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005-02
1.就业市场发展前景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产品正以大众化消费品的姿态进入百姓生活。汽车需求量大幅度增加,致使我国汽车工业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目前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预计2015年我国的汽车产销量将稳居世界第一位。汽车保有量的急剧增加,使得维修行业对高素质从业人员需求的矛盾日益扩大,特别是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动手能力较强的汽车检测维修技工奇缺的状况日益显现。
2.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经查阅文献,调研相关高职院校,发现目前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设置上仍然存在着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专业培养目标方面。培养目标定位过于专业化,忽略了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目标对动态性把握不够,不能随着职业岗位能力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不能使高职课程设置依据培养目标的变化而适时变动。
2.2 课程体系设置方面。课程体系设置注重文化课知识的掌握,专业课技能的强化,忽略了如何把课程作为一个信息载体,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如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地发展;课程内容过分重视原理和结论,比较呆板,缺乏应用性和可开发的空间;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不够科学,在课程设置时没有进行细致的职业分析;课程内容重复与老化现象严重,没有很好区分"必须、够用"界限,跟不上科技的发展及市场需求。
3.课程体系优化
高职院校必须进行广泛的社会与市场调研,按照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适时地调整专业课程结构,建立主动适应市场的运作机制,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就业渠道。
3.1 课程体系构建思路。新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遵循职业成长规律,按照认知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先从汽车基本结构的认知与拆装做起,而后进行零部件的检测与修复,最后进行相关故障的诊断与排除,形成逐段提高的教育教学和学习方法。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从市场出发,以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为最高目标,与行业、企业共同进行课程建设与开发, 包括课程教学大纲的确定、课程评价标准的制定等, 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新模式中突出对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结构、基本技能的培养。同时,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和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保证他们在就业上岗后能尽快适应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要求,彰显职业院校办学特色。
根据职业与工作任务分析进行专业学习领域设计。根据具体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制定学习领域(课程)标准,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以完整的工作过程和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为依据对课程内容重构,理论知识选取能够支撑后续课程、必需够用(满足岗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为原则,选取维修实例、职业资格考核应知内容、交通部机动车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评价考试中检测维修师的理论和实操内容;实践技能选取基本技能操作、应用广泛的技术技能、企业真实任务及项目、职业资格考核应会技能。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
3.2 课程体系优化实施。
(1)基于汽车故障检排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技能技能课程以解决故障的工作过程为引领,设计与企业的检测、维修工位及程序一致,与企业文化、氛围统一的教学情境;拓展能力课程多选式,采用选修的方式,给学生个性发展提供空间。建立和实施企业全程参与课程建设的合作机制和操作流程,进行基于汽车故障检排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开发。
①聘请汽车检测与维修行业协会和各类汽车维修企业专家担任工作任务分析的行业专家,他们都是来自与毕业生就业岗位相对应的不同性质、类型、规模、层次的汽车维修企业,并具有多年实践经验,保证了工作任务分析完整性,覆盖专业岗位群。整合不同专家的意见,形成专家小组认可、线索清楚、层次分明的典型工作任务。②聘请行业汽车维修专家和校内有企业工作背景的专业骨干教师作为课程开发专家,进一步对任务、项目、能力、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根据岗位工作内容进行工作项目、工作任务、工作行为分析。分析得到的工作项目用于指导搭建课程结构,工作任务、工作行为用于构建课程内容。在工作分析时,确定各级工作任务的使用频率和难易程度,以确立适用于不同层次的专业课程和学时安排。③以故障现象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和教学实施进程,在任务单、技能单、作业单、考核单中融入汽车检测、维修企业岗位工作标准,并吸收企业培训、认证内容;在一体化教室中增加网络资料查询系统,并丰富信息资料单内容,强化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创建学生自主学习和学做一体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④将职业行为规范和技能认证融入课程建设中,实施"学中做、做中学",注重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用企业岗位的规则来要求自己。⑤构建由过程评价、自我评价、校企共同评价等多元结合的评价体系。
(2)基于汽车故障检排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通过将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整理转化,按照基本素质、基本能力、核心能力、拓展能力四个方面的要求,重点将专业基础课程中的汽车机械识图、汽车机械基础两门课程,删减与本专业关系不大,以及学生普遍反映难以理解、学不会的相关知识,保留学生职业能力发展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要求训练,同时降低知识深度、拓展认知宽度与广度。专业理论课程中将传统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和汽车电器构造与维修三门课程进行细化整合,其中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细化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的检修两部分;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细化为汽车传动系统的诊断与检修、汽车转向、行驶和制动系统的诊断与检修和汽车底盘电控系统的检修;整合汽车电工电子基础、汽车电器设备构造与维修和汽车车身电控系统为汽车电子与电器系统课程。通过以上措施,构建出基于故障检排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旨在与当前汽车行业发展相适应,在强调汽车机械构造的同时,突出汽车电子电控系统。
4.结语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各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其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通过对职业岗位能力分析,重新定位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基于汽车故障检排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王德良;刘翔.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创业,2012(04)
[2] 刘平.新型汽车维修人才的特点及培养[J].汽车维修,2011(12)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高职汽车类专业 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a】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C-0098-02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人们对于汽车工业产品的需求量激增,而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必然引发汽车技术人才需求量的增加。为了提升汽车类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及技能素养,汽车类专业采取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主要依托校企优势资源培养汽车类专业人才,确保毕业生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实现高职院校办学活力及社会认可度的提升。百色职业学院自2014年与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合作以来,校企双方勇于创新,发挥校企资源互补作用,促进校企合作互惠持续发展,逐步创新完善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确保了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构建背景
(一)汽车行业战略性目标转变。我国是世界汽车制造大国,在国内外汽车市场竞争的刺激下,国内汽车类企业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不断改进技术,革新企业经营理念。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虽然拥有诸多优势资源,并在汽车设计与制造等方面经验较为丰富,但是由于公司成立较晚,更多情况下依托于五菱品牌效应提升企业竞争力,公司自主研发制造产品的效率有待提高。因此,公司必须在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发散思维能力,渗透汽车行业新型战略性目标,开阔学生专业学习视野,进而培养出创新型技能人才。
(二)企业岗位高技术人才欠缺。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迅速发展,汽车类企业逐渐意识到技术研发应用的重要性,纷纷重视新技术的引进以及研发应用。然而,由于大部分汽车企业研发团队专业水平薄弱,创新意识欠缺,严重影响企业产品研发效果;企业技术管理者对于新技术掌握存在困难,致使技术推广与管理凸显漏洞,阻碍企业产品的开发制造;企业技术员工素质参差不齐且安于现状,新技术应用较为随意,进而制约产品预计效果的发挥。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作为大型汽车类企业,对于高技术人才需求量激增。而汽车类高技术人才在社会中呈现出供不应求现象,以及汽车类高技术人才在汽车企业间频繁流动,致使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面临部分岗位高技术人才缺失现状,因而公司可以借助与百色职业学院共同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为公司培养“敬业、乐业、勤业、精业”的高技能人才。
(三)原有模式制约性因素凸显。近年来,校企合作培养汽车类专业人才的模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原有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凸显出诸多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校企合作机制不够健全,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校企制定人才培养模式传统,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完善性不足;院校专业课程开发较为保守,院校专业师资优化整合力度薄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所投入的人财物力有限,针对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运行缺少关注与指导。这导致培养出的汽车类专业人才,其思维较为死板教条,临场应变能力欠缺,问题解决缺乏创新,岗位适应能力较差。百色职业学院需要正视原有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制约因素,针对原有模式存在的问题,发挥校企优势寻找适宜的解决对策,制订行之有效的模式创新计划,校企互助实施完善计划,从而实现专业人才创新模式的构建。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构建思路
(一)关注模式构建准备工作。百色职业学院与五菱汽车公司构建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校企双方需要注重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重视立足校企实际情况,全力挑选校企骨干精英力量,建立专门模式构建师资队伍;广泛吸纳业界人士建议,深入实地走访调查,收集模式成功经验探索分析,借助信息技术资源进行资料整理研究,充分依托现已形成的运行模式,汲取模式实践凸显的成熟理论经验,制订具体可行模式构建方案。
(二)把握人才培养个性差异。百色职业学院与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合作办学,校企双方需要相互密切配合,全面把握人才培养凸显的个性差异,正确分析掌握人才培养层次,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科学定位。百色职业学院意识到专业人才层次性培养的必要性,针对学生学情进行深入分析,开发凸显学生个性发展的专业课程,设计促进个性专业人才培养的详尽方案,制定专业教学分层次培养目标;建设适合不同学情学生专业实践基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需要积极参与学生个性差异把握工作,针对不同个性特点学生,安排相应的实习实训岗位,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重构专业整体教学体系。百色职业学院与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相互配合,打破原有学院汽车类专业教学体系,重构新型专业整体教学体系。针对专业课程进行创新开发,选择易于学生内化的专业特色精品课程,有效应用信息技术资源;改变传统实践教学理念,大胆探索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聘用校企专业技术精英前往指导实践教学,突破守旧的大班模仿实践教学模式,采用分层次实践教学模式,注重指导教师的亲临指导,给予学生广阔的动手操作空间。同时,学生参与企业实习实训时,企业配备充足实践设施,提供实训相关经验技术指导,遵照企业生产管理实际流程安排训练,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提高学生参与企业运营的管理能力。
(四)推进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百色职业学院与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共同致力于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制定严格的专业教师选聘准入标准,大力加强汽车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开展专业教师培养工作;挑选校企技术精英人才,组建专业技能答疑指导教师队伍,提升专业教师实践与管理能力;重视高技能人才的适时引进,聘任知名资深专家担任专业教师,吸引企业技术精英执教指导;鼓励教师参与职业资格考试,重视“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组建,打造专业实力强劲的兼职教师团队;制定全面的专业教师激励制度,定期针对专业教师开展业务考核,设置相应的业务考核奖惩措施,促进专业教师业务提升热情,提高专业教师的责任感与归属感。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成果
(一)革新传统教学方法,采用新式教学模式。百色职业学院与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校企双方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手段,积极选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重视融入信息化教学理念,注重创新应用分段式教学理念,突破传统集中式实践教学限制,借助分段分散式实践教学形式,结合校企合作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开发开放式层次型课堂教学模式。在专业理论教学中有效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给予学生更为清晰直观的感受,促进学生互助合作能力的逐步增强,引导学生明确知识汲取内化作用;涉及专业实践教学,注重实践教学资源采购布置,发挥校企精英人才的执教实效性,利用组间互动手段利导团队合作,共同完成专业实践教学。同时,依据校企发展现实状况,将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划分为不同阶段,各阶段相互对应,不同阶段之间衔接紧密,从而呈现出层次性专业教学,并运用阶段专业理论知识指导阶段实践操作,促进学生对于已学专业知识的深度消化,使得专业理论知识更好地服务于实践指导,从而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高效提升。
(二)推行校企联合教学,促进学生就业衔接。百色职业学院与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双方联合办学,校企共同研究确定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互配合探讨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方案,一起致力于专业教学改革解析,一同开发打磨专业教学内容,彼此协调推进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相互间通力配合,发挥彼此间资源优势,共同推动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构建实施,进而实现汽车类专业人才的校企合作培养。校企联合办学,使得学生既完成了学院的专业理论与实践学习,又实现了企业岗位的亲历实践,具备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有效适应企业岗位工作环境,便于毕业生顺利就业,企业实现岗位技能人才补充。
(三)凸显订单培养优势,满足公司人才需求。百色职业学院构建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注重以订单式教育为抓手,制定实施的人才培养目标凸显出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不同岗位的人才需求特点,依照岗位需求特点进行针对性人才培养,对于公司的基层岗位,注重焊接、涂装、装配类等操作岗位订单式人才培养目标的订立,针对公司工装开发以及设备维修等专业技术岗位,综合考量专业技术岗位从业要求,制定相关订单式培养目标,通过既定目标的定向引领作用,构建出工序流程及工艺、生产技术以及档案资料管理等最基本的模式。对于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的基层及专业岗位骨干与管理人员的订单式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更为严格,因而培养出的各层次专业人才掌握的专业技能更为具体全面,拥有的管理能力更为强健,可见,通过发挥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的优势,能够有效满足公司不同岗位对于技术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田o.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2]张晓东.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外企业家,2011(8)
[3]杨俭.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职教论坛,2013(23)
[4]贾广敏.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0)
【基金项目】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百色职业学院与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桂教职成(2015)];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3中高职衔接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桂教职成(2015)]
【关键词】 汽车装配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建设
汽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目前,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迅速。2010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806.19万辆和1826.4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2.37%和32.44%。2011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为915.60万辆、932.5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48%和3.35%。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1月11日公布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汽车产销双双突破1900万辆,再次突破纪录,增速都超过了4%,蝉联世界第一。如此惊人的数字奠定了汽车业在我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汽车品牌与类别的增加、汽车结构与装配制造技术的更新、汽车维修技术的飞速发展等,使用人部门对汽车行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与国内汽车生产行业的发展速度相比,各高校对汽车装配与制造专业人才的培养还存在着种种不足,如:教学场地、设备欠缺、教学内容落后于生产实践的要求等。那么如何更好地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需要不断深化专业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制定出全面有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 汽车装配与制造人才现状分析
1.1 汽车装配与制造人才需求量较大
当前,我国已名副其实地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大国和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汽车产品持续的“消费热”也拉动了对汽车人才的“需求热”,根据《汽车人才供需情况的调查》显示,我国汽车产业职工人数将在2015年突破500万大关,到2020年达到776.23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10%左右,在未来15年内,我国汽车人才需求面临极大的缺口,特别是汽车工程技术类人员。
1.2 汽车装配与制造人才综合能力较弱
由于汽车电子应用技术在汽车业中的飞速发展,使得汽车业用人单位对汽车装配与制造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往往要求毕业生能够同时拥有多方面的技能,如:熟练识图、会阅读汽车技术资料(包括英文资料)、了解汽车构造、能自行编写加工工艺、甚至能使用CAD画图,以及驾驶技能、钳工技能、焊工技能、电子应用技能和中级汽车维修工技能等等。同时,对毕业生的基本素质也有很高的期望,希望他们有很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团对合作精神以及创新意识。
2 汽车装配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根据职业教育要求和汽车制造装配行业发展需求,应以该专业发展要求为导向,以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立足于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等服务市场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同时,应具有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强,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适应市场工作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校企共同制定汽车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在“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基础上,依托汽车市场,寻求与更多的企业密切合作。逐步形成以能力为主线,借助学校和企业两大力量,在学习领域、校内实训和校外顶岗平台上,锻炼其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能力,将素质教育全程贯穿为特色的具有“工学结合,校中厂、厂中校、德能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企业岗位能力的培养与适用教学内容的设计,促进“工学结合”的内涵建设,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为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衔接、强化实践教学,是各高职院校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学者、专家所思索的关键问题。“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教育部16号文件),为高职院校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实践教学指明了方向。高职院校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的实习、岗位实训是配合理论教学而设置的,是提供实践教学、保证学生掌握汽车制造工艺与装配技能、提高动手能力等一系列要素的重要手段。
“1.5+1+0.5”教学模式是指将高职教育分为四部分进行,即前三个学期学生在学校进行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以及进行校内实训,第四、五学期到与我专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的汽车制造厂进行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实训,在企业中设立厂中校,一边参加实践,一边学习专业技能及培养企业各部门衔接、合作所需的管理才能。具体事宜包括:(1)企业培训。半工半读学生于7月底到奇瑞汽车公司芜湖总部报道,参加奇瑞大学军训、企业规章制度培训、企业文化培训及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并取得相应培训合格证书(为与学院学分制挂钩,可将其作为学生学分),为期一个月。(2)专业课程学习。根据学院汽车装配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半工半读学生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3)专业课程学习及评定成绩依照学院校历及周数,专业课程采用同步教学和模块教学的方式,专业考查课成绩评定由学生上课出勤、作业、理论测验三部分组成。专业考试课成绩评定由平时成绩和理论考试成绩组成,平时成绩由学生上课出勤、作业、技能考核三部分组成,理论考试成绩评定由学生参加学院期末统一考试,考试地点安排在奇瑞大学,并由任课教师完成试卷批改及成绩登统。第六个学期为全实习期,学生以一名合格的准员工为汽车制造企业服务,实习成绩由实习单位负责评定。如果学生在这期间表现良好,企业可以颁发助学金以资鼓励。毕业后,通过学生与汽车制造企业协商进行双向选择,学生可以直接实现就业,就业率较高。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汽车消费市场和汽车制造业飞速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更好地满足高职院校系统多层次、多规格教育办学模式的要求,探索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实行校中厂、厂中校实习实训“1.5+1+0.5”模式教学的改革方案势在必行。
3 结语
本文通过汽车装配与制造专业“1.5+1+0.5”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成功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企业认可的专业人才,为社会经济建设及汽车制造企业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Abstract: Marketing is still one of the specialties with good employment prospec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ing specialty in our college, the author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marketing talents cultivating program by visiting enterprises and the graduates and consider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arketing talents cultivating program in our college.
关键词: 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方案;行业导向;职业发展
Key words: marketing;talent cultivating program;industry-oriented;career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9-0219-02
1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就业现状
从目前来看,市场营销专业依然是就业前景宽广的专业之一。无论哪个企业其市场开拓、产品服务销售、客户维护等都是其必不可少的业务板块,所以在各类招聘会上,到处可见招聘市场营销人员的信息。全国基本上所有的高校都顺应市场需求,设立了市场营销相关的专业。作为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就业时有其优势,原因在于除知名企业之外,一般企业对市场营销从业人员的学历要求不高,起薪也不高,但要求员工能放低身姿从低做起,提升能力和业绩,这对专科生而言是契合其心理预期的。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招生规模逐年扩大,2010级共有学生157人,2011级共有学生179人,2012级共有学生186人,而就业形势也相当不错,2010级毕业生就业率达97%,为沿海发达城市,特别是宜昌及周边输出了许多营销专业人才。面对良好的就业前景,教师有责任思考如何提高该专业办学质量,打造该院在鄂西高职教育领域的一块金字招牌。
笔者利用节假日走访了宜昌多家接受我院毕业生的企业,包括房地产销售企业、汽车销售企业、家居建材销售企业、食品饮料生产企业等,联系了多名已走上工作岗位的往届毕业生,从企业及毕业生处得到的反馈总结有如下几点:①我院市场营销专业就业方向多集中在销售类岗位。②营销工作特别是一线销售工作需要各种能力,不是学市场营销的人就适合做市场营销。毕业生自身的素质、性格、心态直接影响其在该行业的发展空间。如何让我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在未来职场更有竞争力,区别于非市场营销专业、非高职院校的从业人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③企业希望学生在校期间能初步了解相关行业以及相关行业的营销知识,而不是仅仅了解一些宽泛的营销理论,这样毕业生能尽快上手相关行业的工作;企业也希望学生在校期间多实践、多锻炼,具有实战经验的新进员工,更能适应工作,且更具稳定性。
根据以上反馈内容,我们需要在教学上有所调整。而一个专业决定人才培养方向、框架的纲领性文件就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笔者想在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提一些改进建议以供参考。
2 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
我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多年来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已形成了依托行业,构建“课岗结合、课证一体、校企共同培养、学做一体化”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项目包括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专业拓展学习领域、人文素质拓展学习领域四大领域,共34门课程。培养方案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学时占到总学时的百分之五十五。总体而言,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很强的职业导向。但是从具体实践来看,一些细节还需充实调整。
3 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
3.1 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建议 培养具有行业特色的、具有鲜明营销性格的应用型营销人员。
3.2 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内容建议 在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删掉专业拓展学习领域中的若干课程,增加行业教育板块、特质教育板块。
行业教育板块:从大二下学期开始直到大三上学期顶岗实习之前,设置行业教育板块课程。如《化妆品行业及销售知识》、《房地产行业及销售知识》、《服装行业及销售知识》、《汽车行业及销售知识》、《电子商务行业及销售知识》、《家居建材行业及销售知识》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挑选其中的三门课程学习。课程学时:大二下学期讲授64学时,大三上学期讲授36学时。为保证课程的真实实用,相应任课教师需要在寒暑假到相应的行业实践。课程教材需要相应任课老师精选多本教材并结合走访企业的切身感受自行编写。
特质教育板块: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要想很好的适应职场,需要有亲和力、会沟通、善思考、不怕吃苦、抗压力强的特质。而特质教育不是单靠课堂教育可以实现的,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在人才培养方案上需要得到体现,每学期的寒暑假要设置暑期营销实习项目,暑假一个月(6学分),寒假半个月(3学分),为保证实习项目不是流于形式,需要学生在实习返校后提交详尽的实习日志、实习报告、实习单位鉴定,还需要在实习期间安排老师确认学生是否在实习,若学生未按规定真实完成每学期的实习项目,就没有相应的学分而无法毕业;此外在每学期要设置竞赛学分(10学分),包括专业竞赛学分(6学分)、学工活动竞赛学分(4学分),每个学生都要参与专业竞赛、学工活动竞赛,每参加一次获得一定的成绩才能得到2个学分,这样规定的目的就是摒除过去开展的活动总是只有部分人在活动中得到锻炼的缺陷,引导所有学生在活动中锻炼专业所需的特质。
参考文献:
[1]张利霞,王勇健.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航海教育研究,2012,2.
关键词:交通运输;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实践
中国分类号:G64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221-03
社会的需求是衡量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合理与否的标准,也是该专业生存的最终目的,而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是培养模式的出发点。基于全国行业分析、天津市的战略地位和产业发展状况研究,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结合交通运输天津市品牌专业的建设,对其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出颇具特色的交通运输类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思考,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对我国广大的应用型高校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
一、教学改革背景
在逐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交通事业的内涵及外延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居民出行的交通方式选择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交通运输行业事关国家命脉,是国家重点支持的行业,交通运输的高速化、智能化和环保化研究已成为研究的主题,实现交通运输跨越式发展越来越需要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加盟。
1.交通运输专业的提出。教育部于1998年颁布了新的本科专业目录,新专业目录对原来过细过窄的专业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目前,与交通行业相关的本科专业涉及3个学科门类(理学、工学和管理学)的23个专业,其中交通运输类就占有8个专业。截至2008年,全国有80余所高校开办交通运输专业,其中,除一些铁路、水运与航空类高校开设“交通运输”专业外,更多的高校是面向道路交通运输行业。其中有62所高校开设的交通运输专业是从原汽车运用工程专业演变而来的,其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基本上是以原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为主体进行专业口径拓宽而形成的,并各具特色。
2.我校交通运输专业情况。我校交通运输专业于2001年经天津市教委批准设置,并于2002年开始招生。本专业以汽车运用为载体,电子技术为导向,道路交通安全为目标,为社会培养全方位的职教师资和企业急需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并在2011年被批准成为天津市品牌专业建设点。
3.汽车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随着汽车工业及汽车技术的发展,要求现代汽车运用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汽车专业知识,而且要对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外语等各项知识都有较系统的掌握。知识的密集性和技能的综合性,是现代社会汽车运用职业的重要特征,同时也对汽车运用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天津作为我国北方第一大港口城市及“京、津、唐”地区的工业中心,有着雄厚的汽车工业基础。2011年,天津规模以上汽车工业企业达310家,整车产量77.4万辆,产值达1580亿元,构建了从外资、国资到民资,从国际品牌到自主品牌,从整车到零部件,从制造到研发、销售的完整汽车产业集群。特别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家新型工业化汽车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也是天津汽车工业的主要载体,聚集了一汽丰田、长城汽车等整车企业,大众、艾达、大陆汽车、富士通天等核心零部件生产商,成为我国重要的轿车生产基地。据相关部门统计,到2015年,天津将形成年产200万辆汽车整车、260万台(套)配套零部件、10万辆新能源汽车和40万台(套)电动汽车车用电池配套能力。
4.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快速发展。面对现代交通运输概念的扩大,以及人们对于交通运输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时代背景,具有准点、快速、环保、安全、舒适特点的城市轨道交通已经进入大规模高速发展时期。当前国内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代表的大城市已进入网络化建设阶段,天津、沈阳、哈尔滨等33个城市正在建设或规划中。实践证明,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是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的必由之路,对拉动城市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天津市正面临一轮城市轨道交通建设,2013年内,在建总里程达到115.3公里。根据规划,到2020年,天津市城市轨道交通将形成由市域与城区两部分线路组成的网络,总规模将达到1036公里。
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本研究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素质、能力培养为核心,在专业定位与专业特色、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增强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交通运输专业与学科的综合实力。对于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采用以下思路,借助问卷调查、座谈研讨、案例研究、对比分析等系统的方式方法,深入开展“调研―分析―研究―评价总结―结论推广”各环节工作,较好地实现了研究目标,具体研究思路见图1所示。
在各环节研究基础之上,确定了“新老”结合、特色鲜明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以及相应的课程体系设置。
1.根据发展情况,明确培养目标。本专业建设目标是立足于我国和天津市交通运输和汽车产业发展,特别是滨海新区快速发展需要,稳步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不断加强学生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着力打造理论水平高、动手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同时积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新方向,培养一流应用型职教师资和技能人才。
2.适应社会需求,创新培养方案。专业原有培养方向为汽车运用方向,方向较为单一,为适应交通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以轨道交通为骨干,道路交通为主体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形成,在原有专业方向基础上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方向。交通运输专业在大类招生原则上采取“2+2”的培养模式,即前两年按专业大类培养,后两年按专业方向分流培养――汽车运用工程方向、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方向。大类招生专业的学生修完基础平台的课程后按所选择方向从第五学期进入专业学习。
3.突出专业特色,优化课程体系。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为总体要求,体现“师范性、应用性、职业性”融合;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为主线,“认知实习―课程设计―企业课程―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工作岗位”,构建校企合作“四年不断线”的实践体系;通过对共建企业与职业学校的深入调研,深入分析本专业对应行业、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与师范能力,按照品牌专业建设要求和行业制定的专业规范,与共建单位共同拟定人才培养方案,凸显工科与管理交叉、工科硬技术与管理软技术结合的专业性质特色。①按照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自主发展和专业拓展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基础平台+学科平台+专业平台”的培养模式,注重因材施教,采取弹性学制、主辅修制、双证书制等措施。按交通运输大类统一设置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平台课,设置多个专业方向模块,学生在第三至第四学年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以及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选择合适的专业方向,如汽车运用技术方向、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方向。并设置不同的自主发展课程(高本)/职教师资课程(技本)和素质拓展课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②注重培养学生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乐于奉献、开拓创新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以利于职业学校师资岗位、汽车运用行业基层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城市轨道交通企业高素质应用型运营管理人才的稳定和发展。③坚持专业实验室的开放制度,鼓励学生大力开展创新型、综合型、研究型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④结合行业用人要求和行业组织的专业认证需要,组织专业技能训练和考证培训。⑤确保基础课程和主干专业课程,扩大选修课程和讲座课程;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学时;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及第二课堂作用,积极开展本田节能、大学生方程式赛车、智能交通、运营模拟项目等科技创新活动。⑥注重核心能力,强化品牌优势。依据市场需求及专业定位,优化课程体系。教学以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拓展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师范技能的培养与考核,开展汽车维修工及车站值班员的实践教学和职业资格鉴定。
三、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2010年6月,学校批准在交通运输专业增设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方向,交通运输类专业改革建设项目正式启动。专业建设三年来,目前已有2008~2013级交通运输大类专业学生。其中,2008级交通运输类专业学生已经毕业,2010级即将步入大四。现已逐步构建出有利于优秀人才培养、有利于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师资队伍建设。以优惠条件吸引教授、博士来学院工作,有计划地分批安排教师继续深造,以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并且聘请汽车以及地铁企业专家来校兼职,聘请相关外校教授来校授课。加强学术交流与科学研究,着力打造一支以学科带头人及专业带头人引领、学术骨干为主体、具有“双师”素质的、适应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教师队伍;优化专业结构调整,提高队伍素质和水平。
2.培养方案修订。在广泛调研工作的基础上,多次组织了由校内外的专家、教授和企业高工参加的有关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方面的讨论会,为培养有专业针对性的“双证书”、“一体化”职教师资。进一步加强专业特色,以理论教学体系为重要支撑,构建更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两个体系相互融合支撑。实践教学体系中主要以培养专业技术能力为主线,分成基本模块、专业模块、综合模块三个环节,开展汽车维修工及车站值班员的实践教学和职业资格鉴定。
3.课程及教材建设。以核心专业课程建设为龙头,带动其他课程(含实践课程)建设。制定课程建设规划、建设标准、管理考核办法。重点建设“智能交通”、“汽车电子安全技术”、“车载网络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站场与枢纽”等核心专业课程。加强校级、市级、国家级精品课程申报与管理工作,目前已有1门课程成为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市、校级精品课程。力争在5年之内完成2~3项市级及以上精品课程建设,建设1~2门双语教学课程。充分发挥产学研基地的作用,根据行业发展及企业需要,建设一批特色选修、讲座课程。编写具有特色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考试大纲以及实践教学大纲,确定具有特色的教学内容,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建立课程试题库。
4.实验室建设。学校乃至天津市对我校交通运输类专业建设极为重视,尤其是轨道交通方向的建立和发展,现已利用天津市品牌专业建设资金和中央地方共建项目资金在“十二五”期间投入1000万元购置轨道交通方面的实验实训设备,并有专项资金进行汽车实验实训实验室建设。今后,还将利用各类综合投入项目继续增加投入。
5.校企合作。2010年以来,我校先后与天汽集团、松正科技、天津圣威科技等多家汽车企业以及天津地下铁道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成立了产学研基地,合作建立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实验实训教学基地,共建交通运输特色专业,共享教学和研究资源,促进双方的全面合作。各类企业陆续招聘毕业学生百余人。
四、人才培养特色
以交通运输行业与人才需求特点分析为基础,研究确定特色鲜明的专业培养目标与定位,进一步凸显交通运输品牌专业特色。进行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涵建设与优化研究,提升学生理论与实践综合技能的一体化教学与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1.实行专业分层培养,体现综合通才教育与精英教育培养理念的融合。
2.探索专业方向二元化,开设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新方向。
3.依托天津滨海新区汽车产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4.探索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颁布)[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肖国平,等.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交通高教研究,2003,(3).
[3]夏新海,罗振林.交通运输类专业综合交叉与人才培养[J].航海教育研究,2007,(1):18-20.
[4]苏杰.天津一汽丰田产能从每年3万辆跃升至50万辆――第300万辆汽车今下线[N].渤海早报,2013-03-28(第20版).
[5]刘玉海.大众80亿变速器工厂入驻泰达构建新型工业化汽车产业基地[N].21世纪网数字报,2012-09-04.
[6]刘利芝,等.城市轨道交通概论[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7]王玉珑,刘艳新,等.长沙理工大学轻化工程省级特色专业的建设与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11,(02).
【关键词】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 课程体系 培养方案 优化
【中图分类号】G7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241-02
1.前言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课程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有形载体,课程体系建设是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核心。只有依据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改变传统课程设置,围绕学生知识、能力和品格培养,整合课程教学、加强实践环节、突出素质拓展,才能更加符合培养新时代高技能职业人才的教育目标。
2.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行业现状分析
笔者通过对问卷调查兰州市汽车销售从业人员和实地走访汽车销售企业,发现目前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行业具有如下特点:
(1)就业岗位多,除了汽车销售岗位外,还有相应的市场专员、客服专员、前台接待、交车专员、售后服务专员、金融服务专员、保险与理赔专员等,而且它们之间联系较紧密。较广的就业岗位也对本专业学生在知识学习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来适应各种工作岗位。
(2)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大,且要求越来越高。用人单位普遍存在人才缺乏现象,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由于汽车销售企业人员流动性大,很多岗位经常处于空缺状态,所以始终需要补充各岗位工作人员;二是缺乏专业人才,由于汽车行业的特殊性,汽车产品的复杂性使得汽车行业对其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较高,尤其要求具备一定的汽车专业知识,比如汽车售后服务专员、交车专员等。而具备专业知识的毕业学生较少,所以对相关专业学生需求量较大。三是对工作人员的能力素质要求较高。工作人员不但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足够的人际交往能力,熟悉为客户服务的工作流程,并且能够把握好每个流程的关键步骤。
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看出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要求能够培养出既掌握汽车专业知识和营销技能,又懂得礼仪、保险、金融、心理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综合性人才。
3.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根据汽车技术服务营销类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岗位为依托,以能力为目标,培养能力型人才”,从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入手,把课程体系按学生所学习过程和能力提升规律划分为四大模块:基础知识块、专业基础块、专业核心块、能力拓展块。四个模块从能力目标上属于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所以称这种模式为“步步高”模式。
4.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内容分析
新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依托,从岗位职责入手,优化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在原有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优化思路为:遵循学习规律,从基础学起,加强能力培养,分阶段提高学生能力。新的培养方案把课程分为四个模块,从四个方面对原有课程进行优化。
(1)基础模块
该优化主要对基础模块进行综合,尤其把《机械制图》和《CAD》课程合并,同时增加了《机械基础》,该课程综合了《工程力学》、《工程材料》、《液压技术》、《机械设计基础》等课程中应知应会的相关知识。《电工电子基础》课程,由于后续的《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用到的基础知识较多,所以单独开设,但对学生的要求降低。
(2)专业基础模块
通过调查发现,该专业面对的岗位虽多,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每个岗位都要求学生具备以下知识:
①汽车构造与维修知识
汽车构造知识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根本,是该专业工作的前提。如果没有过硬的汽车知识作为铺垫,也不会突显出该专业的特点。所以要求学生要掌握基本的汽车构造知识,包括汽车发动机、汽车底盘和汽车电气设备。由于这几门课程课程量较大,所以分三个学期学习。
②营销及相关岗位专业知识
对该专业而言,不管是汽车销售岗位、汽车配件销售、汽车售后服务接待岗位还是保险与理赔岗位,都要向客户推广业务产品:汽车产品、零配件产品、保险产品等。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营销知识和相关岗位知识,如汽车市场营销、保险与理赔、汽车售后管理等。
③心理学知识
由于销售是一门复杂的行为科学,在工作人员的销售过程中时时刻刻都要跟客户打交道。而客户的心理又是很难掌控的。这里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能够通过客户的行为判断其心理活动,帮助判断客户下一步的行为。
④服务礼仪知识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是一个专门与人打交道的专业,工作人员需要时刻与客户交流。那么交流过程中是否能做到礼貌待人,尤其礼貌对待客户,给客户一个好的印象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本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礼仪知识,尤其是在给客户服务的过程中要注意的礼仪知识。
(3)专业核心模块
该模块主要是针对各岗位,根据具体工作岗位流程开设相应课程,旨在让学生熟悉将来工作具体内容、工作流程和工作中应注意事项。该模块开设的课程主要有:《汽车销售流程》、《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备件管理》、《汽车维修服务接待》、《网络营销》等。该模块主要针对学生工作能力进行训练,让学生掌握工作岗位应具备的基本工作技能。
(4)专业拓展模块
以上模块可以保证学生具备基本岗位知识,能够适应汽车销售、汽车保险、汽车售后服务等岗位的能力需求。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有新的经营方式和新的岗位出现。从学生后续职业发展的角度,设置了专业拓展模块。该模块主要是实现本专业学生工作岗位的延伸和工作能力的拓展,使学生工作后能有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
在该模块,设置了《汽车租赁》、《图形图像处理》、《事故车定损与理赔》等课程。
5.结束语
笔者认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内容上要根据知识、技术和市场的变化情况,结合学生的认知和掌握程度不断调整课程设置和课时分配。从程序上要经过调研研讨设计论证修改定稿再调研的反复循环。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立足高职教育、突出职业特色、贯穿工学结合主线、适应岗位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使培养出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向军.建设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 .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7.
关键词:一体三合四双;人才培养模式;校企一体化;高职院校
作者简介:侯守明(1972-),男,河南博爱人,河南理工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孙现国(1978-),男,河南浚县人,鹤壁汽车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管理、学科建设;李敏(1963-),男,河南濮阳人,鹤壁汽车工程职业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一体三合四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2012SJGLX332),主持人:侯守明;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校企一体平台下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2012GGJS-298),主持人:侯守明。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02-0058-05
从国内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校企一体化是高职教育,乃至整个职业教育共同关注、探索和研究的热点问题。校企一体化办学,是在职业院校依托产业办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职业教育办学机制的高级形态[1-2]。在职业学校深入实行“教产合作、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职业教育为产业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课题、新要求。
在校企一体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国内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贺星岳等,提出了“三力”、“五共”、“四化”、“四度”的高职校企一体化教育流程及其基本范式[3]。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娄底职业技术学院等在“校企一体化”机制创新的基础上进行校企共同体建设,优化了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些实际成效[4]。
但在校企一体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尤其是以企业为主体的校企一体化教学生产实践过程中,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校企一体办学实践过程中学生实行半工半读,带来的教学计划安排和衔接问题?校企一体化中企业文化和教育文化的融合问题?校企一体办学中企业和学校的主体地位以及权利和利益分担分配问题?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校企一体的实践中进行研究和解决。
鹤壁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是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主办,天海集团投资,政府公助的一所以服务汽车行业为主的高职院校。近年来,基于天海集团和鹤壁汽车学院搭建的校企一体化办学平台,构建了以服务企业、行业为目标,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汽车类专业的“一体三合四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分专业实践,实现了校、企、政府、行业、学生、教师等的多方共赢。
一、“一体三合四双”的内涵
“一体”即校企一体化,天海集团和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共建校企一体化平台,成立校企一体化委员会,实现设备共享、师资共享、协同发展,并在人才培养、招工就业、职工培训、科技创新与服务等方面进行一体化运作。
“三合”即资源整合、工学结合和产教融合。资源整合,即企业把微缩的生产车间建在学院,把生产设备引进学院,把新员工的培训放在学院,把有经验的师傅放在学院;学院把专业的认识实习、技能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环节放在企业,实现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设施设备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工学结合,即学生学生的实践内容来源于企业又不同于企业,课程的内容注重实用性,由企业教师和学校教师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编制校本教材,采用项目式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等完成课程学习;学生生产性实习与企业新近员工的培训相一致,学生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员工。产教融合,即教师在生产岗位上实施专业教学,学生在师傅指导下进行技能训练和生产性实训。企业在生产实际中解决问题的原理方法就是学生在专业实践中要学习掌握的内容。
“四双”即学生双身份(学生既是学校学生,也是企业学徒工);教师双师型(教师既是学校教师,也是企业技术人员,反之亦然);教学双任务(既完成教学任务,又完成生产任务);基地双功能(企业部分车间和学校实习基地都具有教学和生产功能)。
“一体三合四双”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政府主导下,企业自发的一种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学校和企业的投资主体为同一单位,学校和企业的总体利益诉求一致,企业主动向学校投资,学校是企业人才培养的“蓄水池”,企业是学生实习就业的“练兵场”和“大舞台”。学校办学资源与企业生产经营资源优势互补,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教育与产业的无缝对接。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实习就业等方面能够做到统筹协同,极大地提高办学效益。
二、“一体三合四双”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做法
为了保证“一体三合四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学院和天海集团共同成立了校企一体委员会,负责审议校企一体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事项。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和专业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协调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办公室实行每周例会制度。专业委员会由学校专业教研室(系)骨干和企业对应生产部门和技术部门的骨干担任,负责组织研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并提出实施意见。
学院要求各专业根据行业、企业职业岗位对员工理论、技能的最高要求进行专业规划和建设,校企共同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紧紧围绕主流技术,创新性地设置各专业课程,保证了培养方案的合理性。
确立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思路如下:符合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规律,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满足行业、企业技能需求,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就业空间;将职业技能资格认证和课程设置紧密融合,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融入创新创业知识培训和实践,鼓励学生自主创业[5]。
由于天海集团是以汽车电子产业为主导的一家企业,根据其产业特点和用人需求,我们先期首先确定了“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作为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的试点,进一步扩展到“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两个专业。主要做法:
(一)专兼结合,校企共享,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重要保障,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办学思想打破了企业、学校用人界限,采用专职+兼职,技师(工程师)+教师的方式聘用教学人员,积极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和学位进修、技能资格认证相结合的长效机制。主要措施有:
1.对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专业采用校企双教研室主任制,建立每周例会制度,互通信息,安排专业教学和实践工作,研讨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企业的教研室主任负责收集整理行业企业专业相关岗位的素质和技能要求,并负责安排指导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实训和顶岗;学校教研室主任负责专业建设、教学计划的实施、学生在校期间的实习实训等。
2.根据不同专业需求,面向社会和企业选拔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在企业人事部门备案,参与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企业兼职教师享受外聘教师津贴,并可按教师系列评聘职称。
3.建立青年教师假期赴企业顶岗实习制度和校企双导师制度,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青年教师假期赴企业顶岗实习制度要求入职不超过三年的教师或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每年寒暑假到企业顶岗实践,并将其纳入教师职务晋升的考核条件;同时学院为青年教师指定教学导师和企业实践导师,使青年教师通过两年左右时间站稳讲台,同时具有较高的技能水平。
4.建立专业带头人聘任制度,采用特殊政策引进和聘用教学经验丰富、专业技能熟练、具有较强组织管理能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专业带头人,负责专业发展规划和建设,指导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5.校企一体委员会牵头制定专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明确教师待遇和工作量计算办法,充分调动专兼职教师、外聘教师的积极性。
从2011年实行校企一体化办学以来,学院共聘用专兼职教师68人,其中企业实践指导教师52人,引进和聘用重点建设专业带头人5人。汽车工程系目前有有高级技师2人,技师4人,中青年专业教师中有企业实践经验的占60%以上,已经基本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的双师型教师队伍。2013年,在校企专家老师的共同指导下,由汽车系选派的1名青年教师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技能大赛入围总决赛总分排名第三,并荣获全国二等奖。
(二)立足行业企业,面向区域,打造校企一体特色专业
河南省目前有郑州宇通、奇瑞汽车、日产汽车、海马汽车等多家整机生产厂家。鹤壁市将汽车电子产业作为四大产业之一重点支持发展,目前建立了鹤淇一体汽车产业园区,引进了华晨汽车、航盛电子等知名企业;天海集团是国内生产整车线速、接插件等的龙头企业。因此,学院在成立之初,就确定了面向国内汽车产业链及后市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设立了汽车、机电、管理类、信息类四大专业群,专业之间优势互补,同时节约办学资金。学院的汽车电子技术(含线束设计方向)、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目前为学院的特色专业和校企一体化重点建设专业。
在校企一体化特色专业的建设上,采用教学大纲(学校)+培训大纲(企业)相结合的方式,将学院的教学计划与企业的培训计划紧密结合,校企一体共同制定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计划。采用模块化理论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分类整合,结合职业技能人才鉴定和认证需求,制定考核方案,满足行业、企业用人需求,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对于专业实习实训所需的设备,通过以下四种途径解决:直接来源于企业的生产车间、汽车4S店,保证了学生接触的设备是目前行业企业的主流设备;改装尚有利用价值的企业闲置或废弃设备,制成教具或实训设备,同时建立陈列展示室,满足部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需求。如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模具专业等等;利用特色院校资金和企业自筹,采购专业的实习实训设备,满足实训专业和人才培训需求;基于鹤壁汽车工程职业教育集团平台,实现中职、高职、企业实习实训设备的共享,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此外,通过建立“厂中校,校中厂”,方便学院内的理论教学与培训企业的实践教学的交替进行,使学院和企业的实训基地具有理论学习和实践培训的双功能。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和建立虚拟实训室,满足了教学要求,也大大节约了设备采购资金。
学院实施专业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计划,聘请了十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企业老总,指导对口专业建设,定期开展各类讲座,开阔师生视野;实施专业带头人计划,负责实施该平台下专业建设各项工作。
目前学院和企业共同制定了5个专业的“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并逐年修订;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20多家,其中校企一体化专业实训基地8家,校内建有缩微的企业生产线两条,按生产模式组建实训中心两个。学院牵头成立的鹤壁汽车工程职教集团目前有本科院校4家,高职院校8家,中职院校8家,相关企业20多家。学院还根据企业需求,建立了中高职打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实训设备、师资等方面实现了协同共享。
(三)更新理念,双纲并举,实施课程教育教学改革
根据制定的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分别制定了教学实施计划,并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学院启动实施了《关于编制各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及课程大纲的实施方案》,明确要求要求每个专业的核心骨干课程同时制订“理论”与“实践”两个教学大纲,建立了以职业岗位要求为课程目标,以职业标准要求为课程内容,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课程核心,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为课程视野的优质核心课程,对生产性实习、企业实践、顶岗实习等各环节也作了明确的规定。
在课程改革方面,企业教研室主任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制订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共同制订实习实训方案,理论基础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实践教学占50%,积极开展“教学做一体化“特色课程建设项目,促进校企一体专业特色课程的规范和实施。在课程结构上,建立了“文化基础平台+专业技能模块+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教育管理上都渗透了“企业元素”,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学习制度。
专业实验室面向全院所有专业提供实践项目列表及实施方案,并在学期开始和期中教学过程中加强实习实训课程的督导和检查,对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进行规范。
学院是以工科为主的职业院校,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有很多相同之处,为了保证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质量,学院打破系部界限,在全院成立“松散型”专业课程组,利用网络平台、多媒体技术手段,集体备课,定期研讨,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和工作效率,弥补了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的问题,保证了教学质量。
采用项目式教学、模块化教学、理实一体化、网络教学等教学模式,增强学习目标性,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在第二学年分专业情况增加生产性实习环节;增加理实一体化课程比例,注重课程的前后衔接以及特色专业课程的选择。
同时,积极改变课程教学考核方式,加大课程技能实践部分考核所占比例,并进行规范化建设,目前,多门课程实践技能考核占比达到50%;学院还积极引入网络考试平台,用于软件应用类技能认证专业课程考核,保证了考核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在学院董事会的支持下,学院面向全校学生实施了小老板创业计划,每年选拔3-5个项目,重点培养支持。通过开办创业讲堂,将创业指导、职业规划等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创业学生联系企业老总作为指导老师等方式培养学生创业意识,鼓励学生主动创业。目前,由学生牵头,教师指导的创业项目计划已有3个项目进入孵育期,1个项目已经开始运营。
(四)创新机制,规范管理,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是良好教学质量的保证,围绕试点专业的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学院先后制定了“学生生产性实习管理办法”、“专业实践教学教学管理办法”、“教师培训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监督及考评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及就业管理办法”、“学院年终考评与绩效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和奖促办法,为规范教学管理,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管理上,充分考虑对口企业年度不同阶段用人需求,实行多学期制、分段式模块化教学、灵活学分制,引入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综合成绩评定制度以及职业技能资格认定等多种考核办法,最大限度减少学校教学计划和企业生产周期之间的矛盾。多学期制打破了传统的两学期制,根据汽车企业生产和用工特点,适当调整或增加学期数,最大限度地满足和学校和企业在学生实习实训环节时间上的一致性。如将每年6-9月份作为学生企业实践学期,部分专业11月至次年1月作为单独学期,相关专业学生由学校统一安排到对口企业进行生产性实习,学生既参加实践又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则采用工资+奖金方式回报学生,实现共赢。分段式模块化教学是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类整合,采用小集中授课和固定时间授课相结合的方式满足不同专业课程学习需求。灵活学分制是指可以用在企业实践、参加专业技能大赛、创业计划等经历经考核后替代相关课程学分,学生只要修满规定学分,就可按期毕业。综合成绩评定方法更加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评价,实践技能考核在单门课程中占比可达60%,同时在实训课程中借鉴大学生数学建模的组队方式,引入三人分组团队考核机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促进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一体三合四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
“一体三合四双”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校企一体专业委员会的具体指导下,由教务处学科专业建设办公室组织牵头,各系部及专业教研室负责组织实施。
2011年10月以来,围绕汽车电子专业(线束方向),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等专业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学院在教材建设、课程教学计划、实习实训方案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修订了2011级和2012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实习实训计划。同时围绕学生实习和实训、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定了校企一体管理、培训、认证、考核方案。汽车类专业一年来已经在天海集团及其下属企业建立了7个教学岛,8个实训中心,在校内建立了一条教学型生产线和一条实训生产线,并先后组织6批近千名学生赴企业生产性实习实训,为校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奠定了基础,并取得了丰硕成果。部分家庭困难的学生还通过这种方式缴纳了学费,实现了职业院校真正的“零学费”入学;校企一体化专业的“入学及就业”模式也得到了有力的保障。学院2011级毕业生先后赴长城汽车、宇通客车、航盛电子、天海集团等企业顶岗就业实习,学生知识技能水平得到了企业认可,受到了企业的好评,部分学生已经同上述公司签订了就业协议。汽车技术服务于营销专业的35名毕业生提前半年已经被当地的4S店订购一空。学院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连续三年成为报考热门专业,招生规模每年达到350人以上,试点专业的学生除了直接在天海集团及下属公司实习就业之外,还分别被选送至奇瑞汽车、航盛电子、宇通客车等国内著名企业就业。两个专业也先后在2012年、2013年被确定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专业,汽车检车与维修实训基地被确定为省级示范实训基地,学院在2013年被确定为省级特色院校。
基于校企一体化的“一体三合四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引入企业的投资,实现资源整合和共享,节约办学资金,还有利用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技术人才,减少就业压力,并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同时,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教学组织形式的实施,是对企业命名班,订单班等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新的尝试和提升,对解决新办民办院校招生就业难,企业招工用人难的双重难题有现实意义。实践证明,这种“一体三合四双”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目前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扩大招生规模,转变教育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费重阳,张巾帼,刘金h.校企一体化办学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J].教育与职业,2012(3):26-27.
[2]潘海生,王世斌,龙德毅.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0):143-148.
[3]贺星岳,邱开金.基于校企合作“一体化”的高职教育流程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2011(1):61-64.
关键词:高职;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6-121-2
0 引言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直接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增长,尤其是汽车的能源消耗越来越多,因此,我国想要保证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是定向培养专业人才的学校,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就应该跟上社会发展的潮流,重视对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因此,我国高职院校就应该顺应汽车行业的发展格局,不断改变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的方法,合理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并突出实践技能培养目标,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1 高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设置的基本情况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属于一个能源消耗巨大的国家,同时我国也是汽车产销量第一的国家。但是,众所周知,汽车在使用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尾气排放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汽车产业的稳定发展。汽车尾气非常难闻,不仅影响了我国自然生态的平衡,而且还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从目前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已经远远超出了自净的能力范围。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每年因汽车尾气造成的污染,经济损失已经达到了230亿元人民币。据英国某机构相关数据统计,大气污染源的50%以上都是由于汽车排放的尾气造成的。如果我们再不采取行动制止这些大气污染,那么就会严重影响我国的“绿色经济”发展战略。目前,我国正在努力开发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能够缓解汽车尾气污染的问题。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研发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同时新能源汽车的产量也在不断增长,尤其是在2015年10月份到11月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最高,已经达到了12万辆,由此可见,市场对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是,从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来看,与传统的汽车结构相比,新能源汽车对技术人员的要求非常高,新能源汽车技术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机电技能,而且还要懂得传统的汽车专业技术。同时,为了缓解汽车行业对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各大高职院校开始重视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也成为了比较热门的行业。高职院校为了保证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已经设置了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为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
2 高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目前,随着高职院校市场经济压力的不断增大,各大高职院校开始重视专业课程的教学。据目前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形势来看,开设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高职院校要想保证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质量,就应该对专业人才培养进行准确定位,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并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适应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1 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针对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而言,准确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新能源汽车专业包括的方面有很多,其中包括新能源汽车销售、新能源汽车机电维修、新能源车辆性能检测等。高职院校在对新能源汽车专业进行定位之前,应该对市场做一个整体的调查,看市场上都需要什么样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并根据当前行业的发展路线和产业结构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高职院校的就业率。现如今,随着汽车行业市场竞争压力的逐渐增大,汽车企业对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专业技术人员不仅要了解汽车电控原理和能源汽车理论知识,而且还要熟练掌握现代化的相关先进技术,并能够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总之,在具体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不仅要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而且还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据目前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大型4S店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年薪能够达到二三十万元,属于高薪的职业,而且这样的年薪依然呈现上升的趋势。
2.2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从以往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来看,大多主要以“教”为中心,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学收益的重要性,从而使得教育过程流于形式,没有把真正的教育过程落到实处,所以传统的汽车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很多问题,抑制了学生专业技能增长的水平。因此,在进行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时,高职院校应该按照“素质+技能”培养模式进行人才培养,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目前,随着我国企业的发展,企业越来越看重人才的综合素质,人才品德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自身的工作态度。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专业人才时,不仅要重视学生掌握技能的能力提升,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不断强化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就是将相关的技能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不是单纯进行知识灌输,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更加能够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
2.3 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对于高职院校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培养来说,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显得非常重要。只有构建了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才能不断提高专业课程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时,要以就业为导向,按照企业的工作需求来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构建“工学结合、能力递进”课程体系,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培养人才,用模块化、单元式等教学方案来明确人才培养思路,从而为培养出适应企业发展的人才而做充足的准备。首先,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其次,要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心理;最后,高职院校还应该培养学生岗位工作能力,让学生能够提前适应社会工作。总之,高职院校要通过构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和实效性,保证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够有所提升,从而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
2.4 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属于高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一种重要措施。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益的高低,因此,教师在教授专业课程时,应该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的效益。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时,应该坚持与时俱进,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高职院校在进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时,应该重视实训教学,改变传统的实训教学格局,采用“6S”管理模式实训方法,从而提高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育的水平。“6S”管理模式实训教学主要是从一种管理角度展开教学,这样的教育模式主要是从日本丰田公司的现场管理制度研发而来的,在实训过程汇总,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应该准备好现场实训用到的设备和相关器材,制定物品使用标准,从而保证学生实训教学的顺利进行。
2.5 构建完善的师资队伍
在进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育时,一定不能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规划和建设,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首先,高职院校应该给新能源汽车专业的教师创造一个继续深造的机会,不断提高教师的工作经验,进一步完善兼职教师资源库。其次,还要多招聘一些比较高素质的专业教师,要构建一支德才兼备、“双师型”教学团队。
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国高职院校就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并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形成一种“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从而为我国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人才培养;研究;实践
【分类号】:F426.31
随着中国综合经济实力的稳步提升,人民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汽车产业在我国发展日新月异,并已经成为拉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支柱部门。目前为止,我国已跃居为世界汽车生产与消费的头号大国,迅猛的汽车产业发展意味着相关专业技能人才的巨大需求。为了满足这一市场需求,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的专业应时需而设,定位于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的汽车应用型人才。如何充分发挥《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的专业优势,挖掘职业技术学院在人才培养的巨大潜力,笔者将结合自身的职教实践经验,探讨一下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1. 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依据及指导理念
作为确保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教学文件,人才培养模式是开展教学实践、教学评估的基本标准与依据[1]。为积极倡导响应国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号召精神,在形成实践性系统化教学体系的目标前提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途径,严格依据职业表尊,构建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在此人才培养模式中,深化专业基本理论的教学,确保学员较高的教育层次,进而为其持续的能力培养打下基础。
2. 形成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满足汽车行业的发展需求,实现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形成以该专业接轨行业发展需求为引导,以培养一线生产与服务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我院通过深入市场与企业一线进行调查,参照企业的特别要求有针对性的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在遵循职业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学员能力优势,运用“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将“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的理念贯彻于整个教学培训中,从而形成于企业生产良性接轨的人才培养体系。“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强调以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为基点,确保学员具备必需的基本技能、拓展技能和核心技能,着重强化校内实践、校外上岗平台的建构,从而使学员在创新、专业、社会能力方面达到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此外,在确保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强化对学员自身职业素质的培养,将素质教育的工作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的始终,使学员形成持续稳定的职业素质修养,采取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自我管理,从根本上强化素质教育的培养。在此基础上,配合以教师适时的教学任务进行实训锻炼,使学员在颇具人性化色彩的教育过程中,实现职业技能与人格素质的双赢。
3. 着重构建培养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的实践教学体系
坚持实践结合理论,合理布置安排教学内容,从而构建培养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的实践教学体系。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作出相应的教学方式的调整,比如在讲授汽车底盘构造、汽车电器、汽车发动机构造等复杂结构的课程时,提倡运用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将实物、结构图形、多媒体视频播放器巧妙搭配并用,以现场教学的方式呈现出来。针对一些实践性强、理论性高的课程,例如在讲授汽车制造基础技术与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等类似课程时,运用现场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优势互补的教学方式,以便有效化解课程的难度,通过多媒体形象直观的呈现理论性较高难以把握的章节,通过教师的现场演示讲授一些突出实践性的部分,使学员既能看得懂,又能动手操作。以《汽车制造基础》中的变速器拆装项目章节的讲授为例。首先运用多媒体视频,将变速器的部件、构造等以直观的画面呈现出来,然后利用相关视频将变速器的工作原理、电器控制、变速器的发展等理论性高的内容,形象直白的表现出来,让学员能较为快捷的掌握。在变速器的组成及名称及具有换挡原理知识内容的讲授时,运用现场演示讲授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亲自动手示范,让学生够熟练掌握变速器操纵能够拆卸与装配变速器,正确使用装配后的变速器,灵活操控并合理保养常用拆装仪器和工具。
4. 探索趣味性的技能培训
由于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本身的理科性质,在其实践运行中强调理论的掌握,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相对来讲其课堂教学缺乏一定的趣味性,而趣味性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针对据教学目标与实际应用的特定需求,灵活的为学员创设出趣味性的问题的情境,将有助于学习者自主探索问题的提示,穿插于问题情境的各个细节中,从而设计出学习与现实情况较为接近的情境教学基本一致或类似的情境中进行。在具体的操作中,可以通过具体的现场教学,利用较为直观的教具、成熟的多媒体技术,通过模拟虚拟现实技术来创设出高仿真性探索情境,让学员在自主动手解决真实性的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庞成立.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