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保险实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实训教学法;保险学;独立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1-0035-1.5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风险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防风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正是由于这种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保险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从而使国内的保险市场得到了加速的发展。当今社会最需要的是复合型、实用型人才,与我国保险业的迅猛扩张相对应的是市场对于保险人才的巨大需求,各公司的人才储备越来越捉襟见肘。那么如何将独立学院的学生培养成符合当今社会所需的保险人才,就需要不断坚持教学的创新和改革。
一、独立学院《保险学》教学研究的方向
《保险学》是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损失补偿机制及其运行规律的一门独立学科,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等风险的客观存在及其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或灾难,早已成为全球性的研究课题。在中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保险逐渐成为现代金融体系的三大支柱之一。与此相适应,保险学日益成为学科体系中一门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金融课程。
独立学院作为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自1999年兴办以来,发展迅速。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专业来培养本科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其人才特点在于:理论知识方面比高职高专的毕业生要深厚扎实,而在实践操作能力方面又比普通本科院校的毕业生略高一筹。
独立学院《保险学》的教学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关键在于其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受市场欢迎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保险学》的教学和研究中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为导向,研究保险理论,再服务于保险实践。从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风险、保险的基础理论,较深入地了解保险合同与保险市场的运作,从理论、实务两方面掌握保险经营的技术特点,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保险人才。因此,质量和特色就成为独立学院《保险学》教学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
二、当前独立学院《保险学》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目前,我国保险业在迅猛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长期以来在《保险学》的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效果还是欠佳,这一点尤其对独立院校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影响突出。
《保险学》这门课本身是一门理论课程,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理论课程具有难以理解的特点,学生通过理论的学习往往脱离实际,不仅枯燥,而且是低效的。当前独立学院在《保险学》教学中有这样两点目标:第一,拓展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对保险学的理论和实务、中外保险的主要险种、国内业务和涉外业务、各种险种等做全面的研究。第二,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知识向能力有效转化的应用型保险人才。长期以来传统的《保险学》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独立学院对《保险学》教学的要求,传统的“满堂灌”或是“填鸭式”的方式也无法应对当前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保险人才的需求。这也是当前在独立学院《保险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
三、“实训教学法”在独立学院《保险学》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独立学院《保险学》教学内容与实际操作的保险业务之间存在着差异,针对这样的现实情况,同时使学生能够系统而深入地掌握学科的基本方法、基本原理和最新动态。本着优化《保险学》教学模式、提高《保险学》教学质量这么一个中心思想,使独立学院学生能够学有所用,理论真正联系实际,成为企业需要的专项保险人才。将“实训教学法”引入教学中,有利于独立学院《保险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实训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组织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例如:仿真的现场教学;保险公司岗位见习;聘请经验丰富的保险从业人员来校讲座;组织保险专业知识、案例模拟大赛、案例讨论分析等。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知识、技能、技巧的能力。其具体操作流程是“以实训激趣―以实训说理―以实训导行”。目的在于让学生不仅仅依赖于课本的理论知识,还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将所学到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从而在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拓展组织和个人的“应变”能力。
经过几年的教学工作,总结出“实训教学法”在独立学院《保险学》的教学中的实际效果如下:调动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互动。保险学这门学科本身理论性强,险种繁多,内容、特点各异,但在授课过程中,各种险种讲述的框架大同小异,这无疑就加大了教师授课的难度。如果还采用传统的“满堂灌”或是“填鸭式”的方式,则很难活跃课堂气氛,师生的互动也很难进行。仿真的现场教学,突出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保险学这门学科是研究风险管理和风险转移的,实务性极强,无论是财产保险、人身保险还是意外伤害保险等,都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讲授这门课程必须重点放在理论联系实际上,进行真实案例分析讨论,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开拓创新思维。保险学的专业术语和基本原理复杂而且难以理解,实训教学能引导学生去思考相关的原理,把理论与实务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保险学的专业知识并能合理运用。组织保险案例模拟大赛,在大赛中,学生犹如“当事人”一样,身临其境,体会颇深,从而更主动、更积极的提出方案,解决处理问题。
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引入“实训教学法”,可以防止教学与实际相脱节。例如:学生去保险公司的社会实践中,可以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处理一个理赔案件的所有程序,从而加深了他对理论知识的认识。还能够较好的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实训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获得更多知识的过程,是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到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阶段。丰富多彩的实训教学,可以使学生充分探讨实践中实务的原因,从而使学生由开始的枯燥的接受理论推导出来的结果,转变成由结果而总结出来的理论,这样的过程还能够让学生在探索的道路上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概念。
深刻的实体感和真实感。学生在实训教学中的感受是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能够将理论和概念的教学变得极其生动、形象、真实,特别是对抽象性较强的内容,实训教学法所体现出来的效果就更为明显了。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保险市场的迅速发展,对独立学院《保险学》的教学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独立学院应针对现实情况,转变教育观念,并大力加强对传统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优化和调整,使教学真正服务于学生,学生能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前文中介绍了实训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它是从多方面吸引学生,培养学生,塑造学生,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实训教学法通过师生关系融洽化,评价语言激励话,学习方式主动化,冲击了传统的教学思想,是高校教育真正做到了“教”与“学”的内在统一。
【参考文献】
[1]胡运良,侯旭华.浅谈保险实训教学与保险应用型人才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09(6):54-55.
[2]吴穷.在金融保险专业构建以实训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尝试[J].职业与教育,2007(11):84-85.
[3]雷冬嫦,周云.培养应用型保险本科专业人才的实践教学研究[J].职业与教育,2009(8):152-154.
摘要:针对目前我院金融保险专业建设的现状,结合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要求,分析了我系该专业建设取得的成就与存在问题,认为问题主要集中表现为:教学改革方面存在欠缺,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针对问题提出要重点从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改革考试方法,建设第二课堂等方面完善新的专业体系建设。
关键词:金融保险;实训基地;培养模式
金融保险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金融、保险、理财、证券等方面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并能够从事银行信贷管理、公司和个人理财、证券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保险业务等工作;能够在保险公司、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金融、保险、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在具体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中,结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层次特点,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保险理论基础和实务应用能力、金融基本理论和交易技巧,并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技能操作与应用能力。要求毕业生考取英语、计算机、保险人等相关资格证书;掌握保险知识现代金融知识和金融业务操作技能,具备风险意识;具有敬业精神和行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了解国家有关经济、保险、金融方面的政策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人文素养,能熟练处理业务。鉴于此,笔者认为应针对我校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金融保险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概况
金融保险专业自开设以来,学校对该专业建设与改革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该专业的办学条件得到良好发展,专业优势明显,特别是在基础管理、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
(一)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建设体系,并取得一批成果
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坚持“适应发展、积极探索、适时改革、不断进取”的原则,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突出实际效果。主要措施有:在教学研究上狠抓基础环节,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坚持每周都搞,每个人都搞,并形成阶段性经验积极进行推广。重视理论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坚持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聘请校外专家参与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革新方案,把课程建设的与时具进性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目前在金融保险专业中,遴选7门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即《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社会保险》、《人寿保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概论》。经过几年的努力,金融保险专业在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简易网络课程、试题库、习题集建设方面取得了扎实有效的进展,同时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活动中,保险、证券、经济法、金融方面的专职教师都得到学生高度认可与好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实现了师资力量提升
近两年通过对外引进,补充了师资新力量,这些年轻老师通过努力,在教学一线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此外,在已有师资基础上深挖现有潜力,采取灵活的方式对教师实施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建立与校外专家的定期讨论和研讨制度,不断完善教学中的技能与技巧。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修深造,目前金融保险专业的专职教师中已有5名教师考上了研究生或研究生已毕业,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和学历水平。
(三)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专业教学成果丰硕
几年以来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这一成果得益于长期不懈地重视教学工作和学生能力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每一位老师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技能培训教学、实践观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措施,积极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鼓励并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和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的老师在同一学期、不同学期间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以提高彼此的教学水平与技巧。通过这些努力和付出,培养的学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04级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55人,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98.1%,就业率达到100%。05级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100%,06级保险人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93.8%。此外,部分学生参与全国股票大赛,取得二等奖。本专业还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科研规划,鼓励教师“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近年来,共取得省市级科研成果3项,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核心论文7篇。获院级奖励证书15件,市级奖励证书3件。
(四)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努力,金融保险专业与大唐联合保险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机会。每一届学生都可以根据开设专业的具体进展情况,分不同阶段在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具体内容由实训基地人员进行统一安排。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便于在随后的学习中弥补不足。在三年培养中,注重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学生实训实践中,与实训基地人员共同打造学生成长的平台。
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保险专业建设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欠缺
受制于实训基地的支持不足(实训基地太少)以及教师观念、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因素,目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真正推行和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的同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难以形成有别于其他同类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
(二)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结合之路,专业建设也必须强化校企合作。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专业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赢的合作机制。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很多同学反映实习时间太短,无法掌握更多的业务流程。
(三)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
由于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在评职称中对是否承担或参与过科研项目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很多老师不重视科研项目,只重视发表学术论文,同时限于学校层次与激励不足问题,致使专门研究、专题研究比较少,老师们缺少内在动力,科研队伍难以发展壮大。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基本状况与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金融保险专业的发展,使之更适应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笔者建议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教学体系。
(一)完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专业特点以及社会对金融保险人才的规格要求,在突出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应变能力等各种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和应用。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多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并拓宽实习实训领域和增加时间,让学生接受系统理论知识后,能够有充足的机会得到锻炼,而不仅仅单纯追求一种形式。在目前已有模式上探索新的有效方案,突出实践部分,注重实用性,与实践单位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依据需要随时调整培养方法和培养措施,使之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二)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针对职业岗位特点实施教学计划,注重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构建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不同需要,制定多个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办法。重点从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专题讲座三方面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老师讲授中,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将一些不需用的课程内容加以削减;同时向学生传授道德、礼仪、安全、健康、法律等基本素质和修养的有关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针对我系职专层次的学生加强专业技能基本平台建设,包括主干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训、实习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为加深或拓展专业方向为目标的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
(三)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
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继续完善对学生学习效果检验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尝试如下做法:一是文化课抽查考核必须掌握的内容,专业课强化实践考试;二是取消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改为考试与综合测评、多元评价、多证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三是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半工半读;鼓励学生选修其它专业课程,掌握多门技能,参加技能实践。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应能够充分调动各类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根据自己个性特长,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四)建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各项资格培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将学生活动与核心课程、潜在课程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整体课程体系。发动骨干学生力量,组建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以传帮带形式培养学生自适应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扩充实习实训平台
积极发挥老师、学校和毕业生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建立有效的实践基地,如证券、金融基地,给学生提供多种技能的操作与应用平台。采购支持相关技能训练的应用软件,建立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平台。
(六)重视科研,推行有效激励机制
鼓励老师在授课之余从事科研项目的研究,建立报酬机制,出台评聘结合办法,深入发掘和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奖励优秀成果。
参考文献:
[1]LagendijkA.CornfordJ.Regionalinstitutionsandknowledgetrackingnewformsofregionaldevelopmentpolicy[J].Geoforum,2000.
[2]Leeuwis,municationforInnovationinAgricultureandRuralResourceManagement.BuildingontheTraditionalofAgriculturalExtensionOxford:BlackwellScience.2003
我校从2006年以来着力于课程建设与改革,《保险学》课程的改革取得了重大成绩,从理念、目标、教材、内容、教法、实训、场所等方面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保险学》课程改革应以
课程名称的变更为起点
我校对《保险学》课程的改革是从课程名称开始的。2005年,我校设置金融保险专业时,将该课程命名为《保险学》。2008年,在“专业剖析”活动中,将其更名为《保险合同与法律》。
课程改名表达了对课程进行根本性改革的决心 我们研究了许多高职高专院校的《保险学》或《保险学原理》课程,发现其在改革力度上形式大于内容,几乎是本科同名课程的“山寨版”,没有体现出高职课程应有的特色。究其原因,在于急功近利思想的作祟和创新精神的缺失。一个改革者应该具有科学家的头脑,企业家的气魄,未来学家的眼光。着眼于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宁愿在探索的路上走得慢些,但不能在起点上误入歧途。
课程改名的根本动因来自生产实践一线的要求 金融保险专业的学生毕业去向之一是保险行业。保险行业对学生的职业要求可以用“明理念,懂法律,会理财,善沟通”12个字概括,即合同管理能力和法律素质。作为入门的保险类课程,在有限的课时内(一般为54课时),课程应聚焦于保险理念的引导、签约技能的训练和法律素质的养成上。有了这种起点,该专业的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将会具备严谨的职业理念和良好的展业习惯。
课程改名有助于形成分工明确、逻辑严密的课程体系 《保险学》或《保险学原理》课程知识体系庞杂,能力目标不明确,前导后续课程逻辑关系不清晰。因此,我校金融保险专业对开设的三门保险类课程进行改革。《财产与人身保险》课程主要介绍重要的财产与人身保险产品的类型,并培养解读相应保险产品的能力;《保险营销理论与实践》课程主要介绍保险产品营销的方法与技巧,并培养理财规划和制作投保建议书的能力。因为保险产品属于无形产品,法律特性明显,所以,《保险合同与法律》课程顺理成章地成为二者的前导课程和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主要介绍风险与保险、保险业务流程、保险合同、保险法律等理论知识,同时,训练学生运用相关法律签订合同与解决保险纠纷的技能。
《保险学》课程改革应
从六个方面进行内涵建设
调整教学理念:从“以学生为中心”到“以市场为导向” 从成人教育转制为高职教育的头几年,我校专业教师迅速调整了心态,走下“居高临下”的讲坛,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确实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我们发现这种改革还不到位。在开始学习这门课程时,许多学生与大多数国人一样,对保险业持较深的戒心甚至偏见,原因在于他们对行业状况、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等缺乏清晰的感性认识。如果能加强学生与市场的直接沟通,创造条件让他们更多地进行实践,学生就会逐步转变观念,形成对保险业客观、辩证的评价。所以,“以市场为导向”理念对这门课程的教与学更具有现实意义。
提升教学目标:从“传授理论知识”到“培养职业潜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功能仅仅局限于“传授理论知识”,有经验的教师最后沦为教学“流水线”上的“知识蓝领”。因此,在课程改革的初期,应确立“训练就业能力”的教学目标,并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我们分析了保险营销的工作过程后,发现保险合同作为产品载体,贯穿于工作流程的始终,因此确定了以“培养学生解读、签订保险合同
转贴于
与处理保险合同纠纷的能力”为具体教学目标。在实施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要培养学生签订和管理合同的能力,必须以扎实的法律知识和素质作为支撑,同时,学生毕业后到保险公司就业,无论是见习业务员,还是高级管理人员以及职业晋升,都需要法律素质这种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培养职业潜力”被重新定位为本课程的终极培养目标。
整合教材资源:从“普高教材”,到“校本教材” 《保险学》课程最早采用的是普高本科或中职教材,改名为《保险学原理》后采用的是“伪”高职教材,这些教材通常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缺乏高职特色,实践内容不足;内容陈旧滞后,不符时代要求;忽视能力培养,偏重单一知识;固守传统思维,脱离教改轨道。在课程更名为《保险合同与法律》后,我们编写了校本教材《保险合同与法律》(已立项,待出版),该教材将具有以下特点:
1.以“基于工作过程”作为选取教材内容的指导原则。作为入门课程,本课程必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认真规划长远的职业生涯,扎实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岗位技能。因此,我们重新整合了以往的教学内容,选取了保险理念的形成、保险业务流程与岗位、保险合同管理、保险法律支持四个内容模块。
2.以“任务导向”和“项目导向”作为教材的组织方法。本教材设置了四个教学项目。项目一“保险理念的形成”,将帮助学生澄清误解、端正态度,以专业的心态认识要学习的课程和将来要从事的行业。项目二“保险业务流程和岗位”,将帮助学生清晰地了解所要从事职业的业务流程和所需的素质与技能要求。项目三“保险合同管理”是教材内容的核心,贯穿所有业务流程的主线,也是学生从业需要掌握的核心能力。项目四“保险法律支持”是项目三内容的根本保证,将培养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素质。每个项目都通过“任务导向”编排内容,其逻辑顺序是:任务的引入(如,案例导入,问题引入等)→任务的分解(子任务,按时间顺序、流程顺序或平行顺序分解)→任务的解决(包括知识解释、原理分析、技能运用、课后练习)。
3.以教材的“无缝对接”作为校企合作的契合点。本教材的编写体现了校企合作“零距离沟通”的特色:(1)项目内容均来自生产一线。教材的内容是授课教师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行业人士共同协商确定的,案例也是来自保险行业的经典案例。(2)满足学生考证上岗的“零过渡”需求。教材内容覆盖了保险人考证的绝大部分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顺利通过考试,达到上岗的初步要求。(3)与企业资源“零障碍”共享。我们已与友邦人寿广州分公司达成协议,企业派专业人士深入教学课堂,按教材内容和教学进度协助教学,专业教师也可以将与理论模块配套的实训项目放到企业生产一线加以实施。
创新教学方法:从“举例教学法”到“现场教学法” 《保险学》课程教学最初采用“举例教学法”,这种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较难理解的概念、原理通俗易懂。但是这种方法目标性、针对性、逻辑性不强,而且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居于被动地位。改名为《保险合同与法律》后,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案例为内容,根据教学目的、内容的需要,通过教师的精心策划和引导,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置于实践环境中,让学生通过对实践环境和事件本身的分析、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以实现高层次认知学习目标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我们以“案例教学法”作为贯穿项目、牵引任务的主要教学方法。如表1所示。“案例教学法”能够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即便如此,我们感到这种教学方法还是存在一些沟通障碍问题。比如,在哪里讲授这些案例?哪些人来讲案例?谁是案例中的主角?所以,我们正在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即“现场教学法”。具体做法,一是将部分教学内容安排到保险公司的职场、培训中心、展业现场进行教学,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二是请保险公司的培训师和资深业务员来校授课,以其自身经历激励学生;三是让学生参加展业实践,使其成为教学案例中的主角,回校后与同学进行知识分享。这种方法推出后获得了学生的好评。转贴于
再造实训项目:从“五大实训项目”到“展业签约核心业务” 《保险学》课程最早是将教材《保险学原理与实务》的内容(见表1)粗略划分为五个理论模块,设计了五个配套实训项目:
实训1——风险认识:海上逃生(保险游戏);
实训2——保险纠纷案(案例讨论);
实训3——订立保险合同(模拟训练);
实训4——与保险界交流(参观、座谈);
实训5——社会各界对保险的认识与需求(市场调查)。这些实训项目与理论模块基本吻合,实施方式也丰富多样,但没有真正体现项目导向和任务导向的特色。高职课程的实训课应以“有用”为原则,提倡精炼。因此,在《保险合同与法律》课程中,随着教学内容的项目化,我们将实训项目整合为:
实训1——认识保险事业(与“风险与保险”项目配套);
实训2——了解保险工作过程(与“保险业务流程”项目配套);
实训3——模拟签订保险合同(与“保险合同”项目配套);
实训4——保险理赔实务(与“保险法律”项目配套)。整合后的4个实训项目围绕保险展业签约的核心业务设置,更具有针对性和整体性。
延伸教学场所:从“传统教室”到“一线岗位” 高职课程的教学应具有开放性,要求做到“三个延伸”:一是将实验室延伸到企业,充分利用对方的设备和资源;二是将教师培训延伸到企业,可采取挂职锻炼的方式;三是将课堂延伸到企业,进入生产实践环节。要让学生知行合一,他们对保险事业、保险理念的认识才会深入。因此,我们非常重视校企合作,建立了多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与其中的签约企业更是进行了深度合作。除了与企业共同制定课程标准、教学进度表、选择教材和实训项目外,还以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参加企业实践活动。学生参加公司晨会,可对保险公司的文化和工作氛围增加感性认识;参加暑期实习,可为新学期课程学习作良好的铺垫;参加业余时间展业,可大大弥补课堂学习时间的不足。
《保险学》课程改革
需要夯实支持保证基础
课程体系需优化 金融保险专业的专业课程主要按将来的就业方向设置成证券类、银行类、保险类三大课程模块,这些课程按工学结合的要求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成效参差不齐。最大的问题是这三大课程模块变成了相对的知识与技能“孤岛”:各门课程具体教学目标明确,但总体上不统一;各门课程理论知识自成体系,但不能相互印证;各门课程实训项目琳琅满目,但缺乏强化效应。总之,专业课程体系欠缺的整体性和逻辑性,势必影响《保险合同与法律》课程改革的深化,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
师资队伍需完善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保险合同与法律》课程教学团队年轻,有活力,学历层次也较高,但缺乏企业工作经历。正如柳传志先生所说的:“人才应该具备三个特点:一是人品要端正,二是胸有大志,进取心强,三是善于学习和总结”,年轻教师只要牢记这三点,就会在教学改革中不断提升能力,积累经验。
一、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实训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高职类院校实训课程还是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际意义上的实践教学,高职院校师生重视理论的教与学,轻视实训课的教与学。实训教师本身对实训的重要性认识也有偏差,实训教研活动便少甚至鲜有开展,课前备课不足。
(二)实训教学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高职院校对学生技能及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是一个连续的不断加强的过程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一般做法仍是针对所开设课程进行相应的实训教学,不同课程间的实训教学缺乏连续性,不能体现整体工作流程,不能使学生将所学课程联系起来 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不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
(三)实训教学方法不够灵活
高职院校实训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讨论、案例教学、演示教学项目、教学参观、工作角色扮演、模拟等。其中讲授法和案例教学法所占比重较大,部分具有多媒体教学条件的院校采用了演示教学法,但教学方法整体上比较单一, 这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很难直接参与到实践过程中,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实训教学过程模式化
高职院校实训教学多以以单项型实训为主,实训内容简单难度小,不规范,过分强调实训教学过程模式化标准化,学生的依赖性较强,不能独立完成各个交易环节的内容,实践能力提高较慢。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始终停留于理论认识时期,不会真正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综合技能训练内容较少,实训存在不系统、层次低等问题。不少人存在只要有一个好的实训软件,甚至包括能自动对学生进行操作评价的软件就能搞好实训教学的认识误区,其实,模拟实训软件往往存在角色过程简单化、片面化,操作上也存在机械性的弊端。
二、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的实践初探
学校应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中心,以培养技能为目标,以理论和实训一体化的课堂为载体,让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 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按照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层层推进的教学思路展开教学内容,并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
(一)高职院校要重视综合实训
高职院校重视实训教学不仅停留在口头上,而且要落实到行动中去,加强实训师资队伍建设,要求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骨干教师都要担任一定的实训教学工作。注重实训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训和培养,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了解企业实际,了解实际业务操作情况。走出去的同时,还得请进来,筹措经费,聘请著名企业的专家参与实训教学的讲授工作,或是集中开办讲座讲学,也是行之有效的可行方法。压缩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课时甚至开课门数,切实保证综合实训实践教学的课时。
(二)创造逼真的实训环境
实训环境的仿真性是每一个实训室建设都应追求的主要目标。实训环境的仿真性要求实训室建设的方方面面,都尽可能与实际的业务环节吻合,包括办公环境等,以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仿佛置身于实际的业务环境,要通过一些细节化的场景布置,营造工作氛围,使学生在模拟训练中体会实战的乐趣。例如内蒙古财经学院职业学院实训中心银行保险仿真实训室建成于2011年5月,本实训室主要为金融保险专业学生提供一个专业技能实践平台。实训室设有六个模拟银行窗口,每个窗口配有电脑、扎把机、点钞机、平推式票据打印机、磁卡读卡器、密码小键盘各一套,教师可以把每个上课的班级设置为一个支行,把每个学生设置为一个柜员,可以对学生的操作进行统计和评分。学生可以通过模拟扮演银行、保险公司操作人员和客户两种角色,来学习银行的储蓄业务、对公业务、信贷业务、业务、特殊业务以及保险公司的投保业务、理赔业务等,使学生有一种学习如工作的感受。
(三)加强实训教学教师对学生实训指导引导工作
要想上好实训课,教师要像理论课那样认真备课、备大纲、备计划,还要备软件。要力争使实训课教学丰富多彩,教学手段多元化。要了解学生的行为特点及兴趣点,因材施教,授课教师远非简单地坐在教师机前来个人机对话那么简单,实训教师应努力营造逼真氛围,合理组织学生,分配角色以及角色调配交换,充分调动每一名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老师要在实训现场做适当巡视,关键点在每次实训结束前留出时间做适当的讲解,同时要引导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及时总结,老师做必要的点评。实训教师还要加强实训纪律,杜绝上网聊天看视频玩游戏现象,营造良好的实训氛围。
一、高职金融与证券专业“课证融合”式教学改革的现状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设置了金融与证券专业,该专业实行校企合力共同教书育人的机制,在教学上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遵循“理实一体,赛训结合,校企互动,课证融通”的教学改革思路,力求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和水平。本专业于2011年按照专业调研和市场调研情况修订了人才培养计划,确立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以及该职业岗位需要的职业资格证书,调整了相关课程,形成了职业岗位、职业资格与专业课程的有效融合(见表1),并且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获得1个职业资格证书。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金融与证券专业课证融合的途径主要有三方面:第一,课程体系设计融合,即全方位融合,在课程体系上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业岗位要求和岗位从业资格证书考试要求进行全方位融合设计;第二,教材融合,本专业教材选择上以各类资格证书考试教材为主;第三,考核融合,本专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科目按照相关考试要求设计考试题目、组织考试。
二、高职金融与证券专业“课证融合”式教学实践的基础条件及项目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满足首都金融业发展需要的具有较扎实的金融理论基础,能够熟练掌握金融机构的业务操作技能,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服务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能够从事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柜台业务人员、大堂经理(引导员)、客户服务经理、投资理财顾问助理、金融产品营销员等职业人员岗位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在课证融合教学改革中不仅仅是突出证书的获得,更加注重人才专业技能、专业素养的培育。对此,该专业设置了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两个环节多个项目予以教学实践。
(一)校内“课证融合”式教学实践情况
在校内本专业设有商业银行实训室、证券交易实训室、财务实训室、ERP实训室等实训场所供学生们进行金融与证券基本技能训练,各实训室配备了商业银行个人信贷、公司信贷、个人理财、证券交易模拟软件等相关软件,并且本专业的教师均具有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二)校外“课证融合”式教学实践情况
在校外,本专业与中国民生银行、交通银行、北京银行、广发证券公司、浦发银行、招商银行、中国银行、安信证券公司、银河证券公司、新华人寿保险公司等多家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建立长期合作。每学年该专业学生到这些校企合作单位进行6个星期的顶岗实习,实训结束学生进行总结,校外实训基地指导教师反馈学生实训情况,校企合作建议与意见,并且教务平台要严格、详细记录学生的校外实训情况与校内外教师指导、实训项目作业批改情况。
三、高职金融与证券专业“课证融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从2010级、2011级、2012级该专业学生的取证情况、就业情况以及毕业生信息反馈情况看,本院该专业“课证融合”式教学改革取得较好的成效,但也发现一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一)校内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升问题
尽管该校本专业的教师都拥有较高的学历、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资格证书,但多数教师基本上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相关岗位的实务工作经验。对此,本专业要求教师每个聘期(4年)至少有2个月的挂职经历,但在具体操作上,一则由于没有明确挂职期间的相关待遇、时间保证、考核要求等,因此教师一般选择兼职完成任务;二则由于挂职时间太短,相关合作单位无法让挂职教师真正顶岗实习或上岗工作,因此专业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一直没有落到实处。对此笔者建议,从学校层面给出专业教师挂职的相关待遇、时间保证、考核要求,同时应该将挂职时间至少延长为半年。
(二)学生顶岗实习问题
一方面,与教师专业提升问题相似,尽管每学年都安排学生到校企合作单位顶岗实习6个星期,但6个星期分两个学期完成,即每学期3个星期,扣除周六、日,每学期仅仅校外实习3个星期,校企合作单位不愿意将实质性工作交给学生完成,因此学生常常只能观摩或者处理一些简单事务,甚至成为合作单位的免费劳动力。另一方面,学生顶岗实习时虽然指定了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但多数校内指导教师缺乏对学生的指导、沟通与交流,因此难以真实掌握学生的现场实训情况。对此,笔者建议将学生顶岗实习时间至少延长到每学期6个星期,加大学生顶岗实习的考核,促进学生与校内外指导教师的及时沟通与交流。
【关键词】商业银行 仿真实训室
一、引言
传统的教育存在实践不足的弊端,导致学生在迈向社会之后,虽然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无法进行具体的操作,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无法有效的融合。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将商业银行仿真实训室引入金融专业的教学体系中。
二、商业银行仿真实训室建设
(一)实训室建设现状
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金融系商业银行仿真实训室为例,建成后的实训室占地245平米左右,分槭笛登,教学区两大板块。
(1)实训区拥有4个银行综合业务柜台和1个VIP大户室。4个柜台的硬件设施完全仿照真实银行配备,学生上课即可进行仿真实训处理日常银行的综合业务流程操作;柜台内的空间区域设置4个座位的隔断。用以模拟银行综合业务不同职务角色所需要操作的工作。
(2)教学区有八组六边形教学桌,可以容纳48名学生同时上课。学生六人一组进行分组教学,每组六边形教学桌下有固定电源插座,方便学生携带笔记本电脑上课。六边形教学桌的使用,方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二)实训室建设的目的及意义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在技能型人才上存在较大的缺口。学校认识到企业的需求,为了让学生更快地进入工作内容中建立仿真实训室,其建设的重要意义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理论教学起到了补充的作用。学生学习理论之后,通过仿真实训的方式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通过多次强化的方式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提升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二是符合教育发展的方向,教育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所以现代教育朝着实用领域发展;三是将理论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融合,学生在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之后,将其转换成具体的项目,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层面,进而更加牢靠的掌握基础知识;四是节约教学成本和时间,仿真实训室的设备较为简单,只需要在计算机设备上配置相应的软件和硬件设施,在模拟的状态下满足学生的实训需求。通过商业银行仿真实训室的建立,学生不仅更好地学习理论知识,同时也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尽快融入到工作环境中,减少银行培训的时间,从侧面为银行、学生创造经济价值。
(三)实训室的课程设置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金融系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基本规格的要求,开设的实验课程涵盖金融系大部分专业教学内容,包括:商业银行仿真实训、国际结算教学实训、银行票据业务教学实训、金融财会基本技能训练件、金融理财规划训练、企业投融资决策摸拟教学、保险实务模拟教学,加大了实践教学的力度,注重并落实专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从指导方法和辅助手段入手,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四)实训室的功能与作用
2010年四川大学锦城学院金融系从财会系独立出来,实验教学相对于本校其他系发展相对滞后,虽然有独立的实验室,但因实验设备仪器以及管理人员的缺乏,主要实验课程均在其他系实验室完成教学。商业银行仿真实训室的建成,是四川大学锦城学院金融实验教学发展道路上的里程碑,为完善金融实验教学系统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是通过引入银行、证券等金融行业的真实系统,建立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实训室,让学生能够更加及时的了解到金融行业在实际工作中所开展的各项业务。其次是实训室的开展,有效地解决了金融专业教学缺少实践教学的弊端,学校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上课环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再次是实训室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的重视理论的静态教学方式,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并且为学生的日后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最后是学生在校园中不仅学习了理论知识,并且对实务有着更深的了解,在培养学生动脑和动手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商业银行仿真实训室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数据库的缺乏
相对于其他高校的金融实验室的发展,四川大学锦城学院金融实验教学起步晚,发展较为滞后虽然建立了相应的软件和硬件设施,给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场所,但仍需对其进一步完善。首先是我校的金融实验室建设方式比较单一,其所应用的软件主要是学校购买,并且只提供给本校学生使用。其次是软件中的内容与课程相关,软件本身提供的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并且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教学。再次是学校的实验室利用率较低,没有走校企合作的道路,对其进一步开发。再次是整个实验教学缺乏完备的数据资源支撑,数据资源的缺乏势必为金融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在实训室后期的完善工作中,应该将金融数据库的完善作为最重要的工作。
(二)部分模拟系统的缺乏
由于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商业银行仿真实训室属于建设初期,建设内容不完善,证券、期货及外汇模拟系统等方面的资源匮乏。首先是实训的软件中只有商业银行方面的业务比较成熟,配套设施比较完善,保险、证券等方面的软件资源一直处于调试的状态。其次是从整个金融专业教学的完整性来看,这三种模拟系统是金融实验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没有将金融系统的三个模块进行有效的覆盖,导致学生存在理论知识操作存在不足的现象。再次是从学生个体实践能力提升来看,这三种模拟系统也是落实学生专业素质与能力培养的必备环节上的重要部分。
(三)专职实验指导教师缺乏
商业银行仿真实训室现有的实验课程,由一线任课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硬件及网络的维护由实验管理员或者学校网络中心管理人员完成。缺乏专职实验指导教师,既能够从实验指导经历中发现实验过程及软件存在的一些问题,总结出更为完整有效的实验方法,及时获取第一手的软件效果资料,又具备一定的电脑网络基础,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硬件故障及时排除,节省实验时间,提高实验效率。
四、完善商业银行仿真实训室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一)完善金融数据库
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金融系商业银行仿真实训室为例。在实训室的建设过程中,学校已经意识到金融数据缺乏对实验教学的影响,将数据库的建设纳入了近期实验教学规划中。首先是相继建设金融大数据分析室和互联网金融实训室,并且在软件上走自主研发的道路,除了购买银行、保险等金融系统所应用的软件,还依据学生的需求对软件进一步开发。其次是软件内容更加丰富,学生不仅学习到保险、银行等方面的知识,还可以学习到证券、基金、股票等方面的知识。再次是提高实验室的利用效率,不仅完善校有的实验教学,还加强与企业进行合作,为金融系科研工作及校企合作提供交流平台。最后是建立完善的数据库资源,保证其数据库中具有丰富的资料,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
(二)增加证券、期货及外汇模拟系统
实训室就是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场所,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进行有效的结合,进而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接下来的建设过程中,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独立的证券与期货模拟实训室、外汇与黄金实训室。可进行证券、期货及外汇的模拟实训,通过共享金融数据资源,使学生对证券、期货及外汇市场运作、业务有一定了解和实际操作经验,掌握各种投资分析理论、方法,具有较强的证券分析能力;二是在高度真实的“营业厅”基础之上,整合现有的商业银行仿真实训、国际结算教学实训、银行票据业务教学实训等金融行业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充分通过实训的方式充分掌握保险实物、金融理财、外汇与黄金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拓展实训室的内容来然学生从多方面掌握不同的知识和内容,进而通说模拟系统的开展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加大对实验课程的重视,巩固专职实验教师队伍
一是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金融系为例,本系部分一线任课教师是直接从企业转入教学领域,具有丰富的实践经历经验。可从这一部分教师中挑选专门的实验指导教师,对他们进行专门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和实验软件的培训,通过他们让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更为密切的结合在一起;二是学校,实验管理中心及金融系可联合设立专门的经费,支持实验指导教师到国内金融实验教学发展较好的高校进修,参加各类金融实验教学研讨会。三为了鼓励教师参与到实验教学中来,稳定实验教师队伍,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专门针对实验教学,制定有别于课堂理论教学的工作量统计方法,从根本上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作为独立院校,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在金融实验建设方面一直在努力发展,参照省内外金融专业实验室建设发展经验,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努力将实训室打造成对内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对外作为金融系乃至学校的一个展示窗口和交流平台。当然在建设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与省内外高校相比也存在不小的差距,我们将继续努力,逐步完善金融实验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叶华光.高职院校对外贸易专业的仿真实验室建设[J].中国地质教育,2009.
【关键词】高等院校 工学结合 金融
一、文献回顾
章金萍、罗怀中、方志坚(2007)总结了高职特色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及其现实意义。朱蓉(2007)介绍了金融与证券专业工学结合交替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则、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考核方法。周建松(2009)探索了经济类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订单培养、项目课程开发。方华(2010)研究了以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主体维度为一体,实行人性化、柔性化、信息化、开放式的教学管理模式。施卓晨(2010)从保险、银行、证券三个方向探析了金融类专业的工学结合方式。陈新林(2011)研究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行业调查与专业分析、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基地建设、生产性实训、订单培养以及实施效果分析与评价。周建松(2011)研究了主体专业群校企合作综合体建设的举措、具体功能、启示。袁金宇(2012)提出了“321形式的工学结合”,即在前三个学期参观金融机构,在第四学期到第五学期安排学生模拟实训,第六学期开展顶岗实习。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已写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并成为社会共识。文献回顾得出以往文献对高职院校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研究不够详细,很少涉及工学结合合作单位的确定及如何开发合作单位的研究,缺乏对学校、工学结合合作单位、政府参与工学结合的共赢点研究以使工学结合合作成功并使合作关系长期持续稳定增长。通过考察和探索,下文详细分析了高职院校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工学结合合作单位的确定和开发合作单位的途径、学校和合作单位及政府参与工学结合的共赢点,并提出了工学结合过程中要注意的几个重要问题。
二、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
高职院校一般学制三年,为更好地开展工学结合,应做如下课程设置和教学。第一学期,学生学学基础课程和熟悉环境。第二学期到第四学期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具体为:第二学期主要学习专业基础课,比如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证券基础知识、金融市场学、基础会计;第三学期主要学习保险学、个人理财、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公司信贷、证券投资技术分析、证券交易、期货投资基础;第四学期主要在实训室学习实训课程,如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点钞与反假币技术、证券投资模拟实训、期货投资模拟实训。应该强调的是实训室应在行业专家的参与下按行业标准进行设计和装修。学校要求学生在第四个学期之前(包括第四个学期)考取保险人资格证、银行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期货从业资格证等资格证书的全部或其中几个证书,这样方便后期的顶岗实习,使学生具有从事金融行业的准入资格。从第四个学期结束的暑假到第五学期的12月中旬为5个多月的顶岗实习期,实习期间应尽量使学生在不同类型的单位轮岗实习,以达到技能的全面性,12月下旬正式开始找工作(大部分招聘考试12月底开始)。如果能确定毕业后的工作单位为当前实习的单位,可以实现顶岗实习与毕业后的正式工作不间断对接。
由于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学校应与合作单位在专业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成员由来自不同类型单位的专家组成)的指导下,根据最新行业发展动态与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不断调整课程设置。
三、工学结合合作单位的确定
可以确定以下单位为金融类专业工学结合合作单位:保险公司(包括寿险和财险)、各位银行、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各类协会(保险、银行、证券、期货业协会,目的是争取在学校设立保险人、银行从业、证券从业、期货从业资格考点,方便本校及周边学校学生和工学结合合作单位新进员工考证,在学校设立保险人、银行从业、证券从业和期货从业考试培训点,免费为保险公司、银行、证券、期货公司新进员工开展资格考试培训)、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中国人民银行、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信托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金融类机构。
四、工学结合合作单位的开发途径
一是利用职业院校上级主管部门的关系。基本上的高职院校都有上级主管部门,如财政厅、商务厅、国土厅等,要充分利用上级主管部门的资源,充分开展工学结合。二是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很多高职院校以前都是国家级重点中专,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培养了很多优秀专业人才,现在很多已经是单位的领导。高职院校要在各省、市成立校友会,学校成立部门专门负责校友会工作,增强与校友的沟通与合作。经常请校友到学校开讲座,呼吁友为学校工学结合工作做贡献。三是学校成立职教集团。职教集团成员为工学结合的重点合作单位。
五、工学结合合作三方的共赢点分析,以构建持续稳定增长的合作关系
(一)基于学校和工学结合合作单位的共赢点分析
1.保险方向。鉴于学校场所和设施齐全,保险公司或保险业协会全省、市性的活动可以免费安排在学校举行(至少场地免费),如全省单位系统的运动会、联谊会、培训会。很多高职院校都是学生上万教职工上千,学校的保险业务是个保险巨单,如寿险方面有老师和学生的医疗、住院、意外险,财产方面有校车保险、实训室仪器财产及其他财产保险,这个保险巨单可以给学校的工学结合合作保险公司。当然这其中可能会导致某些学校领导的利益受损,需要相关领导权衡。学生在校第四个学期之前取得保险人资格证,第二个暑假开始至第五个学期期末到保险公司顶岗实习,在保险公司导师的培训和指导下参与到市场进行保险产品的实际销售。一般以该导师和其指导的学生为一个团队,有些学生可以销售出一些保险产品,为保险公司创造利润。当然保险公司最好给予销售出保险产品的学生一定比例的保单提成,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实习积极性。
2.银行方向。银行或银行业协会的全省、市性活动可以免费安排在学校举行。高职院校是个大单位,学校可以把基本账户、老师的工资卡和公务卡、学生的交学费卡开设在工学结合合作银行,鼓励学校老师和学生办理合作银行的信用卡,只允许合作银行在校内摆点宣传办理理财产品和信用卡。这可能需要某些学校领导以学校发展大局为重,牺牲某些利益以促成工学结合的开展。学生在校第四个学期之前取得银行从业资格证,第二个暑假开始至第五个学期期末到银行实习,以校外导师为队长组建营销团队,在各校园内和公共场所帮助银行销售理财产品,同时银行可以对销售成功的学生给予一定的报酬。
3.证券期货方向。证券期货公司或证券期货业协会的全省、市性活动可以免费安排在学校举行。鼓励本校老师和学生在合作证券期货公司开设证券期货账户。推荐职教集团成员公司的上市保荐业务、证券发行业务给工学结合合作证券公司做。学生在校第四个学期之前取得证券期货从业资格证,第二个暑假开始至第五个学期期末到证券期货公司在公司导师的指导下开展证券期货营销工作,可以为证券期货公司开发一定的客户,同时公司可以对销售成功的学生予以一定的提成以激发学生的工作热情。
高职院校为合作单位提供动手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员工后续培训、技术创新与指导、廉价甚至免费的实习工人,合作单位为学院提供实习基地、就业机会、横向课题、教学素材。在上述共赢点还难以促成学校和单位的工学结合合作的情况下,学校不妨考虑给予合作单位一定的经费补助。
(二)工学结合参与第三方(政府)的共赢点分析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大部分,工学结合的发展利于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利于培养动手能力强和上岗快的大学生、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利于提高高考升学率、提高人口素质、提高高职教育对当地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企业或单位的发展提供一定程度的智力支持。教育主管部门、人力与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税收部门、中小企业局、发展改革委员会等有关部门应大力支持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比如为工学结合设立专项资助资金、为参与工学结合的合作单位出台一定的政策支持、为参与工学结合的企业减免一定税收。总之,找出工学结合合作三方共赢点是开展维持并发展工学结合的关键。
六、工学结合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重要问题
(一)工学结合权利应下放到系里专业层面
学校是法人,可以与校外单位以独立法人的形式开展工学结合合作,这一般适合大范围的宏观层面的合作。但学校工作不可能面面俱到,且系里专业层面更了解本专业的特点,所以系里应该构建能开展工学结合的独立法人或准法人,微观层面的工学结合合作由系里开展,更好调动系专业层面开展工学结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为了加强校外合作单位对学生的管理,学生应该在顶岗实习前与合作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金融行业经常涉及一些商业机密、钱财,金融类专业难以开展工学结合的原因之一是校外单位怕学生给单位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在校第四学期之前已经取得了相应的从业资格的学生在开始顶岗实习时,校外单位就应该要求他们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规定相应的权利和义务、违约责任,并可要求学生缴纳一定的信用保证金。如发生学生应当赔偿事件,合作单位可直接从信用保证金中获得赔偿,如没有发生赔偿事件,实习结束后合作单位全额退还给学生。这是学校或系部与工学结合合作单位协议合同的有益补充。
(三)工学结合中实行相对应的双导师制
学生以小组(小组成员不易过多,具体根据学校师资数量匹配)为单位,在学校一个导师,实习时在实习单位一个导师,而且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一一对应,两导师之间定期会面交流,共同管理所指导学生。
参考文献
[1]章金萍,罗怀中,方志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双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市场营销职业为例》[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4):35-38.
[2]朱蓉.《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金融与证券专业工学交替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教育,2007,(10):13-14.
[3]周建松,谢峰.《经济类高等职业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系统设计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9,(1):79-81.
[4]方华.《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探索——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0,(10):81-83.
[5]施卓晨.《金融类专业“工学结合”的实施》[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63-65.
[6]陈新林.《高职金融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J].价值工程,2011,(3):204-205.
[7]周建松.《高职院校主体专业(群)校企合作综合体建设的探索》[J].高教研究,2011,(4):130-132.
[8]袁金宇.《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探索》[J].商业文化,2012,(1):145.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优化
金融学的专业性质和内容特点决定了它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金融学专业的教学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随着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金融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即不仅要有较深厚的社会经济科技理论功底和金融专业知识,还要有较熟练的操作能力,以及掌握金融信息并进行分析的能力。实践教学是大学生素质养成、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但这一环节长期以来未受到重视,也是目前国内高校扩招后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如何通过实践环节的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金融学专业发展之快,招生规模之大,如何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如何开设适应市场需要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性课程,是各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安徽理工大学是一所中央与地方共建、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高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已形成了“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高素质”的育人特色。目前学校理工专业优势明显,而经管、社科专业相对较弱。以金融学专业为例,其人才培养需与其他优势工科专业相结合,面向社会对金融人才的变化需求,建立适合行业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金融学在矿业、环境、土木等优势领域中的实践与应用,与其他金融类院校进行错位培养,突出我校特色,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一、凝练实践教学方向
针对学校在煤炭行业具有较强优势的特点,我们在反复比较、分析其他高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需求,根据我校实际,扬长避短,确立了实践教学体系必须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我校在金融学专业下设置了银行、证券和保险三个专业方向,其中银行方向主要面向商业银行,当地煤矿企业较多的特点,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煤矿企业信贷岗位需求的专业人才;证券方向主要面向证券企业及工矿上市企业的需求;保险方向主要面向商业保险领域,同时结合煤矿、土木工程、地质环境、化工爆破等方面的行业需求,培养有一定行业知识的保险业人才。结合工矿企业对金融学人才的需求,设置了具有特色的实践课程体系,所培养的学生得到社会的认可。
二、优化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针对互联网金融、微金融等金融新业态的快速发展,我们对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大课程实验的比例。如证券投资学课程实验由原来的8学时增加到12学时;保险学课程实验由原来的8学时增加到12学时;会计学课程实验由原来的12学时增加到16学时;互联网金融课程实验由0学时增加到8学时。通过调整与优化,课程实验总学时增加了20%。二是优化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以前的课程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做个小论文的形式来完成,由于时间短,学生普遍是找找资料,总结下就完成了,很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现在针对不同的课程设计,由教研室教师统一研讨需完成的内容,与具体的任务结合,如保险学就直接让学生完成某一具体的保险理赔任务。另外,还调整了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原来课程设计和相关课程在同一学期进行,经常会出现课程未结束或刚结束就要开展课程设计,学生还没消化理论内容,立即开展课程设计效果较差,现在把课程设计放在课程结束后的下一学期开展,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消化吸收理论知识,然后带着问题去进行,学生反映效果好。通过改革,学生在指导的带领下完成了真实的任务,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实践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习兴趣。三是毕业实习走到企业中,延长了毕业实习时间。根据不同专业方向,分别联系多家单位组织学生实习,部分学生进行暑期一个月实习,实习后要进行实习答辩,避免以往的走过场。四是毕业设计实行真题真做,题目大部分来自企业或导师项目。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紧密结合,实行双导师制,企业导师负责任务完成,校内导师负责论文的撰写及理论分析等。这四部分内容构成了实践教学的核心,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效果显著。
三、探索实践和创新学分改革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对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实践和创新活动给予学分,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需完成4个实践和创新学分,主要获得方式包括:参加学科竞赛;发表学术论文;申请国家专利或其它知识产权;参与暑期企业集中实训;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开展创业实践;主持创新创业项目等。通过实践和创新学分改革,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各类实践和创新活动,学生从活动中学到了课堂无法学习的内容和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出台政策鼓励学生从事实践和创新活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各类奖学金评选上,把实践和创新学分体现在评审方案中,通过加分等政策引导学生各级参与实践和创新。二是对实践和创新能力突出的学生实行研究生保送鼓励政策。出台相关的研究生保送评审细则,把实践和创新能力作为考核的标准之一,这为那些课程成绩排在中等偏上,但实践和创新能力突出的学生提供了好机会,这也引导学生不能只管理论学习,而忽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如果只搞理论学习,可能也不会获得奖学金或保送研究的机会。
四、构建实践育人平台
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校针对金融学专业学生建立了系列实践育人平台,包括校内平台和校外平台两部分。校内平台主要有证券投资实验室、银行业务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保险业务实验室、经管综合实验室、金融创新实验室,承担学生各类学科竞赛任务,电子商务创客实验室主要承担学生进行创业实践,进行创业前期培育等。校外平台主要是各类校外实践实训平台,包括在银行、证券、保险等公司设置的实习基地,在金融实训机构设置的学生实训平台,在电子商务公司设置的微金融或微商平台等。实践育人平台分类明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通过几年的建设实践,目前学校已基本建成了一套系统的实践教学方案,构建了较好的实践育人平台,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参考文献:
[1]何宏庆.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索———基于应用能力的培养[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83-84.
[2]裴东慧.浅谈新形势下金融学专业教学面临的挑战与改革[J].企业导报,2016(16):130-131.
关键词:电子商务支付与安全;课程设计;项目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电子商务成为商业贸易领域中一种先进的交易方式,而电子商务中最主要的内容电子商务支付也以日新月异的高科技手段挑战传统的支付方式。因此,了解电子商务支付的基础知识和重要知识点,将其更好地应用到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是很多“现代人”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这就需要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原有专业基础上,对这些日新月异的电子商务支付方式进行探索和研究,并掌握支付的实际操作。目前在职业学校开设有《电子商务支付与安全》课程的学校比较少,在市面上出售的关于该课程的教材比较少,并且这些教材基本都是以理论为主,很少有支付的实际操作,所以有必要开发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合目前电子商务支付发展,理论和实操相结合的《电子商务支付与安全》课程。
一、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依据国家劳动技能考核标准与“电子商务专业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电子商务支付”工作领域设置。课程目标定位是以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电子支付技能为宗旨,立足于电子商务支付过程的掌握,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做了根本性改革,打破了以学科知识为主线的传统课程模式,转变为以程序性知识为主线的任务引领型课程模式,紧紧围绕电子支付技术能力的要求,针对职业岗位的需要,整合项目模块,序化教学任务,突出对网上银行结算、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电话支付、自助银行支付、网上金融的学习,使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过程中建构理论知识,并发展其职业能力。
二、人才培养目标
1.专业培养目标
电子商务专业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电子商务职业岗位群必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一定的创业能力,身心健康,能通过互联网环境从事多种形式的网络营销活动、客户服务、商城运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维护等工作,能够为商务网站进行信息采集与信息更新,能够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自主创业及从事相关商务类操作应用型人才。
2.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网上银行结算、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电话支付、自助银行支付、网上金融及安全保障的能力。本课程在中职第三学期开设,是一门提升学生电子商务支付能力的专业课程。其先导课程为《电子商务基础》、《网页设计》、《网站内容编辑》,后续课程为顶岗实习。
3.课程目标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性质和课程设计思路,通过共建共享学校和校企合作调研,确定掌握电子商务支付与安全技术是从事网络营销和商城运营等活动必须具备的能力,《电子商务支付与安全》培养的专业核心能力就是掌握电子商务支付方式的工作流程,了解在支付过程中产生的安全问题和解决支付安全的技术保障。同时细化为了培养该核心能力本课程需要提供的各项能力目标。
三、课程内容整体设计
1.以项目形式设计课程整体框架
本课程采用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以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为主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同时本课程以电子商务支付流程为主线,重构了课程的教学体系,重组了课程的教学内容,把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溶入到项目的制作之中,实现了教中学,教中做,教学做合一,较好地解决了学以致用,学好善用的问题。共设计电子商务支付的基本工作流程、网上银行支付、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电话支付、自助银行支付、网上金融七个项目涵盖电子商务支付领域大部分支付内容。
每个项目的设计思路是“(在一个电子支付系统中)电子商务支付方式的工作流程――支付过程中产生的安全问题――支付安全技术保障”,重点陈述各种支付方式的工作流程,以程序性知识为主,并辅之以陈述性知识,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保障学生掌握电子商务支付的基本技能。
2.以任务驱动为基本形式设计具体内容
根据电子商务工作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电子商务师、助理电子商务师等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依据企业实际支付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情境,再设计项目任务,将基础知识、支付技能及相关网店知识融入到项目任务中,完成基于工作任务的系统化课程内容开发。将设计的七个项目以任务驱动为基本形式进行分解,每个项目分解成3~7个任务,在教学活动中以7个综合项目为导向,以分解出的教学任务为驱动,组织教学,具体设计如下:
项目一:电子商务支付的基本工作流程,具体包括四个学习任务:电子商务支付、电子商务支付系统、电子商务支付的基本工作流程、电子商务支付过程的安全问题。拟实现的教学目标:掌握支付的基本概念以及支付过程;理解电子商务支付的概念;认知电子商务支付系统的概念和形成过程;了解电子支付系统具备的功能和基本构成;掌握各项基本构成在电子商务支付系统作用;了解电子商务支付的类型;掌握电子商务支付的基本流程;了解当前电子商务支付面临的安全问题、安全威胁;掌握电子商务支付安全的标准;了解保障电子商务支付安全的多种技术。
项目二:网上银行支付,具体包括七个学习任务:网上银行支付系统、个人网上银行支付、个人网上银行支付安全、中国农业银行个人网上银行、企业网上银行支付、企业网上银行支付的安全、中国农业银行企业网上银行。拟实现的教学目标:了解网上银行支付系统的基本构成、业务功能,以及系统分类;掌握个人网上银行的功能、申请和使用流程;了解个人网上银行存在的安全问题、安全保障技术;掌握中国农业银行个人网上银行的功能、申请和使用流程;认识和掌握企业网上银行支付的功能、申请步骤以及支付流程;了解企业网上银行存在的安全问题以及技术保障;掌握中国农业银行企业网上银行的功能、申请步骤以及支付流程。
项目三:第三方支付,具体包括六个学习任务:第三方支付系统、支付网关模式第三方支付、账户支付模式第三方支付、银联电子账户、第三方支付的安全、支付宝支付。拟实现的教学目标:了解第三方支付系统的基本构成;掌握第三方支付系统的功能;掌握第三方支付系统的分类;第三方支付系统的支付交易流程;第三方支付系统的安全问题;掌握支付宝的功能、申请、支付流程及支付安全。
项目四:移动支付,具体包括六个学习任务:移动支付系统、移动支付远距离支付、移动支付近距离支付技术、移动支付的安全、招商银行手机银行支付、微信支付、手机钱包。拟实现的教学目标:了解移动支付的基本概念;掌握移动支付系统的的功能、分类和四种移动支付运营系统;了解移动支付中远距离支付和近距离支付技术;认知移动支付的安全问题及技术保障;掌握招商银行手机银行的申请和支付操作;掌握微信支付和手机钱包的支付流程和安全。
项目五:电话支付,具体包括四个学习任务:银行电话支付系统、银行电话支付的流程、银行电话支付的安全、中国工商银行电话支付的基本流程。拟实现的教学目标:了解电话支付系统的基本构成、功能、分类;掌握电话支付系统的支付流程;了解电话支付系统的安全保障。了解中国工商银行电话支付的基本流程。
项目六:自助银行支付系统,具体包括四个学习任务:自助银行支付系统、ATM系统的交易、POS系统的交易、指纹银行。拟实现的教学目标:了解自助银行支付系统的基本构成、功能、分类;掌握ATM系统、POS系统交易流程、安全问题、安全技术;掌握外挂式指纹银行、内嵌式指纹银行流程、安全技术保障。
项目七:网上金融,具体包括二个学习任务:网上证弧⑼上保险。拟实现的教学目标:掌握网上证券与网上保险概念,了解功能;掌握网上证券与网上保险组成;了解网上证券与网上保险存在的安全问题、安全保障技术;了解网上证券与网上保险的流程;掌握网上证券与网上保险的实例操作过程。
3.以能力训练为核心设计实训项目
为巩固和加强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的学情和社会发展需求,将教育教学资源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提炼电子商务支付实训中技能的一些共性之处,从实训项目选取的原则与策略、实习实训项目框架的设计和项目教学法等方面进行了摸索,开发适合学生的训练项目。具体包括网上支付的基本流程、电子商务支付的概念、网上银行支付新手上路、企业网上银行的支付流程、使用支付宝余额进行网上支付、使用快钱完成网上支付、网上注册手机银行、兴业银行手机银行的申请办法和服务功能、拨打四家银行电话银行、操练网站下单方式的电话银行支付、用银行卡到商场进行POS刷卡购物、ATM机存款取款操作、申银万国网上证券新手体验、平安网上保险体验等十四个实训项目。
在实训设计中突出体现项目的实用性和可实施性,还要注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全面性,以及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比如:拨打四家银行电话银行,实训内容是到柜台办理(以工商银行为例)银行卡,然后拨打95588申请开通电话银行,了解中国工商银行电话银行为您提供哪些服务,同时登录中国工商银行网站,了解中国工商银行电话银行的功能、流程、安全措施。通过这些实训学生学会了解电话银行进行的功能和支付流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4.以培养职业能力设计教学方法
在课程教学中,打破传统学科课程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任务驱动为核心的项目课程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以“电子商务支付方式的工作流程――支付过程中产生的安全问题――支付安全技术保障”这个过程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通过把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工作任务,设计出一个个任务教学方案,让学生在完成具体支付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以及相关操作技能。达到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操作,技能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同时,通过熟练的实践操作又反过来促进学生对支付理论更深层次理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根据课程的特点,将情境模拟、角色扮演、案例教学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学工程中,改变传统教学中的被动学习以及课堂气氛沉闷的局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比如在项目二网上银行支付的课程教学中,将学习情境模拟为网上支付环境,以角色扮演法组织教学,将学生进行分组,各组同学分别扮演银行角色、商家角色、买家角色,通过商家和买家分别到银行平台办理注册银行、开通网上银行、利用网上银行支付等业务,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网上银行支付的工作流程和安全保障,同时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并且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比如在项目四移动支付项目中,以案例教学法引入目前在微信支付中存在安全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了解在微信支付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掌握防范这些安全隐患的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作用。
5.以过程考核为主设计评价方式
改革传统考核模式,对学生的能力训练过程进行精心设计,在课程考核中将技能考核与综合素质考核相结合,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将教师测评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融入企业参与评价,形成多元评价方式;将过程评价和总结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分为课堂评价和平时项目训练评价两部分,其中课程评价主要通过每一次课的考勤和课堂提问、师生互动进行考察,以此培养和考核学生的时间观念和沟通能力;平时实训项目以现场练习、角色扮演、情景模拟、项目实训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综合性考核方式,督促学生身体力行;总结评价包括知识考核和实操考核,考核注重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在课程结束时通过期末考核的方式进行,其中过程考核成绩占70%,总结评价考核成绩占30%。
四、课程实施的配套条件
1.实训条件
根据课程的教学特点,学生要掌握支付的流程,必须要进行网上购物并支付,为保住教学的顺利实施,实训环境上必须是能提供上网的多媒体计算机实训室,并且配套有虚拟仿真实训平台进行实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学生可以进行模拟购物和支付流程的操作,加强学生的模拟操作能力;同时通过网上银行的申请,登录淘宝网等购物网站,进行网上银行、支付宝实际支付操作能力的培养,加深对电子商务交易方式、支付方式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增强了学生对实际支付能力的培养。
2.师资条件
由于《电子商务支付与安全》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科目,是一个将支付领域的知识进行分析和实际支付操作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具备支付的相关理论知识,并且能将理论知识很好的融入到实训当中的能力。因此,对担任该门课程的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具有双师素质,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又具备一定的对电子商务支付与安全的分析能力和实际支付操作的能力。
五、结束语
《电子商务支付与安全》是一门实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必须充分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对课程的整体能力训练项目进行设计,细化任务单元能力训练项目,并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实现教学和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张超,孙飒.对于改革《电子商务结算与支付》课程教学的思考.学理论,2012(23):243-244.
[2]杨琦峰,沈鑫,宋平.论《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建设――基于研究型教学模式[J].当代经济,2012(07):102-106.
[3]周志胜,李彬.浅析电子支付教学模式的创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05):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