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创新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文化;设计;中国元素
纵观世界设计史,无论是产品设计、景观设计、平面设计还是建筑设计,那些成功设计的案例无不都将本国的或区域的文化完美与现代的创新设计融合在一起,从而使得他们的设计富有独自特有的文化底蕴。可见,要使得文化完美有机的融合在设计中将会是创新设计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 具有文化特色的创新设计
“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文化的发展有历史的继承性,同时也具有民族性、地域性。设计本身也可以理解为文化的一种扩展,它同其他的文化形态一样,作为现代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有着不同的精神风习和文化心理结构或者说文化心理逻辑,反映不同的价值和审美观念,它们在工业产品、建筑、服饰、环境建设等设计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设计师切尔马耶夫也曾说过:“历史的设计是设计的历史。”民族文化对设计的影响主要有以下表现:民族文化影响设计原则;民族文化影响设计师和受众的思维方式;民族文化影响设计的形式体系;民族文化影响设计的评价标准。设计无时无处不受民族文化的影响。
二 中国文化的创新设计
中国设计的发展之路曲折而艰辛,相对于发达国家的设计水平,我的设计水平还差之甚远。世界设计强国在各自的设计案例中都无不加入本国的区域文化,这些文化气息使得他们的产品产生了特点差异,从而使得设计走向成功。我国的创新设计同样需要在现代设计中融入我国的文化,使得我国的设计具有本国的特色。我国的文化中可以提炼到的设计元素数不胜数,这些元素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特征精神,例如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秦砖汉瓦、桃花扇、景泰蓝、中国漆器、红灯笼、汉代竹简、剪纸、风筝、吉祥纹样、中国织绣、彩陶、中国瓷器、青铜器、太极、牡丹、莲花、鲤鱼等等。这些元素都可以作为中国被区别的标志。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积淀和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伟大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表现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居安思危、乐天知足、崇尚礼仪等等特征,如:天人合一、中庸之道。这些文化精神都是中华民族所特有,都是可以作为中国文化的元素被设计提炼。
三 中国文化元素在创新设计中的实践
中国文化在与现代创新设计相结合的实践中,在有些设计领域中确实取得了不少成功。其中最具代表力的就是2008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的CI设计以及奥运“福娃”吉祥物设计。北京奥运会CI视觉形象系统专用色彩成功的将中国富有代表力且具有历史积蕴的6个色彩中国红、琉璃黄、国槐绿、青花蓝、长城灰、玉脂白与现代设计相融合,其中红色是北京的颜色;红色是喜庆与祥和的颜色;也是中国的象征。 “琉璃黄”是北京城市风光特有的颜色,代表着北京独特的自然景观及人文与历史的精彩和辉煌,在中国的色彩文化中具有崇高的象征意义。“国槐绿”是自然的风采,是生命与环境的象征,寄寓着北京珍视自己的家园,与自然和谐发展,表达了“绿色奥运”理念。温润而典雅的“青花蓝”,是北京丰富多彩的艺术宝藏中极具代表性的色彩,象征着文明与创造。“长城灰”是北京城传统建筑景观中的重要的标志色,是北京奥运色彩系统中独具魅力的元素。 “玉脂白”是北京奥运会会徽色彩构成重要元素之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以佩玉为道德与修养的标志,玉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如意的象征。这些色彩使得奥运会不管场馆、宣传册、海报还是其他与奥运会相关的附属物使中国既展现出其特有浓厚历史文化气息的东方古国底蕴,也还展现了其富有现代气息活力的一面。同样奥运会吉祥物“福娃”也展现出了同样的效果,五个福娃他们的造型融入了鱼、大熊猫、藏羚羊、燕子以及奥林匹克圣火的形象。他们的原型和头饰蕴含着其与海洋、森林、火、大地和天空的联系,其形象设计应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展现了中国的灿烂文化。长久以来,中国就有通过符号传递祝福的传统。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每个娃娃都代表着一个美好的祝愿:繁荣、欢乐、激情、健康与好运。以此为例,北京奥运会在设计中的成就成为我国创新设计的标榜,将中华民族的文化与设计完美的融合。
四 结语
尽管近年来中国在很多领域都能将中国文化与设计成功的结合,但有些设计领域还做得远远不足,这些设计只是做了较浅层次的中国文化的符号化,要想将真正中国文化元素融合到设计中去,中国设计师必须真正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理解中国民族精神,才能设计出属于中国自己的设计。
参考文献
[1] 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M]. 上海古籍出版社。
关键词:元素 传统文化 时尚 创新设计 形态
1.引言
2008年的流行元素是什么?想必大多数人都会联想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不可否认,2008年奥运会所促就的传统文化发扬对中国而言是一个难得的契机,但如何发扬,或者说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恰到好处地运用于产品或商业用途中,这对于每一个设计者而言都是值得深思的。很显然,传统文化不可全部照搬于世,因为传统的东西对现代人的眼光而言大多会显得陈旧与呆板。那么如何才能被时代所接受?简单地讲便是给它赋予现代的气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2.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在古代中国,我们的的祖先认为宇宙万物由金、木、水、火、土组成,称为“五行说”。当然,对现代而言这些早已不具有科学性,但这其中却最早提及了元素的说法。
中国传统文化贯穿于理想与现实当中,其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可以叫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而其包含的各种元素,便是代代相传的艺术文化。
从文化的基本精神而言,艺术文化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因此,刚健有为、崇德利用、天人协调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所以,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还表现为以德育代替宗教的优良传统。当然还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本精神为融和与自由。
从具化出来的各种艺术形式这其中囊括了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文房四宝、乐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对联、八卦等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元素,它们为进一步体现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而流传至今。作为一名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尤其是一名中国人,更有必要将这些艺术形式融入于设计当中,向世界展现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理念,展现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精神,而不是将它作为包袱成为影响发展的阻力。
3.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产品创新设计
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产品创新设计之中,以体现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理念,这更多地还需要一定的产品造型设计基础。
3.1工业设计造型基础
工业设计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造型,而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专家认为应该把基础造型与相关理论在工业设计领域中进行整合,并列为“形态学”。作为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无论外观还是完全意义的产品设计或其他相关设计,都必须解决包括形态、色彩、材料、空间等要素在内的基本造型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形态学是一切造型设计的基础,贯穿于造型活动的始终。
“形”通常指事物外在的形状,“态”则是物体蕴含的神态。因此,形态就是物体“外形”与“神态”的结合。在我国古代便有“内心之动,形状于外”,“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等论述,指出了形与神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形离不开神的补充,神离不开神的阐述,无形而神则无,无神而形则晦,形与神之间不可分割。只有将形与神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对形态完整而科学的认识。可见,要使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创新设计之中,除了要有美的外形外,还需具备与之相匹配的“精神势态”――犹如历代中国书法家在创作时所追求的境界。
产品的形态是产品表达信息的载体,工业设计师通常利用特有的造型语言(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有元素)进行产品的形态设计,借助产品的特有形态可以向外界传达设计师的思想与理念。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也往往通过产品形态所表达出的某种信息来判断和衡量与其内心所希望的是否一致,并最终做出是否购买的决策。
产品的形态是工业设计的最终结果,在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过程中应增强对立体形态的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了解形态发展的必然性与永恒性,更加充分地认识和理解形态,有目的地将“神态”赋予“形式”之中。
3.2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产品创新设计
3.2.1设计理论
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各民族不同种类的精湛的艺术作品蜚声世界,前辈们为我们遗留下了丰富的艺术财富,为我们学习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素材,而且为我们的设计确定了正确的观念,这是传统艺术文化带给我们的巨大帮助。但是,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也有自身所无法克服的缺陷,比如传统图案在面对造型形态的空间处理、造型材料的运用、制作工艺的选择等方面没有理论解释,加上传统工艺美术多以艺人的手工操作作为主要的生产形式,这就决定了传统图案作为造型设计基础有着一定的弊端。而在克服这一困难的过程中,中国的联想公司就向世界展示了一项不菲的成果――这就是2008年奥运火炬的诞生。卷轴的造型外加祥云的纹案不仅使火炬具备了古朴典雅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征,更向世界展现了中国设计团队的特色设计理念或者观念,将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了形态之中。
中国人与西方人相比,一个明显差别便在于中国人重在用“谋”。中国文化多表现为直观的、类比的形象思维方式,总是用一种简约的、模糊的大、而笼统的寥寥数语将自然与社会一揽而括。其对创新理念的融合就犹如一把双刃剑,既有可能抑制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影响人们的创造力,又有可能在关键之处起到画龙点睛之妙用,这其中的蕴意则需具体而言了。
以中国京剧脸谱艺术为例,众所周知,中国京剧脸谱艺术是广大戏曲爱好者非常喜爱的艺术门类,在国内外流行的范围相当广泛,已经被大家公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
脸谱是中国戏曲演员脸上的绘画,用于舞台演出时的化妆造型艺术。脸谱的主要特点有以下三点:一、美与丑的矛盾统一;二、与角色的性格关系密切;三、其图案是程式化的。
脸谱对于不同的行当,情况不一。“生”、“旦”面部化妆简单,略施脂粉,叫“俊扮”、“素面”、“洁面”。而“净行”与“丑行”面部绘画比较复杂,特别是净,都是重施油彩的,图案复杂,因此称“花脸”。戏曲中的脸谱,主要指净的面部绘画。
根据描绘着色方式,脸谱可分为揉、勾、抹、破四种基本类型。
揉脸:凝重威武,整色为主,加重五官纹理加以实现,是十分古老的脸谱形式。
勾脸:色彩绚丽,图案丰富,复杂美丽,五彩缤纷,有的还贴金敷银,华丽无比。
抹脸:浅色为多,以为涂粉于面,不以真面目示人,突出奸诈坏人之性。
破脸:不对称脸,左右不一,形容面貌丑陋或意比反面角色。
根据脸谱的图案排列,又把脸谱分为以下四种:
整脸:最原始的脸谱形式,利用双眉把脸分为额和面两个部分的脸谱。
三块瓦脸:在整脸的基础上再利用口鼻把面部分为左右的脸谱。
花三块瓦脸:把三块瓦脸的分界边缘艺术化,加上各式图案的脸谱。
碎脸:三块瓦脸的变种,其分界边缘花形极大,破坏了原有的轮廓。
3.2.2设计实践
以下以本人的设计实践为例,具体阐述将中国脸谱艺术融入产品设计的过程。
在一套系列文具造型设计中,本人将中国京剧脸谱艺术与奥运文化融入了产品创新设计过程,其主题为“创意奥运――粹”。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粹”并非一个单纯的粹字。为了体现奥运与传统文化的创意主题,特将“粹”字中“卒”部上方的一点改为了奥运标志中的“京”的标志,这样既赋传统于奥运之中,又使奥运的主题在传统文化元素中得以体现。
再次,根据系统的分析以及对人机工程学及材料工艺的考虑,我将京剧中的“生、旦、净、末、丑”五行依次赋予了“中性笔、圆珠笔、白板笔、油性笔、活动铅笔”五种不同种类的文具造型之中,使每支笔的形态融入京剧脸谱这一传统文化元素。在京剧中,每一行都有一个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角色,将代表性角色中的脸谱甚至动作、衣装等特色元素再进一步概括、抽象,最终便得到了符合每一行的特色造型。当然,我们不能将五支笔的造型改得面目全非,“笔”这一文具的特性以及原造型中的优点还是要保留的。具体如下:
中性笔――武生,设计来源于《林冲夜奔》中的林冲;形态抽象,由武生跳跃动作概括而出,设计将笔杆稍微弯曲,杆底为皂鞋抽象。
圆珠笔――青衣正旦,设计来源与《贵妃醉酒》中的杨玉环;整体拟人状,附以古代头饰点缀,但以通过抽象的艺术形态作为表达的依据。
白板笔――净脸,设计来源于《铡美案》中的包拯;以包公脸谱的大面积黑调为构成单元,体现白板笔的结构形态;在笔帽的结构设计中充分体现包公脸谱的形态。
油性笔――末脸,设计来源于《战宛城》中的典韦;重点由人物服饰抽象而来,笔身条纹着意表现典韦手持短戟时的武姿。
活动铅笔――丑脸,设计来源于智取皇纲中的程咬金;丑的定义在于诙谐,而不仅仅在于跑龙套的小角色,他对故事的发展也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为了体现其身份与地位在故事中的作用,故以不对称的造型来特意刻画丑的角色,这也是我们在设计笔的造型中所要体现的。
本系列文具以灰白色为基本色调,配合深黑色构成文具的主体色。奥运的五环标志:上面是蓝、黑、红环,下面是黄、绿环,整体造型为一个底部小的梯形。五环的蓝、黄、黑、绿、红分别代表欧洲、亚洲、非洲、澳洲和美洲,标志着五大洲和全世界的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相聚一堂。因设计文具的主题为创意奥运,而且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召开,故考虑将文具的五种笔的色彩搭配以奥运的五环色,以表达各个民族对和平的期望,并在此基础引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要素。
京剧人物用色有红、紫、黑、白、蓝、绿、黄、老红、金等,这些色彩都是从人物自然肤色的夸张描写,发展为性格象征的寓意用色,故本系列文具配色不仅考虑奥运五环的色彩应用,还考虑传统戏曲色彩组合,并能够结合戏曲特定人物形象做文具色彩分区上的区别,为文具种类的易识别性提供区分标准。
设计结果如下图的整体效果图所示。
4.结束语
以上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产品创新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如何在设计中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还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去不断地探索,如何确立具有中国特色而又不落后于时代的设计理念,对我们而言将会是一个机会,同时也是一个考验。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参考文献:
[1]汤用彤,张岱年.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论集.北京:东方出版社.
[2]许思园.中国文化研究集刊.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3]张立文.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边守仁.产品创新设计.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
【关键词】土文化 材质 湖湘 旅游纪念品 创新
旅游纪念品的表现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如常见的手工编织、雕刻、装饰工艺品等,无论什么表现形式都必须选择合适的材质。在湖湘旅游纪念品设计中,可以选取当地特有的材质。材质是设计的基本载体,也是重要的元素之一,用自然材料加工制成的陶、纸、布、漆器等传达出质朴、自然及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气息。用这些材质元素制作的旅游纪念品有着很好的纪念意义,又能使传统的手工艺得到传承与创新。
一、土文化材质元素与旅游纪念品的关系
(一)灵巧的编织布艺
编织是古老的手工艺,编织的材料也是多种多样,一些以绿色植物如藤、竹、草等为材料的编织工艺品,因其具有绿色环保理念而深入人心,编织的工艺品或大或小,或为装饰饰品,其造型雅致、工艺细致精良,让人甚是喜爱。比如益阳的小郁竹艺,是湖南省优秀的汉族传统工艺品,将竹材构件加热弯曲,使之符合造型需要,结合拼、嵌、榫合等传统技法加工制作而成的小竹器,结构方正、造型美观大方,做工精细,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
湖湘编织精华还有湖湘织锦,主要体现在土家、苗、侗、瑶四个民族,无论从原料到工艺及工具均处于较原始的手工状况。各民族劳动妇女在漫长的历史中学会了利用麻、棉和各种纤维织制土布和纹饰布,其图案多为动物、植物、文字、几何钩纹、吉祥用语等。较为独特的是,这些纹样经过织锦格律的构成后,形成重新塑造和适形排列的独特工艺特色,是地域文化的艺术化表现。
(二)秀美的刺绣与印染
湖南地处亚热带地区,是蚕桑和棉花的种植区,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劳动妇女养成了耕作之余纺纱织布的习俗。刺绣在湖南历史发展悠久,是用彩色丝、绒、棉线,在布、帛、绸缎等物质材料上借助针的穿刺运行,构成花纹、图像或文字的一种工艺。湖南有苗、土家、瑶、侗、白等少数民族,均有爱美善绣的习俗,她们利用土产材料,绣出民族民间风味的刺绣用品。湖湘民间刺绣保留了楚、汉刺绣的神奇风韵,又融入了劳动人民的创造意识和朴实的健康审美观,这些刺绣材质较为质朴,大多是生活中的实用物品。
湖南民间印染工艺有印染、蜡染、扎染和拨染。明朗朴实的蓝印花布色调单纯、澄净,装饰性强,厚朴而稚拙,纹样疏密有致、匀称变化,显得清新而不落俗。据《临武县志》记载:“民国时期,县人采用土靛将布染成深蓝色,方法是将燃料加水融化,后放入白布料同煮,使染色附于布面。”其中燃料就是用旱土作物靛叶制成,自制成土靛后上市销售,多作为服饰生活用品装饰人们的生活。这些刺绣和印染可以结合现代生活日用品需求,改变其使用途径,开发成特色旅游纪念品。
(三)拙朴的陶瓷造型
湖湘陶瓷包含建筑陶瓷、日用陶瓷、文具陶瓷、儿童玩具陶瓷等类别,由于材料的简朴,不做过多的修饰,保持着粗率质朴的制作风格,比如长沙窑生产的儿童陶瓷器具,给人质朴、粗犷、刚健的感觉,表达了一种淳朴天然的趣味。与其他瓷窑制品所不同,这些玩具绝大部分随手捏塑成型,造型千姿百态、粗犷灵活,其种类丰富,包含人物和飞禽、走兽、鱼等动物,有些还制成简单乐器可以吹奏音乐,这些活灵活现的陶器玩具可以唤起人们对童真的回忆。结合某些当地特色,将材料自然形态巧妙结合,可以开发出具有一定个性、特色的旅游纪念礼品。
(四)千姿百态的竹木与雕刻
湖南自古物产丰饶,自然资源丰硕,竹、木、石材资源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历史的发展中,竹木、石材、陶器不但是劳动的工具,更是经过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加工成了生活用品和装饰用品,也衍生了一批手工匠人。比如湖湘木雕空灵洒脱、繁密中见出秀美,装饰性强,湖湘石雕用材多为既坚且细的汉白玉、既硬又奇的石。石常用来做砚台、笔筒或屏花;竹雕是湖南的特产,其纤维绵长坚韧,适宜用切削器具雕琢,常在竹器表面做动物、人物、故事造型,且竹包含着傲骨的人文精神,这些自然材质和工艺表现形式,都可以运用到旅游纪念品中。
(五)艺术性的漆器
漆器已有七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的伟大发明之一。湖湘文化中,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工艺之精巧,令人惊叹。漆器是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等。其材质生漆是从自然生长的漆树中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成份为漆酚、漆酶、树胶质及水分,具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的特殊功能。作为湖湘文化特色的马王堆漆器,以黑色作底,或在黑底外加红色衬色,用朱红和赭色或者朱红和灰绿色作画,彩绘与底色对比强烈,纹饰独特,图画寓意丰富多彩,显得非常富丽,其艺术特征十分明显,是开发旅游纪念品的最好题材。
(六)质朴的土法造纸
湖南邵阳隆回县滩头镇盛产楠竹和白胶泥生产的一种“二合白”土纸,在这个小镇上曾经产生了闻名遐迩的香粉纸和木版画,成为当时女性揩脸美容的化妆品。滩头素称“纸都”,滩头造纸始于隋朝,元代是长江以南土纸、色纸、花纸的著名产地。香粉纸生产有近130年历史,滩头香粉纸的加工材料是当地手工生产的玉版纸,天应石是当地峡山口特有的一种细腻呈淡绿色的天然淡香矿物质,含人体需要的十种微量元素。纸呈粉白色,将这种粉纸切成小本,夹上香片就是闻名四海的化妆品香粉纸,具有增白美容、洁肤健体的功效,是曾经畅销国内外的绿色化妆品。除了香粉纸的特别,色纸是用当地土质纸刷上颜料或晾晒、烘干而成,其染色的颜料均为天然农作物,当地人利用苏木、槐米、墨树为燃料,煮沸后就成了红、黄、黑色的液体,在纸上刷染后烘干成有色纸张,再用牛皮、牛筋熬煎为水剂,配以明矾制成土胶,从而使色纸更加光滑清亮。滩头的土法造纸是流失的绿色天然材质,加以现代设计理念配以现代的装饰手法和装饰形式,仍然可以成为当代女性喜爱的产品,成为优秀的旅游纪念品。
二、土文化材质元素的研究价值
(一)选择适当的土文化材质,突出旅游纪念品的地方特色
湖湘材质元素丰硕,选择合适的地域性材料进行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不仅能强化地域文化信息,还能塑造产品个性。研究其材质特点,结合当地景区的文化特色,开发旅游纪念品,不但能增加景区的经济效益,更是让传统的手工技艺得到新的传承与发展。比如湖南益阳的安化黑茶,作为益阳的特色旅游纪念品,其茶叶包装融入了益阳竹艺编织技艺,以天然材质细竹篾为包装材料有一定的强度、韧性和弹性,既能保护好产品内物品,以适应压力、冲击造成的影响,同时,竹篾编织精美又符合生态环保的理念,还可以作为日常生活器皿再次使用。再如汉声巷出品的文创商品“蓝印花布针线盒”“蓝印花布环保餐具包”,是以传统蓝印花布为材质进行设计开发,其产品为了适合现代人的需求,摒弃了景区常见的将花布材质做民俗衣裳和褡裢包的用途,而是开发为针线盒、环保餐具包。这也是从现代人日常生活所需出发,而进行的功能用途开发设计,其成功之处是材料选择的独特和地域文化的特点,提升了产品的文化内涵。
(二)巧妙利用地域材质肌理,树立绿色设计理念
所谓绿色设计,是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宗旨的设计理念和方法,能重复使用和再生,强调保护自然生态,充分利用资源,以人为本、善待环境。湖湘旅游纪念品的设计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与时代主题相结合,就旅游纪念品材质而言,要考虑材料的节约性和反复使用性,同时要倡导简约、自然、舒适的设计理念。绿色设计不单考虑材质的生态性,更提倡设计师在设计理念上的革新,将设计重点放在旅游纪念品的实用性和可持续利用的功能上。如汉声巷设计的《大过蛇年》年画特辑礼品书装,其红带包袱巾为手工染色,包袱巾在该书读完后,可以重复包裹或作为其他用途,将传统的印染花布与书进行了结合,集文化性和实用性、艺术性为一体。
(三)与时俱进,融入创新设计理念
日本设计师原研哉说:“创意并不是要让人惊异它崭新的形式和素材,而应该让人惊异于它居然来自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不断开发出这些创意才是真正的设计。”旅游纪念品的制作技术含量并不是很高,注重的是创意和原创性,只有从根源上进行独立设计,才能形成原创之风。湖湘土文化材质元素就是很好的载体,综观目前市场上的旅游纪念品设计大多墨守成规,缺少现代的生活气息和设计气息,自然也就难以拉动旅游纪念品的购买力。在材质创新上,我们要拓宽思路,可以利用与消费者生活相关的文化用品、小型家电、日常居家用品等表达本地特色文化信息。就传统的材质载体而言,利用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大。比如湘西凤凰的印染,在旅游景区往往只是用其图案特色制作少数民族服饰、小儿肚兜、头巾、褡裢包等售卖,实际上还可以利用其材质的天然性开发艺术文化衫、抱枕、钱包、环保袋、蒲扇等室内装饰用品等,既有装饰作用又有湘西特色。如果制作精良,这些旅游纪念品会形成很强的吸引力。
材质元素的创新,更是设计载体转换的实用表现,我们要立足于湖湘本土的文化特色,挖掘土文化材质元素,深入思考如何将湖湘旅游纪念品设计加入地域文化内涵,增强地方特色和纪念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创新,把日常生活中人们熟悉的东西当成未知领域再度开发,在创造与变革中融入本土材质元素特征,使创造出的旅游纪念品含有特有的情调和氛围,从而更好地发挥其纪念性意义。
(注: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4C0376 )
参考文献:
[1]鲁宁.湖南民间美术元素在礼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教育,2013(04).
1研究综述
目前学术界对文化产业发展乃至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呈现繁荣态势,但从创新的视角,对工业设计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在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选定1989年至2015年全部期刊,按“题名或关键词”,以词条“工业设计与文化产业”输入检索,仅有2篇检索结果,即苏珂、高喜银在《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年第33期上著《工业设计促进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康辉在《现代商业》2010年第26期上著《工业设计对传统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在“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选定“全部”条件下,限定年度范围为1985年至2015年,选“学术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三项为检索领域,共获得检索结果56条,经甄别与本文立意有直接关系的研究文章不足10篇,其中包括上述在“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的2篇。在有关本文立意的研究中,关于工业设计对文化产业具有价值的研究约占一半,这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仅有3、4篇关于工业设计“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在这些研究中,关于工业设计通过对文化的再创新从而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果更少,而且呈现碎片化状态。对本课题的研究,可借鉴的成果不多,这也增加了研究的难度。
2工业设计创新与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
工业设计的本质是创新,创新是工业设计的灵魂和根本属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工业设计通过其完整的设计思维与方法实现对有形产品、无形服务及商业模式的创新。这种创新力量今天正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如斯坦福大学DesignSchool提出了"designthinking"系统来解决社会、环境、商业等综合复杂问题,并取得了巨大成就,设计思维(designthinking)被带入到更多情境下作为创新的驱动力。地域性是以地理区位相区别,反映的是传统积淀所形成的地方特征;是指事物的地方特色、区域特色,或者可广推为地方文化、本土文化。地域性文化历经累积和沉淀,形成了其鲜明的特色和内涵,并逐渐形成发展为具有地域独特性的文化产业。地域特色文化产业作为地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地域经济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文化资源和发展动力。中国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首次将发展文化产业定位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正式位列国家战略性产业之中[3]。文化产业具有强大的联动效应,有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变,增强文化软实力。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是在一定文化及其业态的基础上,具有地域性特色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与体验生成、繁荣和提升的过程。工业设计创新具有驱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与体验生成、繁荣和提升的属性和职能。即工业设计通过创新方法与技术,能够在现有地域文化产业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文化产品、新的文化服务形式,以及新的文化业态。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工业设计自身也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由于本文立论在“驱动”而非“带动”,因此,这一点并非议论重点。值得强调的是,工业设计驱动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是以创新为“引擎”,以新生成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也是产品)与体验”为媒介和前提,壮大“文化产业”规模,改善“文化产业”结构,提高“文化产业”效益,从而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后者的内容,这一点对立论论述十分重要,是论证的逻辑前提。
3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经过长期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为其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创新资源。近年来,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政策的支持下,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上比较突出。
3.1创新驱动力不强,缺乏市场竞争力由于地域特色文化产业行业技术门槛不高,其生产制造技术成熟于生产力较为落后的历史时期,加之传统厚重,无形的力量束缚着产业吐故纳新不强,缺乏创新驱动力。在从事文化产业的人们身上,普遍存在观念保守,思维陈旧,创新意识不强的问题,导致文化产品在理念、造型、技术、工艺、色彩、装饰、材料、功能等方面,缺乏创新元素,“千年一面”,低水平重复生产,形不成品牌和市场核心竞争力,极大地阻碍了地域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3.2对接新技术不够,与需求脱节传统文化产业是人们在长期历史的生产生活等过程中积淀形成的,其技术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较为一致。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近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传统文化产业技术已经明显落后;另一方面,从事传统文化产业的生产经营者自身对于新技术的理解、学习与应用不够,导致传统文化产品(服务)、产业不能与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融合,不能与当前人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刺激不了消费,形不成消费规模拉动,既谈不上产业发展,更谈不上产业升级。尤其是互联网技术正全面深入地渗透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如果不能与互联网技术对接,不远的将来,就不是发展不发展的问题,而可能是危及生存的问题了。
3.3经营管理落后,商业运营较弱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与其他产业类似的问题,即产业链不全,节点处于价值链“微笑曲线”的底部,见图1,而处在“微笑曲线”高端的研发、营销薄弱,表现为传统文化产业规模小而分散,低水平重复生产,老祖先的研发一劳永逸,远离现代营销理念,价值链不全,行业竞争力不高,经营管理落后。亟待系统地优化整合,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创新商业模式,延续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4工业设计驱动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途径分析
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引入工业设计概念至今的三十多年,工业设计已发展为创造新产品、增强产品竞争力、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增长的助推器。柳冠中认为“工业设计”的本质是“重组知识结构、产业链,以整合资源,创新产业机制,引导人类社会健康、合理、可持续生存发展的需求”[4]。工业设计所倡导的“设计思维”成为后工业时代“问题求解”的重要思路。伴随中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工业设计对于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日益受到认可和关注。“设计力就是竞争力”,通过工业设计提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迫在眉睫[5]。
4.1工业设计为文化产业发展增添驱动力工业设计对产业发展和转型的驱动作用之一即是就社会机制及价值观层面而言,工业设计特有的创新本质将起到重构社会经济与文化体系的战略作用[6]。因此,充分发挥工业设计创新潜能,利用工业设计自身整合资源的优势,将创新设计、信息网络平台开发、云端数据库建立以及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等有机整合,发掘并结合地域特色文化产业的独特的潜在的优势,以工业设计方法和理念将其合理解构,保留地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的同时使其更好地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去,使文化产业从发展的局限和困境中逃脱出来,实现稳定而充满活力的持续发展。
4.2工业设计驱动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途径地域特色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不同的是有其自身核心的文化背景支撑,因此在发展转型过程中,需要走特色工艺、材料与现代工业协同发展的模式,工业设计对应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制造、流通、使用”各个环节的关系,为产业发展提供系统的方法和途径。第一,工业设计产业成长基于“用户选择”,符合市场经济发展。产品或服务在进入市场之前需要对市场作出机会分析,尽可能了解用户需求。地域特色文化产业融合传统文化、地域特色,要浸入到现代生活环境和大文化背景中去更需要详实可靠的用户分析和定位。工业设计以兼具理性的数据统计及感性的观察和定性分析方法对用户作整体分析,为产业的目标用户作合理定位,使产业有的放矢地进行前端产品的研发。第二,工业设计将高新技术融入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创新。文化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高科技含量,先进技术的应用能够为文化产业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提供强大发展动力。比如,在材料方面,工业设计通过科学的方法研究适合材料特性的现代化加工工艺,以3D打印为核心的数字化制造技术融合应用,为新产品设计、制造系统化提供支撑。数字化信息技术推动新型文化业态的出现,今天的文化产业是建立在数字化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新型文化产业。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新媒介,为地域特色文化产业相对滞后的商业运营模式带入新活力。互联网及云端数据技术可以为地域特色文化产业的特色文化元素、价值符号,进行标准化、数字化的整理、统计和存储,构建特色文化数据库,为产业产品的设计、研发、标准化生产提供完整的数据支持。第三,工业设计系统优化整合文化产业链资源,使地域特色文化产业优势最大化。浪尖设计董事长罗成认为必须把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如材料、研发、供应链、制造、营销、渠道、品牌等各方,都整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工业设计的价值。“全产业链”是一种系统、整体的商业创新模式,贯穿产业产品的前端研发至后端营销,涵盖产品的研发、设计、品牌的建立、产品及包装创新以及产业的营销和管理。地域特色文化产品普遍缺乏创新机制,商业模式保守,工业设计所具备的创新力和整合力,能够帮助文化产业形成新的创新机制和增值模式。第四,工业设计在与文化产业结合过程中关注社会、生态、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工业设计从设计思维开始即主动思考一系列的改变创新对于未来的影响,通过研究工具和原型测试等方式评估未来社会、生态和文化的发展结果,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5工业设计驱动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途径的模型构建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把工业设计驱动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途径用视图形式表现出来,用箭头表示动力作用方向及作用途径,即构建模型,见图2。工业设计作为创新驱动力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引擎,它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职能,全方位作用于文化产业,当然包括地域特殊文化产业,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心。具体作用或驱动的媒介有文化理念、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管理,以及工业设计自然要调动的用来提升文化产业的高新技术条件。工业设计一旦用来驱动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先就是创新理念对文化产业观念的影响和渗透,使文化产业的理念以及发展文化产业的理念为之一新。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是工业设计的核心职能,工业设计通过创造新造型、新结构、新流程、新组织等,给文化理念、文化元素、文化需求以新的视觉形象和价值模式,从而丰富文化产品,壮大文化产业规模,提升文化产业附加价值。对地域特色文化产业来说,意味着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更加厚重,也往往是各地方的发展重点,必须紧紧抓住地域特色,准确进行发展定位,做好文化管理的顶层设计,用现代高新技术特别是强化“互联网+”思维,改造和重塑地域特色文化产业,驱动其发展和升级。
6结语
关键词:住宅小区;小区规划;整体性;环境
Abstract: all over the country with the residents of the city builder this need has built a batch of complete function, environment and keep good local characteristic residential district, promote the urban modernization. But how in district planning in reflect functional, perfect sex with local culture and environment in harmony with characteristics, realize the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and design optimization of effective plan,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center of gravity.
Keywords: residential district; District planning; Integrity;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 TB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年来,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这种提高也体现在对居住环境改善的需求,本文认为,要搞好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把握小区规划的宏观整体性
把握小区规划的宏观整体性,既体现在如何从城市这一整体规划设计住宅小区,要将凡与小区规划内容有关的各种城市要素,如城市区位、城市交通、城市市政设施及现有商业、文化、教育基础乃至历史文脉、生态环境等,作为小区规划的背景,并组成整体进行研究,确立小区总体规划的构思内容与目标定位。对此我们可以称之为把握好小区规划的宏观整体性,使小区成为城市的有机部分。
一是小区规划应注重人文环境。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当地的人文环境和居民的生活模式,使设计的小区能够有机地融入到所在城市的环境中。例如一些旧城改造项目,就应在对老城区建筑进行调研论证后,新设计要保护古城风貌,保留原有的传统建筑形式,并能依据历史修建一些标志性的传统古典建筑,这就在一定程度使该城的历史文脉得以延续,使得设计建成后的小区在具备了现代化的功能需要的同时,又体现出城市文化传统的沉积,这就满足了人们对小区人文氛围和社区功能的双重要求。
二是小区规划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良好的、自然形态的生态环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最基本要素,是影响小区居住条件的关键因素。在对小区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当地地形和地貌的特点,在尽可能不去破坏建设基地原有的树木、河流、绿地等地理条件的同时,对这些条件加以利用,创造出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相互依存且富有地方特色的居住环境来。
2.把握小区规划的微观整体性
对于小区规划工作本身,要把有关小区内部各种要素组成整体作为研究对象。此点可称之为把握好小区规划微观整体性。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小区规划应注重功能分区的相互组合。要注重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用空间和私用空间,这是小区空间按功能要求所划分出的四个等级。
二是小区规划应注重灵活布局。小区规划应注重加强建筑色彩的运用,注意建筑小品的安排,加强公共建筑的艺术处理以及小区绿化。当前一段居住建筑多是小开间,并采用定型预制砼建筑构件,起来形式比较雷同。为了避免这种局面产生,除了将住宅平面加以错开布置外,在建筑立面装修上采用不同的建筑色彩处理也是必要的。加强公共建筑的艺术处理,利用小区的周边,适当安排一些公共建筑项目。这也是小区规划多样化不可缺少的一环。加强小区绿化,巧妙布置绿地。
三是小区规划应注重道路网与居住区群体布局的关系。小区规划应注重道路网与居住区群体布局的关系。道路网与居住区群体布局,关系十分密切。我们通常习惯于方格网棋盘式布置道路。这种布置方式是道路规划中最为简单、合理的一种手法。它可以保证车辆交通安全和较快的速度行驶,在坡地地带居住区内采用这种手法就不合理。在方格道路网中布置条形标准化住宅,如无点式住宅、区级公建、高级住宅与之相配合,难免会显得十分单调。可以将道路随地形修建成另一种形式,环型布置或道路带有一定的弯曲,即使同样是条形组合,效果也不一样。它不仅可以保证好的朝向,整个小区也活跃得多了。其次,要综合分析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与建成后的空间布置效果。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大开大挖,还可节约基建费用。
四是小区规划应注重服务系统的完善。在住宅小区规划中,社会服务环境的营造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因为它不仅为解决居民日常生活活动的需要提供了基本保证,同时也是小区稳定的物质基础。在小区规划中,生活服务、公共建筑一般系根据平面已知人口组成等,结合小区公建所在位置,进行单体设计或套用有关设计。小区公建布置要考虑到各种不同的环境、各种具体情况进行布置。前面提到了小区物业、服务业集中布置在一幢或两幢建筑物里并设立独立地段,其目的是满足商业用地与住宅用地的矛盾,减少了网点与住宅之问的相互干扰。在具体布置中,有的就布置在几个居住组团中心或者人流入口的主要位置上。另外,居住区商业服务网点的集中与分散大体分两种形式:一种是沿街式位置;一种是专用地段集中布置。一般在旧城内,马路比较窄、车辆少、车速低、变通量也不大,居民与过路行人可随意横穿马路购买东西就很不方便,而且影响交通,很不安全。尤其是住宅下面设底层商店,对于几万人的居住区来说更为不合理,商店受上层住宅平面布置的限制,使用上也不够方便,而且几乎没有杂物院,反过来,底层商店对楼上居民又产生干扰,影响居民休息。因此,设立独立地段,商业网点集中布置较为合适。
3.有关小区整体性规划的建议
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层次,均认为对象和过程不是杂乱无章的偶然堆积,而是一个合乎规律的,由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将着眼点放在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同外在环境之间的种种联系和关系上。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中,从小区设计构思到空间序列的组织,无不研究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人与空间及环境的关系,因此整体性无疑是实现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最佳化的必然条件。
4.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要建设功能全面且符合城市环境需要的住宅小区,需要设计者在做小区的规划设计上要遵循原则但不教条,要勇于创新,努力设计出具有特色且能与周围环境、城市风格吻合较好的住宅小区。尽可能的为人们提供功能全面、安静优雅的居住环境。设计者为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必须要具备丰富的专业技巧,跨学科的知识及勇于创新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孙福静.浅探住宅小区规划与景观环境设计[J].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S1).
[2]杨欣元.略论城市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中的生态环境问题[J].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S1).
【摘 要】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文化建设要与时代背景相适应。本文立足课堂这一学校教育主阵地,论述如何通过课程开发、氛围营造、学习方式组织、价值观引领等,渗透并凸显创新、实践、分享的创客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创客文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文化;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5)04-0048-03
进入21世纪,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推动了科技创新模式的嬗变。传统的以技术发展为导向、以科研人员为主体、以实验室为载体的科技创新1.0模式,正转向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共同创新、开放创新为特点的用户参与的创新2.0模式[1]。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以用户创新为核心理念,不以营利为目标,热衷于创新、设计、制造,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群体——创客。 基于设计、分享、交流、制作、开源的“创客运动”正在席卷全球。这种打破专业、技术、人群壁垒的创新模式,不仅已经走入中国,并开始在一些高校及中小学中兴起,甚至走进了课堂。
学校教育的价值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是否吻合,可以从课堂教学中所体现出来的教学文化进行衡量。课堂文化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价值观、行为特征的综合体现,是一个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规范、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整合体[2]。在表层,课堂教学文化表现为可观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环境布置等;在深层,则体现为师生共同信奉的教育理想、教育信念、知识观、价值观等。
课堂教学文化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是一个多方面渐进的过程,需要课堂文化日积月累的熏陶;另一方面,课堂教学文化直接作用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创造性人格的培养。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在影响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因素中,课堂教学文化最为直接、最为重要。
那么,如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渗透坚守创新、持续实践、乐于分享、追求梦想变为现实的创客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呢?
创客,STEAM领域的佼佼者
开发整合型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创造的需求说到创客,我们会直接联想到STEM教育。国外教育者还将艺术(Art)加入到STEM教育当中,称为STEAM。体现STEAM精神的活动常常在各地的创客空间中发生,不同创客小组擅长不同的领域,有的擅长科学,有的擅长艺术,有的则擅长音乐、电子或者编程[3]。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一种技能,在教学过程中不应拘泥于教材的编排顺序,而应合理地优化教材,二度开发教材,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更广泛的教育领域。如果我们要让学生成长为具备全面创新能力的创客,信息技术课堂就应该打破以应用为主的传统教学局面,开发整合型的课程内容,帮助每位学生在科学、技术、工程学、数学领域做得更好。如:利用Excel电子表格、程序算法设计等模块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算法思维;通过网站建设、多媒体演示作品制作、小软件开发等模块,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近年已被不少学校引入课堂的机器人、开源硬件的教学,可以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电子报刊设计、计算机绘画、视频作品制作等,需要学生艺术素养的支持,反过来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创造能力。
世界可以因玩而改变
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创客是用科技“玩”转世界的玩家,不少创客项目都可见创造者一颗未泯的童心。许多创客都是以“玩”为创意的起点,以“热爱”为创造的动力。正如美国资深创客Mitch Altman所言:“创造力对于每个人而言,只要是在做他热爱的事情,都会自动地冒出来[3]。”
爱玩、追求快乐是孩子的天性,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可以“寓教于乐,以玩导学”。首先,这需要作为课堂引导者的教师以相互尊重、民主、关爱的态度去引领和鼓励学生,帮助每位学生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发展自身个性和实现自身的价值。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是自由的,心理是放松的、积极的、有安全感的,这无疑有利于学生创意的萌发。其次,还需要深入了解学情,引入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载体,设计贴合学生生活或能够激发学生创作热情的教学实例和任务,提供丰富多样的创作素材。
在此,我们还可以参考一位教育创客的游戏教学创意:美国纽约的中学教师朱尔?列维将网络游戏《我的世界》引入课堂,和学生一起在游戏中建立各种3D主题世界,引导学生从中学习信息技术及其他课程。列维接受美国《时代》周刊采访时说:“每位老师都能在游戏里发现教学的途径。我还为高年级学生开设了一个游戏俱乐部,他们现在开始学习如何编程,以便于设计自己喜欢的游戏模式。”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向学生展示尝试新事物的有趣过程,传递为热爱的事件投入激情的价值观,引领学生体验学习之乐、成功之乐、创造之乐。
永不满足,则永不止步
设置推进式的课堂学习任务,保持学生创新的动力不满足,是创客的性格,更是一种能力,是他们创造力的根源。创客需要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他们往往对完美极端追求。
我们设置课堂任务时,应再进一步思考如何给学生加一级发展思维的“台阶”,引领他们敢于追求改进、创新。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所采取的方法是,让学生站在鉴赏者和用户的角度,评价反思自己的作品或信息活动结果。例如,在学习VB程序设计的课堂中,有一个小组在学习select case语法结构之后创作了一个星座查询程序(如图1)。笔者让学生从软件用户使用体验的角度进行反思,形成改进方案。于是,他们改用“选择框”,以便用户输入信息,查询结果的输出则用图片增加美感(如图2)。为了实现程序的“升级”,他们自主探究,编写了根据月份改变可选日期的程序代码,并学会了图片控件的使用。
让学生否定和推翻现有的成果是“残酷”的,因为这个过程少不了刻苦的研究,多次耐心的实验,以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随着作品一层层地剥茧焕新,知识和技能一级级地提升,学生体验创造与成功的喜悦也将一次次地翻倍,从而保持创新的动力。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也有助于学生形成敢想、敢研、敢做的创新人格。
有想法,就去实现它
搭建“脚手架”,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
“让梦想成为现实”是创客最重要的信条。当前很多科技的发明,都源于创造者的一个想象或想法:认为有外星人的存在,制造出能够向宇宙发射的信号塔;想把整个互联网装起来,研发了搜索引擎;想找个更有趣的小伙伴,就让机器人跳起舞、说起话……
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信息技术课堂要注重挖掘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价值,通过“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把想象变成现实,是一个充满设想、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
笔者在利用Scratch软件进行程序设计教学时,以一个日本创客空间的创意项目“声控模型汽车比赛”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Scratch中探究、实践,实现了用麦克风控制汽车运动的动画。之后,从程序对声音的感应为起点,向学生提供了利用麦克风接线、光敏电阻、热敏电阻等元件制作的光电感应器和热量感应器,让学生发挥想象,编制各种模拟程序。于是,光感路灯、窗帘,温控自动调速风扇、空调等模拟现实的程序就在学生们的手中诞生了。
站在彼此的肩膀上,越站越高
引领合作共享的课堂价值观,激发学生创新的活力创客的共同特质是创新、创造,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都是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人,相反,他们有着丰富多彩的兴趣爱好,以及各不相同的特长。一旦他们聚到一起,相互协调,发挥自己特长时,就会爆发出巨大的创新活力。许多创客的作品不在第一时间去抢注专利或谋求利益,而是与人分享其中的乐趣,寻找知音,这成为创客文化在全球蓬勃发展的最强动力;他们也善于在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实现更优化的创新成果。
“人类文明的共享与弘扬”已成为信息时代下全球教育的一个共同话题。信息和经验只有在交流中才能被激活,才能实现增值,学生个体学习只有不断从伙伴中获得信息,借鉴并吸收经验,才会少走弯路。在“智慧共享”的理念下,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应该“从谋求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和‘储蓄’,转换为‘表达’‘共享’‘创造’”;从个人主义的排他性竞争学习转换为同他人对话的合作性共享学习[4]。
学生存在知识储备和个性特长的差异,信息技术课堂不是消弭学生差异的“屠宰场”,而应是展示学生差异的舞台。我们可以在具体掌握学情的基础上,组建合作小组,引导学生共同分析信息,研究问题,相互协商,取得共识。例如,笔者在教学《多媒体演示作品制作》单元时,以利用Powerpoint制作“数字故事”为教学主题,引导学生根据兴趣与特长组建“工作室”。其中,语文素养较高的学生主要负责故事脚本撰写;美术特长的学生主要负责画面风格和图片素材的选择;对音乐感兴趣的学生主要负责配乐,每位学生发挥自身的特长打造合作型的作品。在这个学习共同体当中,学生以“互教互学”的学习方式共同学习了软件的操作。碰到难题时,每位学生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寻找完整的问题解决方案。
通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现文化的传递,既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学习,也需要每一位教师发挥创造的智慧,成为一名“教育创客”,构建创新型的课堂文化,发挥课堂教学的效益,为学生在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更好地学习与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宋刚,唐蔷,陈锐,纪阳.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科技创新[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 2 ) :28-33.
郅庭瑾.重建课堂文化:为思维而教[EB/OL].docin.com/p-690887488.html.2013-08-18.
吴俊杰.创客运动与STEM教育——专访“创客教父”Mitch Altman[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12):41-44.
本框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内容。
二、设计思想
(一)教材分析
本框题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围绕“传统文化的继承”这条主线,分析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继承的具体形式有哪些以及各自的地位如何,传统文化有什么特点,怎样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这课与生活实际联系非常密切。在教学时,主要运用多媒体上课,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拥有一定生活体验,具备一定归纳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能够自主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文化行为。本框题的内容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平时有所闻、有所见、有所感,对研究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状况这一课题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和较强的参与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文化的继承性。
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
2、能力目标
探究传统文化在现实社会中的作用的能力。
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 、学习 、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传统文化的特点及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教学难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五、教学方法
1、多媒体演示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丰富的图片和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师生共同探究中构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课堂小辩论。通过针对传统文化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展开课堂小辩论,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态度的认知能力。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七、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及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让学生课前预习教材并发现问题,搜集有关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的由来及特点的相关资料。2、思考教材中的“探究活动”。
(二)导入新课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文化传播的相关内容,了解到文化传播在促进中外文化继承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将一起继续学习第四课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第一个框题――传统文化的继承。在进入新课之前我们先看看本节课的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及问题探究。
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
观看图片思考:1、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中秋节的由来呢?(学生发言)
知识拓展: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节。时在夏历八月十五日,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它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三大传统佳节。两汉时已具雏形,时在立秋日。唐朝时出现观月、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八月是作物收获季节,庆丰收、贺团圆,“花好月圆人寿”便成了中秋节的主题。中秋节阖家团圆,月亮升起时,献月饼、瓜果以祭月,这一习俗延续至今。
2、你能说说中秋赏月的习俗为什么能够保留至今吗?(学生讨论)
通过大家的探讨和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两点。
第一,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第二,传统习俗得以保留至今的根本原因: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习俗符合民族心理,具有民族性。
知识归纳: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1、传统文化的形成(含义)
2、传统文化的特点:继承性、历史性、民族性、时代性等
(过渡)既然传统文化存在于现实中,那么,今天的传统文化是怎样的呢?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对媒体展示图片:
探究活动:你知道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打上了哪些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烙印吗?这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会徽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思想:诚信;
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印章、篆刻与书法;
中国的传统习俗:用红色表达着强烈的生命感和旺盛的生命力,代表着喜庆、热烈与祥和。传统文化体现在会徽上,这说明了:会徽从传统思想、文学艺术和习俗的角度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今天,各民族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传统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知识归纳: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探究活动:你能说说“和谐社会”的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有怎样的关系吗?(学生讨论)
学生探讨后,教师归纳:
“和谐社会”中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将“和”、“合”思想顺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去掉其将天神化的糟粕的内容,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知识归纳:
3、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与时俱进)
顺应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积极作用);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消极作用)。
(过渡)既然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既可能起积极作用,又可能起消极作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呢?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呢?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组织课堂小辩论:将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正方观点“传统文化是财富”,反方观点“传统文化是包袱”。先分小组讨论,准备辩论的事例和观点。选出4位学生进行现场辩论,在允许的情况下,其他同学可以进行场外的提示。
知识归纳: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必要性;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九、课堂小结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1、传统文化的形成(含义);2、传统文化的特点:历史性、继承性、时代性、民族性等。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3、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应与时俱进)。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必要性;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十、巩固练习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技术创新;作用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1
一、引言
现代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凝聚企业人才、推动企业管理与技术有效革新的原动力,是企业立足于现代市场维护自身持久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技术创新是经济社会解决市场有效竞争的关键支撑,是企业发展自身竞争力、开拓新技术与新市场的重要手段。从这两方面来讲,企业文化和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这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本研究以企业文化研究为重点,尝试探讨技术创新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应用,以期为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和技术创新应用提供借鉴。
二、企业隐性文化建设中技术创新的作用
企业文化的建设离不开企业价值观的形成、企业精神的培养以及企业形象的塑造,而这三部分从文化结构的角度可以将其列为隐性文化,技术创新在企业隐性文化建设的作用可从上述三方面理解。
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立足于企业自身建设发展现状,在建立整套符合自身研发、管理、经营等系统体系时所形成的企业发展追求,它是指导企业发展的宗旨。现代企业价值观离不开创新,脱离创新的企业意识形态对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运行都具有严重的制约作用;而技术创新恰恰在创新意识上给企业文化在塑造价值观带来了生机,技术创新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转瞬即逝的商业机遇环境下帮助企业逐步推进企业定位和产品营销,帮助企业树立以市场为需求,以客户为上帝的终极价值取向。
企业精神重点体现在企业在面临各种复杂的局面时所呈现出的一种意识状态,它反映着企业以何种态度来处理自身行为和外界多变环境带来的各种优劣状况。技术创新能够帮助企业塑造适应现代市场竞争的企业精神,原因在于技术创新源于竞争,而竞争与创新的过程是复杂的、艰难的,需要高度的团队协作与同仇敌忾的信念、需要敏锐的机遇把握与果断的决策下达、需要查漏补缺与亡羊补牢等问题处理方式的统筹部署等,这一系列的技术创新所面临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都丰富了企业精神的内涵,它包含着拼搏、进取、团结协作、敏锐、果断、魄力等等。
从个体来讲,形象关乎一个人的品质,对于企业来讲,形象同样是企业立足于市场的一个品牌。它体现着企业的产品品质、员工的服务态度、售后的工作素质等等。技术创新对于企业形象的塑造立足于产品,产品的不断创新能够帮助企业树立活气、进取、科技、文化等综合素质于一体的品牌形象;技术创新能够通过提升服务帮助企业树立对客服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形象。一个对客户负责,把客户需求当作自己企业发展目标的形象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技术创新能够以塑造形式多样化、服务人性化、高度责任感的革新品质来塑造企业的鲜明形象。
三、企业显性文化建设中技术创新的作用
企业的显性文化具有多重性,本研究重点对技术创新在企业制度文化和经营文化的作用进行探讨。
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企业要想有良好的运行系统,科学的制度体系不可缺。技术创新要求企业有一个保障创新的内外环境,而这种要求恰恰是企业自身完善制度建设的关键。在现代市场竞争环境下,技术创新不仅仅需要内在的自我更新,也需要外来的借鉴,我国企业在经历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内,在技术创新领域已经有了一定成绩,但相比国外发达国家的企业创新能力和成果,仍然有较大的差距,我国企业在推进技术创新的过程中需要以自身为基础,多借鉴国外经验来实现自我的技术创新,这其中的关键在于以自身为基础,企业要不断完善好自己的制度环境,诸如监管制度、实施制度、惩罚制度、营销制度等等,都要给技术创新带来推动力,而不是阻力,而这些制度在面对引进或内外结合创新的技术创新时,自身也在发生着创新,形成的是技术创新推动制度创新,以制度来服务技术创新,从这个层面来讲,技术创新给企业制度文化创新带来了推动力。
企业的良好运行离不开经营,而经营一方面包含内部企业经营,例如产品加工、员工管理等,另一方面包含外部经营,例如产品广告策划、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等。从内外两个系统来讲,经营离不开创新,创新推动经营的不断革新。现代市场在竞争助力下对企业生存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要向经营好,就需要不断创新。技术创新对企业内部经营来讲,不仅能够通过高技术实现产品附加值的提升,更能够降低企业内部经营的生产、管理、协调等成本;对企业外部经营来讲,技术创新能够实现营销的瞬间跨地域、跨时段、跨民族的传播,也能够实现消费者与销售者、生产者之间的多样化互动。技术创新给企业经营带来的不仅仅是现实的效益,更主要的是培养了企业经营的文化,经营文化具有发展性、进取性,通过技术创新带动经营文化创新,而经营文化提升需求又对技术创新带来压力,形成技术创新与精英文化的双互动。
参考文献:
[1]肖天明.精柔型企业文化与企业技术创新的互动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9.
[2]周应堂,等.企业文化与技术创新互动关系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3.1.
[3]孙林杰.企业文化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J].科学学研究,2004.6.
一、组建小组
组成小组人员人数,太多不便于管理,太少显得力量单薄,一般定在四至六人比较合适。而性别的组成有句古话“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所以把全班的男女生进行合理调配。另外,考虑到小组间竞争力的平衡,每小组都有优秀生、中层生、学困生的搭配,这样搭配也有利于小组内组员间的帮扶,实现全面提高。对于个别调皮学生,要选择放在沟通能力较强或能以柔克刚的组长所在的小组,这样才比较稳定和易于转化。而小组长的人选是小组组建的关键,为了保证旗开得胜,第一批组长是班中能力最强、表现最积极的学生。而后面每一批组长接班人都会在上一任组长的帮带下成为优秀的组长。
在确定了小组人员后,为了增强小组的凝聚力、战斗力,各小组各自讨论确定有个性化的组名、小组目标、口号,设计小组名片等,并把图文并茂的设计名片张贴在班级的墙报里,成为一面面鲜活的“组旗”。
二、培养优秀组长队伍
组长是小组文化的核心力量,是各项活动的领导者、管理者和服务者。对组长的培养,本身就是培优的过程,因为在他们各方面能力、素质提高的时候,就是他们成为优生的时候。先让一部分人优秀起来,再带动、帮助其他同学优秀起来,符合人的培养、发展规律。在培养当代中学生具备的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基础上,更突出培养组长的自信心、进取精神、责任意识、团队意识、服务意识、公平意识、正义感等,突出培养组长的各项能力。
具体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班主任善于挖掘组长身上的闪光点,在班会上表扬,提高组长在同学心目中的地位,树立威信。其次,班主任定期召开组长会议,及时进行思想工作和工作方法的指导,要求组长以身作则、敢管、会管。以身作则是要严格要求自己,起带头作用,做到“其身正,其令必行”。敢管就是有较强的责任感、正义感,对错误行为敢于批评,使其纠正。会管就是要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讲究策略,要在尊重同学、团结同学、帮助同学进步的原则下管理。再次,通过活动来培养组长。如校运会,各小组争夺出赛名额;比比哪组出的点子好,能搞好班级方队的出场仪式;各小组承担各项任务,如拉拉队、通讯稿的检查和传送、纪律管理、考勤登记、饮用水的运送、运动员的安全保护、卫生保洁等,组长在活动中起带头、组织作用,能力得到磨炼。只有放手让组长去做,并及时给予指导,他们才能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提升。最后,由学生培训学生。由能力强的班长或组长传、帮、带能力较弱的组长,学生之间的沟通是同龄人之间的沟通,更有亲近感,易接受。比如,在小组阶段总结会前,让班长收集各组长的总结报告,逐一检查。发现有不符合要求的要求重写,并指导该怎样去写,该怎样去点评组员的言行。对于组长本人犯的错误,班长要求组长在总结会上作自我批评。对在小组总结会上发言不够大声的组长,班长在会后私底下进行鼓励,令其充满自信。
三、促进小组间的竞争
有竞争才有活力,有竞争才能促进发展。为了让各小组间进行竞争,围绕学校的教育教学任务,如文明班的评比、成绩的竞争,进行全班的大讨论,最后制订了以考勤、仪容仪表、集会、纪律、作业、两操(课间操和眼保健操)、文明行为、唱红歌、卫生值日、成绩加分等为规则的“班级小组竞赛行为细则评价表”,由学习部、纪检部、体育部、生活部、宣传部各部长分别负责各项目的检查、监督、评分工作,每两、三周做一次阶段性统计、评比、总结。为保证竞争健康发展,要求各部长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评分,并由班长、副班长、团支书组成复核小组,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核实。除了评价表里面的竞争,根据需要,有时把一些活动也放到评价表里去。比如,为了提高体育考试中的跳绳成绩,利用活动课时间,举行以小组为单位的跳绳比赛,为成绩优秀小组和进步小组加分,列入评价表的加分项目。
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这说明道德教育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心转化,而非教育者苦口婆心的说教才能达到实效。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它要求班主任要重视班级文化建设,让班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具教育功能,让学生在这一氛围中自己去体验和领悟,自我对照,自我反思,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班级公约,收到“润物细无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
四、做精做细阶段性总结会
每两、三周为一阶段的小组总结会,是对每个组员、每个小组、每项工作的大检查,是表扬和批评的会议,是小组文化的评价环节。只有做好总结会,才会对阶段工作进行客观的、促进性的评价,才会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产生积极的教育作用,也为下阶段小组文化的开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方向指导,所以总结会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首先是总结会的准备工作。由专职学生对评价表的统计。班长检查、指导组长的总结报告。组长的总结报告是总结会的关键,要求对组员的思想表现和具体言行进行表扬或批评,一定要做到有理有据、实事求是,既要对错误行为敢于批评,以集体利益为重,又要尊重同学、团结同学,体现团队精神。班长对最后一名小组准备表演节目的督促、检查、指导,尽量提高节目的质量,如诗歌朗涌、唱歌、乐器演奏、讲故事、小品表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