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交通论文范文

交通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交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交通论文

第1篇:交通论文范文

作者:卞显红 翁碧云 单位:浙江工商大学

城郊存在着丰富的相对未受破坏与干扰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且具有旅游交通抵达便利的区位优势,中国城市居民旅游和休闲出游市场,随距离增加而衰减。对城市旅游边缘区持续增长的自然游憩需求与中国城市居民的出游规律客观上促进了城市旅游边缘区的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使城市旅游边缘区成为自然游憩产业的集聚区。城市旅游边缘区自然游憩产业的发展大大改善了城市旅游边缘区的旅游基础设施,也促进了旅游饭店、文化娱乐场馆、旅游商店、餐馆等旅游接待设施在自然游憩产业集聚区的布局,继而形成旅游产业空间集聚区。在主题公园发展较好的城市,如上海、南京、杭州、无锡、深圳、广州等城市,城市旅游边缘区旅游产业空间集聚区的形成又吸引了一些大中型主题公园在此布局。城市旅游边缘区的发展与完善也促进了该区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在适合的地段也有可能形成商业游憩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大力改善了城市旅游边缘区旅游可达性,促进城市旅游者把城市旅游边缘区作为旅游目的地选择版图,尤其是短程旅游的重要旅游目的地选择对象。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促进居民居址郊区化,有力促进城市旅游边缘区人口的增加,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城市旅游边缘区的旅游需求。城市旅游边缘区旅游需求的增加又将大力促进城市旅游边缘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旅游项目的建设,继而增强旅游边缘区旅游竞争力。城市旅游边缘区旅游产品越来越丰富,旅游竞争力持续增强,也将大力改善旅游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与经营效益。城市轨道已成为城市居民到城市旅游边缘区旅游的重要交通工具。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选择站点时,很多城市也充分考虑了旅游区(点)的位置,也将大力促进这些旅游区(点)旅游发展水平。基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形成的新的旅游空间集聚区及受其影响的原有旅游区(点),在日益增长的城市旅游边缘区旅游需求的推动下,逐步成长为城市旅游增长极。推进旅游增长极向城市旅游边缘地区腹地拓展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建设将大力促进旅游增长极在城市旅游边缘区腹地拓展。城市轨道交通将引导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态由单核心向多核心及旅游核心与边缘协同发展的空间结构形态转变。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是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演进的重要影响因素,引导城市旅游要素沿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轴线空间布局,并形成多核心、多轴线发展的旅游空间结构形态。城市轨道交通已成为世界上大城市主要的公共交通方式,并在城市空间结构引导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也将是旅游者,尤其是城市居民散客出游的主要旅游交通工具之一。耿雪等(2008)研究表明北京城市居民出游选择公共交通工具的占大多数,其中选择城市轨道交通的占25%,仅次于公共汽车(38%)。城市轨道交通已成为城市居民出游,尤其是居民到城市旅游边缘区旅游的主要旅游交通方式之一[28]。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建设减少了旅游者到城市旅游边缘区的旅行成本,同时,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设施的建设将提升城市旅游边缘区的土地价值及旅游饭店、景区等旅游企业开发与建设的土地利用成本或地租。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将促进城市旅游边缘区的旅游增长极在相对于无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背景下更远的城市旅游边缘区地区形成,使城市旅游边缘区旅游增长极向城市旅游边缘地区腹地拓展(四)促进新城区建设,推动旅游增长极的形成与发展新城区的建设较好地解决了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这些设施不仅为当地居民生活提供便利,也为到访的旅游者提供了旅游基础条件。城市新城区的建设使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尤其是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使新城区内的旅游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旅游接待设施得到兴建。新城区的建设往往还伴随着新城区文化设施、教育设施、休闲设施、娱乐设施、公共游憩设施等城市居民生活相关内容建设,也与旅游者旅游体验密切相关的城市设施的兴建。这些设施不仅为城市居民增添了新城区的文化与休闲吸引力,也为到访的旅游者,尤其是商务、休闲类旅游者提供了基本的旅游接待设施。新城区成为城市旅游边缘区最接近、最便利的旅游接待中心、旅游集散中心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会促进旅游城市旅游空间布局的调整,会促进政府及投资者加大对城市旅游边缘区旅游项目建设及旅游开发力度。政府通过大型旅游项目建设与制定相关旅游扶持政策对城市旅游增长极形成产生影响。城市大型旅游项目的建设,尤其是大型主题公园的建设对一个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改变及其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城市旅游增长极的形成与发展需要政府对大型旅游项目的建设,如在旅游增长极的用地、旅游资金扶持、旅游投资优惠政策、旅游产业调整等方面提供大力支持,培育与促进城市旅游增长极的形成与发展。政府在城市旅游增长极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非常明显,旅游增长极的形成有必要在起步阶段实行政府主导与扶持的发展战略,政府对推动城市旅游边缘区旅游增长极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促进在合适的区域建设新城区,新城区的建设使新的城市CBD(CenterBusi-nessDistrict,CBD)得以兴建。为了满足当地居民与旅游者的游憩需求,城市CBD进而演化为中央游憩商业区(CentralRecreationalBusinessDistrict,CRBD)。新城区的建设促进了新的城市旅游区的兴建,继而形成新的城市旅游增长极,并依托该旅游增长极,带动了其周边区域的旅游发展。新城区的建设还将促进城市人口向城市旅游边缘区集聚,并促进城市旅游边缘区休闲、娱乐、商务及旅游产业的布局与繁荣。人口的集聚带来了规模效应、集聚效应等,使城市旅游边缘区成为旅游企业,尤其是旅游饭店及旅游区等空间区位选择的优良区位,并逐渐形成城市旅游发展新的增长极。

余杭区、萧山区是杭州市重点发展的新城区。杭州城市轨道交通1、2、3、5、6等线路的建设与开通将进一步促进这两大新城区的开发。目前这两大新城区因为缺乏快速、运量大的客运交通系统,在人口集聚力上还有待提升。由表1分析,近几年来,杭州城市旅游核心区(由西湖区、江干区、上城区、下城区、拱墅区、滨江区共6区组成)常住人口逐渐增加,2009年占到全市的43.24%,而两大新城区萧山区与余杭区的常住人口呈逐渐下降趋势,其中萧山区由1999年的18.49%下降到2009年的14.94%,余杭区由1999年的12.79%下降到2009年的10.47%。城市轨道交通发达的上海市,城市旅游边缘区的常住人口数量占全市的比重呈逐渐上升趋势:2001年,上海闵行区、宝山区、嘉定区、浦东新区、金山区、松江区、南汇区、奉贤区、青浦区、崇明县10区(县)的常住人口是701.67万人,占上海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为52.87%,2009年该比例上升为60.81%。当然,常住人口在核心区与边缘区的比例变动不仅仅是因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原因,但李雪梅和李学伟(2009)[21];向谦楠和陈义华(2010)[22];欧国立(2010)[23];张文尝和马清裕(2010)[24];林逢春和增智超(2009)[25];孙斌栋(2009)[26]等相关研究表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能有效促进边缘区房地产业的发展,并继而提升城市边缘区的人口比例。城镇发展对城镇旅游发展及城镇旅游空间结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按照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边缘区的影响规律,杭州萧山区、余杭区两大新城区未来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陆续开通,常住人口的数量也将得以进一步提升,并在此背景下,这两大新城区内的旅游接待人次与收入也将得以快速提升。杭州城市旅游边缘区旅游增长极形成与发展需要在城市旅游边缘区聚集一定数量的游憩人口,而城市常住人口数量的增长是杭州萧山、余杭等城市旅游边缘区旅游需求增长,尤其是本地休闲、游憩者需求增长的关键要素之一。杭州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尤其是通达城市旅游边缘区的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建设能有力促进城市旅游边缘区旅游增长极的形成与发展。轨道交通旅游边缘区需要统筹发展,形成新的旅游增长极近5年来,杭州城市旅游核心区国家1A~5A级旅游区旅游接待人次均占杭州市整体的70%左右,而以上海为例,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发达,截至2009年底,城市旅游边缘区国家1A~5A级旅游区数量占全市的比重为90%,旅游饭店数量(主要是星级饭店)、旅行社数量占全市比重分别为51.22%、36.48%;杭州市相应数据为78.57%、49.80%、32.60%。上海城市旅游边缘区与核心区旅游企业空间布局状况与杭州市相类似(上海市3项指标均高于杭州,尤其是国家1A~5A级旅游区指标要明显高于杭州),但上海城市旅游边缘区旅游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占全市比重为28.88%,要远低于旅游企业空间分布水平(数据来源:《上海旅游年鉴-2010》及《浙江旅游概览-2010》统计资料整理)。上海虽然具有了发达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但这些城市轨道交通还没有与城市旅游边缘区的旅游空间布局很好的协同发展。杭州城市旅游边缘区旅游企业实现营业收入,以国家1A~5A级旅游区为例,在数量上占到全市76%,而营业收入上只占到全市的43%。杭州数据表明杭州城市轨道交通没有建成之前,城市旅游核心区旅游交通相对边缘区发达,旅游者密度高,旅游产业内聚力强。一方面反映出杭州城市旅游边缘区旅游发展实力弱,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杭州旅游业发展实力提升具有很大的空间。一旦杭州城市轨道建设并形成网络,将积极引导城市旅游空间形态朝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协同发展的方向演进。杭州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将进一步促进杭州萧山、余杭两大新城区的形成与发展,继而会促进城市旅游边缘区一些新的旅游增长极形成与发展(表3)。此外,萧山区与余杭区乡村旅游相对较为发达,依托杭州市城区及自身居民对乡村旅游的需求,尤其是自身常住居民的逐渐增加,也将进一步促进这两大新城区内乡村旅游增长极的形成与发展。目前萧山区有浙江省旅游强镇(乡、街道)两处:萧山区所前镇、萧山区戴村镇;浙江省四、五星级农家乐1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处。余杭区则乡村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拥有3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浙江省特色旅游村4处、浙江省四、五星级农家乐7处。萧山区与余杭区乡村旅游也将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受益。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及线路所影响范围内的杭州国际旅游综合体,尤其是萧山区与余杭区的国际旅游综合体将逐渐发展成为杭州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城市旅游边缘区,旅游业率先在一些旅游资源良好的区位发展,尤其是国家1A~5A级旅游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历史文化名镇、重要旅游交通要道等区位往往优先发展成为旅游增长极。上海通过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促进了城市旅游边缘区一批新的旅游区类型增长极的形成(表4)。上海城市旅游边缘区直接或间接由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旅游核心区相连接的国家等级旅游区有25处,占全市的比重50%。城市旅游边缘区轨道交通建设有效提升了边缘区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例,浦东新区旅游发展近10年非常迅速,截至2009年底,国家1A~5A级旅游区占全市30%,旅游饭店占全市26.26%,旅游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4.52亿元,占全市12.42%(数据来源:根据《上海旅游年鉴-2010》有关数据整理)。杭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直接通达或连接成网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余杭区与萧山区。随着杭州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3号线等建成通车,以上海浦东新区实践,余杭与萧山两区旅游发展实力将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因此,杭州萧山、余杭两区在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旅游基础与接待设施建设等方面需要及早谋划以制定出适合于旅游快速增长的旅游发展政策。尽可能向城市旅游边缘区拓展,促进新的旅游增长极形成以上海为例,城市轨道交通8号线、13号线的建设不仅有效解决了上海世博园旅游可达性问题,也促进了上海世博园一个新的旅游增长极的形成与发展。上海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作为上海中郊一处重要的旅游功能区,在没有轨道交通9号线之前,旅游接待人次与规模难以提升,自从轨道交通9号线通车之后,松江区(佘山所在行政区)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上海碧海金沙旅游区作为上海远郊奉贤区的1处旅游功能区,目前由于轨道交通5号线延伸线的建设而将成为上海市远郊的1处重要旅游增长极。上海迪斯尼乐园选址在上海浦东新区的远郊区川沙镇黄楼社区,之所以能配置在离中心城区1小时车程之外的远郊区,是因为城市轨道交通11号线及2号线延伸线的建设。上海淀山湖旅游区及朱家角古镇目前是上海青浦区的旅游发展重要增长极,虽然目前缺乏有效的轨道交通相连接而没有成为上海旅游的主要增长极,但上海轨道交通17号线建成也将大大促进该旅游功能区成为上海重要旅游增长极。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旅游增长极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启示之一就是轨道交通建设将大力促进城市旅游边缘区新的旅游增长极形成与发展。杭州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目前还处于初始阶段,2012年才将会有轨道交通1号线建成通车,要想真正在城市旅游发展中起到重要角色,需要尽快建设1号线至8号线在内的所有轨道交通线路,并向临安市、富阳市、桐庐县、建德市、淳安县等杭州城市中远郊的区域(县、市)延伸,以大力促进千岛湖国家5A级旅游区、双溪竹海、野生动物世界、龙门古镇景区、富春桃源风景区、天目山、浙西大峡谷、大明山风景旅游区、柳溪江风景区、瑶琳仙境旅游区、垂云通天河景区、大慈岩风景区、千岛湖风景区等国家4A级旅游区等在内的旅游区增长极及临安、富阳、建德、桐庐、淳安等杭州城郊5县(市)城镇旅游增长极的形成与发展,使杭州城市旅游增长极向杭州中远郊区的腹地深度延伸,以促进杭州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协同发展,提升杭州整体旅游竞争力,达成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宏伟目标。

杭州市旅游边缘区具有良好的旅游发展区位与具有比较优势的旅游资源,杭州城市轨道交通设施的建设将进一步改善其旅游区位,促进城市旅游边缘区旅游增长极的形成与发展。杭州城市旅游发展空间呈现出“一核(城市旅游核)、一极(千岛湖旅游增长极)、两圈(环城市游憩圈、杭州旅游圈)、两轴(三江两岸旅游轴及杭徽高速铁路旅游轴)”的格局,城市旅游边缘区将会在目前杭州一极发展基础上,呈现出多极发展的空间结构。杭州城市旅游边缘区旅游增长极的形成与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建设将是一个重要契机。杭州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建设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城市旅游边缘区旅游增长极的形成与发展:(1)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改善城市旅游边缘区可达性,促进旅游增长极形成与发展;(2)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促进对城市旅游边缘区的旅游需求,继而促进旅游增长极形成与发展;(3)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将大力推进旅游增长极向城市旅游边缘地区腹地拓展;(4)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促进新城区的建设,对城市旅游边缘区旅游增长极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影响;(5)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通过促进城市旅游边缘区人口增长带动旅游增长极形成与发展。虽然杭州城市轨道交通设施的建设对城市旅游边缘区旅游增长极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也需要杭州城市轨道建设与旅游边缘区旅游统筹发展,尽可能使杭州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对以旅游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的国际化旅游城市的旅游业发展产生更大的效应,这样才能有效促进杭州市余杭区、萧山区、富阳市等环杭州城市游憩圈第一圈层新的旅游增长极的形成与发展。杭州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需要尽可能向城市旅游边缘区拓展,改善杭州城市旅游边缘区,尤其是旅游产业地位很高的杭州城市旅游边缘区的区(县、市),如桐庐县、淳安县等边缘区的旅游发展区位,促进旅游资源转换为其发展的比较优势资源,并促进新的旅游增长极在杭州城市旅游边缘区形成与发展。

第2篇:交通论文范文

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除了特殊区段外,高架桥梁的结构形式也逐渐趋于统一,但目前尚无标准图或通用图。随着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持续开展,国内相关科研单位和设计单位从线路适应性、受力性能、结构变形、施工因素以及经济性等多方面对桥梁的结构形式、跨度进行了比较选择。已开通运营的线路中,高架桥梁有箱形、并置T形、U形、空心板式以及下承脊式等多种梁型结构,简支体系跨度一般在40m以下,连续体系通常采用3×25m和3×30m两种跨度组合。工程实践和研究结论均显示,30,25m标准跨度的双箱单室组合和单箱单室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形结构的综合性能最优,应用最广。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梁在受力特点、结构形式等方面与高速铁路桥梁非常相似:①桥面均铺设轨道结构,列车荷载相对公路汽车荷载较大,且不直接作用于梁部;②梁轨间相互作用导致梁部受力较为复杂;③线路平顺性及行车的安全和舒适性较高,线路变形控制严格,桥梁上部及下部结构刚度较大,基础沉降小。影响混凝土桥梁梁间接缝密封的因素有二期恒载、预应力混凝土的收缩徐变、列车动活载、整体温度力以及列车引起的纵向力。二期恒载和预应力混凝土的收缩徐变引起接缝的永久变形,属于主力恒载;列车动活载和整体温度力引起接缝的动态变形,属于主力活载;纵向力属于附加力,所引起的接缝变形不经常发生。城市轨道交通的列车荷载集度要远小于铁路列车荷载集度,地铁设计标准规定,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梁的设计荷载采用实际运营列车荷载,常见车型的设计荷载分为A型、B型、C型3种。国内有研究对A型、B型、C型车辆荷载与UIC设计荷载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从荷载的静动效应,同时考虑未来车辆的发展,0.6UIC荷载能够替代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常用车辆设计荷载,并留有余量。本文车辆荷载引起的梁间接缝的变形按照0.6UIC荷载进行计算,梁缝宽度按照7cm计算。根据上述计算分析和规定,得出城市轨道交通高架线路常用跨度混凝土简支结构接缝最大变形情况。其中主力恒载引起的接缝永久变形最大伸长率为+24.76%,主力活载引起的动态变形最大伸长率分别为+4.09%(列车动荷载),+23.14%(温度活载),附加力荷载引起的最大伸长率为+15.47%。相比高速铁路混凝土简支梁梁间接缝变形,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梁梁间接缝的变形量与之基本相当。为验证适用于高速铁路混凝土桥梁梁间接缝密封的TTXF型弹性体伸缩缝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可行性和适用性,课题组于2011年10月份在位于北京东北五环的轻轨试验环线进行了TTXF型弹性体伸缩缝安装施工。

2验证性应用

国家轻轨试验线新建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国家轨道试验中心,正线与既有大环试验线并行,线上有高架桥、隧道、小半径曲线等各种形式的试验段。高架桥为单线桥,位于城轨试验线的西侧,设计里程为K7+573.351—K8+359.534,线路纵坡25‰~28‰,总长约786m,均为简支结构,共计54片29跨,其中30m的T梁32片、25m的T梁18片、25m的U形梁4片。原设计梁间接缝使用C80,C100型耐腐合金止水带伸缩缝,共计140.40m。为验证TTXF弹性体伸缩缝在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上的适用性,选定在U形梁和T形梁上使用弹性体伸缩缝替代原设计,梁间接缝分为U-U梁接缝、U-T梁接缝两种。弹性体伸缩缝安装施工环境温度为15℃。根据原设计,试验线上两种梁型梁端均设有现浇挡水台,因此将弹性体伸缩缝浇注于两挡水台之间,同时可根据需要在现浇挡水台时预留槽口,以方便弹性体伸缩缝的安装。主要施工步骤有混凝土基面处理、衬垫定位及安装、底涂料涂刷、弹性体浇注、面涂料喷涂、挡水凸台二次浇注以及过程中的覆盖养护,详述如下。

1)由于现场预留槽口尺寸较小导致表面混凝土出现蜂窝麻面,选择使用手持式混凝土打磨设备进行混凝土基面处理,将薄弱、疏松或破碎的表面混凝土清除,并清理表面的浮土、浮锈、脱模剂、油污等污物。

2)试验线上为分块式轨道结构,选择实心PP棒材(直径不小于20cm),作为弹性体伸缩缝的底衬材料,安装时要求成形面平顺、无接头。安装完成后,检查衬垫的定位尺寸,预留空腔尺寸不得小于设计要求。

3)底涂料为本弹性体材料专用的界面处理剂,涂刷面应均匀、不露底面、不堆积,并至少大于粘接面外轮廓,涂刷完成后覆盖养护。

4)TTXF型弹性密封材料,由A,B组分在现场浇注机内恒温混合而成。混合完成后,可选择人工或机械方式进行浇注,浇注过程中避免带入空气,随时注意除泡,配制好的液态密封材料应在30min用完,随用随配,保证浇注过程的连续性。浇注完成后覆盖养护,确保密封材料外观的清洁、干燥。

5)浇注完成12h以内,且胶面不黏手时,进行面涂料喷涂,喷涂完成后继续覆盖养护至材料实干,养护中避免水份、灰尘、杂质落入,并防止机械损伤。

6)为保证桥面积水不在伸缩缝两端漫流至桥下,可在弹性体实干后进行挡水凸台的二次浇注,凸台高于伸缩缝表面2cm。

3结语

第3篇:交通论文范文

一是交通信息服务全面周到。台湾地区道路交通管理在理念上充分体现以道路使用者为核心,通过建设智慧型交通运输系统,对道路交通实行智能化管理服务,通过信号板、计算机网络全程监控道路秩序,提供道路资讯,开展路径引导,为道路使用者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台北市建立了交通资讯中心,通过互联网、手机服务终端、道路信息屏全方位交通拥堵、停车位等道路交通服务信息。二是交通管理设施科学完善。台湾地区在交通设施管理上注重满足驾驶人的需求,高密度设置指路标志标线,并注重信号信息的协调性、系统性,如凡实施禁行或者限行、限速的道路,均在路口或者路面连续设置清晰明确的交通标志标线,支路进入干道入口处都施划停车让行标线,指路标志每间隔50米至200米就设置一处,并分别指向远近两级路名。道路停车交通标识清晰直观,均在路侧以红线、黄线、白线标示禁停、暂停区域,有效解决了车辆乱停、乱放问题。三是摩托车管理规范有序。台湾地区机动车保有量为2100万辆,其中摩托车占到67%,全岛没有一个城市对摩托车采取“一刀切”的限制或禁止措施,而是在满通需求的基础上,加强对摩托车的通行管理,实行分道限制,一般在城市主干道的汽车通行车道明确限制摩托车通行;也有的城市在快速路设置摩托车专用车道。此外,还在路口车道停止线前设立摩托车前导区和摩托车左转指示标线。

二、高速公路管理规范高效

一是高速公路标志标线设置细致合理。高速公路在道路内侧和外侧均按照不同车辆类型分别设置了最高最低限速标志,即总重20吨以上大货车限速60至90公里/小时,其他车辆限速60至110公里/小时;提前设置标志,明确出口车辆外侧专用车道,有效减少出口车辆与其他车辆的行驶冲突;道路施工、旅行时间等信息随时通过道路电子显示屏对驾驶人进行提示。二是大力推广不停车收费系统。为提升高速公路车辆通行效率,目前高速公路23个收费站已全部取消人工收费,全面启用ETC收费系统。此外,有关部门改变设施维修前须占路围挡的方式,在高速公路上方搭设龙门架安装电子收费扫描设备的同时,配套修建了高空维修步道,使工作人员可以直接在步道维修设备,避免了因维修设备、施工占道对道路交通的影响。三是加强雾天交通应急管理。国道高速公路管理局在经常出现浓雾地段设置了浓雾侦测警示系统,该系统由浓雾侦测器、终端控制器、诱导屏、雾区闪光标志控制器、雾区闪光标识灯等设备组成。

该系统在侦测有雾、能见度低等情况时将信息及时传输至各交通控制室,工作人员可根据情况将警示信息至进入高速匝道前的交通诱导屏或手机APP上,提示驾驶人提前调整出行路线;对尚未进入雾区的,通过高速公路交通诱导屏提示驾驶人雾区慢行;对已进入雾区的,通过开启高速公路护栏上的雾区闪光标识灯,提示驾驶人谨慎驾驶,以防止引发交通事故。四是注重隧道应急交通管理。台湾地区国道5号高速公路雪山隧道全长12.9公里,是世界上第六长的公路隧道,为保证隧道内行车安全,国道高速公路局对雪山隧道内变换车道、限速、车距及车型限制(禁止危化品运输车通行,开通初期禁止大客车通行)均作出了明确规定。在防灾设计上,隧道内每隔350米设有一个人行逃生出口连接导坑,每1400米设有两座主隧道的车行联络道;隧道内右侧每1400米设紧急停车港湾,并设有紧急报警电话;隧道内每100米设有里程标志,每个横坑均有编号,取下紧急电话即可锁定地点。雪山隧道设立24小时随时待命的消防分队、预置拖救人员及车辆、事故处理小组与国道公路警察等,依职责共同处理紧急事件。

三、综合治理交通违法

第4篇:交通论文范文

1轨道交通的运行是建立在高度安全的调度管理机制的基础上

围绕轨道交通的安全运行,将轨道交通各个系统进行集成和互联,提升轨道交通监控自动化水平,从而满足现阶段轨道交通工作的开展,保证其安全性及其高效性。通过对综合监控系统的应用,可以提升轨道交通运行的整体安全性,有利于提升乘客的舒适性,从而做好灾害情况下的乘客疏散等工作,提升其及时性及其高效性,从而进行灾害情况的损失降低。这离不开机电设备综合监控平台的设计,进行轨道交通系统的统一性的编制,进行软硬平台的统一管理,实现多专业的系统集成、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提高运营管理效率。并以灵活的操作员角色配置功能给运营调度操作提供方便。充分发挥系统集成的优势,通过网络的开放性和互联性,实现系统信息资源的共享,确保相关系统间安全、可靠、快捷的业务关联与事件联动功能,快速、高效地应对火灾、阻塞和其它事故等突发事件,提高服务质量。

2通过建立共享数据库

实现各相关子系统数据的统一管理,提高数据利用层次,为进一步的数据挖掘和运行优化提供条件。这可以进行自动化系统的结构的简化,提升系统的整体可靠性,保证其安全性的提升,进行系统运行及其维护成本的控制。以减少综合投资。通过统一的综合监控信息平台,可以提供设备档案管理、系统维护管理的基础信息和基本网络条件。

二、关于综合效益应用的分析

1为了保证运营管理手段的高效性、方便性

可以进行综合监控系统的建立,保证其相互独立性,保证其统一性及其协调性,保证调度指挥系统体系的健全。保证各个子系统的积极调度管理,做好作业的协调工作,保证系统之间调度程序的紧密性,从而为调度员进行全面资讯等功能的提供,满足轨道交通运营指挥工作的要求。通过对综合监控系统的应用,可以实现不同子系统的数据处理,进行数据的分析及其报表管理工作,进行调度管理功能的体现,从而进行各种事件的有效反映及其处理,保证管理自动化程度的控制,提升系统的整体安全可靠性。这里可以进行硬件平台及其软件平台的应用,做好专业的信息综合数据库应用环节,保证各个总控室的操作环节的优化,更好的进行数据库的访问,进行不同应用程序结果的分析,保证不同专业的信息沟通,保证系统资源的良好共享。

2一般来说,综合监控系统的整体主干网系统规模是巨大的

这就使网络系统具备良好的管理性,通过对网络设备的管理平台控制,更有利于进行网络设备状态的分析,这离不开网管平台的监控,这需要进行网络管理平台的处理工作,进行网络管理效率的提升。网络系统具备较强的功能,其能够进行故障的诊断,有利于进行过滤设置等,为了满足管理及其维护的需要,可以进行集成程度高、模块化、通用性产品的应用。总的来说,其可扩展性是非常强的,但是在该系统的应用过程中,需要进行符合国际标准的通用产品的应用,这种系统的应用过程中,可以进行开发式、分布式计算机系统的应用,软件进行模块化系统结构的应用,保证功能及其容量的扩展,从而有利于软件的运营及其维护。通过对综合监控系统的分析,可以得知其具备自检的功能,进行了系统工程师工作站及其诊断工具的应用,系统内部进行电子日记模式的应用,记录了系统不同部分的工作结果,如果发生了故障也能进行自动报警,并且能够进行系统故障的自动记录,从而有利于系统的维护。这种数据库的接口设计让系统具备更强的扩展能力。在综合监控系统的应用过程中,进行成本的控制是必要的,从而满足计算机网络设备的工作需要,这需要进行系统软硬件的统一配置,保证独立监控系统的信息有效交换,做好共享资源及其系统冗余备份的有效配置,进行系统前期建设环节的优化,满足后期运行维护工作的要求,保证了独立监控系统各个子系统的协调性。

3这也需要进行综合监控系统的可操作性的优化

一些ISCS系统进行了工业控制级产品的应用,其连续运转时间是比较长的。进行了双机冗余设计工作的开展,进行了硬件设备的应用,进行了系统平均修复时间的降低,提高了系统的可操作性。各项指标要满足综合监控系统各种功能的需要。综合监控系统提供良好的人机交互式操作界面,便于调度人员操作。随着时代进步,对运营安全和管理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运营过程中被监控对象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

三、结语

第5篇:交通论文范文

轨道交通多以距离最短的几何形态进行规划设计,这也是轨道交通系统在城市空间布局中的点、线、面组合特征。如果把轨道交通线网进行抽象化理解,那么就可以看到最常见、最基本的轨道交通线网整体形态,其结构类型如下:(1)放射性网线。这种形态结构是线网从一个中心点向外扩散,辐射周边呈放射性伸展,平面几何形态为“米”字形。具备多种特点,主要是一点多向的特征,交叉点以外的个点要想换乘,就需要向中心聚集,造成中心换乘压力较大,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把中心点进行分散,形成几个链接点。(2)网格型线网。这种线网形态结构是线网由两组或两组以上的平行线正交而成,形成若干个不同的交叉点,平面几何形态呈“井”字形。这种线网形态的特点主要就是多点四方向,不论从哪个点出发,都能够向四个不同的方向路径转移,砟于平行线之间的点,必须得有二次换乘才能到达,任意两点之间最多也仅需二次换乘完成交通出行。(3)增加换线线网。上面两种形态都有各自的不足和弊端,任意两条线路最远的中心之间路径,一定是必须通过迂回路径才能到达的,这就极大的增加了运程。要想有效解决这些不足,全面提高线网便捷、快速交通目标,只需要在这两种基本形态上增加弧线或环线即可。在轨道交通建立初期,许多原中心端往往位于城市最边缘区域,这就需要把握好原中心端之间的客流,当确认客流达到一定程度时,就需要科学合理的考虑增加相应弧线或环线,把各个区域有效连接起来,适应这些地区之间的交叉交通实际。

2换乘设计遵循的原则

轨道交通换乘站是轨道交通线网中各条线路相交产生的节点,城市的不断扩大,使各个点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乘客要想到达一个目的地,就需要多次换乘,换乘次数对于路径选择的影响也随之增大。也就对轨道交通换乘站客运组织工作提出更高要求,一般情况下,应遵循如下原则:(1)要有合理的科学调研,掌握不巾站区间客流情况,制定出的方案必须要与换乘客流量相适应,满足乘客换乘需求。(2)通过不同线路的组成式连接,合理规划线路衔接方式,为乘客创造良好的换乘条件,节省乘客出行时间。(3)以科学的设计规划,不断缩短乘客的换乘步行距离,节省换乘时间,以制度为保障,加强服务能力的提升。(4)要充分考虑到地铁站突发事件,通过预设方案,能够紧急应对意外事件,设计合理的换乘设施,保证乘客出行安全。

3建立健全应急处理系统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运营复杂,涉及多个部门、多个工种的协调,在技术上要求较高,针对轨道交通网络结构复杂、客流密集、空间有限、运营故障、自然灾害、人为破坏、大型社会活动等情况,会对各个系统产生巨大的压力,同时也会对整体系统、网络局部造成瞬间拥堵或瘫痪,这就需要合理设置应急措施,建立健全各种应急制度。目前,我国各地城市轨道交通使用的业务子系统包括:SCADA(数据采集带那里监控系统)、BAS(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FAS(防灾报警系统)、ATC(列车自动控制系统)等,系统不断进行改造升级,也比最初设计有了更多的功能,由原来各自独立运转向综合监控系统不断发展,改管如此,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各线路间的综合监控信息互通不足、资源共享较差,这样就会导致许多有用的信息传导实效弱、应急机制不足、应急手段相对落后、应急网络缺失等问题的产生,也就很难形成快速反应的预警分析和快速协调处理能力。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对一个城市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正因为其运营的复杂性,一旦出现地铁事故,其影响范围将十分广泛。城市轨道交通越是复杂的,故障应急响应机制就显得越重要,一个良好的响应机制,能够有效降低预警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事故、故障、突发事件,在发生故障时,通过预警措施及时作出反应,能够保证交通运营秩序尽快恢复。可以说,在应急响应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城市轨道应急响应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基本类型:(1)政府机构中没有常设地铁应急机构,地铁公司是应急处置的主体,地铁公司和其他相关机构是一对一的联系模式,不足是信息通道短、指挥效力差。(2)政府中有专门的地铁应急机构,应急指挥机构能够正常运转,解决紧急事态,形成中枢式的指挥机构,承揽协调组织、保障的职能,通过行使政府职能,强有力的保障应急措施快速落实,特点是信息通道长、指挥效力高。(3)常设机构是一个虚拟机构,没有专门办公地点,由应急指挥机构负责下达命令协调等项具体工作,如果遇到突发事件,则由地铁公司与公交集团自行处置联络,特点是信息通道和指挥效力均等适当。

4应急处置过程遵循的原则

应急响应机制由应急事件反应和处理两个方面构成,反应机制主要是指相关管理协调部门对事故故障预先探测和判断、信息传递和决策、对乘客及外界信息功能、技术手段及相互关系等项工作;而处理机制是指相关职能协调部门对事故现场处理、乘客疏散,以及外界对处理提供支持的功能、技术手段和相互关系的工作。要想科学的建立反应机制,就需要掌握大量的运营信息,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处理、传递和,通过相关的应急预案体系,确保事故发生后快速处理,最大范围的挽回损失和社会影响。那么,应急处置机制部门对应急事故的处置要遵循如下原则:(1)有效性原则。如果发生应急事件,就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指挥平台,保证应急系统快速启动,及时进行工作状态。(2)安全性原则。做为公共客运交通工具,在发生故障时,应把保障乘客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工作出发点,减少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3)协调性原则。城市轨道交通涉及多部门,要根据各部门职责协调合作,并与公安、卫生、消防等部门加强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主动配合,形成高效有序的组织结构。

5结束语

第6篇:交通论文范文

1.1道路交通事故主要原因图1示出2006—2012年刮撞行人死亡人数比例。从图1可以看出,2006—2012年,因机动车驾驶人超速行驶以及未按规定让行违法比例高,平均每年分别导致0.98万人和0.82万人死亡,分别占机动车事故死亡人数的13.85%和10.07%;因无证驾驶、逆向行驶、违法占道行驶及酒后驾驶等违法行为导致的死亡人数分别占7.59%,5.03%,3.87%,3.70%。从变化趋势看,因酒后驾驶、疲劳驾驶、违法会车及违法占道行驶肇事导致死亡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

1.2各种形态碰撞特征从事故形态看,2006—2012年,中国正面碰撞、侧面碰撞、尾随相撞和刮撞行人多发,分别致死人数所占比例,如图2所示。 图3示出2006—2012年中国道路交通事故形态变化趋势图。从变化趋势看,侧面碰撞和尾随相撞致死人数呈下降趋势,而正面碰撞和刮撞行人致死人数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刮撞行人致死人数从2006年的5972人上升至2012年的12155人,增加了103.53%,年均增长14.79%;所占比例从2006年的6.68%上升至2012年的20.26%,提高了13.58百分点。

2全国道路交通事故特点分析

2.1高速公路尾随相撞与撞固定物事故多发图4示出2007—2012年中国道路交通事故形态分布图。从事故形态看,2007—2012年合计的中国高速公路事故,尾随相撞占总事故比例的40.81%,与同时期中国道路交通形态相比,高速公路尾随相撞致人死亡比例高出2倍多。另外,高速公路撞固定物事故多发,高速撞固定物事故比例占16.55%,在道路事故中撞固定物事故比例仅占2.71%。

2.2低驾龄驾驶人肇事比例呈上升趋势图5示出2006—2012年造成死亡道路交通事故肇事驾驶人驾龄分布图。从驾驶人驾龄看,2006—2012年,中国因3年及以下驾龄驾驶人肇事导致的人员死亡占机动车事故死亡人数的31.04%。其中,因1年以下、2年及3年驾龄驾驶人肇事致人死亡所占比例分别为12.40%,9.66%,8.98%。中国因3年及以下驾龄驾驶人肇事致人死亡所占比例呈波动上升的趋势。3.3青少年死亡人员比例较大老龄人口死亡人数呈上升趋势图6示出2006—2012年交通事故造成死亡年龄分布图。从死亡人员年龄看,2006—2012年,青少年占死亡人员比例较大,死亡人员主体由21~55岁人员组成。其中,20岁以下、36~40岁、41~45岁及65岁以上死亡人员比例较高,分别占11.45%,11.56%,11.59%,10.94%。值得关注的是56岁以上死亡人数从2009年的15505人上升到2012年的16768人,增长了8.1%。这说明随着机动车的全面普及,老年道路参与人的交通安全意识和及时救助应得到重视。

3结论

第7篇:交通论文范文

1.培养模式目前轨道交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三种,定向培养、订单培养、岗前培训式三种,其各自特点如表1。在国内,大中专院校中还没有正式设置地铁供用电专业,地铁供用电的专业人才大多来自电气化铁道供电,电气工程等相关专业,而随着地铁项目陆续开工及投运,轨道交通人才呈现需求量大,专业性强的特点。苏州轨交1号线首批一线专业人才的培养,采用了“订单式”培养模式,介于当时苏州本身不具备学生现场学习与实践条件,采用了外送至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城市的地铁公司现场培训3到6个月的实践培训方式。截至目前,苏州已有两条运营轨道交通线路。在与院校原有的合作培养经验及本身现有的运营经验基础下,具备了逐步完善和深化人才培养的条件,在人才培养的周期和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可以更具针对性和合理性。

2.培养课程计划结合苏州轨道交通运营公司供电中心对人才专业能力需求及校企合作的框架内容,经过校企双方专业负责人的交流及协商,确定了供电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框图如图1,主要分为四大模块。(1)基础素质模块。该模块体现了高职教育对大学生基础知识及基本应用能力的要求,使其掌握基本的语言文字、外语、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2)核心岗位能力模块。分为专业基本技术、专业核心技术、专业方向技能三部分内容。1)专业基本技术,要求具备机械基础、工程力学、工程制图、机械零件等机械类和电工电子、电机、电气控制等电类专业基础知识,属于专业基础平台课程。2)专业核心技术,体现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专业特点,通过各课程使学生掌握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结构、高压电器设备原理、变配电综合自动化系统、电力监控系统的原理以及相关电气设备的运行维护。3)专业方向技能,体现了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两大专业岗位,高电压和接触网的专业技能。高电压方向体现了城轨供电系统高压设备及继电保护专业知识的应用,并要求熟悉城轨牵引供电系统专业的安全规则。利用院校高电压、供配电、及继电保护实训室内开展的实训来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通过赴轨道交通运营公司供电中心进行高电压的认识实习,增加对现场设备的作感性认识,该实习一般可安排在学生定岗实习前的一个学期,而到了顶岗实习期间,再到公司参加专业岗位的培训和实践来提升岗位工作能力。接触网方向体现了接触网(柔性接触网、刚性接触网和第三轨)的结构组成、作用,要求掌握接触网的受力力学分析和计算,掌握接触网结构中各种负载的分析计算方法、接触网平面设计的基本内容及一般技术原则,能够读懂接触网平面布置图、电气分段示意图和各种装配图,掌握接触网运营、检修和施工的标准及工艺。通过学校接触网实训室的实训来掌握常用接触网零件、设备与工具。通过接触网支柱的登杆训练适应将来现场作业中的登高作业。通过赴轨道公司参观、跟现场运营班作业进行接触网现场实习。(3)综合应用模块,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完成高压进网作业许可证的培训及考核,该证是供电类专业进行高压作业的许可证,是城轨供电岗位的必备证书。同时需要完成毕业设计。(4)拓展模块,通过选修课及专业讲座的形式,使得学生了解轨道交通公司的运营管理、公司内涵以及轨道交通供电应用的新技术。该课程可以通过轨道交通公司的人教部门和供电专业人员授课完成,这样利于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缩短学生入职适应时间。

二、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及实训基地的建立

教学资源共享。共享图书、教材、网络数据库教学资源,校企合作开发城轨供电类教材。共建专业教师团队。院校的专业教师可以到企业授课,苏州轨交公司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到校授课或开专业讲座。院校供电专业教师团队和轨交公司供电专业工程师组成优势互补的专兼职教师团队。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教学仪器市场上还没有专门针对城轨供电专业的实训仪器和设备,学校可以通过在传统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等实训设备上进行模块化改造,比如在供配电实训装置中,增加城轨牵引供电模块,再加以改造,使其成为地铁中典型的牵引降压混合变电所装置。同时与当地轨道交通企业共建现场性强的接触网和高电压实训基地。给学生及在职人员提供实践与训练的场所,开展职业资格认定合作。城轨供电类所需实训实习场所及适用项目课程等如表2。学校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利用假期下轨道交通公司运营一线,了解和掌握最新的轨道交通供电技术,跟踪最新的运营动态。

三、就业服务与保障

就业服务的对象是学生,而根本上是学生、学校、企业三者的关系。协调好三者关系,学生的就业服务就能做好。首先在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创造与轨道交通公司互动的条件,通过邀请城轨公司的工程师给已组成的“地铁班”定期进行企业文化和专业技术讲座,通过学生实习前纳入教学计划的认识参观实习,以及在学生下城轨公司顶岗实习期间组织专业教师的定期巡视,来完成过程性监督和保障。完善学生预就业实习阶段的意外保险与医疗。现有轨道交通公司对于实习的每个学生提供一定的住宿和生活补助,使其无后顾之忧。而对于城轨公司不予录取的学生,学校积极组织再推荐就业等都是作为该专业所必须的就业服务保障。

四、总结

第8篇:交通论文范文

1.1公交体系落后观公交体系落后观认为不完善的公共交通体系是造成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此类观点建议大力发展快速公交(BRT,busrapidtransit)系统,设置公交专用通道将会促使一部分私家车主放弃开车的频率而选择公交出行[5]。从载客量方面讲,公共交通工具确实比私家车更有优势。但是,公共交通工具的添置不仅会增加政府财政压力,还有可能在非交通高峰期间造成资源闲置或浪费。此外,公交车与私家车可能存在更加激烈的道路资源竞争,从而带来更严重的交通拥堵。因此单方发展公交系统对于缓解交通拥堵是有争议的。

1.2资源过分集中观资源过分集中观认为优良的医疗和教育资源过分集中在城市,导致人口向城市聚集,从而更加依赖交通工具,是产生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该观点认为降低人口流动频率或将人口流动限制在某个特定范围是解决交通拥堵的根本措施[6-7]。对此,城市的总体规划设计需要充分论证,且实施应具连续性,同时地区甚至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仍不可少。随着人们对生活多样化的追求,过分限制人口流动的可操作性不强。因此,合理设计、有效分散、协调发挥城市优良资源,对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在短期内难以成型。综上分析,城市道路交通拥堵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很难通过单一的方法解决,需要大量的物力、财力、时间和政策机制等资源的统一协调,且不同城市情况各异,没有统一的参考模式。伴随着信息时代的蓬勃发展,物联网应用逐渐走进了大众视线,它将为城市道路交通拥堵提供较好的解决方案。

2发展物联网的需求分析

造成交通拥堵的原因有行人交通安全意识淡薄、驾驶员对道路交通情况不了解、交通事故、占道停车、车辆故障、恶劣天气、交通信号灯故障、道路施工,以及道路标示不清等,概括起来,主要是4种因素:人、车、路和环境。为避免交通拥堵,实时准确地获取人、车、路、环境信息对于选择行车路线、交通工具、出行时间以及出行地点显得十分重要。

2.1对人因素的需求分析首先,从安全出行角度来看,机动车驾驶员的违法行为,例如超速占道、无证驾驶、酒后驾驶、疲劳驾驶、药物驾驶、冒险驾驶以及攻击性驾驶[8]等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而非机动车驾驶员和行人横穿道路、攀爬道路中央护栏或与机动车抢道造成的交通事故也不在少数。这些都是造成交通拥堵的潜在隐患。其次,从出行服务角度来看。为了选择合理的出行时间和线路,所有出行者往往希望能够通过互联网、手机、车载设备等手段随时随地获取道路交通情况,例如哪些出行线路比较通畅、沿线交通信号灯的个数、当前红灯的剩余时间、公共交通工具是否准点到等,以便及时调整出行计划。最后,从快捷停车的角度来看。机动车驾驶员在到达目的地之前更关心的是停车需求,包括目标停车场是否有空位、能否预定车位、如何找到该停车位等。这些都是驾驶员想要获得的信息。

2.2对车因素的需求分析车辆在行驶的过程中,车辆本身的未知缺陷或其他原因可能引起停车或交通事故,导致交通拥堵。与车辆相关的因素包括轮胎的磨损情况、胎压大小、制动灵敏度、转向、底盘悬挂、发动机运行状态、油箱剩余油量等,此外维修保养、安全技术检验、驾驶证及保险是否到期也是值得关注的。

2.3对道路因素的需求分析道路因素导致的交通拥堵主要包括路面损坏、道路施工、道路标示不清以及交通信号灯故障等。路面损坏和道路施工将导致车辆临时避让,造成交通瓶颈致使交通拥堵。道路标示包括路面标示和路旁标示,道路标示不清将导致机动车驾驶员左顾右盼、注意力不集中、车辆方向乱打、出现交通冲突,致使交通拥堵的发生。在交通高峰时段交通信号灯出现故障,若无外部行为指挥协调,交通拥堵压力将会加剧。

2.4对环境因素的需求分析恶劣天气是造成交通拥堵的主要环境因素,例如雨雪天气致使路面湿滑,轮胎抓地能力下降,车辆剐蹭机率增加。而雾、霾、大风天气使得空气能见度降低,行车速度下降可能导致交通拥堵的发生。明确上述4个方面需求将有利于出行者及时掌握道路交通信息,变被动出行为主动,对于安全、快捷、便利出行,缓解城市道路交通拥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将从信息化智能交通角度入手,围绕物联网体系结构,设计了一种智能化城市道路交通拥堵导引系统。

3物联网框架下城市道路交通拥堵导引系统设计

3.1系统搭建物联网通过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sensornetworks,WSN)、无线通信网络将各种信息采集设备(各种类型的传感器、定位装置、扫描装置)与现有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物理对象与互联网的无缝连接,使得物体间、人物间能够实时通讯,从而达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和管理的目的,是未来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9]。物联网体系结构自下而上依次是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负责相关信息的采集,网络层负责信息的处理或传输,应用层负责具体应用。

3.1.1感知层感知层针对人、车、路、环境4个方面的信息需求,主要采集面向个人的驾驶信息和面向公众的交通信息。前者包括2个功能:其一,评估当前机动车驾驶员的身体、精神状况信息,判断其当前驾驶行为是否适合规范、安全;其二,对当前车体进行自检,实时提醒驾驶员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安全驾车。后者会全面采集城市道路和环境信息。

3.1.2网络层网络层的作用是实现人、车、路、环境之间的互联互通,主要包括2个方面:第一,负责各类交通拥堵因素信息的接入,主要的接入方式有:3G/4G网络、DSRC(DedicatedShortRangeCommunica-tions,专用短程通信技术)、WLAN技术、ZigBee、UWB(UltraWideBand,超宽带)、Bluetooth(蓝牙)或卫星通信等;第二,基于原有的电信网络、电视网、电话网实现信息的远程传输,与出行者实现信息交换。

3.1.3应用层应用层可细化为上下两层:下层业务管理单元和上层出行体验单元。下层控制中心模块实现交通拥堵信息的汇总、分析和研判,上层通过现有终端设备实现各类交通信息的融合以多媒体界面呈现。用户群体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功能模块来掌握实时的道路交通状况。

3.2系统架构该系统将铺设覆盖全市城区范围的传感网节点,构建广泛互联的交通拥堵要素感知互联网络,为公众出行提供人性化界面。本文以物联网体系结构为基础,结合集中控制和分布式处理[10-11]搭建系统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3.2.1集中控制方面主要包括了应用层中业务管理单元的11个模块,除控制中心、反馈监督模块外其余9个模块均与感知层中的2个信息采集单元有直接的数据交换。1)控制中心模块它是整个应用层的核心,包括2个方面的作用:一是集中管理、集中控制、集中操作其余模块的数据信息,为上层应用提供人性化数据信息;二是协调其余模块的数据信息在时间上同步,保证数据信息的实时有效。控制中心模块需要系统管理员权限才能访问,一般用户无权访问该模块。2)反馈监督模块模块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反馈,接收用户在数据信息使用过程中提出的疑问,甚至是投诉、建议和意见,并在规定时间内答复;二是监督,若政府、相关企业或其他业务归口部门未在规定时间内回复用户的问题,可按照规定给予对应部门一定的处分或物质惩罚,若驾驶员一旦出现酒驾、疲劳驾驶或危险驾驶等违法违规驾驶时,这些记录将会以告警呈现的形式在第一时间反馈至相关政府行政部门,这些部门会立即对驾驶员电话提醒、约谈甚至做出行政处罚,并将记录备份至驾驶员的驾驶档案中,规范其以后的驾驶行为;三是设备养护提示,当系统检测到故障或失效设备(传感器、定位设备、网络设备等物联网硬件设备)时发出告警,提示相关企业对设备进行检修或更换,且设备的养护信息应及时至系统平台,接收公众和主管部门的监督,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3.2.2分布式处理方面大量的数据采集传感器和网络通信设备设置在车辆内部和城市道路附近,为道路交通状况数据信息的采集提供支撑。1)驾驶员信息模块集中管理驾驶员体内酒精含量、疲劳状态和危险驾驶数据。驾驶员血液内或呼气中的酒精含量是衡量其酒驾的唯一标准,①为此将酒精传感器节点安装在主驾驶座位附近,通过传感信号分类处理算法[12]辨识驾驶员或乘客体内酒精含量是否超标。同时,可以在车内外安装光电传感器(例如CCD或CMOS),根据驾驶员疲劳驾驶时面部表情的变化和在危险驾驶时行车路线和车速变化的图像特征结合相关算法模型估计出当前驾驶员的疲劳状态或驾驶的危险程度。若驾驶员面部出现疲劳状态或行车路线异常,车载警报系统将会实时提醒驾驶员。另外,通过身份识别系统明确该驾驶员的驾驶证信息,车辆一旦启动,则该驾驶员与所驾驶车辆信息就进行绑定,整个驾驶过程日志将会被上传至驾驶员信息模块并保存至该驾驶员的驾驶档案中。一旦出现酒驾、疲劳驾驶或危险驾驶行为,相关监督部门将立即收到告警提示,然后通过控制中心模块访问该驾驶记录并对该驾驶员进行问责。驾驶员信息模块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2)车辆自检信息模块集中管理车辆主设备运行数据,它的作用相当于ECU(electroniccontrolunit,电子控制单元或行车电脑)。驾驶员不但可以随时关注车辆的运行状态,同时车辆服务企业(例如车辆4S店、保险公司)通过访问终端可实时或定期监控车辆运行状态,及时提醒驾驶员进行维修保养。若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出现故障,车辆服务企业将会在第一时间获取告警提示赶赴现场救援,将交通拥堵的程度或影响降到最低。3)事故处理与道路施工模块这2个模块分别管理交通事故和道路施工的方位数据。当出现交通事故或道路施工时,事故当事人员、施工人员或者附近群众将会在第一时间通过分布在道路周边大量的传感器节点(采集事件位置数据)和网络设备(传递事件数据)建立连接,并及时向系统平台事故或施工信息,提醒路人可能会造成交通拥堵的可能。针对交通事故,必要情况下交管部门也会赶赴现场进行事故处理,处理完毕后,需登录系统平台提示处理完毕;针对道路施工,施工完毕后,需登录系统平台提示施工完毕。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如在这2种情况下当事人员没有及时或解除事件提醒,造成严重交通拥堵的,相关部门将会通过反馈监督模块获取举报信息,经查证后将会对相关当事人员进行必要处罚。4)道路标示模块集中管理道路标示的提示数据,其功能为:一是将各种传感器节点、通信网络和卫星定位系统嵌入到道路标示内,把标示牌“由死变活”,成为可显示和可远程访问的标识;二是道路标示信息不仅附近的人员(包括机动车、非机动车驾驶员)可见,而且凡是登录到系统平台的所有人员均可见。5)智能信号灯模块集中管理信号灯运行故障数据,这里关心的是出现故障的信号灯方位、红灯剩余时间和下个路口信号灯灯颜色[13]。十字路口的交通信号灯内嵌入具有定位、信息处理、有线或无线通信等功能的传感器节点,可实现自身故障上报、自行计算交通信号灯等待时间、实时变换交通信号灯的亮灭时间[14]等功能,其流程如图3所示。6)气象模块集中管理实时与未来气象数据,将大量分布在城市中的气象传感器采集的实时数据上传至气象模块,经过数据信息的融合,在系统平台上呈现当前和未来的气象信息,为出行者提供天气预报。7)停车诱导模块集中管理停车方位与车位数据,主要包括:一是定位功能,集成城市GIS地图,明确目的地附近公共停车场的位置信息,由车载导航系统实现位置导引;二是查询功能,集成停车场车位管理系统,实时显示停车场剩余车位信息及对应的收费标准;三是预约功能,在车辆出发前预订目标车位,实现远程缴费。8)公交运行模块集中管理公交实时运行数据,主要是为出行者提供公共交通工具的到发时间、停靠站点、距离、最近一班车的到站时间等。它是系统的辅助模块,便于非驾车人员公交出行,有利于缓解道路交通拥堵压力。

3.3通信网络通信网络设置的原则是安全、简单、方便、成本低。首先,在业务管理层收发数据前设置防火墙(例如VPN-虚拟专用网络),确保信息安全和通信质量;其次,各数据信息采集设备通过自身的无线信号收发装置实现数据信息的交换、互联、上传和反馈。例如,移动的车载终端、公共交通工具通过设置在道路两旁的无线通信接入点(无线AP)实时与交通信号灯、道路标示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实现交通流量控制;固定的交通信号灯、道路标示则是通过WSN中的汇聚节点以有线或无线方式接入到Internet;故障或事故车辆、施工、停车场方位信息可以通过自身的GPS或北斗导航系统或道路两旁的无线AP在系统平台进行,实时提醒机动车驾驶员调整行车路线;系统使用者可以通过无线/有线终端访问附近的局域网实现对当前交通拥堵、天气、公共交通等相关信息的查询。系统网络布局见图4。

3.4系统功能由图1可知,该系统的用户群体包括出行者、相关企业和政府部门,因此不同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系统所反映的功能侧重点是不同的。

3.4.1对于出行者人是影响道路交通最活跃的因素,主要包括机动车驾驶员和其他行人。对于机动车驾驶员而言,主要关注以下几点:一是车载导航设备可以实时更新显示道路两旁传感设备釆集的交通拥堵信息,以及时调整出行线路;二是车载提醒系统随时提醒个人驾车行为是否规范合法;三是可以实时关注车辆主要部件的运行状况,对于安全行驶做到心中有数;四是可以提前预约目的地附近的停车场车位及收费标准,做到顺利、规范停车。对于其他行人而言,则可以提供便利的出行信息,包括天气状况、公共交通工具到发时间及换乘信息等。

3.4.2对于相关企业主要包括车辆售后服务商、负责数据信息采集和传输的传感器、网络设备售后服务商、道路施工承包商。对于车辆售后服务商,提供的信息包括:一是实时接收来自车辆主要设备的故障告警信息,并在必要时提醒驾驶员,确保车辆及时得到维修保养;二是接收来自客户的反馈监督,及时回答或满足客户提出的问题或诉求,提升售后服务质量。对于数据信息采集和传输设备售后服务商,首要的工作就是维护好设备的正常运行,当设备出现故障时及时检修或者更换,将交通拥堵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对于道路施工承包商,如道路附近基础设施出现问题,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施工道路的方位消息和撤销道路施工的提示信息,有效疏散交通拥堵。

3.4.3对于政府部门主要包括公安机关道路管理部门和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对于公安机关道路管理部门,首要任务就是指挥疏导道路车流,包括在规定时间内及时处理交通事故,和撤销交通事故方位信息,以及通过信息媒介定时城市交通道路状况信息。对于行政监督管理部门,主要是接收来自公众对相关企业工作完成情况的监督。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法规,为个人、企业的问责或处罚提供制度和法律依据。同时本级部门受上级直属部门的监督,监督不力同样要接受追责。

4结束语

第9篇:交通论文范文

1.1轨道交通车站施工新技术

(1)轨道交通枢纽站施工综合技术主要是由三种技术组合而成的,分别是三线轨道交通换乘枢纽共建技术、运行轨道交通车站改扩建换乘枢纽站施工技术和利用既有地下空间技术。在轨道交通施工过程中,通过采用三线轨道交通换乘枢纽共建技术,可以实现三线乘客在站内付费区实现站台至站台以及站台至站厅间的多点换乘。虽然在轨道交通施工过程中采用运行轨道交通车站改扩建换乘枢纽施工技术和利用既有地下空间技术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根据不同的轨道情况采用不同的措施对新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这两种技术的应用还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2)新型盖挖法施工技术主要作用是解决城市地铁工程建设施工场地与道路交通要求之间的矛盾,一般是在轨道交通施工过程中通过利用“盖挖-逆作-体化技术-”的施工方法,来建立一个标准化、模数化的临时路面体系。

(3)深层地基加固新技术是由双高压旋喷施工技术和MJS高压旋喷施工技术组成。双高压旋喷施工技术与普通的三重管旋喷技术相比具有加固范围大,使用土层范围广,施工过程中可以有效控制地面隆起等优点;MJS高压旋喷施工技术是一种全方位压力平衡高压旋喷工法,其主要作用是在开挖阶段保护周边的车站。

1.2区间隧道施工新技术

区间隧道施工新技术主要是由复杂工况下盾构机始发接收技术、盾构机正面切削障碍物辅助技术等组成。

(1)在复杂工况下盾构机始发接收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其施工过程涉及的环节较多,包括地基的处理、洞门的拆除、止水的装置等等,每一个施工环节都存在一定的影响工程质量和安全的风险。为降低这种风险概率,设计人员和施工技术人员对盾构始发接收施工风险进行深入探究,摒弃了以往的地基加固和盾构始发接收方案,开发了一种更为安全可靠的盾构始发接收新技术。

(2)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有些工程会遇到盾构需穿越既有工作井的工况,为了解决该问题,工程人员根据以往的实践经验总结了一套与其相适应的施工参数和技术措施,并形成了切削障碍物的盾构刀盘刀具设计模式及一套盾构穿越障碍物的切削技术,同时借助信息化的动态施工管理,达到满足盾构切削障碍物施工及地面变形控制技术的要求。通过多个工程的实践,盾构正面切削障碍物辅助技术得到了长久的发展,并且初步形成了一套技术措施。

2城市轨道交通施工技术要点

2.1电气施工技术要点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电气施工部分则通过分部工程承揽方式进行,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将电气施工分为电气动力安装、电气照明安装、备用不间断电源安装和防雷及接地安装。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缩短工程周期。为了保证轨道内的安全稳定和经济功能效果,在轨道铺设施工中针对给水排水、电梯、消防、通信等都采用了地压动力配电系统;为了确保轨道内照明的集中控制,车站内的节电照明、工作照明、车站导向标识照明、广告站名都由照明配电室提供电源。

2.2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要点

车站给水系统采用从车站两端接驳市政给水系统的水表井内分别设置生产、生活给水用表及消防给水表。而且设备区消火栓箱采用半暗装或明装的安装方式。车站两端地面风亭附近各设一座消防水泵接合器,距接合器15~40m内,设置室外消火栓。车站的排水系统主要包括污水系统和废水系统两种,通过在车站内设置污水泵房、废水泵房和出入水的水池,车站的污水和废水分别汇集到水池中,为了将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在排水过程中采用污水泵将水提升到地面,然后经过压力井将水排放到市政污水管,而车站内的区间排水则是通过废水泵将水提升到地面,经过检修之后再经排水压力井对其进行消能,最后排至市政污水管网。这两种排水系统的结合使用不仅能够保证车站排水系统的畅通,也能够防止因积水而造成的安全隐患。

2.3通风空调和火灾自动报警工程的施工技术要点

轨道交通施工过程中,对于通风空调的安装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施工技术要点:首先注意隧道风机和控制柜的安装;其次注意消声器、组合风阀和电动执行机构的安装;最后注意机械和活塞风道、空调新风机和回排风机及其控制柜的安装。对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置,应该注意的主要施工技术要点是:在车站控制室和区间随所各设置一台火灾自动报警控制盘;在消防立柜设置一台工业控制计算机;在车站内设置一套独立消防专用电话网络;在消防水泵、通风机房和空调机房等设置壁挂电话;在气体保护房间门外设置壁挂电话。

3城市轨道交通施工技术要点管理

从城市轨道交通施工技术的主要内容和城市轨道施工技术要点中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实际上是以土建和机电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因此,在城市轨道交通施工管理过程中,加强机电工程管理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其管理内容涉及的方面较广、相关技术较为复杂,所以,在对城市轨道交通施工技术要点进行管理时,必须具有高技术含量的管理方法,为了保证城市轨道工程项目施工得以安全顺利进行,还应该在施工之前加强预防性的管理。在管理城市轨道工程的供电、通信、空调通风、车辆、信号、给排水、消防、设备监控等多方面施工技术要点时,必须加强各施工技术要点的安全管理,保证生产活动中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管理,实施动态管理方式。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要以机电工程管理为主,从技术层面采用新工艺、新方法,提高施工效率,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快的速度和高效的成果完成城市轨道铺设的施工工程。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