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巴山蜀水凄凉地范文

巴山蜀水凄凉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巴山蜀水凄凉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巴山蜀水凄凉地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7―0075―01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往往会忽略诗歌的张力结构这一美学概念。下面我从美学的层面回到了文学的本体上来讨论诗歌张力的美学构建。包括诗歌的张力结构和诗歌的特殊美学效应。

一、诗歌的张力结构

诗歌的张力结构有两个方面的意义:第一个意义,诗歌的张力是内涵和外延的有机完整的结构,是情感与意象的关系。第二个意义是,是言象意之间的连续完整的统一。我们可以举出其他学者从不同角度的类似解释。

如第一个意义马列文论中叫本质力量(知情意)与对象的关系。而西方解构主义从语言学的角度叫语言的能指性与所指性之间的关系。朱光潜先生在其著作《诗论》中以表现主义角度阐释为意象与情趣的关系。而第二个意义则是被我国学者嚼烂的“声文,情文,意文”之间产生的“神韵”“兴味”“韵味”“境界”“意境”等。

这两种精神之间便存在着张力与冲突。要么沉迷堕落,要么披着一身光彩超脱于世俗之上。而希腊人将两者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希腊悲剧,使意志外射于意象,产生一种悲剧意识,一种张力。在丑恶缺陷鄙陋之中,人们能够享受到美的情趣。

在我国古代经典的诗歌之中大都是情趣与意象的有机契合。富于诗歌的张力结构(注意这里是张力结构)如: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崔颢《长干行》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陆游《沈园二首》

在这些诗中情景交融,一幅幅画面牵引着我们的无限遐想,从而使我们游离于幻化世界中,感受着人生的冷暖,生命便超脱了现实的庸俗。

按着退特的说法,由词与词之间的组合而形成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是诗歌的外延意(词典意义),也就大致上相当于朱光潜先生的意象。它所引起的吟者的无限遐思则是诗歌的内涵意,也就大致上相当于朱光潜先生的情趣。

这不是一个事物的不同叫法吗?

因此王剑先生把退特“诗歌的张力”解释为诗歌的意象(外延)所引起的无限的审美联想(内涵)之间的审美想象空间张力。这只是诗歌的审美张力结构,他没有认识到诗歌张力的特殊美学效应。

二、诗歌张力的特殊美学效应

那么我们现在就谈一下在中学诗歌教学中诗歌张力的美学效应,请看下面几首诗: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曹操《龟虽寿》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刘禹锡《浪淘沙》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闻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读这几首诗直觉上有一个共同特点:在构成诗的意象上,形成两种或多种相反相承的艺术形象世界。一种丑恶鄙陋,如梅菲斯特一般向下牵引着人生的沉沦,而另一种则如浮士德般始终反抗着这种牵引,勇往直前激励着人之灵魂。这两种力量就构成了一种完整的富于张力的艺术形象世界。给人以紧绷感,以火山爆发之前的膨胀感,以满弓待射的感。诗人们顿悟了宇宙人生的缺陷,人生的世俗丑恶和世态炎凉后,没有沉迷于“人生不满百,行乐当及时”的误区。在这里人的灵魂没有滑向堕落的万丈悬崖,而是反抗着堕落,反抗着肮脏,以勇士般的气魄“不管前面是万丈悬崖,还是地雷阵,都将勇往直前,死而后已。”

在吟咏这些诗歌时,我们的心灵有被蹂躏后的解放感,有灵魂久处泥淖之中而重沐阳光的清洁感,有敢于直面生命悲剧,为生命质量冲锋陷阵的豪杰感。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