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个性化阅读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阅读教学 个性化阅读 新课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不仅仅是理解作者意思的过程,也是一个理解自我的过程。读者在阅读活动中不仅要再现文本所描述的世界,更要创造一个有我存在的、与自我情感息息相通的、有叫生化特点的世界。阅读就是创造,就是表现,就是认识世界与寻求自我的存在,就是发展与生长。读者在这一仓吐造与表现性的活动中,充分展现着自我的布日生。所以,阅读活动在本质上应该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
一、个性化阅读对阅读教学的意义
传统的阅读教学重理解轻感悟,重分析轻运用,重教师作用轻学生个性化体验,“费时多而收效”,微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束缚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化阅读观突出了阅读活动中读者的主体性地位和课文意义解读的开放性,这为阅读教学中师生个性的张扬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个性化阅读解放了教师。他们无需再把课文和教学参考书当作‘怪经”,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实际需要来灵活设计自己的教学,充分展现自我的教学个性;他们无需为了让学生掌握课后习题的正确答案而绞尽脑汁,无需一遍又一遍地重复那些考试重点,可以把教学主要目标放在发展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素养上,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阅读的快乐,在快乐中阅读;他们可以让学生尽情地发表对于问题的不同看法,让学生的思想得到放飞,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展现;他们无需再喋喋不休地去八股式地分析和讲解课文,可以创造出多样化、个性化的阅读教学方式。他们教学着并快乐着,因为在教学中,他们看到了自我丰满的个性。
个性化阅读也解放了学生。他们再也不必为完成那些大量的、标准化的习题而赓战到深夜,可以把大量的课外时间用来读自己喜欢读的书,而不必害怕被老师和家长斥责为不好好学习;他们再也不必为了迎合教师的教学需要,在本没有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而装作很悲痛或很快乐地样子,去拿腔拿调地读书;似门再也不必费尽心思地去寻找那些认为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可以在与教师和同学的争辩中来加深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自由地抒发自己对于课文问题的不同见解。
二、个性化阅读顺应新课改的发展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是读者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而阅读教学则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由教学的主宰,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要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等权利。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与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所以说个性化阅读顺应新课改的发展。
三、个性化阅读促进文本、老师和学生相互交流
个性化阅读认为,阅读是作为不同个性主体的读者和作者在一定语境下以文本为媒介进行的间接性对话。通过对话,读者逐步深入文本的语义层、现象层和意蕴层,实现对于文本言表之意、言里之意和言外之意的理解。文本的意义是在不同主体视域融合的过程中产生的。阅读理解是一种双向的、动态的和开放的活动。
阅读活动本质上是读者与文本(作者)在一定语境中的对话与交流,文本的意义在这种相互交流中诞生。读者与作者无法面对面进行交流。所以,阅读活动的对话更多呈现为读者的自我对话。因为作者在创作文本的过程中总是把自己的思想转换到文本结构中去,成为一个潜在的“宾我”,所以读者阅读时的主要任务是:将自我与投射于文本结构中的“宾我”进行对话。正是因为读者与作者对话的间接性,所以减少了对话双方的相互牵制,加之时空的非同一性(语境的不同),这就给意义的解读带来了巨大的创造空间。所以,读者的解读必然存在多样性。
个性化阅读作为一种新的阅读观,己经登上了我国语文课程改革的历史舞台。个性化阅读突破了“作者中心”和“读者中心”二元对立思想的局限,强调了阅读过程中读者与文本的对话,强调了读者理解的多样性和意义生成的不确定性。这种新的阅读观将势必会给我国传统阅读教学带来一次新的冲击。
参考文献:
[1]陈雪峰,艾永梅.新课程下的小学阅读教学探究[J].教育感悟.2008(1).
一、尊重学生自主阅读
个性化阅读中学生的自主性是相对于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在我国阅读教育史上,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几经变化。语文课堂教学中,很长的一段时间曾经是“教师喋喋不休,学生默默聆听”的局面。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丧失了自主性。后来又由“满堂灌”转变为“满堂问”,教师一手设计了问题及其答案,然后由学生遵循教师的思路讨论和回答问题。学生还是处于被动地位,仍然丧失自主性。新的阅读理念则要求阅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现行倡导的是阅读中师生的平等对话,教师是阅读对话中的首席,起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的作用,而学生是对话中的主体,享有充分的自主性,教师是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服务的。
具体说来,个性化阅读教育要注意下列问题: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千万不要错位。诚然,阅读教学有一种多重对话关系,学生与文本作者、编者对话,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教师与文本作者、编者对话等,然而对话的中心始终是学生个人。多重对话只是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环境和条件。个性化阅读教育就是促使每个学生在多重对话中自行建构文本的意义。过去的“满堂灌”“满堂问”“满堂转”,迫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一切以教师为中心,这就是一种错位。
其次,教师要解除对学生自主阅读的束缚。过去的阅读教学,往往为课文设定知识点目标,比如,《社戏》的训练重点是“叙事有详有略”。这类外加的虚拟的训练重点,很难与学生的实际阅读感受一致,常常成为学生个性阅读的枷锁。至于学生阅读还没有开始,教师就把课文思想内容、艺术形式的种种结论强塞给学生,更是严重干扰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学生的个性不同,已有的认知结构也不完全一致,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对文本做出有个性的反应。例如,对文本中某个人物有自己的看法,对自己认为文本中的重要问题忽然又奇思妙想,对文本的开头、结尾或某个段落另作设计,等等。教师不要一味追求“舆论一律”和“标准答案”。
再次,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教师应当好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和阅读对话中的首席。教师固然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但他的人生经验、学识水平都高于学生,所以必须起到向导的作用。在课堂中大都是集体阅读,与完全个人化的阅读不同,教师必须注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组织有活力和创意的多重对话“共同体”,以利于激活每个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二、倡导创造性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在强调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特别倡导创造性阅读。在第二学段,就要求学生“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学贵有疑”,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是创造性阅读的开始。在第三学段,又要求学生“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这“猜想”,就是猜测推断,往往包含着创造的萌芽。第三学段还要求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第四学段更是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探究”、“探讨”,都是带有创造性的阅读方式。
必须指出,创造性阅读的要旨是学生能联系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阅读体验,从文本中激发出想象和联想,对文本的意义加以合情合理的引申、扩展,进而赋予文本新的意义,而不是指那种离开文本实际,对文本进行随意性极大的误读。其实这是为大多数人所不认可的“过度阐释”。例如,《背影》中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是违反交通规则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鼓吹逃避现实的,等等。这种低层次的毫无意义的批判,显然不是什么创造,而是“过度阐释”,只能是既抹杀了文章自身的意义,又造成学生自我个性和基本批判的丧失。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呢?
指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阅读有利于发挥阅读中的创造性。鲁迅说:“《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是由于读者的社会身份和立场不同,因而阅读的“眼光”也不同。指导学生用不同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阅读文本,可以使学生从直线性的单向思维走向求异思维、辩证思维。为形成阅读的多角度,可以指导学生除从文本的题材、体裁、结构、语言等不同方面着眼外,还可以转换读者的社会身份,从作者、编者、教者和社会人士的眼光去审视同一文本,从文本中不同人物的各自立场看待同一事件;或者转换学科领域,比如从美术、音乐、语言学、诗学等学科去审视同一文本。多角度阅读往往是创造性阅读。
学生接触教材文本,会对文本中表现的人物命运、故事情节和社会生活产生求知心理,这就是阅读期待。当学生的期待与文本不一致时,文本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强。学生进而对自己的阅读理解进行再思考,这就进入反思阶段。再进一步,就达到创造性阅读境界。教师就是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指导学生尽快进入创造性阅读阶段。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少,知识面窄,对他们阅读的创造性的要求,可以侧重在感性方面,比如有自己个性的感受和体验,至于理性方面的要求,不必操之过急,日积月累自然会不断提高。
一、因材施教,启发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情感
从阅读的教学来说,情感是阅读的核心内容和阅读体验。就情感,心理学给出的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与自己的需要是否相适应而产生的情绪体验。就初中生来说,他们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性,诸如:对语文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同、思维能力不同等等。个性化视角下的阅读针对的是全体学生,这样一来,统一的阅读教学模式明显是行不通的,需要教师结合学生个性特征的不同,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在阅读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式,从而产生一定的个性化阅读情感。
笔者在阅读教学中通过设置层次性的阅读问题来启发全体学生进入到阅读文本情境中去,进而产生个性化的阅读情感。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教学内容时,笔者设置如下问题:
1.你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2.你对春天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吗?
3.朱自清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4.你觉得朱自清在写作这篇文章时候心情是什么样的?
5.假设你能够见到朱自清,你最想和他说的是什么?
6.尝试描述一下自己眼中的春天。
问题层层递进,能够让每位学生在阅读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产生情感体验的点,从而为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给予学生自,鼓励学生表达自我的独特见解
语文阅读不同于其他理科教学内容,它没有确定的答案,只要核心内容一样,其表达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在现如今多元化、个性化的时代,对于语文阅读体验越来越注重其独特性。阅读本身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范畴,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来开展阅读时间,进而启发学生的阅读情感体验,产生独特的见解等。我们知道,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在于阅读,个性化视角下的阅读教学需要教师给予学生自,让学生个体实施与阅读文本、作者等之间产生对话,进而就阅读文本形成一定的自我的独特见解。俗语:“三分文章七分读”。鼓励学生多读,用心去读,感悟文本内容,潜移默化的形成自己的见解等。
如:在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教学内容时,笔者给予学生阅读的自,让学生自由的选取阅读方式,诸如:朗读、品读、解读、联读等等,强化自己的语感,同时从阅读中获取一定的直观感受;进而,教师适当的点拨、引导,促使学生深入的去品味诗歌,感受其创作技巧以及情感表达的方式,与作者、阅读文本进行自我方式的对话,从而产生独特的见解。诸如:有的学生说通过阅读能够感受到社会在发展,作者的思乡情感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的传递形式;有的学生则说通过阅读能够感受台湾与大陆之间关系的情感以及其变化性等等。阅读本无定性,鼓励学生自由的表达自我阅读体验,从某个角度来说是对学生阅读的一种认可,有助于增强其阅读的自信心,推动自我个性化阅读的发展。
三、搭建个性化阅读平台,彰显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传统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一般都是教师做主导,对阅读文本内容的情感体验、阅读方式等画上一个圈,过于追求某种模式,从而使得学生对于阅读的思维呈现出固定模式发展,诸如:朱自清的《背影》核心内容就是表达父爱、《皇帝新装》表达的是皇帝的愚昧和大臣们的附炎趋势等等。限制了学生阅读思维的发展,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毫无个性可言,对于阅读感觉枯燥无味。而个性化角度的阅读教学是以学生为主的,倡导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彰显,这种理念的提出为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命,能够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主动性。对此,笔者在教学中,结合阅读文本内容为学生搭建个性化的阅读平台,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后盾力量。
在学习教材中的阅读文本时,笔者以讨论、座谈、体悟感受等方式来鼓励学生对阅读文本产生独特的见解和体验,并持续这种开阔性的思维发展模式。如:在学习《皇帝新装》教学内容时,笔者就阅读文本内容开展讨论会,让学生就文章中皇帝、大臣、骗子的行为说说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则提出了,这些人之所以是那样的行为其主要原因是当时的社会背景,甚至还举出了清朝时候的“言语论”案例等等,是以现代化的社会角度分析问题的,其思维很有创意。同时,为了深化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发展,笔者还在班级建立“阅读交流”广角,让学生就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交流,以互动的形式来充实自我的阅读体验、感悟等等。基于个性化的角度来拓宽阅读教学范畴,最大限度的彰显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个性化阅读教学就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个性化阅读要求教师重视、珍视学生对文本的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并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让阅读成为个性释放的过程,让阅读成为张扬个性的舞台,以提高阅读的质量。那么,如何有效进行个性化阅读呢?
1 创设平等对话的氛围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无疑,对话将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道亮丽景观。它意味着学生从各种束缚、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也意味对话过程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将成为涌动的生命流程中的快乐驿站。在这个流程中,师生共同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尽情享受着阅读的乐趣。
交际学理论告诉我们:对话需要一个民主、平等的氛围,以消除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因为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融洽,会使彼此感受到沟通的快乐、心灵的愉悦。因此,在教学中,应创设轻松愉快的对话环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如在教学《做一片美的叶子》时,播放优美的旋律,让学生沐浴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生能大胆展示内心的感悟,进而表达出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接着,老师提问:“社会,国家,学校,家庭……都是一颗颗大树,我们生活中的每个人就是大树上的叶子。我们怎样才能做好一片美的叶子呢?”轻松的环境中,学生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有的说:“做一片美的叶子,就是要处处为集体着想。不仅要想到自己,更要想到大家。”有的说:“做一片美的叶子,就是要像美的叶子一样,就是要为集体做出无私的奉献。”有的说:“做一片美的叶子,就是要像美的叶子一样,在集体中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己融入到集体的大家庭中。”有的说:“做一片美的叶子,就是要像美的叶子一样,永远进取,为生活的大树注入活力,添加色彩,让她永远生机勃勃。”
2 重视对文本的感悟
阅读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解读文本,而且要让学生实现自我建构,在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文化积淀、语言发展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在历史与现实的沟通中,在文本立意和内容的视角转换中读出新意,读出有创意的感悟。这句话启示我们,读者的感悟体验只有根植于文本,才能超越文本,然后做出个性化的解读。因此,有效的个性化阅读教学应该是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对作者所提出的中心思想或文本所寄寓的价值观做出自己独特的解读。
如教学《三袋麦子》一文,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抓住主要内容,理清条理后,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文中人物的个性特点:小猪憨厚可爱,小牛勤劳节俭,小猴聪明能干。学完课文,笔者就问学生:“小猪,小牛,小猴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说喜欢小猴,理由是他聪明能干。可有一个学生却说这么说的:“我喜欢小猪,因为快要过年了,小猪得到这一袋上等的麦子,做点吃的也是应该的。小猴这一年就吃不到好东西了。”还有一个学生说:“我喜欢小牛,是因为小牛很勤劳,只要天气好,就把麦子搬出去晒太阳。而且小牛也很节俭,一袋麦子吃了很长时间。爸爸妈妈经常教育我要勤快,要节俭,所以我要像小牛学习。”可见学生已经和文本作了充分的对话,已经对文本充分感悟,才能体验出这种与众不同的想法。
3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使学生学会生字新词,提出几个问题,读懂课文的内容,还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向深层次发展,让学生去进行新的思维创造,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如教学《滥竽充数》时,大家都认为南郭先生是一个混饭吃的典型。他不学习,不劳动,靠欺骗过日子。这样的人虽然也能蒙混一时,但迟早终要露出马脚。人应该用诚实的劳动为社会作出贡献。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但只要是尽了努力,就会受到社会的尊敬。如果像南郭先生那样,就会成为大家耻笑的对象。这时,有一个学生却说:“老师,我倒挺佩服他的勇气。他混在里面吹竽直到齐宣王死,这要经过好几年呢,说明他掩饰的本领不错。如果在战争年代,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可以做卧底。”还有个学生说:“我觉得齐宣王也有很大的责任,如果齐宣王对来吹竽的人一一考察,南郭先生就没有机会混进去了。是齐宣王给了他这样的机会,也不能全怪他。”听学生说完,笔者真的很惊讶他们独特的思维方法。这是一种超越,一种创新思维。
4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可尝试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述。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个性化阅读 教学策略
“个性化阅读”,顾名思义,是一种阅读的新理念,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理解文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全身心地投入阅读,并将自己所体会的情感赋予文章里,依靠自己的人生阅历、人生感悟,领略作者内心深处所要表达的情感,体会文章的主旨,有对文章的独到见解,达到阅读的真正目的。只有进行个性化阅读,才能更好地展开想象,感受不同的阅读心得,促进阅读水平的提高。
一、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概况
近年来,我国的教学体制不断深化改革,语文阅读教材内容不断更新,个性化阅读教学开始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得到了应用,虽然翻开了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崭新的一页,占有了一席之地,但是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和理解无法达到教学目标,特别是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往往受到限制,不能更好地开发潜能,改善现状是目前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趋势。
人类有史以来就是通过阅读获取知识的,只有在阅读中,才能体会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及所要表达的人生真谛。然而为了应对考试,高中语文阅读已经不是真正的个性化阅读,一味由教师代劳帮助阅读,是无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的。
三、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重要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对于个性化阅读来说,学生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时间,创设良好的情境,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自主支配更多的时间,通过对课文的赏析,读出情趣,切实地把握好语文课堂的文化气息。以《荷塘月色》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放映有关荷塘的画面,同时配乐小提琴曲《夏夜》,给学生打开一幅有声有色的画卷。这样才能更好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切实地体会荷塘月色之美,倾听这种美的感觉,自由地鉴赏课文。
从有声有色的画卷中隐约可见向我们走来的是一个志行高洁、注重操守的正直的知识分子形象。第二段写荷塘周遭的环境。先写曲折幽僻的小煤屑路。通过“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的叙述,暗写了在这种气氛环境中作者的一颗寂寞的心。继而实写荷塘四周的林木,虚写没有月光时的阴森气象,虚实相参,勾勒出此刻荷塘的环境和作者的心境。
(二)独立思考,读后反思。
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要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就要通过想象阅读、体验阅读加以把握。教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外在的媒介,深入理解抽象的文字,才能高效阅读。与此同时,教师要根据课文的内容设问,让学生独立思考,发散思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才能更好地把握课文的主旨,充分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任何阅读,都需要学生思考,思考作者的写作目的,体验作者的写作心境。很多阅读都是通过故事说明作者的不幸遭遇,我们往往会被感动得痛哭流涕,这就是读后的体验。教师往往让学生写读后感,其实这就是读后反思的一种过程。只有通过独立思考、读后反思才能更好地实现个性化阅读,达到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的真正目的。
(三)强化训练,尊重体验。
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是在强化训练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新课改下,教师不再采用“满堂灌”的模式教学,强化学生个性化阅读训练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学生通过课堂上的自我学习和语文实践提高语文素养。
学生在强化训练中,必须尊重体验。因为“一千个读者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体验,以自己特有的观点看待事物和理解事物,体验对提高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非常重要。在强化训练中,教师会设计各种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找到答案,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并不能说谁对谁错,阅读就是如此,因为个人能力不同,体验到的结果就不同。
随着文化产业的推进,我国的语言文化业彰显了它的魅力,语言一直都是我国文化的精髓,但是有多少人能够体会语言文化中的乐趣,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现状就是如此,学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阅读能力不强根本达不到高中教学大纲的要求。面对学生阅读方面的困境,本文主要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独立思考、读后反思;强化训练、尊重体验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更好地促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文化素养,在训练中切实地实现个性化阅读,引领学生欣赏课文的精妙之处。
参考文献:
[1]薛胡.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J] .现代语文,2009(5).
关键词: 个性化 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本质上是一种个性化的学生活动,每个学生的能力不同,知识水平相差甚远,教学时我们提倡既要因材施教,更要因才施教。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探索问题的结论,通过不断的阅读积累和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阅读教学,应当不设标准答案
我听过一节语文课,教学内容和设计都很新颖,教师教学水平也很高,学生应答精彩不断,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我们认为这是一堂很成功的课。可是某些老师提出:既然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对答如流,都已经会了,为什么还要安排这么一节课呢?不是多余吗?阅读教学不应只是一种模式,你认为内容精浅,就可以省略不上,如果认为这是一节有利于学生提高能力的课,就把它上得精彩,不应该有标准答案。又如有一节阅读课,课文内容是“庄严的故宫”,授课老师设计了如下提问:请问哪个词能概括故宫的特点呢?老师的本意是让学生回答“庄严”两字,可是学生却答出雄伟、伟大、壮观……最后才有一个学生回答“庄严的故宫”,老师听到才如释重负。像这样只会模仿教参或教本的教学是“死教书、教死书”的典型例子,照本宣科,忽视学生的个性理解,将扼杀学生的个性,扼杀学生的创新。从这个侧面我们可以看出,很多时候阅读教学不应有标准答案,试想:雄伟的故宫,有什么不当的吗?伟大的故宫又有什么不好?倡导个性阅读,就应该从期待的“标准答案”中走出来,开阔视野,自由发表见解,只有这样才能让创新精神在阅读中闪光。
二、阅读教学,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
小学生的自尊心都很强,特别是独生子女,个性好强,实际上每个人都期望自己的努力能得到别人的肯定,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只有得到尊重和信任,才能更有信心地投入后面的学习。小学生特别喜欢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很多事他们都想独立地尝试、体验,这正是阅读教学所需的一种精神。要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阅读学习,充分发展个性和创造力,老师就要努力营造和谐的创新环境,在阅读教学中要多问学生的意见,尽可能多地采纳建议,也许这样做会达到良好的效果。比如《一缸金鱼》的阅读教学课,原先我想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谈一谈体会,可是他们却说更想试演这个故事,我认为这是很好的建议,于是马上采纳他们的建议,让他们分角色表演故事。因为是他们主动提出的要求,所以这节课的气氛很好,效果也很好,一些平时不喜欢发言的学生都积极参加表演,体验学习的乐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享受学习,效果良好。
三、阅读教学,善于提出个性化问题
学贵有疑,疑贵会思,大疑则大进。阅读教学习惯于教师提问,学生做答,很多时候教师的提问只是流于形式,有的过于简单,有的过于繁难,很难切中要害,有的问题甚至让学生感到厌烦。我们提倡让学生独立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并且根据自己对问题的思考解决问题,只有让学生探索发现的问题才更有价值,不仅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个性化的独立思维。比如《我盼春天的荠菜》的阅读教学,学生通过思考,发现疑问,并提出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呼唤我的名字,可是我不敢答应……’为什么最后是省略号而不是句号呢?”针对这个“意外”,我并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这位同学所提的问题很值得大家思考,请大家共同探讨一下这个问题。”通过对上下文的联系分析,学生认为这后面应该有很多事情还没写出来,这之后可能发生不少的事,所以才有省略号。有的学生说省略号提供给我们后续发生事情的多种可能:冻得发抖,在野外走来走去;夜里黑暗不敢回家,独在野外等待天明……有了这一个个个性化答案,他们的能力得到发挥,比师生一问一答效果好。有的答案是肤浅的,也许有的答案是偏激的,但正是这些想法充实了课堂教学,正是思维的撞击才迸出了精彩的火花。
四、阅读教学,应注重个性化的积累
一、 自主选材,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学生自己选择的阅读材料,是其兴趣的集中表现,且与其自身的阅读能力发展水平相一致。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自我体验和创造,形成独到的见解,提高阅读水平。兴趣是一切学习的源泉。当阅读兴趣达到一定程度,便会演化为一种热情。当学生以充足的热情投入到阅读中来时,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也便会随时被激活,并会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展示出来。
二、 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多元解读文本
我们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不强求教师必须按顺序从第一课教到最后一课,而是由实验教师和学生任意选择课文进行研究教学,教师起调控和指导作用。放手让学生自己确定读书思路,主动设疑,明确读书指向。如教师在上某篇课文之前先由科代表征求所有学生的意见,然后再进行实验教学,在具体的教法方面也与学生商量,最终采用大部分学生喜欢而又最有个性的方法进行阅读教学,这样真正地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的个性充分得到了张扬。
三、 激起思想火花,引导学生产生独特感悟
强调个性化阅读,首先要在语文教学观上实现根本的改变。只有把过去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变为学生自主活动、讨论式的教学方式,把教师的绝对权威角色变为合作伙伴角色,学生才会敢于和教师进行交流,敢于表现自我,张扬自我的个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地抒发个人的见解、感悟、体验,必然会有不合理、偏激甚至错误的见解,但不能任其自流,要进行必要的引导,同时,也要鼓励学生,表扬其积极大胆思考问题、发表见解的优点,让学生体会到课堂阅读以后确使自己在课堂上有收获,体验到阅读后的喜悦,感受到积极答问的荣耀,这样才会让学生扬长避短,不断进步,才会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
四、适当点拨,教给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
在阅读中,适当的方法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更快的抓住文章主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了解阅读方法的多样性,按照需要来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阅读,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山东省教育学院张在仪教授在一次教学研讨会上,曾提出“读、谈、品、感”教学环节,突出了个性化阅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方式方法的借鉴。
读,即是让学生自由地读,轻松地读,安静地沉入文本,充分接触读物,进行原生态地阅读,因为只有这样回归本真的原汁原味的阅读,才能使学生产生独特的感悟成为可能。
谈,即为学生创设互动交流的和谐氛围,燃起学生的表达欲望。初读结束后,学生往往有倾吐的需要,这时师生们不妨坦诚地谈一谈,分享彼此的感受,解决心中的疑难,催生新的观点,激活沉默的见解,这时的阅读便开始迸射出个性的火花。
品,即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精彩之处分析领会。鲁迅先生说:“作品的一些紧要、极精彩处往往不易看出,能看出,就是能力。”个性化阅读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于无声处听惊雷,在平淡时见奇妙,引领学生触摸、解析作品的华彩章节。
感,即鼓励学生走出文本联系生活,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感悟是由感而悟,每个人的经历不同,读文章时感受便不尽相同,从而悟出的东西也不同,要让学生读生个性,就必须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文章与生活相联系,达到文学教育的目的。
五、大量阅读是基础,开拓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我们通过课内引导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复述,学会精读、略读、浏览的阅读方法,倡导学生在课外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和学习,鼓励学生读整本的书和各种报刊,勤做读书笔记,更重要的是要加大课堂内的阅读信息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兴趣,自主选择内容、方法,自主阅读、自主感悟、总结讨论,巩固和实践课内知识,提高课内阅读的水平,发展学生持续阅读能力。这样对学生知识素养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大大地帮助了课内的教学,学生无论在阅读还是写作方面都收益匪浅。
关键词:个性化 阅读教学 理论
一.发展学生的个性化语言。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是创造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句话告诉我们:“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必须以语言为载体,必须在“发展语言能力”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是语文课有别于其它课程的个性和本质特点,是创造性阅读教学必须牢固的不可动摇的理念。比如,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实验――讲读课文之前,教师一边做演示实验,一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实验的过程和所观察到的现象。这种做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表达热情,挖掘学生的语言潜力,促使学生积极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快速选用自己认为比较恰当的词句进行描述,体现语言表达的原创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有词不达意或句不连贯的现象,教师及时捕捉相关信息,巧妙点拨,学生便比较顺畅地完成描述实验任务。
二.整合文本信息,促进有效对话。文学形象的多义性和文学语言的意义未定性,为创造性阅读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话题和广阔的空间,同时也给阅读教学带来了难以把握的困难。怎样才能保证与文本的对话扎实、深入、高效呢?我认为,整合文本的“创造”信息是促进有效对话的捷径之一。创造信息常常被编者预设在文本之中。预设作为隐匿在话语深层的无形力量,既规定了表达者的话语权,又规定了接受者的解释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对话的“凭借”,编者常常把适宜于教师和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切入口预设在作品前面的“预习提示”或作品后面的训练题中,教师只要科学地整合作者与编者的预设信息,就能巧妙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苏教版语文三年级《赶海》一文,叙写了“我”在暑假里的一天跟舅舅赶海时追浪花、捉螃蟹、捞海鱼、捡贝壳、抓大虾的“事趣”,文章用“嘿”、“哎”、“咦”、“哦”等词语表达了“我”对趣事特有的“情趣”。如何整合文本的创造信息,促进课堂的有效对话呢?品读动词,培养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等特点有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让学生去品味揣摩,是培养直觉思维的好方法。课文设计题中,出示课件,让学生用一边读一边做动作的方法,吟读屏幕上“捉螃蟹、捞海鱼、捡贝壳、抓大虾”这几个词语,感知这几个词语的精妙之处。品词品句的最好方法不是讲解词语的字典意义,而是让学生吟读感知,并用做动作的方法感悟词语的准确性与精练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运用词语,培养学生的语感。直觉词语的微妙所在,是阅读的创造性方法。
三.培养学生的语感。所谓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一种直接理解,它是通过长期反复训练在人的意识与行为之间建立的一种条件反射性的关系模式,是意识与行为之间的自觉的反应。培养语感是语文课有别于其它课程的个性和本质特点。语境揣摩。了解语言文字,光靠字典还不够,必须在语境中仔细揣摩语言之神妙。夏丐尊先生说:“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中,‘赤’字不但只作红色,‘夜’不但只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只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职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趣……”例如,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一文中的第一段所写清国留学生是:“实在标致极了!”要真正理解“标致”一词的含义,只有在在反复诵读全文后,才能明白它的讽刺意蕴。比较推敲。有比较才有鉴别。贾岛的“推敲”之改有传神之功,一字之改,词语语境的和谐幽邃之美酒显而易见了。教材中有不少词句比较的阅读训练设计,把原稿与改稿作比较,“改”的艺术在哪里,这种思辨品味的过程就是语感的有机训练与积淀。例如,学习鲁迅的《孔乙己》一文,可以把“孔乙己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铜钱”与“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中的“摸出”与“排出”作比较,体会孔乙己无钱时的尴尬与有钱时的神气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神态。
教师的作用首先表现为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阅读文本,提供足够的参考资料,提出可供学生参考使用的查找资料的方法,启发学生的思考,从现象中发现问题。
其次,在阅读实践中,教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技巧。再次,要特别强调比较阅读法和多元解读法的重要意义。要使学生掌握不同的方法将自己的感受诉诸文字,还在于介绍并实践比较阅读法和多元阅读法,利用阅读期待和实践,引导学生调动原有的经验,产生想象,发挥想象,不断加深对读本的解读,形成自己的阅读思考、批判,让自己在阅读行为中成长。
此外,为启发学生在阅读中能不断产生思考,教师应该不断提醒学生对自己提出阅读目标。目标就是动力,而学生自己的目标就是学生阅读的内驱力。这种目标是很具体的,可能是关于思想内容、创作技巧的,也可能是关于一个句子、一个标点符号的思考,还可能是对文本之外的相关内容的想像等,它们在学生阅读中都引导着学生被作品吸引,努力加深和扩展对作品的理解,使阅读走向创造;相反,没有目标的阅读,或只是以解答别人的问题为目标的阅读,即使是一遍又一遍反复进行,那么阅读对于读者的作用,甚至读者对于文本的认识都只能停留在较低层次上。
开展个性化阅读的另一种有效方法是,创设条件,引导学生,在生活的具体情境中阅读文本,在运用文本的实践中解读文本,评价文本,提高阅读能力,在阅读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