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蚂蚁的生活习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蚂蚁能举起自身体重52倍的物体。这是因为蚂蚁肢体上的骨头长在肌肉外面,它的肌肉纤维里含有特殊的酶和激素蛋白,稍加活动就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而且几乎没有损耗,这是其它动物所不能相比的。
2、蚂蚁是一种有社会性的生活习性的昆虫,和胡蜂是近亲。
3、蚂蚁已知最早在白垩纪就出现,可能是从侏罗纪出现的原始胡蜂演变出来的,主要区别是蚂蚁的触角是明显的膝状弯曲,胡蜂的腹部是一个整体。蚂蚁一般都没有翅膀,只有雄蚁和雌蚁(雌蚁具有生育能力,但只能繁殖出雄性繁殖蚁)在时有翅膀,雌蚁后翅膀即脱落。
(来源:文章屋网 )
读《昆虫记》有感
《昆虫记》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用一生的时间与精力,通过仔细观察昆虫的生活,并且详细的记录编写的。介绍了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繁衍和死亡。全书包括10大册,暑假里我读了一小部分。
通过读书使我们真真实实地感觉到了法布尔观察得仔细,就连小小的萤火虫怎样捕食他都看得清清楚楚。他还不辞辛苦,追踪观察了迷宫蛛是怎样产卵和养育宝宝的。为了观察石蚕的生活习性,他亲自养了一些,讲述了石蚕室如何利用简易房子金蝉脱壳。法布尔这种坚持不懈、探索大自然的精神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呀!
读了《昆虫记》使我增长了很多知识,例如:蚂蚁和蝉之间的斗争,知道了蚂蚁是顽强的乞丐,蝉才是勤劳的生产者;螳螂善于运用心理战术,是一个真正的心理专家,但它却自食同类,凶残的很;还有在各种昆虫当中,蟋蟀是地道的哲学家,有高超的建筑技术……
从《昆虫记》这本书的描写,可以看出作者的独具匠心。他语言生动、活泼,而且充满了情趣。他把感情融入到观察当中,使我们了解到昆虫与环境息息相关。以后我也要像法布尔那样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
有一年,我来到家乡游玩,那里是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茂密的树林里有许多昆虫。所以,爸爸给我布置了一项作业,就是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性,并记录下来。
第二天,我独自一人踏上一条小道,走进森林。突然,我发现那里的小昆虫越来越多,都不知道观察那只好,于是我抓了其中几只拿回家观察。走出森林,在回家的路上,我发现脚边有几只蚂蚁在“飞快”的“奔跑”着,一下子就没有踪影。我仔细的观察,才发现路旁有一个蚂蚁洞。我想知道那些蚂蚁是不是跑到洞里去了,便蹲下身子在蚂蚁洞前静静的守候着。过了一会,发现“蚂蚁国王”浩浩荡荡的从洞里走出来。有的蚂蚁抬着大米,有着蚂蚁抬着玉米粒,还有许多蚂蚁抬着属于他们的“食物。”他们走的很快,想很着急似的。我不禁想:这么多蚂蚁,是不是在搬家呢?难道它们知道要发生什么吗?我一抬头,发现天空乌云密布,可能会下大雨!我赶紧往家跑,在回家路上,就下起了倾盆大雨,到了家里,我忽然想起蚂蚁们会不会被忽如其来的雨水淹死?我赶忙拿起雨伞就去看那些蚂蚁怎么样了?到了那里,我才发现他们爬到了树上,我松了一口气,想:蚂蚁是怎么知道会下雨?难道他们能预知未来吗?我的心中充满了疑惑。
强烈的求知欲使我再一次去蚂蚁洞探个究竟。那天,我看了天气预报,知道今天要下一场雨。于是我观察天气,乌云快要集中时,我拿着伞去蚂蚁洞看个究竟。果然不出我所料,蚂蚁们成群结队地搬家呢。
我回到家,经过查看许多资料,终于明白:在下雨前,蚁巢里会特别湿闷,再加上蚂蚁对蚁巢温度与湿度非常敏感,所以下雨前,蚂蚁会成群结队的搬家了。
在家乡,我发现的这个蚂蚁奥秘真是有趣啊!在生活中,有许多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让我们留心观察,让世界因我们的发现更美好!
《昆虫记》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描述了数百种昆虫的生活习性,这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就要数螳螂了.
这本书里写着:螳螂孔武有力,嗜肉成性,专吃活食,是昆虫世界凶恶的猛虎,埋伏着的恶魔,田野的霸王.
螳螂在捕捉猎物时,它的钳子先是收着的,静静地等待着猎物的到来,当地的人们还以为它在祈祷.可是,假若有一只苍蝇从它面前飞过,它就立刻以闪电的速度扑过去钳住虫子,咬开它的颈部,然后从容地把虫子吃掉.
1、马蜂喜欢在隐蔽的灌木林里、草丛中造窝,繁衍生息。马蜂通常用浸软的似纸浆般的木浆造巢。
2、马蜂的生活习性各异,它们根据自身对通风、光照、透气的不同要求,有的选择在树上生活,有的选择在墙上生活。而且,它们在选择栖息地时,还要考虑会不会被水淹。
3、马蜂,学名“胡蜂”,又称为“蚂蜂”或“黄蜂”。体大身长毒性也大,膜翅目(Hymenoptera)细腰亚目(Apocrita,过去称为针尾亚目(Aculeata〕)内除蜜蜂类及蚂蚁类之外的能螫刺的昆虫。是一种分布广泛、种类繁多、飞翔迅速的昆虫。属膜翅目之胡蜂科,雌蜂身上有一根有力的长螫针,在遇到攻击或不友善干扰时,会群起攻击,可以致人出现过敏反应和毒性反应,严重者可导致死亡。马蜂通常用浸软的似纸浆般的木浆造巢,食取动物性或植物性食物。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放大镜;昆虫;教学
在庞大的昆虫家族中,它们种类数量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身体构造与生活习性,有些个头太小,常常被人们忽略。人类怎样才能揭开这些小家伙的秘密,就是靠长期不懈的观察这一方法。小学科学教学中“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就是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观察昆虫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这节内容是在学生对放大镜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身体结构的细节及其活动。因此,笔者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对其进行了重新调整。
一、充分利用新授课契机,巩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昆虫世界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昆虫的种类和数量繁多,生活环境广泛,有着不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有许多丰富的、有趣的观察内容和值得学生探究的空间。由于昆虫的个体大小不同、形态各异,有很多个体小和身体结构的一些部位是人们肉眼无法观察到的,要观察它们的细节和生活习性就必须使用放大镜。这就为学生巩固怎样正确使用放大镜提供了继续实践的机会,达到正确使用放大镜、进一步熟练使用放大镜的目的。
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探究昆虫活动,对学生来说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有机会在上课时组织学生一起观察探究,更给学生增添了新鲜感和好奇心。为此,笔者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打破了教学常规,采取由难到易、由动到静的方式开展本次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快乐有趣的活动中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在上课开始,告诉学生本次活动要完成的任务和需要达到的目的:能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身体结构的细节和它的生活习性,包括昆虫的细小的变化、行踪等,并能把所观察到的内容详细记录下来,学会整理观察记录,学会撰写观察记录和报告,达到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的目的。因此,把活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生自己在室外寻找观察对象并进行观察记录,记录包括在什么地方找到了什么昆虫等。第二阶段是在室内利用标本观察并记录,这一环节是为了补充在室外没能观察到的一些昆虫,一些在特殊环境采集到的,或者特别要强调哪一种昆虫的一些部位等。第三阶段是整理观察记录,交流分享观察成果。在充分细致的观察基础上,学会把自己观察到的全部写出来,并对重点部分写清楚、详细,学会要有所选择。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分享,共同进步提高。
首先,给学生介绍观察的对象是昆虫和昆虫的生活习性、身体结构、身体上的特征以及状态等。强调观察活动中要有重点,有目标地进行观察。采集观察对象的范围是校园内,要求在观察的过程中确保安全,寻找昆虫时一定要用器具,严禁直接用手接触昆虫。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养成保护环境和生态意识,要做到不伤害昆虫,尽量不破坏昆虫原有的生活环境,观察后要把昆虫放回原地。观察要仔细,记录要详细,记录的方式可以用文字或者图示表示,力求用自己喜欢的,易于被人理解的语言表述。
其次,根据学生的愿望进行自由组合,形成若干个小组。规定小组人数,每个小组最多三人。小组内要团结协作,观察任务分工明确。保证在活动过程中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有任务,都充分参与,都能享受到活动的乐趣并从中获得知识。提醒学生观察要有序,学会用比较观察法进行探究,要求学生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这样进行比较,才更能体现放大镜的作用。
分发活动器具,根据需要给每一个小组分发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昆虫盒和其它工具。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利用好这个机会,笔者抓住学生探究的激情给他们规定了室外观察时间和观察数量。
三、利用学生课外观察的欲望,继续培养探索昆虫世界的兴趣
由于在课外观察受时间限制,有一些细小的昆虫以及昆虫的一些隐蔽部位没能观察到,需要进行补充观察。这时,笔者就将准备好的一些昆虫标本放置在室内,让学生进行观察发现。在这个活动中准备了以下几种昆虫标本:桑蚕生活史、步甲虫、蝽蟓、蟋蟀、蝗虫、蜜蜂、土元、瓢虫、圣甲虫、各种蝴蝶、蜻蜓、蚂蚁、蚯蚓、蚊子、蜘蛛、蚜虫、蜈蚣。经过室外和室内观察探究,动与静的结合,学生既感受到观察昆虫的乐趣,又增长了知识,还学会了一些观察方法。
《昆虫记》,它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它熔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娓娓道来。那么关于昆虫记读后感感悟该怎么写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昆虫记读后感感悟600字”,欢迎阅读与借鉴!
昆虫记读后感感悟600字1他,怀着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之情,五十余年深入到昆虫世界中,用毕生的精力对昆虫进行超多的观察和实验,真实、细微、详实地记录了昆虫的本能特性,用第一手资料将纷繁复杂的昆虫世界真实而形象地展此刻世人面前。他,就是法布尔,一位把自己的一生都扑在昆虫研究上的“疯子”。有人称他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有人说他是“昆虫的荷马”,但我觉得他是我们人生的老师,人生的楷模,他的种种伟大的科学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去传承,去发扬。
我们要学习他的献身科学一丝不苟。法布尔为了探求毛虫使人痒痛的毒素存在的位置,推翻大多数人所认为的在表皮上的这种说法,不惜把自己作为实验品。他从外面捉回来了几只毛虫,从他们的血液中取下了几滴血,滴在了一张吸墨纸上,然后再用一根不透水的绷带将这一小片纸固定在了他的手臂上。深夜,一阵剧烈的疼痛使他从睡梦中惊醒,他既高兴又兴奋,因为他证明了自己的推论是正确的,他又继续推测,血液中的毒素是哪里来的呢会不会是在尿素中的呢为此,他又进行了一次实验,他从毛虫中的粪便中将尿素提炼、浓缩成几小滴,又像原先一样滴在吸墨纸上,再用绷带固定在手臂上2个小时,晚上奇痒难熬,但他很高兴,因为他最后用实验证明了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但是,他为此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他的手臂上出现了溃疡,又痒又疼整晚不能安睡,之后,为了晚上能安睡一会儿,不得不在伤口处敷上了凡士林。第三天,肿痛得更加厉害,并延伸到了一大块肌肉里面,用手指轻轻敲一下,就颤动,不久,又有超多的夜体像小水滴一样渗出,瘙痒在不断增加。五天之内,伤口处的皮已经完全掉了,露出了里面鲜红的肌肉,以至于早晚两次为他换药的人都恶心得要吐。这一大片的伤口直到四五个月后才完全恢复了正常。
我们要学习他对待科学严谨认真。在《昆虫记》中,他利用许多实验证明了他一个又一个的猜想和推论,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许许多多很难甚至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应对这些问题,他没有随便将自己的猜想、推论变为这些问题的答案,写入书中,而是坦诚的告诉读者这些问题他也没弄清楚,依然要去探讨答案,应对科学,他总是一个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学习者。
我们要学习他的观察生活细致入微。昆虫是整个生物界中较为细小的生物,它们不如大象、长颈鹿体形巨大适于观察,它们不如家禽动物好饲养方便长时间观察,它们也不如树木、花草不移动便于研究,但法布尔却独独选取了研究它们用那双闪亮的眼睛在大自然中的任何一个角落发现了它们,拿起放大镜仔细观察它们的婚俗、习性或者任何一个方面,为它们编写一部个性的传记,让人们去认识它们,去了解它们。
法布尔,这位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昆虫世界的科学家,如今早已在自己钟爱的昆虫的陪伴下静静地沉睡在了地下,但他却留下了一部不朽的著作,他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伟大的科学精神,他是我们人生的老师,我们要向他学习,对待自己的工作严谨认真,把自己的一生献给自己所热衷的事业,不放下,勇于追求让自己的生命开花结果,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昆虫记读后感感悟600字2今天,我终于读完了这本《昆虫记》,它是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亨利。法布尔最得意的作品。
法布尔,他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所以生活极其贫穷。他非常喜欢观察昆虫和植物,曾经发表过很多出色的论文,也获得了他人的肯定。但是他想“登上大学讲台”的梦想却没有实现,自己的昆虫学实验室愿望也得不到支持。
可你们不知道,法布尔的前半生一贫如洗,后半生勉强还算得上温饱生活。可就是因为这样,他才并没有向他人的“偏见”和自己的“贫穷”屈服,之后,他便详细的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性和它们的劳动,用了他一生的时间和精力,完成了这本伟大的书——《昆虫记》。
在这本书中,我读到了我们平时看不到、不知道的故事。比如蝉是怎么产卵的、迷宫蛛是怎么哺育儿女的、螳螂是怎么捕猎的······
还有,我一直以为,故事书中蝉在夏天是一直在树上唱歌,蚂蚁再勤劳地备食,而蝉一直不储备粮食,等到冬天再去蚂蚁家要食物。可我看了书才知道,原来,每次蝉找到了食物,都会被蚂蚁抢去,导致它不得不重新找食,蚂蚁是顽强的乞丐,勤劳的生产者是蝉!
《昆虫记》,记述了昆虫之间的情感和生命,这一伟大的创举,你值得去看一看!
昆虫记读后感感悟600字3手捧一杯香茗,翻开一本略带油墨清香的书籍——《昆虫记》,立刻就被那生动幽默的描述所吸引,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奇妙的昆虫王国,引人入胜。
十余卷的《昆虫记》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呕心沥血完成的一部昆虫学的巨著。他以散文式的文笔,向读者讲述了许许多多妙趣横生的昆虫状况,为昆虫们的习性、饮食、起居做了详细的描述,让我们真实地领略昆虫的世界,昆虫的生活。
书中介绍了许多人们平时常见的昆虫,例如萤火虫,天牛,蟋蟀等。但作者为我们叙述了它们一些鲜为人知的小故事——萤火虫不是看上去的那么温顺善良,相反,它是一种食肉动物,而且捕猎手段相当狠毒;天牛对现实状况一无所知,却能够预测未来,而且它正是按照它对未来的预见而工作的;蟋蟀不仅仅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歌唱家,更是一个技艺精湛的建筑师……
法布尔用人性观照虫性,又用虫性反观社会人生,把他的所感所思都反映在了纸上,恰如法国著名的戏剧家罗斯丹所说“这个大科学家像哲学家一样的思,像美术家一样的观,像文学家一样的写。”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昆虫界,为人类留下了一颗智慧的结晶。他怀着对生命的尊重与敬重之情,五十余年深入到昆虫世界中,用第一手的资料将纷繁复杂的昆虫世界真实而又形象地展示在世人面前,令人敬畏!这个“昆虫的荷马”,这个“昆虫的史诗”的每一章每一节都满怀作者对生命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更加令我佩服的是法布尔五十余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的精神,他不怕苦,不怕累,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最后写出了这样一部传世佳作,难道不令人肃然起敬吗?
从昆虫的身上我也学到了很多,例如,萤火虫教会我不要只看表面现象,凡事都就应尝试;从红蚂蚁身上我学到了团结就是力量,众志成城,只要在一齐,再大的困难也不怕,我向天牛学习到了要有远见,学会深思熟虑,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昆虫王国还真是神奇,小小昆虫,竟有如此大的智慧,令人惊讶。
法布尔曾在书中总结了自己取得的成功的原因:专注于知识魅力,避开生活中的烦恼,对所研究的学术充满了兴趣,有跌倒再爬起的精神,吃苦耐劳……这些,就是取得成功的秘诀,就是让我们到达自己理想的方法!
《昆虫记》是一本好书,它教会了你待人处事的方法,并记录了超多的科普知识,以生动的文字吸引你的注意力。透过阅读这本书,你就能了解法布尔的精神,值得你一看!
昆虫记读后感感悟600字4近日,我读完了《昆虫记》这本书,感触很深。
这本书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多次实验,细致描写了各种昆虫的生活习性、繁殖和捕食的方式,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奇妙的昆虫世界。作者写得生动有趣,读者读得兴趣盎然。
整本书所写的昆虫都使我感到有趣之极。这都要归功于作者的仔细观察,细致描写。如:螳螂的大腿下面生长着两排十分锋利的像锯齿一样的东西。在这两排尖利的锯齿后面,还生长着一些大牙,一共有三个。“为首的那条松毛虫一面探测,一面稍稍地挖一下泥土,似乎在测定土的性质”等,这些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写出来。光是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细致描写,读者才能看懂,又如“这小筒的外貌,有点像丝织品,白里略秀一点红,小筒的上面叠着一层层鳞片,就跟屋顶上的瓦片似的”等,这些细致描写,使整本书写得更加生动、具体,引人入胜。
作者写出这些都是因为他仔细观察,而我,则是一个不太会观察生活的人,因此,老师叫我写作文时候,我总想不到题材。不过有一次例外,一次去上课的路上,我发现了一队蚂蚁正在搬食物,经过观察我发现,蚂蚁是先把食物切成小块,然后顶在头上,搬回窝里,然后原路回,再搬。这次我虽然仔细观察了,但这是对我感兴趣的事。现在我明白了:不能只对我们感兴趣的事仔细观察,应该对周围的所有的事仔细观察,才能做到无处不文章。瞧,小小的昆虫也蕴含着大学问呢!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仔细观察周围的一切,才能了解世界的奇妙。
昆虫记读后感感悟600字5今天,我读了一本名叫《昆虫记》的书,它被誉为“昆虫的史诗”,而且一问世就被看作是昆虫心理学的诞生。读后我有许多感触,也了解到了昆虫们的各种习性。
这本书记录的是生物界中各种各样,形形的昆虫,有萤火虫、蚂蚁、蜜蜂和蟑螂等等,在大自然重是怎样生活的,是吃什么样的食物的,是怎样捕猎食物的,如何繁衍后代,如何在雷雨中得以生存的,等等。
在这本书中,我知道了一些平常我不了解的。例如萤火虫的身上有斑斓的色彩,身体是栗棕色的,胸部呈现红色,身上的花纹是环形状的,边缘还点缀这几颗小红点,如同穿了一条美丽的群子。还有在这本书中我还了解到怎么可爱的萤火虫竟然是一个肉食主义者,而且手段很毒辣,猎物也是如樱桃般大的蜗牛,这真是我万万不曾了解到的事情,一只如此娇小的萤火虫竟然会以比它大好几倍的蜗牛作为下手对象,并且几乎无一不漏,这让我联想到一个在动物界,人类界,甚至连昆虫界都可以行得通的道理“弱肉强食”。
不仅了解到了萤火虫,我还了解到一种有趣的叫泥水匠蜂的昆虫。它造的屋子全部都是用泥土做成的,而且也没有加水泥,或者其他能让它坚固的东西。那你会问那屋子为什么能住昆虫的。让我来告诉你其实,它们用的是从湿地上取来的潮湿的泥土。但是,那泥土很宝贵,所以,泥水匠蜂每次都会来回飞好几次,而且一次也不休息,直到做好房子才好。而且,它们做的房子不容易倒塌,很坚固。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才了解到昆虫界竟然有如此至多的昆虫,和它们的生活习性,这些事情都很有我们人类好好学习的。列如:泥水匠蜂造地屋子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蚂蚁们的团结友爱的品质,还有等等一系列的事情。其实,在人类的生活中也有许多以昆虫为启示而发明的东西,如:以蜻蜓的翅膀而发明了直升飞机,以萤火虫到人工冷光等等。可是,人类有时为了个人私利,而大量捕捉昆虫,如:蝴蝶谷的蝴蝶,因人类的捕捉而变得数量稀少,有的种类甚至灭绝,现在的蝴蝶谷已经不再那么美丽夺目,充满生机。
【关键词】美术课 审美活动 兴趣 表现造型 创意设计
高质量的美术课应是一次愉悦的审美活动。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实际,创设生活化的教学场景,以情动人,培养学生的持久兴趣。加强学生的多种体验,让学生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发展物象感知的能力。学以致用,激发创意设计,让每个学生都能从个人的感受中去捕获美,去创造美。
一、以情动人,培养持久兴趣
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因此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
儿童是天生的表演家。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有趣的情境活动中,在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作品,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根据教材内容设计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以湘版小学美术二年级第四册《小蜗牛慢慢爬》一课为例,笔者根据儿童歌曲《快乐的小蜗牛》为切入点,先引导学生唱一唱这首歌,让学生从欢快的节奏和旋律中,初步感知小蜗牛的形态。再示范制作蜗牛,并扮演蜗牛角色,通过课件呈现的情景与学生对话。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表演中,在表演活动中加深对蜗牛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的感知,体验艺术游戏中的成功感和愉悦感。有了充分的感知和理解,学生在制作蜗牛头饰时,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产生兴趣,主动自觉地参与到活动中,尝试每一次创作的乐趣,从而获得对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例如,在教学湘版小学美术二年级第四册《我爱我家》一课时,课的伊始笔者先让学生欣赏歌曲《让爱住我家》,让学生感受到歌里的爸爸、妈妈、小朋友都非常爱自己的家。再问学生:你们爱自己的家幔恳源私沂究翁猓导入新课。再通过课件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欣赏,了解家里的人,把握不同年龄人物的形象特征和动态特征;认识家里的物;引导学生回忆想象和家人在一起的欢乐幸福情景……这样,创设情境,激感 ,加深学生对家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对幸福一家的感受和认知,有利于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二、感知体验,学会表现造型
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应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和嗅觉去感知去体验。让学生通过实际体验,感知造型,逐渐学会运用基本造型语言表现身体的感知。
如在教学湘版小学美术一年级第二册《有趣的拓印》一课时,让学生课前用手触摸大自然中和生活中能够找到的东西,如树叶、树干、石头、象棋、花篮……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手接触到的表面凹凸不平的物体和纹理有趣的实物各是什么?摸完有什么感觉。为了增加学生的触觉感受力,笔者还把不同肌理的物品装在一个布口袋里,让学生上台用手摸一摸,猜一猜口袋里装的是什么东西。系列活动之后,再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纹理有的是自然界中自然形成的,有的是为了装饰美化生活设计制作而成的。在此基础上,再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和多种颜色进行拓印。这些设计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来感受、体验物体的纹理特征,体验不同物体的造型,不仅增长了知识,也发展了认知和观察能力。
又如在教学湘版小学美术一年级第二册《蚂蚁搬家》一课时,先引导学生课前去观察蚂蚁的生活习性和形状特征,搜集有关小蚂蚁的资料、儿歌、图片和视频《蚂蚁危机》等,让学生把生活中可以找到的各种有关蚂蚁的信息融入到课堂中,引导学生欣赏。当学生对小蚂蚁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再创设一个生活情景――模仿和小蚂蚁一样搬家,让学生相互观察,体验搬家时的动态与美感。通过观看搬家的视觉体验,丰富了学生对搬家姿态的认知,体验了动态美。
美术课是视觉艺术,音乐是听觉艺术。在美术课中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把美术与音乐相结合,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引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湘版三年级第六册《追风快车》一课时,课堂伊始笔者让学生欣赏经典动画片《赛车总动员》,引导学生观察马路上的各种各样的汽车,注意观察汽车的种类、用途、造型和色彩,并做好记录。接着设计一个猜一猜环节,让学生听各种汽车的声音,猜一猜是什么车,加深学生的认识和感知。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和感知生活中汽车的作用,以及汽车的造型美、色彩美。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大量生动的视频、优美的歌曲和丰富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参与体验,既发展了感知能力,又加深了对生活中各种物体独特造型的感知。
三、学以致用,激发创意设计
创新源自生活。美术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学习美术技能、发展审美能力必须在实践运用中落实。美术课要与生活紧密联系,将学习的空间拓展到课外,引向生活,让学生将所获得的认知,服务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发展创造力。
如在教学湘版小学美术四年级第八册《花团锦簇》一课时,在教学生用皱纹纸制作出很多五颜六色的花后,笔者引导学生:“你们想怎样使用这些美丽的花?为此你还可以对你的作品再作怎样的修改?”有的学生说:“我要把最美的玫瑰花送给妈妈。” 有的学生说:“我要用这些星星草装饰我的新家。” 有的学生说:“我们几个把这些美丽的花装饰我们的教室”……学生把自己制作的美丽作品运用于生活中,使美术课向生活延伸,课结束了,可审美活动还在继续。
又如教学湘版小学美术六年级第十二册《吉祥宝贝》一课,笔者利用课件引导学生欣赏各种不同的吉祥物,通过分析、讲解、演示,让学生认识设计吉祥物的几个要素和方法,再要求学生为班级、为学校运动会设计吉祥物,把设计得最能体现班级欣欣向荣景象的作品作为班级的吉祥物。学生设计出各种各样的吉祥物,比如金牛壮壮、大象欢欢、小猴米克、小水珠露露和亮亮、小老鼠奇奇、海豚小智……
美术课上引导学生把美术专业知识与生活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美就在身边,它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让学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践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发展学生对生活的感知能力,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科学;开放; 课堂教学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从广义上理解,开放性教学是一种大课堂教学,即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获取知识,也可以通过课外学习来获取知识;从狭义上理解,是从学校课堂教学来说的,即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时间、教学空间、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开放。因此,在平时课堂探究中我注重了一些让课堂洋溢开放之风的操作方法,作了初步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以下就结合科学课堂教学,谈谈我在实施“开放性教学”中的操作策略。
一、教学主体的开放
开放性教学的基本思路是突破传统教学的限制,力求在科学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所创新,但更重要的是教学主体的定位,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此,我认为必须全方位的解放学生。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六大解放”,即解放“大脑”,让学生思考;解放“双手”,让学生动手;解放“眼睛”,让学生观察;解放“嘴巴”,让学生发言;解放“时间”,让学生自由;解放“空间”,让学生活动。这六大“解放”,在今天的科学教学实践中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我们学校的科学教研组经常组织老师进行开放教学的探讨与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学校已有的条件以及农村独特资源的运用,让“六大解放”落到实处。
如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这一单元,蚕是一种十分可爱的小动物,但城市里的孩子是很难亲眼目睹的,没有一个立体的、形象的影象,而农村的孩子独有眼福,能够亲临蚕场,还可以用手摸,用眼睛看,用脑子思考,当我们问学生“你能向大家介绍蚕吗?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蚕?”学生积极性很高,说得头头是道。当我提议让他们饲养几条蚕,观察它们是怎样长大的,特别是每次的蜕变时,学生更是兴趣盎然。通过养蚕,给学生一个空间,这样寓开发智力于活动,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判断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锻炼,使他们的思维开放,时间开放,范围开放,真正让科学教学走向课外,走向社会。
二、教学观念的开放
要树立开放的课堂教学观念,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科学课程学习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无比的激情和盎然的兴趣。作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不能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天地。
我在教学《蚂蚁》这课时,介绍完蚂蚁的形态和生活习性后,我决定带学生到操场上,去捉几只蚂蚁,来亲自研究蚂蚁的身体构造,学生像小鸟一样飞出了教室,但学生的思维还是紧紧地围绕着“蚂蚁”这个关键词,他们根据我讲的蚂蚁的生活习性,去寻找蚂蚁的踪迹,亲自看看蚂蚁是什么样的。有的学生,很快找到了不同种类的蚂蚁;有的研究它们之间怎样的动作是打仗;怎样又算相互问候;有的还想喂养它们,问我蚂蚁吃什么东西,我让学生自已去研究更多有关蚂蚁的生活习性。在这样开放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孩子眼中的科学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同时,我们要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的答案有时不是唯一的,要允许学生存在有已见,既关注别人的答案又反省自己的答案,使他们从小养成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时空的开放
1.学习时间的开放
目前,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而小学的科学教学更需要向学生开放教学时间,由课堂向课外延伸。很多时候,当下课铃声响起时,教室里还是有那么多的争议,那么多的问题没有解决。正如《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那样,教师不能把上下课铃声当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利用课后时间不断探究下去,也可根据教学需要合理安排课时数。例:在六年级下册《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只要求教师在40分钟内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可以了;而在开放性的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调查,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不同解决的方法,突破了传统的时间限制。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在课前、课中、课后,足足化了近两周的时间,才基本完成了课堂的教学。从中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他们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2.学习空间的开放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的更广阔的天地。如《我看到了什么》、《寻访小动物》等课的教学,我将学生带到校园的操场上,扩展了学生探究的空间,丰富了学生的探究经历。
3.思维空间的开放
开放性教学要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开放思维的空间,挖掘教材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因素,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使其或独立思考,或互相质疑,或大胆想象,或相互争议。特别是要鼓励学生不断生疑,大胆发言,对问题、新知识始终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对问题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
例如在三年级上册《动物的共同特点》一课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观察桌上的小动物,它们有什么的特点?比一比,看谁观察得最仔细,发现它们特点最多。这样,学生通过对大量小动物的观察,容易找出每种小动物的特点。充分给学生一个发散思维的机会,让学生动脑筋想办法,又让学生用自己想出的办法找出动物的共同特点,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的开放
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使课堂呈现出一种封闭的格局,教师讲的过多,学生参与不足,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开放性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从学生学习过程出发,根据心理学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科学的课堂教学程序。其教学过程为:课前(观察、搜集、调查、实验)――上课(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究交流 )――课后(实践、应用、创新)。
课前,应该让学生有一种自信心,建立“我能说,我会说,我喜欢说”的观点,这需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课前提供一个问题,让他们去观察、搜集、调查、实验,从中探究科学的奥妙。例如,观察种子萌芽时,种子最初好像是完全没有变化的,在水、空气和适当温度的影响下,种子渐渐苏醒过来,长出了花蕾,花蕾伸展开来成为花,花又形成了种子的果实。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不断接受外界的阳光、水分和养料。通过仔细地观测与认真地思考,得到这些具体材料,就能逐步认识事物在发展,并跟周围的事物联系着。小学科学课丰富多彩的内容跟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密切的关系,引起学生研究科学的兴趣,从而形成爱科学的志趣。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活动,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上课时,我注意向学生开放课堂,但开放并不等于放任自由,而是结合本课的主要目标,让学生自由去探究,使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了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到科学知识,并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通过新事物的观察或实验的演示,使学生从中产生问题,要求解答从而导入新课。例如教五年级下册《液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时,我出示一幅“水壶加热后壶里的水流出来”的挂图进行介绍,启发学生发现水壶的水为什么会流出来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解决引入新课。也可以演示“热喷泉”的实验,使学生看到热水倒在烧瓶外面,烧瓶里的说便自动喷射出来,因而产生解答的愿望。
课后,学生会自觉地以课堂中得出的一些结论去实践,去检验,去应用,然后在下一节课中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所得,还会与我一起分享那份激动。
总之,开放的课堂教学,打破过去的教学模式,让一个洋溢着开放之风的课堂教学,给学生带来无穷的乐趣。让科学的研究,充满学生的心灵,更让学生在轻松学习中树立起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真真正正地成为具有科学素养的小公民。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教学》2002年第11期 《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表现》――本刊评论文章
[2]《浅论新课程下师生科学素养的养成》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 吴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