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政风险控制范文

财政风险控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政风险控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政风险控制

第1篇:财政风险控制范文

关键词:财务风险 风险控制 改进措施

财务风险包含未来结果具有不确定性、未来的结果预算具有一定的损失以及未来的结果与预算具有一定的差异三个方面。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性质就是一个服务于社会的单位,故而,其既有一般单位的盈利性的性质,又有服务与群众的社会性质,因此,行政事业单位也会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也有面临财务风险的可能,故而,控制财务风险,不仅是一般单位所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同样也需要重点的看待。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特点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特点总共有三个,首先是财务风险具有可变性,时间、空间、活动等因素都可能引起财务风险的变动,而且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任务的不断变动,故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也会发生一些变动,财务风险具有可变性;其次,财务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就是行政事业单位的财物损失的程度是不固定的;最后,财务风险具有客观性,财务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一种风险元素,并且该风险并不是人的主观意识所期望存在的,而且还很容易受到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财务风险的客观性一直存在。

二、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风险控制中的弊端

(一)单位财务人员风险意识淡薄

出现财务人员风险意识单薄的原因一共有两点,其一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知识底蕴不够丰厚,相关的工作经验严重不足;其二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出现了问题,而行政事业单位却没能够进行及时的发现,没有对其进行道德的培养以及严格的监管,或者没有进行高度的重视,这就使得有些财务人员会利用管理中的漏洞进行违规的操作,最后造成行政事业单位出现了财务风险。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关系混乱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关系紊乱是提高财务风险的直接原因。现阶段,有很多的行政事业单位分不清“政企”“政事”之间的区别,而单位与单位之间,单位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财务关系又是十分的错综复杂,尤其是在财务资源分配、管理、利用方面,更是复杂多变,再加上有些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工作消极、保守,没有工作的积极性,这就使得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资源分配不均,严重时还会致使财务资金的大量外流,进而,大大加强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

(三)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目前的财务决策基本都是由财务人员自行承担,因此,在财务决策上就经常会有主管决策以及经验决策现象的发生,决策的过程不具备科学性,其最终的结果也就很容易出现失误,财务风险由此产生。例如,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固定资产的决策中,对于项目的可行系没有进行周密的研究以及仔细的分析,再加上财务决策者的主管意识或是得到的不全面的信息,就会使得财务的决策变得更加的具有主观性以及经验性,盲目决策的结果就是一些资产闲置,设备的使用率低,进而为国家的财政带来十分严重的财务风险。

(四)财务预算编制有漏洞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通常只是参考历年的支出预算和收入指标,无法对可能出现的其他经济性的活动进行预算,因此,一旦遇上没有预算到的活动就出现得某一项财务超出预算,其他财务资金缩水的情况发生,这样就是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资金使用严重降低,因此会为行政事业单位带来财务风险。因此,财务预算的漏洞也是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出现财务风险的原因之一。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的策略

(一)强化人员的风险意识,建立财务责任机制

在强化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上,要大力宣传我国新颁布的《会计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行为规范》等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以此提高财务人员严谨的工作态度,对财务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以增强财务人员的职业素养;此外还要建立一个健全的责任机制,根据分工赋予财务的人员的管理职能、协调职能以及其他权能,以达到员工分工明确的目的,这种责任机制的建立还能够使人们清楚的认识到每一个环节的重要性,从而达到各部门相互协调、各尽职能、相互监督的目的,同时,也避免了审批显现的出现。

(二)科学控制单位内部财务

内部的控制是整个财务风险控制的核心所在,因为内部的控制包含了财务牵制制度、财务稽核制度、财务审计制度和风险预警机制等制度,因此说财务内部控制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对内部进行控制时要充分考虑到财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禁止出现权责不分的现象,通过管理内部的财政,来达到避免财政风险的目的,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风险控制在萌芽的阶段,以此来降低单位发生财务风险的概率。

(三)注重预算管理

在进行财务的预算工作时不仅要在编制、审批等小环节上严格管理,在记性预算计划的制定时,还要进行细化,按照不同的项目、月份进行编制,并要严格遵守相关的预算来进行活动,以此来降低行政事业单位活动中的财务风险。

(四)完善财务风险评估机制

要加强单位的财务风险评估机制,对其进行完善,使单位在实际的财务管理中能够进行细致的分析、梳理,排除潜在的财务风险,可以对单位的财务风险进行量化的处理,这样就可以通过风险的评估机制来对各项活动中的财务风险做一个详细的评估,这样有助于财务人员能够及时的掌握风险可能出现的时间、影响的范围等,以此来做好防范以及控制的措施。

四、结束语

行政事业单位目前的财务风险的控制手段还有一定的漏洞存在,像是财务人员的意识淡薄、财务的决策缺乏科学性以及财务的预算有问题等等,针对这些风险控制上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的措施进行解决,首先要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并且建立财务的责任机制,以提高财务人员工作的责任心,其次要对单位内部的财政进行整理,以增强财务人员对单位内部财政情况的掌握,再次要注重单位投资的预算管理,以减少出现财务风险的概率,最后完善财务风险的评估机制,以减少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苟维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风险控制策略[J].中国外资,2013(18)

第2篇:财政风险控制范文

国有投资公司是我国国有产权的代表,以国有资本为营运对象,通过对于生产经营企业的参股、控股及其适时退出等,发挥着非常大的杠杆作用,能够很好的提高国有资本控制力和资产运营的效率,为我国经济的宏观调控服务。从国有投资公司承担的目标来看,其存在的财务风险管理比其他企业更具有挑战性。假如国有投资企业管理不到位,那么将使各级政府承担风险,企业经营资产的流动性、安全性及其收益性将对于国家战略调控目标的实现产生着极大的影响。

2、对国有投资实施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2.1、对企业风险管理是国有投资企业适应经济竞争力的需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和经济体制的不断改进,各项改革正在不断的深入,投资公司的内部和外部的环境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特别是公司参与市场程度的逐步强化,国有投资公司正在面临着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各种风险也逐步加大,对于企业依法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时假如企业自身的各项规章制度和风险防范制度没有完善起来,决策程序不正确,这些将会导致企业职工工作效率低下,造成了工作上的被动。投资公司是否能够有效规避风险,这是对企业经营能力的重要考验。

2.2、对企业风险管理是国有投资企业改革的需要

从目前情况来看,现代市场竞争的实质,已经不再单纯的是竞争技术、资金和人才,同时还有法律、资源、规则上的竞争。国有投资公司要想真正做大做强,就需要加快改革的步伐,加快公司战略性改组,培养出新的利润增长点等,在落实以上这些任务的同时,也必然会涉及到一些体制的建设,其中就包括了风险防范的机制。

2.3、对企业风险管理是国有投资企业的外部要求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风险管理逐渐引起了企业的关注。特别是我国近几年来颁发了一些与企业管理风险相关的法律和法规,这些极大的推动了企业实施风险管理的脚步。国有投资公司在我国国民经济当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得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要。国有投资企业的重要性决定了需要按照国家的宏观调控发挥几个方面的作用:第一,充分引导社会投资导向;第二,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度;第三,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第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前,虽然投资公司整体实力还不是很强,还没有充分发挥以上几个方面的作用。假如国有投资企业在风险防范上逐步提高,这将显著的提升国有投资公司的投资能力,不断提高投资效益,从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国有经济控制力。同时,对于进一步稳固自身在国民经济当中的地位也有着很大作用。所以,在国有投资公司当中实施投资风险管理,对于稳固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着积极的作用。

3、国有投资公司财务风险问题分析

3.1、现金流不畅风险

3.1.1、股权投资分红不均造成风险

投资分红不仅应该看投资企业实际的经营情况,还受到了企业管理层对于分红的态度等制约。分红有时多有时少,甚至有时没有,这就造成了企业本身利润不能够稳步上升,不可能使得现金流平稳,是非连续的。现金流发生波动,必然会使得财务资金板结风险加剧,加大了财务管理的风险。

3.1.2、股权不能够适时退出产生风险

因为国内产权市场不是很完善,产权流动性差,投资变现周期比较长,没有健全的投资公司退出制度,最终导致了投资公司成为了项目企业永远的股东,不能够在产权流动当中回笼货币资金。

3.1.3、债券不能按时收回产生风险

债券投资就好像是银行贷款业务一样,投资公司为了能够更好的扶持企业经营,一般会委托银行为企业发放贷款。除了受到企业偿债能力限制,企业对于政府投资公司的款项贷款意识不是很强等原因也对国有投资公司的流动性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增加财务风险。

3.2、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

3.2.1、风险决策机制和流程不规范

一般来讲,国有投资公司都是半官方身份,企业内部经营机制也就带着政府的影子,投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是取决于领导者个人意志,公司并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部门,也没有确切的业务和管理流程,决策透明性比较差。

3.2.2、风险管理职能不完备

国有投资公司的管理文化针对于各项管理职能覆盖存在着非常大的缺口,使得部门管理职能没有明确的指导;存在现行文件内容不具体、不严谨、缺乏必要的可操作性。这些是造成公司管理效率较低、管理活动随意等现象的重要原因。

3.2.3、风险管理考核不到位

国有投资公司的检查、考核对象仅仅是对于公司各个部门和子公司负责人,并没有在管理职能和层次上进行,使得很多管理人员在有效管理的制度之外,无法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不能够有效促进风险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

3.2.4、对风险信息管理不足

对于企业风险管理当中涉及到的工作数据没有进一步的分析和改进,也没有制定有效的管理办法,最终导致工作质量和目标考核不能够很好的保证,使得国有投资公司各类信息资料和数据基础得不到有效积累,使得持续改进企业管理水平缺乏了基础。

3.3、财务制度不健全

国有投资公司最为核心的业务就是资本业务,很多的资本频繁进出,对于国有投资公司财务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国有投资企业诸多风险当中最为主要的是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3.3.1、投资链条过于延伸

一般来讲,投资企业基本上是母子公司的管理机制,子公司经营权主要是由发起单位行使,但是因为子公司的融资能力不足,为了能够使得项目进展加快,投资公司一般都利用自身信用作为担保,这就形成了极大数额的担保。这些因为担保出现的问题,将会使得投资公司引发财务上的危机。

3.3.2、财务杠杆放大产生财务风险

一直以来,企业受到规模扩张的诱惑,往往更加关注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而伴随着公司资产的不断扩大,也逐渐增加了贷款的规模。此外,随着企业资产不断扩张,这使得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子公司,在产权链条不断延伸的情况下,资金链条越来越紧。而且因为管理不是很完善,投资公司良好的数据遮住了子公司的潜在风险,假如此时某一个子公司出现了财务危机,那么将会引发连锁反应,使得资金链断裂,使企业陷入瘫痪当中。

3.4、预警和监督制度不完善

3.4.1、国有投资公司信息系统不全面

国有投资企业对于信息的整理没有形成有效机制,没有做到快速应对信息变化,即使很多信息都是提供给决策层,可是并没有取得决策层反应,也没有在投资决策上显现出来,这些都极大的影响了国有投资公司的财务管理能力。

3.4.2、预警制度不灵敏

因为国有投资公司没有全面的信息系统,最终使得预警制度不灵敏。国有投资公司假如不能够得到及时的信息,那么就不能够对于外界产生的变化作出积极的判断和应对,也就不能够发现这些变化对于公司造成什么样的变化,这些都是公司的潜在威胁。

3.4.3、监控制度不完善

由于企业组织结构不是很完善,公司的监督机制不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并且公司一些领导没有真正认识到监督控制的重要性,对于监督部门缺乏管理,这些都使得监控部门作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因为子公司受到了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备的限制,最终致使企业风险监控制度不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4、国有投资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措施

4.1、加强企业风险责任意识

一般来讲,除了无法抗拒的自然因素之外,导致企业出现风险都是人为造成的,主要是因为职工责任意识不是很强,不能够在自身职责范围之内做好风险防范导致的。所以,一定要将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大力开展风险管理文化建设。企业一定要将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很好的渗透到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在投资公司内部营造出风险管理的文化,企业领导一定要起到带头作用,企业全体员工需要树立时时有风险、处处有风险的思想,大力控制风险,树立风险意识。

4.2、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4.2.1、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充分保证全面预算的实施,保证母子公司权利分配的有效实施。母公司需要对于子公司的财务预算按照年、季、月进行编制,充分分析预算执行情况,做好及时的补救工作,对于执行结果实施考核评价,从而将目标控制与过程、结果控制有机的结合起来,掌控财务风险。

4.2.2、对公司内部审计进行强化

对于投资企业子公司进行内部审计,除了应该对其进行年度决算审计之外,还需要经济责任审计等专项审计。在审计的过程中一定要与子公司做好沟通工作,注意介入的时机。

4.3、建立健全信息管理制度

国有投资公司的风险管理一定具备信息支持,其实,之所以会产生风险,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信息不对称。因此,企业一定要创造出便于沟通的企业文化。同时建立健全信息管理系统,不断提高信息分析的效率,更好的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为企业更好的发展提供支持。公司需要建立贯穿于整个投资过程的风险管理流程,连接风险职能部门、母子公司和各个业务单位的风险信息渠道,真正保证信息沟通的正确,为风险管理奠定基础;公司需要定期对子公司风险管理情况进行细致的检查,对于风险管理措施给予评估,提出改进建议,作出合理化报告;审计部门应该至少每年开展一次对各有关部门和子公司能否依照规定管理工作进行监督评价。

4.4、应用现代化风险管理手段

随着当前我国国有投资公司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复杂,其风险管理手段也需要不断提高,目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管理方式是定量分析方式,主要侧重风险计量模式的应用,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以,国有投资公司在进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对现代化管理手段进行关注,从而更好的提高风险管理质量。

4.4.1、综合使用多种风险管理工具

目前在国际上使用较多的工具主要有:风险图谱、情景分析法、蒙特卡罗模拟方法、VAR方法和压力测试法。在这些风险管理工具当中,前两种主要是进行定性分析,风险图谱是一种风险评估的方法,使用此种方法能够很好的分析出国有投资公司当中业务风险的影响。情景分析法是风险分析方法,它能够对于主题进行分析,并且建立风险数据,从而分析出未来的影响。而后三种是进行定量的分析,需要特别关注的是VAR方法,此方法对于企业预测有着很强的示范作用,非常值得国有投资企业采用。

4.4.2、建立风险计量模型

对于当前国有投资公司来讲,还没有形成完善的风险管理计量模型,大多是对于部分的风险因素进行估计,没有现实数据的衡量,所以,对于面临的风险预测非常容易造成偏差,对于损失的估算也不是很准确。在当前经济发展现状下,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风险计量模型,选择出来对于国有投资公司盈利产生影响的指标,搜集出一些数据,通过对于这些数据的处理,对于公司运行模拟,从而找到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且对于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部分建立动态观测系统,而国有投资公司的风险防范提供较为客观的数据支持。此种计量模型的定量分析,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提供准确的依据,对提高企业风险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

第3篇:财政风险控制范文

关键词:煤炭企业;资源整合;财务风险;风险控制

一、煤炭企业资源整合概述

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与产能增长的矛盾日趋突出,原煤开采在成本增加的同时,其价格上涨空间越来越小,社会、环境等各方面负担更加沉重,加之国家对煤炭进出口税收政策的调整,都给煤炭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面对严峻复杂的客观现实,煤炭行业必须通过大幅度的整体调整来转变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在这一背景下,资源整合成为了煤炭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之选。徐矿集团开采煤炭130多年了,资源逐渐枯竭,关掉矿井后的发展、人员安置等成了束缚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所以,利用成熟的煤炭开采技术,熟练的煤矿工人,到煤炭资源丰富的异地整合煤炭资源,成了当前徐矿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煤炭资源整合是指在对原有合法煤矿予以保留的基础上,通过井田合并与联合改造,将两座以上的煤矿资源进行整合,对不具备安全、环保生产条件或布局不合理的煤矿进行整改或直接关闭,并对已关闭煤矿的剩余资源及其他零星资源进行合并利用,从而实现煤炭企业产权明晰,经营规划统一的战略目标。整合过程以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为主体,采取租赁、联营、参股、控股、收购、兼并等手段对地方中小煤矿进行改造,使重点煤炭企业集团在实现低成本扩张的基础上,全面提升设备、技术、安全、以及节能减排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然而,资源整合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也使企业在扩张过程中往往面临着诸多难题,一些体制改革由于在方式上带有过渡性质而缺乏明确的法律界定,给整合的实际操作带来了不便。而整合中企业信息的不对等,价值评估缺乏经验及科学的依据,都使企业时刻面临着巨大的财务风险。

二、煤炭企业资源整合过程中的财务风险分析

(一)信息不对等所带来的风险

在信息收集阶段,并购方对目标煤矿的技术装备、生产能力、资产负债等重要情况往往缺乏了解,而在无法准确把握其整体经营状态的情况下,出于在扩张竞争中取得主动的心理因素的影响,很可能出现对整合目标企业财务风险估计不足的问题。加之一些矿主出于自身利益而故意隐瞒实际情况,甚至有意误导并购企业,就更进一步增加了煤炭资源整合的决策难度。一旦决策者做出错误的决定,就可能使企业并购到资源匮乏、没有发展前途的煤矿,直接导致企业战略目标的落空。

(二)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环节中的风险

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是指在整合过程中,由于对目标企业价值评估失误而导致企业财务状况出现损失的可能性。由于煤炭资源整合在我国开始较晚,对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在其标准和方式上都缺乏应有的经验和规范,加之作为评价依据的信息不够准确、全面,很可能使企业在整合过程中付出太高的价格而影响未来的收益,甚至会让企业日后背上沉重的成本负担,使其在债务、经营成本以及利润方面面临很大的压力。

(三)并购环节面临的风险

企业在并购环节主要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包括杠杆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其中杠杆风险是指,当并购企业出现资金不足的情况时,通常会采取杠杆收购方式对目标企业进行并购,即通过举债获得目标企业的股权或资产,再用目标企业的现金流量偿还负债。杠杆收购目的在于通过负债获取并购中所需要的资金,并期望在并购后获得财务杠杆利益,但这一方式必然会进一步放大并购企业的财务风险。流动性风险则是指企业成功实现并购之后,可能会面临负债过重、缺乏短期融资等风险,特别是在企业使用现金作为支付方式而实现收购的情况下,资金流动性的风险尤为严重。由于并购行为占用了大量流动资源,使企业面对外部环境时的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有所下降,也导致了其经营风险的显著增加。

三、控制财务风险的具体管理措施

(一)改善信息不对等的不利局面

作为煤炭企业价值评估出现偏差并导致并购企业出现重大经济损失的根本原因,整合双方信息不对等的情况必须得到整合方充分的重视。具体的整合工作开始前,整合方应尽可能加强信息的收集、更新、以及整理公子,并在会计事务所的帮助下,与被整合方密切配合,全面掌握目标煤矿所处的产业环境、财务状况和实际经营能力。在对煤矿资产进行盘点过程中,各方代表都必须在场并予以签字确认,对于无法下井核实的资产,原矿方需要提供真实详细的原始资料,并通过评估机构作出评估而确定。

(二)提高价值评估环节中的风险意识

在提高目标企业信息质量的前提下,整合方企业还应优选评估方法,使价值评估的预期尽可能趋向合理。一方面,企业应从不同层次的评价方法入手,运用综合定价模型,使评估科学、准确,并符合具体情况下的整合特点。另一方面,评估人员应提高自身的风险意识,注意目标企业是否刻意隐瞒对整合方不利的信息,或是否有意误导了整合方的思路,避免支付成本不合理的增加。

(三)对杠杆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防范

在对杠杆风险的防范上,可通过增强杠杆收购中目标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稳定性,来降低杠杆收购的偿债风险。具体的做法包括:首先,应优先选择资源质量高、经营风险小、债务关系明晰、并极具发展前途的目标企业,使未来稳定的现金流来源得到保证。其次,收购前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的长期债务都不宜过多,这样可保证预期较稳定的现金流量能够支付经常性的利息支出。整合方还应在日常经营中能提取一定的现金作为偿债基金以应付债务高峰的现金需要,避免出现技术性破产的情况。

而防范资金的流动性风险,则应首先避免使用现金作为并购的唯一支付形式,转而使用股权支付、债券支付等方式,避免现金支付可能给企业后期经营造成的压力。除以上两种形式外,还可采用竞价收购或要约收购加权证支付的方式,以取得融资成本更低的并购目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资源整合既是我国煤炭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也可能给企业带来不可预期的财务风险。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企业必须通过充分的风险防范措施对整合过程进行严格控制,科学分析、评估、论证各种繁杂的信息,增加价值评价的多元性和准确性,并对整合各个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隐患予以积极的预防和处理,从而有效规避风险,在最大限度上促进企业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静怡.从企业兼并重组角度看山西煤炭资源整合――以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公司为例[J]. 生产力研究, 2010 (12).

2.赵文明. 浅谈煤炭资源整合企业所遇财务及相关问题及建议[J]. 科学之友, 2011(19).

3.崔国萍, 方婷, 侯冉. 浅析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07).

4.马尚宏. 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及其内部控制研究[J]. 时代金融, 2012 (03).

第4篇:财政风险控制范文

我国大部分行政单位对于财务风险有一定的认识,明确了财务风险在行政单位日常运行过程中的不利影响。过高的财务风险极有可能造成行政单位的资金损失,影响行政单位的正常运转。值得注意的是,行政单位由于其工作性质的原因,其与企业的财务风险相较具有不规则性、客观性以及可预测性等特征。

2我国行政单位财务风险控制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财务风险的控制工作对于行政单位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行政单位的财务风险控制工作中存在着一些较为严峻的问题,其对行政单位的发展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具体问题如下:

2.1行政单位的财务风险控制制度存在缺陷

财务风险控制制度是保障行政单位的财务风险控制工作正常展开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行政单位并没有完善财务风险管理体制,这给相关的财务风险控制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部分行政单位的财务风险控制制度没有明确有关的财务管理人员的职责,在具体的财务风险控制工作上也没有给出质量标准,从而使得财务管理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同时也难以保障工作的质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行政单位的财务风险,为行政单位的资金管理工作埋下了较大的安全隐患。

2.2行政单位管理层对财务风险控制工作的重视不够

由于我国部分行政单位的管理人员思想较为陈旧,其认为财务风险控制工作对于行政单位的发展没有明显的帮助,行政单位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即可获得快速的发展,因此一些行政单位的领导层没有给予财务风险控制工作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行政单位在财务风险控制工作上投入有限,进而使得行政单位的财务风险控制管理发展滞后。

2.3有关财务风险控制人员专业素质较差

在财务风险控制工作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人,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对于财务风险控制工作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行政单位面临着专业人才紧缺的尴尬处境。当前我国的行政单位财务风险管理人员业务水平较低,难以很好地完成财务风险管理这项高难度的工作。而我国高校的财务风险控制专业教学质量也不尽如人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了行政单位财务风险管理人才储备出现断层。

3关于加强行政单位财务风险控制工作的若干建议

做好财务风险的控制工作,对于行政单位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行政单位应当将加强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的工作提上单位日常工作的议程。笔者在此给出一些有利于行政单位加强财务风险控制的措施,具体如下:

3.1行政单位应当积极完善有关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

鉴于目前我国大部分行政单位存在着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不够全面完善的问题,笔者建议这些行政单位的管理层聘请专业的人才来分析单位的发展状况,并依据行政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合理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同时行政单位领导层应当组织财务部门工作人员对制定出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作出相应的讨论,找出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以完善,使得新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更加适合行政单位的实际情况,从而促进行政单位的财务风险控制工作趋于合理化、规范化。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新的财务管理制度制定出来之后,管理层应当要求财务部门员工严格执行制度,按照相关的规范程序办事。行政单位管理层还应出台惩罚机制,对于在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中疏于职守或者发生重大失误的财务人员予以处分,特别严重时可直接辞退,从而最大程度地保障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质量。

3.2行政单位管理层应当给予财务风险控制工作足够的重视

行政单位的管理层是单位的主心骨,其一个小想法都可能改变单位的发展进程。因此行政单位的管理人员应当给予财务风险管理工作足够的重视,加大在该方面的资金投入,升级有关设备,例如计算机系统、打印机等。另外管理层可以考虑提高财务部门员工的薪酬待遇,以便使其能更加投入地开展财务风险控制工作。管理层可以设立一笔奖金,专门用于奖励在财务风险控制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员工,从而达到激励优秀员工、鞭策其余财务管理人员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管理层提升财务部门员工薪水的幅度以及财务风险控制奖金的数额不应过大,以免造成单位其他部门员工心理失衡,从而影响单位的整体工作效率。

3.3积极引进复合型人才

财务风险控制工作比较复杂,其需要具有多项业务能力的员工才能完全胜任,因此行政单位应当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力度,增加单位的人才储备,从而保障财务风险控制工作的可靠与高效。行政单位在引进复合型人才的同时,也要加强对现有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业务能力的培训工作,有效地提高其综合素质,从而使其能在新财务人员完全适应单位财务部门的工作环境前挑起财务风险控制的重担,在复合型人才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后能与其密切配合展开相关工作,从而促进行政单位财务部门工作效率的大幅提高。

4结语

第5篇:财政风险控制范文

(一)政府信息化风险

政府信息化项目风险指在政府信息化项目中所存在的威胁到项目实施的潜在事件或环境;风险的存在,使得信息化项目存在部分或总体失败的可能。理查德-希克斯在分析诸多影响政府信息化工程的影响因素后认为,政府信息化成败可能性的关键取决于落差。落差包括多个维度,如:信息、技术、业务流程、人员与组织结构、资源等。希克斯以此构建了政府信息化的风险分析模型,其基本观点是:信息化的落差与收益成正比,与成功率成反比。即在信息化的成功率方面,设想与现实的落差越小,成功的可能性越大;设想与现实的落差越大,失败的可能性越大。在理论上,希克斯给出的降低落差以规避风险有两种方法:一是改变目标使之更接近于现实,二是改变现实使之更接近于目标。前者可以通过扩大资金来源、争取中央政府或大型机构的投入、开拓资金来源、提高信息化技能等渠道实现,后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费用开支或缩减工程规模等来实现。

(二)乡镇财政管理信息化背景乡镇财政管理信息化,指基于财政管理模式而开发的镇级财政结算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一是“统一管理”。各镇属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全部纳入结算中心统一管理。撤销原单位财务机构,财务人员集中到财政结算中心办公,从过去只负责一个单位的财务工作到负责多个单位的财务工作。二是“集中核算”。结算中心按单位单独设账,分户核算,实施“非零户”的管理。原则上每―个单位开设一个经费收支账户,用于单位日常的经费开支,确保正常运转,由结算中心集中办理结算业务,除财政资金来源外,只支不收。三是“三权不变”,即单位的资金使用审批权不变、资产所有权不变、财务自不变。结算中心的职责是监督、管理和服务,对单位的各项收支业务不加具任何审批意见,明确单位仍然是独立的经济主体,单位负责人仍然是会计工作第一责任人。通过成立财政结算中心,实现财政管理信息化,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集中管理,强化财政管理职能,提高调控力度和管理的透明度,提高财政管理的质量和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二、“乡财”项目运营维护阶段的风险分析

(一)信息储存、文档管理不规范的风险信息化项目虽然涉及到大量的软硬件设备,但系统中最重要的是系统中储存的数据,其他所有的设备。本质上是为这些数据的产生、处理、存储提供支持的。如果由于人为或客观的各种原因,如病毒入侵、设备损坏等,引起数据的破坏甚至丢失,将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另一方面,信息化项目管理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项目管理文档,包括各种项目各阶段、各环节的管理流程、工作底稿、技术文件等等,这些文档构成项目中最有价值的知识积累,可以为项目未来的运营、维护、培训提供宝贵的第一手材料,减少走弯路、犯错误的机会,具备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在信息化项目中,文档管理目前还存在明显的不规范现象。

(二)人员配备与组织结构调整的风险该部分的风险可能发生在:由于政府部门领导的换届或调整,新上任的领导对于由前任领导负责的项目会否重视程度不够、不愿意继续承担这一责任;财政结算中心的编制问题能否从体制上予以根本解决;最终用户(财政结算中心)人员调动,是否会导致接手人员对系统熟练程度不够而影响系统的正常操作和运行等。

(三)业务流程调整的风险由于政策调整。最终用户财政管理业务流程发生改变,使得现有系统无法满足新业务流程的需要,此时如果不能及时进行软、硬件系统的改造,系统将可能面临被迫放弃的命运,大量的投资就会被浪费。

(四)过度追求新技术的风险在进行系统升级或改造过程中,信息化项目常会遇到是否需要选用最新技术的问题,因为信息技术是一个飞速发展的知识领域,新鲜事物层出不穷。新技术可以提供更好地解决方案、为业务变化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更为常见的是,提供新技术的公司会承诺提供一个团队用于实施信息化项目,而无需改变业务流程本身。因此,某些部门倾向于研发基于新技术的系统以实现这一系列的崭新功能。然而经验表明,使用新技术和未明朗的技术是极易失败的,因此,在追求稳定的价值取向的政府信息化项目中,应该避免过度地追逐这种新技术、尤其是未明朗的新技术。

(五)维护资金不足的风险系统在运行维护期间,缺乏相应的费用预算,软硬件设备的维护经费短缺,使得系统运作艰难。虽然“乡财”项目的软硬件设施由财政提供,但巨大的日常维护费用,也经常使财政陷入困境,难以在公共财政体系内开支。

三、“乡财”项目运营维护阶段风险的规避

(一)提高对项目的重视程度,支持系统长期稳定的运作在“乡财”项目运作过程中,对乡镇财政管理信息化后续维护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主要有:有些地区因财力负担问题,未能将乡镇财政结算中心的软硬件设备进行必要的更新和及时的维护。个别乡镇的财政结算中心和工作人员的编制问题尚未得到落实,造成结算中心无法有效开展建设或运作。这种对“乡财”系统的持续、稳定的运作十分不利,问题要解决。离不开政府部门的重视,甚至需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强制推行。信息化本身意味着一定程度的变革。而变革可能影响某些人的利益,或者受到某些人的排斥。“乡财”信息化需要一种务实的精神去对待,否则,“乡财”信息化就可能成为信息化而信息化的、短命的“形象工程”。

(二)调整相关政策流程时,邀请最终用户的参与政府部门在执行公共政策方面,由于政策、法律常常变动,因此工作重点也不断变化。政策的信息化实施也必须进行调整,由此造成正在建设或运行中的信息化项目发生变化,常常会造成系统更加复杂,也会增加预算。政策变动的“联动效应”难以估计。甚至微小的政策变动有时也会引起信息化系统结构性的变化。同时,政策从立法到实施所需的时间,与完成信息化项目调整所需时间相比又太短。对此,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提出,必须要注意政策制定与信息化项目实施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制定相应政策的时候,就应开始考虑相关信息化项目的实施,且须进一步考虑实施过程中各个层次的责任分担和政策制定的透明度,“乡财”项目也可能受到政策调整的“联动”效应的影响。如果基层财政或资金管理流程发生改变,“乡财”系统会需要相应进行调整。此时,如果能够给予足够的缓冲时间,用于对系统的改造、实施,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这种“联动”效应的影响。最终用户是受影响的政策的具体执行者,以及调整后的信息化系统的具体操作者。因此在新的政策下达后,进行相应的信息化系统调整时,有必要考虑系统调整是否会对最终用户的工作带来影响。

(三)预留相应的资金,避免采用未明朗的新技术信息化系统中涉及大量的软、硬件设备,维护期中需要对下一阶段软件所需完成的变更、二次开发工作进行考虑。信息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之快,远超过一般电器设备,每天都被用于高负荷处理业务的设备,其损耗速度又更甚。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在超过合同约定的免费

维护期后,一旦出现故障、需要维护,都意味着需要支付相应的维护费用。除维护费用外,也可能带来相应的人力成本的支出。另外,在进行软硬件设备的升级改造时,应避免采用未明朗的新技术。当不可避免地必须使用新技术时,与供应商签订合同之前,一定要对即将采用的新技术进行实验,以评估新技术对于前期投资的保护程度,以及对项目实施可能带来的风险。

(四)注重与“金财工程”的衔接,保护项目现有投资乡镇财政管理信息化项目是实施“金财工程”的第一步战略和突破口。“金财工程”建设的总体规划包括一个目标、二大系统、三个步骤、四点要求。在该规划中,乡镇财政管理信息化属于其中的第一步骤,是为“金财工程”打基础的阶段。接下来“金财工程”计划进行以财政业务处理为核心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以及建成以各级财政部门为中心的纵横相接的政府财政信息管理系统,基本实现财政管理信息化。“乡财”项目中分散于各地区的各个乡镇,构成“金财工程”的重要基础,系统将为“金财"51程建立各级财政共建共享的财政信息资源库,提供相关数据。因此,“乡财”系统只有能实现与“金财”系统相关子系统或模块的衔接,才能成为“金财工程”的构成部分,实现“乡财”项目的最终价值,保护项目本身的大量投资。

第6篇:财政风险控制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次序logit回归;财务风险

一、 引言

本文借鉴Tseng(2007)关于内部控制质量评价指数的制定方法,以《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提出的内部控制基本目标为视角,构建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综合评价指数(ICI)。根据Altman(2002)的Z指数将中小企业的财务状况归为三种类型:危机,稳定和良好。以2008年~2011年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次序logit回归(ordered logit regression)模型检验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与财务风险的关系。

二、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说

国内外有关内部控制的研究文献较多,林斌等(2010)认为国外主要就内部控制有关法律法规的实施效果来展开研究,侧重从内部控制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两个角度来进行内部控制的实证研究。有关内部控制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外学者基本达成了统一的看法,认为内部控制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在内部因素方面,Ge和McVay(2005)认为存在责权不明的公司比较容易出现内部控制方面的重大缺陷;Doyle等(2007)提出企业的财务状况会严重影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Abbott 等(2007)研究指出公司是否拥有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外边环境方面,Zhang(2007)通过比较《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颁布后,在美国上市的本土公司和在其他在自己国家上市的公司发现,SOX法案对内部控制的有关规定加大了公司在美国上市的难度;Gong等(2009)通过比较分析在美国上市的本土公司和国外公司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发现这两类公司的内部控质量与盈余质量有着不同的相关性。在经济后果方面,主要围绕SOX法案的颁布,对企业而言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认为SOX法案302与404条款给企业带来正面的影响;二是认为SOX法案302与404条款给企业带来消极的影响;还有的人认为SOX法案302与404条款对企业没有产生显著影响”(李万福等,2012)。综上可得,关于内部控制的影响因素,国内外学者形成了一致的见解,但是有关内部控制的经济后果并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

国内学者大都围绕内部控制产生的经济后果来展开研究,委托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是这方面研究经常用到的理论基础;通过构建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从而和公司治理以及财务风险建立联系,是常用的实证分析方法。林钟高和王书珍(2007)通过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评价五个方面构建了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指标;骆良彬和王河流(2008)运用层次分析和专家打分的方法,通过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建立了关于内部控制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陈汉文(2010)以内部控制五要素构建了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综合评价指数。杨子萱和李晓慧(2013)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较高时,债权人会感知到更多的保护信号,并通过放宽债务契约条件表现出来;方红星和刘丹(2013)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衡量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指标,对内部控制质量与审计师变更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出了,高质量审计需求与内部控制质量的变化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的结论;张晓岚等(2012)在研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对公司财务状况的影响时,得出了我国上市公司在目前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决策有用性的结论;闫志刚(2012)通过辨证内部控制质量、企业风险和权益资本成本三者的相关关系,证明了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比不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具有较高的系统性风险和权益资本成本;李万福等(2012)采用内部控制五要素构建内部控制评价指数的方法,研究内部控制和财务困境的关系,得出了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在现实中确实能有效规避财务困境的结论;方红星和张志平(2012)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内部控制质量与对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的约束力和会计稳健性成正比例变化的结论;方红星和金玉娜(2011)分析了内部控制质量对盈余管理的作用机理,证明了高质量内部控制能够抑制公司的会计选择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以及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公司具有更低的盈余管理程度。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国内关于内部控制对于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防范和规避风险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因此,我们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说:内部控制质量越高的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越低。

三、 研究设计

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本文选取2008年~2011年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内部控制质量评价指数的二级指标数据中,市场份额、贝塔值、投资资本回报率、净利润率、注册会计师发表审计意见、违法违规、被诉讼、净资产增加率、股东分红和以及缴纳税额控制变量指标数据来自国泰安CSMAR数据库和色诺芬数据库,公司财务重述通过手工搜集2008年~2011年公司整改报告和自查报告整理而得到。剔除相关变量缺失样本,经过筛选,最终获得1 020个样本。本文的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采用Stata12.1完成。

2. 内部控制质量综合评价指数构建。本文借鉴由中国上市公司内控控制指数研究课题组(王宏等,2011)有关内部控制质量指数设计的研究成果,将内部控制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变量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的变量为内部控制的五大目标: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合规目标和资产安全目标;第二层次的变量为内部控制五大目标下的各分类目标变量,对于第二层次变量的选取,具体如下。

企业战略目标是企业根据自身实力、目标和外在环境的变化而制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域或产品的发展方向,从而能够在同行业中胜出,它是企业战略的出发点和基本点,是战略实施是否成功的衡量标准。衡量企业战略目标的第一个变量是市场份额。本文中,市场份额用企业的销售收入的对数来表示,衡量企业战略目标的第二个变量是企业的系统风险,本文采用目前比较实用的贝塔系数来表示企业所处的系统风险指标水平。

企业经营目标主要体现在经营效率和经营效果两个方面,因而我们采用投资资本回报率和净利润率两个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经营目标。其中,投资资本回报率等于息税前经营利润率乘以投资资本周转率,息税前经营利润率体现企业的经营效果,投资资本周转率体现企业的经济效率。

企业报告目标就是要合理保证企业财务报告和其他相关信息的真实完整。由于我国相关法规要求会计事事务所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故本文从注册会计师发表的审计意见和企业自身披露的财务重述两个方面来衡量企业的财务报告目标。根据发表审计意见的不同,将审计意见分为三类,并赋予相应的哑变量,出具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赋予哑变量值1,出具无保留审计意见的赋予哑变量值0,出具其他审计意见的赋予哑变量值-1。如果企业在本年度有财务重述现象,赋予哑变量值-1,否则赋予哑变量值0。

企业合规目标要求企业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履行相应责任和义务,并向利益相关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基于合规目标对企业的要求,本文采用企业违法违规事项和被诉讼事项两个变量来衡量企业的合规目标。如果企业没有违法违规和被诉讼事项,赋予哑变量值0;如果企业存在违法违规或者被诉讼事项,所赋哑变量值按照如下规则进行赋值:赋予哑变量值为-1-1/2-1/3-.....-1/n,其中n表示企业违法违规或者被诉讼的事项。采用这种赋值方法,主要是为了避免对事件影响的重叠作用。

资产安全目标是为了防止资产流失,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达到资产保值和增值的目的。本文从企业净资产的增长率、股东分红和企业纳税三个方面来衡量企业的资产安全目标,其中,股东分红和企业纳税额均取对数。

对上述内部控制质量评价指数的二级变量,除哑变量外,都需要进行标准无量纲化处理,目的是为了反映企业内部控制水平在整个行业中所处的位置,使其具有一定的可比性。标准化无量纲方法的公式如下:

yij= i∈[1,10]表示企业所在的行业;j∈[1,n]表示某个公司。

其中,xij表示公司j在行业i中内部控制质量评价指标的分值;

xi=xij表示公司j所在行业i中内部控制评价指标的平均值;

yij表示公司j在行业i中内部控制质量评价指标经过标准无量纲化的数值;

si=表示公司j所在行业i中内部控制评价指标的标准差。

在本文中,战略目标用Strategy表示,经营目标用Operation表示,报告目标用Reporting表示,合规目标用Compliance表示,资产安全目标用Asset_safe表示,内控控制质量综合评价指数用ICI表示。

基于以上对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指数的设计,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指数的公式:

ICI=Strategy+Operation+Reporting+Compliance+Asset_safe

3. 变量定义与模型设定。本文借鉴Altman(2002)的Z_Score修正模型,将企业的财务状况归为三种类型:危机,稳定和良好。#修正的Z指数来衡量企业财务风险,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

Z_score=0.717*X1+0.847*X2+3.107*X3+0.42*X4+0.998* X5

其中X1=营运资金/资产总额;X2=留存收益/资产总额;X3=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X4=股票市价总额/负债帐面价值总额;X5=销售收入/资产总额;Z_score越大,财务风险越小。通过上述公式,计算出不同企业的Z值,并通过经验性临界数据值判断企业所处的财务状况:当Z>2.9时,表明企业财务状况良好,赋予哑变量值2,即FD=2;当1.21

Pr(Financej?燮J)=?姿+?姿1ICIj,t+riControlij,t+wkIndustryk+?籽Year+?孜i,tJ=0,1,2

其中,因变量是企业的财务状况FD;自变量是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综合评价指数ICI;控制变量,包括董事长与总经理兼任情况(Dual)、董事会规模(Broadsize)、高管持股比例(Owner_ceo)、高管薪酬(Pay_ceo)、资产收益率(Roe)、资产负债率(Lev)、主营业务增长率(Growth)、公司规模(Size)等八个变量。此外,还对行业(Industry)和年度(Year)进行了控制,变量具体定义见表1。

四、 实证结果和分析

1. 描述性统计分析。表2对样本的主要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我们看到,就公司样本来说,其样本期内企业的财务状况FD的均值(中位数)为0.929(1),说明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状况健康的总体水平较低;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综合评价指数ICI在-26.02到25.72之间,其均值(中位数)为0.945(0.678),说明我国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总体较低,所以,整体而言,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还不够完善。

2. 回归分析。表3第一列报告了全部样本的次序logit回归分析结果。模型的Pseudo R2为0.357 9,这表明次序logit模型对于我们的实证研究具有很好的拟合效果,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回归分析(1)表明,内部控制质量综合评价指数(ICI)与财务状况(FD)呈正相关关系,且在1%水平显著,说明内部控制质量越高的中小企业,财务状况越好,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越低,支持本文的假说。此外,在控制变量中,高管持股比例与财务状况(FD)呈正相关,且在1%水平显著,这表明,高管持股比例越高,高管和股东的利益一致,降低了股东和管理层的成本,从而降低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

资产负债率与财务状况(FD)负相关,且在1%水平显著,这说明财务杠杆的使用确实会带来财务风险的明显增加。另外本文采用次序probit回归进行稳健性检验(见表3第2列),结果与次序logit一致。

五、 研究结论

本文以《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下转第118页)(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Integrated Framework,简称ERM)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提出的内部控制基本目标为视角,构建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综合评价指数(ICI);根据Altman(2002)的Z指数将中小企业的财务状况归为三种类型:危机,稳定和良好,以2008年~2011年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次序logit回归(Ordered Logit Regression)模型检验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与财务风险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高质量的内部控制降低了中小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内部控制在完善中小企业风险管理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的结论丰富了有关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相关领域的文献,同时也为我国中小企业防范和规避企业财务风险提供实证证据。

参考文献:

1. Tseng, C.Internal control, enterprise ri- sk management, and firm performance.ProQuest,2007.

2. 林斌,李万福,王林坚,舒伟.内部控制的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研究——国外内部控制实证文献评述.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6-55.

3. 李万福,林斌,林东杰.内部控制能有效规避财务困境吗?.财经研究,2012,(1):124-134.

4. 林钟高,王书珍.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实证分析.财贸研究,2007,(2):129-134.

5. 骆良彬,王河流.基于AHP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模糊评价.审计研究,2008,(6):84-90.

第7篇:财政风险控制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企业生命周期;融资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032-02

一、引言

中小企业在国内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忽视了对于财务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导致最终走向灭亡。中小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财务风险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企业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和管控。因此,基于生命周期视角探讨中小企业成长不同阶段的财务风险控制问题,对于我国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小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财务风险特征分析

(一)初创期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特征

1.初创期的资金筹措渠道风险

初创期是企业发展的初始阶段,企业的经营风险是最高的。这种高经营风险,一方面只能够吸引那些想从事高风险投资并要求获得高回报的投资者,另一方面要求这一阶段相关的财务风险应尽可能降低。而降低财务风险的最有效途径是使用权益资本,减少债务资本。

2.初创期的财务建账管理风险

初创期的财务建账可能给会计主体带来损失、收益或者既无损失又无收益。建账不及时、不规范,会计主体可能会受到财政税务主管部门的处罚,单位所有权人将无法准确、及时对单位的投资、融资进行决策。

3.初创期的资金链管理风险

资金链是维系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运转所需要的基本循环资金的链条。与企业资金链相关因素主要包括:货币资金,包括现金和其他货币资金;应收、预收账款,应付、预付账款;存货;短期借款等。

(二)成长期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特征

1.成长期的融资决策风险

在成长期,中小企业产品刚投放市场,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企业的市场狭小,生产规模有限,经营风险很高,难以承担高额负债成本。

2.成长期的成本控制风险

成本,是指可归属于产品成本、劳务成本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其他直接费用,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垫付的款项。

企业费用中存在的主要风险有:预算不符合实际;预算的内容不完整;预算采集的编制基础不准确;预算编制中出现计算错误;预算未经有效审批;费用的原始交易记录不完整、不准确、不合法;费用开支未经过有效审批;费用计提不完整、不准确;费用摊销不正确;预提摊销的金额计算不准确;会计记录不正确。

3.成长期的负债管理风险

负债经营是指企业通过利用银行贷款、发行各种债券、融资租赁和商业信用等各种方式来筹集资金弥补自有资金的不足,以获取最大收益的一种经营活动方式。

负债经营的风险特征:

1.企业负债规模越大,财务风险就越大。企业进行负债经营必须保证投资收益高于资金成本,如果企业用负债进行的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率,或者企业整体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恶化等,就会降低偿债能力。

2.过度负债有可能会引起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冲突。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股东往往喜欢投资于高风险的项目。

3.再筹资风险。由于负债经营使企业的负债率增大,对债权人的债权保证程度降低,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以后增加负债筹资的能力,使未来筹资成本增加,筹资难度加大。

4.负债经营会降低自有资金利润率。借债后,如果经营管理不善,会使盈利不足以支付资金成本,使企业息税前资金利润率低于借入资金利息率,造成借入的资金获得的利润还不够支付利息。

5.负债比率过高,可导致股票市场价格下跌。就股份制企业而言,负债经营所产生的财务风险,不仅影响企业所有者权益,而且还会影响到股票的市场价格。

6.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影响资金的周转。企业负债经营必须按期支付本息,一方面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另一方面如果还款期限比较集中,短期内要求企业筹集巨额资金还债,就会影响企业资金的周转和使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在实施负债经营战略时,必须根据企业的负债能力,控制负债规模,做到举债适度。

(三)成熟期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特征

1.成熟期的利润分配

风险资产负债率适中。企业进进成熟期后,由于产品已被社会广泛接受,从而使得利润相对丰厚,一般有较大的盈余积累,对外界举债并不十分依靠。利润丰厚,并趋于稳定,企业进进成熟期后,由于产品的市场份额相对较高,因此,销售收进增长率和利润增长率在到达某个水平后逐步降低,利润丰厚,并趋于稳定。

2.成熟期的投资决策风险

(1)机器设备的更新等。我国中小企业对内投资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对现存产品的扩大再生产,以获得规模效益。二是新产品的试制。三是机器设备更新改造。四是对人力资源的投资。

(2)投资金额较小,时间较短。首先,中小企业的实力有限。其次,中小企业项目投资很少从企业长远的战略上着眼,直接目的只是为了增加收益中小企业所做的投资决策方案以投资收益的大小来取舍,对短期收益的追求往往使企业忽略了企业战略空间发展的投入而使企业没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规划。

3.成熟期的资本运营管理风险

以资本最大限度增值为目的,对资本及其运动所进行的运筹和经营活动。它有两层意思:第一,资本运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配置资源的一种重要方式,它通过资本层次上的资源流动来优化社会的资源配置结构。第二,从微观上讲,资本运营是利用市场法则,通过资本本身的技巧性运作,实现资本增值、效益增长的一种经营方式。

(四)衰退期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特征

1.衰退期的经济转型风险

中小企业到了衰退期,就要面临很多风险。在经济转型方面,建立企业文化,用企业文化指导企业发展,用文化经营;重视虚拟经营,抢占市场份额;重视资本经营,改变主要以产品经营为主的经营模式;进行模式创新,做好集中化,专业化。

2.衰退期的资产置换风险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上升,特别是在扩大就业、满足市场需求、实现社会专业化协作、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扩大再生产过程中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的主要类型有: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其中市场风险又包括:资金市场风险、市场价格风险、购买力风险等。

3.衰退期的资金回收风险

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商业信用的推行,赊销已成为企业增加产品销售,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一种有效交易形式,中小企业应收账款数额明显增多,如果应收账款周转缓慢,就会造成资金回收困难。如果不能收回,不仅企业利润目标无法实现,而且是血本无归。当应收账款不可避免要发生时,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应收账款按期如数收回。

三、中小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财务风险控制策略

(一)初创期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策略

融资方面,应采取内源型融资战略,并充分重视利用风险投资和创新基金等。减少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努力缩短应收账款和存货的周转天数,延长应付账款的周转天数。加强资金结构管理,企业的资金结构是指企业资本资金和债务资金的比重,企业资本金是投资者投入的,代表各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债务资金属于企业的外债,代表企业债权人对企业净资产的索取权,资本金与债务资金的比例,是决定企业能否稳定发展的关键问题。

(二)成长期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策略

融资方面,应采取外源型融资战略。在成长期,企业由于快速的扩张,对资金的需求是巨大的。很显然,采用内源型融资战略已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因此,必须采用外源型融资战略。

(三)成熟期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策略

利润分配方面,应采用高收益分配战略。企业进进成熟期后,销售相对稳定,投资的需求也明显减少,财务状况得到了实质性改善,已经积累了数目相当可观的盈余和资金,此时,企业可选择高收益分配战略,采用稳定的现金股利政策。

投资方面,应采用多元化投资战略。在投资方向上不再将企业的老产品作为重点,不再追加固定资产投资,而是通过保持市场占有率、降低产品本钱、改善现金流量及寻找新的投资机会等方式来增加企业的盈利,实现更多的积累。

(四)衰退期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策略

针对我国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的特征、表现形式及形成原因,中小企业应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和化解对策,力图降低投资中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减少损失发生的可能性,为提高企业资产质量和投资回报率进行探索。

1.树立宏观经济意识

中小企业是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一份子,生存和发展必然受到宏观环境的制约和影响。由于宏观环境存在于企业之外,企业无法对其施加影响,所以应该从企业内部来寻求解决宏观环境变化对企业投资风险影响的问题。

2.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中财务风险的控制

合理适度举债,量力而行,注意项目自身的“造血功能”使投资的债务规模和结构符合还款能力和合理资金结构的要求;保持资产的流动性,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增强偿债能力;合理调度资金,保证生产需要,要有满足支付债务和股利需要的储备金;建立偿债基金,进行还款进度安排,确保资金来源的可靠性,有效的防止债务危机的发生。

3.加强决策分析,提高管理水平

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之前,首先应充分认识所要投资的项目存在的各种潜在风险因素以及发生损失的可能性。明确了解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所面临的危险,提高对风险认识的客观性和预见性,提高管理水平,掌握风险管理的主动权,力求避免风险或使风险降到最低。

4.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

在资金充足、内部控制健全、管理人员素质提高的前提下,中小企业应该建立以动态分析法为主、以静态分析法为辅的财务分析体系。要关注机会成本。在作出投资决策之时就应将各种风险充分考虑在内。

5.规范固定资产投资工程的会计核算

固定资产投资核算工作是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建设项目投资支出的核算是否及时、准确,直接决定交付使用资产的价值,并影响企业未来的经营状况和盈利水平。因此,财务部门应严格执行国家和企业有关工程财务管理的规定,规范核算。

6.参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全过程管理

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管理,降低工程造价,提高投资效益,是参加工程项目建设各单位和各部门的共同任务和目标。财务部门不能只拘泥于在建工程核算,要积极参与固定资产的投资管理,介入工程可行性研究评审、概算和预算审查、合同签订等工程建设前期工作,在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发挥应有的作用。

7.强化固定资产财务监督力度

第8篇:财政风险控制范文

关键词:基层 财政 财政风险

财政风险,顾名思义就是指财政方面出现的风险。对财政风险的定义因人的理解而异,目前普遍接受的定义是:狭义上的财政风险指政府因内外因素等的影响导致收支不平衡,产生财务危机的一种可能性。广义上是指政府拥有的资源不能对其应履行的法定责任负责会对经济社会等的稳定和发展造成损害的一种可能性。

一、 基层财政风险管理的特征

一般认为,基层财政风险具有普遍性、复杂性、隐蔽性、政治性的特征。普遍性是指各市县、乡镇都有发生财政风险的可能性,各财政内部机构、政府运作和财政收支各方面都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财政风险。而乡镇的覆盖面广,经济来源有限而支出项目较多,财政风险相对突出。复杂性是指基层财政风险的影响因素比常见的市场风险要更为复杂多变,缺乏一定的规律,乡镇作为基层的代表单位,面临更多复杂的问题,因此基层财政风险更具有复杂性。隐蔽性是指人们一般认为作为政府是不会破产的,都认为财政风险不可能存在,这样主观上或客观上造成了财政风险的隐蔽性。政治性则是由财政的政府服务职能决定的,财政体制往往由其政治体制所决定,对财政风险的管理、监督、化解和防范也必然会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二、 现状分析

(一)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至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中央财权大大提高,地方财政的财权极度下降,而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划分的变化却很小。基层财政的收入少,而相应需要解决的公共政策项目比较多,国内很多基层财政都是“吃饭财政”,财政收入勉强能发放工作人员的工资,完全不能履行公共职能。以湖北省襄阳县为例,其财政收入才从1994年的10775万元增加到2000年的37920万元,增幅达25.98%。但尽管我们从账面上看到的如此多,但是实际情况是其收入的水分太多,仍然导致其县内不能按时发放工资,更不用谈其履行公共职能。

(二)基层财政负债严重

基层财政负债问题是当前制约我国乡镇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关键问题,通过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一些地区财政负债比例很高,有的甚至达到了90%,并且数额巨大,还债期遥遥无期,基层财政负债主要来源于银行、信用社、企业单位甚至个人,其中银行和信用社的借款最为居多,基层地方的财政债务的规模和内容是不同的,性质也不一样,但大多情况下都是存在严重的负债问题,根据某专业调研发现,中国镇政府的财政负债平均每年以200多亿元的速度增加,中国目前基层乡镇的债务已经达到5000亿元,另外调查发现越是基层的财政机构,其负债比率往往越大,其中以乡镇最为突出。

(三)财政公共支出大

至1994年以来,国家分税制改革后,地方财政主要负责地方党政机关的运营费用、地方经济发展的费用、还有地方企业开发产品、生产运营的费用,城乡维护建设费用以及地方教育、文化、医疗等支出。可见地方财政需要支付的费用涉及范围非常广,而地方财政的收入来源有限,并且很大一部分还得上交中央财政,导致乡镇政府在支付工资和日常费用的支出后,很难再有闲余的资金进行公共服务。

(四)财政经费存在浪费现象

一方面是乡镇财政的收入有限,捉襟见肘。另一方面却存在乡镇政府财政经费浪费现象。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乡镇政府作为最基层一级政府,要面对上级方方面面各个单位,上级的任何政策措施,都需要乡镇政府这一级来贯彻执行,最终落实到老百姓。一个乡镇,每年迎接上级大大小小的检查不下百次,公务接待必不可少,这就造成一部分财政经费浪费。二是乡镇政府存在决策性浪费,由于没有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当乡镇主要领导发生变更时,往往对前任正在执行的决策存在否定、变更现象,也会造成财政经费的极大浪费。三是有些乡镇财务制度不健全,或者是财务制度执行不严格,造成在公务接待、车辆加油及维修、文印、出差报销等方面出现经费浪费现象。

三、 基层财政风险管理的成因

(一)财政体制缺陷

1994年我国进行了分税制改革,划分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财权,然后对于事权的划分却一直没有明确的改革,也没有与财权划分进行相适应,目前中央财政的收入比例逐年攀高,地方财政收入则呈下降的趋势,根据国际惯例,收入的划分应该与其承担的事权相适应,应该在保证政府履行财政职能的基础上按照税种的标准或税率进行划分,来平衡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收入。

(二)法律制度建设落后

当前我国对基层财政风险控制方面的法律制度很少,我国《预算法》中明确规定了地方财政政府不能举债,但是当前地方政府举债已经成为了普遍的做法,只是通过规避法律或者隐蔽的手段进行,再者,目前我国尚还缺少有关财政监督的法律。加上目前的法律法规中所提到的有关财政风险控制的规定也不是很系统,从而使得当前财政监督各方面都还缺少一个健全的法律保障。地方有关财政监督的制度建设也不是很健全。虽然在很多地方的政府部门都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其中有一些的地方还以地方性行政规章的形式出台,但是这些规章制度中的规定缺乏统一性。

第9篇:财政风险控制范文

【关键词】 政府采购 风险 风险管理

一、政府采购的概念和特征

1、政府采购的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简称《政府采购法》)中的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条例》(简称《条例》),可进一步解释政府采购行为,见表1。

2、政府采购特征

(1)采购主体庞大。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非常庞大,政府采购是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我国政府是国内市场最大的消费者,没有任何私人采购的规模能与之相比拟。

(2)采购对象广泛。政府职能的广泛性决定了政府采购对象品目繁多,从汽车、家具到武器、航天飞机等无所不包,涉及货物、工程和服务各个领域。因此,当务之急是建设一支懂技术、懂管理、懂专业的采购队伍。

(3)采购资金公共。政府采购的资金是纳入预算管理的财政性资金和以财政性资金作为还款来源的借贷资金,来源于纳税人的税收和政府公共服务收费。

(4)采购政策严明。政府采购作为政府公共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规模巨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支持民族产业等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政府采购政策具有导向功能。

二、政府采购风险识别

政府采购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廉政风险、违规风险和质量风险。政府采购历来是廉政高风险岗位,廉政风险是在政府采购活动中采购人或采购机构、评审专家等采购当事人利用职权之便设租寻租谋取私利的风险;违规风险是采购人或采购机构因为主观故意或对政策把握不准确而造成的违反政府采购制度规定的风险;质量风险是由于供应商偷工减料或故意以次充好使得采购对象与采购人预期或采购文件的规定不符给单位带来损失的风险。

三、政府采购风险分析

1、行为主体利益不统一造成的风险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利益最大化是各个主体(包括政府)的行动目标。如果一主体利益的增加是以另一主体利益的减少为代价,那么必然导致风险的产生。在政府采购活动中,行为主体包括三个方面:采购单位(用户)、采购机构和供应商。采购单位的利益是以尽可能少的财政资金获得质量高且数量多的货物、工程或服务,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采购机构的利益是通过组织采购活动获得丰厚的收费和佣金,其利益实现的关键在于以最少的耗费促成最大量的采购交易。供应商的利益在于通过参与政府采购活动,最大限度地获得商业利润,其利益实现的关键在于它是否能够中标和取得采购合同。三方利益的不统一,有利于相互间监督制约,但易导致廉政风险、违规风险与质量风险。

2、政府采购中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风险

信息不对称源于“私有信息”的存在,即交易活动中一方知道而另一方不知道或不完全知道的信息。信息不对称增加了欺诈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政府采购是指代表政府的一方与供应商之间的交易。不管是集中采购还是分散采购,都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集中采购交易中,虽然政府采购制度中的“三公”原则使得政府一方将信息及时公布于众,让所有供应商前来参与采购,但政府对广大供应商的“私有信息“仍不能完全掌握,信息表现为“单向”不对称。在分散采购交易中,只有少数供应商能从政府那里获知采购需求信息,而对于其他供应商而言,信息是不对称的,政府对单个供应商的各项信息也是不了解的,这种交易存在“双向”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导致交易成本增加和效率降低,甚至导致交易失败,还易产生廉政风险、违规风险和质量风险。

四、政府采购风险控制

1、廉政风险控制

(1)加强政府采购制度培训,打造高素质采购队伍。一是自上而下组织政府采购人员学习本单位组织的采购培训内容,认真参加财政部组织的《条例》知识竞赛。二是根据《政府采购法》和《条例》以及本单位的规定,制定完善政府采购工作流程和采购中心岗位责任制度,规范政府采购行为。三是推行人员准入制度,组织政府采购人员参加岗位考试,凡是通过考试的人员,颁发合格证书,要求采购人员持证上岗,从根本上提高采购队伍整体素质。

(2)把握廉政风险关键控制点。一是杜绝“化整为零”的现象。按照国务院或地方人民政府规定的采购数额标准,实行公开招标,严防人为降低竞争难度、封闭采购信息、与供应商串通、滋生腐败问题。二是严防目录内项目自行采购行为的发生。采购人应根据采购项目是中央预算还是地方预算,执行国务院确定公布的集中采购目录或地方的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集中采购目录,不可人为增加“自由裁量权”,将集中采购目录内的采购项目自行采购,而不委托集中采购机构组织实施,这种故意规避集中采购的行为也带有廉政隐患,要严加防范。三是执行回避制度。采购人员、评标委员会的组成人员、竞争性谈判小组的成员以及询价采购中询价小组的人员与供应商有利害关系的,必须回避,防止相关人员,滋生廉政风险。

(3)全过程多部门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加强监督力度。采购部门、财务、监审等相关部门要实施从立项到采购到验收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监督。对重大招投标活动要现场监督,对查实的商业贿赂等腐败案件要依法予以重惩。执行政府采购信息公告制度,畅通社会监督政府采购的渠道,借助社会监督力量防范政府采购廉政风险。

2、违规风险控制

(1)增强采购人依法采购意识。《政府采购法》主要包括总则、政府采购当事人、政府采购方式、政府采购程序、政府采购合同、质疑与投诉、监督检查、法律责任和附则九个方面。涉及到五个重点环节。一是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项目必须全部纳入政府采购范围,依法实施政府采购,要做到“应采尽采”;二是集中采购目录内的项目必须依法委托集中采购机构采购,不得自行采购;三是达到公开招标数额标准以上的项目要进行公开招标,数额标准以下的项目应选择相适应的采购方式;四是采购进口产品要履行报批手续,落实节能环保产品强制和有限采购政策,落实自主创先产品、中小企业产品有限采购政策等;五是按照各种采购方式的法定程序组织采购,重点包括信息公告、专家抽取、开标、评标等环节。

(2)加强各个环节审核控制,使采购行为合法合规。一是计划环节,政府采购计划是否与预算对应,是否包括全部应纳入采购范围的项目,是否选择了正确的组织形式和采购方式。二是立项环节,集中采购目录内项目是否委托集中采购机构采购,是否按照协议供货、定点采购的有关规定执行。达到公开招标数额标准的项目是否采取公开招标方式,未达到公开招标数额标准的项目是否按规定合理选择采购方式。三是特例品环节,涉及进口产品采购的项目是否已事前履行审批手续,准备采购的项目是否已编入政府采购计划。涉及节能环保产品采购的,评分条款及其他条款是否体现强制和优先采购节能环保产品政策。四是采购环节,采购活动是否按照法定程序开展,是否在财政部指定的媒体上信息公告,是否组成评标委员会、谈判小组、询价小组等,其中的专家应在财政部专家库抽取,评分、谈判、确定供应商是否符合采购文件约定。

3、质量风险控制

(1)做好供应商的审查与登记工作。一是资格预审,政府采购管理部门比照《政府采购法》和各行业的特殊要求,对投标人的基本情况、经验和过去完成类似合同的情况、财务资信状况、人员及设备能力情况等进行严格审查,不得违规将不合格的供应商列入储备库,也不得采取种种手段故意刁难合格供应商。若出现该种问题应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二是资格复审,重点审查供应商的诸如假账、违约或作弊、供应商合谋等各种不轨行为,一旦发现问题,采购机构及时终止或取消供应商的投标资格,避免给采购方带来损失;三是资格后审,为了有效地控制质量风险,在确定中标商后,对中标商是否有能力履行合同义务作进一步审查。

(2)做好政府采购履约验收工作。政府采购履约验收是政府采购活动的最终环节,也是保证政府采购质量的关键。一要重视验收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是依据政府采购合同,以采购合同、招标文件和投标文件为主,结合国家颁布的有关规定标准、国家有关部门的检测报告、制造厂商的产品说明书作为参考,对采购标的的规格、功能、品质等技术指标,包括供货时间、售后服务在内的相关要求确定严格的验收标准,并据此制定具体验收方案。除了验收标准和具体方案外,验收程序也要严格规范,避免随意性和主观性。标准严格、方案清楚、程序明确是保障采购产品质量的必要条件,同时保护了采购人和供应商双方的合法权益。二要根据常规项目与特殊项目采取灵活的验收方式。常规的采购项目在供应商履约后按照通常的验收程序进行验收,对一些具有特殊性的项目可采取定期回访、临时跟踪与分段式验收等更有效的验收方式,避免一次性验收可能造成的售后服务不到位的现象。此外,对重大的和技术复杂的政府采购项目要组织评委和专家进行联合验收。

(3)加大对违规供应商的惩罚力度。对于提供虚假材料、未按规定履行合同义务、出现严重质量隐患的供应商,按照《政府采购法》的相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包括对其罚款、列入不良行为记录名单、没收违法所得、吊销营业执照、追究刑事责任等,将政府采购质量风险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