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产品调研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水产品加工规模居全国首位的舟山而言,这一利好将直接影响加工机械制造行业的整体发展和机械产品的更新换代,从而带动精深加工的发展,为产品转型升级创造条件。
可以预计,今年新列入补贴的渔业、水产方面的机械将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我市农机购置将迸发出巨大的购买力。
政协建议得到国家部委采纳
新年伊始,一个好消息降临我市,实行了7年的国家农机补贴范围终于向渔业、水产加工机械开了道口子。
从最近公布的《浙江省2011年非通用类农机购置补贴产品范围》(非通用类指除拖拉机、旋耕机、插秧机、挤奶机、收割机和植保机械六大类外的所有机械,由各个企业根据需要在各个省份自行申报列入当地的补贴目录)中可以发现,今年新增的补贴机具直接关系到我市水产加工养殖捕捞方面:
一是农产品初加工机械(第六大类)中的水产品初加工机械,包括水产品冻结机、清洗机、去(剥)皮机和蒸煮机;二是畜牧水产养殖机械(第类)中的水产养殖机械,包括网箱养殖设备、织网机;三是畜牧水产养殖机械(第类)中的渔业捕捞机械,包括绞纲机、起网机、舵机和锚机。
另外,水产养殖机械中还有前几年已列入补贴目录的增氧机、水体净化处理设备和投饵机等,在补贴机械中还有饲料(草)加工机械、清淤机、水泵、设施农业装备(钢架大棚等)、仓储机械(冷库)等可供选择,使得今年在水产方面可选补贴机械种类非常丰富。
从2004年开始,国家对于农业机械购置实行补贴政策。从2004~2010年,我市共购置农机具3220台(套),购机总金额1605万元,投入的各级购机补贴资金是541万元,受益农户3500余户。
“尽管我们提出的23个要求增加的种类今年只上去了4种,但终归是了了一桩心愿。”市政协经科委主任乐爱国说,随着国家对农机补贴范围的不断扩大,尚未增补上去的其他机械也会逐步列入到补贴目录中。
市政协经科委去年在走访中发现,舟山众多的水产品加工企业仍使用老旧的加工机械,而制约设备更新的很大原因,在于此类机械投入大,动辄百万元,如果能列入到国家农机补贴中,则可以享受到总价30%的补贴。
为此,市政协经科委在市出口水产行业协会的支持下,到水产加工企业和市农机主管部门调研后,撰写了《建议将水产品加工机械列入农机补贴范围》社情民意信息报送省政协,建议国家和省政府将水产品加工机械列入农机补贴范围,进一步体现国家农机补贴的政策导向和产业导向,并列出需要补助的23个水产品加工机械的种类。
2010年6月中旬,该信息被省政协《政协信息(专报)》第90期采用,并报送全国政协信息局,转送国家农业部等相关部委研究参考。市农林局农机站为此也作了专门调研,写出调研报告报省农业厅,引起省有关部门领导的重视。近日,我省农机管理局根据国家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1年农机购置补贴产品补贴额确定等工作的通知》(农办机〔2010〕53号)精神,在网上了《浙江省2011年非通用类农机购置补贴产品范围》,市政协在建议中提出的适宜列入农机补贴的水产品加工机械,有水产品冻结机、水产品清洗机、水产品去(剥)皮机、水产品蒸煮机等4种被列入。
市农林局农机站负责人表示,2011年具体补贴政策出来最快要到春节后,但今年政策肯定会比2010年提前出台。
水产机械列入补贴给力精深加工
多年来,涉渔产业一直未进入国家农机补贴的视野。市农林局农机站站长苗承舟说,《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其中第二条就明确“农业机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及其产品初加工等相关农事活动的机械、设备”。而根据《农业法》第二条规定“农业,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
因此,水产加工机械应属于法定的农业机械范畴,也应能享受“财政支持和实施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金融扶持等措施”。
2010年,市农机站专家走访了浙江富丹食品有限公司、新天久海产有限公司等水产品加工企业和普陀明宏机械制造厂、舟山新舟渔粉设备机械厂等水产加工机械制造厂,从统计情况看,目前全市共有水产加工企业461家,其中规模以上140余家。拥有冷库300余座,日冷冻能力8000多吨;拥有各种现代水产品加工生产线200多条,水产品加工规模居全国首位。目前加工的产品原料九成利用产地资源。
尽管多年来,舟山水产加工企业采用国外引进、自行模仿等措施,不断更新设备,硬件水平得到普遍提升,但相比国外的加工现状,无论在低值水产品综合开发利用,合成水产品异军突起,保健水产品、美容水产品、低值鱼的二次加工等方面,都落在下风。其中,企业由于资金缺乏而减少投入,成为舟山水产企业档次提升的重要因素。
苗承舟举了几个例子:目前我市在虾仁加工过程中,除冷冻、包装等少数环节使用机械设施外,去头、剥壳、泡液、清洗、分级等环节仍以人工为主,造成大量劳动力缺口。近几年单体冷冻机和泡液机(自动搅拌)的引入提高了虾仁的品质,但单冻机一次性投入较大(国产30万元/套以上),多数企业并未引进;我市水产加工机械制造企业规模相对偏小,因其总体生产量小,基本以企业定制的生产模式为主,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如普陀某机械厂始建于1983年,属国内规模较大的专业生产水产加工机械的企业,产品遍及全国沿海一带,我市主要水产加工机械多由其设计制造;但该企业无定型产品,更无通过国家权威部门鉴定的产品。加工机械标准化的滞后,直接影响加工机械制造行业的整体发展和机械产品的更新换代。同时精深加工机械的匮乏,也势必影响水产加工产业链的延长和升级。
一面是水产企业对于购置新设备的愿望,另一面是企业面对几十万元的投入却步,直接影响到水产企业加工能力的升级。
应该说,之前的农机补贴为我市建设生态农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以2010年为例,全市全年共购置补贴机具1488台(套),购机总金额达到487万元,农渔民可享受各级补贴资金近190万元(占总数的35%),受益农户达到1500余户,购机总额、补贴资金总额、受益农户数较上年分别增加11%、24%、15%,再创历史新高,成为受农民欢迎的实施较好的农业补贴政策之一。购买的主要机具仍是耕整机、增氧机等小型机械,占总数的93%。其中水产养殖机械占34,5%、植保机械占23%,耕整机械占22.5%,排灌机械占13%。
从过去几年的农机购买比例看,涉渔机械仍占大头,显示了我市涉渔企业对于此类设施的巨大需求,而可以预计的是,今年新列入补贴的渔业、水产方面的机械将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我市农机购置将迸发出巨大的购买力,并带动内需增长。
涉渔机械生产企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经过一年多的严格审查,浙江森森实业有限公司成为我市第一家产品列入国家农业机械补贴目录的企业,填补了多年来的空白。
浙江森森实业有限公司办公室林主任说,列入补贴目录,就相当于中标了“家电下乡”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只要有渔农民购买列入目录中的三款罗茨鼓风机、旋涡式充气增氧机,就可以享受到补贴。
浙江森森实业始创于1985年11月,现辖有9家控股企业和8大专业分厂,拥有6大销售分公司和17个办事处,连接400多家特约经销处,产品畅销国内,并远销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一家集科研开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于一体的民营科技企业。主要生产经营“渔亭”牌中压气泵、渔机设备、环保设备、工业泵,“森森”牌水族箱、水族器材、海鲜展示柜、恒温机、饲料及宠物用品等18大系列、100多个品种、500多种规格的产品。
为了获得中标资格,森森实业从申报到获批,前后接受了来自国家部委、省市农机部门的检查,不仅在产品质量上,也包括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前后整整一年多,相当于全面体检。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县农村办组织干部下基层,采取组织座谈、查阅资料、问卷调查、实地了解等方法,认真剖析当前我县农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取得了初步成效。
我县农民增收现状
多年来,**县以强化农业基础为重点、以改善民生为方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为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20xx年,全县粮食总产45.9万吨,同比增长6.6%;农业总产值达到51.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98元,保持了持续增收的良好格局。
从农民收入来源看,农业、畜牧各占43%,林业占0.7%,渔业占9.6%,其它占3.7%。种养业收入已成全县农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力转移就业成为农民增收亮点,全县转移就业达到14.5人次,转移就业涉及餐饮、服务、旅游、加工、修理、建筑等行业。
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
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特色农产品规模小,产品质量不高,形不成足够的市场竞争力;投入与收益形成反差,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不断上涨,而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有限,难以抵消增幅更猛的农业生产成本,农业收益呈逐年下降趋势;劳动者素质还需提高,现代农业加速发展,对农民的生产技能要求越来越高,给农民依靠科技实现增收增加了难度;富余劳动力转移受阻,由于金融危机影响,沿海发达地区相继出现大量工厂关闭或倒闭,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的机会大大减少,导致农民的增收渠道减少。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对策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继续抓好农民增收政策的落实,真正把扶持农业、支持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确保农民得实惠。
打造优势产业。围绕“建设国家级优质粮棉油猪渔生产基地县”的目标,稳定发展粮棉油等传统产业,每年优质水稻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优质油菜65万亩以上,优质棉35万亩以上;年出栏生猪100万头以上,水产品起水总量稳定在6万吨以上。重点培育柑橘、蔬菜、葡萄、食用菌、茶叶、杨树、油茶、獭兔、蜂蜜、蛋鸡等10大高效产业,壮大规模、提升品质。依托区域和资源优势,在县城郊区开发10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在207国道沿线建成3万亩优质葡萄生产基地,在涔北丘岗地区建成10万亩优质柑橘、20万亩优质棉花、30万羽土鸡及土鸡蛋生产基地,在道河、金罗等乡镇建成5万亩油茶生产基地,在太青山建成万亩有机茶生产基地。
突出加工转化。依托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生产经营体系,增强市场风险抗御能力。发展合作组织,重点扶持与发展葡萄、生猪、獭兔、蜂业、蛋鸡、水产等10家专业合作组织。搞活产品流通,形成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分层集中外售的新型营销网络体系,减免农产品运销环节收费,严格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
一﹑##农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农业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优化提升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取得了一定成效。
##镇现有农村人口4万,农业从业人员约1.5万人,可耕地面积3.8万亩。已形成西甜瓜、水蜜桃、特色蔬菜、水稻、名优水产品等五大主导产业。2008年全镇农业总产值4.1亿元,亩产值近5千元。
(一)种植业结构持续调整,成绩显著。优质西甜瓜﹑翠冠梨等市场适销产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品牌效应明显提高,市场占有率不断上升。粮经比例23:77,种植业总产值稳中有增。
(二)林果业健康发展。至2008年末,全镇林地和经济果林总面积已达到9000亩,林地覆盖率已达26%。林业建设的质量和生态效益大幅度提高。
(三)农业产业化得到初步发展。全镇以“打造农业产业集群﹑延伸农业产业链”为目标,已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30余家。2008年农业产业化经营产值达5千多万元,“田博”、“君安”成为全市知名品牌产品,其中“君安”在2008年被选为奥运会特供蛋品。产品通过国家级无公害产品认证,全镇已有“田博”等多家专业合作社的耕地通过无公害产地认证。
(四)现代农业先行区初现雏形。镇内完成了两港大道以东为条状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引入了青扁豆、西甜瓜、百果园、特色蔬菜、生态片林、特色水产品等一批项目。现代农业先行区生产总面积已达3000余亩。
二﹑##农业的发展方向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国际大都市农村新郊区的总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工作布局,以科教兴农﹑深化经营体制改革和扩大开放为动力,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构建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的基本构架。
(二)目标任务
重点推进农业发展“四大转型”和“五化建设”。
1、“四大转型”
一是产业功能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大胆开拓和创新,积极探索和建设具有##特色的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积极扶持现代农业合作社﹑品牌农业﹑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开发和建设。基本构筑起现代都市型生态和服务农业的基本框架。
二是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的转型。以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为主要抓手,积极推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新经济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向产加销一体化、直销配送、连锁经营的方向发展,努力创新和提升农业的产业业态。
三是产品结构和市场的转型。强化品牌建设和推行标准化生产,以龙头企业或合作社为依托,在各主要产品生产上,做好做强1-2个品牌,以品牌的质量、形象和诚信,拓展超市、专卖店、宾馆酒店等中高端市场,实现农产品生产的升级和市场转型。通过休闲农业、品牌农产品等服务性农业发展,不断提高服务性产品的比重,实现农业生产、服务和市场的多元化。
四是生产布局空间结构的转型。以条状现代农业先行区的布局模式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并与临港新城、安置小区和其他非农集聚区有机组合,形成和谐有序的区域空间结构,建设田园化都市农业区域。
2、“五化建设”
一是农业装备现代化。以高产粮田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蔬菜瓜果园艺设施工程,以及农产品保鲜加工﹑贮运配套设施建设工程为主要抓手,努力推进农业设施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装备现代化水平。
二是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以品牌﹑技术服务和统一销售的横向联合和多种合作,探索和建立现代农产品物流﹑加工配送直销等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中各环节利益协调极致和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建设,提升发展水平。
三是农业科技现代化。以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和推广应用﹑现代信息和生态农业中的实践应用为重点,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能力建设,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
四是农业品牌和标准化建设。如在西甜瓜和水果生产上,以“田博”和“生清”品牌战略为抓手,在各生产点建立配套的产品技术标准、标准化生产技术和操作规范,带动全镇同类农产品的标准化品牌生产,大幅度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五是农业生产规模生态化。以循环经济和生产链衔接,实现生产过程中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化肥和农药的“双减”使用,生产、生态和景观效益的有机结合为主要目标,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开发建设的投入和扶持,促进农业生产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三)具体措施
1、种植业
重点抓好各村高产粮田示范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达到市政府要求的最低保有量,增强抗御自然风险能力和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强化测土配方,提高土地肥力;进一步调优夏﹑秋熟种植结构,发展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切实抓好待开发过渡性地区存续期内的种植业生产。
2、林果业
以桃、梨、桔为主的经济果林,要重点扶持优质品种的开发、引进和推广,调优品种结构;建设生态型果园,拓展生态景观和休闲观光功能积极开发衍生服务产品。继续强化大治河沿岸的千亩桔林的生产和自然生态景观。
3、养殖业
要稳步调减总量与规模;适度引进养殖新品种,优化养殖产品的结构和产品质量;逐步完成镇规模养殖场的标准化生态改造,支持“君安”品牌成为2010年世博会专供蛋品供应商。
4、休闲观光旅游农业
重点依托##人家、百果园、上海鲜花港、森林公园、大治河沿岸林果带等优势资源条件,以农村文化﹑民俗风情﹑景观生态﹑参与体验为主题,生产经营与休闲观光有机融合,率先打造一批有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精品。为市民提供亲近自然、体验农村生活的休闲场所。
5、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以镇农业综合技术推广服务站为中心,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多层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涉及农业各产业、农业生产各环节、点面结合的专业农技推广服务队伍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为农业生产提前、产中、产后的各种配套服务。以“科技强农”为载体,立足自主创新、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强化农民技术培训、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切实把农业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6、农业标准化
要进一步强化标准意识,积极扶持标准化生产示范项目建设,努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在主导产品生产上,品牌合作社辐射带动全镇范围内能基本实现标准化生产。同时,加强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加大农产品产地认定和质量认证工作力度,努力提高无公害和绿色产品认证率,无公害和绿色产品生产比重逐步提高到50%以上。加强动物防疫和植保体系建设,切实做好重大动物疫病和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7、种养业向规模化和深加工方向发展
为提高生产效益和水平,应积极支持土地向大户集中,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大力推动土地流转承包经营机制,确实以规模产生效益。同时,引进食品加工企业,特别是像桔﹑梨﹑桃等水果产业,只有在延长产业链基础上,才能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和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
“问题馒头”事件曝光后,原计划于11月开展的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提前至5月进行,还在常委会会议审议之外,增设了专题询问环节。“9·27”轨道交通事故后,市人大常委会对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开展了监督调研,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大代表对轨道交通安全制度、应急处置、日常运营管理等情况开展暗访……
这些变化,折射出在关系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突发事件处置中,市人大常委会不仅介入的速度更快、主动性更强、监督手段更多样,还更多从完善制度、严肃法制的角度,督促政府采取切实措施,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
当我们细细盘点2011年人大监督工作,可以发现的亮点还有很多……
一年六次执法检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成,为人大监督提供了更有力的依据,同时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有些问题的发生,原因不是法律法规不健全,而是没得到很好的执行。为此,2011年市人大常委会对6部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开展了执法检查。
行政处罚法的执行情况,是考量政府依法行政、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方面。市人大常委会采用政府自查、人大督查、案卷评查、问卷调查等方式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执法检查,特别是查阅了360多件行政处罚案卷,对政执法部门存在的怠于执法、突击检查、推诿扯皮等问题提出对策。
违法搭建行为查而不处、别墅区违法搭建成风,是困扰居民多年的“老大难”问题。在《上海市拆除违法建筑若干规定》执法检查中,市、区县两级人大实地调查,并通过新闻媒体连续曝光一批违法建筑典型、跟踪报道拆违进程。这套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组合拳”,不仅促使两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落实责任,拆除了一批违法建筑,还在全社会营造了政府坚决拆违的氛围,引导市民自觉守法。目前,全市已有9个区市县实现了基本拆除的目标。
公共场所控烟关系到千百万人行为习惯的转变,工作过程长、难度大。市人大常委会连续几个季度,先易后难对控烟示范单位、娱乐场所、餐饮场所开展《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执法检查,每一季度还对已经检查过的环节进行“回头看”,建立控烟长效机制。据市健康促进委员会调查,各类法定禁烟场所内的吸烟发生率已由条例实施前的37.6%下降到18.6%,吸烟劝阻率由19%上升到54%。
一次会上两“问”安全
2010年9月,世博会尚未闭幕,市人大常委会就先行一步,就“世博后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开展专题询问。2011年,当“11·15”特别重大火灾事故、“问题馒头”事件再三敲响“安全警钟”之时,6月8日和9日,城市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食品安全——两场以“安全”为主题的专题询问,成为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的“重头戏”。
问前有检查。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组兵分六路,对肉类、蔬菜、米面制品、乳制品、水产品、餐饮及粮油的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开展了共计39次检查活动,覆盖73家食品单位。市人大常委会还开通市民热线电话、短信平台、专题网页和网络邮箱,接听、接收来电(来信)448个(件)。这些来信来电不仅及时转送有关政府部门限期办理、如期汇报处理情况,其中的9个问题还成为执法检查组开展暗访的线索。有关城市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的执法检查涵盖了建设工程质量,消防安全,轨道交通、道路交通、地下管线设施运行和生产安全等方面。市、区县人大同步联动,200多人次代表深入工地、企业、社区开展明察暗访,形成了30余份调研报告。
问中有交锋。当前群众对滥用植物激素、添加非食用物质等问题十分担忧,相关部门如何加强风险评估,回应民意关切?如何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监督,防止监管流于形式?本市食品对外依存度很高,如何进一步加强外来食品的源头安全管理?对于某些建设单位轻视工程质量安全的现象该如何加强监管?住宅小区里乱堆物、乱停车等危害公共消防安全的顽症陋习该如何根除?土方车频繁伤人背后的承包等制度不合理问题该如何解决?……面对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的27个问题,17位政府部门负责同志到会应询、坦诚回答,2位分管副市长作郑重表态。
问后有跟踪。常委会会议后不久,市人大常委会及时跟踪,先后开展了“地沟油”专项整治、菜市场视频追溯体系建设等专题调研。市人大常委会还将专项监督和立法工作有机结合。同步制定的《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办法》,及时将规范回收食品管理、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监管机制等以法规条文形式加以明确。目前,市和区县两级食安委已建立运行,加强“地沟油”全程监管、建立食品摊贩定点定时管理制度、设立统一举报电话等整改工作也取得明显进展。而在修改《上海市安全生产条例》、制定《上海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条例》时,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吸纳监督工作成果,增设了重大事故隐患治理督办、工程质量责任保险、工程风险评估等制度,为从源头上减少事故发生提供制度保障。
监督调研回应社会关注
2011市人代会召开前夕,《青年报》和市民信箱就老百姓关注的热点话题联合开展调查。接受调查的1900多名市民中,86.25%市民选择了“控制物价上涨”,75.07%和71.98%的市民选择了“医疗改革”和“提高收入”,居热点话题前三位。
这一年,市人大常委会和各委员会开展的监督调研,不仅及时有效地回应了市民关切,还对破解入园难、执行难、垃圾处置难等问题提出对策。
1、关口前移,切实抓好食品质量安全监管。
一是强化巡查工作,抓好证后监管。5月份,我局制定了《关于加强企业巡查工作通则》和《2009年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巡查工作计划表》,对巡查的内容和注意点作了详细的阐述,切实提高巡查的效果;并积极发挥镇(街道)质监员、基层所巡查作用,加大日常巡查和监督抽查力度。对辖区内14家食品加工小作坊进行梳理分类,确定了整改规范类9家(已建立档案),停产取缔类5家,并选择了3个示范点。全年巡查食品及相关产品企业144家次,发出责令整改通知书31份,现已完成整改29家,其中2家正在整改中;抽检食品69批次,其中合格66批,合格率96%;全部完成14家小作坊整治工作,规范率100%;同时,我局及时将每次巡查、整改等资料进行分析、归档,录入监管软件,通过动态管理探索改进监管方法。
二是切实开展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3月初,我局就制定了《关于打击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方案》,明确添加剂整治目标和任务。加大食品添加剂监督抽查力度,检查了相关单位40家,抽检了辣包菜、橙汁饮料、馒头等6家企业6批次产品,其中不合格1批;实地检查了全区冷冻水产品企业,抽检了带鱼、叫叫鱼、小黄花鱼等水产品,没有发现添加含有碱性橙和酸性金黄等非化学物质。
三是狠抓《食品安全法》宣贯工作。为了及时将《食品安全法》这部重要法律宣贯到位,我局通过三个层面落实宣贯工作。第一层面以辖区内镇(街道)质监员、村居协管员为主要对象开展培训,要求其熟悉《食品安全法》的基本条例并积极配合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第二层面以食品生产企业主要负责人为主,邀请专家对其进行了为期2天培训,通过典型案例教育警示,明确食品生产企业安全主体责任,使其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切实担负起产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第三层面是抓好食品相关产品企业法人代表及检验人员培训工作,共组织了4期350人次的培训班,详细地解读了《食品安全法》、《食品标签管理规定》、生产加工企业主体责任和义务,以及关于生产许可制度的具体内容和要求等,切实提高食品相关产品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素质。
2、以“小锅炉整治”、“安全主体责任培训”和“隐患排查治理”为抓手,切实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
一是积极开展小锅炉整治工作。去年,我局在特种设备安全检查过程中发现个体工商户使用小锅炉数量较多,而且大部分分布在村居,存在无注册登记、无证上岗、无检验合格证等“三无”现象,安全隐患非常大,是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的盲点。针对洪家街道小锅炉“三无”情况较普遍问题,我局以该街道为小锅炉整治工作试点,在3月份对小锅炉使用较多的灵香店村进行排摸,共排摸出小锅炉100多台,90%以上存在“三无”情况。4月初,我局在前期排摸的基础上,经过详细讨论分析,形成了小锅炉整治调研报告向区党委、政府汇报。6月10日,区政府出台了《*区锅炉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椒政办发〔2009〕89号),成立了以区委常委、副区长毛建岳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明确了质监牵头、安监协调、街道配合的工作机制,通过质(安)监、镇(街道)、村(居)三级联动治理模式,开展专项整治。目前,全区排摸出5个街道小锅炉730多台,基本上属于“三无”特种设备,现已着手开展检验工作。
二是全面开展特种设备安全主体责任培训。今年3月初开始,我局采用分镇(街道)形式积极开展企业安全主体责任万人培训工作,连续培训3个多月,在全市率先完成1516家企业负责人及安全管理人员特种设备使用、管理方面的教育培训,与967家使用单位签订了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管理目标承诺书,并对10家使用特种设备试点企业进行现场督查,强化主体责任落实。
三是切实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今年以来,我局着重加大重点区域、重点设备和重点监控单位监管力度,对特种设备生产、运行中事故易发、多发以及安全管理基础薄弱等环节,增加日常监督和巡查次数,切实加强事故易发环节监控。全年共出动检查人员362人次,完成263家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的特种设备检查,涉及各类特种设备500多台;发出指令书122份,立案1起;排查出287个安全事故隐患点,其中已整改265个。通过超负荷工作,努力规范了特种设备安全使用行为,有效遏制了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3、积极探索区域监管模式,提高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有效性。*区是省级产品质量安全区域监管新模式试点之一,我区以“防、管、扶”三结合为监管新模式,就是以*城区、椒南、椒北三个基层所及各镇、街道为中坚力量,形成“分区划片,条块结合”的监管新模式,构建“事前预防,事中监管,事后帮扶;以防促管,以管补防,打扶结合”的“防、管、扶”三结合监管模式,努力构建“政府监管、市场调节、社会监督、企业自律”四位一体的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格局,最大限度保证质监各项职能履行到位。5月份,通过区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椒政办发[2009]72号)文件,全面构建了“防、管、扶”三结合监管创新机制,推动相关部门工作落实。在湖州长兴、金华义乌召开的省质监系统区域监管创新试点经验交流会上,我局代表*市作了典型发言,得到了省局领导的高度肯定。截止目前,我局已经制订落实质量追溯、企业巡查通则、企业ABCD分类等9个制度,对规模上企业387家进行划分,其中A类25家,B类312家,C类47家,D类3家,将有限的监管资源落到实处。
4、关注民生,切实抓好质量行政执法工作。我局以食品质量安全为主线,突出抓好农资、家用电器、建材以及保护知识产权等专项执法行动,重点打击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制假造假行为。今年以来,共出动执法人员1000多人次,检查企业180多家,捣毁制假窝点3个,立案81起,法定期限内结案率100%,涉案金额120多万。
(二)深化质量服务理念,抓好“企业服务年”各项措施落实
1、发挥职能作用,应对金融危机,积极帮助企业转型升级。金融危机以来,*外贸企业生存困难,纷纷转向内销。我局针对出口产品与内销产品在标准、计量、质量监督等方面规范存在的差异,专门出台了《组织开展出口转内销调整转型企业帮扶工作的通知》,引导和帮助出口转内销企业了解和掌握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要求、建立健全标准、计量和质量管理体系、完善产品检测设备、建立自主品牌等方式,使出口转内销企业顺利实现产业经营方向的“调整转型”。对36家喷雾器、眼镜出口转内销企业进行帮扶,帮助企业尽快建立符合国内市场的标准、计量、质量体系,扩大内需市场份额。对85家企业128名管理技术人员开展免费培训,使他们熟悉相关的质量法律法规。与喷雾器行业协会一起,对11家喷雾器企业完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面对面指导,提升他们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水平。同时,我们密切关注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特别是对*企业重点出口产业、产品有重大影响的国外技术性贸易预警,共4次向10家企业通报情况,如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将水产品冰衣充净重将视为掺假情况,及时地向有关水产品出口企业进行了通报。
2、突出产业特色,抓好名牌、标准化和块状产业质量提升。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切实开展省名牌和*名牌申报工作,今年将19家企业列入2009年~2011年浙江名牌培育名单,完成浙江名牌6个和*名牌6个申报工作,在*市首届市长质量奖评选中,新杰克缝纫机有限公司成功入围。积极推进标准化战略,引导*龙头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今年有4家企业参与国家标准修订,1家企业参与行业标准修订。我局还为大陈黄鱼制定了农业标准规范,这个标准规范为打响大陈黄鱼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保护大陈黄鱼品牌具有重要作用。11月20日,了*喷雾器陶瓷柱塞联盟标准,统一了*喷雾器关键部件的材质,提升了喷雾器产品质量。
上半年,我们深入对喷雾器、缝制设备、眼镜、医化等块状产业质量提升和质量赶超项目进行调研,年初向省、市局上报的“制订陶瓷柱塞联盟标准,推动喷雾机产业提升接轨国际先进水平”、“实施能源计量标准配备,实现实时监控系统,促进*医化行业节能降耗”2个块状项目已得到批准立项(浙质标发[2009]138号),通过块状产业提升和质量赶超评比活动,培育一批发展潜力大、效益好、技术强的优势企业,来辐射、示范、带动块状产业发展。
3、深化能源计量建设,推动节能减排工作。作为能源计量工作的主管部门,我局高度重视能源计量工作,一方面推动政府出台了三个政策性文件,即《*区企业能源计量工作实施意见》,成立*区能源计量工作领导小组,分管副区长担任组长,区质监、发展改革、经贸、统计、环保、科技、电力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质量技术监督分局,负责全区能源计量的日常工作。还出台了能源计量奖励补助政策,在区政府《*市*区节能降耗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中,专门将“开展能源计量建设,并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的重点用能企业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纳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今年5月份,区政府出台《*区能源计量实施方案》,明确2009年度全区能源计量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工作机制、服务活动内容和方法等,建立了政企联系制度,对重点耗能企业的能源计量工作进行跟踪、监督和服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在我局的推动下,东港集团、浙江海翔药业有限公司2家企业已着手安装能源计量实时监控系统。将于2010年初投入使用;辖区内7家能耗5000吨标煤以上企业中,星星、东港通过了省二级级计量检测体系,其余5家企业全部通过了三级计量检测体系确认;全区能耗1000吨标煤以上企业52家,配备能源计量器具1661台,配备率90%以上。这些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为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
(三)充分发挥“十小”办作用,努力推进“十小”整规工作
今年,在我局的争取下,区“十小”整规工作得到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将“十小”整规工作列入*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纳入2009年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截止12月份,全区共有“十小”行业生产经营点4332家,其中已符合规范数4006家,规范率达到92%,全区9个镇、街道的规范率均已超过90%,达到省、市整规工作目标。整个“十小”整规工作共出动执法人员近5000人次,检查各类“十小”单位6000余家次,现场责令整改60余次,下发整规通知书(指令书)85份,关停取缔122家(摊、点),罚款近五万元。今年6月份,我区代表*市迎接了省人大、政协组成的省“十小”考核组检查,得到了省考核组的高度肯定。11月份,顺利完成了市“十小”考核组年度考核。
(四)凝聚人心,抓好队伍自身建设和宣传工作
*分局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大部分人员进单位时间不长,缺少专业知识积累和工作经验。针对分局实际,打造学习型机关,我局出台了《关于开展业务大竞赛活动实施方案》,专门成立业务大竞赛活动领导小组。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以《质量技术监督法律制度基础教材》为主要学习内容,采取自学为主、重点内容面对面辅导的方式,加强质监法律、法规、业务基础知识(包括行政管理、质量、计量、标准、特设专业知识)学习。竞赛考核采取闭卷考试形式,考试成绩进行张榜公布,对单项成绩前三名和综合成绩前五名的干部职工给予通报表扬和物质奖励。通过竞赛活动促进业务学习,在一年的时间内,全面提升全局干部职工行政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今年以来,在全局共同努力下,*质监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亮点特色不少,但我们面临的困难依然很大。一是监管任务重、压力大,尤其是公务员编制奇少和工作经费短缺,严重影响工作正常开展。二是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与承担的工作任务不对称,成为提升工作质量和服务经济建设的瓶颈;三是有待进一步加大宣传,扩大影响面,提高美誉度。
2010年,是*质监分局跨越新目标一年,也是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一年。我局将紧紧围绕“质量兴区”工作主线,深化“服务”理念,突出“监管”重点,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保障食品、特种设备安全,切实提升干部素质能力水平,努力为*经济社会新发展再立新功。
(一)发挥职能作用,力促*经济转型升级
1、做好沿海产业带转型升级服务工作。充分发挥*滨海*区块服务办公室作用,把服务、推进沿海产业带建设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加强对*沿海产业带发展的研究,以推进标准化战略、实施名牌战略、加快块状产业质量提升、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引导企业优化质量管理为目标,及时提出帮扶对策和措施,促进沿海产业带发展。进一步加大出口转内销调整转型企业的帮扶力度,帮助企业健全国内标准、计量和质量管理体系,完善产品检测设备,建立自主品牌,使出口转内销企业顺利实现产业经营方向的“调整转型”,扩大国内市场占有率。
2、抓好块状产业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以标准化战略、名牌战略和先进管理体系建设为抓手,引导、鼓励企业结成技术标准联盟,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的制订,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专利转化为标准,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大小企业扶持力度,挖掘物流、服务、营销等新兴产业,改善我区企业“哑铃式”(两头大,中间小)局面,通过标准拉动和品牌示范作用,促进部分潜力大的小企业快速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后劲;通过各级质量奖评选活动的参与,推广“六西格玛”和《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等科学质量管理方法,引进先进的统计分析技术,提升企业管理理念,促进企业腾飞,全力推动*医药化工、缝制设备、家用电器、船舶制造等四个传统块状产业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
3、深化能源计量工作。加大能源计量宣传力度,扩大能源计量工作的影响面,夯实能源计量工作在节能减排中的基础性地位,促使更多的中小企业重视能源计量工作,从而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开展。大力推广能源计量实时监控系统,争取各种有利的政策支持,激励和引导更多有条件的企业安装该项系统,力促高能耗企业节能减排。加强能源计量企业服务工作,在计量器具配备选型、检定校准、在线检测、能源平衡测试、企业能源计量状况评判、人员资质培训考核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和综合服务,提高企业能源计量技术和管理水平,提升节能减排效果。
(二)突出监管重点,切实抓好食品、特种设备安全
一是狠抓食品安全。全面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完善食品安全巡查制度,加大食品质量安全指标监控,切实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进一步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业的指导,引导企业建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在条件允许的八星食品等重点企业推行HACCP(食品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食品安全控制体系认证,促进食品企业做大做强;深入开展“十小”行业整规工作,全面完成三年整规目标。二是狠抓特种设备安全。继续开展小锅炉专项整治工作,努力消除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盲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深化特种设备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努力降低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围绕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继续实行特种设备安全监控制度;切实做好锅炉等特种设备节能减排服务体系和服务平台,不断推动企业技术进步。
(三)重视质监文化建设,不断提升美誉度
1.加大宣传力度。以关注民生、维护公平、保障安全、促进和谐为出发点,把与人民群众关系最密切、影响最直接的食品安全、产品质量安全、民生计量、打假治劣等工作切实管严把牢,及时挖掘亮点和特色,宣传正面典型,树立敬业、干事的良好质监形象。
2.加强与地方政府沟通。积极主动向*党委、政府汇报各项工作,主动邀请区人大、政协到分局进行工作视察,加强与各兄弟部门的沟通协作,争取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继续高度重视统战工作,切实加强与党外重要人士联系。
3.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着力机关效能建设,完善各项效能考核制度,切实改变工作作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以完善惩防体系建设为重点,强化权力制约和监督,切实提高反腐倡廉建设成效。
一、发展现状和特点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特色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集聚度较高、区域拉动力较强的特色产业集群,其中年营业收入过10亿元的达到21个。截止底,这21个产业集群共有生产企业(加工户)9293个、从业人员79万人,年营业收入2342亿元、上缴税金59亿元、利润161亿元、出口创汇91亿美元,拥有省级以上名牌77个、公共服务平台17个、行业协会27个。
从区域布局看,各县市区都已形成初具规模的特色产业集群。其中,规模较大、集中度较高的主要有:开发区、福山区、龙口市和莱州市的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莱阳市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招远市的粉丝、黄金及金银首饰加工产业集群,莱州市的石材产业集群,海阳市的针织毛衫产业集群,蓬莱市的葡萄及葡萄酒产业集群,栖霞市的苹果储藏及加工产业集群,龙口市的铝及铝制品产业集群,牟平区的肉食鸡产业集群,芝罘区的汽车贸易产业集群,开发区的水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等。
从行业分布看,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行业与传统行业并存。传统行业主要有:石材加工(板材、雕刻品、异型雕)、食品加工(植物油、蔬菜加工、海产品加工、肉食加工)、针织毛衫加工、粉丝加工等。新兴行业主要有:葡萄及葡萄酒、汽车及零部件、汽车贸易、电子信息、机械加工等。
从发展模式看,主要有五种类型。一是开发资源、集聚发展型,如莱州市柞村、夏邱镇石材加工和栖霞市蛇窝泊镇果品产业等;二是由点到面、滚动发展型,如海阳市凤城街道毛衫加工、辛安镇针织服装、莱阳市龙旺庄街道食品加工产业等;三是龙头带动、配套发展型,如龙口市东江镇铝及铝制品、蓬莱市刘家沟葡萄及葡萄酒和福山区福新街道汽车配件产业等;四是规划引领、成片发展型,如招远市温泉街道金银加工、芝罘区世回尧街道汽车交易和开发区大季家街道水产品加工产业等;五是继承传统、创新发展型,如招远市张星镇粉丝加工产业等。
(二)基本特点。
一是新兴产业发展较快。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引导下,葡萄及葡萄酒、汽车贸易、汽车零部件、修造船等新兴产业异军突起,迅速发展壮大。,蓬莱市依托“世界七大葡萄海岸”的产区优势,确立葡萄及葡萄酒产业为“百年立市”产业,经过3年发展,优质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葡萄酒企业达到50家,葡萄酒年生产能力15万吨,占全国总量的25%以上。芝罘区从开始发展汽车贸易产业,建立了胶东最大的汽车交易广场,成立了烟台市汽车商会,目前国内所有品牌和部分国际知名品牌汽车生产企业共设立汽车销售公司、专卖店93家,带动发展汽车装璜、维修、二手车交易等相关服务企业60多家。蓬莱市的休闲旅游、修造船产业,莱山区的机械加工铸造产业等,也都是近几年快速兴起的。
二是传统产业不断提升。石材、粉丝、黄金、毛衫等传统产业,通过自主创新、技术改造等,普遍实现了上档升级。招远市的龙口粉丝产业有300多年的生产历史,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二次技术变革,实现了从手工生产向机械生产、从单一品种向多元化发展的转变,先后研发出80多个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品种,推动粉丝产业逐渐向综合开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海阳市的针织服装企业通过为花花公子等知名品牌代工生产,完成了资金和技术积累,实现了从“贴牌”到“创牌”的跨越,目前已涌现出“申士”、“新雨”等28个自主品牌。粉丝、黄金、石材、毛衫等传统产业的快速提升,同时也带动了机械加工、矿山机械等相关产品和产业的发展。比如招远市的矿山机械产业,拥有生产企业65家、从业人员6500人,实现营业收入9亿元。
三是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仅10大特色产业集群中的14个龙头企业,就实现营业收入500多亿元,占全市特色产业营业收入总额的四分之一,直接带动9000多家中小企业配套协作、共同发展,大大增强了企业自身和产业的竞争力。比如莱阳市的食品加工产业,在龙大、鲁花等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下,200多家食品加工企业抱团发展,成功将10大系列300多个品种的食品打入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市场。在南山铝业的带动下,龙口市东江镇形成了煤炭、电力、氧化铝、碳素、电解铝、铝型材这样一条既有能源原材料、又有中间加工环节、还有终端产品的相对完整的铝加工产业链条。福山区加快推进面向上海通用东岳的汽车零部件项目建设,成为东岳汽车的主要配套基地。
四是特色产业镇培育初见成效。到底,全市共培育特色产业镇29个,年实现营业收入1211亿元、上缴税金26亿元、利润87亿元,分别占全市特色产业的52%、44%和54%。其中,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有3个,超过50亿元的有5个,超过20亿元的有10个;上缴税金过亿元的有10个,过万元的有12个。凤城街道、张星镇、夏邱镇等3个乡镇(街道)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山东省特色产业镇,东江镇等10个乡镇(街道)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烟台市民营经济特色产业镇。
五是对地方贡献不断加大。一是膨胀壮大了地方工业经济。莱阳市、莱州市、福山区、海阳市、栖霞市等县市区的特色产业年营业收入,占当地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均达到30%以上。二是增加了地方财政税收。去年全市特色产业共上缴税金59亿元,占全市国地税收入的20%。特色产业上缴税金占产业镇财政收入的比重越来越高,其中牟平王格庄、莱阳城厢等9个乡镇达到80%以上,龙口七甲、蓬莱蓬莱阁等8个乡镇达到50%以上。三是拓宽了就业渠道。全市特色产业共吸纳
劳动力近80万人,占民营经济从业人员总数的30%以上。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发展方式亟待转变。目前,我市大部分产业集群属于劳动密集型和销售外向型产业,以低成本竞争为主,走低端发展路线。许多企业规模较小,实力有限,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技术条件薄弱,普遍缺乏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比如发展比较好的海阳毛衫产业,500多家企业仅有3个自主品牌,主要原料及辅助材料均靠外地供应,产品95%以上销往国外,在当前劳动力、原材料、运输等生产成本持续上升、产品价格不断下降的形势下,企业生产经营遇到很大困难。莱阳的蔬菜加工,莱州、龙口等地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也存在这种情况。
(二)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产业链需要不断完善。大部分产业集群还停留在产业集聚的初级阶段。一方面,产业规模不够大。全市年营业收入过100亿元的产业集群仅有8个,大多数都在20亿元左右,还没有形成过1000亿元的产业集群,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不少差距。龙头企业规模也不大,除了铝及铝制品、食品加工等产业集群有南山、丛林、龙大、鲁花这样的骨干企业之外,其他产业集群几乎没有年营业收入过10亿元的大企业。另一方面,产业链条不够长。不少产业集群仅仅是众多生产同样产品企业的简单集中,产品雷同,没有形成专业化分工。大量“大而全”、“小而全”企业的同质同位竞争,阻碍了产业链的延伸和竞争力的提升。
(三)集群组织比较松散,行业协会(商会)作用发挥有限。大多数产业集群没有建立自律组织,彼此间内在联系较少,缺乏应有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此外,集群内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无序竞争、经营行为不规范等问题,对一些相关行业和企业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一些地方甚至还出现了假冒伪劣等负面问题。同时,行业协会作用发挥有限。目前全市已经成立行业协会27个,还有6个产业集群没有成立行业协会,已经成立的行业协会真正发挥作用的比较少,大多数行业协会、商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思想观念、体制机制、配套政策、法制建设相对滞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加强行业自律、整合提升行业、开展自我服务、协调各方关系等方面作用发挥不明显、不突出。
(四)知名品牌、区域品牌不多,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目前,我市特色产业集群拥有省级以上名牌77个,但除“龙大”、“鲁花”、“南山”等几个老品牌外,真正的知名品牌不多。毛衫、石材等传统产业,汽车零部件等新兴产业,其主导产品均缺少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许多特色产业集群知名度仅局限于省内,远远没有永康五金、义乌小商品、佛山照明等品牌在全国的名气大。正因如此,我市大部分产业的主导产品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市场占有率都较低,与占国内市场95%、国际市场70%的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以及占国内眼镜市场80%的温州眼镜产业集群相比,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五)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专业市场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除了海阳市和蓬莱市以外,其余大多数县市区没有制定扶持特色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缺乏必要的政策、资金、人才支持,致使特色产业发展的外在动力不强,造成有特色的产业形不成规模、有规模的产业又缺乏特色。除了蛇窝泊果品批发市场、世回尧汽车交易市场等少数几个专业特色市场外,大部分特色产业发展缺少专业化大市场的配套,市场与产业间的联系以及相互支撑不够,束缚了产业集群规模的扩张。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目前虽然认定了一批,但还难以及时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公共性、公益,“公共服务”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中介机构、研发机构、培训机构等中间组织也相对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特色产业发展。
三、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政策扶持,推动持续发展。加紧制定出台相应的发展政策、扶持办法及配套措施,为产业集群持续发展保驾护航。一是实行更优惠的市场准入政策,进一步降低门槛,鼓励广大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向产业集群集聚。二是推行更加积极的资金扶持政策,把各项扶持资金向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及信用担保机构倾斜,引导产业集群健康发展。三是加大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力度,及时为新创办民营企业办理相关税收减免手续,为民营企业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创造条件。四是推行更加宽松和优惠的人才政策,按照“事业留人、政策留人、待遇留人”的思路,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为产业集群发展广纳各方人才。
(二)加强科学规划,优化产业布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遵循产业集群发展规律,结合我市区域优势和特色,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发展。沿海县市区应当依托交通便利优势,扎实推进汽车及零部件、修造船及零部件、铝及铝制品、石油化工、粉丝、石材、毛衫等加工制造型产业集群向创新型集群转变。中部地区应发挥特色产业和自然资源优势,推进技术创新,开发自主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城市五区应依托中心城区优势,大力培育发展动漫文化、现代物流、商贸餐饮、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产业集群,着力发展电脑、手机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块状”经济,注重培育特色专业村、产业镇,发展专业园区,壮大产业集群。
(三)强化自主创新,提升产业层次。一方面,嫁接改造传统产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鼓励汽车零部件、毛衫、矿山机械、草艺品、化工等传统产业内的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等环节采用先进信息技术,提升工业设计水平,改进加工工艺,提高产品技术含量、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加快由委托加工、贴牌生产向自主设计加工、自主品牌生产转变。鼓励企业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积极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各种合作,促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成果共享,提升特色产业整体竞争优势。另一方面,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围绕培植、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对重大高新技术项目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加速形成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和节能环保等新的优势产业。
(四)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协作配套水平。紧紧抓住国际产业整合、承接韩日产业转移、建设环渤海经济圈的大好机遇,瞄准国际国内市场,以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发挥其产品辐射、技术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产业龙头作用。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对上下游相关企业进行重组、改造,不断将一些零部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特别应支持汽车及零部件、修造船及零部件等龙头企业发展,注重解决产业链薄弱环节,提高产品本地化配套率。
一、重点工作推进
(一)加强市场监管和预测,规范市场经营秩序
一是加强生猪市场整治。制定了《*畜禽屠宰集中整治行动方案》,并进行了广泛的宣传。采取部门自查与多部门联合检查相结合、日常抽查与节假日全面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大了检查执法的力度,重点打击生猪的私屠滥宰,经营注水肉、病死肉,假冒伪劣商品以次充好以及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的不法经营者,确保了生猪市场的消费安全。按照全省统一部署,逐步规范牛、羊、鸡等家畜家禽屠宰管理。今年以来,出动检查368人次,车辆106台次。
二是加强酒类市场监管。召开了全区酒类流通培训工作会,对全年的酒类工作进行了部署和落实。广泛宣传商务部《酒类流通管理办法》、省《酒类商品监督管理条例》,全面提高了广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法律意识。进一步做好零售许可证的查验和发放工作,为72户酒类经营者发放了零售许可证。全面推行酒类随附单制度,对酒类商品实施全过程的监督,采取专项检查、与市酒监局联查等多种形式,开展酒类商品专项打假活动。共查处销售假冒伪劣案件1起,罚款500元。
三是加强成品油监督管理。督促各加油站依法诚信经营,不断改进店容环境,增加服务功能并对管理人员进行了培训,同时对其相关证照进行了重新审验。暑期奥运前期,由于周边县区加油站点限量供应柴油,造成我区出现车辆拥挤加油、经营秩序混乱,存在极大安全隐患的紧急情况,我局迅速采取措施,全面关注市场动态,通过与区政府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及时控制住了成品油市场局势,并及时调配了柴油市场供给,确保了成品油市场的一方平安,保证了暑期奥运的绝对安全。
四是加强市场的运行监测。抓好重大节日市场安排与动态监测,做好重要商品的组织供应和区域调剂工作,制定了《*突发事件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应急预案》,特别是针对今年的“问题奶粉”事件,建立了日报告制度,跟踪监测问题奶粉的市场供应情况,组织协调好生活必需品生产、储备和供应工作,加大宣传力度,让老百姓理性消费,避免恐慌心理,确保了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要,维护了社会稳定,保证了市场平稳运行。
(二)加强机关自身建设,提升了商务工作水平
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提高了驾驭全局的工作能力。以*大精神为重点,抓好学习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了全体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开展警示教育,健全和完善学习、教育、监督并重的惩治、预防体系,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确保了全局机关廉洁、高效运转。
二是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提高商务行政管理水平。深入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和“两为两树”行风建设,激发了机关工作热情,提高了工作效率。转变职能,进一步提高了依法行政、科学行政和民主行政的能力,提高了商务工作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二、重点项目建设
围绕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的工作要求,今年以来完成新改扩建市场建设项目5个,计划总投资597万元,实际完成投资667万元,已全部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深入推进了“万村千乡”市场项目建设。
1、打造食品安全示范市场。一是陆庄农贸市场建设项目。为彻底解决原来的马路市场阻塞交通、影响市容环境问题,在陆庄村委会附近新建了一个全封闭市场,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完成投资32万元。二是育花路农贸市场改造项目。对市场外部门口的路面进行了规整,周边环境进行了清理;对市场内部摊位进行粉刷、贴瓷砖,棚顶补漏,内部电线线路重新穿管铺设,摊位下设置了排水沟和地漏,完成投资10万元。
2、专业市场建设初见成效。一是杨各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改造项目。将原来的沿205国道的破旧店面进行了统一改造,改造面积510平方米;建设市场内自产蔬菜销售大棚,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共计投资150万元。二是石塘路市场改造项目。对石塘路水产品批发市场进行改造、外墙粉刷,完成投资65万元。三是天鹅堡商业片区改造项目。对内部设施进行改造、装修,完成投资410万元。
3、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建设。进一步扩大农家店的经营范围,增强农家店的自我发展能力。完善农家店质量“回访制度”,不断提升农家店的硬件建设和服务功能,切实做到店容店貌美观大方,商品摆放整洁有序,加大推进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力度。
三、暑期奥运工作
我市作为奥运协办城市,担负奥运部分商品的供应工作,协调区集发公司做好蔬菜物质供应工作;为保障暑期奥运安全,与区内20家大中型商贸流通企业签订了“迎奥运、保供应、保安全”承诺书,提出奥运安保“十必查、十熟悉、五到位”工作新举措,同时开展多种形式安全检查,加强安全隐患排查力度,确保了暑期奥运期间安全生产零事故发生。
四、重点活动开展
1、参与组织奥运场馆游活动。借北京奥运的春风,市委、市政府在奥体中心举办了“同记忆,奥运秦皇岛;振雄风,建设我家乡”奥运场馆游活动,市民及外地游客在参观游览奥运场馆后,直接进入全市特色产品和风味小吃展销区,我局积极组织区内知名企业参加了本次活动,为推销本地企业产品和扩大企业知名度搭建了平台,同时为推动了我区旅游业与饮食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开展“树、创、促”主题实践活动。按照区委《关于深入开展“树立新形象、创造新业绩、促进新发展”主题实践活动实施意见》的要求,局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服务面对面,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认真开展调研,撰写调研报告,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强化监督和自我监督,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提高领导干部素质,树立了良好形象。
3、抓好特困职工物价补贴发放和抗震救灾工作。为确保每位特困职工都能过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春节期间,我局陆续向城市区特困职工和城市特困低保户,发放温暖过冬补贴和特困职工物价补贴款共计2万余元;发生在四川的特大地震灾害牵动着每一位商务局干部职工的心,天灾无情人有情,我局干部职工共向灾区捐款和交纳特殊党费3800元。
4、做好新农村商网网上购销对接会活动。夏、秋两季分别做了“新农村商网夏季水果蔬菜网上购销对接会”和“新农村商网秋季农副产品网上购销对接会”,积极帮助农民寻找增收致富的新渠道。
5、实施“百城万店无假货”创建活动。按照《*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示范店活动实施方案》要求,打造石塘路步行街为“百城万店无假货”省级示范街1条,同时打造市级示范店5家,均已通过验收。
1、草畜产业发展现状
1、全县畜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近年来,芦溪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按照“开发草产业、提升猪产业、优化羊产业、推进牛产业、发展特种养殖业”的总体思路,以科技兴牧、提高综合效益为中心,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强化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配套技术,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产业化经营机制,使草畜产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逐步成为全县的农业支柱产业。2003年底,全县天然草原面积有19.6万亩,已利用面积10万亩;年内生猪总饲养量25.01万头,出栏14.25万头,年未存栏10.76万头;牛总饲养量3.47万头,出栏0.36万头,年未存栏3.11万头,其中奶牛0.05万头;羊总饲养量4.2万头,出栏2.34万头,年未存栏1.86万头;鸡125.6万只,出栏70.99万只,年未存栏54.61万只;鸭总饲养量101.78万只,出栏57.53万只,年未存栏44.25万只;鹅总饲养量33.25万只,出栏18.73万只,存栏14.52万只。年内肉类总产量15458吨,蛋产量1241吨,牛奶产量2282吨、水产品产量3530吨。草畜产业产值达9122万元,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达374.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6%。
2、畜牧业大户养殖情况
2003年涌现出总饲养量在50头以上的山羊养殖大户60户,总饲养量在1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大户10户,总饲养量在5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大户8户,总饲养量在60只以上的养鸡大户20户,总饲养量在60只以上的养鸭大户280户,总饲养量在60只以上的养鹅大户80户。
3、畜牧业加工情况
目前我县的畜牧业收入以直接出售为主,仅有畜牧业加工企业5家,2003年完成畜牧业加工产值仅3000万元左右,且大多以加工猪肉为主,加工牛、羊、鹅、兔等草食畜禽产值仅100万元左右。
二、草食畜禽发展的有利条件
综合分析,芦溪县大力发展草畜产业,具有良好地基础条件和市场潜力,主要表现在:
(一)饲草资源充足。全县现有可利用草场面积10万亩,人工牧草1.2万亩,年产农作物秸秆30万吨。据测算,仅上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后,载畜量可达130万个羊单位。而目前全县草食畜存栏只有42.3万个羊单位。如按新增10万亩牧草计算,在现有基础上可净增50万个羊单位。考虑到现今畜禽育肥期缩短、利用配合饲料饲喂等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等因素,全县草畜承载量可在目前水平上翻一番多。
(二)发展条件较好。多年来,经过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探索,创出了"公司加农户加基地"的经营模式,龙头企业芦溪县一村食品有限公司和源华食品有限公司,发展势头强劲,全县规模养殖、种草大户不断增多,占到全县总农户的16.5%。配混合饲料利用、秸秆青贮氨化、“五良”综合配套利用等技术正在稳步推广。黄牛冻配点、猪人工授精点、雏鸡孵化点等基础设施可基本满足畜禽品种改良的需要。草畜产业生产、加工的科技含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科技成果的应用率、覆盖率、贡献率达到了较高水平,这些都为我县草畜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比较效益明显。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种植业除设施农业外,水稻等大田作物的边际产出效益逐渐下降,挖潜空间十分有限。而草畜产业却是一个朝阳产业,边际产出效益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是未来支撑全县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据调查测算,2003年全县水稻亩收益为157.6元。若按设施畜牧业计算,则收益更高,如某农户2003年占地1亩,新修暖棚牛舍8间,饲养肉牛20头,养羊100多只,年纯收入近2万元,远远高于设施种植业的产出效益。
(四)市场前景广阔。加入WTO,芦溪县在全球性的经济大分工中,具有一定竞争力和能够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的,应当首推草畜产业。畜产品价格方面,芦溪县牛羊肉等畜产品价格优势更为明显,其中羊肉价格比国际市场低50%左右,牛肉价格低80%左右;从国内市场看,草产品需求量年达1000万吨,而且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而国内生产能力只有200万吨。畜产品价格方面,从近年来市场情况分析,价格波动最大的是猪肉,牛羊肉相对稳定,国内所有的星级宾馆、饭店所需的牛肉和羊肉主要依赖进口(价格为30元、25元/斤),国内市场尚难以满足需求。从占领市场的角度看,芦溪县靠近广州、福州等发达城市,只要有所作为,就可以在未来的销售市场抢占一席之地。
二、草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群众的产业观念不强。相当一部分农民仍存在"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换油盐"的小农观念,对草畜产业发展前景及潜力认识不够,只把它作为家庭副业对待,舍不得投入,使草畜产业难以实现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影响了草畜产业的规模效益。
(二)产业化层次低。结构单一,发展不平衡,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产业链条短,开发规模有限,形不成基地优势。有龙头无基地、有基地无龙头的问题仍很突出。
(三)科技信息服务滞后。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作用发挥不够,畜牧科技人员短缺,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草畜产业生产能力的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上,单项的、局部的多,常规的、一般性的多,高新的、具有重大开发意义的、系列配套的技术和科研成果少,从而影响了草畜产业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四)开发资金严重不足。科技推广投资比重偏低,部分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工作严重受阻。由于部分乡镇财政困难,一味等待省、市、县财政投资,对草畜产业的发展投资“注血”不足。
三、推动草畜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强化“主导”意识。要积极应对加入WTO带来的新挑战,抢抓机遇,把草畜产业作为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一主导产业,在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中予以体现和加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予以重视,切实增强全县上下加快发展草畜产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坚持以草为本、草畜并进的原则。要把种草作为发展畜牧业的基础,做到以草定畜,协调发展。在草业开发上要致力于实现立草为业,做到种草与草产品加工销售和发展草食畜相结合,走产加销一体化、低成本高效益的路子。要结合长江防护林项目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适当压缩水稻面积,加大饲草种植面积,建立"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实现人均1亩饲草的目标。畜禽养殖以短期育肥为主,使有限的饲草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三)强化龙头企业的建设与管理。按照“大规模、大带动;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制;多种成份、多种经济组织并存”的要求,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高起点地抓好饲草料加工和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建设,使之形成经营机制新、技术水平高、规模效益好、市场覆盖面广、带动能力强的经济组织。重点做大做强杜仲饲料公司、一村食品公司和源华食品公司。同时,要把发展草畜产业与实施名牌战略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坚持建一个企业,创一个品牌,搞一个“氏族”,开发一个系列,实行由粗到精,由主产品到副产品,从正品到下脚料的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
(四)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实施“科技兴草、科技兴牧”战略,加强新型实用技术培训和推广,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大力推广牧草种子包衣、根瘤菌拌种等牧草栽培技术,优良品种引进、改良技术,草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等,重点推广“五良”(良舍、良种、良法、良料、良医)综合配套技术;推行"政府行为+科技人员"的技术推广新机制,健全科技推广和疫病防治机构,稳定畜牧科技队伍,用政策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为他们搞好科技推广创造有利条件;加强各级服务组织和重点服务设施的建设,在政府统一协调下,将龙头企业和各有关部门及乡(镇)、村基层服务组织结合起来,大力推行“乡(镇)站+农户”、“公司+农户”、“协会+农户”、“技术服务部门+农户”的服务形式,建立较为完善的生产销售、科技推广、信息反馈相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五)加强市场建设,搞好草畜产品流通。牢固树立抓生产先抓流通,抓流通先抓市场,依靠市场促进生产发展的思想,大力培育和开拓草产品、畜产品市场。一是在县城和集市建立草产品交易市场;二是在县城和有条件的乡(镇)开办畜禽产品初级交易市场,重点建好县城活畜禽交易市场;三是在畜产品生产集中区建立畜产品专业市场。四是大力发展各种运销实体和贩运大户,鼓励农民发展各种形式的购销服务组织,不断巩固壮大草畜产品营销队伍。
坚持把“品牌兴市”活动作为推进工业立市战略的重要依托,积极履行质量兴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作用,切实加强对全市质量工作的组织协调与指导督查,使“品牌兴市”活动成为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有力助推器。一是进一步健全“品牌兴市”活动的组织体系。年初,积极协助市政府召开了一年一度的质量工作会议,明确了全年质量工作目标和任务,与各镇(街道)签订了年度质量工作目标责任书。结合我市实际,调整了镇(街道)质量目标考核细则,进一步强化内部责任的分解、落实,重点突出品牌建设、食品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等3个方面,并合理设置考核分,切实增强质量目标考核体系可操作性。“品牌兴市”活动得到了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太平、泽国、大溪等镇(街道)分别制订了实施方案,建立组织机构,落实责任。在*市质量工作会议上,我市泽国镇、石塘镇等2个镇荣获了质量工作先进单位称号,5名质量工作先进个人受到表彰。鉴于人动,协助各镇(街道)对专职质监员进行了重新明确,并先后2次组织各镇(街道)质监员到*市委党校和*市委党校进行集中培训,对村级和重点企业的质量协管(管理)员队伍进行了调整充实,进一步规范了基层质监队伍的规章制度,从而使质量监管的触觉不断延伸、领域不断拓宽、盲点不断消除,真正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体系。二是进一步健全“品牌兴市”活动的政策体系。年初,在我局的积极建议下,市政府对质量工作突出的泽国、太平、大溪、箬横等4个镇(街道)进行了通报表彰,并拨出230万元专项资金对荣获出口免验企业、国家免检产品、省名牌产品的企业进行了表彰奖励。同时,建议市政府将质量工作经费纳入政府预算,首创开展创建质量先进镇(街道)活动,得到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以温政办发〔20*〕13号发文,考核项目涵盖了经济增长质量、质量安全、名牌战略等9个方面,考核结果将成为衡量各镇(街道)经济发展态势的一个重要依据,通过有效的激励,极大地促进各地政府以及广大企业对质量工作的责任意识和赶超意识,使“品牌兴市”活动的各项政策措施得以深入实施。三是进一步健全“品牌兴市”活动的舆论体系。为不断扩大“品牌兴市”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今年对宣传工作进行了专题策划,主动邀请市级有关宣传部门,就加强“品牌兴市”活动的宣传进行专题研讨,出台了《*市质监工作宣传报道奖励办法》,积极鼓励社会各界新闻从业人员加强对“品牌兴市”工作的宣传,实施分等级奖励,最高奖励每篇达到1000元。充分运用省级监督抽查合格率、质量指数等产品质量评价指标,认真客观地分析研究区域经济总体质量水平和各主要行业质量状况,提出促进产品质量提升的对策措施,形成质量形势分析报告,以《质量内参》的形式刊发,从而有效地为各级政府制订政策和实施宏观调控提供了决策参考。为使社会各界准确了解质监工作动态,全年共编发工作信息简报24期,并印发至各有关单位。同时,积极开展各类主题宣传活动,先后通过在“3·15”前后开展街头咨询活动和系列执法行动;在“质量月”活动中开展了多场《特别规定》宣贯会和质量知识竞赛;在“标准日”期间举办标准研讨交流会;在“9·9”眼镜配镜计量日开展了“三免”活动。据统计,共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8600份,接受市民咨询达1320多人次,举办各类培训班、宣贯会17次,培训1663人次,被各级新闻媒体和内部信息录用稿件856篇,从而进一步营造了“以质取胜、品牌兴市”的良好氛围,扩大了质监工作的社会效应。
二、实施“三大战略”,为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良好基础
坚持以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把名牌振兴战略、技术标准战略、节能减排战略作为质监事业服务经济发展的核心,通过争创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名牌、制订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技术标准、开展节能降耗减排活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新的突破。一是推进名牌振兴战略,打造品牌产业群体。坚持把名牌培育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点工作来抓,先后制订了20*-2009年名牌培育滚动计划和《20*年名牌产品重点培育工作实施方案》,通过扶优扶强、分类指导,鼓励和引导具有创牌基础实力的企业争创各级名牌产品,继*市爱仕达有限公司的压力锅9月份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后,又新增国家免检产品4个,浙江省名牌产品3个,预计新增*市名牌产品14个。目前已累计创建中国名牌产品3个,国家免检产品23个,浙江省名牌产品25个,预计*市名牌产品将达到46个。同时,深化质量提升品牌培育工程,确定水泵、空压机等两个支柱行业为20*年质量提升品牌培育的重点行业,充分发挥支柱行业集聚效应,发展品牌簇群,并以行业协会名义制订了实施方案和质量诚信体系。突出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引导全市38家企业加入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二是推进技术标准战略,增强三次产业素质。在工业领域,加强对备案标准的定期清理,及时责令企业修订标准,共备案登记各类产品标准672项,其中企业标准216项;对已备案的79项食品生产企业标准进行了清理,其中重新修订32项,撤消41项;14个产品取得了国际标准确认证书,3家单位参与了9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其中浙江*爱仕达电器有限公司参与起草的GB15*6-2004《不锈钢压力锅》和浙江新界泵业有限公司参与起草的JB/T5118-2001《污水污物潜水电泵》标准入围20*年“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三等奖候选名单;加强技术标准战略试点工作,浙江新界泵业有限公司被列为第一批省技术标准战略试点企业并通过现场考核验收,浙江利欧股份有限公司被确认为技术标准提升试点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先后将30项发明专利和20*年省级鉴定项目转化为标准;选择22家名牌培育工业企业和28家水泵、空压机规模以上企业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创建活动,帮助企业建立完善企业标准体系,实现企业生产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进一步夯实了企业的技术基础,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目前50家企业已全部通过了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确认,其中AAA级3家,AA级1家,A级46家;积极应对技术壁垒,完善主要出口企业数据库,推广应用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和欧盟RoHS指令等应对研究成果,指导出口企业采用日本和欧盟相关标准,突破技术壁垒,促进出口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在农业领域,对已制定的73项农业地方标准进行了进一步的清理,共废止21项标准,使现行有效标准均达到无公害的要求;组织锯缘青蟹、坛紫菜、西瓜、葡萄和*草鸡等5个种养殖基地申报国家级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项目,泥蚶、鸽子和秀珍菇等3个基地申报省级项目;推荐白毛乌骨鸡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帮助西瓜、葡萄、泥蚶三个省级标准化推广实施项目通过省考核组的现场考核验收,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使品牌农业不断得以发展壮大。在现代服务业领域,新发展条码系统成员33家,复审85家,复审率达80%,督促指导33家企业建立健全条码使用档案;充分发挥计量所社会公用标准在保证我市量值一致中的作用,全年共检定、校准各类计量器具23000台(件),先后完成对天平、地磅、燃油加油机等431台贸易结算用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的建档工作,并及时将档案导入国家强检工作计量器具管理系统,实现在线动态更新和管理;对全市6家液化气灌装站的计量器具检定情况和灌装量进行了检查,依法处理存在的问题;对餐饮店、集贸市场、眼镜制配场所商用衡器、眼镜检测设备、锅炉压力表等强检计量器具进行监督检查,共检查94家企业351台件强检计量器具;对大型超市、卫生机构和车辆检验机构等企事业单位的174件(台)在用计量器具进行了强制检定,确保了抽查的合格率和准确率,为人民群众营造了放心满意的购物和消费环境。三是推进节能降耗战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为目标,充分发挥质监部门在计量检测等方面的优势,建立了节能降耗领导小组和服务队,深入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煤以上的重点用能企业,指导企业完善能源计量管理组织建设和计量检测体系建设,开展能源计量的数据管理、分析考核,引导企业自觉开展节能降耗活动,目前4家企业全部通过了计量检测体系确认。同时,要求名牌培育企业和质量提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全部执行JJF1112-2003《计量检测体系确认规范》、《中小企业计量检测保证规范》,建立健全企业计量检测体系,共有35家企业通过了确认。
三、突出“三大安全”,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环境
坚持从源头抓质量,针对*民营经济发达、食品生产加工业和特种设备量大面广、监管任务繁重的实际情况,在加强日常监管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并采取打扶结合、堵疏结合的策略,不折不扣地落实3个100%的目标,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一是狠抓食品安全。制订并落实20*年全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巡查、抽样工作计划,共巡查企业373频次,发出责令整改通知书59份,回访企业48家,进一步消除了监管的盲区、盲点。加快推行市场准入,对要求申报的企业,指导、督促做好准备工作,并结合监督抽查结果对企业实施跟踪管理;对目前暂时停产的企业继续开展动态跟踪,在企业开始生产后实施监管,动员督促取证;对通过现场核查企业采取跟踪验证办法督促企业整改;对获证企业通过许可证年度监督审查途径加强监管,目前全市已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共58家61种产品,通过现场核查未取证的企业共11家,预计到年底,食品生产企业取证率达100%。开展信用体系建设,以大米、饮用水、黄酒等行业为试点,通过召开动员会,完善食品质量安全自律承诺制度,逐步形成以法律为基础、以道德为支撑的食品质量安全信用平台,引导和约束企业诚信经营。建立完善小作坊监管目录,开展小作坊登记备案及承诺书签订工作,组建小作坊监管档案,做到一企一档,目前全市68家小作坊建档率和承诺书签订率均达到100%。深入开展各个食品行业的专项整治,上半年重点开展了果冻等六类重点产品及糖果、食品相关产品和化妆用品、白酒等三类专项整治;下半年突出对水产加工业的整治,采用“分散加工”型、“集中加工”型、“公司+农户”型等3种模式,鼓励和引导加工户进行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效益化生产。如在石塘镇,在帮助石塘海虾产销合作社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基础上,积极指导市金星海虾产销合作社完成规划选址、图纸设计、选举班子、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筹建化验室等工作,目前,该合作社的2个示范加工点改造已初步完成,集中加工场所也即将完工。在松门镇,结合当地实际,在远景村、南二村、松东村等3个重点村分别成立3个鱼鲞专业合作社,引导加工户主动加入到合作社中,进而辐射到邻近村,从而使全镇鱼鲞加工业得到全面整治,目前,该镇已有2个合作社已正常运作,还有1家合作社正在筹建之中。通过专项整治,水产品无证照生产销售的现象得到根本性的遏制,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基本杜绝,水产品质量水平的稳步提升,今年全市共抽查样品18批次,批次合格率为94.4%,比去年上升了27.7个百分点。二是狠抓产品质量安全。围绕“两证”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出台《*市生产许可证产品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和《*市强制性认证产品专项整治行动方案》,明确以潜水泵、电线电缆等产品为重点,并建立以班子成员牵头的5个专项整治工作组,深入各镇(街道)指导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加强企业质量信用体系建设,对去年已建的1096家规模企业、许可证及强制性认证企业质量档案,进行信息数据更新及审核;通过收集工商登记数据和代码数据,对1100多家企业进行核对,建立了家用电器等10类产品102家生产企业档案,并录入了数据库,建档率达100%。强化生产许可证管理,组织人员巡查许可证生产企业360多家,年审合格生产许可证企业339家,注销11家,对77家许可证生产企业的申证及扩证材料进行初审。研究制订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重点产品监管实施方案》,以水泵行业为重点,建立了水泵许可证生产企业质量记录卡,在水泵生产企业检查中,对发现的存在问题及时记入卡片,便于及时掌握行业的整体质量。落实强制性认证企业动态管理措施,目前已通过强制性认证企业579家,证书1773张。及时做好省级定期监督检查后处理工作,对前三季度省级定检、市场监督抽查不合格的102家企业,按照“四不放过”的要求,确保整改到位。出台《*市重点产品质量预警实施方案》,分等级实施产品质量预警,有效预防和遏制重点产品和区域性、行业性产品质量问题的发生。前三季度,我市共抽查了47种424家企业428批次产品,经检验,其中合格358批次,批次合格率为83.64%,质量指数为96.49,产品质量水平的持续稳定,对我市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坚持重拳频出、多措并举,重点开展了“打假保节日”、“打假保农业”、“絮用纤维制品专项执法行动”等打假战役,始终保持对打击制假售假的高压态势,共出动执法人员3159人次,检查企业1409家,查处案件599件,立案案件82件,涉案货值59万元,其中查处大要案3件,食品案件43件,特种设备案件5件,捣毁窝点1个,移送公安1起。积极挖掘打假案源,充分利用12365举报申诉热线电话,受理生产违法行为举报和质量投诉,共接受申诉30多件,立案查处19件,受理*市12365交办案件2件,接受电话咨询、申诉100多件,切实保障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活质量。三是狠抓特种设备安全。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建体系、保安全、促发展”的工作目标,采用“抓亮点、攻难点、扩大结合点”的工作方法,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不断完善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机制。进一步明确企业安全责任主体地位,结合我市实际,创新监管方式,重新调整了危害性大、影响面广的化工企业、气体充装站、游乐场所、客运索道等24家为我市特种设备安全重点监控单位,与各重点监控单位分别签订了特种设备安全责任书,对重点监控单位新设备的投用安装、申请注册登记、设备运行监控措施、定期检验、维护保养、人员持证上岗和安全管理责任人、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及设备档案等方面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为充分掌握全市的特种设备安全状况,通过主动与*市特检中心的动态数据进行核查清理,实现了数据间的传递和更新;通过落实人员,实行分片包干制,发出催督函件2000多份,促使1000多家企业主动申报特种设备定检,切实扭转企业不主动申报特种设备定检的计划局面,使特种设备的动态监督管理机制逐步得到完善。深入开展执法保节日活动,在元旦、春节、“五一”和“十一”等节假日前后,组织人员深入各镇(街道)开展以锅炉、压力容器、游乐设施、电梯特种设备安全大检查,共计出动1876人次,检查683家单位2197台设备,发出全面整改通知书29份,立案4起,确保了人民群众在节假日期间的生命财产安全。突出重点设备、重点环节,不断加大专项整治活动的执法力度,针对部分土制和报废固定式简易升降机仍继续使用的情况,联合安监部门开展了深化固定式简易升降机专项整治工作,整治期间共拆除固定式简易升降机2台,改造47台,500kg以下的备案38台;针对我市电线电缆、食品加工、橡胶制品等行业12家企业在用的快开门式压力容器普遍存在安全联锁装置安装不规范的问题,开展快开门式压力容器专项整治活动,共报废3台,停用2台,改造2台,根治了快开门式压力容器的不规范问题;针对全市起重机械增多,安全隐患增加的现象,联合有关镇(街道)开展起重机械执法保安全专项行动,共出动89人次,排查企业196家设备814台,发出安全监察指令书25份,立案查处1起,拆除17台非法起重机械;此外,根据有关要求,先后开展了承压类特种设备安全阀、液氨阀门、冶金类起重机械等专项整治活动,从而消除了大量的特种设备事故隐患,有效减少和预防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打造“五型机关”,为推进质监事业科学发展提供良好保障
围绕构建和谐质监,以“作风建设年”活动和深化“两个年”活动为载体,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扎实推进机关规范化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素质保障和人才支撑。一是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深入开展质量调研活动,形成了《关于加强队伍建设深化“两年”活动的几点思考》、《产品质量形势分析的应用与实践》、《*市压力管道安全现状和对策措施》、《深化我市标准化工作的对策与措施》、《浅谈质监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行政程序控制》、《建立基层质监部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实践与思考》等6篇调研报告。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通过完善中心组学习、每周一学习夜、“党员论坛”等制度,出台年度培训计划,健全学习考勤、考核机制等措施,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共有64人参加了各类培训,培训面达4/5,有7人获得工程师职称,1人获得助理工程师职称。局党委先后开展了以“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三学三创”的大讨论,邀请*市委党校校长作“作风建设年”活动和十七大精神专题辅导报告,组织党员干部在“七一”前后参观革命老区、走进新农村,从而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加强效能型机关建设。积极开展行政许可职能归并工作,将监督稽查科(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科)负责许可的小型锅炉房设计方案核准和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考核(初审)并入综合业务科,在综合业务科基础上增挂行政审批科牌子,负责7项行政审批项目,切实减少审批环节,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极大地提高了服务对象的办事效率。坚持“科技兴检”,全年共投入67万元,增强水泵项目检测能力和技术提升。市质检所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水泵生产许可证检验单位,荣获全省“十佳示范实验室”称号,并成为德国TUV公司在我省首家签约的县市级实验室;市计量所标准实验室国家认可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从而极大地提升了技术机构的资质层次和服务能力,将为我市广大企业提供更为优质、便利的服务。加大科研投入,激发技术人员参与学术研究的积极性,市质检所起草的《水泵实验室远程检测与监控》课题列入省局科研计划。三是加强服务型机关建设。以争创“人民满意单位”活动为目标,重点开展了下基层送法律、下企业送技术、下农村送标准、下乡镇送信息、下社区送咨询、结对帮扶送温暖为主题的“六下六送”系列服务活动。围绕*市委“新班子、新形象、新局面”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开展“走进矛盾、破解难题”活动,局班子领导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每人确定了一个热点、难点问题,深入破解,抓好落实,确保成效。加强优质窗口建设,市计量所荣获*市“群众满意基层站所(示范窗口)”称号。四是加强廉洁型机关建设。积极巩固先进性教育和效能建设成果,调整监督员队伍,聘请了26位行风监督员,不定期地组织对机关开展廉政及效能督察,切实树立“科学、公正、廉洁、高效”的行业形象。加强惩防体系建设,通过落实20*-20*年惩治和预防腐败责任分工、签订中层干部党风廉政建设承诺书、印发廉政学习资料等措施,进一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公务接待、机关考勤、办公秩序、会议纪律、公车使用等制度,并加强对原有制度的落实与督查,确保以制度管人管事。五是加强和谐型机关建设。对外,建立健全“恳谈日”、“局长接待日”制度,4月份协助*市局召开了以农业标准化建设为主题的民主恳谈会;先后在横峰街道、大溪镇等地召开了局班子全体成员参加的民主恳谈会,给广大群众提供倾吐有关质监工作心声的平台,及时化解质监领域的各种矛盾。对内,健全民主生活会制度,开展民主评议,充分发挥党支部、工会、共青团、妇委会的作用,先后组织参加市局质监系统首届文艺汇演、*市职工运动会等文体活动,着力提升机关整体合力,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团队协作意识。