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免疫疗法范文

生物免疫疗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免疫疗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免疫疗法

第1篇:生物免疫疗法范文

体检查出结节的越来越多

解读:结节不等于早癌,绝大多数是良性

“最近单位体检,医生说我有个甲状腺结节,这可把我吓坏了,好几天都没睡好觉。”孙女士告诉记者,除了她之外,同事中还有查出肺小结节的,孙女士和同事都不敢怠慢,准备抽空好好去医院再挂号问问医生。

被检出“结节”的越来越多,在临床上确实如此。以甲状腺结节为例,据了解,我国2010年、2011年曾经对10个城市进行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甲亢的发病率是3%~4%,而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已经达到了18%~19%,基本上,每5个人中就有1个甲状腺结节的患者。

“现在各种结节的检出率增高,主要原因还是检查手段的进步。”江苏省人民医院唐金海教授告诉记者,像是低剂量螺旋CT的使用,让很多小病灶都无法遁形。无论是甲状腺结节还是肺小结节,在人群中的发生率都很广。发现了这些结节,也不需要一切了之,而是要根据不同的类型采用最合适的处理方法。绝大部分结节都是良性的病变,并不会转化成癌症,患者定期复查即可。而如果恶性的可能性较高,那就应该及早接受治疗。

生物免疫疗法是“骗术”?

解读:临床试验还在进行,关键要“找对患者”

魏则西事件曾把生物免疫疗法送上风口浪尖,在很多人印象里,生物免疫疗法成了“外国淘汰下来的疗法”,是彻头彻尾的骗术。但在事件之后,为免疫疗法叫屈的专家也有不少。

江苏省肿瘤医院冯继锋院长告诉记者,对生物免疫疗法全盘否定,是不合适的。目前国家对生物免疫疗法并没有禁止,而是处在临床试验阶段。生物免疫疗法对一部分患者有效,对另外一部分患者可能就没有效果,现在的关键是要找出它适用的那一部分患者来,哪些患者能奏效,还需要临床研究来确定。在此之前,不能把这项技术不加选择地用于所有患者。

冯继锋院长还表示,现在肿瘤治疗的方法越来越多,新兴的疗法其实是给患者增加了治疗的选择,并不是完全替代手术、放化疗等经典疗法。很多癌症已经被确认使用经典的疗法是有效的,放化疗的毒副作用,也因为技术进步在减轻。患者选择疗法并不能一味求新,而是要选择最科学、合适的疗法,配合医生打好“组合拳”。

有癌症家族史很可怕?

解读:遗传已被证实没那么重要,患癌风险能自己掌控

在各种癌症的预防措施中,很多医生都会提到有家族史的要特别当心,注意定期检查;而另一方面,随着癌症患者越来越多,亲戚中有人患有癌症越来越普遍,“有家族史”似乎越碓讲皇且桓鎏匾斓囊蛩亍

江苏省肿瘤医院冯继锋院长告诉记者,对于遗传因素的“内因”和环境、生活习惯的“外因”,最近的研究表明,外界因素在驱动癌症发生上占主要位置,遗传因素没有我们原本想象得那么重要。一些癌症呈现家族聚集性,也可能与同一家族的拥有类似的生活环境与习惯有关。

江苏省肿瘤医院普外科陈环球主任医师则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年轻人罹患胃癌,其实就与年轻人生活方式有关。早餐没空吃、午餐凑合吃、晚餐应酬吃、夜宵地摊吃,饮食生活不规律,恰恰是伤胃的杀手。另一方面,精神压力大、抽烟喝酒不节制,也是诱发年轻人胃癌的重要因素。

第2篇:生物免疫疗法范文

【关键词】 替比夫定; 特异性免疫疗法;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Therapeutic Effects Observation of Telbivudine Combined with Specific Immun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REN Na.//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24):026-028

【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elbivudine combined with anti-HBV specific active immun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type B.Method:One hundred and fifty-two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1 to October 2014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seventy-six patients in each group.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Telbivudine,while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Telbivudine and anti-HBV specific active immunotherapy.The ALT recovery rate,HBV-DNA negative rate,HBeAg negative transformation rate and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Result:After 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for 12 weeks,the ALT recovery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After 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for 24 weeks,the ALT recovery rate and HBV-DNA negative rat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After 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for 48 weeks,the ALT recovery rate,HBV-DNA negative rate and HBeAg negative transformation rat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elbivudine combined with anti-HBV specific active immun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are safer and more reliable than using Telbivudine alone,it is worth applying in clinical.

【Key words】 Telbivudine; Specific immunotherapy; Chronic hepatitis B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Infectious Disease Hospital of He’nan Province,Zhengzhou 45006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24.009

乙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Type B,简称乙肝)是一种流行广泛的高发性传染病,由乙肝病毒引起,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疾病。目前主要有两类抗乙型肝炎病毒的药物,一类是干扰素,主要有聚乙二烯与普通干扰素;第二类是核苷类似物,主要有阿德福韦、恩替卡韦、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等[1]。由于替比夫定具有快速抑制病毒、病毒耐药发生率低、HBeAg血清转换率高和安全性高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慢性乙肝和乙肝母婴传播阻断的研究中[2-9]。大部分慢性HBV携带者为围产期和婴幼儿时期感染,与感染时免疫功能不完善,存在免疫耐受有关。而抗HBV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能打破免疫耐受,有重建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近几年广泛应用于临床,疗效显著[10-12]。本研究选择2011年6月-2014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慢性乙肝患者152例,通过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研究替比夫定与特异性免疫疗法联用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6月-2014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慢性乙肝患者15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9例,女63例,年龄21~78岁,平均(38.1±9.7)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76例。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2005年中华医学会修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的标准标准,排除标准:治疗前曾接受过抗生素、抗病毒治疗;妊娠或哺乳期女性;甲、乙、丙、原发性、自身免疫性、酒精性及药物性肝炎等其他肝病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HBV-DNA基线及ALT水平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试验组给予替比夫定(商品名:素比伏,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600 mg口服,1次/d,以及抗HBV特异性主动免疫治疗,包括:重组乙型肝炎疫苗(CHO细胞)20 μg(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75 μg(北京四环生物制药有限公司),重组人白介素-2 20万单位(北京双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次/月,皮下注射;对照组给予替比夫定(商品名:素比伏,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治疗,600 mg口服,1次/d。

1.2.2 检测方法 ALT水平:日本OLYMPUS AU27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正常参考值为1~45 U/L;HBV-DNA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仪(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血清HBV标志物:ELISA法(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试剂和MK3型酶标仪)。

1.3 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血清HBsAg、HBeAg及HBV-DNA阳性,并持续6个月以上HBV-DNA≥1.0×106 copies/mL,丙氨酸转氨酶(ALT)在正常上限2倍以上,肾功能正常。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情况,计算并比较患者在治疗12、24、48周后ALT复常率、HBV-DNA转阴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ALT复常情况比较 治疗12、24和48周后,试验组的ALT复常率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ALT复常情况比较 例(%)

组别 12周 24周 48周

试验组(n=76) 34(44.7) 50(65.8) 69(90.8)

对照组(n=76) 20(26.3) 37(48.7) 53(69.7)

字2值 5.630 4.545 10.632

P值 0.018 0.033 0.001

2.2 两组HBV-DNA转阴情况比较 治疗12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HBV-DNA转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和48周后,试验组的HBV-DNA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HBV-DNA转阴情况比较 例(%)

组别 12周 24周 48周

试验组(n=76) 33(43.4) 49(64.5) 68(89.5)

对照组(n=76) 29(38.2) 36(47.4) 45(59.2)

字2值 0.436 4.511 18.246

P值 0.509 0.034 0.000

2.3 两组HBeAg血清转换情况比较 治疗12和24周后,试验组的HBeAg血清转换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后,试验组的HBeAg血清转换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两组HBeAg血清转换情况比较 例(%)

组别 12周 24周 48周

试验组(n=76) 7(9.2) 23(30.3) 31(40.8)

对照组(n=76) 8(10.5) 13(17.1) 18(23.7)

字2值 0.074 3.640 5.090

P值 0.786 0.056 0.024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所有不良反应持续时间短且较轻微,无患者因为不良反应退出治疗。出现不良反应有:肌肉疼痛,试验组1例,对照组3例;胃肠不适,试验组1例,对照组1例;身体乏力,试验组1例,对照组无;肌酸激酶上升,试验组10例,对照组7例,但均在正常值上限3倍以内,且未特殊处理,很快恢复正常。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当HBV感染人体后会侵入肝脏,HBV-DNA进入肝细胞核内与肝细胞核染色体发生聚合,产生HBV复制模板cccDNA,并不断的复制大量HBV-DNA聚合酶、HBsAg、HBcAg、HBeAg等病毒蛋白。而HBV慢性化即是体内cccDNA的持续存在,从而复制众多病毒造成HBV持续感染的状态[13-14]。抗HBV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通过激发患者体内的抗HBV免疫反应,通过肝脏内生成高浓度(170 μg/mL)γ-干扰素,再通过γ-干扰素的作用清除HBV反应降解的cccDNA,及HBV-RNA与HBV-DNA,进而抑制HBV的组装,重新建成新的正常的抗HBV免疫应答,使γ-干扰素浓度升高从而杀灭病毒[15-16]。替比夫定是目前美国FDA批准的第4个治疗慢性乙肝的、一种合成的胸腺嘧啶核苷类似物,它能够选择性的抑制HBV-DNA聚合酶的活性,但是对人类的DNA聚合酶无影响。毒理学证明替比夫定无致畸性、致癌性、线粒体毒性及突变性等。临床研究及实验均证实替比夫定是一种具有特异性且高效的抗HBV药物,具有快速抑制病毒起效快、抗病毒作用强、病毒耐药发生率低、血清学转换率高等优势[17]。

本研究比较了单独使用替比夫定和替比夫定联合抗HBV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治疗慢性乙肝的长期疗效,发现治疗12周后,试验组ALT复常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试验组的ALT复常率与HBV-DNA转阴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后,试验组的ALT复常率、HBV-DNA转阴率以及HBeAg血清学转换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江宇杰,黄成,石小枫.替比夫定治疗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4,39(7):1023-1026.

[2]刘琼.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6):101-102.

[3]姚盈盈.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54例的疗效及护理体会[J].中国药业,2013,22(9):97-98.

[4]段心科,蔡丽娜,王磊琼.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125例[J].实用医药杂志,2013,30(9):788-789.

[5]汤绍辉,吴小娟,张,等.替比夫定与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J].医学杂志,2011,36(6):573-577.

[6]范玲燕,姜秀浓,万炯,等.替比夫定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作用及安全性分析[J].医学研究杂志,2013,42(9):103-106.

[7]孙维会,初蕾蕾,柳维林,等.替比夫定阻断HBV DNA高载量孕妇母婴传播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3,29(8):596-599.

[8]彭保安,赵轶,杨小福,等.替比夫定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2,47(11):855-857.

[9]周泓羽,杜渝平,袁.替比夫定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效果的Meta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3,35(20):2220-2225.

[10]马发芝.主动免疫联合清肝片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J].当代医学,2010,16(22):146-147.

[11]莫萍.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9):100-101.

[12]杨丽敏,王守云,刘坤,等.抗HBV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与HLA-A2、病毒载量的相关性[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15):102-103.

[13]李旭红,赖江琼,潘兴南,等.干扰素α-1b联合抗-HBV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8,11(5):303-304.

[14]冯建英,邵建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特异性细胞免疫的研究进展[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2(1):54-57.

[15]贾文玲,王凤梅,丁会莲.替比夫定联合抗HBV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治疗慢性HBV携带者临床观察[J].甘肃医药,2012,31(1):35-36.

[16]黄道,朱韧,张欣欣.慢性乙型肝炎免疫发病机制及免疫治疗[J].中国病毒病杂志,2013,3(3):233-237.

第3篇:生物免疫疗法范文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三重疗法;溃疡性结肠炎

DOI:10.14163/ki.11-5547/r.2016.30.13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urative effect by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iple immuno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ulcerative colitis (UC). Methods A total of 100 patient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all received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iple immunotherapy for treatment, and their effects were observe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in 100 patients, there were 29 cured cases, 63 improved cases and 8 ineffective cases, with total effective rate as 92%. Conclusion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iple immunotherapy shows excellent clinical effect for ulcerative colitis.

【Key words】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iple therapy; Ulcerative colitis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根据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1]将本科室2010年1月~2015年1月经理化检查及电子结肠镜检查确诊的100例轻重程度基本一致的临床病例列为临床入试资料, 男59例, 女41例;年龄23~70岁, 平均年龄(47.30±8.12)岁;病程0.5~13.0年, 平均病程(4.10±2.97)年;症状基本一致。

1. 2 疗法及实施方案 中西医免疫三重疗法同时进行, 即:①中医免疫调节疗法:中药口服: 给予健脾利湿、化瘀止泻中药汤剂100 ml 2次/d口服, 党参15 g, 炒白术20 g, 茯苓15 g, 山药15 g, 砂仁12 g, 仙鹤草15 g, 地榆10 g, 五倍子15 g, 补骨脂15 g, 肉豆蔻15 g, 白花舌蛇草15 g, 干姜5 g, 肉桂9 g, 桂枝10 g, 甘草10 g。中药塌渍:吴茱萸15 g, 蒲黄15 g, 五灵脂15 g, 川楝子15 g, 元胡15 g, 甘草15 g。另结合神灯理疗照射塌渍部位, 塌渍部位为脐下至耻骨联合上缘。中药灌肠:黄柏20 g, 三七10 g, 地榆20 g, 白头翁20 g, 马齿苋20 g, 白芨15 g, 五倍子15 g, 蒲公英15 g, 双花15 g, 甘草10 g, 黄连20 g+甲硝唑片1.0 g+庆大霉素注射液 12万单位:100 ml 2次/d保留灌肠。②抗生素及激素的应用:静脉给予青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泼尼松10 mg, 3次/d。③西药免疫调节:6-巯基嘌呤的用量为1.5 mg/(kg・d), 分次口服, 硫唑嘌呤1.5~2.5 mg/(kg・d), 分次口服。④肠道营养支持疗法:给予氨基酸注射液, 水溶性维生素及脂溶性维生素, 多种微量元素注射液静脉滴注。

1. 3 疗效评定标准[2] 痊愈:电子结肠镜镜下显示结肠始发病灶内的溃疡、糜烂、水肿全部消失, 理化指标接近正常, 无全身炎症反应, 停止一切治疗后半年内病情未反复;好转:溃疡处黏膜病变减轻, 未见假肉的反复性发作;无效:病灶镜下显示无明显变化, 且临床特异性症状显著, 未缓解。总有效率=(痊愈+好转)/总例数×100%。

2 结果

经上述疗法治疗后, 入试的100例患者痊愈29例, 好转63例, 无效8例, 总有效率为92%。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属炎性肠道性疾病(IBD)的一种, 其病因至今仍为业界所困扰的重大课题, 诸多研究表明与情志、营养、免疫系统、细胞传导功能异常等有关[3]。虽然现代医学对其病因尚不明确, 但经过临床试验研究, 逐渐发展形成了传统的三大疗法及用药模式, 即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糖皮质类固醇激素类药物及免疫抑制剂, 近年来医学界又发展了促生态制剂及淋巴细胞生物移动抑制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抗等新型生物制剂的研发及临床应用, 取得了一定的疗效[4]。但是, 长期的临床实践表明, 由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特异性及病因的多重性, 治疗过程中不能仅仅采用一种疗法或是一类及一种药物, 也许治疗前期可以起到一定的抑制及修复肠黏膜的作用, 但是, 随着病程的进展, 疗效就会大打折扣, 传统中医不仅在理论上对此病有着深入的论述, 更在治疗上显示出了独具特色的优势, 且为广大临床医生所喜用, 特别是有关中药灌肠疗法治疗该病疗效确切的报道层出不穷, 例如近年来较为流行的运用凉血止血及化瘀消痈药物或直接应用云南白药结合甲硝唑粉剂灌肠的疗法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实践中得到了满意的疗效[5]。本科室经过多年临床实践经验, 继承老一辈学科带头人的宝贵经验, 创制了中西医三重免疫疗法, 在近6年的临床实践中得到了满意的效果, 其疗法以中医免疫调节为主打, 针对溃疡性结肠炎湿热蕴结, 脾胃运化失常的基本病因, 以健脾利湿, 化瘀止泻为治疗大法, 根据中医传统组方原则, 以四神丸为基础方剂, 酌以活血化瘀, 祛湿消痈之品, 且运用中药灌肠、中药塌渍等中医特色临床疗法, 结合现代医学治疗理念及用药经验, 使中西医完美结合, 攻补兼施, 已达到最大的疗效和最小的副作用。临床疗效证明, 此疗法值得广泛推广及进一步科学验证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胃肠病学, 2007, 12(8):488-495.

[2] 巫协宁, 周怡和. 炎症性肠病的诊治经验. 中华消化杂志, 2003, 23(9):562-564.

[3] 简燕婷, 麦国丰, 王继德, 等.炎症性肠病研究进展.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 2005, 32(1):17-20.

[4] 欧阳钦. 炎症性肠病的诊治.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08, 17(4):255-260.

第4篇:生物免疫疗法范文

由于抗生素的发明使得人类对感染性疾病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人类的寿命因而也大大延长,然而随着生命的延长,使得癌症与心血管疾病跃升为20世纪末的主要死亡原因。由此可见,对癌症的肆虐我们不可轻视。本文以近代重组基因工程技术及人类基因组译码为药物发展界碑,逐一介绍癌症药物的演进,旨在为生物科技研发提供参考依据。

120世纪对癌症的传统疗法

20世纪的癌症治疗主要还是以外科手术、放射线治疗及化学治疗为主,但严重的副作用使得病患畏于就医,而致病情延误,间接的造成治疗效果不彰,疾病无法有效根治等情形。

1.1外科手术(Surgery)

利用手术将固性肿瘤摘除(Lumpectomy),而肿瘤的摘除须于癌症的早期,癌细胞尚未转移时进行,但大多数的癌症未于早期发现,如胰腺癌、肝癌、肺癌、食道癌等,而且某些部位的癌症手术非常困难,如头颈癌及脑癌等;手术切除通常无法完全清除癌细胞,术后的复发可能性及导致癌细胞转移可能性也极高。

1.2放射线治疗(Radiotherapy)

利用放射线同位素如60Co,以体外照射的方式,对癌症细胞的基因造成破坏,使细胞死亡,但是放射线同时也会对正常的细胞造成伤害,目前以研发利用单株抗体结合放射线同位素或癌症化学药物,有如导弹的功能,直接攻击癌细胞,避免正常细胞遭受伤害,同时减少药物副作用。

1.3化学治疗(Chemotherapy)

化学疗法如同放射线疗法,大多数的化学药物是针对癌细胞快速生长的特点所施予的,但是对某些正常细胞如毛囊细胞或骨髓细胞等,生长快速的细胞仍会大幅度造成伤害,而导致免疫系统受损、掉发及呕吐等可能严重危及生命的副作用。一般使用的化学治疗药物有抑制核苷酸生成的抗代谢药物(如5-Fluorouracil、Methotrexate等)、干扰基因复制的烷基化剂(如Cyclophosphamide、Chlorambucil、Mechlorethamine等)、干扰酵素作用的抗生素类药物(如Dactinomycin、Doxorubicin等)、抑制有丝分裂的药物(如Paclitaxel、Vincristine等)、类固醇或荷尔蒙拮抗剂(用以治疗对荷尔蒙敏感的肿瘤,如Predmospne、Tamoxifan等)[1]。

220世纪末的抗癌药物

20世纪末,因为基因重组技术于1973年的发明,造成基因工程蛋白质药物的蓬勃发展,蛋白质癌症药物的发展也随新技术的开发而进入了新的时代;其中成功研发上市的药物有细胞激素类药物(Cytokine)、治疗用拟人单株抗体(Humanizedmonoclonalantiboby)等。

2.1免疫疗法(Immunotherapy)

癌症的免疫疗法主要是利用细胞激素(蛋白质药物),刺激人体免疫系统,对癌细胞进行一定程度的攻击,目前上市的细胞激素主要有两类:干扰素(Interferon,INF)及介白素(Interleukin,IL),大多为20世纪80年代所研发的产品。目前尚在研发中的产品有:细胞毒杀淋巴细胞生长因子(CytotoxicLymphocyteMaturationFactor,CLMF)、GM-CSF、G-CSF、IL-3、IL-12等细胞激素(其中GM-CSF、G-CSF为癌症病患接受化疗或放疗对造血细胞所造成伤害的辅助治疗剂)。

2.2单株抗体(Monclonalantiboby)

单株抗体是可与肿瘤细胞的特殊抗原(Tumorspecificantigen)形成非常具特异性的结合,目前有些公司推出以肿瘤化学药物结合放射线同位素(如131I或99Yt)的方式,将药物带到癌细胞内而造成癌细胞的伤害,并减少正常细胞的伤害。此类药物是为单株抗体当作药物使用的良好典范[2]。另一种治疗癌症的单株抗体药物Rituxan,以治疗低程度或微囊非何杰金氏淋巴癌,Rituxan是结合B细胞淋巴肿瘤细胞的表面抗原CD20的单株抗体,籍以降低肿瘤数量。

2.3研发中的其他药物

2.3.1抗血管生成(Anti-giogenesis)

药物目前唯一具有抑制血管生成的药物[3],原先此药物是设计来抗溃疡的,但之后发现另一新作用为抑制胃癌恶化。目前此类抗血管生成药物大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一般认为此类药物必须与化学疗法和放射疗法并用,来控制癌细胞的生长,但不作为治疗癌症的第一线用药。

2.3.2微脂粒(liposome)

技术微脂粒技术可作为癌症药物新剂型,降低癌症用药的副作用,由于微脂粒具有亲水性及疏水性双重性质,可将不溶于水的药物或毒性较高的药物包裹在微脂粒的内部,直接注射到肿瘤患部,这类药物目前有治疗卵巢癌的多柔比星脂质体Doxil。紫杉醇的微脂粒包裹剂型,目前也在积极研发中[4]。

321世纪最具有潜力的治疗癌症新技术

21世纪的疾病治疗将是以基因为主轴的治疗方式,尤其是以基因为主的研究领域上预期将会有跳跃式的进展。现将基因治疗的应用趋势归纳如下。

3.1导入正常基因基因治疗

可分为两类:传统的“基因补偿”与“基因置换”。基因补偿是利用正常基因的功能补偿变异基因的不正常功能,例如p53蛋白质变异时会造成细胞的繁殖失去控制,假若将正常的p53基因置入细胞中,将可补偿p53蛋白质的功能[5]。基因置换则是设法将突变基因从细胞核中剔除的方法,以便维持细胞中原有的基因调控功能。此项技术目前已有多家生技公司正在研发。有科学家指出基因置换法的技术层次太高,且风险太大。目前的基因治疗,大多还是以基因补偿为主。

3.2反义核苷酸链(Antisenseoligonuclleotide)

利用人工合成短的核苷酸链与有害基因转译的mRNA相互结合,以干扰有害蛋白质的合成;此方法目前所遭遇的问题是反义核苷酸链的专一问题及反义核苷酸链的生产必须大规模制造,所以有剂量高、成本高的商业营运问题。

3.3利用自杀基因(Suicidegene)

首先将疱疹病毒的HSV-tK(Tymidinekinase)基因导入肿瘤细胞内,基因的表现酵素将对人体无毒的前驱药物Ganciclovir转换成有毒的药物,籍以杀死癌细胞。

3.4主要组织兼容性复合全群抗原的基因疗法(MHCantigentherapy)

Vical公司所研发中的产品Allovectin-7是利用HLA-B7基因(HistocompatibilityLocusantigen-7gene)以脂质(Lipid)混合的基因传递技术,诱导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特定胜肽的辨识,目前已进行头颈癌(Head&neckcancer)、黑色素瘤(Melanoma)的人体临床试验。其中黑色素瘤已进入第3期人体临床试验。此项产品极有可能为美国FDA核准的第1个基因治疗产品。

3.5细胞激素基因治疗

由于细胞激素的制备困难,价格昂贵,利用细胞激素的基因来取代以往的免疫疗法,将渐渐成为主流。目前最常用的细胞激素基因为IL-2基因,其他研发中的还有GM-CSF、IL-4、TNF-y等基因,这些基因可直接注射至患部,避免传统免疫疗法所造成的全身性副作用。

4基因疫苗

基因疫苗可以说是传统疫苗的新一代技术。基因疫苗的设计是特别针对癌细胞的特殊抗原基因(Tumorcell_specificantigengene),如黑色素瘤的特殊gp75、gp100抗原,大肠直肠癌的CEA抗原(Carcinoembryonicantigen),籍以转译成抗原胜肽,刺激人体对此抗原的专一性免疫反应,基因疫苗的基因传递系统,在目前最常用得到为Vical所拥有的裸DNA传递(NakedDNAdelivery)技术,DNA以无封装的方式打入肌肉细胞内,刺激免疫系统中的树状细胞诱导免疫方式。

5讨论

科学家对基因学的操作逐渐成熟,跨国际合作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也即将完成,癌症治疗药物的研发将以基因药物为主流。虽然目前尚无此类药物成功上市,但是从NIH的统计资料来看,癌症的基因治疗将会领先其他遗传性疾病的基因治疗而首先推出上市。预期2010年时,所有癌症将可利用新的基因技术,得到有效的控制及治疗[6],使人类不再受到癌症的威胁。

【参考文献】

[1]ErnstE,Possibleinteractionsbetweensyntheticandherbalmedicinalproducts.Part:asystematicreviewoftheindirectevidence.Perfusion,2000,13(12):4.

[2]DeCaterinaR,LiaoJK,LibbyP,FattyAcidModulationofEndothelialActivation,AmJClinNutr2000,71(1Suppl):213S.

[3]蒋淑媛,陈建勋.浅谈心血管疾病的基因治疗[J].中化药讯,2008,1(43):15,20.

[4]吕淑彬.微脂粒:制药产业的未来[J].中化药讯,2008,1(42):23.

第5篇:生物免疫疗法范文

北京龙都春中医药研究院研发,济南津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太原福康源养生馆联合推出的福康源养生酒,由福康源养生馆在中国大陆总经销。该酒以四川原浆酒为酒基,以人参、鹿鞭、鹿茸、羊肚菌、雄蚕蛾、当归、杜仲、红枣、冰糖、肉桂、龙眼肉等二十八种国家卫生部门颁布的药食同源的原材料为主,通过专家科学配伍形成独特的配方。福康源养生酒对男性低下,阳痿具有良好的功效,滋阴补肾补充能量,强力壮阳提高夫妻生活质量,有效缓解中老年人因肾虚引起的腰酸腿疼,增强体力,提高免疫力,减少感冒等常见病的发生,饮用一到三天见效,长期饮用效果更佳。产品有两种包装:125毫升小瓶经济实惠的精装礼品盒酒,275毫升的塑料桶装酒,为扩大产品销售满足市场供应,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在全国各地招加盟商,每县区仅限一名,来总部考察的学员,免费饮用先体验后,首批进货5000元就可成为县区独家,并赠送百分之五的品尝酒,为失业者提供一个创业的良机,免费培训,免费住宿,免费加盟。

总部收到河北学员窦庆文学员(电话:13103056208)送来的巾旗和感谢信:“太原福康源养生馆 托起我创业的激情”。我是河北唐山的一名退伍老兵,今年48岁。退伍后曾在政府机关做过文秘工作,在私企做过管理工作,看着同事们有的买上了楼房,有的开上了新车,自己的心情也在不停的波动,经过反复思考和实地考察,我选择了福康源养生项目,因为健康是人生一项很重要的投资,媒体报道过医疗项目很多,但经不起推敲,福康源创始人王保定老师为人亲和,视患者为亲人,项目投资少、疗效快,更适合小本创业,我免费体验了如来掌灸、保健按摩器、养生酒、养生菜汤、养生稀饭,我的便秘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先后学习了亚健康检测仪、泻血疗法、火疗法,见证了患者用亚健康检测仪的使用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加上养生产品的搭配,达到了有病治病没病强身的效果。王老师从理论到实际的整个过程手把手的指导,直到独立操作,在通过患者的亲身验证得到了满意的答案,最后我明智地选择了福康源养生馆。

福康源养生酒免费培训,免费住宿,免费加盟,免费体验,市场指导帮助县区商培训分店员工。太原福康源养生馆免费住宿,免费加盟,免费体验,培训内容,养生知识,养生稀饭的制作,亚健康检测仪的正确的操作,祖传特效药的制作,和泻血疗法、排毒疗法、免疫疗法的培训,培训费2800元,包括办理国家劳动厅颁布的高级按摩师证。

太原福康源养生馆总部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

健康顾问王保定电话:18636623673

第6篇:生物免疫疗法范文

【关键词】口腔鳞状细胞癌;肿瘤;免疫基因治疗;综述

【中图分类号】R739.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456-01

1 口腔鳞状细胞癌简介

口腔鳞状细胞癌是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好发部位依次为舌、牙龈、颊、腭、唇、口底。鳞状细胞癌以角化珠形成及出现细胞间桥为病理学特征。肿瘤来自表面口腔黏膜上皮,肿瘤性上皮团或上皮岛浸润下方结缔组织,细胞特征可表现为丰富的嗜酸性胞质,胞核、核浆比大,程度不同的细胞及胞核的多形性,鳞状上皮形成的角化珠和单细胞的角化均可见。OSCC占口腔颌面部癌瘤80%以上,患者5年生存率约为50%,对于肿瘤晚期和复发患者,生存率更低[1]。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十分重要。经过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手术、放疗及化疗并没有显著提高口腔癌患者的生存率,化疗药物有明显的副作用,而且对复发的口腔癌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尚不明确。研究新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关键。

许多研究表明: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免疫治疗一直走在前沿,口腔癌患者特别是鳞癌患者,其细胞免疫功能早期就不同程度地受到伤害,再加上常规治疗方法(手术、放疗、化疗等)又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的进一步下降。因此,口腔癌肿的最佳治疗策略应是包括免疫治疗在内的综合疗法。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和口腔鳞癌发病功能基因的不断探明,肿瘤基因治疗这一生物治疗手段越来越受到大家的认可。自从1988年Rosenberg[2]提出要将肿瘤免疫基因治疗原理实际应用于临床起,学者们就对肿瘤的免疫基因疗法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2肿瘤免疫基因治疗的概念

广义的肿瘤基因治疗概念认为,凡是能够改变肿瘤细胞或其他体细胞的遗传物质结构或功能,而达到治疗肿瘤目的的方法均属于肿瘤基因治疗的范畴。为区别传统的化疗及放疗导致的遗传物质结构或功能(核酸)变化,将肿瘤基因治疗定义为:以适当的基因转移技术将特定的外源遗传物质导入肿瘤细胞或患者体内,通过外源遗传物质的表达产物或对宿主细胞本身遗传物质表达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地杀伤或抑制肿瘤细胞[3]。从基因操作角度看,基因治疗主要有四种方法,及基因修正、基因置换、基因失活和基因修饰。近年来,免疫基因疗法在肿瘤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肿瘤免疫基因治疗是依赖于机体免疫功能的间接杀伤。肿瘤免疫基因治疗的定义为:根据免疫学的理论论技术建立的、以基因转移技术为基础的、以激发机体肿瘤免疫效应或提高免疫效应细胞功能为目的的基因治疗方法。免疫基因治疗的发展反映了整个肿瘤基因治疗历史,首例得到美国FDA批准的肿瘤基因治疗的临床计划是由Rosenberg[4]提出,用细胞因子基因体外转导修饰TIL,最后回输患者体内,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病人。

3免疫基因治疗的方法

基因治疗在口腔鳞癌中的治疗前景包括用于治疗口腔鳞癌的复发和辅助治疗,例如作为外科手术后的辅助措施;发生局部远处转移的口腔癌患者也是基因治疗的应用方向之一。尽管全身用药理论上可以到达转移的病灶,但是基因治疗不适宜于全身输送。因为大多数原发和复发病灶是很表浅的,因此口腔癌患者非常适宜局部直接注射治疗。目前研究的用于治疗口腔鳞癌的方法包括:1)添加抑癌基因-基因添加疗法;2) 去除缺陷肿瘤基因-基因去除疗法;3) 减少刺激肿瘤生长的基因的表达-反义RNA;4) 增强免疫监测-免疫疗法;5) 前体药物活化起到化疗效应-自杀基因疗法;6) 病毒破坏肿瘤细胞的复制周期;7)呈送抗药基因给正常组织以防止化疗损伤。

4口腔癌癌基因的研究

迄今人们已在脊椎动物细胞中确定了32种与逆转录病毒癌基因同源的细胞癌基因,其中20多种与肿瘤发生有关。研究口腔癌癌基因的表达以及癌基因产物的形成,对从分子水平认识口腔癌的发病机制和生物学行为具有重要意义。Hoellering[5]等采用生物素化的H-ras,cDNA探针原位杂交技术和免疫组化技术,对5例口腔癌患者肿瘤组织中H-ras癌基因的mRNA及其产物P2蛋白进行定位研究,发现H-ras癌基因与mRNA的分布可能与口腔癌的生长方式及预后有关。且发现晚期口腔癌组织中均有ras和myc家族癌基因的扩增。在口腔鳞癌中,c-myc表达量较正常组高2~5倍,平均水平为0.34±0.16pg /μg,其它与口腔肿瘤有关的癌基因还有c-erb-B2、fes、mos、myb等,其中ab1基因在口腔上皮癌细胞株的表达与其脱壁生长特征有关。进一步研究口腔肿瘤中癌基因的各种变化,无疑对揭示口腔肿瘤的发生机制和指导免疫基因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5 口腔鳞癌的免疫基因疗法

免疫基因疗法治疗口腔癌有两种途径:一是增强肿瘤细胞的致免性,一是提高患者对肿瘤的免疫反应性。研究表明头颈部鳞癌患者有数种免疫细胞功能缺陷,包括自然杀伤细胞、T细胞、以及一些细胞因子。尽管口腔癌没有经典的免疫性,但是很多证据表明其具有免疫识别功能。已进行的动物研究包括给予IL-2诱导产生LAK细胞、TNF- A,将 IL- 2、IL- 4、IFN- C、IL-6或IL-1B转入肿瘤起到免疫调节作用联合应用非病毒脂质体表达的鼠白介素 2和多聚体表达的mIL- 12治疗口腔鳞癌,试验证明是可行并有效的[6]。mIL-2和mIL-12联合运用产生明显的抗肿瘤效应可能是由于其刺激增强了Tc细胞和NK的活性。此外,最新研究表明,应用缺陷型反转录病毒载体能够将TNF-α基因导入口腔鳞癌DNL中,带有TNF-α基因的DNL能够分泌高活性的TNF-α,表明口腔鳞癌DNL可作为基因转移的运载细胞用于口腔鳞癌的细胞因子基因治疗。

5.1 细胞因子与免疫基因治疗

在当前所开展的基因治疗研究中,免疫基因治疗的研究多集中于细胞因子基因治疗的研究。细胞因子的基因治疗避免了以往细胞因子注射疗法需反复多次给患者或动物模型注射大剂量细胞因子所带来的不良反应,也取得了细胞因子注射疗法所不具备的治疗效果。细胞因子基因治疗所选用的目的基因是可以编码表达包括ILs、IFNs、CSFs及TNFs等在内的各种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基因[7]。依据将细胞因子基因导入体内的途径和原理不同,细胞因子基因治疗可分为以下几类:(1)以免疫效应细胞为基础的细胞因子基因治疗;(2)以瘤苗为基础的细胞因子基因治疗;(3)以抗原呈递细胞为基础的细胞因子基因治疗;(4)成纤维细胞等受体细胞为基础的细胞因子基因治疗;(5)直接体内注射途径的细胞因子基因治疗。

5.2 抗体与免疫基因治疗[8]

(1)抗体增强免疫基因治疗的靶向性:解决免疫效应细胞识别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是肿瘤治疗的关键之一,研究表明将肿瘤特异性单链抗体基因导入T细胞中,使之分泌抗体,一方面通过抗体杀伤肿瘤细胞;另一方面通过抗体使特异性结合增加。

(2)抗体作为免疫基因治疗的效应分子:胞内抗体可用于肿瘤治疗。美国学者构建了一种编码单链抗体的载体(PGT21),将此载体转入高表达erbB2的卵巢癌细胞株SKOV3细胞中,可以通过胞内表达抗体erbB2单链抗体,抑制瘤细胞的生长。

(3)抗原与免疫基因治疗:在肿瘤治疗方面,经FDA批准,已有学者将编码CEA、Ig基因表达载体直接导入结肠癌和口腔鳞癌患者体内,临床显示其有一定抗肿瘤效应。

5.3 综合性免疫基因治疗

有研究表明,单一途径的免疫基因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将相互间有相加或协同效应的不同方法联合起来治疗口腔鳞癌的临床效应值得尝试。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有:细胞因子基因治疗与细胞因子基因治疗的联合;细胞因子基因治疗与B7等共刺激分子基因治疗联合;细胞因子基因治疗与MHC基因治疗联合;④细胞因子基因治疗与抗原基因治疗联合;⑤细胞因子基因治疗与自杀基因联合治疗。

6展望

综上所述,口腔颌面鳞癌免疫基因疗法发展至今,经历了从单一途径疗法转向多途径联合治疗的阶段,进一步提高了临床疗效。伴随着新的免疫基因疗法的不断问世,基因联合疗法的治疗效果更加明显,且不良反应也大大降低。同时,结合口腔鳞癌术前术后辅助疗法是可行的治疗方式,并有望进一步提高生存率。比较同期不同心的联合基因疗法的随机试验仍在进行中,这些试验将可能为治疗口腔颌面部鳞癌患者治疗中的作用确立1个新的位置。另外口腔鳞癌往往伴有第二原发肿瘤的风险,已经成为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免疫基因疗法对于第二原发肿瘤的影响如何,有待进一步研究。

免疫基因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肿瘤的方法。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化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能够拓展基因治疗肿瘤的方法,选择性针对肿瘤细胞。由于口腔鳞癌基因突变频繁,位置表浅易于瘤内给药,因此基因治疗适合运用于口腔鳞癌。基因疗法用于Ⅰ期的头颈部鳞癌是安全有效的;对于Ⅱ期鳞癌,联合放疗或化疗,也能起到抗瘤效应;作为辅助措施治疗Ⅲ期鳞癌的正在进一步研究中。以后的研究方向在于建立起安全有效的利用免疫基因疗法治疗口腔鳞癌的方法体系。

参考文献

[1] Parkin DM, Bray F, Ferlay J,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02 [J]. CA Cancer J Clin, 2005, 55 (2): 74-108.

[2] Rosenberg SA,俞慕华.白细胞介素-2免疫治疗癌症的现状与展望[J]. 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 1989(01)

[3] Cusack JC Jr, Tanabe KK. Cancer gene therapy. Surg Oncol Clin N Am, 1998, 7B421- 469.

[4] Rosenberg SA,刘绍魁.白细胞介素-2用于肿瘤免疫疗法的最新近展[J]. 国外医学.创伤与外科基本问题分册. 1989(07)

[5] Hoellering B, Mueller MM Fusenig NE Friends or foes bipolar defects of the tumour stoma in cancer[J] Nat Rev Cancer 2004 4(2) 839 849.

[6] Li D, Shugert E, Guo M, et al . Combinat ion non viral inter -leukin 2 and int erleuki n 12 gene therapy f or head and neck squanous cell carcinoma. Arch Ot 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1, 127B1 319- 1 324.

第7篇:生物免疫疗法范文

【关键词】 树突细胞;直肠癌;疫苗;免疫疗法

直肠癌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仅次于胃癌和食道癌,是大肠癌的最常见部位(占65%左右),且患病人群以中老年为主。由于老年人的脏器功能较青年人有所减退,且易患多种疾病,故老年人直肠癌相对中青年有其特殊性。对于直肠癌处理的手段通常所采用的方法是直肠系膜的整体切除并结合放射疗法。但是复发率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目前,免疫治疗已经被认为是继放疗、化疗、手术切除之后的第4种肿瘤治疗模式,主要有肿瘤抗原疫苗、多肽疫苗、基因疫苗以及树突细胞(DC)疫苗等,其中以DC疫苗为基础的主动免疫治疗,已成为最近研究的热点〔2〕。

1 直肠癌免疫逃逸机制及免疫耐受表现

人体的免疫系统在防止肿瘤发生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现已证实,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缺陷是造成肿瘤免疫逃逸的主要机制之一,并且还制约着肿瘤免疫疗法的效果〔3〕。

1.1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凋亡机制 近些年发现,很多肿瘤组织中都存在TIL,TIL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它可通过Fas系统或释放颗粒酶、穿孔素杀伤肿瘤细胞。但是,当直肠癌细胞表达Fasl时,Fasl可诱导TIL发生凋亡,进而反击机体免疫系统,一定程度上诱导了肿瘤的免疫逃逸,而且肿瘤抗原EpCAM与人类白细胞相关免疫球蛋白样受体(LAIR1)相结合后,可直接对细胞免疫反应产生抑制作用〔4〕。

1.2 直肠癌免疫耐受表现 直肠癌细胞能够通过多种机制诱导免疫耐受,表现为:Th1细胞凋亡,Th2细胞极化,调节性T细胞数量增加,T细胞和NK细胞CD3复合物ζ链表达下调,外周血中不成熟细胞增多,而且血清中TGFβ、IL10等细胞因子浓度升高〔4〕。鉴于DC的免疫学特性以及类浆细胞DC抗原提成作用的新进展〔5〕,DC已经成为直肠癌治疗的一种潜在手段。

2 DC的免疫学特性

DC由美国学者Steinman〔6〕于1973年发现,是目前所知功能最强大,并且是惟一能激活初始性T细胞的抗原提呈细胞。DC可有效地诱导初始T细胞的增殖和应答,促进CTL和辅T细胞(Th)的生成。根据DC的来源,可将其分为骨髓来源DC和类浆细胞DC两类〔7〕。

未成熟DC常位于抗原易于入侵部位,如肠黏膜,它们能够特异性捕获抗原,但缺乏激活T细胞的能力〔8〕。随着DC逐渐分化成熟,它们伸出许多树突样或伪足样突起,渐渐移至外周淋巴器官,发挥抗原呈递作用,并与抗原特异性T细胞相互作用而启动免疫反应。

DC是人体内功能最强大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成熟的DC可通过表达MHCⅠ和MHCⅡ分子等途径提呈抗原。DC表达的MHCⅠ类抗原的量要比巨噬细胞多5~20倍,而MHCⅠ类抗原正是所有抗原提呈细胞将抗原提呈给T细胞的中介分子,因此,DC的抗原提呈能力比巨噬细胞高10~30倍〔9〕。由此可见,DC在免疫监视、抗原的摄取和搬运等方面均有一定作用。

3 DC与肿瘤的关系

DC与肿瘤的关系密切。一般来说,人体肿瘤微环境中的DC及肿瘤浸润DC(TiDC)的数量、功能与肿瘤的预后呈正相关。Ishigami等〔10〕检测了胃癌患者肿瘤组织中TiDC的表达,结果显示:DC浸润程度与患者远处淋巴结和腹腔转移以及病情恶化程度呈负相关。对某些实体瘤内的DC浸润程度研究亦证明TiDC数量愈多,则患者预后愈好。所以,TiDC在肿瘤的免疫激活与免疫耐受中均有一定作用。

大多数肿瘤组织中DC的含量有限,且多数处于未激活状态,这与肿瘤产生的细胞因子对DC的影响有关。例如:TNFα抑制DC对特异性CTL细胞的激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DC前体分化发育为成熟的DC;IL10抑制DC表达刺激分子B7。

总之,在肿瘤组织内,肿瘤细胞可以通过释放免疫抑制因子造成DC的功能缺陷,使其无法有效的呈递抗原,而且,这对T细胞的活化及其功能均有一定抑制作用。

4 直肠癌的DC疫苗

直肠癌患者往往预后较差,并且复发率高。经过研究者的不断探索,以树突细胞为疫苗治疗直肠癌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

4.1 直肠癌细胞裂解产物致敏DC Burgdorf等〔11〕应用直肠癌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经含有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的肿瘤细胞裂解物反复冲击,从而致敏DC形成疫苗。对17例直肠癌患者每人2 w注射1次疫苗,共注射10次。依据国际癌症研究组织的分级标准进行评定,其中4例病情得到了稳定。对患者的后续研究证明,DC疫苗的治疗方法安全、无毒性,其对于直肠癌的病情稳定率可达24%(4/17)。

4.2 肿瘤相关抗原肽负载DC疫苗 肿瘤抗原肽致敏的DC具有很好的靶向性。这种DC能显著诱导机体CTL的激活,进而产生抗肿瘤免疫,发挥一定的保护性作用。Ueda等〔12〕最近从13例肿瘤晚期患者的外周血中成功诱导了成熟的DC,用癌胚抗原(CEA)抗原肽对DC进行修饰,进而制备肿瘤疫苗,并对此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检测。某些体外实验亦表明该类DC疫苗可明显引起肿瘤患者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刺激T细胞的增殖,对肿瘤细胞产生一定的杀伤作用。

4.3 DC肿瘤细胞融合疫苗 从理论上讲,DC与肿瘤细胞融合的致敏方法,可将全部肿瘤抗原结合于DC,使其既具有肿瘤细胞的全部抗原性〔13〕,又具有活化T细胞的功能。目前融合技术主要有电融合和化学融合两种方式,其中电融合的效率较高。从现有的技术资料来看,通过融合技术获得DC肿瘤细胞融合疫苗的方法切实可行〔14〕。一般情况下,融合技术制得的疫苗,效率高于其他以DC为基础的免疫疗法。这是由于融合后的细胞不仅具有DC的抗原呈递功能,而且还能够产生针对T淋巴细胞的MHC分子。

目前研究者发现,该种融合细胞能够防护肿瘤细胞的攻击,结果可使已产生的肿瘤逐渐消退。经过进一步的观察与研究,由自体或同种异体的DC与肿瘤细胞融合后获得的杂交细胞疫苗,在体内或体外均可表现出相同的生物学效应。这一发现表明,杂交融合疫苗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体内的APC对于抗原的摄取和呈递功能〔15〕。因此,该种方法是一种很有潜力的肿瘤治疗手段。

4.4 肿瘤细胞RNA负载DC 肿瘤免疫疗法旨在引发机体产生针对肿瘤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而该过程的根本性反应就是DC将肿瘤相关抗原传递给T淋巴细胞。通过将负载肿瘤抗原的DC重新注入患者体内或体外扩增的方法,均可以获得抗肿瘤的淋巴细胞。应用转染等方法使活体DC负载RNA,再经RNA的表达使DC成为产生特异性肿瘤相关抗原的有效工具。并且该种方法已经开始展示出美好的前景,研究者们也在积极地设计临床研究实验〔16〕。但是特异性抗原的选取、DC细胞的活化以及给药参数等问题,仍然是限制该种方法的瓶颈所在。目前,已有学者开始在提高RNA对DC的转染率、改善抗原传递途径、以及T细胞的共同刺激等方面,寻求可使该种疫苗更加完善的方法〔16〕。

4.5 Exosome融合DC疫苗 Exosome是生物活性小囊泡家族中的新成员,由多泡体融合而来,至今其功能尚不完全明确。但研究表明,Exosome可以用做肿瘤抗原。DC能够将该肿瘤抗原传递给T淋巴细胞,诱导T细胞活化〔17〕。Exosome来源广泛,可由上皮细胞、造血细胞、肿瘤细胞等一系列细胞分泌。在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中发现,由负载肿瘤抗原的DC所产生的Exosome,能够诱发肿瘤抗原特异性CD8+CTL增殖活化,从而发挥抗肿瘤的免疫学效应。此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通过无细胞的疫苗对人体的免疫系统进行有效刺激,该种特性很可能会成为提高DC疫苗治疗肿瘤效率的潜在突破点〔18〕。

4.6 激发型41BB单抗联合凋亡肿瘤细胞致敏DC 作为重组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可溶性蛋白(TNFR)超家族的成员,41BB分子可功能性表达在DC上,而且,该分子的活化可进一步促进DC的分化和成熟,增强其激发T细胞的功能。由此,李敏等〔19〕应用凋亡小鼠B细胞淋巴瘤细胞A20负载的DC来制备APDC,A20荷瘤小鼠分别被注射APDC、2A单抗或二者联合。通过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及小鼠生存期,发现3种方法均有一定治疗效果。单独注射APDC或2A单抗可获得12.5%或25.0%的肿瘤完全缓解率;二者联合应用,治疗效果更好,肿瘤完全缓解率可达62.5%,并且荷瘤鼠可长期生存。治疗后荷瘤鼠脾脏T细胞体外增殖更为活跃,CD4+IFNγ+T细胞的比例也明显升高。在联合治疗荷瘤鼠的血清和脾脏T细胞的培养液上清中,IL2和IFNγ的分泌水平明显升高,而IL10的分泌水平降低。由此可见,可以通过对以激发型41BB单抗联合凋亡肿瘤细胞致敏DC的进一步研究,来不断完善此种方法,以使其早日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5 展望

随着对DC细胞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以DC细胞为基础的免疫疗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DC疫苗的构建方法也日益多样化和高效化。但是,由于对DC的研究历史较短,特别在直肠癌治疗方面才刚刚起步,DC的某些负面影响尚不明确(例如:由于DC具有潜在的分化缺陷,所以在机体的某些肿瘤刺激因子作用下容易造成机体DC的免疫耐受)。就目前来看,每一种新的方法都有其不足之处。但是,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肿瘤的免疫治疗一定会实现多方法和多层面的相互结合,并且以DC为基础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也一定会成为直肠癌治疗领域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Zampino MG,Labianca R,Beretta GD,et al.Rectal cancer〔J〕.Crit Rev Oncol Hematol,2009;70(2):16082.

2 WeltersMarij JP,Van Montfoort N,Khan S,et al.Report on the six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 (CIMT),May 15 and 16,2008 in Mainz,Germany〔J〕.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2009;58(5):77787.

3 Bennaceur K,Chapman JA,JeanLouis TJ,et al.Immunosuppressive networks in the tumour environment and their effect in dendritic cells〔J〕. Biochim Biophys Acta,2009;1795(1):1624.

4 李天煜,陈利生.结直肠癌的免疫逃逸与免疫治疗进展〔J〕.结直肠外科,2008;14(5):36972.

5 Kulig P,Wawro K,Cichy J.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 in pathophysiology of immune responses〔J〕.Postepy Biochem,2008;54(4):3717.

6 Steinman RM,Cohn ZA.Identification of novel cell type in peripheral lymphoid organs of mice:morphology,quantification,tissue distribution〔J〕.J Exp Med,1973;137(5):114262.

7 Wurzenberger C,Koelzer VH,Schreiber S,et al.Shortterm activation induces multifunctional dendritic cells that generate potent antitumor Tcell responses in vivo〔J〕.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2009;58(6):90113.

8 Yuan A,Steigen SE,Goll R,et al.Dendritic cell infiltration pattern along the colorectal adenomacarcinoma sequence〔J〕.APMIS,2008;116(6):44556.

9 陈 存,乔代蓉.树突细胞的功能〔J〕.中国护理杂志,2007;4(9):1920.

10 Ishigami S,Natsugoe S,Tokuda K,et al.Clinical impact of intratumoral natural killer cell and dendritic cell infiltration in gastric cancer〔J〕. Cancer Lett,2000;159(1):1038.

11 Burgdorf SK,Fischer A,Myschetzky PS,et al.Clinical responses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 to a dendritic cell based vaccine〔J〕.Oncol Rep,2008;20(6):130511.

12 Ueda Y,Itoh T,Fuji N,et al.Successful induction of clinically cornpetent dendritic cells from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mobilized monocytes for cancer vaccinetherapy〔J〕.Cancer lmmuno Immunother,2007;56(3):3819.

13 张红梅,张利旺,刘文超,等.肝癌细胞HepG2与肝癌患者树突状细胞融合瘤苗的体外效应〔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6;27(6):5535.

14 Kjaergaard J,Wang LX,Kuriyama H,et al.Active immunotherapy for advanced intraeranial murine tumors by using dendritic celltumor cell fusion vaccines〔J〕.Neurosurg,2005;103(1):15664.

15 Shu S,Zheng R,Lee WT,et al.Immunogenicity of dendritictumor fusion hybrids and their utility in cancer immunotherapy〔J〕.Crit Rev Immunol,2007;27(5):46383.

16 Tyagi RK,Mangal S,Garg N,et al.RNAbased immunotherapy of cancer:role and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 of dendritic cells〔J〕.Expert Rev Anticancer Ther,2009;9(1):97114.

17 Subra C,Laulagnier K,Perret B,et al.Exosome lipidomics unravels lipid sorting at the level of multivesicular bodies〔J〕.Biochimie,2007;89(2):20512.

第8篇:生物免疫疗法范文

关键词:前列腺肿瘤;免疫疗法;激素抵抗

1 免疫刺激性细胞因子治疗

细胞因子指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当前列腺免疫治疗研究中较为集中的细胞因子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2(IL-2)和Flt3配体。

1.1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 GM-CSF是一种单体糖蛋白,可以由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产生。它能刺激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及不同分化阶段的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同时促进DC的迁移、成熟和存活。通过刺激巨噬细胞分泌,GM-CSF可以直接介导抗肿瘤活性。Rini等[1]亦报道了类似试验结果。在其研究中,对29例D期前列腺癌患者连续14d应用GM-CSF治疗,28d为1疗程,3个疗程后3例血清PsA水平降低50%在人类,GM-CSF已被单独应用于进展期前列腺癌治疗的临床试验。

1.2白细胞介素-2(IL-2) IL-2是由激活的T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IL-2的主要作用涉及T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及少突细胞的生长与分化。Kocheril等利用静脉输注11,-2治疗前列腺骨转移癌的鼠模型,结果表明可显著抑制肿瘤生长,延长小鼠生存时间。组织学检查发现肿瘤局部的血管破坏和淋巴细胞浸润,证明单独应用IL-2对前列腺转移癌确有治疗效果[2]。

1.3 Flt3配体 近来研究较多的FL,系生长因子家族,与GM-CSF类似,FL能促进DC的生长和分化[3]。研究显示,FL作用于鼠和人类,能显著增加循环DC干细胞数量。而DC是目前发现的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APC),可以在体内外向T细胞提呈抗原并诱发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反应。FL能诱发功能性DC表明应用FL可产生治疗性的抗肿瘤免疫反应。Ciavarra等[4]报道应用FL治疗前列腺癌鼠模型,能延缓肿瘤的生长。

2 前列腺癌的肿瘤相关抗原(TAA)

TAA可以作为前列腺癌免疫治疗的标靶,对癌细胞产生特异杀作用。根据其在细胞内的分布可分为位于细胞表面的TAA,细胞内的TAA和分泌型TAA.有迹象表明表达于细胞表面的TAA从可能更有利于作为免疫治疗的标靶。目前有报道的前列腺癌免疫治疗的靶向抗原包括:①位于细胞表面的抗原: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前列腺干细胞抗原(PSCA),HER/neu,前列腺6-跨膜上皮抗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②细胞内的抗原:前列腺相关基因(PAGE.1,PAGE4),G抗原基因(GAGE-7),G蛋白藕连受体同源的前列腺特异基因(PSGR);③分泌型抗原: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前列腺酶,TMPRSS2,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粘蛋白(MUC.1/2),肿瘤相关糖蛋白(TAG-72)。

3 重组蛋白和肽类疫苗

3.1蛋白疫苗的抗肿瘤机制在于T从中含有多种T细胞和B细胞识别表位,可激活多个克隆的T细胞和B细胞,产生针对不同表位的CTL和特异性抗体。借助直接的细胞毒性作用及ADCC效应或激活补体系统,达到对表达T的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但由于T蛋白中可能含有针对自身正常细胞的表位,这种方法理论上有产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可能。Spider[5]等报道用结合脂质佐剂或GM-CSF的重组PSA疫苗治疗l0例前列腺癌,2例接种前体内呈现PSA特异性免疫反应(滴度为1/700~1/4400),接种后8例可检测到PSA特异性T细胞反应(滴度为1/200-1/1900。DouglasJ[6]对20例HLA-A2阳性表达的进展期前列腺癌患者,皮下接种E75HLA-A2肽表位疫苗,并用FL作为佐剂,结果显示有限的特异性肽免疫反应

3.2 Sipuleucel-T疫苗 Sipuleucel-T是第一个被美国FDA批准上市的治疗性肿瘤疫苗,是一种自体活性细胞免疫治疗方法,用于无症状和症状轻微的转移性激素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的患者。该疫苗的研制是基于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在95%的前列腺癌中表达,并且主要限于前列腺组织,是Sipuleucel-T攻击的靶抗原。目前该疫苗已完成了I,Ⅱ期临床试验,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试验方法,共有512位转移性激素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患者按2:1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安慰剂组。结果显示两组疾病进展时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治疗组11.7w,安慰剂组10.0w,P=0.052),但在Gleason评分≤7的病例中两组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中位生存时间差值4.5个月(治疗组25.8个月,安慰剂组21.7个月,P=-0.01),随访36个月后,治疗组存活率明显高于安慰剂组。大部分患者对治疗耐受,毒性反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70.7%,安慰剂组68.9%,P≥0.05)。Sipuleucel-T是一种较安全的治疗方法,对于大多数转移性CRPC患者能延长生存期[5]。

4 总结

免疫疗法的功效是清除部分的、播散的肿瘤细胞,对于晚期的实体肿瘤疗效有限,当前常将其作为一种辅助疗法与手术、化疗、放疗等常规疗法联合应用,免疫治疗将成为前列腺癌综合治疗中的有效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Rini BI.Weinberg V,Bok R,et a1.Prostate-specific anligen kinelicaB a measure of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with pr0gre8sion of prostate cancer[J].J Clin Oncol,2003,21:99-105.

[2]张晓光.前列腺癌免疫治疗的进展[J].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2004,24(2).

[3]王可兵.前列腺癌的免疫治疗[J].国际泌尿系统杂志,2006,26(2).

第9篇:生物免疫疗法范文

癌细胞会分泌多种化学物质扰乱免疫系统,突破身体防御屏障。在抗癌策略中,有些是中和癌细胞“化工厂”,有些是促进机体免疫反应,将二者结合在一起的鲜少成功。而新型递送车是一种可降解的中空纳米小球,称为纳米脂凝胶(NLGs),其中含有两种药物:能中和癌细胞分泌物TGF-β(转化生长因子-β)的抑制剂,以及召集免疫反应的IL-2(白细胞介素-2)。小球会在肿瘤区脉管系统堆积起来,随着球外壳和内骨架的慢慢分解,持续节制地放出药物。

IL-2是大的亲水蛋白,而TGF-β抑制剂是小的憎水分子。研究人员先用一种生物适应性可降解材料造出载体骨架,其中灌注TGF-β抑制剂分子,再将其浸入含IL-2的溶液,IL-2就会被吸入骨架中,这一过程称为远程装载。外壳用一种经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许可的生物降解合成脂制成,既足够坚固携带药物进入体内,又能受控地降解释放出药物。

该研究领导者、耶鲁大学工程教授泰瑞克?法密说:“癌瘤及其微环境可看成是一座城堡及护城河。护城河是癌瘤的防御系统,其中就包括TGF-β。我们的策略是用TGF-β抑制剂‘吸干’护城河,同时释放IL-2促进肿瘤周围免疫反应。IL-2是一种细胞激素,能告诉防御细胞出了问题,可看作是一种引进增援策略。它们通过吸干的护城河进入城堡,发信号让更多援军进来。”实验中召集的援军就是机体的反入侵部队T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