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美术优秀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近几年教育部的几大重要美术赛事有: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竞赛、全国中小学美术优质课现场比赛、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和全国美术教育论文及教学案例和教学设计评选活动。这些活动几乎都是从县、市、省再到国家级层层申报、遴选,由于教育部活动评选的导向作用,作为省市县一级的比赛往往也都是依据全国比赛的内容和要求。这些重大赛事都是每三年一届,它们分别从美术教师专业基本功、美术课堂教学、辅导学生参赛以及教育科研能力这样四个方面对全国广大美术教师提出了要求,也为美术教师铺就了一条专业化成长之路。不可否认,正是这些比赛让很多美术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脱颖而出,成为各级骨干教师、名教师。
首先谈谈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竞赛对美术教师专业成长的导向和促进作用。第五届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竞赛一共包括五项内容,分别为美术教育理论常识、纸立体造型设计制作、色彩画命题创作、国画人物写生和网页设计制作。这是对美术教师综合素质和创作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也为美术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指明了方向,即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应该同时具备深厚扎实的美术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功底,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立体制作能力、具备根据命题进行色彩创作的能力、具备运用水墨技法进行人像写生的能力,能熟练运用FrontPage、Dreamweaver 、Photoshop、Flash等电脑制作软件进行网页设计。基本功竞赛是几大赛事中难度最大的,它的涉及面很广,而且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提高的。作为中小学美术教师,都会有这样深刻的感悟,那就是学校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往往更多倾向于上好公开课、辅导学生获奖、撰写论文、参与课题研究等,而各级教育主观部门的评选职称、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也都与这些密切相关。美术教师出于功利思想,也往往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这些方面,以迎合各种评比和考核的需要。而作为美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的专业基本功的训练却常常无暇顾及。换个角度来看,美术教师出于对美术的热爱,也可以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在自己的专业提高和作品创作上,抑或可以参加一些重要的画展或获奖,但在严格的考核评审制度面前,它的份量却显得那样无足轻重,因为它的成绩或加分因素根本无法与论文相比。因此,在很多美术教师的心目中,会让人觉得钻研绘画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从而就越来越忽视了这方面的发展。现实中的基础教育领域,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很少顾及到教师,就是涉及到也常常局限于教学方面。而三年一届的全国美术教师基本功竞赛无疑更多关注了教师自身的专业提高和发展,为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提供了舞台,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在各项竞赛中,美术教师专业基本功竞赛获奖证书的份量始终是沉甸甸的。
其次谈谈全国中小学美术优质课现场比赛对美术教师专业成长的导向和促进作用。这项比赛是在原来录像课评选的基础上,经过各省市的层层选拔后推选出的较高水平的好课进行现场展示和评选。第五届全国中小学美术课现场评选在无锡举行,它受到了中小学美术教师广泛而热切的关注,吸引了全国两千多名美术教师亲临现场观摩。这些现场课在美术教学的理念、策略、方法等方面也充分发挥了它的辐射、导向作用。比赛充分体现了美术课程改革积淀下来的新的观念和方法,如课堂教学中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在注重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的魅力;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将美术学习置于广泛的文化情境中。此外,还特别表现出大多数课更加关注美术本体,或者说美术的双基;在技能学习上能够提供具体方法和步骤,而且通过示范清晰展示操作要点。它反映出我们已经从新课改的矫枉过正中走出来,开始冷静理智的思考。这次优质课中既有以分组、交流、讨论为主要模式的探究性学习方式,也有立足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而后者的课堂虽然没有采用现在流行的方式,但教师对教材把握十分到位,讲课充满激情,同样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同样是有效的教学。全国中小学美术优质课现场比赛不仅为美术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交流的机会,而且为我们树立了课堂教学改革的风向标,对广大美术教师的课堂教学起到了导向作用和专业引领作用。
再次谈谈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对美术教师专业成长的导向和促进作用。艺术展演活动主要设学生美术作品奖,对美术教师的辅导水平和专业素养同样是一次检验和提高。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人们常说教师通过学生成就自己,美术教师的教学成果除了体现在课堂上外,往往更多还体现在辅导学生作品获奖上。学生的荣誉也是教师的荣誉,学生的成长也带动了教师的成长。目前如何辅导学生作品方面的讲座和培训很少,因此主要还是靠美术教师自身的领悟、学习和思考,比如通过参观各类展览以及上网查阅各种在国内外获奖的学生作品,分析作品创意表现方法、题材的选择以及画面形式感的处理等等,学习别人的优点,为我所用。如今的学生美术比赛,不仅仅是比学生,更是比教师。因为辅导教师独特的审美眼光、对作品题材和表现形式的创新、绘画工具的使用技法、对画面最终效果的设想等往往是要高学生一筹的,因此教师的辅导水平往往决定了作品的最终质量。通过历届艺术展演活动的评奖,我们不难发现好作品的一些共同特质,如: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作品具有时代性,题材贴近学生生活,有独特个性和风格,作品色彩和谐,形式感强,表现技法新颖独特,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能表达学生的真情实感等。因此,在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教师通过对学生作品的辅导,也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了自己的审美眼光,对自身专业成长起到了促进作用。
一、小学美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小学美术是传统文化的传承渠道
我国历史悠久,拥有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文化需要得到传承。但现实情况中,我国传统文化普遍存在流逝现象,此类现象在近些年的文化保护工作中虽有减缓,却依旧未能改变,说明要消除这一现象就必须加大文化传承力度,尤其是要让新一代人了解传统文化,成为文化的传承者。这时,教育作为小学生获取信息、树立认知概念的主要渠道,其完全可以作为传统文化与小学生之间的桥梁,在教育中传播传统文化可以提高文化传承力度,这一点对于小学美术教学而言也不例外,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应肩负起传播传统文化的责任,将教学视作传统文化的传承渠道,并在该渠道上开展教学工作,同步实现教学目的与文化传承目的[1]。
(二)小学美术是小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平台
既然小学美术是传统文化的传承渠道,则教师在教育中就不能只是单纯的告诉小学生我国有哪些传统文化,更应当让小学生去认识文化,培养小学生文化认知概念、增长小学生文化感兴趣程度等,教学过程中小学美术就成了小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平台。在美术教学平台上,小学生能知道我国各类传统文化的具体形式、艺术特征、背景故事、文化内涵,这能让小学生对文化有较深的认识,同时传统文化内部丰富的情感、有趣的故事、丰富的表现形式等能引起小学生对文化的兴趣,长时间去追求传统文化,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文化传承目的。
(三)传统文化是小学美术的“滋润剂”
在任何小学学科教学中可见,小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其兴趣有着紧密的关系,可以说小学生的学习行为就是兴趣使然,若小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小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消极、被动,如果强迫其学习还可能引起小学生内心抗拒,这一点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也不例外。而要保障小学生对小学美术保持良好兴趣,美术教学内容就不要太过单一,否则在小学生开展美术教学就会显得非常“干涩”,学习时觉得无聊,因此如何让美术教学内容变得不单一,更加丰富,是小学美术教师必须重点思考的问题,这时传统文化就能充当“滋润剂”的角色,其多样的形式、深刻的内涵、生动的故事等,全部符合小学生喜欢追逐新鲜事物的天性,因此能有效调动小学生兴趣,提高小学美术教学质量与效率。
(四)传统文化能让学生对美术进行延伸思考
丰富的传统文化不仅让美术教学内容变得丰富,还能让小学生对美术内容进行想象,而想象的产生会带动学生进行延伸思考,逐渐意识到“美术不单纯是人兴趣使然下的行为,同时也是彰显我国文化独有风采的渠道”,在这种认知下小学生就不再是单纯对美术感兴趣,而是对美术抱有较高的重视度,愿意去学习美术知识。因此在兴趣与重视度的双重保障下,受传统文化浸润的小学美术教学质量将得到有力保障。
二、传统文化浸润教育实施路径及方法
(一)实施路径
在小学美术教学基础上,传统文化浸润教育的实施路径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具体如下。1.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小学美术实施传统文化浸润教育的必要前提,不良的教学模式会限制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小学生无法产生体会,也不会对教学内容进行学习,因此传统文化浸润教育无法实施。但相反,若教学模式中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充分发挥,小学生就会产生良好体会,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将会让自己沉浸在传统文化与美术知识编织的场景中,在感知其中魅力的同时,逐渐喜欢上美术教学,因此教学模式是实施传统文化浸润教育的重要路径。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实现传统文化对小学美术教学进行浸润的路径,即假设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只讲解课本知识,只字不提相关的传统文化,就说明传统文化根本没有对教学进行浸润,相反当教师在课堂上经常使用相关传统文化来进行教学,则美术教学内容就不再单调,因此小学生会表现出较高的接受度。可见,教学内容是小学美术实施传统文化浸润教育的主要路径之一。3.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决定了小学生对传统文化浸润后美术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若教师采用不当教学方法,则小学生就不会接受传统文化浸润后的美术教学内容,学习表现与以往并无不同,相反能更好地让小学生去接受浸润后的内容,还能不断提高小学生的接受程度,可对教学有效性提供长期保障。
(二)实施方法
在以上三大实施路径上,小学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浸润教育的实施方法分别为:扭转师生地位,改革教学模式、挖掘教材与文化关系,浸润教育内容、发挥教师角色作用,采用先进教学方法,各方法具体内容如下。1.扭转师生地位,改革教学模式。根据现代小学美术教学现状可知,多数教师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就是典型的不良教学模式,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而小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小学生既没有充足的能动空间去发挥想象、发散思维,又得不到教师的指导,使得其主动性表现较弱。这一条件下,建议小学美术教师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其要点就是扭转师生地位,应当让小学生占据课堂主导地位,而教师则作为引导者开展教学工作,这样使得小学生在教学中会有良好主观能动性表现,让传统文化能深度浸润美术教学,同时保障传统文化浸润教育作用能充分发挥。2.挖掘教材与文化关系,浸润教育内容。为了让传统文化对小学美术教学进行浸润,教师应当着眼于教学内容,积极、深入地挖掘美术教材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并在相关关系上将两者结合,由此使得传统文化浸润到教学内容当中。例如某教师通过分析,在小学美术造型内容上选择了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窗花”作为结合对象,教学中首先介绍了教材中美术造型的基本概念,其次待小学生有一定了解之后,引出“窗花”作为造型知识点的案例,开始讲解“窗花”经典造型的特征、背景故事,此举不但让小学生对美术造型有了深刻的认知,同时也对“窗花”这一传统文化有了深入理解,知道人们为什么要剪窗花、不同节日里常见的窗花造型有哪些、不同窗花造型代表了什么意思。3.发挥教师作用,采用先进教学方法。在改革后的教学模式下可见,教师是作为引导者来开展工作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这一作用必须贯穿所有教学时使用的教学方法,旨在保持小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态度、活跃思维,也让传统文化的教学作用充分发挥。实际情况中,可应用于小学美术传统文化浸润教育中,且便于教师发挥引导作用的先进教学方法有很多,本文主要介绍其中两种:①生活教学法,采用该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对小学生的生活有一定了解,知道小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什么,再以小学生经常接触的事物为主题,提出一个具有引导性,且贴合小学生生活的问题场景,这样小学生将会进入问题场景,通过自身在生活中的认知来进行想象与思考,而在想象与思考过程中,小学生就会逐渐体会美术艺术以及传统文化的魅力。②小组合作教学法,采用该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将小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并提出一个传统文化主题,这个主题能引导小学生相互讨论,在组内输出自身观点、认知,同时教师也参与讨论,不断提出新论点,并对小学生讨论方向进行指导,若发现小学生讨论受到阻碍或者出现偏差,要及时提供正确思路。而在小学生讨论之后,教师可组织小学生围绕讨论结果进行实际绘画,要求绘画成果体现出主题中的传统文化特征,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先进教学法,值得在小学美术传统文化浸润教育中使用。综上,本文对关于小学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浸润教育进行了探讨分析,阐述了小学美术教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并提出文化浸润教育实施路径及方法。通过分析可知,小学美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密切,彼此结合能起到相互扶持的作用,一方面有利于文化传承,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学质量,因此小学美术教学有必要实施传统文化浸润教育。而根据文中实施路径,采用相关方法,能让传统文化浸润教育全面实施,可起到充分发挥传统文化育人作用,提高小学美术教学质量,实现文化传承目的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章芳芝.小学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浸润教育探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26):124.
关键词:小学美术;国画欣赏;教学方法
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基本素质初步形成的重要阶段。与此同时,小学生的课业压力也相对较轻,没有来自高考的压力。因此,小学生应该在这个黄金的学习阶段多接触与学习一些除了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知识以外的内容,如培养艺术审美素养、音乐修养、运动竞技技能等,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少年。事实上,现在的小学学校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安排了很多丰富的课程,如国画欣赏课,其出发点是好的,在提升下一代审美趣味的同时,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但在教学实践中,没有那么容易就能达成教学效果。因此,在小学美术国画欣赏课的教学研究上,我们仍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1 小学国画欣赏课的必要性
美术、音乐等作为重要的艺术形式,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能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由艺术推动社会变革的案例便是17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波提切利的《春》、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米开朗琪罗的《创世纪》等无数优秀的绘画作品发起了一场提倡复兴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文化,反对封建思想意识和基督教神学的思想解放运动,将人类文明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不仅欧洲的绘画艺术有着极大的审美价值和精神力量,我国的国画也同样博大精深,丰富的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等不仅是我们看历史风景与人物的窗口,也是我们了解古人对自然、政治、宗教、道德、社会的认知与探索的平台。小学的国画欣赏课则让学生们得以通过古人优秀的绘画作品,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与社会,这也是一个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的途径。另一方面,只有学生们普遍具备欣赏国画的能力之后,未来才有可能有意识地保护与发扬那些古画。除此之外,较早地接触优秀的绘画艺术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线条的曲柔刚直中蕴含的美感、意境美等,让学生在国画欣赏课上有直观的视觉享受,并慢慢形成自己的审美品位。另外,绘画等艺术作品中往往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给人最有效的鼓舞与激励。只有具备了鉴赏绘画艺术的能力,才有可能从这些绘画作品中汲取精神力量。因此,无论是对学生个人来说,还是对整个社会而言,小学的国画欣赏课都是益处多多的,值得好好地开展下去。
2 小学国画欣赏课的教学现状
在越来越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国画欣赏课的普及程度还是比较高的。目前,国画欣赏课的授课内容主要为赏析和临摹,即老师先引导学生了解国画的用笔、用墨和构图,然后讲解绘画的基本步骤和技巧,让学生在临摹的过程中进一步领悟国画落笔的精妙和丰富的寓意。
但是目前很多学校的国画欣赏课在赏析这一环节做得不到位,首先是由于欣赏艺术作品本身就是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人们可以赏析山水画作品的整体气势,也就是美术作品的构图、着色、笔墨、笔力等传达出来的神韵和造型上的逼真所表现的“形似”。人们也可以赏析国画的意境美,尤其是山水画比较讲究写意和气韵生动、天人合一。所以,欣赏山水画,只注意作品的笔法、墨法、章法及色彩是不够的,除此之外,人们还要注意欣赏作品的形式美、色彩美,甚至节奏美、旋律美。其结构是开放的、自由的、无拘无束的,这正是它博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原因。人们还可以欣赏国画的诗意美,许多的中国山水名画,都附带诗词。例如,郑板桥善画竹,再配上一首七律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其意境真是美极了![1]正因为国画欣赏如此复杂,并且国画赏析要领会画作传达出的意境和感受,而这些都是比较抽象的东西。所以,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能无法将这些意境美准确地传达给学生。另一方面,审美也是比较个性化的事,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欣赏画作,但若照本宣科反而会禁锢学生对国画的理解和领悟。而赏析若没有打好基础则会影响学生对画作的临摹,临摹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在对画作有了了解之后,通过自身的实践来体会作者的创作心境。若学生一开始在赏析环节就没有充分了解画作,那临摹就成了程序化的课堂作业。另外,临摹本身就是一件比较耗费时间的事情,国画欣赏课可能因为授课时间有限,临摹也很仓促或者只是简单地选一两幅国画临摹,这样是没有什么效果的。
3 国画欣赏课的教学意见
相对来说,年级越低的学生想象力越是大胆和奇特,年级越高的学生想象力越容易被限制,而小学的国画欣赏课从某一角度来说也是在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因此,这就需要国画欣赏课的教学是活泼的、不拘泥于形式的、艺术性和趣味性兼具的,为了达到这一课堂效果,国画欣赏课可以作出如下改进:
第一,在赏析的过程中传授关于国画的基本知识,对于任何一个没有绘画基础的人来说,在欣赏一幅画作时总是无从下手的,更无法较快地领会其精髓,但若单纯地讲解绘画的理论知识不免晦涩枯燥。因此,为了达到更好的授课效果,老师可以在讲国画的神韵时补充书法、画工的说明;在讲国画的意境时补充笔锋、色彩中传达出的意境之美;在讲国画的装裱时,补充装裱材料、装裱工艺等差异与绘画的关系。[2]
第二,一般情况下的国画赏析,都是老师在课堂上为学生们展示图片。这种方式虽然在教学上比较方便有效,但是无法让学生体会到观赏真作带来的震撼感。因此,老师应该尽可能组织学生们去博物馆或画展现场欣赏国画,这样视觉上的冲击远远会比看图片强烈。而且博物馆或画展的灯光等环境条件都是经过考量的,更为适合观赏画作。
第三,不能忽视对国画的临摹,能够看懂一幅画只是国画赏析的第一步,最重要的领会和升华阶段则藏在国画的临摹过程中。通过临摹一幅国画,学生不仅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国画的落笔、色彩、构图的精妙,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习得国画的基本功,培养部分学生对国画的兴趣。从大的方面来说,这是在传承我们传统的中国文化。虽然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但是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完成,也许并非每个孩子都对国画感兴趣,但可以重点指导对国画感兴趣或有天赋的孩子。
4 结语
小学的国画欣赏课的存在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我们的经济要发展,而我们的文化更需要传承。国画欣赏课让我们的传统文化走进了课堂,用其意蕴和诗意滋养着下一代的青少年学生。虽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目前的国画欣赏课教学模式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国画欣赏课在落后偏远地区的普及也困难重重,但相信只要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投入更多的精力,我们的国画欣赏课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不会失传。
参考文献:
目前的基础美术教育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改观,包括教育新理念的普及、教师素质的提升、硬件设施的配套等,还涌现出了诸多优秀的能代表新一轮课程改革成果的案例。但不可否认的是,即便教育相对发达的地区,美术教育也往往游离于轰轰烈烈的课改大潮之外,处于边缘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师范美术毕业生如何真正成为贯彻课改精神的中坚力量,甚至成长为教育变革的核心动力,这对高师美术教育提出了迫切要求和更高挑战。
笔者认为,面对基础教育课改,高师美术教育应保持一种贴近、融合、引领的姿态。贴近,是保持对基础美术教育的关注,了解课改的目标、内容、形式和发展趋势;融合,是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教师教育方案,把基础教育美术课改的理念和细节融入教师职前教育;引领,并非居高临下,而是通过美术教师执行力和创新力的培养,拉动基础教育的改革步伐。
正如《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所说,“美术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美术学科的专业特性,包括形象性、实践性、创造性等,决定其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基础美术教育的中心价值所在。审美素养应成为高师美术教育的重中之重。落实到具体的措施,建议从如下方面入手:
调整专业课程结构,以审美素养为中心。审美素养是一种具有宽泛内涵的综合能力,对于中小学美术教师来说,所需的专业知识包括美术基础理论、美术史、美术技法理论、美术表现技法等。目前较普遍的现象是,美术教师在技法演示与指导方面游刃有余,但在理论表述与欣赏教学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这也反映出我国当下美术师范教育存在的问题,即过于专注技能训练而忽略了其他理论基础和能力的培养。
基础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具有多样化和综合化的特点。根据目前中小学美术课程的模块设置,建议高师美术教育的专业课程以一专多能为目标,注重课程的多元化和针对性,强化书法教学,补充手工制作、现代媒体艺术等相关课程,让学生尽可能地接触到所有类型的美术基础教育课程。尤其是要引导学生树立特色课程意识,发掘自身优势,关注具备鲜明地域特点的美术资源。
充实基础理论课程,树立审美教育全局观。美术专业需补充对课改最新进展和成果的介绍。美术教育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课改也处于不断演化的过程中。高校老师一方面要保持对时代和专业的敏感性,关注课改的实时进展,另一方面也应把最新的课改理念和成果介绍给师范生,让学生能跟进美术基础教育的发展,丰富审美经验,保持前沿的职业眼光。
此外,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扩展教育视野。开阔的眼光与心胸是美术教师创新力的必要前提。当前开放的信息环境为我们提供了有利条件,如何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美术基础教育的最新发展状况,甚至通过慕课平台接触国内外相关课程,也是有待开拓的课题。
完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体系,在实践与应用中拓展审美素养。高师美术教育应增加书法课学分和学时。书法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审美素养之一。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的书写水平不仅是教师重要的基本职业技能,对中小学美术教师来说,更是其专业素养的重要体现。除了常规的美术教学,美术教师往往还会承担学校的环境布置和宣传等任务,一手好字能提升美术教师的职业形象。一般高师院校虽然也会开设相应的课程,但重视程度还不够,尚不能满足目前中小学美术教育的需求。尤其是一些以书法为美育特色课程的学校和地区在这方面对师资要求颇高。因此笔者建议从大一开始将书法作为一个常设的系列课程,贯彻始终。
另外,还要注重美术科研教研能力的培养。这是师范生吸收、鉴别和创造审美文化的能力的重要体现,关系到师范生的专业和职业发展空间。现实中,科研与写作往往是美术师范生的短板,而这种能力的训练是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落实到各个学习阶段。
1.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
所谓实践性不是被动的实践,而是对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在认识的基础上有目的、主动探究的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记忆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新教科书在单元学习过程中设计了与以往不同的教学活动,包括“欣赏与评述、学习与研究、观察与分析”等环节,在突出了美术课技能性的“学习与研究”中,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作品,让学生试着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行主动欣赏;在“欣赏与体验”中,要求学生体会艺术家的思想和表现方法;在“观察与分析”“观察与描述”“观察与探讨”“分析与研究”“探究与溯源”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探讨;在“讨论与实践”“体验与联系”“探讨与表现”中,要求让学生先讨论交流,之后进行创作。所选的图片,在做到精美、清晰的同时,还增加了大量的步骤和示意图;每单元学习结束还设计了“单元评价”;学期结束还设计了“个人美术学习评估表”。这些设计活动都在试图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
各类优秀的美术作品,或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域,但它们有着相同的特点,就是其背后都隐藏着各种文化内涵。新课标要求注重美术与文化的联系,强调将美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融入文化背景、生活情境,使得学习在贴近生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新修订的教科书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学习内容,如《多彩的学校生活》《校园艺术节》《留下眷恋,带走真情》等,都与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密切相关,通过学习,学生学到了绘画、雕塑、手工、设计等方面的知识,也提升了个人的艺术修养和审美品位,激发了学习积极性。新增加的弘扬民间美术的内容《土和火的艺术》《古城镇美术文化考察》等,在加深学生掌握民间美术功能和特点、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增强了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理解力,激发了学生热爱民族传统美术的保护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感。
3.美术课程具有愉悦性
以往的美术课比较注重技能训练,教师觉得难教,学生觉得没兴趣学。但美术应当是抒感的一种方式,与唱歌、写作等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可以让学生表达自我。课程改革之后,教师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授课更自由,内容更丰富,形式更灵活。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发了创造性,也抒发了感情,有助于身心健康发展。修订后的小学美术教科书很强调趣味性,每一课的课题都做了精心安排和设计,如《生活中的趣事》《童话里的小屋》《我在空中飞》《脚印的联想》等,都可以通过与音乐、舞蹈,或者语文、自然、科学等课程结合,开展趣味性的游戏活动。学生会对这样的课题感兴趣。这样的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角色作用、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先行军,高师教师要全面把握基础教育美术课程的特点,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从而推动美术课程的改革。
二、高师美术教师应具备的新理念
1.引导学生延展学习空间,深化专业理解
教师应认真学习《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方面重视对基础教育美术课程的性质、任务、内容体系等的把握。教学中不仅局限于教材的阅读与讲解,还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查阅图书资料,了解美术课程教学的改革现状和发展趋势,记录读书笔记,积极开展交流、讨论活动,加深对美术课程价值、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理解,形成明确的专业定位。
2.引领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掌握教学现状
为了使学生获得基础美术教育一线教学现状的感性材料,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研究能力,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利用寒暑假或实习期间对中小学美术教育进行调查研究,充分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全面了解相关区域的美术师资状况、美术课程开课率、美术课程资源、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效果,充分认识美术教师的教学研究状况,明确认识到今后将要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及早进行职业发展规划。
3.鼓励学生提前介入一线,体验教学情境
为了使学生毕业之后顺利走上讲台、当好教师,教师要安排一系列教学体验活动,包括调查研究、教材分析和优秀教学案例评析,以加强活动的现场感,并且与其他学校建立合作关系,邀请其他学校的优秀教师分享教学经验和心得体会,再安排学生去其他学校进行教学实习,使学生获得感性体验,对教学有一定的认知,更好地投入以后的教学。
4.强化教学技能训练,夯实学生业务基础
一些美术教育毕业生因为在校期间没有得到很好的技能训练,走上教师岗位后,出现教学技能薄弱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管理能力欠缺的问题,教学效果不佳,缺乏职业自信。为改变这一现状,教师要把技能训练作为美术课程的教学重点,开展一系列技能训练活动。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展专项技能比赛,促进学生的课件制作、教具设计、表达能力等各项专业技能的发展,使学生打下扎实的业务基础,从而顺利应对接下来的教学实习和教学工作。
5.抓实教育实习,促进专业成长
【关键词】教学 想像 改革 乐趣 智力
近年来,发展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呼声愈来愈高,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一种进步。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指出:“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1.得当的教学方法是完成美术教学任务的纽带
小学美术,形象生动,鲜明直观,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等方面,其有它特有的优势,然而如何发挥或扩大它的优势作用,关键在于任课教师能否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把握少年儿童心理特点与身心发展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就象游戏一样,使他们感到轻松愉快,这样让学生在乐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充分发挥优势作用。同时,还要把德育和美育结合进行,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法。同时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和辨别、调色能力。现代化不能局限在只传授知识,而要把开发智力放在重要位置。美术不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近几年来我们国家也非常重视美术,许多学校在硬件和软件上狠下功夫,取得了不少教学成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实例:一位国内重点小学的学生,移民到美国,上第一节美术课,教师要求他们画一颗圣诞树,这位中国小朋友的画技让美国教师和小朋友都很惊叹,因为他画得太像了,跟墙上贴的一模一样。可是当教师要求他自己创作一幅时,这位小朋友却是无从下笔。这位同学的美术水平在国内学校算比较可以。人家评价我们“中国小朋友临摹能力强,但创造能力差。”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有如下几个因素:
1.1 社会因素。人们习惯以“像不像”来评价孩子一幅画的好坏,而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只要求孩子们画得“像”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的培养,也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1.2 教学问题。许多教师上美术课,因缺乏资料,或图省事只教学生临摹作品。还有家长过早给儿童买来临摹的画册,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每一方面都不可偏废,那么怎样才能完成这几方面的任务呢?这确实是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我在两年的美术教学中,我认为教师本身除了不断提高美术素质以外,最重要的是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上好美术课贵在得法。方法好比船和桥,是达到目的完成任务的一种手段。所以,美术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美术要依赖得当的教学方法去完成。没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就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便是一句空话。所以教师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要研究方法,教者本身要有创造性思维,教者思路活跃、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预定的效果。由此教学方法是完成美术教学任务的纽带。
2.改革课堂旧式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美术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我们的孩子临摹能力强,基本功扎实,但创作能力比较差,解决问题的关键,仍是在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完成教学目标的主要环节,只有搞好课堂教学,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美术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美术课有别语文、数学,它是一种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它首先要求学会欣赏美,学会发现美。小学美术课主要分为四大类:①欣赏课;②绘画课;③制作课;④工艺课。如何来上好这些课呢?
2.1 利用各种电教设备,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效果,现在上美术课的一大问题是相关教材资料缺乏。特别是欣赏课。有些课本经过几次印刷,色彩效果变差,画面不够清晰,图片又不多,很难引起学生的美感。因此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非常有必要。通过自己找些资料,如找一些画册、光盘、光碟、网上下载资料储存在电脑硬盘中等途径,来制作教学课件。它通过声音、图像、音乐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只有通过大量材料,使学生增加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见多才能识广,才能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多媒体电教手段能为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提供大量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十分有利。也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的解决十分有利。如教师在讲解示范制作表演时,通过投影仪不但消除了学生畏惧情绪,更可以使学生明确、自信、愉快地理解创作过程,学会怎样去表现美。
2.2 根据不同年龄,采取不同教学方法。
在当今大力强调素质的今天,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要探索出一条新的教改方法,根据不同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总之,在每一节新授课前,对学生进行美的是必要的,使学生们懂得了什么是美及运用美的表现形式去绘制美的图画作业,作业的速度和质量都得到了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智力发展。
3.学生四个能力和求异思维的培养
四个能力的培养即观察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有良好的观察力是创作优秀作品的基础,也是我们教学目的之一,好的作品是现实生活的升华,有一位著名画家曾说:“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只是我们缺乏观察力。”可见,观察力的培养是多么重要。观察力的培养,我们主要让学生多写生,分低、高年级按不同的要求进行。低年级的主要进行不同类的物体练习,观察要求低一点。
总之,社会要发展,就需要人去开拓创造。那么,就需要造就一代新型人才,从小在他们的心灵上播上一颗独创的种子。在美术教学中挖掘教材的求异因素,特别是图案装饰、工艺美术等教材,从不同角度去展开、去强化,创设情景。善于从联想中求异。求异思维训练是开发智力的重要方法。没有创造就不能“青出于篮胜于篮”。把美术和智力开发溶于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让他们学得开心、愉快,使他们知道自己是处在一个美的世界里,这样才能在他们细小心灵中埋下这美的种子,使他们现在成为爱美、会美、外表美、能创造美的一代鲜花,在祖国这块大花园中竞相吐鲜开放,这是我们老师追求的共同目标。
关键词:数字教育资源;教学模式;教学质量
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发展,解决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强调,中国要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通过教育信息化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因此,对数字教育资源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模式进行系统研究是非常必要,也十分有意义的。
首先,农村学校中美术专业教师十分稀少,例如杞县沙沃乡,全乡22所小学和2所中学,仅有5名美术专业教师。美术课堂教学存在很多困难。其次,学校信息化设备很少,“班班通”占比仅为26%。最后,学生的绘画水平和计算机基础能力参差不齐,教学内容难以满足全体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这些问题成为农村美术教学必须要解决的难题。做好数字教育资源在美术教学中应用模式的研究,对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模式是指教学过程中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或策略的稳定组合与运用。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某种预期的效果或目标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与策略,当这些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联合运用总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或目标时,就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教学中发现,学生上网查找资料的经验不足,缺乏学习目的导航,达不到预期效果。基于QQ群网络平台的翻转课堂模式,既能够弥补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的弊端,又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数字教育资源作为翻转课堂的媒体,可以将其用于课前预习,还可以将其用于课堂的讲解示范,让学生反复观看,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有利于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一、翻转课堂在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优势体现
1.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翻转课堂支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有助于缓解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学习基础有差异的矛盾,符合学习者个体的独立性与主动性。从学习者本身出发,基于自主学习的对话、讨论与学习,并兼顾到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从而实现分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解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2.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兴趣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如果学生对某一领域产生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了解学生现有的兴趣,发现学生潜在的兴趣,吸引学生参与学习,引导学生更好地发展,是美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学生有的对绘画技法感兴趣,有的对手工制作感兴趣;有的学生对活动本身感兴趣,有的则对活动带来的结果感兴趣。虽然兴趣有着种种差异,但是它确实可以推进个体的发展,因为“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因此,基于QQ群平台的美术翻转n堂能在短时间内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动机被激发出来,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3.促进学生协作能力的提高
在基于QQ群网络平台的美术翻转课堂中,教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小组成员在遇到问题和困惑时,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讨论,从而提高他们的协作能力,这样成员的参与度及时间利用率也会相应地提高。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案例
1.研究对象
杞县回民小学三年级1班和2班,两个班学生人数相同,学习水平相近,由相同的教师任课,教学进度基本一致。因此,选定1班为实验班,2班为对照班。
2.实验目的
检验基于QQ群网络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否有助于改善美术课教学现状,提高教学效率。
3.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为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上册第12课《多彩的窗户》。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利用QQ群网络平台展示法国的《夏特教堂彩色玻璃窗》和中国广州的《圣心大教堂的彩色玻璃窗》的图片。上传动画《多彩的窗户镶嵌画》《我的多彩的窗户》。利用课前预习任务单引导学生欣赏优秀作品,拓宽创作思路,尝试用彩纸剪贴画等方法模拟设计多彩的窗户的方法,完成第一次作品创造。
4.教学实施过程及教学效果
实验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对照班则延续教师一贯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班和对照班教学实施过程的对比,实验班的学生分别做了两次作业:一次是预学任务单要求完成的作业,课后再自主完善调整,优秀率达75%;一次是在课堂上完成的作业,优秀率达98%。而对照班的优秀率只达81%。由此可见,美术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对美术教学的效果有显著影响。
根据教师的课堂记录和学生的作业反馈,实验班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在课前观看图片、视频,根据预学任务单上的提示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并利用周末的时间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完成了第一次作品创作。在课堂上,教师检查学生的预学情况,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有绘画特长的学生会用水粉或油画棒根据视频的讲解和群内的图片素材创作,而绘画基础弱一些的学生会用简笔画的形式勾画出一个自己喜爱的窗户。接下来课堂主要解决学生作业中的困惑和不足。本年龄段的学生,绘画水平较弱,缺乏对画面的整体把握能力,个别学生设计的花纹零碎,不够大方,通过分析优秀作品和组织学生讨论的方法来解决学生作业中的这些问题。指导学生利用对称的方法剪出各种形状的玻璃窗,用镂空、剪贴等方法设计制作漂亮的多彩的窗户。教师通过电子白板和学生互动演示、尝试,使学生情绪高涨,指导学生完成课内作业,并将学生的作品及时展示,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而对照班主要是以教师的讲解、演示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欣赏,在很多情况下,教师的讲解已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所以学生练习的时间就很短,只能采用单一的线条形式来表现,如果选用色彩或水粉的形式,作业就无法在课堂上完成,效率低下。
在网络环境下,基于QQ群网络平台的美术翻转课堂教学不仅可以实现分层教学,还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完成知识传递,但是翻转课堂需要教师有充分的知识储备和课堂把控能力,对教师个人的能力要求非常高。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资源传送给学生看,而是要高效地组织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基于QQ网络平台的美术翻转课堂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清楚: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美术 想象画 课堂 教学 激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想象画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把握正确的方法,鼓励大胆创作,孩子们的内在潜力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想象画教学成功的关键。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想象画创作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我所采用的主要激趣方法有:
一、教师示范激趣
美术课的最大特点是直观性,而示范可以说是最直接的体现。以往很多学生听老师讲课时觉得津津有味,师生交流时津津乐道,兴趣盎然,而面对作业时却一脸茫然,无从下手。在示范的状况下,学生是亲临其境的,是直接的感官反射,是直接的心理反应,引起心理上的共鸣,就会产生一种欲望,就会去尝试表现。老师示范时的情绪、状态、动作反映到技术上的线条、色彩、色调、构图、画面调整处理等等都会刺激学生的眼球,作用于心理,化为直接的情感,并把这种情感态度转化为持久的兴趣。通过示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技能的认识变得简单而容易接受。教师示范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的想象画创作思路更容易拓展,并由此带来更多的愉悦感受。
二、赏析激趣
构思新颖、构图完美、表现生动的想象画作品,可以感染学生并激发他们的创作的欲望,可以形成他们学习的动力和意志。通过作品欣赏来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加深对画面艺术境界的感受,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与网上资源,选择或制作优秀课件,尽可能地多收集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想象画作品,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通过作品欣赏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与创作兴趣。
三、多媒体技术激趣
多媒体教学采用图形、图象、文本、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刺激学生的多个感官,使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因此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如教第五册《鱼儿鱼儿告诉我》一课,我首先播放一段海底世界的录象,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鱼儿优美的外形和奇特的功能。再展示老师结合鱼儿的形态特征设计的各种新颖独特的作品,如鱼形枕头、花瓶、澡盆、房屋等,根据鱼儿的功能特点设计的潜水器、吸尘器、茶壶、飞行器等,学生只要用鼠标轻轻点击画面上游来游去的小鱼儿,老师的设计意图与科学原理就会弹出画面。教师不用多费口舌,学生的创作欲望早已喷涌而出。
四、古诗词激趣
中国古代诗词浩如烟海,风格各异,积淀了中国几千年来文人墨客的审美情趣,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具有深沉的艺术境界,给后世人以强烈的感染。如第八册《小桥、流水、森林》,老师充满感情地朗诵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杜牧的《山行》或贺知章《咏柳》,激发学生对美好自然景物的喜爱,拓宽学生的想象内容,丰富学生的情感。
五、创设情景激趣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创设有趣的、有针对性的、富有实效的情境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快乐的学习中。如教学第九册《奇思妙想》,课前我给学生展示一幅自己没有画完的人物画:头发是一片片的树叶,辫子是一根根的柳条,头上开满鲜花,她的面部和身躯是有意留下的空白,“美丽的春姑娘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请同学们帮帮老师!”学生的思维马上就活跃起来了。
六、游戏激趣
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在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具体思维和直觉思维居多,而且活泼好动,尤其低年级学生表现最为突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动手动脑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学第四册《有趣的字母娃娃》一课时,我编了一段字母操,让学生跟着我的口令动起来:“双手合拢抻拇指,字母大A我来变;双脚立正手扬起,我是Y字好威风;弯下腰来手触地,你们看我是个n;你我弯腰手触地,并在一起就是m……”学生们的整个身心都沉浸在愉快的课堂氛围里、融进了字母娃娃的创造之中。
七、评价激趣
人的潜意识里,总是期望得到别人的赞许与肯定,小孩子表现尤其突出。学生的作业评价教师应持重视的态度。小孩子的作品在成人的眼里不可能尽善尽美,教师评价时一定要挖掘其“闪光点”,肯定其成功之处,再温和地指点“微弱”的不足。为了肯定学生的成绩,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我校充分利用校园的走廊、宣传窗等,展示他们的作品,把特别优秀的作品寄出去参赛拿奖,参加画展,让学生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美术课;伪主体;伪整合;伪问题;伪评价
号称是科学,却没有科学根据的理论或方法称之为“伪科学”。自诩是铁杆球迷,却跟风看球的人称之为“伪球迷”。那标榜是“美术课”,却忽视对美术学科本体知识技能落实的课,是不是也可以把它称之为“伪美术课”呢?“伪美术课”伪在美术课堂虚幻的教学内容和表层的教学形式,整堂课只见花里胡哨的形式游走,却难见美术本体知识技能的落实。
一、美术教学中的“伪主体”现象
如一位老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展示个性,在学生进行素描写生练习之前,请一位学生到台前摆放静物,要求那位学生充分摆出个性。
教师给学生两个石膏景物,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考之后,摆出了他的想法。但此时教师却说:“你认为这样摆,漂亮吗?”学生无语,抬头仰望教师。老师说:“我们将景物一个立着一个放倒,可不可以呢?”说完便用刀将其中一个景物放倒,再让那位学生摆“个性”。学生在老师的“建议”下摆出了新的静物造型。没想到老师又有了新的“建议”……最终,学生在台前的“个性”展示完全被教师的“合理化建议”取代。以上“包办代替”的案例,我们暂且用“伪主体”现象来表述。表面看,学生是主体,却不知暗地里这种学生主体又变成了老师“唯一”。
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深层剖析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才有可能避免扼杀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语言、教学行为的产生,也才能避免“伪主体”现象的出现。
二、美术教学中的“伪整合”现象
在新课程的视野下,美术不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殊不知,不恰当的“整合”,会失去美术课本来的学科特色,如一堂以“风”为题的绘画课,教师往往会介绍与风有关的文学素材,在诗歌、散文、词汇、歌曲上大做文章,之后,就让学生用画笔来描绘自己心目中的风。像这样的整合,没有教给学生怎样通过视觉艺术去观察、记录、描述和表现“风”。而美术本身的认知才是美术课程的基本教学目的。如果不能达到这一目的,从根本上说这堂课已经偏离了美术课的基本意义。
类似这样的情况,归纳为四种现象:科学课倾向、故事课倾向、活动课倾向、品德与社会课倾向。就此,教师有必要对施教内容进行取舍,重点讲授其美术造型和色彩领域的原理等。
三、美术教学中的“伪问题”现象
不论教还是学,我们都期待有意义的设问,这里强调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不要制造伪问题。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建议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要有梯度,以学生的实际知识、思维水平为依据。避免指向模糊的设问,应考虑知识梯度、学生的认知梯度而设计问题。
这里借用一位老师的设问:“刚才大家看了老师展示的图片资料,现在,请同学们谈谈我国不同时期泥塑的特点?”这个问题太大,从几张图片跳跃到不同时期泥塑的特点,一个老师都难以说清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问题意识是学习的中心。所有的教学事件,都可以问题的方式呈现。《美术课程标准》强调不同教学领域有不同的目标,我们要考虑和关怀学生认识水平和美术技术上的表达能力,着眼于学生美术能力的发展。
四、美术教学中的“伪评价”现象
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一般是对学生学习状况的总结性评价,综观一些课,我们不难发现,结课环节的评价作用已失偏颇。
1.真评价还是争评价
一节美术课到了评价环节。学生踊跃举手,但事实往往是:学生只会用“好”“美”等字眼来评价。因为他们却找不到评价的立足点、着力处,所以只能用“好”“美”等字眼来评价作品。这种评价缺失内容,而实效的责任在于老师。
2.真赏识还是假表扬
大凡是教师,都曾听过罗森塔尔的赏识教育实验――把丑小鸭转变成了白天鹅的故事。受到这类故事的启发,很多教师把表扬当做随意赠送的廉价商品。学生其实相当精明,他们一旦对“你真棒!”的评价方式嗤之以鼻,再想唤起他对评价的热切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说,老师滥用表扬比不用表扬效果更糟糕。
3.过程还是终点
美术是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任何一个高质量的创意,没有良好的知识技能的配合是不能形成优秀作品的。但很多教师在评价环节往往以“同学们,你认为哪张作业最好?”来发问,让学生选出最优作业。对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忽略不计,不能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例如,课前准备环节、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等都是评价内容。
知识与技能是美术学科存在的基础,也是教育功能生发的基础,忽略学科本体,将使美术学科教育不复存在,也将使教育功能无从谈起。美术课之所以为美术课,就需要美术课再整合,再拓展,但又必须坚持守住一条底线――美术学科本体知识的落实,去伪存真,回复美术课的本来面貌。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7.
[2]仲信生.美术课程资源的整合.中国美术教育[J].南京师范大学,2002-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