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年见闻范文

新年见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年见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年见闻

第1篇:新年见闻范文

去年地震救灾中涌现出来的感人事迹让人感动,而今年重新回忆去年的动人场面仍然让人热泪盈眶。地震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同时在救灾中中国人民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慨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界,让中国人民空前地团结起来,让每个人的心灵来了一次洗礼,在许多地方让人们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

然而,去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中国另外一个地方也遭遇到一次巨大的灾难。中国股市去年出现了一次与汶川大地震差不多严重的熊市下跌,让股民损失惨重,哀鸿遍野。如果说地震让人们重新认识了自然的力量,同时在心理上导致了失去亲人的痛苦;然而在股市里,股民一样尝到了熊市下跌的力量和严重亏损带来的伤痛。地震给人们心灵上蒙上了惧怕自然灾难的阴影,同时对活下来的人们进行了一次劫后余生的洗礼;那么在股市里股民面对着巨大的亏损一样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惧怕熊市下跌的阴影,同样也进行了一次劫后余生的洗礼。虽然我们生活在非地震地区,没有直接观察到灾区人民在地震前后的变化,但我们可以通过去年股灾前后股民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的变化来间接地了解地震灾民的某些改变。 昨天在观看电视报道中,让我更加明白一件事情,为什么在今年这波上涨行情中股民都表现出了过分的小心翼翼?

从去年11月份开始上涨的行情来看,股民所表现出来的心态都十分地差,总是患得患失,惊慌失措。在心态的表现上比往年更加严重。如果说地震灾难让人产生了对自然灾难的恐惧,那么股市亏损也让人们产生了对下跌行情的严重关注和担忧。目前从股市的盘口上看,或者对周围交易者的观察中都反映出一种极端的行为现象,那就是持不住股票。只要行情一开始回调,人人感到自危,市场马上会出现恐慌性地杀跌场面。这样的股市上涨行情才是最好的最可靠的上涨行情。因为这样的上涨行情可以让大多数人赚不到钱,只有不怕死的人才可能持住股票,才可能成为赢家。

第2篇:新年见闻范文

2、忘记忧愁,新年就要来到;多想朋友,祝福提早送到;呵呵傻笑,过年开心美妙;小年先到,拜个早年,愿你新年事事顺利,幸福美好!

3、为答谢多年来关心支持特在小年期间大酬宾!凡在我心中有一定地位的人都将获得由我提供的价值人民币一毛的小年短信一条。

4、粉刷颓废的精神压力,擦净忙碌的阵阵疲惫,扫清郁闷的事事非非,朋友,小年,小小的打扫一下我们各自的心房吧。祝你小年快乐。

5、小年冷,你也记着放牙齿出来遛遛,找点乐子。小年短,你也记着存情意悠长久远,滋润心田。朋友,小年快乐,幸福无边。

6、小年来了,大年还会远吗?祝福来了,幸福还会远吗?问候来了,心里还会冷吗?朋友,今日小年,愿你笑脸圆圆,好运连连!

7、时间,摆不脱思念的网;距离,让人止不住的回望;看窗外人群来来往往,寻觅你熟悉的脸庞。小年临近,斟一杯问候的酒,品情意韵味悠长,祝你快乐无恙!

8、新年未到,小年先行,春天的风柔柔吹进心底,荡起祝福的涟漪;春天的阳光暖暖照射大地,洒出幸福甜蜜。小年夜,真诚祝你万事如意!

9、小年来到短信提前报告,送去祝愿早早向你问好:快乐开心天天,生活美满团圆,平安吉祥安康,福运幸运连连。

第3篇:新年见闻范文

坚定的信念

——读《五元钱》有感

《五元钱》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警察局常常寻回失物,但失主却放弃了拿回东西。于是,每年警察局都要举行拍卖会,一次拍卖会上要出售大批的脚踏车,在拍卖员问谁愿意带头出价时,一个小男孩汤姆说:“五元钱。”接着,拍卖员问谁愿出10元,每一辆脚踏车都卖了个好价钱。中场休息时,拍卖员问汤姆为什么只出5元钱。汤姆说,他只有5元钱。拍卖恢复,又卖了许多东西,当最后一辆脚踏车拍卖时,汤姆仍说:“五元钱。”人们都注意到了他,没有人出比他高的价格,于是汤姆得到了一辆脚踏车。

这个故事使我明白:坚持,几乎可以打败一切困难,消除一切障碍。在生活中,实力不是取决于胜负的关键,而坚持不懈和努力才是胜负最重要的东西,是不可缺少的东西。

第4篇:新年见闻范文

祥子,高大的身躯,可爱的脸庞,你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你亦是个在城市中打拼的大人。我看到的,是你那与世无争的性格;我读到的,是你那不屈苦难的意志;我欣赏的,是你对自己的了解,还有那不可动摇的决心。

然而,回到现实,回到生活中,我没有看到身边如祥子一样的人,我也不是。难道现实的我们无法成为有着坚定信念的另一个祥子嘛?

答案是否定的。纵观全球,有多少个祥子不胜枚举。贝多芬,霍金,海伦·凯勒……他们所遭受的,远比祥子更艰难。可他们就是凭着坚定的信念,造就了这样奇迹,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

这样说来,应该是我们没有坚定的信念吧。

因为生活的幸福,让我们忘却了为自己奋斗的本能;因为脚下的路太平坦,让我们不必下决心、做选择;因为环境的优越,让我们忘了信念该如何坚定……

祥子,能否教教我们?你的决心从何而下,你的坚定从何而来,你的道路从何而选?

第5篇:新年见闻范文

——本栏责任编辑 王延河

据一些媒体反馈,新闻专业毕业生到媒体工作后有些后劲不足,不能适应专业性比较强的报道;新闻专业的教师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比较差,学生反映教新闻写作的教师的业务能力不足……这些反馈是对新闻教育的挑战吗?新闻教育怎样才能既坚守大学的教育本质又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地方高校的新闻院系怎样才能发展出自己的特色?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原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现任《渤海大学学报》主编的林喦博士。

采访者:有媒体反馈,新闻专业的学生在媒体工作表现出来的是上手快,但知识储备比较单薄,后劲不足。而其他专业的学生,比如中文系的,虽然上手慢些,但在短时间内掌握了基本的写作方法后,底蕴是比较足的。那么新闻专业的学生怎么在上学期间为“后劲”做好准备呢?

林喦:新闻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要掌握新闻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之外,还需要其他专业,比如文学、史学、哲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等众多知识去夯实。这个夯实的过程中,除了专业老师教专业之外,学生要自觉地去捕捉其他知识作外围补充,这是非常重要的。老师仅仅起到方法、理念、信息的引导指引作用,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去努力,自己做好定位、做好计划,有目标地进行学习。

采访者:您能不能以《新闻史》的学习为例来具体说一下这个夯实过程呢?

林喦:想学好新闻史,首先必须懂得历史,不仅要懂中国历史,还有外国历史。另外,文学史、哲学史、艺术史,这些知识都要涉猎,都要懂一些,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合理、科学的知识体系架构,才能把新闻史真正学好。在现在的大学教育当中,一个专业就像一辆汽车,仅仅有一个车的轴承是不够的,它还需要轮子、车棚、方向盘等等一些物件,才能成为一个能快速运行的汽车。所以说,新闻专业的学生整天仅仅抱着新闻学的书看是不对的,学新闻的和教新闻的都应该建立一种“大新闻观念”。

采访者:现在很多人对“大新闻观”都很赞同,但同时又出现了一种现象,那就是新闻学和文学好像走得太近了,很多学校的新闻系是脱胎于中文系的,教新闻的相当一部分老师是教中文的老师直接转过来的,所以现在一些人担心新闻文学化,有专家还提出“文学新闻学风生水起,新闻学教育正走入误区。”

林喦:这是我国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在我们国家新闻业是晚生的,起初最早从事新闻业的人很多都是作家或者说文学从业者,相比之下,德国的新闻业是直接从报学里产生。我觉得无论新闻学是从哪个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都不应该成为限制这个专业发展的理由。在我们国家,一些人认为新闻发展缓慢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受制于文学专业,还有人在讨论新闻的归属问题,我个人觉得目前再探讨这些问题都没有意义。就当下来看,新闻的现实需求量还是比较大的,职业化的进程当中也需要很多新闻人才。因此,对新闻和文学关系的讨论应逐渐淡化。因为虽然新闻学在大门类下属于文学,但新闻传播学已经成为一个独立学科。就是说即使你再强调新闻无学,否定新闻有学,甚至有人认为新闻应该归属于文学专业等等,但从国家教育部的一级学科分类来讲,它已经是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了,“法律”已经认定了。接下来就是学界和业界不断地努力,建立起纯正的新闻专业理念,来积极探讨新闻的“学”在哪里,应该怎样去发展,我觉得这应该是我们目前急需做的。

对于已经建立新闻学专业的院校而言,既然建立了,就要谋求发展,归属仅仅是一种形式。只有学科相对独立,建立有学科、专业带头人的科学合理的师资梯队,加上目标定位合理准确,大家努力,一个学科或者专业就会有很好的发展态势。

采访者:媒体还有一种反馈,就是专业记者的问题,农业方面的报道媒体喜欢让学农学的去做,经济方面的报道让学经济的去做,因为新闻专业的学生对这些专业性的东西不了解。有人评价说,这意味着新闻专业的一些就业机会被“抢”了,您觉得这是对新闻教育的一种挑战吗?

林喦:其实这就是一个教育竞争的问题,谁的质量好用谁,这才是真正的“市场”法则,这是合理的。我们不能因为有“人”在与我们争夺“用人”市场,我们就认为是谁谁“抢”了我们的饭碗,如果我们把这种“抢”当作一种挑战的话,那么我们就更应该努力培养合理的人才,要了解市场需求实际,不断调整一些培养人才的教学计划,在总体规格下,需求局部调整是可以做到的。这里我们也必须相信,从新闻人才的整体培养上看,一定是强于其他专业对新闻职业的领悟的。其他专业入主新闻行业工作,也是少数的,这也没有什么可以大惊小怪的。我们学习新闻的人也有从事非新闻职业的。从专业就业的角度讲,这是合理的。一个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的时候从事本专业的比例能达到30%以上,就属于合理的就业原则。

采访者:为了应对媒体对专业记者的要求和需要,近几年有的院校在新闻教育上进行了专业细化的尝试,进行专业类的新闻教育。比如有的院校考虑专门培养财经记者、法律记者、经济记者等等。

林喦:如今的大学教育专业越来越细化,这本身就是问题。如果在新闻教育中进行这种新闻评论、经济记者等等的专门培训,越来越做技能型教育,而不是学养型教育,这恰恰不是新闻专业主义的思想。现在有的学校为了寻找办学特色,打着各种办学特色的幌子,我觉得这实际上是误人子弟。比如专门培养经济记者这种做法,过分地去培养学生仅仅在经济领域去做,会耽误他的前程。他将来就一定要从事经济方面的报道吗?或者说社会就一定给他这样的机会吗?对于这种所谓的教育改革,我觉得没有必要尝试,而且对此比较反感,本来专业细化就是问题,在细化当中再细化,这不是精英教育,这越来越多的是应试的技能型教育,我们在新闻教育上还是不能忽略宏大的新闻观念。

采访者:您的硕士研究生相当比例是从其他专业考过来的。您也多次说过,您反而更喜欢跨专业的学生。如果本科学经济、医学等专业,研究生学新闻,是不是可以应对“专业记者”的挑战?

林喦:我确实在某种场合这样说过,但前提是现在新闻本科毕业生的知识面窄,不够宽阔。我觉得研究生阶段和本科阶段应该有很大的区别。研究生思考问题的角度、方法应该更全面,更精深,不仅需要有原专业的基础,还应有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渗入,在“博”的基础上做到“专”。任何领域的人才都需要有博学的基础。

其实,新闻专业的教育,要有明确的育人目标,我个人觉得,新闻专业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生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要有洞察社会人际关系和发展的能力;要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业务素养,要学会和使用各种媒体的能力,尤其是在“融媒”时代;要懂得媒体发展与市场关系的能力。

采访者:刚才咱们谈到了媒介对新闻教育现状的一些反馈,其实,我们新闻教育内部的反馈也很值得关注。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2005年12月,某高校新闻学博士导师在给新闻学博士生上《新闻学研究》课时,发现部分博士生没有新闻实践经历,不会写新闻。他表示:“新闻学博士连最常见最简单的消息、通讯、言论都不会写,我认为是不合格的毕业生,至少我会在论文答辩时提出质疑。”这件事被评为当年新闻教育界十个影响较大的新闻事件或现象之一。有人痛斥,新闻学博士不会写消息,这不仅是博士的悲哀,更是博士教育的悲哀。

林喦:我也认为这样的博士是不合格的。但这毕竟是个案。作为个案,不是普遍的,我们没有必要把它夸大,更不能由此来否定博士的教育。中国博士教育问题的结症不在于会不会写一个消息的问题,仅仅就这一个小个案来否定博士教育,实在是无意义。如果较真说,这些新闻博士是谁招的,不面试吗?面试的时候你考核新闻文体写作了吗?如果在招生时就定出规则,不会写新闻文体的考生不录取,不就解决了吗?

采访者:对于这件事,有学生反驳,教我们新闻采写的老师有的还没在媒体工作过呢。应该讲,学生的这种反馈在我们的新闻教育里或大或小确实是个问题,但我觉得这个问题在逐渐被重视,被解决,比如我关注到这样一种现象,业界领导者当了学界带头人,比如人民日报社原社长邵华泽当了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是人民日报原总编辑。

林喦: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现象。业界真正的报人或者在新闻界做出贡献的人,不是官员,他们首先是记者,然后做到编辑,再到总编、社长。这部分人去从事新闻教育或者在其中担任某种职务,这很合理。我觉得在新闻学教育中,至少应该有三分之一的教师来源于媒体,有着丰富的媒体实践,所以我也希望真正的业界人士关注新闻教育的发展。新闻教育的发展必须靠三股力量,政府政策的支持,学界的努力和业界的支持,这其中业界的支持是非常非常的重要。业界当中不仅有实践,还有在实践当中总结出来的理论,这些需要灌输给学生,传授给学生。

采访者:在新闻专业的师资力量方面,您曾经多次提过想招学历史的老师来教新闻史。有没有想过去真正落实这种想法?

林喦:我一直在试图去落实。但现在问题是找一个学历史的人懂得新闻很难,找一个懂得大历史观的学新闻史的人很难。实际上,这是我们教育机制的问题,不能培养出可以共融学科的人才。当然这里面还有其他原因。有的人虽然读了博士,但未必懂得教育,博士可以去干其他职业,但不一定适合当老师。老师这种行业,过去我们常说,好人不愿意当,坏人当不来。对从事教师职业的人的整体要求比较高。比如说口语表达能力,板书书写,教师的职责问题,心态问题等等,我觉得这里面还有一个态度问题。我们不能仅仅为了满足某种专业的需要,而引进的教师对这个职业没有一个良好的认知态度,你再有学养不一定能当好老师。

采访者:那么您认为像新闻专业这样一个比较新的学科的长远发展具体需要哪些条件呢?

林喦:我认为一个学科的发展应该有三个条件。第一是学校领导是否重视和支持,无论是硬件的还是软件的,尤其是人才引进的力度。这对一个学科的发展来讲是一个致命的要素。第二是有没有学科带头人和一个团结合作的团队。也就是说在这个学科的发展当中有没有领头羊,有没有一个团队去不断地努力追求专业化,以及在专业化的过程当中所显现出来的那种张力,这很关键。好的学科带头人,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个职业的神圣的尊严感和价值感,甘心愿意为这个职业做出努力,盯住目标,不要泛泛。当然,学科的发展仅靠一两个人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看这个学科团队的队伍是否团结合作,是否和谐。第三个条件就是一个专业的发展一定要考虑它和现实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看它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对区域发展承担一定的责任。虽然我反对大学逐渐职业化,但在这个后工业化时代,不参与社会不参与实践是不行的。大学是象牙塔、殿堂,但不能推卸和社会的关系。有的学校推掉了围墙,好像是和社会空气流通的,但思想里还是排斥社会,排斥实践,这好像不合适。

采访者:对于新闻专业学生们的就业和未来您有一个怎样的期待呢?

第6篇:新年见闻范文

一、精选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研究认为,教学内容比教学方法更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面面俱到教学方法,而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的筛选与删减。抓住教学中最精华的内容开展教学。心理学研究也认为,从迁移理论中的心理活动来看,学生的集中注意力往往在问题的主要矛盾之处,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的迁移。我们发现,成功的课堂教学教师的讲解时间都有着严格的控制,反而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其成功之处就是他们善于控制课堂教学中的知识量,能够抓住重点与难点,突出教学中主要内容,保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有足够的时间用于学生的思维训练与能力培养,从而让学生形成知识的迁移。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怎么能不提高呢?例如:在教学《荆轲刺秦王》时,对其中的“易水诀别”内容,教师只通过三个问题就解决了问题:①太子与宾客为何“皆白衣冠以送之”?②为什么先“为变徵之声”再“为慷慨羽声”?③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一诀别场面的?通过对三个问题的分析,学生了解了突出重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技巧,既加深了对课文情节的理解,还学习了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开展交流互动,培养学生交际能力

新课改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交流互动。这种模式强调让学生多感悟、多体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交流互动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如在文言文教学中传统的教法是老师“满堂灌”,而现在一般要求学生先预习,发现预习中的问题,然后在教学中解决问题。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给了学生更多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的平台,与文本对话,和同学交流,与老师探讨。例如:在教学《长恨歌》时,学生往往会把这首诗理解为歌颂美好爱情的作品,这样就会对诗歌主题产生片面的理解。这是传统的教学环境与学习方式造成的,直接造成的后果除了使学生的品德教育与人格修养欠缺外,还限制了学生的交际能力的培养。而在互动交流、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之间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就会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剖析,结合白居易生活年代背景,从而理解作品的主旨。这样,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不仅提高了交际能力与合作能力,还让语文课堂充满了活力。

三、教学灵活多变,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都是按照教师课前的预设计划进行的,这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可以随机发挥自己的教学手段,灵活地使用预先设置的教学计划。具体的说,就是教师可以灵活的授课,脱离教材与课时的限制,从而使教学效果明显。例如:在教学《雨巷》《再别康桥》《荷塘月色》《记念刘和珍君》《沁园春・长沙》等课文时,就把这些课文通过灵活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课堂讨论。通过横向比较这几篇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家的作品,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从宏观上对这几篇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涵、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通过认真的比较,作家们的个性与人格魅力也进一步清晰的展现出来了,从而使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意蕴。原来每个作家的理想与人生机遇各不相同,从而也决定了他们在作品意境的高远不一样。同样的时代背景,有的痛苦、迷茫;而有的激起了心中的愤怒与坚强。而有的投身于大革命之中,在内心深处荡起了改造社会,主宰江山的勇气与豪情。

四、倡导动态生成,注重进行激励性评价

第7篇:新年见闻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了中学语文课程改革中在教育界引起广泛关注的“三新”——新课程、新观念、新形象?指出中学语文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观念的转变?只有教学观念彻底转变?教学手段才能不断创?语文课程改革才能成功。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学一直处于僵化的状态:语与文的分裂,高分与低能的并存。最终使教与学的双方都显得极为尴尬—教与学都失去了动力。语文课程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语文课程改革,是为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要求,以“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注重全体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调整培养目标、内容等,构建一种新的语文课程体系,使教与学充分互动,使效果更显著,以便为现代化社会输送合格的公民。

众所周知,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民族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语言的传承与创新依赖语文教育,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新语文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它的基本特点。它把每个学生视作教育的目的,注重的是人的培养而非低等的动物式的咬文嚼字训练,从而达到一种既关注个人技能提高又强调了全面素质的效果。它是为培养“大写的人”而设计的更加个性化的课程,是一个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并使学生参与精心设计的操作性强、又充满趣味的实践活动,增加自身体验,获得有益的语文知识,切实提高人文素养。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能死板僵化,而要具有生成性;要与学生经验相关联,而不是远离学生生活。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学习语文必须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和扩大现实生活的接触面,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让那些被视为浪费时间、使学生误人“歧途”的课外书回到学生的怀抱。从而使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成为志趣高尚的人。否则只局限于课本,学生怎能了解诸多的人文知识,又怎能写出别致新颖、生动有趣、幽默精彩的文章,又怎能成为一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人呢?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前提,包含了工具的属性;而语文学习的好坏,又与人的素养密切相关,这是它的人文属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密不可分,使我们必须关注并不断探索语文课程改革。

法国作家卢梭说过:“在所有一切有益人类的事业中,首要的一件,即教育人的事业。”教育的改革应居现代社会改革之先,而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现代语文教育观念是语文教师立教之本,是语文教师素质的灵魂。因此应完成思想认识的转变,树立语文教育新观念。首先是张扬个性的学生观。学生是充满思想、智慧、有鲜活生命力的人,他们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就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向权威挑战,让学生充分展开想像的翅膀,去“异想天开”,去质疑,去争辩,去创新,让思想在碰撞中闪烁着智慧火花。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他们既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相互之间又具有差异性,学生的巨大发展潜能需要教师找到一把合适的钥匙去开启,尤其是语文教师最具有优势使其个性高高地张扬。其次是平等对话的教师观。语文教师是语文现代化教育的开拓者,是学生学习语文过程的“导演”,是教育信息的开发与应用者,是课程的深人挖掘者。教师要积极主动创建民主的师生关系,善于倾听孩子心声,领悟学生生命的存在,是与学生平等对话的“首席”。 第三,中心转向的教学观。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非同一般的艺术。现代语文教学的观念要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结果固然重要,过程更有其价值。当然,过程如若很认真地对待,必定能带来令人满意的结果。第四,无限内涵的知识观。随着社会进步发展,知识内涵愈来愈丰富,是确定与不确定的知识,又是相互联系的。知识的积累便是方法的不断掌握,创新能力的加强。语文不仅有看读写作,更与小创作发明等紧密联系,它不是独立的课程而是与数理化等等学科息息相关的。第五,自主探究的学习观。在语文教学中强调课前预习,强调多读,不仅仅是给生字注音、理解新词,更重要的是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不断探究知识、勇于开拓,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第六,促进发展的评价观。评价是为语文教育而评价,是评价式的语文教育,应更多为鼓励性评价,积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其发扬光大,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第8篇:新年见闻范文

一、启迪兴趣,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与探究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过程中,一个老师如果有能力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那就成功了一半。兴趣对求知和创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反之,如果学生情绪不高,兴味索然,心理上无准备,学习时感觉器官处于闭滞状态,还谈何学习,谈何创新与进取。学生对语文学科兴趣盎然,学习中必然跃跃欲试,思维活跃,处于积极的识记、理解和运用的精神状态中,久而久之,他们就会逐渐进入“遇问题想求个明白,在思考虑闭塞时想去学习”的学习境界。这样,语文教学走向成功也就不难了。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学生是主体,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不仅要备教材,关键要备学生,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就学生成绩水平不同,分类指导,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给予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创设一个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使课堂气氛活跃、和谐,鼓励学生创新。

自主学习是学习方式的首要条件,缺少了自主,就无从谈及合作与探究。没有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新课标就成了花架子,一切都会落空。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语文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的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模仿、尝试和实践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日常教学中,就是应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学习课文以问题形式出现,或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解决。就是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班情、学情,提出切合实情的问题,与学生共同探究,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享受成就感。

合作学习,是目前中外教育界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学习策略。小组合作是语文学习中互动合作的主要形式。教师要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扎实开展好互助合作学习活动。在合作成员间要明确学习目标,团结协作,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难点、重点、疑点问题,从而使每个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与收获。

合作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上,有师生、生生合作互动方式,让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的心理、理想、个性、审美等方面都得到磨练与提高。合作学习对情感态度有价值观的培养来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会文明地沟通人际关系,进行社会交往,不断完善自我人格。把学语文与做人有机结合起来,引领学生逐渐进入真善美的境界。

探究学习是自主学习的深层形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学科内容和现实情境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的课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搜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去解答课题,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得到情感上体验与态度上的自我修正,培养自己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角,开展现疑、析疑、辨疑,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自己去体验、去领悟,去感受、去收获真理,同时,获得学习方法、科学治学态度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去获得成功的快乐或者失败的刺激。教学由问题的解决产生更深层次问题的循环,教学成绩的提高也就指日可待。

二、注重激励性评价的实施

面对自己身边的初中学生,我认为师长的鼓励和学生自身成功的个体体验是其成功之母。考查学生智力、学习能力、态度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我发现,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成功的保证。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较之智力、基础更显得重要。家庭教养、经济条件相近、学习成绩相当的一批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后,由于自身学习能力、所持学习态度的积极程度和学习习惯等方面差异,往往导致学生成绩的天壤之别。

教育在育人。倡导终身学习的未来社会要求的是良好的素质,就初中生来说,学习能力的培养,积极学习态度的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显得尤其重要。这也是新课程理念要求于我们教师必须完成的使命。

给予学生适度的鼓励性的评价,以肯定学生的付出、成果,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起对学习的自信,让学生进入成功——兴趣——成功的良性循环,逐步培养、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学习能力,让课堂成为孩子成功的殿堂。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氛围中,学习成绩好和能力强的学生,在自己掌握了学习内容之后,就会积极帮助其他学生。而学习成绩较差一些的学生,由于集体荣誉、合作精神以及自尊心的作用,也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学习,以保证自己不因成绩不理想而失败、掉队,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亮点。在激励性评价中,让每一个学生发现自己的潜力,正确认识自我,激发其上进心。这样,全体学生会共同进步,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第9篇:新年见闻范文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的寿命延长了。但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提高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水平,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其中,解决好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1 临床资料

本组资料共87例。男52例,女35例,年龄67~82岁,平均年龄74.5岁,无意识不清,精神障碍者。

2 心理问题

2.1 老年人虽然可以理解衰老是不可抗拒的规律,但却不希望别人说自己衰老,且都希望自己健康长寿。因为体弱多病,自然会想到死。他们嘴上说不怕死,尤其是当一些老同志去世了,其实心里对死充满了恐惧,表现出极大的求生欲望。一部分老人希望得急病速死。怕久病缠绵,自己遭罪,又会拖累别人。还有一些老人因身体多病,会有日益衰老和死亡临近的感觉,因此悲观绝望甚至想早死了之。表现出悲观消极的态度。

2.2 老年人普遍的心理较为敏感。从心理上希望得到别人的尊敬。因为衰老引起的身体形态的变化,导致老年人不满意自己的形象,自尊心受到挫伤。因为感觉器官功能的下降,如:听力下降,眼花迟钝,给老年人生活和社会交往带来诸多不便。以至于引起敏感、猜疑、甚至偏执。由于神经运动机能的下降,使老年人各种操作和动作变得缓慢、不准确、不协调,甚至迟钝、笨拙。老年人为此苦恼,又不服气,总是愿意提起自己的“当年勇”,来补偿和掩饰自己能力的不足。喜欢抱怨,不愿意理解别人。在接受治疗护理时,他们会对医护人员不信任,对各项处置疑虑重重,担心误诊;担心吃错药、打错针。

2.3 由于老年人的记忆力减退,因此说话重复唠叨。说过的话会忘记,因此就会不断重复说同一件事。再三叮嘱,总怕别人也会忘记。同时思维散漫,说话抓不住重点。总是凭老经验办事,固执、刻板、循规蹈矩。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常常影响人际关系。

2.4 由于离退休和体弱多病,使老年人与社会的交往少了。再加上生活中的一些精神创伤,如家庭不和睦、经济困难、无人赡养及丧偶等生活中意外的事件,给老年人造成极大的痛苦和不幸。尤其是丧偶,会出现强烈的情绪波动,出现焦虑、抑郁、恐惧、孤独感和被抛弃感。因为精神上的重大打击,使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每况愈下,加速衰老和死亡。有人统计“在失去配偶的人中在一、二年内相继死去的人数,高于双方都存在者死亡人数的七倍”。

2.5 有许多老年人因为疾病缠身,整天卧床不起。不愿意活动,不主动运动,不注意身体和机体功能的锻炼及恢复,致使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结果想多活几年的愿望落空了。

2.6 因为希望健康长寿,老年人会经常自己去药店买药吃,导致毒副反应。对身体和脏器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另外,老年人容易轻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尤其轻信媒体广告及宣传单上宣传的许多新药、保健品。不惜重金滥用新药、补药,往往事与愿违。

3 对策

3.1 护理人员要热情对待老年患者。多与他们交流、沟通,耐心开导他们,用正确的态度对待疾病和死亡,让他们多了解一些疾病的常识。告知他们衰老和死亡是人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要善待自己。开朗、乐观,笑对人生,颐养天年。

3.2 护理人员要尊敬老年人、善待老年人。跟老年人说话要用尊称。要耐心、专注、细致。回答询问时语速要慢,表达要清楚,语调要平和,不能有不耐烦的语气。对非原则性的要求可适当满足,给予必要的尊重。在给老年人做各项处置时,要有耐心,讲解要详细清楚,使老年人相信现代医学的发展和技术。要冷静沉着,忙而不乱,有条不紊地做好救治工作。增强老年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让老年人了解一些医学知识和预后情况,了解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解除他们的心理顾虑和心理负担。保持乐观的态度和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对老年人的护理要更周到、更细致,及时提醒。比如服药,应按时按量看着老人服下,并随时观察药物的疗效及反应。

3.3 积极宣讲滥用药物不利于健康,有病要到正规医院就医。千万不能听信别人或自己滥用药物,贻误最佳治疗时机。而且还可能因为药物的毒副反应,引起其他疾病。护理人员应耐心细致的讲解,做好健康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