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五年级数学教师工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首先,根据我所任教班级的实际情况,优生少得可怜,中差生却俯视皆是。不是有人曾说:如果孩子天生就是优生,哪教育还有什么功能?又谈什么基础的素质教育呢?因而对占相对多数的中差生,我更应变嫌弃为喜爱,变忽视为重视,变冷漠为关注,变薄待为厚待。
应该说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两方面,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差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而看不到优点,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有碍学生进步。我注意帮助他们找到优、缺点,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其次是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差生也是孩子,厌恶、责骂只能适得其反,他们应享有同其它学生同样的平等和民主,也应享受到优秀学生在老师那儿得到的爱,我作为一个教育者,在对待中差生时应该具有自我调控的能力。
厚爱差生,我真正做到以情动人:首先做到“真诚”二字,即我在学生面前不敢有丝毫虚伪与欺哄,做到言出必行;其次做到“接受”,即能感受差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表现和看法,如对学习的畏惧、犹豫、满足、冷漠,错误的想法和指责等,信任中差生,鼓励他们自由讨论。最后做到“理解”二字,即通过学生的眼睛看事物。
由于我能善意理解他们,高兴地接受他们,因此促进了中差生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认真制定教学计划,注重研究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学科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了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越发重要。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初浅的见解。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人才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有效树立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小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更好地认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另一方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学科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方法,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缺失的表现
小学五年级已经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刚从四年级升上来,大多数学生未转换好角色,又要面临六年级的毕业,压力增大,据笔者调查,大部分学校对小学五年级学生加强了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目前在大多数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小学生创新能力缺失。主要表现如下:
(一)教学内容难度增加,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从内容上而言,小学五年级数学内容难度逐渐增加,开始涉及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多边形的面积等几何图形,由简单的公式变得抽象化、形象化,这些学习也为初中几何思维奠定基础。这些几何图形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对于几何图形的空间想象力和重新组合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据笔者调查发现,目前,很多小学不够重视,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是一味的采取常规教学,强化学生硬性记忆,未能给学生一个想象和展示的空间和实践平台,将同学们的创新能力泯灭在萌芽状态。
(二)教学过程强化分数,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国家一直强调素质教育,但是真正落到实处的学校非常少,大多数学校都在为了升学而升学,为了分数而不择手段,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分数的要求始终放在第一位,忽视学生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加之,小学五年级即将面临升学的压力,对于大多数为了升学率而奋斗的学校来说,在他们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应试教育的培养,从而忽视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每一个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业务,笔者结合前人的研究和数学教学多年的研究经验,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有以下途径:
(一)注意引导启发、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独立性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提出质疑,学生能够提出质疑,这本身就是创新。从学生好奇、求知欲强的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思考的能力,这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如何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价值,有意义?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如:在讲授《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专题时,可采取自学方式,布置作业给同学们,让同学们观察周围物体的形状,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并分成小组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通过观察、分析、大部分同学会提出质疑,然后经过全班同学的讨论,引起共鸣,最后教师高度总结,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增强合作精神。
(二)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加强与学生心理沟通
作为基础教育的数学教师,要想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喜欢数学课,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教育理念,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数学博大精深的文化熏陶下,培养创新能力;二是教师要因材施教,与学生成为朋友。如: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要了解学生基础是否扎实,五年级的内容是否学好,然后进行因材施教。教师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同时也要让学生尊敬老师,愿意与老师作朋友和多交流沟通。师生关系融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前提。
(三)教师要带领学生贴近生活,倡导实践数学
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数学是必要的,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为生活服务的,离开生活将不存在,将数学教学生活化、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让同学们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到数学的社会价值与生活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发散式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如:在讲授《统计》这一专题时,让同学们调查本班同学的身高,并让同学们自己设置一系列问题分组讨论,在好奇心驱使下,学生们积极的进行调查,分析,总结。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和培养创新能力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也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调查过程中提升了学习兴趣。
总之,数学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的一门教学艺术,如何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要在工作中不断地探索、总结。
参考文献:
[1]狄井跚.如何运用数学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小学五年级数学为例子[J].吉林教育(理科天地),2009,(10).
[2]刘丽丽.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1).
[3]李世海,等.创新教育新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代峰.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6.
如果每人每天浪费1滴水,全国每天就要浪费( )水,相当于( )。
开展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它可以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戚家庄小学数学组的老师一致认为,不论开展哪一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内在兴趣。”可见学生所学材料的重要性。因此,在激发学生“应用数学”兴趣的过程中,戚家庄小学数学组尤为重视对学生所学材料的选取与设计——尽可能的创设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
一、积极开展课堂内的数学实践活动
课堂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阵地,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过程中发现、获得、理解数学知识,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校在活动中,特别注重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已有经验,促进应用意识持续发展。
例如:针对同学们在学校用水时,浪费水的现象十分严重这一问题,我校四年级数学老师设计了一个“你知道吗?”的教学环节:以少先大队的名义写了一张宣传标语,告诫大家节约用水。
教师用课件出示告示后,让学生进行讨论“13亿滴水相当于……”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教师注重先引导学生从重量、体积、用途等多个方面进行猜测,再让学生设计一定的实验的方案来验证自己的猜测。
在最后学生的反馈中,各小组一般都是先测出10到20滴水的重量,再估算出13亿滴水约重260吨。为了让学生体验260吨水的重量、体积、用途,教师在课堂上又设计了以下环节:先让学生体验并算出平常喝的约20升大桶水的重量,再让学生算一算260吨水可以装多少这样的桶(13000桶)?按照我们班60人2天一桶水来计算,这些水可以喝多少天?(26000天,约70年)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提供现实的、开放的、新奇的“13亿滴水相当于多少?”这个问题,在整个活动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估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索规律,使学生切身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最重要的是,本节课让学生通过鲜明的数据(13000桶、70年)体验到节约水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了要勤俭节约的德育教育。
五年级数学老师在教学“百分数应用”时,课前让学生搜集:过完年后不同商场中有哪些打折、促销活动,课堂中,让学生算一下到哪一家买什么商品合算?再让学生讨论一下,假如你是老板,你打算在这段时间给哪些商品打折,为什么?
通过以上的数学实践活动,每个学生都在用自己的方法体验着生活中的数学所带来的快乐。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同,但却体现了自己此时此刻的价值:我学到了对自己有用的数学,我能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合理布置家庭中的实践活动
家庭与孩子的学习密切相关,合理的利用好家庭资源,能让孩子学到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在讲“税率”这一课时,五年级数学教师发现学生对“税”这个概念知之甚少,更不用说什么是“个人所得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增值税”了。针对这一情况,我校数学教研组设计了“税收知多少”的活动方案,充分利用家庭资源,调查平日家中有哪些和税收有关的情况。
在第二天的交流中,每位同学都有不同的收获,有的同学同父母一起上网查找了有关税收的知识,了解了我国税收的种类、依据、税率、计税方法;有的家长通过买摩托车交纳的税向学生解释了什么是消费税;买过房子的家长通过自身买房子的经历向学生讲述了房产税和印花税的计算方法。一些从事服务、运输、娱乐、通信、保险等工作的家长则向孩子讲述了营业税的有关知识。还有些家长,通过自身的工资,买彩票中奖、个体经营所得,利息、股息、分红等向学生解释什么是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
虽然每个孩子的家长不能提供全面的税收知识,但把全班孩子家长的生活经历、税收知识集中起来,就可以为孩子提供全面的税收知识。通过这次活动,不但学生掌握了丰富的税收知识,掌握了税收的计算方法,很多家长也从和孩子的交流过程中受益非浅。
在学习完统计这部分内容之后,我校设计了一个“家庭收支调查”主题实践活动,统计自已家半年来每个月的总支出和花费在自己身上的支出情况,并制成统计图和统计表。通过这一活动,不担提高了我校学生搜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还让学生了解到父母为自己的成长所付出的努力。
三、适当安排社会性实践活动
学生是社会的一员,而学校就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一个小社会,教师应通过这个小社会使学生了解我们的这个大社会。
例如,在学习完比例的有关知识后,我校五年级数学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到市政府广场上完成一次数学实践活动,要求同学们运用比例的有关知识来完成下面二项活动:
l.测出广场周围各种路灯的高度。
2.按一定的比例,画出广场的平面图。
在整个活动中,学生需要利用物体的高度与影子的长度成正比例这一关系,通过量影子的长度,用解比例的方法计算出灯的高度;在画平面图这一环节中则需要同学们用步测,目测等方法估算出广场的大小,再从纸张的大小、设计美观出发,确定适当的比例尺画出合理的平面图。
一、小课题研究的特点
小课题研究与其他的课题研究大致相同,区别主要在于研究的时间。课题研究的时间一般是三年,一个教学“小循环”;研究人数也较多,有一个学科教研组或整个学校的教师。而小课题研究的时间较短,一学期到一学年,教师个体也可以研究。
小课题研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和教育教学实践密切联系。它的研究目标重实践性,研究结果重实用性,研究策略重验证性,研究方法重行动性(行动研究),研究时间较短。
其具体的特点是:
小――小环节切入、小步子推进、小问题研究。
低――低起点、低重心、低要求。
易――易接受、易操作、易见效。
近――贴近教学、贴近工作实际。
真――面对真问题、开展真研究。
实――源于实践,服务实践,在实践中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二、小课题研究的基本策略
小课题研究的开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研究阶段和总结阶段。主要工作内容有:课题的选择,课题设计及方案的制订,研究活动的开展,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结题验收。其基本的策略主要有:
(一)发现问题,形成课题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小课题研究的出发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肯定会碰到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是有研究价值的,有些是没有研究价值的,教师在确定课题前,应把碰到的问题进行分类、筛选,把自己经常碰到的、可以在短时间内研究解决的、主要的问题,确定为研究课题。概括起来是:研究“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主要的问题、可解决的问题”。比如一位五年级的数学教师要开展“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可以把教学有效性分解为若干选题:“五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有效性的研究”“五年级数学课堂教学讲授有效性的研究”“五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研究”“五年级数学作业练习有效性的研究”“五年级数学课外辅导有效性的研究”“五年级学生(优生或中等生或后进生)数学学习心理的研究”“五年级学困生心理问题表现、成因及转化教育的个案研究”等,从中选择有研究价值的、短时间内可解决的课题来研究。
(二)设计方案,制订计划
课题确定后,要考虑研究的方法或思路,撰写研究方案,制订计划。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不同,研究方案是总体构思、蓝图设计,研究计划是各个阶段的具体工作步骤、内容。研究方案重点要讲清楚“研究什么、怎么研究”的问题。
研究方案撰写的组成结构一般有以下几点:课题背景(目的意义、研究状况);研究目标;研究对象、内容、范围;研究方法;研究步骤(准备、实施、总结)。
设计和论证的重点可以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课题要解决的问题,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哪些,主要的、关键的原因是什么。
2. 如何解决,解决这个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应采用何种研究方法,能否完成操作,要达到的预期目标是什么。
3. 研究需要哪些步骤,时间是否有保障,是否会与学校其他工作发生冲突。
4. 课题研究中可供选择的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教育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笔者认为,根据中小学校的特点,小课题研究应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并配之以自然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文献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前后比较分析法等。
5. 制订每学期、每月具体的工作计划。
(三)行动研究,及时反思
在小课题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教师要按照每学期、每月具体的工作计划,统筹安排,要在课堂教学中研究(一定不能脱离课堂教学),备课时多考虑一项内容: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如何结合小课题研究进行实验,实验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案等,并写在专门的小课题研究实验记录本中,课后及时反思本节课研究的过程,总结分析得失,提出应注意的问题及下节课要研究的课题,如此循环往复实验研究直至解决问题为止。研究还应适时邀请同事参与,研讨商量,听取意见,还可在听课、评课等教研组活动中进行。每次活动都要及时进行反思小结,并做好记录,做好阶段小结和学期小结,还应及时收集原始资料。
(四)撰写总结,分析提高
1. 认真回顾课题研究的全过程。要回顾课题实验的设计,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预期目标、研究方法是什么,研究的时间、措施等;要回顾实验的实施,在准备阶段做了哪些工作,如研究队伍的组织、学习;在具体实施阶段做了哪些研究工作,如开展学习、备课、上实验课、听评课、研讨、阶段小结、反思、写论文等;实施碰到了哪些困难和问题,如何调整措施,采用了什么方法继续推进等。
2. 搜集实验材料,进行整理和归类。要把散落的材料全部搜集起来。应搜集的材料主要有:①实验方案。②实验初期的调查材料(如问卷等),实验对象的原始材料(如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学习成绩等)。③实验过程中的材料,每学期的实验计划、总结,每次教研活动的活动记录、学习材料、照片等音像资料。④反映实验成果的材料,如已总结了的经验,论文及获奖情况,学生的表现,小作品、学习成绩及获奖情况等。
进行整理和归类时,可分为三大类:①管理类,包括实验方案、制度、计划、总结、活动记录等。②过程类,能反映实验进程的材料,这部分材料较多,可按学期、子课题(或叫分课题)分别整理装袋。③成果类,反映实验成果的材料。然后装入统一规格的盒子中,便于课题验收评估时查阅。
3. 撰写结题实验报告。结题实验报告,是对课题研究的总体回顾和总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课题研究者一定要认真对待。要组织研究人员在认真回顾课题研究全过程,搜集、整理好实验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认真分析、研讨,分工负责,认真撰写课题结题实验报告。
结题报告的格式和主要内容包括:①题目,如×××实验研究结题报告。②课题的提出,简要叙述为什么要开展这次课题研究,选题的依据,研究的目标。③实验方法,写清如何开展这项研究,列出实验的对象、方法、时间、步骤。④实验实施过程,讲清实验的进程,碰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⑤实验的结果和分析,要对照研究目标,从理论层面、技术层面、实践层面进行认真分析、总结:本课题有无达到研究目标,达到的程度如何,有没有探索出规律性的经验,在研究方法上有没有突破和创新,研究者(教师)校本教研能力提高程度,研究对象(学生)的变化,课题的应用程度和可推广程度。还可以写体会,如今后开展课题研究要注意的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等。
研究报告重点要对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即对照研究方案的预设目标,分析有没有达到目标,是部分达到,还是全部达到;解决了什么问题;采取的研究措施和方法哪些是有效的;取得了哪些经验,对今后教学工作有没有借鉴作用,有哪些启示,有没有值得推广的做法和经验;等等。
关键词 小学数学;“鸡兔同笼”问题;教学反思
引言:著名的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不能促进学生进步的课堂教学是毫无益处的,而且,如果课堂教学没有实际作用,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严重的损失。随着我国社会水平和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顺应教改的步伐,转变自己的教学思路。只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一、“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
“鸡兔同笼”问题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孙子算经》中就出现了,而北师大版的小学五年级数学课本的“数学广角”环节再现了这一题目。“鸡兔同笼”问题表现出了我国历史悠久的数学文化,解决这个问题能够大大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鸡兔同笼”问题贴近生活,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在以往的教材中,这类问题一般是针对水平较高的学生,用来锻炼自己的能力,而新教材则把这道问题作为全体学生都能够面对的问题。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有多种多样的方法,例如假设法和列表法等,也表现出数学学习的灵活性。下面通过课堂上使用列表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师:大家通过了解这道题目,知道主要问题是什么吗?
学生:题目告诉我们鸡兔共有八只,脚共有二十六只,问鸡和兔子各有多少只。
教师:大家可以先猜一下结果,也可以和你身边的同学交流一下,比较一下答案。然后来列举一下可能的情况。
学生:可能的情况有七只鸡,一只兔子;六只鸡,两只兔子;五只鸡,三只兔子;四只鸡的话,就有四只兔子;三只鸡,五只兔子;两只鸡;六只兔子;或者一只鸡,七只兔子,这么多种情况。
教师:还有其他可能吗。
学生:全部是鸡或者全部是兔子。
教师:那么我们来分别计算上面的情况,看哪种情况下,脚的数量是二十六只。大家来计算一下。
学生:计算后得到的结果是有五只兔子和三只鸡。
通过上述课堂教学的过程,让学生自主的解决了“鸡兔同笼”问题。这种方式加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解决问题的初始阶段,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发散自己的思维。然后让学生列举所有可能的情况,再引导他们通过计算得到正确答案。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反思
从小学数学“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可以引起数学教师的反思。第一个方面趣味是最好的老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课堂教学基本成功了一半。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氛围,转变传统课堂枯燥无味的气氛,能够大幅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只有有了求知欲,学生才会主动去了解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带来的快乐,满足他们丰富的学习欲望,才能保证高涨的学习热情。美国的教育学家通过研究证明,激发了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能够成倍增加。孔子的《论语》中也提到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之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学习兴趣,才能达到教学的最终目标――快乐学习。但是,现今很多小学数学教师,虽然知道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理念,但是仍然固步自封,不远转变观念,填鸭式的教学,造成课堂效率低下,浪费时间,又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所以,激发兴趣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
学无定法,掌握方法也是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而课堂教学除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方法。在“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中,就体现了以下两种数学方法:
(1)检查检验:要保证得到的答案准确,就要做好检查和检验。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检查习惯,能够揪出在解决数学题时出现的问题,保证答案符合题目要求。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后,很多同学会将答案弄错,比如将鸡和兔子的数量弄反了,这种情况是很常见的。所以,检验是保证解题正确的重要方法。通过方程或者其他方法得到了鸡和兔子的只数,还要通过计算总的脚的数量,来保证答案的正确性。检查和检验,是学生务必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
(2)数形结合: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难懂的,而且小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都还不高,对过于理论性的解题方式,很多都是一知半解。针对这个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就要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教师可以使用符号、图形来代替题目中的元素,通过题目中的条件将这些元素结合起来,就能很快得到答案。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今普遍使用的信息化技术,通过计算机、课件让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加形象、易于理解,课件还能够提供给学生视觉、听觉上的全方位的接受知识的方式,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还不是很成熟,而且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过度的阶段,所以,这个阶段接受的数学知识,仍然具有较强的具体形象性。数学知识贴近生活,数学上的很多问题,都能够用生活上的知识来解答,而我们也可以使用数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难题,所以,数学和生活是紧密结合的。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的,经过知识性的凝聚和提高,成为专业的数学知识。学生对来源于生活的数学知识接受程度最高,而且,在讲解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学生首先能够通过自己在生活中的体验,了解这部分知识的大致内容,基本相当于预习,对接下来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结束语
综上,通过小学数学课本中的“鸡兔同笼”问题教学,可以发现教学中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使用多变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知识的生活化,让抽象的数学知识易于接受。这样才能做好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卢春华.初中数学教学反思刍议[J].中学教学参考.2012,(31):90.
一、教师要转变“以本为本”的传统教材观
小学数学教材是小学数学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源,是数学专家们精心挑选出来供学生学习的材料。教材观是对教材性质、教材价值以及教材处理基本规律等一系列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传统的教材观是“以本为本”,教材就是知识的仓库,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教材。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教材是知识,同时也是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价值观的形成紧密相关的。教师不应该被动地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教师的工作应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教材只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联系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只有形成这样的教材观,才能让小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二、教师要把“书本教材”创造成“生动、活泼”的“生活学材”
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中,教材的权威被消解了,课本由“圣经”变成了一种“材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书本教材不是“圣经”,而是教师要去加工与创造的东西,教师应利用教材对教学进行再创造、重新加工,应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生活素材,增强其对学生的亲和力,使“书本教材”成为“生活学材”。
我们的教材应是生动活泼的、亲切的,而不是僵化的、脱离生活实际的东西。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改编、整合、再加工,使用“书本教材”的过程中显现出“创造性”,让“书本教材”成为学生的有益“生活学材”。在一次公开教学活动中,我执教了一节公开课——五年级数学第九册中的“求平均数应用题”,怎样在使用小学数学教材中显现创造性?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胆尝试,摒弃了教材中的原例题,经过深加工,对教材进行了建构和创造,让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不大的植树问题变换成学生亲身经历的非常熟悉的跳绳比赛。虽然两个例题完全变了,但“形离神不离”,没有改变教材的原宗旨,没有脱离重点、难点,让教材焕发出生活的魅力,让学生获得生动、活泼的发展。
三、在小学数学教材的使用中,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发生创造性的改变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是:听、仿、练。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已经成为主要的数学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教材的使用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已经成为新的学习方式。
前几年,学科教学渗透了安全法治教育,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学生进行了法治教育。今年,我县把学科渗透法治教育提上议事日程,作为各科教学重点内容,学生受教育的效果大不一样,现在是有目的地、自觉地在学科教学中适时渗透法治教育,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法治知识的熏陶。这样,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通过日积月累,就会懂得许多丰富的法治知识,促进他们向着学法、知法、守法、护法的方向发展。
十报告指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结合学科渗透法治教育的要求,秉承增强少年儿童法制意识的理念,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小学学科的特点,笔者谈一谈在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的举措。
一、钻研教材,抓住各学科法治教育渗透点
在各科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抓好备课环节。各年级、各学科教师如果能恰当掌握法治教育的方法、时机,并灵活运用,对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五年级数学63页《解决问题》中向学生渗透交通法规中的不得超载的条款;六年级语文《索溪谷的野》中渗透《森林保护法》的有关条款;四年级音乐《五十六个民族同唱一首歌》中渗透《国家法》的有关条款;美术《家乡的古建筑》中渗透《文物保护法》的有关法律条款,等等。
二、利用语文课文向学生渗透法治教育内容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语文课文向学生渗透法治教育内容是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在充分挖掘小学语文课文中法治教育的基础上,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法治教育。如我校周老师在教学《索溪谷的野》一课时,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文字及描写的优美景色所吸引。在充分赏析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图片和视频之后,周老师在引导学生欣赏这些优美景色的同时,提醒学生不忘记作为一个旅游者的责任;要想永远拥有这么优美的景色,我们需要保护环境不受破坏。周老师趁机为学生介绍了《森林保护法》中有关保护森林不受破坏的相关条款,使学生对保护优美景色不受破坏的认识更加清楚、深刻。让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对保护森林、保护环境形成自觉的意识。
在小学语文各册的教材中有许多都能渗透法治教育的课文,只要我们认真钻研,将各种法律知识适时渗透到相关的课文中去,潜移默化,学生的法治观念也会不断得到增强。
三、利用数学课本向学生渗透法治教育内容
数学课本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根本。利用数学教学向学生渗透法治教育内容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要充分发掘数学课本中的法治教育渗透点,做到恰当渗透。如我校五年级数学教师彭老师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利用组织旅游租车时,剩余的人不够坐一车,按以前学习的四舍五入法也不能收尾的情况下,该这么办?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九条机动车辆不得超载的规定和九十二条对机动车辆超载的处罚的规定,不但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而且解决了收尾法应用的实际需要。
小学数学基本功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一、提高小学生的数学估测能力。
数学估测能力是小学生的基本功之一,其能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和数学感觉。下面以苏教版中的度量单位教学为例进行说明。在一年级下册有关“统一测量单位的认识,厘米、米的简单估测和测量”教学中,教师教学生体会千米、米、厘米的含义,知道分米、毫米,并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学生经过学习,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使用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二、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形成数学意象。
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活跃阶段,模仿能力较强。学生们通过学习和观察数学教师的示范,其数学的认知技能能很快发展,并通过数学题和数学课堂上的初步尝试和练习,可以掌握数学基本功的局部知识或单个的动作。让学生形成较清晰的表象,经历角的抽象过程。一般来说,在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基本功的还处于初级阶段,学生的数学知识还以局部知识相互干扰的方式存在,在数学思维上还缺乏敏捷性和灵活性;到小学3年级左右,学生已经经过一段时间的数学训练,在熟练掌握局部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许多数学知识已经开始逐渐形成完整的、连贯的数学系统。在此中级阶段,学生的数学思维协调性有所增强,数学计算的准确性和灵敏性都有明显地提高;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已经朝协调、准确、稳定、灵活的程度的方向发展,很多数学计算和数学能力已经达到熟练的程度,数学的基本功已经逐步成型。
三、数学基本功训练必须要有明确的训练目标和训练计划
明确训练的目标是数学基本功训练的基础,训练者应根据自身工作的性质,确定基本功训练的内容,明确训练的目标要求和训练的意义,从而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自觉地刻苦训练。正确的训练方法是学生提高训练效果,保证基本功训练质量的关键,一定要选择正确的动作或技能作为自己训练的示范和样板,以形成正确的视觉形象。比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63页的教学案例中,我们设定目标,即让学生从认识长方形开始,奠定数学中的认图识图基本功,为将来的几何数学奠定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认识长方形,并通过按长方形的宽由小到大的顺序,列举实际生活中桌子、邮票和书本等几种长方形,并让学生通过长方形周长计算以及与正方形的区别等有计划、有步骤的建立小学生的数学图形视觉形象,并将视觉表象与几何图形的实质有机结合,逐步促成数学基本功的形成。这样,小学数学的基本功将在有计划、有步骤以及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中逐渐建立。
四、小学数学基本功的训练必须注重细节。
【关键字】数学学习学生兴趣教学方法课堂效率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在提高课堂效率方面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钻研吃透、活学活用教材
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工具是小学数学教材,如何熟练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掌握各年级数学教材的链接体系,关系到教师是否能够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所以,要做到深入钻研教材,应注意:
第一,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是教师课前必做的工作。我们使用的教材是北师大版教材,其特点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具体表现在:内容的选择、呈现方式、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教材中的主题图、实物图都详实清晰,习题还配有指导思路和方法的提示语,如“想一想”、“议一议”等,这就为老师和学生提供“怎么教,怎么学”的思路,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积极思考的机会。
第二,要树立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观念。数学教学需要有整体观念,通览教材,掌握教法,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所以数学教师要做到:积极通读教材,深刻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掌握每个章节所涉及的知识点,明确数学教材在整个数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善于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大胆细致地分析处理教材。
第三,教材要活学活用,做到教材的有效延伸。教材是基本教学工具,不但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还要活学活用,做到教得好,学生课堂课下都受益,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中理论性较强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做适当调整,也可以结合学生实际的掌握程度,合理调整自己的数学教学进度、整合教学内容。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为达到课堂的最优化,我们不妨这样做:
首先,积极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妨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在情境中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无穷魅力,课堂教学的气氛也更加活跃,教学效果也大大增强。我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认识分,秒》这几节课时,提前制作了精彩的教学课件,把生动的小故事、有趣的小游戏导入新课,同学们那目不转睛的劲头,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学生们在娱乐的氛围之中不仅复习了旧的数学知识,而且还能积极探讨新问题。
其次,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在数学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抓住一切教育时机,善于引导和讲解,力争给学生多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就要引导学生自己解决,老师可以尽好引导者的职责就可以了。在数学教学与练习中,难免会遇到数学问题答案的不唯一,这时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大讨论,主动阐述自己的观点,再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学生学习兴趣被激发,学习数学的信心增强了,在学习数学方面也更加主动了。
第三,多动手,勤思考,实践操作效率高。数学的学具比较多,一些都来源于生活,所以在课程传授过程中,不妨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适合自己的数学教具,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不但认识了将要学的知识重点,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有备而来,做到不盲目、有目的、有效果地学习。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有趣的测量》一课时,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这节课上,我先让学生复习回顾了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然后拿出一个不规则玩具,说“同学们已经会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现在老师这里有一个小玩具,谁有办法帮老师求出它的体积呢?”同学们陷入了思考。两分钟过去了我发现没有一个同学举手,于是拿出了长方体的金鱼缸、和一些水问学生:“你们能利用这些器具求出这具玩具的体积吗?”问题情景一经提出,学生的探究热情空前的高涨,孩子们在小组中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畅所欲言。此时,发现孩子们已经完全投入到创设的问题情境之中,通过研究、讨论、动手实践和老师适时引导。他们得出了通过水的上升或下降来求出玩具体积的多种方法。问题的解决变得如此多样和快捷,这是未曾想到的,而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则明显地告诉了我创设适当的问题情景有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在活动中,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方法,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同程度地获得了数学活动的体验,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多媒体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灵活的特点,它集声光电于一体,迅速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多媒体辅助教学把“静止”的内容变为“活动”的形象,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多方面观察问题、思维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两者在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思维上的参与,最终实现人人乐学目的。
改进教学方法,向课堂要质量。这是新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师的新要求,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结构,要构建一个小组合作,积极探讨交流的课堂结构。在这种课堂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练习为主”的精神,改革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变成发展智能为主要任务的课堂,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来指导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学会认知,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变为学生自学、实验、质疑、探索、应用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因此,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我将一如既往、坚持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自己的数学业务水平和素质,根据数学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并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途径,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