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学历史故事范文

数学历史故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学历史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学历史故事

第1篇:数学历史故事范文

为方便考生及时估分,

考生可点击进入内蒙古高考频道《2019年内蒙古高考数学理试卷栏目》查看内蒙古高考数学理试卷信息。

高考时间

全国统考于6月7日开始举行,具体科目考试时间安排为:6月7日9:00至11:30语文;15:00至17:00数学。6月8日9:00至11:30文科综合/理科综合;15:00至17:00外语,有外语听力测试内容的应安排在外语笔试考试开始前进行。

各省(区、市)考试科目名称与全国统考科目名称相同的必须与全国统考时间安排一致。具体考试科目时间安排报教育部考试中心备案后。

全国统考科目中的外语分英语、俄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6个语种,由考生任选其中一个语种参加考试。

.customers1{border-collapse:collapse; width:100%;}.customers1 tr td {background-color:#fff; color:#666; border:1px solid #dbdbdb; padding:8px 0px; text-align:center;}时间6月7日6月8日上午语文(09:00:00-11:30:00)文科综合/理科综合(09:00:00-11:30:00)下午数学(15:00:00-17:00:00)外语(15:00:00-17:00:00)答题规范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按填涂示例将答题卡上对应的选项涂满、涂黑;修改答题时,应使用橡皮轻擦干净并不留痕迹,注意不要擦破答题卡。

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各题规定的答题区域内答题,切不可答题错位、答题题号顺序颠倒、超出本题答题区域(超出答题卡黑色边框线)作答,否则答案无效。如修改答案,就用笔将废弃内容划去,然后在划去内容上方或下方写出新的答案;或使用橡皮擦掉废弃内容后,再书写新的内容。

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及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选考题:先用2B铅笔将所选考试题的题号涂黑,然后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该题规定的答题区域内对应作答,切不可选涂题号与所答内容不一致,或不填涂、多填涂题号。

特别提醒:考生不要将答题卡折叠、弄破;严禁在答题卡的条形码和图像定位点(黑方块)周围做任何涂写和标记,禁止涂划条形码;不得在答题卡上任意涂画或作标记。

第2篇:数学历史故事范文

一、赏识教育在小学课堂中的作用

1.帮助学生重建自信心

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压力和负担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产生负面影响。而小学数学又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水平。这也是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教师一味地教学非但没有教会学生,还会让学生处于迷茫状态。这时学生会出现上课听不懂,课下作业不会做,考试成绩不理想等情况。时间一长,学生对于数学的抵触心理越来越强,对数学学习也越来越没有自信心。这时教师要及时把握机会,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和积极暗示,可以对学生的优点进行表扬。

2.开发学生的潜能

毋庸置疑,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被赏识,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赞赏,小学生亦如此。每一位学生在小学时期就像一座未开采的宝藏,他们身上蕴藏着无数的潜能,在等着我们去开发,去挖掘。而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挖掘出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学生要及时进行鼓励,教师不应吝惜自己的赞赏。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褒奖是至高无上的荣誉。正是由于教师的褒奖,学生在前进的道路上才会表现出昂扬的斗志。

3.改变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对教师的话言听计从,没有真正的思考,对于教师教授的知识没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在教学课堂上,始终都是教师一人在唱“独角戏”,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也未能及时接收到学生的反馈,这对于教学效果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教师可以通过赏识教育,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积极改变,让学生深刻地意识到,自己才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处于主导地位,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中。

二、赏识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1.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进行赏识,而不是以偏概全,认为只有能够正确解题的学生才应该受到赏识,对于正在努力但进步不明显,成绩也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也要对其及时进行赏识教育,以此来激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积极鼓励学生,彻底打破学生内心“数学很难”的那道屏障。对于学优生而言,教师要赏罚分明,对其学习进行积极鼓励,但也要及时指明学生的不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方面认识自己,避免其骄傲浮躁。

例如,对待学习成绩差,怎么努力都没有用的学生,教师不要对其进行盲目的批评,而是要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利用基础知识来对学生进行表扬,并鼓励其继续进步。教师对学生的肯定,有利于学生重新建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重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不滥用赏识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的赏识随意分给每一位同学,可能会在刚开始的时候吸引学生。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教师的赏识不以为然,教师的夸奖也不再引起学生的重视。所以,教师要注意不要滥用赏识。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发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思维能力都得到提高,可以对其进行表扬;若学生还滞留在原地甚至落后时,教师也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批评指点,督促学生保持前进的学习状态。

第3篇:数学历史故事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 理念 师资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010-02

Abstract: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general higheducationaredifferent intheireducativepurposes.We shouldunderstandthecharacteristics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exactly,constructingability- orientededucative plans andhighqualityprofessionalteachers, putting students first and trainingthemto beskilledpractitionersforeconomicand society development.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deas professional teacherseducativequality

1 怎样认识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中国教育面临三大任务:普及、发展、提高。普及指普及9年义务教育;发展指发展职业教育;提高指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职业教育列入发展的重点,因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很快,人才培养跟不上社会需求,尤其是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短缺,而高等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社会类型。

高等教育学的逻辑起点:研究高教方向、高级专门人才。主要从学科、专业结构出发。而高等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是什么?职业能力,培养具有职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高职教育的本质是以就业为导向,市场为方向。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技术、管理、维护、营销、服务的应用人才。普通高等教育是以学科本位、专业本位。知识体系:基础体系――专业基础体系――专业体系。高等职业教育是以能力本位,培养学生具有职业岗位能力、市场、行业、岗位能力。高等职业教育是“非专业化教育”,不是理论教育为主,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是以培养适应未来工作需要的必备的能力为主,理论够用即可。

高职的专业设置不是以学科体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三级学科,而是从职业行业岗位的需要设置专业:如金融、导游、物流、营销、销售等。

课程设置、教材内容也不是从学科体系考虑、知识结构考虑,而是从岗位能力的需求出发,把未来的工作岗位分解成必备知识和能力,以此为依据设定课程、编写教材。在理论知识方面,不求系统、完整,以够用为度,强调能力的培养,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

高职教育要与普及高等教育“划清界限”,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不是高低层次之分,而是教育类型、培养目标的不同,是适应社会不同需求、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等教育。是社会分工不同,不是高低贵贱之分。从事高职的干部、教师、包括学生,要转变观念,认识到高职的重要性、紧迫性、不可忽缺性,不可取代性。

2 牢固树立高职理念,构建能力本位的教学计划

牢固树立高职理念、培养具有职业岗位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最主要应落实到教学计划中去。高等教育教学内容、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课程建设与改革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高职教育的课程建设要避免本科化、中专化。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就是给学生行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高职院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行业为目标、职业能力为主线,来制定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课程设置、选定和编写教材等。

“双证书制”。高职院校、在制定专业培养与需求,要有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证书的课程内容,学生毕业时,既有大专(或本科)学历证书,又有职业资格证书,教育部要求高职院校应“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有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80%以上。”*“双证融通”,反映了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区别,体现了高职对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两者并重的价值取向。因此,实行“双证制”,是高职院校制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在教学中要将双证教育融合在一起,也称“双证融通”。学历证书主要指学生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达到规定的学分,即可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证书要经过考核鉴定而取得。因此,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将该专业的课程标准和职业标准有机结合,在专业培养方案“嵌入”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证书的课程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在延长学制的情况下,可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突出职业教育特点。这就是说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必须紧扣职业岗位对学生的要求,包括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当然,学生要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还要对他们加强辅导、培训或鼓励他们到社会上去参加培训班、去考证。

“双证制”、“双证融通”,是高职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有人说,这是新时期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一场“肉搏战”,胜者续,败者出局。可见“双证”教育的重要性。为此,要在课程改革上下功夫,在课程“整合”上下功夫。

普通传统的课程设置是以学科体系,按知识系统为单元的。“三段式”教学计划――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让学生掌握比较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但与工作实际距离很远,学生真到工作岗位上还有重新学习,由于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学生在学时,不知学习这些课程的作用,枯燥乏味、不感兴趣。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是“以职业活动为单元组织课程”,这样可以缩短学习与工作之间的距离,到工作岗位上不必重新学习。

工学结合制,是培养高职人才的基本途径、关键环节。教育部提出,在高职院校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校社合作、校企合作、产学合作、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等概念很多,实质是一致的。“工学结合”,主要体现在以能为本,切实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工学结合”即工作与学习结合,这里讲的“工作”是指与你专业密切相关的,以员工身份参与的真实工作,应给学生报酬的,是具有员工实际责任的工作,是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真刀真枪”地实干真做,但又纳入教学计划,即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组织、有要求的教学活动,最终以产品质量、成本效益、工作实绩为测量学业水平的主要依据。“工学结合”,是做中有学,学中有做,做为了学,学为了做,做和学完全糅合在一起的,两者互补而不可缺一,学做人与学做事统一,专业能力学习和通用能力的学习融为一体,使全面素质教育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工学结合”的基础条件是校企结合,要找到专业对口的企业、行业、用人单位,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出课堂,进入社会企业,进行必要的职业实践活动,通过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触,注意社会环境,了解职业要求,领悟企业文化,找到就业定位,看到自己的差距,激发学习热情,实行“工读交替”,对学生全面的锻炼,有助于把意志教育、素质教育融合到专业学习中去。

“工学结合”对教学管理、对教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要制定科学、严密的实际计划,从学生的职业技能活动需要出发,重新组合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其中有一个难点,就是学生离校后,如何管理?教师如何指导?辅导员和班主任如何开展工作?有的学校建立返校日、汇报日、电话联系制度以及网络管理。不少学校把现代技术手段、管理手段应用到教学管理中去。

“工学结合”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制度首创活动。早在1906年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工学院赫尔美・施奈德创建工学交替“经营模式”以来,已有100年了。在当今市场经济下实行工学结合,和一百年前大不一样了,必须兼顾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利益,必须建立三方都能投资的运行机制,必须建立一整套新的教学秩序、年级制、学分制,学计划,管理制度等等。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

(1)职业性,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岗位能力的培养,与未来从事的职业紧密挂钩确保有较长时间的岗位专业学习和能力培训,毕业后缩短岗位适应时间。

(2)实践性,强调学生校内实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瞄准未来的职业岗位,加强岗位能力的实习和实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际技能。

(3)开放性,教学模式的多元化,让学生选择。

3 树立高职理念,建设一支适应高职教育的教师队伍

建立一支适应高职教育、高职学生教育的教师队伍,是办好高职的关键。广大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高职理念,从普通高教转到职业高教,从专业为本教育转到能力为本教育,从智商开发为主转到以情商开发为主,从教会知识转到教会学习、教会做人,即育人育能上来。

(1)建立一支骨干教师队伍,各系、各专业要有带头人,每个专业至少1-2个教授,3-4个副教授或博士,形成合理结构的梯队。

(2)引进与培训相结合,有计划地引进高水平教师,有计划地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包括到国内外进修,到专业对口的用人单位挂职、兼职等。

(3)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

(4)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聘任第一线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兼教双兼制(教师到企业兼职,企业专家到学校兼职)。

(5)加强师德教育,教师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实行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奖惩制度、晋级制度、考核制度、聘用制度、分配制度。

4 牢固树立高职理念,以学生为本,在育人育才上下功夫

学校要以学生为本,要关心和帮助学生成长,把社会核心价值观体系融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做好育人工作,首先要研究学生,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有较大的差别,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入学率从原来的6-7%发展到今天的50%以上(上海)。全国高校入学率已达23%,高职高专学生原本是中专、中职学生,或流放在社会之中,由于高校扩招才成为大学生。不少人对上大学准备不足或不准备上大学,他们是“准备不足的学生”、“有困难的学生”,不少人学习动力不足或不愿意学习,是社会或家长强迫他们来学习,不会学(方法不当),没有兴趣学(不喜欢的专业、课程)。他们最缺什么:缺动力不是缺智力,缺情商不是缺智商,大部分学生很聪明,智商是高的。应着力开商,而不是智商。只有情商开发出来了,学习动力足了,就能发挥智商的作用。教育的功能之一是诱导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给学生以学习的动力。“以人为本”就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培养学生具有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康德说过:“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教育的功能,一是教人懂事(知识),二是教人做事(能力),三是教人做人(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最重要的最艰难的是教人做人。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写了一个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①学知(知识),②学做(能力)③学会共同生活(合作精神),④学会发展(适应和改造环境),后两条强调的是做人。

学校的任务既要教学生懂事、做人,更要教学生做人,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我们的民办高职院校面对学习心理上严重的准备不足,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应该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在“育人”上下功夫。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增强学生学习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尊重学生学习的选择,开发学生多元智能。

按照多元智能理论,学生有多元智能,我们不仅开发一方面的智能,而要从他们的专特长兴趣爱好出发,开发其专长。如有的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不感兴趣、不擅长,但动手能力很强,喜欢实际操作;有的人对汽车设计不行,但对汽车很喜欢;有的人对数理化不感兴趣,但对工艺设计制作感兴趣。

我们的教育要转变重智商开发,轻情商开发。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情商的作用占80%,智商占20%,我们也要转变用开发智商的方法来开商。对高职学生如何以“学生为本”、“育人为本”,如何“教会做人”,要贯穿教育过程之中,做到全员育人、全育人、全面育人。首先要端正对高职学生的看法,从总体来说,他们是当代青年中比较优秀的部分,他们热爱祖国、要求上进、渴望成才、拥护改革开放,他们是改革开放、大众化教育的受益者。要加强养成教育、成功教育、多元化、广性化教育、合格教育。精英教育强调选拔和淘汰,如“竞技体育”;大众化教育强调帮助人人合格,却又不限制任何人的发展,如“全民健身运动”。①养成教育。这些学生在成长阶段没有受到良好的养成教育,我国小学4年级分流。形成良好习惯,靠培养、靠实践、靠环境多达5个指标考核:早自习7:30,第一节课8:50,下午第一节课1时,晚自习6:30,熄灯10:20,班主任点名,这样已是6:30-8:30,宿舍熄灯,到教师自修。②成功教育。相信人人有才,人人想成才。现在影响学生发展的是心理障碍,自卑感、失败感的心理,自暴自弃。自尊、自、自强的教育鼓励一个进步,看到自身潜力,看到竞争压力,增强紧迫感,激发兴趣。③多元化、个性化教育。实行多种条块的教学计划,高职理论应是多元智能理论、职业生涯理论、岗位能力结构理论,让学生有选择性,不是固定化,一个模子。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完成学分即可。有几种证书即可。有职业岗位能力,学分替代制,可以换专业。

第4篇:数学历史故事范文

关键词:数学史;勾股定理;教材比较

中图分类号:g623.4 ?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0-0078-02

一、引言

数学史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已成为当今数学教育界的一个热点话题。张奠宙先生指出:在数学教育中,特别是中学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数学史知识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应渗透在整套教材中,教材可以适时地介绍有关背景知识,包括数学在自然与社会中的应用,以及数学发展史的有关材料”。数学是积累的科学,“它的发展并不合逻辑,数学发展的实际情况与我们学校里的教科书很不一致”。根据历史发生原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与数学本身的发展有很大的相似性。一套好的教材若要返璞归真地反映知识的来龙去脉、思想方法的深刻、内涵以及科学文化的进步,就必须融入一些简略的数学史以启发思维、开阔视野、激发兴趣。这就使得在教材的编写与修订过程中,合理设计数学史内容及其编排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以上认识,本文仅对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初中数学教材(以下简称“人教版”、“北师大版”)中勾股定理一章的数学史进行比较分析。

二、调查与分析

首先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摇数学(八年级下册)》和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摇数学(八年级上册)》勾股定理一章中的数学史进行了统计,具体见下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在勾股定理这一章中两版本教材都呈现了大量史料,但在数学史的呈现方式和选材上,又各有侧重点。据表1,两版本教材在本章各出现数学史11处、13处,主要分布在正文、习题、专题和阅读材料中。(人教版以“阅读与思考”呈现数学史料,北师大版以“读一读”这一栏目呈现史料,为统一起见,统称阅读材料;这里的“专题”多是指在相关知识旁边以框架的形式对某些内容作简要介绍。)此外,北师大版第一节(探索勾股定理)和第三节(蚂蚁这样走最近)的引入是在历史名题“折竹抵地”和“蜘蛛与苍蝇”问题的基础上改编的,虽然表面文字上看不出历史的影子,但是我们在统计时仍把这两处归为数学史料。

三、章前内容和数学家的设计

人教版在章前图文并茂,不仅呈现了2002年北京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赵爽弦图”,还简要解释了勾、股、弦所表示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个问题,进而交待了这一章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这样的设计不仅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还能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对本章要干啥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同时也便于学生在学习完这章后的自我评估。比起北师大版在章前简单列出各文明古国关于勾股定理说法的设计更为人性化。

两版本教材在介绍数学家时,都是简要的说明数学家的生平(如国籍、年代、出生地等)及做出的贡献,并没有体现数学家遭遇的困惑、挫折、失败的经历。使学生觉得数学家所想到的定理是理所当然的,未能体现数学家在创作过程中斗争、挫折以及数学家所经历的艰难漫长的道路。相比北师大版,人教版在此有一个特色,也是人教版整套教材的特色,即在介绍数学家时附有数学家的头像(本章附有毕达哥拉斯图像),这样能唤起学生对数学家及数学史的亲近、肃穆之感。而北师大版在这方面就稍显逊色,根据刘超的统计,在初中六本教材中人教版有五处附有数学家图像,而北师大版仅有一处(并不是此章)。

四、对两版本教材的思考

人教版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开始分别以数学家的故事和古埃及人得到直角的方法引入数学知识,而北师大版在第一、三节都是以实际问题情境引入数学内容的,但这两处的情境都来源于数学历史名题。两版本在此对数学史用的都比较浅显,没有深挖史料背后隐藏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史只是作为一个情景用来引出相关内容的。这只是数学史融入教学的初级阶段,但我们并不能说这种融入方式是低级的或是不好

。一方面,初级阶段是数学史融入教学,进入高级阶段不可逾越的阶段,具有重要意义,比如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另一方面,教材的这种设计也体现了教材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便于教师对内容的重新加工。因此,对这两种引入方式我们不可妄加断言其好坏,唯独希望各相关领域人员对数学思想、方法做认真的思考,对数学史料进行加工和创造,深挖史料背后隐含的价值,充分发挥数学史的作用和价值。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已经成为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现代化之间的桥梁。两版本教材除了让学生自己上网搜索相关内容外,并没有涉及与信息技术有关的内容。“勾股定理”作为几乎是全世界中学都要介绍的定理,其证明方法就有400多种,这些证法反映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这应引起两版本教材编写者的重视,以便在教材修订时注重相关数学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63.

[2]王亚辉.数学史选讲[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1.1:4.

[3]刘超.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史的调查分析[j].中学数学杂志,2011,(6):4-7.

第5篇:数学历史故事范文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科学发展观”,重要的是要准确把握、理解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和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说实在的,在中央五个“统筹”、五个“坚持”这个重大方针、政策出台的那段时间里,我曾有过困感,认为中央实行统筹发展,这不是又走向计划经济时代吗?运用国家宏观政策对经济发展进行调控,这不是明显要放慢发展速度,与我们正在抓住重要战略发展机遇期来加速发展的各项工作不是不相吻合吗?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会不会增多“形象工程”?带着这些想法,我认真学习了党的十六大和总书记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比较系统地了解、掌握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版权所有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通过学习,提高了思想认识,更新了发展观念,增强了我运用科学发展观做好本职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从全省来说,邵阳是个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山区城市,近几年我们大力开展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和“创业竞赛”,使邵阳各项工作有了长足发展和进步,农村基础打牢了,工业经济增强了,财政也增收了,应该说邵阳已步入有史以来难得的快速发展期。如何抢抓机遇,对接、融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这些发达地区以求共同发展繁荣,是我们在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我认为,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突破了过去把发展简单理解为经济增长的局限,强调要正确处理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全面重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同步发展,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重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是党对发展认识的又一次重大飞跃,是人类发展、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环境和谐的“系统集成”。我们党是执政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就必须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之路,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的数量增长,没有物质财富的积累,就谈不上发展。没有发展,则谈不上如何“科学”、如何“协调”,也就没有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就得不到切实保障。

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能偏离发展这个主题,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对邵阳来讲,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是不要增长,不是要放慢发展速度,而是要把发展的速度、质量、效益统一起来,在经济与社会协调中促发展,在严格执行计生基本国策、强化安全生产管理、维护安定团结的稳定局面、保护生态中求发展,在扎实推进农村公路硬化、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和集体林权改革中加速发展。为此,根据我市实际情况,结合本人本职工作,我认为,要正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市发展,必须突出两个工作重点:

一是要做好五个统筹工作。第一,统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农业经济发展新空间。抓住农业升温的有利时机,以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加大我市茶果、毛竹、锥栗、烟叶、药材、淮山等优势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重点支持发展特色农业、品牌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扩大农产品销售。同时要加大畜牧、水产两大产业产值的比重,目前约占,力争超过一半。第二,统筹农业与工业发展。以实施项目带动和“工业兴市”为载体,狠抓招商引资新上项目和开发建设工业平台这项工作,加快引进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同步发展。如:隆圣、德利食品有限公司可根据企业季节性生产的需要与农户签订“公司农户基地”合同,确保企业各个时期的生产原料能正常供应。第三,统筹城镇与农村发展,积极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引导乡镇在政府所在地区域附近规划、开发工业平台,集中企业连片发展,扩大中心集镇规模,完善集镇版权所有功能,通过加快城镇化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在户籍制度、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制定配套政策,形成有利于农民进城就业和创业的良好环境。第四,统筹城乡市场发展,合理配置城乡资源。加快发展和培育城乡一体化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市场网络,大力培育各种如“莒口后备母鸭协会”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经济组织向农村延伸和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的提高。第五,统筹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抓住中央、省上资本重点转向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的绝好时机,加快推进我市农村公路硬化、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和集体林权改革,在财政、金融、产业政策等方面更多倾斜、配套农村需要,逐步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环境。

二是以大力吸收外资民资为着力点,全力抓好全市创业竞赛工作。全市上下要进一步创建浓厚的私营经济发展氛围,大力培育民营创业主体,坚持扩大总量与提升质量效益并举,引进外地民资与开发本地民资并举。继续全力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切实帮助私营企业解决用地、融资和用电等问题,争取全年新上项目、实际到资、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又有新的突破。

第6篇:数学历史故事范文

[中图分类号]K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12)12-0069-02

2012年5月13至14日,河南大学犹太研究所成立十周年暨犹太学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古都开封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南京大学犹太文化研究所、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上海社会科学院犹太研究中心、英国伦敦犹太文化中心、以色列中以学术交流促进会(SIGNAL)等国内外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盛会。中国中东学会会长杨光研究员、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傅有德教授、中国犹太文化研究会(国际)会长徐新教授、以色列中以学术交流促进会执行董事Carice Witte等人对河南大学犹太研究所十年来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和祝贺,参会的学者围绕犹太学研究的最新前沿问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

一、《希伯来圣经》

《希伯来圣经》是理解犹太历史与文化的基础,中外学者历来重视对它的研究。本次会议有4名专家对《希伯来圣经》进行了解读。中央民族大学游斌教授将《希伯来圣经》的核心价值归纳为一神崇拜、律法精神、历史意识、话语宗教和有限的人本主义五个方面,认为这些价值从根本上维系犹太民族的存在,使犹太人在《希伯来圣经》中实现了历史、神学和道德的统一。他强调,虽然《希伯来圣经》所包含的人本主义、普世价值和对正义的追求等因素被现代文化所吸收,但同时要改革其中不适合现代文化发展需求的内容。河南大学梁工教授以基督教文学批评家诺思洛普·弗莱和犹太圣经学家罗伯特·奥特对《希伯来圣经》理解的差异为切入点,分析了犹太教和基督教产生分歧的根本原因,阐述了犹太人的圣经与基督教圣经的关系。四川外语学院傅晓薇教授认为,利未拉特婚是为了确保个体或家族的生命永存,实现犹太人死后生命的延续的需要,这与中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思想有一定的相似性,这种婚姻形式强化了以色列人个体与族群的关系。中国社科院黄陵瑜研究员针对我国学者忽视对《希伯来圣经》的阅读以及用晦涩的语言来言说《希伯来圣经》的现象,呼吁学者加强对圣经的研读,在著述有关圣经的作品时用朴素易懂的语言,便于读者的理解。

二、犹太历史与文化

历史、信仰与文化是犹太学研究的三个重要问题,参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讨。一些学者讨论了犹太人为何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取得远高于自身人口比例的巨大成就。伦敦犹太文化中心杰瑞德(Jerold Gotel)博士从犹太人的角度来解读这一问题。他认为:犹太民族事实上是一个普通的民族,只不过他们过着一种特别的生活,即犹太教维系着犹太人的信仰,这是一种寻求意义、创造的文化。犹太人根据环境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文化与信仰,正是因为他们善于改变自己,所以获得成功。湛江师范学院于卫青博士认为,犹太民族长久以来形成的尊师重教的民族传统以及独特的教育价值观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因素。南开大学张象教授在同意上述观点的同时,也指出犹太文化应该进一步增加包容性。

虽然犹太人在历史上取得了非凡的成绩,但是犹太人经常被迫害。对于这一历史现象,学者各抒己见。湖南师范大学罗衡林教授指出,德国社会是一个基督教社会,在研究纳粹德国迫害犹太人时,有必要研究新教教会的态度与立场。西南大学冀开运教授指出现代伊朗反对犹太人与欧洲的反犹主义有很大的区别。每当伊朗从民族和宗教认同的角度打造国家认同时,国内歧视犹太人便加剧;当以公民认同打造国家认同时,犹太人就可以获得相对平等的机会,以、伊双方的国家关系也影响伊朗对犹政策。当前双方关系敌对,但伊朗国内对犹太人的政策还算温和。陕西师范大学宋永成老师指出,“犹委会案”是冷战时期苏联反犹政策的典型案例之一,苏联出于冷战而掀起的反犹浪潮对整个国家的发展产生了严重后果。上海社会科学院汪舒明博士分析了纳粹屠杀犹太人与伊朗核问题的关联。他认为西方国家出于道义上的负罪感,对伊朗强烈谴责、同情以色列,企图通过谈判的方式解决伊朗核问题。

犹太教是理解犹太文化和犹太民族的钥匙,多名学者对该问题进行了讨论。山东大学傅有德教授认为犹太教不是非此即彼的思维,而是圆融兼收,近现代犹太教调和了传统与现代、民族性与普世性之间的张力,犹太人比较成功地实现了社会转型。南昌大学哲学系刘精忠老师认为哈巴德教是18世纪兴起的哈西德运动中的卢巴维奇派,是近代犹太神秘主义的复兴。天津师范大学郑阳博士指出,第二圣殿时期(BC516-70)是世界各大文明交流、碰撞时期,犹太文化呈现出希腊化、大众化的特点。南京大学犹太文化研究所徐新教授认为自犹太启蒙运动以来,犹太教逐步实现了世俗化,这为犹太人在现代社会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犹太人散居中国是中犹两个民族友好的见证,中国犹太研究的兴起与此密切相关。在会议上,来自北京、上海、哈尔滨等地的学者专题研讨了犹太人散居中国的问题。中国社科院殷罡研究员不赞成学术界提出的宋代犹太人定居开封说,而根据历史上开封城市名称的历史沿革,提出大致是明代的皇帝允许犹太人“留遗汴梁”。河南大学刘百陆老师认为犹太人来中国和犹太人定居开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研究开封犹太社团史时一定要区分这两个概念,由于史料的限制,犹太人何时定居开封需要进一步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余建华研究员从民族学视角解析了上海犹太难民问题,认为大屠杀的恐惧是上海犹太难民身份认同的外在力量,形成了犹太人身份认同的独特的“上海模式”。

此外,黑龙江社科院张铁江研究员、鲁东大学张淑清教授、河南师范大学饶本忠教授还综述了国际学术界对犹太妇女、犹太人对西方文明的贡献和哈尔滨犹太人等问题。

三、以色列与中东乱局

以色列研究是犹太历史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会学者就以色列的宗教、政治和外交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华东师范大学沐涛教授概述了以色列与黑非洲之间的关系演变,认为以色列建国后与黑非洲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57-1972年的“蜜月时期”、1973-1982年的“低谷时期”、1982年至今的缓慢恢复、发展的时期。西北大学韩志斌教授就阿尔及利亚与以色列之间的关系演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论述,认为巴勒斯坦问题是双方关系的症结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章波研究员阐述了苏丹与以色列的关系演变。虽然犹太复国主义者旨在建立一个世俗化的国家,但是以色列宗教是一股不可小觑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力量。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王宇老师认为能否处理好世俗与宗教之间的矛盾关系到当前以色列的民主性和公平性。此外,北京钱币学会理事、中国钱币学会会员徐龙在会上介绍了他的著作《犹太以色列国钱币》,通过钱币了解—个国家,视角独特。

第7篇:数学历史故事范文

作文的本源是生活,生活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源头和生命力。小学生生活阅历浅,知识底子薄,如果平时不注意观察生活,不积累素材,一遇到命题作文,必然是心如四野,茫茫一片。生活中的人和事不会主动跑到我们头脑中来,需要观察,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方法,也是作文的起点。

1. 有准备的观察。明确观察目的,诸如“观察什么” “为什么观察”之类的问题,应在观察前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观察目的明确,写出的文章中心才能鲜明、突出。观察之前要引导学生做好心理准备,愿意费时费力,有时还要吃些辛苦,才能有所收获。宋朝画家文与可常年坚持观察竹子,将竹子的千姿百态熟记于心,画起竹子挥洒自如,这就是“胸有成竹”这一成语的来历,我们在进行观察时,也要有文与可的精神。

2. 调动多种感官观察。观察过程中不应该只限于用眼去看,而应调动其他一切感官,这样可以更为真切、完善地了解事物。如用手摸摸有什么感觉,用鼻闻闻有什么气味,用耳听听有什么声音,等等。在学生亲身感受之下,事物的特点和印象就会清晰而牢固地刻在学生心中。

3. 随时随地用心观察。引导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对周围发生的大小事情,或人、事、物的细微变化,都能随时随地观察、发现和探究其中的奥妙。这种习惯的养成,会使学生变得耳聪目明,积累更多的材料,写出有创意的作文。

学生摄取生活材料,除了观察以外,另一条重要途径是感受。有独特的生活感受写出的文章才有个性。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带领学生深入农村、工厂、街道、医院、商店参观调查,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带领学生去社会和大自然观察感受,捕捉材料。教师可在一旁加以提示启发,以丰富、强化学生的感受。只有通过长期观察和感受,学生才能更多地摄取素材,挖掘素材,写出有独特感受的作文。

二、 大量阅读

读书是积累,读书是吸收,读书是修养。胸无点墨,怎能下笔成文?叶圣陶教子作文的故事一直为语文教育界称颂,叶老让子女每天读一点,读什么不作强求,但读后要向他汇报读了什么,读懂了什么;每天写一点,纳凉时让子女读给他听,他也不说好与不好,只说听懂了或没听懂。叶老教子作文的方式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即大量的阅读是学生习作鲜活的源泉。

1. 在熟读背诵中学习各种表达技巧。各种习作表达技巧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大量阅读中感悟到的。阅读时遇到的那些生动形象的词句,即 “神来之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都会给学生作文的谴词造句、立意选材乃至谋篇布局以极大的启迪。如能让学生熟读背诵,经常引用名家妙笔、好词佳句,久而久之,所读之书就会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营养。

2. 大量读书要有选择有专题。生活中,浩如烟海的书籍是永远读不完的。因此必须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读书,一定要指导学生选读适合自己年龄特点,对自己思想、学习、生活有帮助的书。还可以引领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书,如学完《九寨沟》一文,介绍学生去读介绍祖国名山大川的文章;学完《让我们荡起双桨》就介绍和指导学生去读儿童诗。学生循序渐进,必将对课外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 自由说话

第8篇:数学历史故事范文

【摘要】 [目的]探讨益骨口服液对实验去势大鼠骨密度和骨生物力学变化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A、B、C、D、E五组,A组(10只)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 B组(10只)为模型组(造模后给予蒸馏水亦即空白组);C组(10只)为阳性对照组(切除双侧卵巢并予以倍美力治疗);D组(10只)为高浓度组(造模后给予含生药1.5g/ml益骨口服液治疗);E组(10只)为低浓度组(造模后给予含生药0.5g/ml益骨口服液治疗)。灌胃12周后,活杀各组动物,以双能 X线测定骨密度及三点弯曲试验测生物力学指标。[结果]治疗组骨密度明显高于模型组(P

【关键词】 益骨口服液;骨密度;骨生物力学;去势大鼠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YiGu Oral Solution on bone structure and bone biomechanics.[Methods]Rats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A,B,C,D,E five groups,A group(10)for the normal control group(sham operation);B group(10)as a model group(distilled water model that is,after the blank group);C group(10)for the positive control group(resection of bilateral ovarian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Premarin);D group(10)for the high concentration group(model after treatment with 1.5g/mlYiGu Oral Solution Pharmacognosy );E group(10)for the low concentration group(model after treatment with 0.5g/mlYiGu Oral Solution pharmacognostic).Twelve weeks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live animals in each group to kill in order to dualenergy Xray density of bone mineral density determination.[Results]BMD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model group(P

Key words:YiGu Oral Solution;bone mineral density;bone biomechanics;ovariectomized rats

Fund project: Item supported by Zhejiang Provincial Scitech Bureau(No.2007C33019)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妇女常见的骨代谢性疾病[12]。通过建立去势大鼠骨质疏松症的动物模型,探索益骨口服液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补肾健脾是中医治疗此骨质疏松症的方法之一,本实验将以补肾健脾胃为主的中药复方益骨口服液应用于去势大鼠的骨质疏松模型,观察其对大鼠骨密度及骨生物力学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药物 益骨口服液水提液:①按照益骨口服液的提取与成型工艺,由浙江中医药大学实验制剂中心加工。②倍美力水溶液:美国惠氏艾尔斯特制药公司艾尔斯特药厂制造,生产批号0502090,国药准字(2001)J51(2)号。水溶液浓度为9.4ug/ml。③氯氨酮: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沪卫药准字 (1995)第 001064号。

1.2 实验动物 取12周龄的雌性wistar大鼠50只,体重约200g左右(由浙江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饲养室保持良好通风,室温控制在(21±1)℃,湿度63%,噪音

1.3 造模方法 腹腔注射氯氨酮(5μg/100g)麻醉条件下,打开B、C、D、E组大鼠腹腔去除双侧卵巢,逐层缝合;A组大鼠仅予以单纯剖腹后立即关闭。造模期间的首3天,肌注青霉素4万u/只,预防感染。

1.4 饲养与给药 造模后大鼠分笼予以常规饲料喂养,第4天起开始给药。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每天以蒸馏水 10ml/kg灌胃;阳性对照组每天用浓度为9.4ug/ml的倍美力水溶液以10ml/kg灌胃;高浓度组、低浓度组每天分别用1.5g/ml、0.5g/ml 的益骨口服液以10ml/kg灌胃。整个灌胃过程持续12周。

1.5 观察指标 采用美国 LUNAR公司DPXL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大鼠脊柱与左股骨上干骺端骨密度以万能电子材料试验机作整骨三点弯曲试验。最大载荷20kg,两端跨距20mm,加载速度5mm/min,检测过程由计算机自动描记股骨的载荷——变形曲线。

1.6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各组数据采用x±s表示,各组数据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阳性对照组、正常对照组的骨密度均明显高于模型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正常对照组、高浓度组、低浓度组、阳性对照组弹性载荷、最大载荷均明显高于模型组,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就骨质疏松的诊断而言,骨密度测量是目前最有帮助的放射学检查方法[3]。模型组脊柱BMD 和股骨BMD 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MD 降低是骨质疏松时骨变化的重要特征,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双能X线骨密度仪是测量大鼠BMD 的精确、有效方法,本实验采用双能X 线密度仪对大鼠脊柱和股骨进行了检测,结果其他各组明显高于模型组。

益骨口服液能够显著提高实验性骨质疏松模型大鼠的载荷,提示益骨口服液在有效抑制模型鼠股骨干材料和结构的变化方面有确切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骨质疏松症是由于骨代谢失调,骨的丢失大于骨的重建,结果导致骨量丢失,骨小梁结构破坏,骨强度下降,而导致骨折风险升高的一种全身性代谢障碍的退行性骨骼疾病[48]。临床表现为腰背肢体疼痛、畸形、骨折等。中医认为“肾亏脾虚”是“骨枯”、“骨痿”的基本病因。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症状是疼痛,“瘀则必痛”,“久病必瘀”是骨质疏松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对骨质疏松症的辨证论治强调从脾肾入手,以补肾益脾化瘀为治疗大法。本实验所采用益骨口服液(主要成分:山药、枸杞、丹参、骨碎补、补骨脂等)。以骨碎补、补骨脂补肾壮骨,山药、枸杞健脾养肝,丹参活血化瘀,有机配伍,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 过邦辅编译.临床骨科生物力学基础[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3:125.

[2] Liu KJ,Wang WJ,Li DJ,et al.Effects of Gengnianchun Recipe on bone mineraldensity,bone biomechanical parameters and serum lipid level in ovariectomized rats[J].Chin J Inteqr Med,2006,12:132136.

[3] 郭世绂,罗先正,邱贵兴.骨质疏松基础与临床[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21.

[4] 陈宝龙,冯坤,王健智.补肾健脾方药对卵巢切除大鼠骨生物力学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

[5] 邵金莺.龙牡壮骨药对大鼠实验性骨质疏松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1989,5(4):2527,36.

[6] Huang F,Wu X N,Wang J L.Effects of Chinese medicine of kidneytonifing on bone biomechanics in ovariectomized rats[J].Chin J Gerontology,2004,24: 549550.

第9篇:数学历史故事范文

在前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在低年级故事教学中巧妙地运用电教媒体,利用它的多样性、新颖性、直观性、趣味性、再现性等特点,以及灵活多变的使用方法,会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故事的难度,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与此同时,在英语教学中有效地运用电教媒体还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提高人文素养。电教媒体在英语故事教学中取得了其他教学资源无法取得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感知故事

多媒体电脑技术以其鲜明的图像、生动的形象和灵活多变的特点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等丰富的媒体表现功能创设教学情境,能使教学形象化,让学生具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能使学生的学习融入到新颖别致的娱乐形式中,发挥寓教于乐的学习优势,让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把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意志表现有机地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去感知、去理解所学的故事。

例如有一次,我们要学习的新故事是关于认识动物、保护动物,与动物结交朋友的内容。课上,我并没有直接向孩子描述今天的故事,而是通过电脑播放了一段动画片。当教室里响起优美动听的音乐时,孩子们都打起精神来了,就连平时上课最爱趴在桌上的“小淘气”也挺直腰板,竖起耳朵,认真地听着来自大自然的美妙旋律。与此同时,画面渐渐清晰,出现了很多可爱的小动物。看,顽皮的猴子们在快乐地游戏,美丽的小鸟在枝头欢快地唱歌,小兔子们正在进行跑步比赛,爱吃竹子的大熊猫正在津津有味地野餐。孩子们被这真实的情景所吸引,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我问他们:“同学们,大森林里的小动物这么可爱,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英文这么说啊?”“想知道!”所有学生齐声回答。接下来的新词汇教学就变得轻松愉快。学生们积极回答问题,他们不仅声音洪亮而且表情十分丰富。我知道他们还深深沉浸在刚才的故事情境中。通过利用电教媒体让学生反复地跟读、模仿,他们分别在形、声、意三个方面很快掌握了十几个新单词。这样好的教学效果是我始料未及的!而所有的这一切,都是通过直观的录像、旋律优美的歌曲、悦耳的录音朗读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来实现的。它有利于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故事情节,加深对故事的理解,整体感知故事,乃至对整个单元知识内容的整体把握。

二、细致观察,理清思路

对于一个英语学习者来说,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集中表现在口头表达方面。口头表达的条理性、准确性是建立在观察事物的周密性的基础上,把话说得具体有秩序。

记得刚接三年级的小学生时,由于没有学习英语的经历,经常会出现教师讲到哪里他们根本不知道的情况。看着他们的小手指不确定的在书上徘徊,那时的情景让我倍感慌张。那段时期,这是一个让我困惑而不得解的“大难题”。正当我困惑的时候,我有幸听了一位老教师的英语课。在她的课堂上,她利用电教媒体制作了生动的教学课件,学生都无一例外地被这些生动的故事情节所吸引。而且,这位教师总是要求学生们观察主人公的出场顺序,闭上双眼仔细倾听各种有特色的声音。然后,她会让学生在打乱的图片中记故事发展的顺序,使学生的思维有条理。这样一来,学生就清晰地了解了故事的情节发展,并且能准确无误地随着录音进行跟读练习。一节课结束,学生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我更是受益匪浅。此后,我也仿照这位教师的做法,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语言的能力,教学的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

三、反复训练,突破重难点

现行的小学英语教材中的故事内容里包含着大量的语法知识和语言结构,这些知识是通过故事展现并以故事为题材的。对于故事中较简单的部分,我采取的是让学生自己仔细观察语句并反复体会、跟读、模仿的形式。对于故事中较复杂的单词和句型,我则根据电教媒体可以反复播放的优势,剪辑所要掌握的重点词汇和句型,通过字体颜色的变化和音响声音的调整使重难点更加突出,使学生在整个故事情节中反复体会较难语句的语音、语调,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