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区域活动教研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只会教课的人,我们通常称之为教书匠,而会研究学问的人,我们才会称之为“师”。在新课程改革中,更多的是“校本教研”,大力提倡“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更多的倾向于“研”。我国古代教育家就有“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只有潜下心来,才能专心研究教育理论,教育教学方法,研究教师如何成长;只有通过真正的实践研究,获得第一手的资源,才能运用于教学之中,使自己的日常工作获得更真实的支持依据。没有研究实践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老话至今还很适用。
二、整合实践的调度员
通常在接受新理念上,教研员在时间和领悟上可能比教师要快,但是,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实际问题,还是需要一线教师本身。教研员如果脱离了教学第一线,缺少实践的积累,他们的认知只能来源于书本和主观臆断。没有了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过程,会造成认知的片面性,会成为教育理论的空谈家,不能更好地发挥教研员的实际作用。因此,教研员必须积极与教师合作,充分参与教育教学实践,与教师一样坚持一线教学、一线调研,与学校教师合作,开展平等对话、交流和互动,向教师学习,从教师的实践中汲取营养,共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三、总结反思的服务员
作为一名教研员,无论哪个级别,都要面对一个区域。在这一区域里,教研员是为全体教师服务的,是为整个区域服务的。教研员服务得是否到位,决定了该地区教育教学理念及方法贯彻使用得是否全面。这就要求教研员要经常进行总结反思,总结每一个阶段的工作、总结某位教师的教学活动、总结每一次教研活动、总结每一次培训等等。此外,教研员还需要思考,自己是否按着即定的计划实施各项工作,完成了哪些任务,取得了哪些成绩,还有哪些未完成的任务,出现哪些没有预想到的问题。并且,要依据这些资料,制定好整改的方案。这样,才能从一个区域着眼,从大局着想,面向全体,从而调整工作策略。
四、课程改革的排头兵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深化我市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科学教师队伍建设,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保证。虽然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化培养已经在一些院校开设出来,但是小学科学教师的课程设计方案还在探索之中。
2.加强我市小学科学学科整体建设的需要
我市自新课改以来,小学科学学科队伍建设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与重视,改变了原来专职教师队伍以“老、弱、病、残、孕”为主要成员的现状,骨干教师以兼职为主体的师资结构现状。截至2015年1月统计:本市现有公办小学30所,现有科学专职教师71名,专职教师每校平均2.37名,兼职教师18名,平均每校0.6名;专职教师中本科学历49人,占70%。所以,改革本区域对科学课教师的研训工作是我市科学教师队伍建设最为急切的任务。
3.提升我市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需要
从目前本市的科学专职教师年龄结构中来看,35周岁以下教师占比较大,五年内任教新教师比例尤为突出,这部分教师对课程目标与学生缺乏解读、思考与理解。如何为教师搭建各种研修平台,提高教师参与研修的主动性与有效性,使教师的研修能够与自身的课堂教学问题相关联,切实解决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普遍问题,这对本市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意义重大。
(二)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解决本市小学科学各类教研活动形式简单、效率低下问题。
我们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解决目前我市小学科学课程各类教研活动缺乏整体建构、平台单一、研修方式单调,指向性不明、研修内容与教师的专业成长所需不匹配等问题。
2.解决本市科学教师参与教研活动主动性、积极性不够的问题。
我们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解决我市小学科学教师,特别是年轻的一线科学教师课程学习意识与能力不强,缺少课堂教学中对普遍问题的主动与创造性解决的思考等问题。
二、本课题的选题目的与意义、创新之处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课题的目的在于改变目前我市小学科学教师教研活动现状总体处于一种随意的、无系列的、完成任务式的、被动的状态。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对本市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愿望、专业素质和能力、专业发展的环境、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展现、总结与探索,从而全面提升我市小学科学课程质量。
(三)创新之处
1.在研究视角上,关注小学科学教师的研修平台及方式,关注“参与式研修”在县域层面上的建设与实践操作方法,更为关注小学科学教师从接受培训到“参与式研修”的主体、内容的变化,这是本课题最重要的创新之处。
2.在研究思路上,坚持教育行政主导性和课题领导多元主体整合性相统一。
3.在实施方式上,坚持以市科学教研员、市教科员为主的县域统筹与科学教师为行为主体的个性发展需要相结合。
三、概念界定
参与式研修:
“参与式”:参与是指参加活动的个体在群体活动中的状态;参与式是指个体与其他个体间的互动、个体受群体影响、个体影响群体等外显行为的方式和程度。
参与式研修:通过学习者主动的、从解决自身问题出发的参加群体组织的研究和学习方式。是为完成真实课堂问题,成员之间相互依赖、探究、交流和协作的一种教研方式。
(下转第63页)
(上接第59页)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共同体建设理论
2.课程发展理论
3.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学习理论
4.需要理论
五、课题的研究目标
具体目标有: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参与式研修”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县域层面上的建设与实践操作方法。形成有效的“参与式研修”的平台及研修方式。形成本市小学科学课程“参与式培训”实践经验。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对本市科学老师的培训工作更加系统、科学,促进培训工作的实效。加快本市科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3.形成与积累起本市小学科学系列的学科问题资源与培训资源。
4.形成一批本市小学科学课程领域中具有较高自主研修能力的团队与个人。
六、课题的研究内容
(一)小学科学区域教研活动现状调查与问题成因的研究。(基础性研究)
主要对我市目前小学科学课程中在市级、片级、校际间、校级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寻找问题,进行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二)“参与式研修”方式的现实意义与功能价值研究。(理论性研究)
主要研究在本市小学科学课程中进行“参与式研修”方式的价值取向、内涵、本质特征、功能定位等,着力研究研修建设内容、途径和条件创设,影响“参与式研修”的方式建立相关要素,及其发生作用的一般规律。
(三)小学科学区域教研“参与式研修”组织形态的研究。(组织框架研究)
主要研究本市小学科学在实施“参与式研修”中的组织框架与结构、运行路径 、运行机制的问题。
(四)小学科学区域 “参与式研修”运行方略的研究。 (方法研究)
主要探索小学科学参与式研修从主题的产生、确立、研究的方式、研讨的方法以及技术的支撑、运行的路径、总结交流的形式开展系列的各个层面的研究,找出小学科学课程急需解决的教学中的各种问题、成因以及解决的措施,从而整体推进本市小学科学学科课程研修,促进本市小学科学的课程实施。
(五)小学科学区域教研“参与式研修”各类型案例研究。
主要通过对典型个案的跟踪分析,发现和探寻“参与式研修”对教师个人成长及团队建设影响的一般规律,总结经验。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如下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2.文献调查法
3.行动研究法
4.经验总结法
5.个案研究法。
八、预期成果形式:
1.《太仓市小学科学区域教研活动现状调查与问题成因》调查报告
2.《参与式研修:变革小学科学区域教研方式的研究》研究个案集。
3.《参与式研修:变革小学科学区域教研方式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4. 《参与式研修:变革小学科学区域教研方式的研究》课题研究论文集。
5.《参与式研修:变革小学科学区域教研方式的研究》研究活动的汇编。
九、可行性分析
1.课程改革和质量评价需要搭建学科资源共享平台
高中地理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根据地理学科及地理教学的特点,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发挥地理教育的功能,使学生增强地理科学意识,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综合发展等问题,使每位学生的地理素养都有一定发展和进步。同时也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其终身学习养成良好习惯并打下基础。只有整体提高地理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促进专业化发展,才能积极有效地推动地理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的精髓是师生的相互交流和影响。对于区域性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因受学校生源层次、师资水平、教学资源等多方面影响,如何在一个相对公平条件下开展区域内学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值得探索研究。同时,随着网络技术、区域教研网络的不断形成和发展,结合区域性教研室地理学科的工作性质与优势条件,搭建学科资源共享的区域性平台,可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有效实施提供坚实的硬件基础。
2.地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评价标准要求的简略与模糊。《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高度归纳学科的主干内容,文字描述相当简洁,提供学生学习后应达到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之程度标准,是从学科学习结果角度规范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与过程,评价教与学的质量。
但由于内容上的高度简约化,淡化学科知识体系,突出地理能力的评价,许多地理知识能力内容并没有作教学、评价上的具体要求,造成课标实施在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学校教师、不同经验的新老教师等方面,存在着对课程标准理解、把握、实施的不同程度偏差;也导致在实施区域性、学校内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时,因评价具体环节的参差不齐或过于弹性而变得模糊或不明确。
(2)评价基础资源的差异与不公平。目前,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主要方式是相互结合地实施“诊断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如随堂听课了解教学情况、单元诊断性考试、学生访问谈话等;“总结性评价”如区域性、或学校内的学期期末考试、学年考试、学科结业考试、高考等。还有一种是关系着学校与教师声誉的家长和社会评价,它是不会考虑其办学条件、师资状况及生员与生源状况的,评价几乎就是看某个教师、某所学校、某个区域所教的学生参加高考或某一次重要考试的成绩,有形无形的压力不少。不论哪一种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现实就是在不同课堂教学环境条件下的学科质量评价,存在着教学资源条件的差异性和不公平性。因此,需要在区域性学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实施前,创设一个共享的、基本相似的课堂基础教学资源条件,才能针对不同层次学校学生、教师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探索。
二、共享平台建设的意义与条件
1.构建学科区域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意义
(1)建设区域性共享课堂教学目标评价操作体系,促进学科教学评估目标的具体落实。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研究基础,确定一个让各校教师认可的、容易操作检验的课堂教学实施要求标准,发挥各校教师的经验体会,结合区域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现状,研究制订出区域性《高中地理必修部分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建立起适合区域教学教研特色的、有效课堂教学的目标要求。
(2)建设区域性共享课堂教学资源库,丰富教研经验与实践的交流共享。根据区域内各学校教师原有地理教学资源基础,组织学校的地理教师,从各自实践经验与体会中总结、归纳、整理和编辑形成一批适应不同层次的课堂教学共享资源,形成可持续不断充实的地理课堂教学系列资源,创建区域性共享教学资源库,形成一个共享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基础平台,为实施较为公平、客观的评价创设条件。
(3)建设区域性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在区域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学科教师个人与团队开展教育科研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科教师对教学资源认识和积累的自觉性,提高开展资源收集、筛选和应用的能力,实实在在地为学科教学教研提供一些具较强应用性的教学资源成果,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教学资源平台,同时也探索一种区域性教研组织、培养的途径,为促进各校学科教师专业化不断发展提供帮助。
2.构建学科区域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有利条件
(1)地理课程改革和推进形成突破口。中学地理学科实施和推进的新课程改革以及近年开展的各项区域性教学研究活动,使地理教师较明显地理解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很大程度上转变教师教育教学的价值观、课程观、学生观、知识观以及质量观等,在落实地理课程标准的教学过程、教学教研和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已有较多的经验和体会,并在不断实践、反思基础上促使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这些都是研究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2)众多教学资源和成功案例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条件。目前,教师可从购买商品化教育资源、互联网收集等途径获取大量的学科教学资源。从资源形式上有教育网站的地理论坛、教师文集、课堂教学、教案学案、训练试题、地图资源、高考专区等分类;有学科QQ群、教育博客、地理知讯和最新的地理时事;也有全国各地学科课堂教学、资源运用、质量评价等众多的交流成果,可以极大地充实地理课堂教学的资源、信息和手段,为资源平台的共建共享共赢提供可靠的保障。
三、共享平台建设的主要构成和成果
1.平台建设的主要构成部分
(1)区域教研通知告示:包括区域内外学科教研活动;各种学科竞赛评比成果等的通知说明。
(2)区域教研成果展示:各类师生竞赛成果作品展示;区域性教研活动实录照片、课例资料等。
(3)区域课堂教学要求:学科课程标准及其解读资料;学科课程标准具体化、各单元课堂教学实施的基本要求。
(4)区域课堂教学辅助:教学进度计划、教案、学案、课件、图像、基础练习等资源。
(5)区域课堂教学评估:单元测试、模块测试、高考备考、成绩统计与质量分析等资源。
(6)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学科教学基础理论、教学技能学习资料、教师教学经验交流等。
2.平台建设的成果
(1)充实新课程下区域性地理学科教科研的内涵与经验。经过不断探索实践,形成了我区高中地理学科的“学科教研员—学校科组—年级备课组—教师个体”教研体系,推进学校学科组建设,丰富了教研理论学习研讨的内涵,提升了学科区域性教研的针对性和质量水平,其中教研计划安排落实跟踪,促使活动有序有效开展。教研工作内容有所侧重,使一线教师真正做到低投入、高产出地完成任务。
教研过程
一、明确区域活动价值的新视角
本着先学习后研讨的策略,我们组织教师阅读《教育的原点》和《区角新视界》,并在读书活动后围绕“区域游戏的价值和材料投放”展开集体讨论和思维碰撞。
研讨片段
莉:区域游戏的价值是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快乐成长,如果材料的投放不能引起儿童的操作行为,那么区角就形同虚设,也没什么价值。
榕:区域游戏是幼儿自主、自发的游戏,提供的相应材料应该是幼儿喜欢,能够去主动探索的。
捷:应该提供多样的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从而获得个别性发展。
佳:提供游戏材料必须先分析幼儿的情感需要,倾听幼儿的想法,应鼓励幼儿为游戏做计划和做材料准备。
园长:在老师们的发言中,提到“自主、自发、自由”等关键词,这些词都代表着幼儿在材料操作中能够自己做主,不受外力的支配,从而实现自我的发现。从阅读和探讨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区域活动的本质就是让幼儿获得个性化的学习与发展,而材料的有效投放是区域回归本质的关键点。这些材料的提供可以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决定。
阶段总结
通过研讨与学习,我们对区域活动的价值以及材料提供形成了以下共识:1.区域活动的本质就是让幼儿获得个性化的学习与发展。2.关注材料的投入是确保区域活动能回归本质的重要途径。3.教师应基于对儿童的观察来投放适合儿童兴趣和发展水平的材料。4.强调儿童学习的自主性。区角内的材料只是教师提供的支架,只有幼儿在亲自操作过程中才能产生持续探索的欲望,幼儿的经验才能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升。
二、聚集慧眼识问题找策略
在明确区域游戏的价值与材料投放的原则后。我们给每位教师分发了区域观察记录表,用以记录幼儿在操作材料中的一些行为,并重点整理出材料投放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组织了第二次研讨活动。
研讨片段
华:我认为,今天看到的区域游戏材料还是比较高结构的,教师对材料附加了特定的任务,幼儿必须按照教师规定的方法进行操作以达到目标。
芸:游戏性不够,幼儿的兴趣不够持久。
招:有的区域材料很吸引幼儿,有的区域则没什么人气,无法自主控制各区域的人数。
珊:有的区域孩子活动的声音太大,材料有些乱,是不是材料投放太多的问题?
副园长:大家的问题可以总结为不好玩、人数多、材料乱、声音大,我们应该如何调整?同伴的做法中有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呢?
媛:我认为有些材料可以让幼儿自己制作,材料的摆放也让他们自主标记,可以提供一些半成品供他们自主地玩。
招: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多分一些游戏区域。环境的创设要情景化,将材料与环境相结合,这样能吸引幼儿参与。
彬:提供的材料如果本来就适合两三个幼儿操作,那么无形中也就控制了人数。
莉:中一班的钓鱼游戏,老师设计了可以移动的小架子,幼儿可以自己推出来进行“晒鱼干”游戏,平时就靠在边上。这个方法不仅解决了空间问题,活动的小摊还很有游戏的乐趣。
捷:我们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些垫子,他们需要的时候可以取出来坐在地上玩,或者作为游戏的辅助物。这样空间上更加自由了,也不会吵闹了。
阶段总结
通过观看照片、录像以及从同伴间良好经验的借鉴,教师们收获了有效的策略:1.材料趣味性与游戏情境两者缺一不可。2.固定区域与灵动区域的有机结合。3.低结构材料的目标内涵与教师的观察支持相辅相成。4.鼓励和支持幼儿玩出新花样从而达到个别化学习的目标。
三、精解优质案例取精华
随着教研活动的深入,区域活动中一个个精彩的时刻出现在老师们面前。以“区域游戏材料促儿童个性化学习发展”为题的一个个精彩案例应时而生,因此我们第三阶段的研讨主题为“精解案例取精华”。我们精选了教师们的优秀案例以及一些省级优秀案例,如《百变脚踏车》《陀螺战士》《有趣的影子》等,采用分组研讨――集中分享的方式,引领教师们站在不同的视角更加深入地领会区域游戏中如何观察解读幼儿的行为,如何把握材料投放的适宜性。
教研片段
云:在《百变脚踏车》区域游戏案例中,我们了解了案例撰写的主要板块有:观察记录、行为分析、调整策略、案例小结等几个方面。这一案例中教师观察记录了幼儿在玩脚踏车这一活动中的行为,然后分析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最后通过多次调整材料满足了不同幼儿个性化的发展。比如教师投放了梯子、轮胎、布条、大型积木等多样的低结构材料让幼儿自由创设情境,以满足幼儿挑战踩脚踏车的难度和增加趣味性。有的幼儿尝试借助梯子,在梯子上T脚踏车;有的幼儿利用轮胎垫高梯子的一头,让梯子成为一个坡面,骑脚踏车通过。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是通过观察记录幼儿行为来解读儿童的心理,通过游戏材料的支架作用让不同水平的幼儿在这个游戏中都获得发展。
静:学习《陀螺战士》案例后,我们认为值得借鉴的经验是:提供轻松、愉快的环境和充足的材料让幼儿进行探索。幼儿为主体进行探索,教师观察幼儿的行为进行梳理,边玩边提问题,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教师根据观察调整和推进材料,幼儿经验得到提升。
阶段总结
精析优质案例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教师们从优质案例的分享和学习中对区域材料投放的适宜性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教师们认为,区域游戏材料的提供必须是源自对幼儿游戏中的行为观察,以解读幼儿行为、满足幼儿个性化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区域游戏材料的提供应是动态的,以游戏材料为支架推进游戏发展的过程应呈现递进式,从简单到多样,从无规则到幼儿自主设计规则等;区域游戏材料的提供应蕴含教师智慧和幼儿发展目标,幼儿在与游戏材料的互动中应充满探索和发展。
教研感悟
关键词:小学体育;校本教研;专业进步
一、小学体育校本教研现状
1.体育学科认识因素
社会与学校对体育学科的认识误区,体育学科的教师逐步被边缘化,又因为意识上的误区使体育教师有意识地学习、研究、实践较少,对教研没有深入的学习与实践,导致了体育学科教研的“低效”。
2.体育学科组织因素
校内现有将7个科任学科划分为一个教研组,这种组织结构不利于学科教研功能的发挥。
3.体育师资专业性不足
在教研时体育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学习、研究、实践、探讨,效果不太明显。校内教研多是教师个体说课、上课、评课,或教师从自我角度出发,三言两语的发言没有对教学、教研问题和困惑聚焦。
4.教研缺乏区域引领
区域教研员作为本学科指导者和引领者,应参与到学校的校本教研中,指导教研主题的确定、教研内容的安排、教研方法的确定、教研效果的呈现等,但由于区域特点,一个区体育学科仅有一名体育教研员,而全区公办小学和体育教师人数众多,一个学科教研员面对的是区域所有学校和一个学科所有的体育教师,教研员工作覆盖面宽。
5.校本教研形式单调
由于区域内个类别学校众多,学校对教研经费和支持力度不一,有些学校没有订阅与教育研究相关的杂志,没有提供国内、国外教研情报信息、咨询服务、研究成果与经验。
二、小学体育校本教研对策研究
1.教研组的整体发展
在全区域内各小学推行的由教研员、学校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建立起来的对教学、教研专业管理机制,由教研员、学科组长、学科教师建立起来的学科教学、教研、学业测评的专业指导机制,从三级(区、校、组)两线(专业管理、专业指导)的“三级教研联动”中,形成学校学科教研共同体,促进教师同伴互助,合作成长,团队发展,提高学科教学质量。这样的小学体育校本教研为体育组教研活动的开展带来了思考。
2.教研组长能力提升
让教研组长更有责任感和紧迫感,增强了主人翁意,让教导处更有左右臂得力助手之感,对学科的指导更具有专业引领作用。教研组长不同于以前,只是对事务工作的传达,通过有效校本教研的开展,从专业管理上教研组长在管理能力上得以提升,从专业指导上教研组长在业务能力上更得以提升。
3.学科教师专业进步
让体育教师回顾课堂教学:备课、教学设计、上课、评课等方面的研究,形成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让教师体验到职业幸福感。
明确了学科的最新动向,多角度拓展了教研的思路,促进了课堂的研讨,增进了教师对自身教学的关注,知道了自身的发展方向。提升了学校学科教学的研讨深度,让教学变得规范和有效。
前所未有地增强了教师教研的责任心,并落实了每级的任务,发挥了各自的作用。以常规促规范,开展教务常规督查;以活动促特色,开展学科实践活动;以科研促提升,形成小团队微型研究课题。
对促进体育教师对组织教学过程的深入钻研,提高了教师上课、评课和组织活动的能力,对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形成体育校本教研组织体系,让教研有保障
“三级、两线、三主题”的体育校本教研系统性更强,强调系统中“三级”要协调一致形成合力,要破除传统教研中区域促进、学校促进、教师自我促进中各自为政的格局,通过专业管理和专业指导保障的方式达到校本教研系统的整体发展,最终作用于教师,促进专业发展。对课程性质而言,由“补偿型教育”向“提高、参c型教育”转变。对学校教师而言,由“被动性进修”向“主动性、参与性进修”转变。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使教师得到可持续发展,变“要我培训”为“我要培训”。对课程培训的方式而言,由“单一性、封闭性”向“多样性、开放性”转变。面授、研讨、实践研究、主题研究、专业会议、示范教学、问题解答、自修阅读等等。对培训机构而言,由“学校权威型”向“共同协作型”转变。
(2)形成体育校本教研活动体系,让教研有根基
区级活动六大系统:集中培训、集体视导、质量检测、现场研讨、学科教研、蹲点视导。校级活动四大系统:大组教研、小组教研、联线教研、联片教研。建立“1+X”模式的。体育校本教研的研修团队以“项目+团队、分工+轮换”的创新格局打破了传统研修模式的弊端,将教育科研与校本教研进行有效整合,有效构建了一个个研究型、学习型“同研联盟”共同体团队。建立“实施共同体”,营造“专业研修场”,衍生“个人情怀”与“团队情感链”。
把“开展自己的教研,解决自己的问题,亲历自己的成长,促进自己的提高”作为教研目的。在研究过程中,教师确实受益匪浅。校本教研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关于开展有效教研的认识,通过区校级十大活动系列性研究,在符合区情、校情、师情的实际环境中,真实开展体育校本教研,确实有效促进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深度发展。
(3)形成体育校本教研实施体系,让教研更有实效
通过“有效教研、有效教学、有效测评”的三大主题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以校为本的教研,将教研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三大具体问题为对象,研究有效教研是有效测评的前提,有效教学是有效测评的基础,有效测评能促进有效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以教师为研究主体,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充分发挥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性才能去解决教学实际问题,能让教研有效,并实现教师专业水平的真正发展。
2.建议
虽然小学体育校本教研搭建了校本教研组织体系、培训体系、活动体系、实施体系、支持体系、评价体系,但要从区域整体推进还需形成教研共同体且均衡发展,否则仍然各校各自为政,资源不能最大化利用和整合。
(1)建立教研共同体
在全区域内各小学推行的由教研员、学校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建立起来的教学、教研、管理机制,对学校学科教学、教研、测评的研究,形成学校学科教研的共同体,促进教师同伴互助,合作成长,团队发展,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建立教研共同体。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体育学科教研组校本有效教研即“以体育学科为本的教学研究”,着眼于在真实的体育组教学研究的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升教学有效性,促进教学测评有效性,从而推动体育学科教学的顺利实施,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3)区域整体均衡发展
区域推进即从全区整体发展出发,发挥“整体优势”,推进学校、学科、教师的发展,促进教研共同体形成,起到区域整体均衡发展的积极作用。
(4)研究校本教研模式
以解决学校体育组所面对的具体问题为出发点,将教师的日常教学、教学研究、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强调团队精神和同伴互助,为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经验分享、专业成长提供有效平台,努力研究和构建“协同工作、共享智慧、和谐发展”为宗旨的体育校本教研模式。
希望达成:在有效体育校本教研研究中发挥“整体优势”,推进学校、学科、教师的发展,促进教研共同体的形成,起到区域整体均衡发展的积极作用。形成学校体育学科教研共同体,促进体育教师同伴互助,合作成长,团队发展,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如何立足中学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充分发挥本区域良好的文化底蕴及音乐教育资源优势,以研究的眼光对待音乐教育工作,为音乐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才能切实提高音乐教育质量,全面推进中学音乐教育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开展。通过开展问卷调查,找准切入点;加强理论培训,更新教育理念;加强骨干示范,以点带面共同提高;“老带新”带徒结对教研模式等途径的实践研究进行探索与实践,有效促进本区域中学音乐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一、开展问卷调查,找准切入点
本区域目前中学音乐教师共有30人左右,在这个教师群体中既有对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方式还比较陌生的新教师,也有一批对音乐教育事业执着追求的骨干教师,如何进行优势互补促进区域中学音乐教师共同发展,取得双赢局面,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其个体差异和不同的研修需求是客观存在的。笔者在开始就深入各中学进行调研、座谈,从师资队伍情况、教师学历层次、职称情况、个人专业技能、如何进行有效教育教学、对今后教研交流的需求等方面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发现本区域中学音乐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师个体内在的自我发展需求、己有的教科研理论水平、教学经验、学习方式以及已有的专业发展水平等方面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整体上普遍存在教科研主动意识不强、参与各级各类教育科研活动状态松散现象,从而影响着本区域中学音乐教育教学的发展。音乐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如何进行有效教育教学等问题存在困惑,教师对今后教育教学的交流活动需求也得到进一步的凸显。教育教学实际促使教研部门根据不同结构层次的音乐教师来组织有效的研修活动,使他们在教育理念、教学实践、专业水平、科研能力、人文素养等方面都能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充实,促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达到更高的水平,逐步由教学型向科研型方向发展,已成为当前本区域中学音乐教育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
二、加强理论培训,更新教育理念
教师如果不能把准时代的脉搏,不断地学习,拓展视野,增长学识,不仅不能教好学生,反而会因为自己的知识滞后而阻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把自我发展和终生学习当做自己的内在需求,挤出时间来学习,让学习成为自己的职业生存方式。
本区域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着强烈的知识拓展需求。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教师对本学科专业技能的培训有着强烈的要求,但提出接受教育理论培训学习的甚少,因此重技能轻理论是当前中学音乐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部分教师甚至把参与研修活动当成是教学工作中的一项负担,业务研修不积极、得过且过,研修活动没能成为内在的、自觉的、自愿的行为。如何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很重要。可以通过采取不同的学习形式,让教师了解新理念、新观点、新方法有效促进教师在教学中角色的转变,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在培训活动中主要采取自主学习、集中学习、教师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专家引领等途径来开展。通过互动学习交流形式,丰富学科知识,更新理论知识,提高了教师专业理论素养。
1、自主学习方式
积极引导教师利用个人或学校订阅的相关学科或理论专著,如:《(2011年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国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等书籍进行自主学习,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认真做好学习摘录,要求每学期撰写两篇以上的学习笔记,作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性材料,评出优秀、良好、合格等级,并将学习笔记进行区域交流展示。
2、集中学习方式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不同的学习方式有各自的特点、优势和适用的条件,教研部门应根据教师不同的教学需求和困惑等问题,采用多样化的学习形式,营造丰富的学习环境,有主题地来提高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通过学习活动让教师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快乐和收获。经常组织区域教师参加全国、省、市区级的举行的各项集中研修活动,如:组织参加《第六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现场评选活动》《福建省中小学音乐学科教师基本功培训班》《泉州市区中学音乐校际教研活动》等活动,有效地提高教师交流合作意识和能力。
3、制定专业发展规划
教师专业发展规划行动,为教师教育生命注入了活力,为教师有效研修明晰了思路,使教师在问题中成长,在研修中成熟。针对本区域中学音乐教师立足本岗位对影响专业发展的个人内部因素――优势、劣势,外部因素――机会、不利因素四个维度,分别制定了个人和学校音乐教研组专业发展规划,做到行动有目标,发展有步骤,落实有方法。为教师在自我研修的道路上,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提升专业内涵起到了有效指导。
4、专家引领
教师的自身发展是教师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是教师在充分认识教育意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精神追求,增强职业道德,掌握教育规律,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根据区域教育教学实际需求,争取各级专家的引领指导,能有效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如:聘请专家进行《走上课题研究之路》《中小学课题研究如何选题》《走进课堂,探究课堂――兼谈听评课的艺术》《音乐教学设计及在案例分析》《片段教学的应用研究与案例分析》等专题讲座活动,让教师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转变一种观念、树立一种意识、收获一种启示、形成一种行为的学习过程带来的快乐与收获。
三、构建不同途径的教研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一直以来,传统教研活动模式以听课、评课、集体备课、培训讲座为主要途径,如何充实和创新使音乐教研的形式更丰富,目标更明确,内容更实效,活动更有效。为此,进行了以下探索与实践。
(一)建立教研管理制度,保障活动顺利开展
为了使教研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制定了有效的教研管理制度及激励性教研评价制度,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的管理制度,有效地促进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
1、制定每周五上午为常规教研活动日,各校不安排相应学科的功课,实行签到制,参加研修活动的教师以学期为单位,由教研部门发给继续教育课时证明。
2、对积极主动承担省、市、区级专题研讨活动的教师及指导教师,由教研部门给予指导教师证明、开课教师证明。
(二)骨干示范,以点带面共同提高
骨干教师相比青年教师来讲,有着更强烈、更理性的自我发展动机。他们有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的引领,希望取得更大成绩,能不断地主动寻求挑战,勇于承担困难工作,渴望实现自我价值。
在教研活动过程中,积极为骨干教师搭建外出学习平台,构建“学习交流与反思性学习相结合”的研修模式,注重提高教师获取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和掌握娴熟、高超的教育教学能力,积极探索创新教育教学思路,引导教师开始追求教学科研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首先制定研修目标,把理论学习与实践行动有效地结合,通过有计划的研修互动学习,让骨干教师在日常学习中不墨守成规,学习新鲜的教育理念、提高和丰富教学能力,专业素养方面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1、外出学习交流中成长
积极为骨干教师创造走出去学习的机会,促进教师教育科研理念的提升。要求外出学习的教师带着思考走出去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做好学习、听课笔记,撰写研修心得,适时召开学习交流会,谈感受、谈启示、谈设想、把更多的新理念、新认识、新做法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加快自身的专业发展。
2、指导活动中学习成长
在研修过程中,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提高骨干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师的音乐实践能力。一是开展骨干教师示范课。二是骨干教师挂钩指导。通过示范课及挂钩指导工作,使骨干教师为今后的音乐研讨教学起到很好的示范和指导作用,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3、在反思性学习中成长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波斯纳(G.J.Posner)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简明公式:经验+反思=成长。通过对教学活动的不断反省自己,就可以发现问题,改正不足,不断地完善自己。反思性学习充分体现了“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职场学习特点。
骨干教师在走出去的同时,又静下来审视自我,坚持反思交流制度,总结典型经验,把在指导及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作为切入点,积极进行反思性学习。把问题的形成和解决用理论进行总结和提升,撰写的教育教学于各级学科刊物进行交流,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三)“老带新”带徒结对教研模式
为加快本区域中学音乐年轻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促进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提升区域中学音乐教育科研水平,让新教师、青年教师学习有榜样,进取有方向,尽快把他们锻炼培养成为合格教师乃至骨干教师,采取了由领雁教师、骨干教师和新教师、青年教师进行结对子,互帮互学共同提高,“老带新”带徒结对的教研模式。即结对子年轻教师在承担研讨活动中,老教师要进行“一对一”的挂钩指导工作,针对年轻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及时沟通、交流与指导,使指导工作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更好地促进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也可以让老教师发挥丰富的教学经验、主动承担学科专题讲座及教学示范课,起到专业引领作用,为新老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搭建良好的交流学习平台。
1、建立结对协议制度
首先,活动开展前期,围绕“结成对子,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目标,制定了《新老教师结对子协议书》《新老教师“结对子”活动情况反馈表》等制度的建设,并且要求年轻教师及结对子的指导教师将每学期结对子的过程性材料由教研部门统一进行收集,以便进行有效的评价与管理。
其次,每学期初制定详细的结对子研修计划,开展有效的结对子专题研修活动。
2、以校为本的交流形式
为了使“一对一结对子”活动能够有效进行,年轻教师与老教师的结对活动,应充分考虑到交流互动时能够便于交流和学习,新老教师结对子安排尽量发挥校本交流优势,做到便于听课、评课、反思、总结的交流学习互动效果。
3、运用网络交流形式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本区域借助网络,通过QQ群、博客、中小学音乐网站,开辟了“网上教研”途径,通过网络进行学习,为新老教师搭建研讨、交流的平台,大大提高了教研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在进行互动交流过程中,引导年轻教师把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困惑与难题,通过上传自己的教学案例、教学心得等材料,及时与老教师进行对话与交流。真正做好“结成对子,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交流目标。作为教研部门要及时鼓励和指导年轻教师及老教师把交流学习中的问题进行反思与总结,撰写的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于各级学科刊物,促进了新老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省时、快捷的“网络教研”为互动双方沟通与联系提供有效的支持,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支持与帮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A-
0123-02
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不可能完全依赖教育专家的帮助和指导,幼儿教师外出学习培训获取的教育新理念、教育新方法又不可能完全照搬使用。因此,幼儿园应当立足本园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建立问题本位、教师本位的多元化教研模式,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开展教研活动的方式有很多,如即时教研、专题教研等。笔者所在的幼儿园将教研活动常态化,建立了教研奖励机制,主要开展了问题式教研、听评课式教研、主题式教研、集体备课式教研、专题式教研等教研活动。从实施效果来看,幼儿园开展的各种教研活动,转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效地解决了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一、问题式教研
问题式教研是指教师从幼儿园实际情况出发,对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观察,同时针对在观察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讨,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问题式教研的基本流程是:发现幼儿一日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现场提出问题―教师发表个人看法―共同讨论并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达成共识,实施应用。
例如,在检查班级半日活动中,研究人员发现,各班在开展室内垫上操活动时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幼儿年龄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因此在开展教研活动时,教师要分楼层观摩各班幼儿的早操情况,并将各楼层、各班幼儿做室内垫上操的情形拍摄成视频,然后教师集体观看视频,分析在不同的环境中教师应该如何组织幼儿开展室内垫上操活动,开展室内垫上操活动应当做好哪些准备,如何组织幼儿拿垫子,幼儿脱下的鞋子如何摆放,教师在组织活动过程中有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好等问题。教师在观看小班幼儿、中班幼儿、大班幼儿在做室内垫操操视频时,要针对每一个活动环节进行研讨。在研讨中,教师们要总结教学经验,比如:组织幼儿将垫子分颜色归类并摆放整齐;不同楼层的活动场地的桌子的摆放也应当不同,在不同的教室,幼儿的排队、站位也不同。在解决了不同楼层、不同班级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之后,教师再按照给出的解决方案重新设计教学,再次组织幼儿开展室内垫上操活动。
南方的夏季比较长,而开展户外活动容易受到天气的影响,那么,教师如何依据南方气候的特点指导幼儿开展户外活动呢?针对这个问题,教师们在教研活动中根据所在班级的地理方位确定早上9:40―10:40这个时间段能够开展户外活动的场地,由一位教师对能够开展户外活动的场地进行拍照和汇总。在集中教研活动中,教师们先看相片,然后进行交流、讨论,把自己对本楼层能够开展户外活动的场地进行汇总,由一位教师代表发言。根据讨论结果,教研组要求每一位教师设计3个适合所带班级开展户外活动的方案,可以从幼儿的走、跑、跳、平衡、钻爬、攀登等方面进行考虑。教研组将教师们设计的方案进行汇总后共同分享,并由一位教师进行体育器械的统筹安排及户外活动场地的安排。通过开展这样的教研活动,教师们解决了幼儿园如何在特殊气候条件下开展户外活动这一难题。
二、主题式教研
主题式教研是指针对幼儿园在实施主题教学活动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讨的一种活动。其基本操作是:明确主题教学活动―提出问题―共同研讨―实践操作。
以笔者所在的幼儿园为例,幼儿园正在开展主题教学活动“班级区域环境建设”。由于教师对本班教室墙面的布置、区角材料的投放、班级物品的摆放等都有自己的做法,而教师们也为此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难免还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教师们就“环境布置”进行专题研讨,提出存在的问题:①班级环境创设的要点是什么?(你是根据什么来创设班级墙面环境的)。你是如何考虑墙面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除了主题墙饰,你所带的班级还布置了那些非主题墙饰?为什么?②教室环境创设图片分享: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材料,操作材料要具有一定的标识。③教室的墙面设计和区角材料投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幼儿较少参与教室墙面的布置活动;材料的投放不方便幼儿的操作;没有从幼儿的年龄特点来考虑材料的投放,如大班仅仅是水果的展示,局限于幼儿认识水果,不注重投放材料的多样性;投放的材料过多,摆放过于密集;角色区域材料投放凌乱。针对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教师们共同研讨,提出改进建议。比如:在区角材料摆放方面,小班要注重生活版块材料的投放,如扣扣子、拉拉链、肌肉动作发展材料的投放、角色区域材料的投放,还要注意班级固定材料的摆放,区分最底层、上层、中间层,材料投放不宜过多,如在认知区域放4―6样材料为宜,并在一段时间内有针对性地投放角色区域的材料。此外,教师们还对下一阶段教室墙面创设、区角材料投放等进行设计,比如:与课程教学相结合,根据主题活动内容来投放材料;材料的投放要有阶段性,便于幼儿参与活动。通过围绕主题进行教研,教师们对区域材料的投放更有针对性,对主题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也有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三、集体备课式教研
集体备课式教研是指针对教师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在开展课题研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讨。其基本流程是:对上一阶段的教研情况进行总结―提出现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集体备课,共同研讨―组织实施。
笔者所在的幼儿园开展的课题研究主题是《语言领域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小班、中班、大班选择的研究内容各有不同。教师们通过绘本、故事、诗歌等学习活动作为课题研究的切入口,探索出了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学方法,改变了过去教学活动零碎且缺乏系统性的情况,有利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改进教学行为,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在备课时间,教师们集中在一起,教研组长首先总结一段时间内课题研究开展的情况,然后由教师分别提出在开展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分析需要研讨的重点问题,同时传阅教师们设计的教案,指出教案设计是否合理,针对教案中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最后经集体讨论后确定教学方案,并应用于教学或游戏活动中。比如,在大班,教师们针对“如何提高故事教学提问的有效性”这一问题进行研讨,一位教师首先对教案中的“如何设计问题”这一问题发表看法,如针对故事的要点、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讲述故事的顺序等进行提问。在分析教案的过程中,教师们围绕这位教师提出“如何设计问题”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并对该教师的教案设计进行点评,给出了有建设性的意见,发挥了集体的智慧,有利于教师在开展故事教学活动时明确提问的针对性,使教学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专题式教研
专题式教研是指针对幼儿在园生活中集中出现的突出问题进行研讨的一种活动。具体做法是:确定研讨的专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并给出对策―实施应用。
例如,每年新生入园,幼儿会出现“分离焦虑”等一系列问题,而此时教师和家长在沟通方面容易出现问题,有的家长在网上了大量对幼儿园不利的帖子,对幼儿园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经过调查研究,教师们分析了幼儿入园时出现分离焦虑症状的原因,为了让新生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让家长放心地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围绕“教师如何缓解幼儿的入园焦虑”这一问题展开研讨。教师们以“击鼓传球”的方式回答了以下问题,比如,什么是分离焦虑症?幼儿产生分离焦虑症的原因是什么?家长出现分离焦虑症会有哪些行为表现?缓解分离焦虑症状的策略有哪些?教师在给出上述问题的答案的同时还例举了相应的案例予以说明。此外,教师们还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如在实际工作中缓解幼儿分离焦虑的具体做法,与新生家长进行沟通的技巧,开学初给新生家长的建议等。在教研活动结束后,教师们要设计详细的接待新生入园的方案,给出缓解幼儿分离焦虑的具体办法,并运用到实践当中。
关键词: 兼职教研员 队伍建设 职能 作用
实践证明,教育教学改革离不开一支专业的教研队伍,而兼职教研员恰是这支队伍当中的一员。努力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精良、专业精湛的专兼职教研师资队伍,是充分发挥教师进修学校在教师培训、教学研究、教学指导、教学服务及信息化教育等多方位功能的根本保证[1]。在加强专职教研员队伍建设的同时,建立兼职教研员队伍,充分发挥兼职教研员的作用,实现专兼职结合,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研究的质量与水平,促进区域教育教学的改革。那么,如何建立一支优良的教研员队伍,使其发挥教研、指导、培训与服务的作用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
一、适应形势发展,建立兼职教研员队伍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进修学校所肩负的任务越来越艰巨,不仅担负本地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和学校领导的继续教育工作,为校本培训提供指导和服务,还要承担基础教育新课程教材、教法培训及教育教学研究指导工作,成为本地区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教育教学研究、
信息化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尤其是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全面铺开,校本教研的深入发展,使我们深切感受到现有的专职教研员数量已经远远满足不了教育形势快速发展的需要,所以应该与教育行政部门、上级教育教学研究部门进行必要的协商,建立一支专、兼职的教研员队伍,并实施规范化管理,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建立兼职教研员队伍之后,应该着力研究并制定相关的兼职教研员工作细则、标准及奖励机制,以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下发。在本人自愿申报基础上,经过基层单位初评推荐,由区教育局和区教师进修学校组成的专家组严格考核,并根据点、面的需要,实行定期聘任制,由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校向他们颁发兼职教研员聘书,正式聘用一批兼职教研员。
二、强化岗位职责,实行规范化管理
为了提高兼职教研员的研究素质和能力,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确保他们在教研工作中发挥组织、协调、带头作用,要明确工作标准,实行责权利相统一的奖惩措施,把对兼职教研员的管理纳入到教育教学研究的常规管理中,达到有据、有序、有效,使其切实发挥作用。
第一,加强兼职教研员的业务学习。一是教研部门组织教研员业务学习时和聘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时让兼职教研员参加;二是在上级部门组织的大型业务学习或活动时,应有选择地邀请兼职教研员参加;三是组织专职教研员外出考察学习时,也邀请部分兼职教研员参加;四是组织对兼职教研员的专题培训。通过各类学习和培训,提高兼职教研员的素质和能力。
第二,建立岗位职责机制。为使兼职教研员的工作任务和目标明确,切实担负起组织校本教研活动的责任,应制定《兼职教研员工作职责》,确定兼职教研员的工作任务、工作范围和工作目标,从兼职教研员自身学习、协助上级教研部门开展业务活动、组织教师学习业务、组织开展校本教研、自身示范、总结经验深化教研、深入课堂进行调研、培养骨干教师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规定,使兼职教研员组织开展教研工作,有纲可循、有据可依。使兼职教研员按照规定并结合实际,大胆组织和开展教研工作,卓有成效地发挥他们的作用。
第三,强化过程和成果的考核评价。对兼职教研员的工作,既要注重业绩成果,必要狠抓平时的过程管理。及时建立兼职教研员工作档案,并制定《兼职教研员考核评估细则》,对兼职教研员的平时工作和业绩成果,进行定期和随机考核评价。确定兼职教研员任期年限(一般为三年),每学期进行一次定期考核,主要对成果业绩进行考核,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成果、教育教学质量成果等;随机考核主要体现在平时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尤其是校本教研的开展情况。任期结束,对兼职教研员进行定性考评,依据其业绩成果决定是否连聘或者解聘。在此基础上召开总结表彰会,对有突出贡献的兼职教研员给予表彰,并聘任下一轮兼职教研员。
三、全程参与,发挥兼职教研员指导、示范作用
聘任的兼职教研员应是教学一线德才兼备的教学骨干。在教研实践中,他们应成为进修学校和基层学校、教师的桥梁和纽带,既能以教研员的身份组织指导开展教研活动。同时,在教研活动中又以普通教师的身份做榜样示范,发挥其名师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1.捕捉困惑,架起教研桥梁。
兼职教研员都在一线教学,直接与教材、教师、学生接触。在不断实践探索过程中,他们准确地搜集了信息,更好地为教研部门提供真实情况和一些切合实际的合理建议,使教研员在组织开展教研活动中实施正确的工作策略,从而有效地避免工作的失误,使区域的教研工作更符合一线教师教学的实际需要,增强了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每学期初,教研组织部门或机构要聘请兼职教研员共同参与各年级教师备课,把上级教研部门的指示精神及外地的先进经验传达给他们,使他们从教学理念、教学实践、教学评价等不同方面先捕捉到先进的信息,再通过他们的示范课例为教师提供和扩大教研成果,这样既发挥了兼职教研员桥梁纽带的作用,又减轻了教研员的工作压力,节省了时间,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
2.积极参与,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在组织开展中小学教研活动中,应积极探索“专题研究、现场展示、教学论坛、教学竞赛”四种形式和“校本教研、分片会课、区域研讨”三个层次的教研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兼职教研员应有的作用,使其既是教研的指导者,又是教研的参与和带动者,为进修学校教研员当好参谋和助手,为基层教师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从而促进基层学校教研工作的蓬勃发展。
由于兼职教研员在平时上课时,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在一次次的课堂磨砺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为了给全区广大青年教师搭建了学习的平台,给兼职教研员创造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要求每位兼职教研员都要为教师作示范性观摩课和典型引路课,并进行课例研究。其结果由参与课例研究的教师进行评价。通过课例研究,教师真正地在课堂中能品味出所学的东西,在不外出的情况下就可以学习到先进的教学方法,这样既减少了基层学校的经费支出,又达到了培养名师的效果,从而促进区域教育教学的改革向纵深发展。
3.参与教研,发挥指导功效。
建立兼职教研员队伍,可以壮大区域教研力量,在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中,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教研部门都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组织指导作用。在各项教学竞赛活动及教育科研课题立项和验收中,应聘请各科兼职教研员参与组成评审组。评委成员涉及的范围广,层面全,更具说服力,能使广大教师信服,同时也使兼职教研员得到锻炼,教研素质和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从而促进教研工作蓬勃发展。
四、适时开展相应的教研工作
1.“互动培训”――多元对话,促进教师成长。
为了充分发挥兼职教研员的作用,应该适时开展相应的教研工作,改变教师在课改培训中被动、封闭、自卑、照本宣科的状态。利用兼职教研员为一线教师创设和搭建与课改专家、名优教师对话的渠道,让他们在互动与交流、质疑中更新观念,转变行为。无论通识培训还是学科专题培训,无论是集中培训还是校本培训,都要体现兼职教研员的作用,展现他们的身影。
2.“课改沙龙”――民主对话,促进教师成长。
“课改沙龙”深受基层领导、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在这种民主的学术氛围中,不同的人都感受到一种平等、尊重、解放的氛围,使大家有了张扬个性、体现智慧的时空。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开展“课改沙龙”研讨活动。使每位教师各抒己见,直面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深入反思“课前预设”与“课上生成”存在落差的客观原因及应对之策。“课改沙龙”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现场感与生成性。目前,“课改沙龙”已经成为促进广大教师专业交流的有效途径。
3.“课改开放日”――校校对话,促进教师成长。
为发挥兼职教研员的示范和专业辐射作用,应推行“课改开放日”制度,及时展示课堂教学、教学管理、校本课程开发、校园文化建设、教师专业发展等系列范例和经验。通过课改开放日的交流过程为教师搭建成长舞台,为老师们展现集体智慧与风貌。在其引领下,缩小城乡教师的差异,实现教师在区域内的信息共享和平等对话交流,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总之,建立专兼职教研员的队伍,是新课改的需要,真正发挥兼职教研员的作用至关重要。兼职教研员,不是虚设,而应成为进修学校教研员的一员,并实施规范化管理。应采取有效措施通过有效途径,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作用,确保教研工作更符合基层学校和教师的实际,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地组织开展教研活动[2]。发挥兼职教研员的教学研究作用是一个开放、民主、科学的探索过程,标志着教学研究工作进入新的里程,只有这样才能加速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一、夯实片内互动平台,实施以强带弱
为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根据区域地理位置,以一所样板校为中心,把相对邻近的几所学校划为一个片区。片内互动就是以强带弱,以中心示范校为牵头学校,联合片内学校开展教学研讨。这种活动形式重在片内学校之间真诚互助,重在教师寻求同学科的“知音”,共同合作,相互开放,相互交流,在立足本校开展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不同学校的潜力和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谋求共同发展。片内互动需创新举措求实效,健全机制求发展。
1.抓“三线”管理。片区教研协作组属县市级教研室下的一级教研机构。对片区教研组织需实行“三线”管理:一是以教育局局领导挂片负责的“行政线”,负责片区教研的组织领导、经费保障、考评等,为片区教研提供有力保障;二是以市教研室教研员蹲点负责的“教研线”,负责片区教研活动的规划、统筹、协调,为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提供资讯服务;三是以片区中心校校长为片长、其他各校校长为成员的“组织线”,负责教研活动的组织、实施、总结,为有效挖掘、充分利用片区内各校资源共享提供平台。
2.抓制度保障。建立片区教研协作组制度,明确规定片区教研的组织领导、目的意义、活动策划、过程管理、经费保障等要求。建立相配套的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把片区教研协作组、校本教研、教师发展等评价机制结合起来,建立自上而下的由县市教研室评价片区,片区评价学校,学校评价教师的评价体系,每年评选先进片区、先进学校、先进个人,把评价片区、学校、教师,作为激活参与片区教研活动的动力,促进片区教研的可持续发展。
3.抓中心校发展。适度下放组织权、管理权、评价权至片区中心校,做到“五优先”,即优先提供学习资料、优先提供学习机会、优先培养教学骨干、优先配备教学设施、优先参与科研成果评奖。给中心校优先发展权,使之成为片内乃至全市教育的窗口和基地,影响、辐射片内各校。
4.抓运行机制。片区教研协作组要本着“交流共研,各创特色”的片区教研理念和“一年一个主题、一片一个特色、一校一个品牌”的工作思路,遵循“问题集中—课例带动—群体研讨—资源共享”的原则,重在发挥校际间的骨干引领作用,开展以“同伴互助”为主要形式的学科共性问题研讨,做到“联校教研、区域管理、协作攻关、典型引路、整体联动、区域推进”。每学期最少创造性地开展两次课改沙龙、同课异构、课堂开放周、优质课及教学设计比赛、巡回示教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促进片内各校教学教研均衡发展。
5.抓活动开展。各学校开学初把本校来自教师和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教材的问题、教法的问题、评价的问题等归纳总结,形成书面材料,汇总到片区教研协作组。片区教研协作组把上报来的问题加以梳理,找出共性的问题,把急需解决和符合片区发展的问题作为研讨的主题,然后组织骨干教师“强强联合”,“会诊”攻关,按计划逐个击破。如“观课会诊”是片内教研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观察鲜活的课例,加强片内新老教师同学科“知己”的联系,互相学习、研讨、交流、反思、创新,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行为,改革教学方式。
二、夯实城乡联动平台,实现专业引领
城乡联动重在解决农村片区学校的专业引领问题,加强片区间的联系与沟通。尤其是城区几个师资素质相对较高、教研氛围相对浓厚、吸取信息相对较新的片区,需要承担引导片区间加强学习与交流的任务,做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1.片区间联动。农村片区与城区片区“联姻”结对,就是鼓励和引导城乡片区结对帮扶,充分发挥城区学校的资源优势,开发农村片区学校的差异资源,形成交叉联动的教研网络,从而达到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目的。如,帮扶片区精心组织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受援片区送教下乡,通过上示范课、举办讲座、师徒结对、评课议课、专题研讨、教师互访等形式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受援片区教师备、讲、辅、改、考、评水平和应用远程教育技术的能力。
2.师徒结对带动。农村片区的教学教研工作需要高水平专业人员的引领带动。可以要求城区学校派骨干教师到各中心校挂职锻炼,进行学科带教。鼓励城区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与农村片区教师结对帮扶,开展以师徒共进为主的教研活动:徒弟定期到师傅所在学校跟班听课,感受教学过程,学习成功经验;师傅听徒弟的课,了解不足,有针对性地指导;师徒同上一课,互帮互学,优势互补;师傅下乡支教。通过学习、备课、上课、说课、评课、讲座等一条龙的带教模式,引领农村教师逐步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水平。(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