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思想论文范文

高中思想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思想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思想论文

第1篇:高中思想论文范文

物理模型和物理概念的形成有其源泉,这个源泉就是客观的运动着的事物,然而它们与事物的原型却又不同.这就是物理思想方法的核心与灵魂,也自然成为了学生在理解与把握上的难点.对于纷繁复杂、纷至沓来的物理概念,学生的心理准备就暴露出了明显不足,他们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与把握因此而显得浅显而不深邃,零碎而不完整,平面而不立体.所以,促使学生懂得引入新概念的目的是物理概念教学的关键问题和当务之急,要让学生充分明确物理新概念的教学要研究和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物理新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说明了什么问题;启发学生比较和区别新老概念的不同.形成概念需要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深入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新概念置于不同的物理状态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并不断地完善和充实,从而使学生在主动学习和具体的物理情境中加深对概念的认识与理解,并向立体发展.

二、重视研究方法教学,切准物理定律定理

在当前的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一些学生在学习定律和定理过程中,把兴趣和注意力几乎都集中在它的最后结果上,而对定律和定理的研究对象、对定律和定理所适用的范围以及使用的条件都忽视了,并且把定律的实验过程和定理的推导过程以及实验及推导过程的物理思想方法也忽视了.结果导致乱套公式,出现错误.众所周知,定律和定理是一种在“理想状态”下形成和产生的结论,因此其既是有一定的条件,也是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其在物理过程中把各物理量之间的变化规律都反映了出来,因此它既有一定的对象,也是有动态的.在定律和定理的教学中要凸显其本质,教师就必须认真确定好研究的对象、详细分析好物理过程、深入讨论好适用的条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高中物理教学应切实重视渗透物理定律和定理,这是一个学好物理的重要环节,教师应有效扭转学生把“求什么”作为解决物理问题时首要思维的现象,对于遇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首先对物理过程、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和确定,在此基础上再判断和确定适用何种原理.这是一种相对规范的物理思想方法,对一般的物理问题和困难的物理问题的解决都有很好的作用.学生只有掌握和学会运用了物理思想方法,面对难题就会胸有成竹.

三、注重科学方法渗透,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要提高物理教学效率,教师应将科学方法渗透和运用于教学之中.以物理知识为主要内容是物理课程的标志性特点,而科学方法的渗透与运用则是促进物理教学向更高效率发展的助推器.物理教学中运用科学方法不但需要潜移默化地渗透,而且更需要有意识地强化训练和培养.渗透、训练、培养科学方法要将其与物理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并有机地融为一体.如果将两者割裂开来,或者在阐述科学方法时抛开物理知识,那这就如同空中阁楼,导致理论与实际的严重脱节;而如果一味地讲授物理知识,不注重科学方法的教育,那就如同给学生一堆建筑材料,而不教会他们建造楼房的方法,也只能是没有基础支撑的楼房.只有两者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才能事半功倍.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好情境,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从一定的意义上说,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一种知识的体现,学生要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亲自参加解决问题的实践.因此,教师应创设好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有效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第2篇:高中思想论文范文

关键词:迁移思想;高中数学教学;应用

高中数学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新知识的传授依赖于旧知识的掌握。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迁移现象产生的过程,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迁移现象产生的过程。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建立起迁移教育的观点,对于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的认知结构,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加速技能的形成,提高和发展数学概括能力都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基于此,笔者梳理了自己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希望得到同行的指正。

一、合理组织教学活动,加强新旧知识的迁移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迁移现象产生的过程,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迁移现象产生的过程。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智力活动方式是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形式化和具体化。如在“函数”概念的学习中,是从初中变量间的关系到数集间的对应关系理解的学习。由“相同要素说”,两种类似的学习内容容易产生影响,而其中学习内容间的类似性是学习活动类似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学生能对新旧知识做出概括,找出他们之间的联系,那么就能实现学习之间的迁移。因此,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共同要素)是实现迁移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当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使教学的每一环节都应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师每时每刻都应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充分利用己有知识的特点来学习新知识,促使正迁移实现。因为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为了提高学习质量,达到顺向正迁移,教师应注意选择那些刺激强度大,具有典型性、新颖性的实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避免非本质的属性得到强化,防止产生顺向负迁移;教师还应及时引导学生对新旧概念进行精确区分、分化,以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比如,在进行立体几何中“空间角”概念教学时,就可以根据需要有目的地复习旧知识,这样学生会“触景生情”,诱发联想,产生迁移。讲解如下:

1.温故:我们以前是否学过有关“角”的概念?请回忆角的定义。

2.联想:我们将要学习的“空间角”与已学过的角之间有没有联系呢?我们知道立体几何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将空间问题化归为平面问题来解决,那么能否利用我们已学过的角的概念来研究“空间角”呢?通过上述联想,解决问题的方向、思路已比较清楚了。

3.小结:对于异面直线所成角,通过平移化归为相交直线所成角,由等角定理保证定义的合理性和空间一点选择的任意性,进而比较择优,空间一点通常可选在两条异面直线之中一条的特殊位置上。至此,不仅揭示了新旧知识之间内在的紧密联系,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这样,对于线面所成角与二面角问题,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迁移”了。

二、利用生活中的知识,迁移为数学知识

数学也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很多数学概念和定理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它的来源,如果我们当教师的能看到这一点并且重视到这一点,运用迁移的理论,把反映数学的生活迁移到数学教学中来,我们的数学课堂一定会丰富多彩。那么教学中如何具体实施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生活语言迁移形成数学概念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概念不少就来源于我们生活中的语言,只要我们稍加提炼,就能用生活中活生生的语言来诠释同学们以为抽象的数学概念,从而使数学不再令学生感到陌生,实现有利于培养学生情感的迁移。例如,在讲函数时,笔者在教学中是这样引入的,从生活中的信函、公函、涵洞出发,我们会让学生很形象地理解:中学数学最重要,也被人为地认为最抽象,让最多的学生望而生畏的函数概念,其实学生大都能理解,信函和公函是作为勾通人和人、单位和单位之间的关系的,涵洞是沟通路两边的关系的,那么我们的函数也是沟通数与数关系的意思。简单地说,函数就是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学虽然曲解了概念最初的意思,但却拉近了学生和数学的距离。

2.生活中的道理迁移成数学道理

由金章茂编译的前苏联一位数学家的一本书《没有公式的数学》,在书中他把很多数学道理用生活中浅显易懂的道理给出了说明,使人们不用公式,不用严谨的证明一样能理解数学,而且还能直接感知数学,虽然严谨是数学的本质特征,但我们不能仅仅为了这种特征,就把学生拒之数学的大门之外。其实,学生在对数学有了热情之后,他自己也会严谨起来的。基于上述经验,我们也可以把生活中的道理迁移成数学道理。比如,笔者用多米诺骨牌很轻松地给学生讲明了数学归纳法的原理,特别是在数学归纳法中很多学生都不理解:我们要证的关于n的命题成立,我们为什么可以假设n=k时命题成立呢?笔者给学生讲,在多米诺骨牌游戏中,我们把相邻两块摆好,前一块如果倒下能把下一块砸倒,只是为了保证传递下去,我们并不是说前一块就倒了(相当于我们并不是说n=k时命题就成立了),前一块倒不倒是由你推不推倒更前面的骨牌决定的。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数学归纳法中的道理。

3.生活中的现象迁移成数学知识

生活中的现象之所以能迁移成数学知识,是因为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就是数学要研究的对象,生活现象就是数学知识活的源泉。只要我们能加以提炼和引导,学生们都能完成这个迁移过程。例如集合论中,我们可以这样讲集合中元素的性质:我们班中的人是确定的,对任何一个人,要么属于我们班,要么不属于我们班,这就是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我们定期互换位置,我们班这个集体还是不变的,即为集合中元素的无序性,我们班中任何两个人都是不同的,即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

三、精心组织练习,促使学生触类旁通

迁移现象在知识学习和掌握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而知识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那么,在教学时,教师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知识的迁移量。一般说来,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己掌握的知识经验出发,启发学生联想,鼓励学生寻找待解决的问题与已有经验的相似性,尽可能找到一类题在解法上的共通性,用于解决问题。

所以,教师要在知识传授之后精心组织练习,促使学生触类旁通,帮助学生概括、总结经验,增强迁移的效果。例如,在讲授完重要不等式“a+b≥2(a>0,b>0)”,新课内容之后要让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此不等式的实质:“一正二定三相等”,可设计如下题组进行练习:

1.x<0时,证明:x+1/x≤-2;

2.x≠0时,证明:|x+1/x|≥2;

3.a>0,b>0,c>0时,求证:(b+c)/a+(a+c)/b+(a+b)/c≥6

这一组题在解法上的同一性体现在都要运用基本不等式“a+b≥2(a>0,b>0)”上,那么就要启发学生,概括出上述题目的共同点,灵活地把基本不等式“a+b≥2(a>0,b>0)”的知识迁移到问题中,用于解决问题,培养解题能力。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是教学活动的导演,要时刻提醒自己,永远不要让自己导演的教学活动背离了“为迁移而教”的主题,不但自己要切实做到为迁移而教,同时还要尽量使学生做到为迁移而学,让课堂少一些无意义的机械学习,多一些丰富多彩、能激发学生积极情感的有意义学习。既要注重课本上理论问题的训练,更要注重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让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情感、知识、技能的迁移,不但能使学生牢固树立迁移意识,而且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邱文化.影响数学学习迁移的因素[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3).

第3篇:高中思想论文范文

1.创设丰富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思想政治课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受其自身内容的限制,过多的理论知识和繁杂的抽象概念使得学生很难在其中找到学习的乐趣,所以现实中普遍遭遇学生的漠视。对此,教师应先行提高自身对课程的热情与投入度,用自身行动、语言的融入来活跃气氛,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高中生正处于向成年人过渡的阶段,各方面都趋于成熟,对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强,对新颖话题兴趣浓厚,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设备来丰富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可以案例模拟、事件重演等形式,让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在音乐、视频等多元化素材的调剂下,直观生动地呈现于眼前,满足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感官追求,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

2.营造良好的舆论文化环境

思潮作为社会群体的意识载体,有着“潜移默化”和“润物细无声”的独特性质。因此,教师应准确把握舆论与文化的媒介作用,通过广泛的宣传和引导,教导学生学会抵制多元思潮中的消极和腐朽,扩大主流舆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教师要借助良好的舆论氛围与文化环境引领学生端正思想认知,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行。

3.科学认识社会多元思潮

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师要提高认识,不能因为某一观念或思想对主流意识形态存在显性或潜在威胁,便排斥、抗拒其在某方面的局部合理。同时,也不能因为某一观念或思想对社会发展某一个阶段存在合理性而忽视其危害。教师应在客观认识和了解各种社会思潮的本质及危害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客观认识各种社会思潮的来源和实质,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学生学会辨识,理性对待,帮助学生在与多元思潮博弈之中健康成长与发展。

4.实践教学引导思想内化

教师应改变传统“照本宣科”的僵化教学法,让教学更贴近实际,调整思想政治课内容,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如可根据班级班风的特点分别展开实践教学:针对班风沉闷的班级,可以开展关于“人生理想”“竞争意识”等互动活动;对于班风活跃的,则可开展“互助合作”“创业理想”等教育活动;又或是按照学生个性特点、年龄层次和知识水平,精心设计学生乐于接受的实践内容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二、结语

第4篇:高中思想论文范文

根据市局德育工作要求与学校关于“自主创新,主体发展”的办学理念,德育工作将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师德建设年为契机,帮助学生树立为人之德,为事之德,立身之德。通过以“班级文化陶冶模式”的构建,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以人文精神的养育为突破口,整合德育资源;以班主任目标管理考核评估,落实班主任岗位责任制;以强化自我规范、自我发展的过程养成教育,创设一职中高中“自主创新、主体发展”健全人格培养为特征的德育管理新格局。

二、工作目标

1、以“班级文化陶冶德育模式构建”为载体,拓展德育内涵和视角;通过选择班级文化特色,制定班级文化建设目标,设计团体活动的实践程序,研究班级闪光点,抓住薄弱点、寻找突破点,形成学生“自我要求、自我调整、自我约束、自我评价”的良好班风与学风,创设弘扬民族精神和城市精神的校园文化。

2、以个人“学习化”建设管理为基础,自我评价与反思,唤醒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领悟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研究、质疑批判、认真作业、提高作业优秀率中获得自身需求的满足,以此产生深入求知这种强烈欲望的学习方式,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责任心,形成稳定的心理定势与行规准则的内化要求,以良好的学风建设优良校风,确保违纪率控制在最低点,严重违纪率控制为零,杜绝案发率。

3、以班主任队伍建设为基地,落实班主任岗位责任制,进一步深化班主任常规工作达标要点的实施,通过对班级工作全方位考核班会课的规范运行与班主任手册的规范记载,促使班主任常规工作达标质量明显提高,为形成一支优秀班主任队伍夯实基础。

4、以对学生自主能力和自主意识的培养为抓手,充分发挥“四自教育”校本课程的作用,研究和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与德育管理的操作体系,积极探索班级主导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和内涵,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实现班级间、年级间与学生间均衡发展的策略目标。

5、进一步深化家长学校建设;通过家委会、家长会不断完善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教育网络,保证德育工作的立体化教育落到实处,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整合。

三、工作计划

(一)完善制度建设,规范工作职责

1、进一步完善德育处规章制度。为适应新时期教育的要求,做好德育各项工作,从今年三月份,德育处全体人员统一了思想,结合我校实际,重新制定、修改和完善了德育处各项规章制度,如:《一职中高级中学安全条例细则》《06年德育处工作计划(上、下)》《德育处工作人员岗位职责》等,使一职中高中德育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等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2、在每周一,德育处都要对学生进行广播宣传,强化安全意识,印发宣传材料,包括:《致家长一封信》、《家长通知书》、《一职中高中学生仪表规范要求》《学生日常考核扣分标准》等。

3、每月确立德育教育主题。在制定每学期《德育处工作计划》时,每月确立一个教育工作重点。每月安排两次主题班会,每次班会的主题在学期初随计划下达到班级。这样,使我校德育教育有系统性、连续性和深入性。

4、每周一召开德育处例会,总结上周情况,布置本周工作。

(二)尽心竭力,加大管理力度

1、克服困难,讲求奉献。学生日常表现直接反映了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更折射了学校的实际面貌。一职中高中学生多,构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因而德育处的工作多而杂,偶发事件多。为了预防和处理好各类事件,德育处主任和各位老师牺牲了很多休息时间,每天早7点前到校,中午值班同志两点到校,时常工作到晚上八、九点,周六周日都不休息。处理难题时,有时还受到辱骂,由此可见,德育处工作的艰难。经过大家的通力合作,使德育处的工作能顺利的完成。

2、耐心细致,做好学生和家长工作。凡是德育工作,人人出谋划策,特别是细节问题,考虑周全,避免漏洞的出现;凡是学校要用的材料都积极准备好;凡是领导交代的任务,都能不打折扣地完成。特别是处理一些违纪学生时,全处同志相互支持,群策群力,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之内心受到震动,从根本上认清自己的缺点,努力改正,从而使工作做到有理有据,力求尽善尽美。从全年《德育处工作日记》看,里面记载着全处全年共与学生谈话近三百次,与家长谈话一百三十多人次。

3、德育处每天组织巡查组教师检查各班上课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一天一小结,一周一汇总。为班级管理提供了帮助。

4、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教工作。通过各种形式,对后进生进行帮教、转化工作。这些活动不空洞,有实效,对后进生的转化起了积极的作用。

(三)加强培训,造就一支得力的德育队伍

班主任是学校管理的主力军,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者,是沟通学生与学校的桥梁,要想取得满意的管理效果,必须注重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全面提高班主任的素质。

1、加强班主任培训,提高德育质量

由于我校教师队伍年轻,教育教学经验不足,因而加强班主任培养是当务之急。本学年,德育处共进行了多次大型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培训会,使班主任受益匪浅。同时,各年级结合本年级的特点,也多次召开班主任培训会,提高了班主任教育能力。

2、定期召开班主任会(每周一)。工作有布置、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

3、与班主任谈话(做工作)共120余人/次。特别是期末阶段与预聘的班主任分别进行了谈话,为班主任工作的顺利交接创造了条件。

4、组织和安排巡逻队成员在上、放学时间,认真检查学生遵纪情况,纠正各类违纪事件,特别是制止了多起校外人员到校寻衅滋事,确保了校园的平安。

此外,对学生会成员加强管理和要求,使他们增强了责任意识,成为课间纪律管理者。

经过全体同志的努力,学生形象有了极大改观,学校面貌为之一新。各种违纪现象大量减少,学生素质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四)开展各种活动,实践育人

1、每月确立一个工作重点,十二个月,月月有教育主题。

第5篇:高中思想论文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问题;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的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开展得并不理想,分析其中的不足并找到解决的对策,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活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1.实践教学形式单一

提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很多高校都会以社会调查研究为重点,认为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只把实践教学形式局限在社会实践上,就会限制对实践教学内涵和形式的全面认识,使实践教学形式过于单一,从而制约了实践教学外延的拓展。

2.实践教学环节普及面不大

目前,即使在社会调查研究方面,很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环节还不能在大部分学生中普及,社会调查环节多是与校团委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或“三下乡”活动结合进行,目前只能做到部分优秀学生参与,停留在以点代面的层面,还没在绝大多数学生中普遍展开。这与国家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要让大部分学生参与还有一定差距,从而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大大下降。

3.实践教学环节经费投入不足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强有力的经费保障。实践教学的经费主要用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交通、通讯、资料和聘请相关人员给学生讲课,等等。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经费问题,教育部曾下发过相关文件,明确要求各高校每年要按一定的生均数额标准划拨专项经费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但是,限于财力问题,很多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上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还十分有限,与专业教学存在明显的差距。这也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羁绊之一,它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4.实践教学缺乏规范性

虽然很多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中有了一些具体形式,如观看影像资料、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但从实施情况看,规范性不强仍然是主要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部分高校尚未把实践教学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教学计划之中,对课时、具体计划、实施方法等未作具体规定;有的学校虽然建立了一些相关制度,但这些制度仅仅停留在文件上。另一方面,有的高校即使将实践教学纳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教学计划,但是也没有制定规范的教学大纲,大纲的缺失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没有统一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教师只能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条件和责任心来自行决定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顺利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对策

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只有找到切实可行的对策,才能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

1.明确内涵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单一的主要原因是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即高校管理者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仅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局限于社会实践这一形式,而忽略了实践教学的完整内容。有的学者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界定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把理论与实际、课堂与社会、学习与研究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自主研究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的多种教学方式的总和。它的具体形式应该是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的、学生可以广泛参与的一切教学方式。”根据这样的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广义而非狭义的教学方式。换言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除了社会实践以外,还可以包括课堂实践、校内实践、科研实践等多种形式。根据各高校本身的具体情况,找到适合自己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或形式的组合是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单一的有效途径。

2.健全形式

要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普及面不大的问题,单一地依靠社会实践是不够的,即使有的高校建立了校外实践基地,但由于经费、时间和师资等各种因素的限制,能够参与的学生也是有限的。因此,基于对实践教学内涵的认识,健全实践教学的形式是解决普及面问题的关键所在。比如,在社会实践方面,可以让学生全员参与寒暑假或节假日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活动;在课堂实践方面,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自学自讲中来;在校内实践方面,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校内重大庆典活动,也可以通过对校史馆、校内实习工厂等资源的有效整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校内实践机会;在科研实践方面,可以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全员撰写经典读后感、调研报告、命题作文、讨论提纲和自学报告等形式,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指出的是,无论采用上面的哪种形式,教师的针对性指导都是十分重要的,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确研究的对象,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辩证思考,客观分析,得出科学结论。

3.加大投入

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各种形式的顺利开展还有赖于高校长效的经费投入机制的建立,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力的物质基础。它要求高校管理者同等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与专业课的实践教学,高校相关部门应有明确的关于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使用和管理的规定,即高校不仅要有专门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专项教学经费,而且还应有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实践教学工作量的量化标准,这样才能建立一种长效的针对实践教学的激励机制,从而保证教师的工作热情。当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实践教学经费的使用上也应做到经济、节约、高效,保证教学经费真正用于实践教学。总之,只有在建立起长效的实践教学经费保障和激励机制的前提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才能可持续地开展下去。

4.规范实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除了上述影响因素之外,规范的实践教学机制是重中之重。规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制应该包括实践教学的基本原则、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实践教学的实施和实践教学的考核四个方面的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针对性原则,即必须紧密结合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教学大纲和具体内容开展实践教学;(2)规范性原则,即每次实践教学必须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既有计划,又有过程;既有结果,又有实效,不走形式,持续开展;(3)多样性原则,即实行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集中实践与分散实践相结合、教师指导实践与学生自主实践相结合,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4)因地制宜原则,即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坚实的平台。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形式和内容是统一的,实践教学的内容决定了实践教学应采取的形式。目前,各个高校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实践教学形式,这些形式可以概括为“听”“说”“读”“写”“看”和“走”六种形式:“听”即学生根据教学大纲和内容听相关的专家讲座或学术报告,然后发表自己的感想和见解;“说”即学生根据教师的命题进行讨论、辩论和演讲;“读”即学生根据课程特征和内容读教师指定的经典著作,然后撰写或发表自己的见解、感悟;“写”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或社会重大事件,指定命题,让学生撰写论文进行评比;“看”即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观看影视资料,让学生写观后感或发表感想;“走”即根据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要求,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实地参观调研,撰写调研报告。以上六种实践教学的形式,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规范实施。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该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和有组织的实施。有计划,即实践教学在实施前应制定周密的计划,教研室和教师要上报计划,通过学院审核;有目的,即实践教学的形式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置;有组织,即实践教学过程应在学院的领导下,由各教研室直接组织实施,广大教师应广泛参与,并且在实践教学结束后,任课教师及时收回学生的调研报告或心得体会,评定实践教学成绩,及时进行分析总结。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考核应确立体系意识,即不仅要有明确的考核标准,而且还要针对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形成针对性的考核主体和考核机制,从而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规范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它的顺利开展需要高校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的密切配合和不断创新。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完善对策和创新形式,才能达到将理论内化为学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质量的目的。

基金项目:

辽宁工业大学2009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作者简介:

高琳(1978―),女,黑龙江牡丹江人,讲师,硕士。艾志强(1975―),男,辽宁锦州人,教授,博士。

参考文献:

[1]刘世华,吴绍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识局限及对策论析[J].教学与研究,2008(4):88.

第6篇:高中思想论文范文

首先,学生思想活跃,教育方式不够灵活。从高职院校的学生年龄构成来看,他们都处于青春发展的重要阶段,具有追逐个性、崇尚新潮、追求时尚的思想,更容易被一些非主流思想引导。传统文化氛围不强,导致部分学生认为传统思想已经“过时”,学生很容易对学习内容产生乏味、枯燥感。再加上部分教师仍然沿袭“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在教育过程中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其次,学生接触信息量大,教育内容不够贴近学生,吸引力不强。现在网络发达,信息来源广泛,学生现下的娱乐生活中,电视、电脑、手机游戏等一些“新奇特”的方式层出不穷。在学生所接触的庞杂的信息中,不乏一些负面的信息。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价值观很容易受到不良价值观念的左右,传统文化的融入显得单薄,对学生而言不具备凝聚力和吸引力。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体系中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重点内容,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也为众多思政教育者提供了发展的平台。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如下: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很多科学、优良的思想方法、行为指导的道理。中国传统文化是思政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思政教育要想切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就必须要迎合新世纪的发展需要。传统文化构建了特有的民族文化体系,深刻影响着民族的精神风貌。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强大的青春活力,作为中华民族的传承者,他们理应继承和发展老祖宗留下宝贵的思想财富,将传统文化中一些经典的政治、文化、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处事方式作为自身的思想、行为的引领,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符合时展要求。

近年来,西方思潮的不断引入对传统文化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外来思想中不乏一些低俗的内容,例如享乐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等,这些不良思想容易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干扰。因此,要将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忠烈刚正、勤俭节约、克己奉公等优秀的民族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此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教育资源,教育高职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要引导学生学会对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进行提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从而在学生中倡导与时俱进,弘扬现代精神社会中的优良风貌。

三、强化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高职院校是青年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阵地,在高职院校中,教育者应努力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一方面,学校要在基础课程中引进传统知识,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填充到课堂讲解中,弘扬以仁义礼智信等内容的精神价值观念。用爱国、自强、和谐、友善、团结等优秀思想武装学生的头脑,用自律、诚信、节约等引导学生的行为。另一方面,可通过宣传海报等方式,营造氛围,可模仿主流电视台的知识类综艺节目,在校园中举办国学知识大赛、成语听写大赛等活动,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或者通过校园广播等方式,宣讲传统优秀故事,促进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传播,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使优良的校级校风建设成为传播优良传统文化的有力支撑。

在传统文化引入和教育中,力求做到继承传统与时代需求相结合。例如,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的剪纸、面塑、草编,传统艺术中的瓷器、刺绣、雕塑进行展示;也可以在传统文化的指引下,开办具有历史感、文化感、个性化的创意作品展。通过校内网站等一些传播途径,在学生之间形成诚实友善、勤俭自强的学习氛围,并将传统观念构建成完善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之间积极互动交流,加强传统文化艺术对学生思想作风的引导。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传统的说教式思政教育过于枯燥乏味。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形成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广大思政教育者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更多地采用互动、交流、社会调查的方式,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学生提高对思政教育的认可度。为了提高高职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学校应积极开设传统文化类课程,如书法、绘画、历史、文学等课程,加强经典文化对学生思想的引导,让学生在丰富的思想文化中修身养性,激发高职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第7篇:高中思想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诚信教育

1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1.1学习方面的学风不正学习动机不端正,学习不够刻苦,复印他人笔记、抄袭作业、参加考试夹带相关资料、人为地杜撰实验数据、写论文“移花接木”等情况时有发生,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甚至有的学生在考试过后还采取请客、送礼等方式,要求老师提分、加分,或者要求老师为其隐瞒违纪作弊事实等。这些现象的存在影响了勤学苦练、实事求是学风的形成,不利于大学生诚信观念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1.2生活方面的信用不足一些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不强,无视诚信为本、恪守信誉等做人的基本道德,日常生活中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言而无信、违背社会公德等现象。国家为了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千方百计向困难学生提供助学贷款,但是一些大学生不珍惜自己的个人信誉,辜负了政府的信任,不仅不积极偿还利息,到期也不偿还贷款本金,甚至于少数大学生在毕业后即无影无踪,使助学贷款成为呆账。

1.3求职方面的弄虚作假一些大学生在毕业时为了给自己的求职增加亮点,也给有关用人单位留下一个好的印象,采取伪造学习成绩、各种获奖证书、培训经历等方式,进行明目张胆的弄虚作假。在毕业生就业招聘会上出现了人人都是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个个都有一叠荣誉证书、一流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等情况,甚至还出现过一个班级里出现十几个“班长”的咄咄怪事。还有一些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却不履行就业协议书、合同规定的义务,更不愿意按章缴纳违约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人才市场的正常秩序和健康发展。

2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的影响因素

2.1教师的诚信素养影响着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由于目前高校间的校际竞争激烈,一些教师的教育价值观、职业道德、专业水平都出现了偏差,这些教师在教学上将经济利益最大化,尽可能地多上课、多兼职,不备课就给学生讲课,随意更改上课时间,把生活中的情绪带到课堂等等,这些教师教风不认真、学风浮躁、学术道德卑下,不能在诚信意识和行为上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存在着教书与育人相分离、理论与实践相矛盾、言传与身教相背离的现象,在学生中造成不良影响,使诚信教育成为流于形式的空洞说教。

2.2学校的德育方式、方法问题影响着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诚信教育,主要通过道德教育。但长期以来,就学校的德育而言,多以说教和灌输的方式方法为主,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抽象化、空洞化、形式化的弊端。教育方法枯燥、单一,流于形式,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尤其是不分对象、内容、场合的“命令式”、“填鸭式”的教育方法使认知教育和实践教育脱节,并且直接导致知行脱节,严重影响德育实效。

2.3学校内部管理体制问题影响着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目前高职院校许多领域和部门存在着一定的漏洞,管理松散,约束机制不健全,特别是一些与学生联系比较密切的职能部门,由于缺乏监督机制,客观上为学生不讲诚信提供了可乘之机。学校为保障教学而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但在执行过程中常常出现偏差,例如,在奖学金评定中的不实事求是,三好学生、优秀干部评选中的暗箱操作等现象,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对大学生的正面诚信教育。

2.4高校扩招导致的就业压力影响着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由于市场对高校扩招未能做出及时反映,导致就业压力加剧,一时间呈现虚假的“人才过剩”和片面的“学历高消费”。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不能客观的实事求是,而是重学历、重证书、轻能力,专科生能做的事用本科生,本科生能做的事用研究生,不管是否需要,招个博士充门面。这些都促使大学生毕业时弄虚作假,努力粉饰自己,甚至铤而走险篡改个人资料。

3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培养方法策略

3.1与时俱进,创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

3.1.1全面阐述诚信内涵,实现自律与他律的和谐统一诚信既是一个道德范畴,又是一个法律范畴,要将诚信在道德范畴与法律范畴的涵义向学生讲全、讲深、讲透。让学生真正明白,诚信不仅是一项道德的义务,更是一项法律义务。因此,既要通过道德的自律提倡诚信,又要通过法律的他律规范诚信。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使学生把外在的诚信准则内化为自身所遵循的理念,并通过道德的自律,通过自我评价、自我监控、自我激励等来塑造自己的诚信形象。

3.1.2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实现言传与身教的和谐统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重于言传。只有教师先做到身正行直,认真践行“八荣八耻”大学生们才能信服,才能为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做出表率,才有资格教育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因此要把师德建设作为重点,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引导教师履行《教师法》规定的职责和义务。

3.2鼓励诚信,完善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体制机制

3.2.1建立大学生诚信的档案管理机制对大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行为中的诚信表现进行客观记录,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将其纳入大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学生诚信档案的电子化管理。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内容涉及面广泛,可以包括在校期间国家助学贷款还贷情况、学杂费交费情况、违反校规校纪情况、勤工助学情况等,要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性、学生参与性、教育性等特点,真实反映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道德水平状况,便于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本人的了解。

3.2.2构建大学生诚信度评价机制结合大学生的诚信档案,学校应该成立相应的大学生诚信度的评估部门,构建大学生诚信度测评体系。测评体系要有测评内容和具体量化指标,测评的途径可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评议和社会中介机构评议,从而把大学生诚信状况划分为不同的级别。逐步建立起大学生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引导大学生终身诚实守信,珍惜自己的信用,使个人信用如同自己的第二张身份证。

3.2.3建立大学生诚信的奖惩机制对诚信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同时根据大学生诚信度测评的结果,将大学生的诚信情况作为评比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推荐优秀团员入党的重要标准;对于违反诚信规范的大学生,可以视其情况进行程度不同的处罚,使他们为自己的失信行为付出代价。守信者得到精神和物质的褒奖,失信者受到物质和精神双方面的惩罚,这样能促使大学生诚信行为的良性循环,逐渐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浓厚氛围。

参考文献:

[1]刘志明.《诚信》.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4月.

第8篇:高中思想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模式 实效性

[作者简介]张丽(1965- ),女,黑龙江牡丹江人,牡丹江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化理论与实践;贺彦凤(1974- ),女,黑龙江牡丹江人,牡丹江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理论与中国现实问题;王桂枝(1980- ),女,黑龙江牡丹江人,牡丹江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为科学社会主义。(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2)

[课题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HGJXH B2110044)、2011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1-XJ12008)和2012黑龙江省教改项目“在思想政治课程中深入开展信仰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1-XJ13007)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160-02

一、本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是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一条主线。如何利用实践教学方法更好地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坚定的者,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重要课题。著名的思想家荀子曾经说过:“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荀子以不容置疑的语气肯定了实践的重要性,这说明我们国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至关重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其根本目的是引导大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意识,并落实在行动中,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就是达到这一目的并提高教学效果的最佳途径。和教育部一再强调,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锻炼大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目前,很多高校都认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纷纷探索实践教学的可行性内容和实施途径,但收效甚微。因此,加强实践教学并且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目前高校本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课程上的实践教学,如课堂辩论、主题演讲或观看影像作品等;二是走出课堂的实践教学,如社会调查、参观革命纪念馆或爱国主义基地等。这些实践教学方法在各高校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不难看出,各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都进行了多方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此同时,实践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自2005年以来,教育部、宣传部特别强调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并将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主要内容。对此,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也特别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的发挥,但是却忽视了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改革中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实践教学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意义,这也正是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难以顺利开展的主要原因。

2.实践教学缺少统一计划。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高校现今开展的实践教学主要集中在课外和社会上,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在实施的过程中受多种客观因素影响。因此,单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独自完成是不可能的。目前,虽然很多高校都有实践教学的安排,但学校却对此缺乏宏观管理,没有统一的教学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无论是在教学目标上,还是在教学时间和方式上都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具体实施的过程也不够规范,所进行的一些实践教学,大多是临时性的,缺乏具体可行的实施计划,更没有落实在具体行动中;一些学校虽然将其纳入了教学规划中,但是没有合理分配实践教学的学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有一些学校的实践教学带有临时性的特点,时断时续。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效果,以至于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没有像理论教学那样纳入到常规教学中,也影响了其实效性的发挥。

第9篇:高中思想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4-191-02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其精神学术层面,应该包括知识、信仰、艺术、宗教、哲学、法律、道德等等。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

指植根于中华大地肥沃土壤之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中华民族之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重伦理倡道德、重和谐求统一、重理性求教养、蕴含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等特点。

二、中国传统文化有益的精神内核

(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中国古代思想家大多数主张天人合一,反对把天和人割裂对立起来,他们认为,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因而可以达到统一。这实际上就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强调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循环相适应,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进过程中,处处体现了“天人合一”这一思想内涵。战国时期,庄子认为,主张“无以人灭天”,反对人为,追求一种“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汉代董仲舒认为天有阴阳,人也有阴阳,提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两宋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发展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文化思潮,张载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在张载看来,“世界的本原是太虚之气,人与天地万物都由气构成,气是天人合一的基础”。

(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

孟子的“其自任以天下为重”、贾谊的“国而亡家、公而亡私”、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不是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强调为国家、为民族、为集体献身的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可贵的精华。

(三)“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

“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之处,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管仲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这是我国首次最深刻、明确、丰富地表述了民本思想内涵。管仲的以人为本思想,以其独树一帜的鲜明立场,无情地涤荡着千百年来形成的“君贵民轻”传统腐朽统治思想,开一代历史先河。

(四)“重义轻利”的义利价值观

古代所讲的义,即指道义、正义或国家社会的整体利益。所谓利就是个人的名誉、地位、权利、金钱等私利。孔子讲“见利而思义”,孟子更提出“舍生而取义”,在公私、人我的关系中,强调先人后己。

(五)“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天道运行,一往直前,健动不止,生生不已;君子应效法天地之美德,做到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一种自我超越、不断进取的品质,它体现的是一种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意志力。自强不息表现为自尊自信的品德,不卑不亢,有着独立的人格;表现为坚韧不拔、奋发图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悲观、不丧气,勇于开拓,积极进取;表现为志存高远,为着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执著追求,凝聚、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也孕育了自信、自尊、自立的民族精神。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价值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源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具有实际的价值。

(一)有助于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元素和鲜活生动的教育素材,有利于建立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引导学生学习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能够使他们对中国文化的魅力有充分的认识,使其产生民族自豪感,从而激发他们努力学习、建设祖国的热情。

(二)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生的整体精神风貌和道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国民的整体素质。当今社会上多方面因素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亟待我们对他们进行诚实、守信、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多方面的教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义为上,其核心内容就是熏陶人感染人、教育人、塑造人,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正直、公义、诚实、善良、勤奋、进取、对社会有用的人。在道德培养方面,讲求道义,弘扬仁德,讲气节、讲情操、讲廉耻、讲胸怀、讲慎独等等。所有这些,在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有利于大学生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人才的培养不仅限于知识的传授,还应重视大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建立,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的人生态度会直接影响国家的发展、进步。传统优秀文化中蕴含的各种自强不息的人物事迹和人格形象是教育广大学生坚定信念自强不息、不断追求理想的最好素材。通过这些人物事迹和人格形象的影响,可以使学生面对困难不气馁、身处顺境不骄傲,始终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不但有利于学生妥善解决现实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对社会的发展、民族的进步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有助于大学生完善心灵品格,增进心理健康

中国传统文化是重视心灵的文化。儒家要求人们面对现实,适应环境,认识自己,悦纳自己,积极入世,提倡人际交往中要“忠恕”“宽厚”“容忍”。道家要求人们平等、坦然地看待一切,不为功名利禄所束缚,强调自然无为、返朴归真,及教导人们如何不被外物伤害,求得精神的宁静与自由。儒道之言虽有其消极的一面,但其对美好心灵境界的追求,对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适当融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精神食粮,形成心理缓冲空间,净化心灵世界,提升心灵境界,形成健康的心理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