which is a significant worldwide problem. The process of biological removal of phosphorus in waterbody is structure simple,sludge production less,low-cost,convenient in operation and reclaimation. 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PAO and DPB,the updated progresses and processes in biological removal of phosphorus in waterbody we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control of waste water.

Key words eutrophication;wastewater;polyphosphate accumulating organism;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

一般来说,有机碳、磷、氮、钾、铁等多种元素均能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现象。通过采取处理,有机碳含量有所降低,除氮、磷外,其他成分在富营养化发生过程中的需求量极低,不能成为限制因子。因此,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子是氮和磷。一般总氮浓度高于0.2~0.5 mg/L、总磷浓度高于0.02 mg/L即被视为水体富营养化[1]。湖泊中的某些蓝藻能通过固氮作用来补充氮量,如Anabaenopsis、Cireularis、Gloctrichic echinufate等。因此,磷是藻类增殖的主要限制因子[2]。据研究,每1 g磷进入水体,将会导致950 g(干重)藻类的生长[3],由此看来,污水除磷对防止富营养化尤为重要,有效降低排放废水中的磷含量已成为防治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途径之一[4-7]。

截至目前,国内外普遍应用的有生物除磷法、化学除磷法以及生化除磷法。生物除磷法可避免产生大量化学污泥,减少活性污泥膨胀现象,具节约能源、运行费用较低的优点[8]。化学除磷法的除磷效率可达75%~85%,其效率高且稳定可靠,出水标准可达0.5 mg/L,在处理和处置过程中污泥不会重新释放磷而造成二次污染,但该方法产生的污泥量大、运行费用极高。因此,为节约成本而较多地采用生物除磷方法。

1 生物除磷机理

1.1 DPB原理

DPB即兼性厌氧反硝化除磷细菌,其利用O2或NO3- 作为电子受体,基于体内的聚β羟基丁酸盐(PHB)和糖原等的生物代谢原理与传统A/O法中PAO(聚合磷酸盐累积微生物)极为相似[9]。在厌氧阶段,可溶解性BOD被降解为低分子有机物,被DPB迅速吸收之后大量繁殖,同时水解细胞内的聚合磷酸盐将产生的无机磷酸盐排出细胞外,利用此过程产生的ATP(三磷酸腺苷)、DPB合成大量的PHB贮存于体内;而在缺氧阶段,DPB以NO3-作为氧化PHB的电子受体,利用降解PHB产生的ATP,大部分供给DPB细菌合成(包括糖原的合成)和维持生命活动,一部分则用于过量摄取水中无机磷酸盐并以聚合磷酸盐的形式储存于细胞体内,同时NO3-被还原为N2。在厌氧、缺氧环境交替运行的条件下,即可实现DPB反硝化效果。研究表明,依次经过厌氧、缺氧和好氧3个阶段后,约50%的聚磷菌既能利用O2又能利用NO3-作为电子受体来吸收磷,而剩余的微生物仅能利用O2作为电子受体,即DPB的除磷效果相当于总聚磷菌的50%左右。这一结果表明,除了O2可作为电子受体外,NO3-也可以作为氧化DPB的电子受体;污水生物除磷系统中的确存在DPB微生物,并且通过驯化可得到富集DPB的活性污泥[5-6]。

相较传统除磷工艺,DPB反硝化除磷技术优势如下:一是缩小了反应器体积;二是节省电能,DPB吸磷中用硝酸盐代替氧作为电子受体,曝气量大大减少;三是减少了除磷脱氮运行过程中污泥产生量,使污泥处理费用降低;四是节省了BOD消耗量,避免反硝化菌和聚磷菌之间对有机物的竞争。

1.2 PAO原理

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传统活性污泥工艺的运行管理中,发现了一类特殊的兼性细菌,如棒杆菌属、不动细菌属、假单胞菌属等不动杆菌属,其能在体内贮存聚磷酸,在厌氧状态下可水解聚磷酸产生能量,并限制硝化菌的产生。在好氧条件下,这类菌属可超量地吸收污水中的磷,使其体内含磷量超过10%,有时甚至高达30%。如假单胞菌能够累积达细菌干重1/3左右的聚磷酸盐,而一般细菌体内的含磷量只有2%左右。这类细菌被称为聚磷菌,广泛应用于生物除磷系统中。在厌氧条件下,聚磷菌吸收有机物(如脂肪酸),利用某些糖和醇为基质,代谢生成短链挥发性脂肪酸,同时释放细胞质聚合磷酸盐颗粒的磷,提供必需的能量[10-11]。在随后的好氧条件下,吸收的有机物将被氧化并提供能量,同时从废水中吸收超过其生长所需的磷,并以聚磷酸盐的形式贮存起来。溶解氧在好氧阶段控制在2~4 mg/L,可恰好满足聚磷菌在过量摄取磷的生理活动中的需氧量。

在厌氧好氧交替环境下,聚合磷酸盐累积微生物(PAO)释磷、摄磷原理:在厌氧条件下,兼性细菌通过发酵作用将溶解性BOD转化为低分子有机物,聚磷菌分解细胞的聚磷酸盐同时产生ATP,并利用ATP将废水中的低分子有机物(如挥发性脂肪酸(VFA))摄入细胞内,以PHB及糖原等有机颗粒的形式存在于细胞中,同时将聚磷酸盐分解所产生的磷酸排出细胞外,即:

ATP+H2OADP+H3PO4+能量

在好氧条件下,聚磷菌通过有氧呼吸,不断氧化体内贮存的有机底物,同时也不断从外部环境中摄取有机底物,由于氧化分解放出能量,被ADP所获得,并结合H3PO4而合成ATP,即:

ADP+H3PO4+能量ATP+H2O

好氧状态下磷的积累按如下方式:

C2H4O2+0.16NH4++1.2O2+0.2PO43-0.16C5H7NO2+1.2CO2+0.2(聚磷)+1.4OH-+1.44H2O

聚磷菌以O2作为电子受体,利用PHB代谢释放的能量,从污水中吸收超过其生长所需要的磷并以聚磷酸盐的形式贮存起来,并产生新的细胞物质,系统通过排泥的方式,将被细菌过量摄取的磷随剩余污泥排出系统,从而达到高效除磷效果[5-7]。

根据聚磷菌的特性,在厌氧好氧环境交替的过程中可发挥其嗜磷的最好效果。在相同的厌氧时间下,系统地好氧时间越长,摄磷越充分,除磷效果也越好;在相同的好氧时间下,系统地厌氧时间越长,释磷越彻底,除磷效果越好[12]。

2 基本工艺方法

2.1 传统PAO 除磷工艺

传统的除磷工艺环境是厌氧、好氧条件交替运行。释磷需要短泥龄的聚磷菌和厌氧条件,而吸磷则需要好氧条件。如前置的厌氧环境中存有NO3-,将直接影响聚磷菌的释磷速度;当挥发性有机物较少时,反硝化菌竞争有机物,在反硝化结束后,聚磷菌系统才进入完全厌氧状态进行释磷。

为了提高除磷效率,在A/O法的基础上,出现了许多改进的除磷工艺,如氧化沟工艺、UCT工艺、改良的UCT工艺、A2/O工艺、Bardenpho工艺、Phoredox工艺、VIP工艺、SBR工艺、Phostrip工艺MSBR工艺、EADC工艺、ISAH工艺、改良的Phostrip工艺、CPSC工艺、JHB工艺等。

2.1.1 A/O工艺。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Spector在研究活性污泥膨胀问题时研究开发了A/O工艺,是目前最为简单的生物除磷方法(图1实线部分)。该工艺与Bardenpho脱氮工艺类似,在厌氧池中原污水或经过预处理的污水与回流污泥混合,此工艺无需控制NO3-浓度。增加池深可防止O2进入水底,从而保持良好的厌氧条件。一般厌氧区和好氧区的水力停留时间分别为0.5~1.0、1.0~3.0 h时,磷和有机物的去除效果较高。脱磷效果决定于剩余污泥排放量,在二沉池中还难免有磷的释放[7]。因此,城市除磷率约为60%,进一步提高处理效率的空间不大。A/O工艺的释磷效果在进水水质波动较大时会受到影响,一般在设计采用A/O工艺时,要求进水中有较高易降解有机基质的含量[12]。

2.1.2 A2/O工艺。即在A/O工艺的基础上增设一个缺氧区(图1),并使好氧区中混合液回流至缺氧区使之反硝化脱氮。该工有抗冲击负荷能力强,水力停留时间长,运行稳定。在厌氧、缺氧、好氧3个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功能的微生物菌群有机配合协作点,同时达到去除有机物、脱氮、除磷的目的。但该方法也具有一定的劣势,污泥龄和回流污泥中挟带的溶解氧和硝酸盐会影响除磷效果[5-6]。当进水总磷约为10 mg/L时,除磷率一般为85%~90%。

2.1.3 SBR工艺。20世纪70年代,美国Irvine开发了一个间歇式活性污泥系统,在同一个处理池中完成活性污泥的曝气、沉淀、出水、排放和污泥回流过程。SBR法除磷脱氮效果好,占地少,造价低,耐冲击负荷,运行管理简单,可抑制丝状菌膨胀。该工艺对自动化要求高,因近年来自控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使依赖于自控系统的SBR工艺得到发展。

近年来,SBR工艺得到重视,在其基础上又开发出了新工艺。如MSBR工艺,即改良型的SBR工艺,是在序批式反应器的启发下,由我国同济大学和美国Aqua公司联合开发的新型工艺。它是介于连续流和序批流之间的工艺模式,既保留了连续流工艺进出水连续的特点,又增强了系统的调节功能,是一种高效、经济、灵活、易于实现自动控制的新型污水处理技术[7]。由于该工艺中反应池和沉淀池交替工作,并从下部进水,使得沉淀后的下层污泥对进水发生过滤和絮凝的作用,提高了除磷效果。我国深圳地区盐田最早建成了采用MSBR工艺的12万t污水厂,目前松江、无锡和太原等地也都建成了运用改良工艺的污水处理厂,运行情况良好。

为提高SBR工艺的脱氮除磷效果,人们又开发出了CAST工艺。该工艺最大的改进是在反应池前端增设一个选择段,污水首先进入选择段与来自主反应区的混合液混合,在厌氧条件下聚磷菌充分释磷,为高效除磷创造了条件。在主反应区,混合液DO大部分时间内控制在低于0.5 mg/L,污泥絮体的表面和体内将分别形成好氧、厌氧的微环境,可同时硝化和反硝化。由于此环境的延续时间长,同时硝化、反硝化进行充分,脱氮效果良好。另外,通过向SBR反应器内投加复合微生物制剂EM进行试验,发现该法可高效地提高SBR工艺对氮磷的去除效果,且经济可行。

2.1.4 Bardenpho工艺。Barnard研究生物脱氮时发现反硝化过程进行彻底时会有很好的除磷效果,在以生活污水为进水的试验中,脱氮率为90%~95%。这种工艺广泛应用于加拿大、南非、美国。该工艺在除磷的同时,其脱氮效果也比较好,由原水中的小分子有机物提供反硝化所需的碳源,并为后续的硝化反应提供碱度,无需外加碳源和碱[5]。

Bardenpho工艺流程中(图2),厌氧池1由于混合液回流R1中含有少量NO3-会消耗部分VFA,可能会抑制磷的释放;而好氧池1的BOD浓度较高,使硝化不够彻底;在厌氧池2中发生反硝化和进一步释磷,好氧池2彻底硝化和摄磷。

2.1.5 Phoredox工艺。即在Bardenpho工艺的基础上增设一个厌氧发酵区,将回流污泥与原污水或经预处理的废水在厌氧池内完全混合,接下来是2组硝化和反硝化池。此工艺特别适应于低负荷污水厂的生物除磷脱氮。在厌氧池内聚磷菌利用原水中的低分子有机物释放体内的磷,在第一缺氧池内利用原水中的碳源和回流液中的NO3-进行反硝化,使硝态氮还原为氮气,去除BOD;氨氮氧化和磷的吸收都是在第一好氧池中完成。第二缺氧池则提供了足够的停留时间,通过混合液的内源呼吸进一步去除残余的硝态氮[5-6]。第二好氧池则是提供短暂的混合液曝气,防止二沉池出现厌氧状态。

前面设置厌氧池进行释磷,可以避免回流液中含有的NO3-对聚磷菌释磷的影响,能保证较好的除磷效果。在2组池内完成了彻底的反硝化作用后,回流污泥中已无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但运行中发现5段工艺并不能将硝酸盐含量降低为零,第二缺氧池的单位容积反硝化速率低于第一缺氧池,对回流污泥挟带的硝酸盐除磷效果有明显的不利影响。因此,去除第二级缺氧和曝气,并加大第一缺氧池容积,可以得到最大的脱氮效果,从而产生了改进的Phoredox流程(图3)。

2.1.6 Phostrip工艺。即把生物除磷和化学除磷法相结合的一种除磷工艺(图4),主流部分为常规的活性污泥曝气池,回流污泥的一部分(进水流量的10%~20%)被分流到专门的厌氧池,污泥在厌氧池中通常停留8~12 h,聚磷菌则在厌氧池中释磷。脱磷后的污泥回流到曝气池中继续吸磷。含磷上清液进入化学沉淀池,然后用石灰进行处理,石灰剂量取决于废水的碱度,在污泥回流路径上完成沉淀除磷[12]。Phostrip工艺,出水总磷浓度低于1 mg/L,大大减少了药剂的投加量和化学污泥量,而且受进水BOD浓度影响较小。

2.1.7 UCT工艺。20世纪70年代,南非Care Town大学研究生物除磷时发现,Phoredox流程中污泥直接回流到厌氧区,不可避免地带有NO3-,不利于厌氧区的反应进程。为保证厌氧区真正厌氧,改污泥回流到缺氧区,然后再由缺氧区将混合液回流到厌氧区(图5)。该工艺缺氧段发生反硝化,硝酸盐大部分还原为N2,出水回流液的NO3-浓度非常低,可促进溶解性BOD转化为发酵产物,提升厌氧区的厌氧条件,有利于释磷,从而提高除磷效果[6]。

研究发现,除磷效果受水质、水量的影响很大,且UCT工艺可承受的进水TNK/COD>0.08。当进水TNK/C0D超过0.12~0.14时,为了防止NO3-进入厌氧区,必须减小混合液回流比,即必须延长反硝化时间,但为保证活性污泥在二沉池中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此回流比不能太小。为解决此矛盾,产生了改进的UCT工艺(图6)。此流程将缺氧区一分为二,二沉池污泥回流到第1个缺氧池,消除了NO3- 对厌氧池的干扰;然后由该反应池将含有较多溶解性VFA(小分子简单有机物)的混合液回流到厌氧池,保证了厌氧池中厌氧释磷的条件;第1个缺氧池从曝气池得到回流混合液,目的是满足这个反应器内的反硝化条件。一方面,该流程无须严格控制从曝气池到缺氧池的回流比,运行简单;另一方面,基本解决UCT工艺存在的问题。UCT工艺和改进的UCT工艺是目前各国应用最广泛的流程[5,12]。

2.2 DPB除磷工艺

在单污泥系统中,同一悬浮污泥箱中同时存在非聚磷菌、异氧菌、DPB及硝化菌,共同经历厌氧、缺氧和好氧环境。在传统的污泥低温条件下,达到完全硝化的时间很长(SRT>15 d),大量的有机物被消耗,同时因反硝化菌和聚磷菌互相争夺有机物而出现污泥膨胀。为避免产生该类问题,提出了把硝化菌独立于DPB固定在膜生物反应器或好氧硝化SBR反应器中的工艺。较典型的双泥系统有A2NSBR工艺和Dephanox工艺等,单泥系统有BCFS工艺[13]。

2.2.1 A2NSBR工艺。由A2/O-SBR反应器和N-SBR反应器组成,是一种新型的双泥反硝化除磷工艺。2个反应器的活性污泥完全分开,只将各自沉淀后的上清液相互交换。N-SBR反应器主要起硝化作用,A2/O-SBR反应器主要去除COD和进行反硝化除磷脱氮。

在A2NSBR工艺中,硝化菌与DPB完全分离,在缺氧条件下实现反硝化除磷。其构造模式避免了传统脱氮除磷工艺中反硝化菌和DPB 2 种细菌泥龄的差异,也避免了竞争有机物[6,13]。硝化反应为硝化菌和DPB创造了各自最佳的生长环境,SRT可根据实际要求而改变,所需的最小SRT不再是反硝化除磷过程的控制因素,因而可以实现完全的硝化和反硝化除磷。双级工艺采用后置反硝化,与单级工艺相比,可以避免从好氧池向缺氧池大量回流污泥,理论上的除磷效率可达100%。

2.2.2 Dephanox工艺。1992年,Wanner率先开发出第1个以厌氧污泥中PHB为反硝化碳源的工艺,取得了良好的除磷脱氮效果。之后据此提出了具有硝化和反硝化除磷双泥回流系统的Dephanox除磷脱氮工艺(图7)。

进水和回流污泥完全混合后进入厌氧池,DPB吸收易于降解的有机底物进行PHA储备,同时大量释磷;混合液随后进入中间沉淀池进行泥水分离。富集氨氮的上清液直接进入侧流好氧固定生物膜反应池中进行硝化反应;而含有大量有机物的DPB沉淀污泥,横跨同定膜反应池与从好氧同定生物膜反应池流出的硝化液一起进入缺氧悬浮生长反应池内,通过利用氧化DPB在厌氧池储备的PHA放出的能量,以NO3-作为电子受体反硝化除磷,然后混合液进入曝气池利用O2作为电子受体继续除磷,同时氧化DPB细胞内残余的PHA,使其在下一循环中发挥最大的放磷和PHA储备能力[12]。混合液最后进入二沉池中完成泥水分离,将上清液排放,部分含有大量DPB的污泥回流进入厌氧池,排出剩余污泥。该工艺能有效解决除磷系统反硝化碳源不足的问题,降低剩余污泥量和系统的能耗。

2.2.3 BCFS工艺。荷兰的Delft工业大学研发了一种改进的UCT-BCFS工艺(图8)。在UCT工艺基础上增设2个反应池,即接触池和混合池;增加2个混合液循环Q1和Q3,接触池内是厌氧条件,一方面使回流污泥中的硝酸盐氮被迅速反硝化脱除,有效防止丝状菌引起的污泥膨胀;另一方面可使回流污泥和来自厌氧池的混合液在池内充分混合并吸附剩余的COD。混合池的低氧环境,可最大程度地保证污泥再生,而不影响反硝化或除磷,容易控制SVI值,最大程度地创造DPB的富集条件,利用DPB而获得最少的污泥产量[13]。

为防止硝酸盐氮和氧的进入,UCT原有的内循环Q2可分别维持一个较严格的厌氧区和缺氧区。新增的循环Q1可增加硝化或同时反硝化的机会,从而获得良好的出水氮浓度。Q3具有补充硝酸盐氮的作用,可辅助回流污泥向缺氧池。该工艺的出水水质较好,能够保证TP≤0.2 mg/L、TN≤5 mg/L。

3 结语

综上所述,生物除磷技术是一种高效生物净化过程,其中PAO是利用聚磷菌的嗜磷特性除磷,使之在符合其生长代谢的厌氧、好氧环境交替的条件下,吸取废水中各种形式的磷(尤其是磷酸盐形式)。目前,国内外加大了对生活污水生物除磷技术的研究并取得了进展,只要严格控制除磷过程中的限制因素,就会明显提升除磷效率。在目前生物除磷法和化学除磷法有较大进步的情况下,生化除磷法将会成为未来污水除磷的主要方式。

反硝化除磷过程由于DPB使反硝化和吸磷在缺氧区相结合,具有COD需求量最小,节省下来的COD通过厌氧消化等作用,可以还原产甲烷量;能量消耗最小,如氧气量需求减少等;污泥产生量最少。整体上具有高效能、低能耗、二次污染少等特点。尤其是双泥工艺在优越的N/P比条件下,除磷率理论上接近100%。可见DPB反硝化除磷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4 参考文献

[1] 王弘宇,杨开,贾文辉.废水生物除磷技术及其研究进展[J].环境技术,2002,20(2):38-42.

[2] 俞栋,谢有奎,方振东,等.污水除磷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9(1):9-12.

[3] 刘延华,冯生华.对活性污泥过量摄磷发生条件的新认识[J].给水排水,1997,23(10):18-20.

[4] 顾小红,黄种买,虞启义.污水除磷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再生资源研究,2002(3):33-35.

[5] 曹海艳,孙云丽,刘必成,等.废水生物除磷技术综述[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6(5):25-28.

[6] 王振.厌氧—缺氧生物脱氮除磷系统的稳定性及反硝化聚磷的强化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7] 吴海林,杨开,王弘宇,等.废水除磷技术的研究与发展[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3,4(1):53-57.

[8] 夏宏生,向欣.废水除磷技术及进展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31(1):125-128.

[9] 刘晓亮,李亚新.生物除磷机理与新工艺[J].山西建筑,2006,32(1):191-192.

[10] 陈欣燕,程晓如,正.从微生物学探讨生物除磷脱氮机理[J].中国给水排水,1996,12(5):32-33.

[11] 郑兴灿,李亚新.污水除磷脱氮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第7篇:初一生物范文

【关键词】生物实验教学;实验材料;情感体验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提出的新阶段生物课程基本理念依然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人类的不断探究不仅发展了生物科学,也启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实验探究。众所周知,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它的每一个重要发现都是科学家长期实验探究的结果。生物学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科学家的实验探究过程。未来生物学的发展也主要依赖于探究过程的进一步深入。正是基于以上这些认识,课程标准和教材中都安排了相当数量的实验,足以见得实验探究活动的重要性。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只有教师设计的探究实验简便易行、符合学生特点又不失其科学性才能引导学生更大胆的尝试实验探究。

对于实验教学,这里提出一些笔者在使用人教版生物学教材,贯彻新课改思想的过程中关于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方面的一些探索体会。

一、实验材料用具经济、有效

鉴于我国是人口多、学生多、班级多,并且近几年教材内容更新较快,多数学校生物学实验室和相应的仪器设备还处在较低的水平或更新较慢,因此提倡实验低成本、简单易行尤为重要。本教材的实验,除显微镜外,教材用具都是非常低廉的。即便如此,笔者还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多种实验材料用具的代用品。这样不仅降低了实验成本,还提高了试验质量。例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材料用具中铁盘、纸板和玻璃板既不容易收集整理,成本也相对较高,所以发动学生将家里的闲置鞋盒改造,为实验所用。具体做法:将鞋盒的一侧盒盖从中间剪开向下折入盒中并与盒底垂直。由于鞋盒较高,所以鼠妇不会爬出,这样就节省了玻璃板。另外,还有一半盒盖没有剪去,所以可起到纸板的挡光作用。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折入盒中的盒盖可以将盒子的两边分割成光线对比明显的两个空间(靠近盒底处不能分割开),更能体现出对照实验中的变量,一箭双雕。

教材中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实验,用的是普通广口瓶,也可以换用其他用具,如玻璃杯等。教师只要认同这个道理,就能够在低成本实验上做出许多创造。

二、实验中突出情感体验

新课程理念特别注意教育学生爱护生物。通常生物实验,都要使用生物材料,所以教师首先应该以身作则不采集野生动植物作为实验材料或不伤害它们,这既是爱护生物资源,也是一种情感教育。这册教材中涉及鼠妇等实验动物,也应该特别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爱护它们,并且在实验完毕将其放归大自然。在本册教材中笔者还适当增加了一些实验。例如在《植物的生长》一节中增加了实验《做植物医生》,其中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诊断给其提供的植物的无机盐缺乏症,这样不但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增强了学生保护植物乃至生物圈的责任感。整个课程标准没有要求采集和制作动植物标本以及解剖动物,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另外,在实验中改进实验方法及材料时还应主动邀请学生参与讨论,这也有利于增强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我们还可以采用模拟实验,如模拟血型鉴定的实验。情感化的实验不仅可以激发教师不断创新,还可以更大程度的让学生发挥创造力,培养他们的爱心。

三、实验设计科学、合理

实验包含着丰富的技能训练,这里的技能,不单单是指操作技能,如显微镜的操作等,更重要的是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因此要特别强调如控制变量,设计对照,量的检测,数据的整理、分析及表示方式,以及书写实验报告等。对于本教材中的某些实验活动和探究活动,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等,教师应主动将实验课堂还给学生,由学生设计方案、讨论其合理性、完成方案,教师只需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并及时反馈实验结果。这样做可以给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也可以强化技能的训练,也可以说和过去实验的要求重在验证有显著的差别。另外,教师还可以将一些实验方案的改进也交给学生去做,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增强了他们的创新热情。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学学生如何去“学科学”“爱科学”,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做科学”,即通过实验探究去发展科学,去认识自然界的未知领域。这样通过学生动手,一方面使他们能学到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养成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素质,另一方面又使他们能亲自体验到探索自然界的快乐,激发他们投身科学的理想和志趣,而且也让他们更加热爱赖以生存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刘玉兰.??论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效率[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5).

[2]凌丽红.??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6).

[3]莫雪斌,李坊贞,陈小珺.??优化生物实验教学方式培养中学生实验能力的研究[J].?中学生物学,2011(05).

[4]李嵩.??转变观念 努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13).

第8篇:初一生物范文

采用调查问卷和理论考核成绩来评价教学效果。理论考核分两次,一次是针对CMT教学内容在对照组和实验组展开测验,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和综合题。前三种题型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共80分,综合题一道,分值为20分,目的是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次是面向全校2011级学生的期末理论考核,均是传统考试题型,总分100分,主要考察学生对书本内容的掌握情况。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两次的理论成绩,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u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调查问卷分析

调查全部在实验组学生中展开,共匿名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100%。结果表明,CMT的引入让学生明白了基础知识在临床中的运用,激发了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他们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这正是应试教育下的学生最缺乏的学习能力之一,见表1。

2.2理论成绩分析

由表2得知,在CMT教学内容测试中实验组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u=2.48,p<0.05),说明CMT教学法提高了实验组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培养了其学习能力和方法,从而对基础知识掌握地更加牢固,表3的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亦证实了这一点(u=3.72,p<0.01)。在综合能力测试方面,实验组同样表现优秀,其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0.2,p<0.01)。

3讨论

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学好它可以帮助医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临床上各种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及其治疗原理,但因其知识点繁杂、枯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缺乏和效率低下,历来被医学生认为是较难学习的课程之一[4]。对医学生来说,没有比临床病例更能引起其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将CMT引入生物化学教学,通过不断摸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积累了一些经验,总结如下:

3.1教学案例的难度应符合学生的综合能力

典型性CMT要求的教学案例是从临床搜集的真实的复杂病例[5],对于医学知识掌握甚少的大一学生来说,即使在教师引导下也很难就复杂的临床病例做出准确的分析,最终必然会因为超出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使教改流于形式。鉴于此,我们所采用的病例都是授课教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自己编写的,摈弃了过多的干扰因素,适当降低案例的难度,同时保证其真实度和有效性。此外,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对需要教科书以外知识较多的病例,我们同时指定相应的参考书,减轻了学生的课下负担。实践表明,以上措施使得大部分学生均能参与课堂教学,课堂气氛活跃。

3.2CMT尽量不要在新授课中引入

目前的文献资料显示,CMT在临床课程中均是在新授课中应用,先由学生课下预习、自学或者查阅资料来分析问题,课上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问题的一步步解决来学习新知识。我们开始也借鉴上述方法,但遗憾地发现,有能力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甚少,教学气氛惨淡。我们转而在学完相关章节后引入临床病例,将其中的知识点甚至是已学的跨课程知识融入到教学病例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医学基础课程的兴趣和靶向性。这才是医学基础课程引入CMT教学的主要目的。表1的调查问卷结果同样证明了这一点。

3.3教师的综合素质决定了CMT教学质量

第9篇:初一生物范文

【关键词】导入 发言 走进教材 思考

每逢丹桂飘香的好季节,就是新学期的开始,看着那一个个可爱活泼的初一新生,心里真是特别的激动和开心。与其说开学是学生焦虑综合症的开始,倒不如说是老师们不适应的开始。如何在新学期的第一课让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喜爱自己的课,一直是困扰老师们的一个难题。下面我针对如何上好初中生物第一课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一、在上课之前,导入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一个优秀的教师常常会利用1-2分钟的时间巧妙引入课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节新课,尤其是初中生物的第一课,如能通过主意新颖、出人意料、富有情趣的引入,学生就能产生浓厚的兴趣,关注所要学的内容,并从此喜爱生物课。例如:教师在讲授《致同学—走进生命科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鸟语花香的视频,然后提问学生:“其中的鸟儿、花草树木都有生命吗?大家坐的椅子和用的书本有生命吗?”学生通过思考一下子就能明白原来生物都是有生命的。接着教师可以再分别播放一段关于种子发芽、植物开花和动物繁殖(家猫生小猫)的视频,让学生体会生物学主要是研究生物体的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这样一导入,学生的参与心里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课堂氛围自然就热情高涨起来。

二、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发言

我觉得目前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初一的学生其实还很天真、很自主、很想上课表达自己的观点,可是很多老师为了控制课堂纪律混乱常常镇压或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到了初二,上课举手发言的学生越来越少,到了初三几乎没有学生愿意发言了。所以教师应该还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发言。最近我有幸听了一位出国培训回来的老师的讲座,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关英国中学的教学课堂时间分配理念,他们非常地重视教学课堂中老师和学生的时间比例,他们提倡TTT20%(教师讲话时间)和STT80%(学生讲话时间)。因此我觉得开学初的第一堂生物,教师通过引入生物概念以及研究的方向以后,宝贵的时间都应该留给学生,让学生看图说话和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师生共同得出总结:生物与我们的生活事息息相关的,它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基础。

三、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使学生真正地走进教材

“生物在给我们提供生存基础的同时,还在生产和生活中,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呢?接着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引入仿生学,仿生学——模仿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基本原理,制造全新的或改善已有的机械、仪器、建筑、工艺等方面的科学。例如:生活在海洋中的腔肠动物,如海蜇、水母等,有一套预测风暴的报警装置――钙质平衡石,人们模仿这些装置,设计制造的风暴预警仪器,能提前15小时预报风暴,并能指示方向。模拟苍蝇的翅膀及其运动模式,制造出微型飞行器,可用于灾难救援、电子侦察等。模拟蟑螂的运动方式制造出的机械蟑螂,有望在太空探索或排除地雷方面起重要作用。北京车站大厅是仿蛋壳、龟壳的薄壳结构。紧接着,教师可以再介绍一些比较高水平,高科技的例子。例如:细胞核移植技术、转基因食品、试管婴儿、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生态农业(果园养鸡)等。教师可以选择一个让学生讨论,例如“转基因食品”,其实在市场上,我们购买的很多食用油和水果蔬菜都是转基因的,譬如说:金龙鱼的转基因大豆油、转基因的玉米油、水果店里畅销的圣女果(小番茄)、菜市场里转基因的生菜等。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和相关资料给学生视觉上的震撼,甚至还可以让学生分组实验,有计划地进入各大超市和菜场,做一些简单的实地考察,真正地利用生物课所学习的知识去感受生活、从实践中更好地学习生命科学。

四、教师还应该给学生留些思考的悬念

虽然人类凭借自己的智慧,揭开了一个个生命之谜,但人类对生命的奥秘还“知之甚少”,还面临着许多难题。例如:我们能找到“第二个地球”生存吗?人长生不老吗?人类什么时候能够战胜各种癌症?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有害吗?当然,人类社会还面临着人口增长、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疾病危害以及生态平衡被破坏等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都必须依赖于生命科学。通过一番这样的语录,教师可以充分调动起了学生走进生命科学殿堂的兴趣,为以后的生物课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罗军兵.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课堂参与式教学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7.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